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教各位大侠高手,做瑜伽冥想放松术却无法按照指令与进行想象是什么原因

请教各位高手~!!【瑜伽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400,182贴子:
请教各位高手~!!收藏
大家好!我非常喜欢瑜伽并且坚持做瑜伽有一个月了&感觉非常不错&我平时都是在家练习瑜伽的!有些问题想请教各位一下!!请各位前辈多多指教~~!谢谢~~~
我做瑜伽之前就冥想放松一下&就开始做体位了&有没有什么不好?&需要做其他的热身吗?&做完之后我也冥想休息一会最多10分钟就完了&有没有什么不好呢?&
氨氮在线检测仪,性能稳定更安全
瑜珈垫&
特点:环保抗菌,健身美体新选择!柔软舒适、防滑、平铺服帖、携带方便,清水冲洗。出口欧美日市场。需要者请联络:彭女士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本文作者其他最新文章
系统随机推荐文章10-2110-2110-2110-2110-2110-2110-2110-2110-2110-21最新范文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二十年前研习瑜伽哲学&&十年前研习瑜伽体位法&&九年创办梵月瑜伽会所&&八年前著成《瑜伽学》&七年前著成《瑜伽冥想》&六年前创办瑜伽研修中心&五年前创办国际瑜伽中国学院四年前当选国际瑜伽协会理事
鉴月的生活博客&&&&&&&鉴月的瑜伽苑&&&&&&鉴月的芳香世界&&&&&&&&&博主的国际瑜伽学院网:&&&&&&&&&博主的国际芳疗学院网:&&&&&&&&博主的东方养生论坛&&&
近来,以所谓“某某印度藉大师发明”而包装的“空中瑜伽”,成为又一瑜伽新“怪胎”,开始风靡中国瑜伽界。
经过一番了解与体验之后,我才发现,此怪胎也并非什么发明,只是对此前艾扬格大师的辅助瑜伽挂绳的篡改与发挥而已。只不过“艾扬格辅助瑜伽挂绳”是主要是贴墙而布,如其《精准瑜伽》与《女性瑜伽》中的辅助瑜伽中涉及到的挂绳。而“空中瑜伽”则将挂绳悬于屋中央,并增加绳组、宽带、吊床之类,同时编造了诸多并非瑜伽而类似空中舞蹈造型的动作罢了。&
我们知道,“艾扬格辅助瑜伽挂绳”是瑜伽初学者用来辅助训练的工具,也可作为亚健康人士调理脊柱、展伸腰背等调理所用,是瑜伽初学与练习的有益补充,并非用来代替传统瑜伽的。而如今“空中瑜伽”却被广泛宣传为“瑜伽新流派”,是对“传统瑜伽的革命”,很多初学者号称只想学“空中瑜伽”。这就不得不令人担忧——
、风险增加。“空中瑜伽”没有墙面的依靠,很容易导致失衡甚至坠落。象青蛙式倒挂,没有墙面辅助,很难保证后背平直,会导致髋关节、腰部形成超强压力或扭曲而受伤。空中后弓式动作,因缺少腹部垫衬,极易造成过度塌腰而伤及后腰。至于那些夸张的舞蹈造型,会诱惑没有形体基础的瑜伽练习者仿效,其风险更是不可低估。
、严重干扰正统瑜伽理念体、体式、体系的传承与弘扬。特别对于瑜伽初学者,为随大流、赶时髦,而不顾瑜伽的本体特性,而去偿拭这些外道杂耍,瑜伽机构为顺应时尚也不得不丢掉源流而随波逐流。如此一来,真正的瑜伽、冥想将何以为继?
笔者作为一名研究、修习瑜伽二十余年的老瑜伽人,本着良心与对瑜伽行业的责任心而坦呈真言,也期待真正热爱瑜伽的人们,一起来抵制那些为了利益与名誉而肆意篡改、蹂躏瑜伽的行为!
身负重重杂垢的中国瑜伽,应该剥离些什么?
&——石鉴月 答佛教在线编辑问
七、编辑问:中国当下瑜伽,裙带了很多似是而非的东西,您认为呢?
鉴月答:如是。中国瑜伽,身负重垢,层层不穷。归纳有:属印度教的,如语音唱颂;有民间巫教的,如大笑瑜伽、舞蹈冥想;有气功的,如尾闾观烛;有催眠术的,如休息中的细微观引导。
八、编辑问:如何清除如上垢质?
鉴月答:使用精洁皂。这就是:真正意义的瑜伽冥想。如我提出的冥想体系——当然不是我发明的,是古印度先知创造的,我是中国率先倡导这一完整体系者。
九、编辑问:这个体系简单描述是如何的?
鉴月答:可以以这样一个图示来说明:
十、编辑问:如何层层剥离这些积垢?
鉴月答:首先,让国人明了婆罗门与印度教之区别;其次让国人明了瑜伽与波罗门教、
印度教之区别;第三,认国人明了瑜伽与宗教修习的关联与独立性;最后,将体位法与冥想的完整体系,传达给国人。
瑜伽的本质与内涵
一、瑜伽的字面含义
什么是瑜伽?我们首先就字面含义来说明一下“瑜伽”。
瑜伽,大家都知道是梵语“yoga”的音译。此词最早见于印度古籍《梨俱吠陀》中。而“yoga”一词,字根为“yuj”,本意是“结合”或联合,另还有“制伏”之意,相当于英文的“yoke”。而英文的“yoke”,本意是“用轭连起”的意思,轭是驾于牛马颈上的一种工具,用以连接车辕,或将两个以上牛马并联在一起,因此“yoke”也有“连接”、“结合”的意思。可见“yoga”与“yoke”的联系只是从后者的引伸义上来说的,而因此有人说“yoga”本义是“车轭或以轭连接起来”,显然是误解了。
以“轭连”作比喻,进而可引伸出如下含义:接连、连系、结合、归一、化一、同一、统一、和谐等意义。
尽管字面上瑜伽的含义多种,但对应于“yoga”
词的原始含义,大致就是“结合”与“制伏”两种。
在《奥义书》中提到了“和合”的概念,也与瑜伽的概念有关。《泰迪黎奥义书》中由语音声律中的组合、结合,推论至宇宙万象的“和合”义,指出此义有三:一是“前相”,二是“后相”,三是“结合”。例如,宇宙的“和合”中,前相为“地”,后相为“天”,结合即“空”。世间由“结合”而生成的现象,分为“五事”,即世界、光明、学明(师徒)、后嗣(生育)、身体。这些结合被称为“大和合”。智者能够从这些大和合中,了知前相、后相、结合的现象、规律与本质(真相)。这个“和合”的意义,与瑜伽的含义也是相通的。
中文里的“瑜伽”是外来音译词,与“瑜珈”通用,在中文《辞海》中,用的是“瑜伽”一词。从字面上看,“珈”与“伽”是有区别的,“珈”只有一个读音“jia”;而“伽”,国语发音有“jia”与“qie”二种,与瑜伽连用时通常用前音;而在佛教典藉中,又多用第二种发音,如“伽蓝”、“楞伽经”、“瑜伽师地论”中的“伽”字发音。字义上看,“珈”的含义为妇人头上的首饰;而“伽”字无独立意义,多用于翻译用词。
“yoga”译成“瑜伽”,是音译,当然也就不能单纯从中文的字面上去理解“yoga”本来的含义。在汉传佛教典藉中,也曾有意译的,旧译作“相应”,表达的是“能修之心”与“所修之法”的相应。与上面所说的梵文原义对照,“相应”虽说有“结合”的意思,但在内涵上似乎又偏重于心法的,不能完整表达“yoga”
的所有内涵。所以,自唐代玄奘法师开始,就通用音译“瑜伽”。在唐玄奘翻译的《瑜伽师地论》中,“瑜伽”一词也主要是取“相应”意义的。但这种相应,相对于以前意译的“相应”,多了几重含义,根据《成唯识论述记》卷二本的阐释,此处相应之义有五:一是与境相应,谓“不违一切法之自性”,即心境一如,透过尘境而认知事物的本体实相;二是与行相应,谓“与定慧等行相应”,即通过禅定修习,达到定慧等持、观行一致;三是与理相应,谓“安立非安立等二谛之理”,即行法与理谛融会贯通,事理无碍;四是与果相应,谓“能得无上之菩提果”
,即行者与所证道果统一,完成修证的无上目标;五是与机相应,谓“既得圆果,利生救物,赴机应感,药病相应”,即指证果之后广度他人、随缘应机利益众生。这种对“瑜伽”一词的阐释,基本与本书所涉及的“瑜伽”一词相符合。在佛教典藉中,瑜伽也被用作以禅定为主的修持体系的总称。中国东汉外来高僧安世高翻译的一本讲禅定的书《道地经》,原系古印度僧人伽罗叉撰写,梵文题目原为“瑜伽遮罗浮迷”(Yogatarabhumi),义为“瑜伽师的修行次第”,与后来玄奘翻译的《瑜伽师地论》同名,安世高在此将瑜伽译为“道”或修行道,也主要是从禅定的内涵上来说明瑜伽的内涵的。而东晋时僧人觉贤在翻译译“瑜伽遮罗浮迷”时,则定名为《达摩多罗禅经》,直接将瑜伽译为“禅”。可见在汉文字中,“瑜伽”与“禅定”的含义是相通的,甚至是等义的。但将瑜伽视为禅定,只是狭义上的说法,如果从“相应”的五个方面来考察,瑜伽其实涵盖了一切以超然解脱为目标的修证体系,比禅定的涵义要深广。
在佛教瑜伽行派的根本经典《瑜伽师地论》中,也说“一切乘境、行、果等所有诸法,皆名瑜伽”。佛教密宗的修行道也多称为瑜伽,但密宗的瑜伽多取“与行相应”之义,如瑜伽三密相应之瑜伽。佛教密乘传入汉地后,瑜伽渐成为密法的代名词,密宗行者也常被称为“瑜伽士”。后来社会上也把佛教中持咒、焰口施食等法称为瑜伽。而印度教中,瑜伽与禅那是分离并列的关系,瑜伽是修行道的总称,禅那仅指禅定的境界而言。
二、瑜伽的本质与定义
有很多人,试图对“瑜伽”的本质作一句话的概括。有说瑜伽是“天人合一”;有说瑜伽是“身与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也有说瑜伽是一种修身养性的功法。还有中国学者根据意译“相应”,而概括瑜伽是“控制自己身心令与某种东西相应(相契合、相一致)”。印度著名瑜伽学者阿罗频多则将瑜伽定义为“一种趋向自我完善的有条理的努力,其方式是通过表现其存在的潜力和个人与宇宙、在宇宙中表现出来的超越性存在(我们可以看到的部分)的合一”。中国学者徐梵澄将瑜伽的本质阐述为“契合至真之道”。……凡此种种,大抵都是从“yoga”一词本意中的“连接”、“结合”的含义引伸而来。
自《黎俱吠陀》始至古印度历代典藉中,关于瑜伽一词的实际使用意义,已不单是字面上“相应”或“结合”,而特指一种修行的方法或途径。从目标上说,克制情欲、克服恶习,直至证得凡人个体之小我与宇宙本体之大我的相应与统一,是瑜伽的主要目标;从手段上说,苦行与净行,以及摄心、修定等,都是瑜伽的主要行法。
在“吠陀”诸经中,以唱颂、苦行、道德禁戒等行法构成了瑜伽的主体;《奥义书》之中的瑜伽,则更加强调心性修养、智慧解脱,同时强调了止念、摄心与三昧(禅定)在智慧解脱中的作用。综合古论,可知瑜伽的实质内涵应该包含“苦(净)行”与“制心修定”两方面。而被当代人视为瑜伽修行圣典的《瑜伽经》,则对“瑜伽”有另一番精简说明,如在《瑜伽经》的开篇,用了一句梵语句子
“Yoga Cittavrtti Nirodha
”来阐明何谓瑜伽。这句表述中,含有四个词:“Yoga”(瑜伽)、“Citta”(意识)、“Vrtti”(各种情绪及倾向)、“Nitrodha”(控制)。如果用汉文的语法习惯将其连贯起来,可以这样表述:瑜伽是对意识、情绪及倾向的控制。也有这样翻译的:瑜伽是控制意识的转变或波动。《瑜伽经》中对瑜伽的这番定义,显然侧重于瑜伽修习过程中意识层面的活动,也就是侧重于
“制心修定”的一面。于是有人认为,这样的说法不足以概括“瑜伽”实质。
但是,如果我们对照《瑜伽经》后文的论述以及随后列举的瑜伽“八支”,便可知,在“制心修定”的前提与基础中,其实已经包含了苦修、净行的成份。再考察瑜伽的总体目标——修身养性、智慧觉悟、禅定解脱,乃至于达到个体意识(小我)与宇宙本体(大我)相契合——由此便可得出这样的结论:实现这些目标的起点与过程,其实都立足于对“意识”的控制与转变,即控制感官、深入定境、转识成智、依智而解脱。由上可知:对意识转变的控制,其实已经涵盖了瑜伽修行的起始、过程与结局。可见《瑜伽经》开篇对瑜伽的定义是何等的精辟。
以上对于瑜伽典藉的综合考察,表明对于瑜伽本质的认识,我们至少应该考虑到这几方面:
其一,瑜伽是源于古印度的一种修身养性的方法。尽管这些方法溶解于《吠陀》、《奥义》等宗教典藉中而似乎成为宗教体验的附庸,但这些方法却又完全可以从中独立出来而汇成一个超越宗教哲学门户之限的修身养性的完整体系,并为各种宗教哲学信仰或无信仰的人群所共享共依。
其二,瑜伽的修习过程涵盖了身心两方面各种锻炼方法,从明确的道德规范、人格标准,到日常饮食、身体洁净;从内在的气息调控到外在的形体锻炼;从动态的语音体位,到静态的放松内观。这些方法形成了一套复杂、严谨而有序的修习体系。这个体系的完整性确定了他的独立地位。
其三,瑜伽的目标,从低的方面说,可以锻炼体格、改良身体、调节精神状态;从较高层面说,可以借以增长智慧、激发潜能,同时领悟宇宙、人生、梵我真谛;从终极目标来说,可获得超自然能力,并最终达到梵我一如、天人合一、融小我于宇宙大梵,是谓“超然解脱”。
综合如上对瑜伽本质的考察,在此将瑜伽作如下定义——
瑜伽,是起源于古印度的修身养性体系,它通过道德修养、呼吸调控、体位练习、静坐冥想等一系列方法,改善身心状态、开发智慧潜能、解悟人生真谛,直至获得超然能力与超然解脱。
三、瑜伽的内涵
在上述本质定义的基础上,我们再来了解一下瑜伽的内涵。
按照《瑜伽经》的阐述,瑜伽从最初的意识控制,到意识按特定的规则如螺旋般层层转变升进,直至觉悟与解脱,这是一个由阶段性目标迭加而成的直指总目标的过程。这一过程不是一次性完成的,内含诸多不同层面的阶段性目标。也就是说,“控制意识的转变”有总目标,又有很多层面的分级目标,这些分级目标,组成了一个完整的次第,这就是瑜伽的修习过程。
瑜伽的总体目标,《瑜伽经》中将其概括为“保持其真实本性”,或可解为“使知觉者还其本来面目”。这种说法颇似中国禅宗所参的“本来面目”、“本地风光”、“佛性”。这是个根本的、也是最高的目标。而通常,瑜伽修习者,只将着眼点放在意识的转变与控制上,或者说是放在阶段性的目标成就上,比如体位法或静坐观想,而忽视了这个根本的总体的目标。
对瑜伽的这些过程,《弥勒奥义书》中将其概括为六支:“奏此和合之功,其术如是:制气、敛识、静虑、凝神、观照、入定,是为瑜伽六支”。而《商积略奥义书》等则提出了八支瑜伽:“持戒、精修、炼体、制气、敛退、守意、定念、三摩地。”
《瑜伽经》,则综合古论,列出“瑜伽八支”,成为今天人们共许的瑜伽体系——
第一是持戒:或称禁制,包括了非暴力、不说谎、不偷盗、不纵欲、不贪图五条。这五条禁制与佛教居士“五戒”(禁杀、不诳语、不偷盗、不邪淫、不贪)基本一致,似乎带有一定的宗教禁戒特色。而事实上,这一切都是修身养性的需要,也是净化心灵、约束身心以实践瑜伽修证的需要。因此,对于一个真正的瑜伽行者,这些禁戒是十分必要的,正如《瑜伽经》所强调的“这些戒条是行为的基本准则,应当不受时间、地点、目的或等级的任何限制予以践行”。
第二是精进:或称劝制,包括内外洁净、知足、苦行、研读经典、对宇宙本体(自在之神)的祈念五类。这些可以说是瑜伽实修的前行与基础。与上述“持戒”相比较,持戒是藉外在的约束来净化心灵;而精进则是对心性的自我规范。
第三是调身:主要是指坐法,当然也不排除一切能令身体安适的形体运动,如瑜伽体位法等。总的要求,如《瑜伽经》中所云:“姿势必须稳固舒适”,以便“控制不安,对无限作冥想”。其中的跏趺坐(莲花坐)法,是通常的静坐姿势。
第四是调息:《瑜伽经》云“控制吸气和呼气便是调息”。通过调息,便可发起内心的光明,如此“心获得了专注的能力”。可见,调息是为冥想作准备的。
第五是摄心:又称制感,就是对精神、知觉、感观作综合控制,使“当心脱离感知对象,感官也会脱离各自的对象”,从而“达到了对感官的完全控制”。
第六是凝神:又称专注、凝念,就是将意识集中于忆念之中的一物或一特定对象之上。凝念与摄心的区别之处在于,摄心是让散乱的心收摄,让精神离于自由散乱的知觉、让知觉摆脱感官的束缚与牵制;而凝神则是将收摄的心识再趋于某一缘。
第七是入定:又称冥想、静虑,《瑜伽经》中称入定“是流向专注对象的连续的意识流”,就是说意念以凝神时所指向的目标为对象,持续不断、专心致志地去知觉它。入定与凝神的区别在于:凝神是一个令意识趋向某一对象的过程;而入定是心系于这一对象不离不昧,心地灵明、心不外驰。
第八是三摩地:又译作三昧,《瑜伽经》中将其定义为“对象的真实本性放出光芒,不再受感知者的心的扭曲”,也有这样翻译:“只有冥想的对象存在,对自身的知觉消失”。也就是说,行者的“自我”意识消失,意识完全倾注于观想对象,达到心境一如的状态。
这八个过程或层面,从凝神到三摩地,统称“冥想”或“专念”。而事实上,冥想贯穿了从摄心到三摩地的各个过程。在这几个不同的层面上,都有冥想的成分存在,只不过层面不同、深度不同、级别不同。在《瑜伽经》中,以三昧统领冥想,阐明了瑜伽冥想是有不同种类、不同层面的,大类有“有种三昧”与“无种三昧”,有种三昧中又包含了“有寻”、“无寻”、“有伺”、“无伺”四种三昧。
现代人对于瑜伽体系的认识,除了体位法之外,都归入“冥想”,冥想与体位构成了现代人心目中瑜伽体系的两大支柱,这也是符合《瑜伽经》的内涵的。
至此,我们大致可以明确,瑜伽的基本内涵,包括了以上八个要素,或称八支。这八个要素,我们又可以归纳为五大类:一是道德规范(持戒与精进);二是调身(坐法与体位);三是调息;四是调心(摄心制感);五是冥想(凝神、入定、三昧)。
完整的瑜伽体系,便是由禁戒到冥想解脱的完整过程。特重体式,或特重冥想,都会影响瑜伽修学的综合成效,影响的瑜伽最高目标的完成。
&&&&&&&&&&&&&&&&
&&&&&&&&&&&&&&&&&&&
“走入瑜伽”系列丛书之一:《瑜伽学》
&&&&&&&&&&&&&&&&&&&&&&&&&&&&&
瑜伽起缘于印度,但其注重修身养性的倡导,和系统的禅定理念,却被现代东西方共同重视,瑜伽行业近几年一跃而成当今世界最有活力与前途的事业。
但是,现代东西方的瑜伽理念却支离破碎。当代瑜伽学人,既不愿将古典瑜伽中原本属于印度本士宗教哲学的理念带入现代瑜伽,却又一时找不到替代的理念支撑,瑜伽因此陷入了只剩下“形体运动”的空窠;当代瑜伽修习者与从业者,既希望复归古印度瑜伽先哲的本怀,却又因顾忌古典瑜伽理念的宗教色彩而踌躇不前。应该说,这是当今瑜伽业发展过程中最大的矛盾与障碍。
二十年前,我在探索印度原始佛教禅定理念与行法的缘起时,初步接触了古典瑜伽及其主要经典诸如《奥义书》《薄伽梵歌》《瑜伽经》《数论颂》等,那时便开始将瑜伽与佛教禅理特别是中国的禅学合而辩之,并注意到了古典瑜伽的本体竟以禅定解脱为最终目标;也注意到了,瑜伽中的修行理念与方法,与佛教禅学多有相通之处。同时,多年来一直心存一个疑惑:既然瑜伽先祖们早已赋于“瑜伽”以超然解脱的终极目标并明确引入了禅定的基本概念与行法,却又为何对世间、出世间禅定的次第与境界的具体论述如此惜墨?这个疑问伴随了我几年间的瑜伽修习体验。终于,通过对瑜伽体位、静坐、调息、冥想的亲身体验,我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原来,瑜伽的妙用与受用,是完全融汇于瑜伽修习的过程中的,过程有了,结果不问自明;于是,瑜伽的先行者,将身心的一切都献给了修习“过程”,而并不关心那个“结果”、那个“境界”。这种注重体验过程的修学态度,与中国禅宗不重文字言说、注重当下一念体证的主张是何等的相似!
&正是在接触瑜伽典藉与亲身体验瑜伽修习的过程中,我越来越多地发现了瑜伽与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之一部分——中国禅学与禅文化之间,有诸多关联与类同。但这些关联,细毫不能避免当世人们对二者的决然割裂。大概是因为,印度传统宗教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背景存有隔阂,尤其是吠陀哲学中“婆罗门至上”的人等说,普遍为国人所不屑;同时因为很多人本不希望将瑜伽与某种宗教或哲学粘连起来。
事实上,瑜伽就是瑜伽,瑜伽不是宗教、而是超越了印度各种宗教的界限;瑜伽也不是纯粹的哲学、而是超越了印度各派哲学的范畴。正因如此,瑜伽才能为各种宗教人士、各派哲学人士、各个阶层的民众、各种文化背景的国度与国民所共同接受,成为紧密伴随人们现实生活的健康运动。
在这种情况下,我萌发了一个创作的念头——对传统瑜伽理念与行法,作一番深刻的反思与梳理,将瑜伽的真实内涵与完整的面目勾勒给热爱瑜伽的人们。这便是写作本书的最初缘起。
将本书定位为一本“瑜伽学”的专著,我颇有些诚徨诚恐。一方面因为手头的资料并不十分丰富,而现存的古典瑜伽典藉中又很难提炼出一个完整而清晰的瑜伽体系;另一方面,如何处理瑜伽与哲学、瑜伽与宗教的关系,这是一个极其复杂、极其敏感又极有风险的命题。有鉴于此,我力求从纯学术的角度,不带任何个人喜好偏见、客观地归纳古典瑜伽的各种学说与各种观点,以此态度来梳理瑜伽的理论体系,而不期翼阐明自己的什么瑜伽主张。同时,在建立瑜伽学基本体系的过程中,尽量从大处着眼,对于不确定或资料不足的方面,点到为止,留有宽泛的空间让智者来充实完善。至于瑜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确有很多相通之处,我也曾尝试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对这一层面有所探索。在这部以华人为主要阅读对象的瑜伽学中,我想有必要将我的这点拓展作些介绍,这便是书中“瑜伽茶道”、“香熏瑜伽”等篇章成立的缘由。
我这上半生,除了对书法艺术的追求,余下的时光大都献给了中国传统文化之禅学的研习。对于禅学,除了理念的吸纳,我一直注重修证实践,且一直心存以禅修普惠于大众的愿望。无奈中国禅学,因与佛教的渊源关联而被蒙以宗教的色彩。如今,我从瑜伽实践中,看到了另一条兼弘禅文化与禅修之路。这是我立志投身瑜伽事业并完成此书的另一动机所在。只是本人无论是才学还是瑜伽学的造诣皆可谓粗浅,完成此书的过程颇有心有余而力不足之感,权当以此为抛砖引玉之举,惟期方家大德批评指正&
&&&&&&&&&&&&&&&&&&&&&&&&&&&&&&&&&&&&&&&
&&&&&&&&&&&&&
&&&&&&&&&&&&&&&&&&&&&&&&&&&&&&&&&&&&&&&&&&&&&&&&&&&&&
&&&&&&&&&&&&&&&&&&&&&&&&&&&&&&&&&&&&&&&&&&&
&&&&&&&&&&&&&&&&&&&&&&&&&&&&&&&&&&&&&&&&&&&&&
&丙戌冬月&&&
于昆明秉虚斋&&
“瑜伽冥想”概述(之一)
二、瑜伽冥想的内涵与体系
1、冥想的定义与内涵
&&&&&&&&&&&&&
瑜伽静坐冥想体系图示
&三、瑜伽冥想的训练体系
依《瑜伽经》对冥想的定义,及八支瑜伽修习体系,大致可以将瑜伽冥想的修习体系归纳如下:
& & (一)道德基础
1、包括五大禁戒、内外洁净、知足、读诵经典等。
2、饮食与睡眠的调整
& & (二)调身法
1、体位法(体位六大系统)
2、静坐法(身法四种、手法、七支坐法)
& & (三)调气法
1、呼吸法(胸式呼吸、腹式呼吸、完全呼吸、悬息、屏息)
2、呼吸运用法(风箱式呼吸、圣光调息、经脉调理式呼吸)
3、气脉调养法(语音调气、语音观轮调气、体式配合法、收束配合法)
& & (四)调息法
& & (五)调心法
(1)心之四相迁移
(2)放松术(引导、联想)
(3)诱眠休息术
(1)系缘止念法
①耳根止(语音冥想、音声止)
②眼根止(烛光冥想、凝物冥想)
③鼻根止(香熏冥想、茶熏冥想)
④舌根止(茹味法、念味法、品茗法)
⑤身根止(观体守触法、观脉轮法、观息法)
⑥意识独守(体真冥想)
& & (六)凝神
(3)寻物(造相)
(七)入定
(八)三摩地
(1)有寻有伺
(2)有伺离寻
(3)无寻无伺
(4)梵我一如(初禅)
(5)四禅八定
(6)出世禅定(九次第定)
四、瑜伽静坐冥想的心理机制
& & 1、想象与记忆在静坐冥想中的作用
想象是对头脑中的已有表象进行思维加工,形成新形象的过程,是一种高级的认识活动,也是一种特殊的思维形式。想象的材料来源是表象,而表象则来源于实际生活和过去经验,而想象所形成的形象不是一般形象,而是新形象。想象的作用,一是预见,即能预见活动的结果,指导人们活动进行的方向;二是使人超越时空的限制去获得更多的知识;三是对机体的生理活动有调节作用。想象能改变人体外周部分的机能活动,如通过想象调节心跳的速率、体温,可改变情绪,升华情感,并能加强注意力。冥想,就是用人的想象力来调节心身,缓解压力。对绝大多数人来讲,视觉的想象远比听觉的想象要生动多、有力得多,而听觉想象则需要诱导,所以通常情况下听音冥想时都要有相适应的音乐伴随始终。
同时,想象可以激发某种记忆,这个记忆就是体验,包括躯体的体验与大脑的记忆。冥想真正有意义的情景必然是深刻体验过并留下了深刻的躯体或心理记忆的东西,所以说,冥想,也是一种唤醒,一种记忆体验的唤醒。随着这些记忆体验的唤醒,身心如同重又回到了体验时的场景,这种身临其境的感受,对身心的调节调整具有重要的影响。
& & 2、注意
“注意”是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的概念,在心理活动的各个环节,都伴随着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在前面谈到意识结构时,提到过“作意”,并强调“心识能了别外境,必须是以作意为前导”,“作意”就相当于“注意”。可见,意识如果没有“注意”为前导,意识就变成了“无意识”。与意识相比,注意更为主动和易于控制,注意提供的是一种机制,它决定什么东西可以成为意识的内容,而什么东西不可以。意识主要是一种心理内容或体验,当人们处于注意状态时,意识的内容比较清晰。人即使在觉醒状态下,也不能意识到所有的外部刺激、事件和自己的行为,而只能意识到其中的一部分,人的注意指向的内容,一般处于意识活动的中心。
注意的主要功能,一是选择功能,即根据主体的需要,选择有意义的、符合需要的、与当前活动相一致的刺激,而避开其他无关的刺激;二是保持功能,当心理活动发生以后,使这种心理活动持续下去,注意使对象维持在意识状态中,得到清晰、准确的反映,直到达到目的为止;三是调节和监督功能,注意调节和控制人的心理活动向一定的目标进行。
可见,只有在注意状态下,人们才能有效地监控自己的动作和行为,从而达到预定目的。而瑜伽是以“控制意识的转变”为特征的,在控制意识并专注于一境的冥想过程中,“注意”是最重要的心理要素。
& & 3、由五俱意识到独头意识
在我的《瑜伽学》关于瑜伽的意识结构论中说到:第六意识也可以脱离前五识系统而单独起作用,这被称为“独头意识”。同时也谈到了:瑜伽的修习中,瑜伽放松、休息术就常常运用“散乱独头意识”;而静坐冥想、凝神、入定、三摩地等,则是运用“定中独头意识”。
定中独头意识又称“定位意识”,这不是常人所有的,必须使精神上平和宁静,并且心力集中统一,加之许多超越之力量,才能达到。
在瑜伽静坐冥想中,“摄心”的过程,可以说就是由多俱意识转向单俱意识或散乱独头意识的过程。《瑜伽经》中解释这一过程是:“精神脱离了知觉,而知觉亦不与感官混合起来,注意力便与自己合一,于是达至对感官的最高控制”。
而“凝神”的过程,“是将意识放在一物之上”,可以说是独头意识与“注意”中第一项功能“选择功能”的合作,使这个独头意识趋向某一境。
“入定”,则是独头意识持续专注于某一境,这是独头意识与“注意”的第二项功能“保持功能”的合作。
“三摩地”是“只有冥想的对象存在,对自身的知觉消失”,这是定中独头的最纯、最深的境界,自身知觉的消失,意味着个性倾向与个性心理特征的被治伏,个人的习气被化解,此时便进入禅定状态。
&&&4、瑜伽禅定解脱的心理机制
《瑜伽经》将静坐冥想与禅定(三昧)联系起来,便将禅定的深入与人生的解脱联系起来。所以,瑜伽的所谓超然解脱,就是禅定境界的升华与超越。三昧按层面不同,可分为“四禅”与“四空定”,通称“四禅八定”。如果将三昧四禅八定与前面所说的“三界”、“九地”联系起来可以看出,超越“第八定”,就是超越三界、脱离六道生死轮回,这是真正的解脱。但纵观瑜伽的历史与理念,瑜伽的所谓解脱,似乎并未达到超越三界的高度,即便是与“梵”(梵天)合一,也只是初禅第三天“大梵天”罢了。
为了方便对三昧过程中心理状态的认识,这里将四禅八定中的心理要素简述如下:
(1)初禅:初禅是净除五欲杂染及不善念而生起的喜、乐、轻安之定,具备寻、伺、喜、乐、定五种功德境界。初禅前的定力修习,是欲界散地定,也就是《瑜伽经》所讲的“入定”与“三摩地”,是禅修的起步阶段。由这一阶段进入初禅靠什么?靠“观”——寻与伺,就是前面说过的“不定心所”之中的寻、伺。所以初禅是“有寻有伺三昧”。
(2)二禅:在初禅的基础上,舍去“寻”与“伺”,代之以“内净”,所以称为“无寻无伺三昧”。因此,初禅之后,是否得内净,是衡量是否入二禅的标准。什么是内净?“内”即心;“净”就是信,也就是上述“别境心所中”的“信”。
(3)、三禅:在二禅之上,再舍去“喜”受的扰动,此时受蕴中只剩下“舍”与“乐”。
(4)、四禅:于三禅之上,再舍“乐”受,此时受蕴中只剩不苦不乐的“舍”受;此时的“念”心唯有清净,无憎无爱、一念平等。而至此“慧”心不用,只有与清净正念相应之“定”,此定心如明镜止水,即使对境随缘,定心不乱。
(5)、空处定:四禅之上,更复精进,灭色入空,灭一切色相,心入无边虚空,进入无色界。此时唯有受蕴之“舍”、想蕴之“空”相、行蕴之“舍”、定中独头意识,而定中独头意识已与清静“念”心所相应不二。
(6)、识处定:空处定中,再灭去“空”相,转心入识,此时想蕴与识蕴相应不二;此外只剩下受蕴中“舍”与行蕴中的“舍”。
(7)、无所有处定:再灭定中独头意识,只剩下行舍与清净“念”心所,住于“无所有”中,怡然寂静,诸“想”亦随之不起。
(8)、非想非非想处定:无所有处定中,无所有是“非想”,进而观“无所有”亦空,离无所有,而尚有“非有非无”、“离有离无”之一念在,这叫“非非想”。
依印度古典瑜伽行派的说法,在四禅八定之上,还有“第九定”。第九定又称“灭尽定”,指在第八定基础上,伏灭有漏有为之细微空观,复观寂灭无生之“真无我”,证入缘起空性,这时可以脱离三界最高一层天“有顶天”,证入中道无漏智慧。
这样,我们就从理念上全面了解了瑜伽冥想中“三昧(三摩地)”的各种层面及其心理机制,这对于冥想修持是有一定指导意义的。
五、瑜伽冥想身法练习
& & 1、坐法
坐法是静坐调息、调心的基础,也是冥想的入定的重手段之一。在《薄伽梵歌》中,对静坐中的坐法,提出了“身体、颈、头竖立成一条直线,两眼凝视鼻尖”的要求,《瑜伽经》将坐法列为瑜伽八支的第三支。瑜伽先行者在长期的探索中,总结出了瑜伽静坐的多种坐法,其中最重要、最受推崇的是“莲花坐法。这里简要介绍较常见的几种坐法。身法还可以包含立法、行法、卧法,因为禅定的修行,是不单限于坐法的,行立坐卧皆可入定,腿法也随之有若干种。坐式的腿法主要有简易坐、散盘、至善坐、金刚坐、莲花坐等。
& & 2、瑜伽手印
瑜伽常用的手印有合十、智慧印、定印、秦手印等多种。而用于配合坐式的手印通常是智慧印。智慧印与秦手印很相似,只是后者掌心朝下。智慧手印的做法是:双手的拇指和食指相抵,其余三个手指伸直放松;双手放在膝上,掌心朝上。这种瑜伽手印有助于使身心更平衡、稳定,意识更专注,有助于静坐冥想的展开与深入。
& & 3、身法——七支坐法
在印度传统修行坐法中,形式了七个方面对坐法的具体要求,被称为“七支坐法”。这一坐法被印度各宗教、各哲学门派所沿用,优其是佛教,将其列为修定的身法内容之一。七支坐法包括了腿法、手法、背脊、头颈、双肩、舌法、眼法等七个方面,其腿法与瑜伽上述腿法一致,手法(手印)也不固定,普遍提法是结“定印”,这一点与瑜伽的倡导不同。除此之外的五支,皆可运用于瑜伽静坐中,在此将余下五支列为瑜伽静坐的“身法”,简介如下:
(1)背脊竖直──自然拉直腰干,不可生硬,不要挺胸。
(2)放松双肩──将两肩肌肉放松,自觉如无肩、无臂、无手的状态。
(3)头顶天垂直,下颚内收,颔压喉结。
(4)舌尖微舐上颚──舌尖舐在门牙上龈唾腺处,不可用力,若有口水则缓缓咽下。
(5)双眼微张——闭八分开二分,视线投置于身前二、三尺处地上的一点,如果睁眼过久觉得疲劳,在不至于昏沉瞌睡的前提下,可以闭上眼睛。
&六、瑜伽制气术
以呼吸法作为基础,可以进一步控制我们的呼吸与内在气机。对呼吸的控制通常被称为“导引”、“制气”,也称“调息”。调息的目的是加强我们身体对吸入气体的利用与控制,目的是借助呼吸之“气”来有益于身心,同时唤醒开发潜在能量,这与后面将涉及到的“数息”法是不同的,后者并不去控制呼吸和利用呼吸之气,只是保持着对呼吸本身的关注与观照,达到气息减弱乃至止息的状态,目的是凝神一处、深入定境。
瑜伽导引术早在《吠陀经》中即已见端倪,《奥义书》中对此论述甚为详备,在《瑜伽真性奥义书》、《商积略奥义书》、《禅定点奥义书》、《弥勒奥义书》、《甘露滴奥义书》等诸“奥义书”中皆有对制气术的阐解。徐梵澄先生曾根据《Gheranda
Samhita》归纳止气术略分为八类,分别为:
(1)Sahita:吐纳与念“种子”声或观“种子”声结合;
(2)Suryabheda:吐纳与结“瞻蓝驮罗”印结合;
(3)Ujjayi:又名“喉呼吸”,双鼻孔呼吸、提肺气喉气,并结“瞻蓝驮罗”印;
(4)Sitali:以口纳气、止息、两鼻呼气;
(5)Bhastrika:又称“风箱式”,双鼻孔徐徐纳息满腹、快吐,如风箱作声;
(6)Bhramari:止气,以手掩双耳闻内声;
(7)Murccha:又称昏眩式调息,止气,专念集中于眉间;&
(8)Kevali:独止。
制气术由一系列方法连接而成,通常由坐姿开始,先由左、右鼻孔呼吸调节(吐、纳)开始,进而止息(止气);接着修持契合(结印)与收束法,最后进入“敛意”。敛意之后进入瑜伽八支的第五支敛退,亦称摄心、敛识。可见,制气是摄心的前行或前提。
这里需要强调一点的是:制气或导引术是一项十分复杂又十分严密的修炼术,本篇所介绍之法只是根据经典归纳出来的大要,不能作为具体修持的指导之用,如要进行实际的修持,还要参考具体的法门教案,最好在有经验的老师指导之下进行。对此《商积略奥义书》中有所强调:“如调狮象虎,缓缓制气息,行之不如法,乃杀修学者”。徐梵澄老先生也在译注中亦提醒学人:“此导引或制气之法,流弊极多,倘非有经验丰富之明师时刻在旁边指点提挈,必难如法,则神经错乱、疯狂、暴卒,往往皆是”。后来之学人切莫将徐公此言视为危言耸听,当慎之为诫,以益于安全修学。
& & 1、吐纳法
& & 吐纳是制气的第一步,目的是清净中脉。
所谓吐纳,就是分别以左右鼻孔吸气或者呼气,其中再加上止息。分别以左右鼻孔呼吸(吐纳),俗称“风箱式调息法”,也就是如风箱一般气流分别自两头气门进出,分别从左右鼻孔进出气。而此时的止息,指呼吸之间的悬息(不是屏息,气门不可关闭)。
瑜伽经典告诉我们:左右鼻孔实际上是左右气脉的端点,二者联系着左右脉。左右鼻息,如同左右气脉,右持阳流(日),左持阴流(月),一温一凉、一正一负。而通过左右鼻孔的调息,实际是调节左右脉,清理中脉,使之清净。
& & 《瑜伽真性奥义书》介绍了具体的吐纳法:
(1)静坐:“端直其身,始则合掌敬礼其所亲爱之神”。
(2)吐纳:“以右手大指阻抑右鼻孔,而以左鼻孔缓缓吸气”。阻抑的方法,是伸右掌,食指与中指屈至掌心而不用,戒指(无名指)与小指并,行吐纳时,拇指负责从一侧压右鼻,戒指负责压左鼻孔。
(3)止息:“如其为安利(自然顺畅),遂行止息法(诸气不吐)。
(4)持续:“再从右鼻孔呼气而出之,缓缓而不猛速;更以右鼻孔吸气,渐使满腹;又行止息法,如其可能,更自左鼻孔缓缓呼出之。如其以左鼻孔吐气也,如是亦以之吸气,如是(循环)为之不缀”。
(5)缓延止息:“不徐不疾,以掌膝右绕一周,或一弹指作迸发声,此倾间名曰一节拍(Matra)。以左鼻孔吸气,缓缓延至十六节拍,其次持满止息,可六十四节拍之久;自右鼻孔吸气,可三十二节拍,更以右鼻孔吸气,亦如前。善自平等调制而已”。
(6)行法:“晨、日午、暮、半夜,行止息法四次,渐次练习至八十次,斯为圆满”。
(7)功效:“如是修习三月,则身中气脉皆清”。具体表征是“身体轻健也;容色光辉也;中焦火盛也”。
瑜伽流派综述
现在,瑜伽已盛行于东西方。特别是在西方国家,愈来愈多的人将瑜伽体位与瑜伽静坐冥想作为日常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东西方各国、各大城市,各种类型的瑜伽馆如雨后春笋,竞相崛起。然而,正是在这样迅猛的发展过程中,良莠并发,鱼龙混杂,不断有偏离瑜伽本色本体的杂质掺和进来。在数千年的演变与流传过程中,瑜伽的内容与枝节也在不断扩增,本来在印度就已经形成若干瑜伽流派,现代社会,又应生活或经营之需,出现了诸如双人瑜伽、亲子瑜伽、美容瑜伽、瘦身减肥瑜伽、密宗瑜伽、水上瑜伽……,凡此种种,不胜玫举。
其实,归结到瑜伽的真正意义与内涵,瑜伽本是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在古印度,瑜伽是追求最高智慧的不二法门,尽管在修习过程中,会经历不同形式、不同的阶梯,但最终都是指向一个目标——把握自我,让自我与内在的精神融合为一,乃至达到天人合一、梵我一如。在《薄伽梵歌》中,奎师那也向人们启示:瑜伽是身、心、灵的全方位修行,各种方法都是为了配合整体来达到解脱的目标,虽然也强调了饮食、戒律、善行、身体调理、呼吸调理、诵念经文咒语、虔敬祝愿、增加知识、唤醒灵量等等独特作用,但这些作用都是围绕着瑜伽的整体功效来发挥的,相对于整个瑜伽体系而言,这些方面只是其中的一个肢体或助缘。因此,不可以将各种瑜伽修行整体与助缘,分解拆散,以偏概全,强调一端而忽视其余。
今天,之所以在这里淡瑜伽的流派,主要基于如下三点:一是客观上,在印度原始瑜伽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中,随着瑜伽体系的不断完善、瑜伽理念的不断丰富,曾有过若干因侧重点或立足角度不同而存在的瑜伽流派,在瑜伽祖典《奥义书》、《薄伽梵歌》中也提到这些流派的差别,所以这里不妨对印度传统瑜伽流派作个梳理;二是顺应当世瑜伽学者与瑜伽爱好者的一般认知与约定俗成的说法,对当世影响较大的瑜伽流派也作简要概述;三是因为,不管哪种瑜伽方法,都是通往精神安宁与解脱的工具,每种工具自有它的出处与作用,而不同的瑜伽流派,对不同的工具往往有独到发挥,借助这些工具与发挥,有助于更好地领会瑜伽某方面的特质,这些特质能将瑜伽的整体衬映得更加鲜明生动。只要我们不去独重自己的工具而排斥其他的方法、不因局部的强调而遮没整体的动机,这种探讨就是无害而有益的。
印度传统瑜伽流派
在五千年前的原始瑜伽时期,瑜伽是印度人寻求精神解脱的一种修行方法,瑜伽行法只是体现于各种保持健康体格、松静身心、冥想入定的修持实践中,没有统一的理念与体系,也谈不上什么流派了。
随着《吠陀经》以及《奥义书》的出现,瑜伽有了哲学理念的支撑,开始系统化。在这系统化的过程中,便衍生了几个基本的流派。在后来的《薄伽梵歌》中,曾对这些流派作了概括与评析。在此,我们主要依据《吠陀经》、《奥义书》、《薄伽梵歌》、《瑜伽经》等要典,对印度的传统(古典)瑜伽流派作一下梳理。
1、《奥义书》中列举的几个传统流派
在《瑜伽真性奥义书》中,列举了多支瑜伽,最基本的有曼陀罗瑜伽、赖耶瑜伽、哈他瑜伽、罗遮瑜伽四支。
曼陀罗瑜伽主要以持诵咒语并辅以字母(摩达理迦)等形式修持瑜伽。曼陀罗(Mantra,又译曼怛罗)即咒语,古代指诗颂。《奥义书》中说这种瑜伽修持,需诵持咒语字母十二年,渐次可得智识,具备“微妙”的功德。并指出此种瑜伽适合智慧微小的下等士修持。
赖耶瑜伽,指通过“静虑”来修持瑜伽,“赖耶”是“Laya”的音译,义为止寂、消无,含解脱之义,与佛典中“阿赖耶”识无关。这种瑜伽,要求在行、坐、卧、食任何时候,都要修心中的“止寂”,于止寂中静虑圆满的“自性”。
哈他瑜伽,又译“赫他瑜伽”、“哈达瑜伽”,指通过持戒、精修、制气、敛识、守意、定念眉间神主、三摩地平等住等八个方面,循序渐进地修持,直至三昧解脱。这八个方面就是后来《瑜伽经》中提倡的“瑜伽八支”。
罗遮瑜伽(Raja
Yoga),着重于意念、思维、精神等心理的修持而实现解脱。罗遮瑜伽可视为高级阶段的瑜伽修持,也可称为“灵性的修持。
、从瑜伽与哲学、宗教的关系上程度上,有“三可亚瑜伽(业瑜伽)”与“奉爱瑜伽(信瑜伽)”的类分。
瑜伽既非纯粹的哲学又非纯粹的宗教,但又兼具哲学与宗教信仰的一些特征,是哲学和宗教的中间物或结合体。瑜伽的有些部分被吸收进哲学和宗教中去,瑜伽也吸收了哲学和宗教的一些理念。根据吸收的哲学和宗教成分的不同,可以将瑜伽分成两类:一类是侧重哲学的,以“三可亚瑜伽”为代表;另一类是侧重信仰的,以《薄伽梵歌》中推崇的“奉爱瑜伽”为代表。
三可亚(Sankhya),在吠陀词典《尼茹克提》中,被解释为“详细描述事物”,也就是指详尽描述灵魂本质的部分。这是整个吠陀经典中的核心内容。而在《圣典薄伽瓦谭》中,对三可亚哲学有了更具体的归纳与阐述,其中对灵魂和躯体的分析性描述,直接导向对梵、超灵与超然解脱的认知。而以三可亚哲学为基础的修行解脱途径,被称为“三可亚瑜伽”,或者“业瑜伽”。由于三可亚瑜伽的理念,直接来源于《吠陀经》,因此,三可亚瑜伽又可理解为是“吠陀体系”的瑜伽。
而奉爱瑜伽(又称信瑜伽),则是直接对至尊人格神作超然爱心服务(奉爱)的瑜伽体系,这个体系以“奎师那知觉”为核心思想。
这里我们稍对上述两种瑜伽作个类比介绍。
在《薄伽梵歌》中,曾反复将“三可亚瑜伽”与奉爱瑜伽作比较,目的是突显奉爱瑜伽的简便有效,力图将后世的瑜伽修行者导向奉爱瑜伽的体系。但是,在这部经典中,也反复强调了两种瑜伽是相辅相成的,没有根本的对立,甚至说到“只有无知的人才认为,奉献服务与物质世界的分析性研究(三可亚哲学)不同。真正有知识的人,致力于其中之一,都会取得两者的结果”。也就是说,从目标与结果上看,二者并无不同,都将导向梵我一如的终极解脱作为目标。但是,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二者的途径与方式是有差别的。这个差别,大致有如下几方面:
首先,三可亚瑜伽侧重于哲学思辨的层面;而奉爱瑜伽则侧重于无条件信仰的层面。或者说,前者偏向于哲学性;后者偏向于宗教性。三可亚瑜伽修行,要按照《吠陀经》的训谕,用大量的时间、精力、知识去寻找物质世界的根源“维施努”,找到生命的终极目标,从而认识到生命并非物质世界的所属部分,而是至尊“梵”整体的所属部分;灵魂与物质世界并无关系,但其活动必然跟至尊“梵”有某种联系;行者必须不依附于物质,而是依靠超然中获得的圆满知识,才能升华到至尊“梵”处。因此,三可亚瑜伽的整个实行过程,离不开哲学研究与思辩。而奉爱瑜伽的修证过程,不强调脱离物质活动,只是倡导转化活动的动机,从而无条件地绝对信奉至尊人格神,一切修证活动都归结到对至尊人格神的无私奉献活动中来。
其二,归依的对象不同。一般来说,追求超然解脱者,可分为两类,即非人格主义者和人格主义者。崇拜人格神的奉献者以全部的精力投入对至尊人格神的奉献之中;非人格神主义者也自我投入,但不是直接为至尊主服务,而是冥想非人格梵未显示(掩隐)的状态。通过奉献服务直接崇仰至尊主的叫人格主义者;而那些对非人格梵冥想的人,则叫做非人格主义者。上述两种瑜伽中,三可亚瑜伽则倾向于非人格主义;而奉爱瑜伽则倾向于人格主义。
瑜伽是通过身心的控制、认识绝对真理并实现自我与宇宙本体相融合的过程。而绝对真理或宇宙本体,通常以三种形态来体现,一是“梵”,即遍存于世间万有的非人格灵性,又称非人格神;二是“超灵”,即至尊“梵”在众生心中的未觉悟的体现,通常又称为“灵魂”或“神识”;三是“薄伽梵”,即至尊人格神,如至尊主奎师那。这三方面本为一体,实无本质区别,类似于佛教中所说的“法、报、化”一佛三身,只是展示的方式与特征不同。
三可亚瑜伽,重视对非人格神“梵”的认识与归命,强调从各种吠陀经典中去理解至尊主的未显示的部分,所以要学习特定的语言,理解非感性的感觉,以期得到梵我一如。
而在《薄伽梵歌》中,认为普通的修行者,要完全学习理解终极梵的知识、观想抽象的非人格梵,非常困难。于是推崇人格化至尊主奎师那,以其作为归敬观想的对象,这就是至尊人格神。奉爱瑜伽正是以至尊人格神为唯一、终极归依对象的。
其三,修行方式不同。在三可亚瑜伽奉行的吠陀知识系统中,修行者要奉行贞守、跟灵性导师学习梵的知识、奉行《吠陀经》业报之部所提及的仪式和献祭活动(如每日三次领悟各种祷文、清晨沐浴、向祖先致敬等),以梵的代表音符“唵”(om)作为日诵主体,并深入讨论功利性活动,指引大众逐渐从追求感官享受转到思索寻求,促进自我觉悟,直至达到无上的超然层面。
而奉爱瑜伽的修行方式,则完全从那些繁琐的规则仪式中超脱,不必再去执着经典所倡行的各种赎罪苦行和祭祀,也不必欲求晋升天国、去追求更高的感官满足,而是通过履行无功利性的活动,将自己的一切奉献于至尊人格神,这种无私而全身心归命于至尊人格神的活动被称为“奎师那知觉”。
以上两种瑜伽,虽说各自对于哲学、宗教的倾向程度不同——三可亚瑜伽注重哲学思辨,理智与渐次修行的成份多一些;奉爱瑜伽注重于对至尊人格神的高度信仰与全身心的依赖,宗教信仰与执著多一些——但是,哲学思辨性与宗教信仰性,在瑜伽体系中,向来是相辅相成的,没有哲学的宗教只是感情用事甚至是盲目狂热;而没有宗教信仰的哲学只是世俗心理的思辨和臆测。所以,在《薄伽梵歌》中,只是强调了奉爱瑜伽的简便易行,倡导人们实践奉瑜伽,而并没有全盘否定三可亚瑜伽的意思。
3、智慧瑜伽——奉爱瑜伽的前行
本来,在《薄伽梵歌》中,一直是将智慧瑜伽与三可亚瑜伽对应而淡的,在上述分类中,照情理也是可以用智慧瑜伽来替换奉爱瑜伽的。在当世瑜伽分类中,通常也是将智慧瑜伽与三可亚瑜伽(业瑜伽)、信瑜伽(奉爱瑜伽)、王瑜伽(八支瑜伽)并谈为古典四瑜伽的。
但是,如果我们细究《薄伽梵歌》的内容,就可以发现:在这部典藉中,智慧瑜伽、行动瑜伽、奉爱瑜伽,这三个概念常常互借。在由三可亚瑜伽转向或通向高级奉爱瑜伽的过程中,行动瑜伽是开端;而从行动瑜伽到奉爱瑜伽之间,又有思辨瑜伽与八步瑜伽(神定瑜伽),这些都可以算是奉爱瑜伽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薄伽梵歌》在论及这些过程时,都加了一些“奉爱”的概念。这些过程全部完成之后,才进入真正的“奉爱瑜伽”,这在《薄伽梵歌》中被称为“纯粹的奉爱瑜伽”。《薄伽梵歌》第九章特地谈及这种瑜伽,称“这门知识是教育之王,是最秘密的秘密;这是至纯至粹的知识,因为它令人直接觉悟到自我”。如此看来,“纯粹奉爱瑜伽”之前的所有前行,连同奉爱瑜伽在内,统称“奉爱瑜伽”;而奉爱瑜伽之外的行动瑜伽、思辩瑜伽、八支瑜伽(神定瑜伽)等,则可以统称为“智慧瑜伽”。因此,智慧瑜伽是奉爱瑜伽的前奏,也是由三可亚瑜伽转向奉爱瑜伽的路径。
而作为奉爱瑜伽前奏的智慧瑜伽,与奉爱瑜伽的主要区别在哪里呢?区别就在于二者与至尊主或绝对真理的关连方式不同。当我们谈到“瑜伽”时,往往是指将我们的知觉与至尊主或绝对真理联接起来,当连接过程尚未完全脱离功利性活动时,就叫做智慧瑜伽,这种瑜伽通过功利性活动、感官满足等等,逐步把知觉者提升到奎师那知觉;而在修行中直接将自我连接到对至尊主的奉爱关系中时,“于活动中见不活动,于不活动中见活动,这样的人才是人中之智者;虽然他也从事种种活动,却已达超然境界”,这便是奉爱瑜伽。
4、智慧瑜伽的几个主要阶段——行动瑜伽、思辩瑜伽、神定瑜伽(八步瑜伽)
(1)行动瑜伽:由功利性活动转向不追求获利性成果的行动,是行动瑜伽的特质,这也是通向奉爱瑜伽的起点。也就是说,行动瑜伽的奉爱活动,兼有功利性与非功利性,虽已在向无功利性的奉爱活动转化,但对生命活动的功利性尚未能完全伏断,只能是处于“弃绝”(放弃功利性活动动机)的过程。
(2)思辨瑜伽:当行动瑜伽导致知识的增加和弃绝的增进时,就进入了思辨瑜伽阶段。沿着至尊主不可思议的、未显示的、非人格特性道路走的超然主义者,叫做思辨瑜伽师。
(3)神定瑜伽:是通过修习神秘主义或“八步瑜伽”而达到的境界。八步瑜伽,在《薄伽梵歌》中分为“守意、持戒、打坐、调息、撤回、把持、冥想、神定”,与第一节中涉及的《瑜伽经》中提出的“八支瑜伽”基本相同。八步瑜伽是控制心意和感官的方法,神定瑜伽是八步瑜伽的最后一个环节,指心意专注于至尊,被称为神定(萨玛迪)。经过八步瑜伽而来到至尊人格神奎师那跟前,就进入了“奉爱瑜伽”。
5、纯粹奉爱瑜伽——奎师那知觉运动
奎师那知觉是瑜伽的最高境界,与纯粹奉爱瑜伽的关联亲密无间。具备奎师那知觉是步入纯粹奉爱瑜伽的基础条件;而纯粹的奉献服务又是奎师那知觉运动的核心。纯粹奉爱瑜伽的第一步是放弃世俗功利工作(这阶段称为弃绝),然后进入纯粹的奉献服务,这种奉献服务,由九种活动组成:聆听、念颂、忆念、服务、崇拜、祷告、服从、保持友谊、奉献一切。修习这九种奉献服务,便可将自己提升到灵性知觉奎师那知觉。以奎师那知觉为基础的奉爱瑜伽,就是奎师那知觉运动,亦即纯粹的奉爱瑜伽。
瑜伽修习体系综述
瑜伽在几千年的传播与发展中,一方面因为口头相传,书面记载罕见,另一方面不同的师承都会有各自的特色与创新,这就使得瑜伽在流传过程中有诸多不确定性,修炼的着眼点与侧重点也各有不同,特别是在瑜伽体位方面,命名、说法、动作要求都不尽相同。但尽管如此,瑜伽的根本目标与基本法则,仍然是指导各种流派的准则,瑜伽各派别虽存在外在的差异,但本体上仍然没有脱离瑜伽的主线,这条主线,就是以《奥义书》、《薄伽梵歌》与《瑜伽经》为代表的瑜伽典藉所规范的命脉。在前文淡及瑜伽的流派时,我们曾经对《薄伽梵歌》中勾勒出的瑜伽体系作了大致描述:从依于《吠陀经》建立的“三可亚”哲学思辨瑜伽,到《薄伽梵歌》归纳的智慧瑜伽的三个阶段——行动瑜伽、思辨瑜伽、神定瑜伽,再转入《薄伽梵歌》所推崇的瑜伽的最高形式——奉爱瑜伽与纯粹的奉爱瑜伽。而《瑜伽经》在此基础上,专门针对“神定瑜伽”,作了进一步的发挥,将其阐扬为八个部分,与《奥义书》的“八部瑜伽”或“八支瑜伽”相合轨。实际上,八支瑜伽不单是“神定瑜伽”的内容,它也涵盖了瑜伽的整个修习次第,甚至也包括了修习前的前行工夫,包括戒律、应遵行的规则、内外洁净的内容。
由此,我们理出古典瑜伽的修习体系,大致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级:三可亚瑜伽(亦即智瑜伽,依吠陀哲学进行思辨的瑜伽修习);
第二级:行动瑜伽(依吠陀哲学、奥义书及《薄伽梵歌》业报原理进行修持的瑜伽);
第三级:神定瑜伽(《瑜伽经》的八支瑜伽);
第四级:奉爱瑜伽(《薄伽梵歌》中倡导的信仰瑜伽)。
再看看被后人视为瑜伽不同流派的各个方面,其实也只是在《奥义书》、《薄伽梵歌》、《瑜伽经》所规范的瑜伽修习体系之内,各取一端,加以强调与发挥罢了。为说明这个问题,下面我们对现今比较流行的瑜伽流派作粗略考察。
(& Karma Yoga)
业瑜伽,又译为行动瑜伽。“Karma”
的字义是“行为或业行”。这个流派强调在身、心的一切行为上用功,让一切身、心的行为都导向解脱的目标上。
2、智瑜伽(Jina'na& Yoga)
“Jina'na”的字义是“知识”,所以又称“知识瑜伽”。此处的知识特指对内在真我的认知,即智慧。这一流派强调瑜伽哲学、心法的修习。把人类生活中身心的觉受、身心变化和宇宙万象的信息都与宇宙本体精神联系起来。
3、信瑜伽(Bhakti
“Bhakti”意为“心无二念地朝向至上”,又译为信仰瑜伽或虔诚瑜伽,强调把至尊的信念带入生活中的每一环节上,观想个体与至尊主合一。并视万事万物均为至尊主的一部分。
4、王瑜伽(Ra'ja yoga
的字义为“胜王”,所以王瑜伽又译为胜王瑜伽、王者瑜伽,以达到和至尊主结合为最高境界。其锻炼法不只重视瑜伽体位法、呼吸控制法,也包含了瑜伽冥想、禅定和三摩地等心灵与灵性的修持层次。所以胜王瑜伽是八支瑜伽的综合体现,也是大多数瑜伽行者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5、昆达里尼瑜伽(
Kun'd'alinii yoga)
又译为拙火瑜伽、灵蛇瑜伽、军荼利瑜伽,这一流派深信生命的能量(灵量、灵蛇)隐藏于会阴,只要通过各种修行(呼吸、姿势、唱颂及冥想),这能量便会被激发、引导至中脉的各个轮上,而当“顶轮”被打通后,人便能悟达大梵之道。
6、梵咒瑜伽( Mantra
又译为真言瑜伽、曼陀罗瑜伽,主要行法是由持咒与观想来净化身心的业力、提升拙火,以达到与至尊主结合。个人修持的梵咒基本上都是由灵性导师所给与的特定梵咒。也有一些是属于普世皆可修的大明咒。
7、神定瑜伽(Laya
“laya”的字义是消融、心不变动的状态,其义为达到心灵不动摇或心灵消融的三摩地境界,较为强调三脉、七轮、拙火、灵量集中、梵咒,以此组成一个神秘的修习体系。
神定瑜伽又分为吠陀式和密宗式两种。密宗式是在吠陀式的基础上加以改良,形成了九部功法,包括持戒、精进、肌肉控制、呼吸控制、感官回收、心灵集中、禅那、心灵融入、三摩地等,与《瑜伽经》和胜王瑜伽倡导的八部功法相类似。值得一提的是,密式瑜伽又称谭崔瑜伽,只是注重灵力修持的一种瑜伽修习方式,不是佛教密宗,也不是专为女子而设的瑜伽体位法,更非当今有些人所误解的男女“性”关系的瑜伽。
8、哈他瑜伽( Hatha yoga
&“ha”是太阳或火的音根,“tha”
是月亮或是冷静的音根,二者分别代表阴、阳或身心两极,“哈他”的涵义为以身体的力量来控制心灵。
《哈他瑜伽论释经》中说:“哈他瑜伽是达到胜王瑜伽的阶梯”。就是说哈他瑜伽是八支瑜伽的基础,而体位只是哈他瑜伽的第一阶段的修持。除了瑜伽体位法的锻炼外,也有不少身印、手印、呼吸、住气及生命能量的锻炼,并且重视饮食调养。所以,哈他瑜伽其实也是一项综合性的瑜伽修习系统。
9、王者之王瑜伽(
Ra'jadhira'ja yoga )
“Rajadhiraja”
的字义是“王者之王”,这一流派由印度圣者阿士塔伐卡( Asht'a'vakra
)创立,是一种特倡控制脉轮和心绪倾向的功法。其中有许多将心识导向灵性的行法,据说能为修习者提供一条更精细、更富有灵性的修行之道。
如果与《薄伽梵歌》归纳的瑜伽修习层次以及《瑜伽经》的八支行法相比较,上述主要流派都可以被纳入到其中去。其中的业瑜伽即相当于“行动瑜伽”;智瑜伽即相当于“思辨瑜伽”;信瑜伽即相当于《薄伽梵歌》中所说的奉爱瑜伽;王瑜伽就是《瑜伽经》八支行法的翻版;昆达尼利瑜伽与梵咒瑜伽则相当于对八支瑜伽中后四个部分“摄心”、“凝神”、“入定”、“三摩地”的综合运用,三脉七轮与灵量提升学说只是对这几个过程的原理阐释罢了。哈他瑜伽虽特重体位法,但作为王瑜伽的基础,最终还是导向八支行法。
总之,瑜伽是一种借身体的锻炼而达精神之上的修持解脱之道,瑜伽修行体系(八支为代表)环环相扣,若想稳妥而有效地尽尝瑜伽甘果,则须综合实践八支瑜伽的所有方面。对此,徐梵澄老先生在译述《商积略奥义书》时的一段序言,可作为借鉴:
“炼体式,行导引,倘无一大精神修为为之主,则与行柔软体操无异,是一物理训练也。……然历世以来,修哈他瑜伽,以及佛法中之藏密、印密,其间流弊滋多者,何耶?其咎在就此八支论之为,除头去尾,而纯取中间一段”。
综上所述,我们且将瑜伽的修习体系,以瑜伽八支为纲而加以归纳,大致作如下分类:
1、道德、行为规范
2、瑜伽行法
(1)体位法;
(2)调息法;
(3)放松休息术;
(4)调心法(数息、止心)。
3、瑜伽冥想
(1)凝神;
(2)入定;
(3)三昧。
4、特种修习法
(1)高温(热)瑜伽。
(2)特殊人群瑜伽(孕妇、老人、少儿)。
(3))香熏瑜伽。
瑜伽体位法简介
&一、瑜伽体位概述
瑜伽体位法的梵文为“Asana”,意为在某一个舒适的动作或姿势上保持一段时间,也就是说借一些扭转弯曲伸展的静态动作,及动作间的保持时间,刺激腺体、按摩内脏,有松弛神经、伸展肌肉、强化身体、镇静心灵的功效。
在数千年前,最初的瑜伽行者就创造了瑜伽体位法。传说当时的瑜伽行者,注意到自然界的动物具有超人类的御寒能力、御病能力,通过观察发现到它们的活动规律、自我放松、拉伸、盘屈、睡眠等本能功夫,于是开始模仿它们的一些对人有益的动作,从而创立了各种体位。据说几千年间,瑜伽行者创立的体位法共有八千种之多,包含了弯、叠、折、俯、扭、抑、屈、伸、提、压等各种动作,其中大部分是参照动物的形体而创,并以动物命名,如虎式、狮子式、猫伸展式、眼睛蛇式等;也有一些是人们根据人类自身的特性而编创,如脊柱扭动式、肩倒立式等。如今较流行的体位还有数百种,这些体位能分别对肌肉、消化器官、腺体、神经系统和其它组织起良好作用,可提高身体素质,改善精神状态,平衡身体与精神的相互协调能力。对于现代仍在流行的瑜伽体位,大致可以作如下归类:
1、按瑜伽体位的命名分类
(1)依动物的姿势模仿得来的体位法,如虎式、猫伸展式;
(2)依该动作的功效命名的体位法,如腹部按摩功、增延脊柱伸展式;
(3)依姿势架构特性来命名的体位法,如双腿背部伸展式、脊柱扭动式;
(4)依该动作的特征来命名的体位法。
2、按瑜伽体位法功能作用分类
(1)综合体位;
(2)对身体局部肢体益处较显著的体位法;
(3)对身体内部气血循环、内分泌等系统有益的体位法;
(4)对心理心灵益处较显著的体位法。
3、按动作形式来划分
(1)放松体位:如婴儿式、大拜式、鳄鱼式、仰卧放松式。
(2)热身类:如颈部练习、肘部练习、脚趾练习、脚踝练习、膝旋转与弯曲练习、半莲花膝部练习、肩旋转式、单侧平衡夏蹲式、蝴蝶式。
(3)屈压类:莲花坐前伸展、蹬自行车式、英雄式、韦史努式、蛙式、眼镜蛇平衡式、牛面式、蹲式、敬礼式、鸭行式、放气式、花环式、罐头开启和炮弹式、船式、上伸腿式、摇摆式、半舰式、双角式、增延脊柱伸展式、人面狮身式、榻式、眼镜蛇式、蛇伸展式、骆驼式、坐角式、轮式、弓式、摇篮式、半蝗虫式、全蝗虫式、鱼式、蛇王式、犁式、卧角式、身腿结合式、半莲花背部伸展式、双腿背部伸展式、单腿跪伸展式、叩首式、直角式、铲斗式、鸵鸟式、兔子式、半龟式、头入双腿式、全骆驼式、海狗式、鸽子式、手脚捆绑式、莲花鱼、伏莲式、英雄式、束角式。
(4)扭转类:腿旋转式、下半身摇动式、腹部按摩功、简易脊柱扭动、脊柱扭动式、腰转动式、腰躯转动式、转躯触趾式、扭背双伸腿式、侧犁式、眼镜蛇扭动式、圣哲马里奇一式、圣哲马里奇二式。
(5)伸展类:手臂伸展式、三角伸展式、.三角转动式、侧角伸展式、侧角式、加强侧角伸展式、门闩式、战士一式、战士二式、神猴哈努曼式、前伸展式、拱背伸腿式、下犬式、狗伸展式、狗式、背部伸展式、桥式、单腿桥、摩天式、风吹树式、幻椅式、云雀式、猫伸展式、虎式、虎式变体、奔马式、顶峰式。
(6)平衡类:树式、战士三式、半月式、鸟王式、马面式、下蹲平衡祈祷式、脊柱式、舞者式、平衡头触膝、趾尖式、舞王式、侧卧抬腿式。
(7)倒立类:肩倒立、倒箭式、无支撑肩倒立式、头倒立、头手倒立、全莲花肩倒立。
(8)高难体位:鹤禅式、侧乌鸦、袋鼠式、天鹅式、双手蛇式、单手蛇式、秋干式、单臂支撑、臂式。
瑜伽体式的动作要领与完步骤的详细内容,将在本人另一本拙著《瑜伽体位法》中详细介绍,此处略。
二、现代特种瑜伽综合体位法
特种瑜伽体位法指特殊环境或特殊人群的瑜伽体位,包括热瑜伽、中老年瑜伽、孕妇瑜伽等。这类瑜伽的体位在动作选择、编排、完成幅度与次第等方面都有一些特殊在求,所以单列出来略作介绍。
1、热瑜伽(高温瑜伽)体位法
热瑜伽在高温屋子里练习,可以使人体的组织,韧带更好的伸展。对于练习者的柔韧性有着极好的帮助。它保留了原始哈达瑜伽的26个姿势,并把它们按照人体肌肉、韧带与肌腱的特点科学地安排出牵拉加热的顺序。
热瑜伽主要体位法有:
(1)呼吸法
(2)半月式
(3)笨拙式(怪异式)
(4)鸟王式(鹰式)
(5)单腿平衡头触膝式
(6)拉弓站立式
(7)战士三式
(8)分腿站立伸背式
(9)侧角伸展式
(10)加强侧伸展式
(11)树式
(12)脚尖站立式
(13)仰卧放松式
(14)除风式
(15)仰卧坐起式
(16)眼睛蛇式
(17)半蝗虫式
(18)全蝗虫式
(19)弓式
(20)卧英雄(定型)式
(21)半龟式
(22)骆驼式
(23)兔子式
(24)头触膝伸展式
(25)脊柱扭动式
(26)吐气。
(以上各体位分别插入图片)
2、中老年瑜伽
现代东西方,瑜伽往往被为是追求时尚的年轻人的专享项目,其实不然,瑜伽适合于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人群修习,中老年人也不例外,在瑜伽发源地的印度,瑜伽习练者中,中老年就占了很大一部分比例。
中老年人是各种疾病的易发群体,由于机体的衰老退化,不再适合做剧烈的、消耗大的运动,而瑜伽舒缓、轻柔、注重修身养性和滋养强身的特点,尤其适合中老年人。瑜伽从调理身体、增强机体抗病能力入手,可帮助中老年人疏活筋骨、增强力量、增加肌肉弹性,帮助恢复内脏与各腺体的机能,起到养颜、抗衰老、治疗和预防各种老年疾病的作用。因此,在中老年中推广瑜伽健身运动,是十分有意义的。
中老年瑜伽,应根据中老年人的体质特点,特别应针对中老年人老身体僵硬、肌肉紧张的普遍问题,注重对内分泌系统、血液循环系统的调节,预防和缓解一些中老年人较普遍存在的身体不适现象。在体位编排上,可以从最简单的姿势开始,先使全身的关节得到放松润滑,促进气血运行顺畅,改善身体僵硬不灵的状况,随着体力的慢慢恢复、身体柔韧性慢慢增强,就可以试着增加动作的强度和难度,接着再做一些静坐调息训练,使身心状态得到进一步的调养改善。
适合中老年瑜伽体位动作很多,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是平衡类:如树式,此类体位可以改善人体的稳定与平衡,能起到镇定情绪、平和心境的作用,还能锻炼大脑,预防老年痴呆。
二是伸展类:如三角式、背部伸展式等,此类动作可以增加身体的柔软度,活动老人的关节和肢体肌肉,防治中老年人腰腿痛,并能按摩心脏与腹内脏器。
三是扭转类:如脊柱扭转式等,此类体位具有刺激活化脊椎神经、治疗中老年便秘、改善内分泌系统等功效。
四是屈压类:如前屈式、束角式等,此类体位具有按摩内脏器官、增强内脏功能、改善消化系统功能、促进血液循环、防治静脉血栓等功效。
3、孕妇瑜伽
一般来说,怀孕前一直在练瑜伽的女性,怀孕期间均可继续练习,直至分娩之前一个阶段可休息下来,改为练习简单的动作及瑜伽呼吸法。至于从未练过瑜伽的孕妇,最好在怀孕三个月后才开始上孕妇瑜伽班,往后亦可维持练习至分娩。建议孕妇在确定习练前,先征求医生的意见,并在有经验的教练指导下,选择适宜的体位来练。孕妇瑜伽的练习因人而异,练习时如有不适感,应及时停下来或改用更适合自己的练习体位。
孕妇练习瑜伽可以增强体力和肌肉张力,增强身体的平衡感,提高整个肌肉组织的柔韧度和灵活度,同时刺激控制荷尔蒙分泌的腺体,促进血液循环,锻炼控制呼吸。同时有益于改善睡眠状况,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有利于孕妇的身心健康与胎儿的生长。
至于孕妇瑜伽适宜的体位,应请有经验的教练帮助选择,且因人而异,不可强求一致。原则上应避免高难度、大力量型、倒立、对腹部过度屈压等体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瑜伽冥想音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