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的中国藏北青藏高原.中国摄影地区现在成为了什么自然で

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八年级地理下白皮书第五章 中国的地理差异 人教新课标.doc 24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需要金币:100 &&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中国的地理差异
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不同的地理区域
1.地理区域可以划分为多种类型。如长江三角洲,热带属于___________区域;工业区、牧区、旅游区则属于___________区域,而山东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沧州孟村回族自治县是___________区域。
2.地理区域不仅可以划分为多种类型,而且同一类型的区域,还可以划分出
的区域。例如,我国的行政区域,基本上划分为
(自治区、直辖市)、
(自治县、市)、
乡(镇)三级;我国的温度带可划分为
3.下列区域中,属于我国一级行政区域的是(
B.东北地区?
C.内蒙古自治区?
D.北方地区
4.北方地区和西北地区的界限突出的因素是 ??? (??? )??
A.气候因素
B.地形因素
C.行政因素
D.经济因素
5.下列区域中,属于不同级别并且由大到小排列正确的是??????? (???? )?
A.城市、乡村、农田、森林?
B.温带、热带、亚热带、寒带
C.省、市、县、乡?
D.北方地区、东北地区、吉林省、华北地区
6.下列农业产品主要来自南方地区的是(
A.橘子和菜籽油
B.小米和玉米 C.大枣和豆油
D.橘子和苹果
7.我国的邮政编码与不同级别行政区域之间有着一定的联系,第一、二位编码,第三、四位编码、第五六位编码分别表示(
A.省、市、县
B.市、县、乡
C.省、县、乡
D.省、市、乡
8.我国疆域辽阔,各地环境千差万别,这里的“差别”主要体现在(
A.地理位置、自然、人文条件方面
B.自然条件方面
C.人文条件方面
D.地理位置方面
9.下列地区中,耕地类型为旱地的是(
A.台湾西部平原
B.渭河平原
C.洞庭湖平原
D.鄱阳湖平原
10.既跨四个干湿地区,又跨四大地理区域的省级行政政区划是(
11.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1月0℃等温线通过的地方
B.800毫米等降水量线通过的地方
C.亚热带与中温带的分界线
D.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
12.《晏子春秋·杂下》中有这样一段话:“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造成这一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地形和气候
B.气候和土壤
C.土壤和地形
D.热量和水分
13.小明乘火车从呼和浩特出发到乌鲁木齐去旅游,他在旅途中能见到的自然景观依次是
A.草原、荒漠、森林
B.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C.森林、草原、荒漠
D.荒漠、草原、森林
14.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图示信息回答问题。
秦岭山脉,西起甘肃东南的迭山和岷山,东至河南省西部的熊耳山、伏牛山,南抵米苍山、大巴山和武当山。山势西高东低,西部的眠山海拔达米,东部伏牛山只有1000米左右。在陕西境内的秦岭平均米,它像一堵“挡风墙”,横亘在我国的中部。冬季,秦岭阻滞了西北冷空气南下,减弱了寒潮威势;夏季,它拦截东南季风带来的云雨。因此,它成为我国气候上的一条重要分界线,秦岭以北为暖温带,以南为亚热带。
(1)中国有句成语叫“南橘北枳”,你能解释其原因吗?
(2)除材料中提到的以外,你还知道秦岭-淮河是我国的哪些地理分界线吗(至少两点)?
15.连线题,根据所学知识连线:
①东北平原
②华北平原
③黄土高原
走进吐鲁番盆地,你会看到戈壁表面有一个个圆形的井口顺着高坡蛇行而下,这就是驰名中外的坎儿井。坎儿井是修在地下的引水渠,井口用于修渠或取水。吐鲁番的耕作区,大部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105页56页11页29页65页11页60页13页24页17页【图文】2010高考中国地理复习系列课件22《青藏高原区的自然区域特征》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2010高考中国地理复习系列课件22《青藏高原区的自然区域特征》
大小:648.50K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神奇的藏北高原无人区_新浪汽车_新浪网
神奇的藏北高原无人区
  世界上最大、最奇异和最接近原始状态的自然保护区
  为了保护好这一块当今世界上人类的特有遗产,在许多中国科学家的共同呼吁下,1987年经国家林业部(1998年改为国家林业局)和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组织的"西藏珍稀野生动物考察队"深入区划后,在藏北高原无人区的主要部位区划出了以保护完整的高原荒漠(湿地)生物多样性特有生物和自然地理环境为主要目的的综合类型自然保护区。1993年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正式批准在藏北高原建立了羌塘自然保护区。位置约为:北纬31o44'~36o30',东经85o13'~91o15',总面积为247120平方公里。近期,结合科学考察成果,西藏自治区有关部门正在规划扩大保护区的面积。自然保护区根据其自然状况和人类社会活动以及开发程度分别被划为南北两大块,即:(1)以色林错、格仁错湖泊群为主体的申扎湿地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约4万平方公里。该地区俗称为南羌塘。人口密度相对较高,自然气候条件较好,牧业开发较早,有大面积的湿地、沼泽群体,是西藏特有水禽黑颈鹤等水鸟的重要的夏季繁殖地区。历史上较多的野牦牛足迹已在30年前消失。(2)以扎加藏布和波仓藏布两条大河为南界的广大藏北干旱、寒冷地区,被习惯称为藏北高原荒漠特有动物自然保护区。该地区也称为北羌塘。人口密度十分稀少,绝对无人区就在该保护区内。迄今这里基本还保存着较原始的自然面貌,保存着世界上最珍贵的野生生物群落,生活着独特的野生动物群体,如:野牦牛、藏羚羊、藏野驴、藏原羚、盘羊、棕熊、藏狐、雪豹、赤麻鸭等野生动物及紫花针茅、羽柱针茅、篙草、青藏苔草、垫状驼绒藜、昆仑篙草等植物群落。藏北高原荒漠生物多样性自然保护区,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的典型代表,位于地球上最大的、最奇异和最接近原始状态的生态系统的心脏地带。由于受特殊自然环境的制约,各种生物群落生态系统十分脆弱,很容易遭到毁灭性的破坏,而且,一旦破坏,很难再予恢复,因此,保护好这里的生物多样性意义尤其重要。保护区保护了一大批国家和自治区重点保护动物及国际上列为濒危的物种。保护区为开展对高原荒漠特有珍兽的生态学、生活习性、经济价值、利用价值、繁衍发展、科学价值、生态价值、基因价值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场所。对保护区内高原荒漠特有动物生理适应性的进一步研究,很可能为人类适应高原缺氧提供重要信息。藏北高原荒漠生物多样性自然保护区是目前世界上最大、平均海拔最高的陆地荒漠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世界野生动物保护基金会的副董事长柯蒂斯?波伦说:"……我认为这是一个十分令人兴奋的事态发展。划出这一大块生态保护系统是十分重要的。这个保护区比美国最大的两个野生动物保护区译空河三角洲国家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和北极国家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均大三倍,比非洲最大的保护区坦桑尼亚的塞卢斯禁猎区大四倍。"
  无人区里真的无人吗
  有人根据藏北高原西南部苏日山区发现的更新世中晚期人类活动遗迹估计,藏北高原人类活动已有40万年~50万年的历史。由于有关藏北高原的研究在这方面进行得很少,发现古人类活动痕迹的又多为非考古研究人员,故不能做出确切的解释。据近年在藏北高原已捡到的大量旧石器和细石器分析,人类至今1万年~5万年之间已多次往返于藏北高原地区。新石器时代的标志是由狩猎转为农耕文化时代。虽然在藏北高原尚未见到新石器时代的遗迹,但考察工作者们在藏北无人区腹地尼玛县绒玛乡加林山,发现了一个个丘陵山包,满山是油光发亮的青褐麻石,上面画满了各种图案。除画有人、牛、羊、马、野生动物等"图腾"符号外,还有猎人开弓、放牧和耕耘土地的图。据专家分析,这些岩画是史前期文化,距今有4000年~10000年。那时候,人们还没有学会制造工具,这些岩画肯定是远古人画上去的,而不是凿上去的。岩画上有狩猎、放牧,还有耕耘,可想在当时农牧业已发展到一定水平。现在藏北高原无人区平均海拔5000米,几乎全年有霜冻,基本上没有能够耕耘、开展农业生产的地方。加林山岩画的发现,将意味着重新改写藏民族的起源、文化的发祥地、藏北高原气候的变化等等有关历史。这一切都有待人类考古学家们去探索考证。今天生活在藏北高原的牧人们很可能是在数万年冰期反复进退过程中坚守在这里的古人类的代表:每次大冰期结束,历经严寒磨难的藏北高原,欣然迎来了某个部落或一群猎人。他们在这里垒起洞穴、生起篝火,用骨器在坚硬的砾石上剥制作为箭头和刀刃的石片石叶,把剩下的石核作为加工兽皮的刮削器。"青藏高原是人类起源的摇篮"一说虽然仍属假说,但历史哲学家汤因比曾用实证主义方法,列举大量例证,"证明文明诞生的环境是一个非常艰难的环境,而不是一个非常安逸的环境",由此提出一个公式:"挑战愈强,刺激就愈大"。近百年来藏北高原无人区,曾不断有外来人员经过或游牧民放牧,猎人也同时渗透进无人区,还有少量的淘金者。但由于该地区严酷的气候和高海拔,在其北部现在的绝对无人居住的地区一直使人们无法永久居留下来。据乔治?B?夏勒先生提供的资料表明:我国元朝时期曾有一位蒙古族将军次仁东都(固始汗),率领他的军队从新疆和田出发越过昆仑山,斜穿过藏北到达纳木错;18世纪晚些时候,清廷从纳木错向北到玉田(克里雅)开辟了一条商路,因这条路十分艰难,在19世纪被放弃了。1903年瑞典旅行家斯文赫定(Hedin)从新疆出发向南而行,没有见到人。一直到普若岗日山附近的令戈错(北纬33o50',东经88o50')东北,他才遇到"三个猎野牦牛的猎人,周围放着两、三个牦牛头和一些蹄子。"蓬瓦劳(Bonvalot)在1892年所走的路线和赫定相似,他在离今天双湖不远的普若岗日山南侧的山脚下第一次遇到游牧民的踪迹。利特德尔(Littledale)1896年离开新疆后,第一次遇到人是在嘎尔措(北纬33o25',东经88o25')。格瑞纳德(Grenard)1904年从新疆南来时,在两月内没有遇到任何人,后来在依布茶卡(北纬33o00',东经86o42')附近才见到了游牧民。1905年若令曾在阿鲁盆地以东见到一个废弃的淘金者营地,在鲁玛江东错(北纬33o00',东经88o40')以南约80公里见到一个正在使用的营地。1894年~1907年藏北地区的土匪,经常抢外来人员的行李和驮畜,"后来被西藏官兵抓住砍了头"。总之,在一个世纪以前,放牧的北部极限与今天的大致相同--阿鲁盆地(北纬34o00',东经82o25'),戈木错(北纬33o38',东经85o42')、依布茶卡、嘎尔措,普若岗日(北纬33o50',东经89o10')一线,只是那时的游牧民都是季节性的。20世纪50年代~60年代,公路修进了藏北高原,双湖等行政点建起来后,情况发生了变化。70年代申扎附近的几个乡向北迁移到双湖一线,建立了一些定居点。但大多数由于缺少淡水而被放弃,存留至今的仅有绒玛、查桑和嘎尔措(两个村子)等乡。尽管那里有较好的放牧条件,但1994年那曲地区为了保护珍贵野生动物已放弃了继续向嘎尔措以西北移民放牧的计划。目前,藏北地区南部(南羌塘)的行政区域是申扎县全境,到班戈县全境、尼玛县南部等乡、安多县南部等乡;藏北北部(北羌塘)的行政区域是双湖特区全境,安多县北部,尼玛县北部等乡,改则县全境,日土县东部各乡。估计有居民2.4万户,约12.5万人(其中已划为北羌塘保护区内人口约2万人,南羌塘申扎保护区内人口约1.5万人,其它地区9万人),有牦牛约36万头,马5万匹,山羊130万只,绵羊360万只。南羌塘的主要行政区申扎县在1959年建立。申扎藏语意为"皮火筒状山沟前"。古称纳仓德巴。建县时将以前西藏地方政府时期的申扎宗(县)和后达那伦珠则G卡(村)的雅木地、巴扎、准布、塔尔玛、加龙等部落及谢通G卡的堪巴查桑、新沟两部落和多巴、卡彭、多瓦、卓瓦等部落合并。20世纪80年代又将当时申扎县北部部分地区划为双湖行政区,西部和北部大片地区划为尼玛县。目前的申扎县面积约4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4万,有牦牛约7万头、马约0.5万匹、山羊10万只、绵羊40万只。当地居民的主要收入以畜牧业生产为主,1994年人均收入约960元人民币。县城所在地甲觉底布,海拔4680米,占地面积3平方公里,建筑面积约20000平方米,设有邮电、气象、银行等单位。全县各乡和80%的村均通公路。藏北高原无人区的主要行政区双湖特别区,位于北纬33o15',东经89o50',建于20世纪70年代,是一个地域辽阔、居住极度分散的县级特别区。平均海拔5000米,总面积达12多万平方米,总人口约8千人,属于纯牧业生产区。有牦牛2.5万头、绵羊38万只、山羊14.5万只、马0.5万匹,1994年居民人均收入约1525元人民币。该特别区的嘎尔措乡是最北部无人区南部边缘的牧业乡,全乡约有440人,以畜牧业生产为主,当地牧民生活水平较富裕,全乡有家牦牛2200头、绵羊2.8万只、山羊8500只、马约100匹,1994年居民。人均收入达2400元以上。近年基本上没有人猎杀野生动物的现象。
  文化遗存
  世界上最大、最奇异和最接近原始状态的自然保护区 为了保护好这一块当今世界上人类的特有遗产,在许多中国科学家的共同呼吁下,1987年经国家林业部(1998年改为国家林业局)和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组织的"西藏珍稀野生动物考察队"深入区划后,在藏北高原无人区的主要部位区划出了以保护完整的高原荒漠(湿地)生物多样性特有生物和自然地理环境为主要目的的综合类型自然保护区。1993年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正式批准在藏北高原建立了羌塘自然保护区。位置约为:北纬31o44'~36o30',东经85o13'~91o15',总面积为247120平方公里。近期,结合科学考察成果,西藏自治区有关部门正在规划扩大保护区的面积。自然保护区根据其自然状况和人类社会活动以及开发程度分别被划为南北两大块,即:(1)以色林错、格仁错湖泊群为主体的申扎湿地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约4万平方公里。该地区俗称为南羌塘。人口密度相对较高,自然气候条件较好,牧业开发较早,有大面积的湿地、沼泽群体,是西藏特有水禽黑颈鹤等水鸟的重要的夏季繁殖地区。历史上较多的野牦牛足迹已在30年前消失。(2)以扎加藏布和波仓藏布两条大河为南界的广大藏北干旱、寒冷地区,被习惯称为藏北高原荒漠特有动物自然保护区。该地区也称为北羌塘。人口密度十分稀少,绝对无人区就在该保护区内。迄今这里基本还保存着较原始的自然面貌,保存着世界上最珍贵的野生生物群落,生活着独特的野生动物群体,如:野牦牛、藏羚羊、藏野驴、藏原羚、盘羊、棕熊、藏狐、雪豹、赤麻鸭等野生动物及紫花针茅、羽柱针茅、篙草、青藏苔草、垫状驼绒藜、昆仑篙草等植物群落。藏北高原荒漠生物多样性自然保护区,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的典型代表,位于地球上最大的、最奇异和最接近原始状态的生态系统的心脏地带。由于受特殊自然环境的制约,各种生物群落生态系统十分脆弱,很容易遭到毁灭性的破坏,而且,一旦破坏,很难再予恢复,因此,保护好这里的生物多样性意义尤其重要。保护区保护了一大批国家和自治区重点保护动物及国际上列为濒危的物种。保护区为开展对高原荒漠特有珍兽的生态学、生活习性、经济价值、利用价值、繁衍发展、科学价值、生态价值、基因价值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场所。对保护区内高原荒漠特有动物生理适应性的进一步研究,很可能为人类适应高原缺氧提供重要信息。藏北高原荒漠生物多样性自然保护区是目前世界上最大、平均海拔最高的陆地荒漠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世界野生动物保护基金会的副董事长柯蒂斯?波伦说:"……我认为这是一个十分令人兴奋的事态发展。划出这一大块生态保护系统是十分重要的。这个保护区比美国最大的两个野生动物保护区译空河三角洲国家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和北极国家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均大三倍,比非洲最大的保护区坦桑尼亚的塞卢斯禁猎区大四倍。"无人区里真的无人吗 有人根据藏北高原西南部苏日山区发现的更新世中晚期人类活动遗迹估计,藏北高原人类活动已有40万年~50万年的历史。由于有关藏北高原的研究在这方面进行得很少,发现古人类活动痕迹的又多为非考古研究人员,故不能做出确切的解释。据近年在藏北高原已捡到的大量旧石器和细石器分析,人类至今1万年~5万年之间已多次往返于藏北高原地区。新石器时代的标志是由狩猎转为农耕文化时代。虽然在藏北高原尚未见到新石器时代的遗迹,但考察工作者们在藏北无人区腹地尼玛县绒玛乡加林山,发现了一个个丘陵山包,满山是油光发亮的青褐麻石,上面画满了各种图案。除画有人、牛、羊、马、野生动物等"图腾"符号外,还有猎人开弓、放牧和耕耘土地的图。据专家分析,这些岩画是史前期文化,距今有4000年~10000年。那时候,人们还没有学会制造工具,这些岩画肯定是远古人画上去的,而不是凿上去的。岩画上有狩猎、放牧,还有耕耘,可想在当时农牧业已发展到一定水平。现在藏北高原无人区平均海拔5000米,几乎全年有霜冻,基本上没有能够耕耘、开展农业生产的地方。加林山岩画的发现,将意味着重新改写藏民族的起源、文化的发祥地、藏北高原气候的变化等等有关历史。这一切都有待人类考古学家们去探索考证。今天生活在藏北高原的牧人们很可能是在数万年冰期反复进退过程中坚守在这里的古人类的代表:每次大冰期结束,历经严寒磨难的藏北高原,欣然迎来了某个部落或一群猎人。他们在这里垒起洞穴、生起篝火,用骨器在坚硬的砾石上剥制作为箭头和刀刃的石片石叶,把剩下的石核作为加工兽皮的刮削器。"青藏高原是人类起源的摇篮"一说虽然仍属假说,但历史哲学家汤因比曾用实证主义方法,列举大量例证,"证明文明诞生的环境是一个非常艰难的环境,而不是一个非常安逸的环境",由此提出一个公式:"挑战愈强,刺激就愈大"。近百年来藏北高原无人区,曾不断有外来人员经过或游牧民放牧,猎人也同时渗透进无人区,还有少量的淘金者。但由于该地区严酷的气候和高海拔,在其北部现在的绝对无人居住的地区一直使人们无法永久居留下来。据乔治?B?夏勒先生提供的资料表明:我国元朝时期曾有一位蒙古族将军次仁东都(固始汗),率领他的军队从新疆和田出发越过昆仑山,斜穿过藏北到达纳木错;18世纪晚些时候,清廷从纳木错向北到玉田(克里雅)开辟了一条商路,因这条路十分艰难,在19世纪被放弃了。1903年瑞典旅行家斯文赫定(Hedin)从新疆出发向南而行,没有见到人。一直到普若岗日山附近的令戈错(北纬33o50',东经88o50')东北,他才遇到"三个猎野牦牛的猎人,周围放着两、三个牦牛头和一些蹄子。"蓬瓦劳(Bonvalot)在1892年所走的路线和赫定相似,他在离今天双湖不远的普若岗日山南侧的山脚下第一次遇到游牧民的踪迹。利特德尔(Littledale)1896年离开新疆后,第一次遇到人是在嘎尔措(北纬33o25',东经88o25')。格瑞纳德(Grenard)1904年从新疆南来时,在两月内没有遇到任何人,后来在依布茶卡(北纬33o00',东经86o42')附近才见到了游牧民。1905年若令曾在阿鲁盆地以东见到一个废弃的淘金者营地,在鲁玛江东错(北纬33o00',东经88o40')以南约80公里见到一个正在使用的营地。1894年~1907年藏北地区的土匪,经常抢外来人员的行李和驮畜,"后来被西藏官兵抓住砍了头"。总之,在一个世纪以前,放牧的北部极限与今天的大致相同--阿鲁盆地(北纬34o00',东经82o25'),戈木错(北纬33o38',东经85o42')、依布茶卡、嘎尔措,普若岗日(北纬33o50',东经89o10')一线,只是那时的游牧民都是季节性的。20世纪50年代~60年代,公路修进了藏北高原,双湖等行政点建起来后,情况发生了变化。70年代申扎附近的几个乡向北迁移到双湖一线,建立了一些定居点。但大多数由于缺少淡水而被放弃,存留至今的仅有绒玛、查桑和嘎尔措(两个村子)等乡。尽管那里有较好的放牧条件,但1994年那曲地区为了保护珍贵野生动物已放弃了继续向嘎尔措以西北移民放牧的计划。目前,藏北地区南部(南羌塘)的行政区域是申扎县全境,到班戈县全境、尼玛县南部等乡、安多县南部等乡;藏北北部(北羌塘)的行政区域是双湖特区全境,安多县北部,尼玛县北部等乡,改则县全境,日土县东部各乡。估计有居民2.4万户,约12.5万人(其中已划为北羌塘保护区内人口约2万人,南羌塘申扎保护区内人口约1.5万人,其它地区9万人),有牦牛约36万头,马5万匹,山羊130万只,绵羊360万只。南羌塘的主要行政区申扎县在1959年建立。申扎藏语意为"皮火筒状山沟前"。古称纳仓德巴。建县时将以前西藏地方政府时期的申扎宗(县)和后达那伦珠则G卡(村)的雅木地、巴扎、准布、塔尔玛、加龙等部落及谢通G卡的堪巴查桑、新沟两部落和多巴、卡彭、多瓦、卓瓦等部落合并。20世纪80年代又将当时申扎县北部部分地区划为双湖行政区,西部和北部大片地区划为尼玛县。目前的申扎县面积约4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4万,有牦牛约7万头、马约0.5万匹、山羊10万只、绵羊40万只。当地居民的主要收入以畜牧业生产为主,1994年人均收入约960元人民币。县城所在地甲觉底布,海拔4680米,占地面积3平方公里,建筑面积约20000平方米,设有邮电、气象、银行等单位。全县各乡和80%的村均通公路。藏北高原无人区的主要行政区双湖特别区,位于北纬33o15',东经89o50',建于20世纪70年代,是一个地域辽阔、居住极度分散的县级特别区。平均海拔5000米,总面积达12多万平方米,总人口约8千人,属于纯牧业生产区。有牦牛2.5万头、绵羊38万只、山羊14.5万只、马0.5万匹,1994年居民人均收入约1525元人民币。该特别区的嘎尔措乡是最北部无人区南部边缘的牧业乡,全乡约有440人,以畜牧业生产为主,当地牧民生活水平较富裕,全乡有家牦牛2200头、绵羊2.8万只、山羊8500只、马约100匹,1994年居民。人均收入达2400元以上。近年基本上没有人猎杀野生动物的现象。文化遗存 在藏北高原辽阔的土地上,有许多地方都能寻找到人类的文明遗迹。在那些古老的年代里,这里曾是一个气候温和、可以耕耘的肥沃土地。只是由于地壳的不断运动和撞击,使这块绿色的板块向上隆起,地质发生了巨大变化,而成了高寒、缺氧的无人区。距申扎县东100公里处,有座不高的三棱山,其中东棱的山脊上有一座古老的二层干打垒房,由于年代久远,3米高的墙体已风化成岩石了,但仍保持着一米多宽的厚度。在这座楼房的周围有许多全石结构,不曾用过半点铁、木的小平房。尤其令人费解的是,其中不少石屋是建在悬崖上的。类似这种形状、结构,又建在悬崖上的小石屋在申扎县北面的达琼山,尼玛县、双湖特别区两地也有不少。考察发现,它们好像是同一历史时期建造的。在尼玛县(曾为文部办事处)以北约10公里处的两座从北向南并排高耸的山下,有一大片古老房屋的废墟,总面积约有2000平方米,也是用石头建造的。当初是否用过铁、木,尚无证可考。在这些古迹的东南侧,有一处人造石林,只有10几根。每根约有一人高、一人粗,当地人称它为:"盟杜孔"(盟墓坑)。在尼玛县卓瓦乡东部的孜古有108座古塔,现已残破不堪。许多迹象表明:很早以前,这里的气候条件比现在好得多。在申扎县的布嘎日山下有松香出土;在尼玛县的当琼湖边也出土过松香。由于年代的久远,其中有的已变成琥珀,将其放在火里焚烧,冒出来的烟,还有浓郁的松香味儿。在藏北无人区西部的某些山顶,曾发现有巨大的生铁锅或铜锅,锅底埋在土里,锅里灌满了土,长满了牧草,锅沿露在土外,有的还可以看到花纹。据说:有的大锅可卧睡上千只绵羊。还有人传说,有的大锅曾是魔国大王阿琼的神魂锅,至今还没有人敢动它。另外,据申扎县文教局的一位干部介绍,在双湖特别区莱多乡南面的扎拉香山顶上,有两把巨大的长刀,每把约有两米长。在双湖特别区最北部新发现一座古堡废墟。古堡中有一座高约6米、直径8米有余的佛塔。佛塔周围上百堵高矮不齐、大小不等的土墙残体中,最大的一堵墙体约20米高、40米长、11米厚,像是干打垒的土墙。在加林山和夏仓有很丰富的岩画。那些画或刻在石头上的岩画笔法简洁稚拙,表现抽象,图像既有单一的牛羊、野兽和"图腾"符号,也有猎人开弓和放牧的情景,还有农耕图和藏文。对于这些岩画,藏族牧民认为非人力所为。相传,尼玛县的穷宗遗址是古香雄国。香雄是西藏本土宗教--苯教的发祥地。经考证,苯教先曾盛行于阿里一带。藏北高原文部这偏远的地方,历史上到底是不是苯教的发祥地,尚待以后去考证。现在,它仍是一个没有解开的谜。
不支持Flash【图文】2012高考中国地理复习系列课件22《青藏高原区的自然区域特征》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2012高考中国地理复习系列课件22《青藏高原区的自然区域特征》
总评分4.0|
浏览量149050
用知识赚钱
大小:600.00K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