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实施指在信息化规划方案的指导下,具体完成各类信息化建设任务它包括俩方面的工作信息化项目管理和什么

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本文通过一般企业信息化发展趋势、现状与存在问题的分析,结合企业信息化规划应遵循的原则、信息化规划的方法,归纳总结了业务多元化企业信息化规划的原则、方法及步骤,深入的分析了作者所在的某业务多元化企业所处的经营环境、自身业务及信息化建设现状,按照业务多元化企业信息化规划的步骤,以业务系统规划法为基础,综合运用战略集合转移法、关键成功因素法与..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A公司的信息化规划实践研究-new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当前位置: >>
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金水工程规划)
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 (&金水工程&规划)水利部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三年四月 主持单位:水利部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编写单位:水利部水利信息中心 北京金水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河海大学编制说明2001 年 11 月,水利部印发了《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纲要》 ,提出了全国水利信息化的发 展思路,并在全国水利系统具体部署开展信息化规划编制工作的任务。一年多来,在水利部 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在有关司局和流域机构的大力配合下,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工作进展 顺利,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7 个流域机构、25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规划报告已编制 完成,并上报水利部;由部机关有关司局牵头编制的信息化专项规划也基本完成;水利信息 中心负责的水利信息基础设施部分--国家水利数据中心建设规划及建设项目建议书和水利信 息化标准化指南等都已完成,并通过了审查,为《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 (暨&金水工程&规划, 以下统称为《全国水利信息划规划》 )编制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一年多来,国家对信息化的发展又有了新的要求,特别是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全面建 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强调要大力推进信息化,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 信息化,加快建设现代化。中央已经决定以电子政务建设作为今后一段时期我国信息化工作 的重点,并将&金水工程&作为&十五&期间优先实施的重要业务系统启动建设;水利部党组也已 经将水利信息化建设列入 2010 年水利工作发展的十大主要目标之一。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国 家信息化的发展方针和水利部党组提出的新的治水思路,适应水利现代化的新要求,保障全 国水利信息化建设科学有序地进行,编制《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十分必要。 为了更好地完成《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的编制,水利部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 公室和水利信息中心于 2002 年 9 月向社会公开征集了《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编写大纲》 ,得 到了广泛响应。专家评审推荐的规划编制合作单位在水利部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和水1 利信息中心的组织下,从 2002 年 9 月开始广泛对水利部门进行需求调研,并对各单位上报的 规划进行认真研究与分析,特邀国家信息化办公室等单位的领导和专家作专题讲座,对规划 的编制进行具体指导,在此基础上,编制了规划初稿。初稿在不同的范围内多次征求专家和 有关部门的意见,数易其稿,形成征求意见稿(初稿) 。2003 年 1 月 11 日至 12 日,水利部信 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水利信息中心联合在北京主持召开了《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咨 询会,来自国家税务总局、信息产业部、国电公司南京自动化研究院、部机关有关司局、水 规总院、流域机构、水利信息中心等单位的 40 多位专家和代表出席了会议,专家和代表们就 报告的内容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讨论,提出了具体的修改意见和建议。会后,规划编制单位根 据会议精神,对规划进行了全面的修改,于 2003 年 1 月下旬完成了规划的征求意见稿,正式 下发各有关单位征求意见。在汇总各单位反馈意见的基础上,规划编制单位再次对规划进行 了修改,形成送审稿初稿,并在征求水利部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意见的基础上, 形成送审稿提交审查。 2003 年 3 月 31 日至 4 月 1 日, 受水利部委托, 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在北京召开会议, 对《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进行了审查。参加会议的有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务院信息 化工作办公室、水利部有关司局、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各流域机构,部分省(自 治区、直辖市)水利(水务)厅(局)等单位的代表和中国工程院、清华大学、中国水利水 电科学研究院、国电公司南京自动化研究所、国家税务总局信息中心、信息产业部电子六所、 信息产业部信息中心、水利部水利信息中心的特邀专家共 40 多人。专家和代表们就《全国水 利信息化规划》的内容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讨论,提出了具体的意见和建议。会后,规划编制 单位根据会议精神,对规划进行了全面的修改,形成《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正式稿。在规划编制过程中,规划编制单位多次就若干重大问题及时向部信息化领导小组进行了 汇报,听取指示,使规划在重大原则与策略方面既符合国家信息化发展的指导方针,又紧扣 水利现代化发展的总体战略。 水利信息化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历史过程。 《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充分考虑了水利行 业信息化建设特点,遵循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分阶段阐明了水利信息化建设的目标 与任务,为全国水利信息化建设提供了依据。2 目 录第一章 水利信息化背景 1 1.1 水利信息化概述 1 1.2 现状及存在问题 4 1.2.1 信息技术应用现状 4 1.2.2 存在的主要问题 7 1.3 水利信息化的必要性 10 1.3.1 水利面临严峻形势 10 1.3.2 水利信息化是水利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13 第二章 规划原则与范围 16 2.1 规划原则 16 2.2 规划范围 17 2.3 与其它规划的关系 18 2.4 规划的主要依据 19 第三章 建设目标与任务 22 3.1 指导思想 22 3.2 建设目标 23 3.3 实施原则 24 3.4 建设任务 25 3.4.1 水利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26 3.4.2 业务应用建设 28 3.4.3 保障环境建设 29 第四章 水利信息化综合体系 32 4.1 体系结构 32 4.2 水利信息基础设施 33 4.2.1 信息采集 34 4.2.2 水利信息网 39 4.2.3 水利数据中心 41 4.3 业务应用体系 46 4.3.1 水利业务分类 463 4.3.2 业务应用体系结构框架 50 4.3.3 业务应用实现 51 4.4 保障环境 52 第五章 水利主要业务应用 53 5.1 防汛抗旱 53 5.2 水利行政资源管理 54 5.3 水资源管理决策 57 5.4 水质监测与评价 57 5.5 水土保持监测与管理 58 5.6 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 59 5.7 农村水电及电气化管理 60 5.8 水利信息公众服务 60 5.9 水利规划设计管理 62 5.10 水利专业数字图书馆 63 第六章 重点建设工程 65 6.1 实施策略 65 6.2 国家水利数据中心 66 6.2.1 建设目标 66 6.2.2 系统组成 68 6.2.3 建设内容 68 6.3 国家防汛指挥系统 69 6.3.1 建设目标 69 6.3.2 系统组成 70 6.3.3 建设内容 70 6.4 水资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 74 6.4.1 建设目标 74 6.4.2 系统组成 75 6.4.3 建设内容 75 6.5 水土保持监测与管理信息系统 77 6.5.1 建设目标 774 6.5.2 系统组成 77 6.5.3 建设内容 78 6.6 水质监测与评价信息系统 80 6.6.1 建设目标 81 6.6.2 系统组成 81 6.6.3 建设内容 82 6.7 水利行政资源管理系统 84 6.7.1 建设目标 84 6.7.2 系统组成 84 6.7.3 建设内容 85 第七章 水利信息化保障环境 91 7.1 标准体系 91 7.1.1 体系框架 92 7.1.2 标准建设 92 7.1.3 标准化与标准化指南 93 7.2 安全体系 93 7.2.1 安全基础设施 94 7.2.2 安全管理 96 7.2.3 安全建设资金的投入 96 7.3 建设和运行管理 96 7.3.1 组织管理 97 7.3.2 建设管理 97 7.3.3 运行管理 98 7.4 政策、资金与人才 99 7.4.1 政策保障 99 7.4.2 资金保障 99 7.4.3 人才保障 100 第八章 投资估算与近期进度安排 102 8.1 投资估算 102 8.1.1 编制说明 1025 8.1.2 编制原则和方法 102 8.1.3 编制依据 103 8.1.4 估算结果 104 8.2 近期建设进度安排 109 8.2.1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109 8.2.2 业务应用 111 8.2.3 水利信息化保障环境建设 112 8.2.4 近期投资安排 113 第九章 国民经济评价 115 9.1 信息化对生产力和社会发展的推动 115 9.2 信息化对水利工作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 116 9.3 水利信息化效益分析 117 9.4 水利信息化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关系 122第一章 水利信息化背景水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水利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设施,是实现 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水利事业发展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直接关系到国家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水利部门作为政府的水行政主管部门,肩负着防汛减灾、水资源管理和水生态环境保护 的重任。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我国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 环节。水利信息化是国家以信息化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思路在水利行业的具体体现,是带动 水利现代化的重要措施之一。 水利信息化的核心是为实现水利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支撑。 1.1 水利信息化概述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政治报告中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 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根据世界经济科技发展新趋势和我 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的要求,本世纪头二十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完善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基本实现工业化,大力推进信息化,加快建设现代6 化,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并进一步指出,&实现工业化 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 选择。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 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水利作为国民经 济的重要基础设施,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 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所需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水旱灾害又是人类面临的主要 自然灾害之一。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不断提高,社会对水资源 需求的数量与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但由于我国地处东亚大陆,季风气候特征明显、降水时 空分配不均、下垫面条件复杂、人口众多,致使全国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土流失和水污 染仍十分严重,水利面临的问题和矛盾趋于复杂,尤其是有限的水资源和不断增长的需求之 间矛盾越来越尖锐。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土流失、水污染四大水问题对我国全面建设小 康社会已经构成严重制约。 水利部门作为政府的水行政主管部门,肩负着为社会提供有效的防汛减灾服务、高保证 率的清洁水源以及保护和谐水生态环境的重任。建国以来,为解决水问题,经过长期不懈努 力,我国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建成了基本配套的水利工程体系,并且在抗御洪水、提供水源和 保护生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水利工程体系初步 形成的条件下,为了更好地发挥其作用,提高科技对水利的贡献率,必须广泛利用信息技术, 充分开发水利信息资源,提升水利为国民经济和社会服务的整体能力和水平,实现工程水利 向资源水利转移,追求治水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我国产业优化升级和实现工业化、现 代化的关键环节。水利信息化就是指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水利信息 资源,包括水利信息的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和服务,全面提升水利事业活动效率和效能 的历史过程。 水利信息化可以提高信息采集、传输的时效性和自动化水平,是水利现代化的基础和重 要标志。为适应国家信息化建设、信息技术发展趋势、流域和区域管理的要求,大力推进水 利信息化的进程,全面提高水利工作科技含量,是保障水利与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必然选 择。水利信息化的目的是提高水利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服务的水平与能力。 水利信息化建设要在国家信息化建设方针指导下,适应水利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的 新形势,以提高水利管理与服务水平为目标,以推进水利行政管理和服务电子化、开发利用 水利信息资源为中心内容,立足应用,着眼发展,务实创新,服务社会,保障水利事业的可7 持续发展。 水利信息化的首要任务是在全国水利业务中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水利信息基础 设施,解决水利信息资源不足和有限资源共享困难等突出问题,提高防汛减灾、水资源优化 配置、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水土保持、水质监测、农村水利水电和水利政务等水利业务中信 息技术应用的整体水平,带动水利现代化。 为了保障全国水利信息化建设的顺利进行,需要对其做出相对全面且具有适度前瞻性与 可操作性的规划。 1.2 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信息技术应用现状 我国水利行业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工作起步较早,特别是经过&九五&期间的努力,已取 得了一定的进展,在水利工作的各个方面均有不同程度应用。目前,信息技术在某些业务信 息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分析和服务的部分环节中已发挥了显著作用。但从总体上看, 业务处理仅实现了部分数字化,相关技术规范不完善,信息共享机制不健全,有限的数据资 源总体质量不高,使用效率较低。水利信息化总体上仍处在起步阶段,地区发展极不平衡。 1、信息采集 在水利信息采集方面,全国水利系统已有 50%雨量监测数据和近 50%的水位监测数据 采集实现了数字化长期自动记录,流量和其它要素的自动测验方面也在进行积极地探索。部 分重点防汛地区建成了水文信息自动采集系统,工情、旱情、灾情、水资源、用水节水、水 质、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管理、农村水利水电、水利移民、规划设计和行政资源等信息采集 也具有一定的手段。航空航天遥感、全球定位等技术在部分业务中得到应用。但从整体上看, 信息采集系统不健全、不配套,直接通过数字化手段进行采集的信息要素类型较少,时间、 空间、采集频度和精度与水利各项工作的整体需求不相适应,数字化的信息量占水利信息总 量的比例严重偏低。2、计算机网络与信息传输 在计算机网络与信息传输方面,目前从水利部到各流域机构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 水文部门之间,初步形成了基于中国分组交换网的全国实时水情计算机广域网,能进行实时 水情信息传输;部分地区建成了宽带计算机广域网,全国部分省级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门建立 了信息发布网站,并连入因特网,开始向社会提供部分水利信息。部分重点防洪省(自治区、 直辖市)已初步实现了水雨情信息传输网络化、接收处理自动化和信息管理数字化,提供水8 雨情信息服务的水平与能力有了一定的改善。 水利部机关、流域机构、多数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内部已初步实现以网上公文流转为主 要内容的办公自动化。部与流域机构间、流域机构与省(自治区、直辖市)间的联网办公也 在积极推进中,部分单位之间已经实现了远程文件传输、公文和档案的联机管理等。 但从整体上看,现有网络覆盖面窄,传输能力低,远远不能满足水利业务的需求。从 采集点到计算机网络基层节点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传输手段,制约了信息技术应用整体水平 的提高。 3、数据库 在全国范围内 80%以上的历史水文整编资料已经入库,初步能够对外提供查询服 务。国家级水利政策法规数据库初步建成,也已提供社会公众服务。 其它在建的数据库有: 综合性数据库。主要包括人事劳动、计划财务、水资源公报信息、灌区信息、土 壤侵蚀、水土保持、重点工程档案和文献等。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专业数据库。主要包括各类水工建筑物、环境影响及对策、跨 流域调水、施工技术、工程监理适用规范等。 灾害监测与评估专业数据库。主要包括历史洪水、洪水风险、洪水仿真、滩区蓄 滞洪区、水体光谱标准、遥感监测图像等。 虽然数据库建设已涉及相当多的水利业务,但这些已建或在建的数据库模式多样、 标准化程度低、存储数据难以同化、安全与更新机制缺乏、技术水平差距明显,难以实现信 息共享。 4、信息处理及应用 水利技术实际应用中的复杂运算工作已能在计算机上实现,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在数据 分析与表达方面也有了一定程度的应用。在水利部机关、流域机构、部分省(自治区、直辖 市)等水利部门的不同业务中,建立了相应的信息系统,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各种新理论、 新方法的引入进展迅速,个别系统还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但由于信息资源不足,软硬件和 数据资源整体协调困难,致使已经形成的信息处理能力难以充分发挥。 全国水利信息技术应用方面,总体上已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各地区发展很不平衡。沿海 好于内陆,东中部好于西部,防汛重点地区好于其它地区,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地 区差异分布基本一致。 1.2.2 存在的主要问题9 虽然在水利业务中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信息资源为特征的水利信息化建设已经 起步,但进展比较缓慢,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各水利业务领域发展也很不平衡,覆盖全国 的水利信息网络尚未形成。对照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发展要求,当前水利信息化存在的问题主 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资源不足 水利工作管理要面对洪涝、干旱及水污染灾害的防范、水资源调配、水土保持和水环境 监测四大主题,所需支撑信息在内容上涉及面广,信息采集的时空间隔、数据类型、数据精 度、交换格式与表达方式具有多样化特征。 信息资源不足主要表现为:时效较差、种类不全、内容不丰富、基准不同、时空搭配不 合理等,特别是信息的数字化和规范化程度过低,更加重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难度。 尽管多年来水行政主管部门做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积累了一些基本观测资料,初步建 设了一些基础数据库。但涉及减灾决策、水资源优化配置和水利建设管理等众多急需的相关 基础信息资源建设还极不完善,如服务于多层次业务需求的空间数据,水资源调度,工程现 状与工程规划设计及其它各专业数据库的建设尚未全面启动。此外,信息的规范化和数字化程度过低。从水利系统自身的角度看,一是动态信息采集 环节薄弱,二是信息积累未能全面规范化,有许多宝贵的原始观测记录、历史文档、规划与 设计等资料已因年代久远,未能得到妥善保护而损毁或散失,造成信息损失。与相关行业的 信息交流受信息交换机制的制约,要么获取困难,要么因业务侧重点不同,所获得的信息不 完全符合其它水利业务应用的要求。 2、信息共享困难 可重用性与共享性是信息资源价值优势的突出体现,共享是充分开发和广泛利用信息资 源的基础。由于水利信息化还处于起步阶段,各种信息基础设施与共享机制仍不配套,导致 有限的信息资源共享困难。主要表现在: 1)服务目标单一,导致条块分割 目前在水利系统结合各项业务应用目标,开发建设了一些专用数据库及相应的应用软件。 但由于各自技术水平、任务来源和资金渠道不同,这些数据库及其应用大多分散建设在各个 地区和不同业务部门,呈现条块分割的特征,形成以地域、专业、部门等为边界的信息孤岛。 各数据库之间缺乏信息共享机制与手段,有些内容还相互重复、甚至互相矛盾。许多数据库 为解决特定研究或业务应用而建,服务目标单一、相关文档不全,给后续扩展和改造增加了10 困难,更难以被其它系统调用和共享。受各方面条件的限制,许多数据库不具备持续运行条 件,难以向外界用户提供服务。 2)标准规范不全,形成数字鸿沟 水利信息标准规范尚不健全,行业内大多数数据库与具体业务处理紧密绑定,服务目标 单一。多数已建数据库规范性较差,自成体系。对数据库文档普遍不重视,导致数据库只能 在有限范围、有限时段内由少数人员熟悉使用。在共享环境中,这些数据库内的信息内容很 难理解,其价值无法判断。客观上形成了难以逾越的数字鸿沟。 3)共享机制缺乏,产生信息壁垒 由于以信息共享政策法规为主体的信息共享机制还未建立,社会公益与市场化服务界限 不清,信息服务合理补偿机制尚未形成,导致信息资源的占有者都希望共享其它占有者的信 息资源,却不愿意将自己所拥有的信息资源提供共享,单向的共享愿望形成事实上的信息壁 垒。 4)基础设施不足,阻碍信息交流 在当前水利行业网络系统等软硬件基础设施还很不完善的条件下,难以构成有效的信息 资源共享技术支撑环境,导致信息交流的通道不畅、能力不足、效率不高,安全没有保障, 阻碍了信息资源的共享。 3、应用基础薄弱 信息开发与应用的基础是信息的共享与水利业务处理的数字化。除因信息资源限制导致 的应用水平低外,对信息技术在水利业务应用的研究不充分、大多数水利业务数学模型还难 以对实际状况做出科学的模拟。各级水利业务部门低水平重复开发的应用软件功能单一、系 统性差、标准化程度低,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层次较低、成本高、维护困难,不能形成全局性 高效、高水平、易维护的应用软件资源。1.3 水利信息化的必要性 1.3.1 水利面临严峻形势 水利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命脉。水利信息是 国家基础国情信息之一。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建设与发展,全国已建成水库 8.5 万座,修建堤防 26 万千米,年供水能力由 1949 年约 1000 亿立方米提高到 1999 年 5700 亿立方米左右。有效灌溉面积发展到 8.5 亿亩,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 67 万平方千米,水电 装机总容量达 2880 万千瓦,447 个县实现农村电气化。我国用仅占全球 6%的可更新水资源11 和 9%的耕地支撑着占全球 22%人口的温饱和经济发展这一事实,充分表明水利工程建设取 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相比,水利的能力和技术水平仍存在很大 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洪涝灾害频繁 我国是一个洪涝灾害频繁的国家。近几年来,国家虽然加大了防洪工程建设的投 入,但是洪涝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仍然比较严重,同等量级洪水造成的损失呈增加的趋 势,因洪涝灾害每年都造成数千人员死亡。如 2002 年大江大河没有发生流域性洪水,但全国 仍有 1.51 亿人不同程度地受到洪涝灾害影响,直接经济损失达 840 亿元。这些损失虽然低于 九十年代的平均水平,但是绝对数值仍然很大。 我国大江大河防洪体系还不完善,控制性工程不足,一些在建工程还没有发挥效能。 蓄滞洪区安全建设滞后,运用难度大。特别是中小河流的防洪标准仍然很低,病险堤防、涵 闸和水库的数量仍然很大,我国防洪工程抗御洪水的能力仍然有限。 此外,非工程措施建设严重滞后,信息不灵,基础设施严重不足。有的防汛指挥 部门没有配备传真机、计算机、打印机等必要的设备。甚至有的基层防汛指挥部门工作人员 不会操作计算机,不会使用防汛相关软件,存在信息采集与报送不及时、重点不突出、程序 不规范等问题。整体抗御洪水灾害的能力与国民经济的发展不相适应。 2、水资源短缺 随着人口的增长、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水资源短缺的形势日益严 峻,旱灾发生的频率、范围和影响领域不断扩大,旱灾造成的损失也越来越大。农作物年均 受灾面积、损失粮食及其占粮食产量的比例由 20 世纪 50 年代的 1.74 亿亩、435 万吨、2.5% 分别增加到 20 世纪 90 年代的 4.07 亿亩、2450 万吨、4.7%;全国 669 个建制市中有 400 多个 供水不足,110 座城市严重缺水,年缺水量 60 亿立方米;工业方面,因干旱缺水平均每年直 接影响工业产值 2300 多亿元;全国沙化、荒漠化土地面积已占国土面积的 45.5%;因超采地 下水,全国地下水漏斗区面积达 8.7 万平方千米。据世界银行分析,20 世纪 90 年代我国每年 因水资源短缺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以及由于缺水导致生态环境恶化造成的损失超过 500 亿美 元。干旱缺水已经直接影响到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态改善,影响人民生活质量和健 康水平的提高。工农业用水效率低等方面的问题仍比较突出,全国 19.5 亿亩耕地,目前有效 灌溉面积只有 8.3 亿亩,还有 11 亿多亩耕地没有水利灌溉设施,农业生产很大程度上还是靠 天吃饭。 3、水土流失严重12 全国现有水土流失面积 356 万平方千米,占国土面积的 37%,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 土地生产力下降,洪涝干旱灾害加剧,生态环境恶化,沙尘暴频繁发生,江河湖库淤积严重, 对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4、水污染加剧 仅 1999 年全国污水排放总量达 606 亿立方米, 80%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江河湖库, 且 远远超过天然水体的自净能力,导致天然水体大范围污染,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不但造成 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引起的环境破坏难以恢复。 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土流失和水污染等四大问题还远没有解决,每年带来的 损失也愈来愈巨大,已经严重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面对严峻形势,水利需要全面提高效率与能力,需要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 需要用水利信息化来带动水利现代化。 1.3.2 水利信息化是水利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长期的水利实践证明,完全依靠工程措施,不可能有效解决当前复杂的水问题。 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开发水利信息资源,拓展水利信息化的深度和广度,工程与非 工程措施并重是实现水利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以水利现代化 促进水利信息化,增加水利的科技含量、降低水利的资源消耗、提高水利的整体效益是新世 纪水利发展的必由之路。 1、是提高防治水旱灾害、水资源管理水平的需要 水利信息是防汛抗旱决策的基础,是正确分析和判断防汛抗旱形势、科学制定防 汛抗旱调度方案的依据。水利信息系统的建立,能大大提高雨情、水情、工情、旱情和灾情 信息采集传输的时效性,提高预测和预报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为制定防洪抗旱调度方案、提 高决策水平提供科学依据,最终达到充分发挥已建水利工程设施效能的作用。目前,全国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水环境污染形势十分严峻,严重影响了水 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制约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严重影响了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水资源合理 配置、防污治污工作的开展和决策需要水量、水质和水工程等多方面信息的联合决策,因此, 迫切需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及时收集和处理大量的信息,为水资源调度、合理使用以及保护 决策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支持。 2、是实现治水思路历史性转变的需要 水利工作要从过去重点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治理,转变为在水资源开发、利13 用和治理的同时,更为注重对水资源的配置、节约和保护;要从过去重视水利工程建设,转 变为在重视水利工程建设的同时,更为注重非工程措施的建设;要从过去对水量、水质、水 能的分别管理和对水的供、用、排、回收再利用过程的多家管理,转变为对水资源的统一配 置、统一调度、统一管理。水利信息化是实现上述转变的重要技术基础。 3、是政府部门转变职能的重要内容 信息已经成为与物质同等重要的资源。政府充分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是正确、 高效行使国家行政职能的重要环节。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客观上要求政府部门广泛获 取、深入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以更好地管理复杂的政府事务,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加强 政府与广大公众之间的联系,使社会各界有效监督政府的工作,达到改进服务的目的。水利 各级部门作为政府的职能部门同样需要水利信息化来实现职能转变。4、是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需要 水利信息化对于建立包括节水型农业、工业在内的节水型社会,推进城市化进程, 提高资源共享,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特别是 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发西部缺水地区,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也将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第二章 规划原则与范围水利能力的全面提升,需要充分的信息资源共享,以应用需求为导向,开发信息 资源,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水利科技有机融合,形成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共同支撑的现代化 综合水利技术体系。水利信息化建设应该规划先行。 水利信息化是水利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和标志,但水利信息化并不能代替水利现代 化。水利信息化规划与其它水利建设发展规划一起共同描绘新时期水利发展的宏伟蓝图。 2.1 规划原则 水利信息化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必须根据信息技术在水利业务中应用的规律, 分阶段设定目标,并给予规划。因此,本规划针对当前水利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信息技术 发展趋势,将近期以重点建设信息基础设施、解决信息资源不足与共享困难为突破口,中期 以增强信息深加工能力、提供高水平专业应用服务为主攻方向,远期以全方位实现水利信息 化为发展目标作为规划的出发点。14 为了保障规划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并能在规划期内保持相对稳定,水利信息化规划 遵循了以下原则: 1、应用先导 水利信息化是信息技术在水利业务中应用的历史过程,应用是最终体现,因此, 满足应用的功能需求是系统建设的基本出发点。 2、分步实施 水利信息化需要整体推进,但由于涉及内容多,关系复杂,需要分阶段、分层次 设定目标分步实施。 3、资源共享 资源共享是实现水利信息化的基础,必须坚持开放性与标准化,为了支持系统的 可持续发展,必须对信息及信息服务、应用功能等进行标准化。 4、安全优先 安全的系统才是可用的系统。信息系统的安全是相对的,但必须将其安全性放在 首位。当其它需求与安全需求冲突时,优先考虑安全。 5、适度前瞻 因为信息技术发展很快,需要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具有适度的前瞻性,为水利业 务不断应用信息技术创造条件,增强水利信息化的发展活力。 2.2 规划范围 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范围为全国水利行业,包括水利部直属单位、各流域机构、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各部门需根据本规划,分别制定或完善本地区、 本部门的水利信息化建设规划。 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的主要任务是在国家关于信息化建设的大政方针指导下,遵循国 家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以水利信息资源开发为核心,以建设水利信 息采集与传输网络和数据中心为基础,以带动水利现代化为主要目标,以健全政策法规、标 准规范、组织管理和人才培训为保障,架构水利信息化综合体系。 流域机构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在进行水利信息化规划与建设时,应依 据《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并充分考虑满足在流域内发挥水资源管理主导作用的需要。各地 方水行政主管部门必须注意水利信息化规划与各地方政府信息化规划的相互衔接,确保水利 信息化与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协调发展。15 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的基准年为 2002 年,规划水平年分别为 2005 年和 2010 年。近期 是指 2003 年至 2005 年,中期为 2006 年至 2010 年,远期为 2011 年至 2020 年。 2.3 与其它规划的关系 水利信息化是国民经济与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离不开相关部门信息化的 支持。同样,水利信息作为国家基础国情信息,也对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提供有力支持。 因此,水利信息化必须遵从国家信息化的相关政策。 水利信息化规划依据国家关于信息化建设的大政方针,根据在水利业务中广泛应 用现代信息技术的需求,结合水利行业特性,考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为以水利信息 化带动水利现代化制定阶段性的整体发展安排。 &金水工程&作为重点业务系统建设内容已列入&十五&期间国家电子政务建设计 划,&国家防汛指挥系统工程&等水利核心业务应用建设即将启动,但必须坚持水利信息化建 设的指导思想。 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水利现代化促进水利信息化。水利信息化建设是水利现 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水利信息化规划涉及水利业务的各个方面和各个地域层次,其主要任务是解决行 业信息资源共享与服务问题,并对信息化建设的全局做出科学有序的安排,而不是各类信息 技术在水利领域应用的技术指南。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是水利行业其它各级各类信息化及信 息化专项规划必须遵循的基本依据。 其它水利业务规划中的信息化建设内容也必须符合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的要求。 2.4 规划的主要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2002 年 8 月 29 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2002 年 10 月 1 日起施行) ;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1991 年 6 月 29 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 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通过,1991 年 6 月 29 日施行) ;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 (1993 年 8 月 1 日国务院令第 120 号发布 施行) ;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 (1997 年 8 月 29 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 会第二十七次会议通过,1997 年 8 月 29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八十八号公布,1998 年 1 月 1 日施行) ;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1984 年 5 月 11 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16 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施行, 1996 年 5 月 15 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 次会议修订) ; 《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 (1988 年 6 月 3 日国务院第七次常务会议通过,1988 年 6 月 10 日发布施行) ; 《取水许可制度实施办法》 (1993 年 8 月 1 日国务院令第 119 号发布,1993 年 9 月 1 日施行) ; 《取水许可监督管理办法》 (1996 年 7 月 29 日水利部令第 6 号发布) ; 《全国水利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和 2010 年规划》 ; 《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 (中发办[2002]17 号) ;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信息化重点专项规划》 ; 《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纲要》 。第三章 建设目标与任务由于水利信息化涉及所有水利业务应用领域和不同管理层次,需要解决的问题纷 繁复杂,为了准确勾画水利信息化建设蓝图,保证信息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必须明确水利信 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实施原则,并对各阶段、各层次的建设目标和任务进行总体安排。 3.1 指导思想 遵循国家&十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发展方针,结合《全国水利发展第 十个五年计划和 2010 年规划》 ,水利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是:统一规划,各负其责;平台 公用,资源共享;急用先建,务求实效。 统一规划,各负其责:水利信息化建设,尤其是关系全局的基础设施和重点业务 建设,要统一规划。充分发挥各级水利行政主管部门的积极性,各负其责,共同推进。 平台公用,资源共享:在统一规划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国家公共信息基础设施和 已建的水利信息基础设施;全面推进标准化与规范化建设,统一制定水利信息资源管理基础 标准与规范,逐步完善管理体制,健全法规体系,以水利信息基础设施为支撑,实现资源共 享。 急用先建,务求实效:从业务应用需求的实际出发,区分轻重缓急,急用先建。 优先建设信息基础设施,积极营造水利信息化保障环境。加快业务应用建设与管理,提高水17 利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促进水利信息化健康发展。 3.2 建设目标 近期目标:广泛开发水利信息资源,基本建成水利信息网、国家水利数据中心和 安全体系,全方位构建水利信息基础设施;健全信息化建设运行管理体制,统一标准规范, 加强人才培养,营造水利信息化保障环境;基本完成国家防汛指挥系统工程(一期)和水土 保持监测与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全面启动水资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水质监测与评价信息系 统和水利行政资源管理系统建设,部署其他业务应用系统建设,基本形成水利信息化综合体 系,有效解决信息资源不足和资源共享困难,提供满足基本业务需要的信息服务,提高水行 政管理效率,在水利部、七大流域机构和经济发达地区基本实现水利信息化。 中期目标:深入开发水利信息资源,完善水利信息基础设施,持续改善水利信息 化保障环境,全面推进重点业务应用,提高信息资源利用水平,提供全面、快捷、准确的信 息服务,增强决策支持能力,基本实现水利信息化,为实现水利现代化奠定基础。 远期目标:在全国全面实现水利信息化。但在本规划中,对远期建设不作具体安 排。 3.3 实施原则 根据水利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须坚持以下原则: 1、确保重点建设 以水利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核心,以水利信息网和国家水利数据中心等重点工程 建设为突破口,在统一规划的指导下,全面推进水利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2、强化保障措施 多渠道筹集水利信息化建设资金,切实解决水利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分布 不合理问题;通过水利信息化标准化建设、安全体系建设、政策法规建设和组织管理体制的 创新,打破业务应用建设中的条块分割,消除以地域、专业和部门等为边界的信息孤岛;在 满足需求的条件下优先使用国产硬件与软件,稳步推进系统建设、运行维护的外包和托管模 式;积极营造良好的水利信息化保障环境。 3、充分利用资源 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包括国家的公共信息基础设施和相关行业的信息资源,发挥 已有水利信息基础设施的作用,加大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力度,加强信息基础设施的资源整合, 促进信息共享,提高水利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能力和社会服务水平。 目前水利系统各个部门均有一些信息化应用系统正在使用并发挥着不同程度的作18 用,必须合理对已有应用系统资源进行整合,以保证已有信息资源的充分利用。 4、重视科学研究 积极研究水利业务应用中的关键信息技术,结合水利业务需要,引进和推广国内 外的先进技术,使水利信息化不断有所创新,有所提高,适应技术发展潮流,对关键技术进 行深入研究,解决信息化工作中的难题,加快水利事业发展步伐。 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水利业务内容纷繁复杂,为确保水利信息化建设的稳步 推进、取得实效,必须重视开展试点工作。 5、建设管理并重 在重视信息化建设的同时,还需加强对已建系统的运行管理,通过人才队伍、制 度建设等手段充分、持续地发挥其效益。 3.4 建设任务 在规划期内,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基本任务是:建设水利信息基础设施,营造水利 信息化保障环境,围绕十大重点业务应用,建立和完善水利信息化综合体系。 3.4.1 水利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1、信息采集系统 通过对信息采集系统的完善与整合,提高时效、增强能力、丰富内容、提高系统 整体利用率,形成综合信息采集系统。 近期依托各项业务建设专项规划,对各项信息采集范围、内容做出统一部署,按 照对现有系统进行整合充实的原则,启动综合信息采集系统的建设,初步满足主要业务应用 信息采集的急需;中期通过对采集系统的持续建设,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综合信息采集体系, 基本满足各项业务应用的主要信息需求;远期建成体系完整、内容齐全、时效性与业务应用 需求相适应的综合信息采集系统。 分布在空间上的离散信息采集建设重点在地方和部分流域机构,宏观的、面上的 信息采集建设重点在中央、流域和有条件的省;跨行业和行业内部的信息交换在中央、流域 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等各级信息汇集节点均可能发生,需通过必要的管理措施保持这些 信息的一致性和有效性。 在积极建设、完善常规信息采集设施的同时,还要注重信息采集新技术、新方法 的引进与吸收,大力应用遥感、遥测、全球定位和其他实时自动采集传输先进技术,逐步形 成从微观到宏观多层次协同作业、结构相对完备的综合信息采集体系。 2、水利信息网19 建成连接水利行业各级、各部门的全国水利信息网,为业务应用提供数据交换、 视频信息传输和语音通信等服务。 近期水利信息网建设将依托国家防汛指挥系统工程,在立足国家公共通讯资源的 前提下,充分利用水利现有专网资源,建设上达中央、下至地区分中心的多级信息传输网, 实现信息采集节点到各级信息汇集节点之间的互联互通;中期随着业务需求的发展和信息采 集设施的完善,扩充网络覆盖面和传输能力以适应大容量高速率的信息传输要求;远期随着 技术的进步,不断扩充网络的覆盖面,优化网络结构,提升网络的传输能力、可靠性和安全 性,使其能全面满足各级各类水利信息的传输需求。 连接中央、流域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水利信息宽带骨干网由水利部负责统 一规划和组织建设,并配置相应的网络管理设施,对其进行管理。连接流域和下属机构、省 (自治区、直辖市)和地(市)的流域省区网在遵循《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的原则下,由 各流域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分头规划和组织建设。各地区网络的建设和管理原则上由所 在的省(自治区、直辖市)统一进行规划建设。 3、水利数据中心 水利数据中心由国家水利数据中心、流域分中心和省(自治区、直辖市)数据管 理节点共同构成,在水利信息汇集、存储、处理和服务的过程中发挥核心作用,是构成完整 基础设施体系的重要部分。通过水利数据中心建设,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满足 业务应用多层次、多目标的综合信息服务需求。 近期以国家水利数据中心和流域分中心试点建设为主要内容。国家水利数据中心建设 内容包括运行软硬件环境及备份中心建设、数据中心安全体系建设、标准建设、水利信息资 源建设和信息服务系统建设。选择部分流域开展水利数据分中心试点建设,为流域分中心和 省(自治区、直辖市)数据管理节点的全面建设摸索经验、完善标准、提供示范。 中期进一步完善国家水利数据中心,全面启动水利数据中心流域分中心和省(自 治区、直辖市)数据管理节点的建设。增加数据类型,提高数据精度,基本满足规划、设计 和管理等多层次的业务应用需求。远期完成水利数据中心建设,为水利业务应用和决策提供 全面支撑。 3.4.2 业务应用建设 水利业务应用系统建设依托于水利信息基础设施,不同类型的业务系统对基础设 施的要求差异很大,因此水利业务应用系统的建设要和水利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密切结合。20 近期以国家防汛指挥系统、水资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水土保持监测与管理信息 系统、水质监测与评价信息系统和水利行政资源管理系统建设为重点,初步满足业务应用需 求;中期进一步完善已建系统,全面开展水利工程管理、农村水电及电气化管理、水利信息 公众服务、水利规划设计管理和水利专业数字图书馆等业务应用系统建设,基本建成十大水 利业务应用;远期以全面实现水利业务应用信息化为目标,全方位提高水利综合服务能力。 水利业务应用系统在中央、流域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应用大致相同,就全 国而言,根据各流域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地理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结合不同管理 范围和层次,各业务系统在不同节点上的应用需各有侧重,因此,各流域和省(自治区、直 辖市)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和不同应用目标有针对性地建设各级应用系统。 3.4.3 保障环境建设 水利信息化保障环境由水利信息化标准体系、安全体系、建设及运行管理、政策 法规、运行维护资金和人才队伍等要素共同构成。保障环境是水利信息化综合体系的有机组 成部分,是水利信息化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支撑。 为保证水利信息基础设施与业务应用建设的顺利进行、运行的持续稳定和作用的 有效发挥,保障环境的建设必须与之相结合、相协调,并适度超前。 建立良好的管理模式来确保水利信息化建设的顺利实施,产生良性激励机制,在 充分发挥水利信息系统作用的同时提高其自身功能,从而尽可能地发挥出水利系统的社会效 益及经济效益,促进水利现代化进程。 保障环境的建设,不但包括各类标准、技术规范、政策法规的制定与执行,更主要的 还包括建立水利信息化所涉及各类关系的协调机制。规划近期,主要围绕提高认识、统一规 划、启动建设等方面制定和执行相应的政策法规、技术标准,同时做好保障环境自身的建设 工作。规划中期,主要采取相应的行政和技术手段,预防和解决水利信息化过程中存在的矛 盾和问题。规划远期,通过政策、标准、规范、措施等要素的不断完善,形成完整的水利信 息化保障环境。 在规划近期与中期,保障环境建设的重点任务是: 1、制定标准:完善水利信息化标准体系,制定水利信息分类、采集、存储、处理、 交换和服务等一系列标准与规范,实现以信息共享为核心,为信息基础设施和业务应用建设 的规划、设计与实施提供保障。 2、确保安全:结合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配置安全基础设施,制定安全规章和策略, 健全安全管理机制,逐步形成水利信息安全体系。21 3、理顺关系:根据国家政策,结合水利信息化实际要求,不断完善各类水利信息 化政策措施,逐步理顺水利信息化多层次、多角度的相互关系,保障资金投入,建立健全信 息化建设与运行管理体系、规章和措施;积极调整与信息化建设不相适应的管理体制,通过 信息化建设促进业务流程重组和体制创新。 4、培养人才:根据水利信息化需要,做出人才需求分析与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制 定人才政策,充分利用各种教育培训资源,采用在职培训与人才引进等多种方式,形成与水 利信息化进程相适应的人才队伍。第四章 水利信息化综合体系水利信息化综合体系主要由水利信息基础设施、水利业务应用体系和保障环境三 部分组成。其中,水利信息基础设施是水利业务应用的支撑平台,是实现水利信息资源共享 与利用的基础,是水利信息化综合体系的基石;水利业务应用是指用计算机信息技术来处理 各类水利业务,是信息技术在水利业务中的具体表现,根据水行政主管部门承担的管理职能, 水利业务应用主要包括减灾决策支持、水行政日常管理、工程建设与管理、政策与法规制定 和规划编制与论证等五个方面。 4.1 体系结构 水利信息化综合体系由信息化保障环境、水利信息基础设施和业务应用构成,如 图 4.1 所示。信息化保障环境由水利信息化标准体系、安全体系、建设及运行管理、政策法 规制定与实施、落实建设与运行维护资金和人才队伍培养等要素构成;水利基础设施主要包 括水利信息采集设施、水利信息网和水利数据中心,其中水利数据中心完成对水利信息的汇 集与存储,提供数据访问服务,以及通用业务应用逻辑的管理与服务;业务应用由支撑应用 和用户应用两部分组成,支撑应用指公用业务处理逻辑,以公共服务的方式由数据中心统一 管理,用户应用完成非公用业务处理和实现应用的系统表示。22 4.2 水利信息基础设施 水利信息基础设施由水利信息采集设施、水利信息网、水利数据中心构成。 水利信息是水利领域业务处理涉及的专门信息;水利信息资源是具有明确结构、 具有一定聚集和共享程度的水利信息集合。 水利信息的数字化程度客观上反映了水利信息化的水平。数字化的水利信息通常 也称为水利数据。水利数据的种类和数量愈丰富、聚集程度愈高,所形成的水利信息资源的 开发利用价值愈大。 4.2.1 信息采集 4.2.1.1 信息来源 水利信息包括来源于水利行业的内部信息和来源于其它行业的外部信息。 内部信息主要包括历史文献、技术档案、实时或定期监测信息、水利政务信息和 各种层次的再生信息等。 内部信息根据其不同的分类属性和应用需求,分别采用遥测、遥感、长期自记和 人机交互技术手段实施数字化。 外部信息主要包括社会经济统计信息、地理空间基础信息、国土资源信息以及其 它与水利业务有关的非水利部门采集的信息。外部信息通过国家信息化综合体系获取。在国23 家信息化综合体系还不健全时,根据水利信息化发展水平的实际需要,在不同的行政管理层 次,分别通过协议方式与相关业务部门建立信息交换关系。 4.2.1.2 信息分类与分布 水利信息根据应用范围分为公用类信息和专用类信息。 公用类信息是水利业务的基本资料,可以广泛地为各种业务应用提供服务。专用 信息通常是指某个或某类特定业务应用的信息。 无论是内部信息还是外部信息,均分属公用类或专用类。公用类信息如水利政务、 水文、水利工程、水利空间背景等;专用类信息如防汛抗旱、水资源、水土保持等。 水利政务信息主要包括公文文档、水利政策法规、规划计划、水行政执法、水利 工程建设管理、农村水利管理、农村电气化管理、水土保持管理、水利科技管理、水利人才 管理、财务管理、水利经济管理、水利档案管理、国际交流等。 水文信息主要包括水文站网基本信息、降水、蒸发、地表水、地下水、泥沙、河 道观测、水质、水污染突发事件等。 水利工程信息主要包括河道、渠道、水库、湖泊、堤防、治河工程、涵闸、蓄滞 (行)洪区、圩垸、机电排灌站、灌区、水利枢纽、水保工程、农村水电、水利移民管理等。 水利空间背景信息主要包括地形地貌、地质地震、土壤植被、土地利用、河流、行政 区划、人口分布、社会经济、道路、空间量测信息、遥感信息等。 防汛抗旱信息主要包括实时雨水情、实时工情、险工险点、旱情、灾情、防汛物 资、防汛预案、历史大洪水、雨水情预报等。 水资源信息主要包括水资源分区、水功能区划、地表水量、地下水量、固体水量、 水资源需求、供用耗排、节约用水、污水处理与再利用、工程供水能力、水能资源、水资源 中长期规划和水资源调查评价等。 水土保持信息主要包括水土保持监测站网基本状况、水土流失(类型、强度)分布、 水土流失相关因子、水土保持治理效果监测、生态需水情况等。 水利信息的分布特征表现为信息的分布式采集和存储。水利信息绝大多数同时具 有时间和空间属性,在时间维上离散,分布在三维空间中。时空属性的任何欠缺将导致水利 信息失去使用价值。 4.2.1.3 信息采集模式 水利内部信息由水利行业采集,并按使用频度和时效性要求分成实时、定期和不 定期采集三类。为充分 利用各种信息采集资源,便于信息的交流与整合,降低信息采集24 的成本,应建立满足各种业务需求的水利信息综合采集系统。外部信息的获得主要通过信息 交换的方式实现。 1、实时采集 在水利的所有业务中,减灾业务对信息采集的时效性要求最高,为了准确捕捉到 事件的发展过程,一般要求以分钟或小时为监测周期。 2、定期及不定期调查 大部分的水利信息通过定期、不定期采集或调查的方式获得。 对于需要定期采集的信息,不同业务应用对信息采集周期的要求也极为悬殊。 水利信息在时效性上的差异,决定了其更新的频度也有所不同。 3、信息交换 水利业务所需要的信息除了内部信息外,仍有大量信息是其它行业和部门采集的, 这些信息通过信息交换与共享方式获得。行业间的信息交换与共享由国家信息化综合体系提 供保障。 4.2.1.4 信息汇集 信息汇集是将数字化的水利信息按业务应用与共享的需求,进行传输和组织,形 成可用和有用水利信息资源的过程。 1、内部信息汇集 内部信息汇集是指水利信息从信息源向信息存储节点或用户汇集的过程。信息汇 集的方式既有逐级统计上报,也有原始信息一点对多点的直接发送等多种形式。 2、外部信息交换 水利信息化除了要解决行业内部的信息采集与共享问题之外,同时还需解决与其 它行业之间的信息交换、为政府及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的问题。 1)行业间信息交换 在国家信息化进程中,水利行业同样担负着与其它行业进行信息交换的职责,水 利行业的信息化离不开相关行业的信息支持,同样也有义务向其它行业提供水利信息,随着 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相互间的信息依存关系将愈加紧密。 2)为政府与社会公众服务 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各界对水资源短缺、水旱 灾害频发和水环境恶化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水利作为国民经济重要基础设施的地位日显突 出,水利信息已经成为政府决策不可或缺的重要信息。各级水利主管部门有责任为政府提供25 及时、准确和完备的信息支持。通过向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达到提高政府办公效率和改 善政府形象的目的。 4.2.1.5 综合信息采集体系建设 当前,信息采集设施由行业内各业务部门分别管理,与信息化的要求不相适应。 信息采集设施是水利信息化基础设施的组成部分,必须从实现信息共享的高度,规范、改进 服务目标较为单一的已建和拟建系统,逐渐形成基本满足各类业务需要的水利综合信息采集 体系。 对各类信息采集设施的建设,包括监测站网布设、设备制式、信息格式等,应按 统一规划、资源共享原则编制相应的专业规划,避免重复建设,充分发挥信息基础设施的效 能。特别是在重点工程的信息采集系统建设和国家水利数据中心建设中,要从全局出发,优 先做好规范化和标准化工作。 4.2.2 水利信息网 水利信息网是为适应水利信息资源开发与业务应用需要而构建的计算机网络。按 照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总体部署和有关规定,水利信息网包括水利政务外网和水利政务内网两 个物理隔离的网络。水利政务内网是国家政务内网的一部分,完全遵循国家统一规划,按照 国家主管部门的统一部署组织实施。以下所述的水利信息网专指水利政务外网,与因特网逻 辑隔离。 4.2.2.1 网络结构 根据水利行业的信息流程和行政管理体制,结合网络管理的需要,水利信息网由 骨干网、流域省区网、地区网、城域网、部门网和接入网构成。 骨干网:水利部机关与 7 个流域机构、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水利(务)厅(局) 之间的宽带互连网络。 流域省区网:流域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与所辖的地(市)级水利(务)部门、 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大型水库之间以及流域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之间的互连网络。 地区网:地(市)级水利(务)部门所辖的县级水利(务)部门、水利工程管理 单位、中(小)型水库之间以及与地(市)级水利(务)部门之间的互连网络。 城域网:同一城市异地办公的水利行政业务部门之间的互连网。 部门网:各级水行政主管及业务部门的内部局域网。 接入网:各数据采集点与各级数据汇集中心之间的通信网络。 4.2.2.2 网络中心26 水利信息网络中心分为两级,顶级为中央网络中心,各流域机构的网络中心和各 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网络中心为二级网络中心。 中央网络中心是整个水利信息网络的枢纽,负责水利信息网网络地址的分配与管 理、域名服务、路由策略的制定与实施以及网络管理等。流域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网络 中心负责区域性网络地址的分配与管理、域名服务、路由策略的制定与实施以及网络管理等。 各级网络中心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设立异地备份中心,以保证水利信息网的可靠运行。 4.2.2.3 网络建设策略 国家在推进电子政务的进程中,将建设政务外网的公共网络平台。在国家政务外 网公共网络平台建成之前,水利信息网的骨干网、流域省区网、城域网要利用公网进行建设, 并在建设中妥善处理好未来向国家政务外网公共网络平台的迁移,避免造成浪费。 水利信息网从国家防汛指挥系统工程的实施中开始建设,并不断扩充完善,为各 个业务应用系统提供网络服务。其它业务应用系统不再重复进行网络建设。 政务内网的建设,严格执行国家的相关规划和具体规定。 4.2.3 水利数据中心 水利数据中心是水利信息汇集、存储与管理、交换和服务的中心。水利数据中心 通过有序汇集水利信息,形成有用和可用的水利信息资源,通过提供各类信息服务,深化水 利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达到规范信息表示、实现信息共享、改进工作模式、降低业务成本 和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 4.2.3.1 基本构成 水利数据中心由&信息汇集与存储&、&信息服务&和&支撑应用&三个逻辑部分组成。 信息汇集与存储是丰富水利信息资源的必要技术措施;信息服务是开发和利用水利信息资源 的技术手段;支撑应用是业务应用软件开发中实现公共业务处理逻辑所形成的基本软件组件 的集合。 水利数据中心按水利信息资源的基本特点和开发利用的需求进行构造与管理。基本 原则是: 1、有利于实现水利信息资源的价值,促进水利服务能力的提高。 2、有利于实现资源的增值与共享,打破信息壁垒和填平数字鸿沟,减少重复建设, 提高整体技术水平,降低成本。 3、有利于保障水利信息资源的安全。 4、与当时的计算机信息技术条件相适应。27 水利数据中心包括国家水利数据中心和流域分中心以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 的数据管理节点,以水利信息网和信息共享机制为纽带形成有机整体。 4.2.3.2 信息汇集与存储 信息通过汇集与存储在各级节点形成数据库。 数据库是水利信息存储的重要设施。水利数据中心的数据库是信息标准化的重要 技术措施,是信息汇集为信息资源的核心环节,是信息资源整合与同化的基础。 水利数据中心的数据库必须具备良好的可扩充能力,需考虑对海量、多源和多维 信息的管理支持。 采用异地备份等技术措施,提高水利数据中心数据库的安全程度,确保水利信息 资源的安全。 1、数据库 根据水利信息的基本分类,数据库分为公用和专用两类,公用类主要包括: 水文数据库:经过整编的水文观测资料、水质观测资料和地下水观测资料,如: 降水、蒸发、水位(潮位) 、流量;水质实验室管理信息,大气降水、地表水常规监测数据, 排污口数据,污染源数据,供水水源地水质数据等;地下水水位、开采量、水温、水质等。 水利工程数据库:已建与在建工程的基本信息,如:工程代码、名称、地理位置、 设计指标等。 社会经济数据库:政府部门统计发布的社会经济信息,如:人口、城市化水平、 工农业生产总值、耕地等。 水利空间背景数据库:行政区划、居民点、交通、地形、地质、地震、植被、土 地利用等国家基础空间数据和河流、水库、堤防等水利空间分布数据以及遥感信息。 水利技术标准数据库:水利技术标准体系、各类分体系、已经颁布的各类水利技 术标准、相关国际国家和其他行业标准。 水利行政资源基本数据库:政策法规、行政条例、日常办公与行政管理过程中形 成的各种信息。 水利专业数字图书馆:各类图书、期刊和文献资料等。 专用类主要包括: 水资源数据库:水资源状况、需水、调水、供水、取水、用水、节水、规划与分 区等信息。 防汛抗旱数据库:气象、雨情、水情、工情、旱情、灾情、防洪调度等。28 水土保持数据库:水土流失的水力、风力、冻融、重力侵蚀类型、侵蚀强度、潜 在危险程度、沙化、石化等信息。 水利工程管理数据库:已建工程运行管理和在建工程的施工管理信息,包括:(1) 已建工程信息,如:工程原始或扩能改造设计建设档案、工程运行情况、工程除险加 固、工程安全鉴定、水库大坝注册等。(2) 在建工程信息,如:工程建设项目管理、工程建设咨询、工程招投标、工程建设造价、 工程进度、工程监管、工程质量、工程建设设备供应、工程建设材料供应、工程建设合同、 工程设计与建设档案、相关配套设施、建设移民、水利工程重大技术问题和工程的验收与鉴 定等。 (3)农田水利管理信息,如:灌溉水源、灌溉设施、田块平整条件、种植结构、土壤 类型与质地、土壤墒情、土壤养分、耕地资源、农牧业节水以及人畜饮水等信息。 (4)水土 保持工程信息,如:水土保持工程项目的分布、进展、治理成效的评价,以及项目管理、验 收等信息。(5)水利移民信息,如:环境容量、安置模式、安置人口、补偿补助费等信息。 农村水电及电气化管理数据库:农村水电、农村电网、电气化县的各类信息。 水利规划设计管理数据库:水利规划与执行管理、规划设计依据、规划设计过程 与质量控制、规划成果等信息。 水利经济管理数据库:水利事业或企业主业与多种经营情况。 人才管理数据库:人才基本情况、劳资情况、执业资格认证、职务职称管理、安 全生产等信息。 水利科技管理数据库:科研资源、科研项目管理、科研成果、科研动态等信息。 2、信息资源管理 水利数据中心信息资源的管理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设施管理,通过提高基本设施 的可用程度,保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有效实施。二是信息管理,采用各种技术手段,保障 信息一致、完整与可靠。 根据信息资源开发方式,充分利用数据库技术的优势,有效解决信息访问的瓶颈和安 全问题。 4.2.3.3 信息服务 水利数据中心提供的信息服务是水利信息资源开发的重要方面,降低水利业务利 用信息资源的复杂度,减少应用软件的重复开发,保障信息的权威性和一致性。信息服务主 要包括信息再生和信息访问。 1、信息再生29 信息再生服务实现信息的综合性加工处理,产生的再生信息是水利信息资源的重 要组成部分,是对水利信息资源的丰富和价值的提升。 2、信息访问 信息访问服务用来响应业务应用信息服务请求,为业务应用提供所需信息。 4.2.3.4 支撑应用 在不同层次与专业的水利业务应用间存在着大量的共同业务处理逻辑。支撑应用 是将水利业务中的共同业务逻辑作为公共业务处理逻辑提取出来,形成业务应用开发所需的 基本组件集,支持不同单位、不同部门的业务应用,有效减少业务应用的重复开发,提高业 务应用的规范程度与技术水平。 4.3 业务应用体系 4.3.1 水利业务分类 水利业务应用是指用计算机信息技术来处理各类水利业务。随着信息技术在水利 行业应用的发展,水利业务应用正在越过孤立系统阶段,向着协同工作、资源共享的方向发 展。 根据水行政主管部门承担的管理职能,水利业务应用主要包括下述五个方面: 1、减灾决策支持 当前,水旱灾害依然是各种自然灾害中影响最广、危害最严重的灾害。各级水利 主管部门承担了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防汛抗旱指挥部门的日常工作,需要对水旱灾害做出快 速及时的反应,通过对江河上重要水利工程实施防汛抗旱调度的方式,减少灾害损失,保障 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防汛抗旱是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工作中的头等大事,其主要业务应用 包括:雨、水、工、旱、灾情信息的采集汇总和分析,天气和水文预报以及旱情趋势的预测, 提供调度方案,为各级领导防灾减灾提供决策依据。2、水行政日常管理 水行政是各级水利主管部门的日常管理工作,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依照水资源保护规划,统一对水资源的质和量进行管理(主要是地表水、地下水) 。 组织水功能区的划分,拟定全国、跨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跨地区中长期水供求计划;监 测江河湖库的水量和水质,审定水域纳污能力和控制向饮水区等水域排污;提出限制排污总 量的意见,组织实施水环境治理和水生态修复工作,实现对水环境的保护和水生态的维护。 负责取水许可审批、水资源费征收、水政监察和水行政执法;组织、指导和监督计划用水、30 节约用水和城市供水工作,协调并仲裁各级各类水事纠纷和监督水量分配方案的实施;负责 向公众发布国家水资源公报;指导或负责各地的水文工作。 农村水利管理工作主要包括:组织协调农田、饲草、园艺和特种种植基地的灌溉 面积发展、灌溉设施管理,农村水电及电气化和乡镇供水。 水土保持工作主要包括:依照相应的规划和政策法规,定期开展水土流失状况的 监测。采取恰当的工程、生态或管理措施,综合开展水土保持治理工作。 水利科技和外事工作主要包括:水利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的组织与管理,水利行 业技术质量标准和水利工程规程规范实施情况的监督,承办国际河流的涉外事务和国际交往 活动等。 全国水利队伍建设主要包括:各级水利机关及直属单位的人事管理、机构编制、 劳动工资、专家工作,公务员及科技干部的培训,行业劳动保护、安全生产监管,对所属科 研机构和大专院校工作进行指导等。 水利经济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对行业的经济调节措施执行、水利资金使用情况 进行宏观调节和分级监管,依照国家和地方有关水利的价格、税收、信贷、财务等经济调节 政策指导各级水利财务工作,管理水利行业的供水、水电等经营工作。 3、工程建设与管理 为了不断地改善水利设施的配套程度,提高其兴利除害的能力,各级水行政主管 部门一方面需要继续组织兴建一些水利设施,使现有设施的功能更加完善配套,另一方面需 要管理好已有设施,使这些设施始终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并正常发挥作用。水利工程建设与 管理的任务主要包括:编制审查水利基建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组织和指导水利设 施、水域及其岸线的管理与保护,江、河、湖及河口、海岸滩涂的治理和开发;组织建设和 管理具有控制性的或跨行政区的重要水利工程;组织与指导水库、水电站大坝的安全监管; 处理水利工程建设移民事务等。由于水利工程经常兼有防洪、排涝、清淤、纳污、发电、引水、灌溉和航运等多 项功能,在不同的时段可能有不同的运用方式,这种差异有的表现在季节的周期变化上,有 的随着水资源、水环境或防洪形势的变化而变化,已经完全改变了原来的功能运用优先顺序, 甚至是原设计中没有的运用方式,因此除了工程规划以外,在建工程管理和已建工程维护仍 然是各级水利主管部门重要的日常工作。 4、政策与法规制定31 政策法规的制定是各级水利主管部门代表国家行使行政权力的主要体现。其中既有代 表国家拟定的法律,如:水法、防洪法和水土保持法等全国性法律,也有配合法律运用或者 尚不具备立法条件而先行制定的行业规章、区域性实施办法和相关解释,拟定水利行业技术 质量标准和水利工程的规程规范,还有阶段性调节业务行为、经济导向的政策意见等。 5、规划编制与论证 规划工作主要包括两大部分:一是编制行业自身的综合或专项发展规划,二是组 织参与国民经济总体规划、城市规划及重大建设项目的水资源、防洪和水土保持等相关内容 的编制工作。 规划是水利的基础性工作,规划需要根据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进程,周期性地调 整与修订。规划内容既有全国、流域和地方比较完整的综合性规划,如发展战略与中长期规 划;也有针对特定目标的专项规划,如:水资源开发利用、水资源水环境保护、节水、农田 水利发展、流域水能梯级开发、水土保持、防洪、人才队伍建设、水利科学技术与教育发展 等规划。综合性规划描绘了国家和流域中长期发展目标、各分项目标之间的关系及其协调原 则;专项规划涉及水利建设的方方面面,它分阶段、更具体地制定出特定业务目标及相应对 策。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还分级承担、参与审查论证国家、地方或其它行业部门编制 的国民经济总体规划、城市规划及重大建设项目规划中涉及水资源分配、防洪安全和水土环 境保护等相关内容。4.3.2 业务应用体系结构框架 为了保证实现水利部上下级部门之间和各业务应用之间的资源共享,所有业务应 用的实施须遵循相同的体系结构框架。 遵照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的基本原理,结合水利业务应用的特点,水利业务应用体 系结构框架由基础设施和用户软件两大逻辑部分组成。 每个业务应用均涉及水利信息采集设施、水利信息网、信息汇集与存储、信息服 务、支撑应用和用户应用六个部分。信息汇集与存储、信息服务和支撑应用属于数据中心, 支撑应用和用户应用是业务应用软件的有机组成部分。用户应用是业务应用软件的组成部分,根据不同单位(水利部、流域、省市水行政32 主管部门等)、不同部门(防办、水资源管理部门等) 、不同业务和不同应用人员的具体业务 需求,通过调用或组装支撑应用部分的基本组件,满足不同用户的实际业务应用需要。 所有业务应用在一个框架中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同时,在水利信息基础设施支持 下,又可以为不同用户提供不同的用户应用,从而实现统一框架内满足不同业务应用需求的 目标,以保障信息共享和切实减少重复建设。 4.3.3 业务应用实现 在建设具体业务应用时,根据资源的共享要求,信息采集设施、水利信息网、信 息汇集与存储和信息服务均不得重复建设,其建设原则上由先建的业务应用负责,后续的业 务应用进行补充与完善。 支撑应用和用户应用是业务应用软件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开发具体业务应用软件 时,必须按照具体业务应用的需求,划分出便于复用的业务处理逻辑,若支撑应用中没有相 应的基本组件,则开发该组件,否则,不再重复开发,通过调用或组装支撑应用中的基本组 件实现具体用户应用。 随着业务应用软件的不断开发,水利信息基础设施中的支撑应用不断完善,软件 开发的复用程度越来越高,形成水利行业内共享的软件资源。 4.4 保障环境 水利信息化保障环境是水利信息化的重要支撑,由水利信息化标准体系、安全体系、建 设和运行管理机制、相关政策、投资和人才队伍等要素构成。第五章 水利主要业务应用根据水利业务应用特点,水利行业业务应用主要包括防汛抗旱、水利行政资源管 理、水资源管理决策、水质监测与评价、水土保持监测、水利工程管理、农村水电及电气化 管理、水利信息公众服务、水利规划设计管理和水利专业数字图书馆等。 5.1 防汛抗旱 防汛抗旱业务应用建设的总目标是在水利信息基础设施的支撑下通过系统建设为 各级防汛抗旱部门及时地提供各类防汛抗旱信息,较准确地做出降水、水情和旱情的预测预 报,为防汛抗旱调度决策和指挥抢险救灾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和科学依据。具体目标包括:1、建成防汛抗旱综合采集系统33 通过数据自动采集、长期自记、固态存储、数字化自动传输等先进技术建设和完 善水情、工情、旱情和灾情采集系统,提高时效性。 2、完善现有防汛通信设施 提高和加强防汛通信的保障能力。 3、决策支持系统建设 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建立为中央、流域机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地(市) 级防汛抗旱决策提供支持的系统。该系统能提高四级防汛抗旱部门的工作效率、质量、效益 以及决策的科学性,达到及时完成各类防汛抗旱信息的收集、处理和存储管理;以数字、图、 文、音像等方式快速灵活地提供雨、水、工情和灾情的实时数据和历史背景资料,以及有关 资料的深层挖掘和信息服务;提高水文预报的精度,延长水文预报的预见期;改善防洪调度 手段,提高模拟分析能力,加强调度的科学性;快速、科学地对灾情进行分析、统计和评估; 提高防汛抗旱管理工作的现代化水平;提高旱情信息的收集、处理和分析能力,并做出趋势 预测;对全国防汛抗旱数据库进行统一规划、设计和建设,真正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 5.2 水利行政资源管理 水利行政资源管理主要包括综合办公、水利规划计划管理、财务管理、人事人才 管理和科技外事管理等业务应用。 水利行政资源管理业务应用建设的目标是通过综合办公、水利规划计划管理、财 务管理、人事人才管理和科技外事管理等业务信息系统的建设,提高业务管理效率和服务水 平。 1、综合办公系统 综合办公系统是指水利系统各级各类部门的日常办公自动化系统。依托水利行业 已启动的办公自动化系统,以服务工程、服务经济、服务管理、服务职工为指导思想,采用 国内外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科技成果,用二到三年时间,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水利行政办公自动 化系统,实现行业内各部门间互联互通,改善协同工作环境,提供信息查询和共享,实现办 公自动化,为生产科研、行政管理、领导决策提供支持信息。综合办公系统主要包括公文(含机要、人大政协提案) 、政务信息、值班、会议、 督察、信访、政策法规、领导和机关工作计划安排、政务公开及公众服务、公文一体化档案 管理等内容。 综合办公系统的建设需要根据水利部门政府职能、行业管理职能和业务管理需求34 的变化不断改进与完善,逐渐形成支撑现代化日常办公事务的基础工作平台。 2、水利规划计划管理系统 按照目前水利规划计划的管理模式,实现各级水利规划计划部门业务的计算机管 理,并为地(市)水利(务)部门预留接口。 通过制定全面合理、科学系统的指标体系,有机地在各种信息间建立其内在的联 系,对水利规划计划的编制提供有力支撑,从而使得规划计划的编制更加科学合理,提高规 划计划对水利事业的指导作用。 水利规划计划管理信息系统包括:中长期规划计划管理、项目审查审批管理、项 目立项管理、前期项目管理、基建计划管理、生产计划管理、合同管理、投资分析决策管理 和统计管理。 3、财务管理信息系统 构建全国水利行业各级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保障部门预算和财政国库制度改革的 顺利实施。加快核算速度、规范核算质量、及时汇总报表;强化监管、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提升财务系统管理水平,实现水利系统财务信息管理数字化和网络化。4、人事人才管理信息系统 遵循国家标准,高起点、高要求建立水利系统人事信息基础数据库,建成以水利 部机关人事教育司为中心,覆盖全国水利系统各单位人事部门的多层次、开放式、智能型人 事信息管理系统。实现日常人事管理工作的数字化,数据分层次、分单位、分部门、分块维 护更新,集中与分散存放相结合,供各级人事部门和相关职能部门使用。高效率、高质量地 为各级人事部门和各级领导日常办公、宏观调控及科学决策提供支持。 人事人才管理系统包括:人员及机构管理、干部任免管理、专业技术干部及高级专家 管理、技术工人及特殊技能人员管理、劳动工资管理、人事档案管理、安全卫生管理、人力 资源管理、统计分析及报表管理等。 5、科技外事管理信息系统 科技外事管理信息系统以事务管理为核心,管理科技外事办公的各种信息,主要 解决水利系统科技外事办公业务中的各种信息的计算机处理,完成信息采集、加工、上报、 检索打印等功能,涵盖水利系统科技管理、国际科技及经济技术合作和交流业务中的各项工 作。主要包括:国际合作管理、外事管理、科学技术及技术监督管理、外经管理及合作交流 管理。35 5.3 水资源管理决策 水资源管理决策业务应用建设的目标是:以基础信息资源开发为基础、计算机网 络系统为依托、政策法规与安全体系为保障,建成一个覆盖全国范围、提供多层次服务的水 资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 建设内容主要包括: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和水资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两大部分。 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主要有两大功能,第一是来自各方面涉及水资源管理的信息的接收、归 类、编号、保存,并随时为各应用系统调用;第二是对一些信息进行加工,分析汇总。水资 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的建立主要依据水资源管理工作的需要,包括水资源评价、水资源综合 规划、取水许可管理、水资源配置、水环境影响与保护、水域功能区与排污总量管理、排污 口管理和水资源管理保障。5.4 水质监测与评价 水质监测与评价业务应用建设的目标是:通过固定、移动、自动多种方式相结合 的水质信息采集手段定期监测常规信息、快速监测突发性水污染信息,提供水质信息服务和 水质趋势预测,及时进行水质预警预报,确定主要污染源,提供应对措施预案并进行评估。 建设内容包括信息采集系统、信息管理系统和水质评价信息系统等。 信息采集系统由常规监测信息的采集,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移动实验室、水质 自动监测站组成。主要内容包括在流域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各水环境监测中心建立实验 室信息管理系统,水质自动监测站信息采集和数据传输系统,建立以卫星传输方式为主的移 动实验室信息采集和传输系统,形成固定、移动、自动多种方式相结合的信息采集网络。水利部水质监测中心、流域和省(自治区、直辖市)水质监测中心和各地(市) 水质监测分中心结合公众信息服务系统,向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及社会提供水质监测信息。 信息管理系统包括实验室信息管理、水质信息数据库管理和信息处理与发布等。 水质评价信息系统的建设满足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及社会公众对水质信息的需 要;提高对突发、恶性水质污染事故的预警预报及快速反应能力,判断发展趋势及成因分析; 对决策支持及常规管理提供信息支持;为管理部门提供多方位、多侧面的准确、快捷的信息 服务,提高各级部门的工作效率和标准化水平。36 5.5 水土保持监测与管理 水土保持监测与管理业务应用的建设目标是:以地理信息系统(GIS) 、遥感(RS) 和全球定位系统(GPS)等技术(以下简称&3S&技术)为手段,对流域及各行政区域的水土流 失现状进行多时相动态监测,对水土保持信息进行管理,对水土流失情况和水土保持效益进 行评价。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为水土保持区域治理和小流域治理的工程设计、经济评价和 效益分析服务,提高水土保持监测、设计、管理和决策的水平。 建设内容包括:水土保持信息采集,水土保持监测信息处理,水土保持规划设计支持, 水土保持工程管理决策支持,水土保持监督执法,水土保持效益评价,滑坡、泥石流预警决 策和水土保持综合信息管理等方面。 5.6 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 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业务应用建设的目标是:收集和整理各类水利工程设施及移 民安置的基础资料、历史沿革、现状情况,存储和管理在建水利工程的设计方案、技术规范、 移民方案以及进度控制、质量管理、招标活动、技术专家库,建设与管理的政策法规,建设、 施工、监理、咨询等水利工程建设市场主体的资质资格等动态信息,提高水利基本建设、运 行维护和移民安置的管理水平和规范化程度。 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包括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水利工程运行管理和水利移民管理。 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主要包括:政策法规管理、项目管理、评标专家管理、招投标 管理、水利建设公告管理、资质管理、市场监督管理、质量管理和概预算与财务管理等。 水利工程运行管理包括:河道、渠道、水库、湖泊、堤防、治河工程、涵闸、蓄 滞(行)洪区、圩垸、机电排灌站、灌区、水利枢纽、水保工程、农村水电和水利移民等方 面的管理。 水利移民管理主要包括:移民政务管理、移民户管理、移民来信来访管理、新建 工程移民管理和移民工程建设管理等。 5.7 农村水电及电气化管理 农村水电及电气化管理业务应用建设的目标是:收集整理已建、在建和待建水电 站的基本信息以及农村电气化县的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信息,建立水电资源需求预测、分析、 模拟优化等数学模型,逐步建成覆盖全国 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四级水电及电气化管 理机构的农村水电及电气化管理信息系统,为编制水电资源中长期供求计划、合理配置、流 域或区域水电资源开发利用规划以及水电资源的宏观管理决策服务,提高农村水电及电气化 的决策管理水平。37 5.8 水利信息公众服务 水利信息公众服务业务应用建设目标是:通过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政府门户网站 的建设,提供公共信息服务、开展网上审批、接受社会监督,提高水行政主管部门办公效率 和透明度,促进廉政建设,加快水利政务持续健康发展。 建设内容主要包括: 网上申报:对水利审批中的一般性事项进行网上申报。 水利发展概况:向社会宣传水利建设成就、现状及发展方向。 水利机构与职能:介绍本地区水利机构的设置、主要职能,以便于社会参与和工 作的展开。 水利新闻:报道与水利相关的事件,如水利工程建设信息,水情、灾情信息,水 资源的调度信息等。增进公众对本地区水行政主管部门的了解,以获得及时的信息。 水利科技:发布与科技相关的信息,如水利科技中长期发展规划,重大项目的科 技攻关信息,水利技术的推广应用信息,科技成果的评审、鉴定和奖励信息,水利科技统计 信息等。 水利工程:刊载水利工程方面的信息,包括水利建设规划信息,项目建设概预算 信息,重点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管理信息等。 水情、雨情简报:水情、雨情简报主要报道本地区的水情、雨情情况,以便水行 政主管部门及广大群众及早的做出防备措施。 工情、灾情简报:对本地区的工情、灾情信息做出报道,以利于水行政主管部门 和政府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少损失。 政策法规:报道与水利相关的政策法规,如水法、水土保持法、防洪法、水资源 管理,保护和节约用水等方面的政策法规。 公告信息:报道与本地区相关的信息,如:人才招聘、工程招标信息等,以增加 工作的透明度,加强水利系统各级政府的廉政建设。5.9 水利规划设计管理 水利规划设计管理业务应用建设目标是:建立勘测、规划、设计等前期工作所需 的水文、地质、工程和社会经济等基础资料的信息管理系统,为水利规划设计提供服务。38 建设内容包括:水利水电工程仿真子系统和计算机辅助设计支持子系统。 水利水电工程仿真子系统支持水资源综合利用规划、水电工程项目的规划设计、 大型调水工程、防洪减灾和工程运行管理等业务应用,进行技术方案的综合研究与比选。 计算机辅助设计支持子系统引进或开发一系列较完整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专 业设计软件,建立完整的覆盖规划设计全程的方案比较、工程设计、分析计算和图档审签集 成系统。集成方案设计软件、造型渲染软件、通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通用计算机辅助教 育软件、各专业设计软件、图素参数引用软件、图档引用与审签软件、规程规范全文检索软 件与工程参考文献全文检索软件为一体的设计系统,将专业软件和计算机辅助设计平台有机 结合,以设计流程管理中资料互提、网上校审为基础,形成信息有序传递的集工程规划、方 案设计、施工图设计为一体的设计环境。5.10 水利专业数字图书馆 水利专业数字图书馆建设目标是: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水利文献信息资源进行 联合编目,按统一标准进行数字化加工,逐步形成能够在网络上实现远程查询、异地阅览的 水利文献信息服务系统,最终建成能够进行网上浏览、网上下载的水利专业数字图书馆,并 作为国家数字图书馆的组成部分。 建设内容包括:文献资源数据库、图书管理系统、文献资料光盘检索系统和多媒 体点播系统。 文献资源数据库的建设要遵循需求与市场实际相结合、文献信息集中与分布存储 相结合、实现资源共享原则,兼顾数据一致性和标准性等原则,充分利用已有成果,先易后 难、分步实施,对水利系统所需的科技图书、期刊等文献进行联合编目、统一采购,按统一 标准进行数字化加工、标引,建立统一标准和规范的水利文献信息资源数据库。主要包括: 基础信息数据库、多媒体数据库及各种专业文献信息资源库。 建设数字化图书馆的管理系统,实现各专业数据库连接和维护的自动化。 文献资料光盘检索系统提供在网上高速的存取服务。提供对文献资料光盘制作、 光盘共享系统的实现、光盘共享系统的检索等功能。 为数字图书馆设计专用的多媒体点播系统,提供多种方式的下载和欣赏图书馆提 供的各种音频、视频多媒体资料。39 第六章 重点建设工程为了切实有效地推进水利信息化工作,结合当前水利工作重点,需将信息基础设 施和前期条件较成熟的一部分业务应用作为重点工程在近期先行启动。 重点工程包括国家水利数据中心、国家防汛指挥系统、水资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 水土保持监测与管理信息系统、水质监测与评价信息系统、水利行政资源管理系统(含水利 门户网站)等。 以重点应用工程建设为基础,初步构建水利信息化综合体系。 6.1 实施策略 水利信息化重点建设工程是以项目建设方式推进水利信息化的重要举措,因此, 必须在规划的统一指导下,根据业务应用的需求,在水利信息化综合体系的框架内,将基础 设施、业务应用与保障环境有机地共同推进,为水利信息化的不断深入与发展创造条件。 1、基础与应用并重 根据水利信息化综合体系,业务应用需要建立在基础设施之上,以确保资源共享 的实现。在实施重点建设工程时,不但要重视单个项目业务处理功能的实现,而且要充分保 障属于基础设施的部分符合基础设施的技术要求与管理要求,做到基础与应用并重。2、充分发挥各方的积极性 重点建设工程涉及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充分发挥各方的积极性,按信息化建设 的指导思想,将资源共享作为项目建设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17规划信息化年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