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2017上半年中国经济6,9下半年会怎样

2009年中报告:中国十大经济猜想
  日 13:51 公培佳 & 华夏时报 
  猜想一:复苏无悬念&通胀成隐忧?&   宏观经济“半年报”一出,此前担心的保八似乎变得毫无悬念。不过,国内经济已走出“V型曲线”在被广泛认同的同时,复苏质量仍备受质疑。&  “投资过快增长拉动下,消费仍是短板,出口则持续低迷;另一方面,钢铁、水泥产能明显过剩,民间投资仍按兵不动,更为诟病的是通胀预期越来越强烈。”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郑新立、北京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中心主任曹凤岐等中央智囊级专家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分析称。&  对此,中央高层和智囊,甚至包括信贷、财税等相关部门负责人纷纷选择在6、7月份到各地摸底调研,为研判下半年经济形势和宏观政策蓄势。&  7月23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明确表示,要求稳定宏观政策。结合最近中央高层多次表态,可以肯定的是下半年宏观政策方向上不会变,但具体到细节会有微调。本报多方采访了解到,针对上述问题,下半年宏观经济将重在修复,从而提高经济复苏的含金量。&  保八无悬念&  近期公布的宏观经济“半年报”显示,我国上半年GDP增速为7.1%,其中二季度已达7.9%,这和实现全年目标8%已近在咫尺。在4万亿投资刺激下,仅仅过了半年,宏观经济就画出了一个“V型曲线”。&  其中,最能体现经济复苏的发电量和用电量6月份分别同比上升了5.2%和4.3%,就在5月份,这两个数据还分别为-2.57%和-3.55%。记者还了解到,7月上旬最新发电量,仍在延续6月以来的增长势头。&  另外,6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反弹至10.7%,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连续4个月高于50%,均预示着2009年经济复苏前半场告捷。&  就在“半年报”发布当天,郑新立对本报记者分析:中国经济已经率先复苏。长城伟业期货公司首席经济学家谭雅玲接受本报采访时称:“保八不是问题,关键是经济增长是否能够健康持续。”&  复苏质量受质疑&  棋至盘中,保八全局就已悬念尽失。眼下的问题是,经济增长的成色如何?&  数据显示,目前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尽管已由年初3.8%的低点升到了10.7%,但和正常情况下的40%左右的水平仍相去甚远。&  更能说明问题的是,在拉升经济的三驾马车中,上半年投资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87.6%,拉动GDP增长6.2个百分点;最终消费拉动GDP增长3.8个百分点;净出口反下拉GDP增长2.9个百分点。&  对此,郑新立直言,投资一家独大,三驾马车严重失衡,这显然不符合经济复苏初衷。曹凤岐也认为“经济回升基础尚不稳固”,这也和最近中央高层频繁表态的判断一致。&  工信部刚刚公布的数据证实,目前投资聚集产业已是产能严重过剩,前三名正是钢铁、水泥和船舶;其中前5个月,全国水泥新增产能超过2亿吨,造船工业能力过剩约1600万载重吨左右。与此同时,在信贷大量流入楼市、股市之际,民间投资却不足,广大中小企业依然不振,信贷结构严重失衡。&  更为激烈的质疑来自上半年7.3万亿、全年或超10万亿的天量信贷,这导致对未来的通胀预期不断高涨。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吴晓灵7月22日公开承认,上半年货币信贷执行情况偏离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为今后经济调整埋下了隐患。&  谭雅玲和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副主任祝宝良均对本报预测,11月或年底,通胀就会出现,而这对经济复苏非常不利。不过,本报记者从深圳刚刚大幅下调最低工资标准指导价可以看出,普通百姓工资收入并不理想,通胀的可能性并不大。&  高层智囊一线摸底&  进入7月份,来自国务院、央行、财政部、银监会等高层的关于下一步经济走势和宏观政策取向的声音高度一致:“经济回升基础还不稳固,将继续实施刺激政策,坚定不移地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不过,最近央行年中会议召开时,国内两家媒体同一时间挖出的新闻内容却截然相反,一家说央行已把防通胀列入下半年工作重点,另一家却予以否认。这显然不仅仅是误报,其背后透露出的,其实是相关部门之间,甚至是同一部门内部对经济的判断仍有分歧。&  7月9日,国务院在中南海召开会议问计众专家智囊。本报记者采访知情人士获悉,这一天,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经济学家以及部分部委的高级官员碰面时,对未来经济走势分析并不一致,其中专家对未来通胀预期尤其敏感。&  事实上,这个时候中央对于经济形势已是了然于胸。就在7月9日前一天,温家宝总理刚从山西回来,而这也是总理连续第五个周末到地方调研。不仅如此,在6月份短短一个月内,中央最高层已对全国15个地区完成了调研。记者了解到,中央高层的摸底结果是:发现上述众多问题的同时,对部分专家大呼通胀、调整宏观政策并不认同。&  “在外出差。”多位政府智囊近日在电话里多对本报记者这样表述。记者获悉,这些政府智囊受政府委托和相关部门负责人一起,继续到一线收集最真实的经济情况。&  提高经济复苏含金量&  国内应对金融危机,经济复苏成绩很突出,问题也多多。进入下半年,如何应对?一位专家对本报分析下一步调控时的用词是:变“救急”为“养生”。毫无疑问,在今年GDP增速是7.9%、8%还是8.1%争论变得意义不大的情况下,如何提高经济复苏的含金量,才是下半年的重点所在。&  最近,国家已经紧急叫停投资规模巨大的金沙江水电项目、严控信贷资金流入股市、楼市等。本报记者了解到,8月份很可能会有一份力保中小企业发展的“民间投资新计划”出台。&  7月22日,吴晓灵吹风称:“要给央行的货币政策提供有利空间,如果有朝一日央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大家不要有过多恐慌。”&  “哪怕让下半年经济回暖步伐相对稍微放慢一些也不要紧,关键是要提高经济上升质量。”上述专家透露,政策大方向上铁定不会变,但针对三驾马车严重瘸腿现状,细节上肯定会有所调整。&  对此,曹凤岐和祝宝良均认为:“下一阶段应把调整结构作为重点,如将鼓励投资调整为刺激民间投资,让众多实体经济受益。”而在外贸上,充分利用现在的外汇储备,鼓励企业走出去;刺激内需上继续细化家电、下乡计划。&  &
  猜想二:积极财政政策将结构性调整?&  本报记者&吴丽华&北京报道&  积极财政政策走过半年之际,财政收入终于等来一次漂亮的月报。&  6月份,全国财政收入实现同比增长19.6%,如果今年后几个月数据与此相当,财政收入增长9.8%的年度预算将不至于落空,而这正是财政部一直最担心的问题。&  困难显然还很大。&  “近期财政收入增幅有所回升,相当程度上是因为成品油税费改革后转移性消费税增加较多以及一些一次性收入增加的影响。”财政部6月份收支报告指出,全年财政收支矛盾仍很突出,财政收入持续增长的基础尚不牢固,而支出势头不减。&  中央财经大学财经研究院院长王雍君告诉本报记者,如果考虑到大量的或有负债和隐性负债,财政压力已经非常明显,如果经济没有明显起色,那么未来的财政状况将令人担忧,财政空间也将变得越来越狭窄。&  对此,中央政治局7月23日召开会议强调,把困难和挑战估计得更充分一些,宏观政策取向不能改变。&  从近来高层反复强调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来看,积极财政政策远没到功成身退之时。而积极财政政策如何继续则成为摆在决策者眼前的难题。&  “积极财政政策方向不变,但会致力于结构调整。”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副主任祝宝良等多位专家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前期“救急式”保增长措施已初见成效,下一步重点将从“救急”调整为“养生”。&  收支矛盾尖锐&  税收收入的负增长局面从2008年7月一直延续到今年5月。&  时至6月,在经济刺激政策带动下,增值税、营业税实现正增长,带动税收才首次实现正增长12.2%。&  而整个上半年,受税收收入持续负增长拖累,在非税收入同比增长31.4%补充下,全国财政收入仍然同比下降了2.4%。&  收入下降的同时,财政支出却在大量增加。&  去年第四季度已安排新增投资1040亿元,2009年共安排新增投资4875亿元。截至6月25日,1.18万亿元新增中央政府公共投资已安排资金5915亿元。&  财政部数据显示,上半年我国财政盈余5073.58亿元同比大幅下降了约57.5%,其中,支出则同比大幅增长26.3%。&  事实上,企业所得税等与生产相关税种的大幅减收,还反映出实体经济依然不容乐观。对此,中央财经大学财政学院院长马海涛指出,特别是企业经济形势依然没有走出困境。&  “目前,财政收支形势不容乐观。”王雍君直言,即使“保八”成功,财政收入依然很难乐观,历来财政收入的波动幅度都远大于经济增速。&  而财政压力还不止如此。&  在王雍君看来,9500亿财政赤字在3%的警戒线范围内,但若加上规模巨大的隐性债务,财政压力就非常大了。据他分析,公开官方数据并不包括那些通常不透明、数额巨大的政府隐性债务,如财政担保和财政支持的政策性银行均发放了大量高风险贷款,一旦出现问题,这些负债的还本付息将不得不由政府承担。&  税改进退两难&  严峻的财政形势下,既定的税制改革则走向了两难路口。&  5月25日,国务院批转发改委关于《2009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工作意见》的通知,通知要求加快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其中物业税、环境税、个税、资源税等广受关注的税制改革被再次提及。&  但是,记者一直跟踪采访获悉,这些广受关注的税制改革并没有进一步的实质进展。最典型的是资源税改革,这个早在2007年底就已经确定要出台的改革方案,至今难产。&  《2009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工作意见》公布之时,曾有专家分析,为增加提振经济的财力保证,以增加财政收入,一系列税制改革提速可能成为选择,不过到目前为止,税制改革提速迹象并没有显现。&  有财政部人士告诉记者,在经济形势不好的情况下出台税改方案将更加谨慎、难度也更大。&  现在的问题是,增加企业税负的税改将增加企业负担,对实现经济复苏不利;而有利于企业的减税政策则会造成财政进一步减收,加剧财政困难局面。&  事实上,此前公布的高达5000亿规模的减税方案,已然加剧了财政收入的困难局面。财政部上半年税收收入分析明确指出,政策性减收因素影响较大。&  记者了解到,受减税政策影响,证券交易印花税和车辆购置税在股票、汽车成交额大幅增长的情况下依然减收,出口退税大幅增加也相应减少了税收收入。&  国家信息中心宏观政策动向课题组胡少维则撰文指出,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经济运行中不确定因素和突发性风险依然较多,即使相关税制改革方案成熟,也要充分考虑各种因素,把握好出台时机。&  取道结构调整&  时至年中,收支困局背景下,下半年财政政策如何取舍?&  “将致力于结构调整。”王雍君等接受本报采访的多位人士分析下一步积极财政政策方向时认为,大方向肯定不会变。&  王雍君认为,国内当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产能过剩;所以,结构性减税、停止或减少对产能过剩产业的补贴、优化涉外税收优惠政策是下一步重点。&  申银万国宏观分析师李慧勇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前期“救急式”的保增长措施已初见成效,宏观政策重点将从“救急”调整为“养生”,调结构将成为政策的主要着力点。&  祝宝良在接受本报采访时指出,下半年不宜再加大“保增长”方面的政策刺激力度,应将工作重点放在落实和完善已出台的政策上,同时,要进一步完善结构调整、科技支撑和改善民生的政策,培育带动新一轮经济复苏的新增长点。&  “启动内需的投入不能仅着眼于总量上的扩张,更应该基于未来发展的宏图加大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胡少维称。&  海通证券首席宏观经济分析师陈露分析,下一步调结构政策将全面铺开,从2008年四季度开始,保增长的措施中往往伴随调结构的政策,重点将是积极扩大内需,特别是拉动消费需求。&  &
&&&&猜想三:从“宽松”回归“适度”货币政策在不变中求变&  本报记者&唐玮&北京报道&  “已经卖出去了?那你再帮我找找吧。”就职于某国际顾问公司的高路挂了电话,有些郁闷,刚刚中介半欣喜半遗憾地告诉他,昨天他看的房子已经卖了。不过,这在他意料之中。&  同样在昨天,其在英国留学时的同学,供职于NGO、两耳一贯不闻两市的蔡林,迅速签下了购房合同,从构思到行动再到成行,仅用了一天时间。&  买房也扎堆。近期,其供职于世界20强的同学韩亚,也迅速出手。从2007年就看房的“战友”小陶,曾经坚定地认为,可以等待良机。而在常常耳濡目染“通胀预期”之后,也仅用一天就订下了房。“这房价看样子还得涨啊,通胀预期这么高。”她果断地回答,毫无是否买在高处而不胜寒的担心。&  高路曾在今年1月份时坚信,房价会继续下降,因为他当时接触的房地产公司,多家出现了财务困难。然而,度过了寒冬的房地产市场迅速回暖并飞升,他身边的朋友即使没有急切的购房需求,也耐不住性子了。&  这是极为普通的一个群体的故事,相同的故事,正在各地争相上演。根据统计局的数据,1-6月,北京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达到了117.2%,销售额同比增长113.8%。&  现在看来,谨慎的高路错失良机。他当时也经过了实地考察、详细分析数据,但他千算万算,少算了一个最为关键的变量――信贷投放的能力。&  2009年上半年新增信贷7.37万亿元,广义货币增速放大到了28.79%,远远超出市场的预期,甚至在监管部门的意料之外。年初设定的新增信贷至少5万亿元、货币增速17%的目标,已被轻松跃过。&  几乎失控的信贷投放,尚不牢固的经济基础,两种截然相反的顾虑,成为货币政策管理者的紧箍咒。&  那么,紧箍下的货币政策,会转向吗?如果仅是微调,如何“微”?《华夏时报》的记者一遍遍问经济学家、分析员,对于第一个问题,大多认为短期内不会,即使变也会出现在12月的经济工作会议之后,第二个问题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货币政策看起来像是在玩文字游戏,央行法律要求其保持经济增长,也得防止通货膨胀。但是,在上层认定经济回升的基础不稳的情况下,央行必须得继续支持“宽松的货币政策”。不过,已经由侧重点“宽松”转到“适度”。&  从“宽”到“适”的距离,有人认为央票和定向央票足够;有人认为存款准备金率需调整;也有人认为需先节制新项目的上马,然后再视情况而定调整货币政策;甚至有人认为,由于信贷投放失控,热钱可能大幅涌入,常规手段(包括公开市场和加息)都难以改变下半年流动性泛滥的局面。&  货币政策微调的程度、效果,是否会转向,无疑是今年下半年最受关注的问题答案。央行相关负责人表示,下半年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不会改变。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货币政策由上半年的“宽松”正向“适度”转变。尽管央行未启动“存款准备率、存贷款利率”三率极端的调控手段,但是,央行的公开市场操作和窗口指导,看不见的手已经出手,停了7个月之久的央票发行,媒体称,央行对一家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定向发行450亿央票,以惩罚其半年放贷过亿,这是对其放贷“冲动的惩罚”。&  CPI仍显示通缩&  今年初担忧的是通缩。CPI在去年2月达到高点8.7%后,一路下滑,且跌幅不断扩大。2009年1月,PPI连续第二个月负增长,2月份CPI和PPI同比双双落入负值区间……随着一系列不容乐观的数据公布,是否已陷入通缩的讨论也甚嚣尘上。&  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及时发挥了作用,目前,通缩渐行渐远,数据也显示经济正在企稳回升,画出美丽的“微笑曲线”。&  国家统计局于7月16日公布了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数据显示,中国经济企稳回升态势已基本确立: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3.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9667元。其中,人均可支配收入8856元,同比增长9.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2%。6月,中国制造采购经理指数为53.2%,已连续四个月在50%以上。&  经济的回暖,天量信贷投放功不可没。上半年,新增贷款7.37万亿元,同比多增4.9万亿元。6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同比增长28.5%,狭义货币供应量增长达到了24.8%。&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李晓超曾在解析一季度数据时说:春天已经如约而至。而现在,市场担忧的是,炎热盛夏中是否会有中暑现象。&  中国社科院世经所国际金融研究室副主任张斌认为,由于此轮货币政策的刺激力度远远大于过往,再加上经济刺激计划中结构性问题的进一步恶化,未来的宏观经济有可能面临严重的资产价格泡沫风险和实体经济结构进一步扭曲的风险。&  温故而知新。上一轮货币和信贷扩张之后的情形记忆犹新,被张斌总结为三部曲:货币供给高位和资产价格爬升;资产价格泡沫和实体经济过热;通货膨胀和实体经济下滑。&  第一部曲是从2005年中期到2006年底,特征是广义货币增长处于高位和资产价格爬升,具体表现是广义货币高速增长,股票价格温和上涨,实体经济处于潜在水平,CPI低位。&  从2007年初到2007年底是第二部曲,特征是资产价格泡沫和实体经济过热,具体表现是股票价格泡沫,实体经济过热,通胀确定上升趋势。&  终曲是从2008年初到2008年底,特征是高通胀,伴随资产价格和实体经济急速下滑,具体表现是通胀走向顶峰,实体经济减速,股票价格快速下跌。&  对照现状,货币供给高位和资产价格爬升已有苗头。今年上半年M2平均超过了20%,3月开始一直保持在25%以上。上证综指也成为全球最抢眼的市场,上涨幅度接近70%。&  通胀预期抬头&  在享受股市上涨带来的投机喜悦和感叹不断攀升的房价的同时,疑问随之而来:货币和信贷扩张是否会引起通胀,重演上一次的三部曲?&  刚刚就任外汇管理局局长的易纲认为,当前,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过程中,各国央行都注入了大量的流动性,将来一旦市场好转,就面临着如何收回流动性的问题,如果收回机制建立得不好,就会有再次通胀的危险。&  他早在2005年《预防通货紧缩和保持经济较快增长研究》一书中,就提出了一个“通货膨胀-通货紧缩-通货膨胀”的三期模型:第一期是由产权缺失到通货膨胀,第二期是从通货膨胀到通货紧缩,第三期是从通货紧缩到再次通货膨胀。这个模型从产权缺失的角度诠释了中国的经济波动,并探讨了此条件下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相互转化的内在机理,这个模型现在依然适用。&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高级经济师朱敏认为,信贷是银行创造货币的主要途径,基础货币由此被数倍放大流入社会,虽然目前我国CPI依然处于下降时期,但这和去年同期基数较高有很大关系,预计从第三季度开始,在巨大的货币供应量的刺激下,“宽货币”、“宽信贷”的双宽组合,加上“输入型”通胀压力,由通缩趋势转化为通胀趋势的转换速度将加快。&  大量货币投放并不会马上造成通胀,而是有一个滞后期,等经济回稳,货币乘数效应会很快显现。根据国际信息中心的测算,M1和M2反映到CPI中,可能分别会滞后8-9个月和18-19个月。而历史上的通胀现象的形成,几乎都与货币有关。&  通胀的预期正在不断上扬,基准的7年期国债收益率已经上升至去年10月以来高点,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正在快速回升,“输入型”通胀压力有增无减。&  交银国际董事总经理、研究部主管杨青丽对本报记者说,综合而言,物价有望逐步反弹,通缩的压力会迅速式微,乃至在年内出现通胀的苗头。在相当宽松的货币政策下,目前市场上存在着较为强烈的对通胀的担忧。毋庸置疑的是,当通胀预期变得较为一致时,通胀就会真的降临。&  “我们既要关注影响价格下降的因素,也要注意引起价格上涨的因素;既要看到眼前变化的现象,也要看到未来可能的走势。”李晓超在介绍上半年经济情况时指出。&  正是这种尚未明朗化的情形,使得货币政策如履薄冰。&  政策困境:先解决什么&  “两个关注”注定了货币政策又遇两难。&  一边是极其严峻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尚不牢固的基础,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在7月17日的第三次经济金融形势通报会上也指出:“目前经济持续回升的基础还不稳固,仍然存在许多不稳定、不确定、不平衡的因素。”&  另一边是创历史纪录的信贷增速。即使在2007年,此轮经济偏“热”的年份,当时的信贷投放也不足现在的一半。2007年年底安排2008年全年人民币贷款增量为3.87万亿元,在当时是历史最高水平。这个最高,在今年一季度就被轻松突破。从年度数据看,自1978年以来,最高的人民币贷款增速为1986年的27.25%,其次为1995年的26.37%,此次高速放贷,在自3&月份越过历史高点达到29.78%后,一直持续在29%以上增长。&  天量的信贷投放理由很充分:被压抑两年多的放贷热情,在经济刺激的名义下,迅速爆发;银行考核、业绩压力,担忧下半年信贷紧缩迅速占位。&  不良影响也随之而来,刘明康指出,贷款高速投放积聚的风险隐患也在增加,银行业金融机构经营活动中的不审慎行为和冲动放贷、粗放经营的倾向有所抬头。当前,要特别防范项目资本金不实或不足的风险、票据融资风险、贷款集中度风险和房地产市场风险等新的风险点。&  监管机构不能坐视风险不顾,银监会要求,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切实加强风险管理,进一步优化信贷结构。要严守资本充足率底线,保持资本充足率在当前水平上的稳定,确保资本构成的质量;要严守拨备覆盖率底线,在年内必须将拨备覆盖率提高到150%以上;要控制房地产贷款风险,严格执行“二套房”标准……&  风险显而易见,市场议论纷纷,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变还是不变?&  基调依然是“适度宽松”。7月7日和9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召开两次经济形势座谈会,听取经济专家和企业、行业协会负责人意见和建议,指出经济发展正处在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仍然是我们面临的首要任务,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但央行通过公开市场发出了“微调”信号,引起了诸多注意。&  7月8日,央行意外提前公布6月新增贷款数据,1.53万亿元远远超出预期。而当天,央行也宣布重启1年期央票。此前,1年期央票已被停近8个月。&  随后,央行连续第三周在公开市场发行一年期央票,且收益率不断走高。7月9日发行的一年期央票,参考收益率为1.5022%,7月16日,央行再度发行一年期央票,收益率大幅跳升近10个基点至1.5950%,而21日发行的一年期央票利率又升至1.6467%。&  而央行已向商业银行下发通知,要求金融机构自6月份起,每月后五日逐日报送存贷款数据,表明央行更为密切关注信贷的投放。&  要转向了吗?巨额新增贷款、货币供应量超预期增长,以及公开市场上的信号,引发市场对央行下一步是否调整货币政策的猜测。&  从宽到适:考验调控艺术&  争议早有,认为目前的货币政策是“过于宽松”而非“适度宽松”。&  正是由于欧美商业银行普遍存在惜贷现象,量化宽松政策目前并未造成严重通胀预期。美国从2007年6月至今年5月,基础货币增幅高达114%,而广义货币(M2)增幅仅为9%。而中国执行宽松货币政策的背景与欧美有很大差别。中国并没有经历真正的金融危机,银行业也不存在有毒资产和信用萎缩的问题。&  央行在7月19日与20日召开的年中工作会上,依然提到继续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不过也提出了“既要保增长、又要防通胀”的下半年工作目标。&  而定向央票这项2007年曾为央行调控流动性最具针对性的手段,时隔两年后,将再度发行。据《财经》报道,央行向中行发行450亿元定向央票。而中行办公室向本报记者表示,现在还没有定论,尚待央行安排。&  中行今年上半年表现积极,上半年全部新增本外币贷款达到了1.023万亿元,也是唯一过万亿的银行。&  然而,多位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经济学家认为,央行目前只是实施微调,短期内宽松货币政策转向的可能性不大,只是上半年强调“宽”,下半年注重“适”。&  兴业银行资深经济学家鲁政委认为,微调的信号已经释放得很明显,而且已经达到了“敲山震虎”的效果,货币政策对流动性的管理,明显会比上半年加强,上半年强调“宽”,下半年强调“适”。&  “真正的转向,要等到12月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鲁政委表示,如果到第四季度经济回升势头得到进一步确认,宏观政策基调由当前的“扩张”取向再度回归到更为中性的“灵活”、“稳健”的可能性很大。目前,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调整的可能性不大。&  招商证券预计,三季度央票发行将在9500亿左右。三季度央票到期量为1.33万亿,较二季度大幅增加3815亿,为平抑短期的流动性过剩,三季度央行公开市场操作为保证一定的回笼力度,仍可能维持一定量的央票发行。&  吴晓灵建议,未来应明确全年的信贷目标,使央行在调控货币投放的时候有的放矢,也防止市场过于紧张。&  鲁政委却认为,当前不应仅仅盯着货币政策,而是应该加强宏观政策的协调。&  “调控信贷,应当从节制上项目开始。”他说,如果依据历史数据,无论从哪个方面看,截至目前已达7.37万亿的新增信贷似乎都已超过经济正常运行所需的水平。在各方仍对实体经济特别是非国有部门复苏态势表示谨慎的情况下,天量信贷只可能投向中央和地方政府主导项目,即所谓的“铁公基”。对于未来信贷的调控来说,暂缓新项目的上马,可以一举两得;而单纯对银行进行调控,可能适得其反。&  “如果上项目的速度慢下来了,经济依然强劲增长,经济运行不受什么影响,这是我们乐见的,这说明我们扩张之外的需求上升了。”鲁政委分析说,如果不行,那么说明判断经济企稳甚至过热的观点是不对的,若继续上马新项目,其对经济的挤出效应就越来越大。一个项目的周期较长,需要后续资金,如若信贷紧缩,极有可能烂尾。由此一来,要么是货币控制的目标无法实现,要么是银行的坏账上升。&  但也有较为悲观的观点,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中国经济评价中心主任刘煜辉认为,货币当局的常规手段已经恐难阻下半年流动性泛滥的态势了,加上10月份美国发债洪峰将至,大量资金从美债出逃,倒灌国内资产市场。同时,低利率显著推动了居民的资产持有偏好,从银行存款向资本市场转移。&  依然是内忧外患,如何贯彻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引导货币信贷合理增长,优化信贷结构,防范潜在的金融风险,切切实实地考验着央行的调控艺术,我们静观悬念解开。&  &
&&&&猜想四:3300点之上,A股牛市还能走多远?&  本报记者&李叶&丁学梅&北京报道&  从1664点到3300点,沪指翻了一倍,指数似乎再次朝6000点扬鞭奋蹄。本周,股市继续延续上涨,在突破了3200点的关键位置后,仍然选择上行,V字反转华丽转身。截至7月22日,上证指数收于3296.61点,盘中一度冲破3300点,煤炭和有色再次成为指数冲高的主力军。&  “牛市不言顶。”上海睿信投资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振宁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本轮行情的终点还远未到来。&  大资金大行情&  “有资金就有行情,有行情就有资金。”看似相悖的两种观点,却永远无法判断对错。因为市场在印证前者的同时也印证了后者。&  新世纪优选成长基金经理王卫东告诉《华夏时报》记者:“3000点以上,我们的心态是如履薄冰,随波逐流。现在基金都不是看基本面分析股票,而是看政策,看资金面。虽然技术上,短期风险不断加大,但只要政策没有出现变数,基金还是会随波逐流做多,这轮牛市没有结束,将来上6000、上10000点是必然趋势。”&  这种升势果然在市场的表现中不断得到印证。本周一,A股市场继续上涨,上证综合指数与深证成份指数收盘日涨幅分别约为2.4%与1.9%,当日两市成交金额合计超过3500亿元,为本轮上涨行情以来的“天量”成交水平。&  “虽然,本周二市场的回调再次动摇了投资者对于本轮行情向上的神经,然而,周三指数的‘回马枪’让所有担心再次飘散,牛头市场已经得到确认,做多热情已经占了上风。”李振宁在对行情陈述的语气中,对于市场空头担心显得不屑一顾。&  股市不差钱,流动性充裕――这是有迹可循的。虽然新股发行的日程逐步加快,但是难以逆转供求关系。根据联合证券的推算,截至上周,散户资金20天内全市场新进入资金6000多亿。&  “从目前的信贷增速来看,信贷政策更多的是一个微调。政府微调预期使得信贷增速逐步放缓已经成为市场的一致预期,此外,景气回升与不良贷款率下降也使得商业银行的贷款意愿并未下降。”联合证券策略分析师朱俊春如是看待流动性的充裕。&  6月新增贷款1.53万亿远超市场预期,今年上半年累计新增信贷7.37万亿,这一规模要远远高于年初的预期;M1增速回升,6月份的活期储蓄相对于定期储蓄多增,说明活期化趋势已经逐步形成;从外部资金流入情况来看,二季度外汇储备增加了1779亿美元,达到2.132万亿美元,外围资金也具有配置中国资产的冲动。&  然而,上海一家基金公司的投资总监似乎还没有从去年股市大跌73%的阴影中走出来。他虽然承认行情总是超出预期的,自己在挣扎中坚持做多,旗下基金仓位一般都高于基金平均仓位5-10个百分点,但他同时觉得单边向上的行情在3000点以上有较大技术性风险。&  不过,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李大霄认为对于资金充裕性的担心实属多余:“1664点是个关键性的点位,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使得全球央行把货币政策用到了极致,目前只是新一轮行情的开始,资金充裕的局面不会改变。”&  基金经理的转变&  半年过去,物是人非。投资人似乎还没有从6124点至1600点的跌幅中反应过来,市场已经V字上涨100%。从心有余悸到乐观做多,这是一大步。但无论是散户还是机构,都在积极调整心态。&  上述投资总监告诉记者,其实1664点时大多数基金经理都比较恐慌,因为那时经济比较差,大家都悲观。“1800点时国有股增持,倒是给大家了一些信心,后来基金经理们就看政策,不看经济,因为经济还没缓过劲来。我们去年10月开始逐步加仓,四季度加了10-20个百分点左右。”&  在本轮行情中,规模最小的新世纪基金扬眉吐气了一番,根据银河证券数据,截至7月22日新世纪优选成长今年以来收益率89.30%,位居股票基金第3名。作为新世纪优选成长基金经理,王卫东向记者讲述了从1664点以来的战术转变。&  2008年,王卫东对底部做出了成功的判断。“去年10月份,我认为投资价值已经跌出来了,所以开始陆续加仓,不过在2000点的时候,还有一些犹豫,因为一季度市场的分歧还比较大,争议不断。”王卫东告诉记者,由于年初经济和股市均不明朗,他所掌控的基金主要重仓稳定增长类股票。&  随后,国家宽松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使王卫东做多的信心更加坚定,他满怀信心地把握了经济复苏主线。王卫东说:“我们仓位从年初七八成一直加到现在保持九成,因为大的形势到现在也没变。但我觉得现在牛市的第一波接近尾声,经济复苏预期已经反应过度。”&  转变投资思维的不仅仅是基金经理,散户的心态也开始由谨慎变为乐观。7月23日,沪指开盘便站上3300点,转眼又创新高。股民赵先生坐在电脑前,看着大盘感慨道:“太强了!真希望跌,跌下来我就买。”&  赵先生两周前清的仓,3000点以上出局,当时觉得自己很聪明,可是现在又开始吃后悔药,他对记者说:“回头看看,我朋友3000点买指数型基金的都赚了,我们这些小散户3000点卖了当时还很高兴,后来才发现全让机构捡去了,现在想买又觉得3300点实在不合适。”&  股市短期涨幅过高,又有部分投资者由乐观变为谨慎,市场就是在多空分歧中一步一步前行。“总是有人跌也怕,涨也怕,目前政府在政策上并没有打压市场,而股票市场反映的是未来,讲究的是未来经济好坏,目前复苏的经济正在为股票市场打气,与复苏相关的股票的投资价值也正在逐渐凸显。”李振宁如此对待多空分歧。&  靠拢6000点?&  3200点之后的路还有多远?&  “3000点到4000点是A股的合理价值中枢,去年做得出问题了,今年大家就觉得太恐慌了,于是就有了今年的纠错行情。目前的估值仍然处在合理水平,虽然已经涨了1600点,仍然有上涨空间。”李振宁一直在重申股市的纠错行情。&  的确,宏观经济的复苏已经给了投资者牛市延续的信号。中国国家统计局日前公布官方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中国今年第一季度GDP年增6.1%,第二季度年增7.9%。&  国金证券财富管理中心投资经理张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对本轮行情颇为乐观。他说:“从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来看、从国际大宗商品市场原油、黄金、铜价格的止跌回升来看,从市场主力资金的仓位来看,指数只能选择向上。”&  种种因素都推动着指数向6000点挺进,就连本轮金融危机的始作俑者――美国,其经济触底已经成为市场共识,在经济增速开始回升的情况下,即使在利率上升的宽松货币政策微调的过程中,股票市场仍呈现上升趋势。而中国作为本轮金融危机的受害者,没有理由为美国制造的危机“买单”,只能走得比美国更好。&  对于估值来说,市场也有不同的说法。部分人认为,短期市场的估值已经过高,然而估值必定是动态因素,随着股指的不断上扬,各券商分析师在不断修复市场的估值,A股仍然不贵。&  正如信诚基金首席投资官黄小坚所言:“现在不是逃顶的时候。你现在感觉到估值高、股票贵是因为利润还没起来,而利润的修复是滞后的。将来利润一旦修复你就又会觉得便宜了,利润的弹性是很大的。”&  “市场会始终在意见分歧中向上推进,从6000点到1600点是跌过了头,那从1600点向上,也可以涨过头,市场已经进入牛市,况且牛市不可能在半年之内就结束,只能会一浪更比一浪高,震荡不改牛市格局。”不难看出李振宁对于牛市行情的坚持。&  的确,市场的做多情绪依然高涨,在一片质疑声中,指数已过万重山。受前期华夏沪深300及汇添富上证综指两只基金募集巨量资金入场的影响,目前发行新基金的公司也在伺机提高自己的目标,对募集百亿资金满怀信心,基金调仓马不停蹄。种种迹象都表明,指数已经下不去了。&  李振宁补充说:“目前板块的轮动还不够,纠错的行情还没有完。虽然在前进的过程中难免会有震荡,调整几百点都很正常,但要记住偶尔几次的收拳是为了出力更猛。”&  &
&&&&猜想四&创业板恶炒难免?&  本报记者&杨卓卿&北京报道&  十年磨一剑,创业板锁定在今年拉开大幕。&  中国证监会7月20日下午宣布,自7月26日起受理创业板发行上市申请。对于创业板的突然提速,业内人士表示,10月底可能成为创业板正式推出的时段。&  在全球性经济危机还未走出困境的形势下推出创业板,政府这一举动可谓是用心良苦。既可以拉动民间投资、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落实自主创新国家战略,又可以解决中小企业长期以来直接融资的尴尬,以创业促就业、刺激经济增长,创业板自然承载着各方的殷切期望。而作为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里程碑,千呼万唤始出来的创业板也必然引来各方的百般猜想。&  能否解决小企业融资难?&  在当下的关口开启创业板,解决小企业融资问题成为其不可推脱的责任。&  上海市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协调办公室副主任许慧敏认为,创业板推出有利于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首先,创业板的推出可以使一部分中小企业通过上市,解决直接融资渠道问题。其次,创业板门槛较低,比较关注企业的创新能力和企业的成长性,这对于一部分新兴产业的中小企业融资特别有利。最后,创业板是一个非常好的私募股权退出平台。创业板的推出实际上也传导到投资市场,股权投资市场的发展将十分活跃,也有利于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的问题。&  不过,中国银河证券公司高级经济学家苑德军对此明确表示异议,22日,他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将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寄托给创业板是不可能的,这种想法太天真。中国99%的企业是中小企业,能去创业板上市的只是其中极小的一部分。”确实,创业板的上市群体的目标,是锁定在有发展前景的高科技、新技术、新创意产业上。一般的传统型企业,如制衣业、小五金加工业等要到创业板融资,实属不易。&  实际上,虽然创业板的门槛设置会低于中小板,但那些资产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差、难以从银行贷款的中小企业,同样也很难进入创业板。况且,管理层出于保证股民权益的目的,对申请进入创业板的公司实施更严格的审查制度,大批中小企业难以企及其相关要求。&  目前,适合在创业板上市的中小企业数约为家,这对于全国总数达4000万-5000万家的中小企业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  所以说,创业板对解决部分中小企业融资只能起到一定促进作用,但绝对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会被爆炒吗?&  炒新、打新是中国资本市场一贯的习气,而今创业板会否遭受爆炒也成为各方最为关注的话题。&  21日,亚洲开发银行驻中国代表处首席经济学家汤敏向本报记者表示:“从各国的经验来看,爆炒的可能性是存在的,而爆炒之后必然是暴跌,关键是怎么管理创业板市场。”&  著名经济评论人叶檀更是坚定地认为,创业板必会遭遇暴涨与爆炒。因为创业板与主板成长性不同,市盈率高低相差悬殊。如果把成长型上市公司“市梦率”与小盘股操纵结合在一起,毫无疑问,创业板将成为最佳的坐庄爆炒温床。&  本周三,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吴晓求则向记者表示:“创业板只要有好的风险控制机制,是可以防止爆炒的,比如可以采取对主要的投资者进行资产冻结等措施。”他指出,要保证创业板的成功,一定要在创业板市场建立起一个股东减持的约束机制,对创业板大股东减持的行为,要事先预告,要大幅拉长创业板大股东减持的期限。另外,要实行一个迅速的退市机制。“只要存在违规行为,马上退市,退市后将不再允许上市。让那些及时披露信息、成长性高的好公司活跃在市场中。”&  相较而言,认为创业板存在爆炒风险的一方明显占多数,北京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赵晓亦向本报表示,创业板的爆炒在所难免。首先是因为现在市场上的钱很多,流动性充裕,流入创业板很正常;其次,创业板不甚规范成熟的制度也会滋生一些违法行为。&  业内专家普遍认为,成长性好、行业前景清晰并且具有核心技术的小企业在创业板市场上将被赋予巨大想象空间,甚至带上神话色彩。加之,其总股本小,控制股价所需资金量小,私募等“敢打敢拼”的资金一来,在资本市场上演“上天入地”的大戏并非难事,爆炒便显得不可避免。&  首日申报企业过百?&  本周日证监会即开始受理创业板发行申报,首日申报的情况成为现时最应景的猜想。&  根据相关部门前期摸底情况,首日申报材料的企业预计超过50家。而据深圳某一线券商高管透露,首批申报创业板上市的公司大概有100家,不排除某些企业的材料不合规、匹配性不够,可能退回10%。&  如此多的企业会否使创业板申报的头班车过于拥堵?市场分析人士认为,出现“挤爆棚”现象的可能性不大。&  证监会副主席姚刚日前明确提出,为了使创业板市场能平稳推出并健康发展,各保荐人要“优中选优”,优先推荐符合创业板定位、具有突出自主创新能力和较高成长性的优秀创业板企业,优先推荐能充分体现创业板特色的企业,同时切实提高保荐工作质量。&  这表明,保荐机构在筛选首批拟上市创业板公司的发行申报材料时将极其谨慎,更加注重申报企业的质量,而控制好首日申报企业数量实际上是杜绝第一批新股上市势如“洪水猛兽”的市场风险。&  业内人士测算,如果年内上市创业板的公司数额是50家,其合计融资规模无论如何超不过205.4亿元,而这个金额远不及中国建筑一家公司的筹资规模。所以,由于“优中选优”原则贯彻于保荐工作,创业板的首发融资肯定在市场的承载能力之中。&  &
  猜想五:泡沫向上,楼市向下&  政策支持与天量信贷挤出楼市泡沫&而信贷额用尽及政策收紧将使三季度楼市遇冷&  本报记者&袁晓澜&董映颉&北京报道&  7月的北京楼市,像天气一样炎热。购房者中,投资型需求的加入,使得需求持续旺盛,像是给市场烧上了一把火,带起了成交量和房价的持续上升。&  据21世纪不动产统计,全国东部一线城市,今年上半年的销售量和均价,都超过了历史最好水平。这一轮行情又在创造新的历史。自去年年底开始的一揽子救市政策的刺激活跃了房地产成交,而宽松的货币政策使得资金大量流入房地产,刚走出生死场,但又有走入“泡沫”的危险。&  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所有人都知道它来了,它终究会破灭。但是没有人知道,它会在什么时候破灭。而这个破灭不会在几天内完成,下一步,楼市向上,还是向下?&  8000亿信贷催生泡沫&  房地产正在上演“不差钱”神话,大量的资金进入楼市,竞相追逐有限的资产,抬高了房价,逐高了地价,泡沫由此而产生了。&  7月22日,中国建筑开始申购,当天资金净流出超过80亿元,其中散户资金大幅流出逾70亿元。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部主任李建伟表示:“上市房企在资本市场中进行的各种融资活动,缓解了企业的资金压力,但同时融资后的扩张投资却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地产和楼市泡沫。”&  以北京为例,根据21世纪不动产统计的数据,上半年北京市二手房网签总量104671套,其中住宅网签101164套,比2008年同期分别上涨了6.6倍和6.4倍;北京新房市场成交量同样出现大幅增加。上半年网签总量110654套,其中住宅签约83546套,比2008年同期分别上涨了82.7%和106%。&  而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二手房成交量分别同比增长了88.2%和237.3%,新房销售也同比接近翻倍。&  与此同时,随着成交量的增加,房价也如脱缰的野马节节攀升。据21世纪不动产报告显示,上半年在成交量大幅上涨以及一、二手房价格互相带动的情况下,北京楼市价格普涨,其中二手住宅价格上半年累计增长15.2%,月均增幅3%,新房上半年销售价格累计增长27.1%。&  房价不是一天内涨起来的,催生房价上涨的土壤有太多的元素。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房地产开发企业资金来源中,国内贷款为5381亿元,同比增长32.6%;个人按揭贷款2829亿元,增长63.1%。由此,上半年进入房地产的信贷资金超过8000亿元。&  阳光100常务副总裁范小冲告诉《华夏时报》记者:“房地产的回暖并没有实体经济的支撑,而是靠政策刺激和资金推动产生的,如果实体经济不起来,房地产未来的走向,也仍将靠着这两方面的力量来起作用。但大量资金不进入实体经济,而进入房地产这块,只能推高房价,产生泡沫,对于房地产发展也并不利。”&  “三季度房市将冷,&  四季度会更冷”&  在热点城市土地竞争激烈,不少央企背景的开发商拿下热点区域地王,并不断刷新地王纪录。央企在新一轮的“抢地大战”中进入一线城市布局,而大型的民营房企则开始向二、三线城市布局。&  不过,范小冲指出,上一批地王并没有开工,说明开发商对投资还没有完全恢复信心,而现在也是以地王的形式拿地,更多的是为了融资和防通胀避险。&  上半年房地产市场量价齐升,从成交数量和房价来看,都比超历史最高点。从土地和销售方面,大量资金已涌进房地产。&  国巨资本国际控股集团总裁孙飞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地王频频出现,面粉贵过面包,土地的价格已经偏离了价值,而销售市场大量投资型需求进入,用大量资金抬高了房价,土地和房价都存在泡沫现象。2007年的泡沫,与今年的泡沫相比,由于产生的宏观环境不同,使得泡沫挤压难度大,相比而言更顽固。而现在的泡沫是以宽松的货币政策和宽松的产业政策为支撑的,更加易碎。他预计,一旦货币政策收紧,利率上调,房价将下调。&  我爱我家控股公司副总经理胡景晖也预计,需求不足将是下半年的主要问题,而盲目的提价也将导致观望情绪,这些因素将迫使房价面临再次回落的可能,量价齐降或许将成为后半年尤其是第四季度二手房市场的主旋律。&  “需求和供给都有泡沫,大量的钱没处花,进入房地产,扩大了需求,需求的购买力也在信贷宽松下被放大了,而大量资金涌入楼市追逐有限的土地和房子,则也哄抬了地价和房价,所以供给方也有泡沫。”范小冲表示,大量信贷总有用完的时候,目前的高需求是不可持续的,今年三季度房市将逐渐冷下来,到四季度会更冷,而今年上半年的好行情是“熊市反弹”,最终也将回到熊市中。&  打击投资型需求&  将使下半年房价下降&  在经过2008年末房地产市场的死去活来后,以小户型、低总价的产品作为标签的刚性需求的释放造就了楼市的“小阳春”,而在最热的三伏天里,“小阳春”已成为遥远的话题,中高总价房源已有了一统江湖之势。&  二手房交易作为楼市的晴雨表,清晰地显示楼市江湖的交替:5、6月份改善型和投资型需求开始集中入场,在这两个月里,中大户型房源成交一路上扬,而小户型的房子成交则有所下降。&  胡景晖认为,市场交易金额重心的上移与市场交易面积和交易户型的变化息息相关,而近期房价的持续上攻和改善型需求的进场则进一步促使中高总价房源成交比例的上扬。&  在新房的高端市场方面,根据易居中国的统计,一线城市的别墅市场表现强劲,月,全国典型城市别墅成交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上涨。一线城市中,上海别墅市场1-5月成交量同比增长45.23%,环比增长69.14%,北京别墅市场的1-5月成交量同比上涨34.81%,环比上涨39.43%。&  易居中国北京研究所所长牟增彬表示,投资型需求偏向的大户型、高总价的中高档住宅,对价格不是特别敏感。经过了上半年刚性需求的集中释放,目前投资型需求正在进一步扩大。&  而正是由于投资型需求的入场,将泡沫越吹越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证券研究室主任范建军表示,日前银监会明确要求收紧二套房贷的政策出得很及时,正好可以打击一下投资型的需求,继续鼓励自住型需求。需求的减少,和目前房价的高涨,也将使得下半年的销售降温,房价下降。&  &
&&&&猜想五&李建伟:需求已透支5年,谨防泡沫破灭&  本报记者&董映颉&北京报道&  房地产泡沫日益成为火热楼市的焦点话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部研究室主任李建伟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专访时表示,房价的非理性上涨和市场的投机炒作已经使房地产泡沫化日益严重,控制资本过度集中、将房价进行适当回调、防止泡沫迅速恶化和破裂应该成为当前政策的主导方向。&  央企拿地&  加剧楼市泡沫&  《华夏时报》:你认为目前房地产销售市场从“回暖”到“过热”的原因是什么?&  李建伟:这一时期的房地产市场过热增长,其实主要还是炒作的结果。目前的投资型需求更多表现为一种投机。房价的上涨,让很多流动资金过剩却缺乏更多投资机会的投资者看到了利润来源。因此,短期内大股资金注入房地产市场,房价上涨的趋势保持强劲,房地产泡沫也随之形成。&  《华夏时报》:你认为房地产泡沫主要有什么样的表现?&  李建伟:是的,目前房价的非理性上涨已经充分表明,房地产市场的泡沫化已经相当严重。另外,房价收入比过高也是泡沫化的表现之一。还有投资所占的比重过高。&  《华夏时报》:央企资金流向土地市场,是否加剧房地产泡沫?&  李建伟:房地产行业与其他行业不同,属于半垄断行业,它无法引入多方竞争,一旦开发商拿到土地,掌握资源,那么房地产市场的定价权就掌握在开发商手中。央企不惜重金拿地的背后,有雄厚的资金在“撑腰”,而且在获得信贷、政府帮助以及其他各种有助于降低成本的方面有着其他企业无法比拟的优势。房地产是高利润产业,因此许多央企大量投资房地产行业以谋求高额回报。当然,大量投资必然会导致地价推高,加剧房地产泡沫。&  《华夏时报》:为了应对土地市场出现的泡沫,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提出将加大土地供应量,你认为这是否是一项积极的调控政策,是否有利于增加供给降低房价?&  李建伟:加大土地供应量只是地方政府的调整措施,很大一部分情况是当地政府在下半年需要补充供应,完成当年的土地供应计划。另外,也有地方政府出于财政收入的考虑,加大土地供应,继续炒高地价,这可能会与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相背离。现在拍出的天价地要到两年之后才能基本成形,对现阶段楼市、房价的变化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  政府酝酿新一轮调控&  《华夏时报》:政府从2003年到2008年一直在对房地产市场进行调控,你认为之前的调控效果如何,本轮房地产泡沫严重的情况下,你认为政府在政策上会有怎样的调控措施,泡沫有没有可能消除或被挤掉?&  李建伟:2008年四季度,我国经济深度回调。虽然本次回调,尤其是股票市场的回调,幅度已经很大,但房地产市场的回调尚未到底,房价又开始了本轮的非理性上涨。应该说随着经济转型的不断深入,泡沫化程度越来越高,短时间内很难消除或被挤掉。&  前几天银监会提出将严格执行个人信贷政策,实际上还是在收紧二套房贷政策,意味着政府已经意识到房地产市场的再度泡沫化,新一轮调控已经在酝酿中。&  目前,政策层面还是要严格控制资本进入包括房地产市场在内的资产领域,把握银行信贷的监管力度,降低银行资本杠杆化的作用,从而降低银行风险。前一段时间政府为刺激消费和投资,调整降低了房地产市场开发的资本金比率,我认为在现今这一阶段资本金比率不妨适当上调或恢复。&  《华夏时报》:在这种泡沫化严重的市场态势下,你认为在今年下半年房地产市场的走势会怎样,房价是涨还是跌?&  李建伟:从2005年到2008年10月,房地产市场一直都处在价格长期上涨的状态。房价过高使得居住性需求降低。对房地产刚性需求和提前需求已经超前消费,被严重透支了至少5年,不足以支撑现阶段泡沫继续走下去。住房消费的爆发性增长期已经过去,今后消费增速的回落是必然的,房地产市场将进入一个中长期调整的适度增长期,预计今年下半年房价会面临回调。&  &
  范建军:下半年房价面临调整  本报记者&袁晓澜&北京报道  赶在夏初,投资型需求涌进楼市,进一步催生了房地产泡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证券研究室主任范建军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刚性需求已在今年上半年集中释放,目前房价上涨过快,也会使一部分人群观望。这都将造成今年下半年成交量的减少,也将使房价进行调整。&  《华夏时报》:你认为投资型需求在今年下半年还会持续增加吗?高房价还能维持吗?&  范建军:上半年的销售,年初3、4月份主要是刚性需求带动下成交上升,而随着楼市的升温,投资型需求以买涨不买落的心态进入楼市,销售也因为投资者的入场,维持大的成交量,而房价也由于这批投资者带来大量资金而水涨船高。投资型需求是借银行的钱投资,利用银行杠杆扩大了需求。大量的资金进入楼市,大量的需求面对有限的供给,无疑将哄抬房价,使房价不理性上涨,泡沫因此而产生了。&  刚性需求已在今年上半年集中释放,下半年的需求将会减少,而目前房价上涨过快,也会使一部分人群观望。这都将造成今年下半年成交量的减少,也将使房价进行调整。&  《华夏时报》:你觉得目前的房地产应该怎么来调控?&  范建军:首先要分清哪些人是买得起房的,哪些人是买不起房的。买不起房的,政府就要多建廉租房,满足这部分人的需求。而买得起房的,就到市场上来解决。&  其次,中国的房地产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应该首先满足自住型需求,因此要把投资型需求管起来。&  再有就是想办法增加供应。一个是政府要增加土地供应,继而增加房屋供应,另一个是二手房市场要活跃起来。有一种观点认为二手房是投资型需求套现的市场,购买不够两年卖房,就要交营业税,其实,最后交营业税,也是摊算在买房人的头上了,还不如直接取消。&  《华夏时报》:二套房贷是控制房地产泡沫的最佳方式吗?房地产泡沫对经济有怎样的危害?&  范建军:泡沫也叫“经济鸦片”,吃下去短时间管用,一旦泡沫破灭,将给银行留下不良资产,给房地产的整个产业链带来致命打击。因此要严加监管。而泡沫的产生,主要是投资型需求进入,哄抬房价,使房价大大高于其价值。&  目前政策的导向是鼓励自住型需求,严格控制投资型需求。中国老百姓对利率和交易费用特别敏感,因此要控制泡沫,就是从二套房贷下手,抑制投资型需求。提高首付比例,或者提高借款利率,都能减少需求。&  &
  猜想六:油价70美元短期难破上升预期隐现通胀魅影&  本报记者&王冰凝&北京报道&  国际油价短期难破70美元&  自今年2月触及每桶略低于34美元的底部后,国际油价到6月底虽然几经反复,但最终累计回升约100%。&  但在经过为期4个月的上涨后,国际油价从8个月来最高价位跌落了20%。截至7月10日的一周,美国原油期货下跌了11%,这是1月份以来油价最大的单周跌幅。短期国际油价下跌是受累当时公布的美国和欧洲的就业数据不佳,“基本面依旧,经济面没有改变,唯一能解释油价变化的是经济复苏推迟迫使交易商重新审视供求关系对市场的影响。”业内专家认为。&  然而到7月15日,国际油价又出现反弹,截至7月21日,由于近期公布的多家大型企业二季度业绩超出预期,国际油价连续第五个交易日上涨,重拾升势,涨回至65美元/桶左右。&  不过,美元汇率和国际油价走势一向呈现反向趋势,在各国季节性石油收储暂告一段落以及美元汇率反弹的背景下,国际油价呈现歇夏盘整仍是个趋势,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国际油价虽长期呈现震荡走高,但近期将会在60美元和70美元间盘整,难破70美元。&  国际油价从今年年初每桶约30美元低位飙升至每桶70美元,又出现回落和冲高,其间多次震荡、反复,尽显躁动。虽然国际金融危机阴影仍在,世界经济复苏前景尚不明朗,基本面仍不支持油价近期上涨,但投机资金为规避通胀风险引发的投机因素正在推动国际油价再度经历巨幅震荡。长远看,随着世界经济复苏,国际油价必将逐步上涨。&  国际油价仍处于上升通道&  尽管国际油价近期仍在60美元至70美元之间震荡,但从30美元/桶到70美元/桶的过程,仍然真实地反映了一个油价上升的走势。&  在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陈凤英看来,石油开采成本的增加,中国和印度等新兴国家的需求回升,美国经济不再继续下滑的预期,产品金融化仍然存在,游资炒作仍在进行等,是促成此次国际油价屡冲70美元的主要原因。&  在经济刺激计划和信贷市场回稳的作用下,美国大型企业经营状况明显改善。7月8日以来发布第二季度财报的70个标普上市公司每股收益平均高于预期14%,利好的经济消息增加了市场对需求回升的乐观情绪,从而提振油价。7月21日,世界最大的土方工程和建筑机械生产商卡特彼勒公司周报告显示,第二季度不计入各项开支的每股盈利为70美分,远高于分析师预期的22美分。受上市公司盈利纷纷好于预期的影响,当时8月交付的纽约原油期货上涨0.74美分,涨幅1.1%。盘中最高涨至每桶65.53美元,为7月6日以来最高,收盘时达每桶64.72美元,该油价今年以来上涨了45%。&  瑞士联合银行预计今年下半年西得克萨斯中间基原油平均每桶65美元,比上次预测调高了10美元。该银行还认为今年下半年油价将在每桶55美元到75美元之间波动。预计2010年平均每桶70美元。&  “尽管经历不断震荡,但随着世界经济的回暖,国际油价正在重回上涨通道。”陈凤英说。&  通胀与通缩并存的怪象&  在油价上升的背景下,通胀问题正在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  国内成品油价格在国际油价不断上涨后,也进行了连番上涨,其作为国内CPI指数的一个重要参照,势必会刺激CPI指数的回升。&  对于通胀,目前尽管只是预期,但在国内半年7万亿的历史性信贷投放背景下,这个预期进一步推动着流动性泛滥,推动资产泡沫泛起,让民众从银行拿出大笔存款投向股市和房地产。与通胀预期相反的事实却是,目前国内经济仍处于通缩状态。根据国家统计局7月17日发布的数据显示,6月份全国CPI同比下降1.7%,环比下降0.5%,与5月份相比,同比降幅扩大0.3个百分点,环比降幅扩大0.2个百分点。6月份我国扣除食品和能源的居民消费价格环比下降0.1%,同比下降1.4%。国家统计局专家认为,扣除食品和能源的居民消费价格就是通常所说的核心CPI,用于观测货币因素对CPI的影响,这表明目前货币因素对CPI暂未形成上涨压力。&  “这是中国现有石油体制导致的市场反应相对迟缓,CPI指数和PPI指数滞后于国际油价约半年,从而使得国内出现了通缩和通胀并存的罕见景象。”陈凤英说。&  她还认为,目前CPI指数和PPI指数双降实际上仍是受到了去年以来油价走低遗留的影响。中国政府对油价的宏观调控,国内石油巨头逢高买入后要消化库存,导致对国际油价的市场反应相对迟钝,也使得油价对CPI影响的滞后效应更长。&  多数市场人士也预期,从CPI的滞后性看,今年年内CPI有恢复正增长的可能。据预测,中国通胀来临可能早于美国,最快今年11月CPI由负转正,2010年升至3.5%-5%。&  资源产品价格加速上调&  在专家们看来,中国CPI指数处于“零度以下”大约还有3-4个月的时间。这也使得包括成品油在内的资源类产品目前正趁着CPI指数“转正”前集中展开价格上调。&  除了国内成品油价格在近期两次上涨外,据透露,水价调整方案最快有望两个月内出台。除北京外,包括上海、沈阳等多个城市都在酝酿上调水价;而我国天然气价格上涨也在酝酿中;市场还预计新的电价机制将很快出台,零售和上网电价将上调。&  安邦投资认为,在过去的2-3年里,由于通货膨胀的因素,物价部门始终对资源类产品价格尤其是基础公共品价格的上调比较慎重。多年来,为了扩大出口,中国的水价、电价以及环境保护的定价都远低于世界水平。&  “现在经济正在回暖,而CPI还处于低位,但眼看就要上涨,如果CPI转正之前没能上调这些公共品的价格,很有可能又丧失了调价的机会,所以政府各部门会赶在通胀真正来临之前,将多年没能上调的价格调整到位。”安邦投资认为。&  但安邦投资同时提醒,中国将面临一个基础公共服务价格上调的浪潮,这对于当前并不稳定的经济复苏是一个考验。&  “中国式调价”仍将继续&  在所有的资源类产品中,油价可能是有望最早实现市场化的,虽然目前的成品油定价仍由国家发改委控制,但它已经实现了与国际油价的间接接轨。&  但近期因为国际油价反复震荡,一方面中国经济保8%增长率任务繁重,另一方面政府希望国内油价尽快涨到位,以摆脱财政对石油公司的补贴,国家发改委在石油公司成本和国家经济发展现状之间为找到最佳平衡点,可谓费尽心机。同时可以猜想,政府会继续保守的中国式调价,国内油价不会像国际油价一样频繁调整,而且会呈现一个“跟涨快,跟跌慢”的趋势,即石油定价机制势必不能及时反映市场。&  石油机制的不敏感,除了对中国CPI和PPI带来滞后效应外,也使得中国大型国企在海外石油市场屡遭重挫。&  “航空国企和国内石油企业常常是逢高储备国际原油,一旦油价走低,又陷入消化库存的尴尬,无法逢低买入,这都是国内当年石油机制下导致的市场反应迟钝。”陈凤英认为,石油市场是有周期和轮回的,但由于滞后于市场,国内的大型企业却始终无法跨越这种轮回之痛。同时,在陈凤英看来,随着油价重回上升通道,政府正在丧失将成品油定价市场化的最好机会。&  不过陈凤英以及其他业内专家则普遍认为,中国也会渐渐走上高油价的通道,而且从长远看,在中国市场全球化、石油对外依存度逼近50%的国情下,我国石油价格改革虽然不会一蹴而就,但成品油价一定会和国际原油价格完全接轨。&  &
&&&&猜想六&程秀生:国内高油价时代终将到来&  本报记者&王冰凝&北京报道&  7月22日,记者就国际油价以及国内成品油价等问题专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局局长程秀生。程秀生称,随着中国对石油依存度越来越高,高油价时代终将到来。他同时建议国内成品油价格政策应该理顺与汽车产业政策的关系。&  《华夏时报》:你如何看待当前国际油价的不断震荡与盘整?目前的国际油价能反映供求关系吗?&  程秀生:近一个阶段国际油价大范围的波动已经有所调整,主要是因为上半年石油的供求关系变化较快,中国和印度等新兴力量在金融危机前的需求增加曾推动了国际油价上涨,但金融危机使亚洲力量受到影响使得国际油价一度跌至30多美元,目前亚洲经济率先复苏的征兆带来的需求恢复也是近期国际油价震荡上涨的主要原因之一。&  但是,由于国际金融资本的力量对国际油价的影响非常大,使得国际油价虽然在大的走势上仍能反映供求关系,但其间短期的大幅度波动则是受金融资本的影响更明显。&  《华夏时报》:你如何看待国内成品油价格机制“跟涨快、跟跌慢”?&  程秀生:去年9月份以来,金融危机引发国际油价大幅度回落,到去年年底,成品油定价机制与国际油价的接轨逐渐开始发挥作用。但是“涨多落少”的客观事实还是存在的,这背后的原因则是历史因素。&  因为我国国内石油产量近十几年并没有新的突破,这使得从上世纪90年代之后为满足石油需求旺盛增加,只能依靠扩大从国际石油市场的进口。但我国政府为了避免油价高涨影响民众生活以及GDP发展,一直采用政府补贴的低油价政策。可以这么说,在上一轮国际油价从每桶20多美元飙至150美元的过程中,因目前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已接近50%,中国政府进口石油所花的费用,要远多于石油涨价所产生的费用。&  算一笔账可以发现中国为进口石油付出了巨大代价。因为国际油价是瞬息万变的,而中国的原油交易主要来自于现货市场,没法去准确计算中国为国际油价飙涨所付出代价的具体数字,目前中国的原油进口量约为2亿吨,国际油价从当初的50美元/桶左右,上升到近150美元/桶,上涨幅度在100美元/桶以上,意味着中国在原油进口的成本上多花了上万亿元人民币。&  政府目前的“涨多落少”,是因为过去的成品油价格是明显低于国际市场的,而中国的成品油需求则明显比国际市场还要旺盛,政府正在试图改变这种政府补贴油价的现状。&  《华夏时报》:政府对成品油定价的政策倾向是什么?你认为国内成品油价会完全放开吗?&  程秀生:政府目前可以考虑的油价政策大致有三种,一种是控制国内市场的油价,新增加的进口部分由国家财政补贴;一种是条件适合时,逐渐放开油价,使得其与国际油价接轨,让消费者自己支付增加的石油需求;一种是实行政府控制的高油价,以缓解国内石油需求的增长。目前看来,政府希望从补贴油价往放开油价的道路上走,但这中间有个过程,所以出现了现在的与国际油价间接接轨的成品油定价机制。&  实际上,目前的条件较为适合放开成品油价格,金融危机爆发前油价一直在每桶100美元的时候,肯定不适合放开油价,否则将引发国内成品油价格暴涨,消费者无力承受。但当时国内成品油价格与国际油价的倒挂,体现了政府因国内消费者承受能力较低,采取了财政收入对高油价、对消费者和石油公司进行补贴的石油定价机制,结果油价越高,这一体制就越严重地被扭曲。&  政府目前的政策倾向是尽快改变以往一方面不断为高油价付出高昂学费,另一方面又不得不综合考虑国内承受能力,不断拿出巨额财政收入补贴国内成品油的价格政策。这也意味着在中国石油旺盛需求的背景下,放开市场必然会引发高油价,但通过高油价抑制国内石油需求,这是一个必然,让消费者从自身收入水平来决定对油价的承受力,从而决定其对石油的需求量。&  《华夏时报》:你分析一下政府为什么仍在控制成品油油价,不肯借机放开市场?&  程秀生:这背后所反映的深层矛盾,其实是成品油价格机制和汽车产业政策的矛盾。&  在中国目前的收入水平下,国际油价水平高,国内石油资源相对有限,但现行汽车产业政策却一直在鼓励燃油汽车销量的大幅度上涨,即使在金融危机以来欧美汽车产业几乎无法运转的背景下,中国汽车市场依然一枝独秀,热销火爆,这是中国政府应该深层考虑的问题,现行汽车产业作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支柱产业,政府不断通过汽车产业政策鼓励消费者买车买油,是否符合中国国情。中国民众的工资水平和个人收入是否确实到了可以普及燃油汽车的水平上,而中国政府有没有那么多的公共财力给予汽车消费增长一个优惠的石油价格政策。与此同时,中国的汽车产业政策是否更应该鼓励其他能源类型的汽车,而不是燃油汽车。&  投机需求推动油价上行&  本报记者&王冰凝&北京报道&  7月22日,新华社世界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杨元华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专访时指出,石油软需求即石油期货和期权的增加,加剧了国际油价的不断震荡,国内应该适时放开成品油价格。&  《华夏时报》:你认为目前的国际油价还能反映供求关系吗?&  杨元华:全球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放缓的背景下,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经济衰退和石油需求下降,理应导致国际油价下跌,但国际石油市场出现了颇为罕见的异常现象,2009年年初以来,全球原油价格出现了从疲软走向强劲反弹的行情,油市从低位盘整进入震荡上行通道。经过头4个月的盘整后,5月份出现暴涨,涨幅近30%,创10年来最大的单月涨幅纪录。这种涨势似乎并未终止,纽约市场基准原油价格6月5日盘中一举突破每桶70美元的关口,与2月中旬的油价相比翻了一番。&  但事实上国际油价自始至终是在反映供求关系的,年初国际油价跌到30多美元/桶,已经违背了市场经济的机制规律,必然会理性回归。从整个世界经济宏观形势来看,当前这次反弹是油市发生转折性变化的前兆,只要未来几个月的经济数据和市场预期不发生重大逆转,油价上行仍将是未来市场的主流趋势。近期国际宏观经济形势出现好转,流动性充裕,美元贬值,市场看多预期心理的增加,都成为油价走高的原因。&  《华夏时报》:如何看待国际油价目前不断的反复震荡,它是否有泡沫?&  杨元华:当前市场对石油的需求可分为硬需求和软需求。硬需求即实物需求,包括生产的积累性需求和生活的消费性需求、战略和商业储备性需求。软需求属虚拟需求,是人们的预期需求,包括社会经济各部门为应对油价上涨和供应中断而购买石油期货以及单纯为盈利而炒得很热的投机性需求,即石油期货和期权。投机性需求量在行情看涨的情况下特别旺盛,而且负面影响很大。如去年油价从每桶147美元暴跌到每桶40美元以下,而实物需求下降不到10%。这说明,由于流动性紧缺,资金从油市抽逃,软需求急剧下降就成了油价暴跌的主要原因。而近三个月的软需求明显增加,期市特别活跃,需要充分估计软需求对市场的影响力。&  近年来国际金融资本对国际油价的影响越来越大,随着通胀预期的增加,软需求的量也越来越大,而目前对冲基金重返市场,必然会同时带来国际油价的反复震荡。&  《华夏时报》:你认为目前国内成品油价格应该完全市场化吗?&  杨元华:我认为成品油价格应该完全市场化,从而使得国内成品油价格完全反映国际油价和供求关系。在国际油价目前相对平缓的条件下,放开成品油价格还是较为适宜的。&  &
&&&&猜想十&“双君”合璧&上海通用开启新时代&  本报记者&曹冰涛&北京报道&  美国时间7月10日,在距离申请破产保护仅仅41天之后,通用汽车宣布其重组事宜已获得纽约南区破产法庭批准,新通用汽车正式成立。不堪重负的旧通用公司告别了历史的舞台,而新通用汽车公司则拥有最优良的业务资产、更低的负债资本比率和更加健康的资产负债表。&  新通用保留了别克、雪佛兰、凯迪拉克、GMC四个主要品牌,其他的被列入非优质资产行列进行出售。新通用汽车的公司管理结构进行了革新和调整,设立了以底特律为中心的北美运营总部,之外的所有海外市场设立为国际运营中心,其总部设于中国上海。鉴于中国市场的快速发展和通用在华业务的良好发展态势,在新通用汽车的战略体系中,中国市场也被提高到了一个至关重要的地位。&  快速通过的破产保护方案,也让上海通用的高层松了口气。虽然6月份6万多辆的销售结果表明,通用汽车破产保护的消息对上海通用的市场销售影响并不大,但是中国是新通用未来战略中最重要的市场,只有一切尘埃落定,才能让上海通用心无杂念,集中全部精力销售新上市的几款产品。&  新君越上市&  对日系车进行“反围剿”&  众所周知,金融风暴以来,在北美市场销量下滑疲软的态势下,中国市场逆市增长,已经让众多汽车企业眼红,而中高级市场则是其中销量和利润都很高的细分市场。上海通用为了争夺长期被“日系豪强”占领的市场,适时推出了新君越。&  7月8日,新君越在广州上市,发布地点很有些意味。凯美瑞、雅阁、新天籁都出于此地,而这三款日系车,恰恰也是新君越在中高级市场所要直面的竞争对手。现今的中高级车市场,雅阁、凯美瑞两大日系车依旧强势,本田、丰田凭借在中国消费者心目中不错的品牌形象和口碑,让它们牢牢占据销售排行榜的前两位,再加上正在被消费者认可的新天籁,新君越所要面对的竞争对手都很强大。而新君越上市提出的“创变格局”的口号,很明显就是要挑战日系车的垄断地位。&  新君越究竟有何底气,如此叫板?5米的车长,2.8米的轴距,这两个尺寸传达出来的信息就是大。大气舒适的空间,是中高级车的立足之本,面对偏向商务用途的消费者,尺寸就是王道。当然,这也是老君越的看家本领。但是时尚动感的外形则是让人耳目一新,完全颠覆了大家对老君越的印象,现在中高级车用户有低龄化的趋势,而且越来越追求个性化,针对消费者的变化,就必须在产品的外形设计上加以创新,才能做到领先竞争对手,吸引消费者的目光。&  新君越2.4L豪华版的26.99万元和3.0L旗舰版的31.99万元之间有5万元的空当,在年内,则会有搭载2.0T发动机的新君越上市,正好填补5万元的空当区间,也会让新君越的车型更加丰富,消费者有更多的选择余地。&  “双君”战略&  别克品牌提速&  凯越上市多年以来,市场表现一直不错,今年上半年是单一车型的销量冠军。但是仅靠1.6L和1.8L排量的产品独立支撑别克品牌,确实略显单薄。新君威和新君越今年陆续重磅推出,形成别克品牌在中级车、中高级车市场全面发力的围攻态势,加上进攻豪华SUV市场的昂科雷,凯越终于不再孤军奋战,而新车型时尚动感的路线也丰富了别克品牌的内涵。&  新君越上市后,双君出击,虽然与新君威在价格区间上有所交叉,但其实细分市场定位不同。新君威主打注重运动和时尚的个人用户,而新君越则是主打更强调豪华和舒适性的商务用户,对于功能定位很明确的消费者而言,在两者之间作出选择并不困难。而新君越和新君威价格的交叉,也是上海通用为了更多占领细分市场份额的市场策略。&  别克品牌的提速都源于通用的全球平台战略,新君威与新君越都出自通用的EpsilonII中级车平台,而新君越的3.0L发动机,则是通用全新一代HighFeatureV6系列发动机。这两款车对上海通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别克全新一代君越,拥有动感优雅的现代设计风格与强劲高效的平顺动力操控;第四季度将全面上市的凯迪拉克豪华SUV全新SRX,拥有瞩目的内外设计,全新3.0LSIDI智能直喷发动机冷启动碳氢化合物排放最高可降低25%,燃油经济性提升10%-15%。此外,今年年底上海通用汽车还将推出有泛亚主导研发的普及型轿车。&  链&接&  上海通用上半年销量创新高&  上海通用汽车日前发布的上半年业绩数据显示:继4月、5月连续创下2008年以来的单月最高销量纪录之后,6月份销量达到60356辆,再创单月销量新高。今年1-6月,上海通用汽车共实现汽车销售28.88万辆,比去年同期增长16.1%,创下历年最高纪录。&  今年上半年,上海通用别克品牌销量达19.6万辆,同比增长33.9%。别克新一代君威自去年12月上市至今年6月底,共销售4.2万辆,6月份更以7693辆的销量创下单月新高;别克新旗舰昂科雷上市以来共销售3585辆,市场供不应求。一直在中级车市场名列前茅的别克凯越累计总销量已超过90万辆,其中今年1-6月共销售11.6万辆,持续呈现热销的市场态势;而“常青树”别克GL8系列6月销量逆市上扬,达到3604辆,继续保持中高端公商务MPV王者地位。截至6月中旬,别克品牌累计销量突破200万辆。&  6月份,雪佛兰品牌销量达到2.1万辆,同比增长89.4%。其中,4月上市的科鲁兹成为雪佛兰品牌主要的增长点,单月销量达到8623辆,处于供不应求状态;刚刚完成改款的雪佛兰新乐风在上市当月便实现了8121辆的销量,继续称雄国内中高档三厢小车市场。&  今年上半年推出的凯迪拉克高性能豪华运动轿车CTS-V、双模油电混合动力凯迪拉克凯雷德Hybrid两款产品,以其领先的动力科技备受关注。&  &
&&&猜想十&广汽丰田&新阵容应验蓝海战术&  本报记者&孙斌&北京报道&  就像当年由凯美瑞开始的神话一样,汉兰达从投产到上市,即注定了其又是丰田一件利器――仅6月的单月订单就突破了8000辆,广汽丰田副总经理江积哲也表示,不排除以扩产的方式来满足消费者的需要。新车上市第一天就考虑扩产,这在车界尚属少见。&  小市场&大份额&  5月下旬,广汽丰田首款国产SUV汉兰达下线暨广丰第二生产线投产,汉兰达包括2.7L和3.5L两个排量共10款车型,价格涵盖24.88万-42.98万元,至此,广丰旗下国产车型已包括雅力士、凯美瑞在内的3款车型,产品序列逐渐丰满;与此同时,广丰年产能从20万辆一举跃升到36万辆,极大缓解了由于产能吃紧带来的压力。&  记者清楚地记得,在投产当日,广丰执行副总经理冯兴亚对汉兰达制定的销售目标是20000辆,这意味着在接下来的6个月时间里,汉兰达月均销量需达到3300辆,然而仅仅是一个月后,汉兰达的订单数量已经生生让冯兴亚吃了一惊。&  对于这款性价比了得的SUV,冯兴亚毫不掩饰自己对其的喜爱,他表示,虽然因工作关系,公司给他配置的是雷克萨斯LS600l,但他日常使用最多的还是汉兰达。他表示:“市场的需求越来越趋于多样化,‘多人乘用’、‘更舒适宽敞的空间’、‘更良好的通过性能’等成为越来越多消费者的追求,所以城市型SUV成为一种趋势,而目前市场上已经有一些城市型SUV,但主要是中低端产品,汉兰达是第一款‘豪华城市型SUV’。它既能够兼顾舒适性――像豪华轿车一样舒适,同时又有SUV强悍的外观,还具备良好的通过性和一定的越野性,更能满足消费者的多种需求。”&  正如此前媒体的评价,汉兰达瞄准的是一个全新的蓝海市场,放眼现阶段国内车市,很难找到与汉兰达定位、级别相同的国产车型。这种定位的错位以及厂家对消费需求的精准把握,是汉兰达在小市场里取得大份额的保证。&  一方面,它对传统城市SUV形成自上而下的打击,目前市场上热卖的城市SUV高配版本也需要超过30万元,而体量更大、级别更高的汉兰达低配版本还不到25万元,肯定会对城市SUV形成冲击;另一方面,拥有“更多高级豪华轿车元素的豪华城市型SUV”汉兰达,更可能对30万元以上豪华车市场形成冲击,一位业内人士甚至认为:“受汉兰达冲击最大的恰恰不是SUV市场,而是豪华车的竞争格局。”&  独特的市场蓝海&  业内人士分析,丰田汽车要完成在2010年占领中国市场10%份额及销量突破100万辆的目标,广汽丰田要完成今年20万辆目标,都亟须有新车型导入。&  汉兰达之所以低价入市,对于广汽丰田来说,唯一的目的就是为了冲量。目前,广汽丰田只有两款车型――凯美瑞和雅力士。作为“当家花旦”,凯美瑞已经进入销售中年期;而雅力士一直不温不火。对于广汽丰田来说,国产汉兰达能否在最短时间里发挥出最大冲力,是其能否完成今年目标销量的关键。&  2007年,汉兰达以整车进口方式被引入中国市场。经过近两年的市场拓展,汉兰达在国内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据统计,进口汉兰达的累计销量已超过1万辆。也可以说,之所以引进这款车型,是因为广汽丰田看到了市场对豪华城市SUV这类产品的巨大需求。&  “在这款新车的基础上,我们相信今年的销量会增长。”江积哲也表示。但留给汉兰达的只有区区半年时间。5月25日当天下线的汉兰达于6月下旬上市,也就是说,汉兰达月销量将超过3000辆。&  SUV本是美国车企为应对日本同行入侵而开发的细分车型。本田将CR-V率先引入中国市场,取得成功,引来众多追随者。今年1-4月,国内SUV销量在去年基础上继续增长近7%。可供汉兰达参考的是丰田另一款SUV车型RAV4。今年4月10日上市后,RAV4当月销量5809辆,仅次于该细分市场的长期霸主本田CR-V。&  不同的是,RAV4与卡罗拉同出于花冠平台,与基于本田CIVIC平台的本田CR-V可谓针锋相对。而汉兰达则与凯美瑞同一平台,广丰将之定位为豪华城市型SUV,试图与市场上现有的SUV车型有所区分。&  这看上去有点冒险。去年年中推出的雅力士同样因为定位高端,市场表现并不尽如人意。事实上,广丰今年雅力士销量仅定为1.5万辆,甚至低于去年的总销量。&  但汉兰达的引入显然经过深思熟虑。在汉兰达携带的两种排量发动机中,2.7升排量发动机去年11月份正式全球发布,首次进入中国市场。而我国自去年9月1日起实施新的汽车消费税税率,排气量在3.0升至4.0升的乘用车,税率由15%上调至25%。习惯于稳扎稳打的丰田,试图在日渐成熟的市场精耕细作。&  第二工厂厚积薄发&  其实,早在汉兰达上市之初,广丰已经为日后后续车型可能的热销埋下了伏笔。&  按照广丰现有的20万辆产能计算,应付18.5万辆的目标原本绰绰有余。事实上,广丰曾一度将60秒生产一辆车的速度重新放慢到80秒。&  但要跟上中国车市的步伐,丰田的脚步还得加快。按照丰田2010年占据中国市场10%份额的规划,丰田年销量将超过100万辆。2008年,丰田在中国销量不到60万辆。在2009年上半年度丰田全球减产、裁员和压缩规模的情况下,广汽丰田第二工厂16万辆产能的生产线按时投产,即明确表达了丰田对中国市场的信心。&  自2006年投产以来,广汽丰田销售收入达到700多亿元,成为丰田汽车的一个强劲增长点。丰田汽车副社长内山田竹志表示:“我们很早以前就把中国定位为重点市场。”当越来越多的经销商在中国更广泛的市场推销广丰产品的时候,经过半年至9个月调试的广丰第二工厂也许正好有了用武之地。”&  广汽丰田投产的第二工厂项目总投资额超过42.6亿元,占地面积达76万平方米,直接创造个就业岗位,成为金融危机之下中国汽车业新亮点。“广汽丰田的新工厂导入了大量的先进制造设备,在降低能耗方面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冯兴亚告诉记者,为了真正地达到废水100%回收利用,广汽丰田斥资1100万元,首次采用了全球领先的“浓缩液回收”技术,这也是世界上首家采用此项新技术的汽车企业。“第二工厂代表了丰田汽车全球制造顶尖水平,可谓丰田的样板工厂。”&  实际上,广汽丰田第一工厂自创建以来,由于技术装备先进等因素,被丰田总部誉为“丰田21世纪模范工厂”。对于产品和产能的提前量准备反映出丰田的未雨绸缪。在第二厂区,车厂主体周围预留了大片未经开发的绿地和临时仓储区域,这些空白区域实际上都是广丰预留的厂房用地。&  “中国市场是非常巨大的,只要稍微有一点点增长,我相信对我们的销量就会有非常好的影响。”江积哲也说。看的出来,就和丰田新上任的中国通“当家”丰田章男一样,广丰,已经铆足了劲。&
  中金在线声明:中金在线转载上述内容,不表明证实其描述,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收藏到&&】【】【】【
我来说两句
24小时热门文章
栏目最新文章
频道文章精选
赞助商链接
商城文章精选
赞助商链接
银行/保险推荐
黄金/外汇推荐
理财/汽车推荐
---------------------------------------------------------------------------------------------
本站所有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风险自负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闽 B2- 号
《电子公告服务许可证》编号:闽通信互联网 [2008]1 号
证券资讯提供:福建天信投资咨询顾问有限公司 [证书:ZX0151]
Copyright &
中金在线. All Right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18年中国经济大萧条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