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求.为什么说浪漫主义音乐反对理性

&p&既然问题是问从&b&“专业角度”&/b&来评价勃拉姆斯第四交响曲(下面简称勃四),那我就从专业角度来答吧。&/p&&br&&p&先说专业人士的评价,美国音乐学家Walter Frisch是当代英语学术界勃拉姆斯研究的顶尖学者,他对勃四没有整体的评价,但是有对最后一个乐章评价:“第四交响曲的最终乐章也许是贝多芬之后和马勒之前写下的&b&最杰出的交响乐乐章&/b&。”我认为这个评价是毫不过分的,而且可以把“也许”去掉,第四乐章就是那段时期最杰出的交响乐乐章。至于为什么这首曲子这么杰出,我会在后面慢慢讲。&/p&&br&&p&再来看勃拉姆斯同时代专业人士的评价,在这首曲子首演之前,勃拉姆斯和另一个叫做布吕尔的作曲家一起给他们的朋友演奏了双钢琴版本的勃四。其中的听众有当时最为重要的音乐评论家汉斯力克,后来勃拉姆斯的传记作者卡尔贝克记录下第一乐章结束后汉斯力克的评价:&b&“听完第一乐章我感觉自己好像被两个极为智慧的人揍了一顿。”&/b&&/p&&br&&p&勃拉姆斯的好基友、小提琴家、以及指挥家约阿希姆告诉勃拉姆斯,第四交响曲是勃拉姆斯四首交响曲里面他&b&最喜欢的&/b&。&/p&&br&&p&指挥勃四首演的是当时最重要的指挥家、老婆和瓦格纳跑了的彪罗。他当时的助手是后来纳粹德国时期很成功的作曲家理查德·施特劳斯(他和维也纳一家施特劳斯没关系)。参加了勃四排练的施特劳斯在给他父亲的信中写到:&b&“(勃四是)毫无疑问的庞大的作品,整首曲子富含宏大的概念和创意。(勃拉姆斯)天才般的处理了曲式、乐句结构。整曲是全新、原创、而且同时从头至尾是绝对纯正的勃拉姆斯(式的风格)。”&/b&&/p&&br&&p&勃四同时又对后世作品有很大影响,其中最著名的例子是韦伯恩。韦伯恩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他的第一首正式出版作品是为交响乐团所作的帕萨卡利亚。帕萨卡利亚是一种曲式的名称,而勃四最后乐章运用的正是帕萨卡利亚曲式。勃四也是当时最著名、成功的为交响乐运用帕萨卡利亚的例子。&/p&&br&&p&和上面的人比起来我大概算是十分之一个“专业人士”吧,所以我大概可以从十分之一个“专业角度”来评价勃四。我认为勃四是勃拉姆斯作曲技法&b&登峰造极&/b&的产物。在此之后勃拉姆斯除了双协奏曲之外再也没有大型乐队题材作品,晚年勃拉姆斯的作品以小型室内乐以及声乐为主。虽然他晚年的钢琴小品个个都是瑰宝,但和勃四比起来他的作曲技术并未有很大的改变。&/p&&br&&p&说了这么多结论,下面我来细说说为什么勃四这么杰出。不可避免的会讲到一些比较专业的东西,没受过专业音乐训练的人可能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我会尽量的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出来。&/p&&br&&p&整首曲子一共有四个乐章,每个乐章都有自己独到的地方。这首曲子最吸引我的地方是四个乐章的精彩程度是比较平均的(第三乐章稍微差点)。如果每个乐章细了说写两本博士论文是足够的了,而且也没多少人会去看,我在这里只挑出每个乐章重点的精华来说。&/p&&br&&p&第一个乐章的精华在于勃拉姆斯对于三度音程的运用。三度音程指的是两个音符之间的距离为三度的关系。比如说C到E有三个音,CDE就是三度。而把三度翻转过来就会得到六度,E到C有六个音EFGABC。所以三度音程和六度音程在某种程度上是一样的。&/p&&br&&p&这个概念非常重要,因为&b&第一乐章的旋律和和弦都是以三度和六度音程为基础来实现的&/b&。古典音乐的一个作曲传统是用尽量少的音乐素材来写出尽量多的音乐内容。在第一乐章中勃拉姆斯用仅仅一个音程就发展出了一首完整的曲子。比如说在第一乐章一开始小提琴演奏的旋律就全是三度和六度音程:B到G(BAG),E到C(EF#GABC),A到F#(AGF#),D#到B(D#EF#GAB)等等等等。&/p&&br&&p&第二乐章的精华在于勃拉姆斯对于&b&变奏&/b&的运用。&b&整个乐章一个只有两个主要的旋律&/b&,而勃拉姆斯通过让不同的乐器演奏,改变旋律的节奏、以及和声制造出了复杂的情感。以Carlos Kleiber的录音作为范例,第一个旋律出现在开始的前6秒,由圆号独奏,后面的一系列旋律直到3:20秒都是这个基础旋律的变奏。&/p&&br&&p&在3:19到32秒第二个旋律出现,先是由管乐演奏,非常短促有力,然后弦乐重复,管乐再重复,然后弦乐来结束。最美妙的时刻是在3:45,大提琴开始演奏一段优美缓慢的旋律,这段旋律和3:19秒出现的旋律是&b&一样的&/b&,只是节奏变慢了,和声更加丰富了。这就好像通过不同的角度看一个人会看到不一样的人似的。&/p&&br&&p&另一个美妙的地方是在6:49到8:03这段时间,这是这个乐章的高潮。这时候第一个旋律是多么的有力,而同样的旋律在乐章一开始圆号独奏的时候是多么的孤独。&b&最有意思的是第二个乐章的这两个旋律和第一个乐章一样也是以三度音程构建出来的。&/b&&/p&&br&&p&第三个乐章整体的风格和勃拉姆斯的另一首作品学院节日序曲很相似,更早的例子是第一钢琴奏鸣曲的第三乐章。第三乐章叫做诙谐曲(Scherzo,意大利语里面“我开玩笑”的意思),在贝多芬的影响下诙谐曲成为通常四乐章模式交响乐的第三个乐章。&/p&&br&&p&勃拉姆斯作曲风格中最为显著的特点是对Hemiola的运用。Hemiola本意是3:2,在音乐里面特指故意的改变重音的位置以制造一种音乐节拍改变的感觉。比如说第三乐章是2/4拍,那么每一小节有两拍,通常情况下第一拍为强拍,第二拍为弱拍。那么如果有连续三个小节的话应该是 1强 2弱 3强 4弱 5强 6弱。而勃拉姆斯故意改变强弱的顺序来制造一种节拍改变的感觉 1强 2弱 3弱 4强 5弱 6弱。这样的话三个小节的2/4就变成一个小节的6/4了,强弱变成了强弱弱。&/p&&br&&p&如果说选一首曲子来体现勃拉姆斯作曲技法的极致,那么非第四乐章莫属了。每次听第四乐章的时候,都觉得自己和神(如果有神的话)和柏拉图的形式(如果有完美的话)是无比的接近。第四乐章运用的是帕萨卡利亚曲式也叫作恰空,音乐学界对二者还并未有准确的划分。这种曲式是一种变奏曲格式,变奏曲通常有两类,一类是以一段旋律为主题,围绕着旋律来变奏,著名的例子有莫扎特的小星星变奏曲。另一类是以一段和弦进行为基础,在这组和弦进行上写出不同的乐曲,著名的例子是巴赫的古德堡变奏曲。&b&勃拉姆斯把两种变奏的技巧组合起来写出了第四乐章,其中包含一个主题,三十个变奏,以及尾声。&/b&&/p&&br&&p&勃拉姆斯对这种曲式是无比的熟悉了,他自己就把巴赫第二小提琴帕蒂塔里面的恰空乐章改写成了钢琴左手独奏。而对于勃四最直接的影响来自于巴赫第150号清唱剧的最后一个乐章。巴赫的那个乐章就是恰空,而勃四第四乐章的主题几乎和巴赫的主题一模一样。勃拉姆斯自己对一个朋友说过:“你觉得把巴赫这个主题写成一首交响曲怎么样?”&b&在第四乐章勃拉姆斯把在他之前的变奏曲模式几乎是来了个总结&/b&,比如说巴赫的C小调帕萨卡利亚、贝多芬的第三交响曲最后乐章。&/p&&br&&p&&b&第四乐章最独到的地方是勃拉姆斯把变奏曲和奏鸣曲两种曲式融合了起来。&/b&这里要稍微说一下奏鸣曲是什么。奏鸣曲式特指一种以调式不同制造矛盾,通过&b&呈现&/b&矛盾,&b&发展&/b&矛盾,最后矛盾&b&回归&/b&并化解来结束。通常情况下奏鸣曲会有&b&两组主题&/b&(旋律的集合)。&/p&&br&&p&下面还以Carlos Kleiber的录音作为范例来分析,前13秒是整首曲子主题的呈现,然后立马开始第一个变奏,一直到2:24秒是前九个变奏,组成&b&第一组主题&/b&。&/p&&br&&p&从2:24到2:59秒,音乐节奏放缓,渐渐趋于平静,作为&b&过渡乐段&/b&引入第二组主题。第2:51秒笛子开始演奏的一段下行旋律就是勃拉姆斯给听众的一个信号,告诉你新的内容要来了。类似的下行旋律在之后还有出现。&/p&&br&&p&从2:59到5:22秒,变奏12到15是&b&第二组主题&/b&。第二组主题和第一组明显有不同的特点,第一组节奏更快,声音更响,织体更丰富。第二组主题明显更加平静,甚至有些荒凉。5:12秒之前我说的笛子下行旋律再次出现,预示着第二组主题的结束,&b&前五分多钟组成了呈现部&/b&,下面要进行发展了。&/p&&br&&p&5:22到5:31是第16个变奏,它和一开始13秒的主题几乎一样,除了新的弦乐部分。5:22到6:47秒是&b&发展部&/b&的内容。这段内容节奏变化剧烈,和前五分多钟相比毫无稳定的感觉。&/p&&br&&p&6:47到6:57秒是第24个变奏,同时也是第一个变奏的回归,仔细听定音鼓的部分,和0:14到0:27是一样的。6:47到8:14秒由第24到30变奏组成,形成了&b&回归部&/b&。&/p&&br&&p&8:14秒是尾声的开始。对于我来说8:14到8:21秒听起来就像是勃拉姆斯最后的呐喊一样,而8:33到8:39秒长号的那两段独奏有一种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的感觉。而最后8:59到结束那一段小提琴和中提琴听起来就像是在与命运抗争。&/p&&br&&p&写到这里我都不知道该怎么结束这个答案了,写写我对这首曲子在音乐分析之外的理解吧。勃拉姆斯死之前对音乐的前景抱着不太乐观的看法,他曾经对一个朋友说过这么一段话:“真的,我不知道音乐到底来自哪里;在我看来音乐(的历史)就要彻底终结了。”勃拉姆斯对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产生越来越多的兴趣。勃拉姆斯晚年想说服德沃夏克来维也纳教音乐,来阻止勃拉姆斯相信的优秀音乐的衰落,甚至勃拉姆斯愿意把自己的资产留给德沃夏克,但是被德沃夏克拒绝了。德沃夏克后来形容勃拉姆斯道:“这样的一个人(指勃拉姆斯),这样一个优秀的灵魂—但他却什么都不相信!他什么都不相信!”&/p&&br&&p&其实勃拉姆斯的预测是对的,勃拉姆斯所相信的调式音乐、优美的旋律在接下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都被主流的严肃音乐作曲家摒弃了。有意思的是主导这一革命的作曲家勋伯格曾经得到勃拉姆斯的赏识,勃拉姆斯愿意资助勋伯格来维也纳学习作曲,勋伯格拒绝了他。虽然如此,勋伯格依旧把勃拉姆斯看做对他自己最大的影响之一。更有意思的是后来又有个叫布列兹的作曲家要革勋伯格的命,写了篇文章叫《勋伯格已经死了》。历史大概就是后人把前人拍死在沙滩上吧。&/p&&br&&p&第四乐章里面30个变奏中循回往复的主题就好像是一种在命运面前人的无奈和渺小吧,无论你怎样努力,很多事情是由不得你的,也是摆脱不了的,&b&人永远都活在枷锁当中&/b&。&/p&&br&&p&换句话说个人奋斗很多时候是改变不了历史进程的。&/p&&br&&p&参考资料:&/p&&p&这篇答案很多内容来自于Walter Frisch的Brahms: The Four Symphonies,我大概做了个精简。对音乐技术层面感兴趣的人可以去找来那本书看,里面有更为详细的分析。没学过音乐的就不用去看了,因为里面都是技术层面的东西。&/p&
既然问题是问从“专业角度”来评价勃拉姆斯第四交响曲(下面简称勃四),那我就从专业角度来答吧。 先说专业人士的评价,美国音乐学家Walter Frisch是当代英语学术界勃拉姆斯研究的顶尖学者,他对勃四没有整体的评价,但是有对最后一个乐章评价:“第四交响…
诗意两字,写在纸上,却飘在云端,一副遗世独立,不染风尘的气派。&br&&br&而生活却像污浊的泥沼,里面融着罂粟花与玻璃碎片,我们行走其中,感受着极乐与痛楚,越陷越深。&br&&br&诗意与生活,仿佛是云与泥的分别,好像它们,永远都无法融合在一起。&br&&br&因此题主才发此一问吧。&br&&br&然而事实真是这样的么?&br&&br&李白的一辈子,难道就都被他的酒,他的月,他的仙气塞满了么?难道他没有生活过么?他没有渴求过功名,没有夸赞过权贵么?然而这依然不妨他诗意了一辈子,诗意了一个朝代。&br&&br&再说陶渊明,难道他天生就喜欢他的菊花,望着他的南山么?莫非他出生就是个隐士,从没在宦途中摸爬滚打么?没有品位过世俗的阵痛,又怎会希冀美丽的桃源呢?&br&&br&还有屈原,或者杜甫,或者苏东坡,难道他们是为了诗意而生活着的么?不是的,他们先投入地生活,然后一辈子就自然成了一首诗。&br&&br&所以说,想要活得诗意,就先生活吧,就先入世吧。像真正的诗人一般,用力地,死命地,生活着。哪一天你剖开自己的心,会发现里面满满都是诗。那不是从别人那里学来的诗,那是扎根于你自己的生活的诗,你用它来消解生活中的坎坷,你用它来铭记生活中的自得。&br&&br&说真的,所有看上去飘在云端的东西,不都要去生活中寻找吗?不入世,又何谈脱俗?所以题主快去追逐你想要的,名也好利也好,什么都好,等你体会了生命中的悲喜,诗意自然会来敲门。
诗意两字,写在纸上,却飘在云端,一副遗世独立,不染风尘的气派。 而生活却像污浊的泥沼,里面融着罂粟花与玻璃碎片,我们行走其中,感受着极乐与痛楚,越陷越深。 诗意与生活,仿佛是云与泥的分别,好像它们,永远都无法融合在一起。 因此题主才发此一问…
卸腰&br&&br&勃拉姆斯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他是古典风格的集大成者,同时,作品又反映出强烈的浪漫主义气质。更重要的是,他的作品也具有鲜明的个人烙印。对我来说,勃拉姆斯也有着一层特殊的含义。因为我现在听音乐,基本是从技术层面去听,但是勃拉姆斯是少数的几个能在情感上打动我的作曲家。音乐界有一个瓦格纳综合症的说法,我觉得我有勃拉姆斯综合症。因为每次听到他的几首特定的作品,都会忍不住哭起来,已经成为一种条件反射了。&br&&br&当蓝,从技术层面来说,勃拉姆斯也是我研究过的同时期同风格的作曲家中最好的一个,没有之一。他的音乐发展手法功力深厚娴熟,是当之无愧的大师手笔(这里只放这个结论吧,没有办法细说。不过已经差不多做了一些准备,下次回国去某些大学讲座会讲他的创作技法。)&br&&br&最后小声说一句:我个人不接受&爱乐者&这个标签。。。
卸腰 勃拉姆斯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他是古典风格的集大成者,同时,作品又反映出强烈的浪漫主义气质。更重要的是,他的作品也具有鲜明的个人烙印。对我来说,勃拉姆斯也有着一层特殊的含义。因为我现在听音乐,基本是从技术层面去听,但是勃拉姆…
&p&卸腰。&/p&&p&1,快乐章切忌短小进行曲风格的节奏型反复。&/p&&p&2,切忌I, IV, V三个和弦过度使用。巧用各种和弦的转位和省略形式,切忌在所有能用主和弦完整原位及正格终止完全终止的地方都用到。多用延留、多用附属和弦、和弦外音等等。&/p&&p&3,慢乐章慎用高音区。&/p&&p&4,多用低音声部(前提是用得好)。&/p&&p&5,写管弦乐作品的时候,能加合唱就加上。一个不够加三个。还不够再加独唱。还不够再加个小的演奏团放到观众席去或者在后台吹。&/p&&p&6,作品写得越长越好。&/p&&p&7,把自己打造成一个不幸福的人并且让别人知道(比如长得难看被频发好人卡,脾气暴躁,或者成为虔诚的教徒,或者爱上一个不该爱的人比如你老师的老婆,或者灵魂漂泊不定无处安放的外邦人,或者时不时担心被政府迫害的知识分子,等等),然后试着向别人暗示,自己的音乐和自己的人格形象和经历是有关联的。&/p&&br&&p&————————&/p&&br&&p&大家可能觉得我在写段子,但你仔细想想,其实每条都是有道理的。&/p&
卸腰。1,快乐章切忌短小进行曲风格的节奏型反复。2,切忌I, IV, V三个和弦过度使用。巧用各种和弦的转位和省略形式,切忌在所有能用主和弦完整原位及正格终止完全终止的地方都用到。多用延留、多用附属和弦、和弦外音等等。3,慢乐章慎用高音区。4,多用低…
谢邀。&br&&br&这种角色的历史十分久远了,甚至可以说批判性的宗教角色,伴随着整个欧洲文学史。&br&&br&在中世纪早期,就有很多讽刺教会和教义虚伪的诗歌,而即使在正式的文学创作当中,对教会的批判也是源远流长的历史。&br&&br&在被恩格斯誉为“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世纪的最初一位诗人”——也就是说新时代文学开端——的但丁的长诗《神曲》当中,就出现了多位反面角色的教会高层,甚至包括教皇。&br&&br&《地狱篇》第十九首里面,标题就是“买卖圣职者-教皇尼可洛三世-对所有买卖圣职的教皇的谴责”,他将这些所有买卖过圣职的教皇们都打入了地狱,让他们承受了颇有谐趣的惩罚。&br&&br&&figure&&img src=&/aae11b0d238e860a7feae18_b.jpg& data-rawwidth=&761& data-rawheight=&47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61& data-original=&/aae11b0d238e860a7feae18_r.jpg&&&/figure&&br&&br&在《地狱篇》里面,还有教皇阿纳斯塔修斯,鲁吉埃里大主教等等高级教会成员,一起承受地狱里面的可怕刑罚。&br&&br&比《神曲》稍后的还有《十日谈》等等文学小说作品,里面也穿插了不少宗教人士充当反派角色的故事。可以说,在欧洲出现“文学”、“小说”这个概念的时候,对教会的批判就已经是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了。&br&&br&&b&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当时教会实在太秽乱了&/b&。&br&&br&当时罗马教会被一小撮罗马豪门贵族所把持,红衣主教、教皇等等高级职位往往为这些人所垄断,他们得到职位之后,也不修圣德,一味地寻求寻欢作乐(那时候教皇有私生子女都是寻常之事),教会内部也由此贪腐盛行。&br&&br&他们公开买卖教会高级职位,甚至教皇本身也成了贿选的产品,于是教会本身也变得乌烟瘴气,成了大众眼中污秽邪恶的兴盛之地。&br&&br&&b&同时,除了寻欢作乐之外,教会还积极参与世俗政治,在但丁那个时代甚至还有谋求以武力统一意大利、甚至在整个欧洲建立教皇国的构想,也为自己招致了大量的敌人&/b&。&br&&br&历代教皇均积极参与各国纷争,格列高里七世曾逼得德皇亨利四世跪在雪地里三天三夜;乌尔邦二世挑起了第一次十字军东征,在英诺森三世的时代(),教会势力达到了顶峰,除了积极干涉德意志之外,他还曾迫使英国、丹麦、葡萄牙、瑞士等国王称臣。&br&&br&教会积极参与世俗政治,带来的理所当然的一个结果就是一大批贵族和知识分子成为了教会的对立面,这种情况在意大利尤其厉害,罗马教皇干涉最多的自然也是意大利的政治——&b&但丁本人就是佛罗伦萨的反教会分子,教皇的支持者们屠杀反对派,控制佛罗伦萨,并宣布放逐但丁,一旦他回城,任何佛罗伦萨士兵都可以处决烧死他,从此但丁再也没有能回到家乡&/b&。&br&&br&所以,既然行事秽乱不堪,而且介入世俗又给自己带来了一大片的有知识有文化有资源的敌人,那么教会被政敌疯狂攻击也就是理所当然的情况了——文学作为政治的一个载体,自然也不会落于人后。&br&&br&从文艺复兴前的但丁开始,到伏尔泰、孟德斯鸠等等的启蒙时代,文学作品嘲讽教会和高级教士们,一直都是欧洲文学的常见现象。
谢邀。 这种角色的历史十分久远了,甚至可以说批判性的宗教角色,伴随着整个欧洲文学史。 在中世纪早期,就有很多讽刺教会和教义虚伪的诗歌,而即使在正式的文学创作当中,对教会的批判也是源远流长的历史。 在被恩格斯誉为“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
下面的是我原先的答案。&br&&blockquote&&p&首先说创作花了20年的时间是不严谨的。brahms并没有花那么长的时间在创作上,而是他很晚才决定写交响曲。他在第一交响曲之前写过很多交响乐类的作品,例如第一钢琴协奏曲,海顿变奏曲,2 serenades,German Requim。&/p&&p&他一直不去写交响曲是因为在贝多芬之后一直没有人能再达到贝多芬9的高度。贝多芬就像一座大山一直压着brahms。尤其是舒曼在第一次见到brahms之后,在他的乐评中把brahms比喻成下一个贝多芬更是给了他巨大的压力。&/p&&p&brahms一开始是想把第一钢协写成交响曲的,但是他自己不满意就改成了刚协。再之后的交响类作品中brahms一直在练习自己的配器。他甚至在晚年写小提琴协奏曲的时候都还对弦乐用弓的方式都不够了解。很多配器都是在他朋友帮助下才改好的。比如说在弦乐部分的用弓都是他的好友joseph joachim帮他改的。&/p&&p&之所以brahms第一交响曲被称为贝十是因为brahms一和贝多芬五和九的相似。首先贝五开始于c小调,最后通过斗争最后结束于c大调,体现出一种胜利的感觉。brahms一也一样。&/p&&p&其次在贝九最后乐章中,贝多芬为了加入人声,用了很长的不稳定的introduction,例如前三个乐章的theme呈片段的显现,最后随着欢乐颂的出现结束了不稳定的introduction。&/p&&p&在brahms一的最后乐章中,含有很有名的big tune theme。brahms为了引出这个theme,通过错误的摆放第一拍的位置来增强不稳定感。直到big tune出现使整曲回归稳定。&/p&&p&贝十是brahms的好朋友指挥家hans von
bulow起的。他bulow认为brahms为之后写交响曲的作曲家指明了新的方向。贝多芬之后虽然舒曼和门德尔松也写过交响曲,但都未曾达到这个高度。&/p&&p&还有就是brahms的一生没贝多芬那么痛苦。brahms从来就不缺钱,耳朵也不聋,朋友也一堆,曲子在世俗圈和艺术圈都受欢迎。唯一他不太好的就是感情方面,不过一般都是他伤害女人。所以你在他的曲子里面很难找到和贝多芬一样的感觉。&/p&&p&不过第一钢琴协奏曲或许和贝多芬有点像,因为是在他的好友舒曼尝试自杀没成功的时候写的。&/p&&p&我认为他的协奏曲比交响乐在历史上更有影响力,比如说第二钢琴协奏曲和小提琴协奏曲。他把&/p&&p&独奏和交响乐团融为了一体,尤其是小提琴协奏曲的第三乐章。&/p&&/blockquote&&p&之后是我补充的内容,用来支持我原先答案里面的观点。&/p&&br&&p&首先说&b&勃拉姆斯和女人&/b&的关系。克拉拉&b&不是&/b&勃拉姆斯的师娘。舒曼也&b&不是&/b&勃拉姆斯的师傅。勃拉姆斯没有和舒曼学习过作曲。他们&b&只是好朋友&/b&的关系,嗯……好到托妻献子的朋友……。(勃拉姆斯主要的老师是Eduard Marxsen,当时汉堡最好的音乐家。勃拉姆斯是汉堡人。)&/p&&br&&p&勃拉姆斯第一次见到舒曼的时候,给舒曼弹了他自己的钢琴奏鸣曲。舒曼瞬间就被震惊了,后来他又听到了勃拉姆斯的室内乐的作品,他就一直撺掇勃拉姆斯去写交响曲。舒曼所做的是在他的乐评上推荐勃拉姆斯,他绝对没有正经的教过勃拉姆斯作曲的技巧。&/p&&br&&p&我之所以说勃拉姆斯在伤害女人是因为下面这两件事情。&/p&&br&&p&首先,他和克拉拉是有过很长的一段奇特的关系,但是这段关系绝对不是用什么“泡没泡到”可以说清楚地。&/p&&br&&p&1887年,勃拉姆斯告诉克拉拉他们之间的信件应该都被销毁掉。除了他自己销毁掉的大部分克拉拉寄给他的信件之外,基本上所有他寄给克拉拉的信件都被克拉拉保留了下来,而且已经公开出版了。&/p&&br&&p&1856年,克拉拉自己写下了她想让她的孩子们知道的他和勃拉姆斯的关系。&/p&&br&&p&&b&她在日记中记下:我的孩子们,我可以真诚的对你们讲我从来没有像爱勃拉姆斯一样的爱过一个朋友。这是两个灵魂之间最美丽的理解。我爱他并不因为他年轻,也不是为了某种虚荣心。而是因为他那充满活力的灵魂,以及他那天生的、伟大的心灵。你们也知道,Joachim同样也是我的一个好朋友,但是……只有勃拉姆斯才能让我振奋……相信我,你们的母亲,所告诉你们的。不要在意那些渺小的、嫉妒的人们对我们这种美丽的爱和友谊的质疑。那些人既不能完全理解,也永远不会理解我和勃拉姆斯的关系。&/b&&/p&&br&&p&但就在同一年,勃拉姆斯很深的伤害了克拉拉。&/p&&br&&p&1856年,舒曼死后,勃拉姆斯和克拉拉决定一起去瑞士度假。在度假的过程中具体发生了什么,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历史文献能够说明,但是结果就是勃拉姆斯离开了克拉拉。&/p&&br&&p&克拉拉的女儿Eugenie后来写道:“他(勃拉姆斯)无情的离开了。我母亲因为不能理解他这么改变的原因,所以承受了更大的痛苦。”她还写道:“他(勃拉姆斯),因为伤害了我母亲的感情,从来没有停止过自责。”&/p&&br&&p&我想克拉拉承受的痛苦是很可怕的。克拉拉的老公舒曼刚死没几个月,她最好的朋友勃拉姆斯又离开了她,而且她一个人还要养活一堆孩子。&/p&&br&&p&&b&从瑞士回来之后,克拉拉去火车站送走勃拉姆斯。她回去之后写下:“我感觉我好像刚参加了一次葬礼。”&/b&&/p&&br&&p&下面这段话是我直接译自一本勃拉姆斯传的作者Jan Swafford对这件事情的推论。我觉得这个推论很有意思。&/p&&br&&p&“如果勃拉姆斯否定了克拉拉,他同样也否定了舒曼。而舒曼去世的时候,他以为勃拉姆斯会照顾克拉拉。如果勃拉姆斯知道舒曼对他的期望的话,他这么做就相当于轻藐的拒绝了这两个人,而这两个人为他做过的事情比任何人都多。无论勃拉姆斯背叛了两个人中的哪一个,他自此之后一直对此事心怀愧疚。”&/p&&br&&p&虽然,一年之后,勃拉姆斯就又回到了克拉拉的身边,但不久勃拉姆斯就更严重的伤害了另一个女人。(勃拉姆斯一直到晚年对克拉拉的感情都是非常深的,在克拉拉80岁中风了之后,勃拉姆斯写了”四首严肃歌曲”Op. 121。这是我听过所有勃拉姆斯作品里面最最悲伤的。这也是勃拉姆斯的最后一组歌曲,他写的时候已经知道克拉拉马上就要去世了。)&/p&&br&&p&第二个女人叫做&b&Agathe von Siebold&/b&。&/p&&br&&p&1858年春天,勃拉姆斯的朋友Grimm邀请他和克拉拉去G?ttingen度假。 Grimm是G?ttingen当地的一个女子合唱团的指挥。其中有一位女高音叫做Agathe。Grimm在邀请勃拉姆斯前来度假的信件中写道:“如果你想让有着美妙声音的漂亮女孩为你唱歌的话,快来!”&/p&&br&&p&之后省略大量的细节,勃拉姆斯和Agathe相爱了,而且&b&订婚了!!!看清楚订婚了!!!&/b&勃拉姆斯一辈子距离婚姻最近的一次!!!忘说了,Agathe和勃拉姆斯差不多大。&/p&&br&&p&之后你们猜怎么着?&/p&&br&&p&&b&&u&勃拉姆斯又后悔了。。。。。。&/u&&/b&有没有搞错?订婚可不是闹着玩的,在当今订婚也是很严肃的一件事,更不用提当年的欧洲了。Grimm直接被勃拉姆斯的行为恶心到了,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理过勃拉姆斯。&/p&&br&&p&Agathe把婚戒还给了勃拉姆斯,之后一辈子再也没见过勃拉姆斯。他们俩都把寄给对方的信件给销毁了。&/p&&br&&p&目前为唯一留下来的勃拉姆斯寄给Agathe的分手信是这么写的:“我爱你!我一定会再见到你!但是我不能受到婚姻的束缚!给我写信,无论我是否再会回到你身边、抱着你、亲吻你、对你说我爱你。”&/p&&br&&p&&b&嗯,这件事我就不随便评价了,反正勃拉姆斯后来跟他的一个朋友讲:“我对Agathe&i&&u&耍无赖&/u&&/i&了。”&/b&&/p&&br&&p&当然事情不是无缘无故发生的。对于这件事情的推论有很多,其中我觉得比较靠谱的是这个推论。&/p&&br&&p&1857到58年,勃拉姆斯把大量的时间花在完成他的第一钢琴协奏曲上。现在看来,可以说是第一钢协是钢琴协奏曲里的顶尖作品了,但在当时,至少在首演上人们并不这么认为。&/p&&br&&p&首演一共有两场,第一场是在Hanover,第二场是在Leipzig。在Hanover那场还好,虽然演出后的评价不是非常好,但是至少演出的时候观众还是会礼貌的鼓鼓掌。但是,五天后,在Leipzig的那场就变成灾难了。&/p&&br&&p&第一钢协一开始受冷遇主要有两个原因。&/p&&br&&p&第一,在当时主流对钢琴协奏曲的期待是一种非常炫技的、开心的、娱乐的曲子。比如说莫扎特的钢琴协奏曲,即使贝多芬的钢琴协奏曲也没有太痛苦的感情,反正我是没能从贝多芬的钢协里面听出痛苦的东西来。但是,你只要播勃拉姆斯第一钢协的前几秒就能听出来勃拉姆斯一点也没想开心。(当然你要觉得那是开心的话,我也没辙。)而且勃拉姆斯第一钢协对于当时的听众来说太长了。莫扎特和贝多芬的钢协基本上就30分钟左右,勃拉姆斯的至少要50分钟,稍微弹慢点就得一个小时。&/p&&br&&p&第二个原因就仅限于在Leipzig的首演了。Leipzig在浪漫主义的时候出现了一个叫做孟德尔松的作曲家。他在当时被称为“新贝多芬”,而舒曼后来也把勃拉姆斯称为“新贝多芬”。可惜孟德尔松死的太早了,所以在Leipzig的一部分保守的音乐人眼中勃拉姆斯根本就配不上孟德尔松的“新贝多芬”的称号。孟德尔松使得Leipzig成为当时德国的音乐之都,而勃拉姆斯的出现是对当时Leipzig音乐传统的威胁。&/p&&br&&p&下面是勃拉姆斯在寄给Joachim的信件中对Leipzig首演的描述。&/p&&br&&p&“在第一和第二乐章结束后,观众没有任何掌声。(当时音乐会的传统是在每个乐章结束后都要鼓掌,如果观众很喜欢的话可以要求单个乐章立即encore。)在第三乐章结束后,我听到了零星的掌声,然后是&b&全场的嘘声&/b&。”&/p&&br&&p&&b&勃拉姆斯把Leipzig的首演形容为“辉煌的、决定性的————失败。”&/b&&/p&&br&&p&在第一钢协首演失败之后,勃拉姆斯就开始质疑他自己养活他自己一个人的能力,更不用提承担一个家庭了。所以这个推论就是,勃拉姆斯受到第一钢协首演失败的影响,而决定不和Agathe结婚。当然这只是一个推论,信不信由你了。&/p&&br&&p&但无论勃拉姆斯的理由是什么,他这两次对克拉拉和Agathe的伤害都是在我看来比较离谱的。&/p&&br&&p&下面是我对 &a data-hash=&e1cbbfd3c60fc933c1dd28f& href=&///people/e1cbbfd3c60fc933c1dd28f&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许通灵& data-tip=&p$b$e1cbbfd3c60fc933c1dd28f& data-hovercard=&p$b$e1cbbfd3c60fc933c1dd28f&&@许通灵&/a&答案的反驳。&/p&&br&&blockquote&“勃一之所以被称作贝十也没那么复杂,”&/blockquote&&br&&p&我答案里面提到的稍微涉及理论方面的内容(其实我没说什么和理论有关的内容)对于经过训练的音乐人来说是很容易听出来的,那些背景知识我觉得有初中阅读水平的人都可以理解(我没有讽刺任何人的意思),所以并不存在复不复杂的问题。&/p&&br&&blockquote&“后人给他贴的标签是古典音乐的最后一位大师,”&/blockquote&&br&&p&我想问一下这里“古典音乐”的定义是什么?所有&b&艺术音乐的统称&/b&?还是&b&音乐史的分期&/b&?&/p&&br&&p&如果是艺术音乐的统称,那么勃拉姆斯之后的大师多了去了。就挑离勃拉姆斯年代比较近的说,勃拉姆斯晚年的时候,法国的印象主义就开始出现了,&b&德彪西&/b&和&b&拉威尔&/b&难道不是大师吗?(德彪西在1887年见过勃拉姆斯。同年勋伯格都十多岁了。1889年Mahler都完成他的第一交响曲了。)&/p&&br&&p&勋伯格在写那篇著名的文章“Brahms the Progressive”的时候,就提到过他自己是少有的和勃拉姆斯生活在同一个时代,并且现在还活着,还能评价勃拉姆斯的人。(“Brahms the Progressive”是一篇极为重要的分析勃拉姆斯作曲技法的文章,里面提到的&b&Developing Variation&/b&被之后的许多音乐家所引用。如果聊天时,&b&想装作很了解勃拉姆斯的话&/b&,一定要提到&b&Developing Variation&/b&这个东西。&b&之后还能再装一些&/b&,说“我不太同意勋伯格的看法,勃拉姆斯不是首先运用&b&Developing Variation&/b&的。我觉得中晚期的贝多芬的一些作品就运用到了&b&Developing Variation&/b&了。”再之后&b&以技术层面太复杂为理由而不详细解释。&/b&嗯……就像我将要做的。)&/p&&br&&p&“Brhams the Progressive”这篇文章讲技术层面太复杂了,在这里就不细说了,但是&b&勋伯格也绝对是大师&/b&,虽然很多人不喜欢十二音。(这里说些题外话,以勋伯格对传统调式的理解,他要是想写出莫扎特、贝多芬、勃拉姆斯之类的作品是绝对没问题的,但就是……在他看来传统调式太无聊了。比如说,在十二音和Serial作曲家眼中,大小调和弦都是一样的。你要问我为什么会一样?比如说C大调和弦,CEG,从G往下数到E和C分别是3和7个半音阶。而C小调和弦,CEbG,从C往上数到Eb和G分别也是3和7个半音阶。都是3和7,所以大调和小调是一样的,所以传统调式太没劲了,一样的东西在那瞎折腾。&b&以上只是我对十二音和Serial肤浅的理解&/b&,如果有十二音或者Serial作曲家看到的话,请对我轻喷,并欢迎指正。你懂的,你我不是一个世界的人,尽管我还是很喜欢十二音和Serial的。)&/p&&br&&p&回到正题上,&b&如果您指的是音乐史上古典主义时期的话&/b&,那么不幸的是,勃拉姆斯和古典主义&b&没什么关系&/b&。他处在的时期是浪漫主义。所谓的古典主义最最最远到晚期贝多芬就不存在了,怎么着也够不着勃拉姆斯。典型的古典主义是海顿和莫扎特。&/p&&br&&p&我觉得还有可能您是把&b&Absolute Music&/b&和古典主义搞混了。&/p&&br&&p&在浪漫主义时期,最有名的事件就是&b&War of the Romantics&/b&。当时的音乐分成了两个主要阵营,&b&Absolute Music&/b&和&b&Program Music&/b&。Absolute的代表就是以勃拉姆斯为首的一帮人,比如说克拉拉和Joachim。Program的代表就是李斯特和瓦格纳。(其实Joachim一开始是李斯特的学生外加好友,不过后来因为不喜欢李斯特的作品和他决裂了,加入了勃拉姆斯的阵营。)&/p&&br&&p&两方的争论简单来说就是音乐理念的不同。&/p&&br&&p&&b&Absolute Music认为音乐不表现任何特殊的东西,既没有什么故事,也没有什么画面。&/b&后来Stravinsky说过:“表现力从来就不是音乐本身的一部分。表现力也不是音乐存在的原因。”&/p&&br&&p&&b&Program Music认为音乐需要和其它艺术相结合。&/b&李斯特选择了文学,所以出现了交响诗。瓦格纳选择其它一堆艺术,所以有了那些宏伟的歌剧。&/p&&br&&p&(FYI,肖邦和舒曼死太早了没来得及入伍参加这场“战争”。如果参加的话,肖邦绝对是Absolute Music。舒曼不好说,可能看在勃拉姆斯和他太太的份上会勉强加入Absolute Music的阵营,虽然他很programatic。)&/p&&br&&p&&b&稍微恰当一点&/b&可以说勃拉姆斯是Absolute Music的最后一位大师,当然后面还有许多Absolute Music的大师,&b&但可以肯定是勃拉姆斯&u&绝对不是&/u&什么“后人”所评价的古典音乐的最后一位大师。&/b&这么评价勃拉姆斯只能说所谓的“后人”对古典音乐的了解太少了。&/p&&br&&blockquote&“勃拉姆斯知道这些,半推半就地顺应了民意,”&/blockquote&&br&&p&勃拉姆斯写交响曲和顺从民意毫无关系。(那时又没有互联网,他不会像我似的闲的没事上网看别人对我答案的评论。)他和贝多芬的相似是他自己对贝多芬的崇拜和对贝多芬的学习而自然形成的。他没有刻意的模仿贝多芬,更不是什么民意要求他模仿贝多芬。&/p&&br&&blockquote&“勃一才写了20年之久,最后他成功了。”&/blockquote&&br&&p&&b&我在之前的回答已经说过了,他没写20年,他是20年前才有打算写,然后拖了很久才去真正去动笔完成的。&/b&导致他拖那么长时间有很多原因,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交响曲这个题材。至少在当时,交响曲题材可以被看做是所有题材里面最为重要的题材,可以被看做一个作曲家最最最重要的作品。交响曲更像是作曲家面向大众的Public Statement,不像室内乐或者钢琴曲面向的是更私人的环境。而且写交响曲不像写钢琴曲,仅仅是配器一项就需要经过无数的考量,更不用提单种乐器的运用和其它的层面了。至少在当时,写交响曲可不是把一个和弦的音分给不同的乐器那么简单。(比如说… 小提琴拉C、大提琴拉E、小号吹G…OMG, r u kidding me?这也能叫交响曲?)再加之勃拉姆斯那种完美主义的性格,所以他拖了很久,改了又改,才对他的作品满意。(勃拉姆斯晚年把他不满意的未发表的作品和很多信件都给销毁了。)&/p&&br&&p&再往下是对 &a data-hash=&bad950c9a255ca58cbc3& href=&///people/bad950c9a255ca58cbc3&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周蟒& data-tip=&p$b$bad950c9a255ca58cbc3& data-hovercard=&p$b$bad950c9a255ca58cbc3&&@周蟒&/a&答案的反驳。&/p&&br&&blockquote&“另外呢,说他是贝十也非常愚蠢!”&/blockquote&&br&&p&贝十的名字不是什么蠢货起的,是勃拉姆斯的朋友Hans Von Bulow起的。此人是个指挥家,钢琴家。我觉得能成为指挥家的人应该不会太愚蠢,否则你让那些被他指挥的乐手们情何以堪。&/p&&br&&blockquote&“说勃一是贝十的蠢货请自动离我远一点”&/blockquote&&br&&p&看来Bulow先生要离您远一些了,我觉得他不会在意离您远一些的。&/p&&br&&p&勃拉姆斯的确是很厌恶别人提起他作品和贝多芬的相似。&b&&u&当他的一个朋友向他指出第四乐章旋律和贝九相似的时候,勃拉姆斯的原话是这么说的:“任何蠢货都看(听)得出来。”&/u&&/b&&/p&&br&&blockquote&&p&“历史上一样调式的曲子多了去了,(一共就24大小调不重复都难!)这个完全不能作为他们相似的理由。神马体现胜利的感觉,就别听乐评人瞎XX编了好嘛,勃拉姆斯啥时候想要胜利了啊。勃拉姆斯四部交响曲都牛X闪闪,怎么能不如协奏曲有影响力呢?楼上的赶紧洗洗睡吧,再别瞎扯误人子弟了。”&/p&&/blockquote&&br&&p&除了听音乐会发的小册子,我基本没看过什么乐评,我也不是什么乐评人,我的答案也不是瞎XX编的。如果您对搞研究没有兴趣的话,嗯……&b&&u&至少请您在知乎上使用文明的语言。&/u&&/b&勃拉姆斯想要什么,除非他自己写下来,否则现在谁也无法知道。我只是说我自己的感觉,没说勃拉姆斯想要的东西。还有影响力这种东西只是我主观的看法,没有什么科学依据,但至少在我所认识的了解勃拉姆斯的人里面,大多数人更喜欢他的协奏曲。&/p&&br&&p&对您这种没有什么研究妄下的言论,我实在不敢苟同。当然如果您能有理有据的说明您的观点,我洗耳恭听,否则您还是洗洗睡吧。&/p&&br&&p&哦,对了,还有音乐一共不只有24种调式,光教堂的调式就有一堆,而且而且,我还没说中东的那一大大大堆我直到现在还没数清楚而且很可能以后也数不清楚的maqam……还有作曲家在选择调式的时候可不是随心所欲的瞎选的。他要考虑到调式技术层面的内容,以及个别调式在传统上,或者对于作曲家本身特殊的意义。比如说,贝多芬的作品里面只有两首是在C#小调的,分别是月光和第十四弦乐四重奏。在勃拉姆斯详细的学习了贝多芬的交响曲之后,勃拉姆斯的第一交响曲和贝多芬第五交响曲调式的一样绝非偶然,他选择了和贝五一样的调式绝对是刻意而为之。&/p&
下面的是我原先的答案。 首先说创作花了20年的时间是不严谨的。brahms并没有花那么长的时间在创作上,而是他很晚才决定写交响曲。他在第一交响曲之前写过很多交响乐类的作品,例如第一钢琴协奏曲,海顿变奏曲,2 serenades,German Requim。他一直不去写交…
很有意思的大问题。可以从各个方面来解说。已经有知友提到《浪漫主义的根源》,梁同学也说得很好,聊聊自己的理解。&br&&br&本人是学习历史的,据一些西方学者讲,没有浪漫主义,可能也就没有现代历史学。在德国尤其如此。&br&&br&但一谈到18-19世纪之交欧洲的浪漫主义,人们脑海中往往会浮现出拜伦、雪莱、诺瓦利斯和缪塞等人的名字,它是诗性的时代。作为一场思想运动,浪漫主义尤其体现在文学领域。&br&&br&《19世纪文学主流》,很老的书,里面对French Revolution前后的思想运动有一段描述,我认为很确当:&br&&br&&blockquote&这种思潮直接反对的是十八世纪的某些思想特征,它那枯燥的理性主义,它对情感和幻想的种种禁忌,它对历史的错误理解,它对合法民族特色的忽视,它对大自然索然寡味的看法和它对宗教的错误概念——认为它是有意识的欺骗。&/blockquote&&br&上述现象,大概可以被视为浪漫主义的表现。启蒙运动总被视为理性主义的运动,但这种理性受机械物理学影响太深,忽视情感、意志和想象的力量,如《人是机器》之类粗糙的唯物主义所表现出的那样。&br&&br&对于人性和历史,启蒙运动的看法太富普遍主义色彩,忽视不同时代和不同民族的差异,把人化约为简单的官能叠加;认为所有人和所有民族都遵循他们理解的普遍历史规则和价值观,这一切,大概都可归因于启蒙理性对于人性的机械理解。据我所知,最早对这种历史观发起抨击、强调民族特性的作者之一,可能要数德国的赫尔德。&br&&br&文艺批评家丹纳,竭力指出18世纪的法国作家在描绘人物方面的苍白和扁平,东方的异教徒、中世纪的教士、美洲的原住民,在他们的笔下全都是文质彬彬,满口人道和理性。这是他们想象出的思想木偶;这些人物身上本来的原始冲动,“粗野的”观念,对宗教和巫术的虔信,全都被他们忽视,因为他们不喜欢,认为激烈、神秘和朦胧的东西不够雅致,事物的表达应该清晰明了,因此散文是非常合适的文体。&br&&br&或者说,这是古典主义时代文艺理论的束缚。在法国,古典主义是上流社会和学院影响的产物,勃兰兑斯说,古典主义&br&&blockquote&把文学束缚在所谓“高雅”的铁紧身衣里,成了僵固、贫乏、专讲形式的东西……法国人……已经推翻基督教的统治,却没有想到对布瓦洛的权威提出疑义。伏尔泰把传统打翻在地……却从来没有打破旧例,让剧情的发展持续二十四小时以上……他对天上地下什么都不尊重,却严守诗歌的韵律。&/blockquote&如果这段描述可靠的话,那么启蒙运动从文艺上说并没有颠覆17世纪的古典主义形式,虽然它颠覆了宗教。因此,18世纪后期的浪漫主义,不仅反对18世纪僵硬苍白的理性,而且反对17世纪的古典主义。&br&&br&不过,对理性的反拨和对古典主义的质疑,早在18世纪前期就已出现,我在有关“哥特”问题的回答中已经提到,维柯可能是理性主义和古典主义最早的批评者之一。&br&&br&英国受法国的古典主义和启蒙理性的影响可能较小。英国人很早就表现出对自然和自发事物的偏好。比如,勒诺特尔的凡尔赛呈规则的几何状,而英国的园林更富自然和自由特色。“自然主义”和自由主义的影响还不止于此。英国人在18世纪发展了两门学科:美学和经济学,美学强调激情,经济学承认对利益的追逐,如克罗齐所言,它们是“魔鬼”和“世俗”的科学,就是说,英国人更早地向人的本能让步了,这跟浪漫主义主张驰骋人的意志和活力是一致的。&br&&br&在文学方面,Robert Lowth和沃波尔等人,较早地发掘古代和中世纪浪漫传奇中的审美意蕴,而在启蒙时代的法国,哲人们以为过去充斥着迷信和错误,其文艺也是粗糙不堪的。但英国人的态度要开放得多,稍后的德国更是如此。&br&&br&但在法国,有一个人对浪漫主义的发展起过决定性的推动作用,他就是卢梭。在政治哲学方面,卢梭简直像个严密的几何学家,但他身上有很多不同于其他启蒙哲人的地方。如,他不是进步主义者,他怀疑科学和艺术进步对于人类的价值,认为原始状态的野蛮人比所谓的文明人更幸福;而且,他不反对宗教。更重要的是,他那些十分情绪化的作品感染了大批的读者。这些都对后来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br&&br&French Revolution及其造成的战乱,是重新认识历史和宗教的价值的契机。以启蒙理性构建美好人类社会的尝试,遭受灾难性的失败。人很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在德国,不少革命者转向了宗教神秘主义。French Revolution的许多理念受到了质疑,抽象的、理性的自然法中的人消失了,法律和constitution不再是人为拟定的,而是在历史中逐步形成的。对历史独特性和民族特性的认可,影响了几乎所有的人文领域。&br&&br&可能浪漫主义的因素(非理性是其中的一大特征),本身是人类思想中的一个常量。只是在某些时代和某些地方,它受到了抑制,在别的时代和别的地方,它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发展,如在19世纪初的德国。
很有意思的大问题。可以从各个方面来解说。已经有知友提到《浪漫主义的根源》,梁同学也说得很好,聊聊自己的理解。 本人是学习历史的,据一些西方学者讲,没有浪漫主义,可能也就没有现代历史学。在德国尤其如此。 但一谈到18-19世纪之交欧洲的浪漫主义,…
知乎处女回答献给这个我喜欢的问题。
我没办法清楚的解释什么叫做诗意但是就在我打下回答的间隙
妈妈来喊我做蜜酿柠檬,我们家的夏季必备。
找一个干燥的大口玻璃杯
用盐仔细撮过柠檬的表皮
将它切成小片 一层层铺在玻璃杯中
每一层之间放入两大勺蜂蜜
最后密封放入冰箱待三天后打开
甜腻的蜂蜜中和柠檬的酸涩
一切刚刚好。
我想,诗意更多的是一种洞悉,一种体味。是与本真的我的紧密连接而不是无谓的轻浮呻吟。一切都要落到实处。
燥热傍晚回到家看到窗台吊兰垂下静谧而无声是诗意。
父母生日递上一束鲜花是诗意。
无聊的午后放上一张唱片 裹挟着歌声神游也是诗意。
其实没有什么能够被定义为诗意 一切都在于你自己。你张开身体,打开所有感觉,你觉得那是诗意,那就是。
知乎处女回答献给这个我喜欢的问题。 我没办法清楚的解释什么叫做诗意但是就在我打下回答的间隙 妈妈来喊我做蜜酿柠檬,我们家的夏季必备。 找一个干燥的大口玻璃杯 用盐仔细撮过柠檬的表皮 将它切成小片 一层层铺在玻璃杯中 每一层之间放入两大勺蜂蜜 最后…
&p&好问题~&/p&&p&&br&&/p&&p&估计题主指的是德沃夏克的八首幽默曲里的第七首(Op.101 No.7)吧,我刚开始听的时候也有这样的疑问,至今也不知道具体原因。于是查了查资料,总结出了&u&&b&三种可能的情况&/b&&/u&,仅供题主参考:&/p&&p&&br&&/p&&p&&b&1. “幽默曲”偏重情绪,而非“幽默”的字面含义&/b&&/p&&p&&br&&/p&&p&下面摘自英文维基百科(&a href=&///?target=https%3A//en.wikipedia.org/wiki/Humoresque&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Humoresque&i class=&icon-external&&&/i&&/a&)&/p&&blockquote&&b&Humoresque&/b& (or Humoreske) is a genre of &a href=&///?target=https%3A//en.wikipedia.org/wiki/Romantic_music&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romantic music&i class=&icon-external&&&/i&&/a& characterized by pieces with fanciful humor in the sense of mood rather than wit.&br&The name refers to the German term &i&Humoreske&/i&, which was given from the 1800s (decade) onward to humorous tales.&/blockquote&&p&下面是渣翻译:&/p&&p&“幽默曲”是一种浪漫主义音乐体裁,其特点是幻想般的幽默情绪而非“趣致”般的幽默。&/p&&p&“Humoresque”的名字来自于德文的“Humoreske”,以幽默故事题材为蓝本并出现在1800年代以后。&/p&&p&&br&&/p&&p&从上面的描述可以看出,“幽默曲”并无较为严格的定义,且更多表现“幽默情绪”而非“幽默场景”或“幽默”本身,因此未必需要“听上去很幽默”~&/p&&p&&br&&/p&&p&&b&2. 后世钢琴家的理解偏差&/b&&/p&&p&&br&&/p&&blockquote&&b&将来演奏出了偏差,你们是要负责任的,Rozuměl nebo ne? &/b&&br&&b&——德沃夏克&/b&&/blockquote&&p&&br&&/p&&p&如上所述,德沃夏克在1894年创作了八首幽默曲(Op.101),其中最为大众所知的是第七首(所以我猜题主是听了第七首以后提的问题嗯),因此我们可以做个简略的横向对比~以下是钢琴家Rudolf Firku?n?演奏的八首幽默曲,题主可以听一听~其中第七首从13:42开始:&/p&&a class=&video-box& href=&///?target=http%3A///v_show/id_XMTY3Njk5NzEwNA%3D%3D.html& target=&_blank& data-video-id=&& data-video-playable=&false& data-name=&Rudolf Firku?n?_ Humoresques op. 101, Antonín Dvo?ák - YouTube (1080p)—在线播放—优酷网,视频高清在线观看& data-poster=&/A90D056A0A4B& data-lens-id=&&&
&img class=&thumbnail& src=&/A90D056A0A4B&&&span class=&content&&
&span class=&title&&Rudolf Firku?n?_ Humoresques op. 101, Antonín Dvo?ák - YouTube (1080p)—在线播放—优酷网,视频高清在线观看&span class=&z-ico-extern-gray&&&/span&&span class=&z-ico-extern-blue&&&/span&&/span&
&span class=&url&&&span class=&z-ico-video&&&/span&/v_show/id_XMTY3Njk5NzEwNA==.html&/span&
&/a&&p&&br&&/p&&p&很明显,这八首“幽默曲”普遍听上去还是挺“幽默”的~德沃夏克当时住在美国纽约,因此很受新大陆的音乐风格影响(题主如果想知道更多,可以参考德沃夏克第12弦乐四重奏“美国” Op.96,以及其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 Op.95 B.178),从这一组幽默曲里可以清楚听出,德沃夏克借鉴了美国传统舞曲与进行曲的节奏(与题目关系不大,此处不作展开介绍),因此听上去较为活跃、富有生机...但第七首因为旋律较为优美,且节奏感没那么强,因此有后世的钢琴家将其理解为一首带有悲伤感情的钢琴曲,并以这种理解进行了演绎。我们现在经常听的版本普遍有这样一种感觉~&/p&&p&&br&&/p&&p&上面所给的Rudolf Firku?n?版本里,第七首幽默曲便较为活泼、跳跃,因此听上去便“幽默”了不少,也许这种演绎方法会更贴近德沃夏克的原意?&/p&&p&&br&&/p&&p&&b&3. 作曲家自身的延伸理解或误用&/b&&/p&&p&&br&&/p&&p&作曲家不是作曲机器,未必会按照既有的规矩作曲...德沃夏克也是一样,也许他对“幽默曲”的理解与其他人不太一样,也许他更多是出自自己理解去进行创作...但这无关紧要,而且这在浪漫主义时期也不是那么罕见的事情,我们有这样一个先例~&/p&&p&&br&&/p&&p&传统的“帕斯比叶舞曲”(Passepied)意为“pass-foot”,最开始是一种民间舞曲,特征是两拍一小节,三小节为一段,速度较快...后来被吕利(Jean-Baptiste Lully)改编为一种法国宫廷舞曲。改编后的帕斯比叶舞曲一般是3/4拍或者6/8拍,比较像快节奏的小步舞曲...大概是长这样的:&/p&&a class=&video-box& href=&///?target=http%3A///programs/view/VSfWjb4zYvE/& target=&_blank& data-video-id=&& data-video-playable=&false& data-name=&Baroque Dance_ Final Passepied & Bows from Thesee - YouTube (480p)& data-poster=&/59c503e59fb174cdbf365d29b1ef52f5/p_2.jpg& data-lens-id=&&&
&img class=&thumbnail& src=&/59c503e59fb174cdbf365d29b1ef52f5/p_2.jpg&&&span class=&content&&
&span class=&title&&Baroque Dance_ Final Passepied & Bows from Thesee - YouTube (480p)&span class=&z-ico-extern-gray&&&/span&&span class=&z-ico-extern-blue&&&/span&&/span&
&span class=&url&&&span class=&z-ico-video&&&/span&/programs/view/VSfWjb4zYvE/&/span&
&/a&&p&&br&&/p&&p&而现在最著名的帕斯比叶舞曲呢,应该是德彪西创作于1890年的《贝加摩组曲》(Suite bergamasque)中的第四首。它长这个样子:&/p&&a class=&video-box& href=&///?target=http%3A///programs/view/5LgFoCsQNFA/& target=&_blank& data-video-id=&& data-video-playable=&false& data-name=&Debussy_ Suite Bergamasque - IV. Passepied (Gieseking) - YouTube (480p)& data-poster=&/02dc30e8b8/p_2.jpg& data-lens-id=&&&
&img class=&thumbnail& src=&/02dc30e8b8/p_2.jpg&&&span class=&content&&
&span class=&title&&Debussy_ Suite Bergamasque - IV. Passepied (Gieseking) - YouTube (480p)&span class=&z-ico-extern-gray&&&/span&&span class=&z-ico-extern-blue&&&/span&&/span&
&span class=&url&&&span class=&z-ico-video&&&/span&/programs/view/5LgFoCsQNFA/&/span&
&/a&&p&&br&&/p&&p&同样,这首帕斯比叶舞曲完全不像宫廷舞曲版本的,但德彪西的这种风格成为了大多数乐迷对于“帕斯比叶舞曲”的第一印象。这说明了一个简单粗暴的道理:只要你足够牛逼,便有可能改变大众既有的认知或以往的规矩和惯例。&/p&&p&&br&&/p&&p&------------------------------------------------------&/p&&p&&br&&/p&&p&&b&下面是彩蛋部分:&/b&&/p&&p&&br&&/p&&p&首先,我们再看一段维基引文(&a href=&///?target=https%3A//en.wikipedia.org/wiki/Humoresques_%28Dvo%25C5%%25A1k%29&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Humoresques (Dvo?ák)&i class=&icon-external&&&/i&&/a&)&/p&&blockquote&In the United States, Dvo?ák's Humoresque Number 7 became the setting for a series of mildly scatological humorous verses, regarding &a href=&///?target=https%3A//en.wikipedia.org/wiki/Passenger_train_toilets&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passenger train toilets&i class=&icon-external&&&/i&&/a&, beginning: &Passengers will please refrain from flushing toilets while the train is standing in the station&. The tune together with these words has achieved the status of a &traditional& folk song, often entitled simply &Humoresque&. As with all folk art, there are many variations and innumerable verses, often describing troublesome bathroom predicaments and unlikely solutions.&/blockquote&&p&这段文字的大意是:&b&在美国,德沃夏克的第七首幽默曲成为了“传统民歌”,歌词填上了火车厕所上的告示文字:“乘客在火车靠站时请避免冲厕所……”&/b&,这样说来的话,在某种意义上,这首曲子确实真正变成名副其实的“幽默曲”了~&/p&&p&&br&&/p&&p&最后奉上“美国民歌”版的幽默曲音频(附上了三个版本):&/p&&a class=&video-box& href=&///?target=http%3A///programs/view/8rYS118ozI0/& target=&_blank& data-video-id=&& data-video-playable=&false& data-name=&Humoresque (Passengers Will Please Refrain) - Oscar Brand Bawdy Songs (1956) (re& data-poster=&/b8abb4cf333e6c26027b1/p_2.jpg& data-lens-id=&&&
&img class=&thumbnail& src=&/b8abb4cf333e6c26027b1/p_2.jpg&&&span class=&content&&
&span class=&title&&Humoresque (Passengers Will Please Refrain) - Oscar Brand Bawdy Songs (1956) (re&span class=&z-ico-extern-gray&&&/span&&span class=&z-ico-extern-blue&&&/span&&/span&
&span class=&url&&&span class=&z-ico-video&&&/span&/programs/view/8rYS118ozI0/&/span&
&/a&&a class=&video-box& href=&///?target=http%3A///programs/view/2t0fGicYoy4/& target=&_blank& data-video-id=&& data-video-playable=&false& data-name=&humor& data-poster=&/8/55/68/358.jpg& data-lens-id=&&&
&img class=&thumbnail& src=&/8/55/68/358.jpg&&&span class=&content&&
&span class=&title&&humor&span class=&z-ico-extern-gray&&&/span&&span class=&z-ico-extern-blue&&&/span&&/span&
&span class=&url&&&span class=&z-ico-video&&&/span&/programs/view/2t0fGicYoy4/&/span&
&/a&&a class=&video-box& href=&///?target=http%3A///programs/view/gt31B9ia9hk/& target=&_blank& data-video-id=&& data-video-playable=&false& data-name=&while at the station& data-poster=&/8/55/68/358.jpg& data-lens-id=&&&
&img class=&thumbnail& src=&/8/55/68/358.jpg&&&span class=&content&&
&span class=&title&&while at the station&span class=&z-ico-extern-gray&&&/span&&span class=&z-ico-extern-blue&&&/span&&/span&
&span class=&url&&&span class=&z-ico-video&&&/span&/programs/view/gt31B9ia9hk/&/span&
好问题~ 估计题主指的是德沃夏克的八首幽默曲里的第七首(Op.101 No.7)吧,我刚开始听的时候也有这样的疑问,至今也不知道具体原因。于是查了查资料,总结出了三种可能的情况,仅供题主参考: 1. “幽默曲”偏重情绪,而非“幽默”的字面含义 下面摘自英文…
&p&依照以赛亚伯林的观点,法国的理性主义和德国浪漫主义是的精神根源是因为当时德国和法国的&b&民族处境。&/b&在这一层意义上个人感觉更多的是出于保全自身文化的民族情怀。&/p&&br&法国的处境要好得多,王权至上,各种宗教影响在法国的宗教战争当中都受到了削弱(所以会产生很多的反教会人士),大一统的王权奠定了法国封建制度辉煌的最为稳固的基础,民族国家的形成要稳定得多。理性主义的根由就相对来说是这样了:&br&&br&其一,法国在理性主义萌发的时代,经历了法国最为伟大的太阳王路易十四的年代(题外话是路易十四当时的全面扩张的方针和黎塞留的外交制衡方针相比,说明了不作死就不会死的深刻道理= =),法国的政治文化臻于极盛,法国在当时民族自信心爆棚,法国的思想家们的心态,一方面在当时大部分秉持着的都是&b&世界主义的文明观&/b&,当时的法国文化在欧洲是文明的代表,而法国人的思想家们笃信他们所追求的文化思想必将是文明的典范;一方面对于自身民族的自信奠定了一种理性主义时期的普遍态度:&b&人类可以寻求一种普遍的方式,实现幸福的生活和完美的认知。(这个认识更为重要)(&/b&这种思想可以就对比清朝的天朝上国,笃信中华文明必将使八方来服,而我们所认同的繁荣文明也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这样就可以理解保守派的态度了,这在当时视域有限的民族性国家近乎是一种常识。中国的天下观当然要更复杂一些。&b&)&/b&尽管卢梭在当时的观点有很多与启蒙运动相左,比如卢梭对于理智冰冷的逻辑的批评,再比如卢梭对于文明本身的失望,这也是卢梭浪漫主义之父头衔的来由。但是卢梭依然坚信可以寻求一种好的人类生活,好的生活方式,好的人,他可以尝试寻求一种普遍的方式来恢复社会的善。伯林认为卢梭尽管手段与百科全书派完全不一致,但是他们的愿望是一致的。&br&&br&&br&其二,法国的巴黎在当时无愧于是整个欧洲的文化中心,&b&哲学本身&/b&在法国获得了极大的发展。首先哲学自近代以来,经过对希腊哲学的重新挖掘,重新转向了探讨知识的传统,认识论的争辩在唯理论和经验论之间的批评使哲学对于知识的探讨,对于人的幸福生活,对于人的普遍理念的认识得到深化并在很大程度上逐渐取得共识,所以对于一种合理的普遍完美的生活方式的笃信有着知识论的支撑;其次法国作为当时的文化巨擘,法国贵族的文化沙龙是哲学本身获得极大发展的平台。(伯林明确的指出了孟德斯鸠,马布里,爱尔维修等人委实是高富帅,即使卢梭不算,但是你看忏悔录也知道卢梭同学有人包养,所以一定程度上搞哲学的必须有钱这样才有闲工夫做这个,即使现在哲学不也是贵族文化么?= =)文化沙龙优雅的氛围和思想的碰撞,导致了法国当时的哲学远远繁盛于其他国家。&br&&br&&br&其三,&b&封建王权的一家独大&/b&的问题促使思想家们意识到了改革的必要性。思想家们虽然为这个国家感到自豪,但是他们还是要锦上添花。他们希望将法国改造为更加符合心目中的理想的图景,(这根苏格拉底的思想如出一辙,雅典号称当时希腊文明的代表,苏格拉底渴望自己通过教学来实现对于这个城邦的改造,是城邦更加符合他心中的完美理念:“神特意把我指派给这座城市,它就好象匹良种马,由于身形巨大而动作迟缓,需要某些虻子的刺激来使它活跃起来。在我看来,神把我指派给这座城市,就是让我起一只虻子的作用,我整天飞来飞去,到处叮人,唤醒、劝导、指责你们中的每一个人。”)法国的王权虽然在当时远未达到与当时的各个阶层格格不入,但是王权独大的问题已经显现出来(法国的封建专制是最为完善的,英国的王权还有贵族的大宪章的约束,法国王权的神圣性和权威性已经到了无可置疑的地步),王权对于商业的干预,对于对外战争的穷兵黩武,将法国拖进了无底的深渊,路易十四的西班牙王位战争和路易十五的七年战争给法国造成的伤害难以估量。出于&b&维护这个文明,改良这个文明&/b&的决心,王权和拥护王权的教会必然会遭到普遍理性的质疑,理性主义在当时看来是&b&改造王权的&/b&一剂良药。(很多人还是主张开明君主制,君主制这么多年没白干,这从来不是小农思想的局限的问题,而是王权本身在上层和中层深得人心,君主制更为稳妥,这才造成了后来复杂的反复)。&br&&br&&br&&p&&b&出于自身民族的文明自信和文明改良的根由,使法国的知识界形成了基本的理念:建立一个完美的人类生活模式:实现幸福的生活和完美的认知。普遍性立法成为了一种倾向。&/b&&/p&&br&&br&德国的情况在普鲁士崛起以前,向来糟糕得多。德国在神圣罗马帝国的名义下,德国分裂成几百个诸侯还有七大选帝候,德国从来没有在统一的民族的名义下前进,奥地利的哈布斯家族尝试统一本国的努力也在选帝候这群“德奸”和法国的努力“帮助”下功败垂成。特别是三十年战争,法国的军队开进了德国的本土(外国的侵略经常作为西欧各国奋发图强的强心针的说),大量的德国人在这场战役中丧生,而德国的一统的尝试也全然作废,德国的民族文化和民族自信心在这场战争中受到了沉重的打击。“它&b&摧毁了德国精神&/b&。由此,德国文化萎缩成一种&b&地方性文化&/b&,在那些沉闷的小宫廷里苟延残喘。”(例如普鲁士腓特烈大帝时期~)德国在当时颇为难堪,尊严尽丧。德国的内部崩裂成了两个极端,天主教和新教对峙,这成为了整个国家内部难以逾越的伤痕。&br&&br&&br&伯林的这句话:“&b&受伤的民族情感和可怕的民族屈辱的产物,这便是德国浪漫主义以运动的根源。&/b&”&br&&br&德国文化在路德宗改革的影响下,文化发生了两个转向:&德国文化一方面滑向路德式的极端经院学究,一方面沉入人类灵魂深处。”后一种倾向的&b&虔敬派的活动&/b&,伯林认为是整个浪漫主义的开端。他们强调认真研习圣经,推崇人和上帝的个别关系。强调精神生活,蔑视求知,蔑视庆典和一切形式的东西,蔑视排场和仪式,特别强调受苦的人类个体灵魂和造物者之间的关系。伯林说这是一种&b&酸葡萄心理:你无法得到你想要的东西,就会摒弃他;如果你无法得到想要的,你就必须教会自己想要那些你能得到的。&/b&&br&&br&按前者来说,这是一种民族的耻辱心作怪,虔敬派强调的东西几乎与启蒙运动相反,蔑视求知,与知识论的论调相反;强调精神灵验的个人经验,与理性主义的唯理论相反。他们忿恨的否定法国人所拥有的东西,来发泄自己的不平与不满。按后者来说,这是对民族自身文化的维护,当时的德国文化不能被视为文明的代表,他必然是要保全自身的一席之地,他们要重新振作,因而他们会更加强调个体体验和个体作用,而非理性的推理。理性推演到极致会否定理性本身,而人的尊严和人的概念荡然无存,那么人的体验必然会无足轻重。&b&对于个人精神内部的探讨成为了德国的一种倾向。(&/b&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德国哲学家迥然而异的哲学转向,尽管康德强调理性对于人类尊严的维护,他探讨哲学的已经转向了人认识的构造来代替心物二分的难题,之后以及同时代的哲学继承并维护的倾向,德语文化圈的太多人的都深受影响,尼采,叔本华,弗洛伊德,还有康德熏陶和教育出来的谢林,费希特,黑格尔,诗人特拉克尔等等所以康德也被伯林列为浪漫主义中人&b&)所以歌德对于哈曼思想的概括饶有意味:“人所采取的一切行动源于他自身力量的联合,所有的分离都应该被否定。”&/b&&br&&br&ps1:参考书目:伯林《浪漫主义的根源》 建议还是读全本,第一章伯林只是在定义浪漫主义,写的很好但是伯林并不是在这一章论述的这一个问题。&br&&br&&br&&p&ps2:&/p&&br&德法之间的文化向来是爱恨交织,很难说一方是完全纯粹的在自己的独立力量下生长起来。他们在彼此的交融当中就形成了复杂的民族性格,所谓的法国浪漫和德国严谨仅仅是一种普遍的尝试印象并非能概括他们的全部性格。就像我在一本书中看的,有些人就说法国人是分两类人的,要么帕斯卡,要么笛卡尔。理性和浪漫或许实质上都是民族性格当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文化也正是因为多元才有反复言说的与畅谈的意义。我们都愿意相信真实,美好,善良,这种人与人之间普遍的共识是我们得以相信整个世界与他人的基石,这是理性的理想,真理的普适;而我们中总有一些人那么坚定而纯粹的追寻真是当中具体的美好和真实,一枚在朝露下放大的花瓣,一双凝望着湖面清澈的瞳孔,这是浪漫的基调。每个人都是复合的理性和感性的共同体。&br&&br&&br&&p&所以最后引一段话,还是伯林这本书中的:“没想你和这些人交谈,你会发现他们的生活理想如出一辙。......&b&理想主义&/b&的观念,不是哲学意义上的唯心主义,而是我们在日常意义上适用的概念————也就是说&b&一个人准备为某种原则或某种确信而牺牲的精神状态,一个永不会出卖信念的精神状态,一个为自己的信仰甘受火刑的精神状态。&/b&”&/p&
依照以赛亚伯林的观点,法国的理性主义和德国浪漫主义是的精神根源是因为当时德国和法国的民族处境。在这一层意义上个人感觉更多的是出于保全自身文化的民族情怀。 法国的处境要好得多,王权至上,各种宗教影响在法国的宗教战争当中都受到了削弱(所以会产…
补充:&br&国家大剧院近日终于放出了日,郎朗在国大独奏音乐会的现场视频,包括巴赫的意大利协奏曲,大家可以欣赏:&a class=& wrap external& href=&///?target=http%3A//tv.cn//VIDERAjiZ32585kRX7N1TYLQ160407.shtm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意大利协奏曲_古典音乐频道&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补充前内容============================&br&题主觉得很少听到郎朗弹巴赫、勃拉姆斯的作品,应该是近几年没有听过他的独奏音乐会,而且对他了解也很少:从2011年起,他的独奏音乐会曲目都有巴赫。郎朗,德沃夏克音乐节闭幕演出,布拉格独奏会—— 巴赫 - 帕蒂塔第1号BWV825,&a class=& wrap external& href=&///?target=http%3A///v_show/id_XMzc1NDI4OTAw.htm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郎朗2012布拉格独奏会—— 巴赫&i class=&icon-external&&&/i&&/a&&p&日郎朗在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乐厅的独奏音乐会。音乐会曲目:上半场——巴赫的意大利协奏曲BWV971,柴可夫斯基的四季op.37b;下半场——肖邦的谐谑曲op.20,op.31,op.39,op.54。&a class=& wrap external& href=&///?target=http%3A///v_show/id_XOTMxMDAxNDYw.htm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郎朗莫斯科独奏会-&i class=&icon-external&&&/i&&/a&&/p&再送上选自荷兰电视台拍摄的郎朗纪录片《TYPISCH LANG LANG》的片段:郎朗与荷兰国家芭蕾舞团首席合作哥德堡变奏曲片段&a class=& wrap external& href=&///?target=http%3A///v_show/id_XODY2NDA1MDQ4.htm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i class=&icon-external&&&/i&&/a&&b&&a class=& wrap external& href=&///?target=http%3A///v_show/id_XODY2NDA1MDQ4.htm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郎朗与荷兰国家芭蕾舞团首席合作哥德堡变奏曲片段&i class=&icon-external&&&/i&&/a&&/b&&br&&p&至于勃拉姆斯,2007年北京音乐节,郎朗一人演奏十部钢协时,就有勃拉姆斯第一钢协,时间是日,上半场是勃拉姆斯的第一钢琴协奏曲,下半场是贝多芬第三(英雄)交响曲,指挥是巴伦博伊姆,乐团为柏林国家乐团。&a class=& wrap external& href=&///?target=http%3A///zhuanti/hanxiaobo/xianchangting/detail_/.shtm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第十届北京国际音乐节——疑似“郎朗音乐节”&i class=&icon-external&&&/i&&/a&&/p&&br&&p&最后,郎朗30出头,不太适合与弹到80多岁,已经作古的霍洛维兹这么比较。一定要比的话,霍洛维兹30出头时弹的巴赫、勃拉姆斯也不多。&/p&&br&&p&补充,郎朗小时候师从朱雅芬教授学琴时,四五岁开始就弹了大量的巴赫,这在国内琴童和老师中都是很少见的。&/p&&p&他17岁替补走红,真正征服业内大拿们的,也是靠他在庆功宴结束时,应在场大师们要求,背谱演奏哥德堡的。&br&&/p&&p&觉得郎朗不适合巴赫,弹不好巴赫的,都是以讹传讹吧&/p&
补充: 国家大剧院近日终于放出了日,郎朗在国大独奏音乐会的现场视频,包括巴赫的意大利协奏曲,大家可以欣赏: ======================补充前内容============================ 题主觉得很少听到郎朗弹巴赫…
&p&卸腰。&/p&&p&推荐我的三期知乎LIVE给你:&/p&&p&海顿的音乐世界:&a href=&/lives/972032& class=&internal&&知乎 Live - 全新的实时问答&/a&&/p&&p&莫扎特的音乐世界:&a href=&/lives/199808& class=&internal&&知乎 Live - 全新的实时问答&/a&&/p&&p&贝多芬音乐创作的三个时期:&a href=&/lives/335360& class=&internal&&知乎 Live - 全新的实时问答&/a&&/p&&br&&p&不是我丧心病狂地想做广告,因为我这两个月以来一直在花很大精力精讲古典时期的音乐,已经实在不想再把那些内容打一遍了,有兴趣的话欢迎你来听,每期三小时,买到就是赚到,你,还在等什么!&/p&&figure&&img src=&/v2-138d5ee8e3f1ed8a24698edb_b.png& data-rawwidth=&202& data-rawheight=&214&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02&&&/figure&
卸腰。推荐我的三期知乎LIVE给你:海顿的音乐世界:莫扎特的音乐世界:贝多芬音乐创作的三个时期: 不是我丧心病狂地想做广告,因为我这两个月以来一直在花很大精力精讲古…
(已更新~)“你最珍视的东西在哪里,你的心就在哪里。”——肖邦的墓志铭&br&&br&他在巴黎逝世,但是他嘱托姐姐路德维卡把他的心脏安葬在波兰。&br&他最珍视的是波兰,但是离开波兰后一辈子没能再踏上祖国的故土。&br&&br&现在,他的心脏在华沙克拉科夫郊区街的圣十字教堂的一根廊柱里。这个教堂似乎就在华沙大学附近,肖邦曾经在华沙中学和华沙音乐学院(隶属于华沙大学)上过学。&br&&br&肖邦的父亲 尼古拉.肖邦虽是法国人(波兰籍法国人),但他的自我归属也是波兰人,他后来把名字也改成了波兰的名字。(这里有个小故事~他爸爸年轻时准备回法国,结果发烧了愣是回不去,然后他爸爸一拍大腿,说:“此天意也!我就留在波兰吧!”2333)&br&&br&另外一个原因就是肖邦的音乐。他是波兰杰出的民族主义音乐家代表,创作了不少具有波兰民族特色的作品,如玛祖卡,波兰舞曲,克拉克维阿科舞曲等等,都具有非常鲜明的波兰民族特色(如那谜之带感的重音在第二拍的舞曲节奏),这些曲子应该说也是寄托了肖邦对祖国的思念与热爱吧。&br&&br&有人说,如果不是肖邦,可能现在还没有那么多人知道波兰。(玛丽居里和哥白尼表示不服233)可以看到肖邦在传播和发扬波兰的音乐文化上做出了非常杰出的贡献,他让世界听到了波兰的声音,波兰的“最炫民族风”。(为啥同样是民族风,别人家的民族风那么好听⊙_⊙)&br&&br&一句话总结:“灵魂属于波兰,才华属于世界。”
(已更新~)“你最珍视的东西在哪里,你的心就在哪里。”——肖邦的墓志铭 他在巴黎逝世,但是他嘱托姐姐路德维卡把他的心脏安葬在波兰。 他最珍视的是波兰,但是离开波兰后一辈子没能再踏上祖国的故土。 现在,他的心脏在华沙克拉科夫郊区街的圣十字教堂…
勃拉姆斯作品39号的16首圆舞曲创作于1865年,此时他正居住在维也纳,写作这套曲目是受了维也纳当时越来越流行的圆舞曲热潮的影响。这套作品之所以特别重要,是因为这是勃拉姆斯第一次尝试写这种短篇幅的钢琴音乐,他对这类乐曲的喜爱一直持续到了晚年最后的音乐作品。&br&&br&另一个有意思之处是,这套曲目的版本数量之多,在勃拉姆斯的音乐创作中绝无仅有。他生前一共出版过3个版本,都是1866年由Rieter-Biedermann出版的。&br&&br&- 为四手联弹所作,首演于日,演奏者是克拉拉·舒曼与阿尔伯特·迪特里希。这也就是这套圆舞曲的所谓原始版本。&br&- 为钢琴独奏所作(简单版)。&br&- 为钢琴独奏所作(音乐会版),首演于日,勃拉姆斯本人弹奏钢琴。&br&&br&而在勃拉姆斯去世之后的1897年,为双钢琴所改编的第1、2、11、14、15等五首圆舞曲的乐谱也出版了,也是在上述同一家出版社。所以这就一共有了四个作曲家钦定的乐谱版本。&br&&br&勃拉姆斯在完成为四手联弹所作的版本之后不久就开始将其改编成钢琴独奏版本,但是他写了两个版本:音乐会版与简单版。由于作品问世之后十分受欢迎,勃拉姆斯先是为钢琴独奏改编了音乐会版,此后又为了照顾到业余钢琴习练者的水平而写了简单版。&br&&br&原题目中提到的第15首调性在不同版本中不一样的问题,存在于作品39号中的多首圆舞曲中。在将四手联弹原版改编成独奏“音乐会版”时,勃拉姆斯将第13-16这四首都降低了半音,而在“简单版”里这四首的调性不变。不知道为什么作曲家要作出这样的调整,从音乐上看两种调性孰优孰劣,应该是见仁见智的事情。&br&&br&另外,“简单版”中的第6首由原作的升C大调降成了C大调,极大地降低了演奏难度,这倒是比较容易理解的。&br&&br&这几个版本的乐谱在imslp上都可以找到。&br&&a href=&///?target=http%3A//imslp.org/wiki/16_Waltzes%2C_Op.39_%28Brahms%2C_Johannes%29&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16 Waltzes, Op.39 (Brahms, Johannes)&i class=&icon-external&&&/i&&/a&
勃拉姆斯作品39号的16首圆舞曲创作于1865年,此时他正居住在维也纳,写作这套曲目是受了维也纳当时越来越流行的圆舞曲热潮的影响。这套作品之所以特别重要,是因为这是勃拉姆斯第一次尝试写这种短篇幅的钢琴音乐,他对这类乐曲的喜爱一直持续到了晚年最后的…
链接已补全。&br&&br&相对于大调而言,我本人更偏爱小调,所以不难发现我种草的大多是小调。&br&&br&奏鸣曲D845&br&&a href=&///?target=http%3A///song/%3Fspm%3Da1z1s.09997.51.BdthlS&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Piano Sonata No.16 In A Minor, D.845&i class=&icon-external&&&/i&&/a&&br&很喜欢这种冷眼看人生的感觉。巧的是【交响情人梦】和【四月是你的谎言】中都出现过该曲。&br&&br&奏鸣曲D664&br&&a href=&///?target=http%3A///song/%3Fspm%3Da1z1s.xhoo&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Franz Schubert: Sonate n° 13 en la majeur, D. 664&i class=&icon-external&&&/i&&/a&&br&非常非常非常温暖、治愈,仿佛在世间被温柔相待。&br&&br&即兴曲D946–1&br&&a href=&///?target=http%3A///song/%3Fspm%3Da1z1s..W3csR7&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chubert: 3 Klavierstücke, D.946&i class=&icon-external&&&/i&&/a&&br&听到一开始的cynical的小调部分就喜欢得不得了,后来转为大调反而感觉一般了。中段模仿弦乐的部分也很赞!&br&&br&即兴曲D935-1&br&&a href=&///?target=http%3A///song/%3Fspm%3Da1z1s.P1w&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Franz Schubert: 4 Impromptus, Op.142, D.935&i class=&icon-external&&&/i&&/a&&br&音乐瞬间D780-4(不是烂大街那个第2首)&br&&a href=&///?target=http%3A///song/%3Fspm%3Da1z1s.p819&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chubert: 6 Moments musicaux, Op.94 D780&i class=&icon-external&&&/i&&/a&&br&都是被玩世不恭的开头吸引住了。&br&&br&还有【阿佩乔尼奏鸣曲】D821&br&&a href=&///?target=http%3A///song/%3Fspm%3Da1z1s.10041.31.owhFNo&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Franz Schubert: Sonata in A minor for Piano and Cello, D. 821, &Arpeggione&&i class=&icon-external&&&/i&&/a&&br&相当优秀的作品,尤其是第一乐章!&br&&br&再种草一些艺术歌曲。&br&&br&水上吟( Auf den Wasser zu singen)&br&声乐版&a href=&///?target=http%3A///song/%3Fspm%3Da1z1s..XMGj6w&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chubert: Auf dem Wasser zu singen, D.774-Dietrich Fischer-Dieskau, Schubert: Auf dem Wasser zu singen, D.774MP3下载,歌词下载&i class=&icon-external&&&/i&&/a&&br&钢琴改编版&a href=&///?target=http%3A///song/%3Fspm%3Da1z1s.10041.59.XMGj6w&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Franz Schubert: Zw?lf Lieder von Fr. Schubert S.558&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菩提树(&a href=&///?target=http%3A///song/%3Fspm%3Da1z1s.10041.1.ICbkG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Der Lindenbaum&i class=&icon-external&&&/i&&/a&)选自声乐套曲《冬之旅》:&br&&a href=&///?target=http%3A///song/%3Fspm%3Da1z1s.10041.1.ICbkG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chubert: Winterreis Op. 89, D. 911, Der Lindenbaum -Various Artists, Schubert: Winterreis Op. 89, D. 911, Der Lindenbaum MP3下载,歌词下载&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以上。想到再补充。欢迎种草。
链接已补全。 相对于大调而言,我本人更偏爱小调,所以不难发现我种草的大多是小调。 奏鸣曲D845
很喜欢这种冷眼看人生的感觉。巧的是【交响情人梦】和【四月是你的谎言】中都出现过该曲。 奏鸣曲D664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浪漫主义者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