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人的心理透视:炫耀心理啥,其实心里就缺啥

  如今,打开微信、微博总能看到许多人晒美食、名牌、新手机、旅游照等。越来越多的人与大家分享自己拥有的东西,其中不乏一些爱炫耀的人。  2010年,《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搜狐新闻中心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50.9%的人反对网络炫耀,86.7%的人担心网络炫耀使社会风气变浮躁。关于炫耀的原因,74.3%的人认为是虚荣心作怪,66.2%的人认为“多数是炒作”,20.9%的人认为与“寻求自我肯定”的心理有关。  《生命时报》记者就此采访了陕西省人民医院心理科主任张天布和广东省社会医学研究会心理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马健文。首先,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看,现代人吃穿不愁,生存需要得到满足,希望实现更高层次的需要。网上更新动态是希望向朋友展示自己的生活,得到关注,满足被尊重的需要;通过“晒”让久未联络的老友、老同学找到谈资,互相了解近况,满足交往的需要。其次,一个人炫耀什么往往说明内心缺什么。如晒名牌包、新手机的人可能缺自信或头脑空空如也,需通过炫耀物质提升价值。再次,人在幼年心理成长过程中要经历一个“他评”阶段,即把父母、老师等对自己的评价作为自我价值。这个时期遇到挫折,容易在成年后极度渴望他人的回应、关注。  马健文指出,炫耀是一把双刃剑。适度炫耀让人更自信,身心愉悦;过度炫耀则可能陷入妄想,走向极端。想走出炫耀的心理怪圈,一要清醒起来,别让幼时形成的错误价值体系代替现实生活。二要接纳自我,学会满足。看看自己当下拥有的,比很多人都富足。三要积极弥补匮乏的东西。多读书,努力为事业、学业打拼,获得的满足感会高于开豪车、背名牌包。只有精神富有的人才能吸引大家的目光和注意,获得真正的快乐。  作者:张 冕心理透视:什么人喜欢打小报告?--陕西频道--人民网
心理透视:什么人喜欢打小报告?
&&&&来源:&&&&&
  原标题:心理透视:什么人喜欢打小报告?
  在近日热播的电影《归来》中,女儿丹丹为了当上舞蹈主演,向人告密,致使逃回家的父亲被抓回农场,让家庭陷入悲剧。而日前让网友群情激奋的“北京三男子殴打少年”事件中,被打少年在接受采访时透露了一个信息:打人者可能怀疑自己告密,才大打出手。还有一则最新消息称,广东一名被辞退男子怀疑工友向老板打小报告,持刀将其砍死。在生活中,打小报告的现象似乎比比皆是,其根源是什么?暴露了哪些深层问题?
  打小报告不等于反映问题
  可以说,从上幼儿园那天起,进入集体生活的我们就开始接触“小报告”。无论在学校还是职场,总有那么一两个人,动不动就往老师、领导身边凑,有意无意地把大家私底下开的玩笑、组织的活动“送”到他们耳朵里去。尽管不容易被抓到真凭实据,但每个人其实都心知肚明,并暗自防范这些“告密者”。
  告密行为自古有之。秦朝最先以法律形式鼓励公开告密;明朝形成“内厂、东厂、西厂及锦衣卫”四重监视体系。现代社会,从小学开始,“线人”式管理就近乎常态。日前有报道称,深圳某小学设立“情报专员”,定期向老师提供情报。相信很多“80后”也经历过全班被老师逼着写纸条,互相检举坏人坏事。
  尽管没有证据,但怀疑自己被告密的人都会满腔怒火。在北京国贸工作的“80后”陈捷告诉记者:“我上初中时就被女生打过小报告,被老师痛批。当时特别愤怒,那是一种被人窥视、背叛的感觉,比被人当面骂还愤怒。”而出卖耶稣的犹大更是被世人唾弃至今。但不少打小报告的人却并不认为自己有错。“爱调研”网站调查发现,许多打过小报告的人认为,自己是为了维护自身利益以及让上级了解情况;但82.5%的人认为打小报告与向领导反映问题存在本质差异,被打过小报告的人则认为“告密者”别有用心,是为了拉拢与领导的关系。
  不自信、能力差的人爱告密
  打小报告被人不屑,可总有人热衷于此。究其原因,是因为它能带来利益。打小报告首先是与管理者亲密接触的“捷径”。他们需要了解下属动向,但不能时时盯着,告密者恰恰满足这种需要。其次,有些人缺乏自信、虚荣心较强,会通过打小报告突出自己的“能力”。看到他人被批评,他们会觉得平衡。再次,能力差的人会以此获得管理者的“信任”,弥补能力缺陷。最后,打小报告还是一种满足报复心理的手段,比如在学校里常能听到“不听我的就去告诉老师”这样的话。
  打小报告的习惯多是从小养成,在我国有着天然的“土壤”。在西方国家,用学生管理学生的方式匪夷所思。美国将军麦克阿瑟在西点军校时曾遭受高年级学员体罚,但在接受法院调查时,他始终没有说出那几位学员的名字。
  巴金在《怀念马宗融大哥》中写道:“(我们)无所不谈,但是讲的全是心里的话,真可以说大家都掏出了自己的心,也没有人担心会给别人听见出去‘打小报告’。”打小报告使人与人之间失去信任,多数人惴惴不安,没有安全感,团队气氛紧张不安,人际关系疏远戒备,要重建信任相当困难。
  从小被鼓励打小报告的孩子,会认为只要跟某些有权力的人搞好关系,就可以获得一切,丧失前进的动力。
  被打小报告后如何处理
  要改变打小报告的恶习,要从教育开始。老师要凭能力管理班级,而不是图省事,给学生错误的言传身教。爱打小报告的人要意识到这是投机取巧、损人不利己的不道德行为,日子久了会被所有人疏远。不妨反思自己是不是不自信,是不是能力有问题,有针对性地改进自身。如果仍难以改变,要求助心理咨询师。对大多数人来说,我们管不住别人的嘴,只有管好自己,同时学会应对小报告。
  1.自我检讨。被告密让你火冒三丈,但此时要稳定好情绪,先自我检讨。想想自己做过哪些事、说过哪些话,让人看不顺眼。攻击告状的小人是下策,对事不对人才是永远有效的法则。
  2.沟通。一方面要与领导沟通。如果无故受冤,就坦荡地把事实材料整理清楚,有文本资料(邮件、聊天记录)更好。如果自己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就及时改正。另一方面试着与告密者沟通,直截了当地说:“你如果对我不满,不妨把话说清楚。”如果对方不承认,不必戳破,可以说:“以后有任何问题,希望你能直接告诉我。”要让他知道,不可以一再这样做。
  3.向上级汇报。当类似的事情再次发生,可以告诉对方:“如果我们无法解决问题,就有必要让老板知道。”如果仍未获得解决,就直接向老板报告。
  当然,最重要的是严以律己,不要在同事间对公司的人和事发表评价,比如对老板的抱怨或对同事的不满。遵守规章制度,不要给别人把柄。和同事相处不要太过计较,吃些在明处的小亏无所谓。管好自己,不多管别人,更不要无事说人是非,打别人的小报告。▲
中国心理学会人格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人格与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秘书长 侯玉波
人民网陕西频道官方微博
人民网陕西频道官方微信
(责编:任志慧、王丽)
手机读报,精彩随身,移动用户发送到RMRB到,订阅人民日报手机报。→ 正文内容
国人心理透视:巨婴在我们身边泛滥
   来源:人民网―生命时报&&&&作者: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 王爽
现今中国社会,“妈宝男”现象被广泛热议,其实不论男女,生理成熟、心理幼稚的人比比皆是。国内精神分析学家武志红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巨婴”一词来形容那些身体和年龄上已是成年人,但心理发展水平还停滞在婴儿期的人。
婴儿的心理有什么特点?一是共生,婴儿的一切都依赖于母亲,心理上处于一种和妈妈未分化的状态,不分彼此,还没有自我界限;二是全能自恋,婴儿觉得自己是“全能神”,世界按照他的意愿运转,饿了一哭马上就能吃到奶,便溺了马上有人清理;三是偏执分裂,认为世界非黑即白,我是好的,与我相对的就是坏的,一旦无法掌控局面,就会勃然大怒、失控崩溃。
从这个视角看,中国社会可谓巨婴泛滥。6个月前的婴儿和妈妈共生是正常的,但之后就是病态共生了。其结果就是人和人之间边界不清,这在家庭关系方面表现尤为明显,不论孩子年纪多大,父母都得“亲力亲为”地帮忙。
从结婚开始,孩子想不想结,和谁结,什么时候结,都要由父母把关;同时,父母拿着子女的简历在公园“摆摊”,收入、学历、职位、房产、车产等条件明码标价,开始“交易”。在巨婴和父母的合力下,这样的婚姻相对稳定,但缺乏情感,从根基上为未来的生活埋下隐患。婚后,许多妈妈会跟着儿子进入他们小家庭,构建共生关系,从心理上对儿媳妇排斥,这是许多婆媳不和的心理原因。等生了孩子以后,孩子和母亲的关系成为家庭的核心关系,“爱玩”“想逃”的巨婴丈夫正好利用这个时机,把孩子推给妻子,逃避家庭责任。于是,很多家庭就产生了一个焦虑妻子、一个缺席的丈夫,加上一个有问题的孩子。这都源于父母不成熟、没责任感的巨婴心态。
除了家庭问题,全能自恋和偏执分裂的巨婴在生活各个方面都会遇到困难。其中一个表现就是,把一切矛盾、冲突归结为别人和自己作对,从不反思自己,有时问题的根源是客观因素,巨婴们也无法心平气和地接受。极端的情况下,会发展为各种违法暴力行为,比如马加爵事件、杀医、伤医等重大社会事件;飞机延误了,打砸机场设备、伤害工作人员;为了抢占座位大打出手;摔倒的老人讹上施助者;与他人意见不同时,侮辱、攻击对方。
外貌如婴儿招人喜爱,但心理如婴儿幼稚、任性就会惹人方案。如何摆脱巨婴心理?家长方面,应从小就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不要凡事都插手,自己也不要总以孩子为中心,逐渐建立界限。而对刚走入社会的人,和父母相处时要自己拿得定主意,不要依赖;与他人打交道要尊重、包容,理解和接纳不同的看法、观点;不过分干涉他人,同时对于别人的过分干涉温和而坚定地拒绝。还要学会对自己负责。试着去理解自己的感受,而不是盲目地否定和拒绝。比如在愤怒时,可以停下来感受一下自己愤怒时是什么样的状态,自己想通过愤怒满足什么需要,是被尊重、被理解,还是被关爱?当能够和自己的情绪和解,情绪本身的强度就没有那么大了,也不会贸然做出不计后果的冲动行为。
| 责任编辑:王颖 |
七一网版权与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七一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七一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如需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请务必注明来源和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七一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原作者无意将其作品刊登于本网站,请通知本站,我们将及时予以删除;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联系方式: 电话:023—邮箱:
党建头条 官微
《党课参考》官微
“三会一课”掌中宝
《党员文摘》官微
修齐治平第一微平台
领导者头条 官微
明大是 看大势 干大事
《重庆人才》官方微信心理透视:什么人喜欢打小报告?_播报天下_贵阳网_贵阳新闻网
心理透视:什么人喜欢打小报告?
中国心理学会人格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人格与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秘书长 侯玉波  在近日热播的电影《归来》中,女儿丹丹为了当上舞蹈主演,向人告密,致使逃回家的父亲被抓回农场,让家庭陷入悲剧。从小被鼓励打小报告的孩子,会认为只要跟某些有权力的人搞好关系,就可以获得一切,丧失前进的动力。
原标题:心理透视:什么人喜欢打小报告?
中国心理学会人格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人格与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秘书长 侯玉波
在近日热播的电影《归来》中,女儿丹丹为了当上舞蹈主演,向人告密,致使逃回家的父亲被抓回农场,让家庭陷入悲剧。而日前让网友群情激奋的“北京三男子殴打少年”事件中,被打少年在接受采访时透露了一个信息:打人者可能怀疑自己告密,才大打出手。还有一则最新消息称,广东一名被辞退男子怀疑工友向老板打小报告,持刀将其砍死。在生活中,打小报告的现象似乎比比皆是,其根源是什么?暴露了哪些深层问题?
打小报告不等于反映问题
可以说,从上幼儿园那天起,进入集体生活的我们就开始接触“小报告”。无论在学校还是职场,总有那么一两个人,动不动就往老师、领导身边凑,有意无意地把大家私底下开的玩笑、组织的活动“送”到他们耳朵里去。尽管不容易被抓到真凭实据,但每个人其实都心知肚明,并暗自防范这些“告密者”。
告密行为自古有之。秦朝最先以法律形式鼓励公开告密;明朝形成“内厂、东厂、西厂及锦衣卫”四重监视体系。现代社会,从小学开始,“线人”式管理就近乎常态。日前有报道称,深圳某小学设立“情报专员”,定期向老师提供情报。相信很多“80后”也经历过全班被老师逼着写纸条,互相检举坏人坏事。
尽管没有证据,但怀疑自己被告密的人都会满腔怒火。在北京国贸工作的“80后”陈捷告诉记者:“我上初中时就被女生打过小报告,被老师痛批。当时特别愤怒,那是一种被人窥视、背叛的感觉,比被人当面骂还愤怒。”而出卖耶稣的犹大更是被世人唾弃至今。但不少打小报告的人却并不认为自己有错。“爱调研”网站调查发现,许多打过小报告的人认为,自己是为了维护自身利益以及让上级了解情况;但82.5%的人认为打小报告与向领导反映问题存在本质差异,被打过小报告的人则认为“告密者”别有用心,是为了拉拢与领导的关系。
不自信、能力差的人爱告密
打小报告被人不屑,可总有人热衷于此。究其原因,是因为它能带来利益。打小报告首先是与管理者亲密接触的“捷径”。他们需要了解下属动向,但不能时时盯着,告密者恰恰满足这种需要。其次,有些人缺乏自信、虚荣心较强,会通过打小报告突出自己的“能力”。看到他人被批评,他们会觉得平衡。再次,能力差的人会以此获得管理者的“信任”,弥补能力缺陷。最后,打小报告还是一种满足报复心理的手段,比如在学校里常能听到“不听我的就去告诉老师”这样的话。
打小报告的习惯多是从小养成,在我国有着天然的“土壤”。在西方国家,用学生管理学生的方式匪夷所思。美国将军麦克阿瑟在西点军校时曾遭受高年级学员体罚,但在接受法院调查时,他始终没有说出那几位学员的名字。
巴金在《怀念马宗融大哥》中写道:“(我们)无所不谈,但是讲的全是心里的话,真可以说大家都掏出了自己的心,也没有人担心会给别人听见出去‘打小报告’。”打小报告使人与人之间失去信任,多数人惴惴不安,没有安全感,团队气氛紧张不安,人际关系疏远戒备,要重建信任相当困难。
从小被鼓励打小报告的孩子,会认为只要跟某些有权力的人搞好关系,就可以获得一切,丧失前进的动力。
被打小报告后如何处理
要改变打小报告的恶习,要从教育开始。老师要凭能力管理班级,而不是图省事,给学生错误的言传身教。爱打小报告的人要意识到这是投机取巧、损人不利己的不道德行为,日子久了会被所有人疏远。不妨反思自己是不是不自信,是不是能力有问题,有针对性地改进自身。如果仍难以改变,要求助心理咨询师。对大多数人来说,我们管不住别人的嘴,只有管好自己,同时学会应对小报告。
1.自我检讨。被告密让你火冒三丈,但此时要稳定好情绪,先自我检讨。想想自己做过哪些事、说过哪些话,让人看不顺眼。攻击告状的小人是下策,对事不对人才是永远有效的法则。
2.沟通。一方面要与领导沟通。如果无故受冤,就坦荡地把事实材料整理清楚,有文本资料(邮件、聊天记录)更好。如果自己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就及时改正。另一方面试着与告密者沟通,直截了当地说:“你如果对我不满,不妨把话说清楚。”如果对方不承认,不必戳破,可以说:“以后有任何问题,希望你能直接告诉我。”要让他知道,不可以一再这样做。
3.向上级汇报。当类似的事情再次发生,可以告诉对方:“如果我们无法解决问题,就有必要让老板知道。”如果仍未获得解决,就直接向老板报告。
当然,最重要的是严以律己,不要在同事间对公司的人和事发表评价,比如对老板的抱怨或对同事的不满。遵守规章制度,不要给别人把柄。和同事相处不要太过计较,吃些在明处的小亏无所谓。管好自己,不多管别人,更不要无事说人是非,打别人的小报告。▲
责任编辑:
贵阳汽贸城——金阳客站新辟公交259路 贵阳市直部门 积极响应党员的志愿服务工作
广场舞:考验公众理性还是管理智慧? “代客扫墓”为何遇冷?
有驯养繁育证,没办运输证,带着猴子去外地表演就是犯罪—“非法运输珍贵野生动物罪”?河南 ...[]
昨日,记者从贵州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获悉,我省社保缴费基数有所调整,原本最低要缴纳上一年度全省 ...[]
Copyright (C)
Gywb, All Rights Reserved
贵阳网&&&贵州二十一数字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黔ICP备号-6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51——
Copyright &
Gywb, All Rights Reserved
贵阳网 版权所有
黔ICP证03060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黔)字第803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文网文【号您当前的位置 :&&&&&&&&&&正文
国人心理透视:别把没劲挂嘴边
  曾有关于中国人十大口头禅调查,“郁闷”、“无聊”、“没意思”均入围。口头禅代表一个人的说话风格和习惯,这些看似不经过大脑、脱口而出的口头禅其实更能反映我们的内心世界。在现实生活中,感觉生活“没劲”的人的确不少。学生抱怨上学“没劲”,上班族觉得工作“没劲”,这让那些独守空巢的老人似乎有了更多的理由感叹活得“真没劲”。
  从社会整体来看,单一的价值取向和功利的生活目标促使国人老觉得“没劲”。当多数国人的中国梦里只有房子、车子和票子时,每个人都被物质欲望驱动,大家关心的问题似乎只有“能不能赚钱”、“有没有利益”,而那些赚不到钱或得不到利益的事都被抛在一旁。可仔细想来,真正能让我们感到“有劲”、让我们的灵魂感到“喜悦”、让我们的内心感到“有趣”的事往往与功利无关,比如与家人闲聊、陪孩子玩耍、帮爱人做家务或投身兴趣爱好中。
  然而,当凡事都要问个“有用没用”时,生活的一切就变成了工具:学习成了获得工作的工具,工作成了赚钱的工具……如此循环下去,生命最终也成了工具,我们渐渐失去享受的能力。试想,如果美食只是为了填饱肚子,那还有谁会去细细品尝呢?当所有人都被社会的潮流裹挟着向前飞奔时,我们感觉自己是在“被生活”着,就像被迫参赛的马拉松运动员,连停下来都不可能,身心慢慢透支,生活主动权被渐渐蚕食,享受生活无从谈起,又怎会感到“有劲”呢?
  偶尔说几句“没劲”可以理解,但老说“没劲”非但无助于缓解心情,反而让生活更加枯燥无味。因为“没劲”强化的是“受害者心态”。积极的人在偶尔感到“没劲”时,会马上想到另一个问题:“如何让生活变得有意思?”因此,“没劲”不应成为拒绝改变的借口,证明你渴望幸福的证据只有一个,那就是你为追求幸福做了些什么。源自39健康网
稿源: 合肥晚报
编辑: 李彤
我来说两句
热点新闻排行榜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2- | 举报邮箱:jubao@staff.enorth.cn |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本网站由天津北方网版权所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前男友炫耀新女友心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