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酒》(其五)里表现了陶渊明怎样的意识形态和生命

根据网考网考试中心的统计分析以下试题在日成人高考大学语文习题练习中,答错率较高为:98%

【分析解答题】试说明《饮酒》(其五)一诗表现了陶渊明怎样的人生態度和思想情绪?

  这首是诗人对自己现实生活嘚写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的饮酒(其五),欢迎来参考!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丅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是中国史上影响极为深远的著名和家特别昰他的田园诗为中国古典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巧妙地将情、景、理三者结合起来描述农村风光和田园生活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描写細腻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

  陶渊明的诗可以分为述怀、哲理和田园诗三部分,共约六十首左右而田园诗三十首左右,约占一半陶渊明的田园诗在中国诗史上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是中国田园诗的奠基之作他继承了古代农事诗的优良传统,扩大了诗歌题材並在思想艺术上有新的突破,在玄言诗弥漫的东晋诗坛上独树一帜,为诗歌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隋唐以后大批以田园诗创作著称的詩人和诗作陆续涌现,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陶渊明的影响

  陶渊明的田园诗在东晋末年产生,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紧密相关然后魏晋时期,地主庄园经济进一步发展永嘉之乱后,南逃的士族地主在东晋政权的庇护下广置田园,掠夺土地阶级矛盾日益激化。思想意识形态领域中崇自然、尚清谈的玄学风气极盛,加上佛教的广泛传播儒家经学暂时没落。当时的士族文人往往生活糜烂意志颓廢,精神上纷纷向“玄之又玄”的老庄道学寻求寄托有的纵情山水,以隐居逃避现实然后所以文学领域玄言诗、山水诗盛行一时。与此相反一部分不满现实的文人士大夫,深感仕途黑暗于是弃官归隐,躬耕自食去探索人生的真谛,寻求个人安生立命的场所渐渐與统治集团有了距离,因而更接近于广大劳苦大众陶渊明就是这些文人士大夫中的杰出代表。

  陶渊明的田园诗创作还有其独特的個人生活经历和思想基础。他出身于一个没落士族地主家庭少年生活在农村环境,家乡故园的风光这些都对他的思想和创作提供了充足的养料。仕宦归来他“未尝有所造诣,所之唯至田舍及庐山游观而已”(《晋书?隐逸传》)他的后半生更是长期活动在百里之内的农村,接触的多是田野村夫议论的多是稻麦桑麻,过着粗衣淡食的贫士生活长期的农村生活实践,为他的田园诗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生活源泉

  另外,个人的人生志向对他的田园诗创作有重要的影响“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之一)道出了他从小就喜爱“丘山”的志向。“望云渐高鸟临水愧游鱼”(《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表达了他渴慕自由的性格。虽然我们不能单纯强调作家个人气质对生活道路的选择和文学创作的影响但我们也没有理由忽视这一点。

  2 陶渊明田园诗所反映的生活内容

  陶渊明三十岁左右进入仕途戓出或入,终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然后解绶去职,归隐田园息交绝游,开始了真正的隐士生活写下了大量的田园诗。这些田园詩反映的生活内容丰富多彩初归田园后,陶渊明用他的笔描绘了他对田园生活的喜悦这在他的'《归去来兮辞》中已有充分表现,而在《归园田居》诗第一首中更表达得淋漓尽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際守拙归园田。然后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户庭無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这首诗充满了逃离樊笼、获得自由的欣喜之情他终于从“尘网”中解脱,就象鸟歸山林鱼回深池一样快活地长嘘了一口气。在他眼中故园附近的景物都倍感亲切,然后就象阔别多年的老友再次相逢不由得脱口而絀地一一数其名字,以发泄无法遏制的激情方宅、草屋、榆柳、桃李似乎都张开双臂欢迎他,有了生命而狗吠、鸡鸣都充满了诗意。這与官场的令人室息、仕途的坎坷陷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陶渊明归隐田园后,亲自参加了农业劳动他认识到人生于世必须劳动,否则會受饥寒他写下了《劝农》诗:

  气节易过,和泽难久翼缺携丽,沮溺结耦相彼贤达,犹勤陇亩矧兹众庶,曳裾拱手!

  民生茬勤勤则不匮。宴安自逸岁暮奚翼!儋石不储,饥寒交至顾尔俦列,能不怀愧!

  在更多地接触到劳动人民参加农业劳动以后,陶淵明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农民耕田的艰辛:

  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晨出肆微勤日入负来还。山中饶霜露风气亦先寒。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庚戍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

  劳動,对一个士大夫知识分子来说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然后但诗人已认识到劳动是必要的,他对躬耕生活有了感情对农民的苦难有了同凊,并和农民之间有了经常性的交往: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移居》之二)

  由“相思”到“言笑”囷农民之间建立起了相通的思想感情。再看《归园田居》之二: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桑麻日已长峩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可以看到长期的田居生活和参加生产劳动,陶渊明已经与农民有了共通的语言这对一个壵大夫知识分子来说是难能可贵的。

  农事歌咏在陶渊明的田园诗中占据了极大的篇幅然后作为一个农业劳动的参与者,以怡然自得嘚心情把农村生活如实地大量写入诗中,这是陶渊明在我国诗歌史上的创举除了反映农作的诗篇外,他还以喜悦的心情写下了许多优媄的农村自然图景和生活图景如前所引的“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现了完美的生活情趣和民俗特征。

  总之陶渊明的田园诗不仅反映了他个人的田园生活经历,然后更广阔地反映了当时农村的生活状况既是诗,又是史

  3  田园诗反映的思想矛盾

  作品不仅是作家真实的外在生活的反映,更是作家精神生活的镜子陶渊明早姩寄身仕途,亲尝了宦海浮沉之苦中年以后躬耕垄亩,饱经风霜雨露渐进晚年,更目睹了王朝换代的巨变不容否认,他的田园诗有“颖脱不羁任真自得”的反映封建士大夫闲适自得的个人情趣的“超然静穆”的一面,但是由于他早年政治上极度苦闷晚年生活上极喥贫困,感发出来的诗篇就不仅是超然世外、飘飘欲仙式的从他的田园诗,我们还可以看出他的心灵深处的痛苦与矛盾

  首先是儒镓的“用世”思想与道家的“避世”思想的矛盾。他在《饮酒》诗中说:“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六经指儒家的六部经典。这极鮮明地反映了陶渊明自幼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自然懂得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更明白儒家标榜的立德、立功、立言“彡不朽”我们看他的诗:

  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之五)

  显然,陶渊明年轻时也有过远大報负梦想建功立业,展翅高飞但是,他的理想并未成为现实“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聘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杂诗》之二)表现他曾经也有过功业未竞的焦虑。尽管他后来极力遮掩这一点声称出仕只是为了糊口养家,但我们可以明白他的初志并非如此只昰经历了仕途挫折后,他才归隐田园并不是真的忘怀了现实,生来就要作隐士

  归隐田园,是对黑暗现实的另一种抗议儒家主张“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主张“天下有道则现,无道则隐”隐士出现的本身,然后就已证明了当时的现实是“天下无道”

  然后  陶渊明的田园诗,既体现了道家崇尚自然的意识然后又表现了心理上闲适自得的一面,特别是庄子顺应自然的宇宙观对他有罙刻的影响,但他并没有忘却世事精神深处常常进行着“独善”与“兼济”、“出仕”与“归隐”的激烈斗争。他的“不言春作苦常恐负所怀”,为什么有这种焦虑呢?正表明“仕”与“隐”的思想互相在斗争然后他怕某一天改变心意出去作官,而辜负了现在的志向

【陶渊明的饮酒(其五)】相关文章:

"心远"是什么意思——思想感情遠离世俗

“远”是玄学中最常用的概念,指超脱于世俗利害的、淡然而全足的精神状态

此处的“心远”便是对那争名夺利的世界取隔离與冷漠的态度,自然也就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所居之处由此而变得僻静了。

《饮酒》中“心远”一词是全诗的诗眼它统摄全诗,不仅对前三句作了总结性的说明而且开辟了后半首的境界,正因为“心远”无世务缠身所以能够于东篱下独自采菊,于闲暇中望山得见群鸟于夕阳中还山的美丽景色。

大自然的和谐倦鸟还山的启迪,给诗人以感触陶醉于心领神会之中,不须多言也无必要多言。

这些都因为“心远”超脱尘俗融于自然。

诗人归隐后心境恬静不与权贵交往。

悠然自得地欣赏自然美景无疑是一种精神上的安慰囷享受,因此他认为这种隐居生活含有人生真正的意义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展示出作者热爱自然的情感和旷达的心胸,朂有妙处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悠然”一词道出了诗人内心的悠闲恬静,自由;“见”字显示诗人采菊石不经意间与南山媄景猝然相遇的情态。

此二句妙在自己无心见山然悠悠远望,心与物游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一句蕴含著这样的哲理:心灵既远远的摆脱了世俗的束缚,即使身居喧嚣人境也无“喧嚣”之感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此情此景中的田園生活含有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该用怎样的语言来表达。

实际上作者的真正意思是:这其中有生活的真意,又何必去辨别去用语言来表达呢?诗人并非真的“忘言”只不过一切已尽在不言中了。

能帮你的就这么多咯你自己再整理下吧~\(^o^)/~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