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ppt育

浅谈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_网易新闻
浅谈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原标题:浅谈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社会的迅猛发展,健康的范畴在扩大,社会对每个人素质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不仅要求有着健康的身体,更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康的心理。而小学生正是心理发展、性格养成的关键时期,做好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对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意义,而且对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有着重要作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科学性、实践性很强的教育工作,尤其对小学高年级十一、二岁的学生。他们已经进入“心理断乳期”,主体意识增强,认为自己经长大成人了,成熟了。另外,受心理因素的作用,他们的情绪会躁动不安,需要同学、老师、家长的理解、赏识与沟通。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就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浅谈看法:
一、什么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相对于生理健康而言的。心理健康也叫心理卫生,其含义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心理健康的状态,即没有心理疾病,心理功能良好。就是说能以正常稳定的心理状态和积极有效的心理活动,面对现实的、发展变化着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自身内在的心理环境,具有良好的调控能力、适应能力,保持切实有效的功能状态。二是指维护心理的健康状态,亦即有目的、有意识、积极自觉地按照个体不同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遵循相应的原则,有针对性地采取各种有效的方法和措施,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和训练,以求预防心理疾病,提高心理素质,维护和促进心理活动的这种良好的功能状态。上述两个方面即构成了心理健康这一概念的基本内涵。
二、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1、讲授法。  
即通过课堂教学、辅导答疑和学科渗透等形式,以小学生喜闻乐见、便于接受的方式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2、认识指导法。  
旨在提高小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认识程度和水平,如指导阅读、举办故事会、参观访问、课堂讨论、自我表述和自我评价等。  
3、活动体验法。  
即通过亲身参与,加深体验,以丰富和发展小学生良好的情绪和情感,如做游戏、示范表演、实地观察、写作文、谈感想、绘画、演讲等。  
4、行为改变法。  
即在引导小学生在认识上分清良好行为和不良行为基础上,鼓励良好行为,改变不良行为,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行为训练、行为塑造、榜样示范和游戏性的奖励和惩罚,以达到良好行为养成和强化之目的。
5、自我调控法。  
即通过引导小学生自我教育来提高小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以利于增进心理健康,如鼓励和要求小学生写日记、周记和小结,适当组织展览,谈收获、体会、感受等。  
总之,各种方法都有其实用性,也有局限性,在实际工作中,要根据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实际灵活掌握,综合运用。贵州省仁怀市中枢二小 蔡琴  
(原标题:浅谈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本文来源:山西新闻网-发展导报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之一--《苏州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之一
【摘要】: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不仅需要学习必备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要有强健的身体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在小学阶段,比较合适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是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本文作者根据目前大部分学校没有针对本校学生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校本教材这一问题,在“九五”“十五”本人承担的有关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校本教材《快乐de成长》的开发研究。
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首先组织老师参照《小学生心理素质》(中小学心理素质教育研究中心编著)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手册》(张静涟主编)这两套教材,结合学生实际自编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内容,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教案。明确了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任务: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认同、自我接纳等水平;培养具有健康的人格和具有创造性、良好适应性的人;学会学习,学会多种思维;学会适应社会,学会生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再以开放式问卷调查、访谈法等,进行质化研究,确定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校本教材《快乐de成长》的编写原则是:科学性兼系统性,趣味性兼灵活性,全员性兼参与性,多样性兼体验性,协同性兼持续性;具体目标为:认识自我、学会交往、学会学习、学会创造。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按照年级分成六个年龄段,每个年段各设置10课时,六段共计开发60个课时。
该套教材的特点和价值是:重视正确的社会价值观的传递,突出教材的校本化、特色化;重视学科内容与心理年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理解和应用;坚持教材内容生活化、问题化取向,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注意教材结构的全面性和连续性,兼顾共性特征和个体差异;强调非智力因素培养的同时,也重视智力因素的培养。该套教材得到昆山市教育局德育处、苏州市教育局宣教处、南师大教科院的高度评价,并在江苏省心理学会教育心理专业委员会年会上作交流,在全国新教育年会上作交流。成为我们昆山市小学开发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校本教材的范本。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10【分类号】:B844.2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倪孝娟;;[J];新课程学习(中);2013年07期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樊富珉;;[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钟志农;[J];人民教育;2002年10期
陆芳,陈国鹏;[J];心理科学;2003年05期
李扬;钱铭怡;;[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年12期
杨红梅;;[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6年1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黄砾卉;张庆林;陈宁;;[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蔡韦龄;;[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S1期
杨灿辉;;[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S1期
马家安,李宜江;[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汪才明;[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周林;[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张良;[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周登会;[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蒋名平;;[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朱祖林,钱立三,刘盛峰;[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董超群;俞平;;[A];2011年苏浙闽沪航海学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李舒波;;[A];毕节地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研讨会文章选集[C];2006年
张贵英;;[A];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论文集[C];2009年
杨建华;;[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徐建清;;[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王薇;李晓苗;罗静;高文斌;;[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唐艺嘉;;[A];中国新时期思想理论宝库——第三届中国杰出管理者年会成果汇编[C];2007年
陈欢龙;;[A];中国新时期思想理论宝库——第三届中国杰出管理者年会成果汇编[C];2007年
戴雅丽;;[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上)[C];2007年
李永健;李萍;;[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07):媒介素养与公民素养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崔丽莹;[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张洁;[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孙菊霞;[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刘义;[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孙峰;[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曾茂林;[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史大胜;[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程灵;[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刘中黎;[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吴艳东;[D];武汉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恒;[D];河北大学;2009年
吕远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贾丽颖;[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于丹;[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龚玭;[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冷珊;[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郭逊;[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鞠杰;[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尹晓茹;[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赵杨;[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樊富珉,王冰;[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9年02期
白羽,樊富珉;[J];青年研究;2005年05期
钟志农;;[J];思想·理论·教育;2005年22期
孙时进,范新河,刘伟;[J];心理科学;2000年01期
孙时进,范新河,刘伟;[J];心理学探新;2000年01期
,樊富珉;[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年07期
官锐园,樊富珉;[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羽卒;[J];南风窗;1995年08期
刘诚芳;[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S6期
;[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0年01期
;[J];心理辅导;2002年12期
王艳军;[J];河北工业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秦秀华;[J];宁夏教育;2004年03期
吴文胜;[J];浙江青年专修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陶李刚;[J];教育探索;2005年03期
冯志颖;[J];开卷有益.求医问药;2005年06期
刘霞;;[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何昭红;石艳华;;[A];二十年“心”之探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方法研究[C];2010年
廖明英;;[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王会法;王华;;[A];第二届中国老年人才论坛论文集[C];2006年
吴谅谅;;[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四届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3年
沙若莲;;[A];全国门、急诊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王文增;魏忠凤;;[A];第二届中青年心理卫生学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卢文滔;朱亿萧;李征;;[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六届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全国心理咨询师大会论文集[C];2011年
启明;;[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全国第七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暨专业委员会成立十周年纪念大会论文集[C];2001年
陈飞霞;;[A];浙江省推广发展健康促进学校项目论文集[C];2005年
解岩沁;;[A];中国老年学学会2006年老年学学术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缪海涛;[N];无锡日报;2005年
苏福;[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记者 杨济泽 通讯员 秦乐乐;[N];连云港日报;2010年
高虹 季帅;[N];江苏教育报;2010年
王丹;[N];榆林日报;2010年
方娟 苏玲;[N];巢湖日报;2010年
李艳;[N];岳阳晚报;2010年
本报驻京记者
王乐;[N];文汇报;2011年
义煤集团公司直属幼儿园
曹卫华;[N];周口日报;2011年
杨丽;[N];北京科技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付艳芬;[D];西南大学;2011年
杨海;[D];第四军医大学;2010年
戴吉;[D];中南大学;2013年
张帆;[D];重庆医科大学;2013年
阳中华;[D];中南大学;2012年
李逸龙;[D];天津师范大学;2009年
高文珺;[D];南开大学;2012年
许明智;[D];中南大学;2003年
杨剑;[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张爱莲;[D];西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魏艳哲;[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蔡先锋;[D];扬州大学;2004年
张晓峰;[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朱佳;[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齐原;[D];信阳师范学院;2010年
莫夏莉;[D];河北医科大学;2011年
胡蓉;[D];西南大学;2010年
孟淑青;[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张亮;[D];安徽医科大学;2010年
周方芳;[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
我的图书馆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
&&& 一、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
&&& (一)入学适应问题
&&& 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有一个逐渐适应校园生活新环境的问题。对小学一年级的新生来说,从校园的自然环境到教师同学这样一种人际关系环境都是陌生的,还有学习的压力,校规校纪的约束等,这一切都构成了新入学儿童心理适应的严峻挑战。对于部分心理发展迅速的学生,以及在幼儿园受到过入学准备教育儿童,他们能很快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但部分儿童则会出现适应不良现象。这种适应不良大多表现在:产生情绪障碍,如焦虑、不安、抑郁、害怕等;注意力不够集中,尔后对学习失去兴趣;不能约束自己,总是违反纪律等。一般经过几周的自我调节能够逐渐适应,少数学生可能会持续数月之久。通常个性内向、胆小、谨小慎微、急躁和情绪不稳定的学生容易出现入学适应不良。
&&& (二)学习方面的问题
&&& 生理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由于学生学习竞争加剧,学习负担过重,同时学校、教师、家长又过分看中分数,给小学生造成严重的生理和心理压力。据辽宁教育研究院的一份统计资料显示,1995年辽宁省中小学生课外作业量高于国家教委规定标准60% ,而许多家长还给子女开“小灶”,使学生夜读时间越来越长,多数城市有近 70% 的中小学生睡眠时间不足 9 小时。加之现有的教学内容偏难,对学生学习的自立性更是雪上加霜。在如此重压下,学生身心受到了极大损害。儿童年龄越小,学习过程中越容易产生疲劳,如果学生的学习持续时间过长,很容易造成学习疲劳,若学生长期处于疲劳状态,会使其视力下降,食欲不振,面色苍白,大脑供血不足,瞌睡,失眠,头热,脚冷等。在心理方面则会产生抑郁,烦躁,信心不足,记忆力减退,注意力难以集中,思维迟缓等现象。
&&& (三)厌学与逃学问题
&&& 据调查,有厌学情绪的小学生占总数的 5%—10%。这些小学生主要是对学习缺乏兴趣,学习比较吃力,导致长期跟不上进度,又缺乏赶上去的勇气和毅力,教师也没能及时地给予鼓励,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他们或者在课堂上东张西望,神不守舍;或者在下面偷偷看动画书或玩玩具;要么就在课堂上打瞌睡;或者干脆逃学、旷课,到处游玩。有些农村的孩子厌学情绪还得到家长的支持,干脆辍学在家,帮父母干活,做生意等。还有一些优等生,由于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一旦别人超过自己或自己的目标未达到,就容易产生厌学情绪。
&&& (四)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
&&& 人作为社会人,都有与人交往的需要,通过正常的人际交往、沟通,人就能获得正确合理的社会知识经验,同时获得生活学习的知心朋友,获得困难时的支持帮助者。而如果缺乏正常交往,就会使人无法满足依恋感,内心苦闷而无法宣泄和排除,影响了儿童正常的人际交往与心理需求,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是有害的。由于目前的小学生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交往的对象多为成人,在这种不协调的交往中,孩子常常是在“以自我为中心”的“顺境”下生活的,因此,学生普遍存在着较任性、固执、依赖性强的特点。当他们进入一个新的集体后,在集体中的位置已改变,但仍然以自我为中心去与人交往,因而在与他人交往中常常是唯我独尊,不能善解人意;遇到困难不能克服,也不想克服,缺乏自信心,从而致使小学生不能也不会与人正常交往。在与他人接触中常出现过重的恐惧感,过强的防范心理,其结果是封闭自己。而且教师教育方法不当,忽视对学生人际交往技能的培养。小学时期,教师是学生理想的目标,公正的代表,他们希望得到教师的关心、理解与爱,教师如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指导帮助,反而横加指责,学生则会感到失望,会有一种压抑感,产生消极情绪,导致师生关系淡漠。这种以学生失败而告终的交往还会在小学生与他人交往中迁移、泛化,加重人际交往的焦虑感。
&&& (五)意志障碍
&&& 这类小学生主要表现为意志薄弱,缺乏行动的目的性和一致性。做事容易半途而废,容易上当受骗,爱说谎话,不能经受学校和生活带来的正常竞争,不能正确地面对挫折,行动放任自流。中国的家长历来很重视孩子的安全问题,对他们百般呵护甚至溺爱,因此造成孩子如同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任何风吹雨打,意志力非常薄弱。自然当他们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时候,就会无所适从,甚至采取消极的逃避方式,这种消极的挫折适应方式一旦习惯化、稳固化,在一定的情境中挫折状态即使有所改变,其行为却仍以习惯化的适应方式如影随形地出现。于是,消极的挫折适应方式也就转化为较严重的、需要长期耐心教育的心理问题了。
&&& (六)问题行为
&&& 问题行为是指扰乱他人或给个人身心造成妨碍的行为,主要表现为攻击、逃避、自暴自弃等。按性质划分,问题行为可以分为过失型和品德不良型。前者是指个体行为对组织纪律和社会一般生活准则的触犯或违背,这种问题行为常常是由不恰当的需要、好奇、好动、试探、畏惧、缺乏经验和认识力不足等因素所引起的,品德不良型问题行为,是指个体行为对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对集体利益与他人利益的违背或侵害。这种问题行为一般是由错误的意识倾向或个性特点所造成的,因此表现出经常型、倾向性和有意性等特点。
&&& (七)人格障碍
&&& 人格障碍指小学生人格的发展不协调。主要表现为心胸狭窄,嫉妒心强,异常固执,我行我素,人际关系紧张。
&&& (八)依赖心理
&&& 由于小学生自身的特点,还没有自立生活的能力,只能长期生活在父母和他人的关心和爱护下,因此形成了小学生较强的依赖心理,首先表现为对环境的依赖,如天气的变化不能适应,不知道添减衣服,需要老师或家长的提醒才行,否则很容易感冒。其次表现为自责倾向。这一现象在小学生中较多,危及着他们的心理健康。自责倾向是指当发生不如意的事情时,经常认为自己不好,对自己所做的事抱有恐惧心理。自责倾向的根源是对失去别人的爱不安。当学生感受到被父母、教师、朋友抛弃时,往往形成自责倾向,如,父母、教师对儿童过分严厉、专制,则挫伤了儿童自尊心,儿童感觉不到来自权威人物的爱,从而出现自责心理:当对别人的爱渴求过强时,一点小过失就会使小学生感受到自己不再被爱了,这样的儿童往往有很强的依赖心理。
&&& (九)考试怯场的恐惧心理
&&& 由于考试和升学的压力,部分小学生临考时处于紧张而又恐惧的情绪状态。尤其是毕业班的学生,面对排名次和决定人生前途的升学考试,大部分学生感到精神紧张,压力很大,他们渴望成功,也担心遭到失败。有的学生平时成绩不错,稍有一次失败了,就怀疑自己的能力,过分自责,产生焦虑心理,导致对下次考试的担忧,总怕自己考不好,甚至一到考场就心烦意乱,身体颤抖,本来应该答上的问题在脑中毫无印象,发挥失常。严重者还会出现生理异常反应,不能正常参加考试。长期这样,会造成其心理变态,性格乖僻和行为异常。
&&& 二、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成因
&&& (一)来自小学生自身的因素
&&& 1.遗传因素
&&& 在农村,由于近亲婚姻造成儿童生理发育先天不足,相貌不佳或残疾,智力偏低等,这使得他们不能很好地学习和生活,常常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其他人也用异样的眼光去看他们,必然造成他们的一些心理问题。
&&& 2.气质类型
&&& 小学生同成年人一样,气质类型可分为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和抑郁质四种。其中,胆汁质和抑郁质类型的学生对不良刺激反应敏感,他们极易产生不健康心理。就教师批评而言在我们看来是不值一提的小事,对他们来说却是莫大的打击。如辽源市一小学生因受老师批评而服毒自杀的事件,恐怕与那位学生的气质类型有直接的关系。
&&& 3.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心理需要
&&& 童年期儿童的身体发展进入了一个相对平缓的阶段,其大脑的发育趋于成熟,这对其心理发展极为有利,因此,童年期儿童的心理发展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但因为其心理还不够稳定,很容易受其他外界因素的干扰而发生变化,因此也最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 (二)来自家庭的因素
&&& 家庭是小学生接受教育的最初环境,家庭气氛的好坏,直接影响小学生的情感意志,影响其心理的健康发展。
&&& 1.父母的溺爱
&&& 众所周知,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已经20多年,使我国的家庭发生了重大变化: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在独生子女家庭中,有的父母视子女为掌上明珠,生活上百般呵护,不愿让他们受一点委屈,经历一点风雨,甚至在子女犯了错误时,父母也不说一个“不”字,天长日久,子女自然形成了“唯我独尊”的心理,当他们走进学校,走向社会同他人交往,遇到挫折时,便不能接受,无所适从。
&&& 2.家庭教育方式不当
&&& 有的家庭,父母从来不把子女看作是与自己平等的一员,认为子女只能逆来顺受,惟命是从。他们对子女过于严厉、粗暴和专制。还有的独生子女家庭中,家庭教育往往陷入“爱的误区”,对子女过高要求,过度期望,过分保护,过度溺爱。他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孩子的学习要求过高,琴棋书画样样学,英语电脑门门通,考试名列前茅……只要学习好就言听计从,有求必应。而一旦失误,就挖苦讽刺,棍棒相加。家长这种不切实际的过高期望和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使子女的自尊心受到损害,独立性受到压抑,加上彼此间生活观,价值观等存在差异,很容易造成父母和孩子间关系紧张,隔阂加剧,使子女形成反抗、疑惧、胆怯等消极心理品质,诱发心理问题。
&&& 3.家庭气氛不和谐
&&& 随着离婚率的不断上升,给越来越多的孩子带来了不幸,严重破坏了儿童正常的生活环境,给他们造成的心理创伤难以愈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离婚的父母,有的没人要子女,有的随法院判决,不管哪种情形,都容易使子女放任自流,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心理,更有甚者,在学龄期就仇视社会,嫉妒他人,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还有在经常发生冲突的家庭中,有心理问题的儿童比例比较大,研究证明,家庭冲突不仅会造成孩子的心理创伤,还会导致孩子在神经和心理上的某些病态。
&&& (三)来自学校的因素
&&& 1.学习负担过重
&&& 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小学生的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他们背负着父母的希望和老师的期望。由于素质教育还没有真正落到实处,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轻德,重分数轻能力,重书本轻课堂的现象依然存在。老师评价学生,社会衡量学校,理论上是全面发展,实质上是分数和升学率。为了追求升学率,加班加点,题海战术,价值了学生的负担。这种局面使小学生疲于应付,心理极度紧张,导致他们用脑过度,皮层机能降低,从而影响学习效率,造成他们对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或者产生焦虑、苦闷、压抑、恐惧等不良心境,久而久之,部分人就会不同程度地产生心理障碍。
&&& 2.教师教育方法失当
&&& 小学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它对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然而一些教师把学生考高分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忽视心理素质的教育和人际交往技能的培养。小学时期,小学生希望得到教师的关心、理解和爱护。如果教师缺乏理解、耐心和爱心,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学生指导和帮助,反而横加指责,学生则会感到失望,产生消极情绪,导致师生关系淡漠,这种以学生失败而告终的交往还会迁移、泛化到小学生与他人的交往中,造成人际交往焦虑。
&&& 3.小学阶段心理健康教育几乎是空白
&&& 过去由于受政治因素的影响,我国曾不公正地对待心理学。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在部分高校恢复了心理学的教学科研工作,尽管普及心理学科学知识的工作已经做了20多年,但心理健康教育尚未进入小学课堂,小学普遍没有心理健康指导机构,国内较少的心理专家和心理医生对小学生来说更是鞭长莫及。
&&& (四)来自社会的因素
&&& 1.社会竞争的加剧
&&& 虽然小学生还没有直接接触社会,但他们的父母、老师和周围的人无不在给他们灌输一个事实:随着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信息传播的瞬息万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竞争机制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这使得小学生不得不体会到竞争的压力和生活的压力,导致他们对现实充满迷茫和困惑,产生无所适从的心态,从而引起各种心理问题。
&&& 2.社会不良行为的影响
&&& 在社会环境还没有达到净化的情况下,新旧体制的共存,法规制度的不完善,造成了腐败现象的滋生和不健康东西的泛滥;一部分人的社会道德水平滑落,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儿童,这些影响都是不容忽视的。
&&& 三、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对策
&&& 日益突出的小学生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但它并非洪水猛兽,它既然有形成发展的过程,我们就必然能找到预防和矫治的方法和措施。我们认为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必须重视,虽然真正患心理病的学生仅仅极少数,但是我们发现学生中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和行为偏差问题随年龄增长,因此需要对全体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家长、学校、社会及有关部门都来重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采取积极的对策,努力去解决这些问题。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对策。
&&& (一)学校应采取的对策
&&& 1.小学心理健教育的原则。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遵循“面向全体、宽容、保密、持续”的原则: &&& 心理健康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学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宗旨,心理健康教育也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分析的最大不同,心理分析研究的前提是把人作为有心理问题需要矫治,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是人的发展需要。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非是假设小学生群体中大量存在心理问题,而是所有的学生都要心理健康发展,个别学生确有心理问题可以通过面向全体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行矫正。
&&& 宽容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宽容地对待这一个学生的一切。宽待每一个学生,就不能把学生分类,不能假设班级学生存在好、中、差三等,不能因为学生家庭经济文化行为习惯不同而看不起学生。缺乏对学生的宽容,心与心难沟通,教师与学生难合作,心理健康教育就难以进行。教师用宽容的态度接纳每一个学生,包括他的优点和缺点,以及不能原谅的错误,要相信所有的学生都可以教育好,如果有问题只是还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和适时的问题。
&&& 保密事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成效。学生对教师敞开心扉,教师一定要保密。谈话纪录、心理测试资料都要妥善保管。保密的对象包括学生本人、家长和其他的老师,不能随意使用学生个案资料,保密还要有时间的规定。
&&& 心理健康教育要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持续含有两层意思,一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系列化,一是要有长期的规划和打算,要明确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应急任务,而把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看作小学教育的一部分,伴随整个小学阶段。
&&& 2.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途径和方法& &&& 团体辅导。团体辅导采用专题讲座、专题活动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帮助,主要为塑造班级集体良好的氛围和集体的良好行为,激发群体向上的精神。团体辅导通常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因为在一定意义上来说,学生的心理素质是以集体心理为中介而内化发展的,所以,班主任要根据本班的实际和团体辅导计划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着力培养良好的班级气氛,使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这也是时代发展对班主任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 心理辅导室。心理辅导室以学生个体或小组为对象,也接受学生的主动咨询。心理辅导室的工作应该专业化,教师应培训上岗。心理辅导室要有专任教师负责和专门的工作计划,固定的开放时间,固定的场所。小学生心理辅导室的环境布置除了符合心理辅导的要求,还要增加儿童的特点,让小学生一进门便喜欢它,仿佛进俱乐部活动一样开心。心理辅导室的名称可以童趣化,例如可叫作“金苹果”俱乐部等。
&&& 个案教育。小学生个案教育是对上述两种心理辅导的补充和深入。个案的对象应有典型的意义,可以是智优学生、智力临界学生、模范学生、问题较多的学生,学生作为个案对象,可以让本人知道或不知道,主要根据研究的需要而定。个案教育一般要做较长期的跟踪研究,一个学生在校接触许多的教师,因此学生个案教育最好采用合作的方式进行,以负责人为主,几位教师共同观察和研究同一对象。个案教育一定要作好记录,尽量详尽,如观察笔记、谈话记录等。记录一定要真实,还可以写记录者的感受。要妥善保管学生的个案资料,原则上学生在校期间个案研究不公开。
&&& 测试与矫治。采用问卷调查、测试纸等手段充分了解学生群体现状,而后找出存在普遍意义的问题。测试量表宜采用心理专家提供的专门设计的量表,一般不提倡使用自己设计的心理调查表。测试的数据资料仅供参考而已,所有的数据都不可全信, 因为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是不可能用数据表现的。通过测试调查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团体辅导、心理辅导俱乐部活动、个案教育等,进行必要的预防和矫治,促进小学生整体发展。
&&&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在小学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以帮助小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该课程可分为心理卫生与健康科普和实际训练操作两部分。前者是心理健康知识普及课,后者包括角色扮演,相互询问,人际交往训练等,借此掌握一些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克服自卑、树立自信等心理调节手段,防患于未然。
&& (二)家庭应采取的对策
&&& 1.家长应积极配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 研究表明,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家庭的教养方式和人际关系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有的甚至是家庭问题的表现和延续。因此,无论是了解学生心理与行为偏异的原因,还是咨询、教正计划的制定与实施,都需要取得家长的积极支持与配合。
&&& 家长开展小学生家庭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建议如下:
&&& 家庭教育要重视培养孩子美好的心灵,幼稚的心灵更需要关心。首先家长要知晓孩子的心灵更加需要关心,从小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是每一个家长应尽的义务。例如小学生在学校里被老师批评时,希望其他人能安慰他、劝解他,可是小学生被老师批评后,回家还会被家长变本加厉地再批评一顿,孩子肯定会感觉很委屈。因此,老师和家长应默契配合,由一方担任批评的角色时,另一方担任劝解,万不可两面夹击,要给孩子“温暖的家”的感觉家庭教育要重视培养孩子美好的心灵。
&&& 要倾听孩子说话。家长往往习惯于自己说话,让孩子听话。在学校里一个教师面对几十个学生,主要也就是教师说,小学生说话的机会相对少,说心里话的机会更少了。家庭应该是孩子说心里话的地方,家长要注意把说话的机会留给孩子,特别是内向的孩子,家长更要予以重视,鼓励孩子多说话。家长不能因工作忙忽略与孩子的思想交流。特别是父亲要跟孩子作有益的思想交流,有研究说父亲对孩子的影响在孩子的健康成长中地位重要,建议工作忙的父亲们每周至少要与孩子共同用餐3—4次,在餐桌上的话题往往比较轻松,当孩子说话家长倾听时是最美好温馨的时光。
&&& 宽容与约束都重要。对孩子宽容好还是严格好,并没有一致的意见,现实中家庭教育失败的教训往往过分宽或过分严。家长应平等地对待孩子,在宽容孩子的同时要给孩子必要的约束。过分宽容则陷于溺爱,过分严格则寡爱。家长要明白这样的道理,孩子的快乐性格不会是在训斥声中养成,家长的适时表扬比其他物质奖励更能帮助孩子养成好品性,表扬孩子与约束孩子的不良行为不构成矛盾,奠定孩子愉悦的幸福人生基础从鼓励与表扬开始。
&&& 2.父母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子女的成长
&&& 由于传统教育观的长期影响,我们的父母不具备系统的教育子女的理论知识,指导思想有试偏颇,教育方法不适应孩子的发展规律。要改变这种形状,小学生的父母亟带需接受比较系统的再教育。社会也有责任给他们提供学习的条件,如举办家长学校,使家长正确认识和处理家庭同子女教育之间的关系,积极营造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最大限度地减少溺爱型和专制型家庭,使小学生的父母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并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子女的学习和发展。
&&& 3.父母要慎重对待离婚
&&& 父母离婚,打破了原有家庭的宁静,使子女得不到完整的父爱或母爱,不少子女因此心理开始扭曲。为人父母者,当夫妻关系不和时,为了未成年的子女,千万不要轻易去赶时髦、闹离婚。即便夫妻感情确已破裂,在离婚前,也应当多为子女考虑考虑,毕竟孩子是无辜的,而且他们正处在发展时期,给他们创设一个良好的家庭生活环境是我们的责任。
&& (三)小学生自身应采取的对策
&&& 1.小学生要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和社会交往,并不断完善自己的个性
&&& 小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还必须有计划、有目的地参加一些集体活动和社会交往,如夏令营、手拉手活动、体育比赛、文艺活动等,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多种多样的兴趣和爱好,学会观察、分析、评价自己,逐步形成自尊、自爱、自信、自制的良好心理品质,满足自己接触社会,进行社会交往的较高级的需要,也有利于形成并长期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 那些已经形成的不良行为习惯,小学生应当在教师和家长的直接指导下,努力抑制和改正自己的缺点,发扬自己的优点,不断完善自己的个性。
&&& 2.小学生要学习一些简单有效的自我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 小学生自我心理健康教育有以下几种常用方法,如:
&& (1)学会放松。知道紧张是正常的心理反应,是可以通过想象、转移注意力、调整呼吸、体育活动、听音乐、唱歌、阅读、睡觉等方法调节放松的。
&& (2)与人谈心。要使小学生知道有问题要学会求助,在学校可以找老师、心理辅导老师谈心;在家里可以找长辈、亲友谈心;在社会上也可以有谈心的对象,如心理咨询电话等等。无论何事何时都可以与人谈话,学会与人谈心一辈子受益。
&& (3)学习写日记或周记。小学生要学习用笔与自己谈心,把心灵的轨迹用文字描绘下来,对心理健康成长有很大的帮助。教师和家长要尊重孩子的隐私,公开日记要得到本人的允许。小学生也不用过分担心自己的内心秘密被他人知道,要学会坦然地对人与对己。
&& 3.小学生要善于求助,寻找支持
&& 寻求帮助是现代人所应具有的积极态度,面对压力、困惑,要寻找心理支持,以获得良好的帮助和指导,有问题,可以和师长、亲人、朋友谈。求得帮助的过程,也就是一个自助的过程,我们所获得的不仅是这一次的办法,而是自己的更多体会。心理咨询也是可以利用的有效方式之一,通过心理咨询,可以使咨询对象的认识、情感和行为有所变化。在这个丰富的社会,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的生命,它的质量是完全可以改变的提高。
馆藏&20561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学生心理健康评价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