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混凝土物联网称重管理系统管理系统的称芯合意能为企业带来什么效益?

当前位置:&&&&&&&&&&&&正文
物联网技术在建设工程安全监管领域的开发应用
&&&&[字号:&&&&&&]&&&&&&&&
实施单位:市建委考核得分:2.2655 创新创优目标介绍:安全生产是社会发展与国民经济稳定运行的重要保障,是社会文明和进步的重要标志,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在省、市、区县、(市)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和企业的高度关注和共同努力下,我市建筑行业安全生产形势总体持续稳定向好。但不可否认,建筑行业是一个传统的安全生产事故多发、易发行业。尤其随着杭州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建设工程规模不断扩大,由工程车辆超速超载和在施工现场的深基坑、大型支模架、垂直运输机械等关键部位所引发的安全生产事故仍时有发生,各类违规操作和不文明施工也大量存在,给群众生命财产和生产生活带来一定不良影响。&&&&&&& 安全生产责任大于天!在一次次重大安全生产事故血淋淋的教训中,我们深刻认识到,要从根本上扭转不利局面,必须转变管理理念,创新监管手段,强化企业责任主体意识,实现由“人防”为主向“技防”为主转变,由事后被动管理向事前主动管理转变,由静态管理向实时动态管理转变。当前,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尤其以物联网技术为代表的具有高效化、智慧化、协同化特征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蓬勃发展,为探索监管新模式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2009年9月,根据广大市民对工程处肇事强烈反映、建议和市委、市政府工程运输车辆管理整治专题会议精神,我们随即启动混凝土搅拌车超载超速监控管理系统设计、建设工作,经过一年左右的建设运行,在减少混凝土搅拌车超载超速、提供政府监管效率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以此为基础,我们着手推进物联网技术在建筑施工安全监管领域的全面应用,打造杭州市建设工程安全质量物联网管理应用平台系统。&&&&&&& 一、创新项目的实施与完成情况&&&&&&& 自2009年10月启动项目实施以来,历时三年,投资近千万元,现已基本构建起“政府-企业-现场”三级联动的智能化安全监督管理应用平台系统。&&&&&&& (一)主要做法  1、深入调研,精心制定总体规划。为扎实推进项目,我们成立专门工作领导小组,并落实责任部门,走访省建工、中天建设、昆仑建设等多家建筑施工企业及混凝土企业,开展专题调研。在此基础上,会同项目协助单位——中国电科集团52所,精心制定项目实施的总体规划,并组织召开高层次专家论证会,确保规划的系统性、科学性。&&&&&&& 2、克难攻坚,合力推进项目进程。项目在开发、设计、应用等各环节都遇到巨大挑战。项目实施单位选派公司精干技术骨干,对项目所涉及到的物联网关键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并多次邀请业内专家开展技术论证。委主要领导深入企业一线,了解项目开发需求和企业应用项目的实际情况。市委常委、副市长沈坚先后多次召开专门协调会议,督促项目的相关方落实责任,保证项目顺利实施。黄坤明书记也高度重视系统的实施,专程考察系统建设情况,给予肯定和鼓励。正是由于多方通力合作,才确保项目顺利推进。&&&&&&& 3、积极探索,建立健全管理制度。为使新技术的应用与传统政府监管方式之间实现深度融合,我们积极开展管理制度建设。三年来,先后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建设工程安全质量物联网管理应用平台建设的通知》等5份政策性文件,编制《建设工程安全质量物联网应用混凝土搅拌车超载超速监控管理规范》、《建设工程安全质量物联网应用塔机监控规范》等管理制度。&&&&&&& 4、稳步推广,充分发挥示范效应。在我们和中国电科集团52所的通力合作及市经信委、市科技局、市安监局、交警局、财政局部门的支持指导下,项目研发取得可喜成果,应用推广取得预期成效。&&&&&&& (二)完成情况  截至目前,建设工程安全质量物联网管理应用平台系统已建设完成,并投入运行。其主要涵盖以下三大功能模块:&&&&&&& 1、混凝土搅拌车超载超速监控管理系统模块。混凝土搅拌车超载超速监控管理系统,通过GPS全球定位系统和装载量信息即时反馈系统,实现对混凝土搅拌车的实际车速和实载重量的实时监控。纳入监控系统的车辆,一旦有超速或者超载行为,系统将立刻报警,并自动向相关管理部门负责人发送手机短信通知,及时遏制超载超速行为发生。&&&&&&& 2、塔吊安全监控系统模块。塔吊安全监控系统通过前端监控装置和平台无缝融合,采集塔机载重、力矩、变幅、高度、回转转角、环境风速等多项安全作业工况指标数据实现实时监测,具有超载报警、限位报警、风速报警、超载控制等功能,可有效提升监控的及时性、有效性。&&&&&&& 3、工地可视化管理系统模块。工地可视化管理系统是基于SOA架构对接入网络的前端多种视频监控设备进行管理,可实现对施工现场远程、实时、全天候安全监管,能有效解决施工现场管理中实时性差、效率低等问题,对于提升建筑施工企业现场管理效率,减少安全事故发生等具有良好作用。&&&&&&& 二、创新项目的突破&&&&&&& (一)项目难度  1、组织协调难。项目尽管是专业性的工作,但项目实施涉及面广、单位多、领域跨度宽、综合性强、操作难度大,面临众多的沟通协调问题。&&&&&&& 2、技术整合难。系统需要整合传感器技术、嵌入式计算技术、网络与无线通信技术、数据库技术等物联网应用的各项关键技术,是典型的多学科高度交叉、软硬件深度融合的技术应用和管理实践。在系统设计、实施过程中提出较高的技术整合要求。&&&&&&& 3、工程实施难。一是建筑施工现场多、分布广、流动性强,目前全市有在杭施工企业3600余家,在建工程4500多个;二是施工现场的操作人员知识水平相对较低,对信息技术掌握不够,影响系统操作的规范性和系统应用的推广;三是一般建设施工地理位置相对偏远,信息传输和后续维护难度大。&&&&&&& (二)项目创新点  1、理念创新。在建设工程领域使用物联网技术,开展安全监管,将监管过程公开化、透明化,实现监管流程优化与再造的有益探索,是对传统政府监管理念的一次革新。&&&&&&& 2、方式创新。系统实现建设工程安全监管由“人防”为主向“技防”为主转变,由安全事故事后处置向安全隐患源头管理转变,由静态管理向实时动态管理转变,最大限度将安全隐患处置在萌芽状态,实现安全事故溯源追责,有力提升政府监管能力与水平。&&&&&&& 3、平台创新。项目建立“政府-企业-现场”三级互动管理平台,改变以往“政府-企业”单一的管理模式,避免传统监管过程中存在的大量监管漏洞和盲点。科技查新报告指出,本系统“集成整合多种物联网技术和产品,实现空中、地面、地下对工地现场安全生产进行多为感知应用,除委托项目相关报道外,在所检其他文献中未见述及”。&&&&&&& 4、制度创新。在建设工程安全质量物联网管理应用平台系统运行过程中,还建立起配套的全天候监管、协同监管制度,积极推动建设工程安全生产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形成具有杭州特色的建设工程安全质量监管体系。&&&&&&& 三、创新项目的效益&&&&&&& (一)社会效益  1、有效减少和避免安全生产事故。项目的开发和应用,有助于扭转建设工程领域安全事故多发、易发的不利局面,对降低事故发生率提供有效技术保障。以混凝土搅拌车超载超速监控管理系统为例,自运行以来,混凝土搅拌车交通安全事故率大幅降低,因搅拌车超载超速引发交通安全事故导致的死亡人数大幅减少(详情参见下表)。
表1:杭州市混凝土搅拌车各年交通事故统计表
比上年减少
比上年减少
2009年(系统建成前)
2、有助于转变政府监管方式、提升监管水平与效率。一方面,实现由事后被动管理向事前主动管理转变。过去政府主管部门只能在事故发生后进行抢救等被动举措,应用此系统之后,可实现对某些事故隐患的预警、预报,将隐患遏制在萌芽阶段;另一方面,由静态管理向实时动态管理转变。利用物联网技术后,能通过信息传输网络,实现实时信息的掌握,并实现人机交互、远程控制。&&&&&&& 3、有助于提升建筑企业现场管理水平。一是改进企业对建设施工项目管理流程与方法,提高企业管理效能,利用物联网系统使得集团、监理单位以及集团领导与管理人员能够在办公室、家中、移动中根据权限实时查看工地施工情况,掌握工程项目施工进度;二是可以规范人员管理,对建设施工人员进行高效管理;三是可以改善企业品牌形象,提升品牌价值。&&&&&&& 4、有助于杭州“智慧城市”建设。目前,杭州正在全力建设智慧城市,其本质是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全面应用。本项目正是物联网技术在市建筑行业领域的应用。2011年,本项目被作为杭州市“智慧安监”示范项目上报浙江省政府,成为浙江省“智慧城市”建设示范试点项目之一。&&&&&&& 5、有助于改善政府依法行政形象。一是严格控制工作人员的自由裁量权和人情处理,促进依法行政;二是以“图片”、“视频”为依据,实现透明化管理,对廉政建设和防治商业贿赂都起到积极作用,有利于改善和提升政府依法行政形象。&&&&&&& (二)经济效益  生命无价,人员伤亡事故的减少就是最大的经济效益。具体来看,项目的实施,对于政府部门和企业而言,都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 从政府层面看,项目的实施,构建起多层级的实时监控系统,通过技术化手段规范监管体系,明确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安全生产监督机构和施工企业各方职责与权限,并与原有的信息化系统相整合,捋顺内部流程与关系,提高监管效能,减少人员配备,可实现一次投入,常年收益。&&&&&&& 从企业层面看,此系统应用带来的经济效益,更为直接。一是可以对安全隐患事故的有效防范,避免由于发生事故而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二是可以有效减少或避免项目现场材料和设备的偷盗行为,避免由此引发的经济损失;三是可以对各类用能、用水设备进行实施监控,减少和杜绝用电、用煤、用水浪费,促进建筑施工现场的节能降耗。四是可以提高企业现场管理效率,对于全国甚至全球布局的建筑集团而言,可有效减少因监管人员全国甚至全球“巡查”而发生的费用。&&&&&&& 四、创新项目的社会影响与推广程度&&&&&&& (一)领导高度肯定  项目开发和应用一直受到各级政府领导的重视。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对项目成果专门批示予以肯定。2010年7月,黄坤明书记等市领导专程考察调研混凝土搅拌车超载超速监控管理系统的运行情况,并给予充分肯定高度评价。2012年7月,副市长徐文光、副秘书长李强煜检查杭州市项目工作开展情况,对此系统给予充分肯定。2012年10月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司常青司长一行专程考察系统的实施、运行、推广情况,给予充分肯定,并现场具体指导。&&&&&&& (二)专家积极评价  项目得到多位业内知名专家的积极评价。中央候补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城市安全专家组组长吴曼青在参加专家论证会时对本项目给予高度评价,认为“杭州建设这个系统,让我们感觉到了一个负责任的政府部门。这也给物联网的应用和推广带来了一个重要的机会”。省建管局局长张奕、浙江大学岩土工程研究所所长陈云敏、浙江省智慧城市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孙谦、浙江省物联网产业协会秘书长兰建平等专家也充分肯定项目的创新价值和应用价值。&&&&&&& (三)媒体广泛报道  建设工程安全质量物联网管理应用平台系统开发和应用也广受媒体关注。在杭州日报、每日商报等媒体多次开展有关系统开发应用情况的报道。在《城乡建设》、《浙江建筑》、中国建材信息总网等建筑领域专业刊物和CHIP《新电脑》等权威产品评测与技术应用杂志上还刊发多篇经验性、理论性文章,全面介绍系统的构成与运行成效。&&&&&&& (四)示范推广效应强  截至目前,项目已基本建设完成,起到良好的示范推广效应。具体看:混凝土搅拌车超载超速监控管理系统,截至2012年10月,已将杭州主城区、萧山、余杭和五县(市)的所有混凝土企业及其车辆纳入,实现全市111家混凝土企业3300余辆搅拌车、225条搅拌生产线的系统全覆盖;塔吊安全监控系统,截至2012年10月底,市内416个工地,1000台塔机已由总站纳入系统监管,并向400个项目部、150家塔机租赁公司、200家施工企业及杭州地区12家安监站开放;工地可视化管理系统,截至2012年10月,已完成总站平台、施工企业、工地的三级平台联网对接,有近100个工地接入系统平台。&&&&&&& 2012年,我们编制的相关标准被列入《2012年省建筑节能及相关工程建设地方标准制订计划》,拟在全省实施。同年9月,本项目作为智慧城市建设板块之一,在2012年中国智慧城市技术与应用产品博览会参展,向全国宣传推广。&&&&&&& 五、自评结论&&&&&&& 本项目的实施,是近年来我们积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市委、市政府“打造东方品质之城、建设幸福和谐杭州”的总体目标,在转变监管职能、提升管理绩效中的一次有益探索与尝试。总体而言,本项目的实施取得预期效果。通过本系统应用实现政府、监管机构、建筑企业多赢的良好局面,有效减少和避免安全生产事故,减少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损失;提升政府监管效率、降低监管成本;促进建筑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降低企业生产管理成本,是一项投入少、收益多的工程,取得较大的经济和社会价值,探索出“智慧质安监”的杭州样本。
主办单位:杭州市综合考评委员会办公室(市绩效管理委员会办公室)
承办单位:杭州市绩效评估中心
版权所有:杭州市综合考评委员会办公室(市绩效管理委员会办公室) 要解决我国动产融资业务发展中的制度约束,可以以物联网技术的介入为契机,建立统一有效的动产融资登记和公示制度,规范动产抵质押程序,增强公示效力,明确抵质押物上各种债权的优先受偿顺序,以制度的完善促进动产融资业务健康稳定发展。 
近两年来,中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无论是经济增长速度、经济增长方式还是增长驱动要素都发生了明显变化。受宏观经济增速放缓、大宗商品价格疲软等因素影响,钢铁、煤炭等大宗商品行业纷纷进入调整期,行业上行期掩盖的问题逐步显现,借款人诚信缺失和道德风险事件频发,以上海钢贸和青岛港骗贷案为代表的风险事件对动产融资领域产生了深刻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银行开展动产融资业务的积极性。各银行出于风险控制的考虑,不断压缩动产融资业务,甚至连正常经营的企业也难以获得动产融资。这种变化和趋势对广大中小企业,乃至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造成了消极的影响。为了破解动产融资难题,中国银行业一直积极探索有效的解决方案,其中平安银行尝试利用物联网技术对动产融资业务中存在的缺乏有效监管、信息不对称等问题进行解决,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实践中还存在着诸多难题待破,特别是建立统一有效的不动产登记和公示制度是关键所在。
我国动产融资业务的困境
我国动产融资业务陷入困局是由市场、制度、信用环境等多种因素综合造成的。从银行风险控制角度,可将动产融资业务主要问题归纳为:&看不住&、&抢不过&和&处置难&三方面。
银行被动监管,导致&看不住&。在传统动产融资业务中,银行通常委托物流监管方派人24小时驻场监管,期间对抵质押物监管的履行情况完全依赖于物流监管企业的管理能力和现场监管人员的履责状况,较为被动。而且,很多银行的动产融资业务缺乏系统支持,信息录入靠手工操作,信息传递基本靠电话和邮件,流程繁琐,效率低下,且信息容易失真。可以说,这种传统的对抵质押物的监管存在较大的风险隐患,一旦物流监管企业管理不善或现场监管人员发生道德风险,就很难保障抵质押物如实、保质、保量的存在。近年来在发生的动产融资业务重大恶性风险事件中,监管人员道德风险、监管方履责不到位已经演变为多发因素,这直接导致了银行、借款人和物流监管企业之间信任体系的崩塌。
无法做到全方位实时监控,导致&抢不过&。在传统动产融资业务中,银行应对风险事件的效率和效果难以确保。其一,由于银行对动产抵质押物难以做到全方位实时监控,对哄抢货物等恶意影响抵质押权利实现的行为,往往无法及时知晓和应对;其二,动产融资业务缺乏统一有效的登记和公示平台,实践中的货权不清、重复抵质押现象往往会导致多个权利主体对同一批货物主张权利,甚至经常发生债务人的其他债权人抢货现象,严重威胁银行的合法权益。
诉讼耗时长、成本高,导致&处置难&。按照现行的法律规定,在借款人未能如期偿还债务时,银行不被允许采取自力救济措施处置抵质押物,只能通过双方协议或法院判决来实现权利。这就加大了抵质押物的处置成本,延长了处置周期,不利于保障银行等债权人的利益。近年来发生的很多风险案例中,银行与债务人、其他债权人以及善意第三人之间的争议和相关诉讼耗时长、成本高,即便银行最后能通过诉讼实现自己的抵质押权利,往往也是赢了官司,却因为无法及时处置抵质押物而承担损失。
正是由于上述多个因素的叠加,及现实经济因素的影响,我国动产融资业务在经历了十余年的蓬勃发展后,逐渐萎缩。然而,经济和行业的发展离不开银行信贷的支持,动产融资业务作为解决客户融资需求的有效手段,仍有巨大的市场需求。只是,市场需要考虑一种全新的业务模式,在有效规避过往业务风险的基础上重启动产融资业务。
依托物联网破解动产融资难题
经过深入调研,部分商业银行选择了物联网作为新技术手段,着手构建更完善的商业模式,重建各方的信任体系,推动动产融资业务的稳健复苏。物联网作为互联网的延伸,利用通信技术将传感器、控制器、机器、人员和物品联在一起,将用户端扩展到任何物品与任何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实现了人与物、物与物的相联。物联网技术在商品生产、运输、仓储、交易等过程的运用,可以产生大量有效、直接的客观物理信息,不但能帮助银行进行更全面的风险识别,也为银行业务中的风险管控提供了有力手段。
其中,平安银行打造的物联网动产融资体系就是破解传统动产融资难题的积极尝试。平安银行首创的物联网金融不是物联网技术在业务领域的简单应用,而是利用物联网作为客观信用高阶形态的先天优势,构造全新的业务逻辑和商业体系,为流动的商品赋予金融属性,重塑行业信用体系,推动主观信用向客观信用变革。具体而言,物联网动产融资体系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物联网动产融资体系对传统动产融资难题的破解,不仅是依托物联网技术应用来解决传统金融业务的风控难题,更重要的作用在于通过物联网将银行风险管理、企业生产经营和商品交易流通等进行融合,从根本上消除和减弱原有业务中的困难与制约,推动金融服务和风险管理创新。具体而言,平安银行的物联网动产融资体系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物联网技术在仓储领域的应用;第二个层次是构建物联网智能网络;第三个层次是以物联网仓单推动动产融资方式的变革。
物联网仓储:变&动产&为&不动产&。经物联网技术改造后的智能仓库可以对抵质押物进行实时监管,通过智能化和标准化的操作,改善对抵质押物的管理与控制,从而规避监管方的道德和操作风险,提升预警时效和应对突发事件的响应能力。
在应用了物联网监控技术的仓库,仓储监管处于自动化管理状态,不但简化了监管过程,而且最大限度地控制了人为风险。抵质押物的所有物理状态与物理变动,都实时地呈现在相关权利人眼前。银行以及监管方对抵质押物的控制不再是&看不清、摸不着、控不住&,而是如同把抵质押物&缩小&,放到了电脑里、手机中,随身携带,随时查看。这种监控技术的应用,使得抵质押权利与抵质押实物一一对应、实时匹配,使得动产具有了不动产的属性,极大地缓解了传统动产融资业务中各方的信任危机,为重塑行业信用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物联网智慧网络:打造信息闭环,减少信息不对称。随着物联网技术的逐步发展,利用物联网技术将生产企业、商贸企业和仓储物流企业连通,将会形成一个覆盖商品生产、流通、仓储和消费等各环节的智能监控网络,使得商品生产、流通、仓储及交易等信息完全客观地呈现给相关各方,极大地规避道德风险和信息不对称风险。
在物联网技术支持下,企业可以实时掌控采购渠道、原料库存、生产过程、成品积压以及销售情况,实现对供应链全程无遗漏的掌控和管理,并借助物联网传送的数据信息,做出准确的经营决策,改变上下游商业模式,提升整体供应链运作效率。
同时,银行根据物联网传送的数据信息,可准确把控核心企业与上下游企业的交易的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准确预测上下游资金需求,以此提供定制化的融资,润滑供应链,提升链条的整体竞争力。
物联网仓单:推动动产融资方式变革。在传统仓储服务中,仓库开出的入库单或存货单(可以统称为非标仓单)仅作为客户存货的凭证,并不具有广泛的流通性,很难在市场上交易或变现。但随着经济的发展,非标仓单的标准化发展趋势已经成为市场共识。
在物联网技术实现了对动产的实时管理后,就可以统一非标仓单的格式和记载要素,从而形成全新的物联网仓单。这种全新的仓单在其他必备要素的基础上,还绑定了实物的三纬空间坐标及直观物理信息,并随实物的变动而变化,具备突出的唯一性和排他性特点,必将成为特定实物的唯一&身份证&。同时,权威机构可以建立一个仓单的统一登记平台,对仓单及仓单的流转信息进行登记和公示,这将有效解决现行业务中的虚假仓单和重复开单问题,显著提升非标仓单的信用度,增强非标仓单的流通性,并推动传统实物监管融资逐步向更加规范、便捷、高效和安全的单证化融资演变,为流通中的商品赋予更多金融属性。
物联网金融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万物互联是技术的必然,现代金融利用最先进的技术也是必然,物联网金融发展是不可阻挡的。但事物的发展总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物联网金融作为金融业态革命性的变革,是一个多方合作发展的产物,需要银行不断创新金融服务产品和风险管理模式,需要技术企业不断加快专项技术研发和物联网应用升级,需要政府及相关公共服务机构不断完善制度和法律环境。
平安银行的物联网金融进行了诸多的尝试与创新,看到了实践中亟待解决的技术、制度、法律等问题,并结合国际先进经验进行了一些探讨。
物联网金融技术方案尚无法满足多样化的市场需求。物联网技术应用虽然在社会生产、生活中已经得到广泛应用,但在实际动产监管业务中尚不能全面覆盖复杂多变的监管环境和丰富多样的抵质押物。主要原因有:对于不同的抵质押物,采集标准化的物理信息所涉及的物联网设备和技术方案有所不同;对于不同的监管环境,达到有效的客观监控标准所采用的技术监控逻辑和体系也会不同;对于不同的商业场景,切合实体经营需要和银行风险管理要求的物联网技术方案更会不同。因此,需要银行与技术企业、产业龙头企业加强合作,深入探讨区域经济特点、产业运营习惯等差异性,加快物联网相关技术研发和物联网金融方案研制,不断创新物联网金融业务模式。
亟需建立统一有效的登记和公示制度。在国外,由于动产质押登记公示系统具有公共服务性,最终政府都将介入其中。比如,美国就经历了由银行自发建立&动产登记簿&到银行业协会介入提供相应服务并最终由美国州政府管理的过程。反观我国不但没有统一的动产质押登记公示平台,而且针对不同担保动产的不同登记平台尚不能信息共享,缺乏政府&有形之手&的引导,使得现行的动产质押登记和公示制度没有发挥应有的效果。
日本、法国为了解决动产抵质押公示力不强的问题,大都采取在抵押物上粘贴抵押标签或打刻抵押物标记的措施。比如,日本就明文规定,在有关汽车、飞机等动产抵押方面,只有取得法律所要求的抵押标志,才能具有法定公示效力。而目前我国缺少相应的辅助公示方法,银行或物流监管方自发的粘贴抵质押标签实际没有多强的公示效力,极易被人恶意破坏或者篡改。
因此,要解决我国动产融资业务发展中的制度约束,可以以物联网技术的介入为契机,建立统一有效的动产融资登记和公示制度,规范动产抵质押的程序,增强公示效力,明确抵质押物上各种债权的优先受偿顺序,以制度的完善促进动产融资业务健康稳定发展。
抵质押物的处置程序有待优化。根据我国的《担保法》及《物权法》,不允许债权人在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直接占有抵质押物。因此目前在动产融资业务中,债权人在风险事件发生后,抵质押权的实现只能依照与债务人的协议或通过法院判决,使得债权人承担了极大的市场风险和时间成本,不利于保护债权人的利益。有时候看似对弱者的保护,却会在一定程度上伤害了社会的契约精神,从而不利于社会诚信体系的建立,给整个社会带来更高的交易成本。
而在美国,动产担保交易通过合意赋予债权人某种动产权利,尊重担保交易的实质,使债权人在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可将担保动产视为救济来源。而在日本以及我国台湾地区,为了保障债权人的利益,对恶意阻碍抵质押权利实现的行为,还规定了相应的刑事责任条款。
动产融资业务一直需要法律在抵质押物变现给予支持。物联网技术对商品的交易和抵质押行为进行的客观详尽的记录,为债权人和善意第三人保障自身权益提供了完整有效的证据,从而为推动简化抵质押物的处置程序提供了客观信用基础。当用物联网技术将信用体系从主观转变为客观,所有的市场制度和法律规定都会更加重视客观真实的商业行为实质,更加有效地保障权利人的权益。制度和法律的有效保障,将充分激发动产融资业务的活力,从而为社会发展、为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提供更大的金融助力。本文原载于《中国银行业》杂志2016年第5期。(作者)
更多相关文章
建议您使用IE9.0及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本站
中国银行业协会版权所有,copyright
京公安备 24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畜牧业物联网管理系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