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图那点事好用好事要来到金志文周一张图有几个字看不清楚,周末好事要来到金志文好运赶到,下面几个字看不出来。

& “多黑的天到头了也得亮倪萍  眼看着姥姥老...”习题详情
0位同学学习过此题,做题成功率0%
多黑的天到头了也得亮倪萍  眼看着姥姥老了。  我从来没想过姥姥也会有老的那一天。从我记事起姥姥就是个梳着小纂儿的老太太,几十年了不曾年轻也不曾衰老,直到有一天哥哥从泰山给姥姥买回来一根写满寿字的拐杖,姥姥如获至宝,我这才意识到姥姥老了。&  老了的姥姥盘腿坐在床上,说着说着话就睡着了。  这么连轴地睡,还不很快就睡过去呀,我害怕了。我试过,一上午陪着她又说又笑她会一直不睡。于是我给她分配了工作。  我家定了三份报纸,一份《新京报》,一份《北京青年报》,每周还有一份《南方周末》。我跟姥姥说这三家报社回收旧报,凡是看过的,你按大小张和有图片、没图片的分类叠整齐。  “每天的工资是15块钱,你做不做?”  姥姥想都没想:“做,做!闲着也是闲着。”  姥姥越来越糊涂了,有时把《南方周末》叠进《北京青年报》里,又把《北京青年报》混进《新京报》里。  我[A]吓唬她:“有你这么不认真的员工啊?你这是上班,又不是家庭妇女干家务活,要严格要求自己。”  姥姥真是个好同志,从那以后再也没错过。她的办法是数大字,《北京青年报》是5个大字,《南方周末》是4个大字,《新京报》是3个大字。  那一年多的时间里,姥姥每天把全家翻得乱七八糟的报纸一张张地分类叠好,晚上交给我。有时我故意把叠好的报纸再翻乱了,她就仔细地又整理一遍,不厌其烦。每月的30号,我这个3家报纸的“老总”都准时地给姥姥发450块钱。每次我都把钱换成新的,姥姥一张一张地数好放进她的手绢里包好,再放进她的抽屉里。&  姥姥还是老了,报纸叠着叠着也挡不住昏睡了。&  我又布置了新工作。  “姥姥,我们单位回收瓜子仁,出口欧洲。质量要求严,不能用嘴嗑,要用手剥。仁要完整的,不能碎。剥一小瓶(普通的玻璃杯)15块钱,你做不做?”  姥姥真是见钱眼开:“做,做!闲着也是闲着。”  姥姥每天三五斤地剥着瓜子,家里地上、床上、桌子上到处都是瓜子皮,姥姥屋里像个瓜子加工厂。有时看姥姥太累了,就说这几天单位清点货物,暂时停工,你先歇两天。虽然她的两只手的大拇指、食指的皮都变硬了,但我心里依然高兴。姥姥不瞌睡了,饭量也大了,人也精神了。  晚上睡不着,起来看着这一杯一杯的瓜子仁。[B]我把它们倒在桌子上,再一粒一粒地捡回去,偶尔放进嘴里嚼一嚼,咽下去的却是滚烫的泪水。  50年了,心跟着姥姥一起走。小时候是她扯着我,长大了是我扯着她。我怎么从没想到终有一天我是扯不住姥姥的!  多少个艰难的时刻,都是姥姥用她那大白话点拨着我,支撑着我;多少个想不开的问题,都是姥姥一个个鸡毛蒜皮的比喻让我豁然开朗。姥姥的宽容、姥姥的良善,不断地修正我的缺点,改正我的错误,姥姥的智慧、姥姥的光亮始终照耀着我,温暖着我。可是姥姥要走了,这一切她会带走吗?即使都会留下,我怎么还是那么无助、那么害怕呀。&  我知道,大幕总要落下,演出一定会结束。只是我盼望它落得慢一点,结束得晚一点。&知道姥姥走了的那天我在东北拍戏。晚上6点刚过,哈尔滨已经天黑了,小姨发来一条短信:“6点10分,姥姥平静地走了。”看了短信,我竟然很平静,无数次地想过姥姥的走,天最终是要黑的。我一滴眼泪也没掉,只是不停地在纸上写着“刘鸿卿”3个字,姥姥的名字。&&& 姥姥,你不是说过吗,“天黑了,谁能拉着太阳不让它下山?你就得躺下。孩子,不怕,多黑的天到头了也得亮。”(选自《读者》2011年第8期,有删改)1.简要概括文中作者帮姥姥赚钱的两件事。(4分)2.请按要求,分别为文中A、B两处的词语和句子作批注,请在圈点评注栏内作答。(6分)3.姥姥说:“孩子,不怕,多黑的天到头了也得亮。”如何理解这句话?(3分)4.饱含真情的文字,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与姥姥之间的浓浓亲情,姥姥曾经给予作者莫大的爱与影响。通读全文,说说姥姥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5.仿句。(4分)亲情是涓涓细流,静静地流淌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亲情是一阵春风,轻轻地抚平了心中的每一个皱褶;&, &; &, &。&
本题难度:一般
题型:解答题&|&来源:2010-山东济南天桥区初中学业水平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分析与解答
习题“多黑的天到头了也得亮倪萍  眼看着姥姥老了。  我从来没想过姥姥也会有老的那一天。从我记事起姥姥就是个梳着小纂儿的老太太,几十年了不曾年轻也不曾衰老,直到有一天哥哥从泰山给姥姥买回来一根写满寿字的拐杖,姥姥如获...”的分析与解答如下所示:
1.主要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要求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来概括事件的内容(时间、地点、人物、事件)。2.语言赏析主要从词语运用和修辞两个角度去鉴赏如:先说出修辞,再答出修辞效果即可。先说出词语的含义,再表述表达效果。3.学生应培养理解语句在语境中的具体含义的能力,有利于对文章主题的把握。4.感知文章的内容及主题,总结人物的思想性格与品质,意思表述正确即可。5.仿写要求句式相同,内容设计合理即可。评分意见:本题共4分,比喻修辞1分,句式1分,语境表达2分
找到答案了,赞一个
如发现试题中存在任何错误,请及时纠错告诉我们,谢谢你的支持!
多黑的天到头了也得亮倪萍  眼看着姥姥老了。  我从来没想过姥姥也会有老的那一天。从我记事起姥姥就是个梳着小纂儿的老太太,几十年了不曾年轻也不曾衰老,直到有一天哥哥从泰山给姥姥买回来一根写满寿字的拐杖...
错误类型:
习题内容残缺不全
习题有文字标点错误
习题内容结构混乱
习题对应知识点不正确
分析解答残缺不全
分析解答有文字标点错误
分析解答结构混乱
习题类型错误
错误详情:
我的名号(最多30个字):
看完解答,记得给个难度评级哦!
“多黑的天到头了也得亮倪萍  眼看着姥姥老...”的最新评论
欢迎来到乐乐题库,查看习题“多黑的天到头了也得亮倪萍  眼看着姥姥老了。  我从来没想过姥姥也会有老的那一天。从我记事起姥姥就是个梳着小纂儿的老太太,几十年了不曾年轻也不曾衰老,直到有一天哥哥从泰山给姥姥买回来一根写满寿字的拐杖,姥姥如获至宝,我这才意识到姥姥老了。  老了的姥姥盘腿坐在床上,说着说着话就睡着了。  这么连轴地睡,还不很快就睡过去呀,我害怕了。我试过,一上午陪着她又说又笑她会一直不睡。于是我给她分配了工作。  我家定了三份报纸,一份《新京报》,一份《北京青年报》,每周还有一份《南方周末》。我跟姥姥说这三家报社回收旧报,凡是看过的,你按大小张和有图片、没图片的分类叠整齐。  “每天的工资是15块钱,你做不做?”  姥姥想都没想:“做,做!闲着也是闲着。”  姥姥越来越糊涂了,有时把《南方周末》叠进《北京青年报》里,又把《北京青年报》混进《新京报》里。  我[A]吓唬她:“有你这么不认真的员工啊?你这是上班,又不是家庭妇女干家务活,要严格要求自己。”  姥姥真是个好同志,从那以后再也没错过。她的办法是数大字,《北京青年报》是5个大字,《南方周末》是4个大字,《新京报》是3个大字。  那一年多的时间里,姥姥每天把全家翻得乱七八糟的报纸一张张地分类叠好,晚上交给我。有时我故意把叠好的报纸再翻乱了,她就仔细地又整理一遍,不厌其烦。每月的30号,我这个3家报纸的“老总”都准时地给姥姥发450块钱。每次我都把钱换成新的,姥姥一张一张地数好放进她的手绢里包好,再放进她的抽屉里。  姥姥还是老了,报纸叠着叠着也挡不住昏睡了。  我又布置了新工作。  “姥姥,我们单位回收瓜子仁,出口欧洲。质量要求严,不能用嘴嗑,要用手剥。仁要完整的,不能碎。剥一小瓶(普通的玻璃杯)15块钱,你做不做?”  姥姥真是见钱眼开:“做,做!闲着也是闲着。”  姥姥每天三五斤地剥着瓜子,家里地上、床上、桌子上到处都是瓜子皮,姥姥屋里像个瓜子加工厂。有时看姥姥太累了,就说这几天单位清点货物,暂时停工,你先歇两天。虽然她的两只手的大拇指、食指的皮都变硬了,但我心里依然高兴。姥姥不瞌睡了,饭量也大了,人也精神了。  晚上睡不着,起来看着这一杯一杯的瓜子仁。[B]我把它们倒在桌子上,再一粒一粒地捡回去,偶尔放进嘴里嚼一嚼,咽下去的却是滚烫的泪水。  50年了,心跟着姥姥一起走。小时候是她扯着我,长大了是我扯着她。我怎么从没想到终有一天我是扯不住姥姥的!  多少个艰难的时刻,都是姥姥用她那大白话点拨着我,支撑着我;多少个想不开的问题,都是姥姥一个个鸡毛蒜皮的比喻让我豁然开朗。姥姥的宽容、姥姥的良善,不断地修正我的缺点,改正我的错误,姥姥的智慧、姥姥的光亮始终照耀着我,温暖着我。可是姥姥要走了,这一切她会带走吗?即使都会留下,我怎么还是那么无助、那么害怕呀。  我知道,大幕总要落下,演出一定会结束。只是我盼望它落得慢一点,结束得晚一点。知道姥姥走了的那天我在东北拍戏。晚上6点刚过,哈尔滨已经天黑了,小姨发来一条短信:“6点10分,姥姥平静地走了。”看了短信,我竟然很平静,无数次地想过姥姥的走,天最终是要黑的。我一滴眼泪也没掉,只是不停地在纸上写着“刘鸿卿”3个字,姥姥的名字。 姥姥,你不是说过吗,“天黑了,谁能拉着太阳不让它下山?你就得躺下。孩子,不怕,多黑的天到头了也得亮。”(选自《读者》2011年第8期,有删改)1.简要概括文中作者帮姥姥赚钱的两件事。(4分)2.请按要求,分别为文中A、B两处的词语和句子作批注,请在圈点评注栏内作答。(6分)3.姥姥说:“孩子,不怕,多黑的天到头了也得亮。”如何理解这句话?(3分)4.饱含真情的文字,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与姥姥之间的浓浓亲情,姥姥曾经给予作者莫大的爱与影响。通读全文,说说姥姥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5.仿句。(4分)亲情是涓涓细流,静静地流淌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亲情是一阵春风,轻轻地抚平了心中的每一个皱褶;____,____;____,____。”的答案、考点梳理,并查找与习题“多黑的天到头了也得亮倪萍  眼看着姥姥老了。  我从来没想过姥姥也会有老的那一天。从我记事起姥姥就是个梳着小纂儿的老太太,几十年了不曾年轻也不曾衰老,直到有一天哥哥从泰山给姥姥买回来一根写满寿字的拐杖,姥姥如获至宝,我这才意识到姥姥老了。  老了的姥姥盘腿坐在床上,说着说着话就睡着了。  这么连轴地睡,还不很快就睡过去呀,我害怕了。我试过,一上午陪着她又说又笑她会一直不睡。于是我给她分配了工作。  我家定了三份报纸,一份《新京报》,一份《北京青年报》,每周还有一份《南方周末》。我跟姥姥说这三家报社回收旧报,凡是看过的,你按大小张和有图片、没图片的分类叠整齐。  “每天的工资是15块钱,你做不做?”  姥姥想都没想:“做,做!闲着也是闲着。”  姥姥越来越糊涂了,有时把《南方周末》叠进《北京青年报》里,又把《北京青年报》混进《新京报》里。  我[A]吓唬她:“有你这么不认真的员工啊?你这是上班,又不是家庭妇女干家务活,要严格要求自己。”  姥姥真是个好同志,从那以后再也没错过。她的办法是数大字,《北京青年报》是5个大字,《南方周末》是4个大字,《新京报》是3个大字。  那一年多的时间里,姥姥每天把全家翻得乱七八糟的报纸一张张地分类叠好,晚上交给我。有时我故意把叠好的报纸再翻乱了,她就仔细地又整理一遍,不厌其烦。每月的30号,我这个3家报纸的“老总”都准时地给姥姥发450块钱。每次我都把钱换成新的,姥姥一张一张地数好放进她的手绢里包好,再放进她的抽屉里。  姥姥还是老了,报纸叠着叠着也挡不住昏睡了。  我又布置了新工作。  “姥姥,我们单位回收瓜子仁,出口欧洲。质量要求严,不能用嘴嗑,要用手剥。仁要完整的,不能碎。剥一小瓶(普通的玻璃杯)15块钱,你做不做?”  姥姥真是见钱眼开:“做,做!闲着也是闲着。”  姥姥每天三五斤地剥着瓜子,家里地上、床上、桌子上到处都是瓜子皮,姥姥屋里像个瓜子加工厂。有时看姥姥太累了,就说这几天单位清点货物,暂时停工,你先歇两天。虽然她的两只手的大拇指、食指的皮都变硬了,但我心里依然高兴。姥姥不瞌睡了,饭量也大了,人也精神了。  晚上睡不着,起来看着这一杯一杯的瓜子仁。[B]我把它们倒在桌子上,再一粒一粒地捡回去,偶尔放进嘴里嚼一嚼,咽下去的却是滚烫的泪水。  50年了,心跟着姥姥一起走。小时候是她扯着我,长大了是我扯着她。我怎么从没想到终有一天我是扯不住姥姥的!  多少个艰难的时刻,都是姥姥用她那大白话点拨着我,支撑着我;多少个想不开的问题,都是姥姥一个个鸡毛蒜皮的比喻让我豁然开朗。姥姥的宽容、姥姥的良善,不断地修正我的缺点,改正我的错误,姥姥的智慧、姥姥的光亮始终照耀着我,温暖着我。可是姥姥要走了,这一切她会带走吗?即使都会留下,我怎么还是那么无助、那么害怕呀。  我知道,大幕总要落下,演出一定会结束。只是我盼望它落得慢一点,结束得晚一点。知道姥姥走了的那天我在东北拍戏。晚上6点刚过,哈尔滨已经天黑了,小姨发来一条短信:“6点10分,姥姥平静地走了。”看了短信,我竟然很平静,无数次地想过姥姥的走,天最终是要黑的。我一滴眼泪也没掉,只是不停地在纸上写着“刘鸿卿”3个字,姥姥的名字。 姥姥,你不是说过吗,“天黑了,谁能拉着太阳不让它下山?你就得躺下。孩子,不怕,多黑的天到头了也得亮。”(选自《读者》2011年第8期,有删改)1.简要概括文中作者帮姥姥赚钱的两件事。(4分)2.请按要求,分别为文中A、B两处的词语和句子作批注,请在圈点评注栏内作答。(6分)3.姥姥说:“孩子,不怕,多黑的天到头了也得亮。”如何理解这句话?(3分)4.饱含真情的文字,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与姥姥之间的浓浓亲情,姥姥曾经给予作者莫大的爱与影响。通读全文,说说姥姥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5.仿句。(4分)亲情是涓涓细流,静静地流淌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亲情是一阵春风,轻轻地抚平了心中的每一个皱褶;____,____;____,____。”相似的习题。看故事谈感恩:十四个报恩故事倾情大奉送
我的图书馆
看故事谈感恩:十四个报恩故事倾情大奉送
看故事谈感恩:十四个报恩故事倾情大奉送
     【看故事谈感恩】
  ——十三个报恩故事倾情大奉送   陈怨蜚         一.【前言】
  中国人教人向善,讲求“善有善报”。教育人要感恩,讲求“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这方面的经典例子莫过于“衔环结草”的典故,旧时比喻感恩报德,至死不忘。词义分析,结草——把草结成绳子,搭救恩人;衔环——嘴里衔着玉环。结草与衔环都是古代报恩的传说。前者讲一个士大夫将其父的爱妾另行嫁人,不使殉葬,爱妾已死去的父亲为替女儿报恩,将地上野草缠成乱结,绊倒恩人的敌手而取胜;后者讲有个儿童挽救了一只受困黄雀的性命,黄雀衔来白环四枚,声言此环可保恩人世代子子洁白,身居高位。后将二典故合成一句,比喻受人恩惠,定当厚报,生死不渝。
  叶落归根,是为了感恩大地曾经的滋养;乌鸟反哺,是为了报答母亲当初的哺育,心存感激,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
  诸葛亮乃一代名相,本躬耕于垅亩,过着隐居的生活,刘备因赏识其才能而三顾茅庐,感动了这个淡泊名利的隐士。于是为了刘备的知遇之恩,他鞠躬尽瘁,为了蜀国的未来死而后已。对于刘备的赏识之恩,诸葛亮用尽了一生的智慧和精力,这就是滴水之恩而以涌泉相报。
  侯蠃本只是大梁的守门人,为求取贤才,信陵君屈尊降贵,亲自驱车前去迎接他,在宴会上,亲自为其斟酒。对于他这样一个至微至陋的守门人,而信陵君却如此的毕恭毕敬,正是对于信陵君的这一份尊重的感激,在信陵君准备率众门客去救赵国时,侯蠃主动帮忙出谋划策,在信陵君到达赵国时而自刎而死。侯蠃用自己的智慧和生命去回报那一份尊重,这难道不是滴水之因而以涌泉相报的最好诠释吗?
  翻开历史的长卷,我们看到了无数的仁人志士对于别人的滴水之恩而以涌泉相报。不仅历史如此,在当代社会中,无数善良的人们怀着一份感恩的心而默默奉献。
  下面我们一起来阅读以下的十三个感人的报恩故事,一起来感受一下“受人滴水之恩,何以涌泉相报”的高尚美好情感。
        二.【十三个报恩故事倾情大奉送】
     报恩故事一:【有个故事叫“滴水之恩”】
  偶然在杂志上看到一个叫“滴水之恩”的故事,故事的大意是:
  一个美国人为妻子治病跑遍了世界,最后来到了中国看中医。老外已经为妻子看病已经花完了钱,但由于语言的问题,到北京以后还是没办法决定请一个翻译,一个来自宁夏的贫困生接受了这份待遇很低的工作。在帮老外看病的过程中,宁夏小伙子除了翻译以外还帮挂号拿药,像一个勤杂工。故事的转折在于有一个比这更挣钱的给大公司谈项目当翻译的活在等着小伙子,老外没办法,只好让他再找一个翻译,哪怕只会最简单的交谈,但小伙子想了半天决定留下来,老外强忍住眼里的泪花,什么也没有说。老外带妻子看了一段时间以后就回去了,第二年他妻子去世了。一晃三年过去了,小伙子该毕业了,现在大学生多了工作难找了,他正在为工作之事发愁时,突然收到了来自美国的一封信,是那个老外的,说:他为小伙子的善良与为人打动,三年来他念念不忘,如今他在她太太去世后又重新打理公司,现在想到中国方面发展,需要一名代理人,问小伙子愿不愿意,报酬是每月八万美金。
  小伙子的好运,仅仅是因为几年前他做了一点与人为善的事,仅仅是付出了一点小小的牺牲——滴水之恩涌泉之报。
  人世间没有无缘无故的因果关系,人世间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恩泽,你的不求回报的付出,也许在得到你帮助的人那里你很快能得到回报或过一段时间可以得到回报,也许得不到回报和得不到直接的回报,但这些好像都没有关系,因为你的出发点是不求回报,所以你没有期盼回报的心情,所以你可以很平常心的继续生活,所以你还可以继续做与人为善的事,所以……没有所以,就像也许没有也许那样,在你前行的路上,你投入的滴水,也许已经变成了涌泉在等你!
     报恩故事二:【特殊的乘客】
  (来源:海峡医界网)
  那天,朱师傅五点半交车,看看表已经五点一刻,便把“暂停载客”的牌子竖了起来。正是周末,四十中门口涌出大批的寄宿生。朱师傅忍不住习惯性地把车停了下来,盯着来来往往的学生。他们一律穿着朴素的校服,脸上的笑容格外灿烂。
  “师傅,我,我想坐您的车。”一个跛足女孩背着书包走了过来,看看左右,急急地说。
  朱师傅说得交车了,他只是停下来歇一会儿。女孩低下头,过了几秒钟,她又恳切地说:“谢谢您了,师傅。我只坐一站地,就一站地。”
  那一声“谢谢”让朱师傅动了心。他看看女孩身上洗得发白的校服,一个旧得不能再旧的书包,忍不住叹了口气,说:“上车吧。”
  女孩高兴地上了车。走到转弯处,她突然嗫嚅着说:“师傅,我只有三块钱。所以,半站地也可以。”
  朱师傅从后视镜里看到女孩通红的脸,没说话。这个城市的出租车,起步价可是五元啊。
  开到最近的公交站台,朱师傅把车停了下来。女孩在关上车门时高兴地说:“真是谢谢您了,师傅!”
  朱师傅看着她一瘸一拐地往前走,突然有些心酸。
  也就是从那个周末起,朱师傅每个周末都看到女孩等在学校门口。几辆出租车过去,女孩看都不看,只是跷着脚等。女孩在等自己?朱师傅猜测着,心里突然暖暖地。他把车开了过去,女孩远远地朝他招手。朱师傅诧异,他的红色桑纳娜与别人的并无不同,女孩怎么一眼就能认出来?
  还是三块钱,还是一站地。朱师傅没有问她为什么专门等自己的车,也没有问为什么只坐一站地。女孩心里都有自己的小秘密,朱师傅很清楚这一点。
  最后一次乘车
  一次,两次,三次,渐渐地,朱师傅养成了习惯。周末交车前拉的最后一个人,一定是四十中的跛脚女孩。他竖起“暂停载客”的牌子,专心等在校门口。女孩不过十四五岁吧,见到他,像只小鹿般跳过来,大声地和同学道“再见”。不过五分钟的路,女孩下车,最后一句总是:“谢谢您,师傅。”
  似乎专为等这句话,周末无论跑出多远,朱师傅也要开车过来。有时候哪怕误了交车被罚钱,他也一定要拉女孩一程。
  时间过得很快,这情形持续了一年,转眼到了第二年的夏天。看着女孩拎着沉重的书包上车,朱师傅突然感到失落。他知道,女孩要初中毕业了。她会去哪儿读高中?
  “师傅,谢谢您了。这可能是我最后一次坐您的车,给您添麻烦了。我考上了辛集一中,可能半年才会回一次家。”女孩说。朱师傅从后视镜中看了一眼女孩,心里很不是滋味儿。女孩果然很优秀,辛集一中是省重点,考进去了就等于是半只脚跨进了大学校门。
  “那我就送你回家吧。”朱师傅说。   女孩摇摇头,说自己只有三块钱。
  “这次不收钱。”朱师傅说着看看表,送女孩回家一定会错过交车时间,可罚点儿钱又有什么关系?他想多和女孩待一会儿,再多待一会儿。女孩说出了地址,很远,还有七站地。
  半小时后,朱师傅停下了车。女孩拎着书包下来,朱师傅从车里捧出一只盒子,说:“这是送你的礼物。”
  女孩诧异,接过礼物,然后朝着朱师傅鞠了一躬,说:“谢谢您,师傅。”
  看着女孩一瘸一拐地走进楼里,朱师傅长长叹了口气。女孩,从此就再也见不到了?他甚至不知道她的名字。
  寻找十年前的好人   一晃过了十年。
  朱师傅还在开出租车。这天,活儿不多,他正擦着车,却听到交通音乐台播出一则“寻人启事”,寻找十年前胜利出租车公司车牌照为冀Azxxxx的司机。朱师傅一听,愣住了,有人在找他?十年前,他开的就是那辆车。
  电话打到了电台,主持人惊喜地给了他一个电话号码,朱师傅疑惑了,会是谁呢?每天忙于生计,除了老伴他几乎都不认识别的女人了。
  拨通电话,朱师傅听到一个年轻女孩的声音。她惊喜地问:是您吗?师傅!
  朱师傅愣了一下,这声音,这语速,如此熟悉!他却一下子想不起是谁。   “谢谢您了,师傅!”女孩又说。
  朱师傅一拍脑门,终于记了起来,是他载过的那个跛脚女孩。是她!朱师傅的眼睛突然模糊了,十年了,那个女孩还记着他!
  两人约在一家咖啡馆见面,再见到女孩时,朱师傅几乎认不出了,眼前亭亭玉立的这个女孩,是十年前那个只有三元钱坐车的女孩?女孩站起身,朝朱师傅深深鞠了一躬,说:“我从心底感谢您,师傅。”
  喝着咖啡,女孩讲起了往事。十二年前,她父亲也是一名出租车司机。父亲很疼她,每逢周末,无论多忙他都会开车接她回家。春节到了,一家人回老家过年,为了多载些东西,父亲借了朋友的面包车。走到半路,天突然下起了大雪,不慎与一辆大货车相撞。面包车被撞得面目全非,父亲当场身亡。就是那次,女孩的脚受了重伤。
  安葬了父亲,母亲为了赔朋友的车款,为了她的手术费,没日没夜地工作。而她,伤愈后则拼命读书,一心想快些长大。她很坚强,什么都能忍受,却惟独不能忍受别人的怜悯。
  所以,她没告诉任何人路上发生的事故。放学回家,当被同学问起现在为什么坐公共汽车?她谎称父亲出远门了。谎言维持了半年多,直到有一天遇到朱师傅。她见那辆出租车停在路边,一动不动,就像父亲开车过来,等在学校门口。
  她只有三块钱坐公共汽车,可她全拿出来坐出租车,只坐一站地,然后花一个半小时徒步走回家去。虽然路很远,但她走得坦然,因为没有人再猜测她失去了父亲。
  “您一定不知道,您的出租车就是我父亲生前开的那辆。车牌号,一直印在我的脑海里。”
  女孩说着,眼里淌出泪花,“所以,远远地,只一眼,我就能认出来。”   朱师傅鼻子一酸,差点儿掉下泪来。
  “这块奖牌,我一直戴在身边。我不知道,如果没有它,我会不会走到今天。还有,您退还我的车费,我一直都存着。有了这些钱,我觉得自己什么困难都能克服。虽然失去了父亲,但我依旧有一份父爱。”说着,女孩从口袋里拿出一枚奖牌,挂到了身上。那是一块边缘已经发黑的金牌,奖牌的背面,有一行小字:预祝你的人生也像这块金牌。
  这块金牌,就是十年前朱师傅送给女孩的礼物。      滴水之恩何言报
  女孩挽着朱师傅的胳膊走出咖啡馆。看到女孩开车走远,朱师傅将车停在路边,让眼泪流了个够。那个跛脚女孩,那个现在他才知道叫林美霞的女孩,她和自己十年前因癌症去世的女儿,简直是一个模子印出来的!女儿生前每个周末,朱师傅都去四十中接她。女儿上车前那一句“谢谢爸爸”和下车时那一句“谢谢您,老爸”让他感受过多少甜蜜和幸福?
  那块奖牌,是女儿在奥林匹克竞赛中得到的金牌,曾是他的全部骄傲和希望。可女儿突然间就走了,几乎让他猝不及防。再到周末,路过四十中,他总忍不住停下车,似乎女儿还能从校门口走出来,上车,喊一声:谢谢爸爸。
  就在女孩坐他车的那段时间,他觉得女儿又回到了自己身边,他的日子还有希望,他又重新找回了幸福!只是,这情形持续的时间太短,太短……
  在回家的路上,朱师傅顺便买了份报纸。一展开报纸,朱师傅就看到了跛脚女孩的照片。
  她对着朱师傅微笑,醒目的大标题是:林美霞———最年轻的跨国公司副总裁,S市的骄傲……朱师傅吃惊地张大嘴巴,一目十行地读下去。边读报纸,他边习惯地从口袋里掏烟。
  突然,他的手触到了一个信封。拿出来看,里面装着厚厚一沓美金。朱师傅愣住了,他想不出,林美霞何时把钱放进了自己外套口袋?就在她挽起自己胳膊的瞬间?
  美金中间,还夹着一张纸条:师傅,这是爱的利息,请您务必收下。本金无价,永远都会存在我心里。谢谢您,师傅!
  朱师傅的眼睛再一次模糊了。   编后感录:
  人世间最重的莫过于人的情感,更重的就是这种感人的亲情了。爱心善行终将有所福报,让我们珍惜这种真诚的情感。
     报恩故事三:【两个男人的真情故事: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来源:民主与法制时报)
  一位农民在一位好心大哥的帮助下,走过了苦难并渐渐脱贫,而正当他要开始致富的时候,好心大哥却得了白血病。为了治好这位大哥的病,他卖掉家里的十几头肥猪后,又毅然卖掉了自己的房子……
  最近,这则发生在两个男人之间的催人泪下的真情故事,在北方大地广为传诵;而为之感动不已的人们又纷纷加入了拯救行动。爱心如潮涌动,这位身患血癌的好心大哥,终于
  有救了……   十年真情相助
  事情还得从10年前说起——日中午12点多,一位20多岁的小伙子气喘吁吁地跑进了辽阳市急救中心305病房。他满头大汗地对病床上的一位老人说:“爷爷,我又借到了300元,你别急,我会凑够的……”小伙子名叫高威,来自灯塔县五星镇黑石台村。一周前,71岁的爷爷患白内障住进了这家医院急需手术,然而却因贫穷一直凑不够4500元的押金而不能进手术室。
  “兄弟!”同室的那位因重感冒而住院的30多岁的病人在喊他,“还差多少钱?”高威叹息着说:&#元。”“兄弟,下午就给老人做手术,差的钱我给你拿了!”很快,这位大哥将一叠钱塞到了高威的手中,“赶紧去交押金,下午就做手术!”
  爷爷出院前,高威终于查到了这位好心大哥的单位,原来他叫栾福山,是辽阳市农业银行一名普通业务员。这时他说:“大哥,等我攒了钱,这3200元一定还你!”同年年底,高威不顾对方的推却,终于还上了这笔钱。
  此后双方一直无暇见面。半年后的日晚上,栾福山在辽阳电视新闻里看到这样的消息:“几天前,我市灯塔县五星镇黑石台村处浑河大堤决口,一场百年不遇的洪灾使该村遭受了灭顶之灾……”
  第二天上午,他就买了200斤大米和5袋面粉装上车,经过近3个小时的跋涉,赶到了黑石台村,几经寻找,终于在一处残垣断壁的地方找到了正在一堆冲垮的房梁下垂头丧气的高威。
  半年前,高威结婚后在乡亲们的帮助下,用最节省的开支建起了三间土房,可万万没有想到,这场决堤的洪水在一夜之间就无情地将自己的家园冲毁了。当汽车的马达声渐近,栾福山那熟悉的身影出现的时候,高威简直是惊呆了!他怎么也不会想到,这个萍水相逢的大哥还在惦记着自己这位穷困潦倒的农民!此时此刻,他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拉住这位好心大哥痛哭起来……
  在以后的日子里,栾福山常常从辽阳过来接济他。看到洪灾后高威夫妻不得不与父母挤在一个院里住,第二年春天,他对高威说:“兄弟,再建个房子吧。”几天后,栾福山给他拉来半卡车的水泥和铝合金门窗,对高威说:“兄弟,我借给你两万五,你再从别人手中借点,赶紧盖房子吧!”
  遭灾以来,高威从不敢想盖房子的事情,因为结婚后他还有一万多元的外债没有还上,特别是洪灾过后更是一贫如洗。
  两个月后,高威终于盖起四间砖瓦房,尽管没作装修,但毕竟有了新家了。此时,高威已经欠下4万多元的外债。于是,栾福山又连续两年在银行为他贷几万搞起了土地承包。3年后,高威终于还清债务。1998年,一身轻松的高威终于将自己的住房装修得焕然一新。后来,已经脱贫的他曾几次带着家乡的特产去辽阳城里感谢那位好心大哥,但每次都被拒收。
  卖房以报大恩
  2004年正月十四一早,一场大雪将辽阳大地悄悄地披上银装,一阵阵刺骨的寒流不断地侵袭着这座北方城市。半个多月以来,栾福山一直感到咽喉疼痛,双肋不适。于是他来到医院检查,可诊断结果却让他大为吃惊: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
  同事和家人们的情绪一落千丈!几天后,几近昏迷的栾福山被送到了国内治疗白血病最权威的医院——天津血液研究所。医生说:“没有什么希望了,只能死马当作活马医,用超剂量的化疗试试,但也许他就此活不过来了……”然而,栾福山终于被抢救了过来,从此进入了正常的治疗。
  同年5月12日,高威到辽阳市区购买猪饲料,顺便去农行站前营业所看望恩人栾福山,这才知道了他得病的消息。高威急忙搭上回家的汽车,一进门就焦急地对妻子说:“饲料不能买了。栾大哥得白血病了……”
  夫妻俩赶紧在村子里四处借钱。可这个穷村子,跑了大半天才凑了2000多元,两个人都急出了汗。妻子说:“要不然把猪卖了吧。”第二天一大早,高威赶忙找到猪贩子,一古脑儿地将14头肥猪卖掉,到手11000元。他又将借来的2000多元和准备买饲料的1200元钱带上,坐上了开往天津的列车。
  第二天晚上,高威好不容易在天津血液研究所的病房里找到了栾福山。一进门,病床上的栾福山吃了一惊。高威从几只裤袋里面翻来翻去,摸出了14200元钱:“大哥,真的帮不上你,家里攒下的这点钱你先收下吧……”
  栾福山一下子不高兴了:“兄弟,我不能收你的钱,你还是比较困难,你家里根本没有这么多的钱,你一定是借来的吧。”他说什么也不肯收下。高威只得偷偷将这笔钱作为医药费押金交给了医院。
  从这天起,高威便留在了病房里,陪在了栾福山身旁。栾福山赶他回去:“正是种地的时候,你回去吧。”而高威说:“我媳妇说家里的地不用我管,让我安心在这里侍候大哥。”
  从5月到7月,高威一直细心照料着栾大哥。他发现,高额的治疗费用早已让栾大哥家徒四壁,并且已经欠下了十几万元外债。他更知道,自己带来的那一万多元根本无济于事。为了替大哥多省下一点钱,他不顾栾大哥的劝阻,每天坚持吃开水泡制的方便面;晚上则在医院走廊的长椅上和衣而睡。在此期间,医院已经向中华骨髓库为栾福山成功地寻找到了完全配型的干细胞。这一信息让人兴奋不已,然而20多万的手术费和30多万的术后巩固性治疗费,却让栾福山感到绝望了。看着化疗后掉尽头发的大哥,高威心急如焚!
  8月3日,在病情得到基本稳定后,为了节省费用,栾福山回到了辽阳市第三人民医院治疗。此时,高威回到家里开始四处借钱。从早到晚,他走亲戚串朋友,十来天中竟连3000元都没凑齐。这天晚上,高威怎么也睡不着。他翻来覆去思前想后,终于和妻子达成了共识:卖掉自家的房子,支援栾大哥治病!高威说:“卖了房子我们再回老院和父母挤在一起住!”
  第二天,高威将一则广告贴在了村里村外:“卖房:由于我家急用钱,要把我的四间房连同房基地一起卖掉,价格面议……”三天后邻村的高晓全来家里面谈:“我想给儿子买个房子,高威啊,你这个房子我只能出价4万元。”高威一听就急了:“这房子加个院子,少说也得七八万,你这不是开玩笑吗。”但人家以他“急用钱”为要挟:“我最大的价就是出到四万五,你再不卖我就去买别人家的了。”这一吓唬,高威一下子就蔫了:人家不买,房子放在这儿,对于栾大哥来说就是分文不值啊!想到这里,高威和妻子一口就答应下来。很快,双方签订如下协议:“经商议,高威将自家房子及院子卖给高晓全,高晓全于日先支付给高威两万元,余下两万五待9月26日搬家时再支付。
  两万元刚一到手,高威就直奔辽阳,急匆匆地来到三院,将这些钱一把交给了栾福山:“大哥,是我借来的钱,留着骨髓移植用。”
  爱心如潮涌动
  栾福山知道这笔钱的来源后,流着泪将高威大骂一顿:“兄弟,你怎么能将自己的房子卖掉啊。我宁可不治这个病,不做移植手术,也不能让你舍掉房子啊!你要知道,即使做了手术,我也是生死未卜啊!”高威也和泪说道:“大哥,不管你能不能做成手术,不管你死活,这个房子我是卖定了!”
  一时间,高威卖房报恩的消息很快在全村传开。为之震惊而敬佩万分的乡邻们络绎不绝来到他家里关照他。买房的高晓全在知道真相后,第二天一大早,就披上衣服急匆匆地赶到了高威家。
  “高威,你小子也不说个实话!你要说真话,卖了房子真是给人家治病?”高威有些难为情地点了点头。高晓全说:“唉,我哪知道你是干这个的。你这样一来我成了什么人了?给你压了那么多的价,这不是乘人之危吗?”高威说:“大哥,不能这么说,你不买,别人也会买。再说,都是我们两口子商量好自愿的。”高晓全感叹着说:“那个姓栾的真是个好人,可你们两口也是好人,这是好人遇到了好人。我太佩服你们了!这样吧,家先别搬了,你们继续住下去,那个协议就算了,房子我也不买了。先给你的那两万元就算是我借给你的钱,先给恩人治病去吧!”高晓全的一席话让高威夫妻俩泪如雨下,一时竟不知说什么才好……
  就在十几天之前,高威卖房报恩的事情已经传到了栾福山的单位,同事们纷纷被他俩之间的真情所感动。他们说:“一个农民竟然卖了房子支持栾大哥骨髓移植,我们哪有理由不去拯救他啊!行动吧,都来帮帮他!”很快,同事们立即为栾福山捐款,很快为他凑了近10万的钱款。
  9月23日,辽阳电视台新闻节目率先披露这则动人的新闻,迅即在当地引起巨大震动。社会各界都被栾福山、高威的真情故事深深感动,纷纷向栾福山伸出了关爱之手。中行辽阳监管局刁局长为他捐款、辽阳邮政局副局长田英等人为他捐款数千元……
  至此,人们已经为栾福山捐款15万元,但这与骨髓移植几十万的手术费还是相差甚远。而在这时,这则电视新闻引起了辽阳市委、市政府领导的高度关注。10月20日,市委副书记杨立宪、副市长姜军亲自到辽阳三院看望栾福山和高威。两位市领导深情地说:“真没想到,在我们辽阳,还有这么让人感动的事儿。你们两个好心人是辽阳人的骄傲!”“移植手术一定要做,我们的社会应该让好人有好报。钱不够,农行和政府一起出资,一定要做好这个手术,不能让这对好心人失望!”
  爱心如潮涌动,曾经一度绝望的栾福山和高威终于看到了生命的曙光。
  目前,栾福山已经与天津血液研究所联系好,准备在近期就动身前往天津接受骨髓移植手术。
  一则催人泪下的真情故事仍在北方大地传诵着…      报恩故事四:【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借钱还钱动人佳话】
  (作者:王湘,来源:金华日报)
  几天前的一个中午,一辆丽水牌照的黑色轿车突然停靠在东阳湖溪镇清济桥南端车辆修理店门口。店主张立刚师傅以为是来修车的,立即迎出门去。不想从车上下来的是衣冠楚楚的老板及其妻子和小孩。老板一见张立刚师傅便连声说:“对不起,对不起,我来晚了!”随手便从皮包里取出一叠100元钞票,递给张师傅。这突如其来的事儿,不免让张师傅一怔,弄得他一时不知说什么好。
  这可是10多年前的事了。张立刚师傅在湖溪镇街头开了一家车辆修理铺。别看他年纪轻轻,声誉却不错,不仅热情好客、技术娴熟,而且收费公平合理,因而在当地朋友多人缘好。他看见邻近一家缙云人开的小吃店经费周转有困难,便主动借给500元现金。可是,这家小吃店不久就关门停业,店主远走他乡。张师傅对自己所出借的这500元钱也就不再提起。张师傅并不后悔自己的行为,他认为过日子谁都会碰到困难,见别人有困难,只要力所能及就得伸手帮助,这是做人的本分;再说,人家要是生意不好,能拿什么来还债呢?因而,对这500元钱也早已不放在心上。没想到,事过10多年后,对方居然还会特地从缙云县赶来还钱呢!
  张师傅一家人又惊又喜。适逢中午时分,张师傅便招待缙云客人吃饭,还让妻子给客人小孩包个红包。缙云客人坚决不肯收红包,张师傅便叫老婆去给孩子买了一身新衣服,大家这才欢欢喜喜分手,并且一再相约以后要经常往来,当亲戚走动。
  这真可谓:好事一桩,花开两朵。旁观的人也称赞缙云客人:“你真是个讲诚信的实在人。”
  缙云客人则说:“不敢当,不敢当。这钱本应该早早归还的,只因以前生意不好,心有余而力不足,直到近年才赚了点钱。应该称赞的是张师傅,东阳人讲义气、乐于助人,让我们一辈子难忘!”
  我国有句古话:“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前日恰好读到北美华文《世界日报》上的一则新闻:最近,澳洲人芬顿匆匆赶到英国去找一位名叫韦布的人还钱。早在39年前,芬顿去比利时旅游,因旅费用完在那里的一个港口向英国人韦布借了5英镑。39年后芬顿发现了韦布的地址,他便以拖欠一年增加5英镑的利息来计算,连本带息总共带了200英镑,特地从澳洲不远万里赶到英国找到恩人还钱致谢。
  谁会料想,相似的事情,在身边就发生了。      报恩故事五:【七旬太婆照顾八旬老人10年报12年前恩情】
  (来源:汉网-武汉晚报)   
  本报讯(记者成熔兴通讯员张国旗)86岁的程婆婆身患哮喘身体虚弱,独居在汉正街一铁棚中。78岁的王汉云婆婆当年受了程婆婆的照顾,为了报恩又义务照顾她10余年。此善举感动了汉正街邻里。
  程婆婆今年86岁,住在汉正街东富商城吴家正巷丁字路口一个简易铁棚房里。1999年时,程婆婆患上哮喘病,又无人照顾,身体每况愈下,邻居王汉云婆婆就主动担起了照顾她的责任,每天到程婆婆家里照顾她的饮食起居。几个月后,王婆婆干脆搬到铁棚里,与程一起居住生活。
  2007年,程婆婆的病情加重,经常卧床不起,王婆婆又得每天给她翻身洗澡,但一直毫无怨言。直到去年9月,王婆婆自己也累坏了,才请大儿子过来帮忙。“马上就要过年了,到时候我们一家人都来这铁棚里给程婆婆过年”,王太婆说。
  说起两人的缘分,正应了“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王汉云说,她与程婆婆认识20多年了,以前交情一般。1998年,王汉云被诊断为肠癌,“我当时精神差点崩溃,家里也是一团糟”。所幸,程婆婆知道后就每天陪着王汉云,一起聊天做家务,又鼓励她要想开点。不久,王婆婆的病居然奇迹般地康复了。不久后程太婆得了病,王汉云就义无反顾地承担起了照顾她的责任。两位老人间的如此善举,一时间在邻里间传为佳话。
     报恩故事六:【82岁老人抚养恩人孙女上大学,13年报恩一口饭】
  (来源:汉网-长江日报)      (宁重和尹纪成在校园合影。宋春平摄)
  本报讯,9日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新生报名现场,满头白发的尹纪成步履蹒跚地跟在孙女宁重(化名)身后;满头大汗的宁重不时回头,叮嘱爷爷小心脚下。交费时,老人小心翼翼从怀中取出6000元现金,孙女两眼含泪。
  这并不是—对亲祖孙。
  82岁的尹纪成是黄石人,“文革”时—家人下放到沙洋农场改造,日子过得很艰难,连住的地方都没有。当时,宁重的爷爷是大队负责人,他腾出自家房子给尹纪成—家住,还不时周济他们食物。直到3年后,尹纪成带着家人回城工作。
  1996年,尹纪成回沙洋扫墓。他看到—个沿街乞讨的小女孩,—打听竟是救命恩人的孙女。原来,宁重的爷爷已去世,父母在—次车祸中双双遇难,外婆把她抚养到6岁,家里没有经济来源。
  “人要知恩图报!”尹纪成说。他去民政部门办理收养手续,把宁重带在身边,抚养至今。今年,宁重考取大学,尹纪成—路送孙女来报名。
  “每次升学,爷爷都发愁学费。”宁重说,爷爷每个月退休工资只有1000多元,因为心脏不好长期服药。懂事的宁重曾—度放弃学业出去打工两个月。尹纪成则说,再难也要让孙女上学,硬把她拖回学校。
  了解这些情况之后,该校当天决定,减免宁重全部杂费。      报恩故事七:【清洁工街头助流浪汉,男子报恩帮扫街八年】
  (来源:广西新闻网)
  《聊斋志异•丁前溪》讲述了明中期丁前溪为报答主人“一饭之德”,后倾家资相报的动人故事。八年前,一名流浪汉流落到浦北县白石水镇,因为热情善良的清洁工塞到他手中的两个包子,他便留在了白石水镇,每天义务帮助清洁工扫街,演绎了一出现代版的“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感人故事。
  “一饭之恩”感动流浪汉
  12月17日上午,记者在白石水镇见到了这名居无定所的流浪汉,他40岁上下,话语不多,但精神正常。尽管记者多番开导,他却一直不愿告知自己的姓名和家乡。虽然他身上只穿着半旧的的短袖衣服,但与一般的流浪汉相比,显得整洁不少。他说,身上的衣服是当地居民送的。
  最早与这名流浪汉相识的是白石水街道环卫处清洁工人李大庆。他告诉记者,2000年1月初,当流浪汉刚到镇上时,身上穿得破破烂烂,全身散发着臭味。他白天在街头巷尾的垃圾堆中捡食,晚上便在居民的屋檐下睡觉。
  身为清洁工,李大庆每天都要清扫街道的垃圾,经常与流浪汉打照面,对流浪汉的处境不免心生同情。后来,李大庆每次上班前,都不忘多带上一两个包子,塞到流浪汉的手中。刚开始,沉默寡言的流浪汉对李大庆带着防备,宁愿捡垃圾堆里的食物吃,也不吃李大庆送来的包子。一天早上,李大庆实在看不过去,便大声呵斥他,不准他再在垃圾堆里找东西吃,并将两个包子硬塞到他的手中。见李大庆没有恶意,流浪汉不再推辞,接到手里,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从此,李大庆和这名流浪汉慢慢搭上了话。
  为报恩默默扫街八年
  李大庆说,没想到,不过是点滴帮助,这流浪汉却牢记于心。看到白石水镇只有两名环卫工人,李大庆每天都起早贪黑扫大街,有一天,天刚蒙蒙亮,流浪汉便提着扫帚跟在他身后,帮着清理垃圾。
  李大庆告诉记者,2003年8月的一天,自己因早上有事,只好中午清扫垃圾。中午的太阳很大,但这名流浪汉仍跟随他一起,干得全身湿透,直到把垃圾清运完,两人才收工。
  2006年的大年三十,李大庆想早些打扫街道回家过年,下午3时就上街清扫。流浪汉见李大庆这么早就开工,马上也拿起了扫帚。清扫完整条大街,李大庆邀请他一起到家里过年,他却摇摇手说:“我不能给你家添麻烦。”今年春节前,李大庆照例想早点清扫垃圾,可当他开着三轮车来到街上时,看到流浪汉已将街上的垃圾清扫堆好了,正等着李大庆来装车。面对惊讶的李大庆,流浪汉只说了一句:“快过年了。”
  在采访中,记者问流浪汉为啥如此卖力扫大街,他笑了笑说:“反正我也闲着。”   
  流浪汉善举感动居民
  在众多居民眼中,一年到头,这名流浪汉也没开口说几句话,但他义务扫街的举动,却让当地很多居民感动。
  原白石水街委会主任郑大清告诉记者,流浪汉刚到白石水街时,大家还以为他是流落到这里的疯子。后来见他默默地帮着扫大街,这才对他“另眼看待”。每年冬天,街委会给他送上棉衣裤等物品,帮助他解决过冬问题。在居民们的关照下,流浪汉每天总能得到一些食物,不至于经常饿肚子。
  在街上开快餐店的戴先生说,有时看见流浪汉扫大街经过店前,他会送些饭菜到流浪汉手中,以表谢意。几年前,还有当地人为他找了一份看守鱼塘的工作,他不仅暂时有了落脚点,每月还有了几百元钱的收入。但是,后来鱼塘易主,流浪汉再次流落街头。流浪的日子里,他又继续拿起扫帚……
     报恩故事八:【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来源:东南快报(厦门)   
  8年前的一天,焦建伟的客车陷入泥潭得到众多热心村民帮忙;8年来,他坚持免费载送村里的小学生上学。
  故事发生在南平光泽县寨里镇桥亭村。至今,焦建伟已载送小学生近3万人次,少收了孩子们6万多元。
  他用8年的行动,诠释了“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客车成小学生免费“校车”
  6月14日6点10分,天刚放亮没多久,焦建伟开着客车准时到达光泽县寨里镇下茅坪自然村口,10余名小学生,依次上了车。和往常一样,他们搭上焦建伟的免费“校车”,赶往约6公里外的学校上课。
  “我从一年级开始坐这车,6年了,都不收钱。”其中1名女生说。10几分钟后,客车把学生安全送到了儒州小学门口。
  焦建伟是光泽县汽车运输公司的老司机,承包了光泽县城至司前乡清溪村80公里长线路。8年来,他把自己的车变成学生的“校车”,免费载送的孩子近3万人次。
  学生们换了一茬又一茬,焦建伟脸上增添了些许皱纹,头上有了白发。但这8年不变的是,小学生乘车始终不用交车费。
  缘起8年前村民们的一次推车
  是什么让焦建伟一坚持就是8年呢?这还得从8年前说起,当时焦建伟所承包路段的路况很差,一遇连日大雨,到处积水,车子经常打滑。
  一天,又下大雨,焦建伟的客车在寨里镇桥亭村路段打滑陷入泥潭,走不了,急得他团团转。这时,过往的桥亭村村民们,纷纷卷起袖子和裤管,帮焦建伟推车。
  车子终于出了泥潭,可村民们却都成了“泥人”。“从那以后,我心里就特别感激他们,一直想着做些什么报答村民。”焦建伟说。
  不久后他发现,村里的小学生每天要起个大早,然后要步行约6公里,赶到儒州小学上课。每到夏天洪灾和冬天打霜时,家长都很担心。于是,焦建伟有了主意。
  说干就干,焦建伟开始免费载送孩子们到学校,一坚持就是8年。   8年少收了小学生们6万多元
  “有了焦师傅后,我们就放心了。”一位学生家长说,他家闺女就是坐焦建伟的车念完了小学,现在在镇里念中学了,每次回来都问焦叔叔现在身体、生意怎么样。
  其实,一开始家人都不理解焦建伟,“车上只有19个座位,每天拉这么多学生,还怎么拉客?”也有乘客埋怨,花钱坐车,却还要和一群孩子挤在一起。
  而焦建伟总是回答说:“就是看着孩子们可怜。”
  客车售票员说,“一天每人票价2.5元,一个学生每年上学200天,车票就要500元,16个学生一年共省了8000元。8年来,焦师傅为了这些孩子,少收了6万多元呢。”
  “就6公里路,也没什么,钱赚得够用了。”焦建伟淡淡地说。
  焦建伟说,自己在这条线路上跑了26年,得到沿途群众许多支持,所以,他要坚持把这个事情做下去,回报村民。      报恩故事九:【13岁男孩放学路上捡废品照顾77岁奶奶】
  来源:钱江晚报(杭州)   
  小伟芝每天照顾奶奶的生活起居
  钱江晚报8月9日报道“孩子,住到我们家来吧,这样你可以安心读书。”一位好心人打来电话。
  “不,谢谢叔叔,我走了,77岁的奶奶怎么办,奶奶就靠我了。”13岁的西安男孩缪伟芝坚定地答道。他像个男子汉一样,撑起了奶奶的一片天空。白天,他在乐清乐成走街窜巷去捡垃圾,晚上,他不仅要温习功课,还要照顾生病的奶奶。
  这位坚强、好学的外地孩子感动了周围很多人,当地政府每月发给他们补贴140元,奶奶以前帮工过的主人家现在倒过来帮孩子洗衣服,还有人给孩子送来了学费……
  “下半年我就读初中了,我还会把奶奶带在身边的。”昨天,缪伟芝告诉记者。   4岁开始跟着奶奶捡垃圾
  缪伟芝4岁时,父亲就过世了,母亲改嫁,在乐清做清洗工的奶奶赵吴妹将孩子从西安接了过来相依为命。
  奶奶赵吴妹做清洁工,主要是帮助一些老人家打扫卫生,也轮流住在别人家,就这样缪伟芝成了奶奶的跟屁虫。
  “那时候,我看这个孩子没东西吃,就给了他一个蛋糕,他拿在手里半天,等到奶奶回来了,把蛋糕送给奶奶吃,我问他,你不爱吃蛋糕吗?他说,奶奶辛苦,应该留给奶奶吃。”以前的顾主谢阿婆说,因为孩子孝敬,所以顾主家也从来不嫌弃缪伟芝跟着奶奶到家里住。
  几年来,为了减轻奶奶的生活负担,缪伟芝跟着奶奶一起上街捡拾垃圾,在乐清乐成北门、东门一带,常常留下祖孙俩捡垃圾的身影。
  奶奶年纪大了,背不动那么多垃圾,他就拖个蛇皮袋,乐颠颠地跟在后面。远远地,听到易拉罐拖动的声音,就是小伟芝“满载而归”了。
  在乐清免费上学,放学一路捡废品
  转眼间,缪伟芝8岁了,到了读书的年龄,西安老家已经没有人了,祖孙俩回老家连生活都不可能。
  在热心人的帮助下,乐清乐城北门一所小学给缪伟芝免去了学费。由于勤奋好学,缪伟芝一直是班上的学习委员、卫生委员。
  班主任陈老师说,缪伟芝的学习优秀,在学校从来不买零食吃,放学路上,孩子还一路捡垃圾回家。
  “有些奶奶知道我要易拉罐,都把它们存起来给我。”缪伟芝很乐观,心里充满了感激。
  素不相识的人帮他照顾患病奶奶
  今年77岁的奶奶因为劳累工作,加上身上的风湿关节炎慢性病也越来越严重了,经常脚痛背胀,考虑到祖孙俩的实际困难,乐清政府每月补贴他们140元低保户救济金。
  今年6月的一天,缪伟芝放学回家,迟迟等不到奶奶,当他在街边找到晕倒的奶奶时,不禁失声大哭。
  这一夜,缪伟芝半醒半睡地陪伴在奶奶身边,照顾奶奶。
  一些市民得知赵奶奶和缪伟芝的困境后,纷纷过来帮忙,有几位老人轮流来帮婆孙俩洗衣烧饭;一位朱阿婆让出自己的老屋,免费供婆孙住,并在每月几百元的工资里拿出一部分给婆孙俩当生活费;一位名叫阿祝的老人捐出一万元积蓄,作为缪伟芝未来的读书生活费;还有,乐清市烟草专卖局干部李建林每逢节日就给他俩送上一些礼物和慰问金……
  “我会带着奶奶去读书”
  有很多热心的人为了让缪伟芝有更好的学习环境,想让孩子到自己家来住。“我从小是奶奶带大的,我会带着她去读书的,只要我有一口饭吃,就有奶奶一口饭吃。”缪伟芝谢绝了大家的好意。
  现在,在乐成的大街小巷,经常能看到汗流浃背的缪伟芝捡垃圾的背影。      报恩故事十:【孝子延续瘫痪父亲9年生命,每天用手为父抠大便】
  来源:燕赵都市报      
  在文安县城的街道上,人们经常会看到这样一幅温馨而感人的画面:一个年过半百的瘦弱汉子,背着一个身体瘫痪的耄耋老人蹒跚而行,老人依偎在汉子身上,幸福而安详,父子俩相依相伴的身影沐浴在金色的晚霞中……
  但这样的画面,却永远定格在了日。这天晚上,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像一把锋利的尖刀,无情地割开了汉子传送给老人的温暖和亲情。7月23日,由于伤病加重,老人不幸去世。
  汉子名叫史宝忠,老人是史宝忠的父亲。此前,史宝忠9年如一日地精心照顾瘫痪的老父亲,用自己的朴实、纯真和善良,谱写了一曲感人的大孝颂歌。
  只要爹还有一口气,我就绝不丢下他
  2002年10月的一天,家住文安县前于屯村的史万明脑血栓第六次复发昏迷,同时伴有心脏病、糖尿病、高血压等并发症,被送进文安县医院抢救。医生诊断后告诉其儿女:“没希望了,回家安排后事吧。”几个子女顿时慌了手脚,44岁的次子史宝忠此时郑重地说道:“只要爹还有一口气,我就绝不丢下他!”
  当天,史宝忠把父亲史万明接回了自己的家,从此,史万明开始了精心照顾瘫痪父亲的9年之旅。每天史宝忠都要坚持给父亲按摩四五次,消毒三四次,一个过程下来,史宝忠累得浑身大汗。虽然累,但他总把关切的眼神、满心的期望带给还在昏迷中的老父亲。虽然动作单调、机械而琐碎,但史宝忠不急不躁。
  短暂而漫长的30个日日夜夜,在史宝忠的心灵煎熬中过去了,也许是他的孝心和诚心感动了上苍,老人奇迹般地睁开了眼,并逐渐认出自己的亲人。三个月后,当听到老人能喊出“宝忠”俩字,还可以简单地说出“吃”、“不吃”等简单的话语时,史宝忠激动地流出了泪水。
  我没有生病的权力,我还要照顾老人
  史宝忠一人担当起了照顾父亲的沉重使命。他像慈母照顾新出生的婴儿一样,为防止皮肤溃烂,每天把沉重的父亲背来抱去;又像有经验的医生,给父亲研究食谱、做可口的饭菜。每次看到电视上有关健康饮食的节目,他就认真地用小本子记录下来。结合父亲日常对食物的反应,史宝忠慢慢摸索出了老人的饮食特征:吃粗粮蔬菜,不吃肉和甜食。为此,他特意在老家旧房子后面菜园里种了玉米、菠菜、菜瓜等,纯用大粪施肥,不用化肥农药,成熟后专门给父亲做饭吃。
  于是,亲情被温暖包围得格外温馨醉人:锅里有刚刚熬熟的菠菜煮玉米饼,史宝忠给父亲围上围裙,端起碗,尝一口,喂一口;问一句,喂一口。他像小孩子一样,眼巴巴地注视着老父亲的表情,唯恐烫着、噎着父亲。直到老人吧唧着嘴说“饱了”,史宝忠才像完成了一项重要任务似的长出一口气,给父亲解下围裙。
  老人吃饱后,史宝忠弯身抱起父亲,用自己身体架起父亲身体,在胡同里前后溜达。父子俩每隔10分钟左右就这样溜达一会儿,一天溜达几十次。史宝忠说:“老人下半身的肌肉神经坏死,肠胃的消化功能也退化了,溜达几分钟有助于肠胃的蠕动。如果整天坐着,屁股上的肉会烂。”老人有个习惯,不在屋里呆着,无论是数九寒天,还是严寒酷暑,外面吃外面喝。晚上经常到两三点才回屋睡觉,史宝忠就陪着寸步不离。9年来,史宝忠坚持给老人洗衣服、擦身体,到出事的那天,老人身上没有一块伤疤,一块脓疮。
  老人脾气暴躁,加上病痛的折磨,经常会无端发脾气,让人很难忍受,但史宝忠从不顶撞,且总是笑呵呵的。他结合老人的身体状况,创造了一套康复训练方法,吊绳、推车、肢体运动。老人大小便失禁是很大的难题,尤其是在冬天,天寒地冻,取暖、保暖设施差,衣服被褥脏了,洗涮晾干需要很长时间。经过反复琢磨、实验,史宝忠自制了坐便器,改造了接尿管,调整了药物用量,终于解决了这一难题。后来,老人便秘,为能准确体会排便力道,不伤到老人的肌肤,他扔掉了妹妹送来的消毒皮手套,手指涂满蜂蜜,忍着难闻的臭味儿,每天用手为父亲抠大便三四次。
  由于父亲生活起居和常人不同,史宝忠生活没有一点规律,生病了,他就到药店买点药吃。有一次,他感冒发烧,医生让他输液,他死活不干,而是拿了点退烧药就走了。史宝忠说:“我不能生病,我还得照顾老人呢,我没有生病的权力。”
  你们安心工作别分心,咱爹交给我了
  史宝忠还有姐弟和妹妹,长年在外地工作,史宝忠对他们说,“你们安心工作,谁也别分心,咱爹交给我了。”每次他们回家想照顾老人,史宝忠总是拦住。史宝忠担心,“弟弟妹妹没服侍过老人,不知道爹的习惯,不知道劲儿该怎么用。”史宝忠的儿子史宾回忆说,“去年3月,我爸爸因为手抄四大名著被评为全县十大文化人物,一次彩排和一次上台,都是我代看爷爷。当时爷爷说翻个身我都抱不动,真纳闷爸爸平时怎么伺候的,他哪来那么大的劲儿?”
  7月16日晚,史宝忠和父亲在村中不幸遭遇车祸,在医院里,醒过来的史宝忠顾不上自己满身的伤痛,冲着护士喊道:“我爹呢?我要去看他!”。7月23日,父亲不幸去世,躺在病床上的史宝忠得知消息后泪水长流……
  9年、3000多个日日夜夜,史宝忠用自己的辛劳和汗水延续了父亲的生命,书写了人间大孝。      报恩故事十一:【17岁男孩带着聋哑痴呆母亲去上学】
  法制周报-e法网      每天晚上睡觉前,陶星都要给妈妈洗脚
     陶星在给妈妈洗衣服
     陶星快速吃完饭,抽空打扫家里的卫生
     一进教室,陶星就投入紧张的学习中
  妈妈啊,儿将永远陪伴您!   本报记者蒋伟/文伏志勇/图
  这是一个“90后”一代的非典型人物。说他“非典型”,是因为他和所有“90后”少年一样,充满求知欲,对一切新鲜事物感到好奇,喜欢唱歌、打球、玩电脑,也喜欢看“超级女声”。
  但他又是与众不同的,在他身上,难能可贵地充溢着“90后”一代在成长中迫切需要的孝心、爱心和感恩心。
  17岁,正是花季少年需要父母遮风挡雨的年龄,而湖南省岳阳县三中高二学生陶星却承担了该由一个大人来承担的责任。陶星14岁时,身患癌症的父亲去世,留下一个患有羊角风病、只有婴儿般智力的聋哑母亲和两万元的债务。此后的三年里,照顾母亲的重任就压在了他身上,这位坚强、乐观的“90后”阳光少年开始了带着母亲求学的生涯。
  日,本报记者来到岳阳,与陶星一起生活了3天,体验了一位17岁少年的孝道带给我们的震撼与感动。
  带着痴呆母亲去上学
  日,在岳阳市民政部门的帮助下,陶星第一次带着聋哑智障的母亲王佳良去医院做系统检查。因为陶星要回学校上课,好心的邻居刘阿姨留在医院帮忙照顾妈妈。
  晚上,家里第一次少了母亲的身影,陶星显得坐立不安,夜深了还借记者的手机询问妈妈的吃住和身体情况。
  在岳阳县三中,每天中午下课,陶星都是第一个跑出教室,不是因为饿了急着去食堂吃饭,他是要赶回学校附近的租住房,为生活不能自理的母亲做饭。
  除了安排母亲的一日三餐,陶星还得教母亲刷牙,帮母亲洗脚、洗衣服等,因为母亲手有残疾,他还要给她擦洗身子。记者问:“你是大男孩了,给妈妈洗澡不太方便吧?”他的回答让记者觉得有些惭愧:“最开始我有些顾虑,但现在习惯了。妈妈生了我养了我,我给她洗澡没有什么不可以的。母亲痴呆,我不替她洗,她就会很脏,来了例假,尿湿了衣裤被子,都是我来处理,这很正常。”
  自从父亲去世后,凡是一个家长该为一个两岁孩子做的事,陶星全为母亲做了,陶星说,“在家里,妈妈是孩子,我是大人。”
  “妈妈啊,这一辈子,无论在什么地方,无论在什么时候,我们都不会丢下您!”“90后”中国孝子陶星发自内心的呼喊,让记者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
  日至4月2日,本报记者与陶星共同生活了3天,陶星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他对母亲无微不至的照顾,更是让记者感动。
  陶星——这位当代中国孝子的故事,给我们带来了一次震撼心灵的精神洗礼。   孝顺冬天搂着妈妈双脚入睡
  妈妈一抽搐,他就会从睡梦中惊醒起身给她喂药;冬天时怕妈妈受冻,晚上把她的双脚紧紧搂在自己的怀里睡。
  日。晚饭后,妈妈上厕所时尿湿了裤子,陶星连忙替她换上干净衣服,又倒水帮她清洗。记者惊讶于他动作的娴熟。
  陶星说,尽管妈妈痴呆,却很爱干净。因此,每过两三天就要给她洗头、洗澡,否则她就会不高兴。在陶星的悉心照料下,妈妈每天穿着干净,脸色红润,体型甚至微微发福了。
  这几天高压锅坏了,饭老是煮糊,他只好把好的选出来给母亲,糊了的留给自己吃。
  妈妈王佳良聋哑又痴呆,只有两三岁小孩的智力,脾气也很不好,遇到不如意的地方,她便嗷嗷大叫,甚至不知轻重地打人,陶星只好默默承受,所以常被打得身上青一块紫一块的。
  陶星很担心她晚上睡觉踢被子和发病,每晚要催她上两次厕所,所以他一直与妈妈睡在一起。晚上他特别容易醒,妈妈一抽搐,就会从睡梦中惊醒起身给她喂药,养成了习惯。冬天,他还怕妈妈受冻,晚上把她的双脚紧紧搂在自己的怀里。
  感恩照料妈妈天经地义   “妈妈啊,这一辈子,无论在什么地方,无论在什么时候,我们都不会丢下您!”
  2004年5月,陶星读初二时,55岁的父亲陶荣初患癌症去世。陶星开始了一边照顾母亲一边读书的生活,一年后以全班第一名的成绩升入岳阳县三中。而比他大四岁的姐姐,高中毕业后来到岳阳市边学电脑边打工。
  读高中后,学校离家里有10多公里,陶星不可能每天都回家,只好委托邻居照看一下母亲,他和姐姐每周末轮流回家照顾。一次邻居告诉他,他妈妈在家里发了病,摔得头破血流。陶星听了心里非常难受。于是,他将妈妈送到了镇上的敬老院,不料几天后妈妈就大吵大闹要回家。
  “一见面,她流着泪将我和姐姐紧紧搂在怀里,久久不肯松手,还一边摇头,一边嘴里含糊不清地说着什么。”回忆起当时的情景,陶星泪流满面,“妈妈啊,这一辈子,无论在什么地方,无论在什么时候,我们都不会丢下您!”
  2006年9月,他在学校附近租了一间地下室,一边照料母亲一边读书。但一个月后,房东因特殊情况急作他用,他们不得不搬出来。新墙镇农技站的刘永红阿姨了解情况后,把母子俩接到家里,不收房租和水电费,他们终于又有了一个“新家”。
  “母亲虽然疯疯癫癫,但她却知道疼我和姐姐。别人给她一个苹果,她会切一半留给我;邻居给她的零食,她都放在衣兜里留给我。”陶星说。他跟母亲能够用几个简单手势的沟通,“我母亲高兴时会用她的下巴靠着我的头‘撒娇’;她还会用手指着我的校徽,又竖起大拇指,意思是说,我是个学生,将来是有出息的!”
  父亲曾告诉陶星,母亲在怀他的时候,一次发病摔倒在马路中央,摔得头破血流不省人事。可是,她刚醒过来,就不停地摸肚子,发现孩子还在,就举起大拇指示意围观的人,意思是孩子还好。“这件事,我一辈子都记得,没有母亲,哪里又会有我呢?所以我照料母亲是天经地义的。”
  陶星说,他最大的愿望就是治好母亲的病。   责任最怕妈妈走丢了
  “多想叫声‘妈妈’时她能回应我,即使是一句微弱的回答,我也心满意足了。”
  陶星最怕的事是“妈妈走丢了”。他说,一个月前妈妈曾走丢过一次,他费了好大劲才把妈妈找回来。
  那是今年正月十二的下午,陶星像往常一样下课后小跑回到家。当他推开房门却大吃一惊,妈妈不见了!“妈妈只怕是出事了,快找!快找!”陶星找遍整个院子,也不见妈妈的踪影。他慌了,急忙找邻居王爷爷借了一辆旧自行车,到外面去找。
  雨不停地打在他的脸上,冰冷冰冷的,陶星毫不在乎。最后,路边一个缝纫店的女老板告诉他,他妈妈朝荣家湾方向走去了。
  一个中年女子被陶星的孝心所感动,塞给他50元钱,让他去坐摩托车找。车在路上颠簸,夜色越来越浓,陶星急得心都要跳出来了。雨越下越大,他全身湿透了,冻得直打哆嗦。他想,妈妈肯定也在风雨中挨冻。这时,他多么希望妈妈就在眼前,“多想叫声‘妈妈’时她能回应我”。陶星心里不停地祈祷“妈妈,千万不要出事”。
  在离县城不到一公里多的311工厂附近,陶星终于找到了倒在地上“哇,哇,哇……”叫喊的母亲。他脱下自己的衣服,用双手拧干水,擦干妈妈身上的雨水和泥泞,把妈妈抱上摩托车。
  回来时已是深夜,陶星泡了一杯红糖水,用勺子慢慢地喂妈妈喝下。随后,他又帮妈妈换洗了所有衣服,轻轻地把妈妈扶到床上躺下,盖上两床被子。晚上11时,陶星才走进厨房给自己做了点饭吃。
  乐观喜欢唱歌的阳光男孩
  陶星喜欢一边唱歌一边做家务;他喜欢“超级女声”张靓颖,也喜欢湖南卫视《晚间》栏目幽默风趣的主持人张丹丹。
  尽管生活充满艰辛,但陶星从未向命运低头。他从未以照顾母亲为借口耽误过一节课。他说:“只要妈妈活着,就是我最大的动力,再苦再累也要熬过去,因为我是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陶星初三的语文老师孙桂文回忆说,每当她在课堂上讲到孝道和做人时,陶星总是听得最认真,讲到朱自清《背影》、胡适《我的母亲》这些课文时,他甚至热泪盈眶。
  记者发现,陶星喜欢一边哼唱那首《感恩的心》,一边做着家务活。“天地虽宽这条路却难走,看遍这人间坎坷辛苦,我还有多少爱我还有多少泪,要苍天知道我不认输。”可能是他跟歌词里的意境有太多共鸣。
  岳阳县三中团委书记廖娴老师告诉记者,陶星喜欢唱歌、播音,多次被评为优秀青年志愿者、优秀播音员、三好学生、德育标兵。学校青年志愿者组织去镇敬老院打扫卫生,陶星每次都很积极,并没有因为要照顾母亲而推辞。
  陶星学习很刻苦,成绩一直排在班级前十名。陶星也喜欢“超级女声”中嗓音很动听的张靓颖,喜欢湖南卫视《晚间》栏目幽默风趣的主持人张丹丹。
  陶星乐于帮助别人,很有人缘。高一时的同桌尹婉舒说,陶星为向她讲清一个数学题目不惜耗费自己宝贵的休息时间。前不久,学校有位女同学摔成重伤,学校号召捐款,陶星把衣兜里仅有的5元钱捐了出来,这可是他和母亲两天的伙食费。
  本报记者蒋伟/文伏志勇/图
  陶星能有今天的举动,绝不是偶然的。他从小生活的环境,他受到的言传身教,他现在所处的生存状态,似乎注定了他会走上这条与其他“90后”完全不同的人生之路。
  专家认为,在物欲和世俗的冲击、家庭的过度呵护下,上世纪90年代后成长起来的青少年出现了很多心理问题:缺少理想和信仰、功利欲望心强、过分自我和追求个性。他们这一代人既没有形成正确的现代价值观,又没有把优秀的传统价值很好地继承,很多青少年处于一种精神匮乏的“悬空状态”。然而,从陶星身上,我们却看到了“90后”一代在成长中所迫切需要的孝心、爱心和感恩心,还有坚强、乐观和责任感。
  父亲是他最崇拜的人
  陶星的童年是在幸福和磨练中度过的,尽管家境贫寒,却很温暖,在父亲陶荣初的呵护下茁壮成长。老实厚道的陶荣初是新开镇中学的厨师,负责为学校几百师生做饭菜。陶荣初是孤儿,曾得到很多好心人的帮助。在他的教育下,陶星姐弟俩从小就学会了感恩和关爱他人。
  在陶星印象中,父亲一天到晚都是忙碌的,为了养家和买药给妻子治病,他还利用周末和下班时间在家附近开垦了5亩荒田种水稻,他还在夏天卖西瓜和冰棍以补贴家用。虽然每天辛苦操劳,但父亲坚强地为一家人撑起了一片蓝天。
  陶荣初经常跟陶星姐弟俩说,不要嫌弃母亲,要学会感恩,“儿不嫌母丑,犬不嫌家贫”。“父亲从小给我留下了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他经常跟我说,‘困难并不可怕,怕的是在困难面前倒下了爬不起来,’这句话让我受益终身。”陶星说,就连他现在照顾妈妈的技巧都是从父亲那里学来的。
  一生永远的承诺
  2004年5月,陶荣初被检查出是胃癌晚期,此后病情日渐严重。9月3日晚上,父亲把姐弟俩叫到跟前,浮肿的眼睛里含满了辛酸的泪水,父亲用呆滞的眼神示意他和姐姐陶平,又朝妻子看了看,他颤抖着紧握陶星和陶平的手吃力地说:“孩子,我如果活不下来,你们要坚强地生活下去,特别要照顾好妈妈。子不嫌母丑,她再疯再癫、再聋再哑、再老再丑,毕竟是她把你们带到了这个世界,以后你们千万不能嫌弃!”陶星和姐姐伤心地哭着连连点头。没想到,这竟是父亲的遗言。这一点头,也成了他和姐姐一生永远的承诺。
  想带着母亲上大学
  陶星说,夜深人静时,安顿母亲睡着后,有时他会一个人躲在被子里哭。“想到这么多艰辛和苦难都发生在我一个人的身上,想到自己从来就不知道什么叫母爱,想到以后的生活还无着落,我就忍不住要流泪……但第二天一到学校,我就会全忘了,仍然坚强快乐起来。”陶星的眼睛湿润了,但眼神仍然很坚定,“我并不想得到别人的捐助。再苦再累我也要熬过去,我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临别时,记者问陶星,将来考上大学,母亲怎么办?陶星的回答很干脆,“我会带着母亲上大学,终生照料她。”陶星说,“我可以申请助学贷款,还可以勤工俭学。我最想读医学专业,将来帮母亲治好病,让她享受天伦之乐!”
  陶星心语
  我母亲虽然疯疯癫癫,不能说话,听不到话,她虽然不能像别人的母亲一样给我物质上关心,生活上照顾,精神上鼓励,反过来,还要我一把屎一把尿地照顾她。但她生我养我,疼我爱我!我怎能不感谢她的大恩大德呢?
  摘自陶星作文《我懂得了“父爱”》
  “百善孝为先”。在我们的身边,无时无处不充满着“孝道”的身影,吃饭时给你母亲盛饭,吃完饭后帮他们收拾碗筷,当父母在外忙了一天时,可以帮他们揉一下背、捶一下腿。这都体现了你对父母的孝心,体现了你对他们养育之恩的感激。
  摘自陶星作文《孝心——做人的基本原则》
  一个不爱父母的人,肯定不会爱祖国、爱朋友;一个对自己的父母都不孝顺的人,不能指望他对社会作出多大的贡献。
  今后,即使我不能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至少要做一个有爱心,懂义务,乐于奉献的人。妈妈在人世间的一天,就是我为母亲尽孝的一天,只有这样,我才能告慰我父亲的在天之灵,才能对得起生我养我的,苦命的娘亲。
  摘自陶星作文《可怜的娘亲,儿将永远陪伴您》   记者手记超越“跪乳反哺”的孝道
  跟陶星一起生活的三天里,他的孝心、坚强和乐观完全感染了我。
  17岁,正是花季少年需要父母遮风挡雨的年龄,他却得不到父母的呵护,反而承担起了该由一个大人来承担的责任。当我看到他对母亲从洗衣、做饭、刷牙、洗脚,甚至上厕所、洗澡,都是无微不至的照顾;当我看到他把好吃的饭菜让给妈妈,自己吃烧糊了的饭时,当他让母亲先吃排骨上的肉,自己再捡起饭桌上的骨头啃时……那种身临其境的辛酸,让我内心感受到了强烈的震撼,双眼一次次情不自禁地湿润了。
  羊有跪乳之恩,乌鸦有反哺之义,陶星的孝已经超越了“跪乳”和“反哺”的境界。社会转型时期,我们特别要向“90后”一代呼唤孝心和感恩心的回归。陶星的孝心、爱心、感恩心,他的坚强、乐观和责任感,正是90年代后成长起来的同龄青少年所缺少的东西,在当今社会尤显宝贵!
  专家观点呼唤90后少年孝心回归
  获知陶星的事迹后,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主任夏学銮教授谈到,陶星的行为是对孝道新的诠释,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作为上世纪90年代后出生的一代,在世俗化、市场化的社会转型时期,这种精神显得尤为难能可贵。陶星还是一个需要父母养育的孩子,他这种特殊的孝是对孝道在新时期新条件下新的发展,是传统伦理美德与时代精神相结合的完美体现。
  夏学銮说,在物欲和世俗的冲击、家庭的过度呵护下,90年代后成长起来的青少年出现了很多心理问题:缺少理想和信仰、功利欲望心强烈、过分自我和追求个性,也导致少年犯、追星族、网瘾、暴力叛逆等刺激反应现象的出现,这些已经成为了一个越来越严重的社会问题。既没有形成正确的现代价值观,又没有把优秀的传统价值继承下来,导致“90后”一代中的很多青少年处于一种精神匮乏的“悬空状态”,他们迫切需要孝心、爱心和感恩心的教育,学会平等、尊重和承担责任。
  他表示,从陶星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孝道,坚强、乐观、自信的生活状态,面对困难自强不息的精神,对“90后”这一代人来说是一种榜样力量。陶星的事迹,对“90后”一代特别是温室环境中成长起来的青少年具有良好的教育意义;陶星的精神,是治疗“90后问题”的一剂良药。“90后”一代需要孝心教育、感恩教育和挫折教育,去体验生活和劳动的艰辛,学会孝敬父母、关爱他人,避免“以我为中心”,实现对文化、精神和传统美德的传承。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孝心和感恩心,我们有责任呼唤孝心和感恩心的回归,并使之发扬光大。
     报恩故事十二:【11年前老人捡回女婴,11年后小女孩照顾瘫痪老人】
  (来源:钱江晚报,李阳阳)   10多年前,大手托小手10多年后,小手拉大手
  11岁女孩丹丹,告诉每个人什么叫感恩   她最爱哄爷爷:爷爷的脚好臭,但洗洗就好啦   
  懂事的丹丹给瘫痪在床的爷爷洗脚。董旭明摄
  再过一周就是新学期,准备新书包、买新的文具、最好再添几身新衣服……孩子们开开心心地为新学期做准备。
  然而,在萧山临浦镇,11岁的韩鸿丹却怎么也开心不起来,她不仅不敢奢想新学期能否继续回学校,而且还要承担照顾75岁爷爷的重任。这是一个特殊的家庭,爷爷韩祖成是个修车工,终身未娶。十多年前,他从公厕里捡回了被遗弃的丹丹,靠每天出去修车,省吃俭用把丹丹拉扯大。
  今年7月的一个早晨,韩祖成突发中风,偏瘫在床,从此,11岁的丹丹就承担起照顾爷爷的重任,擦身、喂饭,忙里忙外。现在,爷爷欠下的医疗费已经超过了万元。
  “爷爷的脚很臭,但洗洗就好啦!”   除了洗脚,丹丹还要哄爷爷开心
  昨天下午,记者来到了位于临浦镇的萧山第三人民医院,韩祖成就在住院部三楼神经内科病房。
  韩祖成的主治医生、神经内科副主任楼建涛说,韩祖成得的是中风,他的大脑已经出现了萎缩,以后不大可能再站起来了。
  等了一会,一个短头发、大眼睛的小姑娘出现在病房,她就是丹丹。
  韩祖成右腿已经没有知觉,每次洗脚的时候,丹丹的两只小手一起用力,才能把爷爷的脚拖到床边碰到脸盆。
  洗脚的时候,调皮的丹丹还把鼻子凑到爷爷的脚边:“好臭哦,但洗洗就好啦!”
  隔壁病床的陈阿姨告诉记者,其实,这是丹丹在哄她爷爷开心,因为老人精神一直不好,也不大愿意配合治疗,也只有丹丹的话他最听了。
  “爷爷救过我两次,现在轮到我照顾他了。”   未来有着落,但谁都不愿意分开
  其实丹丹并不是韩祖成的亲孙女,而是他捡来的弃婴。
  2000年2月的一个早晨,韩祖成在临浦镇劳动路上的公厕发现了一个被遗弃的女婴。
  一直未婚的他办理了相关的收养手续,还给孩子取了特殊的名字,“丹”就是“单”的谐音。
  丹丹出生时脐带是被牙咬断的,还是早产,体重不足3公斤,体质非常差。是韩祖成的坚持,才让丹丹奇迹般地康复了。
  丹丹告诉记者,爷爷在自己8岁的时候,就把自己的身世告诉她了。“爷爷曾经救过我两次,现在轮到我照顾他了。”
  昨天下午,主治医生神经内科副主任楼建涛告诉记者,医院已经和当地政府协商好了,韩祖成的医药费全部由政府报销,只是以后的康复和照顾很难,我们建议他去敬老院,但老人和孩子都不愿意分开。
  “我做了一个噩梦,起来爷爷就不行了。”   不少好心人想要收养丹丹
  7月16日,对于韩祖成和丹丹来说真的是一场噩梦。丹丹说,“我做了一个噩梦,起来爷爷就不行了。”
  好在租住的房子边上就是萧山第三人民医院。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楼建涛回忆说,老人送过来的时候确实非常危险,已经没有意识了,如果再晚点,就会有生命危险。
  昨天下午,在记者的采访中,病房中出现了一位女士,她是来看望韩祖成和丹丹的,而且是想收养丹丹。
  这位女士姓孙,就是临浦镇上的居民,“丹丹看起来非常懂事,我很喜欢,只要她愿意,我一定会把她当作亲生女儿的。”
  隔壁病床的陈阿姨告诉我们,最近有不少好人和孙女士一样,过来看望丹丹。(钱江晚报李阳阳通讯员丁倩云)      报恩故事十三:【为报12年前恩情照顾八旬老人10年】
  (来源:腾讯网)
  86岁的程婆婆身患哮喘身体虚弱,独居在汉正街一铁棚中。78岁的王汉云婆婆当年受了程婆婆的照顾,为了报恩又义务照顾她10余年。此善举感动了汉正街邻里。
  程婆婆今年86岁,住在汉正街东富商城吴家正巷丁字路口一个简易铁棚房里。1999年时,程婆婆患上哮喘病,又无人照顾,身体每况愈下,邻居王汉云婆婆就主动担起了照顾她的责任,每天到程婆婆家里照顾她的饮食起居。几个月后,王婆婆干脆搬到铁棚里,与程一起居住生活。
  2007年,程婆婆的病情加重,经常卧床不起,王婆婆又得每天给她翻身洗澡,但一直毫无怨言。直到去年9月,王婆婆自己也累坏了,才请大儿子过来帮忙。“马上就要过年了,到时候我们一家人都来这铁棚里给程婆婆过年”,王太婆说。
  说起两人的缘分,正应了“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王汉云说,她与程婆婆认识20多年了,以前交情一般。1998年,王汉云被诊断为肠癌,“我当时精神差点崩溃,家里也是一团糟”。所幸,程婆婆知道后就每天陪着王汉云,一起聊天做家务,又鼓励她要想开点。不久,王婆婆的病居然奇迹般地康复了。不久后程太婆得了病,王汉云就义无反顾地承担起了照顾她的责任。两位老人间的如此善举,一时间在邻里间传为佳话。
     三.【尾声】
  古人云,“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就是说在你困难时帮助过你的,你就需要在别人危难时报答他。
  滴水之恩,何以报?春天阳光普照大地时,用温度回报了小河,让小河的冰层消逝,使它能够欢快地流淌。
  滴水之恩,何以报?夏天烈日炎炎,甘露用泪水回报了大地,让花朵开放得更加鲜艳,让荷花在浇水之后开放得灼灼其华,沁人心脾。
  滴水之恩,何以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经历了春风夏日,落花用身躯回报了养着自己的大地妈妈。
  滴水之恩,何以报?冬天寒风凛例,雪花飘落,万物皆“冬眠”,只有梅花孤霜傲雪,用梅花的香气来回报给人们……
  大自然皆如此,何若人也?
  当你穷困潦倒时,他向你伸出了援助之手;当你失意时,他为你开启了导航灯,指引着你;当你失败时,他为你铺垫了一块块基石,让你走向成功的阶梯;当你惆怅时,他为你带来了开心果;当你不幸时,他为你送来了幸福的青鸟;当你……然而,当他累倒下,生病躺下时,你,你又为他送去了什么,带去了什么?是冷漠,还是倍致的关怀?
  滴水之恩,你将以何为报?且看——
  诸葛亮用自己的一生来回报了当初刘备的三顾茅庐的赏识;李密用忠心回报了君王的栽培与信任,用孝心回报了母亲的养育之恩;贝多芬用音乐的成就回报了父亲的鼓励与支持;当代歌手用声音和美妙的音乐回报了热爱和喜欢他的歌迷……他们都在回报。
  “感恩的心,感谢命运……”一首诗道出了我们应当如何来回报,“滴水之恩”,是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来回报曾经帮助过我们的每一个人。
  滴水之恩,以何报?用一颗真诚的、感恩的心来报;用你的关怀来报;泪水带来的失望,微笑送来的是关怀。因此用你一个甜甜的微笑来报。
  你一句关怀的话语,一个甜甜的微笑,一个关怀的拥抱,一个感恩的眼神……都是滴水之恩,也都是涌泉之报。
  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用那一份爱去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用那一份尊重和感激去回报老师的教导之恩,用一颗真诚的心去回报朋友的关心,用一颗无私的心去回报社会。
  心存感激,用“涌泉之情”回报“滴水之恩”。         不知诸位看了上述故事,有何感想?
  ——人要懂得知恩图报!   感恩,是结草衔环,是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感恩,是一种美德,是一种境界。
  感恩,是值得你用一生去等待的一次宝贵机遇。   感恩,是值得你用一生去完成的一次世纪壮举。
  感恩,是值得你用一生去珍视的一次爱的教育。
  感恩,不是为求得心理平衡的喧闹的片刻答谢,而是发自内心的无言的永恒回报。         我在此谨赋拙诗一首,聊表心声一席:
  【看故事谈感恩】   为人处事凭良心,滴水之恩涌泉报。
  感恩善举传佳话,尘世温馨春光照。   人间自有真情在,必将慈心证菩提。
  奉劝天下有情众,多行慈善不作恶。   ——陈怨蜚*看上述【十三个报恩故事】有感而发!
                                         
     感恩的心
  (来源:百度)
  有一个天生失语的小女孩,爸爸在她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她和妈妈相依为命。妈妈每天很早出去工作,很晚才回来。每到日落时分,小女孩就开始站在家门口,充满期待地望着门前的那条路,等妈妈回家。妈妈回来的时候是她一天中最快乐的时刻,因为妈妈每天都要给她带一块年糕回家。在她们贫穷的家里,一块小小的年糕都是无上的美味了啊。
  有一天,下着很大的雨,已经过了晚饭时间了,妈妈却还没有回来。小女孩站在家门口望啊望啊,总也等不到妈妈的身影。天,越来越黑,雨,越下越大,小女孩决定顺着妈妈每天回来的路自己去找妈妈。她走啊走啊,走了很远,终于在路边看见了倒在地上的妈妈。她使劲摇着妈妈的身体,妈妈却没有回答她。她以为妈妈太累,睡着了。就把妈妈的头枕在自己的腿上,想让妈妈睡得舒服一点。但是这时她发现,妈*的眼睛没有闭上!小女孩突然明白:妈妈可能已经死了!她感到恐惧,拉过妈*的手使劲摇晃,却发现妈妈的手里还紧紧地拽着一块年糕……她拼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张灯结彩之好事多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