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练失败或者腹肌练伤了怎么办的经验吗

你对中医认识有多深???+如何学传统中医?+ 中医心得
发布时间:&&&来源:&&&127人关注
梨子是什么味道,还需要自己亲口尝一尝。凡是道听途说,人云亦云,不加思索的诽谤,都是有违道德的CNN做法,现在不经调查随便诽谤,随便爆料污蔑他人的人实在太多了,这是这个时代的现象,我无能为力,但是这是和谐的评论空间,我们可以平等的交流学习,不是来这里吵架争论的,因为无意义的争吵不但浪费了宝贵的空间资源,而且对那些真正想学习中医,并对中医的进步作出贡献的人们来说,是一种莫大的伤害。同时请不要发表污蔑党和政府的言论,[b]如果您对中医没有兴趣,而且也不打算有兴趣,只能感谢您的点击,然后请您高升一步,不要在这里发表吃饱了撑的没事找事的言论,看待中医就不能用西医的眼睛,看待西医,就不能用中医的眼睛,道理一样。西医和中医都是科学,只不过是科学的两种表达方式,因为东西方的哲学不同,刚好相反,但是根本上这二者是统一的。就好比人的左手和右手,西方哲学类似中国古代&法家&的思想,就是直接,明了,明确,实用。比如化验数据,3.0就是正常,3.1就是不正常,绝对化,标准化,量化的观点看待人体,这样对疾病的治疗更加直接,明确,但是,任何事物都不是完美的,必然有它缺陷的一面,西医对器质性病变就很专业,但是,对于功能性病变就捉襟见肘了,比如,我总是失眠,晚上出虚汗,轻微发低热(36.8℃--37.2℃),第二天早上起来好了,平时便秘,口渴,一到晚上就发热,失眠.....大大影响了我的生活,到西医院化验没有问题,心电图更没有问题,医生给我下的结论是&没有病&。甚至于就是&神经官能症&。解决的办法就是吃点镇静安神的安眠药之类,但是,原因就这么简单吗?非也,这是典型的中医所说的&心阴虚&,也就是现在流行的&亚健康&状态。阴虚了阴就不能制约阳,所以阴虚了会发热,就像阴和阳各有5份,现在阴剩下了3份,阳还是5份,阴相对于阳,就少了,阳相对于阴就多了,多的部分阳,就会以热的形式表现出来,只有阴阳平衡,人体才健康。就好比一杯溶液,酸碱平衡一样才是中性的,现在阳相对多余,就出现发热,为何晚上发热,因为晚上人体卫气(固摄体表,防止病邪侵入的东西,不能简单理解为免疫系统)入里,气属于阳的,本来身体就阳偏多,再加上这会卫气又入里,所以这个时候才会发热。因为阴虚,所以会口渴,便秘,因为阴液亏虚是造成便秘的常见原因,就是说白了肠道不够润滑,也许我这么解释有点突然,现在就从最基础的中医物质基础说起,中医和西医的本质是对世界的看的方面不同,中医是从整体看,比如,一个人咳嗽,干咳,没有什么痰,同时伴有口渴,便秘,别的没有问题,打了消炎针,吃了止咳药没有作用,一到秋天他就加重,年年如此,原因是什么呢?这就是他肠道不通导致的咳嗽,中医有&五脏六腑皆可令人咳,非独肺也&的说法,谈到咳嗽,怎么和大肠相关,这是西医怎么也不能理解的,不是肺,上呼吸道,还会是什么地方?还五脏六腑都会产生咳嗽,更不可思议了,这不奇怪,因为您对经络不了解,经络的存在是必然的,但是西医怎么也找不到,因为西医是建立在死人就是尸体的解剖学基础上的,但是中医是建立在活人基础上的,人死之后,就没有了经络和穴位反应,这点没有疑问,这几年西方最先进的研究表明,经络大概相当于一种&生物电&的传播路径,不是神经,也不是韧带,是什么还需要继续研究。因为肺和大肠相表里,就像一对夫妻,肺不过是在家的妻子,而大肠才是在外的老公,大肠有了热,阴液亏虚,大便不通,热沿着经络传到肺,因为手阳明大肠经和手太阴肺经是相表里的,就是连着的。热传导肺以后,热伤肺络,肺喜润恶燥,所以就咳嗽起来了,怎么治呢》很简单,泻一泻大肠的热就好了,吃点通大便的药,同时滋肺阴的,比如麻子仁丸就可以的。中医就是这么个哲学辩证过程,许多人说没有西医的数据就不科学,但是世界上的事情,许多事数据不能说明的,比如,你的女友或者老公,很帅很漂亮,漂亮到几点几?你们的爱情很甜蜜,甜蜜到几个几个加号?你生活压力很大,达到几十个毫米汞柱?有的人说,我快崩溃了,到底是那里先崩溃?腹膜还是胸膜还是角膜?一朵荷花很香,很多人写诗写文章,抒发感情,到底哪个是真理啊?哪个才是最确切的描述她的香?那个更符合实际?您会说,这些和中医没有关系,但是,要知道,这世界,一切之间都有关系,至少牛顿说了,有万有引力和磁场关系。别人的情绪就会影响你的情绪,没有疑问吧,但是为什么呢?是什么东西起了作用呢?是那种物质呢?这种物质化学分子式是什么?但是,确实是对你很有影响,对吧?这世界是多级的,不是美国和欧洲简简单单认为的单级的,也就是说,美国的民主模式在伊拉克注定不能实现。就像自然界的生物,你是喜阴的植物,就认为只有你的生活方式是对的,向日葵也应该种在阴暗里,并努力验证这种种植模式正确的一样滑稽了。扯远了,中医不过是代表东方人的一种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生命观,最主要的一点是&天人合一&,就说白了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体就是一个小宇宙,每个细胞就像一个个星球,地球和月亮就像一个大的宇宙,我们这个小宇宙必然要受到大宇宙的影响,比如,晚上该睡觉不睡觉,地球上该出太阳没有太阳会有什么可怕后果,该有潮汐没有潮汐会有什么后果,不言而喻。中医爱用自然界的东西比喻复杂的人体,比如&风寒暑湿燥火&,来比喻6种常见治病原因,我们常说的上火了,这火到底是什么,难道真的体内着火了?当然不是,而是象火一样热,烧着疼,说白了就类似于&炎症反应&,怎么治疗,就想着火怎么灭火一样,可以隔绝空气,或者用水灭火,当然我说的是因为阴虚或者直接热邪引起的,如果是血虚或者血瘀,气虚引起的发热上火,另当别论,就好比不是所有的火都能用水来灭的,对于大部分火,要滋阴就好比用水灭火,直接清热好比隔绝空气,还有就是&风&,自然界的风善行数变,到处乱走,流动的,有些病,比如抽搐,就属于&风&,如果风夹杂着湿,就是风湿,很难治,应为湿很难清除,怎么除湿?像你洗衣服。怎么让衣服更快干?不过是放在太阳下或者用甩干机,或者用手拧,然后放在通风的地方,中医祛风就是用l利湿药,好比柠衣服,然后加入补阳药,同时大量使用行气药,就好比通风。通过以上讲解,您也许对中医的执法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了,说到中医所说的&气&,不是件简单单的氢气,氧气。。。而是中国认为的世界物质基础,类似(但不能等同)原子和分子。宇宙就是由原子和分子构成的,没有问题吧?说气是万物之源,就没有错。人是&气&中精华部分,难道不是吗?就叫做&精气&,所以我们入场所说的&这人要有精气神&,或者直接说成是&精神&,因为&精&是气的精华部分,可不单纯指生殖之精,神是气这种物质转化的,可以这么理解,假如&气&是你吃的馒头,精就是消化后产生的葡萄糖,你吃饱后,能写字,能创造......这些能力就叫做&神&。一个人是否健康关键在于他是否有&精神&。您说的中医只能获得病人的信任感,没有说明任何问题,就错了,许许多多的疾病反而是西医数据说明不了的,许多疾病就可以通过中药,针灸,完全治愈,而且永不复发,医学的主要目的是治疗疾病和预防疾病,而不是纸上谈兵,中医理论不是纸上谈兵,是经过千年临床实践的结果,可以这么说,任何一种西药,到底有多少副作用,还有还有那些未知的作用,没有人知道,克林霉素,罗红霉素.左氧氟沙星......越来越多的发现用严重不良反应,但是中药只要按照方剂学和中药学配伍要求,君,臣,佐,使的互相制约,互相促进,就不会有很大的副作用,而且功效基本明确,我想说的是,中西医互有优势,都是人类智慧的精华,就像哲学,和艺术,你不能因为是学油画的就说中国画是垃圾或者不科学,而是更应该用多元的眼光学习,互补,更进一步。谈了这么多,不知道您有什么理解没,希望我们多多交流。加强沟通。世界上没有过不去的海,没有跨不过的江,再一次感谢您的关注,您潜水了这么多天才发言,难能可贵,所以,我重点回复您,希望您对中医和东西方哲学,医学,文化的特点,有一个更新的认识。学校学习主要目的是要拿到行医执照,这个一定要拿到;从现在开始,尽力寻找民间中医拜师学艺,先做学徒,在学校肯定学不到真正的中医术,如果没师傅带,建议还是以西医为患者治疗吧。几个观点,非原创,本人接受,但不说服任何人接受,谨供参考:1、中医绝对是不科学的,不要用科学的概念去学习、理解和接受中医。科学只是认识、解析与改造世界的其中一种手段,只是现在占统治地位,并且深入人心。科学不是解释万物的万能方法,也有很多科学无法解释的事物,现在动不动就以科学定性,也是一种迷信。2、西医更多的是一种医疗技术,以科学分析为基础。中医更多地表现为一种文化,以传统哲学思想为根基,所以总脱离不了阴阳五行;总体而言,中医更象是传统哲学的一种应用的集大成者。这里所说的传统哲学,主要是指以易经为源的各种先秦学说。3、西医是建立在死人(解剖)上的技术,中医是建立在活人(藏象)上的技术,这就决定了中、西医不同的路线。但是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甚至是现在的整个科学体系,它们的发展史,都是充满了残酷、血醒和肮脏的真相被隐藏在滚滚历史之中,没有哪一个是清白的。4、西医是通过&治&病而&活&人,西医发现&病&,命名,制药或动刀,除之而后快,大病往往殃及池鱼;中医是通过&制&&证&而&活&人,中医发现&证&,辨证、配药(膳)或施以针砭、按摩等外治手段,以&和&为贵,手段是八仙过海,不一而足,能&活&人即可,所以,中医是七分治三分养。人体本身就是一个大染缸,环境是一个更大的染缸,如果人体是那么地&纯洁&无毒,这人能活在世上这个大大的染缸吗?带病活着能自理,未偿不是一个更好的方式。5、西医是一个模式化的医学,这个病这么治,八九不离十,所以可以快速复制很多医生、医院,但不认得病时,不懂治;中医是一个讲究个性化治疗的医学,西医这么个病名,不同的中医诊断结果可以不同,医治方法也可不同,中医没那么多个病名,只讲证,这个证,这么治,八九不离十,但辨证却是很考功夫,没有仪器可辅助,所以不可以快速复制很多医生、医院。6、中医是平民医学,合格的中医师两手空空,却能就地取药或施以外治手法,能活人无数,却不挣钱;西医是贵族医学,西医生必须有配套设施,否则将措手无策,医术再高也没用,但财源却滚滚而来。所以,在太平世界,中医绝对是争不过西医的,能传承下去就不错了,经济效益决定输赢!7、西医能移花接木,所以对重症重伤能及时保命,而中医却只能干瞪眼,如输液(血)。8、西医知道人是怎么死的,却不知道怎么活下来了,所以,西医有一整套免责机制,病人活了肯定没有麻烦,死了却有相当可靠的证据证明是必死的,可免责。中医知道人是怎么活下来了,却不知道怎么死的,所以,中医没有一整套的免责机制,病人活了怎么说都可以,死了你却说不清楚,没有证据证明病人是必死的,难以免责,中医生职业风险远远大于西医生!!这是中医目前在中国生存问题的致命死穴!9、建国以来在医疗方面的最大成就就是两个:以西医模式培养中医生和建立中医院,培养了一大批中医的&掘墓人&,以中医之名行西医之实;以西医为核心建立了庞大的医疗体制及系统,将中医生赶尽杀绝,使广大群众只能享受昴贵的西医治疗。10、中国的教育体系,已将传统文化传承切断,即使残余部分,也以服务政治为目的进行教育,使以传统哲学为基础的中医丧失了生存之土壤,所以,中医迟早要进入&非物质文化遗产&行列给予&保护&,命休矣!对于治病,我的观点如下:命是我,能活命的方法,我都要试,不管它科学不科学,西医没招了,我会找中医,中医也没招了,我还会找巫婆!我不希望我自己的命,由科学来决定生死!再说了,现在科学能够解释&生命&了吗?如何学传统中医?一直想将自己学习中医的感悟写出来,帮助正在学习中医的人和中医爱好者,减少他们学习的弯路,却苦于无法将深邃的中医理论,用简单、质朴的语言描述出来,让有中国人的地方,都能学习中医,懂得养生。最近反复思索,这项工程必须要进行,这也是作为一个中医工作者的任务,弘扬中医,让中医理论返璞归真、化繁为简的任务。古有&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愿今&凡有华人处,皆能谈中医!&第一章:什么人适合学中医不少人抱怨,学习中医太难了,很想学,但不知如何下手,感觉要学的东西太多,而中医方面的书籍浩如烟海,在这么多书籍中如何找到进入中医宝库的大门,好像真的很难,其实这既是中医的魅力,也是中医的短处。古人学习中医的大多是读书出身的文人,文人就爱卖弄文字,本身很简单的问题,从文人笔下就写得玄而又玄,好像不玄就不能证明自己有水平,就好像现代的有些诗,读出来只是一种感觉,但很难理解是什么意思。其实中医来自于民间的医疗实践,在文人的总结和提升下,转变成中医理论,然后再指导临床。一个来自于民间的、朴素的、简单的东西,来自于我们祖辈反复总结出来的东西,我们为什么害怕学习,不敢学习呢?为什么要排斥它呢?学习中医其实也很简单。每个人对学习中医的理解各不相同,就好像练习武功,有的只是为了强身健体;有的却是为了光宗耀祖;有的想成为一代宗师;有的&&思想不同,出发点也不一样。学习中医也是如此!有些小孩子的母亲,想学习中医,只是为了让小孩更加健康,不再受疾病的困扰。有些长期被疾病缠绕的病人,学习中医,只是想让自己健康起来,能够健康的生活每一天。有些从事临床的中医工作者,学习中医、研究中医,目的是让自己能更好的为病人服务,提高自己的治疗水平。从事科研的人员,学习中医,是为了在疑难疾病的攻克上找到新的方法。也有的学习中医是为了学得一技之长,能够混口饭吃,能够养家糊口&&不是所有的学习中医都要求有悟性,这是错误的,中医是交给人们养生的方法,教给人们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方法,但如果以中医作为职业,那要求就会高一些,懂得的就应该多一些,这也是无可厚非的,因为人命关天,病人生命所托,如果不提高自己的水平,则不是救人,而是杀生了。在远古的洪荒年代,人类没有衣服,没有稳定的食物,为了生存,人们必须要适应大自然,在大自然变化中寻找自己生存的方式,不是谈健康长寿,只是为了生存,思想单纯,没有追逐名利,只是考虑怎么适寒温、避风雨,每个人都是养生家,不然就没法生存。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人类有太多的办法适应自然界的变化,但也正因为如此,反而忽略了自然界的变化,人类自身的适应自然界的能力在不断下降,稍稍的自然界变化就会导致许多人生病,学习中医,就是让我们认识我们的大自然,认识我们自身的身体,改变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让我们去融入大自然,寻求健康生存的养生之道,寻求疾病的治疗之道。每个人都可以学习中医,感受中医。因为学习中医就是感受我们身边的世界,学习中医就是内视我们自身的身体。从原始、从本质中感受世界,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东西!不是哪一类人,而是整个人类!第二章:从生活中感受中医中医是不是玄学?中医有没有疗效?中医该不该弘扬?这些问题只有我们自身实践了,才能有深刻的体会,才会知道该如何对待中医,建立学习中医的信心。 《内经》上古天真论篇第一中写道:&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如果天气变冷,我们都知道加衣服,这是一种本能反应,这也是养生中的最基本的理念,也是最本质、最朴素的理念,玄不玄呢?一点也不玄!但我们如果深入去想,我们可以给自己身体加衣服避贼风,那服用扶正的药物不就是给我们的五脏加衣服吗?我们通过加衣服来避贼风!我们远离寒凉食品,不就是让我们五脏来避寒邪吗?都是很普通的道理,源于生活最简单、最本质、最朴素的东西。但就是这些道理的运用,能让我们的身体得到保护,能让我们健康生活,这就是中医,就是医道。《内经》上古天真论篇第一中写道:&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曰朴。&如此简单的养生之道,我们现代人有又多少人能做到呢?如果我们浮躁的的心静了下来,将事物看淡了,物质层次的追求减少了,名利也看的不重,自然能够乐其俗,谁还在乎吃&鲍鱼&还是吃&排骨&,还会在乎穿&貂皮&还是&棉衣&,因为只要能保暖,就能起到避贼风的作用,心境达到了一定高度,人就能达到天人合一,就能健康长寿。这些内经中的原话,非常质朴,就好像一位年过七旬的老人,在向我们讲述过来人的经历,我们虚心听取的时候,会感到自己平时对生命的认识是多么肤浅,心态是如何浮躁,会发现我们经常舍本逐末,当疾病来临、生命终结之时,又希望能够一下子除掉疾患!又希望能够立时起死回生!我们为什么不早点学习中医里面的养生之道,让我们自己的心能够安宁,让自己的身体能够健康,对待我们周围的环境不要那么极端!借用《内经》原话&嗜欲不能劳其目,邪淫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这就是医道!中医有没有疗效?首先我想问一下,对中医疗效有疑问的人试过没有?有没有采取中医的思维,辨证运用中医的治疗手段?举个例子,前年的夏天,一个患者到我这里来,要求打吊瓶,我问为什么?患者说重感冒了,打吊瓶好得快!我说,你认为几天好才算快。患者笑道,每次感冒打吊瓶,三天就好了。&那我一天给你治好,算不算快?&,&那当然快了,中医可以吗?&,&当然可以了!&患者因为晚上睡觉,空调温度太低,受寒所致。于是我采用姜油在患者背部刮痧,沿着膀胱经刮出紫黑色淤点,前后不到十几分钟,患者感觉病减轻了一大半,随后开了一付麻黄附子细辛汤,所谓的重感冒,不到一天,当天晚上就好了。在随后的这一两年,这位患者每次感冒必喝汤药,只开一剂就可以了,轻点的感冒,自己熬点葱姜水喝喝就没事了。建立在患者脑子中的&感冒必须要打吊瓶&的思想也就彻底消失了,代之的是懂得如何预防感冒,感冒初期如何调理。这就是中医的魅力,中医的疗效!只有我们切身体会之后,才知道疾病可以这样治疗,中医效果也可以这么好,中医中药的治疗也不慢啊!小时候在农村,医疗没有现在这么便利,很多病我太爷就是这么治疗的,习惯了这种治疗方式,也习惯了感冒后家里老人给我熬晚葱姜茶喝,我从记事到现在,已经二三十年了,没有打过一次吊瓶,每当身体稍有不适,采用一些很简单的办法,就能很快调整过来,这是我的亲身感受。因为有了这些亲身的体验,所以我坚信中医的疗效,一点也不慢,一点也不比西药差。这也是一个中医工作者,对自己从事工作的信心,对自己、对中医、对黄帝内经的信心。如果一门知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我们的健康指南,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呢,难道应该放弃?难道下雪了,我们不该加衣服?难道我们应该羡慕权贵?我们应该唯利是图?不是的!人之初,性本善!我的每个人都有一个善良的心,我们的身体本身就有一套精密的调节机制,我们需要的是养生,是学会保养这个精密而有完美的身体,让他不受外邪和内伤的损害,这就是未病先防,这就是治未病。这就是中医的特点和优势,我们弘扬中医是理所应当的,弘扬这门集预防、治疗、养生、保健于一体的科学,让它为了全人类的健康,永远发出璀璨的光芒,不仅仅是我们中医工作者的责任,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第三章:学习要从大处着眼如果你从北京走到陕西去,别人会说往西走,不会说,你先走多少公里,向左拐,然后再走多少向右拐,这样你自己会搞糊涂,别人也会搞糊涂。究竟怎么走,具体的描述,谁也说不清楚,你可能会说看地图,是的,看地图可以更清楚些,今天我写这些文章,就是想绘制一张学习中医的地图,但再细致的地图也不可能告诉你,在前进1501米的地方也许会有一个泥潭,再细致的地图也不可能标示出,前面的道路那儿不平,那儿有拐弯,但这张地图可以告诉你方向,学习中医的方向,让我们我们明白为什么要学中医,怎样学中医!北京到陕西,首先必须明白是往西走;学习中医的第一步,必须要明白中医的框架,在大框架的指导下,才不会出错,成功过的机会才会更大一些。那么什么是大的框架?什么是大的方向?前面谈过学习中医就是感受自然,学习自然界最本质的东西,然后内审我们自身,明了养生治病的办法。感受自然,我们就从我们每天生活的地球开始,寻找地球的规律,同时取相类比,借用现代知识来谈我们自身,我相信这样来学中医,可能大家都会接受,因为我们就生活在这样一个环境中,明白了我们的生活环境,就明白了为什么会生病,就明白了如何治疗疾病?你爬上高山,站在山巅上,好好看看我们身边的地球!这是怎样的一个精妙的星体啊!因为它围绕太阳的公转,产生了地球上春夏秋冬四季的气候变化,让我们在寒暑交往中健康的成长,让植物都能够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因为它自身的旋转,产生了昼夜更替的现象,让白天忙碌一天的人,能够入夜静静的休息,让我们一天的劳累得到缓解,每天都有精神去面对新的一天。因为表面的大气层包裹,使我们能够自由的呼吸空气,同时避免了很多外来物体对地球的撞击,保护着地球上的动植物。因为地磁场的存在,当太阳黑子、耀斑活动剧烈时,太阳发出大量强烈的带电粒子流,沿着地磁场的磁力线向南北两极移动,它以极快的速度进入地球大气的上层,其能量相当于几万或几十万颗氢弹爆炸的威力,地磁场时刻保护着我们地球,使地球上的生物避免了灭顶之灾。再看看脚下肥沃的土地,万物的化生离不开它;看看大海,没有它的海量,人类将被水淹没,就没有立足之地;看看身边的一朵朵野花;看看河水中游动的小鱼,深切感受生命的气息&&看完天,看完地,看完身边的一草一木,然后再看看我们人类,从大之天,到小之人,我们会发现,人是多么的奇妙。正如黄帝内经,第一篇讲的是养生论,第二篇开始讲四气,讲春夏秋冬的保养,就是让我们从大的角度入手,大的角度着眼来认识人。明白了这些,再来看四气调神大论篇,你会发现黄帝内经写的多么的亲切。&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这就是从自然界的角度,从大的角度来指引我们养生,让我们掌握自然界四季的变化,掌握四季的特性,顺应这种自然界的特性便是道,悖逆这种特性就会生病,&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除了从四季的变化,看到四时的特点,明白养生的意义,从我们的地球,我们还能看到什么?我们看到了&阴阳&!地球的自传,形成白天和黑夜,白天我们称为阳,那黑夜我们则称为阴。我们还看到了&五行&,即地球上五种基本物质,木、火、土、金、水,还看到木能生火,火生土,土能够冶炼金属,金属能化为水,水能够滋养树木。四时、阴阳、五行,这些自然界的基本规律,就是古人对自然界的认识,是认识自然界的纲领,也是我们学习中医的框架,就好像你从北京到陕西,知道了要向西走,如果连西方这个方位都不清楚,就会走很多弯路,甚至最终也难到达。学习中医,明白了四时、阴阳、五行,就是找到了入门的方向。所以内经在接下来第三篇、第四篇、第五篇、第六篇、第七篇,用了五篇的内容,从阴阳&入手,谈论人体的生理病理。我们明白了这些,我们再来看内经条文:&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也。&&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阳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反此三时,形乃困薄。&想通了内经引导我们学习养生的方向,再来读这些看似深奥的条文就会变得很浅显,它非常直接明了地告诉我们自然界的规律,以及如何顺应自然学会养生。很奇妙吧!一部几千年的古书,从自然界的变化规律,来分析,推演我们人身的生理、病理机制,不能不赞赏古人的伟大,这种从大处着眼,从阴阳五行着眼,的确永远处于领先的位置。当现代医学在微观领域研究没有进展的时候,许多有识之士便尝试从宏观的角度分析疾病,返璞归真,化繁为简,往往能取得很大的突破。学习中医,就是要培养一种返璞归真,化繁为简的思路,不要被一些局部的、细小的症候所束缚,治病必求于本,培养了这种思维,养成了这样的思维习惯,就会使我们的视野大为开阔,不仅仅是学习中医,学习养生,在工作生活俱多方面,都会变得轻松。举个例子,临床上经常遇到鼻塞的病人,西医诊断为&过敏性鼻炎&,来到我们中医这里,就不需要考虑患者对多少种东西过敏的事情了,中医有句经典的话&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还有&头为诸阳之汇&;还有&肺开窍于鼻&。明白了这三句话,所谓的过敏性鼻炎,只需要补养头部阳气,补充肺气就可以治疗了,没必要按照过敏的思路转下去,&化繁为简,返璞归真&,就这么简单。如果你不相信,遇到每天早上鼻塞不通的病人,你让他晚上睡觉时带上一个棉帽子,让头部发热出汗,连用几个晚上,鼻塞就大为好转。为什么?患者头部阳气不足,保护阳气,散去寒邪,病就好了,就这么简单!第四章:阴阳角度理解中医上一篇谈到了学习中医的框架,也就是阴阳五行,如何让这些抽象的东西系统化、明了化,显得非常重要,就好比知道了从北京到陕西是向西出发是不够的,必须得知道沿途要经过哪些省份和城市,才能够顺利到达陕西。只有明白了阴阳的内涵,我们学习的旅程才能称得上真正开始。古人通过对自然界的认识,了解了阴阳的属性,为我们总结得非常清楚。第一点:阴阳的重要性。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其本。&天地之道,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古人将阴阳的重要性提高如此高的地位,可见熟悉阴阳对于养生是何等的重要。这段话既是对阴阳重要性的强调,同时也是告诫后人,学习医术必须要从阴阳入手,治病才能找到疾病的根源,不明阴阳,则如同盲人摸象,就无法从整体角度认识人体,认识疾病。那么阴阳究竟是何物,为何如此之重要?我们再来看看内经的描述.第二点:阴阳的普遍性;&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这段话可以这样来理解:天为阳,地为阴,阴的特性是静,阳的特性是动,阳气主生长,阴气主收藏;化气上升为阳,化物成形为阴。寒邪达到极致会转热,热邪到达极致会转寒;寒邪在人体内会化生浊邪,热气在人体内能化生清气;清气属阳当上升至上焦,如果居在下焦,就会生飧泄;浊气本应下降至下焦,如果盘踞在上焦,头面就会出现肿胀&& 这就是古人从天地入手,从阴阳特性、阴阳转换入手,对阴阳进行具体描述,让我们看到了天地之阴阳,看到了阴阳的特性&动与静&、&升与降&&生与长&、&化气与成形&同时进一步推演出&生清与生浊&及阴阳颠倒后疾病的形成&& 读到内经这些条文,我们应该看到什么呢?看到了&天&、&地&、&人&都在阴阳之中,万物的生老死亡离不开阴阳的变化!为了对人体阴阳更加明确的认识,我们从阴阳的角度来看看我们的身体:&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言人身脏腑中阴阳,则脏为阴,腑为阳。&这是内经原文。人体上部为阳,头为诸阳之汇,全身的阳气都上升在头部汇集,因此也被誉为&清空之府&,人体清阳上升,出上窍;人体下部为阴,阴气下沉,浊阴下降,大小便出下窍。人体右侧身体为阳,阳主动,所以我们习惯于用右手右脚。人体左侧身体为阴,阴主静,所以我们不习惯用左手左脚。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为六腑,六腑者,泻而不藏,实而不满;六腑为阳主动,所以六腑以通为用,传化物而不藏;如果不通了,藏了,就会生病。比如胆汁郁积形成胆结石、小肠不通形成肠梗阻、胃内饮食停滞会成为食积而发烧、大肠不通畅形成便秘、膀胱不通畅形成淋证、三焦不通水液内停&&肝、心、脾、肺、肾为五脏,五脏者,藏而不泻,满而不实;五脏为阴,主静,功能以藏为用,故藏精气而不泻,满而不实。如果不藏了,同样也会生病。人体气为阳,血为阴,气能温煦周身,血能滋养五脏六腑,这也是阴阳。 大到整个人,小到五脏、六腑,再小至经络、血脉,再小至细胞、分子,无不蕴含阴阳之理,阴阳的普遍性时刻提醒我们,治病必求于本,治病必须分阴阳&&第三点:阴阳辨证在临床中的运用内经云:&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为圣度。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密,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阴阳之要,阳密乃固&,说的是阴阳的关键在乎阳气的致密而护固于外。虽廖廖几字,却道出天机,寓意深远。临床上治疗疾病时,治疗的目的就是&因而和之&,即调和阴阳,达到&阴平阳密&的状况,使之不出现阴阳离决的局面。内经中关于阴阳的论述,可以给我们很多启发,在临床治疗疾病上可以带来很多创新思维,发散思维。比如:&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这句话,在临床上治疗汗证经常运用到,人体阳气过于亢盛,而又不能护固肌表,必然会逼迫阴液外泄,导致汗证,汗为心液,久汗、大汗耗损阴液,进一步加重阴不制阳,虚阳更加亢盛,最终出现&阴气乃绝&的局面治疗汗证,当使阳气能&密&,&阳密&用玉屏风;同时当扶已损之阴,扶阴用参麦饮;达到&阴平阳密&的状况,汗证自然就好了!&阴静阳躁&这句话在临床上也有很好的指导意义,表面看起来,就是讲的阳动而阴静,但如果想通了,就会很好的指导临床。比如我们对于小儿多动症的治疗,是否想到了阳气过亢而阴分不足?再比如对于癫狂病人的治疗,是否想到了&重阳必狂&、&重阴必癫&,对于&狂证&治疗,重泻其亢盛之阳,扶已损之阴;对于&癫证&治疗,扶亏虚之阳,重泻郁积之阴&&再看看内经条文&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这样对于癫狂的认识就会更加清晰了!第五章:从五行谈中医框架如果说阴阳是基石,那么五行则是基石上的五根柱子,他们竖立起来,支持着中医庞大的理论体系,我们透过这五根柱子向上看,就会看到中医这颗大树是如何的枝繁叶茂。如果我们仍将学习中医看作是从北京到陕西的游历,阴阳是将整个旅程分成两段来看,而五行则是分成五段,每一段都有美丽的风景。下面让我们一同来欣赏我们即将开始的医学之旅!从五行谈中医框架!如果说阴阳是一种古代的对立统一学说,则五行可以说是一种原始的普通系统论。五行指:金、木、水、火、土,古人认为大自然由五种要素所构成,随着这五个要素的盛衰,而使得大自然产生变化,不但影响到人的命运,同时也使宇宙万物循环不已。《尚书洪范》记述的是周武王与箕子的对话,其中谈到:&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这里将五行及其特性做了高度的概括。如果说学习中医阴阳是纲,则五行就是领,两者的相互结合,中医理论体系就显得完备了。 我们先来看看人体的五行属性,木 :肝属木,主疏泄、主藏血,肝藏魂,为谋虑所出,开窍于目,肝主筋,其华在爪,在志为怒,在声为呼,在液为泪。火:心属火,主血脉,心藏神,开窍于舌,其华在面,在志为喜,在声为笑,在液为汗。土:脾属土,主运化,布津液,主统血,主肌肉和四肢,脾藏意,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在液为涎,在声为歌,在志为思。金:肺属金,肺主气,司呼吸,主皮毛,主治节,主宣发肃降。开窍于鼻,在液为涕,在声为哭,在志为悲。水:肾藏精,主生殖,主水,主纳气,主骨生髓,为先天之本,司二阴,开窍于耳,其华在发,在液为唾,在声为呻。我们将这些归纳起来,放到一个图表中:也许很多人会说,这是中医最基本的东西,没什么神秘的!是的!就是这些最基本的东西,却时时刻刻指导着临床工作,如果想真正走进中医这所神圣的殿堂,这些就是入口的大门,如果你看着门而不入,或者不相信这就是门,那很难真正成为一个中医,也很难深入了解中医精髓。 举几个例子:第一个例子:与头发相关的疾病有不少,比如常见的脱发、头发焦黄、脂溢性脱发、白发等等。在寻求治疗时,有时候一些人会受到西医思维的影响,采用一些现代的治疗方案。其实明白了三句话,这一系列病都好办了!第一句:发为血之余第二句:肺主皮毛第三句:肾之华在发从这三句话,可以看出,头发的疾病与肺、血、肾有密切关系,临床中找到了这个大方向就好办了。头发干枯、分叉、早白的患者,通过养血、补肾精,可以起到很好的疗效,生发养血胶囊就是代表性的药物,其配方四物汤就是补血代表方,制首乌、菟丝子则是补养肾精佳品!对于脂溢性脱发,则需要通过调理肺脏的宣发肃降功能,就能起到很好的治疗效果! 第二个例子:口腔溃疡在临床上经常遇到,中医称为&口疮&,对于口疮的治疗,大多认为是虚火上炎,建议病人服用&知柏地黄丸&,有效有不效,有些顽固性病例,反复长期发作,患者非常痛苦。其实在治疗时,如果首先想到&脾开窍于口&,从脾的角度入手,清化脾之湿热、积热,往往可以收到很好的疗效。对于舌上生溃疡,则以&心开窍于舌&作为依据,从心的角度入手,进行论治,就能起到很好效果。如果口、舌均生疮,则从心、脾两脏入手&&第三个例子:三四十岁的女性,经常面部长斑,治疗时,有时一时无法辨证,是血虚?气虚?肾虚?肝郁?许多临床中医师下一个&内分泌失调&结论,这是对病人的不负责,同时也是对自己的不负责。我们只要想想上面关于人体中五行属性,记住&心主血脉,其华在面&;&肺主气,主皮毛&,就可以将面部的疾病考虑为&面&与&皮&的问题,主要从心、肺入手,调理气血,温通血脉,自然就会康复,当然有时候心肺的问题与肝肾也有关系,对于肝气郁结的、肝肾阴虚的患者,在以心肺入手治疗的同时,调理肝肾也是有必要的,但最终别忘了心、肺才是&面部&的老板!这样的例子很多,只要熟透了上面讲的人体中的五行属性,学习中医就会很轻松,这也是学习的捷径,也算是大门吧!了解了五行属性,对许多疾病有了认识,但这些认识还比较肤浅,比如口舌生疮,你知道是&心、脾&的问题了,但问什么心脾会出问题,我们得追求其本,有时候就是单纯的心脾问题,但有时候则不是,可能是其他脏器导致的,在追求其本的时候,就好像进了大门,还得进小门,才能曲径通幽,才能慢慢领略中医的神奇之处! 五行相生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其规律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相克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递相克制、制约的关系,其规律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五行相乘是指五行中某一行对其所胜一行的过度克制,为五行之间的异常克制现象,其规律是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五行相侮是指五行中某一行对其所不胜一行的反向克制,为五行之间的异常克制现象,其规律是土侮木,水侮土,火侮水,金侮火,木侮金。相乘和相侮,是指五行系统关系在外界因素的作用影响下所产生的反常状态,都是指五行之间不正常的相克,作为人体,则是病理上的相互传变。相乘:即相克的太过,超过了正常的制约力量,从而使五行系统结构关系失去正常的协调,此种反常现象的产生,一般有两种情况:1、是被乘者本身不足,乘袭者乘其虚而凌其弱。如土气不足,则木乘土(虚)。2、是乘袭者亢极,不受它行制约,恃其强而袭其应制之行。如木气亢极,不受金制,则木(亢)乘土,从而使土气受损。这些东西对于初学者,会感到有些困难,但下面的结合临床进行分析,就会明白了!1、关于相生的理解:举个&木生火&例子,木代表肝脏,火代表心脏,也就是说心脏的气血供给与肝脏的疏泄升发有很大关系。肝藏血,肝气升发,所藏之血能够补养心血,心血就充足,反之,如果肝气郁结,升发功能出现异常,则心脏气血供应就会差一些,临床上长期肝气郁结的患者,患者可以出现经常有失眠、心烦、心慌等心脏气血不足的表现,通过梳理肝气,滋养阴血,很快就能缓解病情。2、关于相克的理解:举个&木克土&的例子:木代表肝胆,土代表脾胃,肝胆的疏泄,与脾胃的功能有密切关系,就好比自然界中,树根能够疏通土壤一样,没有树根的疏通,土壤就会板结,肝胆的疏泄出现异常,脾胃的功能也会减弱,借用现代医学的说法,胆汁的排泄,与胃的消化功能有很大的关系,如果胆汁分泌不足或不畅,人体摄入的脂肪就无法正常的消化。3、关于相乘的理解:举个&木乘土&的例子,临床上常说的&见肝之病,之肝传脾,当先实脾&,这说的就是&木乘土&(即肝乘脾),肝脏本身是克脾土的,但如果克制太过,就是病理性的相乘了,这样就会导致土的亏虚,所以当先实脾,实脾的目的就是为了防止出现相乘,防止出现脾虚。同理,可以说&见脾之病,知脾传肾,当先实肾&;&见肾之病,知肾传心,当先实心&;&见心之病,知心传肺,当先实肺&;&见肺之病.知肺传肝,当先实肝&,能明白这些,也就算是举一反三,活学活用了!4、关于相侮的理解:举个&木侮金&的例子,金本身是克木的,但如果金气不足,不能克木,反而被木所克,就是木侮金了,如何清楚的理解呢?就好比老虎是克狗的,但虎落平原被犬欺,就成了&犬侮虎&了,这里的侮,有点侮辱的意思,以小欺大,自然为侮辱了!临床上这种情况有吗?当然有了,如果没有就不会称为中医理论了,在临床上经常遇到肝火犯肺的咳嗽,不明白其中的病机,服再多的药也没有,明白了其中的道理,运用&哈黛散&就能立竿见影。中医的精髓就是这样的,你明白了就很简单,想不明白,下药就很难起效,如果真正想学中医,临证时心中必须要装下五行,切脉时必须要思考五行在体内的状况,是哪些环节出了问题,一定要想通,不然就无法提高自己的诊疗水平!第六章:学习中医的指南针上面谈完了阴阳五行,了解了中医的理论框架,让初步学习中医人员有了一些清晰的认识,哦!中医就是这样子的!也不是很难嘛!但要继续深入学习,得对人体有一个整体清晰的认识,这样才能不迷路,才能把握学习的方向。就好比从北京到陕西,知道了陕西在西部,也知道了要经历几个省,多少个城市,但如果你没有指南针,没有一个始终指引你方向的坐标,你可能在旅行中迷失方向,最终也到达不了目的地,出发前对经过城市的了解,也会变得毫无意义!下面,我们来制造一个学习中医的指南针,指引初学者及中医爱好者能清楚的知道学习中医的方向。黄帝内经对人体生理的描述很多,人为天地之气交融而化生,大自然的气有升、发、收、藏,人体受自然界感染,在人体中存在着与大自然相对应的气机升降对流。太阳从东面冉冉升起,而人体肝气从左侧徐徐上升!太阳从西边缓缓落下,人体内阴气从右侧通过肺的敛降徐徐下降!大地之中的水湿能够滋养树木,树木不会枯萎;人体的肾水也能滋养肝木!也能防止肝火过亢!大海中水被太阳照射,蒸发后化为水汽而上升为云,可以遮挡太阳的炎热;人体的肾中水汽随肝气升腾,可以济心火,防止心火过亢!太阳的照耀能够温暖大地,大地得温能生长万物;人体的心火下移,可以温暖胃土,胃得温可以腐熟水谷!太阳照耀后,土地变暖,温暖的土地热量下传,可以使土中的水湿得以温暖;人体心火的热量,通过胃气的下降,可以下交于肾,温暖肾中的寒水!大地的核心&&地核中的热量可以向外散发,温暖大地得至深之处,其暖可以缓缓上升,土地中的水汽上升可以化为云彩,乌云的汇集化为雨水下降!人体肾中一缕阳气徐徐上升,温暖脾脏,脾脏得到肾阳的温养,将小肠转输过来食物营养成分,通过沤的作用,化为精微之气,上升至肺,肺降精微之气中清的部分宣发,滋养皮肤和毛发,浊的部分向下敛降滋养五脏六腑,废弃之气化为水通过三焦经,入膀胱,变为小便! 这就是天人相应,也是天人相参的结果,通过大自然,感悟人自身,明白了这些规律,对学习中医非常必要。这就是学习中医之旅的指南针!下面,我们将上述的人体阴阳气机循环画一张图,有了这个图,在学习中医的旅程中就不会迷路了!图解配诗日从东方冉冉起,水在西边沥沥声;肾水养肝能涵木,随肝上达济心炎。丽日如心照胃土,其温透胃暖寒泉;肾中潜龙为一阳,温脾如沤清阳升。肺如华盖能肃降,化汽为水三焦经;三焦水道通州都,浊去精存再入肾。外周气流右向左,中央胃降脾气升;人体阴阳如两轮,右侧气分左侧阴。第七章:学习之旅第一站:中药经常有病人对我说:大夫,给我下点好药,让我快点好!那么什么药才是好药呢?人参就是好药?鹿茸贵,就算是好药?如果你饿了,一天没吃饭了,出现头晕、发凉,这时给你最好的药就是食物,让你吃一顿饱饭,比喝人参汤还强!如果你连续三天三夜未休息,腰酸背痛,头昏眼花,这时让你好好休息一觉,比吃十全大补丸强多了! 上面这两个例子中的&食物&、&睡觉&就是最好的药物!因此,针对病人的病情,寻找到疾病的根源,针对病根采取治疗方法,这就是求本。针对其本用药,就可以达到神奇的效果,药无贵贱之分,对症的就是最好药。深入了解中药,真正走进&药&这个园地,你会发现,我们身边的许多东西都是药材,只要我们用对了,都能化腐朽为神奇。举个例子:几个月前的一个晚上,有位老奶奶找到我,头晕厉害,血压偏高,左右脉象均有上越之势,即气血并走于上。如果心情急躁、血压升高,患者很有可能出现脑血管意外。患者病机为下焦阴份不足,不能涵阳,虚阳上越,头重脚轻,自然头晕了。当时已是夜里11点多了,开中药已来不及,于是要求病人回家,将大蒜捣碎后,敷两脚的涌泉穴,敷1小时就可以了。第二天患者过来道喜,说敷上一刻钟后,就感到头清醒了,腿有劲了,时间到了一小时,舍不得取下来,睡觉了,早上起来,感觉病彻底好了,但脚心出现了水泡,没想到大蒜还有这么好的药效。我给病人处理了脚下的小水泡,随后切脉,发现双尺脉象虽然不强盛,但已又根了,上越之势的脉象已经消失,病就治愈了,谈到这个例子只想说明,要重视生活中的一草一木,一花一叶,他们都均有各自的特性,运用好了,信手拈来,就可以将病人的病治愈,就好像武侠小说中的武林高手,拈花摘叶均可杀人。习医到了一定境界,就好比叶天士用三片梧桐叶救了两条命一样,也可以拈花摘叶救人于无形,为了培养大家学习的兴趣,讲讲叶天士巧用梧桐树叶的故事。趣闻发生在清朝乾隆年间。江南名医叶天士正在家中书写医案,忽听有人前来请求救治一难产妇女,叶天士不假思索,立马前往,在途中听病家说已请了同派温病大家薛生白诊治过,但仍不见产下。薛生白是叶天士同乡近邻,其医术与叶天士齐名于江南,只是更为年轻些。叶天士十分纳闷,薛生白诊技也不错,为何不见效呢?叶天士来到病家,只见产妇已奄奄一息,其家人称:薛生白诊断后认为是产妇气血双亏,无力运胎,气血滞行,交骨不开也。其处方大多以气血双补、行滞活血、催生下胎药为主。叶天士接过药方一看,此方甚佳,但难以治此病人之病。因缺乏同气之药,何能使诸药达到病所?时值秋天,窗外桐叶飘落,叶天士似有所悟,随即将原方中的药引&竹叶三片&改为&桐叶三片&,产妇遵方服药,不出叶天士所料,不久便神奇地顺利产下一胎儿,母子均报平安!此事传到薛生白耳中,薛不以为然,认为叶天士巧立名目而已,叶天士闻之,当即修书一封与薛生白,诗谜为:有眼无珠腹中宝,荷花出水喜相逢,梧桐落叶分离别,恩爱夫妻不到冬。秋分之时,梧桐叶落,同气相求,胎儿立下&&薛生白阅后,豁然贯通,深感叶天士之博学才华,大为叹服,自惭不语。叶天士诊病当天恰值秋分之日,寒暑燥湿交替季节,梧桐叶纷纷落下,人与自然互为相应,同气相求,故在薛生白原方中加入梧桐叶以求其气,并引诸药达于病所,瓜熟蒂落,桐籽熟叶落,合而为一,故药效如桴鼓。不久,&叶天士三片梧桐叶,一字救两命&之佳话传遍江南水乡。中药之性的重要性,远胜过其功效,药有寒热温凉,有升降沉浮,不明白药物的药性,处方时只是按照药物功效一位叠加,则难获奇效,上面例子中的大蒜,就取其能引气血下行,气血下行了,病也就好了,现代医学研究,喜欢从药物的成分进行研究,大蒜含有大蒜素,可以抗菌消炎,可以软化血管,甚至可以抗癌,但就无法研究出大蒜能引气血下行这一条出来,为什么?这是药物自身具有的偏性!从这个角度来看中药,研究中药,就不会受现代研究思维的限制,按照中医的理论,辨证用药,当升则用具有升发性的药物,当降则用具有降气、沉降性质的药物,不受其成分的局限。举个例子:肝气郁结的病人,常常感到出气有些费力,严重者会有心慌,甚至胸闷的症状,运用中药柴胡,升发郁结的肝气,就能立时缓解。有一次刚好柴胡没货了,病号为老熟人,我说你就用生麦芽泡水喝,病人说生麦芽不是消食、回奶用的吗?也能治疗胸闷,我费了很大劲才讲明白这其中的作用机理,最后给她包了一两生麦芽,第二天碰面就说,生麦芽提气好,胸不闷了,这就是生麦芽具有升发作用的效果,那么还有没有其他的药物?患者是因为肝气郁结,肝气不疏所致的疾病,只要能够疏理肝气,升发肝气的药物都可以,比如薄荷也可以!这就是药性的运用,能够熟练掌握了这种思维,在临床上用药就非常轻松自如了。现在的中医教材中,《中药学》里的中药是按照功能分类的,比如麻黄归于辛温解表;薄荷归于辛凉解表;麦芽归于消食类。这样对不对呢?也对,对于学习中药的人而言,容易明白药物的大体功效,也就是说按照这种模式学习后,你很快就知道&什么药治疗什么病&!但这与&什么病用什么药&不是一个概念,虽然只是颠倒顺序,但却是两个方面的问题。你知道了&什么药治疗什么病&,只能说明你书读到位了,只是记住了书上的东西,没有与临床结合。打个比方:治病如同打仗,第一步你明白了每个士兵的特点,每种武器的特点,但不一定会打仗,你只有在战场中熟练运用你的士兵,利用现有的武器,针对目前的战役,组织最适合的战略战术,才能取得胜利。第一步,我在此文就不说了,教材上写的很清楚,我要谈的是如何站在疾病的角度,站在脏腑的角度来学习中药,学习的过程中,希望首先能记住我上一章讲的指南针,记住了,学习就方便了。我们按照&指南针&的几个点来谈中药,顺便学习人体生病的机理。人体生命的运行,如同这两个轮子一样,每一个点卡壳了,轮子就无法前进,治疗疾病,就如同修复卡住的轮子,找到卡住的原因,并修理它,就可以了,首先看看肝脏:1、临床上常见的是肝气郁结,郁结之后就好比轮子上肝这个点卡住了,通过疏理肝气就可以修复,疏理肝气的要有哪些呢?疏理肝气:柴胡、麦芽、香附、郁金、青皮、川楝子、橘叶、薄荷、白蒺藜。2、病情失治,气郁时间久了,化火了,如何办?可以清泻肝火。清肝火:桑叶、菊花、青葙子、决明子泻肝火:龙胆草、胡连、黄芩、青黛、栀子、丹皮、夏枯草、羚羊角3、病情失治,病情继续加重,肝气郁结化火,火邪伤及肝阴,导致肝阴不足,咋办?养肝阴:山萸肉、生熟地、女贞、阿胶、白芍、乌梅4、病情失治,继续加重,除了肝阴受损,已出现肝叶枯槁,萎缩了,咋办?养血柔肝!柔肝养血:当归、白芍、首乌、枸杞、鸡血藤、木瓜、鳖甲这分四个层次将肝气郁结导致的病理变化列出来,临床上遇到肝气郁结,时间较久的患者,就可以参阅选用上述药物。5、那么除了肝气郁结,还有没有其他病机呢?轮子上这个点还有没有可能出现其它问题?还有!肝气当升,如果升发不够怎么办?如果升发太过怎么办?升发不够,为肝气下陷,有的称为木气下陷水中。升发肝气就可以了,一方面补肝气,提升升发力度,可以用黄芪;另一方面,可以运用升提的药物,如柴胡、薄荷、生麦芽。升发太过,肝气上冲会出现偏头痛,有的患者会出现血压升高,那就降气,降肝气就是&镇肝、平肝&,为什么称为&镇&&平&,就好比国家内部出现***,要镇压、要平息一样,这里就是镇压肝气,平息肝气,虽然听起来有些粗暴,但用药也是这样,不能含糊,不然肝气上逆,就会出大问题了!镇肝:代赭石、灵磁石、石决明、珍珠母、生龙牡平肝:菊花、白蒺藜、天麻、勾藤假如患者肝气上升,失去治疗,已经化风,手已经开始抖动,如何办理?这就要求除了镇肝、平肝的同时,还得熄肝风,熄肝风用什么药?熄肝风:羚羊角、勾藤、天麻、白蒺藜、僵蚕、全蝎、蜈蚣6、靠镇肝、平肝、熄肝风可以缓解病情,如果不用药了,肝气又上升太过,咋办?有办法,古人创立了&滋水涵木&的办法,即补养肾阴,来滋养肝木,肝气就会变得柔和,就不会升发太过了。补养肾水用什么药?很多了,到下面将肾这个环节时细谈。7、除了上面讲的,肝脏这一环节,还有没有其他问题?还有,如受寒,寒凝肝经,睾丸疼痛等,可以采用:吴萸、小茴、仙灵脾,荔枝核、川椒。肝藏血,肝气郁结也可以导致肝脏血瘀,可以选用川芎、桃仁、红花、三棱、文术、乳香、没药、五灵脂8、还有一点,湿邪停留肝经,导致肝经湿热过重,可以选用:栀子、龙胆草、黄芩明白了这8点,修轮子上肝这个点就算有眉目了,这样学中药就会将教材上的内容与临床结合起来。我们再来看看心,从&心&的角度学习中药。我们再来看看心,从&心&的角度学习中药。既然是从心脏的角度学习中药,我们得看看心脏的功能,可能会出现哪些问题,这样学习可能就目标更加清楚些。心属火,藏阴血!心主血脉,心藏神!其华在面!既然属火,就存在火力过旺与火力不足,临床上称为&心火亢盛&和&心阳不振&。既然藏阴血,就存在阴血不足,临床上称为&心阴虚、心血虚&。既然心主血脉,血脉的不通、不畅就是问题,临床称为&血脉瘀阻&。既然心藏神,就存在心神藏得好不好,藏得不好就是&心神失养&了。既然其华在面!那么面部的神采有没有?面部的气色如何?面部长东西没有?这些都与心脏有关。与心有关的还有很多,我们就从上面这些,来谈谈相关的中药。1、心火亢盛:可以选用淡竹叶、生地、栀子、灯芯草别小看灯芯草这味药,看似普通,对于心火亢盛非常管用,举个例子:曾经治疗一个失眠的患者,切脉后发现病人左寸浮实,患者舌尖红降,于是采用导赤散(生地、木通、甘草、竹叶),效果不错,喝了五天,睡觉也好了,但没过几天,患者又上火了,又失眠了,让他再喝中药,认为太苦,接受不了,要求我提供一个不苦的、效果又好的方法,我思虑良久,最后告诉他用灯芯草煮水当茶喝。没想到效果非常好,患者很满意!后来遇到心火亢盛的小儿,尤其是心火亢盛晚上哭闹的1岁以下的小家伙,运用灯芯草,加点白糖,当饮料喝,效果非常好,患儿也很容易接受。2、心阳不振:可以选用桂枝、肉桂、附子、薤白、干姜。心阳不振的人,经常手脚发凉,人没有火力,自然怕冷了,在冬天这种病人就很难受,如果早上,吃一碗稀饭,在稀饭中放上3克肉桂细粉,加一些白糖进去,调节口感,这样一天都会很暖和。3、心脏阴血虚的病人需要补养阴血,可以选择使用:柏子仁、枣仁、丹参、麦冬、当归等别小看丹参这位药,俗话&一味丹参饮,功同四物汤&,就是说丹参既能补血,又能活血,还能养血,功效好比四物汤,对心脏阴血不足非常有好处。4、心神失养,可以通过安心神来治疗,如龟板、浮小麦、阿胶、紫河车、合欢花5、心气虚的病人,可以选用人参、黄芪、党参、茯神、五味子、远志、炙甘草等6、对于血脉瘀阻的病人,可以使用丹参、赤芍、桃仁、红花、鸡血藤、红景天等心脏的气血阴阳平衡了,面部自然就神采奕奕了,面部的斑也就慢慢消失了,皱纹也会少些了,这就是&神&。对于学习中医的人,如果这样来体会中医基础理论,这样来学习中药学,再上临床时,就会胸有成竹,哪里还会碰到面部长斑的病人,告诉她是内分泌失调呢!也许对于已经从事多年临床的中医会认为,还有心肾相交啊!胆火扰心啊!为什么不深入讲下去,不急,这些需要将五脏分述完后再串起来讲,理解会更深刻些!第八章:旅行第一站之中药(中)我们一边学习中药,一边看看我们的指南针,左边的轮子讲了两个点:肝和心,还剩下有胃和肾,接下来看看胃,看看这个点有哪些问题可以出现。病人经常会说,&医生啊!我胃疼、胃胀、胃返酸、胃不知道饿&&&,那么我们学习中医,如何来理解胃呢?胃就是一个消化的器官,中医称胃为&水谷之海&指的是胃为受纳、腐熟水谷的器官,既然是受纳、腐熟食物的器官,如果不能受纳了,受纳后腐熟不了,这就是病了,或者腐熟过快,也是有病了。我们看看指南针上,胃气是下降的,中医称&胃以降为和&,也就是说,胃气下降了,就调和了,就顺了,如果不降,胃气上逆了,就返酸了,就没胃口吃饭了,胃也就病了。所以胃病的治疗也很简单,我们一边分析,一边学药!1、胃气上逆,这样的情况很多,大部分胃病患者都存在,胃酸是酸性的,胆汁是碱性的,胃气下降后,在肠道酸碱中和正好,如果胃气上逆,胃中酸水就会腐蚀食道,也就患了食道炎,再向上返流,就是咽炎了,很多顽固性的咽炎,通过降胃气就能治疗好,西医才取抑制胃酸的办法,这样胃里胃酸少了,但并没有解决胃气上逆的问题。相反长期抑制胃酸,胃壁分泌胃酸的细胞慢慢较少,萎缩了,病情更重!有的成了癌前病变了!所以降胃气这一招非常重要,常用药有哪些?竹茹、枇杷叶、代赭石、生姜、枳实、沉香、旋复花、半夏等等,凡是能降气的,基本上都可以。举个例子吧,有个患者长期返酸,早上起床恶心,吃饭没胃口,咽喉不适过来就诊。患者女性,也不抽烟,但咽炎很重,切脉后发现右手寸关有上越之势,也就是胃气上逆的脉象,患者怕吃中药,中药味闻起来就恶心,我思虑一会,给她开了生枇杷叶1公斤,让她长期煮水后当茶饮,过了半个月,碰面时说好的差不多了,咽炎也好了,食道也舒服了,早上也不恶心了,但屁多了。很神奇吧!其实就是降了降病人上逆的胃气,气向下行了,这就是治本了。也难怪张锡纯认为代赭石是健胃之妙品,这味药降胃气特效。学会了降胃气,胃病可以说掌握了一半,还有一半是什么呢?2、胃寒。胃腐熟食物需要热量,如果没有热量,就无法腐熟食物,很多病人朝食暮吐,就是说早上吃的饭,晚上吐出来还未消化,一天到晚不知道饿,为啥?胃中无火!如何补火?看看指南针,五行中火生土,即心火生胃土,也就是说,补充心火,心火足,就能让胃火旺了,这也就是五行所说的&虚则补其母&。桂枝、肉桂、附子、薤白、干姜这些温心阳的药物用上,胃火就来了,就能够腐熟水谷了。3、胃热。既然有胃火不足,出现胃寒,自然就有胃火过亢,出现胃热。胃热的病人经常有饥饿感,总觉得吃不饱,这也是病啊!俗话称为&慌饭&。治疗很简单,吃点清胃火的药,比如:石膏、知母、黄连、黄芩、芦根等。举个例子,曾经治疗一例经常&慌饭&的病人,患者要求不吃中药,还要能治病,我说这很好办,吃点下火的食物就可以了!什么食物好呢?让病人吃皮蛋拌豆腐,每天用两个皮蛋,加上4两豆腐,拌匀后加上麻油,少量盐,当菜吃,就这样坚持一周,就差不多了!有人会问,这也是中医治疗?我说这也是!因为运用了中医理论来指导饮食,指导养生,这不就是中医的精髓吗?中医可以贯穿于我们生活中的衣食住行!随时随地都可以体会到中医理论的妙处!4、胃火长期过重,必然会伤及阴分,就好像烧锅炉一样,锅里水也会被烧干,长期胃火重必然会导致胃阴的亏虚。所以对于久病患者就要养胃阴了。这些药有石斛、麦冬、花粉、玉竹、芦根、乌梅、沙参、生地等。5、临床中胃病的情况有时并非上述这么单一,比如胃中有热,肠道有寒,这样容易形成胃的上半部分有热,下半部分有寒,出现寒热错杂的情况,用药时则需要寒热搭配,效果才好。如黄芩、黄连配干姜。6、胃病还有一些情况,比如食积,同样影响了胃的和降,可以采用大黄、芒硝、枳实、厚朴、槟榔、二丑等来攻下,恢复其和降,病情轻的则可以采用山楂、神曲、麦芽、鸡内金、莱菔子来消导。举个例子:很多小儿停食之后,出现反复发烧,服用退烧药后可以当时缓解,第二天照常发烧,这种情况,将二丑炒香后研成细粉,伴红糖后给小孩吃,每次2克左右,三岁以下的小孩可以适当减量,3岁以上的可以适当加量,一般服用三小时左右会出现腹泻,患儿将停滞在胃肠道的东西拉出来后,病就好了!此法虽然简单,但效果非常神奇!左边这个轮子的最后一个点:肾,让我们通过肾来学习中药!肾为先天之本,肾主骨,藏髓,藏精,肾主水,为水脏,肾中藏有肾阳,能够温化寒水,这样水不至寒&&通过肾脏来学习中药,可以从三块来学,即肾阴、肾阳、肾精,这样更加清晰些!对于肾阴亏虚,可以采用熟地、龟板、女贞子、旱莲草、山萸肉,玄参、天冬、枸杞、黄精、紫河车、怀牛膝、制首乌对于肾阳不足,可以采用鹿茸、附子、肉桂、仙茅、仙灵脾、故子、巴戟天、肉丛蓉对于肾精不足,可以采用金樱子、桑螵蛸、芡实、莲须,五味子、益智仁来固摄肾精;通过鹿茸、鹿角胶、紫河车、阿胶、菟丝子、覆盆子、韭菜子、枸杞子来填补肾精。对于肾水不足,相火亢盛,可以采用知母、黄柏、泽泻、丹皮,地骨皮来泻火。肝无虚证,肾无实证。说的是肾脏主封藏,封藏失司才会导致肾脏疾病的产生,这些疾病中,多数属于虚证范围。举几个例子,这样学习印象会更加深刻些!第一个:骨折延迟愈合的病人。几年前遇到一个右上臂骨折的病人,在医院进行夹板固定,两个月后复查,发现骨折处无骨痂形成。病人通过熟人介绍,过来就诊,切脉时双尺沉细若绝,询问中得知患者经常腰部酸软无力,性功能明显减退,于是采用填补肾精的办法,配合使用活血化瘀、接骨疗伤的药物,服用半个月,一月后复查,骨痂形成,患者愈后良好。第二个例子:腿抽筋。临床上很多老年人,经常腿抽筋,每晚小便多次,服用钙片后抽筋稍稍好转,但停药后又很快反复,切脉会发现右尺沉细而软,对于此类病人,补充钙剂的同时,服用补养肾精的药物,增强肾的封藏能力,减少钙的流逝,病情可以很快治愈。采用淫羊藿30克、菟丝子20克 益智仁15克 小伸筋草30克 几天就见效了!第三个例子:痛经。痛经之痛,只有妇人最为刻骨铭心,有些年轻女性,痛经时可以疼痛到晕倒,疼痛有两个病因,其一:不荣则痛,此痛病情轻;另一种:不通则痛,此痛病情重。不通为瘀,而瘀之形成有气滞、有寒凝。这里要说的是&寒凝&,此类病例占痛经的八成左右,许多中医治疗痛经,采用桃红四物汤加金楝子散,当时有效,下次月经照样疼痛,其实只要运用附子、肉桂、艾叶、小茴香、紫石英等温补肾阳,同时配合活血化瘀的药物,将胞宫寒邪、瘀血化尽,三五剂药就可以彻底治愈。第九章:旅行第一站之中药(下)农村老人常说,&人从脚下寒!&人体肾之阳气是人立身之阳,肾阳不足则腰以下发凉,人如同站在冷水之中,所以人会格外怕冷,所以有&人从脚下寒&之说,目前流行的火神派就是站在肾阳的角度,来治疗人体很多虚寒性疾病。但我们强调肾阳重要性的时候,别忘了人体心之阳气更重要,就好比大地需要地核岩浆的热量,土地才能向上散发热量,但别忘了太阳才是一切热量的源泉,没有太阳的光芒,则万物都会黯然失色,人体心之阳气为生命之阳。肾阳与心阳两者缺一不可,一损皆损,一伤皆伤!火神派将姜桂附作为救命仙草,认为其能补肾之阳,壮肾火,散阴邪,挽狂澜 。其实姜桂附也是补心阳之要药,心火旺,如丽日当空,一切阴邪自然散尽,心火旺自然血脉流畅,心火旺生命不会垂危。心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所以火神派在强调肾火的同时,无形中也通过补充肾火也补充了心阳,运用姜桂附增强了肾火,同时也增强了心火。君明则国安!讲这些只是想将火神派的精髓表述出来,避免后学者局限于单纯补养肾火,而忘却心火才是生命之火,忽视了心火的重要性。补养肾火也是很大作用的,肾火旺盛,则脾阳不衰,中焦如沤才能健全,脾的运化功能才能健全,水谷之精才能正常输布,统摄功能才能完备。如果脾阳虚衰,则中焦运化功能受阻,寒湿内停,脾气郁滞,食物精微转化及输送均会出现异常,清气不升,浊气不降,二便不利,就好比指南针中右侧的轮子卡壳了。对于脾阳虚,可以运用:干姜、苍术、白术、吴萸、肉叩、砂仁、白叩仁、草叩、附子。对于阳虚日久,寒湿困脾,可以运用:茯苓、白术、干姜、附子、苍术。寒湿困脾失治,导致脾气郁滞,可以运用芳香醒脾的药物:陈皮、砂仁、叩仁、香椽、木香、藿香、佩兰、厚朴、枳壳。郁积化热,治疗时须清脾热:黄连、连翘、大黄、石膏、山栀、绿豆。郁积失治,化燥伤阴,导致脾气阴两虚,治疗时,虚补脾气:人参、黄芪、党参、白术、扁豆、炙草;养脾阴:山药、黄精、芡实、白芍。如果仍然失治,形成脾积:枳实、大黄、山查、神曲、麦芽、鳖甲、牡蛎。讲了这么多脏腑与中药,有些枯燥,好比我们的学习旅程,很单调一样,下面我们来参观,在学习中药的旅程中出现的历史古迹,看看这些历史古迹记载的古代圣贤,他们为了人类的健康,在中药整理研究中所做出的贡献。要游览名胜古迹,第一站当属《神农本草经》,这部书是最早的药学专著,就好比药学领域的开国元首,此书的价值不可小估,被誉为中医四大经典之一,一点也不过分。本书记载药物365味,应一年365天,根据药物的性能特点和不同的应用目的,将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将《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提出药物三品分类的理论付诸于实践。&上(品)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欲轻身益气,不老延年者,本上经&;&中(品)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有毒、无毒,斟酌其宜。欲遏病补虚羸者,本中经&;&下(品)药一百二十五种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欲除寒热邪气,破积聚愈疾者,本下经&。每药载有性味、功与主治、另有序例,简要地记述了用药的基本理论,如有毒、无毒、四气(寒、热、温、凉)、五味(酸、咸、甘、苦、辛)、配伍法度、服药方法及丸散膏酒等剂型,可以说是汉前我国药物知识的总结并为后的药学发展奠定了基础。后世中药领域的发展,如同滚雪球一样,越来越丰富,但雪球的核心却是《神农本草经》,书中对疾病的治疗经验,直到今天还发挥着指导性的作用。如:&治寒以热药,治热以寒药,饮食不消,以吐下药。鬼注蛊毒,以毒药。痈肿疮瘤,以疮药。风湿,以风湿药。各随其所宜。&&凡欲治病,先察其源,候其病机,五脏未虚,六腑未竭,血脉未乱,精神未散,服药必活。若病已成,可得半愈。病势已过,命将难全。&明确指出了服药的时间与方法:&病在胸鬲以上者,先食后服药。病在心腹以下者,先服药而后食。病在四肢血脉者,宜空腹而在旦。病在骨髓者,宜饱满而在夜。&刚接触此书,对书中许多观念无法理解,但临床多年后,再反过来阅读,会发现《本经》中的每一句话都有深刻的意义,有时明白一句话,就解决了一个疑难杂症,此言一点也不夸张。举个例子,《神农本草经》记载黄芪:味甘,微温,无毒,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生山谷。短短三十三个字,将黄芪的性、味、毒性、主治、产地清楚的描述出来,如果我们对这三十三个字有深入的研究,那么对于&痈疽溃久不愈&、&痔疮&、&淋巴结结核破溃不愈&、&小儿体质虚弱&就会有新的认识,经常看到杂志上报道用黄芪治疗各种溃疡,其实这就是本经上的东西,你看了,记住了,临床运用了,就知道是这么回事!皮肤溃疡可以治疗,脏腑的溃乱也可以治疗,只要是&久败疮&自然都有效了!&大风癞疾&可以治疗,一般的风证自然能够治疗了!加上祛风的药物,效果神奇,为啥?春季风邪偏重,人体如果卫气不足,不能护表,风邪自皮毛而入,自然痒了。黄芪大补卫气,卫气得到充实,自然提抗力高了,风邪自然不能进入人体了!配上祛风的药物,将体内的风邪驱散出来,病就好了!讲到这里,自然就明白为什么黄芪可以治疗&大风癞疾&了。一部《神农本草经》就是一部中药学经典,许多人问疑难杂症如何下手?如何辨证?我的经验是反复研读《神农本草经》,充分理解本经中的每一句话,这样对一些经方的理解也有很大的帮助......中医心得作者:追念仲圣我开中医门诊也有好多年了,为了保住自己的饭碗而努力的提高疗效。因为,经营门诊,靠的就是疗效,靠的就是回头客。不过,我也体会到,学中医很难。学别的,从学校走出来,就能工作,学中医不行。干西医,临床遇到问题,翻开教科书,按书上说的用药,用上基本都有效。学中医不行,就那一个感冒来说,临床很难分清风寒,风热,体虚这些类型,按书上照搬方子,十有八九无效。所以,学习中医很难。中医学生不会用中医看病,认为中医看不好病,所以,中医学生还得学习很多西医的知识。这说明,中医教育对中医就没有信心,还美名其曰&博采中西&以掩盖内心的虚伪。而广大的老百姓是对中医有感情的,特别是老年人,因为他们更多经历过中医中药治病救人,起死回生的场面。而&爱之深&往往导致&恨之切&,因为老中医渐渐的故去,新的中医疗效越来越差。所以,经常就会遇到病人打听&哪里有好中医?&我运用中医中药给人治病,基本都有效。我的病人相信我是一个&好中医&,在互相介绍时,他们都会说&什么地方有一个好中医,一个真中医。&我到底是不是一个好中医,是不是一个真中医?我不敢自诩,因为,真正的中医到底是什么?目前,没有一个人下过定论,所以,只是学派之说。我是哪一学派?我也不知道。反正,我是这样来理解中医的,来运用中医的,临床有效。因为看了看《四圣心源》《圆运动的古中医学》,我推崇这两本书,我的看病理论,开方理论都来自这两本书。人身之气就是指的&脾胃之气&也叫&土气&,也是&太极&。土气的兴奋状态,释放状态叫做&阳&,抑制状态,收藏状态叫做&阴&。也叫&太极生两仪&。阴阳本为一气,只是在不同的状态的称谓不同。气,动态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静态是动态的一种表现形式。所以,气本身是&属阳&的。人身上的气,就相当于大自然的风。自然界有风,人身上就有气。自然界的风是什么?就是气流。气流是怎么形成的?初中的地理课都讲了。就是热空气往上,冷空气往下,冷热空气对流是形成风基本条件。往上的热空气属阳,往下的冷空气属阴。如此形成一个阴阳圆运动。也就是&太极阴阳图&。阴阳之间的关系,都在这个图里!而这个图就是自然界风(气流)的运动的形象写照;也是人身上气的运动形式的形象写照。自然界的风,热空气往上,往上的这个状态,叫做&木&,&木&这种形象能够准确而形象的把这个热气不断上升的样子描述出来,自然界的大部分植物都是朝着太阳往上生长的,假如没有地球的引力,长到太阳上去不是没有可能。在方位&东方&,东方,太阳升起的地方,整个&上午&,太阳都是不断升长的,一年属&春天&,春天的温度是不断上升的;再人的一生,就是青少年;在人身上,就是&肝&。所以&木&,是气的一种运动形态,它是&蒸蒸日上&的。木,不是木头,因为气的运动看不见,摸不着,古人还要让学生学会,就想到了植物的生长样子,就是&蒸蒸日上&的气的样子。因为,植物看得见,摸得着。肝,就是肝木,肝气。人身上的气的&蒸蒸日上&&不断疏达通泻&的样子,不是指的西医的右肋下的&肝&。至于&火&&金&&水&就不说了,都是指的气的运动形式的形象写照。在人身上,&心&&肺&&肾&,也不是西医讲的肉质的脏器。讲的是气的不同状态的形式,就像七十二变化的孙悟空,无论怎么变化,还是孙悟空,只不过不同的状态,形象不同,称谓不同。自然界有风,人身上有气。这个气,主要指的&脾胃之气&,也叫&土气&,也叫&水谷之气&也就是人吃下食物之后化生的能量。人的体表就像大气层的最高点。我们地理学上都学过,越往高处越寒冷。所以,我们的体表温度最低,直接接触外界空气嘛!我们身上由饮食化生的能量,就相当于大地上的水蒸气,太阳的热就相当于肾阳。水蒸气因了太阳的热而上升,形成&风木升发之气&也就是&肝气&,具有升发,疏泄,畅达人身上的&血&&津液&的作用。因为这个气的不断升发疏泄,这个能量才不断的达到体表,就相当于地气上升为云,云的水滴不断加大,重量超过了地球的引力,水就落下来了。所以,水汽升上去靠的是肝风的升达,水汽变成雨滴要靠金气的的收敛,也就是肺气的肃降,雨滴滴下来,不仅仅要靠肺气的收敛肃降,还要靠地球的吸引力,也就是肾的收藏之力。所以,肺主皮毛,皮毛为一身之表,这个表,这个皮毛,这个肺就相当于大气层最外面。大气层里面的气流循环,就是人身上的气血的循环。气血循环就是一个圆运动。所谓的肝升胆降,脾升胃降,肝升肺降,都是说气是不断运动着的,按着一定的方向做圆运动。火,是气的完全升荣的状态,升荣到极点,物极必反了,所以,火气不显,一旦火气显了,就是病理状态,要么是风气生发太过,要么是金气收敛不及,总是,气运动不圆了。水,气的完全收藏状态,也就是肾的收藏,收藏的是阴与阳,肾阴肾阳都藏在肾中,所以,这个水是热水,热,就是阳,就是火;水就是阴,就是水。火无形无质,让你去拿火,捕捉火,谁也办不到,但是,你让火加热了水,通过拿水,不就把火拿起来,扑捉得到了吗?!所以,孤阳不生,独阴不长;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所以,肾乃阴阳之宅,内存元阴元阳,阴阳之根。因为起的运动始于阴阳运动,阴阳之根就在肾里。气,阴阳,五行,五脏就是这样的。说白了,说的就是气起的运动状态。气正常的运动了,血液也就正常的运动了,津液也就正常运动了。气是温气,热气,属阳,有时候叫君火,有时候叫相火,气运动正常了,君相二火运动也就正常了。构成人身体的物质,就是气,血,津液。发生病变也无非就是气,血,津液的病变。现在医学,病种越来越多,医学发达了,得病人不是在减少,大小医院无不是人满为患。癌症啊,超级细菌,超级病毒,糖尿病,高血压&&.令人恐慌。这应该是医学的发达带了的结果?按中医这个理论,人,只要气顺了,血液就顺了,津液也就顺了。不会气滞,血瘀,痰凝(中医上的痰,指的是津液的病理状态),就不会不会有瘤子,癌症。现代医学,见了瘤子,癌症就知道切除,孰不知,气不顺乃是病根,此处切了,彼处又生。气的问题就讲到这里。语言是有局限性的,气的问题,我总觉得说的还不透彻。我也说不透彻,正所谓&胸中了了,指下难明&。好多东西,真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你得静下心来,好好读几本书,我还是推崇《圆运动的古中医学》。这篇文章本来是讲脉理。脉理就是气理。你明白了气理,脉理自己也就推断出来了。通过摸脉,你知道了这个人的气的状态,也就知道了病。明白了气的状态,也就好开方了。并且,开出方来,肯定有效。讲脉理也是讲气理,通过讲脉理,对于气理更加明了。现在摸脉,分寸关尺三部,每一步,有浮中沉。于是,成了三部九侯。我不多讲了。我们摸脉,摸得是什么?打个比方,脉管就像一个水杯子,水杯子里乘着热水,热水肯定是运动着的,上下水流做的事圆运动。这个都应该能明白/!?我把这个水流运动比作一条龙,这个龙就在这一杯子水里做升降圆运动。龙升上来,形成脉的起浮波,龙降下去,形成脉的降沉波。我们摸脉,不就是摸得脉动吗?龙动,脉就动;龙动,就是气在动。摸脉就是摸得气的运动。脉的起波,是龙升,是肝风升达疏泄,升达疏泄的是人身上的气血。这个肝风升达,叫做&青龙&,主气的升。大青龙汤,小青龙汤中的麻黄 桂枝都有生发气血的作用。龙升不上来了,也就是人体的阳气升不上来了,就得用麻黄 桂枝帮助帮助。为什么医圣张仲景给这两个方子以&青龙&命名?你琢磨琢磨!脉的降波,是龙降,是肺金的肃降之气。阳气肃降了,空气就变凉了;在说,温升凉降嘛!讲就是凉降,属西方,称作白虎,主气的降。白虎汤,退热的方子,里面大量的石膏,凉降烧退。起波与降波形成了一个峰,这个风就是火气。降波最底,形成所谓的脉根。也就是,你用力往下按脉,相当于把手探到水杯子的底部,你能摸到潜到水底的龙。这个龙接着要升起来。摸脉就是水中摸龙。水,就是肾水,也叫肾阴;龙就是肾阳。肾水,肝血,脾精都属于阴。肾阳,肝阳,脾气都属于阳。称谓不同而已。摸脉就是水中摸龙,龙在那里升降浮沉,做圆运动,使气血津液做圆运动,使五脏元真通和,人既不病。龙的圆运动不圆,或者不转,人就要病了。先表现为气病,脉已经显现出来。人不一定有感觉,西医CT,核磁共振查不出来,但人的确有病了,应该调其气血,令五脏元真通和。人多不信,而中医往往也拿不出实在的证据,何况当今中国人与人之间信任危机,医患矛盾深重,冤死屈死者,数不胜数。气病不治,及至血病,津液之病,病已成形,CT看见了,核磁共振成像了,又速速手术,以为手术切掉即可万事大吉,孰不知,开肠破腹,元气大伤,加上本来气就有病,不调养气血,终究避免不了复发。此不懂中医原理之过。摸脉就是水中摸龙,龙在那里升降浮沉,做圆运动,使气血津液做圆运动,使五脏元真通和。龙的运动圆发生病理,要么是不升,要么不降。龙升不上来,龙不升,阳气也就不升,气血津液就不能布达。表现为恶寒,怕冷,不出汗,皮肤固密,干燥,不红润,脱毛,脱发;女子表现为月经延后,闭经等等。为什么不升?一个是龙太虚弱了,呆在水底下升不动,这时候,要想摸脉摸到龙,就得沉取,表现为沉脉,因为龙太虚弱了,即使沉取摸到了,那龙也死气沉沉的,这时真正的龙虚,也叫阳虚。&阳虚则寒&。冬天的时脉就是&沉脉&,为什么?阳气归藏,龙藏到水底下了。但是,沉而不虚。这个时候,你就得给龙补补,用人参 附子 干姜 甘草,一补,龙就有精神了,就能升腾起来了。这也是《伤寒论》上的&少阴病&&太阴病&。不升的原因还有一个,龙本身不是太虚,自己也能升腾起来,只是缺少活力,可是有什么东西阻碍了龙的升腾,这个时候,脉虽沉,但陈而有力,或者,不沉,表现为弦脉。这个时候叫阳郁。春天的脉就是&弦脉&,为什么?龙已经升起来了,但是初升之龙,劲头没有那么大,又有廖少的春寒,所以,出现了弦脉。这也就是&少阳病&,用柴胡帮助龙升,人参 生姜 大枣 甘草,给龙补一补。龙也就升上去了。龙不降,表现出来的症状就是自觉发热,多汗,肝阳上亢,失眠,等等兴奋的症状。龙降不下去,就在水的表浅部位,一摸就摸着了。这就是洪脉与毛浮脉。龙降不下来的原因,一个就是升的太过,龙升的太过,是因为制约机制减弱,龙升藤的制约机制一个是肺金,一个是肝阴,一个是肾水,前面说过,这都属于&阴&,也就是阴不制阳。我们滋阴制阳,或者增加肺金的收敛机制,像龙骨 牡蛎 五味子收敛,白芍 知母 石膏 地黄滋阴凉降。洪脉,是夏天的脉,为什么脉洪大,因为人体的阳气就像夏天的天气,阳气完全升荣起来,热气弥漫在天地之间,就像一锅沸水。毛浮脉,秋天出现毛浮脉,阳气开始收敛,就像给气球放气,放了一点,气球的体积虽然没有变小,但是,摸上去没有那么坚硬了。这就是毛浮脉,跟洪脉比较起来,一个很充实,一个已经疲软。在一个就是龙降不下来,该降就降,降不下来,就得用白虎帮着往下降了。说到这了,四大脉象就说完了。都是因为气而产生了脉。中医诊断学上讲了28种脉,说的越细,越令人难以捉摸。无怪乎中医大家都说&胸中了了,指下难明。&摸脉看病是中医的绝技,我参看多书,细致揣摩,觉得自己得到了诊脉要领,病临床用于实践,可以推断出其症状,开方子,从脉上就能定出药方。以此论脉,伤寒论六经辩证更加明了。欣然写下,以此共勉。都说,中医的出入在《伤寒论》,而学习《伤寒论》真的很难。大部分的教授都说,学《伤寒论》就得背证,临床上据证用方。我觉得,这样学起来很死板,我的记忆力也没有那么好。《伤寒论》只讲到了证,讲到了方,而证里面的发生机理没有讲,用药机理也没有讲,我觉得,这是学《伤寒论》遇到的最大困难。历朝历代的医家注解,都打算探究证背后的机理,可是,众说纷纭,反而给学者造成更大的困难。我总觉得,《伤寒论》背后的生理,就是讲的《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上讲的气的圆运动生理。而《伤寒论》就是讲的当气的圆运动失常时所出现的症状,以及解决方法。气的运动就是升出与降入,也就是温升凉降,阳升阴降,荣升卫降。升之根在肾阳,受补于脾气,化为肝风;肝风升荣到极点,温热到极点,就是火了。物极必反,火本身是不存在的,升荣到极点,就要降敛了,气的降敛一个是肺的收敛,在一个就是肾阴的吸纳,肾阴就像地球的吸引力,肺的降敛就像高空的寒气。大自然的气运动,形成春夏秋冬一年四季,形成早晨(凌晨三点到上午九点,像是春天,正月,一月,二月。下面一次类推),中午,下午,夜晚一日的四季。人身上的气圆运动,就形成了肝,心,肺,肾。对应春夏秋冬。对应木,火,金,水。气就是指的土气,脾胃之气,所以,四行都有土气。我觉得,《伤寒论》六经辩证,很大程度上讲的就是体质辩证。比如,得太阳病之麻黄汤证的人,其体质是阳气实足的人。其体内的阳气就像大自然夏天的阳气,阳气有足够的力量升荣到大气层的最高处。这样人的脉本来就是夏天的脉,洪脉。为什么得了麻黄汤证?就像夏季寒流来袭,冷气流与热气流在高出相遇,热气流被冷气流束缚,热气流努力打破这种束缚,冷热交挣,也就是正邪之气交挣于人体表部。所以,出现了浮紧脉。浮,就是阳气有足够的力量升达起来,升达到表部;紧,就是冷空气来束缚。阳气不能正常的升达,表部缺少阳气,人就恶寒,并且是必恶寒;阳气不达,气血津液也就不达,相当于末梢动静脉吻合瘀血,动脉的血出不来,静脉的血回不去,郁滞不通则痛;前面说过,人体气的升降是肝升胆降,脾升胃降,肝升肺降&&因为气升荣受阻,则气降也不顺畅,在胃则呕逆,在肺则喘。阳气不达,气血津液也不达而郁滞在表部,发生瘀血,水郁表部就是&风水&。值炎炎夏日,冷空气束缚了热空气上升,出现了太阳病之麻黄汤证。之所以冷空气能够束缚热空气,说明,冷空气的力量大于热空气,要打算让热空气战胜冷空气,就必须增加热空气的力量,增加热空气的力量就是通过肾阳与脾气与肝风的温升之力,麻黄汤证见脉浮,说明肾阳,脾气不虚,只温升一下肝风就能足够增加热空气的力量,所以用到了桂枝。桂枝只是温升阳气,发越开破之力不足,麻黄就如同勇猛的冲锋战士,如此,麻黄率领着桂枝,桂枝又给麻黄一源源不断的后备力量,于是,阳气冲破了寒气的束缚。为什么汗出而解?冷热空气交挣,必然浓云密布,浓云如同人体表部气血津液的郁积。假如,冷热空气就只是如此交挣,冷的压不下来,热的升不上去,只能成云,不能化雨。天地之间,浓云蔽日,闷热潮湿。这样的天气,每个人都应该感受过的。在人体,就会病湿热之病。我们的治疗就是让热气升上去,越往上升,空气越冷,云就成雨了。雨就是郁积的云,就是郁积的气血津液。雨下来了,云也就没有了,湿热都散开了,病就好了。所以,汗,就是雨。雨被大地的吸引力吸引落到地上,流淌掉,就是尿。大地就是肾啊,肾阴啊。杏仁是降肺的,半夏是降胃的。升,解决了,降,也就解决了,圆运动恢复,人体就康复了。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就很容易想象到太阳伤寒的所有症状:太阳病,或发热,或不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无汗而喘,脉浮紧者,名曰伤寒。大青龙汤证,是在麻黄汤证的基础上,外寒在表紧紧束缚,里面的阳气长时间升达不起来,这个阳气化热扰乱心神,所以恶寒无汗的同时,有了心烦的症状。就像夏季,浓云密布,我们在地下都感觉到闷热难耐而心烦意乱,这个
了解该症状的其他症状起因:
有哪些症状
、、、、、
今日坐诊大夫
和岚副主任医师
擅长:三叉神经痛、面瘫、中风后遗症、失眠、疱疹后遗神经痛、坐骨神经...
自汗&是怎么引起的?
自汗&如何治疗?
自汗&吃什么好?
自汗&病人的经验分享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练拳手老是伤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