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学气功和极度热衷于气功的父亲交流

气功热中一场带功报告的启示气功热中一场带功报告的启示太原道百家号父亲的身体一直不太强壮,冬天怕冷,他说自己是“老生子”。其实,祖父生他的时候四十多岁,按照今天的标准来看还不算老。现在三十多岁的人还都算是小伙子呢,四十多岁结婚的“小伙子”也有的是。1990年,父亲离休后开始练习中华养生益智功,即张宏堡的中功。没想到,他居然练出了气感,练上了瘾。他在太原花钱练到了2步功,92年5月又到西安花钱练到了4步功,获国际气功师称号。从西安回来以后,他在省社科院办起了气功点,每天义务领着人们练中功。一时间,他又成为了中心人物。父亲自从练了气功以后,身体果然比原来好了许多。父亲和妻子气感都很强,据他们说,一开练就觉得头顶冒气。我的腰有毛病,所以也练气功,但既不相信气功的神奇也没有多少气感。他们认为我之所以没有气感,是因为我对气功半信半疑。信则灵不信则不灵,妻子和父母希望我的腰尽快好起来,就希望我能彻底相信气功。父亲给我讲了他亲眼所见的气功奇迹,全家人也苦口婆心的让我相信气功的神奇,可我还是不相信。92年夏季的一天,父亲从省政府的某个会议厅买了两张中功带功报告的票,让我和妻子去参加。当时一张票 10 元钱,两张票就是我一周的工资收入。父亲之所以花大价钱买票让我去,一来,是希望我通过参加这个带功报告,身体也许奇迹般的就好了;二来,即便身体变化不大,通过让我亲眼目睹气功师的表演,至少可以使我相信气功的神奇,以后练功的效果会好一些。父亲对我说:“你不是相信马克思主义吗?马克思主义是最讲实事求是的,你去亲眼见识一下,看你以后还对气功的神奇怀疑不怀疑了。”其实,我也是非常喜欢研究非科学的种种神奇的,只是没有机缘亲眼所见而已,这么好的机会,我岂肯错过。我和妻子坐公交车来到了会议厅。只见三千个座位的礼堂挤满了人,就连窗台上走道里也都是人。我们有幸坐在了靠前的座位,不用和走道里的人挤来挤去。气功表演有许多,我不一一细说,只说其中三个。其一,发功治病。气功师在台上,让主持人任意指定台下一个观众。然后,气功师就把这个人的病情一一道来。那个台下那个人激动的连连称是,台下爆发出暴雨般的掌声。接着,气功师给这个人发功治病,那个人立刻就觉得病情减轻。当他一把鼻涕一把泪的感谢气功师时,台下爆发出暴雨般的掌声。接着,人们引颈期盼着好运气能够落到自己头上,纷纷举着手向主持人示意,下一个挑选自己。当下一个幸运者却定下来之后,先是一片叹息之声,遗憾自己没有被选中。接着又安静下来,等待再看气功师发功治病。妻子也被这种热烈的气氛感染了,每次鼓掌都使劲的排巴掌,把手都拍红了。我则是礼貌性的拍一拍手,静观气功师的表演和观众的表现。妻子突然想到,今天她还有一项教育我的重任,就返回头问我:“怎么样?”我说:“表演的不错。”她问:“这下你信了吧?”我说:“不信。”她有些恼怒的问:“为什么?”我说:“被叫起来的人有可能是托,也有可能预先就打听到他的情况了。”我俩又吵了几句,她也无法否认我的怀疑。总之,刚才的气功表演没有使我信服。接下来的表演更加精彩,一个气功师表演气断钢针。只见这个气功师运足了气,双手对着舞台桌子上的钢针做劈开装,伴随着“哈”的一声吼,就把桌子上的钢针断掉了。他把断掉的钢针高高举起,让台下观众看。台下观众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接着,他又表演气接钢针。他给观众打预防针道:“接下来给诸位表演气接钢针,我要用真气把刚才断掉的钢针再接起来。不过,气接钢针要比气断钢针难度大,不是每一次都能成功的。今天就看太原的老少爷们是否有眼福了。如果我失败了,还望诸位见谅啊。”气功师在台上吸气呼气,运了更长时间的气。然后双手对准桌子上断掉的钢针作合击装,口中大喝一声“合”。只见他气喘吁吁地把接好的钢针高高举起,向台下观众鞠躬示意道:“表演成功,谢谢诸位观众的支持。”观众又爆发一阵山呼海啸般的掌声。表演完毕,妻子道:“这回你该信了吧?”我说:“信什么?”她说:“你看人家能用气功把钢针断掉,你怎么解释?”我说:“你看见了?”她说:“大家都看见了。”我说:“你能看见桌子上摆放的钢针?”她朝台上摆放的桌子看去,只见桌子面高于视线,不得不承认看不见。她还是没有说服我。接下来表演竖鸡蛋。气功师把一个鸡蛋小头冲下,放在桌子上道:“哥伦布竖鸡蛋是把熟鸡蛋磕破,放在桌子上,那不过是一个脑筋急转弯。我今天要给大家表演的是用真气把生鸡蛋缠绕住,让它小头冲下竖起来。”我们在台下离的桌子比较近,可以清清楚楚的看到那颗鸡蛋。只见气功师运足了气之后,左手中指按住鸡蛋,让鸡蛋保持小头冲下的状态,右手向鸡蛋发功。台下观众闭住呼吸,看着气功师发气。一会儿,气功师的左手手指移开,那颗鸡蛋竟奇迹般的站立在桌子上没有倒下。观众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这时,一个漂亮的姑娘拿着一个小盆走上台来。气功师把那颗鸡蛋拿起来道:“这可是一颗真鸡蛋啊,我打开给大家看一看。”说罢,把鸡蛋在盆边一磕,鸡蛋破裂蛋黄流了出来。观众又是一阵狂热的掌声。妻子拍完巴掌笑道:“这下你看清了吧。”我说:“看清了。”她说:“这回看你怎么说?”我说:“我也会表演这个节目。”她说:“你怎么表演?”我说:“把桌子上抹点胶水,把鸡蛋放上去,用手指按一会儿,等鸡蛋粘住,把手指移开就行了,还用发什么功?”她面带怒容道:“你怎么知道人家用了胶水?”我笑道:“你怎么知道人家没有用胶水?”她气急败坏道:“人家谁像你心里这么卑鄙,尽把人往坏处想?”我说:“你看看今天来了多少人,买了多少票。如果一晚上能赚 3 万元,我也愿意卑鄙一下。”当时,我们月的资不到一百元,三万元就是一个人三十年的收入。在这种巨大的诱惑下,一些人卑鄙一下不是不可想象的,她还是没有说服我。后来,我把气断钢针和竖鸡蛋两个气功案例,引入到了自然辩证法课堂。我给研究生们讲述完气功师气断钢针的经过,让他们想出来气功师是怎样做到的。绝大部分研究生想不出来,也有个别聪明的。于是,我就给没有想出来的课堂表演。我拿一只粉笔代替钢针,先运气把粉笔断开,再运气把断掉的粉笔合上。大部分研究生还是没有反应过来,但已经有很多研究生弄清楚是怎么回事了。原来,我预先准备了两根粉笔,一只是完好的,另一只是断的。我说要气断钢针时,把完好的粉笔先给他们看。但我运气断掉粉笔后,拿起来的却是那根断粉笔。我运气合上粉笔时,再把那只完好的粉笔举起。如此而已,只不过学生的视线看不到我在讲桌上摆的是两只粉笔而已。我把我的表演秘诀告诉他们后,他们发出一阵悲鸣声,感叹自己轻易就上当了。我趁机教育他们科学实验的标准性,在不标准的条件下进行的试验,即便重复一千遍,也不能够被承认为科学事实。气功师的表演也许是真的,也许是客观事实,但绝非科学事实。但只要不是科学事实,就可能是假的,也就是我们说的伪事实。接着我又讲述了气功师竖鸡蛋的案例,让学生们想,这个案例是否符合科学事实的条件。如果这个案例是伪事实,气功师是怎么做到的。大部分学生想不出来,但还是有个别学生想到气功师在桌子上摸了胶水。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太原道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山西地域文化主题平台,创始于1999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怎么跟父亲交流,怎么改变现在的自己95后咨询1次浏览21次我从小就很难跟父亲交流,逆来顺受,我去玩父亲说我瞎搞,此后就一直呆在家里,很少出门,也不参加什么活动;我跟朋友玩父亲说她比我坏,此后我几乎没有朋友,就内向,寡言;我的爱好父亲说尽做些没用的,此后除了在家看书做作业就自己发呆,这样的自己又恨又无奈,该怎么办?如果您不能做自己,父亲不能为您一生的痛苦买单。我能够帮助您具体分析问题的相关资料和心理原因后进行针对调整,在您很好的配合后您会感受到很好的效果。您需要联系我qq约定在线心理咨询。此次回复获来访者评价:未评价本案例最近访客数据加载中...
525心理网微信服务平台
您可能感兴趣的案例已获1次专业解答已获2次专业解答已获1次专业解答已获1次专业解答已获1次专业解答
大家在案例热门城市:  从格物到致知人类还有多远的征程。
楼主发言:54次 发图:0张 | 更多
  格物,在对矢下之物进行格式化分析的同时,我们的内心也被同时格式化。
  顶一下,凡顶必火,不火我就顶到它火  小心韩棒子,小心阴险恶毒的韩棒子,防火防盗防棒子  楼主不知道有一个三一教吗?这个教很好的
  所以,在朱子在阐述格物到致知的量变到质变过程是这样描述的: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 ,以求至乎其及。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  这里的格基本系数是如何演变的,物格和人格以及性格有何关系。
  在如上的朱子论述中,就提到了内因和外因俩个方面,就是”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这就是所谓的知识了吧。但这个知识是终极知识,包括他的产生,发展,以及转化轮回的全部问题,不是科学上的有边界相对性问题。  而内环境的变化是”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也有天人合一,明心见性的味道。所以,三纲八目是中华文明文化行为的传承,只是解读偏向于人和人的关系。  我们为啥要把儒释道水火不容的分开来说呢?
  文革中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家喻户晓的口头禅。而皮亚杰的认识论发生原理,内环境外环境的阐述,而中国的文化传承就是先学做人,后学做事首先解决内环境问题。素质教育专门提出来。但教育是学知识的,无限的知识,无限的节点,我们能够从知识教育中训练出素质来么?
  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目,八个步骤,次第渐进,从格物到致知,人类走了多少年?图腾偶像崇拜这个智慧种子种下去后,他滋生出多少枝枝蔓蔓来,我们意境多少人能够出色以致精彩呢?前五项都是修身范畴,而我们的文明诠释者为何跳过这五项,老是拿亲亲关系说个不休呢。是否有混淆视听的嫌疑?
  有网友拿一个历史名人格竹子的传说,来否定格物这个文化模式,列子以《纪昌学射》的原理来说格物致知的神奇。人类文明产生伊始,就是用图腾这种不变的形式作为格物的矢下之物,顶礼膜拜载歌载舞。  但社会形式的复杂化造成了人们一心一意的缺失和弱化。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天地如此更何况人?”企者不久,跨者不行“  人类如何解决这个”常有欲观其徼,常无欲观其妙“的这个常态化问题呢?  中国古人首先运用一分为二的基本运动规律,建立了八卦模型。为全心全意的文化模式奠定了基础。
  正心,我们习惯上把想什么为正。但世界大家庭中,经济一体化,大家吃一个锅里的饭,我们能说谁的心不正?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包括门派界限很深的儒家,也是有”素富贵,行富贵,素贫贱,行贫贱,素夷狄,行夷狄“从道家我们以有无为素,从佛家我们可以以色空为素。而正心就是这个心的位置问题了。所以有上下其德,善用仁者为下。虽有荣观,超然处之,以辱为下。守其辱,不离辎重,虚心实腹。在上为自满,在下为自足。
  既然万有引力,肯定有知性应答,这种知成为一种觉醒状态的自觉,  这个临界点应该是从色素黑白分明作为起点还是从可见光红或紫这俩个边缘色谱开始。  天下事”为难于易,为大于细“,入微自然入理,这个易和细的数理系数应该是多少?  我们知道细菌进入人的化境是不和人商量的,而纳米材料是到了纳米细度很多材料功能是自然体现的。
  格物,致知,正心,诚意没有界限的事情是啥时候的事情,婴孩精气神没有分化的时候,孔夫子提到的是青春期发育的时候,和个人的经历有关系,十五才志与学,一个圣人或天才,七岁开始精气神分化。青春期是个补救的时候,所以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绘事后素”这里标示了素质从明白开始,出色在后,精彩还得正心的效果。圣人都在异性偶像崇拜出实现素质升华。一个天才三十而立,这个立和帝王的自称:孤、寡、不孤有关联,我们现在的石油大王,破烂王,等等就是在一个方面有建树,而把精气神有重新统一起来了。连三为王。还没到万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的境界。  大禹王之前王公不是私相授受的,而是看个人建树的。大禹王之后,王公没有了实际素质含义,成为贵族间的特权,或暴力夺取的标的物。  我们人人都妄谈三十而立,是谁让格物致知如同雾里看花水中捞月。
  改正一下,称孤道寡自认不毂这个毂,是车毂,车毂将辐条圆曲连起来才是车,如果不是这样的话就会数车无车,格格不入,碌碌如玉落落如石,进入不了化的境界。也就不成器了。现在我们的行为方式是智商,情商,体能,分别论述和操练,三者不平衡,陶冶不足,不成器用也在必然之中了。  “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而人这辆车只有三个辐条都长短不一。如果有三千三万个辐条,长短就不是个问题了,这种情况互相联动调节自然成圆。地球没有谁刻意去制造规范自然成圆。  所以有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小心阴险恶毒棒子
23:57:53  顶一下,凡顶必火,不火我就顶到它火  小心韩棒子,小心阴险恶毒的韩棒子,防火防盗防棒子  楼主不知道有一个三一教吗?这个教很好的  -----------------------------  谢谢指教,不知道,请问是否有三教同源意味
  @小心阴险恶毒棒子
23:57:53  顶一下,凡顶必火,不火我就顶到它火  小心韩棒子,小心阴险恶毒的韩棒子,防火防盗防棒子  楼主不知道有一个三一教吗?这个教很好的  -----------------------------  @同读一本
00:20:33  谢谢指教,不知道,请问是否有三教同源意味  -----------------------------  不敢当楼主的感谢,楼主大才,我只是随便说说的,我只是偶尔听说有这么个教,就故作高深的引用了一下,虚荣心哈。其实我不懂的。  从网上复制了段:三一教所用来度世度人的方法就是以儒为“立本”,以道为“入门”,以释为“极则”的按部就班、循序渐进的“三教合一”的一种宗教。儒之教人立身处世,无非三纲、四业;道之教人修身炼性,不外修已利人;释之教人明心见性,只在超凡正悟,而三一教之教人在世出世,世道并行,内外兼修的修行法度。  我刚才细看了下,好像是练一套就像气功似的功法,就不感兴趣了。  觉得还是楼主的文字更好看更可亲些  楼主您继续,我只看不乱说话了
  老子孔子有一致性的,有点叫知黑执白的意思。老子的话是对的,但不起教化作用。  
  据说老子不存在→_→
  @小心阴险恶毒棒子
23:57:53  顶一下,凡顶必火,不火我就顶到它火  小心韩棒子,小心阴险恶毒的韩棒子,防火防盗防棒子  楼主不知道有一个三一教吗?这个教很好的  -----------------------------  @同读一本
00:20:33  谢谢指教,不知道,请问是否有三教同源意味  -----------------------------  @小心阴险恶毒棒子
01:26:53  不敢当楼主的感谢,楼主大才,我只是随便说说的,我只是偶尔听说有这么个教,就故作高深的引用了一下,虚荣心哈。其实我不懂的。  从网上复制了段:三一教所用来度世度人的方法就是以儒为“立本”,以道为“入门”,以释为“极则”的按部就班、循序渐进的“三教合一”的一种宗教。儒之教人立身处世,无非三纲、四业;道之教人修身炼性,不外修已利人;释之教人明心见性,只在超凡正悟,而三一教之教人在世出世......  -----------------------------  您过谦了,文化感动是需要大家的启发的。
  @ouloba_tianya
03:32:22  老子孔子有一致性的,有点叫知黑执白的意思。老子的话是对的,但不起教化作用。  -----------------------------  您说的是,教化是人的文化能力素质的最后一道关口和底线。《中庸》开明宗义讲“天命谓之性,率性谓之道,修道谓之教。所以现在素质教育提倡兴趣养成。但率性而为比兴趣养成更自由,类似于君子不器的自由自觉状态。  但如何保证我们的天性得以保存呢:中庸中又有这样的渐进发展表述,“其次致曲,曲能有诚,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化育自己,化育万物。  三纲八目的前五目都是修身,化育自己,而这五目中又以格物致知为本之极致。就是坚决一个细致的问题,细致以入微,细致以入理。《道德经》中有:天下难事作于易,大事作于细。细节是事情成败的关键。在《易经》中把人的细致性分为三等:小人革面,君子豹变,大人虎变。君子就是细节上有优势的人。豹皮的花纹不是斑斑点点的吗。  而知白守黑,是由于人类演化步伐有点太着急了,白这种光明转化成内在的感受成为文明,由于文明的感动,人类快乐成为天性,但只有脑细胞对光明敏感,以人自身的文明状态,养不起这个光明。所以,要韬光养晦,要“被褐怀玉”,中国人对玉有一种特殊的偏好,也就是基于这种文化感动。“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我们扪心自问,有这样的文化清明吗?没有,所以有老子的"贵食母“,我们的内心没有对万物的感动的知性如何消化万事万物的问候互动来有无相通呢?所以修身五目就是首先解决内环境的问题。  文革中”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是家喻户晓的口头禅。
  @blsqs
03:33:22  据说老子不存在→_→  -----------------------------  素质是没有门槛的,人人都有感性,《道德经》给人类提供了人性感性高度的可能,并指明了途径。作为一个人,都有自觉、自知的本能“如恶恶臭,如好好色”,都会说话,“尤其贵言”,以言诚信,以言诚明,我们在言语的感觉处入手,率性而为,何乐而不为呢。  《道德经》是实在的,至于老子有没有都不是一个根本问题。因为,不论老子和孔子都是中华文明的传承者,只不过在表述的时候,打上了个人职业、文化环境、时代背景的烙印罢了。
  子程子曰:《大学》,孔氏之遗书,初学入德之门也。于今可见古人为学次第者,独赖此篇之存,而《论》、《孟》次之,学者必由是而学焉,则庶乎其不差矣。  这里程子论述中,提出了古人为学次第,只是由孔氏遗书传承。而为啥孔学从入德开始呢?因为,人的类本质是文化,而文化的特点是可见的为存在,在人的内心起反响,所以动物的品质是天然的,而人的品质是文化环境决定的。而厚德载物大地德性。是可见的,所以,人的天性的激发需要积德舍德沉淀来完成的。所以舍德也可以为舍得。但可见的星际物质只占宇宙总量的百分之四。其他的百分之九十六也同时存在,根据万有引力原则,这些存在也是和人类息息相关的。所以佛家有色空轮回,老子有有无相生,常无欲观其妙,常有欲观其徼的说法。
  @blsqs
03:33:22  据说老子不存在→_→  -----------------------------  @同读一本 18楼
10:33  素质是没有门槛的,人人都有感性,《道德经》给人类提供了人性感性高度的可能,并指明了途径。作为一个人,都有自觉、自知的本能“如恶恶臭,如好好色”,都会说话,“尤其贵言”,以言诚信,以言诚明,我们在言语的感觉处入手,率性而为,何乐而不为呢。  《道德经》是实在的,至于老子有没有都不是一个根本问题。因为,不论老子和孔子都是中华文明的传承者,只不过在表述的时候,打上了个人职业、文化环境、时代背景的........  ------------------------------  嗯,有道理,思想文化远比人物生平重要→_→
  @blsqs
03:33:22  据说老子不存在→_→  -----------------------------  @同读一本
10:33  素质是没有门槛的,人人都有感性,《道德经》给人类提供了人性感性高度的可能,并指明了途径。作为一个人,都有自觉、自知的本能“如恶恶臭,如好好色”,都会说话,“尤其贵言”,以言诚信,以言诚明,我们在言语的感觉处入手,率性而为,何乐而不为呢。  《道德经》是实在的,至于老子有没有都不是一个根本问题。因为,不论老子和孔子都是中华文明的传承者,只不过在表述的时候,打上了个人职业、文化环境、时代背景的........  ------------------------------  @blsqs
11:03:25  嗯,有道理,思想文化远比人物生平重要→_→  -----------------------------  和您能达成共识,对我也是一种鼓舞。谢谢。
  道、德、仁、义、礼人类的文化行为次序与文明程度次序排列,孔子和老子是有共识的。  《中庸》有言: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理所生也。  这里把道、仁、义、礼,等次排列。而入德之学没有提德。人之德和人之名相等是天命。仁是文化产物后的人。所以道德是万物的德性,道表示虚在,德表示实在。提道就必须有德提德必须有道。上下四方为宇,古往今来为宙。乾坤坤为结构,乾为势能。  老子在《道德经》中表述的更完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人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  前识者,道之华,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而去其薄,居子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上面的好理解,下面的第一句前识,就是从礼或理上预设和假定某种已经出现的现象,是愚蠢的,因为万事万物瞬息万变,在结构主义中有历时性和及时性问题,而老子看重的是一一对应下的天人合一,万有引力原则下的即时性原则。  实和华对应,也是把心安在那里的问题。和白黑问题,荣辱问题,辱为下,善用仁者为下,都是一个彼此的关系。上下其德,而以下为此,以慈为宝,都是符合生命进化次序和规则的。生命结构体不仅是一个双螺旋DNA结构,而且是一个金字塔结构模式。慈善,慈祥,慈爱,是从下往上上升的,得济的。  所以有“太上,下知有之”这种模式是一种“不学而为,不行而成”的无为模式。
  道家以道为先,儒家以德为先,万物遵道贵德,道虚,德实,道德不分家,人以文化为进化先机,道德是立人之本。现在的差异是把握道德诠释权威的部门和人们,如何界定道德的内涵和外延。现在是这些先知们的本意,包括孔子,老子的本意被2000年的封建权贵修正了。
  现代人不是不努力,也不是不经意,现代人很辛苦,因为文化顶层设计就是一个否文化状态,而不是一个泰状态。所以现在虽然物质极大的丰富了,祖国前所未有的强盛了,时代的精神生活也无限的扩展了,但人们的压力仍然很大,有钱的没钱的,有权的,没权的,有闲的,没闲得,都没有一种安定感,所以有满大街追着问你幸福吗的顶层设计,这个设计可能就是改变这种否文化状态的努力和环节,包括提倡素质教育,因为作为人只有素质是不能用物质代替的,不能让别人来代替的,不能用金钱来购买的,素质恰恰又不是教育可以成就的,不是学来的,素质是学而时习之的习上历练出来的。而中国的文化价值的重心却就是以三阳开泰为起点的,泰然自若,需要多大的自信呀。
  从今天的时代发展来看,从最近关于信息时代平世界的广泛普遍认同。我们的近代文化发展既定方向一直没有丝毫的改变,从维新事情的少年中国说,世界大势浩浩荡荡不可阻挡,到孙中山的对《大学》的评价:认为世界文明中,只有三纲八目是世界唯一的完整的关于人的政治文化体系和人文哲学体系。毛泽东主席更在一九六二年七千人大会上就天才的预见到从现在起七十年到一百年,出现一个天翻地覆的不同于世界任何过往时代的新时代,并且在这为开国伟人的诗词中到处有关于人类文化格局的遐思和展现,“六亿神州尽舜尧”“”环球同此凉热“比比皆是。文革破除权威迷信,为2000年来中国人崇尚权威,迷信权威的心灵上开了一扇窗口,但文革造成的冲击说明时代还没有准备好,人民还没有准备好。开放后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际本身就是文革的继续。接下来的与时俱进的大局观念的创导,以人为本创新观念,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文化战略的延续,直至今天的中国梦。都是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达到平衡并趋向于优势时代的必然。这些不是那个领导一拍脑门就想出来的问题,是中华文明的把握了人类进化规律下的自然优势。  前一帖提到顶层设计,说到这里是和前面说得产生了矛盾,封建王朝利用孔子学说维护了统治地位的稳定性,但事实上在全世界的民族竞争中,中华民族作为全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一个华人集团形成的人力优势,文化优势,这种修正了的儒学对中华民族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如果我们一开始就持续性的实行人本主义文化,我们的民族将是一个支离破碎的民族,不能肩负起今天复兴东方文化的重任。德国不是一个产生哲学家的国度,人口素质很高,但德国一切是三百个公国这是不争的事实,所以德语没有和英语一样成为一个大众受语国。当我们现在病诟过去的文化行为的时候,我们只能这样理解,事态使然,时态使然,世态使然,我们自问如在其局,能比他们做的更好么?天择原理,优胜劣汰,是进化的基本规律。  信息时代,知识价值更新速度瞬息万变,创新成为竞争力核心,而创新之本的人的基本素质成为创新的源泉。以人为本也就成了世界性共识。而素质教育、全民创新和包产到户一样成为这个新时代的国家战略。去年八、九月份看过一个教育部主导的权威发布,有三个部门参加,只记得有教育部长、科技信息产业部副部长、还有一个部门负责人,开始教育部长打比喻的说法:那个部代表了中国的今天,而教育部代表了中国的明天,科技信息需要教育部门培育出来的人才实现,把他排列到了后天。这种论调当时受到了信息副部长的反驳:在物联网无界限的时代,政府部门将进入一个服务辅助角色,而这样的一个时代外行不必不如内行,小孩不必不如大人,没学历的不必不如有学历的,我们到了一个可以有能力把明天以至于后天推进到今天的时代。这种权威发布不是意气用事,不是争权夺利,这代表国家文化走势和方向,也代表了政府部门政策的共识。同时也表达了对现行教育的不满意。  西方科技文明用逻辑思维为人类开创了一个信息时代平世界,但这种思维是一条道走到黑的线性发展轨迹,缺失了那一环都会造成整体崩溃和瘫痪。包括学术体系和系统维护。所以高度依赖信息体系的美国总统宣称,任何国家,任何人对他的网络系统侵入都是国家战争行为。有点象狮子和蚊子在进行宣战一样。我们把有逻辑思维的西方思维作为西方贵族思维的典型模式崇尚追求向往。  而中国文化一开始就是大众文化形的,不分男女老幼,不分庶民还是天子,"从天子以至于庶人皆宜修身为本”,而格物致知又是入德之本。都是从先学做人,后学做事开始的,而且做人的成分比做事要重的多,做人是一生的主业,而做事是有了人的格调以后自然文化能力。在实际人类存在状态中,人的基本素质是不分社会阶层、不分国籍,不分男女,不分老少,不分职业,不分时间地点的。而封建统治者,还有就是有特权地位的文人集团硬是将中华文明的大众性文化修正和造就成了特权贵族文化。  但新的时代需求来了,文化个性为时代的需求,为时代所推崇。我们还需要听别人说你应该如何才能如何么。
  否极泰来,很恰当的描绘了如今这时代的文化走势。  中央电视台大力为汉字听写大会节目造势是广而告之是:“民族的未雨绸缪”,这个节目受到了一些地方台的响应。这个节目也已经引起了家长们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在秋季的家长会上,包括当地很有名的私立英语学校像家长传达的功课方向都是,学好了汉语,其他语言和功课自然跟进。而现在的这个节目的广告词是:让字在心中活起来。很形象,很直观,也恨得文化要领。这是国家的文化既定方针,但文人们仍然不住的争论。  从节目的现场表现来看,我们成人学者对自己语言文字的自信和把握能力可以和这些孩子们比拟么?“人人都吃饭,鲜有知味者也?”这就是道德和人的关系,这就是素质和人的关系。我们热衷于格物,格高科技,我们为何不能格言呢。格言下的素质不是素质么?君子不器,就是从有容乃大原理上过来的。这不是道德的根本精神么。  我们为啥老强调奉献精神呢?盗亦有道,建德若偷。那种假惺惺的文化模式,是对孩子们最大的误导。观点密集了,自然做事就大度了,观点狭隘了,做事自然无所不用其极了。鲁迅称仁义之道的残酷性,也是当时文化文化模式现实的真实写照。  时势比人强,没想到全世界,全球一体化,地球人一个锅里搅稀饭,开发自我,和谐,共赢这个文化主题成为大势。  但只有开发自我这个问题是科技,财富,都替代不了的,共存共荣和自知自觉是唯一的途径。“道德经中有言:善者不善人之师,不善者,善者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知大迷。”因为上百万年的人类进化实践表明,独善其身的文化模式是人类不能回归到自信、自知、自自由的生命自然状态的。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确立从开始就应该是站在中华文化复兴的基调上放眼未来确立的。把大熊猫确立为中国国宝,其作为世界文化意义也是深远的。和谐、共赢也是这个国策在这个时代的具体实践。中国智慧,国家战略,文化布局,体现着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精华。集体智慧,不是拍脑门的事情,也不是想一出就一出的事。  就拿腐败来说,如果国民的整体性不去推波助澜,换个角度我们如果重视文化自我感觉的情况下,假如每个不在权力中心的人都能想一想,如果我坐在他的那个位置上会不会比他更廉洁,从这个问题上来看,任然是几千年文化价值观作祟的问题。  网上看到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上海的中国女留学生和丹麦房东的故事,房东太太有多年的风湿性腿关节病,这个留学生把从国内带来的特效药给房东太太,效果不错,很高兴,也很感恩。第二次药寄来的时候,女留学生按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强调了一个问题就是:这样是特供类产品,紧俏商品,不容易。这样的强调,在中国人看来可能感恩戴德的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必定会和自己的交际圈炫耀的,今天一定要网络上晒一晒。但丹麦人的操守是,这种特权是非法的,这种非法的行为虽然不在己,但没有买卖就没有犯罪,另一个揣测就是即使自己没有违背道德,而因为自己致使别人违背道德或法律,可耻、恶心、良心负债,拒绝吃这样的药。  在这里想起了”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不是誓言,信条,是文化价值习惯。  中国人对权力的崇拜,从大人小人名称的借用,到一根烟,一瓶酒的恭顺,到后来的权钱交易,直到今天老百姓自己已经扛不起这座大山的时候为此。  皮德漫画就有一幅崇拜的最后结局就是不堪重负怨声载道。早知今日何必当初。二战后英国人对待英雄丘吉尔的出乎人们意料的态度问题上,有一个名人这样评价:不是原话,意思是大英帝国人是一个忘恩负义的民族,但这个忘恩负义的民族是一个健康的民族。  文革打到了一个权威,但我们的人为扭曲了的文化习惯造就了我们的文化行为,重新捧起了另一个更大的文化权威。
  君子是一个让人仰慕和期盼的称谓,如同刚参加工作是的八级钳工,今天的八级英语,11级钢琴的职称一样让人期待。  君子在今天的活跃的经济和文化全球性环境中冲浪和打拼呢,并且都有明显的、实在的、可以表现的建树让人们叹为观止。在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即使小人都能洗心革面,表现出他独特的专注个性魅力,和有所为的清明,也应该是有所能的奇葩。  文革年代出生和成长起来的几代人,对《海霞》这部电影一定不陌生,后来才知道,女主角海霞是蔡明扮演的。在一个访谈节目中,蔡明回忆当时导演给她说戏,要让她在表演和感觉上,那里就是一条活蹦乱跳的鱼,她当时就感觉到那里有一条真实的鱼。蔡明的现场表述,给我也感觉到了蔡明表述的真临其境的感觉。蔡明一直和郭达配戏,郭达的风格,以及蔡明与其想象的风格让我不喜欢这俩个小品演员。这个访谈以后让我认真的去看蔡明在节目中的表演。过去师傅带徒弟,徒弟基本素质具备了,师傅传艺出徒问你咱们这种方法灵不灵,你从内心感觉到了师傅表述的状态,诚心诚意的自然应答”灵“,徒弟自己独立了。传承了。人们 习惯说我诚心诚意来实现心诚则灵。但我们大多数不知道自己的心在那里,不知道诚意是一个什么景象。《论语》孔子有言:”巧言令色,鲜矣仁!“一件事用名称或概念表达不出来,用打比方或堆积辞藻的做法来表达的时候,已经流于下乘。所以有”鲜矣仁“,的表述。所以《道德经》有言:”绝民弃义,民复孝慈“。这个慈就是表达的人的”仁心“”意识标志“没有慈善到让人有直接感受或感动的能量,而孝则是听的人没有直接感受表达人真实想法的能力。”孝,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孝慈在这里是一种文化能力的表达,一个人孝慈是一个随时可以变换的文化行为。  从这个角度上理解,自己表述的忐忑的表现。自己的成长经历,一个从轻信到不信,年龄和时间阅历随着信息时代发展,网络学习,介于信与不信,不学无术,在自得中寻找快乐,在现实中挣脱纠结的一个糊涂蛋吧,谢谢大家的鼓励和支持。
  老子《道德经》关于道的描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始,有名万物母。”这个道,是不可言说的无名道。  孔门《中庸》中阐述的道:“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这个道是人性下的可道,有名之道。有名,万物母。万物以名的差异性来区别和立性。所以人类研究其他的万物是往往要从他的生长化收藏的始中终上推演他的性质和道理。  中国人专门研究人的学问,率性而为正是展现了人的道理。由于人的进化特点是文化,人性的展现往往是文化环境的投射,所以,人性不是自然呈现的,人性的呈现在道家有天人合一的说法,佛家有明心见性的说法,而儒家有诚明的说法。
  操,这都不知道?  孔子不就是老子的儿子吗?
  “知识就是力量”,不知道在教室里,还是在书店里,好像是大字标语,但“知识就是力量"就像”阿弥陀佛“一样成为人们的共识,说到知呀,行呀的,这句口头禅就从心底泛起。一个很有力量的人,这句话就是真理,因为他的践行就是最好的证明,周围环境的反响就是证明,把自己的力量表现表达出来大家在共识的基础上同声应和就是证明。实际情况也是如此,大自然很多自然状况被人类的知识轻而易举的改变了。但如果现实中,没有力量自信的人很容易瞎想,瞎想在一个封闭的社会是不许可的。白日做梦曾经是一个很敏感的政治行为。而在今天的开放性社会环境下,是提倡和鼓励人们遐思梦想的。不是个人梦就是中国梦么。  没学多少知识,对于知识就很容易瞎想了。和大多数人一样,老师嘴里的东西就是知识,中国人对老师这个职业的尊崇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我们是一个崇尚祖先的民族,而在汉语成语中有欺师灭祖这样说法。在实际行为操作中,老师过去叫先生,在民俗中称为师父。到了现代科技的发达,书籍是知识的载体,以至于现代信息传导技术是知识的载体。人类不仅可以役使地球的自然界,人类还要进军月球,和火星。人类和万物打交道的时候,都是人类现代科技知识的结晶。  但人类个体自我应对能力却极度的矮化。一个国家离开了现代信息技术支持,马上就会崩溃。具体民众个人家庭生活离开了电力支持,生活马上陷入混乱和瘫痪。人类现在即使应对一个小老鼠都的依赖现代科技——这个科技并不是人类智慧的全部。更畸形的是我们的所思,所言,所行,所走,所坐、所卧都得依赖于现代科技所谓的代表:专家。  看网友写过一个帖子,说毛主席和周总理等其他国家领导人一起聊天,讨论如何能让猫自己心甘情愿的吃辣椒,有的领导说把辣椒塞到猫的嘴里,有点领导说把辣椒加到肉里面。而毛主席说了一个办法:把辣椒抹在猫的屁股上,那猫不得不舔食,在甜食的痛苦中还夹带着抑制不住的兴奋,欲罢不能。我们现代人不是一方面深恶痛绝科技知识带来的无处不在的大地污染,大气污染,水资源污染,食品污染,信息污染么?不是同样也像猫一样享受着科技带给人们的便利和快乐么  这种矛盾现象,会刺激更多的人反思,所以信息技术带来的便利,刺激人们都在讨论这个问题。从总理参加瑞士日内瓦小镇上那个什么国际会议上,与会议题中把希望寄托在了中国。不仅仅是因为中国有钱了,而且是因为中国曾经被病诟的体制模式现在的困难局势下,引起了一致的注意和重视。更应为中国文化模式是和西方现代科技文化模式截然不同的俩种模式。西方模式重视世界万物,这种模式主导了世界走到了今天这个样子,而东方模式即中国模式重视人自身,今天就是人自身这个问题成为了关键。  在回到对”知识“的瞎想,不知啥时候切换到了《水浒传》里鲁智深大闹相国寺中和尚职称上了。寺庙里有这样一种职位,叫知客僧,就是招呼客人的,这是寺庙正常运作的模式中主要的一环。对于寺庙这个主体来说是寺庙文化架构的一部分。但对于知客僧本人来说,每一个客人的到了,都要调动他——知客僧作为主体的全部功能。客人来了,如果习惯性的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这样的话,对他的内心扰动不是很大。如果进一个香客给他抽五十元钱,对他的扰动心态的变化,如果是熟人来了对他内心的影响,男女香客的进进出出,不同环境不同客体应对,对知客僧本人的心态影响。一切一切,日积月累对于他行为的影响,对于他身体情绪思维的影响。我们可以忽略不计么?这个过程就是一个知识转换过程。知道有人来是一回事,什么人来又是一回事,而和知客僧这个主体对客体感应识别差异又是一回事,有了这种差异知客僧的行为差异又是一回事。而庙里选谁做知客僧又是一回事,知客僧的上岗条件还是一回事。知客僧是寺庙的代言人,寺庙的文化规程能在知客僧身上体现多少是更大的一回事,而这个规程在现代众生中有多大的普遍意义是最重要的一回事。  我们一般人的认识发生原理也不过如此,我们这个主体有知觉,然后我们对这个客体有识别应对机制,更应该清楚这种应对机制对我们自身正常运转的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以及积极和消极的转化机制,如何建立一个正确的常态机制。这个问题是人类一直追寻的问题,一直争论的问题。但争论之中我们会发现所以的人群从古至今不变的行为和乐此不疲的行为就是载歌载舞。歌,是人本人内心对客体感应的一种直接反应——诗言志,而舞——手舞足蹈,这种反应从中心泛化到了神经末端——指尖,足尖。所以有心灵手巧这样的成语。所以有”知足之足,常足“这种至理名言。  真人呼吸以踵,歌者天籁从足跟升起,医者把脉从指端察全身,老猫以胡须之路径,电视真人秀有选手以脚趾书法弹琴。现在的人们张口就是齐家治国平天下。我们的文化无限的强调一个孝,在实际操作中,我们首先是个慈者,慈祥自身,圣人有余,依次扩展到家,乡,国,天下,为天下正。但我们每个人都知足么?不知足,起码的就不自知,不自知何以知人,知物。何以”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都小康了,我们还那有所养来説孝,有所养是现代社会基本功能,是不是偷换概念,为自己偷懒,习惯养成自然的乐此不疲既痛苦又快乐的吃辣椒。  ”知足之足,常足“,是关于人自身运转状态平衡的基本知识。
  复杂,我们相对于简单而言的。而啥么又是简单呢,也只能说是相对复杂而言。  但又有常言,叫难者不会,会者不难。比如,读书写信对一百年前的人来说,好像是天开眼。对今天互联网时代的人来说,即使没上几天学的人也可以用微信来暧昧暧昧。  但在科学发展历程中,科学实验有这样一种普遍的现象,就是实验体和外部环境的相对隔离,进行静态的定性定量分析作为科学研究的可比较系数。如果把这个实验体放在一个开放的系统中,没办法定量和定性分析或确定其可比较常数。外国科学家把这种一直延续的科学文化模式定位为简单,包括经典的经济实验模型。而把中国的传统的那种开放性动平衡文化模型体系称为《复杂》。  没有比写一个一字更简单的重复行为了,但我们能够做到每一个重复保证百分之六十的相似度么?做一个人很难,因为他是进化链上最复杂的生物。但人做人好像是人的天性,不学而能,傻子都会。  最简单是有多简单呢?最简单应该是宇宙大爆炸前的一刹那,内外没有差异,空间和时间合二为一,一就是多,多就是一。最复杂就是演化到人的生命体时,父母给他定了DNA这个型以后,在生存中,那个型时时刻刻和环境万物时空在互动,细胞在不住的变异,这种变异如果不成为主导的话,人的DNA主体主导作用不变,是一个健康正常的人。如果变异成为主导的话,就演化成为人们今天谈虎色变的癌。《道德经》论述了这种问题,提倡以微明,习常,来激活自身“正”的生命动力。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必要性。在这中间他特别提到了一个“无遗身殃”。万有引力定律揭示了万物之间的这种弱互动的真实存在,息息相关。这是存在结构的中心类似脉冲而交互的,如果是微能量的信息交互,是进化的基础,如果是能量强化了,成为美洲的亚洲鲤鱼的时候,那就泛滥成灾了。所以,强调了微明,习常,无遗身殃。也就是不在自身优势的覆盖控制下,进化的央秧,可能就成为寄生的身殃。《聊斋志异》中单有《念秧》用民间故事的形式表达了一种异物交互感应的现象。  我们现在常常说现在的孩子比过去的孩子要聪明的多,这是因为虽然他还没有学习,但在弱交互环境中,整个万物进化信息都积淀到了他的遗传基因中了。这已经是现代遗传基因工程研究证明了的。从这个角度看复杂就是一个万物弱交互感应进化的过程。
  东西方文化优劣差异,一直是个口水,争论是个好事,但如果不是就事论事,而是别有用心,那就难免浓痰鼻涕一起来,让围观的人难免有点反胃,恶俗,典型的恶俗。  说理论老百姓不懂,但踏踏实实过日子的人,都喜欢从细节上考察理论对自己的现实意义和适用性,不喜欢画饼充饥的空中阁楼。小品中《卖拐》把这种现象表现的淋漓尽致:好的忽悠蔫了,蔫的忽悠瘸了,瘸的忽悠病了,病的直到把他忽悠死了。  国是由家组成的,而家又是由人组成的,人的类本质是文化,人的素质又上升到了民族的文化比较上。而书又是文化的基本载体,包括电子书,今天的信息时代,书是文字的总汇,每个人的大部分时间里,都沉醉与书的浸淫中。像空气像阳光,像呼吸,除了吃饭睡觉,已经到了不可须臾的或缺。  这些文化形式,都通过眼睛进入了人们的心田,如春风,如细雨,或者是润物无声,或者是波涛汹涌,在人的内心是五彩斑斓波澜壮阔气象万千的,这种运动不断的改变着每一个个体的内心世界,每时每刻一个人都在潜移默化的蜕变。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以目养心,成就方寸灵台。  我们在争论东西方文化的时候,从理论上永远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没完没了,文化的对象主体是人,书这种文化最基本的载体差异表现了东西方最基本的差异,在一个小孩子的眼里看这种差别就是横版排列和竖版排列的差别。  我们现代人在须臾不可或离的信息文化行为中,自己可以感觉一下,眼球的左右游弋和上下打量对自己的内心世界的变化是否一样?人们一般都会说俩眼炯炯有神,而修养自身的人把目光称为神光,这个最一般、最普遍的基本行为日积月累对自己精气神的平衡状态的影响。这个基本的视觉行为也造就了,东西方文化的基本差异。  从现实文化生活中对比会有更多的实际例子。小时候老人们评价一个孩子聪明的时候,这个孩子心可灵了。不知从什么时候,不知道是从谁开始,说一个孩子聪明要说脑子好,说心灵不科学。于是大家都是动脑筋想办法,知识就是力量,也就是那个时候,中国人的竖版书,跟着变成了横版书。也就是我们现在所崇尚和践行的西方文化的翻版,他的特点和优劣大家自然比我更清楚。我们现在的人自身素质的评价那好几个Q来评价,啥么智商训练、情商训练、体能锻炼,终身教育,知识爆炸,文化模式和现代文化发展这种反差,大人们在自信自强的鼓吹中老是叹息人心不古,世风日下,让大人们自己试试,孩子们的压力有多大?  西方文化大家都在践行着,而东方文化我们就从我们的竖版书说起,由于版面的不同,横版人的目光习惯性的左右游弋,如果目标的内容和自己的修养没有发生信息共振的情况下,感动的永远只是脑细胞,粗心大意、麻木不仁,已经是我们素质的基本表象和共性了。而竖版书不同,随着打量的目光起伏,我们的内心也是上下波动的,这是这几乎是一个息息相关的运动,时时刻刻的洗礼,日积月累对自身变化的影响,我们可以忽视么?  中国文化从一开始就没有忽视这个问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中国人最常见的俗语,肚子里有学问,心知肚明,腹诽。道家还是佛家见面稽首:敢问上下。在典籍中有上下其德。在中国的修身养性中一直就有上丹田下丹田的说法,而道德经中反复论证了这个问题:其上不晈,其下不昧。宠辱不惊,辱为下。不盈,就是防止恶贯满盈,“夫唯不盈,能弊复成”。而韬光养晦,“袭明”而要“无遗身殃”,就是以脑细胞的优先文明性带动体细胞的通体光明,不仅脑细胞要文化,体细胞也要文化,所以视觉的神光的上下打量这种习惯性动作很微妙,也很重要。我们的体育健将不是锻炼激发自己的身体记忆能力么?体育运动只是其中的一种模式,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早就用细节统一到了道德良心的发现中了。  道德经中专门论述了人的人自身三种文化受体的差异性和统一性:“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观于复,这就是一个上下其德的最基本的文化方法,在道德经中有俩个基本概念就是观和复,复加月是腹,我们可以从复杂这个词上理解,DNA的生命效应是从复开始的,而又是从复制开始杂万物信息后重复的,所以有“守静笃”出现“万物并作”这种内景,这是“复”这种生命机制自然同万物信息交互感应。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良心发现,而佛家有明心见性一说。一般人说看你那德性,就是这种结构功能显示多少?‘浊以静之徐清,安以动之徐生“形象的说明了这种内心的变化过程。所以过去的秀才就是一本书一支笔,特殊的例子半部论语,和尚一句阿弥陀佛,一句人生格言,成就他们经天纬地的韬略。  中国人有一句常用”心腹之人“”心腹大患“”口蜜腹剑“,道德经有”吾有三宝,一曰慈,。。。。。“这个慈心慈的慈,而和滋生的滋的实质就是细胞复制的过程,原子裂变,细胞复制都要释放能量,聚精以会神,上下其德,精神合一,所以慈祥。道德经有“天若救之,以慈卫之”。所以上下其德就是把心安在肚子里。“安以动之徐生”的景象出来了,所以身体不健康的人们狠下心来锻炼身体,以期盼良心的发现。我们为何不开始就以一个好的文化习惯来“柔亦制刚,弱以胜强”水滴石穿风吹日晒的唤醒我们的良知呢?  弟子规中有“读书有三到,眼到、口到、心到,”老百姓有句老话叫“把心放在肚子里”,大学中三纲八目中有正心“诚意格物致知”通过”复“这个基本概念的引入,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人的”心“这个概念不是大脑心脏这样简单,应该说,中国人很早就从自身的文化体验中了解了细胞的体用法则。所以中国人的文化设计的开始就是整体性文化设计。我们从金庸的武侠小说中看出来,那些深不可测的侠者都是从修心养性开始的。  观于复这种文化行为,,奠定了中国文化习惯的整体性和一致性。中国人习惯于上下其德的道行,所以有”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乾元特性于厚德载物的坤元特性,俩者被统一起来,”复归于朴“,朴素这个基本素质,上升到了道的境地,道法自然,所以中国人对一个体现出自然状态的人称为朴素。由于社会关系的影响,朴素成为劳动人民的代名词,朴素这个最高文化境界反而被人轻视了。为啥,就是被西方的社会科学成就迷惑了,没有自信了,可我们自身遇到问题了的时候,他们解决不了,反思一下我们曾经的拥有。比较一下唤醒我们的良知,感觉一下竖版书的文化功效。”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浊以静之徐清,安以动之徐生“阅读的比较可以给我们带来了怡然自得的快乐于意想不到的生活奇效。
  先生?后生?  老师称为先生,晚辈称为后生。看电影中旧时代,上流社会同行的成为先生,宋庆龄不是人们尊称为先生吗?这种称谓是以见识广博为衡量标准的。  双胞胎中先生的为哥或姐,后生的为弟或为妹,这中间是以年龄的次序排列大小的。  我一直在想这样一个问题,一个人的个体生命在母体里孕育的时候,那个部位先生,那个部位后生,这是否和我们的文化习惯,和不同的文化模式有关呢?这个问题很模糊,怎样的次序附会自己的文化认识呢?  百度一下,终于找到一个答案:“ 四周大的胚胎比米粒还小,但心脏、脊椎、手臂及双腿都几乎同时开始形成;八周大胚胎大小像核桃,开始发育出肝、肺等器官,二十六周的胎儿,有味觉及手的握力;”符合自己的认识,心脏首先形成,西方人宣誓的时候摸着自己的心脏部位,现在人拿个红桃瞎比化,好像很符合生命根本发生原理的。这难道是西方文化认识科学的一个基本源头么?  但我们从初级生命看,比如病毒,他的结构就是繁殖体,细胞是繁殖体和营养体的组合。受精卵产生伊始,他的繁殖体就产生了。中国人把生命的文化核心放在俩肾(内生殖器)之间,传说中的丹田就在这个部位,把腰部称为重要之所在,以命门为穴要,是符合生命发生原理的。《复》一阳来复,不论是消息卦,还是理解《道德经》,复的文化模型称为其中的一个最重要突破口,也是一个主要表达内容。春雷一声响,来了共产党。有人调侃说,共产党难道是打雷掉下来的,不是,是中国人从开始就懂得,最初的生命就是从《复》孕育出来的。  但到了人,他的类本质是文化,发育次序可能与初级生命、脊椎动物有相同的地方,但有他独特的地方,就是大脑的发育,大脑体现了生命记忆特征,对万物这个环境交流的记忆特征,在卵细胞的初期就有胎儿脑原体,生命的基本特征就是繁殖体和记忆体的组合。功能分化后产生了其他器官。咱不是专业人士,只是以此附会人们行为的初衷。由于人多类本质于初级生命和动物的差异,胎儿大脑的发育特点特别明显“ 怀孕8~9个月时。胎儿的脑部发育完成。皱褶基本成形,脑细胞几乎与成人相同。”在此期间的一个发育阶段,胎儿大脑发育比重曾占到身体比例的四分之三。这就是脑细胞异常活跃。人类历史起源也就是从文明开始。这个世界观的观就成为人类另一个文化模式了。西方文化对智力特别重视,而中国人却习惯上以聪明来平衡人类这种大脑超常发育造成的生理不平衡。  十月怀胎,人类生命演化了一次生命发生史,而一个孩子呱呱落地,还要演化一次人类进化史。  先生还是后生在无限的互联网资讯时代,不会引起我们对文化、生命无限的遐想和反思么?
  禅是中国佛教,佛道儒不是凭空而来,三清同源,儒家明明德,道家观于复,禅宗的看脚下。而老百姓也常常把心知肚明当做口头禅,在我们的行为实践中,不同的行业把胸有成竹作为一个行动的最佳预备状态。当人们声嘶力竭的呼唤文化传统的回归的时候,其实我们的语言习惯,我们的行为方式都贯穿了我们的文化传承。唯一不同的就是价值取向的差异——忘掉了自知是一切价值取向的起点。
  人性是没有差异的,差异的是不同文化发力点,和不同的文化优先感应点,如果在生存和温饱这个社会大前提下,提倡有钱难买我愿意,这样人性的近似度会更容易趋同的。
  寸心以孔为明,不论致曲至微,还是容易有容,都是双向成明的。  自得其乐,积得而成名,是人的无奈,因为人本质特点就是文化一族。  在社会意义上考较人名,人们的一切行为都是可能会成为局限和负担,  从人性意义上来考较人名的时候,人们对自己一切行为都会轻松和释然。
  孔子十五志与学,女孩十三天葵至就进入青春期,现在的孩子或更早,所以关于做人的基本素质问题,他老人家在《论语》中有这样的论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对异性的崇拜成为文化启蒙的唯一形式。2006年的时候,法国有个学者出版了一本《学会感知幸福》中有这样的论述,认为人的基本素质的积淀,最佳时期是五岁以前,而一十三进入青春期的时候是唯一的补救机会,中国有俗语,叫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现代科学研究大脑信息量的研究也有类似的表述。而道德经老子在表述人的文化状态时,无限推崇婴幼儿的文化状态。
  孔子以仁义礼乐治天下,老子绝而弃之,或者以为不同。《易》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孔子之虑后世也深,故示人以器而晦其道,使中人以下守其器,不为道之所眩,以不失为君子,而中人以上,自是以上达也。老子则不然,志于明道而急于开人心,故示人以道而薄于器,以为学者惟器之知,则道隐矣,故绝仁义弃礼乐以明道。夫道不可言,可言皆其似者也。达者因似以识真,而昧者执似以陷于伪。故后世执老子之言以乱天下者有之,而学孔子者无大过。因老子之言以达道者不少,而求之于孔子者常苦其无所从入。二圣人者,皆不得已也,全于此,必略于彼矣。”[31]  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为道。呵呵。  楼主来给哥笑一个。  
  又读傻了一个,  
  @志宇-06 22:55:57  孔子以仁义礼乐治天下,老子绝而弃之,或者以为不同。《易》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孔子之虑后世也深,故示人以器而晦其道,使中人以下守其器,不为道之所眩,以不失为君子,而中人以上,自是以上达也。老子则不然,志于明道而急于开人心,故示人以道而薄于器,以为学者惟器之知,则道隐矣,故绝仁义弃礼乐以明道。夫道不可言,可言皆其似者也。达者因似以识真,而昧者执似以陷于伪。故后世执老子之言以乱天下......  -----------------------------  兄弟,“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这个用不是 器用之器?
  @志宇-06 22:55:57  孔子以仁义礼乐治天下,老子绝而弃之,或者以为不同。《易》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孔子之虑后世也深,故示人以器而晦其道,使中人以下守其器,不为道之所眩,以不失为君子,而中人以上,自是以上达也。老子则不然,志于明道而急于开人心,故示人以道而薄于器,以为学者惟器之知,则道隐矣,故绝仁义弃礼乐以明道。夫道不可言,可言皆其似者也。达者因似以识真,而昧者执似以陷于伪。故后世执老子之言以乱天下......  -----------------------------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那您说,上面是道,下面是器,这个形应该是个什么东西?
  @志宇-06 22:55:57  孔子以仁义礼乐治天下,老子绝而弃之,或者以为不同。《易》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孔子之虑后世也深,故示人以器而晦其道,使中人以下守其器,不为道之所眩,以不失为君子,而中人以上,自是以上达也。老子则不然,志于明道而急于开人心,故示人以道而薄于器,以为学者惟器之知,则道隐矣,故绝仁义弃礼乐以明道。夫道不可言,可言皆其似者也。达者因似以识真,而昧者执似以陷于伪。故后世执老子之言以乱天下......  -----------------------------  老子的代表作是《道德经》,谁说老子急于明道,而不是明德?道的体性是无,所谓的无,玄之又玄,无所谓明暗,我们是谁强加于老子这个明道概念呢?
  @志宇-06 22:55:57  孔子以仁义礼乐治天下,老子绝而弃之,或者以为不同。《易》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孔子之虑后世也深,故示人以器而晦其道,使中人以下守其器,不为道之所眩,以不失为君子,而中人以上,自是以上达也。老子则不然,志于明道而急于开人心,故示人以道而薄于器,以为学者惟器之知,则道隐矣,故绝仁义弃礼乐以明道。夫道不可言,可言皆其似者也。达者因似以识真,而昧者执似以陷于伪。故后世执老子之言以乱天下......  -----------------------------  所谓的不得已是有不得以,儒家受职业的限制,习惯拿当时的人事社会性说事。后来的人们习惯利用古人的学说特点为自己的社会性服务。但不要忘记老子孔子不是凭空而来,而是继承和传承的结果。
  @志宇-06 23:03:26  又读傻了一个,  -----------------------------  是了,傻了二千年了。有德司契,无德司辙。随大流成了人们行走习惯,就像羊群习惯跟在头羊的后面。  本来没有路,人走得多了就变成了路。很多人都推销路。  但德是万物所以为万物的固有特性,道却没有阻隔无处不在。
  “天命谓之性,率性谓之道,修道谓之教”有谁能否定这不是孔子的学说呢?好像为孔子证明,但很多委曲孔子的本意。
  @志宇-06 22:55:57  孔子以仁义礼乐治天下,老子绝而弃之,或者以为不同。《易》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孔子之虑后世也深,故示人以器而晦其道,使中人以下守其器,不为道之所眩,以不失为君子,而中人以上,自是以上达也。老子则不然,志于明道而急于开人心,故示人以道而薄于器,以为学者惟器之知,则道隐矣,故绝仁义弃礼乐以明道。夫道不可言,可言皆其似者也。达者因似以识真,而昧者执似以陷于伪。故后世执老子之言以乱天下......  -----------------------------  《道德经》有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民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绝学无忧。不知人们如何认识这个绝,很多人认为是绝仁义弃礼乐,但人们对这几个绝,没有从绝顶聪明,聪明绝顶——绝对这个意义上理解。
  @志宇-06 22:55:57  孔子以仁义礼乐治天下,老子绝而弃之,或者以为不同。《易》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孔子之虑后世也深,故示人以器而晦其道,使中人以下守其器,不为道之所眩,以不失为君子,而中人以上,自是以上达也。老子则不然,志于明道而急于开人心,故示人以道而薄于器,以为学者惟器之知,则道隐矣,故绝仁义弃礼乐以明道。夫道不可言,可言皆其似者也。达者因似以识真,而昧者执似以陷于伪。故后世执老子之言以乱天下......  -----------------------------  三十幅为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道德经》
  前不久看了一篇儒道不两立,这里又看到了孔子老子是一家,诚如冯梦龙老先生所说 : 人的见识相差何止千里!  
  “无名天地始,有名万物母”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老子把无名之道,定性为道的道,而把可名的之名定性为德。这样,道德就成为万物的普遍特性,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德,也就有不同的德性,但不同的事物有相同的道,无名道,所以万物在道的层次上互相沟通成为一个整体,西方人用万有引力,把万物体性定表达出来。  我们过去一说天,就是地球之外的天,包括太阳,月亮星星,星际物质。但从这个意义上,从道德特性上,从万有引力特性上来讲,每个事物都是一个小天地,而人体之外就是天,人体结构就是德,万有引力也是表达了同一个意思。  《中庸》开宗明义“天命谓之性,率性谓之道,修道谓之教”,表达了人的德性是天命,天命是宇宙进化的结构,而率性谓之道,这个道是人性展现形成的应力场,具备道特性,能量特性,具备不显型而确实存在的特性,定性为道。原子核裂变也有能量产生,卵细胞裂变也产生能量,人类进化到文明,但不能保持文明,说明人类具备了文明的快乐以后,在人自我把握进化进程的时候,人类有点着急了,虽然有了人的德性,但要使人的德性全部显性,有点能量不足,所以儒家有修道谓之教,我们通过教综合了人类所有的文化能力,但仍然不能解决文化德性全面显性的问题。虽然人类把自然界所谓人的外脑开发到了极致,但信息社会,人本身成为开发对象的时候,孔子,老子在今天有必要站在一块的时候了。
  @蓬莱蓬莱
20:12:59  前不久看了一篇儒道不两立,这里又看到了孔子老子是一家,诚如冯梦龙老先生所说 : 人的见识相差何止千里!  -----------------------------  三清同源,孔子,老子也不是凭空而来的。  孔子,老子,禅宗,儒释道都是对于人本身而言。  先学做人,后学做事,是中华文明的文化传承。
  游子吟——慈孝的典范  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传诵了上千年的一首唐诗人们已经耳熟能详。远在他乡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思念母亲,低吟诵唱。情景回放,慈祥的母亲连夜赶制行装。真叫密实,衣装服帖。孩子的身量尺寸早已经在慈母的心中形成大样,闭着眼都能把布料针线尺寸工时烂熟于心。每一针每一线都寄托了母亲一生的慈爱。  在今天现代化社会管理的今天,什么样的职业都需要一个上岗证,否则你就找不到工作,但只有母亲、父亲这个职业是不需要任何人批准的。  而在古代只有母亲这个职业,是一个女子从小就开始在家庭这个大环境下就开始职业训练的。七月七乞巧节,就是女孩子七岁起,这一天开始习练女红:针线、纺织、刺绣、缝纫等女工。到少女的青春期,他们的绣品中一针一线有多少倾注了她们汹涌波涛下的春思。在近现代中,很长一段时期女孩子为自己的心上人编织毛衣的习惯。这种日日夜夜年年月月的思维积淀,在有情人终成眷属的花好月圆的喜庆中。转换成家常理道的日子和幸福生活。  当有了孩子的时候,女性把自己的文化积淀转化为对孩子的关心和慈爱。这种文化心态到了慈母这个级别的时候,已经是同一种心态五六十年的潜心倾注的阅历了。这种阅历合则是对儿子的慈爱,分则是儿子远行行装密密实实的针脚,一针一线缝在衣服上,一针一线也早就印在了慈母的心田上。在一个合格的母亲的文明境界上,慈爱就是她的明志,明志更深切的展现了母性的文明优势——慈。  黄山谷在被贬官的潦倒中良心发现,游子在旅途的劳顿对家乡、亲人、母亲的苦心思念中,从身上母亲亲手缝制的衣服的一针一线中,感觉到了母亲慈祥的情真意切。孝这一文化功能在下一代人的心中感动了。因为,孝的本意就是“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倆代人的文化功能得到了传承。  上一代人用一生的爱达到了慈,而下一代在对上一代的感情依恋的帮助下,在自己的文化实践践行中达到了孝。所以有“谁言寸草心”,寸心容天涯芳草,如同一针一线一个心意一样,密密实实。而不是“爱你没商量”很突兀的一颗光秃秃的大树。  “报得三春晖”,春光无限好,由慈达孝,好像有山羊开泰的那种文化意境。泰是立春的消息卦吧。  昨天看了《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留恋上元节的春色灯会被玄风洞的三只犀牛精困住,而又被牵了三只山羊的神仙指点,自然就泥牛入海无消息了。  黄帝登昆仑南望而遗失玄珠,象罔索而得之,罔,有网的意思,一针一线,织就慈心,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了。罔又有无的意思,常无欲观其妙,傻人傻福,自然其成了。  一首游子吟成就千年慈孝典范。从慈到孝,言传不如身教。  天涯芳草年年绿,冰心是否在玉中?
  文革中的走过来的学生对孔夫子的认识,是从批林批孔中认识的。而那时的课文中有一篇课文就是《俩小儿辩日》,俩个小子没事可能对任何事物都有认知的欲望,角度不同认识不同,在生活中也是常见的,但这样的事情就让孔夫子给遇上了,可赶上那个是后文理不分科,一个很现实的自然科学问题把孔子给难住了:为啥大的太阳凉,而小的太阳热?人类那个时候是缄默知识占主导地位,个人感性没有被广大的文献统筹起来,全人类共同解决这个问题。儒家,职业相礼——也就是社会关系学领域的一个资深学者,被难住了。如果今天,可能叫个人都能把这个问题答出来,实在不行还有度娘。  但这样的事情,被人知道了,传出去了,记载了,被2000年后今天的人抓住了把柄。但孔夫子好像也并没有在意这样的知识短板,也没有避讳这样的知识盲区:他的学生樊迟请学稼,孔丘告诉他我不如老农,请学圃,又告诉他我不如菜农。这是很客观的事实。他就是一个老先生,看到自己的学生、自己的弟子,没有依照老师这个过来人、文化传播者设计的人生轨迹走,心里是否有些不快,或替这个学生惋惜,也未可知。但这件事情上的争论就是“樊迟,小人也。”这样的定论。认为孔子的心境有些窄。当然了孔夫子提倡仁人思想,而儒家又是社会关系学的礼,文化视界窄是一定的。但小人这个词不是孔夫子自己发明的,是《易经》革卦里的卦辞就有了:“小人革面,君子豹变,大人虎变”,洗心才能革面,而一个资深的专业人员来说,他们的面相上都能带出他们的职业特点,而女性由于心理和生理的天生因素,造就了他们内心的坚定,比如对爱情,对母爱的执着,这是一个优良性格特点,所以把小人和女子放在一起来比较很形象,很有特点,这不存在侵犯人权的性状。后来大人和小人在历史上不是成为特称么?说到这里我们可能又要上升到阶级仇恨、于封建特权、阶级压迫上说事。但大家是不是可以设想在大禹以前,公、候、王这些称谓是先有文化状态后有这样的称谓。而不是后来的世袭这样的称谓,而不管他是否有这样的文化状态。但人们仍然喜欢以个人的视界,去对古人去说三道四。  在儒家的四书五经里易经是一部连接图腾和文字的古代坟典,这是中华民族的共同文化财富和源泉,不是儒家的专利。但我们《大学》的三纲,和《论语》的开篇中是否看出一些对应的关系,“明明德”和“学而时习之”对应,“亲民或新民”和“有朋至远方来”相对应,“止于至善”和“人不知而不愠”,我们是否可以看出他们之间的对应关系,而这些都是依靠《中庸》中的学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来贯穿始终“不亦说乎”,快乐是人的文化本质。现代科学考古已经证明了人类文化沿革中渐行渐远的无奈,这种一致性也表述了儒家对中华文化是一种传承和整合。不是凭空出世。而孔子就是整个文化传承过程中一颗比较耀眼的星辰,闪亮的晨星也不止这一颗,分布出来对于我们认识天体是个方位的参照,我们能说那颗星是多余的么?  小儿的争论是自古不休层出不穷,但我们能为这些争论来否定哪一个曾经和人类同行的先知者的历史地位么?
  提起牛顿,我们总会想到苹果,也一定要提起掉在牛顿面前的那个苹果,也就要想到了为经典力学奠基的牛顿力学三定律。或者还会有这样的遐想,如果那个苹果掉到我的头上,会不会我也能够有一个划时代的发明。当我们用经典力学原则冠之以科学的名义,抗拒一切新的文化现象或文化理论的时候。牛顿这个祖师爷信上帝去了。  是我们的错觉,还是牛顿背叛了他的理性?其实,从开始我们就忽略了一个问题,牛顿力学三定律还有一个别名,就是万有引力定律。万有引力定律这个名的确立,其实这里面还涵盖了一个普遍性原则就是,不仅是地球对苹果有作用里,而且任何物体之间都普遍存在着联系。  有一个混沌学原理什么的,叫台湾的一只蝴蝶的翅膀的煽动可能是美国西海岸风暴成型的最初动因。牛顿对学问日积月累的思维的精进,感觉到了这种无处不在互动的存在,他以一个现实的可以言说的,当时学术手段所能展示表达模式,叙述了万有引力。我们拘泥于他的表达,而他把这种神一样的存在归结于永恒的上帝。我们的执着被他的行为轻蔑的嘲弄了一把。但我们很多人有意无意的顽固的抱残守缺,不舍得放弃,因为我们习惯于如此思维,或者是我们靠他老人家吃饭呢。  说到莱布尼茨的二进制,着实该中国人兴奋一把了,二进制是计算机的基本运作模式,是信息时代新纪元的开端,而他的二进制的发明是中国人太极八卦的启迪,从这个道理上也就说明了中国人的伟大比西方人提前了五千年。这不是莱布尼茨的一个人的伟大,而是整个西方文明的推进形成的整体态势。  因为在莱布尼茨所处的时代的相关科学已经发展到可以旁证二进制规律的时代,物理的电子,化学的元素结构形式,医学的胚胎学、细胞学,我是个外行,应该还有很多学问能证明这种二进制形式是世界万物的普遍规律。而太极阴阳八卦却是中国人个别的文化感动,《灵宪》描述了从宇宙生发的混沌到万物生成过程,老子宏观描绘了宇宙生发初期、万物生成以前道存在和体性,微观处也描绘了人的DNA的结构和功能体性。指出了微明习常的无坚不摧。  但我们一般人,也就是我们的小学生作文中的爸爸妈妈几乎是千篇一律,初恋时连自己的女神的音容笑貌的想不出来。我们都会说二进制描绘事物的简洁方便,时代现现在三D打印都出来了,但那是群体文明效应的结果。机器能办到,人没有那样的计算速度,时间可以倒流,但人个体没有那样的运动速度。我们习惯于太极阴阳之类的形而上,但我们能感觉到他的存在么?莱布尼茨以西方的群体效应体现了二进制的伟大。而我们中国人五千年以前的个体伟大在我们中国现代人身上怎样体现出来呢?  周易从古时候就存在义理和像数之争,整个人类社会就存在理性发展和感性发展俩条轨迹。说到周易占卜,吉普赛人浪迹天涯,以占卜成了他们的职业生涯。印第安人的智者说他们的祖先和万事万物成了亲,所以能够知道万事万物的规律习性。日本京都大学实验室和驯化了俩只母猩猩,和美国的一个什么研究室联合实验,让我们好高骛远的人类进行了一次比较,十个数据,在电子触屏上随机出现,测试猩猩和人的瞬间记忆能力,博士,硕士、各行各业的现代人士,都不如这俩只大猩猩,最后发布实验结论,人的智力不如猩猩。这群傻瓜,这个结论就是傻瓜结论,找我们的金庸先生,找我们的小龙女和杨过姑侄俩啊,他们的天罗地网手,对付这不是小菜一碟么?  毛泽东主席发现了人类的这种尴尬,一分为二天天讲,那时内蒙的一个牧羊人,从感性上升到了理性,每天放几千只羊,放一只羊就像放几千只羊,放几千只羊就像放一只羊。牧人有这样的本领的,用一米多长木把的羊铲,扔出去的石头说打那只羊的腿不打那只羊的头。这个牧人成为痕迹学专家,被聘请为公安厅的刑侦专家。去年看到一个节目,在公安局工作的他的徒弟叹息师傅的传承问题。六祖听了明镜为台的偈语,开化了,所以有了中国特色的禅宗,黄三谷在经过丢官后困顿中灵魂深处的洗礼,在枕头撞击声中开悟了,我们一般人为何不从一分为二处老老实实做起呢。  在义理上的争论永远是无休无止的,小时候,看过一本连环画,我们叫小人书,叫金银盾牌,站在一边的说金盾牌,另一边的说是银盾牌,争论不休,面红耳赤,几乎要拔拳相向了。我当时这样想,他们为何不能自己看一看另一面是啥呢?  从象数来看,二进制就是从一到二的重复变化,组成不同的模型,易经是六变,看到关于易经的文论可能是朱熹吧,以致无穷。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为难于易,很容易,这容易么?我们的基本文化能力能容得了《易》么?所以算盘,珠心算成为我们传统教育的基本功, 对于人来说这很不容易了。  前几天看到有网友说,过去看一把麻将,瞅一眼就能一目了然,现在不行了。这个不用争论,自己可以检验自己的文化功能,像素,不就是镜头的基本参数么,一千万的像素就是比一百万的像素高级,在超级大脑中一个自闭症的近乎傻子,在做着高级的运算。如果我们的世界观真的是“斗大的字不识俩毛口袋”那就更只能是人云亦云,鹦鹉学舌了。因为纳米技术给人类做出了提示:细致入微,入微入理,奇迹自然出现。  我们的网友提到了一心三观,还是三观一心。眼界决定心界,这几乎就不用争论的了。出不出色,是神彩还是精彩自己应该心中有数。据说童年的梦是五彩斑斓的。成年人梦一个清晰的梦都应该是一个奇迹了吧?  老子道德经在很早就认识的了人的困境,所以提示人们,一般人,“狂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普通人,要做到神鬼相交,两不相害。就必须大国小国文化模式同时确立,大国为下以取,宏观领域拓展,小国为下,如取,微观方面拓展。相知相得,交相辉映。这样百姓谓我自然其成。  羡慕版友写帖一气呵成,旁引博证,信手拈来,洋洋洒洒,自己只能望洋兴叹了,自己按图索骥的依靠名词索引找了俩个帖子,波尔于太极的渊源,引出了薛定谔的猫,结构主义方法论,联系了普里戈金的哲学思维。引起了许多大家的讨论和提点,不仅指引我更细致的看了转帖,而且从他们各自更高明的学养认识开阔了我的认识界限,提高了我的认识。反过来注意到了玄斑专门论述的N级文化解码,以及符号学和神秘主义。给我这个粗人的感觉,是理感性正在交融,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正在融汇。一个崭新的新纪元正在开始。2012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诞生。
  《道德经》产生的时代,很多视觉感受之外的事物都是人们难以理解的,只有少数人能够看到历史文献记载,文化传播也都是以口口相传为主,而在今天的人们依赖电子技术对宏观和微观都有了直观的认识,所以理解《道德经》应该比古人要好理解的多。因为中国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不是一个层次他怎样解释,别人都理解不了,但今天的信息时代和科学技术高度文明时代,任何文化形式,都有可罗列的旁证来比附说明。所以我们现代人没有了古代人思维的宁静,但现代人多了一个高浓度文化环境的熏陶。从这种意义上理解,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心态也应该平复一点了吧。  阿Q精神也罢,自欺欺人也罢。有网友说道德经是世界上藏书量位列圣经之后的第二位。但看了这篇网文,的确也是有一种自豪感,也是据网文讲,《道德经》已经是开始在机构培训部门发送的书籍。不论消息是否确切,中国人的我,这种欣喜又是习惯性的悠然而生,在文化生活上也与时俱进一次。忝列时代文化行列,改变这种游走于社会边缘的尴尬局面吧。  读书习惯囫囵吞枣,一字一句的解读,反而有点发憷。勉为其难的牵一次强,附一下会。因为一个草民,只能站在自己的立场上窥测圣意,好在不是正式文件,请大家斧正。我们从与自己密切相关的一段开始。  “视而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徼,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语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博之不得”这涉及到人的三种细胞,眼通心,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人的类本质是文化,涉及到脑细胞。而耳通肾涉及到脏器细胞,博之不得的博士动作,涉及到体细胞,人的这三种行为涉及到人的基本素质形成的三操即体操,情操和节操。这三种细胞都是具有同一的结构特征DNA信息结构。老子是体察出来的,但这些东西别人又是感觉不到的微观体系,所以不可至诘。网友天台宗提到了一心三观,基于这种认识,也可以这样说,三观一心。所以有“混而为一”,道德经有”复归于朴“之说,三种形式虽然在功能上有些许的差异,在结构上得到了统一。在老子自己的体察中,”其上不徼,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在一种清明的状态中,他的结构如同螺旋而上的俩根绳子,这不正是DNA螺旋体结构的典型特征么。”复归于无物'可以说复这种典型的结构,或在体察中道德俩种体性同在,道德体用二相性——道体性展现,“是为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为惚恍”的幽冥杳渺特征。“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因为DNA信息积淀了整个存在的生成进化发展信息,其中包含了他的所来于所去,这已经是现代信息科学公认的成果。所以同样具有无穷无尽的意味。“执古之道,以语今之有”,一方面说明了今之有的传承性,因果性,另一方面,说明了道的统筹性。而反过来说:”今之有“能和”古始“互动相同,是因为今古都是在”道纪“范畴中,有整体性,有同一性。虽然有的版本有”以御今之有“和”是为道已“的差异,但并不妨碍继续如此牵一牵强,附一附会。希望自己的认识能和大家的公论贴一点边。
  小时候学习不用心,又没有经过科班训练,读书只是粗枝大叶,囫囵吞枣成为习惯,但意气用事,浸淫其中,不求甚解,也是挺享受。汲取一点文化营养也大多是听故事的形式更容易满足自己。  网络作为一个平民文化平台,草根混迹于知识分子中间,开放的文化环境体系,由于自身骨子里对文化的向往,满足了自身的虚荣心,按耐不住,乐此不疲的涉足其中,向各位版友大家说声借光,借光。  由于上述情况,文字表达不是我的长相,所以也就以讲故事的形式和大家分享。  就像题目中的标题一样,和大家分享一个《不要理他》的故事。讲的是过去,有一户人家娶了一个媳妇,虔心向佛,但小村庄,人们拜佛也就是烧香磕头膜拜顶礼,但这个媳妇向往的是传说中高僧的佛法,几百户人家的小村庄到哪里去找高僧,一个妇道人家有婆家了,又不能舟车劳顿的抛头露面。所以,向高僧求佛法成为他的日思夜想的最高理想。  可巧,大户有钱人家做法事,请来了一个有名寺庙的一群和尚,大和尚,小和尚,还有老和尚,传说中的高僧来了,妇道这种礼节已经不能控制他这个媳妇的本分,她来到大户人家,找和尚,说了算的和尚:她,这个小媳妇,妇道人家,要跟着高僧去学佛。老虎来了,小和尚,大和尚多半是有好奇心的,但老和尚也有出家人的规矩,男女界限是高于弘法职责的,一句话,不见、不可、不能、不行,那来那去,走得远远的。  但虔诚向法的小媳妇不干,无所顾忌,跪着不走,成何体统?小和尚们这种好奇心激起千层浪,心三心四,老是惦记着这个小媳妇,不断的向老和尚:师傅,那女子还在外面跪着呢?老和尚被这种突然状况搞得也有点动了真念,“不要理他”,如同当头棒喝,撞击了门外跪着的那个小媳妇的心灵,有道是:念念不忘,必有回响。老和尚的心灵结构境界和小媳妇的自我坚定信念产生了共鸣——也就是共时性效应。如同春雷一声,惊醒了她的良知。“得矣得矣”内心的呼唤告诉他:“不要理他”,就是她追求的不二法门。门外道声谢,自顾自的回去了。  从此,“不要理他”成了他的口头禅,金刚诵,行走坐卧,朝思暮想,都离不开”不要理他“,进入了一心不二的境地。在外人看来有点傻呼呼的,但家里家外的活一点也不落下,好像更轻快了。而整个人整天如痴如醉如沐春风的乐呵呵状态,婆家人也就乐见其成随她如何去了。这种各得其所的生活状态,这个媳妇很快就怀上了身孕,并且不久生下一个白白胖胖的大小子,把一家人乐得。  媳妇这样的精神状态,当然”不要理他“已经成为她第一条件反射的信号系统,身体特别好,一点也 闲不下来,很快就能干活了。庄稼人农忙时节,家里人都上阵,有这样一个媳妇做主要劳动力,也是家里修来的福分。婆婆在家里做饭,做好饭还得带孩子,很多时候饭是在地里吃的。  一天,婆婆锅里做稀饭,孩子在炕上爬,没留神小孩爬到锅里了,全身一下烫红了,手上身上胳膊腿上满身黏黏的稀饭,孩子哭得那个揪心,婆婆一下吓傻了,让人把媳妇从地里喊回来,做妈妈的也是没有一点主意和办法,孩子哭个不停,作妈妈的只是”不要理他,不要理他“习惯性的诵读,哭着哭着孩子的哭声渐渐的停了下来,孩子的皮肤不仅没有起泡,逐渐恢复正常,一点事也没有。  三月份到北京,得空有幸到北京大学听了一次公共课,刚好是辜正坤老师讲《哲学与气功的关系》,别的没听懂,北大的莘莘学子们在阶梯式大课堂中做得满满当当。老师在台上讲,我似是而非的听着,和我自己的文化程度有限有关,但听故事却是全能听很乐意,辜正坤教授讲了,净土宗成佛的故事,诵读”阿弥陀佛“二十万次即可成佛,但二十万次的诵读是有条件的,就是阿弥陀佛有鲜明的形象感。没道理可讲,读了才知道,挤破了门槛才进去的北大,这样的课堂上天之骄子们,若无其事的在各行其是做作业,是我不懂天才们的门道,还是我不懂知识分子们的文化心态?没有那种应有的状态,所以这些孩子们注定是不会“阿弥陀佛”的痴心妄想了。  想到沙顶顶做客《马兰开花》讲他吟唱《万物生》的初衷是母亲得了疾病,她发宏愿为母亲祈福七天七夜只要是醒着,就吟唱万物生。母亲的病好了,《万物生》成为获奖作品,是巧合,还是心诚则灵!  心诚则灵这是人们很熟悉的一句谶语,人人都如此信誓旦旦,但很多人是以信仰的心态祈求神佛道的垂怜。而在结构主义的要义中,结构----功效的共时性,造成了现代科学历时性逻辑不能解读的例外。上面的所有故事演绎结构模型重复刺激,激发生命经验原型展现,出现的多方共振效应,生命结构复原了,正常了,潜能了,自由了。  不要理他,求别人还不如求自己。
  83、大唐的初等教育(4)  唐朝的幼儿教育十分成功是毫无疑问的,并留下了许多流芳千古的范例。  唐朝设有童子举,据《旧唐书·文苑上》,初唐四杰之一的杨炯,便是“神童举,拜校书郎”,即通过童子科考试而做官的。在正史、唐人笔记小说中,关于神童的记载也很多,如《大唐新语》卷八:  贾嘉隐年七岁,以神童召见。时太尉长孙无忌、司空李勣于朝堂立语,李戏之曰:……  贾言忠数岁记讽书,一日万言。七岁神童擢第,事亲以孝闻,迁监察御史。时有事辽海,委以支度军粮,还奏便宜,迁侍御史。  又如《唐摭言》卷三:  苗台符六岁能属文,聪悟无比,十余岁博览群籍,著《皇心》三十卷,年十六及第。张读亦幼擅词赋,年十八及第。同年进士,同佐郑薰少师宣州幕。  苗台符十六岁、张读十八岁,便力克天下文士,进士及第。诗人作诗称他俩为“两个阿孩儿”。  《三字经》中专门提到了唐朝的两大神童:刘晏、李泌。  据《新唐书·刘晏传》,估计是根据曹州(今山东菏泽)地方官员安排,唐玄宗东封泰山时,年仅八岁(《旧唐书·刘晏传》记为七岁)刘晏向玄宗献上了自己的作文。唐玄宗大为惊奇,要宰相张说考试刘晏的真实水平。考完后,张说向玄宗报告结果:这孩子可是国宝啊!玄宗便授予刘晏太子正字的官职。当然,刘晏也不是真的做官了,只是有了领薪水的地方,为举家迁往京城、在更好的环境里读书创造了条件。  据《新唐书·李泌传》,开元十六年,朝廷召开一次学术研讨会,当年童子科及第者员半千的孙子、年仅九岁的员俶,也参加了。在学着云集的场合,员俶表现出令人惊叹的学识。玄宗大为感叹:不知天下还有没有跟员俶一样孩子!员俶答:我的表弟李泌不比我差。唐玄宗便设计了一场考试,他与宰相张说下棋,让李泌做赋。李泌大获成功。唐玄宗赏赐李泌家人一大笔钱财,要求他们继续努力,好好安排孩子读书学习。  从唐人笔记中,我们可以窥见大唐皇帝和宰相们,对神童们的关爱。  关于刘晏,《明皇杂录》曰:  玄宗御勤政楼,大张乐,罗列百伎。时教坊有王大娘者,善戴百尺竿,竿上施木山,状瀛洲方丈,令小儿持绛节出入于其间,歌舞不辍。时刘晏以神童为秘书正字,年方十岁,形状狞劣,而聪悟过人。玄宗召于楼上帘下,贵妃置于膝上,为施粉黛,与之巾栉。玄宗问晏曰:“卿为正字,正得几字?”晏曰:“天下字皆正,唯朋字未正得。”贵妃复令咏王大娘戴竿,晏应声曰:“楼前百戏竞争新,唯有长竿妙入神,谁谓绮罗翻有力,犹自嫌轻更著人。”玄宗与贵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怎样正确做气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