广西隆林德峨杨六斤视频完整版的QQ是多少

吃野菜的杨六斤,自强不息的男子汉!【小鲁山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4,207贴子:
吃野菜的杨六斤,自强不息的男子汉!收藏
海运集装箱 锦江航运
可怜的孩子
广西吃野草抓鱼孤儿获200万捐款后被镇政府强带回家(1/16)来源:凤凰网资讯 18:14 日,广东深圳,来自广西隆林的14岁少年杨六斤,因父亲去世,母亲改嫁,4年前爷爷奶奶也相继去世,他成了一个孤儿。每个星期只能从堂哥家中领10元生活费的他,为了生存他只得吃野菜抓小鱼(也可能是野草,杨六斤被一些媒体称为吃野草生存的孩子)。5月底时他的故事被广西电视台播出,随后深圳一所学校在其堂哥的同意下将其接走读书。时过半月余,六斤又因获捐得的200万善款被亲戚和当地政府从学校接出强行带回老家。图为6月23日中午,康桥书院,欢送会开始,杨六斤低着头流着泪水步入会场。6月20日,杨六斤堂哥、镇政府干部、原学校校长和广西电视台记者来到深圳,要求将杨六斤带回广西,表示其现在已经是公众人物,需要他回去处理事情,包括捐款。然而,杨六斤已经喜欢上在深圳的生活,表示不愿回去,而康桥书院的老师也不想让他走,双方一度僵持,协调两天后,康桥书院最终同意广西来的人今天将他带走。图为接人的亲戚和校方一度没谈拢,双方甚至差点闹到派出所。23日上午11时许班主任黄萃老师领着杨六斤来到礼堂为他举行欢送会,杨六斤一路走一路哭,快到二楼礼堂时,看到在门口等候的堂哥等人,他转身就想走,黄萃老师只好把他领到一边,不停地安慰他,“六斤,你是个坚强的孩子对不对?”杨六斤不停地点头,但眼泪却哗啦啦往下掉。随后,学校播放了杨六斤的视频,20多分钟的视频才放了一半,有几个女同学已经忍不住哭出了声,整个礼堂100多位学生将近一半都在擦眼泪。视频还没结束,在场的老师和记者,也都用手在抹泪。国际高中班的几十位学生,还有跟杨六斤一起上国学的十几位国学班同学,都给杨六斤制作了卡片,国际实验班的陈浴洲在卡片上写道“六斤,你还是我的弟弟,是我唯一一个弟弟,哥哥也不想说太多,只想开开心心送你,不想流着眼泪送你,以后要照顾好自己,别让别人骗了,哥哥以前跟你讲的话要记住,愿我们有缘再见!赠我的弟弟六斤”。图为杨六斤手中一张张祝福的卡片。“我喜欢这里,我喜欢大哥哥和弟弟,我爱你们!”在欢送会上,杨六斤哭着说。从一踏进礼堂大门,他就一直在哭,跟他住一个宿舍的7岁曾繁荣拉着他的手,哭喊“六斤哥哥,你不是说不走的吗?”欢送会还没结束,堂哥杨取林上台讲完话,就拉着杨六斤走,杨六斤原来的校长杨佳勇也走到旁边,跟杨取林一人一边,夹着杨六斤离开礼堂。学院学生,有的边哭边追了出去,在宿舍门口,十多名学生将杨取林、杨佳勇围在中间,有的拉着杨六斤,不让他上宿舍收东西,而杨取林也拉住杨六斤不放。“我喜欢这里,我不想回去,”在争抢中,杨六斤喊了出来,而十多位学生也一度把杨六斤抢了过来,但是,堂哥杨取林马上又将杨六斤从学生手上夺了回去,在校长杨佳勇和德峨镇干部韦某的帮助下,脱离学生围堵,迅速冲到宿舍,把杨六斤的衣服等物品装上袋子带走。
学生们紧追不放,几个女生把广西电视台记者堵住,不停问“他不是说不想回去吗,你们干吗还要把他带走”,记者也无言以对。在宿舍楼下,7岁的曾繁荣和几个国学班的小伙伴,因为追赶不上,坐在楼道上,号啕大哭。“都怪我们,没有能力把杨六斤留下来,”高中班的陈勇彪懊恼地说,头天晚上得知杨六斤要被接走,他们班上十几个同学,商量好只要杨六斤说他不想回去,他们就要阻止其堂哥等人把他带走,为了此事,他都一个晚上没有睡好觉。下午1点半,流干了眼泪的杨六斤,被堂哥拉进面包车,杨六斤的老师在车门处给六斤默默的整理着衣服。几位高年级的学生在接走杨六斤的车旁和他招手送行。杨六斤的食物。杨六斤早前报道视频:杨六斤的食物。杨六斤自己抓的小鱼
爱心经不起 “杨六斤”的透支小大打印 14:08:40
参与评论(12)人
杨六斤独自居住数年,吃野菜捞鱼维持生计”,5月23日以来,随着广西卫视一档公益节目的播出,“孤儿”杨六斤的故事打动无数国人,爱心人士捐款逾500万元。但记者随后深入广西隆林县实地走访,发现其生活并非那般艰苦。日前广西卫视卫星频道总监李晓承认报道有误:比如说“杨六斤独居5年”,是因为记者在采访时想帮助他,想让大家更多地同情他,故而造成失实。(6月28日《南方都市报》)
真实性,是新闻报道的生命,广西卫视却编造起“善意的谎言”来。那么,除了对落实“两补一免”等政策的当地官方、学校及平常对杨六斤进行照顾的亲友造成伤害之外,一是,使捐助的爱心人士的利益受损--他们中相当多人是在“善意的谎言”的误导之下,认为杨六斤濒于急迫困境,才慷慨解囊、施以援手的,有的人也未必富裕;二是,此举虽以公益之名行之,却危及慈善事业的发展。“狼来了”喊多,要是“狼”真来了,谁还会相信?编造“善意的谎言”,消费和亵渎爱心,那下次要真有人濒于急迫困境,爱心人士还会轻易援手吗;还是“吃一堑长一智”,冷眼旁观?爱心,经不起这样的透支。
显然,如果编造“善意的谎言”,进行骗捐,透支公众爱心,损及爱心人士权益,危及慈善事业健康发展,却仅止于承认报道失实和呼吁不要再捐款就算完事,而受不到相应的责任追究的话,那么,骗捐行为就绝不可能得到遏制,绝不可能“下不为例”。为今之计,亡羊补牢,还在于国家尽快出台慈善法,对募捐行为进行规范,促进慈善事业的健康发展;同时,完善公益诉讼制度,以便对骗捐行为进行有效遏制。
陈方:“孤儿变宠儿”是政府形象丑闻
杨六斤从弃儿到“宠儿”的境遇变化,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当地政府部门失察的窘相。这也给其他基层政府提了个醒,照看好治下的孤儿,别再让他们成为杨六斤。
6岁时父亲去世、母亲改嫁,后来爷爷奶奶也相继去世,广西隆林德峨镇14岁男孩杨六斤一人艰难地生活,常常吃草一样的野菜,还自制工具抓鱼当肉菜。杨六斤的遭遇经媒体报道后,各方捐款已高达500多万元。杨六斤也被接到深圳一所学校免费体验,但很快又被他的堂哥和镇政府干部接回广西老家。
从弃儿到“宠儿”,是舆论对杨六斤遭遇的生动概述。杨六斤可能还无法体会命运的跌宕起伏,他曾经是个食不果腹的弃儿,小小年纪饱尝人世悲凉。一朝被报道,便成“万千关爱于一身”的“宠儿”,更是拥有500万捐款。他未必知道这500万意味着什么,也未必能洞悉身边的人和政府机构对他从漠视到关注的真正缘由。
从报道看,杨六斤的堂哥也参与了“接人”事件,但我们无法苛责于他。堂哥常年在外打工,自己的孩子也是留守儿童,尽管如此,他仍每年为杨六斤留下500元钱。在这一事件中,真正值得思量的,是当地政府的作为。
尽管杨六斤获捐500万后,当地政府从深圳学校“抢人”的误解已得到澄清,但杨六斤独自艰难生活6年的遭遇仍暴露了当地政府在救助孤儿方面的失责。不管是对杨六斤的存在毫不知情,还是知情却不闻不问,当地镇政府都难逃缺位质疑。2010年国办发布的《关于加强孤儿保障工作的意见》规定,政府必须在医疗、教育、就业、住房等方面对孤儿进行全方位的保障与扶持。在长达6年的时间里,当地政府在帮扶杨六斤方面到底做过什么?政策规定的救助为什么迟迟没有落到杨六斤身上?
事实上,经媒体报道网络发酵后,杨六斤的故事已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悲情故事,他无可避免地和当地政府的形象连在了一起,舆论指责当地镇政府等部门无所作为,并质问“杨六斤吃草的时候,你们干吗去了”?用成人世界的思维打量当地镇政府的举动,接孤儿杨六斤回家,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挽回形象和面子。对于孤儿等个体而言,媒体报道后引起的连锁反应使“坏事变好事”,可对当地政府而言,这分明是一桩形象丑闻。试想一下,如果没有媒体报道,如果没有500万善款的“激励”,杨六斤是不是依旧还是弃儿?可是,在缺位了6年之后,今天要如何表现,才可能挽回形象?恐怕有一条必不可少,就是真正替杨六斤考虑,让杨六斤更好地成长。
杨六斤的命运转折只是个案,杨六斤的遭遇却不是唯一。有资料表明,类似杨六斤这样的事实孤儿,全国已有61.5万,他们是否都得到了妥善救助?他们中还有多少杨六斤?他们中的杨六斤不可能都“幸运”地被媒体关注,那么他们是不是也在过着“吃野菜充饥”的生活?归根到底,保障孤儿的生活以及他们的未来,还要靠政府部门主动发力,而不是寄托在媒体的偶遇上。杨六斤从弃儿到“宠儿”的境遇变化,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当地政府部门失察的窘相。这也给其他基层政府提了个醒,照看好治下的孤儿,别再让他们成为杨六斤。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6月23日中午,康桥书院,欢送会即将结束,小伙伴把杨六斤团团抱住。杨取林表示,他已经做好打算,准备放弃在外务工,回老家照顾好杨六斤,而政府也有计划,准备给他们盖个房子。……
来源:南方都市报&&06-24 10:57
15天不长,但是对于14岁的广西坚强男孩杨六斤来说,却让他喜欢上这里的生活,这里有他喜欢的大哥哥和弟弟,能陪他一起玩,有能遮风挡雨的宿舍,每天有肉可以吃,不用天天吃野菜。对六斤来说,他是多么渴望有个家,能给他带来安全感的家。 6岁时父亲去世,母亲带着弟弟改嫁,4年前爷爷奶奶相继去世,杨六斤独自生活,住在空房子里,每个星期从堂哥那里领10元生活费兼零花钱,常吃野菜充饥,还自制工具抓鱼,算是肉菜。 6月6日,深圳康桥书院两位义工,辗转4000多里,把杨六斤接到深圳,准备资助他读书,康桥书院给了他家的感觉,虽然已经14岁,但跟学校同龄孩子相比,他足足矮了一个头,牛奶对他来说,都是很珍贵的,喝的时候,还要跟矿泉水兑着喝,他说“那样感觉就像喝了一大瓶”。 他很阳光,他很坚强,但是,短短15天的相处后,流干眼泪才肯离去。对于一个只有14岁的小孩,钱或许对他来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家带来的安全感。……
来源:&&06-24 09:20“热点式”募捐并非慈善常态-光明日报-光明网
您想去哪里?
02版:评论·观点
&& 往期回顾 & && &
“热点式”募捐并非慈善常态
&&&&一个身无分文、无人问津的孤儿,经媒体报道后,收到大量捐款,很快成了“百万富翁”。在广西隆林德峨镇14岁少年杨六斤的身上,正发生着这样的转折。8月18日《中国青年报》报道显示,如今人们对此事的关注,更多地集中于杨六斤所获得的巨额捐款。公众在质疑:媒体可以利用公权力为个体公开募捐吗?谁具有巨额善款的使用权?&&&&杨六斤的命运,因为百万巨款而逆转。不过,随着相关细节被“卸妆”,善款的去向备受质疑,公益劝募的边界问题再度成为公共议题。此事当然不是个案,2013年7月,“白雪可乐”事件也曾涉及捐款处置的问题:网友一周时间募集了近100万元善款,而被救助者最终因肺部感染离世,剩余捐款的处置一度引发争议。公益劝募,是否人人都能振臂一呼?在这个资讯发达、媒介多元的时代,劝人捐钱与个人掏钱,总该各有各的游戏规则。&&&&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何况,扶危济困一直是国人的价值传承。仅以网络平台为例,2013年9月发布的《中国网络捐赠研究报告》显示,当时已有5.6亿人次的中国网民参与了网络捐赠;而从捐赠者年龄分布看,57.9%的参与者为以80后为代表的年轻人。及至今年,公开数据显示,截至8月13日9时,11家公募基金在网络平台发起的针对鲁甸地震的筹款项目有近40万人参与,共筹集到了1565万元。可见,尽管中国慈善机构处于公信重塑期,但中国民间的慈善热情却并未如传说中般“烟花易冷”。当此背景下,对于公益劝募,尤须厘清权责,积极引导。&&&&回首杨六斤事件,确有几点值得反思。一者,短短时间,百万善款涌向当事人。这样的效率,多少还是令人咋舌。一边是少数公益组织募捐难,一边是“点对点”慈善雷厉风行。它给社会的启示也很简单:慈善组织的困局,还是“公开透明”四字。任何劝募,都不能将募捐者权益抽象化——起码要让掏钱的看到钱到哪儿去了,影响或者改变了什么。对于公益劝募来说,花钱比收钱更为重要,更要经得起哪怕是吹毛求疵的考量。二是从逻辑上说,杨六斤的命运,若当真要救赎,社会福利救助系统是第一底线,媒体劝募仅是雪中送炭。因此,媒体也该恪守基本的传播规则、价值规则,既不能刻意误导,也不该“包治百病”。不然,凡事都靠媒体来“撑腰”,媒治之乱,恐怕只能成为法治之耻。&&&&“一夜暴富”的捐款,奉献爱心的人们有些尴尬和纠结。而媒体越俎代庖的部分,恰恰也是公益组织亟待补上的短板。眼下,这种“热点式”慈善、“晚会式”慈善,似乎还是主流。只是,大灾大难固然需要救济,日常关爱更显慈善本色。规则上的事情,立法不能不谨慎,而公益组织的专业角色,也不能总是候场不登场。但愿我们在面对下一个“杨六斤”时,理性能与爱心同在。
<INPUT type=checkbox value=0 name=titlecheckbox sourceid="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光明网版权所有广西孤儿深圳获200万捐款后被亲戚跨省强带回家_
我的位置:>>>
广西孤儿深圳获200万捐款后被亲戚跨省强带回家
发布时间: 19:59 () 作者:互联网 编辑:newtype2001
共 2 页/2条记录首页
他的命运谁来定?尽管他哭喊“我不想回去,我喜欢这里”,尽管他流干了眼泪,尽管他一再挣扎,尽管康桥书院十多名学生想从亲戚手中抢回杨六斤,把他留下来,但是,昨天下午,他仍然被带回广西。
广西隆林德峨镇14岁男孩杨六斤,6岁时父亲去世,母亲改嫁,4年前爷爷奶奶去世,他独自生活,住在空房子里,每星期从堂哥那里领10元生活费,常吃野菜充饥,还自制工具抓鱼吃。5月底,他的故事在广西电视台播出。6月6日,深圳康桥书院两位义工把杨六斤接到深圳读书。而杨六斤的经历经报道后,很多人给他捐款。6月20日,其堂哥、镇政府干部等人来到深圳,要求将杨六斤带回广西处理捐款(南都昨日报道)。
他的命运谁来定?尽管他哭喊&我不想回去,我喜欢这里&,尽管他流干了眼泪,尽管他一再挣扎,尽管康桥书院十多名学生想从亲戚手中抢回杨六斤,把他留下来,但是,昨天下午,他仍然被带回广西。
欢送会上众人泪流满面
昨天上午11时许,记者来到康桥书院时,已有十多家媒体在等候,经过操场时,正好碰到同杨六斤一起上课的十多位学生,在老师带领下走向礼堂,准备参加杨六斤的欢送会。他们年纪都在7岁左右,一路走一路有小朋友问老师:&杨六斤哥哥真的要走了吗?&
&上午我跟杨六斤说,你要跟你堂哥先回广西,等把事情办完了再回来,他就很干脆地跟我说&我不回去&,他以为自己说不回就可以不回,&书院校董助理、国际高中部副校长陆卡娅表示,前天学校组织学生去深圳大学参观,就是专门为他安排的,因为这半个月来,发现他特别爱读书,所以想加强他的观念,参观的时候,就跟他透露过&你堂哥他们都在等你一起回去办事情。&
11时40分,班主任黄萃老师领着杨六斤来到礼堂,杨六斤一路走一路哭,快到二楼礼堂时,看到在门口等候的堂哥等人,他转身就想走,黄萃老师只好把他领到一边,不停地安慰他,&六斤,你是个坚强的孩子对不对?&杨六斤不停地点头,但眼泪却哗啦啦往下掉。
随后,学校播放了杨六斤的视频,20多分钟的视频才放了一半,有几个女同学已经忍不住哭出了声,整个礼堂100多位学生将近一半都在擦眼泪。视频还没结束,在场的老师和记者,也都用手在抹泪。
国际高中班的几十位学生,还有跟杨六斤一起上国学的十几位国学班同学,都给杨六斤制作了卡片,国际实验班的陈浴洲在卡片上写道&六斤,你还是我的弟弟,是我唯一一个弟弟,哥哥也不想说太多,只想开开心心送你,不想流着眼泪送你,以后要照顾好自己,别让别人骗了,哥哥以前跟你讲的话要记住,愿我们有缘再见!赠我的弟弟六斤&。
欢送会上,就连60岁的陆卡娅教授,也是流着眼泪主持完欢送会。
共 2 页/2条记录首页
您可以使用“←
→”键快速翻页从杨六斤事件探讨公开募捐边界
&&&&来源:&&&&
&&&&&&字号
原标题:从杨六斤事件探讨公开募捐边界  一个身无分文、无人问津的孤儿,在经媒体报道后,人们纷纷为其捐款,这名孤儿很快成了“百万富翁”。在广西隆林德峨镇14岁少年杨六斤的身上,正发生着这样的转折。   如今人们对此事的关注,更多地集中于杨六斤所获得的巨额捐款。公众在质疑:媒体可以利用公权力为个体公开募捐吗?谁具有巨额善款的使用权?   近日,部分公益人士在“正益论”沙龙上,以杨六斤事件为例,探讨“个人捐赠的现实尴尬与制度困境”。   媒体越界,做了公益组织才能做的事情   两个月前,广西卫视公益节目《第一书记》扶贫活动报道了杨六斤的故事。报道说,杨六斤6岁时,父亲去世,母亲带着弟弟改嫁,留下他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爷爷奶奶去世后,他就住在亲戚提供的空房子里,独自生活。每年只能从堂哥那里领500元生活费,常吃野菜充饥。   此事经报道后,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媒体将杨六斤的个人账户公布在电视上,截至日收到的善款已达到500多万元。但随即又传出,杨六斤的亲戚及镇干部为图谋巨额捐款,将在外的杨六斤强行接回的消息。随即,广西卫视对杨六斤的报道也被质疑有不实之处。   2013年7月“白雪可乐”事件也曾涉及捐款的处置问题。据报道,23岁的白雪因患再生障碍性贫血,承担不起高额的治疗费用,被迫出院。网友黄伟夫等在网上发起了“白雪可乐”救助活动,人们通过购买3元的“白雪可乐”,帮助这位不幸的女孩。仅仅一个星期,黄伟夫等人就为白雪募集了近100万元善款。但不幸的是,白雪最终因肺部感染离世。白雪去世后,剩余捐款的处理引发争议。   针对媒体对特定个人发起的劝募活动,北京大学法学院非营利组织法研究中心主任金锦萍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媒体帮助个体,无可厚非,但是利用电视台播出捐款方式,这已经不是媒体的行为,而是一个公益劝募行为。在我所了解的立法资料里面,媒体是没有被赋予公开募捐资格的,这不光是在中国,各国都是这样,媒体超越了边界,在做公益组织所做的事情。”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杨团也表示:“用公权力把大家的注意力都吸引到这个孩子身上,是在滥用公权力,为避免以后这样的事情发生,媒体要时刻谨记自己手中的公权力是什么,怎样运用这个公权力。”   针对杨团和金锦萍对媒体越位的评判,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副教授贾新奇持有不同意见:“公权力为什么不能帮助某些个体呢?节目主要动机是宣传教育,附带帮助个体。慈善也有宣传教育的作用,任何大众传播都涉及个人,传播的效果都会对个体产生影响。”   金锦萍解释说:“媒体不能特定劝募,如果编辑记者觉得孩子可怜,私下里可以帮助他。任何媒体,都不应该为特定的个人募捐,这种行为是不合理的。”   她认为,公募基金会可以发起劝募行动,但不能为一个个体劝募。“若发短信函件、发微信、微博,这个时候是向不特定公众发起的劝募行为。这样的行为在国外要负法律责任,只是我们国家目前还没有相关规定。”   “在当今网络时代,有了这么多工具可以被个人使用,人们就开始混淆公开募捐和个人救助的行为。现在的法律需要对这个新现象做出回应,需要有明确的规定。”针对目前慈善法律的空白,杨团建议。   巨额善款谁来处置   现在杨六斤的个人账户已经有500万元善款,这个钱到底应该怎么处理呢?   一部分人的观点认为,捐款与赠予属于杨六斤的个人财产,他可以由其自由支配。媒体以杨六斤本人户名作为善款接受方发布信息,公众根据媒体发布的信息作出相应判断并自愿选择捐款,这在法律层面来说实际上是一种赠予行为,公众、公益组织在法律层面上并没有权力去干涉这500万元善款的使用,就算是法定监护人也没有权力干涉。   另外一种观点认为,善款属于社会捐助,应有公共力量介入。这种观点认为,杨六斤的善款不是熟人之间的赠予,已经打破了以往对赠予的理解,这是陌生人伸出援手,属于捐助行为。让14岁的杨六斤个人处置500万元善款会出现很大风险,毕竟他还是属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未成年人,杨六斤事件本属个案,但经过电视台报道之后成为公共事件,并产生了公众捐款的公共效应,需要公共力量介入。   “捐款要受到目的性限制,也就是说这笔钱只能用在杨六斤的生活和学习上。如果目的已经实现,或者由于事实失真,使得捐款者判断失误,根据捐赠者的意愿,可以撤回捐款。”金锦萍说,“如果用公益捐赠的规范来剖析,也可以把钱转给相关公益组织,根据杨六斤的需要,每月按时给固定的钱。如果还有剩余的话,征求捐款人意愿,捐款人可以撤回捐款。很多捐款人募捐的时候可能没有保留捐款信息,联系不上,这时候可以采取近似原则,转给与杨六斤相似情况的孩子,这是比较理想的救助方案。”   捐款使人“一夜暴富”,一些公益领域的专家担心,这一现象会造成普通捐赠者的心理不平衡,损害他们的救助热情,当下一个贫困的“杨六斤”再出现时,人们还会伸出援手吗?   本报北京8月17日电
善意回帖,理性发言!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恭喜你,发表成功!
请牢记你的用户名:,密码:,立即进入修改密码。
s后自动返回
5s后自动返回
恭喜你,发表成功!
5s后自动返回
最新评论热门评论
频道精选|精彩博客
24小时排行&|&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第一书记杨六斤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