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是怎么产生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09-04-06 &
包含四大部分: 1唯物论,2辩证法,3认识论,4唯物史观。 唯物论解决的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说明世界是物质的。 辩证法是解决这个物质的世界是如何存在的--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 认识论解决的是人是如何通过实践来认识世界。 唯物史观则是阐明了人类社会的规律和人的本质、价值、发展,以及社会进步的历史趋势。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由它的本性所决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科学性、阶级性、实践性等本质特征。它第一次使哲学获得了真正科学的性质,成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公然申明为工人阶级服务;它把实践当作全部认识论的基础,强调理论从实践中来,受实践检验,在实践中发展,为实践服务。   为什么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强大生命力呢?首先因为它是科学。科学是真理性的认识,真理性认识必然会在实践中发挥其指导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一般的科学,而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揭示的是世界的本质和世界发展的一般规律。正因为如此,它有最大的普遍适用性,就时间、空间来说,它的历史跨度和覆盖面都是最大的。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相比较,它的经济学说和社会主义学说的某些具体结论会随着情况的变化而有所改变,但贯穿其中的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则是相对稳定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还在于,它是植根于实践基础之上的发展着的学说,而不是已经完成了的绝对真理的体系。它在创立时,吸收了人类优秀思想之精华;它在创立之后,仍保持有继续吸收人类新的优秀思想的内在机制。运动、发展的东西才是有生命力的,不运动不发展就失去了生命力。真正的科学都处在动态过程中。用发展的观点认识整个物质世界,认识宇宙中的各种具体事物,包括认识和对待自己的学说,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性,是它区别于以往哲学学派的突出之点,是具有永不衰竭的生命力的根本原因。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成“自满自足”、“以不变应万变”,是对这个学说的形而上学的曲解,是会窒息其生命力的,因而是错误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强大生命力还因为,这种哲学学说实现了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工人阶级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统一。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所以它能够成为工人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由于工人阶级是彻底革命的阶级,且以正确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为己任,所以它能够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并自觉地把理论和实践统一起来,把世界观和方法论结合起来。恩格斯说:“德国人的理论兴趣,只是在工人阶级中还没有衰退,继续存在着。在这里,它是根除不了的。在这里,对职位、牟利,对上司的恩典,没有任何考虑。相反,科学越是毫无顾忌和大公无私,它就越符合工人的利益和愿望。”   怎样保持马克思哲学的生命力?   一种科学学说,总要被人们正确地理解、掌握并应用于社会实践,才能发挥它应有的威力,或者说体现出它的生命力。“箭”是好的,不等于随便掌握在什么人手里都可以射中目标,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是这样。这里,作为认识和实践的主体,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至关重要的。对待马克思主义哲学,要采取真正严肃的态度。所谓“真正严肃的态度”,一是指“精通它”,即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二是指“应用它”,即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彻底地付之实践。   为什么要提出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呢?这是因为,在我国的实际生活中,曾经有一个时期出现过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简单化、庸俗化的倾向。马克思主义哲学受到一些人的冷遇,与此不无关系。固然,哲学的通俗化、普及化是需要的,死记概念的教条主义方法是应该反对的。但是,如果弄得不好,连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概念的内涵,它的各部分原理的内在联系,都不顾及了,就会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搞得面目全非。须知,任何一门科学都是概念的逻辑体系。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一定要把它的基本概念搞准确,一定要全面地把握它的基本原理,一定要从整体上把握各个概念、各个原理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是最起码的要求。   为什么要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彻底地付之实践呢?这不仅仅因为理论只有转化为实践才能变成物质力量,而且因为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的确存在着这样的情形:理论懂得了但不能身体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公之于世的,没有什么要保密的内容。可是,绝不是任何人,抱着任何动机,都可以接受它,应用它。就拿唯物主义原则来说吧,唯物主义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它要求我们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认识世界而不给以任何附加,也就是通常所讲的“实事求是”。这里,不仅有一个能不能实事求是的问题(因为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是艰难而复杂的过程),而且有一个敢不敢实事求是的问题。有的同志在不触及个人或小团体利益的时候是可以做到实事求是的,在触及个人或小团体利益的时候就不敢实事求是了。这种情形在我们的生活中不乏其例。人们常说,唯物主义者无所畏惧。但还应当补充一句:只有无所畏惧的人,才能做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无私方能无畏。   最后,有一个问题需要予以说明。工人阶级政党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并不等于这个党的每一个成员都掌握了科学世界观,更不能保证他们比较熟练地运用这个世界观指导自己的工作。党的成员(包括其领导人)由于离开科学世界观犯了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不能归咎于党的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不能由此否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命力。恰恰相反,它说明用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武装全党是多么重要。一个郑重的工人阶级政党,不仅要在党的纲领中写明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而且应当结合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用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武装自己的党员,特别是身负重任的各级领导干部,要求他们在精通和应用上下功夫。尤其重要的是,党要通过它所领导的经济的和政治的体制改革,在全党和全国创造一个良好的、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学习和应用的制度环境。只有这样,才能保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命力。   中国共产党具备一个很大的优势,就是有一个科学的世界观作为理论的基础。我们应当通过这个优势的发挥,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一、学科概况: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基本理论、基本范畴,是其立场、观点和方法的理论表达。这些基本原理和范畴是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科学概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旨在研究马克思主义主要经典著作和基本原理,从整体上研究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分门别类的研究不同,它要求把马克思主义的这三个组成部分有机结合起来,揭示它们的内在逻辑联系,从总体上研究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给学生以马克思主义的完整概念,并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现实社会问题、认识问题和科学发展中的问题。要按照科学性、整体性、实践性和创新性原则建设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门学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研究和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特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二级学科来建设,将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对青年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以及对有中国特色的学科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学科研究范围: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基本范畴及学科体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形成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规律和方法。 三、培养目标:具有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信念,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较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较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较宽的知识面,具有正确的理论方向和良好的学风。比较熟悉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和一定的写作能力,成为本专业的科学研究、高等教育和党政实际工作部门的专门人才。 四、主要研究方向: 1、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研究 2、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 3、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哲学的定义:哲学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社会的科学实践活动,是社会意识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质、共性或绝对、终极的形而上者为形式,以确立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内容的社会科学。  哲学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社会的科学实践活动。  哲学同其它各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都是人类主动认识世界、获得各种知识和方法的认识实践活动。认识实践活动是哲学和其它各门具体科学共同具有的一般本质和属性规定。  哲学总是为社会的发展指引方向、开辟道路、制定原则、提供方法,使社会不断地得到改造和变革。改造社会、造福人类是哲学有别于其它各门自然科学的显著特征和种性规定。  真正的哲学同人类的现实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是社会现实生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哲学不仅是划破夜空的闪电,使黑暗笼罩着的万物在人们面前彰显出来、使世界在人脑中形成清晰的映像,而且还是促进社会生长发育的阳光雨露,是孕育充满生命活力新社会的母亲。  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它与时俱进、实事求是,弃旧创新,生机勃勃。思想意识、文化观念、法律制度、伦理道德的破旧立新,必须依靠哲学的引导才能够实现。  哲学是社会意识、时代精神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  社会意识是社会具有的自主、自强、自律的主体性质和能力,是社会具有的生存要求、发展趋势和变化规律。时代精神是社会意识的别名。  人的行为是有意识的行为。哲学作为人类认识世界、改造社会的科学实践活动,也必然是一种有社会意识统帅和指挥的行为,是社会意识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是一种具体的、现实的、活生生的社会意识。  哲学是人类文明、社会观念、时代精神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之一,是同文学、伦理学、法律学、社会学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的社会意识形态,是建筑在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上层建筑。  马克思指出: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  追求世界的本源、共性,追求绝对和终极的形而上者是哲学的表现形式。  求知是人类的天性。人不满足感官获得的关于世界的经验知识,人不仅要知道世界万物的模样,而且要知道隐藏在世界万物之中的秘密,不仅要知世界其然,而且要知世界所以然。哲学是人在求知欲望的驱使下,对一切引起自己兴趣的个别事物,追问其本源、本质、共性或绝对、终极的形而上者的思考与探索。  从感知认识个别具体事物或个别具体世界出发,通过概念抽象和逻辑思维,发现世界万物具有的一般规定和规律,发现绝对抽象事物、发现世界的终极本质和意义,在此基础上确立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古今中外各种哲学认识实践活动具有的一般形式特征。  建立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人类哲学活动的基本内容。  哲学理论是哲学认识实践活动产生的必然结果,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哲学理论的两种具体表现形式。  哲学世界观是人们关于世界的总体看法和基本观点,是人类哲学认识实践活动获得的知识成果。  人类哲学发展史上产生的哲学世界观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物质一元论哲学世界观,另一类是精神一元论哲学世界观。  物质一元论和精神一元论世界观都存在严重的理论缺陷,不能科学地证明世界的统一性。物质一元论哲学无法证明人类语言表述和界定的一切对象都是物质,精神一元论哲学也无法证明人类语言表述和界定的一切对象都是精神。因为物质和精神作为概念其外延都是有限制的,都是不能包含对方的。  我认为:世界是全部事物组成的集合统一体,是每个事物都具有的组成部分或组成元素,是人类通过认识实践活动从自然事物中发现、界定、彰显、抽取出来的具体事物和抽象事物。  根据事物一元论哲学世界观可以十分准确地从逻辑上证明:人类语言表述和界定的一切对象都是事物,可以避免物质一元论和精神一元论存在的内在矛盾,可以科学地证明世界的统一性。  哲学方法论是人们关于认识世界、改造社会的意向、意念、意识、原则和方法,是人们根据自身生存发展的必然要求,对获得的全部知识进行哲学思维和哲学分析处理形成和产生的意识成果。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体两面,是一块硬币具有的两个不同的表面。世界观或事物观是以知识形式存在的方法论或意识论,方法论或意识论是以意识形式存在的关于世界或事物的知识。有什么样的世界观或事物观作为知识基础,就必然有与之相联系的意识论和方法论,反之亦然。  例如:苍蝇是有害人类健康的害虫,人人应该动手消灭苍蝇。  苍蝇是害人虫是人们关于苍蝇的知识。人们在表述苍蝇是害虫这个知识的时候隐含着应该消灭苍蝇的行为意向、意愿、意识。人们在表述人人应该动手消灭苍蝇这个行为意向、意愿、意识的时候,包含了人们已经具有了苍蝇是害人虫的知识。  确定哲学的定义必须严格区分哲学和哲学理论。  哲学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社会的科学实践活动,哲学理论、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哲学实践活动产生的结果,两者具有不同的内容和形式规定。  人类的哲学思维和哲学社会实践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的行为。哲学的目的不仅仅包括认识世界,获得世界的正确知识和建立正确的世界观,而且还包括在获得世界知识、建立正确世界观的基础上确立正确的哲学方法论,以指引社会发展变化。  哲学方法论包感认识世界的方法意识和改造世界的方法意识两部分内容。从哲学方法论是指引人们改造社会的方法和意识的观点来说,哲学方法论就是社会意识的表现形态和存在形式。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种关于哲学的定义和观点,混淆了哲学同哲学理论的区别,是错误的哲学定义和观点。什么是系统化、理论化的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系统化、理论化的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就是系统化的哲学理论。把哲学定义为哲学理论,真是驴头不对马嘴。   哲学的历史悠久,人们关于哲学的看法基本一致,但也存有不同的观点,人们关于哲学的定义也有多种版本。  Philosophia(哲学)是距今两千五百年前的古希腊人创造的术语。希腊语Philosophia是由philos和sophia两部分构成的动宾词组,philein是动词,指爱和追求,sophia指“智慧”。Philosophia(哲学)按其本义而言,乃是指爱智慧、追求智慧、追求真理。  最早使用philosophia(爱智慧)和philosophos(爱智者)这两个词语的是毕达戈拉斯。据蓬托斯的赫拉克利德在《论无生物》中记载,当毕达戈拉斯在同西库翁或弗里阿西亚的僭主勒翁交谈时,第一次使用了philosophia(爱智慧)的词语,并且把他自己称作philosophos(爱智者)。毕达戈拉斯还说,在生活中,一些奴性的人生来是名利的猎手,而philosophos(爱智者)生来寻求真理。他明确地把爱智者归到了自由人的行列,也把自由和真理联系在了一起。追求真理的人,也就是追求智慧的人。  十九世纪末,日本学者西周将希腊文philosophia译成汉文“哲学”。黄遵宪又将哲学一词转介到中国。中国清代以前的文化典籍中并无哲学一词,只有“哲”这个词,“哲”在汉语中的基本含义是“明智”、“明理”、“明道”,“明”是动词,明智、明理、明道是动词“明”的使动用法,明智、明理或明道是使被遮蔽的智、理和道显明出来的意思,与philosophia(爱智慧、追求智慧、追求本真)的语义相贴近。“学”有系统化、理论化的含义。哲与学两个词合在一起作为一个词语使用,具有使被遮蔽的理和道以系统化、理论化的形式显明出来的含意。  西学东渐哲学进入中国后,学界发生了中国本土文化中有无哲学的论争。认为中国有哲学的人把哲学定义为:关于宇宙和人生的基本思考。  如果从哲学就是明智之学、明理之学、明道之学的观点看问题,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出现的儒学、道学、理学就是哲学,中国本土确实有哲学。  胡适在他的《中国哲学史大纲》指出:“凡研究人生且要的问题,从根本上着想,要寻求一个且要的解决”这样的学问叫做哲学。  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中提出自己的哲学定义:“就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中外哲学的产生皆起源于疑虑与惊讶。  譬如屈原之《天问》曰: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一篇一百五十八问的长诗,皆是对宇宙人生奥秘、对远古神话传说的惊讶与疑虑。哲人正是由此开始了自己独立的思索与探求。并且,惊讶与疑虑始终伴随着哲人的沉思。  柏拉图指出:“thauma”(惊奇)是哲学家的标志,是哲学的开端。柏拉图满蕴深意地说:“iris”(彩虹,虹之女神,宙斯的信使)是“thauma”(惊奇)之女,并无误溯其血统。“Iris”(彩虹)向人传达神的旨意与福音,哲学是由惊奇而发生,在其注目之下,万物脱去了种种俗世的遮蔽,而将本真展现出来。由此,它把自己展现为一种真正解放性的力量。  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说:求知是所有人的本性。人都是由于惊奇而开始哲学思维的,一开始是对身边不解的东西感到惊奇,继而逐步前进,而对更重大的事情发生疑问,例如关于月相的变化,关于太阳和星辰的变化,以及关于万物的生成。一个感到困惑和惊奇的人,便自觉其无知。  黑格尔认为:哲学是一种特殊的思维运动,哲学是对绝对的追求。“哲学以绝对为对象,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黑格尔《小逻辑》。  爱因斯坦这样谈论哲学:如果把哲学理解为在最普遍和最广泛的形式中对知识的追求,那么,哲学显然就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  十八世纪德国著名浪漫派诗人、短命天才诺瓦利斯()关于哲学的定义:哲学是全部科学之母,哲学活动的本质原就是精神还乡,凡是怀着乡愁的冲动到处寻找精神家园的活动皆可称之为哲学。  哲学是人类对世界终极意义的认识和界定,它在认识和界定中使我们了解世界,使世界在我们的意识中合理化,从而为我们提供心灵的慰藉。  今天,还有许多重要的科学文化概念在人们的知识库中是模糊不清的,没有明确科学的定义。社会文化的建设应该重视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研讨.[编辑本段]概念  哲学是人的意识经过客观的逻辑思维后规划出的多种意识形态.。当代人学家张荣寰在2003年5月给哲学的定义为:哲学是人理性的工具,哲学从起源就肩负着解决有关世界的本质与真理的问题、有关我们如何知道或认识真理的问题、有关生命意义与道德实践的问题、有关各门类知识总结的问题的使命。哲学让人通过理性思维和思想,让人与宇宙精神、世界精神相遇进而结合,给出人的定位,心灵逐步会变得伟大起来而发现人的本质即人的根本是人格,人是自然的本我存在;人是具有人格(由身体生命、心灵本我构成)的自然的真主人。活出人人格的伟大,人将永不止息地追求真、善、美;追求价值、意义、超越所获得的文明与幸福。哲学探索的是具体事物背后的抽象本质,哲学与科学、神学共同构成了人学的三大支柱。  目的  哲学的目的是回归人的,不管什么哲学,都是以人为最终目的的。间接目的:追求真理,进行运用,渐进到最终目的。[编辑本段]哲学(philosophy)  何谓一切存在?依赖我们感觉的,不依赖我们感觉的;主观的,客观的;实在的,虚构的;以及一切我们想象得到的,和想象不到的。一切存在至少包括以上所有这些存在形式。  《博弈圣经》中写道:“我们把文化中借助国正论的语文学反映,定义为哲学。”  抽象是哲学的根本特点。哲学为什么是抽象的?因为一切存在之间都拥有抽象的同一,这种抽象的同一是内在结构的抽象同一和外在关系的抽象同一。正是基于这种抽象的同一,使我们有可能感觉到一切存在的存在。哲学所要做的就是阐述这种抽象同一的内容。   头脑说,哲学是万学之学。一切具体的存在和发展都必须遵循抽象的规律;一切具体的应用学科都应该遵守抽象的哲学原理,但这必须以哲学原理的正确性为前提。   抽象不能脱离具体而独自存在;具体的内在结构和外在关系必须遵循抽象的规律。把握抽象必须用具体;把握具体的内在结构和外在关系只能用抽象。   研究哲学不能脱离研究具体问题的应用学科;某一具体的应用学科的内在逻辑结构和它与其它学科的外在关系,应该遵守抽象的哲学原理。把握抽象的哲学原理必须依赖具体的应用学科,具体的感性现象和具体的生活体验;把握具体的应用学科的内在逻辑结构和它与其它所有学科的外在关系只能是哲学。   哲学的有用是因为它是统一切学问的万学之学;哲学的“无用”是因为它不直接致力于解决具体的问题。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美好生活的向导。  哲学就是用简单的说话来体现出隐含深层意义的道理,让人们去思考和体会。哲学本身就是用来完善自己的精神修养和帮助他人完善思想的。  哲学的特征在于追问本质,不断反思。内容上,哲学的反思对象无所不包;深度上,哲学的反思是无穷无尽的。现实中,我们可以借用哲学的思维方式,但是不能照搬哲学的思维方式。也即是说我们能够直接关注的现实是具体而有限的,思维的不可封闭性使得我们在解决具体问题时不能进行无穷追问。  把哲学低估于现代科学是不负责任的,哲学隐藏在现实生活中的每一部分,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生活的方式,如果将哲学简单的与现代科学相提并论,则成为了一种狭隘的唯科学主义。  哲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物质与意识之间的关系。即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对立关系。  凡是承认物质为第一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称唯物主义者;凡称意识第一性,物质依赖与意识存在的,称唯心主义者。[编辑本段]哲学的来源  哲学(philosophy)是从希腊字&Φιλοσοφ?α& (philo-sophia)转变而来,意思为“爱好智慧”,或是比较少用的“智慧的朋友”。哲学是难以被定义的,因为有众多分歧的观念都被视作为哲学。皮尔金哲学辞典中定义哲学为“有关思想,行为,与实在中最基本与普遍的概念。”皮尔金百科中提到哲学与科学的差别在于,哲学问题的答案不能仅由经验证据来得到。无论如何,这些观点都被牛津哲学辞典所挑战:“二十世纪晚期...偏向于将哲学思考视为对于任何一种智识探索的最好实践”。的确,许多早期哲学家在自然哲学方面的观察最后都形成了现代科学对于众多课题上重要的基础。   另外,哲学较不正式的用法可能是指一种特别的方法或是信念。[编辑本段]哲学的历史  古希腊时期的自然派哲学家被认为是西方最早的哲学家,不管他们认识世界的方式是否正确,但是他们的想法之所以有别于迷信的原因在于,这些哲学家是以理性辅佐证据的方式归纳出自然界的道理。苏格拉底,柏拉图与亚里斯多德奠定了哲学的讨论范畴,他们提出了有关形而上学,知识论与伦理学的问题,至今依然。某些现代哲学家认为,直到今日的哲学理论依旧只是在为他们三人做注脚而已,仍离不开他们所提出的问题。换言之即使数千年后,我们依旧在试著回答他们所提出的问题,这也代表着我们依然为这些问题或是这些问题所延伸的更多问题而感到困惑。   “哲”一词在中国起源很早,历史久远。如“孔门十哲”,“古圣先哲”等词,“哲”或“哲人”,专指那些善于思辨,学问精深者,即西方近世“哲学家”,“思想家”之谓。   一般认为中国哲学起源东周时期,以孔子的儒家、老子的道家、墨子的墨家及晚期的法家为代表。而实际上在之前的《易经》当中,已经开始讨论哲学问题。   19世纪70年代,日本最早的西方哲学传播者西周借用古汉语译作“哲学”,1896年前后康有为等将日本的译称介绍到中国,后渐渐通行。在西方,哲学一词通常用来说明一个人对生活的某种看法(例如某人的“人生哲学”)和基本原则(例如价值观、思想、行为)。而在学术上的哲学,则是对这些基本原则的理性根据的质疑、反思,并试图对这些基本原则进行理性的重建。   最早哲学的范围涵盖所有的知识层面。它一直是人类最抽象的知识研究。对哲学一词的介绍最初来自希腊思想家毕达哥拉斯。[编辑本段]哲学的基础学科  古希腊哲学家通过问问题来进行哲学实践,他们所提的问题大概可以归类为三类,这三类问题分别形成了哲学的基础学科, 形而上学(metaphysics),知识论(Epistemology)以及伦理学(Ethics)。   最初的三类问题分别是:   * 有关世界的本质与真理的问题。   * 有关我们如何知道或认识真理的问题   * 有关生命意义与道德实践的问题   必须要注意的是,这三门主要学科并非壁垒分明,事实上在许多方面他们互相覆盖到彼此的领域,一个具有说服力的形而上学主张不可能忽略知识论的理论基础。同样的的知识理论就是在架构主体与形而上学事实之间的关系。而道德的实践往往与道德真理的存在与否和我们怎么去了解它息息相关。哲学的困难在于,一个完整的理论通常必须在形而上学与知识论都有良好的说服力。多数的哲学家不是只有专精一个领域,或是是他在形而上学领域的主张很具说服力,知识论上却无法说服我们。只有少数具有热情与天赋的哲学家才能精通各个领域并且提出一套自己的理论。只有这样的哲学家才能名留青史,她们的理论通常非常具有说服力并且横扫历史改变了人类对于世界的看法,[编辑本段]哲学与科学的关系  从西方学术史看,科学是哲学的衍生物。后来,科学独立为与哲学并行的学科。科学与哲学有互动关系。科学产生知识,哲学产生思想。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也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现代西方哲学中有科学哲学,是专门研究有关科学的理论。这种理论研究了科学的历史,为科学总结了许多理论模型,但这也只是解释了科学,并不是可以指导科学。哲学是人类了解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是使人崇高起来的一门学问。   从某种意义上说,哲学不具有或很少具有“现世”用途。有人认为,离开哲学,各门学科也可以发展得很好,或者会更好。哲学并不关注各门学科中实例、概念或定理的具体内容,它所关注的,是这些具体科学的“基本常识”,或是其中被人们惯常使用因而视作理所当然的概念、准则、定律等。这包括:促使它们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它们在哪些范围上有效?它们的威权是由什么来得到保证?它们是否已经是这门具体学科中所要求的足够的基本前提?它们对人有什么意义?等等。以及将这些疑问运用于哲学自身。   因此:   物理学研究物体现象、结构和运作规律,寻求一种解释现象的客观最优方法;而形而上学要求对规律的有效性以及最优方法何以成立作出说明。   知识多被视为经验以及方法的整合;而知识论关注的是知识自身是否可以获得、是否可以划界以及是否具有意义。   数学利用逻辑形式来研究数量、结构以及模型;而逻辑学则关注那保证推理有效的威权是什么、逻辑推理的可靠性和完备性。   社会学试图以某种普适定律来概括并预测人类群体或其中个体的行动;而伦理学则更加关心这些行为的自由度与道德责任的相关性、其内在动机、意义所在以及如何使人们的行为朝向一个最优的趋势发展。   政治学关注权力的转移;而政治哲学对权力何以能够出现并成立更加关心。   艺术向人们展现美的魅力,却不曾说明这魅力的由来;而美学则追问美的本质和意义。[编辑本段]哲学的价值  哲学之应当学习并不在于它能对于所提出的问题提供任何确定的答案,而是在于这些问题本身;原因是,这些问题可以扩充我们对于一切可能事物的概念,丰富我们心灵方面的想象力,并且减低教条式的自信,这些都可能禁锢心灵的思考作用。此外,尤其在于通过哲学冥想中的宇宙之大,心灵会变得伟大起来,因而就能够和那成其为至善的宇宙结合在一起。   哲学也可以说是理性对于信仰的研究,同时还有理性对人与自然规律的总结。   哲学是对世界的关于终极意义的解释,它在解释中使我们了解世界,使世界在我们的意识中合理化,从而为我们提供心灵的慰藉。   哲学还是对人的自我一种定位的工具。[编辑本段]哲学的分支  利他主义 —— 反现实主义 —— 佛教哲学 —— 儒家思想 —— 享乐主义 —— 唯物主义 —— 唯心主义 —— 理想主义 —— 非现实主义 —— 逻辑正确主义 —— 悲观主义 —— 道家思想 —— 自我主义 —— 理性主义 —— 现实主义 —— 唯美主义 ——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 辩证唯物主义 —— 客观唯心主义 —— 主观唯心主义 —— 非理性主义 —— 斯多噶主义 ——存在主义——形而上学——功利主义 —……   哲学分支   由于研究领域的不同,哲学有很多分支。   * 哲学史   o 东方哲学史   + 印度哲学   + 中国哲学史   + 伊斯兰哲学   + 日本哲学   o 西方哲学史   + 古希腊哲学   + 中世纪哲学   + 文艺复兴时期哲学   + 德国古典哲学   + 俄国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o 辩证唯物主义   o 历史唯物主义   o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 科学哲学   * 现代哲学   o 生存哲学   o 分析哲学   o 人文哲学   o 解释学   o 符号学   o 实用主义哲学   * 伦理学   o 医学伦理学   o 教育伦理学   o 政治伦理学   o 家庭伦理学   o 生命伦理学   o 生态伦理学   * 美学   o 美学史   o 艺术美学   o 技术美学   * 形而上学   * 现象学   * 过程哲学   * 知识论   * 死亡哲学   * 人生哲学   * 法律哲学   * 心灵哲学   * 墨家哲学   * 当代英美哲学   * 比较哲学   * 当代法国哲学   * 哲学哲学   与哲学相关学科   * 相对论   * 量子力学   * 混沌学   * 弦理论   * 思维科学   * 人工智能   * 心理学   * 信息论   * 语义学   * 科学社会学   * 逻辑学   * 科学学   * 控制论   * 机械论   其他与哲学相关的学科   * 宗教哲学   * 政治哲学   * 法律哲学   * 物理哲学   * 天文哲学   * 化学哲学   * 语言分析哲学   * 佛教哲学   * 教父哲学   * 教育哲学   * 语言哲学   o 日常语言哲学   * 自然哲学   * 经济哲学   * 同一哲学   * 思辨哲学   * 生物学哲学   * 中国哲学史史料学   * 历史哲学   * 易学   * 经学   * 玄学   * 灵源泛哲学体系   * 诸子哲学   哲学命题   * 自由意志   * 决定论   * 因果律   * 随机性   * 白马非马   * 百姓日用即道   * 悖论   * 变化日新   * 辩者二十一事   * 仁为万物之源   * 体用一源   * 天不变道亦不变   * 天道自然   * 万物皆备于我   * 物极必反   * 心统性情   * 心无本体   * 新故相除   * 形质神用   * 性即理   * 性日生日成   * 一分为二   * 一物两体   * EPR悖论   * 坚白相盈   哲学著作  周文王《周易》   老子 《道德经》   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   罗素《幸福之路》   卢梭《社会契约论》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   柏拉图《理想国》  《博弈圣经》  张荣寰《人的原理及其应用》  《哲学研究》、《逻辑哲学论》、《存在与时间》、《正义论》   还有最新出版的《苏菲的世界》(乔斯坦o贾德)   伯特兰o罗素   《论几何学的基础》   《莱布尼茨的哲学》   《数学原则》   《数学原理》 (3卷,与怀特海合著)   《哲学问题》   《我们对外部世界的知识》   《逻辑原子主义哲学》   《数理哲学导论》   《心的分析》   《物的分析》   《对意义和真理的探究》   《西方哲学史》   《人类的知识--其范围和界限》   《我的哲学发展》   主要的哲学家   1、西方   (1)希腊哲学家   赫拉克利特(火本原说创始人)   泰利斯(水本原说创始人)   阿那克西曼德(无定说创始人)   阿那克西美尼(气本原说创始人)   毕达哥拉斯   克塞诺芬尼   巴门尼德   芝诺   恩培多克勒   阿那克萨戈拉   留基波(原子论创始人)   苏格拉底   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   伊壁鸠鲁   (2)基督教哲学   查士丁   奥古斯丁   拉克坦修   托马斯o阿奎那   罗色林   安瑟尔谟   罗吉尔o培根   (3)文艺复兴后   叔本华  弗朗西斯o培根   霍布斯   笛卡尔   斯宾诺莎   莱布尼茨   洛克   贝克莱   休谟   卢梭   康德   费希特   黑格尔   费尔巴哈   马克思  尼采[编辑本段]名人见解  胡适   胡适在他的《中国哲学史大纲》指出:“凡研究人生且要的问题,从根本上着想,要寻求一个且要的解决”这样的学问叫做哲学。  十八世纪德国著名浪漫派诗人、短命天才诺瓦利斯()关于哲学的定义:哲学是全部科学之母。哲学活动的本质原就是精神还乡,凡是怀着乡愁的冲动到处寻找精神家园的活动皆可称之为哲学。哲学是对世界终极意义的解释,它在解释中使我们了解世界,使世界在我们的意识中合理化,从而为我们提供心灵的慰藉。  爱因斯坦关于哲学的定义:如果把哲学理解为在最普遍和最广泛的形式中对知识的追求,那么,哲学显然就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  冯友兰   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中提到自己的哲学定义:“就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中外哲学的产生皆起源于疑虑与惊讶。譬如屈原之《天问》曰: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整整一部长诗,一百五十八问,皆是对宇宙人生的奥秘、对远古神话的传说的惊讶与疑虑。哲人正是由此开始了自己独立的思索与探求。并且,惊讶与疑虑将始终伴随着哲人的沉思。  毛泽东说:什么叫哲学?哲学就是认识论。为什么关于思想的问题是哲学的最基本问题?关于任何事物的思想,首先它是一种思想,它都与关于思想的思想密切相关。关于思想的思想,是全部思想的关键。[编辑本段]主要的哲学家  古代中国哲学家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 ,老子(道家学派创始人) ,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火本原说创始人),泰利斯(水本原说创始人),阿那克西曼德(无定说创始人),阿那克西美尼(气本原说创始人),苏格拉底(西方理性形而上学传统的奠基人),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伊壁鸠鲁基督教哲学查士丁奥古斯丁(上帝之城), 拉克坦修托马斯·阿奎那(神学大全) ,罗色林安瑟尔谟(存在论论证罗吉尔·培根文艺复新后佛朗西斯·培根(现代科学之父,许多科学研究方法都是他所写的) ,霍布斯(机械唯物主义者), 笛卡尔(二元论者,非常重要的哲学家) ,斯宾诺莎(理性主义者,泛神论代表人物), 莱布尼茨(理性主义者,博学家) ,洛克(经验论者) ,贝克莱(经验论者), 休谟(逻辑上把经验论发展到顶端) ,卢梭(社会契约论者), 康德(根本上分析笛卡儿以来的二元对立传统), 费希特(自称承继康德哲学) ,黑格尔(观念论者,德意志哲学集大成者) ,叔本华(唯意志论者), 马克思(经济,政治,哲学家) ,尼采(唯意志论者,哲学史家,诗人), 罗素(著名的数学,哲学,哲学史家) ,维特根斯坦(分析哲学、语言哲学),海德格尔(存在主义), 萨特(存在主义), 德里达(解构主义), 杜威(实用主义的集大成者,教育哲学家) ,文德尔班(哲学史家) ,罗蒂(实用主义),詹姆士(实用主义) ,斯温博尔(现代神学主要领头人,英国科学院,神学院院士) ,福柯(结构主义心理学), 阿尔都塞(结构社会主义) ,黎鸣(逻辑主义),张荣寰(人格主义的集大成者,人学家),Sosa(主要的现代形而上学家)。[编辑本段]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现状与现状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是人和实践,它是研究人的解放的哲学理论,基本理论轨迹是人-人的异化-人的解放,人的解放的具体途径是实践。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是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是社会生活的本质,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和发展的现实动力。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标,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和核心。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发展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全部功能就是把其中的阶级革命学说应用于社会实践---进行阶级社会革命获得胜利推动人类社会前进到共产主义社会。而马克思主义理论只所以是人类智慧的真理也全在于他的跟随者掌握运用并成功用社会革命胜利验证了他理论的真理性。因此马克思主义现在已经在两个阶段获得成功发展。第一阶段是前苏联列宁斯大林在俄国资本主义社会用革命手段建立苏联社会主义政权和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第二阶段是中国的毛泽东邓小平在半殖民地半封建半资产阶级的东方古国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权和进行的特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按照马克思理论在落后的封建制度或无产阶级不强大的国家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并发展建设的可能性是几乎不存在,而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用自己的智慧创造了中国化的马克思理论---《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并用此使中国正走向富强繁荣。因此说中国革命及经济建设成功的事实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马克思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阶段。  社会主义经济充足发展后如何发展才能不重演前苏联社会主义制度分裂的悲剧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必须解决的理论上的重大问题。这新的理论正在形成发展完善着。  按马克思阶级论,事实也证明这样两件事;1,中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即社会意识不平衡;2,中国社会意识的道德思想意识落后。因此,现在马克思理论---中国的马克思理论应该在如何形成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人生、社会、世界观的意识理论上有所建树,科学指导人们正确认清自己、正确对待别人、正确相处社会,从而让中华民族伟大前进。  阴阳哲学   “阴阳”是中国文化的母题,是中国人的伟大发明。   “阴阳”是什么?“阴阳”不仅仅是一种分类的方法,不仅仅是一种对立思想,“阴阳”还是中国古人的一种本体意识,一种宇宙法则,一种调控手段。   “阴阳”蕴含着中华文明的精髓。   一、阴阳哲学的形成与结构   “阴阳”的思想观念,起源于远古洪荒时代。太阳、月亮的升起与降落,花草的荣枯,树叶的长落,白天黑夜的交替,等等,古人面对这种大自然的奇异现象,先是迷惑不解,然后慢慢地发现原来大自然的这么多奇异的变化有一个共同的规律,那就是大自然都有正反不同的变化,进而发现事物都有正反不同的两面,于是一个天才的概念产生了,这就是“阴阳”。   “阴阳”的观念至迟在三千年以前的殷商时期就已经成熟。那时我们的先祖,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并总结出来“相其阴阳”的生产经验,认识到向阳者丰收,向阴者减产,在“阴阳”之地向大自然要粮食、要丰收。   (一)以《易经》为代表的阴阳观念   殷周之际形成的《易经》是阴阳观念的第一次系统展现。《易经》虽然没有提到“阴阳”的概念,但却用“--”、“—”两种不同的符号表达了阴阳观念。   《易经》是以卦象的方式表述其对阴阳的看法的。《易经》卦爻的符号系统是在长期的原始卜筮过程中,逐渐把数和象整齐化、有序化、抽象化的结果,具有稳定性,规范性。通过对立面的排列、组合,反映出人的理性思维、逻辑思维。就八卦来说,分别由奇(—)、偶(--)对立两面,构成四个对立面。就六十四卦来说,又分别由八种对立的卦象构成,构成三十二个对立面。就卦序来说,六十四卦又是“二二相偶”,成为对立的卦象互相配合的系列。这种思维是承认卦象存在着对立面,并由对立面所构成,其变化表现在其中的基本要素——两爻的配合上。体现了以对立面的相互关系说明事物变化的思想萌芽,对后世哲学发展产生的深刻影响。   《易经》从八卦、六十四卦的符号、卦名到卦爻辞处处都体现了阴阳对立观念,在它看来,宇宙间一切事物所表现出来的功能性态都是成对的。它以阴阳、八卦、六十四卦的相对性,还有卦爻辞中的“吉、凶”、“往、覆”等成组的对立阴阳观念,来表明诸如明与暗、热与寒、实与虚、动与静、显与隐、前与后、上与下、散与聚、开与闭、浮与沉、外与内等等事物的对应性态。   阴阳是宇宙的最基本构成,宇宙间一切事物都可以分为阴阳,每一事物也可以分为阴阳。“阴阳”是从功能和属性上对万物所作的分类。“阳”代表光明、正向、运动、白色、刚强、外在、正数、俯下、实际、左边、德生、开放等一系列含义;“阴”代表阴暗、反向、安静、黑色、柔和、内在、负数、仰上、空虚、右边、刑杀、关闭等一系列含义。“阴阳”是从万事万物的普遍对峙——矛盾中概括出来的,是以广泛的对峙、矛盾现象和实际经验为认识源泉的。阴阳爻是上古初民对宇宙万物阴阳属性的最抽象概括,六十四卦尤其是乾坤、泰否、剥复、损益、未济既济等相互对立的卦象,为阴阳范畴的提出提供了重要资料,是对阴阳学说的进一步发展。当然“阴阳”分类是有前提的,这就是必须是有关联的事物或者是同一事物。有关联的事物如日和月,都是天体星球,日为阳,月为阴。而日和人、月与鸟就没有什么内在关联性,因而无法分阴和阳。此外任何事物都可以分为阴阳两面,如人可分为男人(阳)、女人(阴);人有刚强、向上、光明的一面(阳),又有软弱、退却、阴暗的一面(阴);人分前胸(阴)与后背(阳)、上肢(阳)与下肢(阴)、体表(阳)与内脏(阴)、五藏(阴)与六腑(阳)等。   易学认为,宇宙万物万象具有的性态,无论多么繁复多样,总会有一方属阳,有一方属阴,永远逃不脱阴和阳的范畴。利用阴阳属性的关系可以描述和解说生命和宇宙中的任何变化。   (二)以《易传》为代表的阴阳哲学   《易传》一书,最后成书于战国末年,正是处于我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基本完成时期。《易传》哲学的思想体系,完全与这一历史时期的政治形势和阶级关系的变化相适应。当它展示阴阳变化规律时显得非常有生气:它以阴阳对立统一的“道”为核心,扩展开来则形成两个侧翼。一是在矛盾和斗争性上深化,提示了阴阳互相争胜负和“贞夫一”,告诫人们居安思危,应有忧患意识。最后在思想方法上提出坚持“两点论”,防止“过亢”和“知几”,以提高自我的决策和应变能力。二是在统一性上继续深化,提出了阴阳和谐的整体观念,强调执“中”而协同,以保持事物的平衡与稳定。归纳起来,《易传》哲学的核心可以具体地分为三个部分,即一阴一阳的“道”是规律;阴阳互相争胜负;阴阳的整体和谐。以下分别讨论之。   1、一阴一阳的“道”是规律   一阴一阳是“道”,普遍存在于天、地、人,即整个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万物都秉受天地阴阳二气生成,万物都具有阴阳之共性,这种共性就构成了客观世界普遍性规律,就叫作“道”。   “道”的阴阳变化规律并不深奥,而是简明易懂,谁都可以掌握的,阴阳的对立统一相感相推变化之理,就像天地的昼夜四时一样,总是在不停地运动着。说阴阳往来变化,因为是抽象理论,人们不一定能够理解,而日、月、寒、暑的变化人人都晓得。太阳落下去,月亮则升起来,日月往来相推动,才产生了光明。寒暑也是如此往来变化互相推动,积之而成岁。往是屈而退,来则是伸而进。对立的两个方面,此屈则彼伸,此进而彼退,一屈一伸,一往一来,既排斥又相感,既相逼近又不相离,永恒地运动而互相交替,其发展变化则永无止息。通晓了日月寒暑的屈伸往来之理,也就领会了阴阳对立统一变化的规律;明白万物虽然千姿百态,但阴阳运动却是它的共性;明白往来交通的“道”,是从共性中抽象出来的基本规律,是无形的。因此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反过来讲,凡是有形的东西就不能叫“道”,只能说是具体的器物,故又说“形而下者谓之器”。   “形而上”与“形而下”的“道”、“器”关系,也就是客观规律与具体事物的关系,换句话说就是:“规律不能脱离具体事物而存在,也没有不受规律支配的具体事物,二者互相依存而构成对立统一。”(图3-1,引自《荣格心理学与西藏佛教——东西方精神的对话》,商务印书馆1994年出版)。这样的一阴一阳的往来交通是万物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因此系辞所讲的“一阴一阳之谓道”就自然成了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   图3-1 阴阳对立统一图   2、阴阳互相争胜负   “吉凶不两立,日月不兼明”。天下事物运动的规律是成功者退,方来者进,对立的两方面总是互相争胜负。不是此方战胜彼方,就是彼方战胜此方,二者总是交迭相胜,这种交迭相胜又是经过长久的积累而后胜,谁居于正位谁就是胜,这样一来,矛盾虽然有两个方面,但它常常是以一个方面示现于人,而另一方面则隐伏着,这就叫“贞夫一”。   “贞夫一”,即“贞于一”。是说只能是一个方面居于正位,另一个方面当然就是居于偏位了。由于阴阳“贞胜”和“贞夫一”,事物就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吉与凶,祸与福,生与死,治与乱,新与旧,兴与衰,正与反,一切对立的两个方面,无不在一定的条件下互相移位。《易传》哲学的这一观点相当深刻,几乎是承认事物没有绝对分明和固定不变的界限。比如“生”就意味着“死”的开始,成功就意味着走向失败,一切都处在绝对的变化之中,好景不常,所以人一定要有“易”的智慧,懂得居安思危,懂得两点论,“亢龙有悔,盈不可久”。这才是“易”的精髓的应用:   ①坚持两点论。即要看到事物显现的一面,又要看到事物潜伏的一面。知危才能久安,知亡才能久存,知乱才能久治。“不忘危”、“不忘亡”、“不忘乱”,这又是从潜伏着的对立面去把握现在,以便长治久安。这就告诉人们观察认识事物既要看到正面,又要看到反面,即要看到现在,还要看到未来,在绝对的变化当中立足于现在而去展现未来。这样才能把握主动权。   ②“亢龙有悔,盈不可久”。处理问题一定要适度,“亢龙有悔,盈不可久”是《易经》奉献给我们的实用的人生哲学。乾卦上九的“亢龙”为什么走过了头?因为它只知进,不知进极就要转向退。只知存的一面就要转向亡。只知得的一面就要转向丧。一句话,它不懂得两点论,结果走过了头。唯有圣人才知道进退存亡得丧的相转化的规律,能随时变通而不失阴阳和之正理。这又从反面进一步论证了唯有坚持两点论才是正确的,而一点论必然过“亢”而走向“盈不可久”的穷极之地。   ③要“知几”所谓“知几”就是坚持两点论,用发展变化的观点去观察问题,以达到高瞻远瞩而超前预知。《乾o文言传》说:“知至至之,可与几也。”几,即几微,指事物所显示出来的微妙变化,犹如说苗头。事物发展的“苗头”一般说是不容易觉察和捕捉的,因为它是事物潜在那一面所现出来的微小变化,然而它却展示着未来的发展方向。只有深明阴阳争胜负和“贞夫一”之奥义,坚持发展变化的观点和两点论,才能认识它、把握它、驾驭它。《系辞传》在援引鼎卦爻辞“鼎折足,覆公簌(sù),其形渥,凶”而后说:“知几,其神乎。君子上交不诌,下交不渎,其知几。几者,动之微,吉先见者也。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   这里神字作动词用。这段文字是说,知道事物呈现出某种“苗头”的人,他就能够测知极其微妙的变化了。君子对上交往不阿谀奉承,对下交往不轻视怠慢,因为他知道事物极其微妙的变化,心中早有了一定的准则。所说的“苗头”就是从事物微妙变化中得到吉凶之先兆。君子看到这种先兆就立即采取行动,决不等到明天。这一事例指明,“知几”,就是要找出和把握住事物发展变化的必然性,从而在事变的过程中操有主动权。   3、阴阳的整体和谐   如果说《易经》哲学对阴阳矛盾斗争的发展变化规律的揭示较为彻底,那末正因为如此,这又使它的视角不能不转向另一个侧面,更注重对统一性的探索,强调阴阳的和谐与统一。阴阳和谐既是矛盾运动规律,又是生命之原理,还是事物稳定性的保证。这个问题,于六十四卦之首的乾卦,就明确提出来。《乾o彖传》说:   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   “乾道变化”,即天道变化。天道规律的变化,也就是一阴一阳对立统一规律的变化。由于一阴一阳对立统一规律的变化,才使万物各得其生命和属性。万物各得其生命和属性乃是阴阳对立面正而不偏“大和”的结果。反过来从万物的自身来说,也唯有保持阴阳正而不偏的这种合和,才会使其自身能继续存在而不夭折。所以程颐解释说:“‘保’谓常存,‘合’谓常合。”朱熹又说:“‘各正’者,得于有生之初。‘保合’者,全于有生之后。”两人的解释都是很得当的。因此说,阴阳之“大和”是天地大化流行的根本,故“大和”也叫“太和”(“大”、“太”一声之转)。所谓“大和”,就是阴阳对立面力量均衡无偏胜,矛盾双方处于和谐统一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事物可以得到稳定的发展,故曰“乃利贞”。   “和”字之用是有其确切内涵的。《左传o昭公二十年》晏婴辨“和”、“同”之别说:“清浊大小,长短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济也。”他举出清与浊,大与小,长与短,疾(急)与徐(缓),哀与乐,刚与柔,迟与速,高与下,出与入,周(密)与疏(散)几个对立面。对立面不相同,但是不相同的对立面却能“和”在一起达到“以相济”,起着互补的作用。阴阳之“大和”就是这个大道理,矛盾双方均衡而互补,具有同一性,因此才能发挥生生之功能。矛盾双方的这种“大和”状态又叫作“中”,所以“大和”又作“中和”。清代著名易学家惠栋说:“天地位,育万物,中和之效也。”《三统历》曰:“阴阳虽交,不得中不和,故《易》尚中和。”执“中”而协同,是《易经》理论思维的主要特征,而且,阴阳对立的统一和谐,还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值得普遍应用的思想方法。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人民群众是唯物史观重要的社会历史范畴。它有量的规定性,即指居民中的大多数;同时又有质的规定性,它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着推动作用的人们,在阶级社会中,包括一切对历史发展起着促进作用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不管历史的情况如何变化,人民群众的主体和稳定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人民群众对于历史发展具有决定作用,它全面地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还是变革社会制度的决定力量。  
  唯物史观深刻揭示了人民群众创造活动本身要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社会历史条件,是指一切现存社会要素的总和,大体上分为经济的、政治的和精神的三种类别。经济条件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其中生产力对人们创造历史的作用具有决定的意义。在不同的政治制度下,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是大不相同的。在精神条件中,科学文化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整个社会的科学文化发展水平,特别是广大群众掌握科学文化的程度,对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活动的作用有着直接的影响。大力发展科学文化事业,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人翁的作用,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一项战略任务。  
  历史唯物主义反对英雄史观,坚持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但并不否认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历史人物是历史事件的当事人,历史人物往往是重大历史事件的直接参与者、策划者和指挥者,因而他们总要在历史事件上打上自己的烙印。历史人物是历史任务的发起者,他比一般人站得高,看得远,他解决历史任务的愿望比别人强烈,给历史进程的发展指明方向。历史人物是历史进程的影响者,他能够影响甚至决定历史事件,加速或延缓历史任务的解决。但是,唯物史观也不夸大历史人物的作用,而且认为历史人物的作用要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因为,历史人物的出现是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即时势造英雄。一定的时势造就的英雄必然带有时代的特征。也就是说,任何历史人物都有其历史的局限性。在阶级社会中,历史人物都具有阶级的制约性。因此,评价历史人物要坚持两条基本原则:即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和阶级分析的方法。  
  唯物史观不仅揭示了群众、个人的历史作用及其与社会历史条件的关系,而且揭示了个人和集体、领袖和群众之间的相互关系。在个人和集体之间的关系上,互相依赖、互相作用。一方面,个人依赖于集体,无集体即无个人。另一方面,个人影响集体,集体也依赖于个人。集体、社会对个人的作用是主要的、基本的。因此,马克思主义者处理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矛盾时,把集体的利益置于个人的利益之上。在社会主义社会里,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是基本一致的,只有集体事业发展了,国家繁荣富强了,个人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才能得到满足,并且社会主义集体为个人的聪明才智和个性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所以,在社会主义社会要发扬集体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克服个人主义和消极无为的思想。  
  唯物史观还科学地揭示了领袖和群众的关系问题。工人阶级的阶级本性和历史使命,培育了自己的领袖优于其他历史人物的优秀品质,赋予他们以其他一切历史人物不可比拟的伟大作用。工人阶级领袖对群众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主要有:预见作用,教育作用,团结作用,指挥作用。在理论方面,工人阶级领袖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大师,他们对马克思主义学说,特别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做出了伟大的贡献。在实践方面,工人阶级领袖对推动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事业有不朽的功勋。没有领袖,工人阶级的斗争就会陷于自发、摸索和涣散的状态之中。  
  与此同时,工人阶级领袖离不开群众,必须依靠群众。这主要表现为:从根源上看,领袖是从群众和群众运动中产生的。从政治上看,领袖要集中群众的正确意见。从作风上看,领袖要时刻密切联系群众。群众需要领袖和领袖必须依靠群众这两个方面,后者更为根本。因此,工人阶级的领袖必须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群众观点是工人阶级政党的基本观点,其主要内容有: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一切向群众学习的观点。在具体工作中坚持群众观点,需要有群众路线。群众路线是工人阶级政党一条根本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也是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其要旨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集中起来,坚持下去。把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凝结在一起,这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科学地概括和提出工人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同志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重大贡献。坚持群众路线是 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特征之一。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下,坚持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不仅具有巨大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是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和根本途径。  
  历史唯物主义作为工人阶级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的强大思想武器,是科学的历史观。它在理论上再现社会有机体,是为了在实践中促使工人阶级带领人民群众自觉地投身于社会进步和人类解放的伟大斗争。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是由低级到高级的合乎规律的具体历史过程。社会进步,首先突出地表现在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同时也表现在同一社会形态的内部发展中。当然,社会的前进运动并不是直线上升的,而是曲折发展的。  
  社会进步表现在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中。物质文明是人类改造自然界的物质成果的总和,它包括生产力的状况、生产的规模、社会物质财富积累的程度、人们日常物质生活条件的状况等等。精神文明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的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精神生产的发展水平及其积极成果的体现。精神文明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智力、文化的方面;另一方面,是指思想、道德的方面。社会政治思想和人们的道德风尚,是精神文明最有代表性的因素。在社会文明的发展中,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础,物质文明是社会文明发展的根本标志。精神文明是物质文明的必要保证和发展条件,对物质文明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在 国,由于建立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人民群众成为社会的主人,这为社会主义文明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国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越来越富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提供了强大的思想保障。  
  历史唯物主义的全部目的是为了推动社会向前发展,解决人的解放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总是社会的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和人的本质是社会的,同时也是具体的、历史的。由于历史唯物主义科学地说明了人的本质,因而指明了全人类达到最后解放的正确道路。人的解放和社会关系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是紧密联系的,是互为条件、互为因果的。一方面,人的解放程度受着社会关系、社会进步程度的制约;反过来,人的解放程度又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并影响着社会进步的性质和水平。历史的每一重大进步,人都从自然力、社会关系中争得了一定的自由,或多或少地逼近着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门槛。所谓必然王国是指人们受着盲目必然性的支配,特别是受着自己所创造的社会关系的奴役这样一种社会状态;自由王国是指人们摆脱了盲目必然性的奴役,成为自己社会关系的主人,从而也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己本身的主人这样一种社会状态。以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劳动者是在受剥削、受压迫、受奴役的状态下创造历史的。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彻底消灭私有制以及同私有制相联系的一切不平等的社会关系,同时继承和极大发展以往社会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才是人类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共产主义的自由王国,既是社会进步之理想目标,也是人类解放之必然归宿。共产主义不仅是一种最科学的思想体系和社会制度,而且是一种伟大的实际运动。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任重而道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人民群众是唯物史观重要的社会历史范畴。它有量的规定性,即指居民中的大多数;同时又有质的规定性,它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着推动作用的人们,在阶级社会中,包括一切对历史发展起着促进作用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不管历史的情况如何变化,人民群众的主体和稳定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人民群众对于历史发展具有决定作用,它全面地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还是变革社会制度的决定力量。  
  唯物史观深刻揭示了人民群众创造活动本身要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社会历史条件,是指一切现存社会要素的总和,大体上分为经济的、政治的和精神的三种类别。经济条件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其中生产力对人们创造历史的作用具有决定的意义。在不同的政治制度下,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是大不相同的。在精神条件中,科学文化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整个社会的科学文化发展水平,特别是广大群众掌握科学文化的程度,对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活动的作用有着直接的影响。大力发展科学文化事业,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人翁的作用,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一项战略任务。  
  历史唯物主义反对英雄史观,坚持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但并不否认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历史人物是历史事件的当事人,历史人物往往是重大历史事件的直接参与者、策划者和指挥者,因而他们总要在历史事件上打上自己的烙印。历史人物是历史任务的发起者,他比一般人站得高,看得远,他解决历史任务的愿望比别人强烈,给历史进程的发展指明方向。历史人物是历史进程的影响者,他能够影响甚至决定历史事件,加速或延缓历史任务的解决。但是,唯物史观也不夸大历史人物的作用,而且认为历史人物的作用要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因为,历史人物的出现是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即时势造英雄。一定的时势造就的英雄必然带有时代的特征。也就是说,任何历史人物都有其历史的局限性。在阶级社会中,历史人物都具有阶级的制约性。因此,评价历史人物要坚持两条基本原则:即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和阶级分析的方法。  
  唯物史观不仅揭示了群众、个人的历史作用及其与社会历史条件的关系,而且揭示了个人和集体、领袖和群众之间的相互关系。在个人和集体之间的关系上,互相依赖、互相作用。一方面,个人依赖于集体,无集体即无个人。另一方面,个人影响集体,集体也依赖于个人。集体、社会对个人的作用是主要的、基本的。因此,马克思主义者处理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矛盾时,把集体的利益置于个人的利益之上。在社会主义社会里,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是基本一致的,只有集体事业发展了,国家繁荣富强了,个人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才能得到满足,并且社会主义集体为个人的聪明才智和个性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所以,在社会主义社会要发扬集体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克服个人主义和消极无为的思想。  
  唯物史观还科学地揭示了领袖和群众的关系问题。工人阶级的阶级本性和历史使命,培育了自己的领袖优于其他历史人物的优秀品质,赋予他们以其他一切历史人物不可比拟的伟大作用。工人阶级领袖对群众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主要有:预见作用,教育作用,团结作用,指挥作用。在理论方面,工人阶级领袖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大师,他们对马克思主义学说,特别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做出了伟大的贡献。在实践方面,工人阶级领袖对推动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事业有不朽的功勋。没有领袖,工人阶级的斗争就会陷于自发、摸索和涣散的状态之中。  
  与此同时,工人阶级领袖离不开群众,必须依靠群众。这主要表现为:从根源上看,领袖是从群众和群众运动中产生的。从政治上看,领袖要集中群众的正确意见。从作风上看,领袖要时刻密切联系群众。群众需要领袖和领袖必须依靠群众这两个方面,后者更为根本。因此,工人阶级的领袖必须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群众观点是工人阶级政党的基本观点,其主要内容有: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一切向群众学习的观点。在具体工作中坚持群众观点,需要有群众路线。群众路线是工人阶级政党一条根本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也是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其要旨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集中起来,坚持下去。把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凝结在一起,这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科学地概括和提出工人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同志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重大贡献。坚持群众路线是 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特征之一。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下,坚持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不仅具有巨大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是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和根本途径。  
  历史唯物主义作为工人阶级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的强大思想武器,是科学的历史观。它在理论上再现社会有机体,是为了在实践中促使工人阶级带领人民群众自觉地投身于社会进步和人类解放的伟大斗争。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是由低级到高级的合乎规律的具体历史过程。社会进步,首先突出地表现在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同时也表现在同一社会形态的内部发展中。当然,社会的前进运动并不是直线上升的,而是曲折发展的。  
  社会进步表现在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中。物质文明是人类改造自然界的物质成果的总和,它包括生产力的状况、生产的规模、社会物质财富积累的程度、人们日常物质生活条件的状况等等。精神文明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的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精神生产的发展水平及其积极成果的体现。精神文明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智力、文化的方面;另一方面,是指思想、道德的方面。社会政治思想和人们的道德风尚,是精神文明最有代表性的因素。在社会文明的发展中,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础,物质文明是社会文明发展的根本标志。精神文明是物质文明的必要保证和发展条件,对物质文明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在 国,由于建立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人民群众成为社会的主人,这为社会主义文明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国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越来越富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提供了强大的思想保障。  
  历史唯物主义的全部目的是为了推动社会向前发展,解决人的解放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总是社会的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和人的本质是社会的,同时也是具体的、历史的。由于历史唯物主义科学地说明了人的本质,因而指明了全人类达到最后解放的正确道路。人的解放和社会关系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是紧密联系的,是互为条件、互为因果的。一方面,人的解放程度受着社会关系、社会进步程度的制约;反过来,人的解放程度又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并影响着社会进步的性质和水平。历史的每一重大进步,人都从自然力、社会关系中争得了一定的自由,或多或少地逼近着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门槛。所谓必然王国是指人们受着盲目必然性的支配,特别是受着自己所创造的社会关系的奴役这样一种社会状态;自由王国是指人们摆脱了盲目必然性的奴役,成为自己社会关系的主人,从而也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己本身的主人这样一种社会状态。以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劳动者是在受剥削、受压迫、受奴役的状态下创造历史的。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彻底消灭私有制以及同私有制相联系的一切不平等的社会关系,同时继承和极大发展以往社会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才是人类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共产主义的自由王国,既是社会进步之理想目标,也是人类解放之必然归宿。共产主义不仅是一种最科学的思想体系和社会制度,而且是一种伟大的实际运动。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任重而道远,需要几代、十几代,甚至几十代人的艰苦努力和奋斗。当代中国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任务是,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既要胸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又要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脚踏实地地工作。 远,需要几代、十几代,甚至几十代人的艰苦努力和奋斗。当代中国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任务是,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既要胸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又要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脚踏实地地工作。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契合与分歧:女性主义文论与后现代文化 &  20世纪60年代末,随着科技文明的迅速发展,西方发达国家先后步入后工业时代。西方文化也在经历了一次次裂变之后,向后现代时期推进。虽然说在如何界定后现代社会的特征与后现代文化的内涵、后现代社会究竟以何时为起点,甚至后现代本身是一个历史概念还是体现为思维方式的转换等问题上意见均不统一,但此时出现的诸多哲学与社会思潮在反叛权威、颠覆传统、批判资本主义科技文明与理性等方面无疑具有一致性。女性主义文论作为当代西方与后现代思潮几乎同步崛起的一种重要的文学理论与批评模式,自然或多或少地汲取了其中的滋养,借鉴了其颠覆与反叛的时代精神。在这当中,法国学者弗朗索瓦·利奥塔(Jean-FrancoisLyotard)对后现代社会状态的基本描述,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的怀疑主义哲学和权力——话语学说,雅克·拉康(Jacques  Lacan)的新精神分析理论,雅克·德里达(Jacques  Derrida)的解构主义哲学,爱德华·赛义德(Edward  Said)与佳·C.斯皮瓦克(Gayatri  C.Spivak)等的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等等,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表现出解构现存的思维习惯、道德习俗以及价值定势的趋向。这一趋向,和反叛父权统治、与生俱来便具有颠覆特征的女性主义文论的精神价值完全吻合。事实上,美、英、法等国的女性主义文论家,都各自从上述理论话语中获得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与批判分析的立足点,发展出文化身份批评、精神分析学派的女性主义、具有后殖民色彩的女性主义,以及探索女性话语建构的女性美学等等。  1985年,美国文学批评家埃莱娜·肖瓦尔特(Elaine  Showalter)在为文集《女性主义新批评:关于妇女、文学与理论》(The  New  Feminist  Criticism:Essays  on  Women,Literature  and  Theory)所作的序言《女性主义批评的革命》(Introduction:The  FeministCritical  Revolution)中承认:“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女性主义批评家、黑人批评家和后结构主义批评家之间正在相互靠拢。也许这仅仅是因为在80年代的气氛中,他/她们代表着先锋派的方向以及拥有共同的敌人,即那些力陈返回‘基本要素’和‘经典作品’的人们,那些信守传统的经典书目、指责新兴的理论学说和富于反抗精神的少数民族带来了所谓的‘危机’的人们。”[1](P141)可以这样说,女性主义文论是与当代诸多哲学社会思潮相互纠缠着共同步入后现代语境的。无论在时空还是逻辑指向上,它们之间均具有同一性。因此,不少学者将女性主义文论视为以颠覆与解构为特征的后现代文化思潮中的一支。  笔者认为,鉴于有关后现代社会特征与文化内涵的认识尚未形成公论,机械地将女性主义圈定于后现代范畴之内或剔除于外,本身并无太大的意义。关键在于通过分析甄别,界定其各自的主导特征。根据对后现代文化一般意义上的理解,笔者认为,在与后现代哲学社会思潮的碰撞中,女性主义确实充分借鉴了其理论观点与方法论为自己的性别政治与诗学立场服务,然而,这一契合并不能掩盖两者之间难以弥合的本质差异。如果全盘接受后现代主义,或者用后现代主义来改造女性主义,女性主义文论甚至妇女解放运动都将面临被解构的危险。  中国学者包亚明在《20世纪西方美学经典文本》之《后现代景观》卷的序言中,较为深刻地探讨了女性主义与后现代诸多流派之间产生契合的内在原因。他指出,女性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思潮等在思想与实践方面的本质相似在于,它们都希望消灭现存的统治——服从秩序,反叛以心灵与肉体、精神与物质、宗主与臣属、男性与女性等为基本表现形式的二元对立结构,“而现代性理论及其本质主义、基础主义以及普遍主义哲学无疑一直倾向于支持对臣属、女性的压迫,尤其是人本主义话语中的大写的‘人’字直接掩盖了宗主与臣属之间、男性与女性之间的差别,暗中支持宗主对臣属、男性对女性的统治。”[2](P4)故而,“以攻击普遍主义、本质主义、基础主义以及二分法思维模式为目标的解构主义、后结构主义或后现代主义理论,会对后殖民主义与女性主义产生如此巨大的亲和力,它们因为共同怀疑现代性、现代政治、现代哲学的傲慢与可疑的主张而一下子成为了同路人。”[2](P4)后现代思潮不仅因颠覆二元对立等级结构而与女性主义志同道合,它对多元性、边缘性与异质性的强调,同样在被边缘化,被排斥在理性、真理和客观性声音之外的女性群体中引起了强烈共鸣。  另一方面,女性主义之与后现代文化并非是单向度的先“拿来”、后接受的被动关系。女性主义由于从性别与社会性别的角度对菲勒斯中心和逻各斯中心的文化进行了激进反叛,同样有助于解构对于男性、女性范畴,甚至对于人的概念的本质主义认识,模糊甚至否定二元等级对立关系,揭露历史文化价值的人为性质。它不仅通过对经典文本的抗拒性阅读、对女作家作品的重新评价、对建构女性美学甚至女性话语的探索,为后现代文化提供了大量变化、断裂、矛盾的个例,而且以自己丰富的理论成果,充实与印证了后现代文化理论。因此,女性主义文论亦有力地促进了后现代文化的纵深发展。J.F.麦卡乃尔在《思考拉康:批评和文化无意识》中认为:20世纪西方文论“对所有被视为自然的东西进行批判,从而表明被视为或称为自然的东西实际上是历史和文化的营造。这是马克思主义、精神分析学、解构主义,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女性主义、新历史主义和……‘种族和少数民族研究’所共同信守的观点。”[3](P511-512)女性主义和其他文论流派一样,运用马克思主义、精神分析学说、语言本体分析、意识形态分析、解构分析等理论学说来理解和解释男性与女性文学创作,参与营构了20世纪西方文论的批判特征。  这一特点,在擅长抽象思辨的法国女性主义学者身上表现得尤为显著。美、英等国的批评家曾经注重文本批评实践而轻视理论话语建构。在她们的心目中,理论本来就是父权意识形态的产物和主要表现形式。因此,将女性主义理论化,无疑有被父权文化同化与收编的危险。然而,随着女性主义文论的深入发展,学者们逐渐意识到总结批评方法、建构理论体系,使女性主义诗学话语足以与男性话语相抗衡的必要性,于是促成了女性文学批评的理论化、学院化。在这过程中,法国学者的理论在美英各国的传播与影响起到了重要作用。  对理论成果的多元吸纳使女性主义文论如虎添翼。解构主义拆解文化中的逻各斯中心主义、颠覆二元等级对立思维逻辑的思想,从哲学的高度给女性主义提供了破除菲勒斯中心主义的理论依据;罗兰-巴特社会语言观和福柯权力——话语学说的吸收,使女性主义学者将语言研究与社会历史研究这两种微观与宏观的批评形式综合为一体,从语言的层面揭示权力在历史文化的深层运作的机制,并着力探索表达女性的历史经验、情感与欲望特征的文学语言,以及适用于解释妇女的文化困境,评价妇女写作中独特的意象、隐喻、象征、暗示、风格、文体等的文学批评理论框架。在对各种批评流派研究方法的运用上,英国的朱丽叶·米歇尔(Juliet  Mitchell)、特里·伊格尔顿(Terry  Eagleton)、玛丽·伊格尔顿(Mary  Eagleton),美国的盖尔·卢宾(GayleRubin)、埃莱娜·肖瓦尔特、桑德拉·吉尔伯特(Sandra  Gilbert)、苏珊·古芭(Susan  Gubar)、佳·C.斯皮瓦克,挪威的陶丽·莫依(Toril  Moi),法国的埃莱娜·西苏(HeleneCixous)、露丝·伊丽加莱(Luce  Irigaray)、朱丽亚·克里斯蒂娃(Julia  Kristeva)等,均有令人瞩目的成就。她(他)们“卷入……文本间的联系、政治历史与社会文化分析、马克思主义思想、精神分析,以及后结构主义的语言理论”[4](P211)之中,探讨性别问题的历史现状及其在文学经验中或明或暗的投影。“正是这种自觉的卷入,引导着女性主义批评与当今处于中心的理论话语接轨,并进而预示着文学批评的未来发展趋势。”[5](P20)  然而,女性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并不能如美国哲学家南希·弗雷泽(Nancy  Fraser)和琳达·尼科尔森(Linda  Nicholson)所认为的那样,是“各自独立地”“在一个共同的领域之内”“工作”着[6](P6)。美国文论家乔纳森·卡勒(Jonathan  Culler)在《论解构》(On  Deconstruction)一书中,曾将许多女性主义论著放在后结构主义的范畴之下进行了讨论,但在该书《导论》的结尾部分,他又说:“如果将当代批评描述为新批评、结构主义及后结构主义间的一场争斗,那么对女性主义批评就未必恰当。女性主义批评比其他任何批评理论对文学标准的影响都大,它也许是现代批评理论中最富有革新精神的势力。虽然很多女性主义者是后结构主义者(反之亦然),但女性主义批评不是后结构主义,特别是如果将后结构主义定义为结构主义的反面的话。充分地讨论女性主义批评,需要一个不同的框架,在这个框架里,后结构主义只是结果而不是前提。”[7](P20)  那么,讨论女性主义所需的不同框架究竟是什么?笔者认为,要回答该问题,必须追本溯源,回到女性主义文论赖以产生的历史文化源头进行考察。正如埃莱娜·肖瓦尔特所说:“女性主义批评是妇女运动的‘女儿’之一”[8](P137),作为妇女解放运动在学术领域的延伸,女性主义文论最根本的特色,应该是其改造充满性别压迫的文化乃至最终改造社会的  尽管女性主义内部对是否存在确定的女性本质以及女性心理与生理是否存在内在关联等问题仍然意见不一,但大多数学者还是倾向于承认相对稳定的女性范畴的存在。这样,女性主义与哲学化的、相对主义的后现代理论的内在对立就是必然的。后现代主义的相对主义和纯理论色彩无疑会消解女性主义存在的合理依据。举个简单的例子,以后现代的立场来看,法国作家西蒙·德·波伏瓦的著作《第二性》因以传统的两性划分及两性观念为基础而具有本质主义的嫌疑,但否定了当代女权运动之母波伏瓦,无疑等于否定了女权运动和女性主义。这就无怪理论界因后现代主义对女性主义政治实践性的解构,而产生了这样一种说法:一个人不可能既是女性主义者,同时又是后现代主义者,即“后现代女性主义的不可能性”。[10](P138)  其次,后现代主义游离于现实生活之上的纯学理倾向,也受到女性主义学者的激烈批评。她们认为,后现代理论将话语视为一切权力的基础,从话语的角度揭露了意识形态建构的奥秘与运作机制,无疑对父权制具有釜底抽薪的颠覆意义。然而,过度停留于对语言的玩味与虚构,却会忽视真实的身体和现实的性,以及它们造成和体现的经济、政治与观念的压迫。例如家庭暴力和性暴力,都是真实存在于两性关系之中的性政治表现形式,不是理论,亦不是话语。如果一味坚持话语才是权力,易于走向乌托邦式地穷究学理,而回避现实生活中性政治的严峻性,丧失与真实的暴力作斗争的思想动力。就文论而言,女性主义必须避免陷入消解使命感的纯学理式、贵族化的理论游戏当中,而要坚持将文本与历史文化语境相联,将文本视作菲勒斯中心意识形态的话语场域,以抗拒性的姿态与形式,甄别、剔除文本中隐含的霸权意识,寻求反思历史、改造文化、矫正价值理想、改善社会生活,建立更为健康和谐的性别文化的可能性。因此,正如女性主义的名言所指出的:“个人的就是政治的”,女性主义学者往往对自身的性别生活高度敏感,注重个人生活与社会文化的联系,努力让细碎生活成为学术理论的源头活水,使学术与日常生活处于往复互动之中。  对后现代主义拘泥于狭隘的理论探讨,轻视女性主义意识形态性的倾向,美国哲学家苏珊·博尔多(Susan  Bordo)如是说:如果性别角色完全决定于话语,这一话语又时刻处在变化和解构之中,两性的意义缺乏稳定性,那么女性主义批评家和理论家就失去了存在的支点。如果放弃了对社会性别的界定,要求女性正当权益的斗争就失去了理论基石。她因此呼吁,女性主义不能忽视女性受歧视的社会现实,不应该消解主体,反倒更应加强对现实的斗争策略的研究。[11]中国性社会学家李银河也认为:“后现代主义解构(消解)了主体,否定或摧毁了在这个世界上建立任何积极的行动机构的可能性。而离开了具有实践意义的历史和性别的主体,就不会有什么女性主义意识,也不会有什么女性主义的政治。”[12](P132)  第三,利奥塔将“后现代”定义为“对元叙事的怀疑”。然而,被后现代主义彻底否定、认为不合法的一些属于宏大叙事的社会理论,比如说启蒙主义话语和马克思主义学说等等,对于女性主义来说是不可或缺的。故而,女性主义决不可盲目拒绝,因噎废食。即便是对后现代主义抱乐观态度的南希·弗雷泽与琳达·尼科尔森也承认:“对于像男性统治这样无所不在又呈现出多种形态的现象,仅仅使用他们将我们囿于其中的那点贫乏的批判资源是难以把握的”。“它(指女性主义——作者注)在最低限度上需要多种有关社会组织和意识形态变迁的大型话语:有关宏观结构和体制的实证与社会理论分析;有关日常生活的微观政治学的互动分析;有关文化生产的批判的和系统的分析;具有历史和文化特殊性的性别政治学……这个名单还很长很长。”[13](P136)  事实上,女性主义因“默认了一些有关人类特性和社会生活状况的被公认但未加证明的本质主义的假设”[13](P138))而成为一种准“元叙事”。尽管20世纪80-90年代以来,在一元化的主体观念分崩离析的趋势下,在碎片化的后现代语境下,为了使理论具有更大的适应性与兼容性,女性主义文论不断在进行着自身的调整与修正,更加关注多元的文化身份的差异性,因而出现了以黑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女同性爱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等为代表的少数族裔与群体的文学研究模式,但部分清醒的女性主义学者又深知,过于强调身份的不确定性,将使女性主义文学研究失去自己的特色与立足点,变成一个大而无当、无所不包、失去焦点,因而也就失去了意义的东西。女性主义文论本来源于改造社会与文化的政治需要,只要父权制结构还是一个客观存在,只要扭曲妇女形象、对女作家作为文化生产者的作用视而不见的文学理论与文学史依然存在,无论是对传统妇女形象的批评还是对妇女作家进行研究的话语实践就是必不可少的。过于强调社会身份的复杂变动性,有可能导致社会性别身份淹没在这种复杂变动之中,而使女性主义文论失去赖以存在的基点。所以,美国学者苏珊·斯坦福·弗里德曼(SusanStandford  Friedman)提醒说,从现实的政治策略出发,现在要求女性主义同各种各样的进步主义(progressivism)结合得天衣无缝还为时尚早。面面俱到将难免会冲淡女性主义的分析效果,还有可能会将妇女生活的特点束之高阁而忘得一干二净。她提出:“一方面是对自然性别与社会性别的注重,那是妇女批评和女性文学批评所依靠的基础;另一方面是仔细研究社会身份的多重基体(multiple  matrics),性别只是它的很多个坐标轴当中的一个。女性主义批评的任务一方面是要使自己成为文学研究中的一组有力的、响亮的而又与众不同的声音,另一方面是继续担负起创立社会身份和主体性研究的新的、更加复杂的疆界说的领导作用,这种新的疆界说一定会在即将来临的下一世纪的灵活多变的研究领域中诞生。”[8](P437)另一位批评家南希·哈特萨克(Nancy  Hartsock)也在《福柯论权力,为女人服务的理论?》中强调,只有将女性视为一个社会群体,女性主义才有其存在的意义。过分强调女性内部的差异将导致女性主义自身的毁灭。解构“女性”观,无异于颠覆女性主义政治。[14]  鉴于上述种种分歧,部分激进的女性主义学者甚至指斥后现代主义理论本身存在明显的男性化倾向,将之视为父权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文化资本。  笔者认为,后现代主义对总体性的否定、对局部、多元、特殊性的强调,对于深受本质主义困扰的女性主义文论来说,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但女性主义又要摒弃其虚无主义的反政治化倾向,而坚持自己学术的立足点,以免自身也为其解构。女性主义可以吸收后现代文化的精华以为自身所用,但不可全盘接受后现代主义。相反,要将其纳入自己的政治框架中来。  21世纪已经迈入了第2个年头。世纪之交的女性主义文论究竟向何处去?总体上来看,作为崛起于20世纪后期、并有望在新世纪获得继续发展的两大重要的文化与文学研究流派,后现代主义和女性主义势必还是要在相互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