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高考时有遇到恶劣天气怎么办过极端天气吗

网友呼吁错峰出行为高考让路 上海做好预案应对极端天气
-上海频道-东方网
> 滚动新闻
保护视力色:
网友呼吁错峰出行为高考让路 上海做好预案应对极端天气
来源:东方网 作者:吴洁瑾 李继成 选稿:袁松禄
  ■ 今天下午风雨大作或触响大风蓝色预警 上海已做好充分预案应对极端天气
  6月7日 周五
  阴有阵雨或雷雨,雨量可达大到暴雨
  21℃~23℃
  6月8日 周六
  阴有时有阵雨
  18℃~23℃
  东方网6月7日消息:据《东方早报》报道,十年寒窗,今明两天将迎来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选拔考试。不过不巧的是,气象台预测申城入夏以来明显的一场降雨过程将席卷整个高考期间。今明上海最高气温将骤跌至23℃,体感较凉,考生需适当添衣。
  另外,由于端午假期休息日的调整,7日、8日均为工作日,7点半至8点半是高考学生集中出行时间段,正处早高峰。上海路政部门建议市民尽量避开拥堵时段和路段。不少网友呼吁市民低碳出行,为孩子们让出畅通高考路。
  今天降温近6℃有暴雨
  昨天17时气象台发布上海市强降雨消息。预计从昨天下半夜到今天早晨申城将飘起蒙蒙细雨,考生清晨赶考期间有小雨相扰,早晨风力增大,将刮起4-5级的东到东南风。气象台提醒考生赶考还需带上雨具并适当提前出门,注意交通安全。同时,建议考生及家长带好干毛巾或替换衣物,并用塑料袋包好考试证件。
  市气象局首席服务官邬锐表示,降水集中时段主要出现在今天14时左右到夜间,累计雨量可达大雨到暴雨(40-80毫米),并伴有短时强降水和雷电活动,一小时最大雨量在20毫米左右,另外金山、奉贤等南部郊区雨势更明显,雨量或可达暴雨程度。此外,今天下午风力还继续加大,为东南风5-6级阵风7级,长江口区和沿江沿海地区可达6-7级阵风8级,或将触响大风蓝色预警。气象台提醒,今天考生结束考试回家路上还将继续遭遇狂风暴雨的考验,仍需注意做好风雨的防范措施并注意交通安全。
  在风雨“打压”下,今天气温将明显回落,最高气温较昨天骤降近6℃,全天温差较小,预计在21℃~23℃之间,考生出行需适当添衣保暖。
  明天风雨强度将明显减弱,全天为阴有时有阵雨的天气,雨量不大,在小雨程度,风力也将趋于减小,转为东北风4-5级阵风6级,对考生出行和交通影响较小,但气温仍较低迷,在18℃~23℃之间。另据气象台预计,高考期间,体感指数均为1级,即“略偏暖,较舒适”,但湿度较高,最高可达95%,部分时段考生可能会略觉闷热,建议适当准备清凉物品。
  7点半至8点半或最堵
  今年高考时间是6月7日(周五)、8日(周六),均为工作日。尽管不少考生会提前出门,但7点半至8点半仍将是考生在路上最为集中的时间段,由于考场周边部分道路实行交通管制,早、晚送考车辆与城市上下班通勤交通叠加,同时周末可能会迎来阴雨天气,高考期间上海中心城区部分路段将会出现集中拥堵现象。
  新浪微博上发起“低碳出行
为高考生让路”倡议:6月7日、8日两天低碳出行,尽量少驾车,多采取步行、骑车或公交方式上下班,让考生一路无阻直奔考场。
  上海路政部门建议市民出行尽量避开拥堵时段和路段。
  ◎ 相关新闻
  公交:严禁鸣号
  为方便考生赶考出行,巴士六汽要求途经考点的公交线路严格执行内环线内严禁鸣号的规定,尤其是考场周边。同时,加强考场周边线路现场管理。在确保安全行车的前提下,为乘坐公交车辆的考生提供便捷优质服务。
  警方:增停车点
  为进一步方便考生家长的停车,长宁警方在高考期间开放部分有条件的道路作为临时停车点,与各考点周边小区物业进行联系,通过开放小区内停车,缓解高考停车矛盾。
  城管:绿色护考
  为给申城广大考生提供良好有序的市容环境,全市城管执法系统已启动“绿色护考”专项整治行动,集中力量为高考护航。
东方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2015年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极端天气灾害防范应急处置预案_学业水平考试_宁乡教育阳光服务平台
2015年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极端天气灾害防范应急处置预案
湖南省教育厅文件
湘教发〔2015〕30号
关于印发《2015年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极端天气灾害防范应急处置预案》的通知
各市州教育局:
根据省气象台天气预报,在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期间,我省将有强降雨等极端天气。为有效防范应对极端天气灾害对全省考试工作带来的不利影响,确保人员安全与考试安全,我厅制定了《2015年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极端天气灾害防范应急处置预案》(以下简称《预案》),请遵照执行。由于时间紧迫,请你局务必于6月6日中午12:00之前,将《预案》转发到辖区内各县(市、区)教育局及考点学校,并督促贯彻落实到位。
湖南省教育厅
2015年6月5日
2015年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
极端天气灾害防范应急处置预案
根据湖南省气象台天气预报与预测,今年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期间,我省有强降雨等极端天气,极易引起山体滑坡、道路阻断、城镇内涝以及其它次生地质灾害,为有效防范应对极端天气灾害对全省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不利影响,保障考生生命安全,维护考点、考场安全,确保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平安顺利,特制定本预案。
一、工作要求
1、坚持以人为本、安全第一,将生命安全摆在首位,确保考生和考试工作人员生命安全。
2、加强组织领导与统筹协调,建立快速、有效的极端天气灾害防范应急处置机制,确保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在极端天气下平安顺利进行。
3、坚持第一时间报告制度,对可能影响考试工作正常进行的各种灾情,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招生考试机构要在第一时间按规定逐级向有关部门报告。
二、具体措施
(一)切实做好考前防范
1、6月6日前,各地要对考生及考务工作人员进行极端天气灾害防范应急处置等宣传教育,特别是要加强送考员、司机等人员的安全应急培训。
2、各地要制定和完善极端天气灾害防范应急处置工作预案,科学合理安排有关防范应急处置工作,特别是大江大河沿岸地势低洼地区和山洪易发地区要针对洪涝、雷电、冰雹以及其它次生灾害等,制定详细地紧急疏散预案和考生送考方案。
3、各地要进一步加强对考点及考点周边、考试路途等重点区域的安全隐患排查工作,在考前要进行一次地毯式地全面排查,确保考生及考试工作人员生命安全。
4、各地要采取防护措施,确保试(答)卷运送和保管的绝对安全,避免试(答)卷损毁、遗失或泄密。特别要对试(答)卷保密室、考点周边环境等进行全面检查,对存在安全隐患的保密室、考点围墙及建筑物要及时整改到位。
5、各地要检查疏通考点学校的水道和网管,防止积水与内涝。对考点校园各种牌匾、瓷砖等进行检查,防范因物体脱落砸伤考生。
6、各地要随时保持与气象、防汛指挥部门的密切联系,密切关注天气预报、实时雨情等灾害预警信息,第一时间掌握汛情,做到未雨绸缪。
7、各地要准备足够的预备考点、备用考室和备用保密室,做到随时启用,随时能用,同时准备好充足的应急物资,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二)及时处置突发事件
1、经气象部门或防汛指挥部门天气预测,考试期间极易发生极端天气的地区,特别是交通不便的边远地区,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和招生考试机构应提前通知各学校和考生,协调有关部门让考生提前入住考点附近安全可靠的地方,并切实做好饮食、保安等服务工作。
2、因洪涝等灾害造成试卷无法准时到达考点的,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应及时向当地政府报告,及时启动相关应急处置预案,采取有效措施将试卷安全护送到相关考点。因试卷无法准时到达造成考试时间延误而需顺延考试时间的,按省级教育部门考试总值班室的指令组织考试。
3、因洪涝等灾害造成考生无法准时到达考点的,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应及时向当地政府报告,及时启动相关应急处置预案,将考生送达考点,考点同时启动备用考室,组织迟到考生在备用考室进行考试,同时报请省级教育部门考试总值班室批准顺延其考试结束时间。
4、考前因洪涝等灾害造成考点无法使用的,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应及时向当地政府报告,及时启动相关应急处置预案,及时启动备用考点,并及时通知考生备用考点的地址等有关信息。
5、考试中因洪涝等灾害造成考点考试无法正常进行的,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应及时向当地政府报告,及时启动相关应急处置预案,迅速组织考生和考务工作人员疏散转移,确保人员安全和试(答)卷安全。
6、发生极端天气期间,各地应加强考点巡视。如发生雷电,应当尽可能地切断除照明以外重要设施设备的电源,避免电器在雷击时遭受雷击。强弱电房和电气设施周围不要放置可燃物。暴雨时,如果房屋漏雨,应当切断电源,有序组织考生转移到备用考室参考,同时确保试(答)卷安全。同时,医护、后勤、考务等应急人员应做好相关准备工作。
7、因洪涝等灾害导致外语听力播放设备故障的,如在30分钟以内还无法排除故障正常播放,应立即进入到其他部分的考试,同时采取有效措施排除故障或启用备用设备,在其他部分考试结束后(考生不得离开考室),立即按规定继续进行听力部分的考试,并按规定报请省级教育部门考试总值班室批准顺延考试结束时间。
8、洪涝等灾害发生后,各地要加强与卫生防疫、食品管理等部门的联系,确保考生和考试工作人员饮食卫生和身体健康。
(三)加强信息报告
1、各地要建立和完善相关信息报告制度,畅通对极端天气灾害及相关防范应急处置工作等信息的报送渠道。信息报告要做到迅速及时、真实准确,不得延报瞒报,不得漏报谎报。
2、信息报告原则上应包括以下内容:极端天气突发事件发生基本情况,包括时间、地点、内容、涉及范围、影响及破坏程度等情况;所采取的应急处置措施;事态发展后续情况、处置过程与结果;需要报送的其他事项。
3、涉及保密内容的,应使用加密电话、加密传真或密码电报等。
4、发生应急事件的地区要安排专人24小时值班,保证信息报告及时畅通。
三、组织领导
1、各地要成立极端天气防范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期间防范应急处置工作的组织领导。
2、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向当地政府报告,启动相应的应急响应措施,做到人员、物资、资金等保障到位,切实做好防范应急处置工作。
3、各地要进一步完善极端天气防范应急处置工作责任制及责任追究制度,做到专人专职,认真履职。对因迟报、漏报、谎报、瞒报灾情与突发事件等信息,或在防范应急处置中有其他失职、渎职行为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法依规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高考考生要提防极端天气和涉考诈骗_网易新闻
高考考生要提防极端天气和涉考诈骗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东南网6月5日讯(本网记者 倪斌)2015年高考再过两天马上就开始了,东南网提醒广大考生要注意出行安全,并提防不法分子诈骗。
根据省气象台预报,6月6日,全省有阵雨或雷阵雨,西部、南部地区的部分有大到中雨,局部有暴雨;雷雨时局地将有强雷电、6-8级雷雨大风和短时强降雨等强对流天气。7-8日,北部地区的局部有阵雨或雷阵雨;大部分县市最高气温可达32-34℃,加上湿度较大,人体感觉闷热,考生应注意防暑降温。考生如遇雷阵雨等强对流天气,在往返考点途中要选择合适的出行方式,注意路途安全。
同时,高考前夕是高考诈骗活动高发阶段,不法分子会通过手机短信、网络聊天、微信、论坛等,向考生、家长发送“出售高考试题、答案”、提供“枪手”等虚假信息实施诈骗。我省教育、公安等部门对涉考诈骗和考试期间利用手机发送、接收高考试题、答案等违规行为向来“零容忍”,坚持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绝不手软。广大考生要保持清醒头脑,切莫上当受骗,以免“一失足成千古恨”。
作者:倪斌
本文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访谈气候专...”习题详情
0位同学学习过此题,做题成功率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访谈气候专家:“千年极寒”论无科学依据 嘉&宾:国家气候中心主任&宋连春 采访人:中国气象网记者王&晨 最近,国内外媒体纷纷报道波兰学者预测欧洲今年冬季可能出现“千年极寒”的消息,其中还提到了亚洲地区也可能出现寒冬。对此,国家气候中心主任宋连春研究员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记者:目前“千年极寒”的观点,已经出现了人云亦云的声音。这个结论是否有科学依据?类似“千年一遇”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目前可以预测吗? 宋连春:波兰学者的预测理由并不能站住脚。“千年极寒”这个说法的科学依据非常不充分,是完全可以被驳倒的。 实际上,把“拉尼娜”和墨西哥湾暖流扯到一起有“风马牛不相及”的感觉,因为它们是属于不同时间尺度的变化。“拉尼娜”是年际尺度,逐年之间的波动起伏比较大;而大西洋暖流却是相对稳定的,主要表现为十年以上的长周期变化,而且近几十年的观测显示出,大西洋暖流只有很弱的减少趋势。目前国内外研究还缺乏足够的科学证据来证明“拉尼娜”与墨西哥湾暖流有直接关系。 其次,“拉尼娜”的直接影响仅局限于热带太平洋地区,对中高纬度地区天气气候的影响是间接而复杂的。举个例子来说,自1986年以来,欧洲地区发生过4次“拉尼娜”事件,其中只有两次出现了冷冬。2007年12月至2008年2月“拉尼娜”事件期间,欧洲气温普遍较常年明显偏暖了1℃至4℃,并没有出现偏冷的现象。所以,单单靠目前出现的“拉尼娜”现象就预测欧洲将出现“千年极寒”,这显然是缺乏科学依据的。 何况,目前在科学上还不具备预测“千年一遇”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能力。气候预测不仅复杂,而且难度很大,仍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人类预测气候的能力只能局限在对未来一段时间内气候异常总体趋势的预测,还无法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做出可靠的预测,尤其是针对“千年极寒”这样特别极端事件的预测,更缺乏可以信赖的科学技术和手段。 记者:全球变暖是大家都了然于胸的一个趋势,如今“千年极寒”的说法与前者之说是否南辕北辙?它出现的可能性大吗? 宋连春:气候变暖,是指“整体趋势”在变暖,一般是指100年来气候变化的总趋势,但由于气候存在年际波动,所以并非“今年温度比去年高”就称为气候变暖的。 在全球气候变暖趋势的影响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呈现出趋多趋强的情况,并不排除某一年、某些地区会发生“寒冷事件”,但是出现“千年极寒”的可能性不大,因为当前全球气候处于持续性“温暖”阶段。 回过头来看,2009年是有记录以来南半球最暖的年份,年是1850年以来最暖的十年,这都表明近百年来的气候变暖趋势是一个全球性的长期过程。根据1500年以来的代用资料分析,欧洲冬季气温变化与1901年至1995年的平均值相比,距平大多在正负2℃之内。1708年至1709年冬季是1500年以来最冷的冬季。但20世纪中期以来,欧洲冬季气温始终呈现上升的趋势,没有出现过较常年偏低2℃的偏冷冬季。由此看来,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出现“千年极寒”的可能性极小。 但是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在全球变暖的情况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在增大。 以我国为例,今年以来,天气气候十分异常,降水量大、暴雨日数多,气温高、高温日数多,旱涝灾害相连,冷热时空交替明显,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强降雨造成多流域汛情并发和地质灾害多发。西南地区发生了有气象记录以来最为严重的秋冬春持续特大干旱;新疆北部出现了有气象记录以来最为严重的冬季雪灾;东北华北发生了40多年来最为严重的冬春季持续低温;华南、江南5月至7月遭受了14轮暴雨袭击,造成了严重汛情;北方和西部地区7月中旬至9月上旬遭受了10轮暴雨袭击,渭河、辽河、第二松花江出现严重汛情;甘肃、陕西、四川、云南等地发生了严重的地质灾害;青海、新疆、海南等地也发生罕见暴雨洪涝;全国高温日数异常多,东北、华北、西北、江南多地高温突破历史极值,南方多地高温持续时间超历史同期。 记者:您在此为大家揭开了“千年极寒”在科学上是不可信的面纱。很多百姓在关注一个问题——今年我国冬季的气温与往年相比,会出现异常吗? 宋连春:首先,我想说个概念——气候预测。在气象学上,把月以上时间尺度的预报称为气候预测,与中短期天气预报相比,气候预测更加复杂,难度更大,仍是一个世界性难题。 影响我国冬季气温异常的因子,除了“拉尼娜”导致的热带海洋和副热带高压的变化外,欧亚中高纬度的环流形势对我国冬季气候也有重要影响。其中,西伯利亚高压及东亚冬季风活动与我国冬季气温密切相关。 就目前来看,“拉尼娜”正处在发展状态,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总体偏强,但稳定性较弱,位置变化幅度较大,中高纬地区的冷空气逐渐活跃,但还并未明显偏强。综合分析预计,今年冬季我国冷暖变化幅度较大,部分地区气温可能较常年同期偏低,也可能出现阶段性强降温过程。11月份,我们还将组织全国性的会商,对我国乃至亚洲一些地区的冬季气候做全面、详尽的预测展望。 1.下列对访谈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千年极寒”是波兰科学家对世界气候发展趋势的一种预测。
B.专家以“风马牛不相及”一语解说“拉尼娜”和“墨西哥暖流”之间并无直接关系这一看法。
C.欧亚中高纬度的环流形势是影响我国冬季气候的一个原因。
D.气候的“年际波动”指的是,一年之间天气的表现是不一样的。
E.预计我国部分地区气温可能较常年偏低,原因之一是中高纬度地区的冷空气活动较为活跃。 2.气候专家是怎样反驳“千年极寒”的,请简述。(5分) 3.请从成因、表现、应对等角度探究“极端天气”这一气候问题。(6分)&
本题难度:一般
题型:解答题&|&来源:2010-福建省高三高考最后冲刺模拟考试语文
分析与解答
习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访谈气候专家:“千年极寒”论无科学依据 嘉宾:国家气候中心主任宋连春 采访人:中国气象网记者王晨 最近,国内外媒体纷纷报道波兰学者预测欧洲今年冬季可能出现“千年极寒”的消息,其中还...”的分析与解答如下所示:
1.(A只是对欧洲今冬气候的预测;D气候的“年际波动”指的是不同的年份之间气候的表现不一样) 2.略 3.略
找到答案了,赞一个
如发现试题中存在任何错误,请及时纠错告诉我们,谢谢你的支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访谈气候专家:“千年极寒”论无科学依据 嘉宾:国家气候中心主任宋连春 采访人:中国气象网记者王晨 最近,国内外媒体纷纷报道波兰学者预测欧洲今年冬季可能出现“千年极寒”的消...
错误类型:
习题内容残缺不全
习题有文字标点错误
习题内容结构混乱
习题对应知识点不正确
分析解答残缺不全
分析解答有文字标点错误
分析解答结构混乱
习题类型错误
错误详情:
我的名号(最多30个字):
看完解答,记得给个难度评级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访谈气候专...”的最新评论
欢迎来到乐乐题库,查看习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访谈气候专家:“千年极寒”论无科学依据 嘉宾:国家气候中心主任宋连春 采访人:中国气象网记者王晨 最近,国内外媒体纷纷报道波兰学者预测欧洲今年冬季可能出现“千年极寒”的消息,其中还提到了亚洲地区也可能出现寒冬。对此,国家气候中心主任宋连春研究员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记者:目前“千年极寒”的观点,已经出现了人云亦云的声音。这个结论是否有科学依据?类似“千年一遇”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目前可以预测吗? 宋连春:波兰学者的预测理由并不能站住脚。“千年极寒”这个说法的科学依据非常不充分,是完全可以被驳倒的。 实际上,把“拉尼娜”和墨西哥湾暖流扯到一起有“风马牛不相及”的感觉,因为它们是属于不同时间尺度的变化。“拉尼娜”是年际尺度,逐年之间的波动起伏比较大;而大西洋暖流却是相对稳定的,主要表现为十年以上的长周期变化,而且近几十年的观测显示出,大西洋暖流只有很弱的减少趋势。目前国内外研究还缺乏足够的科学证据来证明“拉尼娜”与墨西哥湾暖流有直接关系。 其次,“拉尼娜”的直接影响仅局限于热带太平洋地区,对中高纬度地区天气气候的影响是间接而复杂的。举个例子来说,自1986年以来,欧洲地区发生过4次“拉尼娜”事件,其中只有两次出现了冷冬。2007年12月至2008年2月“拉尼娜”事件期间,欧洲气温普遍较常年明显偏暖了1℃至4℃,并没有出现偏冷的现象。所以,单单靠目前出现的“拉尼娜”现象就预测欧洲将出现“千年极寒”,这显然是缺乏科学依据的。 何况,目前在科学上还不具备预测“千年一遇”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能力。气候预测不仅复杂,而且难度很大,仍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人类预测气候的能力只能局限在对未来一段时间内气候异常总体趋势的预测,还无法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做出可靠的预测,尤其是针对“千年极寒”这样特别极端事件的预测,更缺乏可以信赖的科学技术和手段。 记者:全球变暖是大家都了然于胸的一个趋势,如今“千年极寒”的说法与前者之说是否南辕北辙?它出现的可能性大吗? 宋连春:气候变暖,是指“整体趋势”在变暖,一般是指100年来气候变化的总趋势,但由于气候存在年际波动,所以并非“今年温度比去年高”就称为气候变暖的。 在全球气候变暖趋势的影响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呈现出趋多趋强的情况,并不排除某一年、某些地区会发生“寒冷事件”,但是出现“千年极寒”的可能性不大,因为当前全球气候处于持续性“温暖”阶段。 回过头来看,2009年是有记录以来南半球最暖的年份,年是1850年以来最暖的十年,这都表明近百年来的气候变暖趋势是一个全球性的长期过程。根据1500年以来的代用资料分析,欧洲冬季气温变化与1901年至1995年的平均值相比,距平大多在正负2℃之内。1708年至1709年冬季是1500年以来最冷的冬季。但20世纪中期以来,欧洲冬季气温始终呈现上升的趋势,没有出现过较常年偏低2℃的偏冷冬季。由此看来,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出现“千年极寒”的可能性极小。 但是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在全球变暖的情况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在增大。 以我国为例,今年以来,天气气候十分异常,降水量大、暴雨日数多,气温高、高温日数多,旱涝灾害相连,冷热时空交替明显,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强降雨造成多流域汛情并发和地质灾害多发。西南地区发生了有气象记录以来最为严重的秋冬春持续特大干旱;新疆北部出现了有气象记录以来最为严重的冬季雪灾;东北华北发生了40多年来最为严重的冬春季持续低温;华南、江南5月至7月遭受了14轮暴雨袭击,造成了严重汛情;北方和西部地区7月中旬至9月上旬遭受了10轮暴雨袭击,渭河、辽河、第二松花江出现严重汛情;甘肃、陕西、四川、云南等地发生了严重的地质灾害;青海、新疆、海南等地也发生罕见暴雨洪涝;全国高温日数异常多,东北、华北、西北、江南多地高温突破历史极值,南方多地高温持续时间超历史同期。 记者:您在此为大家揭开了“千年极寒”在科学上是不可信的面纱。很多百姓在关注一个问题——今年我国冬季的气温与往年相比,会出现异常吗? 宋连春:首先,我想说个概念——气候预测。在气象学上,把月以上时间尺度的预报称为气候预测,与中短期天气预报相比,气候预测更加复杂,难度更大,仍是一个世界性难题。 影响我国冬季气温异常的因子,除了“拉尼娜”导致的热带海洋和副热带高压的变化外,欧亚中高纬度的环流形势对我国冬季气候也有重要影响。其中,西伯利亚高压及东亚冬季风活动与我国冬季气温密切相关。 就目前来看,“拉尼娜”正处在发展状态,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总体偏强,但稳定性较弱,位置变化幅度较大,中高纬地区的冷空气逐渐活跃,但还并未明显偏强。综合分析预计,今年冬季我国冷暖变化幅度较大,部分地区气温可能较常年同期偏低,也可能出现阶段性强降温过程。11月份,我们还将组织全国性的会商,对我国乃至亚洲一些地区的冬季气候做全面、详尽的预测展望。 1.下列对访谈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千年极寒”是波兰科学家对世界气候发展趋势的一种预测。
B.专家以“风马牛不相及”一语解说“拉尼娜”和“墨西哥暖流”之间并无直接关系这一看法。
C.欧亚中高纬度的环流形势是影响我国冬季气候的一个原因。
D.气候的“年际波动”指的是,一年之间天气的表现是不一样的。
E.预计我国部分地区气温可能较常年偏低,原因之一是中高纬度地区的冷空气活动较为活跃。 2.气候专家是怎样反驳“千年极寒”的,请简述。(5分) 3.请从成因、表现、应对等角度探究“极端天气”这一气候问题。(6分)”的答案、考点梳理,并查找与习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访谈气候专家:“千年极寒”论无科学依据 嘉宾:国家气候中心主任宋连春 采访人:中国气象网记者王晨 最近,国内外媒体纷纷报道波兰学者预测欧洲今年冬季可能出现“千年极寒”的消息,其中还提到了亚洲地区也可能出现寒冬。对此,国家气候中心主任宋连春研究员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记者:目前“千年极寒”的观点,已经出现了人云亦云的声音。这个结论是否有科学依据?类似“千年一遇”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目前可以预测吗? 宋连春:波兰学者的预测理由并不能站住脚。“千年极寒”这个说法的科学依据非常不充分,是完全可以被驳倒的。 实际上,把“拉尼娜”和墨西哥湾暖流扯到一起有“风马牛不相及”的感觉,因为它们是属于不同时间尺度的变化。“拉尼娜”是年际尺度,逐年之间的波动起伏比较大;而大西洋暖流却是相对稳定的,主要表现为十年以上的长周期变化,而且近几十年的观测显示出,大西洋暖流只有很弱的减少趋势。目前国内外研究还缺乏足够的科学证据来证明“拉尼娜”与墨西哥湾暖流有直接关系。 其次,“拉尼娜”的直接影响仅局限于热带太平洋地区,对中高纬度地区天气气候的影响是间接而复杂的。举个例子来说,自1986年以来,欧洲地区发生过4次“拉尼娜”事件,其中只有两次出现了冷冬。2007年12月至2008年2月“拉尼娜”事件期间,欧洲气温普遍较常年明显偏暖了1℃至4℃,并没有出现偏冷的现象。所以,单单靠目前出现的“拉尼娜”现象就预测欧洲将出现“千年极寒”,这显然是缺乏科学依据的。 何况,目前在科学上还不具备预测“千年一遇”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能力。气候预测不仅复杂,而且难度很大,仍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人类预测气候的能力只能局限在对未来一段时间内气候异常总体趋势的预测,还无法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做出可靠的预测,尤其是针对“千年极寒”这样特别极端事件的预测,更缺乏可以信赖的科学技术和手段。 记者:全球变暖是大家都了然于胸的一个趋势,如今“千年极寒”的说法与前者之说是否南辕北辙?它出现的可能性大吗? 宋连春:气候变暖,是指“整体趋势”在变暖,一般是指100年来气候变化的总趋势,但由于气候存在年际波动,所以并非“今年温度比去年高”就称为气候变暖的。 在全球气候变暖趋势的影响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呈现出趋多趋强的情况,并不排除某一年、某些地区会发生“寒冷事件”,但是出现“千年极寒”的可能性不大,因为当前全球气候处于持续性“温暖”阶段。 回过头来看,2009年是有记录以来南半球最暖的年份,年是1850年以来最暖的十年,这都表明近百年来的气候变暖趋势是一个全球性的长期过程。根据1500年以来的代用资料分析,欧洲冬季气温变化与1901年至1995年的平均值相比,距平大多在正负2℃之内。1708年至1709年冬季是1500年以来最冷的冬季。但20世纪中期以来,欧洲冬季气温始终呈现上升的趋势,没有出现过较常年偏低2℃的偏冷冬季。由此看来,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出现“千年极寒”的可能性极小。 但是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在全球变暖的情况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在增大。 以我国为例,今年以来,天气气候十分异常,降水量大、暴雨日数多,气温高、高温日数多,旱涝灾害相连,冷热时空交替明显,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强降雨造成多流域汛情并发和地质灾害多发。西南地区发生了有气象记录以来最为严重的秋冬春持续特大干旱;新疆北部出现了有气象记录以来最为严重的冬季雪灾;东北华北发生了40多年来最为严重的冬春季持续低温;华南、江南5月至7月遭受了14轮暴雨袭击,造成了严重汛情;北方和西部地区7月中旬至9月上旬遭受了10轮暴雨袭击,渭河、辽河、第二松花江出现严重汛情;甘肃、陕西、四川、云南等地发生了严重的地质灾害;青海、新疆、海南等地也发生罕见暴雨洪涝;全国高温日数异常多,东北、华北、西北、江南多地高温突破历史极值,南方多地高温持续时间超历史同期。 记者:您在此为大家揭开了“千年极寒”在科学上是不可信的面纱。很多百姓在关注一个问题——今年我国冬季的气温与往年相比,会出现异常吗? 宋连春:首先,我想说个概念——气候预测。在气象学上,把月以上时间尺度的预报称为气候预测,与中短期天气预报相比,气候预测更加复杂,难度更大,仍是一个世界性难题。 影响我国冬季气温异常的因子,除了“拉尼娜”导致的热带海洋和副热带高压的变化外,欧亚中高纬度的环流形势对我国冬季气候也有重要影响。其中,西伯利亚高压及东亚冬季风活动与我国冬季气温密切相关。 就目前来看,“拉尼娜”正处在发展状态,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总体偏强,但稳定性较弱,位置变化幅度较大,中高纬地区的冷空气逐渐活跃,但还并未明显偏强。综合分析预计,今年冬季我国冷暖变化幅度较大,部分地区气温可能较常年同期偏低,也可能出现阶段性强降温过程。11月份,我们还将组织全国性的会商,对我国乃至亚洲一些地区的冬季气候做全面、详尽的预测展望。 1.下列对访谈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千年极寒”是波兰科学家对世界气候发展趋势的一种预测。
B.专家以“风马牛不相及”一语解说“拉尼娜”和“墨西哥暖流”之间并无直接关系这一看法。
C.欧亚中高纬度的环流形势是影响我国冬季气候的一个原因。
D.气候的“年际波动”指的是,一年之间天气的表现是不一样的。
E.预计我国部分地区气温可能较常年偏低,原因之一是中高纬度地区的冷空气活动较为活跃。 2.气候专家是怎样反驳“千年极寒”的,请简述。(5分) 3.请从成因、表现、应对等角度探究“极端天气”这一气候问题。(6分)”相似的习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拍婚纱遇到天气不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