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怎么样关于辨别美丑的手抄报高下对错巧拙美丑

  摘 要:纵观整个书法史,巧拙二字其实在一直不断而反复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不止是书法的风格展现,各种书体的发展过程也由此" />
论书法作品中的巧与拙
  摘 要:纵观整个书法史,巧拙二字其实在一直不断而反复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不止是书法的风格展现,各种书体的发展过程也由此体现出来。巧拙二字体现了人们审美趋向的转变,当任何一面发展到极致的时候便会消亡。   关键词:书法;巧;拙   中图分类号:J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01   巧是书法创作中的一种表现方式。《说文》曰:“巧,技也。”巧,是对技巧的灵活、熟练、精明的运用。梁武帝《观钟繇书法十二意》中言:“巧,谓布置也。”所谓布置,需要用心经营,越发巧就越需要煞费苦心,大到整幅书法作品的章法的绝妙安排,小到单个字的点画、结构的精美表现。因此,巧的作品往往呈现给人以美感,符合大众的审美需求。   书法创作中需要有巧的表现。巧能够做到创作中“美其形”、“完其形”的基本要求,起讫收束有致、并合收敛有理。《兰亭序》就是一幅非常巧妙的作品,作者从容地把笔运毫,字的结构形态,欹侧而能整饬,妩媚却又天然。既雕既凿,不露痕迹。   熟能生巧,巧是书法达到熟的表现。书法创作需要有很实在的积累,苏东坡所言:“作字先要手熟,手熟则神气充实而有余。”一个人刚接触书法时通常会动作不顺畅、点画不到位、用墨不协调,整幅作品给人感觉不利索、不贯气,出现的呆墨滞墨多。仿佛暴风雨来临前的天空,被一块块乌云散乱遮盖,毫无晴空万里的明朗。而后逐渐熟练,手越来越灵巧起来,卷面就随之洁净起来,线条的粗细长短精准,丝毫的余墨不会漏出。赵孟?的熟,是导致他心手相忘、下笔便有晋人风度的长处之一。他日写万字而神气不衰,可谓是精熟之极,驾驭笔法和结字的技巧无懈可击。   巧的具体表现在小。越小的东西越容易表现出巧,越大的东西越难以表现,所以人们常说小巧。小巧是一种小技,就是在细微的地方下工夫。在书法创作中则是只争一点一画之奇,只寻一字一韵之妙。赵孟?的《道德经》就极为细致的规划着每一个字的空间,巧妙地将笔画的繁简、造型不一的字在大致相同的空间里展开,使之在不中有变化之美。明代的台阁体,也多是小字小巧,可谓是字字珠玑。然而,这样容易被束缚住,难以对整体进行驾驭。写出来的作品呈现出来的只有小情调、小格局,甚至会呆板,没有情趣。书法家不能拘泥于小巧,不能太过于费心布置。   黄庭坚在《李致尧乞书卷后》就批判过:“凡书要拙多余巧。近世少作字,如新妇子妆梳,百种点缀,终无烈妇态也。”巧多了,刻意布置的痕迹越重,随之出现很多在非书写因素上下工夫的。现在有些人常常为了一个展览的形式会让作者绞尽脑汁,用什么颜色的纸,什么颜色的墨,怎么样拼接等等。总之最后展厅呈现出的巧色太重,如同一桌丰盛的酒席,桌上摆放着各种让人垂涎欲滴的菜肴,但是客人们一尝竟都是甜食,不免会让人发腻,无以下饭。赵孟坚《论书法》云:“态度者,书法之馀也;骨格者,书法之祖也。今未正骨格,先尚态度,几何不舍本而求末耶?戒之!戒之!”   真正善用巧者,追求的是“大巧若拙”。与巧相对的是拙。《说文》释:“拙,不巧也。”拙的作品犹如一块璞玉,未经雕琢,呈现出朴素、含蓄的情调。她没有巧的外在丽质,刚开始也不如巧讨人喜欢,但是接触越久则越看越顺眼,越来越有味。选择以巧表达书法语言,就像走一条市井大道,玲琅满目、热热闹闹。而以拙的方式表达书法语言,就如同走一条质朴无华的路径,清寒悠婉、博渊深邃。书法中的“大巧若拙”,成为比工巧更为高级的审美标准。   拙是书法的一种情调,甚至是书法技巧,书法语言的精神回归。词语“弄巧成拙”,是用来形容一个人自作聪明,结果把事情弄砸,是一个贬义的词。而若放入书法当中,一个书家若能将巧化为拙,那他必然是需要很高的做巧基础,所以很多书家都以拙来定位自己的终极目标。这种定位并没有错,但是拙的形成,离开了技巧的积累和个人对于书法的理解而形成的理论来支撑,不过就是一张空壳,表现出来的作品往往是故弄玄虚,让人不知所云。   拙的作品给人以敦厚、平和之感,即有着通俗的书法语言,又有着丰富的艺术内涵。朴存在于原初的状态中,表现出稚拙之趣。这要求书写者要做到将内心流露出来情感直接落于纸墨之间。这是一种天性使然,毫无刻意雕饰。北魏的《嵩高灵庙碑》隶正相杂,结构错落有致,大小不拘,颇有自然之致。许多地方看似还不成熟,却有无以伦比的拙朴天趣。   拙的具体表现在厚实。孙过庭《书谱》说古人的书法质朴、今人的书法妍美。的确,晋以前的书法多呈现出的是古朴敦厚,晋以后的书法更多表现出的是流畅飞动。这主要是线条由厚实向飘逸转变的结果。至今晋以前流传下来的书法作品铸造、刊刻的居多,无论是铸造还是刊刻都在一定程度上大大加深了线条的厚度。《散氏盘》、《石鼓文》、《开通褒斜道刻石》、《张猛龙》等璞玉浑金,显示出大气磅礴、沉雄朴茂的风格。而晋以后流传下来的书法作品以纸本法帖为主,笔与纸的摩擦出的线条更为流动潇洒,远远不及铸造、刊刻的线条厚实。   对比民间书法和院阁体书法,会发现民间书法要朴实、稚拙许多。民间书法多有一种心无旁碍的率气,有率而真,自然产生一种排闼下的痛快感、真实感。民间书法在技巧上虽谈不上高深,但它最可爱之处,在于真率拙朴。比如汉简、刑徒砖、墓志铭等。在汉简中常常看到有几笔很突出的笔画,比如一个竖画倾泻而下,占据很大一部分空间,让人觉得那么突兀却又那么理所当然。让人拿它毫无办法。院阁体书法美观、雍容、圆润,共性大于个性,符合皇家的审美观。其书法是为了取悦圣上,获取功名利禄而作,一个个字谨小慎微,不敢融入半点自己的喜怒哀乐。馆阁书法虽然技巧功夫很深,但最大的不足,在于缺少朴实真率,没有自我。   拙是书法创作追寻的一种情调,但也需要有度的把握,过犹不及。过于追求拙朴,则会走向一个反面。拙朴的极端会使人觉得过于的草率,下笔匆匆,粗枝大叶,降低了艺术成分的要求。有些人为了追求拙朴,充分调动每个汉字形体的暗示功能,尽量把所有的汉字都往叉手叠脚的庄稼汉、呆里呆气的农村二傻的模样上去写,不免让人觉得做作过了头。书法并不是以木纳代替浑厚,以邋遢象征淳朴。乱头粗服的书法并不是真性情的体现,而是创作中缺乏严谨,笔墨中缺少艺术成分的表现。   追求拙朴的格调,需要在广泛吸收传统营养的基础上真实的表现自我。清代邓石如的书法,与时俗馆阁体书法格格不入。他广泛吸收碑学的养分,使之融会贯通,开创了清代篆书的典型。其线条圆涩厚重、结体略长却不失雄浑,整体呈现出古茂浑朴的风格。没有积累的信笔而书,虽说是表现自我,但却称不上是书法艺术。拙朴还是需要滋养的。   纵观整个书法史,巧拙二字其实在一直不断而反复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不止是书法的风格展现,各种书体的发展过程也由此体现出来。我们可以列出这么一个思路:先秦的甲骨文和大篆的自由结体――小篆的整齐划一――两汉隶书的风格多样――拙朴的魏碑书法――法度严谨的唐楷――宋四家的“尚意”――赵孟?的日书万字――傅山的“四宁四毋”,乃至碑与帖的此消彼长,都是对巧与拙的追求。巧拙二字体现了人们审美趋向的转变,当任何一面发展到极致的时候便会消亡。   元初王若虚在《滹南诗话》中云:“以巧为巧,其巧不足,巧拙相济,则使人不厌,唯其巧拙,及能就拙为巧。”巧和拙在一起,就像一个既有外表美丽又兼质朴、直率的性格的人,使百看而不腻。书法亦如此。   参考文献:   [1]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书画出版社,2012.   [2]丛文俊.中国书法史?秦汉卷[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   [3]朱以撒.书法百说[M].百花文艺出版社,2010.
【相关论文推荐】管子《管子轻重》--相关文章
“” 的更多相关文章
管子(繁)輕重乙第八十一.』管子曰:「天下有兵,則積藏之粟足以備其糧,天下無兵,則以賜貧甿,若此,則菹菜鹹鹵斥澤,山閒〈土畏〉〈土壘〉之壤無不發草,此之謂籍於號令。」管子對曰:「粟重而萬物輕,粟輕而萬物重,兩者不衡立,故殺正商賈之利,而益農夫之事,則請重粟之價金三百,若是,則田野大辟,而農夫勸其事矣。」管子對曰:「請以令與大夫城藏,使卿諸侯藏千鍾,令大夫藏五百鍾,列大夫藏百鍾,富商蓄賈藏五十鍾。
爲善於家。初,桓公郊迎管子而問焉,管仲辭讓,然後對以參國伍鄙,在於中,治言出於口,治事加於民;之,而管子則之,人皆有之,而管子以之。之理,治心在於中,治言出於口,治事加於人,然則天下治矣。桓公問于管子曰:“昔者周人有天下,諸侯賓服,名教通。“桓公問于管子曰:“以天財地利立功成名於天下者,誰子也。桓公問于管子曰:“吾欲守國財,而毋稅於天下,而外因。桓公問于管子曰:“崇弟蔣弟刃惠之功,世吾歲罔,寡人。
武王胜殷,入殷,未下轝,命封黄帝之後於铸,封帝尧之後於黎,封帝舜之後於陈。下轝,命封夏后之後於杞,立成汤之後於宋,以奉桑林。昔荆龚王与晋厉公战於鄢陵,荆师败,龚王伤。好礼士,故南胜荆於连堤,东胜齐於长城,虏齐侯,献诸天子,天子赏文侯以上闻。淳于髡为齐使於荆,还反,过於薛,孟尝君令人礼貌而亲郊送之,谓淳于髡曰:&荆人攻薛,夫子弗为忧,文无以复侍矣。&至於齐,毕报,王曰:&何见於荆?&荆王无以应。
武王勝殷,入殷,未下轝,命封黃帝之後於鑄,封帝堯之後於黎,封帝舜之後於陳;國雖小,其食足以食天下之賢者,其車足以乘天下之賢者,其財足以禮天下之賢者,與天下之賢者為徒,此文王之所以王也。處二年,晉靈公欲殺宣孟,伏士於房中以待之,因發酒於宣孟。宣孟遂活。先王之法,經乎上世而來者也,人或益之,人或損之,胡可得而法?先王之法,胡可得而法?其時已與先王之法虧矣,而曰『此先王之法也』而法之以為治,豈不悲哉?
管子(繁)輕重丁第八十三.管子曰:「昔者癸度居人之國,必四面望於天下,天下高亦高,天下高我獨下,必失其國於天下。」使者曰:「君令曰:寡人聞之詩曰:『愷悌君子,民之父母也』,寡人有崢丘之戰,吾聞子假貸吾貧萌,使有以給寡人之急,度寡人之求,使吾萌春有以倳耜,夏有以決芸而給上事,子之力也,是以式璧而聘子,以給鹽菜之用,故子中民之父母也。」管子對曰:「君守布,則籍於麻,十倍其賈,布五十倍其賈,此數也。
管子(繁)匡君小匡第二十.施伯謂魯侯曰:「勿予,非戮之也,將用其政也,管仲者,天下之賢人也,大器也,在楚,則楚得意於天下。今魯懼,殺公子糾召忽,囚管仲以予齊,鮑叔知無後事,必將勤管仲以勞其君,願以顯其功眾必予之有得,力死之功,猶尚可加也,顯生之功,將何如?」管子對曰:「可。初,桓公郊迎管子而問焉,管仲辭讓,然後對以參國伍鄙,立五鄉以崇化,建五屬以厲武,寄兵於政,因罰備器械,加兵無道諸侯,以事周室。
莊王曰;然困於南陽,險於烏巢,危於祁連,偪於黎陽,幾敗北山,殆死潼關,然後偽定一時爾。寡君之師徒,不足以辱君矣,願以金玉子女賂君之辱,請句踐女女於王,大夫女女於大夫,士女女於士,越國之寶器畢從;是以古之作者,寄身於翰墨,見意於篇籍,不假良史之辭,不託飛馳之勢,而聲名自傳於後。四者雖異,先王因俗設法,使出於一:三代以上出於學,戰國至秦出於客,漢以後出於郡縣,魏晉以來出於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於科舉。
管子(繁)揆度第七十八.」管子對曰:「燧人以來未有不以輕重為天下也。」管子對曰:「令諸侯之子將委質者,皆以雙武之皮,卿大夫豹飾,列大夫豹幨。」管子對曰:「大准者,天下皆制我而無我焉,此謂大准。」管子對曰:「今天下起兵加我,民棄其耒耜,出持戈於外,然則國不得耕,此非天凶也,此人凶也;」管子對曰:「陰山之礝〈石昏〉,一筴也。」管子對曰:「君請使與正籍者皆以幣還於金,吾至四萬,此一為四矣。
管仲有病,桓公往問之曰:仲父之病病矣,若不可諱而不起此病也,仲父亦將何以詔寡人?」公曰:「仲父命寡人東,寡人東;仲父之命於寡人,寡人敢不從乎?夫易牙以調和事公,公曰:惟烝嬰兒之未嘗,於是烝其首子而獻之公,人情非不愛其子也,於子之不愛,將何有於公?鮑叔牙奉杯而起曰:使公毋忘出如莒時也,使管子毋忘束縛在魯也,使甯戚毋忘飯牛車下也,桓公辟席再拜曰:寡人與二大夫能無忘夫子之言,則國之社稷必不危矣。
管子(繁)山至數第七十六.」管子對曰:「君失大夫為無伍,失民為失下,故守大夫以縣之筴,守一縣以一鄉之筴,守一鄉以一家之筴。」管子對曰:「王者藏於民,霸者藏於大夫,殘國亡家藏於篋。」桓公問管子曰:「請問爭奪之事何如?」管子對曰:「馮市門一吏書贅,直事若其事,唐圉牧食之人,養視不失扞殂者,去其都秩,與其縣秩,大夫不鄉贅合游者,謂之無禮義,大夫幽其春秋,列民幽其門山之祠,馮會龍夏牛羊犧牲,月賈十倍異日。
桓公曰:“吾欲杀正商贾之利而益农夫之事,为此有道乎?”管子对曰:“粟重而万物轻,粟轻而万物重,两者不衡立。故杀正商贾之利而益农夫之事,则请重粟之价金三百。若是则田野大辟,而农夫劝其事矣。”桓公曰:“重之有道乎?”管子对曰:“请以令与大夫城藏,使卿、诸侯藏千钟,令大夫藏五百钟,列大夫藏百钟,富商蓄贾藏五十钟,内可以为国委,外可以益农夫之事。”桓公曰:“善。”下令卿诸侯令大夫城藏。
管仲反。」管仲曰:「不可,臣聞有土之君,不勤於兵,不忌於辱,不輔其過,則社稷安,勤於兵,忌於辱,輔其過,則社稷危。」管仲曰:「諸侯之君,不貪於土,貪於土,必勤於兵,勤於兵,必病於民,民病則多軸,夫軸密而後動者勝,軸則不信於民,夫不信於民則亂,內動則危於身,是以古之人聞先王之道者,不競於兵。及管仲於途。」對曰:「臣聞之,沈於樂者洽於憂,厚於味者薄於行慢於朝者緩於政,害於國家者危於社稷,臣是以敢出也。
一称王叔。利天下者取天下,安天下者有天下,爱天下者久天下,仁天下者化天下」(《群书治要》三十一,此二篇在「军势」後。)    ◇ 虎韬  武王胜殷,召太公问曰:「今殷民不安其处,柰何使天下安乎?今王收天下,必以王为得,韩危社稷以事王,天下必重王。今王毋与天下攻齐,天下必以王为义。」)  ◎ 王舍国瓶沙王(《五愿经》作?比沙王)    ◇ 与德差伊罗国佛迦沙王书  我国中有金银珍宝甚多,我不用为宝。
中庸全文及译文。第02章 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2.「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译文)1.仲尼说:“君子中庸,小人违背中庸。(译文)孔子说:“中庸大概是最高的德行了吧!(译文)1.孔子说:“天下国家可以治理,官爵傣禄可以放弃,雪白的刀 刃可以践踏而过,中庸却不容易做到。故君子 语大,天下莫能哉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译文)1.君子的道广大而又精微。5.是故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
齐桓公染於管仲、鲍叔,晋文公染於咎犯、郄偃,荆庄王染於孙叔敖、沈尹蒸,吴王阖庐染於伍员、文之仪,越王句践染於范蠡、大夫种。范吉射染於张柳朔、王生,中行寅染於黄籍秦、高强,吴王夫差染於王孙雄、太宰嚭,智伯瑶染於智国、张武,中山尚染於魏义、椻长,宋康王染於唐鞅、田不禋。故善响者不於响於声,善影者不於影於形,为天下者不於天下於身。於师愠,怀於俗,羁神於世,矜势好尤,故湛於巧智,昏於小利,惑於嗜欲;
齊桓公染於管仲、鮑叔,晉文公染於咎犯、郤偃,荊莊王染於孫叔敖、沈尹蒸,吳王闔廬染於伍員、文之儀,越王句踐染於范蠡、大夫種,此五君者所染當,故霸諸侯,功名傳於後世。故善響者不於響於聲,善影者不於影於形,為天下者不於天下於身。學於孔子。安危榮辱之本在於主,主之本在於宗廟,宗廟之本在於民,民之治亂在於有司。治物者不於物於人,治人者不於事於君,治君者不於君於天子,治天子者不於天子於欲,治欲者不於欲於性。
事武王成王康王。【賈誼新書脩政語下。】  武王問太公曰。末多此二語。】  武王問太公曰。三百八十六。】  武王問太公曰。太公負王。【史記越世家索隱。】  武王問太公曰。【御覽四百三十七。】  武王問太公曰。【續漢郡國志五注。】  武王問太公曰。【羣書治要三十一。】  武王問太公曰。【同上。】  武王問太公曰。【御覽六百四十二。】  武王問太公曰。事類賦注三。】  武王問太公曰。武王問太公竝何名。
』於是異日果與吳戰於五湖,吳師大敗,遂大圍王宮,城門不守,禽夫差,戮吳相,殘吳二年而霸,此先順民心也。靜郭君善劑貌辨。數年,威王薨,宣王立,靜郭君之交,大不善於宣王,辭而之薛,與劑貌辨俱。」靜郭君曰:「受薛於先王,雖惡於後王,吾獨謂先王何乎?且先王之廟在薛,吾豈可以先王之廟予楚乎?』宣王太息,動於顏色,曰:『靜郭君之於寡人一至此乎!天下之王皆不肖,而惡王之賢也,因相與合兵而攻王,此王之所以亡也。
''赐我先君履,东至於海,西至於河,南至於穆陵,北至於无棣。今之 嗣主,忽于至道,皆於教,乱於治,迷於言,惑於言,沈於辩,溺於辞。齐王闻之,君臣恐惧,遣太傅赍黄金千斤,文车二驷,服剑一,封书谢孟 尝君曰:&寡人不祥,被於宗庙之祟,沈於谄谀之臣,开罪於君,寡人不足为也。&昔 穆公求士,西取由余於戎,东得百里奚於宛,迎蹇叔於宋,求丕豹、公孙支於晋。故祸莫於欲利,悲莫痛於伤心,行莫丑於辱先,而诟莫大於宫刑。
吳敗楚兵於柏舉,遂入郢,昭王出亡在隨,申包胥不受命而赴於秦乞師,曰:「吳為無道行,封豕長蛇,蠶食天下,從上國始於楚,寡君失社稷,越在草莽,使下臣告急曰:『吳,夷狄也。」於是救衛於楚丘。據九鼎,按圖籍,挾天子以令於天下,天下莫敢不聽,此王業也,今夫蜀西僻之國,而戎狄之倫也,弊兵勞眾,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為利,臣聞爭名者於朝,爭利者於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朝市也,而王不爭焉,顧爭於戎狄,去王遠矣。
孟子:梁惠王章句下凡十六章孟子。』今王田獵於此,百 姓聞王車馬之音,見羽旄之美,舉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獵,夫何使我至於此極也?王請大之。齊宣王見孟子於雪宮。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貨。孟子謂齊宣王曰:「王之臣,有託其妻子於其友,而之楚遊者;孟子見齊宣王,曰:「所謂故國者,非謂有喬木之謂也,有世臣之謂也。孟子見齊宣王,曰:「為巨室,則必使工師求大木。宣王問曰:「或謂寡人勿取,或謂寡人取之。
管子(繁)地數第七十七.」管子對曰:「地之東西二萬八千里,南北二萬六千里,其出水者八千里,受水者八千里,出銅之山四百六十七山,出鐵之山三千六百九山,此之所以分壤樹穀也。」管子對曰:「昔者桀霸有天下,而用不足。」管子對曰:「山上有赭者,其下有鐵。」管子對曰:「夫玉起於牛氏邊山,金起於汝漢之右洿,珠起於赤野之末光,此皆距周七千八百里,其涂遠而至難。」管子對曰:「不可,夫本富而財物眾不能守,則稅於天下。
」執其手而與之帧  遂使之行成於吳曰:「寡君勾踐乏無所使,使其下臣種,不敢徹聲聞於天王,私於下執事曰:寡君之師徒,不足以辱君矣,願以金玉子女賂君之辱,請勾踐女女於王,大夫女女於大夫,士女女於士,越國之寶器畢從;故曰:「式於政,不式於勇;是以古之作者,寄身於翰墨,見意於篇籍,不假良史之辭,不托飛馳之勢,而聲名自傳於後。然困於南陽,險於烏巢,危於祁連,逼於黎陽,幾敗北山,殆死潼關,然後偽定一時爾。
管子(繁)輕重甲第八十.」管子對曰:「輕重無數,物發而應之,聞聲而乘之,故為國不能來天下之財,致天下之民,則國不可成。」管子對曰:「昔者桀之時,女樂三萬人,端譟晨樂,聞於三衢,是無不服文繡衣裳者,伊尹以薄之游女,工文繡纂組,一純得粟百鍾於桀之國。桓公問管子曰:「夫湯以七十里之薄,兼桀之天下,其故何也」?」管子曰:「女華者,桀之所愛也,湯事之以千金;」管子對曰:「君請遏原流,大夫立沼池。
(言如此乃免於晋楚之难)子展侵宋(欲以致诸侯)诸侯伐郑齐太子光宋向戍先至於郑门於东门其莫晋荀?至于西郊东侵旧许(许之旧国郑新邑)卫孙林父侵其北鄙诸侯会于北林师于向(向地在颍川长社县东北)右还次于琐(北行而西为右还荣阳宛陵县西有琐候亭)?围郑观兵于南门(观示也。)西济于济隧(济隧水名)郑人惧乃行成。赵王不听与平阳君为媾发郑朱入秦秦内之赵王召虞卿朝歌有甯乡曰:寡人使平阳君为媾於秦秦已内郑朱矣。王。
句践之地,南至於句无,北至於御儿,东至於鄞,西至於姑蔑,广运百里。今之嗣主,忽于至道,皆於教,乱於治,迷於言,惑於言,沈於辩,溺於辞,以此论之,王固不能行也。齐王闻之,君臣恐惧,遣太傅*黄金千斤,文车二驷,服剑一,封书谢孟尝君曰:&寡人不祥,被於宗庙之崇,沈於谄谀之臣,开罪於君,寡人不足为也。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於戎,东得百里奚於宛,迎蹇叔於宋,求丕豹,公孙支於晋。流水周於舍下,飞泉落於檐间;
《孝经》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着作。有人说是孔子自作,但南宋时已有人怀疑是出于后人附会。清代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指出,该书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成书于秦汉之际。自西汉至魏晋南北朝,注解者及百家。现在流行的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注,宋代邢邴疏。全书共分18章。 该书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发了儒家的伦理思想。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书中指出,孝是诸德之本,“人之行,莫大于孝”,国君可以用孝治理国家,臣民能够用孝立身理家,保持爵禄。《孝经》在中国伦理思想中,首次将孝亲与忠君联系起来,认为“忠”是“孝”的发展和扩大,并把“孝”的社会作用绝对化神秘化,认为“孝悌之至”就能够“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10.在事情没有成形前就能预防,而不在事情成形后再去留心--相关文章
“” 的更多相关文章
老子曰:道者敬小微,动不失礼,百射重戒,祸乃不滋,计福勿及,虑祸过之,同日被相,蔽者不伤,愚者有备与智者同功。患祸之所由来,万万无方,圣人深居以避患,静默以待时,小人不知祸福之门,动而陷于刑,虽曲为之备,不足以金身。老子说:体道之人谨小慎微,举动不失时机,多欲重戒,祸才不能滋生,算计福却不企及,思虑祸却可以躲过,同一天遭霜,掩蔽者免遭伤害,愚者有所准备与智者有同样的功效。
《管子·形势》根据人的言行罗列出六种小人:“訾讆之人”、“忧在近者”、“必得之事&、“必诺之言”、“小谨者”、“訾食者”。《管子·形势解》逐一分析了六种小人表现与危害:一、“訾讆之人”“毁訾贤者之谓訾,推誉不肖之谓讆。訾讆之人得用,则人主之明蔽,而毁誉之言起。任之大事,则事不成而祸患至。故曰:“訾讆之人,勿与任大。”毁谤诽议贤者的人,吹捧不肖之徒的人。六、“訾食者”
【大意】能够了解别人的人是有智慧的人,能够了解自己的人才算是更明智的人。【大意】祸难,幸福依倚在其中;【大意】只有有远见的人才能够在祸患没有形成的时候就预防它。【大意】前面的车倾覆了,后面的车就会有所警惕。【大意】不要以为坏事小就去做,不要以为好事小就不去做。【出处】《挛宕 贰ち婀俅 颉贰? 【大意】祸患的发生常常是由于一些小的失误积累而成的,智慧而又勇敢的人常常被自己所喜好的东西所困惑。
版法,是指书写在木版上的常法。本篇只此一节,管子首先提出要端正心态,才能完成《立政》篇中提出的三本。
世间的事儿,不到迫不得已就别干;干了也不要强求成功。不“迁令”,不“劝成”,就等着接受命运安排的结果吧。
释义:君子具有长远的忧虑谋划,就不会有眼前的祸患。释义:处于安逸的环境里,要考虑可能出现的危险和困难,这么想了就会有准备,有准备就没有祸患了。释义:预先虑及危难,危难可免;释义:比喻人要看得远。释义:原比喻平时不往来,遇有急难才去恳求。释义:按下葫芦又起瓢就是说在水缸里把葫芦按下去了,瓢又浮起来了。释义:比喻事到临头才做准备,虽起不到更大的作用,但也可以应付应付。释义:比喻做事情要提前做准备。
江苏省如东中学课外名句集锦(释义)江苏省如东中学课外名句集锦(释义) 寄语:理解记忆,准确运用,提升素养,善莫大焉。所以人没有礼义就不能生存,事情没有礼义就不能办成,国家没有礼义就不得安宁。世间的好人不会花言巧语,能言善辩的人不一定是好人。(五)《庄子》 40、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
神人。神人能淡漠默恬愉、不染不移,养其心以无欲, 颐其神以粹素,扫涤诱慕,薄喜怒之邪, 无爱恶之端,则不请福而福来,不让祸而祸去矣。--葛洪。
庄子的理想人格及其魅力。庄子在《大宗师》(《庄子》篇名,下同)里用一种充满憧憬的笔调描绘出他心目中的“古之真人”形象:诚如李泽厚先生所识,庄子的“这种''真我’才是如宇宙那样自自然然地让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融为一体,主观即客观,规律即目的,人即自然。这也就是''道’。所以庄子所追求的最高理想并不是某种人格神;它所描述和追求的只是具有这种心理—精神的理想人格”[1]。庄子在《山木》里讲了这么一个故事:
祸福不侵的神人境界。凡人所认为的福其实不是真正的福,凡人所认为的祸其实也不是真正的祸,只有前文所提到的至“安”的境界才是真正的福,而人事或者人心的躁动则是一切祸的根源。老子曰:所谓圣人者,因时而安其位,当世而乐其业,夫哀乐者德之邪,好憎者心之累,喜怒者道之过,故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静即与阴合德,动即与阳同波,故心者形之主也,神者心之宝也,形劳而不休即蹶,精用而不已则竭,是以圣人遵之不敢越也。
《老子》品读。“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第八章)在老子看来,天下最大的善性莫若水,水滋养与造福万物,却不与之争任何名利,停留在众人所厌恶的地方,所以是很接近“道”的。老子的“上善若水”,就是借水包容广阔、扬清涤浊、涮新世界的特性来比喻圣人为政廉洁如水,警示今人要像水一样懂得自清、自谦、自律。
中卿进曰:“配天而有下土者,先事虑事,先患虑患。先事虑事谓之接,接则事优成;先患虑患谓之豫,豫则祸不生。事至而后虑者谓之后,后则事不举;患至而后虑者谓之困,困则祸不可御。”授天子二策。天子刚登上帝位时,上卿走上前说:“天下的忧虑这样深长,您该怎么办呢?能够除去祸患就有幸福,不能除去祸患就会受害。”说完就把第一篇册书交给天子。
凡是钻头觅缝去找钱的人是找不到钱的,而踏踏实实做事情的人,事情成功之后,财富名誉地位都会随之而来。
我们不能只凭着自己狭隘的知识面来判断,而是要相信圣人的判断。圣人已经把这些都显示给我们了,关键是我们去不去学习圣人的书籍。
地出物而圣人是时,鸡鸣而人为时,观彼万物,且何为求?是彼万物,必有常。故万物之所生也,性于从;万物之所反也,性于同。土地生万物,人人追求它,雄鸣按时叫,人们用它报时。所以,福的产生从何处辨别?祸的产生又从何处辨别?承平安定的国家该如何办?倾危之国、覆灭之国、多事之国、孤立之国、受宰割之国,都该怎么办呢?推出那五行一定相生相胜,天下的万物都尽称其名。所以,万物相生其性相从,万物相反其性相同。
43-道德真经广圣义卷之四十三道德真经广圣义卷之四十三  唐广成先生杜光庭述  为无为章第六十三  疏:前章明妙本冲奥,坐进是辅相之门。皆萌心之际已息机缘,既不为之於大於难,不俟制之於细於易,此理心则虚寂,理化则安贞也。义曰:有道之君、修身之士,不为轻诺之约,重静以循常,不兴多易之心,恬和而应物,所以於国则咸服诚信,於身则外息过尤,自绝难大之瑕,以契无为之道矣。然而明在於察微,能在於杜欲。
《道德经与人生》丨圣人通常以什么来预测吉凶?孔子看了看这小白牛,说:“这是好事啊!吉祥之兆!将这小白牛献祭给天帝吧!你们家会获得福报的。”父亲很高兴地将小白牛献祭给天帝,回到了家。父亲眼睛瞎了,看不见路,于是就让他的儿子带着这头小白牛,再次去见孔子。儿子又带上小白牛,前去拜访孔子,并将黑牛又生了小白牛,父亲眼睛瞎了的事情,统统告诉了孔子,希望从孔子这里知道他们家到底是凶是吉、是福是祸的答案。
13-道德真经广圣义卷之十三道德真经广圣义卷之十三  唐广成先生杜光庭述  宠辱若惊章第十三  疏:前章明染逐尘境,驰骋则发狂。宠辱若惊。故贵以身为天下者,若可寄天下;疏:言人君自矜贵其身,以为天下之主者,贵身则凌人,人故不附,可暂寄尔。疏:若自爱其身以为天下之主者,爱身则慈人,慈人则推乐,故可托身於万人之上,长为之主矣。忘天下者游心澹漠,冥神虚无,任物自然而然,不以汨其虑,无私而天下理。
【译文】:君子生活在这世间,做的是他们可以做的那些合法正直的事情,不做那些不可做的违法乱纪、邪门歪道的事情。【译文】:君子是可以接纳他人的劝谏的人,这让他们更加聪明和富于智慧。【译文】:孔子说:“君子求同存异,小人外和而内不和。”所以,君子收获大道,而小人求得利益。【译文】:山外有山,人外有人。【译文】:精于做买卖的商人会把最好的东西藏起来不让人轻易看见,君子有着深厚的德行却不向外显露。
何者?用兵之端,陛下作之,是以吏士无怒敌之意,而不直陛下也。今陛下盛气于用武,势不可回,臣非不知,而献言不已者,诚见陛下圣德宽大,听纳不疑,故不敢以众人好胜之常心,望于陛下。如今,陛下您要使用武力的心气正在十分旺盛的时候,那种气势,大概是不会回头的,臣并不是不知道这些,但是臣却还是不断地向陛下进谏,那是因为,臣确实也知道,陛下您有着宽大的圣德,对于大臣们的劝谏,总是虚心接受而不随便地加以怀疑。
【原文】子列子曰:“天地无全功,圣人无全能,万物无全用。故天职生覆,地职形载,圣职教化,物职所宜。然则天有所短,地有所长,圣有所否1,物有所通。【说明】天地万物各有各的功效、职责,谁都不是万能的,正因为各有各的功效、职责,我们这个宇宙才能和谐,如果天地万物都越俎代庖,超越自己的职责,那么我们这个宇宙也就混乱不堪了。
凡是有人的地方,都有人类社会组织,既有社会组织,那么就有法律制度及等级制度,既有法律制度及等级制度,那么就有压迫与束缚,因此就会有人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走自己的人生道路。
不知知,病也。圣人没有缺点,因为他把缺点当作缺点。正因为他把缺点当作缺点,所以,他没有缺点。因为前后文都是讲治国,而且圣人没有缺点也不合《关尹子》和《文子》里对圣人的定义。马王堆版是“知不知,尚矣;不知不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知--同智,以为小聪明。圣人治国不会自取其祸,是因为他把采用那种其实是祸患的小聪明的治国方针的行为认为是祸患,所以他绝圣弃智,终于没有祸患了。
汉代刘向《说苑·建本》当国君者,把老百姓当昨天,百姓亲附他则国家安宁,百姓帮助他则国家富强,百姓指责他则国家危难,百姓背叛他则国家灭亡。《左传》襄公十四年杰出的君主如果奖励好人善事,惩处邪恶,象养育自己子女那样爱护百姓,象天空那样庇佑他们,象大地那样包容他们,那么百姓尊奉君主,就象对父母那样爱戴,对日月那样敬仰,对神明那样恭敬,对雷霆那样畏惧,这样,国君怎么能被人民赶跑呢?天下:指天下百姓。
(君子是君子不是因为他得到了什么,小人是小人不是因为失去了什么,君子和小人的区别不过仅仅是内心的修养而已。)(君子没有成功的时候,不过是众多平常人中的一员罢了,然而现实中的小人远远多于君子,众人是很难战胜的。)君子、小人不是问题的所在,只要不怕当君子吃苦受累,何必畏惧当小人受人瞧不起?)节不抵金,人困难为君子。(忠于自己的上司才叫做仁者君子,君子虽然忠于自己现在的上司却能够不忘记自己以前的上司。)
《金人铭》全文翻译〖说明〗《汉书.艺文志》有《黄帝铭》六篇,今已亡。左陛之前,有金人焉。道家向来被称为黄老之术,以《金人铭》对照《老子》,亦可知其为《老子》的思想源头。不要多生事,多生事多祸患。即使你不对人说什么又有什么损伤,虽然祸患将要形成;即使你一句话也不说又有什么伤害,虽然祸患即将发展变大;虽然那意外的祸患已经形成;凶暴、强横的人是没有好结果的,争强好胜的人最终将碰到敌手。
7-南华真经口义卷之六南华真经口义卷之六  鬳斋林希逸  内篇人间世下  故法言曰:无迁令,无劝成,过度益也。颜阖将为太子之傅而求教於伯玉。栎社见於匠石之梦曰:汝以我为散木,则是以文木而比量我也。汝亦无用之人,何讥我无用之木,故曰:几死之散人,又恶知散木。见大木焉有异者,言其大有异於寻常也。人之本性本来光明,汝迷而失之,则叉至行於世而有伤。南华真经口义卷之六竟  #1五:原作『王』,据明本改。
《诗经·大雅·丞民》谓深明事理的人能保全自己。《诗经·大雅·大明》惟有这位文王,处事恭谨,唯恐有错。《诗经·大雅·丞民》 古训:古人的训诫、教悔。《孟子·离娄下》君子具有长远的忧虑谋划,就不会有眼前的祸患。●福生于隐约,而祸生于得意。汉·刘向《说苑·警慎》 幸福产生于小心恭谨、意深言简,而祸患产生于自鸣得意。北朝·北齐·刘昼《刘子·慎言》谓明于事理的人言谈谨慎,所以不说错话;事前不防祸患,祸患必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巧若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