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高手解释:什么是打太极拳有什么好处里面的要点不要面

时髦人生不用解释,每一面都是闪耀点,你的呢?
时髦人生不用解释,每一面都是闪耀点,你的呢?
美妆护肤达人
时尚圈,从来没有循规蹈矩的事情,打破所有传统观念与旧制,只有你想不到,没有这些潮咖办不到的事情,比如说,这位奶奶级时尚博主 Lyn Slater告诉你们有一种老去叫时髦。顶着大学教授身份的她,竟然“不务正业”地成为了一名资深的时尚博主,讲真竟然成功到不行。利落个性的银发+红唇墨镜是奶奶的标志,年龄对她而言不过是一个数字,在她身上看不到任何倦态,反倒跟年轻人一样活力十足。大学教授这个“正经职业”大概会给Lyn贴上古板教条的标签,但这一点也不会阻止她对时尚的热爱。Lyn从小就是一个对时尚特别着迷的人,在时尚方面对Lyn影响至深的人是她的祖母,“祖母是一个特别时髦的人,她经常带我去商店买衣服,也让我意识到个人风格有多重要。”随便一张,都是比年轻人更有型的大片既视感,偶然在一次时尚秀场外,被街拍摄影师相中,对她的风格赞誉有加,以为她是某个时尚达人,而开始围了一大群人拍照,进而被发掘。之后,她才成立的个人部落格和Instagram- Accidental Icon,目前也高达70.6K人关注。是不是被奶奶的酷劲,震慑到了?然后os“等我60多一定要和她一样潮”come on,何必做第二个别人,做第一个自己才是时髦达人的准则。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人生,你也值得拥有属于你的,独一无二,不可取代的篇章。MANGO四月活动#AStoryOfUniqueness ,有幸邀请到了Lyn Slater,她随性洒脱的穿衣风格,自在不凡的人生态度,有没有感染到你。其实除了这位骨灰级的ICON,这个盎然春天,MANGO还为你带来5组特别的故事。她们的精彩活法,你可以羡慕,可以嫉妒,但更加应该做的就是,活出属于你的情节。Chapter #1 多面角色丁宁LetsTry创始人与主编/主持人/模特向了世界的各个角度。服装提供:MANGO衬衣上俏皮的碎花,背包上刺绣的鸟儿。她仿佛把整个春天都穿在了身上。陈燃演员/模特对很多人来说这个名字还很陌生,但对于如今的中国时尚圈来说,陈燃无疑是一匹黑马,是时尚的新宠。无论是四大时装秀场、趴踢活动酒会、还是杂志封面总能看到这个女孩的身影,再后来,她不知被何人冠上了“中国It Girl”第一人的头衔。可优雅、可性感,却不会偏离清新的文艺主调,众多身份令她的风格更加饱满立体,你喜欢陈燃的哪一面呢?大胆的混搭,正如同这个多重角色的女孩。看似毫不搭界的时髦元素碰撞,反而统一出别样的美感。莫轻浮Mok摄影师作为一位摄影师、模特、作家和独立制片人,Mok的生活里缺不了镜头,但更少不了的是她一双善于发现生活的眼眸,走遍全球的她,已经出版了两本旅行游记。黑白之间,刚与柔并现;色彩与图案之上,静享浮世清欢。Chapter #2 时髦学者刘筱BambooLook创始人与主编学霸竟然也是时尚达人。Bamboo的时尚触觉始于孜孜不倦的求学生涯。各种丰富的经历使让她收获珍贵又独到的洞察力。回到上海,创建了自媒体Look,源源不断地分享带着文化和专业眼光的时尚心得。飘逸的丝带荷叶边,在硬朗的竖条纹陪伴下书写着怎样的执着?柔美和酷之间的转换,又带出了多少精彩?Chapter #3 文化感知者SavisLook时尚博主异国文化,旅居美国,这些 不是仅仅是SavisLook身上的关键词,如今这些成为她每一部作品的灵感来源,拗最独特的时尚造型,拍最真实的微电影,不断进行自我的内心探寻,成就了如今的她,对生活充满热忱的人,永远最可爱!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美妆护肤达人
百家号 最近更新:
简介: 美妆护肤囤货狂
作者最新文章- 搜狗哈哈
正在加载....
哈哈排行榜
热门图片笑话
热门搞笑视频
我已阅读并接受、
没有账号?
快速登录:
获取验证码
我已阅读并接受
根据国家颁布的《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信息服务管理规定》注册用户需要绑定手机号进行实名验证。
搞笑精神无处不在,就从一个响亮的哈哈名号开始吧!
登录账号:
名号不符合帮规,仔细瞧瞧!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太极拳的浅解大意
鄙人在网上查些太极拳的浅解。希望对大家的拳意有所帮助。因为自己是练杨氏太极拳的。所以查些杨氏的大意。敬请谅解!
习练太极拳的好处:武术、太极拳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武术、太极拳不仅在中国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而且,深受各国人们的欢迎。奥林匹克精神与武术、太极拳所表达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是相通和一致的。奥林匹克精神在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促进和平社会的建立。中华文明五千年辉煌延伸发展有着不断完善的文明价值体系和文化思想体系。奥林匹克精神和中华传统文化,在身心平衡的人生哲学上是相通和一致的。奥林匹克精神突出强调美与尊严,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在奥林匹克的圣火下,参加体育竞技不仅是身体的健康与娱乐,更重要的是通过竞技使人的精神、道德、思想及意志品质得到全面的提高,进而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现代奥林匹克精神最基本的原则是人的身心协调和全面发展。培养和造就身心协调发展、完整而健康的现代人格,是将身心和精神方面的各种品质均衡地结合起来,并得到提高的一种人生哲学。在中国传统思想体系中,“身心不二”是基本的人生哲学和生命理念,“形神合一”是身心协调发展的观念。武术、太极拳是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指导下发展起来的。因此,武术、太极拳与奥林匹克精神在培养和追求人的身心协调和完善并在此基础上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相通的和一致的。&&&&&
& 一.太极拳的健身作用,就是天神的欢娱,生命的动力!
现代国际奥委会的奠基人顾拜旦说过:“体育是天神的欢娱、生命的动力!”。太极拳的健身作用,就是天神的欢娱,生命的动力!
太极拳的动作舒展大方、缓慢柔和、刚柔相济,是人们优秀的健身运动,对健身养生有着特殊的功效。太极拳以意念引导动作,符合人体的生理保健要求,能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还能对人的心情进行调节。在神意和心情上平静、自然,神舒体松,有益于身体康健。太极拳的特点和其他运动的区别就是身体放松、心静,身心完全沉浸在运动中,使大脑和身体、心理得到安静和平衡。消除头脑的紧张、忧愁、恐惧,摆脱病态心理,可以对人们身心进行调节,使心情愉快、心情平静,提高免疫力,增强体质,健康长寿。
国际武术联合会提出每年五月是世界“太极拳月”。如果人们每天都抽出一点时间练习太极拳,使身心进入到柔和、舒适、平静的状态,摆脱烦躁和焦虑,这对身心的调剂、心理、生理都很有好处。练太极拳用意念来引导动作,引导身体各部位的放松、大脑的入静,调节肢体的虚、实,可以说太极拳是一种心神体操。太极拳是一种情趣,使人们在练习的过程中,思想完全沉浸其中,消除大脑的紧张和紊乱,对脑电波的有序化是很好的调节作用。练习太极拳是一种柔和的有氧运动,动作中正安舒。同时在心理、精神、自控能力有独特的作用。练太极拳时许多人能对周围的嘈杂声音和干扰,听而不闻、视而不见,摆脱了焦虑和烦恼。身心都进入了太极拳的宁静状态。在现代紧张的生活中,习练柔和、缓慢、轻灵的太极拳,以意念导引形体运动,导引气血运转,可以达到形神兼备、精神与形体双重修炼,培养沉着、耐久、坚毅、机智的品质。天安门广场万人太极拳表演向世人展示“万众一心,自强不息”的精神。太极拳已成为不同国家、不同种族的人们健身、强体的重要手段。青少年练太极拳可以强身健体全面发展;中年人练太极拳可以增强体质,提高生活质量;老年人练太极拳可以活动筋骨、延年益寿、安度百年。在许多地方人们都可以见到这样的情景:白发苍苍的老年人迎着晨曦、沐浴着晚霞,带领年轻人在练太极拳,人人怡然自得、个个情景交融。好一幅“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的美好的景象。这真是“天神的欢娱,生命的动力!”。可以说,太极拳运动的年龄适应段要比奥运会的多数比赛项目更要长。武术、太极拳的“天人合一”意境以及对人们特殊的健身作用将充实、丰富奥林匹克运动。
& 二、太极拳的防身作用,就是正义,就是勇气,就是敢于搏击!
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对于世界文明的发展和现代生活,产生了巨大的作用。中国古代著名的“孙子兵法”,还在影响着现代生活。被誉为“兵学圣典”、“百世兵家之师”。在世界军事理论上,享有极高声誉。在当今激烈竞争的时代,《孙子兵法》被战略家奉为珍宝,各界都在精心研究,有识之士都称《孙子兵法》为“超越时代的经典”。兵法的战略原则对武术、太极拳的攻防技击战略有很大的影响。在防身作用中,以柔化为主的太极拳,遇到对方用力打来时,不是本能地见招打招的立即还手抵抗,而是先化后打。先要造成我顺人背的形势,然后乘机追击,用力不多即可取胜。这就是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要使身体由难受变为舒服,身有不得机不得势处,必须于腰腿求之。在推手时,当腰难受不舒服时,动一动腿就行。当腿上别扭不舒服时,动一动腰也就可以。太极拳的推手就是勇气,就是敢于搏击,讲究听劲、问答、虚实。听劲是权其轻重,以心行意,以意导气,以气运身,听而后发。听劲要准确灵敏,随伸就曲,就能进退自如。问答是在推手时以意探、以劲问,再听虚实。辨别出对方的虚实变化。要以实击虚,随机应变。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在对方尚未攻击之前,应以静待动,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我先动。练习太极拳是知己,通过听劲探虚实是知彼。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
& 三.太极拳的修身作用,就是美丽,和谐统一,柔中含有刚毅,作用无与伦比!
习练武术不仅强身健体,更有修身养性的作用。“学艺先学礼,习武先习德”,习武者必须武德修养、武德高尚、武风正派、武礼谦和、武技精湛。武德教育寓意着深厚的民族精神,尚武崇德,修身养性。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文化具有伟大的进取心和奋斗传统。“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易经》这一著名格言深深激励着人们。邓小平曾专门题词“太极拳好”。周恩来说过:“太极拳是中华的一种传统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充满哲理。与中国传统医学有着血缘关系。太极拳是一项很好的健康运动,可以强身健体、可以防身自卫,也可以陶冶情操,是一种美的享受。可以给人们带来无限情趣与幸福,并可以延年益寿。”中华民族是崇尚和平、热爱生活、注重和谐的民族。在太极拳的发展中始终贯穿着这种基调。“止戈为武”,是太极拳武学思想的根基,以“武”的表现形式,达到“和”的根本目的。“上善若水,以柔克刚”,“后发制人”,“以礼相待”的人文风范,展现了“和为贵”的平等互利的原则。太极拳是古代劳动人民为了适应自然、改善生活而创立,在其缓缓流动的运动旋律中,处处洋溢着对生活的激情,取法自然、顺应社会,从名称到行拳规矩都彰显着太极拳“和谐”的真髓。健康、和平、发展是人类社会的主题,也是太极拳倡导的主体精神。
& 我们的英国弟子施安龙(Alen Smith
-Gillespie)在谈到为什么学习太极拳时讲到:学习太极拳意味着学习一种“哲学”。太极拳是在用一种肢体语言来表达对宇宙的理解。认真学习武术就要求认真学习“自然”规律——它是存在于力、物与人的相互作用之间。学习太极拳为我提供了一个认识与欣赏周围世界的机会。它必然会影响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并且最终体现于个性中。学习太极拳是学习一种生活方式,而并非只是在学习一种运动。太极拳不光要求肢体动作的到位,精神的高度集中,它更是对心境提出了要求,对心境的修炼让人们得以了解太极拳的真谛。学习太极拳的过程会在很多方面对人的生活和工作产生深远的影响。正因为如此,太极拳如此的吸引我,这也是多年前使我迷上武术的重要原因。我相信武术太极拳通过奥运会,将会展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会有更多的人习练武术和太极拳,增强人们的体质,提高生活质量。英国剑桥大学毕业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硕士毕业生的施安龙认真领会内涵、刻苦练习太极拳,在2002年获得了“第四届北京国际武术邀请赛”的传统太极拳金牌和传统太极剑金牌。
在新世纪,执著追求武术事业的朋友,都在放眼未来、放眼世界,思考预测武术的发展和走势。对于未来,世界上已有很多学者作了预测。不论未来是信息社会、网络时代、知识经济时代或是老龄化社会,都对人有一个共同的要求,那就是更加健康,更加长寿。所以,有人说:新的世纪是保健的世纪。武术,特别是太极拳是人类保健的一个重要手段。武术、太极拳将以深邃的文化内涵、深刻的哲学思想和动静结合、刚柔相济的技术动作,使人类与自然发展和谐、生态平衡,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让我们面向未来,扩大视野,同心协力,创造武术的灿烂前景!太极拳正成为二十一世纪的健身时尚。太极拳深受世界人民的喜爱。太极拳运动正在世界各地蓬勃开展,太极拳是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让更多的人们从中受益,让武术、太极拳更加丰富奥林匹克运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促进和平社会的建立。太极拳劲:传统太极拳的技法通过推手练习来掌握。在推手练习的过程中,初学者必须掌握四种劲。用传统的武术术语来说,这四种劲分别为黏劲、走劲、引劲和拿劲。从技击的角度讲,四种劲又可以概括为两种类型:化劲和发劲。黏劲和走劲属于化劲;引劲和拿劲属于发劲。黏劲:作为推手练习的初学者,在这四种劲中,首先应掌握黏劲。所谓黏劲,即太极拳书上常说的"不丢"。与对方交手时,招式千变万化,但有一点必须时刻提醒自己,即知己知彼。如何才能做到知彼?这就要求使用黏劲,黏住对方的皮肤,体会对方劲的走向和强弱。这也叫听劲或懂劲。拳谱说:"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掌握黏劲,要在平时的推手练习中悉心体会。做到不顶劲,不丢劲,不让先,不落后,静心以求同步,这是感觉双方劲力消长变化的高级知觉运动。练习者务求两臂放松,周身绵软,不用力,求轻灵。通过长时间的磨炼,去掉身上的强硬、拙力,化僵为柔,完全做到用意不用力,这样就能轻灵奇巧,内劲暗藏,相随不背,对对方的劲道了如指掌。因此,做到"不用力"几字最难。很多练习者不明白这个道理,喜欢用蛮力,不能做到舍己从人,如果遇到对方力大于己,便败下阵来,这和太极拳要求的四两拨千斤,相去甚远。所以,练习黏劲,除了勤习不辍,还要用心参悟。练拳不仅要动手,更要动脑。走劲:
所谓走劲,即"不顶"。在对抗中,一旦感觉到对方使蛮劲向我逼迫过来,千万不可硬顶。应该顺着对方劲道的方向,把他的劲引到另一边去。打个比方,就好像治水,洪水汹涌袭来,光靠筑坝抵挡,毕竟不是良策。如果采用疏导的方法,把水流引向低处,便可起到长久的缓解作用。走劲的道理也是这样,对方大力袭来,如果硬顶,势必有受伤的危险。倘若把对方的劲引向一边,则对方的劲力必然落空,我则可以乘虚出击,事半功倍。因此拳谱说:"偏沉则随,双重则滞。"双方使劲硬顶,就双重,这是我们太极拳练习者要竭力避免的。走劲练习的最高境界,应是"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稍微有一点劲加在身上,都可以化去。练习走劲的关键在于学会用腰。腰脊要做到垂直中正而放松。垂直中正,则易转动;拉长放松,则不易受力。所以,练习太极拳首先要提到"虚领顶劲",指的便是腰脊的垂直中正和放松拉长。在化劲中,黏劲是走劲的基础,走劲是黏劲的目的。黏劲是感受对方的劲道,为走劲做准备。走劲又是为发劲做准备。什么是缠丝劲:1缠丝劲是内家拳中共有的一种特殊劲路,但各家的练法和使法有所不同,这种劲路是行与内发于外用旋腰转膀,螺旋缠绕一种运动过程,来形成一系列不同角度和方向的螺旋运动,因为这种劲路要比直来直去的劲强度要大的多,由如一条麻绳是用多股来拧成的,太极拳缠丝劲也是这个道理。&&
怎么去练呢?大家在练太极拳中首先要悟每一个拳架的要领,为什么这样去做?不管是那家太极我看都要这样去领悟,特别是陈式拳,他的缠丝劲是比较明显的。比如杨拳比较注重棚劲,而陈式拳以缠丝劲为主,那么棚劲和缠丝劲在陈式拳的应用怎样体会呢?我认为陈式的棚劲是往外螺旋缠丝彭涨,这就是棚劲所在,往内逆缠变小就是化劲和拿劲,特别是大家在练拳时要注意每一个动做都是有若干个缠丝而组成的,特别是两胯的缠丝更为主要,练时要以意领气用丹田内劲来带动肢体运动,意放在外面,周而复之的形与内发与外的练习,才能日久功深
缠丝劲的用法?在推手和技击中,要把平时练拳的体会用在战场一样,当两人搭收时要提的起精神,更要意在先,也就是说未从搭手先生根,意气饱满定乾坤。他一出劲你就松沉劲去接他的劲,在交点上做拧麻花式的螺旋缠丝动做,对这个交点要咬住青山不放过,根据他的劲路而发放,往外是发,往左,右,也是发,往回就是拿劲,这就是可发可化,使其断根,腾空而出,发劲时要一气合成,不要托泥带水,劲要冷脆。
以上我讲的就是缠丝劲的用法,如有说的不对之处请大家指正。棍术技击六原则:
一.力点与发力点.首先必须了解棍术的力量从那发出.打断齐发力来源.其次知道攻来的棍.哪一段或那一点最有杀伤&&&
力.避开进攻力最强部分.
二.生死棍.自己的棍可以自由活动攻守自如.不受对方控制时叫生棍.若自己的棍比对方的棍控制无进攻机会叫死棍.
三.老嫩棍.如棍已有一半深入到对方身后.失去对敌的刺扎作用较老棍
.四.生死门..
六.速度与距离
杨式太极拳真诀:“十八在诀”,又称“十八句诀”,为杨氏太极拳创始人杨禄禅次子杨班侯()所传 ,首见于杨班侯再传弟子吴孟侠所著《太极拳九诀八十一式注解》之中。这短短十八句话、七十二字,精辟、准确地阐明了太极拳的劲力、劲点、劲法等动作要领,对于准确把握太极拳的技术内涵大有裨益。
  一、“十八在诀”总论
  在历代太极宗师的拳论中,都对“十三势”有着重要的论述。所谓“十三势”,是指太极拳十三种基本技法的名称,即: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太极拳就是由这“十三势”中的单式组合构成,在各个单式周而复始的演练过程中,形成长江之水滔滔不绝、绵延不断之势,故而太极拳又被称为“长拳”、“绵拳”(“绵拳”是绵软之意,不是“绵延不断”之意)或“十三势”(也有人认为早期叫“十三势”,后来改称“太极拳”,尚无定论)。
  既然“十三势”在太极拳中如此重要,那么这“十三势”又如何做?有何功用?劲点在何处?劲法如何运用?要点何在?对于这些,历代太极拳家多用“诀”来说明,比如“十三字行功诀”、“十三字用功诀”、“十八在诀”等,都是前辈们从不同角度对“十三势”含意或功用的“点化”。
   “十八在诀”,因其十八句话中各有一个“在”字而得名。这里的“在”字,意指“在于”、“要点何在”。其内容除了包括“十三势”的名称和要点解释外,还多了“中、滞、通、虚、实”五种整体技法及其解释。
  就技法而言,太极拳的技术内容也不限于“十三势”,这十三个字只是对太极拳丰富技术内容所作的高度提炼、概括和浓缩(当然也有古人附会“八卦”、“五行”和数之意)。其核心技法是四个字:掤、捋、挤、按,也叫“四手”或“四正手”,也就是揽雀尾所包含的几个动作。采、挒、肘、靠四种技法称为“四隅手”,与掤、捋、挤、按合起来叫“八法”。在推手中,两个人通过手臂的听劲和应变,“八法”相互配合使用。“八法”之外,“十三势”还强调在行拳中应注意步法、手法、眼法在五个方位的变化——“进、退、顾、盼、定”。本文将其称为“合四方”,意思是指:人体重心在运动过程中要始终处在一个得机得势的处于复合方位的定位点上。此外,还有“中、滞、通、虚、实”五个方面综合性的技术要领,要求通过协调周身来达到随机应变、立于不败之地之目的。以上三个方面的内容合起来,就构成了“十八在诀”的基本内容,即:
  掤在两臂,捋在掌中,挤在手背,按在腰攻;
  采在十指,挒在两肱,肘在屈使,靠在肩胸;
  进在云手,退在转肱,顾在三前,盼在七星;
  定在有隙,中在得横,滞在双重,通在单轻;
  虚在当守,实在必冲。
  二、“十八在诀”的技术内涵
  笔者根据几十年来的习拳心得和教学体会,兹将“十八在诀”的技术内涵分述如下:
   1.掤在两臂
“掤”字的含义即是掤架、挡阻、防御对方的进攻,动作主要向前,方向为正。它的劲点,也就是接触点,在手腕到肘之间,在特殊情况下也可延至手指到上臂,就是整个手臂,因此说“掤在两臂”。主要拳式如起势、左右掤等。
“掤”的劲法特点是“圆撑”,即“掤要圆撑”。“圆撑”这两个字,特色是圆,就是说,光“撑”不够,还要“圆撑”。圆形受力大,抗压性强,如此方能“劲足”。“圆撑”主要体现在腕要圆、肘要圆、肩要圆,依此类推,周身都要圆。掤的时候,肘、肩骨节要撑开,腕、掌骨节也要撑开。这也就是“十三字行功诀”中所讲的,“掤手两臂要圆撑,动静虚实任意攻”。
“掤”在所有劲法中为第一劲法,而且暗含在所有劲法中,无处不在。对方出手时你要掤接,不掤就要挨打;捋化中要有掤,无掤则软,就要被动。掤劲可大可小,要相机而变。在推手中掤劲以不丢不顶、粘连黏随为好。在练习拳架时,掤劲也要时时留意、处处暗含。比如做“单鞭下势”、“退步跨虎”的动作,两臂的抽回、分离、圆转,均要“带”着、“引”着来力松转。这个“带”字和“引”字,就含有“掤”劲。至于掤劲的轻重缓急,则全凭对对方来力大小快慢的感觉而相应变化,要着意于“松柔中寓沉刚”,就像江河湖海之水的力量“澎”着大船一样,水质是柔活的,而力量却是深厚的。
   2.捋在掌中
“捋”字的含义是顺着来势、来力而抹带、引化,动作主要由前向后,方向亦为正。至于劲点,前手在尺骨下近掌腕部,后手在掌心或掌背。特殊情况下,前手劲点也可在腕肘之间,即:可用两手黏住对方的手、肘部,也可用前手小臂捋住对方的肘部,同时用前手手腕封住对方另一手。
  捋的劲法特点是“轻随”,即“捋要轻随”。“随”是顺的意思,“轻”是黏活、不用大力、拙力的意思,“轻随”就是顺着对方来势向后回引,因势利导,使对方的力得不到实点而落空。
  捋的劲法还要求做到“动短意长”。这就是说,回捋动作不要大、长,而要小、短,但心意要长。这是因为,你捋住对方时,对方很有可能回撤,你这时就要“捋中寓挤,随捋即挤”。挤的方向与捋相反,所以捋要“动短”。拳诀有云:“捋挤二法趁机使”,“搭手捋开挤掌使”,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至于“意长”,是指当自己得势、对方未能挤靠到自己时,就可放长捋势将对方捋倒。因此,在练习拳架中“捋”的动作时,既要有放长的动意,又要有迅速回挤的机势。不温不火、得机得势、严谨自然,方为捋势。
   3.挤在手背
   “挤”字有拥推、排挤、合力向前的意思,劲点在小臂外侧,劲法要横,即:“挤要横封”。
  这几句话的含义是:当我扌履对方、对方劲力回撤时,我右手臂外旋微横,劲点在右手肘腕之间向前,左手附后助力,以直接反弹劲前挤,有合力向前拥推之意;当我扌履对方、对方以肘靠对应时,我右手肘至掌背迅速外开,先以横劲化开对方靠势,有排挤之意,使其靠势落空,则迅即向前挤出。因此,“挤”主要有两挤:一是“扌履挤相连”,直接反弹;二是“横化直挤”。“横”、“横封”是什么意思呢?就是用手臂逼住对方的两肩头和胸部,其劲势像一条横杠封锁在对方胸前,使对方不得化解而为我所制。
  此外,还有“掤挤二法趁机使”的要诀,是说“掤挤相连使用”的技法。总之,挤法很多,篇幅所限,此处就不一一而论了。需要注意的是,“挤”的动作手臂略斜,而“掤”的动作手臂要平。在打拳时,这两个动作不要做成一样。
   4.按在腰攻
“按”字的含义是将对方的来力向下挫、截,然后再是向前推。严格说,“推”是“按”的延续,是“按推相连”。因为推前先按,所以说的时候只说按不说推。
“按”的劲法特点是“腰攻”,即“按在腰攻”。意思是说按推的时候不要只用局部的动作,不要只用掌力去推,要用整体的动作劲力去完成。要用腰劲、肘劲、掌劲同时地收与放来完成,笔者将其称为“腰看着肘,肘看着手;腰顶着肘,肘顶着手”,意指要用相互关联的整劲去完成动作。
  以揽雀尾动作为例:由挤式接按式先后坐,在后坐的时候就要收尾闾,命门向后拱顶,两掌采住对方的手臂下按,形成一个“自我上下”的合劲使对方来力下栽,这时就形成了一个“腰攻”的动作;随按即推,此时身形展开,腰要顶撑开,腰顶肘、肘顶手,像炮膛一样形成一个开劲,这个过程就叫“腰攻”,也叫“腰顶”(注:这个“顶”不是腰向后凸出顶,这样做则力泄,而是以腰为支撑点向前顶撑开。这就像千斤顶一样,以地面为支撑点向上顶撑起,但地面却不向下凹进去)。
“腰攻”是对按势的一个具体要求,其实它在太极拳中也是一个普遍适用的原则。杨澄甫传太极拳老谱中就写道:“身形腰顶岂可无,缺一何必费功夫;腰顶穷研生不已,身形顺我自伸舒;舍此真理终何极,十年数载亦糊涂。”“退圈容易进圈难,不离腰顶后与前。”“身形腰顶皆可以,粘黏连随意气均。”……这里提到的“腰顶”,就是指“腰攻”。总之,“腰为一身之主宰”。“腰”的这个重要意义,是必须首先要搞明白的。
   5.采在十指
“采”字的含义是摘,有摘取的意思。动作有些象摘柳枝花茎,手指要掐实后猛一折,枝茎就断了。掐不实、动作慢就不易折断。因此,“采”的劲法特点是“实”,即“采要实”,主“短”、“实”劲,速度要快、劲点要实。
“采在十指”强调:如我双手采住对方手臂时,十个手指都要起作用,它的动作像抓,十个手指头肚儿要里扣,手心要空,力要入肉;主要用手指、手腕与肘联动的动作来完成。比如,“捋”中就含“采”,手挥琵琶、海底针、十字手等也是。又比如做“转身左蹬脚”接“左搂膝拗步”时,右手在体侧后上,先要五指下沉再屈肘前推,五指下沉的做法是右手小指一侧向尺骨手腕部合,右肘臂随之下沉,这一手也叫“采”,只是这个动作和做法往往容易被人们忽略掉。
   6.挒在两肱
“挒”字是太极拳的专用字,《汉语大字典》有“挒,捺也”,“挒,桀也”,“挒,捩也”等意。但根据太极拳的技术含义和劲法,“挒”字的含义应当指挒开、撕开、分开,劲力方向是斜方向。“肱”是指胳膊从肩到肘的部分,也泛指手臂,“两肱”就是自己的两条胳膊要同时起作用向对方攻击。“挒”的劲法特点是“惊”,即“挒要惊”,就是要快、要脆、要突然,要震惊对方。
  挒劲有正挒(顺挒)、反挒、圆转挒等。比如,“右野马分鬃”,右手向前向外向右为正挒,那么右手由前向里向左为反挒;第一、三个“玉女穿梭”中就有反挒;“退步跨虎”就是双手圆转挒;“抱虎归山”动作由“十字手”左肘臂向外开也为挒,掤劲的延伸也为挒。
   7.肘在屈使,靠在肩胸
“肘在屈使”是指在用肘法的时候胳膊要屈起来用,以发挥肘尖的作用;“靠在肩胸”是指用自己的肩头和胸部去冲击对方。肘法突出一个“冲”字,即“肘要冲”;靠法突出一个“崩”字,叫“靠要崩”。两种劲法都含有突然、短促、迅猛的特点。
“肘”和“靠”都是太极拳在近距离应敌时使用的方法。拳诀中多次讲道:“肘靠攻在脚跟前”,“贴身靠近横肘上”,“逞势近取贴身肘,肩胯膝打靠为先”,等等。比如对方捋我,我进步靠;又比如提手上式的第二式,重心在左腿、体左转,右手随之落抄于左手下,此时右臂为引,使对方前扑,而此时我右腿横出插裆,先胯后肩横靠,右肘紧跟着外冲横打对方软肋。要注意的是,对方贴近自己时再用“靠”,不要用肩头追着别人去靠,这样非但靠不着别人,反而将自己的根失去而不靠自倒。 
  以上“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八种劲法称为“八法”,是太极拳“十三势”的主要技法,其中又以“掤、捋、挤、按”为核心。这“八法”之间互寓、互通、互化、互用,构成太极拳的基本技术内容,因而最为重要,也最难练精纯。正如王宗岳的《打手歌》所云:“掤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任他巨力打来我,牵动四两拨千斤。引进落空合即出,粘连黏随不丢顶(顶头悬)。”
   8.进在云手,退在转肱
  这两句既讲进退手法,也讲进退步法。“进”是前进之意,“云手”是指手或手臂的技术动作,因此“进在云手”是指向前进攻对方时手或手臂进击的技术动作。在套路中“云手”是其典型动作,但用的是横向移步法。手法上主要是以双臂的掤、挒、按、采,由下向上、向前做连环缠绕动作,起到封拦进追对方之功效。拳诀说“云手三进臂上攻”,就是此意。
“退”就是后退,“转肱”是指手或手臂的技术动作,“退在转肱”是说不要消极后退,而是在积极防守中后退,脚退手进,下退上攻,边退边攻。如“倒撵猴”动作,就是两手臂由前向下、向后、向上、再向前做左右连环圆转,在退步中封拦打化对方的进攻。拳诀说“退行三把倒转肱”,就是此意。
  在进退中还要注意腿法。《太极字字解》有云:“转、换、进、退于己身,人步也”,就是说进退转换是步法,进步怎样进,退步怎样退,脚下横挪斜进都有要求。主要强调在进退的转换中要注意自身的协调性。提示一点:在进中有踩踢,在退中有顶挂,太极拳行功架中都有这些技术含义存在,所以说步法实际上也是整体技法。
   9.顾在三前,盼在七星
  这两句讲全局,重在眼法。“顾”和“盼”都有看和关顾的意思。“三前”是指手前、足前、眼前这上、中、下三路;“七星”是指头、肩、肘、手、胯、膝、足。拳诀上说:“遇敌上前迫进打,顾住三前盼七星”,“遇机得势进退走,三前七星顾盼间”。这就明确指出了在两人对峙或对练的时候,要注意对方的眼、手、脚,也就是上、中、下三路的整体动态和头、肩、肘、手、胯、膝、脚的具体变化,总之强调的是一种整体关系。
  《太极字字解》云:“顾、盼、前、后于己目也,人手也,即瞻前眇后,左顾右盼也。此八字,关乎神矣”。“此八字”是说 “进退转换”和“左顾右盼”八个字;“关乎神”是说“进退转换”和“左顾右盼”这八个字主“神”。“神”是什么?就是“精神”。“精神”通过什么来反映?是“眼”,是“眼法”。眼法干什么?就是“顾盼左右与前后”。人们常说“眼为心之苗”,“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就是指精神的高度灵敏。两人对峙,都要抖起精神来注意对方的变化和自己怎样应变,这种神态就叫“顾盼”。有人问:为什么叫“左顾右盼”?笔者认为叫“左盼右顾”也可以,这只是文字的对仗,没有别的特别意义。
  需要注意的是,顾盼不仅针对对方,还包括对自己的顾盼,要将自己与对方的劲势融在一起,达到“身知”,这样才能知己知彼、随机应变、相机而胜。 
   10.定在有隙,中在得横
   对“定在有隙,中在得横”的技术解释,太极拳家吴孟侠在《太极拳九诀八十一式注解》中说:“定是找好对方的空子”再进击,即“有隙”;“中是击中,要想将对方击中,必须得到对方的横”。这里“得横”的概念,指“得”对方的“横”,即找到对方的横向位置,其稳定性差,便于发劲。
  太极前辈对“定在有隙,中在得横” 的解释,使笔者颇受启发。笔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体悟到:在与对方交手时不仅要找对方的“空隙”,“得其横”而击之,同时也要在运动过程中不被对方找到空子,保持自身在灵活运动中求得重心稳定而不为人所制。也就是说,“定在有隙,中在得横”这两句主要讲的是身法劲法。“定”,指稳定性;“隙”指有间隙、有空隙、有余地、有“活气儿”的含义;“中”是中间、中心,这里指居中、中正的意思,指人体尾闾垂直向下的延长线投射在两胯、两膝、两足之间形成的三对“横”截面上的合理位置,或者说是重心通过胯、膝、足落于地面的合理位置,有求重心平衡、姿势得劲的意思。“横”是横向,与“中”对应,与“中心点”的垂直方向对应。
  因此,这两句诀可以这样理解:“定在有隙”是说在动作中要取得姿势的稳定性,就要在自身的灵活性中去找,要做到身体的各部位都要松活,特别是肩肘腕胯膝踝几个关节的骨与骨之间不能自闭自锁;“中在得横”是说人体重心在运动过程中要始终处在一个得机得势的“复合方位”的定位点上,要求动态中的技术着力点与身法的中正、姿势的平衡、劲力的整合等要素,要处处 “合四方”。这里的“合”字,是拢合、聚集、整合的意思。在前面我们已提到“合四方”的概念,是说人体的中心点在运动中落在“横裆”范围内的某个位置上才算“得劲”。而这里“横裆”是指两胯要横向拉开。“定在有隙,中在得横”这两句主要是讲身法,“定”和“中”是指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都是讲在拳架运动或与敌交手状态中如何保持身法和劲法的灵活性及稳定性。下面我们通过步型来进一步讨论这个问题。
  在练习太极拳架或推手中,无论是前进或后退,是守还是攻,基本腿法主要是弓步或虚步。无论什么步型都要体现出“定”和“中”的要求,以最佳状态保持自己身法劲法的灵活性、稳定性而没有散点或死点。比如弓步或虚步中的“分虚实”,就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一腿实而另一腿虚就算是“虚实”分清了,应该还要做出符合“虚中寓实、实中有虚”的动作要领。
  以“提手上式”右虚步定势为例,重心在左腿,左腿就为实,右腿在前脚跟着地为虚,在基本姿势上这是没有问题的。问题在于如果左腿的大腿骨与胯骨坐得太“实”而锁住了自己,从而使自己僵了、没有活气儿了,“有隙”也就无从谈起。从另一个角度讲,就是尾闾坐得太靠后,使自身重心没有落在两胯前后横向位置的某个合理位置点上,没有“得横”,这样就造成右脚跟落地不实,脚跟落地不实就是浮劲,浮劲是没有根的,没有了根,伸出去的右虚腿其筋骨肉一定不松,这样右腿就是僵劲,这种“虚步”形同虚设,叫“形似神不似”。进一步讲,既然下盘失去了“定”和“中”的功能,就托不住上手的接应力,这样上下劲势不能合就做不到“合四方”,因为它违背了劲与势相统一的“复合方位”法则。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左腿坐实,控制右腿完成起落前伸、脚跟着地后,随即放松两胯腿关节肌肉,使尾闾重心略前移寸余,裆间虚圆微开。这样做法的效果是:身体重心虽在左腿为实,但大腿骨与胯骨之间有活气儿,有余地,能转换灵活,就是“实中有虚”;右腿在前,胯、膝、踝各关节放松为“虚”,但脚跟着地要粘“实”,使腿部略带弓形松掤有力,这就是“虚中寓实”。这种“实而不僵” 、“虚而不浮”的腿法(上肢和躯干各部关节同理),称为“有隙”。概括地说就是:劲势稳定性的求得,建立在身体各部位的灵活中,不自锁自闭就叫“定在有隙”。而随着尾闾的略前移,前腿微屈、两胯拉开,使裆间前后左右形成虚圆就叫“横裆”,这正是拳谚里说的“膝开裆圆”。有了下盘稳固、支撑八面的感觉,便叫“得横”。概括地说就是:使尾闾垂直向下的落点落在两胯、两膝、两足之间形成的三对横截面的有效支撑点上,从而获得身法上的中正和劲整,就叫“中在得横”。而“定”和“中”的互为运动,就是求得“势”和“劲”完整统一的“复合方位”,即“合四方”。这种“合四方”状态,在接受外力作用的同时能较好地保持自身的灵活性和稳定性。
  同样,弓步也存在上述这种辩证关系。太极拳家练功夫,常将套路中的单式拆开作为桩功单练,如提手上式、手挥琵琶、搂膝拗步等,以此来增加“合四方”的内力功夫。
   11.滞在双重,通在单轻
  这两句主要讲身法劲法的虚实轻灵。“滞”即凝积、不活,它的反意就是“通”。有人认为“双重”的“重”不念“重(zhong)”而念“重(chong)”,意思是从阴阳角度来说,重(chong)为纯阳,阳中无阴为“重(chong)”。对这个观点,笔者此处暂不作评论,但很明显,这里的“轻”字显然是相对于“重(zhong)”字而言,“重”是“轻”的反意词,因此笔者以“重(zhong)”字来解读。这样,“通在单轻”理所当然地就是“滞在双重”的反义词了。“通”是顺达,能顺达则能轻灵,含有虚实分清之意。其实,“双重”问题理解清楚了,“单轻”问题也就自然明了了。
  笔者对于“双重”一词的理解,如果用一句话来解释,就是:不要出现多余的力。“双重”不能单单理解为重心在两个腿上的均匀分担,比如“云手”横向移动中的马步、“十字手”的双腿立起,甚至任何运动虚实转换都要有一个重心均布的瞬间,但这不叫“双重”。所谓“双重”,是指在行拳架或与对方推手时,身体或身体的某一部分不松,不自然,不能随机变化地协调顺达身形劲势,从而产生多余的力,这种多余的力就叫“双重”。 
“双重”的首要表现是“身法上的双重”。具体言之,就是在进退转换之间由于“虚实”转换不到位而出现重心不清楚,或“虚实” 转换过头而导致失去重心、动作笨拙。比如由“左搂膝拗步”变“右搂膝拗步”:先使胯关节带动身体尽量中正地向前移,右脚跟随之抬起,感到左腿重心坐稳了,右脚再离地向前。这里几个要点要做到:(1)右脚离地之前身体重心要全部移向左腿,右腿随之全部松开,不要挂劲拖住重心前移,反之则“滞”;(2)右脚一经离地,首先松右胯,右胯松则整条右腿就松,不松则滞,为“双重”;(3)迈右腿过程中,左腿要动态地收胯沉坐,尾闾收而命门后顶,使其在迈右步的动态中保持虚实清楚,重心稳固,就会感到迈步通顺而轻灵,这叫“偏沉则随”,也叫“通在单轻”;(4)如第2点,右脚一经离地,首先松右胯腿,直至脚踝,接着以膝领小腿,再以右脚跟前领延展右腿落地,使之整个进步过程“迈步如猫行”。顺便提及,杨氏太极拳在练习时较舒缓慢匀,目的是为了将太极拳的各种要领更好地品味和消化,体会它的精神内涵,但它意识的灵感是快的。好比两人推手,粘连黏随看似不快,但两人间瞬息万变的劲法技法已包含在内。因此,慢的动作做好了,动作加快时也同样会做好。
  以上所举进步运动过程,就是对避免“滞在双重”、达到“通在单轻”的具体表述。当然其它身步法的要求都是如此,如倒撵猴的撤步:当所撤之脚没有着地之前,重心始终在前腿,此时前腿就是“偏沉”,所撤之后脚就是“单轻”,但如果在所撤之脚没有着地之前就重心后移,使重心过早位移,就会出现“双重”的弊病。
“双重”的另一表现是“劲法上的双重”。如两掌前推或一手出拳,如果劲力没有松净地由脚、而腿、而腰、而掌(拳)畅行无阻地节节贯出,出现拱背耸肩,或某处肌肉发硬的多余力点、僵点、滞点,出手就不快捷,既无力也无弹性。这种现象就是“劲法上的双重”。比如搬拦捶的右拳出击,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右拳一侧的肩部、背部、胯部、甚至腿部发紧,这就不仅是“双重”而是“多重”的问题了。 清代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指出:“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要克服“双重”的毛病,就要从各种基本功法训练和体用实践中去找。另外重要的一条,就是在意识上不要有“武术就是打人逞强”这样一个先入为主的念头,要把武术动作看成散步,在情绪上动作上首先做到放松,就较容易将武术动作和技击内容融入自然状态之中,而不刻意为之。
  在此需要指出的是,“双浮”也是太极拳弊病之一,是与“双重”相对的另一极端。“双浮”的弊端在于“无根”。比如打拳时摇头晃脑,眼法、手法、步法、身法举止飘浮摆荡,故作轻灵柔软之态等,这也是对“太极”阴阳、虚实、开合、刚柔、前后、左右等对立统一协调运动关系认识不清、把握不准的表现。 
  综上所述,“滞在双重,通在单轻”是太极拳“虚实说”的重要内容。杨澄甫宗师有言:分虚实是太极拳的第一要义。因此,可以说,“滞在双重,通在单轻”所体现的“虚实”理论,是太极拳体用中的战略指导思想。
   12.虚在当守,实在必冲
  首先说明,这里的“虚实”不是两腿分虚实的虚实,而是指劲法技法的虚实。“虚”就是空,不实在,不确定,摸不着。“守”是守护住,保持住,不贸然而进。你摸不实的东西就不要贸然而进,这就是“虚在当守”的基本含义。“实”是实在、有的意思。这里的“实”则含有僵硬、不活的意思。当你能摸住对方僵点的时候就要出击,这就是“实在必冲”的基本含义。上述两句话概括地说,就是“虚守实冲”,讲的是在推手中把握这一战略指导思想进行战术运用的问题。
  杨氏太极推手的特点,讲究的是“劲道”技法,并不以擒拿摔跌为主。这是说在推手中,要从对方劲力劲点的虚实变化中去找自己的基本应对方法。 一方面是你主观的力如何作用在别人身上,另一方面是别人的力客观地反映到你的身上。那么这一对力的大小、方向、速度,就有“虚”和“实”的存在关系和双方如何运用“虚守实冲”这一基本应对战术的变化关系。就拿定步四正推手来讲,两人搭手即为一对力的接触,同时也就产生了“虚实”关系,彼此通过听劲、运劲而相互产生运动的变化:假如你按进,对方掤手没有顶你,也没有脱手,而是接劲黏退引化,这时你就不能贸然进攻,应当含(守)住你的劲,守住你的“中”随着对方的势而动,这叫“虚在当守”;反之对方有顶力而僵,或缩手捆住了自己,给了你一个进击的实点,此时你就可发劲将对方打出,这就叫“实在必冲”。有句拳谚说:“软十三,不敢沾;硬十三,不沾边”,说的也是这个意思。对方掤坐虚守没有给你“按在必冲”的实点,粘连黏随走得好,你“冲”不起来,叫“软十三,不敢沾”,说明对方有一定的水平,要谨慎才行。当你按进,对方化解不良有僵硬自缚之感,你“得实”而发制服对方,这说明对方虚实掌握不够好,还不沾“十三势”的边(这里的“十三”指十三势太极拳;这里的“软”也不是无力的意思,而是不用僵力、拙力的意思)。
  关于练习推手的“劲道”即战略指导思想的战术运用问题,杨班侯传下来的“虚实诀”中有精彩的论述:“虚虚实实神领会,虚实实虚手行动。练拳不谙虚实理,枉费功夫终无成。虚守实发掌中窍,中实不发艺难精。虚实自有虚实在,实实虚虚攻不空。”这就十分清楚地道明不仅在练拳架中要“寓虚实”之理法,更要在推手中“用虚实”之技法。得虚当守,得实当发,进中有虚,守中寓实,虚虚实实,纯乎知觉(听劲)而“后发先至”,这就是杨氏太极拳推手“劲道”的特色。如杨澄甫宗师所言:“其黏人之时,并不抓擒,轻轻黏住,即如胶而不能脱,使人两臂酸麻不可耐。此真太极也。”
  总而言之,掌握了拳架套路之后,就要追求一些实质性的东西,要从“十八在诀”的字句含义上下功夫去理解太极拳的技术内涵,去领悟太极拳阴阳虚实变化的哲理,要在劲法、技法、手法、步法、身法、眼法上融会贯通,要从有形有象的具体动作中修炼过渡到无形无象、随感而化的高层阶段。其用意,不求技击之末,但求道法自然,意趣环生。
  以上是对“十八在诀”的一些认识和看法。“从心寻觅感悟不同,一切福田不离方寸”。太极内涵博大精深,我辈从心研究虽不得其万一,然继承弘扬太极国粹,却是我辈共同之目的。偏颇不当之处,敬请大家指教。练太极拳者易犯的十大弊病----摘自武魂:恩师-胡学智
在多年练拳及教拳过程中,笔者发现大多数练拳者尤其是初学者普遍存在诸多弊病。根据自己多年的经验及体会,在此加以总结并给出各种弊病的病因及防治方法,希望对太极拳爱好者有一些帮助及指导作用。(一)
保持中正难
病例:在习拳过程中,经常发现习拳者身体不中正,东倒西歪,前俯后仰,周身别扭,初习拳者尤甚。
防治:首先要做好"四平",即顶平头正,肩平身正,眼平意正,心平气正。其次,为了使身体中正安舒,支撑八方,必须做好外三合,即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以搂膝拗步为例,左脚在前成川字步,右肩与左胯合住,右肘与左膝合住,右手与左足合住,右脚在前相反之。外三合就好象木工在竖门窗时,为了不变形,首先打个"X"来固定框架一样。当然,我们习拳者的外三合,主要是靠意念来实现了。太极拳的中正,并不是绝对保持身体中心与地面垂直,而是保持身体平衡。以"金鸡独立"为例,一定要身体略有倾斜,才能保证身体沉稳,即"斜中寓正"。在行拳过程中,保持身体动态平衡。
(二) "松"、"懈"无区别
病例:练拳时精神萎靡,骨节闭合,好象支撑不了自己的身体一样,头垂、背弯、胯余、膝软,两手两臂也是如此,肌肉软瘫一堆。拳架松懈丢瘪、无精打采。虽练拳多年,但是情绪不浓,推手时丢瘪顶抗,毛病丛生。以上弊病皆由"松"、"懈"不分所致。
防治:首先要提起精神,注意意领。其次,所有骨节都要启开,筋要松开,肉要沉,腰以上的劲往上,腰以下的劲往下,处处都要走出两夺之劲来。用意不用力为之松,不用意不用力为之懈。所以拳论说,用意不用力,在气则滞,在意则灵,意气君来骨肉臣。
(三) "开"、"合"分离
病历:不少人练拳和推手时,知开不知合,知合不知开,拳势开则散,合则瘪,开合分离,根本谈不上连绵不断。行拳棱角丛生,推手时顶抗丢瘪,处处受制。
防治:开合是一个矛盾的两个方面,开离不了合,合离不了开,开合同时存在。我们提倡开时注意合而不散,合时注意开而不瘪,就是为了防止开合分离。拳论说,开中寓合,合中寓开是千真万确的。当你功夫练到一定程度时,你会感开中有开,合中有合,或者叫一开再开,一合再合,达到开合难分的程度。这是练好太极拳和太极推手的关键所在。
(四) 足下无根
病历:盘架推手时,总是头重脚轻,站立不稳,单脚难以自控,甚至双脚在地也不稳当。主要表现为虚实变换得不好。前后虚实全靠前倒后移,左右虚实也靠左右摇摆,所以这是造成足下无根的根本原因。
防治:根治的方法,主要依靠松腰落胯,重心下移,自然站立稳当。具体做法:如弓箭步,后足实变前足实时,后足要蹬,前足要撑,松腰落胯,在松沉中实现重心转移,虚实变换。用我们的话说,在松沉中进退,在进退中松沉。这样既可防止硬腿,又可防止软腿,足下自然稳当有根。(五)
病历:棱角多,拳架硬梆梆,动作呆滞不受看,没有太 极 拳味道。主要原因是没有承上启下和抹角所致。
防治:盘架和推手时,在开完合尽处,用松沉劲将上下两式无间隙的连接起来,同时在开完合尽处划个小弧,这个小弧叫"抹角"。就好象打篮球接球一样,要有缓冲地接住并返回。有了承上启下和抹角,拳架自然松柔园活,连绵不断。显则象长江大河滔滔不断,藏则象冰下流水视而不见。有了此劲,不仅拳势优美,而且在推手化劲中起重要作用。这也是"内家拳"与"外家拳"区别之关键所在。
(六) 转换不灵,双重所致
&病历:双重是病,其表现为:盘架时迈步迟重,起落不稳,老像重生,难以自控;推手时,攻哪守哪,顶抗有余,不明化取。虽练拳多年,仍处处受制,皆因双重所致。
防治:首先明阴阳之理,划清自身虚实,迈步轻灵如猫行。虚实的变换主要靠两肾两胯来完成。正确地变换虚实,肾应能够自然出入,肾的出入在推手中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肾怎样才能出入呢?比如说,骑自行车时,一脚松沉下蹬,下蹬之腿一边的肾胯随之下降为实;另一脚沾粘吸提,胯肾随之上升为虚;如果双脚齐蹬则滞,犯了双重之病。那么在习拳过程中,向前迈左步时,左肾左胯升起为虚;同时,右肾右胯下降为实,左右反之。概括讲,凡是虚腿的一边肾胯升起;凡是实腿的一边肾胯下降。无论盘架子和推手都必须做到这一点,就能实现拳论所说"出肾入肾是真诀"之要求。
其次,在推手中防止双重。双重病在推手中最难避免,我看过省市以至全国性推手对抗赛,选手们大都是生顶硬搞,你拉我拽,
以力大小论输赢,根本谈不上是太极推手,更无技艺可言。他们所犯的毛病通俗一点讲,是攻哪守哪,哪守哪功,一句话是双重病所致要想不犯双重之病,必须做到攻所不守,守所不攻,就能实现拳论所说"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沓",双重之病自然消除。
(七) 压肩多,松肩少
病历:沉肩坠肘,人们往往理解为肩峰往下沉,越沉越好,甚至着意往下沉肩,使肩背紧张,如负重担,造成板胸不能运化,对推手影响极大。
防治:关键在于弄清肩的结构。肩是由肱骨头、肩胛骨的关节盂和胸锁骨构成。压肩会使肩关节闭合,气上浮,有憋气的感觉。要想松肩,必须肩关节启开,松筋并向前有拢意,肩背毫无份量,气因方能畅通。功夫练久了,肩关节自开,肩活胸柔自然能够运化,才能实现拳论所说"运化在胸"的要求。
(八) 圆多方少,柔多刚少,劲路不清,来龙去脉模糊
病历:盘架时,经常看到将开为方走成大圆,将合为蓄走成小圆。这样,整套拳只圆无方,不符合太极拳的阴阳之理。结果是拳架不活泼,变化小,缺气势,不能引人入胜,盖由劲路不清,来路不明所致。
防治:练拳和推手都必须该方则方,该圆则圆,圆尽生方,方尽生圆。方圆相生乃是太极拳阴阳之理。要想走出方圆相生来,在一开一合中必须具备三个劲。大家都知道,圆是化劲,方是发劲,在方圆之间有个蓄劲。化劲时应松裆活腰:蓄劲时应合裆塌腰:发劲时应扣裆拧腰。松活扣必须适度,松时则散,扣过则滞。松活扣恰到好处,且三劲一气呵成,不能分离间断方能练出刚柔相济的太极拳真功夫来。
(九) 丢瘪较多
病历:盘架、推手时,常常发现此处有,彼处无;一处有,多处无。凹凸断续处处可见,拳势不圆满,因此在推手时处处受制。
防治:要学会全面用意,在意的指挥下,周身都要有一定的棚劲,棚 劲不能单纯理解为向前向上的顶和抗,棚
劲是母劲,一切皆由母劲变化而来,棚劲用好,感觉奇妙。用意就是练意,意既能照顾全身,又能突出重点。突出重点又要照顾全面,全面是为了重点,重点是全面的突出表现。这就是太极拳的整体观念。任何拳势的变化都应意变在先,意是指挥官,又是先锋官。无论盘架还是推手,周身始终保持动态平衡,同时又要千变万化,这就叫"身形不变变在中,变中不变在其中"的理论。如果我们做到这一点,拳势自然舒展大方,紧凑圆活。舒展而不散,紧凑而不瘪。没有断续,没有缺陷,没有凹凸,功夫久了,就能松沉贯通,内外一致,无论行拳还是推手,都会感到奇妙无穷,丢瘪之病自然消除。
(十) 强求开合配呼吸
病历:太极拳之呼吸是太极拳爱好者所关心的一件大事,而一些书刊杂志又各说不一,使得练拳者无所适从。我想谈太极拳之呼吸,首先要弄清三大呼吸系统,即胎吸、毛发呼吸、及口鼻呼吸。这三大呼吸系统,不管你意识到或没意识到,都在完成与大自然交换气的任务。三者缺一不可,否则就要影响健康,甚至威胁生命。口鼻呼吸入肺,只有胎吸,气才能下达气海,才是真正的深长呼吸。呼吸深长,一般说来,身体健康,寿命长;呼吸越浅,健康越差,寿命越短。通常所说的腹式呼吸或叫丹田呼吸都不准确。准确的说法,我认为应该叫胎吸。方法是用神阙穴进行呼吸,吸时神阙穴(脐轮)带动肚皮往命门贴,呼时还是用神阙穴带动肚皮回原处。这样一收一放,周而复始,任其自然。呼吸时注意防止腹紧,防止憋气,腹松气腾然。
从我学拳的人中,有几位背着我练功配气,硬要一次呼吸完成一次开合,结果有的腹痛,有的胸闷,有的血压升高,更有甚者每当想练拳但尚未练拳时腹部就痛。后来他们向我说明了情况,我让他们停止练拳,有的一两个月病痛消除,最长者达半年之久。实践证明,太极拳的气不是
配出来的,而是通过长期练功练出来的。吴图
南老前辈完成每个定式要五、六个呼吸,我们练拳每式也要五、六个呼吸才能完成一次开合。然而我们在单式练发劲时,呼吸和开合自然配合起来了。杨班候老前辈发人时,哼哈二气定输赢就是有力的见证。
这里说的慢,慢而不滞,慢而不停,是初期的练法;这里说的快,快而不滑,快而不乱,是后期的练法。不管是快还是慢,呼吸都是自然的,毫不勉强。
诸病克服,掌握要领。脑静神爽,安舒体松。
用意拢住,互为照应。虚实分明,转换轻灵。
生机勃勃,无微不通。武能防卫,文也养生。
有情有景,节理同生。为所欲为,太极神功。
劝君立志,身作心维。久久练功,功到自成。
四肢百骸,松沉贯通。缺陷已改,连接无缝。
举手投足,精微细腻。玩味久久,妙趣百生。
推手练拳,节节贯穿。神能提起,虚灵在中。
好事千般,其乐融融。文武兼修,必得其真。
哲理励志篇
——要自尊、自爱,平衡心态。功夫的攀比对象是自己,每天、每月、每年&
要对比,这才能真正的进步,健康快乐幸福!——做人-------
有情有义是真人,大情大义是神人……!——朋友们:知足者常乐!进取者富有!我们的人生观要常乐,我们的思维智慧要富有。充实、健康、完美、快乐、幸福!
&&&&&&&&&&&&&&&&&&&&&&&&&&&&&&&&&&&&&
-——武术家包括技击家,技击家不一定是武术家;会看拳的不一定会练拳,会练拳的一定会看拳;懂得其中的道理,就会做好自己喜欢的事情。
——无阻挡——用心去做自己的事,风雨都无阻。勇于创新、敢于创新才是发展和壮大的能量动力,不要被琐事束缚,去开拓吧!
——无极中有空,空又包括万物。万物中有空,空又无处不在。宇宙万物,自然之理。无需刻意追求,悟道即有。顺其自然,应物自然。
——不能搏击的不是武术,能搏击的也不见得是好功夫。武术的修为、境界——要修心、悟道,定中有动,动中有定。能“入地融天”,天、地、人相合。
——练武术先要懂其理,再起步前进。有如玩游戏,要知道怎样玩,才能一关一关的过。跳局可不行,松、静是前提。
&&&&&&&&&&&&&&
——松有意,懈无神。神意相通,松而不懈才是理想的状态。
——松沉劲—— 把每块骨头、每条筋、肉、细胞放松,达到自然下沉,相互没有牵扯,在意识的指挥下,又能同时放力,归己所用。
——要放开、松开,把自己渗透融入到大自然中,那么大自然也同样能渗透融入到我们身体中,我中有自然,自然中有我。
——我们良好的状态一定是在松的基础之上,所以松将是我们一生的追求。静了才会松,松中才有静。松有意,懈无意,这是松与懈的区别。
——松,在我们生活中是少不了的,松则沉,沉则轻,轻则灵,灵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化则发。太极拳就是松的发扬和扩展,要推广太极拳,弘扬太极拳。
&&&&&&&&&&&&&&
——练太极拳功夫步骤:第一步要做到:缓、匀、慢、连、绵第二步要做到:沉、稳、开、合、第三步要做到:转、藏、旋、腾、翻第四步要做到:祥、和、安、康、寿
——太极拳习练的过程是,先开展后紧凑(先松开,再相合),并且这个过程是反复轮回永不休止,跟随习练者终生,功夫永无止境。
——做事情要务实,武术的功夫也是同理。读了千篇万卷的拳理,知识多了,理论有了,不去练功就如同水中月,镜中花。俗话说“假传万卷书,真传一句话”,归根结底就是一个字——练。
——练好扎实的基本功,才是好功夫的根本所在。做自己能做的事,练自己懂的功夫,不要好高骛远。
——太极拳的桩功很重要,桩:看似简单,内在深奥。如混元桩:它的劲和内在的变化因人练法和思维的不同,出的功夫也不同,内里变化万千。练功的同时还要细细体会,放开思维的空间,开的广阔,进入越多。
——在很热的天气里练功时,要注意阴气的侵入,不要在隐秘的树林里长时间休息,潮湿的衣服要换下,保护好自己的身体。
——冰上练习推手的优点:1 能尽快的去掉僵劲,掌握动态平衡。2 能切合实际的了解什么是双重,避免双重。3
更理性的知道太极拳的正确发力,也知道与别门发力的区别。4 更好的促进太极拳功夫的提高。
——在冰上练习推手要注意的是:1 尽量不用僵劲和蛮力 2 要保持立身中正 3 脚不要向下蹬发力 ,要以腰劲发向四面八方。4
不要双脚滑行,要能迈步前行。
——在冰面上推手,重心转换不灵(不会阴阳互变),是不会灵的,脚下就会滑、会倒,才
能知道啥叫双重。去掉自身的主观,才能融入自然中去。
——在冰面上推手,要尽量做到不倒不滑,还要脚下轻灵,必须要立身中正。
——太极推手——多体会在冰面上的推手和试劲,喜欢练太极推手的还不去试试!
——练功夫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天气虽然寒冷要坚持练功,不要怕寒冷,这样既强健了体魄,又坚定了意志,寒冷自然消除。努力、加油、进取!
——练武之心要专一,但又要博大(任何事物都应如此),矛盾是吧?看似矛盾实质是取百家之长,融会贯通。不要以暂时的得失去看待事物,也不要固步自封,这样人才能进步。
——不练功的最好说辞就是:忙、没时间。时间紧可以少练但不能不练,再忙时间也是可以挤出来的,不要再找借口了啊!哈!
——天气寒冷了,习练太极拳的朋友们在练功夫的同时也要注意保暖。
&&&&&&&&&&&&&&
——太极拳者,神远放,意要内敛;眼观横纵360度,耳听世上万物声。
——学习太极拳之难,首先难在改变本能的观念(思维、意识:去旧更新)。减去一份本力(拙力),增加一份内力(劲力)。要解决放松的问题,首先要静,抛开一切和太极拳无关的东西,然后在松肩、松胯,胸腰运化等功夫,不可着急。
——太极拳,力落于脚下,劲蓄腰间,根劲在骶骨。
——太极拳的凌空劲有没有呢,回答是有的,但不要过于夸张。更不要想“神术”,武术假了就会挨打,谁有这样的“内功”不去平价。重要的是,教学员用“神术”,这样更是没有好的作用,会误导学员,导致出现一批“神术”,那时就把中国武术和太极拳的脸给丢尽了!
——太极拳可爱!太极拳文雅!太极拳高尚!太极拳具有震撼力!
——太极拳,在行功走架时,要细心揣摩,窍要全在转关摸角,慢慢体会不可心急。切记!
——练太极拳人的骨不能随便让人摸:骨能翻能旋转,但不能放大和缩小。有人说不是还有缩骨术吗?缩骨术也只是骨与骨之间错位叠加,太极拳也是如此,所以骨不能让人摸也就是摸不到骨的原理。
——太极拳练的是松、柔,老话说柔若无骨。也是对练太极拳人功夫的衡量和比喻,骨别人是摸不到的,也就是说不让别人摸自己的骨头。为什么不让摸呢?是何道理啊?因为骨是实的,不好变化,摸到骨就已经输了大半。
——习练太极拳者,要懂八法劲,会用八法劲。只练套路是有体无用(知己),其病在于无变化。那么只练推手有用无体(知人),其病在于无本。修养身心足矣,欲得其用必须二者兼修习方可(知己知彼)。
——太极拳“练形合外,练意实内;动静互根,温养合法”故太极拳内外皆练,刚柔相济,性命双修,适合不同年龄层次的人学练。
——太极拳既是一种具体的拳术,又是一门精湛巧妙的综合艺术。功效在于补先天的不足,添后天的亏损。学练时,不逞血气之勇,动静举止,合乎自然。
——太极拳内在的动,外在表现有如冰下浮水——视而不见,不懂内涵的人会看不懂你的拳;外在张扬的东西一定要慢慢的化掉,也是磨练一个人心性的:思想上的棱角没了,身体也就自然松了——能轻则松,能松则快,能缓则内劲增长,不用力自然沉重,太极拳练的就神、意。
——太极拳乃柔中寓刚、绵里藏针的艺术,在技术上、生理上、力学上,有相当的哲理寓意其中。只有根据自身的特点及爱好选择拳种,都是用意不用力,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幻想主义的人练不好太极拳。
&&&&&&&&&&&&&&&
——银行的信用卡好用,购物、消费可以透支,还上也不失去信任。如人的身体健康透支可不是好事,要出大问题,不要把自己的身体当银行的信用卡啊!
——大本钱——最大的本钱就是自己的身体,做任何事物都要有好的身体为基础。身体要是不行了那就随风而去,万物皆空。朋友们不要让自己的身体透支,有了大本钱万事可做。
——人事业成功了也应享受丰收的果实,会吃、会喝、会玩、会乐……不再多说,那么身体健康就是头等的大事。吃、喝、玩、乐投入可随意,身体透支可不好。有了丰收的果实也要有好的身体去享受,这才是真正的成功人士!为了更好的享受丰收果实,为了更好的幸福人生,请多关注自己的身体!
——人体的100多种循环又称为生物节律,如智力循环、情绪循环、体力循环,这些循环从人出生时就开始相同的速率变化,我们却没有发现和注重。习练内家拳就会去平衡和很好的调理它们,朋友们要关注了。
——人的循环有100多种,比如脉波循环、疲劳循环、呼吸循环等,要想把“它们”调理好可是个不容易的事。练内家拳是最好的调理方法,太极拳可谓首选,会让人平和心态内外兼修。不要怕练的晚,现在就做起来,一点也不晚,去动起来吧!
&&&&&&&&&&&&&&&&&&&&&&&&&&&&&&&&&&&&&
(感谢王敬泽整理编排)
什么是杨建侯老架太极拳双重之病?&&&
王宗岳太极拳谱有云:「……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可见‘ 双重 ’
是练太极拳的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一个较大的弊病。何为双重?
滞也!滞,留、停、住之意。如货物卖不出去,滞销;吃月饼吃多了,堆在胃中,应该下的下不去,俗称食滞。太极拳习架子,首先要练棚劲。就是要饱满,鼓胀起来象一个球在地上滚动。又如一个不倒翁,永远是一个点著地。太极拳走架子、发劲,都是仿效水性的,如涌似浪,接续连绵。涌,是带著能量的水,水分子滚动,能量便传递开来,向四面八方扩散,又不失主流。忽聚忽散,是永不停息的动荡。我们观察水,看到的是涟漪、涌、浪、波涛。水有重量,地心吸力令物质本身有重量,练拳者将自身的重量沉下去,偏沉则随。偏沉的时候,水就表现其本性,向低流。偏沉则随就是不停地流动。有沉就有飘,飘是轻灵的表现。有一分沉重,就有一分轻灵。越沉重,就越轻灵。要偏沉则随,首先要节节贯串。如腿部上升的能量,是沿著踝关节、膝、胯、尾闾、命门、顺著椎关节,节节上递,再肩、肘、腕、手指、直透手尖。这个过程中,不可以停顿及跳跃。当然这只是单线的伸延,还有每一个关节都会向四面八方扩展。既然我们的太极拳是仿效水性的,就要每一动都象水一样,一动无有不动。全身的每一个分子都参与能量的传递。具体讲打拳,甚麼是双重?棚劲未能充满全身——双重。脚跟、脚掌同时踩实——双重。腰部未能将上下灌通——双重。肩部自己主动提起——双重。左边沉下去,右边飘不起——双重。身体停下来了,手还在动——双重。手臂和身体同时下沉——双重。演架子的过程中出现停、顿、断——双重。身体不松之处,阻碍能量的传递——双重。……克服双重,首先要‘
悟 ’ !要明白甚麼是双重。继续写博客,练太极:
自大年三十写了篇博客到现在已经八个多月了,再也没有动笔,真是懒的可以。连广林都笑话我了,说不用看就知道我没有坚持写下去。以后真要坚持写了,可不能让他再小看咱了。虽然没有写博客,但拳是坚持练的。七八月份由于天太热的原因,练的是少了一些。师傅也说不能多练了,怕中暑。这半年,总的来说。练拳稍有了一些感觉,动作基本规范了,每次去都让师傅广林或者师兄弟们帮着看看。但这拳可真不是一天二天的事,圈也感觉塌的稳了些,脚摆的也轻了些。
这半年多应该说最大的事就是老师的生日了,老师今年生日是阳历六月一日,阴历生日也正好是和当年他老人家出生时的一样,又正好是七十大寿,所以师兄弟们都想好好给老师过个生日,这样在外地的师兄弟们也有个理由来济南看看老师,提高一下自己的水平。节前几天外地的师兄弟们就来到济南,拳场的四块场地全满人了,那真是人山人海,就差彩旗飘飘了。我们本地的师兄弟们都自觉的让开位置,把好的位置给外地的师兄弟们,他们有从国外来的,有从云南来的,一方面为他们的精神所感动,也为老师能桃李遍天下而自豪呀。看来我们的拳还是能得到世界人民的喜欢的。
大寿那天。我们本来预计能来三百左右人,但最后来了四百多人,那几天真把老师给累坏了,要和他们中的大多数交交手,他们外地来的也以能和老师交交手而自豪。但七十岁的老人家真有点吃不消呀,我们在边上看着都真于心不忍呀,但老人真是累并快乐着。总之老师的大寿办的相当地成功,我们这些师兄弟也以能为老师的大寿出点力而高兴。
老师年纪虽然一天天大了,但功夫也是越来越纯了。名声也是越来越大了,我有这么好的老师,只有努力练好拳才能回报老师的栽培,否则出门都不敢告诉别人我是师傅的学生。老师你看着办,我会好好练的。哈!拜年了!!!:&
今天是大年三十,在这里首先祝我的恩师一家幸福安康,祝我的师兄弟们心想事成,祝喜欢和光顾我的博客的网友们万事如意!
今天上午陪老婆去配了副红色的新眼镜,也当做她本命年吉祥物吧。配完镜已经十点了,想去山上练拳,但又怕没有人,就给广林打电话,他正好在山上,且何哥也在。我放下老婆开车就到了山上。一看郑哥也在,我们就互道祝福,拜年了!
由于今天老师不在,又是大年三十,大家练拳很轻松,野马分鬃后接左转身六封四闭,活步连接动作头两动是双正圈,后两动是右正左反,郑哥和何哥做的都不对,我以前也做的不对,广林帮我纠正了,今天反倒我做的正确了,哈,不好意思。但转身后的双推手我的方向就不对了,应该向右后方向推出,我的向左前方向了,这个是他们做的对,这也是我回位总是在起式前面的原因之一吧!
过年了,也不多写了,吃年夜饭了~!练拳时无人当有人,交手时有人当无人:&
今天我看到博客里来了位老乡,且留了言,首先感谢他对我博客的光顾,且留下了宝贵之言。并且我也去看了老乡的博客,看来他也是太极拳爱好者,他在博客里提到练拳时是否有假想敌人还没有统一说法,我今天博客的题目就告诉他答案了,当然他也可以认为不对,那我就没有办法了。至于他在我博客里提的问题在这里以我所知试着回答一下他的问题。
我现在练的确实是洪师爷这一派的太极拳,至于太极拳的技击作用,我想不用我说大家都知道它确实是有实战作用的,你的那种怀疑也是很正常,因为你也许没有看到太极拳交手的场面,但我确实看到了,虽然我的水平只是初学者,这方面还不行,且我们现在练拳研究技击性只是为我们练拳增加一些兴趣而已,刘师也说再好的功夫也比不上枪子呀。我们练拳还是为了锻练身体,这个目的在我们师兄弟及老师心目中是明确不二的。但我确实看到我的老师年近七十把有多年武术功底的青壮年打的没有还手之力。再说我们看历史都知道当年杨露禅是靠打在北京创出名气的,且洪师爷的老师陈发科也是靠打在北京占住脚的。也许我的水平达不到我所说的地步,但确实不代表太极拳做不到这个程度。如果这位朋友想见识一下真正的太极拳,每周六上午你可以到济南省体育馆西面去看看就知道了。
一周没有见老师了,周六上午准时到了体育馆,傅哥练到退步跨虎后,就有些胡涂了,问我,我只好以我所知告诉他,老师见后就为我们好好纠正了一下,我才知道我原来做的也有好些不到位的地方。一是跨虎的定式是右弓步,然后下蹋接转身摆莲脚。二是摆莲脚右转双手挤后,接下来上左步开手成右仆步,看似白鹤亮翅,但比它开的大些,刘师说这其实是径拦直入,只是没有单独写出式名而已。这应该是二路的一个式子。
今天和广林推手,他感觉我转的有时比劲来的快,这样效果也不好,过尤不及,还是刘师说的,懂劲的功夫差了些。再就是转时一边向外转了,另一边必须进去,才好掌握平衡,否则也会失去平衡。拳由道出,道以拳显:
刘师常言:“拳法招式,雕虫小技耳,宇宙乾坤,大道也,拳由道出,道以拳显。不悟道,拳无有入化境者。”这句话听刘师说过多次,但一直也不得理解,主要是对于“道"字的理解,上周末我们师兄弟及老师一家正好到长清一个师兄那里去,在吃午饭时好好地和刘师请教了一下关于这八个字的理解,刘师解释“道”为世界上万事万物内在的客观的本质的规律性的东西。我们做一切事都要求符合这些规律,小到练拳也是,既可以达到锻练身体的作用,也可以起到技击的效果。刘师从此句话中还引申出为官之道,经商之首,收益颇多。看来以后练拳中也要从小的拳中理解大的作人处事的道理呀。
前几天和广林推手,感觉左边下不去,看来还是划圈时,左边不如右边熟练,且在做很多动作都感觉右边比左边顺一些。以后练拳要有意识地多练练不太熟练的一边!
这几天天越来越冷了,在拳场练拳温度有些太低了,王哥周日请老师和师兄弟们到他的俱乐部去练拳,感觉真是比外面寒风刺骨好多了,王哥也是武术爱好者,年轻时是拳击好手,现在又下功夫练太极,刘师也言其对太极拳,对于老师帮助很大,我们这些师兄弟也感谢王哥提供这么好的练拳场所。
公司最近事也多了些,天也太冷了,我想不会象以前那么经常到山上去了,主要把练拳时间放在下午三四点钟,到山大校园找个僻静的地方练习,周末再到老师处请老师和广林帮正正式子。单式练习很重要!:刘老师在教拳时,一直强调我们不要成套的打拳,而需要反复地进行单式的练习,再把它串起来就行,如果不练单式而是一套一套地打,最后就成滑拳了。周一我因为公司的事太多没有来,周二我一早就到了拳场,先是广林来看我在划圈,指出我正圈的第三动作松肩坠肘后,手上的自转动作不明显,且要有个向外的自转,这样肘也自然地就向里走了,后基本掌握要领。
二起脚我一直做不太好。击地锤最后要有个松肩坠肘下蹋的动作,后转身也需要扣一次脚,转身后手前正后斜,后手向身后45度的斜下方。下蹋时再通过腰档把重点转到前腿,左手下右手上提左膝就起来了,且起来身体不要拉长,应该和退步双震脚要领差不多,保持一下整体。我的屁股有些后突,应该立身中正。
披身捶最后一动作我总是忘记扣脚,广林帮我找到原因是因为只是上身转动而腰档没有转,一试用下面转立即感觉到脚自然就扣起来了。上次老师提到我的中云手没有坐到后腿上,也是找不到如何坐的感觉,又是广林提醒我右脚拉弧线后撤时不要松这样脚到位自然就坐下来了,一试非常正确,以后练拳中应该多注意。
四十二式中的左右插脚上下配合不好,总是很忙乱感觉。今天老师和广林一起帮我纠正,玉女穿梭最后一动起左手反圈右手正圈,开手转身,合手扣左脚,第一次打开收左脚,第二次打开插脚。落脚落手,坐在后腿上,合手扣右脚,第一次开手摆左脚第二次开手插脚。这样就上下配合好了,虽然现在也不是做的太好。知道要领了,慢慢单式练习吧。
护心拳是一路拳里的难点,手上和发力都不好做。特别右手收肘后右拳里旋收到右腮下,下蹋后右手外旋向外,手腕不能折,感觉力量在手腕左右的外侧。虽然我做出来了,但感觉上下的配合和广林的力道不太一样。拳架是需要经常正的!!:&&
老师利用每个周日师兄弟们来的比较多的时候开始给大家正拳架了,到昨天已经正了一个月了,现在正到了双推手。老师先给大家一动一动地做示范,然后再让我们一动一动地做,其间老师再给我们一个一个地纠正,在纠正别人时,我们大家都争取一动不动地靠,这样感觉比练拳真是累多了,但大家都知道这种机会很难得,看老师七十高龄的老人还这么辛苦地给我们纠正动作,大家虽然都有些站不住了,还是坚持再坚持,否则真愧对老师对我们的心血。并且大家也知道这也是让我们的拳架步入正轨的唯一方法。
我现在的主要毛病有:一是披身锤最后一动作时左脚习惯性地不扣脚,这样劲就有些松了,这个毛病要争取尽快改过来。二是右转身金刚捣碓完后的十字手右开步过大,两肩宽就可以了,如果太大了,后面的双推手左转身的后仆步重心就在中间了,坐不到后面的腿上。这个毛病在师兄弟们中间很普遍,只要是有关后仆步大家坐的都不够,一方面是因为没有坐到位,右膝没有向外展开,二是因为大家的步幅不够标准,经常是太大,因此也坐不下去,这方面的问题需要以后注意,这个问题解决了,对于我的收势归位问题可能也有帮助。三是我的中云手也没有坐到后腿上,老师在我练拳时也指出了,要尽快改正,可不能再让老师找出这个毛病,否则就太对不起老师了。
推手时经常化不掉身上的来劲,主要原因是腰档转的不好,且不能在一个平面上转动,看老师对身上来力根本不用手全凭腰档转动就可以化掉,真是感觉神奇,我们加上手有时也化不掉,而老师一加手人就要出去了。更重要的是老师一转腰档可以让来劲回到对方身上。广林也告诉我一抓对方的手就要给对方一个向对方的力,这单纯靠手上和沉肘还不行,也要加个腰档的劲,这样对方才可以受制,无法继续进攻!这些做好了,都需要基本功的增强。好好练吧,路长着呢!松肩坠肘!!!:昨天单位有事没有去山上找老师练拳,今天一早就跑到山上,一看竟还有比我早到的,广林一介绍才知道是从牡丹江来的赵哥,大家真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不远千里来到这里呀!我们这些在老师身边的人练不好拳,不说对不起老师,也无颜见这里千里迢迢来练拳的师兄弟呀!
今天打拳为了找到回不到原位的原因,我紧紧站在广林的背后,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找差距,最后算是差半步回到了原点,看看步子应该没有大问题,可能只是方向上有些问题吧。再以后练拳时再慢慢找差距吧!
今天在划圈时,老师指出下蹋后,手比腰档转得快了些。然后老师亲自拎着我的中指,让我划圈,老师根本不用看我的圈,只要感觉有顶的劲了就说明我转的不同步,如果那个圈划的好了,老师也告诉我,我个人感觉原因是我松肩坠肘下蹋不到位时,手上就开始向外转,等全到位了再外碾应该就好些,这几天好好体会一下,再找机会请老师指点。
“手领肘肘领肩,松肩坠肘”这些话是老师常挂嘴上的,也是练太极的人都懂的,但真正做到谈何容易,今天老师教我和王哥练小缠丝,前半段开始肘收的不够,其实就是反圈里那个收肘,可能平时划圈也不到位,所以真使起来也不起作用,后来肘收好了。走后半截缠的时侯,我和王哥都做不到好处,总是丢劲,和老师及广林做的感觉都不一样,我和王哥半上午也没有把这个动作搞太好,真让人气馁呀,慢慢来吧。也许基本功不到的原因吧!划圈真是难呀!!:这次刚开始练拳,刘师就说还是先好好划划圈吧,增加一下下盘的稳定性,于是我在刘师及广林的指导下开始了单手的正圈。刚开始划时,真是感觉腰档转不动呀,且腿也支撑不住,什么扣膝、尖档及脚的外翻的毛病都出来了,但我在老师的指导下,抽时间就划。后来刘师及广林也把反手圈教给我了。前几天刘师看我在划圈,对我的圈还比较满意,刘师可是轻易不表扬人的呀,我很受鼓舞。我现在划圈手上的动作还较好,就是脚有些外翻,刘师说让我把力量往前掌去,这样就不翻了,我试试感觉挺好,但有时向前用劲太大的话,会让脚跟起来,另一个主要毛病是腹股沟的位置在左右转动时,收的不够,因而会有向外挺的感觉,使腰僵住了转不动,也是我以后划圈要注意的。正反手这两个圈是贯穿于太极拳练习全过程的东西,虽然太极拳的老师都会教学生划这两个圈,但象刘师对这两个圈研究这么深且强调这种多的真不多,刘师有时开玩笑说划好这两个圈就基本练好了太极拳,还说划圈是研究生的课程,练套路是本科生的课程,足见划圈的重要性。有些师兄练了近二十年的拳了,划圈老师还是不是很满意。圈呀,这个看似简单其实复杂的很的东西!
太极拳的健身作用是几乎所以人都知道的,它的技击作用可能大部分也听说过,但真正见过的应该就不是很多了。我对太极拳的接触可以追溯到上大学时体育课学习的简化二十四式太极拳,后来在1999年6月我全身大的关节莫名其妙地疼痛后经中西医的治疗,症状有所减轻,那时早晨就经常到我家门口的中山公园去随便走走,那里有些老人在练太极拳且当时也有人说练练太极拳可能对我的骨关节有些好处,于是大约在1999年9月就开始跟一个姓吴的老师学习国家公布的陈式和杨式的规定套路,当时还学习了两套国家规定的剑法。虽然现在来看那些都不能算是真正意义的太极拳,但应该承认那一年的太极拳练习,对我的关节还是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原来不能蹲下的动作,现在基本上可以灵活地完成。
那时我还不到三十岁,且可能由于也读了几年书的原因在练拳的同时买了大量太极拳的书籍,边练边看,在看的过程中也产生了不少的疑惑,一是感觉我现在也会了好几套拳和剑了,难道练太极拳就是多会几套套路吗?就是量的积累吗?二是看到书上写了很多太极拳的拳理拳法且吴老师对我说的也和书上写的一样,但实际练拳时就感觉好象不是太符合拳理拳法;三是看到书上说到这一招那一式有什么技击作用,但吴老师只教我打套路,从来不告诉我如何用更不会手把手和我做实验。因而经过一年多的太极学习我急需拜一个明师来继续学习太极拳,否则我对太极的兴趣都会大减。但明师在哪里呢?那时在中山公园的东南角经常有两位中年男人在练陈式太极拳,凭我当时的感觉,觉着他们练得不错,后来经过了解才知道他们其中一个姓夏的大哥还是我老乡呢,于是我提出想跟他学陈式太极的想法,但夏大哥说他是跟刘成德老师学的,刘师是洪均生师爷的高足,功夫很好,他的水平还不行,如果我真想学习的话,还是跟刘老师学习吧。于是在2000年底的一个周六夏大哥就把我领到体育中心刘老师授拳的地方,并把我介绍给刘老师,当时刘老师也没有表示反对,就这样我开始跟刘老师学拳了。
从2000年底我学习到2001年底大约一年的时间,这一年中我有几个感觉:一是刘老师确实是一位明师,对于太极拳的理解是完全符合太极拳论的。二是刘师的拳法技击性很强,太极的招数使用极尽巧妙,无论什么水平的高手,一年中我是没有见过能在刘师手下走上一个半个回合的。这段时间学习了一些太极拳的基本功,也学习了老架一路81式,基本上可以从头打下来了,但老师要求做的动作基本上是只有其形没有其神,更没有什么技击作用,当时感觉太极拳学好真不容易,“太极十年不出门”的古语是有道理的。但现在想想当时那一年的学习,对于太极拳基本算是没有入门。后来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我的太极拳学习到2001年底就算是告一段落了。
2007年一月开始我的关节又开始不是很舒服,甚至有时疼痛的很厉害,且工作及事业方面也基本稳定,于是又有了重新开始学习太极拳的想法,但由于上一段学习算是半途而废对老师也算是不辞而别,真怕如果再去找刘师学习怕老师怪罪,但济南洪师爷的学生中据我了解刘师又是水平最高的,我真不愿意去跟一个自己不是很佩服的老师学习,于是又硬着头皮在2007年11月初的一个周六来到了体育中心刘师授拳的地方,远远地看到刘师及其公子广林在那里教拳。刘师还是那么地精神,只是感觉比六年前瘦了一些,广林看到我后亲切地和我打招呼,刘师教完一个师兄也和我主动打招呼,我心里的紧张情绪一定程度得到了缓解。我和刘师简单聊了几句,表达了我想继续学拳的想法,刘师表示欢迎,且开玩笑说人家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你是练了一年拳扔了六年了。我当时心里就想老师你放心吧,我以后不会再扔了,会把太极拳当成我生活的一部分,伴我一生的。
重新开始学拳到现在近两个月了,家里人都非常支持,且夫人建议是不是可以把自己练拳的心得写下来,以督促自己好好地练拳。我感觉建议挺好,于是在2007年的最后一天开通自己的博客,取名“太极日记”。让太极日记成为我练拳的见证。前面啰嗦的这些话,也做为我开博的第一篇日记吧。修炼太极拳的十二个思想:一、练拳须从无极始
修炼太极拳应处处结合太极阴阳之理来修炼。太极由混沌无极而生,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也就是通过阴阳的变化,化生出自然界万事万物。因此,修炼内功和拳术时,必须从无极入手,由无极而太极,然后两仪、三才、四象、五行、六合、七星、八卦、九宫、十合一而返无极。无极象始,无极象终。修炼方法一是要专练一个时期的无极桩,或每天坚持练一个小时左右的无极桩。二是每次练功练拳须从无极开始,由静生动,自无生有,练毕回归无极静站片刻,再练下一趟拳。三是每一式、每一动、每一圈均有无极始,再松回无极,式式如此,圈圈如此,修炼无极就是修炼静功、内功,在静修中培养丹田混元气,也就是化生先天太极之气。不修无极,难成太极。
二、练拳似练桩功
练太极拳的过程就是练内功、练桩功的过程。功夫来自桩功,慢练出真功,活桩有奇效。各拳种都非常重视桩功的练习。太极拳是内功拳,尤其注重桩功的修炼,不仅有专门的桩功修炼法,如无极桩、混元桩、采气桩、开合桩、虚实桩、八法桩、九宫桩等,而且将桩功修炼法融进练拳之中,使练拳就是练桩功,练桩功就是练拳,即拳功合一。桩功分定步桩和活步桩两大类。定步桩又称静桩功,活步桩又称动桩功。无极桩是定步桩,练拳是活步桩,拳架套路是各种活步桩的组合,所以太极拳又可称之为太极桩功。因此,行拳走架时要用桩功的思想、桩功的方法来修炼,易慢不易快,易缓不易急,式式是桩,处处是桩,静是定桩,动是活桩,开合是开合桩,转换是虚实桩,进、退、顾、盼、定都是桩。进而推手修炼也是桩,以静待动是定桩,顺势化发是活桩,能如此,则事半功倍也。
三、练拳似画太极图
练太极拳的过程就是描绘阴阳太极图的过程。太极是螺旋运动的环形混元体,通过旋转开合达到阴阳的变化。万物运动皆依此理,太极拳也不外乎此理。拳术套路中贯穿着各种螺旋缠丝和环形开合的动作,其实就是
不同方向、不同方位运动的太极图。一动一静无不符合阴阳太极图之法像,一开一合无不都是缠丝混元圈。时而画平圆太极图,时而画立圆太极图,时而画螺旋开合太极图,时而正画,时而斜画,处处似画美丽的太极图
。画图时必须与意气结合,使太极图像与意气运动结合起来,以至于只要一想太极图像,意气神形就会整体统一地描绘该太极图。同时凭着肢体描绘的感觉,再去练神、练气,进而使意、气、体三者紧密结合,逐渐进入
不知有我,惟有太极图像的境界。
四、练拳似休息
“练拳似休息”是讲:练拳练功要求心神安静专一,全身内外周身协调。练拳的过程就是静养休息的过程,全身内外不得紧张,处处筋肉放松,做到心静安神。太极拳具有消除疲劳、恢复体力、愉悦心情、松弛神经
的功能,是一种调养身心的养生运动,而不是疲劳身心的体力劳动,应当是越练越舒服。
 “练拳似休息”的思想方法既符合万物顺序自然的法则又符合养生之道,也是一种脱规矩而合规矩的练法。练拳时,全身内外、上下、左右、四肢全体、大脑思想全部放松松开。松则气通无阴力,心不外想,神不外游
,目不外视(也可两眼微闭),耳不外听,忘却鼻息,随意漫行,无拘无束,只在意不在形。所以练拳练功是一种养精、气、神的过程,通过练功达到神经细胞的休养,从而保持全身的活力。
五、练拳似练丹田功
练拳的过程也是练丹田的过程。太极拳是内功拳,全在于丹田之功,
以丹田之气发动肢体运动,才能真正练好太极拳。所以古人说:“练好丹
田混元气,走遍天下都不怕。”丹田功有两种练法。一种是静练,即意守
丹田,这是过去道、儒、释三家常用的方法,称之为修真炼丹。一种是静
动练,即气沉丹田和丹田呼吸,这是过去练内家拳的人常用的。丹田呼吸
是指丹田自然呼吸,是练先天之气,故又称先天呼吸,气由此集散出入。
拳书言:“拿住丹田练内功,哼哈二气妙无穷,动与静合屈伸就,缓应急
随理贯通。”丹田一呼一吸即为哼哈二气。练功时,意达丹田后,阴阳便
会相合,加上哼哈二气一呼一吸,丹田混元气就逐渐发动,再以意行气,
以气运身,推动肢体筋骨肌肉,产生拳术运动。
  一般来说,丹田功是单练的,须在丹田功(内功)基础上再去练外功
(拳术)。混元太极拳汲取了上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打太极拳有什么好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