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谁才是真正的病毒手机中病毒人

警惕!新型安卓病毒可能会逼迫你换手机
[摘要]如果你不是一位技术达人,手机一旦中了这种病毒,你的手机就无法进行刷机,也无法删除手机中的资料信息。
腾讯数码讯(Newsboy)安全公司Lookout近期发出警告,称安卓设备用户需要警惕一种新型应用病毒,它不光能够悄然重置手机,还能够让其自行安装,作为其一款系统应用,并且很难被删掉。到底有多困难呢?如果你不是一位技术达人,无法重新更换手机ROM,那你就无法删掉它,可能还得逼迫你换新手机。这种病毒起初会隐藏在其他应用之内,其中包括了像Facebook,Twitter,Google Now以及WhatsApp等知名应用。当你试图在手机上卸载这些被感染应用时,这些应用版本已经不是最初的版本。这些被感染的应用一般是用户通过第三方安卓应用软件市场下载。这些受感染应用非常的聪明,它们会入侵手机,重置手机,使其成为手机上的系统应用,根本无法删除。当这些应用被使用时,会出现广告,更为糟糕的是,系统还会自己下载和安装其他应用,不需要你的授权。原因很简单,因为推送广告和安装应用可以帮助黑客赚钱嘛。如果你是从第三方安卓应用市场,而非谷歌Google Play下载应用软件,那你就需要警惕这种病毒。需要再次强调的是,被感染应用软件几乎无法被卸载。
来源:QQ播客
[责任编辑:jionghuima]
还能输入140字
Copyright & 1998 - 2018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焦点访谈》
当心手机里的病毒
24小时排行榜
6月20日19:38
6月20日19:38
6月21日03:45
6月21日05:45
  手机,原本是移动电话的通俗叫法,可现在,手机何止是电话?它能上网、能交费、能进行远程遥控,正在变成功能全面的信息平台和用户终端。可功能多、用处广,风险也就无处不在。
  日,深圳市公安局反信息诈骗中心接到周先生的报警,他在手机上接收到一条短信息后没多久,银行卡里的钱就不见了。
  周先生收到的是一条优惠信息,打开短信里的链接后提示安装了一个软件,看起来就是一个购物网站,可以挑选、下单。周先生按照提示输入帐号、密码及手机验证码,输入之后显示支付不成功,然后就重新输了一次,还是显示支付不成功。
  明明输入的卡号和密码都没错,为什么总显示支付不成功呢?这时的周先生开始对这个软件产生怀疑。他连忙打电话向银行查询,却发现卡里的1800元钱早已不翼而飞。
  深圳市公安局反信息诈骗咨询专线2013年夏季开通,近一年时间里涉嫌手机支付案件174宗,被骗资金达到350多万元。警方介绍,不法分子假借知名电商或移动公司名义,以优惠或中奖活动的方式群发虚假手机短信,让用户点击安装手机客户端软件并填写相关资料,实际上是木马病毒。
  木马病毒是如何窃取用户信息的呢?记者委托专业人员做了一个测试。工作人员给测试者发了一条信息,&建行助手,更新有豪礼&,后面的一个链接其实是一个伪装成银行软件的病毒程序。收到短信后,这位测试者并没有提出疑问,而是按照短信的提示,安装了软件。
  安装完后,这名测试者还按照程序要求,一步步填写了身份证号、银行卡号、和银行卡密码。此时的他完全不知道,在旁边小屋里,3位工程师早已在他刚点击进入链接后,就接收到了第一条短信&&&我安装程序啦&,提示有人上钩;随后,他的其他个人重要信息也被病毒转发了过来。在所有的信息都到手后,安全人员把它们得到的这些信息展示给这位测试者看,测试者觉得难以置信。
  工程师告诉记者,还有更厉害的木马软件,甚至不需要哄骗用户输入自己的银行卡和密码,软件本身就能侵入用户的账户。
  2014年4月的一天,苏州的一位张女士手机上突然接到一条短信:&这是你做的事的照片,太恶心了吧。&后面有一个网页链接。张女士点击了一下,以为就是一个邮件,就没在意。但一天之后,张女士几张银行卡里的4万多元钱不翼而飞,而且在此期间,她没有收到任何消息提醒。
  张女士马上报了警,经过技术检测,苏州市公安局园区分局的网警发现,短信里的这个地址链接,其实是一个名叫&APK&的木马病毒。接到短信的用户一旦点击了它,这个病毒就会迅速安装在用户手机里,搜索手机里的各种信息,并拦截短信。
  即使张女士没有开通网上银行的账户,病毒进入她的手机后,就在后台开启了银行卡的第三方快捷支付功能。这种快捷支付仅仅需要用手机验证码来证实身份,再填写姓名、身份证号码、银行卡号等个人信息,就能够完成银行卡和支付平台的绑定交易,甚至都不需要银行卡的密码。
  警方通过追踪王女士这笔资金的去向,顺藤摸瓜,最终锁定了嫌疑人的位置。两名犯罪嫌疑人在海南三亚市的一间旅馆里被警方抓获,就在被抓时,犯罪嫌疑人的手机屏幕上,还在截获着其他受害者手机里的短信。在一系列证据面前,他们承认了全部作案事实。
  应用新技术,更要防范新风险。就像前面说的,手机已经不止是电话了,必须把它当作网络平台、提高风险意识。比如:不要用手机登陆不法网站、不要随意打开不明链接、不要随意输入银行卡号和个人密码。总之,只有辩证看待新事物,努力掌握新知识,才能更好享受信息时代的成果。
编辑:刘一 Android手机真的那么容易中病毒吗
&&&&来源:&&&&
&&&&&&字号
原标题:Android手机真的那么容易中病毒吗
  日前一款被称为“超级手机病毒”的木马再一次引爆了人们对Android系统安全性的担忧,而在这个二维码多的都闪瞎眼的时代,什么扫一下二维码支付宝钱就被转走了的消息比比皆是。下面看组图,这是通过某度随便搜索关键词就出来的:
  上面列举的只是N个搜索结果中的几个靠前的结果,扫一下二维码支付宝钱就立马被盗了?支付宝已经哭晕在厕所了。
  通过N多个例子,咱说下扫二维码支付宝钱被盗的流程:
  扫描二维码→程序识别结果为链接→程序询问用户是否打开→打开链接后自动下载(自动下载是因为链接后缀为.apk)→下载完成→弹出APP安装界面→询问用户是否安装→用户选择安装→安装完成→点击打开或点击APP图标启动→手机中毒。
  木马运行读取用户手机号码并发送到木马制作者→木马作者用手机号进行支付宝登陆→选择忘记密码→发送验证码到用户手机→木马拦截掉验证码短信并发送到木马制作者→密码修改成功→登陆支付宝→进行转账操作→选择忘记支付密码→发送验证码到用户手机→木马拦截掉验证码短信并发送到木马制作者→密码修改成功→转账成功。
  步骤很多?其实真操作起来也就分分钟的事儿,加粗标注的均为用户的操作,好几个步骤呢。谁把自己卖了?还是用户自己。
  在此,我们并不去谈涉及到Android系统本身漏洞的问题,毕竟大部分病毒只是简单地利用用户安全意识低这方面。
  所以说到底还是用户自己的安全意识低了,各大媒体各种报道如上图那种资讯还是很有用的,提醒用户一定得谨慎扫码。
  不过支付宝现在已经在修改密码环节增加了需要输入身份证号的验证,那么你可能会想,木马作者又怎么知道用户的身份证号的呢?方法很多,比如那个“超级木马病毒”的流程里有这么一个环节:
  身份证号是如何泄露的呢?如何泄露的呢?泄露的呢?的呢?病毒作者还是很用心的。
  输入姓名、身份证号、账号、密码点击注册后,悲剧了,信息发到木马制作者那了。
  至此,木马作者获得了修改支付宝密码、支付密码的所有需要的东西,于是。开工干活,转账。
  账号有修改密码时、转账操作后,支付宝均会通过“95188”这个号码发送短信到用户手机,不过估计用户也看不到短信了,木马全给拦截了。
  这里还有一点,就是账号和密码问题,如果你习惯性用相同的账号和密码去注册N个网站,那么泄露的就不止支付宝了,所以网上有专家也不止一次的提醒尽量不要使用相同的账号去注册各种账号,不然一个泄露,所有的网站信息全部可以被窃取了。
  基本上木马都是如上述的工作流程,来窃取用户的信息。
  为什么哭晕在厕所的总是支付宝?因为用的人多呀,支付宝一类的在线支付工具,如支付宝、财付通,基本上都可以通过上述操作来获取用户的信息。
  那么网银呢?网银为什么也中招?网银不是需要网银盾口令校验么?
  对呀,是需要呀,所以安全性相对来说也高了不少呀(至少在手机上是的),但是别忘了支付宝绑定了银行卡,同样可以进行充值操作。
  另外网银也有手机支付,比如去12306买个火车票,选择建行支付,其中有一项就是通过发送个手机验证码完成支付宝的,当然,这还需要卡号、密码等等,如何泄露的,这个就得您自个想想了。
  上面的一堆分(fei)析(hua)到此结束了,下面说说如何防范此类事情的发生。
  如何防范此类事情:
  首先最好给手机安装一个安全软件,比如腾讯手机管家、金山毒霸、百度手机卫士、avast!等,这些安全软件基本都能在下载和安装阶段拦截掉病毒。
  还可以安装一些如LBE安全大师一类的APP,APP在发送短信的时候弹出提醒,会弹出询问用户是否发送的提示;
  专家的话:不要随意扫描二维码、下载apk文件,更不要随意安装您不认识的APP;
  不要主动下载那些具有诱惑性的名字的APP,比如什么XX神器、看X神器、快X神器,这类一般多出现在某些你懂得小网站上面,多半不是病毒就是流氓软件;
  如果发现异常如何处理:
  安装了一个App,安装完却没有图标,怎么打开呢?不用找了,多半是中毒了,立马把手机开启飞行模式,并关闭WLAN,这样可以阻止病毒通过短信或联网方式发送用户信息到木马制作者那;当然,关机也行。
  开启飞行模式、断开网络、关机以后先不要忙着怎么处理手机,去支付宝官方网站把余额转入关联的银行卡并解除绑定的银行卡;
  处理手机:断开网络(最好把手机卡拔了)没法下载安全软件怎么办,用数据线连接电脑去豌豆荚、腾讯助手之类的下载安装安全软件进行手机查杀;
  查杀了还不放心?备份下重要资料,如通讯录、短信、通话记录、照片等,豌豆荚、腾讯助手之类的同样有这些功能,备份后把手机恢复出厂设置、格式化内存卡,或者直接通过刷机精灵、刷机大师一类的软件对手机进行刷机操作。
  涉及到钱的问题,相信你不会嫌麻烦。
  还有这个“超级手机病毒”的传播问题,相信大家都知道了作者为某高校大一学生,已经被抓。这个病毒很复杂么?
  不复杂,甚至有些媒体发文说这类所谓的“超级”病毒,简直就是几个小工具拼凑出来的,如此简陋没想到还会这么大规模传播。
(责编:张歌、赵超)
善意回帖,理性发言!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恭喜你,发表成功!
请牢记你的用户名:,密码:,立即进入修改密码。
s后自动返回
5s后自动返回
恭喜你,发表成功!
5s后自动返回
最新评论热门评论
&通信一周热点回顾
通信新闻|精彩博客
24小时排行&|&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手机到底有多“毒”?检测结果吓人
&&&&来源:&&&&
原标题:手机到底有多“毒”?检测结果吓人
  手机也会含有有毒的化学物质吗?近日,在制造商对它们的“秘方”守口如瓶的情况下,美国环境健康非营利组织生态中心创建的Healthy Stuff网站和拆解网站Ifixit对市场上36种手机进行了拆机,分析了它们的化学成分。结果显示,即便是在此次研究中表现最好的手机也含有危险化学物质,这些物质和先天缺陷、学习障碍等健康问题有关。
  手机部件有多“毒”?
  手机看起来光鲜亮丽,其内部零件却往往隐藏着很多看不见的有毒或有害物质,例如阻燃剂、PVC、聚氯乙烯,溴,以及铅,汞,镉,铬等金属物质。
  两个机构的研究人员将这几十种手机的零部件用X线荧光光谱测定法(一种确定材料化学成分的方法)进行检测,对手机各个部件(如屏幕、电路板等)中化学物质含量进行测评,及综合测评。根据对12种最常见有毒化学物质在手机中的含量进行评分,最低零分、最高5分,得分越低,手机的绿色环保性能越高。
  最终的综合测评结果显示,有6种手机属于“低风险”,其中包括苹果最新推出的iPhone5;24种手机为“中等风险”;剩余6种手机为“高风险”,包括诺基亚的N95和苹果的iPhone 2G。
  但值得注意的是,综合测评表现良好并不意味着在其他标准测评中表现良好。例如三星Reclaim系列手机虽然整体风险性较低,但在砷含量这一项却属于高风险产品;而36种手机中,有24款手机在铜含量上都属于高风险范畴。
  被检测的36种手机都是在过去5年中推出的,覆盖了苹果、三星、黑莓、LG、诺基亚、摩托罗拉、HTC等10种常见手机品牌。美国生态中心研究主管、HealthyStuff网站创始人杰夫?吉尔哈特解释分析结果时说,即便是在此次研究中表现最好的手机也含有危险化学物质,这些物质和先天缺陷、学习障碍等健康问题有关。
  值得欣喜的是,研究发现新款手机比老款更为“绿色环保”,新一代手机的整体表现比2007年面世产品的表现要高出约33%。其中在所有的行业领导者中,苹果公司iPhone系列产品的改观最为明显,它的iPhone2G是表现最差的产品,各种有害物质含量最高,而新一代iPhone5和去年推出的iPhone4S都是表现最好的产品。
  此外,苹果、三星、索尼等大厂商都开始使用更为安全、环保的原材料,如使用危险性小的树脂材料、阻燃剂、使用不含汞的液晶面板和不含砷的玻璃、使用不含溴和氯的印刷电路板、以及简化产品设计以减少布线的需要等。
  专家指出,涉“毒”成分的高低往往与制造商所选用的材料、工艺设备、生产流程以及设计方案有关,苹果公司在过去5年逐步减少有毒化学物质的含量,令iPhone5仅含有极少量的有毒物质,就恰好说明了这一点。
  勿需“谈毒色变”
  “真的会有毒吗,那我每天和这些重金属打交道,会不会影响身体健康?”一听说手机零部件有毒,不少消费者都忧心忡忡,尤其是一些家里有小孩的家长尤甚。“以前看到孩子拿着手机玩都不以为意,以后得小心些。”郑女士紧张地说道。
  业内人士表示,手机中所含的有毒或有害物质大致分为两种,一种在内部电子元件上,另一种在外部手机塑料外壳上。但也同时指出,尽管电子制造产业不可避免地需要大量的能源、材料以及一些有毒物质,消费者尚不需“谈毒色变”,因为这些物质在手机日常使用中不会轻易“释放”。真正需要关注的是,大量废弃手机在回收后因不合规地露天拆解、焚烧,对水、大气、土壤造成的污染。
  “但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家长还是得留心,不要让小孩舔舐或吞含手机表面,以免部分脱落或者沾有浮灰的工程塑料被吸入体内。”长期关注电子垃圾处理的绿色和平污染防治项目经理马天杰对记者说。
  我国《电子信息产品污染控制管理办法》中指出,电子信息产品生产者、进口者应当对其投放市场的电子信息产品中含有的有毒、有害物质或元素进行标注,标明有毒、有害物质或元素的名称、含量、所在部件及其可否回收利用等;由于产品体积或功能的限制不能在产品上标注的,应当在产品说明书中注明。国内一家智能手机企业内部人士向记者透露,现在大多数品牌手机厂商的产品说明书中,都会将所含有的一些重金属以及是否超标等信息予以告知,敢超“国标”的还是少数。
  “手机电路板、屏幕、外壳在组装和生产过程中会含有一些有毒成分是不可避免的,出现问题的大多在低成本的山寨机上,而‘正规军’的产品在上市前需要通过质量检测、环境影响评价、安全评估等,加上这些制造商非常注重品牌形象,安全问题基本不大。”手机中国联盟秘书长王艳辉称。
  废弃手机让人担心
  杰夫?吉尔哈特在接受本报记者电子邮件采访时说,他们并不研究手机中的化学物质是否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该组织目前对手机影响健康的担心还是电磁辐射问题;但他们希望借此次研究呼吁业内和管理部门重视电子垃圾处理问题,因为废弃手机得不到妥善处理,其中所含的危险化学物质对全球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可能存在更为长期的影响。
  尽管电子产品回收在美国较为普遍,但是移动电话的回收率依旧不高,美国人丢弃了1.3亿部移动电话,在这些移动电话中回收率仅为8%。“相比之下,中国现在每年的电子垃圾也有230万吨,位居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300万吨的水平。”马天杰说。
  相关研究显示,在这些电子垃圾中有大量的贵重金属,一些非法拆解中心通过溶解和燃烧电路板,从中换取贵金属盈利。但由于工序并不规范,露天焚烧的做法会导致重金属进入地下水或者空气中,造成污染。
  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表示,电子产品在前端设计生产和被废弃后的加工利用所造成的污染比较集中也有目共睹,例如广东贵屿,已经成为电子垃圾污染的重灾区,当地居民的健康状况令人担忧。
  一些专家认为,虽然未来电子产品中有毒或有害物质可能随着技术的进步而日益减少,但对于依旧存在的物质,如果只是简单的将其压碎、掩埋,还是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对此,马天杰建议,首先要从源头上进行把控,对于每部手机的设计和生产,各家制造商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例如一方面是寻求可替代的环保材料,另一方面可通过设计,将易燃和易发热的材料分开,避免产生更多的有害物质。其次,进一步完善相关法规,以明确废弃手机及配件回收处理过程中应禁止的行为,增加违法成本。最后还要通过一些鼓励措施,刺激企业进一步创新。
  “制造商应当生产更环保绿色的产品,消费者应当尽可能延长产品使用寿命,决策者则应当从全球角度出发制定更好的电子垃圾循环处理法案。”iFixit网站评论道。
(责编:陈健、毕磊)
善意回帖,理性发言!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恭喜你,发表成功!
请牢记你的用户名:,密码:,立即进入修改密码。
s后自动返回
5s后自动返回
恭喜你,发表成功!
5s后自动返回
最新评论热门评论
数码前沿|精彩博客
24小时排行&|&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紧急]太可怕,这个涿州人的手机中病毒后差点把通讯录里的所有人都坑了!
网友曝料:昨天晚上10点多,手机突然接到一条短信,拿起来一看是一个朋友发给我的。内容大致就是说他在外面,让我给他充200元话费,还发来一个手机号。
当时就觉得不对劲,因为再怎么样,这种事儿也不会找我,所以就多长了一个心眼,把短信里的电话号码点开拨了过去,结果一看提示是山西的号,瞬间就明白是假的了。
后来给这位朋友打电话,我说你手机怎么回事,他说是中病毒了。
以前在新闻里看到过这样的骗局,可能手机中病毒后就会自动给通讯录里的所有好友都群发短信充话费,以前一直不信,昨天晚上是真的信了。目前不知道有没有被骗的。
在这里希望通过这个平台提醒所有涿州人,不管遇到充话费还是汇款借钱的,一定要打电话过去确定一下是不是本人,否则你就要上当了!
涿州人转起来
提醒身边的所有人
▼ 他们都加了下面3个公众号 ▼
涿州大事件
★涿州曝光平台★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涿州大事件论坛,说你想说的话,曝你想曝的事儿!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手机病毒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