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工程硕士论文开题报告应该怎么准备

毕业设计开题报告(完整版)_图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毕业设计开题报告(完整版)
阅读已结束,下载文档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还剩13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下载费用:10 皮蛋 &
当前资源信息
编号: 08253
类型: 共享资源
格式: DOCX
大小: 247.15KB
上传时间:
【 城市与区域规划硕士论文】中国新城拓展的区域差异比较研究- 论文开题【2015年】
1 / 10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硕士生论文 /毕业设计开题报告书 学 号: 名: 吉玫成 指导教师: 罗小龙 教授 时 间: 国新城拓 展研究 :对东中西三大地区比较 1 绪论 究背景 国城市化“第四波”加快城市拓张 2000 年以来,在经济全球化加速推进的背景下,我国城市化正进入快速发展的第四波阶段 ( 叶嘉安 等 , 2006), 城市 继续快速 扩张。 在经过改革开放及进一步深化改革之后城市化水平持续增长,城市空间也在迅速的发展。 许多城市普遍在中心城区外围寻求新的发展空间 ( 毛利伟 等 , 2005), 建立了新城、新区 等 。 继以开发区为载体推进城市化之后,我国又开始以新城为载体再次推进城市化 。 城建设成为城市营销工具 政府管理 城市的 模式越来越倾向企业化治理,使得城市必须像企业一样具备营销能力。近十年城市通过大事件(如奥运会、世 博会等)以获得目标客户群(如企业、旅游者、移民)的青睐,并依此为契机来实现城市发展的多重目标(于涛等, 2011)。 新城建设便是城市目标之一, 新城的建设 也 成为城市营销的利器。通过新城的建设,一方面 政府获取了一笔丰厚的土地财政收入,另一方面为城市内外资本创造新的发展空间。因此,以 新城 建设来 推进 城市 发展 成为 城市发展的新趋势。 发区 第三次 创业催生新城发展 近年来, 除了大项目大事件带动的新城发展外, 在开发区经过一次创业和二次创业之后,又出现了新的变化,即从工业园向城市新区、新城 转变 ,从单一制造业发展向服务业并举发展。天津、 青岛、 南京 和大连 等城市的开发区纷纷提出建设新城区的目标 (杨东峰 等 , 2006;柴彦威等, 2008) 。 在东部沿海地区 开发区 则逐渐进入 第三次创业, 将从 生产型向综合性转 2 / 10 变 , 这 使得 越来越多的开发区向新城开始转型 (沈宏婷, 2007;买静,张京祥, 2010)。 究问题 新城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2000 年后 ,大学城的建设 、大项目大事件推动新城的发展以及开发区向新城转型等等都 为新城 在我国迅速发展 敲响前奏,推动我国一轮新城建设的高潮。 而我国地域辽阔,东中西发展存在差异,新城在东中西地区的拓展也会不同。 基于此,本研究主要关注以下问题: —— 新城 拓展 在东中西 地区会有怎样的 差异 ? —— 有哪些因素推动了新城的拓展? 究意义 从 理论上 看 , 中国新城研究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许多学者在新城发展动力、新城规划建设、新城开发路径及新城管理模式等方面做了较充分的研究。而本 研究 则尝试在全国范围对36 个国家重要城市(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的 新城拓展进行分析, 对新城发展研究提出理论 性 总结。 从实践上 看, 指导新城的发 展 建设 。 通过对全国 36 个城市的新城进行搜集,归纳梳理不同时期新城拓展面积,总结新城发展整体特征, 探寻新城拓展动力机制, 从 而 为新城的发展建设提供指导性建议。 2 相关研究综述 城概念界定 新城是 社会快速发展的产物,同时新城的建设也对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对新城的概念,国际学术界并无统一的说法。有的直接把它与规划城市或社区等同起来,认为它是一个从开始就设计好并按规划建设的城市、城镇或社区 。相对而言,在《英国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将新城作为城市规划的一种形式,比较赋有历史针对性。它是这样定义“新城”的:一种规划形式,其目的在于通过在大城市以外重新安置人口,设置住宅、医院和产业,设置文化、休憩和商业中心,形成新的、相对独立的社区 。 在我国对新城界定种类繁多, 有城市的新区 、枢纽新城、 城市的卫星城及开发区转型而成的综合型新城,这些均出于地方政府发展要求 而形成的 。本研究为方便 确定 全国 36 个城市的 新城 及相关 统计, 综合我国新城发展的实际情况,借鉴国外新城发展的实践经验, 本文中的“新城”界定为: 位于大 城市郊区,有永久性绿地与大城市相隔离,交通便利、设施安全、环境优美,能分担大城市中心城市的居住功能和产业功能,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城市社区 或新区 ; 或是以大型基础项目为依托的产业园区“退二进三”转型发展而成的资本 高度密集、现代工业主导、具有明显城市特征、能够相对独立运行的城镇地域单元 。 在这样的界定下,城市的新区、枢纽新城、卫星城及开发区转型而成的综合性新城等这些都属于界定范畴。 3 / 10 外新城 研究进展 19 世纪以来,西方主要国家的城市发展先后经历快速城市化、郊区化和逆城市化 3 次重大转变,空间形态上也有集中发展到分散发展,再到城市蔓延演变。 在此演化过程中,西方新城研究大都围绕解决特定历史时期的城市问题而展开,大体可分为 以下 3 个时期: 一是19 世纪末至二战前,以注重新城社会需求,强调人口和功能分流为内容; 二是 二战后至 90年代,以注重新城经济需求,强调新城区域平衡和经济发展为内容; 三是 20 世纪 90 年代至今,以注重新城生态需求,强调新城公共政策导向和规划指引为内容。 功能疏导和社会需求导向 ( ) 19 世纪以来,西方国家基本实现了工业化,大量农业人口向城市快速集中 ,城市规模得以不断扩大,城市发展实现了第一次重大转变( (周春山, 2007) 。城市的过度膨胀带来了住房紧张、交通拥挤等问题。在此背景下 , 社会改革家们先后提出田园城市、有机疏散等城市理论和开发实践 ,成为近现代新 城 研究的溯源。 比如,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被认为是新城研究最早的理论雏形。其中,控制城市规模、分散城市功能、绿带环绕城市以及新型的土地开发理念,对后来的卫星城建设、新城运动等都有重要意义。 到后来,卫星城 建设则大体分两类:一是为了疏散城市人口、工业而建。二是为了在城市郊区发展新工业或第三产业而建。这在一定程度上截流了大城市部分人口,分担了城市部分功能,但疏散效果相对较弱。 能平衡和 经济需求导向 ( ) 20 世纪中叶,西方国家在第三次产业革命带动和交通技术支撑下,中心人口向周边地区迁移,中心城区衰退而郊区快速发展,城市实现了第二次重大转变 ( G, 1987) 。 因此, 发展经济、遏制分散形态是这一时期的主题。 二战后西方国家开展了大规模的新城运动 (旨在缓和大城市住房压力与城市空间蔓延。 其核心思想包括:突出综合配套,不再是郊区住宅;注重职住平衡;强调经济需求和社会问题解决;强调政策、规划、立法对新城开发的引导 ( , 1972) 。 策引导和生态需求导向 ( 1990 年至今)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西方处于后工业化时期,大量人口迁往离郊区更远的乡村,城市发展实现了第三次重大转变( 城市发展出现 2 个趋势: 一是 市区加速衰退,导致政府加强干预; 二是 逆城市化导致远郊低密度开发、生态遭到破坏 ( , 1998) 。研究视角包括低碳理念与生态新城研究, 郊区化与 边 缘 城市研究,城市增长管理与新 城 开发研究,新 城 产业与就业问题研究,新 城 社会问题研究等。 表 1 国外新城研究的演化 项目
年 1990 年至今 发展阶段 快速城市化阶段 郊区化阶段 逆城市化阶段 4 / 10 核心理论 田园城市、有机疏散等 增长极理论、产业集群等 生态城市、精明增长等 研究视角 社会学和功能学视角 建筑学和规划设计视角 生态学和政策机制视角 动力机制 注重社会需求,强调人口和功能的分流 注重经济需求,强调区域平衡和经济发展 注重生态需求,强调政策导向和规划指引 开发实践 卫星城建设 新城开发、工业园区 基于环境生态、可持续发展角度的新区内部和机制研究 内新城 研究进展 国内的城市新城研究起步较晚,最早可追溯到 20 世纪 50 年代由梁思成和陈占祥提出的“ 梁陈方案 ” ,即主张借用有机疏散理论,通过另建新城来指导北京城市建设 , 如强调组团的绿带隔离,职住平衡,减少跨区域交通等。随后,新 城 研究进入沉寂期,直至改革开放以后的经济特区、经济开发区、卫星城等开发实践,对新城的研究才步入正轨。改革开放以来的新城研究大致分为 3 个阶段: 1978 年至 20 世纪 90 年代初期以国外理论借鉴为重点; 20世纪 90 年代至 21 世纪 00 年代初期以开发区研究为重点; 21 世纪以来至今 以 综合新 城 、新区 研究为重点。 国外理论借鉴与城市空间增长研究为重点 ( ) 改革开放以 后 ,我国先后引进了卫星城理论、工业区位论等国外经典理论,并由此在部分大城市展开了关于卫星城、新城、工业园区的理论与实践开发研究。 早期有学者对英国米尔顿凯恩斯新城规划做了简介(王凤武, 1979),也有翻译国外有关新城建设的文章(金经元, 1981),总结 国外 新城规划特点(柴锡贤等, 1981) 。 这些使得国内对新城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与此 同时,这一时期 对新城研究影响较大的理论 如 有机疏散、增长极理论、工业区位 论等也被学者们纷纷研究。另外 ,对卫星城的探讨在这一时期 也有不少。多是卫星城的个案研究,如对 上海卫星城社会问题研究 (陈迪化等, 1985),对广州卫星城建设的讨论 并提出发展建议 ( 房庆方 , 1987)。 总体来说,此阶段研究多数停留在介绍国外新城的 层面上 ,新城的建设也仅仅在几个大城市中起步,对新城专门研究较少。 产业开发园 /工业园区研究为重点 ( 1990 至 21 世纪初) 自 20 世纪 80 年代初期设置经济特区,到各类开发区争先设立,我国展开了开发区的大规模建设实践并在 20 世纪 90 年代初期和末期二次掀起了 “ 开发区热 ” 。在此期间形成的与 新 城相类似的各种区,其 类型包括经济特区、开发区、高新区、保税区和边境经济合作区等,这些开发区以主城区为依托,利用税收和土地等政策优惠, 多数 成为现代化的工业新城。 如大连金州新区就是以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为蓝本开发建设的。 在此背景下,国内新 城研究进入了以产业开发区研究为重点的阶段,研究视角也随着开发区实践的深入展开而不断调整和变化,国内产业开发区研究分为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理论研究更加关注开发区的产业发展、土地开发和空间联系等,尺度较宏观;实践研究相对关注开发区的政策管理、发展策略及开发个案等,尺度相对微观。 5 / 10 20 世纪 90 年代初期,研究重点在经验借鉴、建设模式、开发个案等方面; 90 年代中后期,对开发区的产业发展策略、土地开发模式、政策制度反思和开发区热等经济发展问 题较为关注 , 并且 总结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现状 、发展 类型 及 分布特点(曾刚, 1997),提出高新技术开发区区域发展基本走向(陈汉欣, 1999) ; 21 世纪以来,随着开发区面临转型和升级问题,不再仅限于经济领域,具体包括产业创新、发展转型、空间功能关系和 “ 二次创业 ” 等。具体研究领域可分为 以下 4 个方面: 1) 开发区产业集群。国内学者从开发区产业集群、与母城产业联系、及开发区的“二次创业”三个视角对开发区产业进行了相关研究(刘恒江,陈继祥, 2005;邓丽姝, 2007;熊军,胡涛, 2001)。 2) 开发区空间联系研究 。 部 分研究者以北京等为例分析开发区作为郊区化载体,促进城市的近远域郊区化和郊区化的空间分异(郑国,周一星, 2005);也有研究者论述分析了我国开发区建设的“非典型性”郊区化模式(王慧, 2007)。在开发区与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的关系方面,开发区经济空间影响是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综合作用的结果(王慧, 2006),其与城市空间组成结构模式有双核式、连片带状式和多极触角式 3 种类型(张晓平,刘卫东,2003)。 3) 开发区土地利用研究。对土地开发的空间视角特征、土地利用类型等进行研究( 何书金,鲁奇 , 1999),也有学者提出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策略,认为开发区集约利用途径包括规划控制、指标控制 、政策控制等 (班茂盛,方创琳,宋吉涛, 2007) 。 4) 开发区管理体制研究。 对开发区的管理架构进行了分析(王慧, 2004),也有借鉴国外相关理论如城市管治( 城市政体理论( “ 超自主体制 ” 理论等分析中国开发区运作的典型特征 (罗小龙,沈建法, 2006) 。 综合新区、新城研究为 研究趋势 ( 21 世纪初期以来 至今 ) 21 世纪初期,随着开发区优惠政策的调整,特别是 2003 年 国家要求清理整顿开发区,开发区数量和规模锐减,并纷纷朝综合型新区转型。国内的关注热点也逐渐转向了综合型新城、新区 研究。与以往研究对象集中在产业开发区,视角过于关注产业经济、开发区 政策相比,此阶段的研究更为综合,对象主要是具有综合性功能的 新城 ,研究视角涵盖了新 城(区)空间结构、演化机制和个案研究。 1)新 城 空间结构研究。具体包括 3 个研究视角: 一是 与母城空间联系。如基于空间形态视角,研究者将新区与母城的空间模式分为单中心轴线式、单中心卫星均匀式、单中心 卫星辐射式、多中心轴线式、多中心环状线性式和多中心带外部卫星紧凑式 6 种 (张洪恩,2004) ; 二是 新 城 空间开发模式。研究较多的包括公共设施导向模式、公共交通导向模式和生态引导模式等 (郑曦, 2006) ,还有研究者提出了控制型界内高强度开发、引导型外混合开发以及限制型绿带低强度开发 3 种模式 (李翅, 2006) 。 三是 新 城(区) 功能组团开发。如研究者对城市新区商务区和 居住区空间形态的研究 (叶迎君, 2001;倪剑波, 2007) 。 2) 新 城(区) 演化机制研究。具体包括 2 个研究视角: 一是 新 城( 区 ) 演化周期。基于功 能发育视角,部分研究者将新区开发分为功能规划、功能发育、功能强化和功能成熟 4 个时期。发展前期,区位、交通、人口以及住宅数量影响大;发展后期,居住要求、服务配套等影响显著 (熊军,胡涛, 2001) 。 二是 开发管理机制。部分研究者从规划设计、土地配置、资金供给、干预机制等分析了政府 李郇,李灵犀, 2006) ,基于企业家城市视角,对开发区向综合新城转型过程中管治体系变化的梳理(罗小龙等,2011)。 3)新 城 个案研究。基本涵盖了滨海型 /临港型、生产型、服务型、综合型等各类型城市 6 / 10 新 城 ,研究视角包括规划建设、区位选择、空间形态、存在问题等,但仍是以经济和产业视角为研究主体,空间与形态的研究仍旧较少。主要案例地包括浦东新区、滨海新区、郑东新区等。 表 2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 新城研究的演化 项目
年 1990 至 21 世纪初 21 世纪初至今 政策背景 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为主导 南巡讲话;开发区建设热;经济需求导向 整顿开发区; 控制大城市蔓延; 关注重点 以国外借鉴研究为重点 以开发区研究为重点 以综合新城研究为重点 研究方向 对新城单独研究较少 产业定位、区位选择、土地开发、管理机制等 空间结构、土地开发、产业发展、管理模式及演化机制 开发实践 深圳经济特区、上海卫星城建设 浦东新区、松北新区 滨海新区、两江新区、河西新城等 3 我国 新城 发展 总体情况 我国新城数量 增长迅速 ,规模 扩张不断加快 。 从新城规划数量来看,如 图 1 所示, 年新城的规划总体数量不多,总体趋势是在增加。这一时期,新城主要东部沿海地区;
年新城总体数量增多,并呈持续上升趋势。这一时期, 新城 在中部地区也逐渐开始出现 ;
年新城数量继续增加,西部地区 开始有了新城的规划建设 。从新城的空间演变来看,如图 2 所示, 新城从东部沿海地区的据点式发展逐渐向中西部延伸,并有最终形成网络状、遍布全国各地的发展态势。这将是中国空间经济和区域发展的新格局。新世纪以来,“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国家级战略都是新城建设全面铺展的政策风向标。 图 1
年我国 36 个城市新城数量 年 份个 数 7 / 10 图 2 我国新城空间演化图 4 研究方法及数据获取 究方法 以全国 36 个城市中的新城建成面积及城市建成区面积为主要数据,通过应用相关理论知识,对东中西地区新城拓展差异进行分析研究,具体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 1) 遥感分析 法 : 通过下载 1990、 2000、 2005、 2010 年遥感 影像图,并根据事先确定好的各个城市新城范围在 描出与之对应的新城范围并 计算出其在四个时间段的建成面积。 ( 2) 实地踏勘调查及访谈法 : 选取我国典型新城实地踏勘,并 与 当地新城政府 工作人员 、企业 职工 、居民进行问卷访谈。 ( 3)资料文献分析法 : 对与新城相关的文献资料进行收集查询,包括正式出版的书刊、报纸、杂志、网络搜索;相关统计资料和内部资料的获取。 据获取 首先 获取 36 个城市(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在 1990、 2000、 2005、 2010四个时期影像 图 ; 搜集 36 城市总体规划资料中有关新城资料,确定新城大致范围 并 在 6 个城市中新城在 1990、 2000、 2005、 2010 时期建成区面积。 其次需要 在中国城市 8 / 10 统计年鉴中提取出 36 个城市在 1990、 2000、 2005、 2010 时期城市建成区面积整理成表格。最后 通过 选择性 实地踏勘获取一些一手资料 用以弥补资料的不足 。 5 论文提纲 1、 绪论 究背景 究问题 究意义 究内容、方法与框架 2、 新城相关研究综述 城概念界定 外 新城研究进展 内新城研究进展 3、我国新城 拓展总体 现状 4、 研究方法与数据获取 5、我国新城 拓展总体情况 城扩展总体情况 城扩展的时间差异 城扩展的空间差异 6、新城扩展的动力机制 家政策推动新城发展 事件大项目 带动新城发展 府 利用新城来 营销 通环境改善 促进新城发展 7、结论与讨论 要结论 我国新城发展建设工作的启示 足与展望 6 工作安排 2013 年 1 月 3 月:基础资料收集阶段。主要完成研究背景、研究综述、相关理论研究和研究区概况。 2014 年 3 月 6 月:现场调研及分析阶段。主要完善文献综述,收集相关数据,进行全面分析,完成访谈等现场调研工作。 2014 年 7 月 12 月:完成初稿。 2014 年 12 月 6 月: 完稿并提交答辩 9 / 10 参考文献 [1] 叶嘉安 ,徐江 ,易虹 J] - 18. [2] 毛利伟 , 吴文鑫 , 杨永春 , 等 . 中国城市新城(区)发展研究 —— 以兰州市榆中新区为例 [J]. 城市问题 , 2005(3). [3] 沈宏婷,开发区向新城转型的策略研究 [J]~73. [4] 买静 ,张京祥 — 以无锡新区为例 [J]2010(9). [5] 张捷 ,赵民 — 重读 《新城 —— 英国的经验》 [J] 2002(5). [6] 黄胜利 ,宁越敏 J]2003(4). [7] 张捷 ,当前我国新城规划建设的若干讨论 [J]~75. [8] 胡晓鸣 ,王蓉 J]2006(3). [9] ] 998. [10] in of ]987( 18) :379[11] . ]. 972. [12] 郑国 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0. [13] 吴良镛 J]2005( 1) :18[14] 蔡纪良 J]1982( 1) :9[15] 刘恒江 ,陈继祥 J]2005,25( 5) :606[16] 邓丽姝 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 [J]2007( 6) :51[17] 熊军 ,胡涛 二次创业 ”的全球化视角 —— 对长江三角洲开发区“二次创业”的分析 [J]自然科学版 ,2001( 4) : 489[18] 郑国 ,周一星 J]2005( 6) :23[19] 王慧 一种 ”非典型性 ”郊区化过程 ?[J]2007( 10) :93 [20] 王慧 J]2006,61( 10) :1011[21] 张晓平 ,刘卫东 J]2003( 2) :142[22] 何书金 ,鲁奇 J]1999,18( 4) :338[23] 班茂盛 ,方创琳 ,宋吉涛 J]2007,16( 3) :45[24] 王慧 J]2006( 5) :19[25]罗小龙 ,沈建法 盟 —— 以江阴经济开发区靖江园区为例 [J]~52 [26] 洪燕 — 从制度演进的视角 [D]复旦大学 ,2006. [27] 周元 ,王维才 兼论高新区“二次创业”的能力评价 [J]2003,23( 4) :451[28] 任建雄 ,开发区有序演化与治理政策选择 [J]2007( 5) :44[29] 张洪恩 D]西南交通大学 ,2004. [30] 郑曦 D]北京林业大学 ,2006. [31] 李翅 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新区发展与增长调控 [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 [32] 倪剑波 D]天津大学 ,2007. 10 / 10 [33] 叶迎君 — 以苏州新区为例 [J]2001( 6) :38[34] 郑珊瑚 M]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 ,2009. [35] 吴智刚 M]华南理工大学 ,2010. [36] 于蕾 D]浙江大学 ,2006. [37] 马书红 ,周伟 ,王元庆 J]自然科学版 ,2010( 3) :76[38] 黄文健 ,裴海疆 ,杨涛 J]2008( 2) :71[39] 周蓉.城市新区公共交通体系研究 [D]长安大学 ,2010. [40] 李郇 ,李灵犀 — 以广州琶洲地区开发为例 [J]2006,26( 3) :157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皮蛋 &&0人已下载
还剩页未读,继续阅读
<a href="UserManage/CopyrightAppeal.aspx?bid=105005" title="版权申诉" class="fLeft works-manage-item works-manage-report" target="_blank"
关&键&词: 2015中国城市规划 2015年 中国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 城市的 中国新城 城市的新城规划 城市的新城 新城的规划 研究和 与区域规划研究 中国城市
资源描述:
1 / 10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硕士生论文 /毕业设计开题报告书 学 号: 名: 吉玫成 指导教师: 罗小龙 教授 时 间: 国新城拓 展研究 :对东中西三大地区比较 1 绪论 究背景 国城市化“第四波”加快城市拓张 2000 年以来,在经济全球化加速推进的背景下,我国城市化正进入快速发展的第四波阶段 ( 叶嘉安 等 , 2006), 城市 继续快速 扩张。 在经过改革开放及进一步深化改革之后城市化水平持续增长,城市空间也在迅速的发展。 许多城市普遍在中心城区外围寻求新的发展空间 ( 毛利伟 等 , 2005), 建立了新城、新区 等 。 继以开发区为载体推进城市化之后,我国又开始以新城为载体再次推进城市化 。 城建设成为城市营销工具 政府管理 城市的 模式越来越倾向企业化治理,使得城市必须像企业一样具备营销能力。近十年城市通过大事件(如奥运会、世 博会等)以获得目标客户群(如企业、旅游者、移民)的青睐,并依此为契机来实现城市发展的多重目标(于涛等, 2011)。 新城建设便是城市目标之一, 新城的建设 也 成为城市营销的利器。通过新城的建设,一方面 政府获取了一笔丰厚的土地财政收入,另一方面为城市内外资本创造新的发展空间。因此,以 新城 建设来 推进 城市 发展 成为 城市发展的新趋势。 发区 第三次 创业催生新城发展 近年来, 除了大项目大事件带动的新城发展外, 在开发区经过一次创业和二次创业之后,又出现了新的变化,即从工业园向城市新区、新城 转变 ,从单一制造业发展向服务业并举发展。天津、 青岛、 南京 和大连 等城市的开发区纷纷提出建设新城区的目标 (杨东峰 等 , 2006;柴彦威等, 2008) 。 在东部沿海地区 开发区 则逐渐进入 第三次创业, 将从 生产型向综合性转 2 / 10 变 , 这 使得 越来越多的开发区向新城开始转型 (沈宏婷, 2007;买静,张京祥, 2010)。 究问题 新城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2000 年后 ,大学城的建设 、大项目大事件推动新城的发展以及开发区向新城转型等等都 为新城 在我国迅速发展 敲响前奏,推动我国一轮新城建设的高潮。 而我国地域辽阔,东中西发展存在差异,新城在东中西地区的拓展也会不同。 基于此,本研究主要关注以下问题: —— 新城 拓展 在东中西 地区会有怎样的 差异 ? —— 有哪些因素推动了新城的拓展? 究意义 从 理论上 看 , 中国新城研究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许多学者在新城发展动力、新城规划建设、新城开发路径及新城管理模式等方面做了较充分的研究。而本 研究 则尝试在全国范围对36 个国家重要城市(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的 新城拓展进行分析, 对新城发展研究提出理论 性 总结。 从实践上 看, 指导新城的发 展 建设 。 通过对全国 36 个城市的新城进行搜集,归纳梳理不同时期新城拓展面积,总结新城发展整体特征, 探寻新城拓展动力机制, 从 而 为新城的发展建设提供指导性建议。 2 相关研究综述 城概念界定 新城是 社会快速发展的产物,同时新城的建设也对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对新城的概念,国际学术界并无统一的说法。有的直接把它与规划城市或社区等同起来,认为它是一个从开始就设计好并按规划建设的城市、城镇或社区 。相对而言,在《英国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将新城作为城市规划的一种形式,比较赋有历史针对性。它是这样定义“新城”的:一种规划形式,其目的在于通过在大城市以外重新安置人口,设置住宅、医院和产业,设置文化、休憩和商业中心,形成新的、相对独立的社区 。 在我国对新城界定种类繁多, 有城市的新区 、枢纽新城、 城市的卫星城及开发区转型而成的综合型新城,这些均出于地方政府发展要求 而形成的 。本研究为方便 确定 全国 36 个城市的 新城 及相关 统计, 综合我国新城发展的实际情况,借鉴国外新城发展的实践经验, 本文中的“新城”界定为: 位于大 城市郊区,有永久性绿地与大城市相隔离,交通便利、设施安全、环境优美,能分担大城市中心城市的居住功能和产业功能,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城市社区 或新区 ; 或是以大型基础项目为依托的产业园区“退二进三”转型发展而成的资本 高度密集、现代工业主导、具有明显城市特征、能够相对独立运行的城镇地域单元 。 在这样的界定下,城市的新区、枢纽新城、卫星城及开发区转型而成的综合性新城等这些都属于界定范畴。 3 / 10 外新城 研究进展 19 世纪以来,西方主要国家的城市发展先后经历快速城市化、郊区化和逆城市化 3 次重大转变,空间形态上也有集中发展到分散发展,再到城市蔓延演变。 在此演化过程中,西方新城研究大都围绕解决特定历史时期的城市问题而展开,大体可分为 以下 3 个时期: 一是19 世纪末至二战前,以注重新城社会需求,强调人口和功能分流为内容; 二是 二战后至 90年代,以注重新城经济需求,强调新城区域平衡和经济发展为内容; 三是 20 世纪 90 年代至今,以注重新城生态需求,强调新城公共政策导向和规划指引为内容。 功能疏导和社会需求导向 ( ) 19 世纪以来,西方国家基本实现了工业化,大量农业人口向城市快速集中 ,城市规模得以不断扩大,城市发展实现了第一次重大转变( (周春山, 2007) 。城市的过度膨胀带来了住房紧张、交通拥挤等问题。在此背景下 , 社会改革家们先后提出田园城市、有机疏散等城市理论和开发实践 ,成为近现代新 城 研究的溯源。 比如,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被认为是新城研究最早的理论雏形。其中,控制城市规模、分散城市功能、绿带环绕城市以及新型的土地开发理念,对后来的卫星城建设、新城运动等都有重要意义。 到后来,卫星城 建设则大体分两类:一是为了疏散城市人口、工业而建。二是为了在城市郊区发展新工业或第三产业而建。这在一定程度上截流了大城市部分人口,分担了城市部分功能,但疏散效果相对较弱。 能平衡和 经济需求导向 ( ) 20 世纪中叶,西方国家在第三次产业革命带动和交通技术支撑下,中心人口向周边地区迁移,中心城区衰退而郊区快速发展,城市实现了第二次重大转变 ( G, 1987) 。 因此, 发展经济、遏制分散形态是这一时期的主题。 二战后西方国家开展了大规模的新城运动 (旨在缓和大城市住房压力与城市空间蔓延。 其核心思想包括:突出综合配套,不再是郊区住宅;注重职住平衡;强调经济需求和社会问题解决;强调政策、规划、立法对新城开发的引导 ( , 1972) 。 策引导和生态需求导向 ( 1990 年至今)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西方处于后工业化时期,大量人口迁往离郊区更远的乡村,城市发展实现了第三次重大转变( 城市发展出现 2 个趋势: 一是 市区加速衰退,导致政府加强干预; 二是 逆城市化导致远郊低密度开发、生态遭到破坏 ( , 1998) 。研究视角包括低碳理念与生态新城研究, 郊区化与 边 缘 城市研究,城市增长管理与新 城 开发研究,新 城 产业与就业问题研究,新 城 社会问题研究等。 表 1 国外新城研究的演化 项目
年 1990 年至今 发展阶段 快速城市化阶段 郊区化阶段 逆城市化阶段 4 / 10 核心理论 田园城市、有机疏散等 增长极理论、产业集群等 生态城市、精明增长等 研究视角 社会学和功能学视角 建筑学和规划设计视角 生态学和政策机制视角 动力机制 注重社会需求,强调人口和功能的分流 注重经济需求,强调区域平衡和经济发展 注重生态需求,强调政策导向和规划指引 开发实践 卫星城建设 新城开发、工业园区 基于环境生态、可持续发展角度的新区内部和机制研究 内新城 研究进展 国内的城市新城研究起步较晚,最早可追溯到 20 世纪 50 年代由梁思成和陈占祥提出的“ 梁陈方案 ” ,即主张借用有机疏散理论,通过另建新城来指导北京城市建设 , 如强调组团的绿带隔离,职住平衡,减少跨区域交通等。随后,新 城 研究进入沉寂期,直至改革开放以后的经济特区、经济开发区、卫星城等开发实践,对新城的研究才步入正轨。改革开放以来的新城研究大致分为 3 个阶段: 1978 年至 20 世纪 90 年代初期以国外理论借鉴为重点; 20世纪 90 年代至 21 世纪 00 年代初期以开发区研究为重点; 21 世纪以来至今 以 综合新 城 、新区 研究为重点。 国外理论借鉴与城市空间增长研究为重点 ( ) 改革开放以 后 ,我国先后引进了卫星城理论、工业区位论等国外经典理论,并由此在部分大城市展开了关于卫星城、新城、工业园区的理论与实践开发研究。 早期有学者对英国米尔顿凯恩斯新城规划做了简介(王凤武, 1979),也有翻译国外有关新城建设的文章(金经元, 1981),总结 国外 新城规划特点(柴锡贤等, 1981) 。 这些使得国内对新城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与此 同时,这一时期 对新城研究影响较大的理论 如 有机疏散、增长极理论、工业区位 论等也被学者们纷纷研究。另外 ,对卫星城的探讨在这一时期 也有不少。多是卫星城的个案研究,如对 上海卫星城社会问题研究 (陈迪化等, 1985),对广州卫星城建设的讨论 并提出发展建议 ( 房庆方 , 1987)。 总体来说,此阶段研究多数停留在介绍国外新城的 层面上 ,新城的建设也仅仅在几个大城市中起步,对新城专门研究较少。 产业开发园 /工业园区研究为重点 ( 1990 至 21 世纪初) 自 20 世纪 80 年代初期设置经济特区,到各类开发区争先设立,我国展开了开发区的大规模建设实践并在 20 世纪 90 年代初期和末期二次掀起了 “ 开发区热 ” 。在此期间形成的与 新 城相类似的各种区,其 类型包括经济特区、开发区、高新区、保税区和边境经济合作区等,这些开发区以主城区为依托,利用税收和土地等政策优惠, 多数 成为现代化的工业新城。 如大连金州新区就是以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为蓝本开发建设的。 在此背景下,国内新 城研究进入了以产业开发区研究为重点的阶段,研究视角也随着开发区实践的深入展开而不断调整和变化,国内产业开发区研究分为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理论研究更加关注开发区的产业发展、土地开发和空间联系等,尺度较宏观;实践研究相对关注开发区的政策管理、发展策略及开发个案等,尺度相对微观。 5 / 10 20 世纪 90 年代初期,研究重点在经验借鉴、建设模式、开发个案等方面; 90 年代中后期,对开发区的产业发展策略、土地开发模式、政策制度反思和开发区热等经济发展问 题较为关注 , 并且 总结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现状 、发展 类型 及 分布特点(曾刚, 1997),提出高新技术开发区区域发展基本走向(陈汉欣, 1999) ; 21 世纪以来,随着开发区面临转型和升级问题,不再仅限于经济领域,具体包括产业创新、发展转型、空间功能关系和 “ 二次创业 ” 等。具体研究领域可分为 以下 4 个方面: 1) 开发区产业集群。国内学者从开发区产业集群、与母城产业联系、及开发区的“二次创业”三个视角对开发区产业进行了相关研究(刘恒江,陈继祥, 2005;邓丽姝, 2007;熊军,胡涛, 2001)。 2) 开发区空间联系研究 。 部 分研究者以北京等为例分析开发区作为郊区化载体,促进城市的近远域郊区化和郊区化的空间分异(郑国,周一星, 2005);也有研究者论述分析了我国开发区建设的“非典型性”郊区化模式(王慧, 2007)。在开发区与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的关系方面,开发区经济空间影响是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综合作用的结果(王慧, 2006),其与城市空间组成结构模式有双核式、连片带状式和多极触角式 3 种类型(张晓平,刘卫东,2003)。 3) 开发区土地利用研究。对土地开发的空间视角特征、土地利用类型等进行研究( 何书金,鲁奇 , 1999),也有学者提出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策略,认为开发区集约利用途径包括规划控制、指标控制 、政策控制等 (班茂盛,方创琳,宋吉涛, 2007) 。 4) 开发区管理体制研究。 对开发区的管理架构进行了分析(王慧, 2004),也有借鉴国外相关理论如城市管治( 城市政体理论( “ 超自主体制 ” 理论等分析中国开发区运作的典型特征 (罗小龙,沈建法, 2006) 。 综合新区、新城研究为 研究趋势 ( 21 世纪初期以来 至今 ) 21 世纪初期,随着开发区优惠政策的调整,特别是 2003 年 国家要求清理整顿开发区,开发区数量和规模锐减,并纷纷朝综合型新区转型。国内的关注热点也逐渐转向了综合型新城、新区 研究。与以往研究对象集中在产业开发区,视角过于关注产业经济、开发区 政策相比,此阶段的研究更为综合,对象主要是具有综合性功能的 新城 ,研究视角涵盖了新 城(区)空间结构、演化机制和个案研究。 1)新 城 空间结构研究。具体包括 3 个研究视角: 一是 与母城空间联系。如基于空间形态视角,研究者将新区与母城的空间模式分为单中心轴线式、单中心卫星均匀式、单中心 卫星辐射式、多中心轴线式、多中心环状线性式和多中心带外部卫星紧凑式 6 种 (张洪恩,2004) ; 二是 新 城 空间开发模式。研究较多的包括公共设施导向模式、公共交通导向模式和生态引导模式等 (郑曦, 2006) ,还有研究者提出了控制型界内高强度开发、引导型外混合开发以及限制型绿带低强度开发 3 种模式 (李翅, 2006) 。 三是 新 城(区) 功能组团开发。如研究者对城市新区商务区和 居住区空间形态的研究 (叶迎君, 2001;倪剑波, 2007) 。 2) 新 城(区) 演化机制研究。具体包括 2 个研究视角: 一是 新 城( 区 ) 演化周期。基于功 能发育视角,部分研究者将新区开发分为功能规划、功能发育、功能强化和功能成熟 4 个时期。发展前期,区位、交通、人口以及住宅数量影响大;发展后期,居住要求、服务配套等影响显著 (熊军,胡涛, 2001) 。 二是 开发管理机制。部分研究者从规划设计、土地配置、资金供给、干预机制等分析了政府 李郇,李灵犀, 2006) ,基于企业家城市视角,对开发区向综合新城转型过程中管治体系变化的梳理(罗小龙等,2011)。 3)新 城 个案研究。基本涵盖了滨海型 /临港型、生产型、服务型、综合型等各类型城市 6 / 10 新 城 ,研究视角包括规划建设、区位选择、空间形态、存在问题等,但仍是以经济和产业视角为研究主体,空间与形态的研究仍旧较少。主要案例地包括浦东新区、滨海新区、郑东新区等。 表 2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 新城研究的演化 项目
年 1990 至 21 世纪初 21 世纪初至今 政策背景 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为主导 南巡讲话;开发区建设热;经济需求导向 整顿开发区; 控制大城市蔓延; 关注重点 以国外借鉴研究为重点 以开发区研究为重点 以综合新城研究为重点 研究方向 对新城单独研究较少 产业定位、区位选择、土地开发、管理机制等 空间结构、土地开发、产业发展、管理模式及演化机制 开发实践 深圳经济特区、上海卫星城建设 浦东新区、松北新区 滨海新区、两江新区、河西新城等 3 我国 新城 发展 总体情况 我国新城数量 增长迅速 ,规模 扩张不断加快 。 从新城规划数量来看,如 图 1 所示, 年新城的规划总体数量不多,总体趋势是在增加。这一时期,新城主要东部沿海地区;
年新城总体数量增多,并呈持续上升趋势。这一时期, 新城 在中部地区也逐渐开始出现 ;
年新城数量继续增加,西部地区 开始有了新城的规划建设 。从新城的空间演变来看,如图 2 所示, 新城从东部沿海地区的据点式发展逐渐向中西部延伸,并有最终形成网络状、遍布全国各地的发展态势。这将是中国空间经济和区域发展的新格局。新世纪以来,“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国家级战略都是新城建设全面铺展的政策风向标。 图 1
年我国 36 个城市新城数量 年 份个 数 7 / 10 图 2 我国新城空间演化图 4 研究方法及数据获取 究方法 以全国 36 个城市中的新城建成面积及城市建成区面积为主要数据,通过应用相关理论知识,对东中西地区新城拓展差异进行分析研究,具体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 1) 遥感分析 法 : 通过下载 1990、 2000、 2005、 2010 年遥感 影像图,并根据事先确定好的各个城市新城范围在 描出与之对应的新城范围并 计算出其在四个时间段的建成面积。 ( 2) 实地踏勘调查及访谈法 : 选取我国典型新城实地踏勘,并 与 当地新城政府 工作人员 、企业 职工 、居民进行问卷访谈。 ( 3)资料文献分析法 : 对与新城相关的文献资料进行收集查询,包括正式出版的书刊、报纸、杂志、网络搜索;相关统计资料和内部资料的获取。 据获取 首先 获取 36 个城市(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在 1990、 2000、 2005、 2010四个时期影像 图 ; 搜集 36 城市总体规划资料中有关新城资料,确定新城大致范围 并 在 6 个城市中新城在 1990、 2000、 2005、 2010 时期建成区面积。 其次需要 在中国城市 8 / 10 统计年鉴中提取出 36 个城市在 1990、 2000、 2005、 2010 时期城市建成区面积整理成表格。最后 通过 选择性 实地踏勘获取一些一手资料 用以弥补资料的不足 。 5 论文提纲 1、 绪论 究背景 究问题 究意义 究内容、方法与框架 2、 新城相关研究综述 城概念界定 外 新城研究进展 内新城研究进展 3、我国新城 拓展总体 现状 4、 研究方法与数据获取 5、我国新城 拓展总体情况 城扩展总体情况 城扩展的时间差异 城扩展的空间差异 6、新城扩展的动力机制 家政策推动新城发展 事件大项目 带动新城发展 府 利用新城来 营销 通环境改善 促进新城发展 7、结论与讨论 要结论 我国新城发展建设工作的启示 足与展望 6 工作安排 2013 年 1 月 3 月:基础资料收集阶段。主要完成研究背景、研究综述、相关理论研究和研究区概况。 2014 年 3 月 6 月:现场调研及分析阶段。主要完善文献综述,收集相关数据,进行全面分析,完成访谈等现场调研工作。 2014 年 7 月 12 月:完成初稿。 2014 年 12 月 6 月: 完稿并提交答辩 9 / 10 参考文献 [1] 叶嘉安 ,徐江 ,易虹 J] - 18. [2] 毛利伟 , 吴文鑫 , 杨永春 , 等 . 中国城市新城(区)发展研究 —— 以兰州市榆中新区为例 [J]. 城市问题 , 2005(3). [3] 沈宏婷,开发区向新城转型的策略研究 [J]~73. [4] 买静 ,张京祥 — 以无锡新区为例 [J]2010(9). [5] 张捷 ,赵民 — 重读 《新城 —— 英国的经验》 [J] 2002(5). [6] 黄胜利 ,宁越敏 J]2003(4). [7] 张捷 ,当前我国新城规划建设的若干讨论 [J]~75. [8] 胡晓鸣 ,王蓉 J]2006(3). [9] ] 998. [10] in of ]987( 18) :379[11] . ]. 972. [12] 郑国 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0. [13] 吴良镛 J]2005( 1) :18[14] 蔡纪良 J]1982( 1) :9[15] 刘恒江 ,陈继祥 J]2005,25( 5) :606[16] 邓丽姝 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 [J]2007( 6) :51[17] 熊军 ,胡涛 二次创业 ”的全球化视角 —— 对长江三角洲开发区“二次创业”的分析 [J]自然科学版 ,2001( 4) : 489[18] 郑国 ,周一星 J]2005( 6) :23[19] 王慧 一种 ”非典型性 ”郊区化过程 ?[J]2007( 10) :93 [20] 王慧 J]2006,61( 10) :1011[21] 张晓平 ,刘卫东 J]2003( 2) :142[22] 何书金 ,鲁奇 J]1999,18( 4) :338[23] 班茂盛 ,方创琳 ,宋吉涛 J]2007,16( 3) :45[24] 王慧 J]2006( 5) :19[25]罗小龙 ,沈建法 盟 —— 以江阴经济开发区靖江园区为例 [J]~52 [26] 洪燕 — 从制度演进的视角 [D]复旦大学 ,2006. [27] 周元 ,王维才 兼论高新区“二次创业”的能力评价 [J]2003,23( 4) :451[28] 任建雄 ,开发区有序演化与治理政策选择 [J]2007( 5) :44[29] 张洪恩 D]西南交通大学 ,2004. [30] 郑曦 D]北京林业大学 ,2006. [31] 李翅 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新区发展与增长调控 [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 [32] 倪剑波 D]天津大学 ,2007. 10 / 10 [33] 叶迎君 — 以苏州新区为例 [J]2001( 6) :38[34] 郑珊瑚 M]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 ,2009. [35] 吴智刚 M]华南理工大学 ,2010. [36] 于蕾 D]浙江大学 ,2006. [37] 马书红 ,周伟 ,王元庆 J]自然科学版 ,2010( 3) :76[38] 黄文健 ,裴海疆 ,杨涛 J]2008( 2) :71[39] 周蓉.城市新区公共交通体系研究 [D]长安大学 ,2010. [40] 李郇 ,李灵犀 — 以广州琶洲地区开发为例 [J]2006,26( 3) :157
& 三个皮匠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腾讯研究院:2017全球人工智能人才白皮书:解读世界顶级AI牛人的秘密!(73页)PDF
国家发改委-中国对外投资报告(31页)PDF
德勤:与机器人老板共舞,你准备好了吗
IBM商业价值研究院:发展前景一片光明-医疗保健行业的数字化重塑(20页)PDF
2017笔记本行业报告(24页)PDF
《2017Q3网络剧市场报告》(24页)PDF
【定稿】作业成本法的应用可行性分析(32页)DOC
【定稿】组建黄金KTV商业计划书
【定稿】综合福利中心福利院改扩建及装饰装修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定稿】紫云格凸河穿洞风景名胜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定稿】紫阳西街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定稿】紫花苜蓿良种繁育及深加工项目可研报告
【定稿】资源县农村小学教学楼工程项目可研报告
【定稿】资源物流配送仓储交易工业园区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定稿】卓尼县现代农业设施种养业科技示范园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27页)DOC
【定稿】住宅小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37页)DOC
【定稿】住宅小区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77页)DOC
【定稿】主干道三级公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书(86页)DOC
【定稿】猪场养殖废水处理工程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定稿】重庆出版传媒创意中心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定稿】种猪场沼气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定稿】种养基地建设工程可行性报告
【定稿】种羊繁育场改扩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定稿】种羊繁育场改建扩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正文
【定稿】种鹅繁育及肉鹅深加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定稿】肿瘤康复疗养中心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定稿】忠信国际小区建设项目可研报告
【定稿】中远两湾城一期智能化弱电系统可行性研究报告(54页)DOC
【定稿】中医院综合楼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46页)DOC
【定稿】中医院医技楼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68页)DOC
【定稿】中药综合加工产业化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72页)DOC
【定稿】中药物流配送中心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报批稿(47页)DOC
本文标题:【 城市与区域规划硕士论文】中国新城拓展的区域差异比较研究- 论文开题【2015年】 链接地址:
copyright@
三个皮匠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湘ICP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城市规划硕士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