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自行车多少远相当上班步行一公里远吗

  • 你的回答被采纳后将获得:
  • 系统獎励15(财富值+成长值)+难题奖励30(财富值+成长值)

汽车一般市内60公里一小时 运动自行车一般25公里一小时 走路一般5公里一小时 一公里耗时 汽車一分钟 自行车2.4分钟 走路12分钟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其实如果不是需要精确的。只偠是每天运动并不需要计算你消耗了多少,一切都是为了健康么

活动类型 活动能量消耗量(千卡/分钟)

步行(每小时5公里不负重) 3.7

步行(每小时5公里,负重10公斤) 4.0

中度清洁工作(擦窗等) 4.3

轻微活动(台球、高尔夫球等) 2.5~5.0

中度活动(划船、跳舞、游泳等) 5.0~7.5

重度活动(足球等) 7.5以上

不同活动消耗90千卡所需时间

活动项目 时间(分钟)

步行、跳舞、游泳 18~30

坐、写字、手工缝纫 50

体操、购物、上下楼 25

熨衣、打高尔夫球 25

弹钢琴、剪裁、打台球 40

长跑、爬山、打篮球、踢足球 10

编织、进食、朗读、缝纫、使用电动缝衣机、静坐写字 1.4

削果皮、立正、脚踏缝衣机、拉弦琴、玩小提琴 1.6

穿衣、脫衣、织毛衣 1.7

弹钢琴、大声唱歌 1.8

洗碗、熨衣服、打字、作鞋 2

玩低音大提琴、洗衣服 2.3

扫地、骑马走路 2.4

弹乐器、油漆家俱 2.5

走路(每小时4Km)、弹琴 3

木工(重工作) 3.3

赛车(自由车) 8.6

种类热量68kg/1h(一个68kg人每小时所消耗的卡路里)

爬楼梯一千五百级(不计时)250卡

慢走(一小时四公里)255卡

快走(一小时八公裏)555卡

慢跑(一小时九公里)655卡

快跑(一小时十二公里)700卡

游泳(一小时三公里)550卡

单车(一小时九公里)245卡

(一小时十六公里)415卡

(一小时二十一公里)655卡

有氧运动(輕度)275卡

走步机(一小时六公里)345卡

郊外滑雪(一小时八公里)600卡

近来上海骑自行车的人越来越哆,慢行道规划逐渐成为关注的焦点

利用上海现有的道路网络,如果规划骑行路线有多少种可能?

两年前〇筑设计创始人,青年建築师王卓尔重回母校带着上海交通大学建筑学系的17个“90后”,一起对上海非机动车道进行了两轮研究寻找国外案例比对、实地骑行调研、规划设计方案……一幅上海骑行系统规划构想的蓝图,在一群年轻人的笔下徐徐展开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在带给人们未来上海骑行嘚N种可能之时以人为本的种子也在这群未来的城市规划者心中悄然萌发。


“你这个法西斯!你为什么要让大家都骑自行车呢!”王卓尔沒有想到当她把耗费了自己两年心血的得意之作,一份名为《上海骑行系统规划构想》的调研报告放在大学好友面前时平日里默契十足的两人爆发了激烈的争吵。面红耳赤之时好朋友发出了这样的斥问。

有人难以理解一个从汽车文明高度发达的西方留学回来的人,為什么对自行车怀有如此强烈的执着

2009年,从上海交通大学建筑学系本科毕业之后王卓尔远赴荷兰,进入著名的城市建筑研究学院贝尔拉格学院继续深造5年后,回到上海这座王卓尔曾经生活了二十多年的城市,竟然让她感觉到了一丝“不习惯”

在荷兰,和大多数人┅样自行车是王卓尔每日通勤的主要交通工具。清新的空气、优美的环境、人性化的设计让每次骑车出行都成为一种美好的体验。回國后相去甚远的路况环境和糟糕的骑行体验,就成了她“不习惯”的主要原因上海中心城区自行车通行不便利、非机动车道的断头路處处可见、机动车泊车常常侵占非机动车道、无法找到便捷安全的自行车停放点等等,这些都让王卓尔沮丧不已

恰巧就在这个时候,一位本科时的老师找到她希望她以业界导师的身份,参与上海交通大学建筑学系举办的“先锋建筑师设计工作坊”带领学生完成一项规劃设计。首先跳进脑中的便是为上海的自行车使用者规划一份更加高效、便捷、智能和人性化的骑行系统,王卓尔一口答应了

就这样,2015年的春天王卓尔带着交大建筑学系的7名本科生,从零开始绘制起一幅上海骑行系统的“蓝图”。

然而刚上第一堂课王卓尔就发现,“从零开始”并不是最困难的正如和好友的争执一样,最困难的是人们观念的转变。

王卓尔问学生选择这门课程的初衷是什么?囹她惊诧的是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认为自己花费时间和心血参与的这项工作,除了能够习得知识、修满学分更多还带有“慈善”、“公益”的色彩。

原来在汽车时代成长起来的“90后”们,自然而然地把骑自行车与低收入人群、贫穷挂了钩在他们的眼里,与其他“高大仩”的项目不同参与城市骑行系统的调研、规划、设计,是为社会弱势群体谋福利如同捐建希望小学一样,是一项公益事业

这样的想法令王卓尔始料不及。因为在西方自行车不只是单纯的交通工具,与环保、运动、时尚等概念紧密相连自行车和慢行系统是城市景觀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荷兰上至皇室成员、首相,下至平民百姓几乎人人都骑自行车,这是一种文化

除此以外,国内建筑学系城市設计的常规做法是给学生一个地块,让他们在上面设计房子这样做的弊端,就是做出来的设计常常只考虑一个地块及周边的问题缺尐宏观视野,学生也很少考虑一个设计对城市的整体影响

自行车文化是否被社会认可,是一座城能否成为友好城市的重要标准之一城市规划设计又考验着一个规划师对整个社会的认知。比起具体技能更重要的是让这些顺乎时代发展的观念进入未来规划设计者的心中。

苐一堂课后王卓尔感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王卓尔小时候家住普陀区父母上班在黄浦区。她记忆深刻的一个场景就是父母每天骑着洎行车,沿着苏州河上班、下班载着自己上学、放学。现在回忆起来那时的情景就像一张泛黄却依然清晰的老照片,坐在自行车后座嘚小女孩伴随着叮叮当当的车铃声,一路徜徉“美好极了”。

用王卓尔的话来说她这一代人,是踏着上海城市发展、极速扩张脚印荿长起来的一代人她能够详细地描述出她印象中上海的马路是怎样由双车道变为4车道、8车道、12车道,小汽车怎样取代了自行车成为家庭嘚主要交通工具名牌车、大排量又是如何取代了大众款、小排量……

今年以来,随着共享单车开始火热险些被历史抛弃的代步工具———自行车再次掀起一阵流行风潮。上海有关部门也开始着手对城市慢行系统进行顶层设计和建设作为上海未来十年交通发展的指导性攵件《上海交通发展白皮书(2013年版)》明确指出:未来上海将会更加注重“绿色交通”,显著改善步行和自行车的出行环境;上海2040年总体規划也将慢行交通发展规划列入其中

结合自行车在上海发展演进的特点,王卓尔带着学生对哥本哈根、鹿特丹、柏林、维也纳、巴黎、喃特等6个国际公认的自行车友好城市进行了比对分析发现上海自行车的发展路径,与这些曾经经历过自行车从无到有、迅速发展、衰落、再度兴起的欧洲城市如出一辙慢慢地,学生们也在繁杂的资料整理和比对分析中达成了共识:

随着城市发展、环保需求增加、立体多え的现代化交通体系建设不断完善以及人们对新型生活方式的日益追求自行车绝不再是可有可无的补充。


“奇怪为什么明明建了自行車道,学生们还是在机动车道上骑车呢”一天,一位和王卓尔并肩走在闵行一所高校新校区校道上的老师发出了这样的疑问

“学校里夶部分人是骑车还是开车?”王卓尔问

原来,因为这里是近些年才建成的新校区道路交通的设计思路基本上以机动车为主,自行车的騎行环境并不友好;而老校区是在机动车全面推广前就建起来的,道路设计更加考虑行人和自行车相对来说“好骑”很多,学生自然願意以自行车代步

王卓尔说:“设计道路的人是开汽车的,90%道路的使用者(即学生)却是骑自行车的这就是道路规划与道路使用者需求不符的典型例子。”在现代交通设计规划的理念里一座自行车友好城市的规划,应该把行人和自行车的需求放在重要位置

观念的培育是长久的,而现实的调研更能迅速累积起学生对骑行系统的直观感受

2015年第一期工作坊的7名学员和2016年第二期工作坊的10名学员,分期、分爿区地对上海中心城区进行了实地骑行一群“90后”们带着地图、骑着自行车、挂着照相机摄像机和各种测绘设备上了路,用两周的时间幾乎把上海中心城区的道路骑了个遍

两周实地调研之后,学生们报上来的问题五花八门建筑系大五学生唐慧莲负责静安区和徐汇区的實地调研,谈到骑行的感受她说了4个字:“非常可怕”。

学生们在实地调研中发现首当其冲的问题就是机动车随意停泊,大量侵占非機动车道这类状况在次干道及支路上尤为明显。不少机动车驾驶员为了方便将汽车直接停在非机动车道上,骑行者不得不绕行至机动車道上这样不但打断了骑行的连续性,骑行者的安全也得不到保障

还有学生提出非机动车道与机动车道之间的隔离问题。如周家嘴路该路段为东西走向的城市次主干道,双向八车道机动车流量大,噪音、汽车尾气污染等影响骑行体验此类道路应当对机动车与非机動车道之间的隔离进行更加合理的设计,如通过绿化带、站点或停车位将慢行道路与机动车道有效地隔离开提高骑行的舒适性。

还有学苼观察指出非机动车左转等待红绿灯的时间成本太高,连续等两个红灯耗时在6分钟以上导致很多人选择在路口直接左转逆行。建议今後的设计参考荷兰的双向自行车道设计使骑行者近距离左拐一次就能穿越路口。

除此以外还有自行车停放难、自行车基础设施老旧……每一个看似不大的问题,却着实影响着骑行体验

在搜索参考了大量现有研究材料,并实地勘察后王卓尔团队对上海中心城区的非机動车道系统进行了梳理描绘,得出3个结论:一是上海现有禁行道路基本集中在内环;二是越往城区中心骑行环境越差;三是与支路相比,上海主次干道的骑行环境相对较好

有了实地调研的切身感受,还有问题意识和系统梳理王卓尔这时候才认为,“大家都准备好了”


57.8%,这是一个令王卓尔和学生们都感到惊讶的比例它代表着如果以500米作为半径计算地铁站的服务区域,那么上海的中心城区有57.8%的区域存在“最后一公里”的问题,55%的户籍人口受到影响

有人会问,说的是“最后一公里”为什么却以500米为半径计算?其实正是这1000米到500米嘚转变,让王卓尔团队看到了问题的所在

在对比了各个自行车友好城市的规划后,王卓尔和学生发现它们的骑行系统有一个共同特点:其自行车网络通常由多套系统重叠构成每个系统的设计都有不同的侧重点,以解决不同类型的出行难题

其中比较常见的有:结合绿地景观提升骑行体验的自行车道,如哥本哈根、都柏林;有连接城市公共中心的自行车通勤干道如巴黎、鹿特丹;有专供骑行者从周边抵達市中心的快速道路,如哥本哈根、柏林……以都柏林为例其自行车系统就由四层构成:沿绿地河流的景观骑行道;连接城市主要活动Φ心的自行车干道;连接周边与市中心的长途自行车道;不同密度的自行车支路。

相应的综合分析了上海中心城区的情况后,王卓尔的團队提出未来上海的骑行系统应当由三层组成:供市民休闲健身的绿廊系统;连接城市公共中心的通勤系统;以及配合现有轨道交通的朂后一公里系统。其中最后一公里系统的问题最为复杂,影响的市民最多

一开始,学生们按照概念中的数值将地铁站点的服务半径矗接设置为1公里。然后根据上海市轨道交通规划画出2020年上海中心城区的地铁线路与站点,并以地铁站为圆心、1000米为半径画圆圆圈里的蔀分就是地铁站的服务区域,而圆圈之外的区域就是市民出行较为困难的“最后一公里”区域

起初,示意图绘制完成后显示上海“最後一公里”问题并不严重。这让学生们产生了疑惑数据与大家的直观感受并不相符,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反复检查也找不到答案,于昰学生们决定“亲身”体验一番

作为年轻人,建筑学系的黄滔拎着手提电脑从交大徐汇校区的教室走到徐家汇地铁站距离差不多正是1公里。结果一个来回2公里的路程黄滔走得气喘吁吁。又经过了几次“一公里行走”实验后大家发现普通人比较舒适的行走距离,其实呮有500米

按照500米重新估算后,团队发现上海中心城区存在“最后一公里”出行困难的总面积为167平方公里,占中心城区总面积的57.8%影响人數342万人。

而这些“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区域也是自行车大显身手的空间。


荷兰西部阿尔芬小镇的莱茵河畔有个自行车停车场,因为兼具实用性与“美貌”而闻名全球

为了在有限的基地内设计一个安全的停车环境,设计师在整栋建筑内设计了圆形坡道4层空间里能够容納4000辆自行车同时停放。由于建筑用绿色网格包裹远远看去就像一只青苹果,所以也被称为“自行车苹果”

当第一次看到“自行车苹果”的资料时,团队成员之一交大建筑学系的男生张愉源就被它深深吸引。他毫不犹豫地提出想把这个“酷炫”的建筑复制到自己负责“规划”的北新泾地铁站。

为了提出好的设计方案张愉源带着测绘工具和相机在北新泾地铁站“猫”了一周。他发现北新泾地铁站入ロ外的广场上,电动车和自行车的停放需求非常大自行车乱停乱放的现象非常普遍。另外由于入站广场与非机动车道之间只有一个开ロ,且离地铁进站口较远很多人进入广场后还会骑行一段距离,广场上人车混行十分危险。

于是张愉源提出要在广场南边开辟空地建设“自行车苹果”,方便人们停车

然而,让他没想到的是交出方案后,大家的质疑声远远盖过了喝彩甚至有人说,这样大动干戈嘚方案不但没给骑行者带来方便还会增加麻烦。因为停车场建在广场之外距离太远,可能导致利用率不高;同时此区域没有很强的景观需求,因此“自行车苹果”工程不但会侵占土地资源而且会增加建设费用。

张愉源多少有些沮丧王卓尔就耐心地跟他一起看图纸、找问题,终于一份切实可行的方案出炉了:首先,设计绿篱将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进行隔离减少机动车对骑行的影响;然后将广場与非机动车道之间的护栏,改造成可用于自行车停放且兼具美观、隔离功能的栏杆同时规划出自行车骑行带和停放带,解决人车混行嘚问题;最后设置多个开口,方便骑行者即骑即停

不用大动干戈、大拆大建,只要巧心设计、修修补补这就是王卓尔对上海骑行系統的设计理念。这样的案例在他们的报告中随处可见:从虹桥机场沿苏州河一直到黄浦江边的这段样本片段上有和平公寓外部道路的绿籬隔离、有延安路高架快速交叉路口的双向自行车道、有十六铺码头的就近停车、人车分流……

见多了西方现代城市快速扩张、大拆大建後集中爆发的“城市病”,也体会过北欧小城循序渐进、慢慢发展的悠然自得王卓尔说:“如果政府提出,未来短短几年内上海就能建荿骑行系统我反而会担忧。”

因为运动式的建设往往伴随着隐患,骑行系统的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慢有慢的好处,能够考虑更多人性化的细节能够规避更多潜藏着的问题。

两年王卓尔带着十多个“90后”为上海未来的骑行规划探路。这份停留在纸面上的规划也许不盡完善想法也稍显理想,然而比“蓝图”更重要的,或许是种入未来城市规划者心中的慢行理念

怀揣着“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目標,年轻人走在了前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上班步行一公里远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