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体曲线运动速度大小时的速度是否与体积大小有关?

同一物体的内能取决于(  )A.物体的温度B.物体体积的大小C.物体运动的速度D.物体离地面的高_百度知道
同一物体的内能取决于(  )A.物体的温度B.物体体积的大小C.物体运动的速度D.物体离地面的高
同一物体的内能取决于(  )A.物体的温度B.物体体积的大小C.物体运动的速度D.物体离地面的高度
我有更好的答案
B正确;CA、同一物体的温度升高,分子的热运动剧烈,但分子势能会发生变化,所以内能变化,所以物体的内能会增大,所以A正确;B、同一物体的体积变化,分子数量不会发生变化
采纳率:71%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实验中.有些物理量不方便直接测量.我们可以通过测量与它大小相等的量来完成实验.下列几个事例中没有应用这种方法的是( )A.用刻度尺和秒表测物体运动的速度B.用量筒和水测不规则物体的体积C.用刻度尺和棉线测地图上两地间铁路线的长度D.用弹簧测力计测木块在水平面上匀速运动时所受的摩擦力 题目和参考答案——精英家教网——
暑假天气热?在家里学北京名师课程,
& 题目详情
实验中,有些物理量不方便直接测量,我们可以通过测量与它大小相等的量来完成实验.下列几个事例中没有应用这种方法的是(  )A.用刻度尺和秒表测物体运动的速度B.用量筒和水测不规则物体的体积C.用刻度尺和棉线测地图上两地间铁路线的长度D.用弹簧测力计测木块在水平面上匀速运动时所受的摩擦力
分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掌握初中几个基本实验过程,能够灵活处理.解答:解:A利用的是公式计算法;B选项中利用的是排液法;C利用的是化曲为直法;D;利用的是等量替换法.后三个都是间接测量法.故选A.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初中物理几个基本实验过程的掌握程度,不能读死书.
练习册系列答案
科目:初中物理
有些物理量不能直接测量,实验中我们是想办法通过测量与它大小相等的量(称“等效替代”)来完成的.下列几个例子中不是应用这种方法的是(  )A.用弹簧测力计测木块在水平面上匀速运动时所受的摩擦力B.用刻度尺和棉线测地图上两地间铁路线的长度C.用刻度尺和停表测物体运动的速度D.用量筒和水测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科目:初中物理
(2003?河南)有些物理量不能直接测量,实验中我们是想办法通过测量与它大小相等的量来完成的.下列几个事例中不是应用这种方法的是(  )A.用量筒和水测不规则物体的体积B.用刻度尺和停表测物体运动的速度C.用刻度尺和棉线测地图上两地间铁路线的长度D.用弹簧测力计测木块在水平面上匀速运动时所受的摩擦力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学年河北省石家庄二中九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实验中,有些物理量不方便直接测量,我们可以通过测量与它大小相等的量来完成实验.下列几个事例中没有应用这种方法的是( )A.用刻度尺和秒表测物体运动的速度B.用量筒和水测不规则物体的体积C.用刻度尺和棉线测地图上两地间铁路线的长度D.用弹簧测力计测木块在水平面上匀速运动时所受的摩擦力
科目:初中物理
题型:阅读理解
人教版第十二章 & 运动和力 复习提纲一、参照物  1.定义:为研究物体的运动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通常选择参照物以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如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常选地面或固定于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在这种情况下参照物可以不提。&  3.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4.不能选择所研究的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那样研究对象总是静止的。&  练习:&  ☆诗句“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其中“看山恰似走来迎”和“是船行”所选的参照物分别是船和山。&  ☆坐在向东行驶的甲汽车里的乘客,看到路旁的树木向后退去,同时又看到乙汽车也从甲汽车旁向后退去,试说明乙汽车的运动情况。&  分三种情况:①乙汽车没动;②乙汽车向东运动,但速度没甲快;③乙汽车向西运动。&  ☆解释毛泽东《送瘟神》中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第一句:以地心为参照物,地面绕地心转八万里。第二句:以月亮或其他天体为参照物在那可看到地球上许多河流。&  二、机械运动&  定义: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特点: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⑴比较同时启程的步行人和骑车人的快慢采用:时间相同路程长则运动快。&  ⑵比较百米运动员快慢采用:路程相同时间短则运动快。&  ⑶百米赛跑运动员同万米运动员比较快慢,采用: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实际问题中多用这种方法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物理学中也采用这种方法描述运动快慢。&  练习:体育课上,甲、乙、丙三位同学进行百米赛跑,他们的成绩分别是14.2S,13.7S,13.9S,则获得第一名的是&&&&同学,这里比较三人赛跑快慢最简便的方法是路程相同时间短运动的快。&  分类:(根据运动路线)⑴曲线运动;⑵直线运动。&  Ⅰ&&匀速直线运动:&  定义: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定义: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计算公式:变形,。& 速度单位:国际单位制中m/s;运输中单位km/h;两单位中m/s单位大。&  换算:1m/s=3.6km/h。人步行速度约1.1m/s。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人匀速步行时1秒中运动1.1m。&  直接测量工具:速度计。&  速度图象:&  Ⅱ&&变速运动:&  定义: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变速运动。  (求某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必须找出该路程及对应的时间)。&  物理意义:表示变速运动的平均快慢。&  平均速度的测量:原理。&  方法:用刻度尺测路程,用停表测时间。从斜面上加速滑下的小车。设上半段,下半段,全程的平均速度为v1.v2.v&则v2&v&v1。&  常识:人步行速度1.1m/s;自行车速度5m/s;大型喷气客机速度900km/h;客运火车速度140km/h;高速小汽车速度108km/h;光速和无线电波3×108m/s。&  Ⅲ&&实验中数据的记录:&  设计数据记录表格是初中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设计表格时,要先弄清实验中直接测量的量和计算的量有哪些,然后再弄清需要记录的数据的组数,分别作为表格的行和列。根据需要就可设计出合理的表格。  练习:&  某次中长跑测验中,小明同学跑1000m,小红同学跑800m,测出他两跑完全程所用的时间分别是4分10秒和三分20秒,请设计记录表格,并将他们跑步的路程、时间和平均速度记录在表格中。&&跑步路程时间平均速度小明1000m4分10秒4m/s小红800m3分20秒4m/s&  解:表格设计如下&&  三、长度的测量&  1.长度的测量是物理学最基本的测量,也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长度测量的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2.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是m,常用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3.主单位与常用单位的换算关系:&  1km=103m;1m=10dm;1dm=10cm;1cm=10mm;1mm=103μm;1m=106μm;1m=109nm;1μm=103nm。&  单位换算的过程:口诀:“系数不变,等量代换”。&  4.长度估测:黑板的长度2.5m;课桌高0.7m;篮球直径24cm;指甲宽度1cm;铅笔芯的直径1mm;一只新铅笔长度1.75dm;手掌宽度1dm;墨水瓶高度6cm。&  5.特殊的测量方法:&  A、测量细铜丝的直径、一张纸的厚度等微小量常用累积法(当被测长度较小,测量工具精度不够时可将较小的物体累积起来,用刻度尺测量之后再求得单一长度)&  ☆如何测物理课本中一张纸的厚度?&  答:数出物理课本若干张纸,记下总张数n,用毫米刻度尺测出n张纸的厚度L,则一张纸的厚度为L/n。&  ☆如何测细铜丝的直径?&  答:把细铜丝在铅笔杆上紧密排绕n圈成螺线管,用刻度尺测出螺线管的长度L,则细铜丝直径为L/n。&  ☆两卷细铜丝,其中一卷上有直径为0.3mm,而另一卷上标签已脱落,如果只给你两只相同的新铅笔,你能较为准确地弄清它的直径吗?写出操作过程及细铜丝直径的数学表达式。&  答:将已知直径和未知直径两卷细铜丝分别紧密排绕在两只相同的新铅笔上,且使线圈长度相等,记下排绕圈数N1和N2,则可计算出未知铜丝的直径D2=0.3N1/N2mm&  B、测地图上两点间的距离,圆柱的周长等常用化曲为直法(把不易拉长的软线重合待测曲线上标出起点终点,然后拉直测量)&  ☆给你一段软铜线和一把刻度尺,你能利用地图册估测出北京到广州的铁路长吗?&  答:用细铜线去重合地图册上北京到广州的铁路线,再将细铜线拉直,用刻度尺测出长度L查出比例尺,计算出铁路线的长度。&  C、测操场跑道的长度等常用轮滚法(用已知周长的滚轮沿着待测曲线滚动,记下轮子圈数,可算出曲线长度)&  D、测硬币、球、圆柱的直径圆锥的高等常用辅助法(对于用刻度尺不能直接测出的物体长度可将刻度尺三角板等组合起来进行测量)&  你能想出几种方法测硬币的直径?(简述)&  ①直尺三角板辅助法;②贴折硬币边缘用笔画一圈剪下后对折量出折痕长;③硬币在纸上滚动一周测周长求直径;④将硬币平放直尺上,读取和硬币左右相切的两刻度线之间的长度。&  6.刻度尺的使用规则:&  A、“选”: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刻度尺。&  B、“观”: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它的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  C、“放”用刻度尺测长度时,尺要沿着所测直线(紧贴物体且不歪斜)。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用零刻线磨损的刻度尺测物体时,要从整刻度开始)&  D、“看”: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E、“读”: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F、“记”: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也可表达为:测量结果由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组成)。&  练习:有两位同学测同一只钢笔的长度,甲测得结果12.82cm,乙测得结果为12.8cm。如果这两位同学测量时都没有错误,那么结果不同的原因是:两次刻度尺的分度值不同。如果这两位同学所用的刻度尺分度值都是mm,则乙同学的结果错误。原因是:没有估读值。&  7.误差:&  (1)定义:测量值和真实值的差异叫误差。&  (2)产生原因:测量工具&&测量环境&&人为因素。&  (3)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用更精密的仪器。&  (4)误差只能减小而不能避免,而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和主观粗心造成的,是能够避免的。&  四、时间的测量&  1.单位:秒(S)。&  2.测量工具:古代:日晷、沙漏、滴漏、脉搏等。&  现代:机械钟、石英钟、电子表等。&  五、力的作用效果&  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产生的条件: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可以不接触)。&  3.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4.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一般指:物体的运动快慢是否改变(速度大小的改变)和物体的运动方向是否改变。&  5.力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N表示。&  力的感性认识: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1N。&  6.力的测量:&  ⑴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  ⑵分类:弹簧测力计、握力计。&  ⑶弹簧测力计:&  A、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所受的拉力成正比。&  B、使用方法:“看”:量程、分度值、指针是否指零;“调”:调零;“读”:读数=挂钩受力。&  C、注意事项:加在弹簧测力计上的力不许超过它的最大量程。&  D、物理实验中,有些物理量的大小是不宜直接观察的,但它变化时引起其他物理量的变化却容易观察,用容易观察的量显示不宜观察的量,是制作测量仪器的一种思路。这种科学方法称做“转换法”。利用这种方法制作的仪器:温度计、弹簧测力计、压强计等。&  7.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8.力的表示法: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表示出来,如果没有大小,可不表示,在同一个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  六、惯性和惯性定律&  1.伽利略斜面实验:&  ⑴三次实验小车都从斜面顶端滑下的目的是:保证小车开始沿着平面运动的速度相同。&  ⑵实验得出得结论:在同样条件下,平面越光滑,小车前进地越远。&  ⑶伽利略的推论是:在理想情况下,如果表面绝对光滑,物体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⑷伽利略斜面实验的卓越之处不是实验本身,而是实验所使用的独特方法──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理想化推理。(也称作理想化实验)它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  2.牛顿第一定律:&  ⑴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笛卡儿等人的研究成果,得出了牛顿第一定律,其内容是: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⑵说明:&  A、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推理而概括出来的,且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所以已成为大家公认的力学基本定律之一。但是,我们周围不受力是不可能的,因此不可能用实验来直接证明牛顿第一定律。&  B、牛顿第一定律的内涵:物体不受力,原来静止的物体将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不管原来做什么运动,物体都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C、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可以不需要力,即力与运动状态无关,所以力不是产生或维持运动的原因。  3.惯性:&  ⑴定义: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⑵说明: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惯性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是否受力、受力大小、是否运动、运动速度等皆无关。&  4.惯性与惯性定律的区别:&  A、惯性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而惯性定律是物体不受力时遵循的运动规律。&  B、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即不管物体受不受力、受平衡力还是非平衡力),物体受非平衡力时,惯性表现为“阻碍”运动状态的变化;惯性定律成立是有条件的。&  ☆人们有时要利用惯性,有时要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请就以上两点各举两例(不要求解释)。答:利用:跳远运动员的助跑;用力可以将石头甩出很远;骑自行车蹬几下后可以让它滑行。防止:小型客车前排乘客要系安全带;车辆行使要保持距离;包装玻璃制品要垫上很厚的泡沫塑料。&  七、二力平衡&  1.定义:物体在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称二力平衡。&  2.二力平衡条件:二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两个力在一条直线上。&  概括:二力平衡条件用四字概括“一、等、反、一”。&  3.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比较:&  相同点:①大小相等;②方向相反;③作用在一条直线上不同点:平衡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可以是不同性质的力;相互力作用在不同物体上是相同性质的力。&  4.力和运动状态的关系:&物体受力条件物体运动状态说明力不是产生(维持)运动的原因受非平衡力合力不为0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5.应用:应用二力平衡条件解题要画出物体受力示意图。&  画图时注意:①先画重力然后看物体与那些物体接触,就可能受到这些物体的作用力;②画图时还要考虑物体运动状态。
精英家教网新版app上线啦!用app只需扫描书本条形码就能找到作业,家长给孩子检查作业更省心,同学们作业对答案更方便,扫描上方二维码立刻安装!
请输入姓名
请输入手机号& 控制变量法与探究性实验方案知识点 & “在《物体的浮与沉》学习中知道若物体浸没在...”习题详情
140位同学学习过此题,做题成功率82.8%
在《物体的浮与沉》学习中知道若物体浸没在液体中,处于静止状态,则称为悬浮.不少同学认为只要是平衡状态下也可以称为悬浮状态,大林同学提出如果在水中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会受到液体阻力的作用不可称为悬浮状态,为此全班同学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最后认为若做匀速直线运动不能算悬浮状态,同时提出物体在液体中所受阻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同学们上网查询资料了解到同一物体在同一液体中所受阻力与物体的迎流面积(形状)和物体运动速度有关.为了探究在液体中物体所受阻力的大小的影响因素,同学们借助自制潜水艇进行了下列探究.(1)让自制潜水艇在水中处于悬浮状态如图A,然后再其底部放置一些体积相同质量忽略不计的泡沫小球(如图B),通过不断调整发现自左向右在底部依次黏贴1个、4个、9个泡沫球,然后使其从水底部浮起,当上浮一段时间进入指定竖直砖墙的区域时,用照相机通过每隔相等的时间曝光一次的方法记录潜水艇的运动过程,如图C是其中一段的示意图.对于在底部黏贴泡沫小球而不是其它地方黏贴的目的是保证每次实验时物体的迎流面积(或形状)都相同&.对于图中的这段运动过程,三次潜水艇上浮运动的速度之比是1:2:3&,他们受到的液体阻力之比是1:4:9&,由此可以得出的实验结论是物体在液体中受阻力与物体运动的速度有关&.(2)为了研究“阻力与迎流面积(形状)的关系”,同学们提出改变迎流面积(形状),利用如图所示的潜水艇由水底同时浮出,比较潜水艇浮出水面的先后顺序即可比较所受阻力的大小,这样的方案不可行&(“可行”或“不可行”),请你在图中的虚线框内设计一种改进的方案简图(两个潜水艇模型即可),并作简单说明.说明:本题中潜水艇是上浮的,因此要设计本题的迎流面积主要看上表面的设计,前提是要求潜水艇两次的体积和重力相同,确保上升时其它条件相同,仅改变阻力大小,再来看运动改变&(3)在一次实际的操作中,某同学让自制潜水艇以5cm/s的速度匀速直线下潜,至杯底后排出50cm3的水后,该潜水艇以5cm/s的速度进而匀速直线上浮,潜水艇的外壳及体积不发生改变,试求该潜水艇在水中匀速上升时受到的阻力约为C&A.1N&&&&&&&&&&&&B.0.5N&&&&&&&&&&&C.0.25N&&&&&&&&&&&D.0N.
本题难度:一般
题型:填空题&|&来源:网络
分析与解答
习题“在《物体的浮与沉》学习中知道若物体浸没在液体中,处于静止状态,则称为悬浮.不少同学认为只要是平衡状态下也可以称为悬浮状态,大林同学提出如果在水中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会受到液体阻力的作用不可称为悬浮状态,为此全班...”的分析与解答如下所示:
(1)此实验是探究物体在液体中所受阻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根据资料得知,同一物体在同一液体中所受阻力与物体的迎流面积(形状)和物体运动速度有关,要探究阻力和运动速度的关系,应保持每次的迎流面积相同;根据图象确定路程和时间的关系,由公式v=st分析速度的大小关系;(2)要探究所示阻力与迎流面积的关系,只改变迎流面积,保证其他条件与上相同;(3)根据要求判断出潜水艇匀速上升和下降时所受水的阻力方向,根据平衡关系列出关系式,得出阻力的大小.
解:(1)根据资料得知,同一物体在同一液体中所受阻力与物体的迎流面积(形状)和物体运动速度有关,在底部黏贴泡沫小球而不是其它地方黏贴,为了保证每次实验时物体的迎流面积(或形状)都相同;由图C知,设每段长度为s,每个时间间隔为t,则:v1=9s9t=st;v2=8s4t=2st;v3=9s3t=3st;所以v1:v2:v3=1:2:3;因为三次潜艇都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f1=G,f2=4G,f3=9G,则:f1:f2:f3=1:4:9;由上分析可知,物体在液体中受阻力与物体运动的速度有关;(2)由图D知,在迎流面积改变时,物体的重力和体积也发生了变化,为控制其它变量不变,所以不可行;本题中潜水艇是上浮的,因此要设计本题的迎流面积主要看上表面的设计,前提是要求潜水艇两次的体积和重力相同,确保上升时其它条件相同,仅改变阻力大小,再来看运动改变,设计实验如图所示:;(3)潜水艇两次运动的速度相同,所以受到阻力的大小相同,潜艇的体积不变,所受浮力大小不变;当潜艇下降时受力如图所示:;则F浮+f=G&&& ①排出水的重力,△G=mg=ρ水Vg=1.0×103kg/m3×50×10-6m3×10N/kg=0.5N;潜艇上升时受力如图所示:;则F浮=f′+G-△G&&& ②f=f′③联立①②③得:f′=△G2=0.5N2=0.25N,所以C正确.故答案为:(1)保证每次实验时物体的迎流面积(或形状)都相同;1:2:3;1:4:9;物体在液体中受阻力与物体运动的速度有关;(2)不可行;见上图所示;说明:本题中潜水艇是上浮的,因此要设计本题的迎流面积主要看上表面的设计,前提是要求潜水艇两次的体积和重力相同,确保上升时其它条件相同,仅改变阻力大小,再来看运动改变;(3)C.
此题是探究物体在液体中所受阻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考查了控制变量法在实验中的应用,同时涉及到了有关速度及重力、浮力公式的应用,其中(3)能够正确判断出阻力的方向及阻力和浮力的大小不变是问题的关键.
找到答案了,赞一个
如发现试题中存在任何错误,请及时纠错告诉我们,谢谢你的支持!
在《物体的浮与沉》学习中知道若物体浸没在液体中,处于静止状态,则称为悬浮.不少同学认为只要是平衡状态下也可以称为悬浮状态,大林同学提出如果在水中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会受到液体阻力的作用不可称为悬浮状态...
错误类型:
习题内容残缺不全
习题有文字标点错误
习题内容结构混乱
习题对应知识点不正确
分析解答残缺不全
分析解答有文字标点错误
分析解答结构混乱
习题类型错误
错误详情:
我的名号(最多30个字):
看完解答,记得给个难度评级哦!
经过分析,习题“在《物体的浮与沉》学习中知道若物体浸没在液体中,处于静止状态,则称为悬浮.不少同学认为只要是平衡状态下也可以称为悬浮状态,大林同学提出如果在水中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会受到液体阻力的作用不可称为悬浮状态,为此全班...”主要考察你对“控制变量法与探究性实验方案”
等考点的理解。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控制变量法与探究性实验方案
【知识点的认识】在研究涉及到几个变量的物理问题时,常常采取只允许一个条件改变、其它条件不变的方法来进行探究.控制变量法常用于探究物理规律的实验教学中.例如:在研究“电阻上的电流跟电压的关系”时,确定对象是电流以后,引导学生采用控制变量法进行探究实验.先控制一个物理量--电阻不变,研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再控制另一个物理量---电压不变,研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最后综合这些关系得出结论.又如研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导体的电阻与哪些因素有关”、“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等.探究性实验一般的过程: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与制定计划--进行试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命题方向】物理规律中经常出现有三个物理量之间的比例关系问题,实验结论的表述用控制变量法的这些都是中考命题的关键.【解题方法点拨】控制变量法是初中物理接触比较多的一种探究方法,需要掌握.控制变量法进行分析解答,知道应该控制哪些因素不变,改变哪些因素;探究性实验是指实验者在不知晓实验结果的前提下,通过自己实验、探索、分析、研究得出结论,从而形成科学概念的一种认知活动.同时要注意实验时的控制变量.
与“在《物体的浮与沉》学习中知道若物体浸没在液体中,处于静止状态,则称为悬浮.不少同学认为只要是平衡状态下也可以称为悬浮状态,大林同学提出如果在水中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会受到液体阻力的作用不可称为悬浮状态,为此全班...”相似的题目:
小李在观察提琴、吉他、二胡等弦乐器的弦振动时,猜测:即使在弦张紧程度相同的条件下,发声的音调高低还可能与弦的粗细、长短及弦的材料有关.于是他想通过实验来探究一下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下表是他在实验时控制的琴弦条件:控制条件编号琴弦的材料琴弦的长度∕cm琴弦的横截面积∕cm2A钢200.3B钢200.7C尼龙丝300.5D铜400.5E尼龙丝400.5(1)如果小李想探究弦发声的音调与弦的材料的关系,他应该选用表中编号为&&&&的琴弦.想探究弦发声的音调与弦的横截面积的关系,他应该选用编号为&&&&的琴弦.(2)探究过程通常采用下列一些步骤:①实验探究;②分析归纳;③提出问题或猜想;④得出结论.你认为小李要完成本探究的全过程,所采取步骤的合理顺序应该是&&&&.(填数字代号)&&&&
小明同学在做完“观察水的沸腾”实验后,又观察了沸水自然冷却过程中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并将实验数据记录在下表中.时间t/min51015253545556570温度t/℃100715545352824222222(1)小明同学进行观察时的室温为&&&&℃.(2)小明根据实验数据,描绘出了如图所示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请你根据曲线分析出沸水自然冷却过程中温度下降的规律:&&&&.(3)如果有一天你要喝一杯奶茶,可以有两种方法供你选择:①先将滚烫的热茶冷却&5min,然后加一匙冷牛奶;②先将一匙冷牛奶加进滚烫的热茶中,然后冷却5min.你认为方法&&&&的冷却效果较好.&&&&
某同学选用天平、量筒、小矿石、细线、烧杯和水,在实验室中测量某种小矿石的密度,他进行了如下几个实验操作:A、将小矿石用细线系好后慢慢地放入量筒中并记下总体积B、把游码放在标尺的零刻度线上,调节横梁上的螺母,使横梁平衡C、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D、将小矿石放在左盘中,在右盘中增减砝码并移动游码直至横梁平衡E、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并记下水的体积(1)在此次试验中,要求量筒中倒入的水要“适量”,你认为这个“适量”的具体要求是&&&&;(2)正确的实验操作顺序是&&&&(只填字母序号);(3)小矿石的质量如图所示,我们可以推测,在实验过程中当向天平右盘中放入5g砝码时,指针会偏向分度盘中央红线的&&&&侧,下一步的操作应该是&&&&;(4)量筒量出小矿石的体积如图所示,由此可知,小矿石的密度ρ=&&&&kg/m3.&&&&
“在《物体的浮与沉》学习中知道若物体浸没在...”的最新评论
该知识点好题
1用滴管从瓶中吸取酒精,滴在手上,感觉凉凉的.小明就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提出了两种猜想.猜想1:酒精的温度低于手的温度;猜想2酒精蒸发时吸热,有致冷作用.随后他在烧杯中倒入适量酒精,用相同的温度计分别测量手的温度t1和烧杯中酒精的温度t2,并重复多次,均发现t1>t2.由此,他(  )
2(2013o大丰市二模)如图所示,小明将看3D电影的两只镜片P、Q平行放置,把发光的白炽灯放在P的左边,分别在A(PQ之间)、B(Q右侧)两处透过镜片观察白炽灯.旋转P,A处亮度不变,B处亮度变化明显.把白炽灯换成正在工作的液晶显示器,旋转P,A、B两处的亮度均变化明显.下列推断符合实验事实的是(  )
3细心的淞淞发现:“瓢泼大雨”以很大的速度落到地面,“毛毛细雨”则缓慢地飘落到地面.这是怎么回事呢?老师告诉他,从高空下落的物体,速度会越来越大,而所受空气阻力也会随速度的增大而增大,因此物体下落一段距离后将以某一速度做匀速运动,通常把这个速度称为收尾速度.淞淞研究发现,在相同环境条件下,空气对不同材质的球形物体的阻力与球的半径和球的速度都有关系,下表为淞淞某次研究的实验数据.阻力与球的半径和球的速度都有关系,下表为淞淞某次研究的实验数据.
小球编号&1&2&3&4&5&小球质量(g)&2&5&45&40&&小球半径(cm)&0.5&0.5&1.5&2&4&小球收尾速度(m/s)&16&40&40&20&&(1)通过比较1号和2号小球可以得出结论:&&&&.(2)编号为4号的小球,受到的最大阻力为&&&&N,依据的原理是&&&&.(g=10N/kg)(3)淞淞想探究小球的收尾速度与小球的半径是否有关.与4号小球做对比,请给5号小球的质量设置合适的数据填在表中,以便完成探究.
该知识点易错题
1用滴管从瓶中吸取酒精,滴在手上,感觉凉凉的.小明就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提出了两种猜想.猜想1:酒精的温度低于手的温度;猜想2酒精蒸发时吸热,有致冷作用.随后他在烧杯中倒入适量酒精,用相同的温度计分别测量手的温度t1和烧杯中酒精的温度t2,并重复多次,均发现t1>t2.由此,他(  )
2(2013o大丰市二模)如图所示,小明将看3D电影的两只镜片P、Q平行放置,把发光的白炽灯放在P的左边,分别在A(PQ之间)、B(Q右侧)两处透过镜片观察白炽灯.旋转P,A处亮度不变,B处亮度变化明显.把白炽灯换成正在工作的液晶显示器,旋转P,A、B两处的亮度均变化明显.下列推断符合实验事实的是(  )
3细心的淞淞发现:“瓢泼大雨”以很大的速度落到地面,“毛毛细雨”则缓慢地飘落到地面.这是怎么回事呢?老师告诉他,从高空下落的物体,速度会越来越大,而所受空气阻力也会随速度的增大而增大,因此物体下落一段距离后将以某一速度做匀速运动,通常把这个速度称为收尾速度.淞淞研究发现,在相同环境条件下,空气对不同材质的球形物体的阻力与球的半径和球的速度都有关系,下表为淞淞某次研究的实验数据.阻力与球的半径和球的速度都有关系,下表为淞淞某次研究的实验数据.
小球编号&1&2&3&4&5&小球质量(g)&2&5&45&40&&小球半径(cm)&0.5&0.5&1.5&2&4&小球收尾速度(m/s)&16&40&40&20&&(1)通过比较1号和2号小球可以得出结论:&&&&.(2)编号为4号的小球,受到的最大阻力为&&&&N,依据的原理是&&&&.(g=10N/kg)(3)淞淞想探究小球的收尾速度与小球的半径是否有关.与4号小球做对比,请给5号小球的质量设置合适的数据填在表中,以便完成探究.
欢迎来到乐乐题库,查看习题“在《物体的浮与沉》学习中知道若物体浸没在液体中,处于静止状态,则称为悬浮.不少同学认为只要是平衡状态下也可以称为悬浮状态,大林同学提出如果在水中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会受到液体阻力的作用不可称为悬浮状态,为此全班同学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最后认为若做匀速直线运动不能算悬浮状态,同时提出物体在液体中所受阻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同学们上网查询资料了解到同一物体在同一液体中所受阻力与物体的迎流面积(形状)和物体运动速度有关.为了探究在液体中物体所受阻力的大小的影响因素,同学们借助自制潜水艇进行了下列探究.(1)让自制潜水艇在水中处于悬浮状态如图A,然后再其底部放置一些体积相同质量忽略不计的泡沫小球(如图B),通过不断调整发现自左向右在底部依次黏贴1个、4个、9个泡沫球,然后使其从水底部浮起,当上浮一段时间进入指定竖直砖墙的区域时,用照相机通过每隔相等的时间曝光一次的方法记录潜水艇的运动过程,如图C是其中一段的示意图.对于在底部黏贴泡沫小球而不是其它地方黏贴的目的是____.对于图中的这段运动过程,三次潜水艇上浮运动的速度之比是____,他们受到的液体阻力之比是____,由此可以得出的实验结论是____.(2)为了研究“阻力与迎流面积(形状)的关系”,同学们提出改变迎流面积(形状),利用如图所示的潜水艇由水底同时浮出,比较潜水艇浮出水面的先后顺序即可比较所受阻力的大小,这样的方案____(“可行”或“不可行”),请你在图中的虚线框内设计一种改进的方案简图(两个潜水艇模型即可),并作简单说明.说明:____(3)在一次实际的操作中,某同学让自制潜水艇以5cm/s的速度匀速直线下潜,至杯底后排出50cm3的水后,该潜水艇以5cm/s的速度进而匀速直线上浮,潜水艇的外壳及体积不发生改变,试求该潜水艇在水中匀速上升时受到的阻力约为____A.1NB.0.5NC.0.25ND.0N.”的答案、考点梳理,并查找与习题“在《物体的浮与沉》学习中知道若物体浸没在液体中,处于静止状态,则称为悬浮.不少同学认为只要是平衡状态下也可以称为悬浮状态,大林同学提出如果在水中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会受到液体阻力的作用不可称为悬浮状态,为此全班同学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最后认为若做匀速直线运动不能算悬浮状态,同时提出物体在液体中所受阻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同学们上网查询资料了解到同一物体在同一液体中所受阻力与物体的迎流面积(形状)和物体运动速度有关.为了探究在液体中物体所受阻力的大小的影响因素,同学们借助自制潜水艇进行了下列探究.(1)让自制潜水艇在水中处于悬浮状态如图A,然后再其底部放置一些体积相同质量忽略不计的泡沫小球(如图B),通过不断调整发现自左向右在底部依次黏贴1个、4个、9个泡沫球,然后使其从水底部浮起,当上浮一段时间进入指定竖直砖墙的区域时,用照相机通过每隔相等的时间曝光一次的方法记录潜水艇的运动过程,如图C是其中一段的示意图.对于在底部黏贴泡沫小球而不是其它地方黏贴的目的是____.对于图中的这段运动过程,三次潜水艇上浮运动的速度之比是____,他们受到的液体阻力之比是____,由此可以得出的实验结论是____.(2)为了研究“阻力与迎流面积(形状)的关系”,同学们提出改变迎流面积(形状),利用如图所示的潜水艇由水底同时浮出,比较潜水艇浮出水面的先后顺序即可比较所受阻力的大小,这样的方案____(“可行”或“不可行”),请你在图中的虚线框内设计一种改进的方案简图(两个潜水艇模型即可),并作简单说明.说明:____(3)在一次实际的操作中,某同学让自制潜水艇以5cm/s的速度匀速直线下潜,至杯底后排出50cm3的水后,该潜水艇以5cm/s的速度进而匀速直线上浮,潜水艇的外壳及体积不发生改变,试求该潜水艇在水中匀速上升时受到的阻力约为____A.1NB.0.5NC.0.25ND.0N.”相似的习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拍运动物体快门速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