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药物分析的任务的分类及化学药物的含义,并举例说明。

08~09药物化学复试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08~09药物化学复试
&&简要介绍资料的主要内容,以获得更多的关注
阅读已结束,下载文档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前体药物_百度百科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本词条缺少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
前药,也称前体药物、药物前体、前驱药物等,是指药物经过化学结构修饰后得到的在体外无活性或活性较小、在体内经酶或非酶的转化释放出活性药物而发挥药效的化合物[1]
。1958年,Albert在英国自然杂志上发表文章提出了前体药物的概念。目前已经在神经系统药物,抗肿瘤系统药物和抗病毒药物有着很大的作用。
前体药物一、概述
1958年,Albert在英国自然杂志上发表文章提出了前体药物的概念。目前已经在神经系统药物,抗肿瘤系统药物和抗病毒药物有着很大的作用。前体药物本身没有或活性很低,经过体内代谢后变为有活性的物质,这一过程的目的在于增加药物的,加强靶向性,降低药物的毒性和副作用。
前体药物二、前药的特征
前药的特征一般包括三个方面[1]
1.前药应无活性或活性低于原药。
2.原药与载体一般以共价键连接,但到体内可裂变形成原药,此过程可以是简单的酸、碱水解过程或酶促转化过程。
3.一般希望前药在体内产生原药的速率应是快速的,以保障原药在靶位有足够的药物浓度;但当修饰原药的目的是为了延长作用时间时,则可设计代谢速度缓慢的前药。
前体药物三、前药的分类
前药有两大类:一类是载体前体药物,简称载体前药;另一类是生物前体药物。
载体前体药物是指具有活性的化合物与其运输作用的载体通过共价键结合,在体内通过简单的水解作用卸掉载体,由活性化合物发挥药理作用。载体前体药物与母体化合物相比往往活性微弱或无活性。对于载体的结构,多是亲脂性,要求对生物体无害,且能及时释放活性化合物。市场上口服青霉素类药物往往采用载体前药的方式来提高生物利用度。
生物前体药物不同于载体前体药物,活性物质不用与载体暂时性结合,而是通过自身分子结构的改变来发挥作用。生物前体药物本身没有活性,有活性的是其在生物体内的代谢物,这样避免了代谢反应使化合物失活,反而利用生物体内的代谢生成活性化合物。一些(如sulindac)就是基于这样的思路设计的。
二者区别如下[2]
生物前体药物
原药+载体(基团、片段或其他载体)
原药结构改变、无载体
氧化、还原或其他反应
化学作用或酶解
只是酶催化
前体药物四、前药设计中应用的官能团
理论上,在设计一个合理的前药分子时,一定要清楚前药可能会改变药物原来的组织分布、功效和毒性。设计前药分子结构时,要仔细考虑以下几个重要因素[3]
母体药物:哪些官能团可以被进行修饰。
修饰基团:引入的修饰基团应该是安全的,且在体内能被快速清除。修饰基团的选择还应该考虑病情、用药剂量及疗程。
原药和前药:应该充分了解它们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及药代动力学特征。
分解副产物:它们会影响原药化学和物理学方面的稳定性,还会生成新的分解副产物。
在前药设计中常用的官能团有:羧基、羟基、氨基、磷酸盐/磷酸酯、羰基等。前药通常由这些官能团的修饰产生,包括酯、碳酸酯、氨基甲酸酯、酰胺、磷酸酯和肟。其他一些不常用的官能团在前药设计中也可能用到,例如,因为巯基能发生和羟基类似的反应,人们很容易想到引入硫醚、硫脂等修饰基团,另外由胺可以衍生出亚胺、N-曼尼希碱。
1.羧基、羟基、巯基官能团的酯类前药
成酯是前药设计中最常用的修饰手段。已上市的前药中,大约49%是由酶的水解产生活性的。酯类前药常用来掩蔽水溶性药物中的羧酸、磷酸等带电荷基团,从而增加原药的脂溶性,提高它们的被动膜渗透性。
酯类前药的合成通常很方便,当酯类前药进入人体以后,血液、肝脏及其他组织器官中普遍存在的酯酶可以将酯键水解。这些酯酶包括羧酸酯酶、乙酰胆碱酯酶、丁酰胆碱酯酶、对氧磷酰酯酶和芳基酯酶等。如用于注射的纳布啡(nalbuphine)二酯类前药,由于试验的物种不同,磷酸酯酶也有显著的差异,很难预测其前药的药代动力学分布,这也是酯类前药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临床使用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的几个烷基和芳基酯类前药是酯类前药最成功的例子。但由于简单的烷基酯在人体血液中的生物转化相对较慢且不完全,常使得这些前药的生物利用度比预期的要低。
2.羟基和氨基的磷酸酯类前药
水溶性差的药物的羟基和氨基常被设计成磷酸酯/磷酸盐,以提高其水溶性,更适于口服或注射给药。磷酸酯/磷酸盐类前药在小肠刷状缘或肝脏的磷酸酯酶作用下能很快发生生物转化生成原药,和羧酸酯类前药不同,磷酸酯/磷酸盐类前药的碱性磷酸酯酶试验显示,磷酸酯/磷酸盐类前药在不同的试验物种中的水解速率相近。目前为止,还没有关于磷酸酯/磷酸盐类前药由于物种差异而导致人体药代动力学表现不佳的文献报道。磷酸酯/磷酸盐类前药用于注射给药有很多成功的例子,但在开发阶段遇到的一些问题,使得口服给药的磷酸酯/磷酸盐类前药只有少数几个上市。这些问题包括磷酸盐类前药较难发生酶性生物转化;由于原药不是水溶性的形式,前药在肠腔分解时会导致原药沉淀析出,这最终会导致药物的吸收度降低;乳制品或抗酸药中存在的钙,会导致药物的生物利用度下降。
3.羧基、羟基及氨基的碳酸酯和氨基甲酸酯类前药
羧基、羟基及氨基的碳酸酯和氨基甲酸酯类前药不同于羰基两端连有氧或氮的酯。它们与相应的羧酸酯相比,对酶的稳定性更好,但比酰胺类化合物更易水解。碳酸酯是羧酸和醇的衍生物,氨基甲酸酯是羧酸和胺的衍生物。
4.羧酸和胺的酰胺类前药
它在体内对酶的稳定性相对较高,从而限制了它在前药设计中的应用,酰胺键可以被体内广泛存在的羧酸酯酶、肽酶和蛋白酶水解,常用于合成特定的肠内吸收转运体的作用底物来改善口服吸收。
5.酮、脒及胍的肟类前药
肟(如酮肟、脒肟、胍肟)是酮、脒及胍类化合物的衍生物,为缺少羟基、氨基或羧基的分子提供了被修饰的机会。肟可以被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CYP)酶系水解。强碱性的脒肟和胍肟也常被用于增强药物的膜渗透性和改善吸收。
前体药物五、前药修饰的目的
前药目的主要在于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增加药物稳定性,减小毒副作用,促使药物长效化等。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前药设计在新药研究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它在现有药物的基础上进行结构修饰,相对风险性较小,投资少,见效快,非常适合我国药品研发的实际[4]
1.改善药代动力学性质
1.1抗肿瘤药物依托泊苷其水溶性磷酸酯前药在体内经内源性磷酸酶作用转化为原药,生物利用度可由原药的0.04%提高到50%。
1.2安瑞那韦的磷酸酯前药夫沙那韦,该药具有高水溶性和固态稳定性。将该前药制成钙盐片剂溶解度显著提高(100mg/mL),口服后,提高了生物利用度,降低用药量,减轻了患者的用药负担。
1.3蛋白酶抑制剂如沙奎那韦,印地那韦,分别制成前药。在体内通过细胞内酶的水解作用在细胞内释放出原药,从而提高了蛋白酶抑制剂对血脑屏障的渗透率和生物利用度。
2.改善溶解性
2.1考布他汀的甘氨酸氨基甲酸酯前药,溶解度提高到5.0mg/mL。
2.2左旋多巴的乙酯的水溶性得到很大提高,临床实验表明口服左旋多巴乙酯的溶液起效快。
2.3喜树碱的水溶性前药伊立替康。伊立替康本身没有抗癌活性,主要在肝脏经酯键断裂代谢成7-乙基-10-羟基喜树碱而起作用,具有水溶性好,抗癌谱广等特点。
3.消除不适宜的制剂性质
3.1药物不适宜的制剂性质常常影响患者的口服用药。将克林霉素制成克林霉素磷酸酯(clindamycinphosphate),可增加其水溶性,通过静脉注射或肌内注射途径给药。在血液中碱性磷酸酯酶作用下很快水解为克林霉素,避免了口服用药引起的味道不适和胃肠道反应。
3.2甘油酯前药有利于减轻口服抗炎药对胃肠道的刺激
4.延长药物作用时间
4.1前药也能用来延长药物作用时间,例如,氟奋乃静的癸酸酯前药注射24h一72h后开始起作用,可持续作用1—8周,平均作用时间3—4周。
4.2平喘药叔丁基去甲肾上腺素前体药物双甲苯喘啶口服后,主要贮存于肺部并缓慢水解为母体药物,作用持久,平喘强度为异丙肾上腺素的2倍,对心率、血压的影响仅为其1/13。
5.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
5.1非甾体抗炎药布洛芬前药的抗炎活性最好且优于布洛芬。
5.2降压药ACE酶抑制剂琉甲丙脯酸(卡托普利),设计得前药阿拉普利,其副作用基本消失,而降压作用10倍于卡托普利,成为一长效抗高血压药物。
5.3常用抗癌药氟尿嘧啶,做成前药呋氟尿嘧啶后,可口服给药,tl/2达5小时,毒性仅为原药的1/4—1/7。
6.提高作用部位的特异性
6.1氟尿嘧啶前药中,卡培他滨极易溶于水,吸收入肠后由胸苷磷酸化酶转化为活性药物氟尿嘧啶,使全身毒性降低。对于直肠癌患者来说,服用前药,活性原药在癌组织与血浆中的含量比为21.4,在正常组织与血浆中的含量比为8.89。
6.2酶类前药是利用组织中特异的或高表达的酶来活化前药实现靶向的一类前药。
7.高分子作为药物载体
7.1与传统小分子载体前药相比,高分子载体前药是指将小分子药物与高分子载体共价连接,使共价键在体液水解、酶解等作用下逐步断裂,释放出具有治疗作用的原药,从而改变药物原有的药代动力学特征。
7.2高分子聚合物聚乙二醇在负载抗癌有机小分子药物方面也有所研究。紫杉醇前药提高紫杉醇水溶性。
前体药物六、展望
前药是一种很有用的药物设计方法,广泛应用于多种药物分子的给药途径和剂型设计中。要做到合理的前药设计,认真分析原药的性质和屏障本身的识别体系是非常重要的。目前,临床上前药不仅用来改善药物的亲脂性增加其跨膜渗透能力,也逐渐被用来改善药物的水溶性,在肿瘤治疗方面的前药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总之,前药策略已经成为药物设计和给药方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越来越多的前药及其相关专利被批准就说明了这一点。希望在药物研发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合理的前药方案得到应用,相信包括药物化学家、药剂学家、药代动力学家在内的多学科研究人员联合起来将开发出药物性质更好的前药药物。
【1】 尤启东.药物化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5第二版:31-33
【2】 载体前药与生物前体药物的区别【DB/OL】百度文库,,/view/ddd36a32d82f8.html
【3】 吕玉健,周宁,孟庆国.前药:设计及临床应用【M】国际药学研究杂志,):377-380
【4】 杨楠,石磊,杨慧.前药原理在药物研究中的应用与进展【J】黑龙江医药,-52药物化学专业_百度百科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药物化学专业
(Medicinal chemistry)是利用化学的概念和方法发现确证和开发药物,从分子水平上研究药物在体内的作用方式和作用机理的一门学科。作为专业,是2011年新增的本科专业,研究任务包括:研究药物的化学结构和活性间的关系();药物化学结构与物理化学性质的关系;阐明药物与受体的相互作用;鉴定药物在体内吸收、转运、分布的情况及代谢产物;通过药物分子设计或对先导化合物的化学修饰获得新化学实体创制新药。
药物化学专业培养目标
药物化学专业主要培养具有药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等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能在药品部门及相关机构从事药物化学分析、药事与企业管理、策划以及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工作,探索药物化学事业科学发展规律的复合型高级人才[1]
药物化学专业培养要求
通过药物化学专业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熟悉化学药物的结构、理化性质、体内代谢及临床应用,为有效、合理地使用化学药物提供理论依据,为从事新药研究奠定理论基础。[1]
药物化学专业实践教学
包括课程实习、毕业实习等等。[1]
药物化学专业知识能力
1.熟悉常用药物的结构,中英文通用名及化学名称;  2.掌握典型药物的理化性质,特别是影响药效、毒性、质量控制及分析和剂型选择有关的理化性质;  3.懂得新药设计和创制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4.掌握常用药物的作用机制、体内代谢、毒副反应(即临床应用),熟悉药物的结构特征与药效之间的关系,含各类重要药物的发现和发展过程、构效关系;  5.熟悉化学药物的制备及结构修饰的原理和方法,懂得杂质与制备关系及如何控制杂质,保证药物质量的方法;  6.熟悉各类药物发展及结构类型,了解其最新进展,能够对常用化学药物的合成原理和合成路线的设计及评价;  7.了解新药研究的基本方法和近代新药发展方向。[1]
药物化学专业发展前景
该专业的毕业生,因为有着扎实的生化研究和分析的基础,则也有着多方面的就业机会,一是可以进入日用化工行业,二是可以进入生化药品行业,三是可以进入石油化工行业,四是可以直接进入制药和从事药物制剂开发、研究、质检以及销售代理岗位。[1]
药物化学专业主干课程
,,,,,,,近代有机合成,甾体、抗肿瘤、抗病毒前沿研究跟踪,药物设计进展,天然产物化学,有机光谱鉴定,有机结构测定的物理方法,现代生物技术与新药研究开发等。[1]
药物化学专业相近专业
药学(100801)、(100803)、(100810S)、药物分析(100812S)、(100802)、(100808S)、(070303W)、(081103W)、生物制药(081107S)、(081102)等。
药物化学专业开设院校
2011年,将率先增加药物化学专业。关于“药物化学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课程改革从1998年开始,先后在中国药科大学、沈阳药科大学和北京大学药学院的“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基础药学点)、“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生物医药点)(简称:生命基地)、六年制本硕连读长学制专业、“制药工程”专业、“药学专业”、“药物制剂专业”、“应用药学专业”等专业的药物化学课程教学中进行试点、调整和应用。中国药科大学、沈阳药科大学和北京大学药学院已成为药物化学课程教学的示范中心。三所学校所建立的国家精品课程网站,提供了较为详细的教学大纲、授课教案、电子教材、习题及解答、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试卷及答案、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课件,以及部分授课录像等。
.高考派[引用日期]【图文】生药的分类和记载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生药的分类和记载
大小:3.39M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欧洲药物化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