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看待人们在实践中夸大或忽视主观能动性是什么意思的片面性错误

发现,有力地说明了人的意识思维活动不管多么复杂,;在现代生活中,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现代意义还表现在;4.怎样正确把握矛盾同一性和矛盾斗争性在事物发展;第一,要了解矛盾同一性和矛盾斗争性都是矛盾的根本;第二,矛盾同一性与矛盾斗争性是相互结合而发生作用;第三,既然是两者相结合而共同发挥作用,就不能片面;5.联系实际思考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第一,任何
发现,有力地说明了人的意识思维活动不管多么复杂,都是以客观的物质过程为基础的,而不是说明神秘的超物质的东西。人脑这种高度组织化的物质系统对信息的接收和处理过程,是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方法加以描述和模拟的物质过程。马克思主义物质观为现代思维模拟和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了哲学依据。 在现代生活中,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现代意义还表现在对历史发展规律客观性的认识与运用方面。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的思想路线是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升华与运用的具体化。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是指导我们树立科学意识,反对各种腐朽意识和现代迷信的锐利武器。现代科学的基本精神就是要求“实事求是”,即要求人们以严肃的态度、严密的观察和实验、严格的推理来探求客观世界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新规律。科学意识要求我们追求事物的客观实在性,求真务实,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一丝不苟,不断创新。今天,唯物论与唯心论、科学与迷信的斗争并未止息。在21世纪的今天,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4.怎样正确把握矛盾同一性和矛盾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第一,要了解矛盾同一性和矛盾斗争性都是矛盾的根本属性,它们在事物发展中都有其重要作用。矛盾同一性的作用表现在:首先,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其次,同一性是矛盾双方互相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再次,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矛盾斗争性的作用表现在:首先,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其次,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矛盾的相互排斥、否定促成旧的矛盾统一体破裂和新的矛盾统一体的产生。 第二,矛盾同一性与矛盾斗争性是相互结合而发生作用的,不可把它们孤立起来、割裂开来。例如,事物在量变过程中矛盾双方的此消彼长、彼消此长,是矛盾同一性和矛盾斗争性共同作用的结果。又如,在一事物向他事物转化的过程中,矛盾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趋势,而要实现这种转化必须依靠矛盾斗争性的作用。这可以从中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的事例和其他诸多事例中得到确证。 第三,既然是两者相结合而共同发挥作用,就不能片面强调矛盾斗争性的作用,忽视矛盾同一性的作用;也不能片面强调矛盾同一性的作用,而忽视矛盾斗争性的作用。但是,在不同条件下两者所处的地位和作用会有所不同,在一定条件下,矛盾斗争性可能处于主要的方面,而在另外的条件下,矛盾同一性又可能处于主要的方面。例如,在生物总的量变过程中,矛盾同一性处于主要方面;在事物的质变过程中,矛盾斗争性则处于主要方面。在解决矛盾的方法上,也要根据矛盾的性质和状况来确定,有的矛盾是以一方克服或消灭另一方的方法来解决,有的矛盾则是通过矛盾双方融合的方法来解决。不论通过什么方法解决,都离不开矛盾斗争性和矛盾同一性的共同作用。 第四,理解矛盾同一性和矛盾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还要正确理解“和谐”的意义。“和谐”作为哲学概念,它与矛盾同一性的含义是一致的,包含着矛盾双方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思想,强调平和、协调、合作的博大精神。但和谐并不否认矛盾,也不意味着矛盾双方的决定统一。“和谐”也是在不断解决矛盾中实现的。和谐的本质就在于协调多种因素的差异,化解矛盾,为事物的发展创造条件。有一种观点认为,在革命战争年代应当提倡“斗争哲学”,在和平建设时期则应提倡“和谐科学”。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事实上,强调“斗争哲学”在任何时候都是不科学的,第一,它片面地强调矛盾斗争性的作用而否定矛盾同一性的作用;第二,它混淆了政治概念同哲学概念的界限。至于“和谐哲学”的提法,也要有正确的理解,如果把和谐哲学作为一种文化理念和行为准则,是符合当今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的。如果把和谐哲学同斗争哲学相对应,强调矛盾双方的和谐而否定矛盾斗争,也是不准确的。 5.联系实际思考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 理解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把握以下几点:
6 第一,任何事物的矛盾都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特殊性,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中。例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理论成果,既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又内涵着中国特色。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点,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自己国家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才能找到正确的革命和建设的道路,取得革命和建设的胜利。 第二,认识事物矛盾的特殊性是认识事物的基础。一切事物的矛盾都有其特殊性,只有认识矛盾的特殊性才能确定一事物不同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发现事物发展的特殊原因和根据,找到解决矛盾的方法。列宁把具体地分析具体情况称作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当今世界、当今中国都有其现实的特点,这种特点是因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变化相联系的。我们必须从这些方面的发展变化中分析其特点,才能把握时代的脉搏,认清前进的方向。 第三,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首先,两者有不同的规定性,是相互对立、相互区别的。矛盾的普遍性是矛盾的共性,就矛盾存在和性质的普遍性而言,矛盾的普遍性是绝对的。矛盾的特赦性是矛盾的个性,就具体矛盾的表现形式而言,矛盾的特殊性是相对的。其次,两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体,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并通过个性表现出来,而个性只能与共性相连接而存在,相比较而显现。脱离共性的个性是不存在的。反之亦然。同时,两者又是相互贯通、相互转化的。由于事务范围极为广大和发展的无限性,在某一特定场合与阶段上是普遍的东西,在另一个场合与阶段上则是特殊的东西。 第四,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首先,矛盾关系,即矛盾的共性与个性、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关系是矛盾问题的精髓。这是因为,这种关系如同一根红线贯穿于事物问题的各个方面。毛泽东指出:“这一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使关于事物矛盾的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所以,它我们研究和解决矛盾问题的基本指导线索。 其次,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为我们提供了正确认识矛盾的根本方法。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有机统一,既是客观事物本来的辩证法,又是指导人们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就人的认识过程来说,总是从一个个具体事物的特殊矛盾开始,进而达到对事物普遍的,共同的,本质的认识,然后又用普遍的、共同的、本质的认识去研究新的、个别的、特殊的事物,从而补充、丰富和发展这种普遍的、共同的、本质的认识。科学认识就是这样一个由特殊到一般,又由一般到特殊,循环往复,不断深化的过程。 最后,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坚持共性与个性相统一的辩证法,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同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引导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我们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其中有成功也有失误,失误的根源之一,就在于没有解决好共性和个性的结合。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时期,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给中国现代化建设带来了大发展。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时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6.怎样正确理解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方法论意义?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是把握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是各门科学共同使用的最普遍、最基本的概念。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包括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现象和本质、内容和形式等。它们都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都蕴含着矛盾分析方法。
原因和结果,是提示客观世界普遍联系着的事物现象先后相继、彼此制约的一对范畴。原因是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结果是由原因的作用而引起的现象。一切事物都处在因果联系之中,既没有无因之果,也没有无果之因。原因和结果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原因与结 7 果这对范畴的方法论意义在于:第一,事物的因果规律是进行科学研究、获得科学认识的前提。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是认识事物本质的必经阶段,不提示事物现象的原因,就不能认识事物本质的内在联系。第二,认识事物的因果联系,是正确预见事物发展进程的基础。“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把握因果联系,可以增强预见性、减少盲目性。第三,掌握事物的因果规律是正确总结教训的关键。“吃一堑,长一智”,分析工作成败的原因,估计工作的各种后果是做好工作的重要条件。 必然性和偶然性。当我们深入地观察和研究因果联系时,可以发展两种不同的联系,即必然联系和偶人联系。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提示客观事物发生、发展和灭亡的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必然性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确定不移的趋势,体现事物发展的本质联系和发展前途;偶然性是事物发展过程中不确定的趋势,对事物的发展起加速或延缓作用。两者相连接而存在,必然性寓于偶然性之中,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偶然性为必然性开辟道路。必然性和偶然性这对范畴的方法论意义在于:第一,把握必然性是科学认识和正确实践的基础。人们在实际工作中应当透过复杂的偶然现象掌握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使我们的行动具有自觉性和预见性,不要被一些偶然现象所迷惑。第二,要重视偶然性的作用,善于通过偶然性去把握必然性,利用有利的偶然因素,促进事物的发展。所谓抓住“机遇”,就是要正确认识和充分利用有利于事物发展的偶然性,加速事物的进程。同时,要避免和减少不利的偶然性因素的影响。 可能性和现实性。当必然性通过偶然性为自己开辟道路时,要经历一个由可能向现实的转化过程。现实性是指已经产生出来的有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可能性是事物发展过程中所包含的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现实性和可能性也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现实性和可能性这对范畴的方法论意义在于:第一,做事要立足于现实。制定路线、方针、政策要以现实为根据,避免主观主义,确定人生目标也要以自己的现实条件为根据,避免不切实际的空想。第二,要善于分析各种可能性。在实践中,事物发展常常有多种可能,要力争实现好的可能性,防止坏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同时,任何时候都需要做好两种准备,从坏处着想,向好处努力,积极创造条件是好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 现象和本质。现象和本质是提示客观事物的外部表现和内部联系的相互关系的范畴。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根本性质。现象和本质也是对立统一的。任何现象都是本质的表现,任何本质都要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现象和本质这对范畴的方法论意义在于:第一,要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在认识事物时不要停留在事物的表面现象上,必须调查研究,占有真实、充分的材料,把现象作为认识的起点和向导,通过科学分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第二,事物的本质在自身矛盾运动中有一个逐步展开和外化的过程,人类的实践活动也是一个过程。因此,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也要经历从现象到本质,从不甚深刻的本质到更深刻的本质的过程。 形式和内容。形式和内容是提示构成事物的内在要素和结合方式的一对范畴。内容是指构成事物的一切要素的总和,形式是把内容的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和表现内容的方式。任何事物都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体,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在现实世界中,事物的内容和形式是无限多样的,不同的内容与形式构成了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形式和内容这对范畴的方法论意义在于:第一,重视事物的内容,反对形式主义。人们在观察处理问题时必须首先注意事物的内容,根据内容的需要决定形式的取舍,改造和创新。第二,在重视内容的同时,要善于运用和发挥形式的积极作用,利用和改造必要的形式,适时地抛弃与内容不相适应的形式。 7.怎样看待人们在实践中夸大或忽视主观能动性的片面性错误?如何才能把握好主体选择的自由度? 夸大或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情况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存在的。从哲学史看,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唯心史观占统治地位。这种历史观主张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否认客观世界及其发展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认为人的主观意志是社会生活的本质,英雄人物的思想动机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哲学上把这种观点成为位意志论。而旧唯物主义不理解实践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 8 用,排斥实践,不重视主体的能动性,未从主体方面去理解感性世界,结果对事物只能停留在直观反映,不能真正驳倒唯心主义,也不能达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在实际生活中,夸大或忽视主观能动性的片面性错误,也是常有发生的。我国抗日战争时期的“速胜论”和“亡国论”,从哲学上分析就是属于这两种情况。前者在对中日双方特点的认识中夸大了中国的优势,忽视了弱势,后者则相反。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对此作了全面深刻的分析,认为“亡国论”是不对的,“速胜论”也是不对的,并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阐述了在战争中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问题。他说:“指导战争的人们不能超越客观条件许可的限度乞求战争的胜利,然而可以而且必须在客观条件的限度之内,能动地争取战争的胜利。战争指挥员活动的舞台,必须建筑在客观条件的许可之上,然而它们凭借这个舞台,却可以导演出很多有声有色、威武雄风的戏剧来。” 新中国成立后,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夸大和忽视主观能动性的情况,比较突出地表现在某些时期的“精神万能论”和“精神无用论”。前者是在所谓“大跃进”时期,许多宣传口号都是违反客观规律的。例如,“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人定胜天”,“十五年超英赶美”,“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等等。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各种异想天开的高指标纷纷出台,粮食产量要以年翻一番,亩产从千斤升到万斤,钢铁也要一年翻一番,从535万吨到1070万吨。于是,欺上瞒下、虚报浮夸之风盛行,各种荒诞绝伦的现象滋生蔓延,给国家的建设和人民的生活造成了严重破坏。教训使人们认识到人的精神力量不是无限的,必须进行“矫枉”。然而,在“矫枉”之后的一段时期又出现了另一种倾向,这就是忽视甚至否定主观能动作用,忽视和否定理论思想的作用的倾向。强调物质决定意识,忽视意识的能动性;强调物质文明建设,忽视精神文明建设,甚至出现了否定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思想。为此,邓小平提出了一系列“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党中央先后两次做出了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决定,引导社会朝着健康方向发展。上述夸大或忽视人的主观能动的片面性的错误,不只是表现在某些人的思想和行为中,而是社会性的,形成了一种影响全社会的思潮,其危害是十分严重的。这也说明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正确的理论思维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何等重要。 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领导人思想的影响,有理论宣传中的片面性,也与民族的传统文化、思维方式以及现实的社会生活环境有一定的关联。根本的问题在于没有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不懂得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蚂蚁具有和我们不同的眼睛,它们能看见我们看不见的光线。但是,在认识我们所看不见的这些光线方面,我们的成就比蚂蚁大得多。我们能够证明蚂蚁看得见我们所看不见的东西,而且这种证明只是以我们的眼睛所造成的知觉为基础,这就说明人的眼睛的特殊构造并不是人的认识的绝对界限,结合以上事实说明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这是恩格斯从一个自然科学家乔?约?罗曼斯对约?拉伯克《蚂蚁、蜜蜂和黄蜂,对群居的膜翅目观察的报告1882年伦敦版所作的评论》(评论的标题为《蚂蚁、蜜蜂和黄蜂》)中所摘引的一个事例,即拉伯克说蚂蚁具有和我们不同的眼睛,它们能看见化学光线。 恩格斯从这件事中,阐述了两个问题:第一,蚂蚁的眼睛确实与人的眼睛构造不同,它或许能够看见化学光线,在这一点上,人的眼睛确实不如蚂蚁。第二,恩格斯强调说,这并不是人进行认识的绝对界限。人能够证明蚂蚁看得见我们所看不见的东西,而且这种证明只是以我们的眼睛所造成的知觉为基础的。这是因为,人不仅有感性认识能力,而且有理性认识能力。人能够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理性思维对所获得的感性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制作,也就是说,人具有辩证思维的能力,通过辩证思维,人不仅能够认识事物的现象而且能够对事物的本质进行认识。这种自觉的能动性是人所特有的。而动物的活动只是一种本能的活动。所以,恩格斯说,我们应当致力于对人的思维形式、思维规定的研究,应当从我们的思维 9 究竟能探索到什么东西,以及每天还在探索的东西中,来认识我们的思维究竟能探索到什么东西,而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到一些难以证明的所谓动物的认识能力的问题上去。 总之,通过这个事例,恩格斯阐明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即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问题,告诉我们应当科学地看待人的认识能力。 2.为什么说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 在这个问题上,首先要划清两条认识路线的区别,即唯物主义路线和唯心主义路线的区别。唯物主义认识路线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坚持反映论的观点;唯心主义认识论路线颠倒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把认识看作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坚持的是先验主义的观点。从认识路线上来说,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是正确的,唯心主义的认识路线是错误的。 其次,要进一步明确,就唯物主义认识路线来说,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虽然都坚持反映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但是两者之间又有着性质上的区别。 旧唯物主义认识论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和接受外界对象,类似于照镜子那样的活动,所以,又称为直观、消极被动的反映论。它有两个严重的缺陷:一是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因而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二是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本性,离开辩证法来考察认识问题,不把认识看作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而认为是一次性完成的。这种直观的消极被动的反映论是不科学的。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在继承了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的合理前提的同时,又克服了它的严重缺陷。首先,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科学地规定了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认为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首先是一种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才产生了它们之间的反应与被反映的关系。就是说,主体是为了实现一定认识目的而自觉地、主动地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反映世界的,人对世界的反映能力也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历史地变化发展着的。这个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客体主体化和主体客体化的双向互动过程,是一个认识主体能动地创造的过程。其次,辩证唯物主义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应用于考察认识的发展过程,科学地揭示了认识过程中的多方面的辩证关系。例如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感性和理性、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等多方面的辩证关系,因而,它全面地揭示了认识过程的辩证性质,把认识看成一个由不知到知、由浅入深的充满矛盾的能动的认识过程,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认识就是主体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这种反映就不是对对象的直观描摹或照镜子式的原物映现。如果把人对于对象的反映过程看作是一种信息活动过程,那么,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有对于认识对象信息的接受,而且还有对于认识对象信息的分析、选择、运用、重组、整合、建构和虚拟。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认识本质的科学回答。 3.如何理解认识和实践、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统一? 人的认识运动,使一个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地深化和提高的辩证发展过程。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由于物质世界及其发展是无限的,人的认识也就需要一个过程。人的认识的任务,就在于不断地克服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之间的矛盾,求得它们之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而不是企图去发现所谓的“永恒真理”、“终极真理”。也就是说,人们的认识过程既不是封闭式的循环,也不是直线式的前进,而是螺旋式的曲折上升运动。这个运动,从形式上看,表现为认识和实践的反复循环;从内容上看,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正是认识运动中实践和认识的这种循环往复和无限发展,体现了认识的本质和一般发展规律,说明人的认识是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表明,这个统一应当是具体的、历史的。所谓具体的,即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所谓历史的,即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由于客观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所以,主观认识也应当是具体的、历史的。当事物的具体过程已经向前推移,转变到另一个具体过程的时候,主管认识就应 10 三亿文库包含各类专业文献、外语学习资料、文学作品欣赏、各类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应用写作文书、高等教育、专业论文、38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习题答案等内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习题答案全(2013最新)_哲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课后习题答案全 (2013 最新) 第一章 1.如何理解马克思...  2015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答案完整版_哲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2015年修订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2015 年修订版) 思考题参考答案绪 论 1. 1999 年,由...  2014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习题答案简版_哲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根据网上整理的简略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概论绪论一.试结合当前的现实问题,谈谈我们为什么要坚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思考题及答案_哲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课后题答案今日推荐 88份文档 2014全国高考状元联手分享状元笔记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5 年修订版)课后题答案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答:(一)如何理解物质观: 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思考题答案(2015版)_哲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思考题答案》 绪论: 1、试结合当前的现实问题,谈谈我们为什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5年修订版)课后题答案_院校资料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5 年修订版)课后题答案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5年修订版)课后思考题答案_哲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马原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5 年修订版)课后题答案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0年修订版/高教 正版
开&&&&&&本:页&&&&&&数:字&&&&&&数:I&&S&&B&&N:售&&&&&&价:5.50元 品&&&&&&相:运&&&&&&费:卖家未设置运费,请确认配送方式与运费上书时间:微信购买商品分类:关 键 字:详细描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0年修订版/高教原价:17元页数:278页2010年7月第1次印刷16开ISBN0&《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师参考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08年修订版)的配套用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师参考书》根据党的十七大精神,并紧紧依托教材,在认真研究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规律的基础上修订而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师参考书》仍按教材的编写章节来进行设计,每章包括教学目的、内容概述、教学重点、讲授建议、背景资料、经典论述摘编、问题解析七部分内容。全书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关注教学需要,注重时代性和现实针对性,为教师充分理解和把握教材内容提供帮助,为教师备课和教学提供有启发性的教学思路。全书对教材内容起到了拓展、深化和补充的作用。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一、教学目的二、内容概述三、教学重点1.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革命性2.为什么学习马克思主义,如何学习马克思主义四、讲授建议1.突出主题——紧紧围绕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和怎样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展开2.史论结合——展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马克思恩格斯的伟大人格的魅力3.加强针对性——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五、背景资料1.马克思2.恩格斯3.《共产党宣言》4.千年思想家网上评选六、经典论述摘编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的论述2.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的论述3.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论述七、问题解析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2.如何从总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3.怎样科学地对待马克思主义?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一、教学目的二、内容概述三、教学重点1.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3.事物联系发展及其规律性4.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四、讲授建议1.把握主线——认识物质世界的发展规律2.突出重点——正确理解实践与物质世界的关系以及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3.注重引导——帮助学生掌握唯物辩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五、背景资料1.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产生的历史背景2.《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理论意义3.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哲学4.近百年中国哲学的变革5.关于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地位问题的讨论6.现代西方哲学的演变7.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自然科学的关系六、经典论述摘编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论述2.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哲学物质概念的论述3.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关系的论述4.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科学实践观的论述5.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辩证法的论述6.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矛盾规律的论述7.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规律客观性和意识能动性的论述七、问题解析1.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2.如何理解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3.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4.怎样正确把握矛盾同一性和矛盾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5.联系实际思考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6.怎样正确理解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方法论意义?7.怎样看待人们在实践中夸大或忽视主观能动性的片面性错误?如何才能把握好主体选择的自由度?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第五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第六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第七章&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后记……&[看更多目录]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一、教学目的二、内容概述三、教学重点1.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革命性2.为什么学习马克思主义,如何学习马克思主义四、讲授建议1.突出主题——紧紧围绕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和怎样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展开2.史论结合——展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马克思恩格斯的伟大人格的魅力3.加强针对性——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资料1.马克思2.恩格斯3.《共产党宣言》4.千年思想家网上评选六、经典论述摘编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的论述2.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的论述3.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论述七、问题解析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2.如何从总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3.怎样科学地对待马克思主义?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一、教学目的二、内容概述三、教学重点1.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3.事物联系发展及其规律性4.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四、讲授建议1.把握主线——认识物质世界的发展规律2.突出重点——正确理解实践与物质世界的关系以及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3.注重引导——帮助学生掌握唯物辩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五、背景资料1.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产生的历史背景2.《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理论意义3.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哲学4.近百年中国哲学的变革5.关于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地位问题的讨论6.现代西方哲学的演变7.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自然科学的关系六、经典论述摘编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论述2.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哲学物质概念的论述3.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关系的论述4.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科学实践观的论述5.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辩证法的论述6.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矛盾规律的论述7.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规律客观性和意识能动性的论述七、问题解析1.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2.如何理解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3.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4.怎样正确把握矛盾同一性和矛盾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5.联系实际思考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6.怎样正确理解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方法论意义?7.怎样看待人们在实践中夸大或忽视主观能动性的片面性错误?如何才能把握好主体选择的自由度?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第五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第六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第七章&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后记
您可能感兴趣的商品2.40元12.00元15.00元亲感谢2016一路有你!期待更加精彩的2017年!
&13.00元19.00元39.00元15.00元6.00元4.00元36.00元12.00元16.00元14.00元
Copyright(C)
孔夫子旧书网
京ICP证041501号
海淀分局备案编号
成功加入购物车来自:恐龙书社您可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主观能动性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