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出土的老子帛绢:老子关于老子人体生命科学学的论述?

豆丁微信公众号
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从出土文献论_老子_的_道_与_德_,出土文献,老子道德经养生之道,老子德道经,出土文献研究,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复旦出土文献,复旦大学出土文献,秦出土文献编年订补,老子文献研究述评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从出土文献论_老子_的_道_与_德_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http://www.docin.com/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Access denied | www.bamboocharcoal.cn used Cloudflare to restrict access
Please enable cookies.
What happened?
The owner of this website (www.bamboocharcoal.cn) has banned your access based on your browser's signature (3efe-ua98).90后酷说《老子》(9)连老子都想不通的人类心理,一直主宰着人类社会? - 简书
90后酷说《老子》(9)连老子都想不通的人类心理,一直主宰着人类社会?
字数 10767
题引:当年陈胜在锄田的时候说了一句名言:苟富贵,勿相忘。不料周围的人听了都仰天大笑:你一个臭种地的,别做梦了!后来陈胜起义后自立为王,这些旧相识全部蜂拥而来。他们进宫以后.......【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执持盈满,不如适时停止)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显露锋芒,锐势难以保持长久)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金玉满堂,无法守藏)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如果富贵到了骄横的程度,那是自己留下了祸根。)
㊣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一件事情做的圆满了,就要含藏收敛,这才符合天道。)
以上就是通行的原文于译文。
【第一句】㊣持而盈之,不如其已。1、
有一个老和尚带着新来的僧人下山挑水。
僧人挑了满满的两桶,老和尚的木头只装了七分满。
僧人嘲笑道:“老牛破车半桶水。”
老和尚并不理会,转身就走。
僧人一路上小心翼翼,前泼后洒。
终于满头大汗的挑回了寺庙,顿时放松警惕,不慎绊倒。
两桶水变成了空桶,老和尚回过头说:
“蠢牛犁地一场空。”
我相信有许多人听完这个故事,都会疑惑重重。他们会说:“滑倒只是个意外,怎么能以意外来断定年轻和尚是笨牛呢?”还有人会说:“这种故事就是骗三岁小孩的,成年人谁不知道‘话留三分软,水挑七分满’?”2、其实提出这些问题的人,根本没有看懂这个故事。因为故事本身只是一则寓言,是不能用现实逻辑来推理的。或者说,这个故事对于某些人来而言,其实就相当于一座监狱,活生生地困死了许多人的认知。首先,摔倒真的只是一个意外吗?我们都知道:
人生要走的路,不知道比一条山路困难多少倍。
人生背负的欲望,又不知道比两桶水沉重多少倍。
在这则寓言中,上山和下山的路,就代表了你一生的长度。你以为年轻和尚第一次挑水,明天还可以重来,就像有人以为还有来生一样可笑。3、其次,你之所以认为这是骗小孩子的童话。是因为你觉得自己挑水绝不会犯这种低级错误。殊不知在这个寓言中:桶里装得并不是水,而是你的欲望。如果给你一个机会,把桶里的水换成金子,你还敢说你只挑七分满吗?4、让我们翻开《洛阳伽蓝记?卷四》以及《魏书?皇后列传》,便会发现古书里的两处记载,联手演绎了这样一个故事:
北魏孝明帝时期,府库充盈。
连走廊里也堆满了钱绢,清点十分困难。
于是胡太后突发奇想,干脆将多余的绢帛赏赐给文武百官。
条件是:每个人只有一次机会,量力而行,能拿多少都是你的。于是官员们欢呼雀跃,卯足了力气搬运。有的人扛二百匹,再不济的也扛一百多匹。一个个东倒西歪,丑态百出。其中有两个人:一个是章武的王融,一个是陈留的李崇,都因为背的太多不胜其重,摔倒在地。结果是:王荣是崴伤了脚,李崇是扭伤了腰。胡太后一看他俩贪得无厌,于是下令夺回绢帛,两人只好空手而回。后来民间还根据这个故事编了一个顺口溜:“陈留章武,伤腰折股。贪人败类,秽我明主。”当时只有一个叫崔光的官员拿了两匹。
胡太后问:
你为什么拿的这么少?
我只有两只手,正好拿两匹,足矣!
5、初看这个故事,十分疑惑。绢帛不就是一些绸布吗?有什么稀罕的?后来一查才知道,在六朝时期,绢帛就是“硬通货”。相当于是钞票,金银钱币什么的根本不入流。
那个时候的小偷,不偷钱币,偷绢帛。
那个时候的土豪,炫富不炫钱,炫绢帛。
甚至到了唐朝时还是如此:
比如有一次唐玄宗问当时的首富王元宝:
“你家产有多少?”
王元宝回答说:
“如果我用一匹绢,系陛下南山里的一棵树。南山树尽,臣绢未穷。”
——《太平广记o卷四百九十五o杂录三》
钱币真正取代绢帛的地位,根据李剑农《魏晋南北朝隋唐经济史稿》的说法,起码是发生在唐代中期以后的事情。那么那个时候一匹绢值多少钱呢?《北史·邢峦传》记载:“旧格制:生两口男者,赏羊五口,不然则绢十匹。”意思是:家里生两个男孩,朝廷奖赏五只羊或者十匹绢,任选其一。也就是说:一只羊的价格大约是两匹绢。6、所以扛二百匹绢,就相当于是扛了一百只羊。折合成现在的人民币的话,起码是五万元以上。现在我们终于知道,为什么文武百官都跟打了鸡血一样拼命了。当场受伤的人只有王融和李崇,但是在回家的路上还有多少人摔倒,我们不得而知。真正清醒的智者,只有崔光一人而已。其实王融和李崇算幸运儿,起码摔倒了还能爬起来。有的人摔倒了,可能就是人生的最后一跤。7、在美国西部大开发初期,地广人稀,地价十分便宜。当时的土地出售方式是:交一定数量的钱,然后让购地者跑马圈地。也就是说,你骑马一天能跑多大的面积,就能划分多大的土地。顺带一说,在我国清朝入主中原初期。顺治帝就曾让八旗子弟实行过跑马圈地的政策。后来美国的马不够用了怎么办呢?那就跑步圈地。
有一个人付钱之后就拼命奔跑,从早晨到中午。
一步也不懈怠,唯恐少得一寸土地。
跑到黄昏眼看太阳落山,他才意识到:
如果自己在规定时间不能跑回起点,将会前功尽弃,因此他更加不要命得狂奔。
遗憾的是,当他费尽千辛万苦跑回起点时。
一跤摔倒在地,气绝身亡。
卖主见状,只好将他草草地埋葬。而他最终所占的地方,不过是一口棺材的大小。8、为什么要讲这三个故事呢?其实这三个故事代表了我们人生三种的状态。
有的人只是摔了一跤;
有的人摔伤了脚,终身残疾;
也有的人摔倒后,再也没有爬起来。
根本原因就是四个字:持盈不已。一般来说,我们根本不具备崔光一样的自知之明。总是会高估自己的能力,以为自己能挑得动、能扛得动、能跑得动。但是最后,都无一例外地输给了欲望。所以老子才劝说道: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第二句】㊣揣而锐之,不可长保。1、一个尖锐的利器,不可能长久。为什么呢?因为物器的锋利,是人为的。凡是人为的东西,必然会回归到自然状态。2、我们都知道物理学有一条定律,就是热力学第二定律。即熵增定律,用一句话总结就是:宇宙万物都是从一定的价值与结构开始,不可挽回地朝着混乱与荒废发展。也就是说,万事万物都是从有序走向无序。
因为有序的状态,都是外力和人为整形而成的。
无序的状态,才是万物的本来面目。
3、锐,是一种人为整容出来的有序状态。所以有序,要比无序要消耗更多的能量。那么,有序状态自然要比无序状态更加难以保持。也就是说,有序是无法长久的,必然会归于无序。所以老子说: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第三句】㊣金玉满堂,莫之能守。1、当我们明白了熵增定律,就会明白这是最简单的道理了。一个人的富贵,就是一种超级有序的状态,而要维持他的富贵,绝对是一件超级艰难的事情。甚至可以说,是绝对不可能事情。所以中国自古就有“富不过三代”、“君子之泽五世而斩”等等的俗语。2、1943年,曾国藩的外孙聂云台写过一本书叫《保富法》。当时在《申报》上连载,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反响。虽然其中充满了逼捐的仇富心理,惹人反感。但是书中对贫富兴衰的描述,则不失为一种真相的记录。第一段是这样说的:
“俗话说:发财不难,保财最难。
我住在上海五十余年,看见发财的人很多。
发财以后,有不到五年、十年就败的;有二、三十年即败的;有四、五十年败完了的。
我记得与先父往来的多数有钱人,有的做官,有的从商,都是煊赫一时的,现在已经多数凋零,家事没落了。
有的是因为子孙嫖赌不务正业而挥霍一空,有的是连子孙都无影无踪了。
大约算来,四、五十年前的有钱人,现在家产没有全败的,子孙能读书、务正业、上进的。
百家之中,实在是难得一、两家了。”
聂云台身在富贵之家,所以接触的都是一些社会豪门贵族。他的所见所闻,称得上是触目惊心。他亲眼见证了海量的富贵大家,最后堕落成了街头的市井小民。
其实翻开二十四史,处处都放映着这些富贵无常的电影。
老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在国家图书馆里观赏过了。
所以历朝历代道家人物基本上都是反对金玉满堂的,唐代有一个道家的隐士叫赵蕤。可能他的名字你并不熟悉,但是他有一个家喻户晓的弟子,就是大诗人李白。师徒二人当时并称:赵蕤术数,李白文章。他写过一本书叫《长短经》,里面就批评了两个帝王聚财的例子。3、
周厉王爱财,因而特别宠爱当时建议他实行敛财的荣夷公。
大夫芮良劝谏说:“利益,是世上万物自然产生出来的,是大地宇宙包容承载的公共财产,有如空气和阳光一样。可是世上偏偏有人妄图独占它,那可就后患无穷了。天地万物是众生的共同财富,每个人都要从中获取他的生存所需,怎么能独自占有呢?如果有谁执意要这样做,天下怨恨他的人可就多了!人怨甚多而又不防备大难临头,荣夷公用这种方法来引导国王,这还能长久得了吗?”
后来,周厉王果真被放逐了。
还有一个故事:
战国时魏文候的仓库发生了火灾,文武大臣们都表示哀痛。
公子成父却走进来祝贺道:
“我听说天子把天下作为收藏财富的仓库,诸候把自己的领地作为收藏财富的仓库。你现在把国家的财富都储藏在国库里,显然藏得不是地方,这种藏法,不发生火灾也要发生人患。幸亏没有发生人患,不也挺好了吗?”
魏文侯听了幡然醒悟。
4、这两个事例大体反映了道家的财富观:
芮良认为财富都是人类从大自然中盗取而来,最终都要回归到自然中去。
公子成父认为财富都是取之于民,所以应该用之于民。
怎么能占为己有呢?这其实可以看做是一种思想上的熵增原理。对中国影响巨大,所以每个中国人都知道一句俗语叫: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这句话的主角,说的就是财富。不过人类一般在活着的时候,是不会醒悟的。5、比如像亚历山大大帝(公元前356-前323年),一生东征西讨,富有四海。但是他在临死前却留下了三个遗愿:
第一,我的棺材必须由我的医师独自运回去。
第二,当我的棺材运向坟墓时,通往墓园的道路要撒满我宝库里的金子、银子和宝石。
第三,把自己的双手放在棺材外面。
部下们大惑不解,亚历山大说:
我让医师运载我的棺材,是要人们意识到医生不可能真正地治疗人们的所有疾病。
第二个遗愿是告诉人们不要像我一样追求金钱。
我花费了一生去追求财富,但很多时候是在浪费时间。
第三个遗愿是希望人们明白我是空着手来到这个世界的,而且我空着手离开了这个世界。
亚历山大的三个遗愿,无非是在叙述着八个字: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第四句】㊣富贵而骄,自遗其咎。1、大凡富贵者,很少有不气骄志满的。为什么呢?这正是人性的弱点。2、战国时期,有一个叫魏公子牟的智者,对这一点看得最透彻。
有一次他到秦国游玩,向当时的相国范雎辞别。
范雎问:公子即将离去,没有什么指教吗?
公子牟说:
“贵不与富期,而富至;
富不与粱肉期,而粱肉至;
粱肉不与骄奢期,而骄奢至;
骄奢不与死亡期,而死亡至。
累世以前,坐此者多矣。”
应侯拜谢道:公子所教,厚于千金。
——《战国策o赵策三》
可见,富贵而能克服骄奢的人已经算得上是人中龙凤。比如像子贡作为一方富豪,自以为境界高超。
有一天向孔子炫耀说: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孔子笑了笑说:
勉勉强强吧!不如贫而乐,富而好礼。
2、与子贡相反,晋代的石崇可以算是这方面的代表人物。一直以来都被后世当作“标本”一样研究和探讨。
石崇与王恺斗富的故事可谓是全民关注,路人皆知,这里不多赘述。
后来赵王司马伦专权,派兵来追杀石崇。
石崇临死前说:
“你们这些奴才,还不是为了我的钱吗?!”
杀他的人骂道:
“既然知道是因财招祸,为什么不早些把家财散了?”
石崇一下被问的哑口无言。
3、《保富法》有一句话说的不错: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意思是:
仁者将财看作身外之物,财产只是一个火把,照路而已。
不仁者把财产当成自己的身体的一部分,宁愿把自己当成蜡烛点亮,炫耀于世。
以至于西方有一句谚语说:对一个人最大惩罚是什么?让他拥有财富。为什么呢?老子抢答曰: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第五句】㊣功成身退,天之道也。1、明代文学家梅鼎祚写过一部杂剧叫《昆仑奴》,第一折写道:
“聊学那王翦置田,萧何请苑。
人都道俺穷奢极欲,哪知是明哲保身。”
这里面有两个典故:王翦置田和萧何请苑。2、先说王翦置田:
公元前225年,秦始皇因为不听王翦以六十万大军全力攻楚的建议。
派遣李信率军20万攻楚,大败而归。
于是秦始皇亲自骑马拜见,请王翦出山。
王翦推迟不得,但条件必须是六十万兵马。
秦始皇应允,并亲自践行。王翦临行前突然提出了一个不光彩的要求:请秦始皇赏赐自己美宅和田园。行军路上,还专门派使者三番五次地督促。3、其次是萧何请苑:
公元前196年,黥布谋反,刘邦亲自挂帅讨伐。
然后派使者打听萧何在后方的动静,
使者如实以告说:“萧何每天安抚百姓。”
刘邦听了闷然不乐。
于是有人劝萧何强占百姓田苑,表示自己无篡权之志,以消除刘邦疑心。
萧何照做,刘邦听说后果然龙颜大悦。
4、为什么要功成身退呢?这是一个自古以来许多人天天挂在嘴边,却夜夜憋在心里,就算失眠也想不通的问题。这四个字在道家学派中的重要性,就好比是佛教界的“阿弥陀佛”。就像许多人都不知道为什么念“阿弥陀佛”就可以往生极乐世界一样,许多人也不知道为什么“功成身退”就可以算是天道。其实,道德经的谆谆告诫在很大程度上就相当于是鸡汤。老子直接告诉我们答案,却拒绝提供推理的过程。实际上,老子自己也不知道原因,那他是怎么知道答案的呢?老子是放眼纵观三皇五帝春秋史之后,根据统计学原理,总结出了这一套完美的规律。那么现在,应该是揭开这条规律神秘面纱的时候了。5、先来讲一个“恐怖谷”理论。 恐怖谷理论是一个关于人类对机器人和非人类物体的感觉的假设。在1970年由日本仿真机器人教父级人物森昌弘提出,意思是:
机器人的外表与人类越相似,人类对机器人的好感度越高。
但是当机器人与人类的相似程度超过95%,达到一个临界点的时候,人类会对机器人的好感度会突然跌落至谷底,厌恶至极。这个曲线,就叫恐怖谷。
这是为什么呢?科学家们的解释有好几种,我觉得最令人信服的一种是生物遗传学的解释。人类的大脑中千百万年进化出一种自我保护机制,所以人类需要识别周围的一切生物是人类还是“非人类”。它们的行为是友好还是敌意,以便做出反应。也就是说,
人类的大脑储存着一个对外界自动归类的系统。
喜欢确定的东西,讨厌不确定的东西。
喜欢一切黑白分明的感觉,而厌恶一切牛马难辨的情绪。6、
当机器人仿真度低于95%的时候,人类很容易识别它是“非人类”,所以是“确定“的状态。
当机器人仿真度高于95%的时候,人类就开始陷入两难的境地。所以是“不确定”的状态。
这种“两难的境地”,就是促使人类的大脑产生一种“未知的恐惧”。而现代心理学早已经证明:人类的一切恐惧心理,都源于对未知事物的恐惧。因为我们不知道机器会做出人类嬉笑怒骂的表情,还是机器人生硬呆板的动作。恐怖电影往往就是利用这种原理,以达到吓唬观众的效果。7、现在我们回到王翦和萧何的问题上。王翦统帅了秦国全部的六十万军队,所以他在秦始皇的眼里好感已经超过了95%,秦始皇看到王翦就好像看到了另一个自己的同类。关键的问题在于:
秦始皇根本无法预测王翦下一步的动作。
是准备取而代之,自立为王?
还是一如既往,为我所用?
也就是说,秦始皇陷入了一种“不确定”的状态,陷入了对未知的恐惧。刘邦同样如此,历史学家们给这种心理学上“不确定”的心态,起了一个词叫猜疑。王翦通过“置田”的手段,巧妙地破解了“恐怖谷”的危机。秦始皇后来跟侍臣大笑着说:我一直以为王翦是一代人杰,原来也是贪财好利的庸碌之辈。刘邦当初听到萧何“请苑”的消息后,也是哈哈大笑。心里也一定想:我一直以为萧何高风亮节,没想到也会做一些欺民盗利的市侩小人。8、那么现在,我们解决了“功成身退”的第一个原因。就是上层领导为什么会忌惮甚至打压你的成功。还有一个问题,下层群众对你成功的态度,是什么样的呢?9、先讲一个农民起义领袖陈胜的故事。当年陈胜在锄田的时候说了一句名言:苟富贵,勿相忘。不料周围的人听了都仰天大笑:你一个臭种地的,别做梦了!后来陈胜起义后自立为王,这些旧相识全部蜂拥而来。他们进宫以后,嘴里除了吃香喝辣以外,就是抖落陈胜的不堪往事,以便将陈胜的成功拉低到与他们同一条水平线上。最后陈胜忍无可忍,怒斩一人,其他人于是纷纷鸟兽哄散。朱元璋当皇帝时也有类似的遭遇,最后同样是以杀发小而告终。许多白手起家的企业老总,或多或少都遭遇过类似的被熟人自摆乌龙揭老底的事件。10、这是为什么呢?其实一般情况下,除了父母家人以外,没有人希望你成功。而且越是与你关系亲近的人,越不愿意看到你成功(有时候甚至是兄弟姐妹也不例外)。因为一旦承认了你的成功,就等于承认他们自己的失败,这无异于是让他们在精神上自刎。所以人性基本上遵循着这样一条规律:
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出发,那些落后的人永远都希望前面的领先者们突然摔倒。
即使你赢得了比赛,拿了名次,领了奖金。
在他们眼里,你也只不过是撞了狗屎运而已。
无论你飞得多高,他们都能用三言两语就把你贬低到地面。
尽管你是一只会飞的鸟,他们只是不会飞的家鸡。
这些领先者们摔倒后一般有两种结局:
情况略好的,树倒猢狲散。
情况糟糕的,墙倒众人推。
那么人性为什么会进化出这样一条规律呢?这就要从心理学说起。11、弗洛伊德在1920年出版的《超越唯乐原则》一书中,提出了一个理论,他认为人类有两种本能:“生本能”和“死本能”。而在我们的普遍观念中,认为人类的本能只有一个:那就是“趋乐避苦”,或者叫“贪生怕死”其实不然,因为人类在有意识的状态下才会听命于“趋乐避苦”和“贪生怕死”的指令。在人类的潜意识领域中,“死本能”才是真正的国王。“生本能”是建设性的,“死本能”是破坏性的。这一点我们从原始生物学和熵增理论中都可以找到相应的证据。所以生本能和死本能同样重要,就像人类的清醒和睡眠缺一不可。
人既有清醒的欲望,也有睡眠的欲望。
生本能和死本能组成人性,清醒和睡眠组成人生。
12、为什么要讲这个理论呢?我觉得弗洛伊德遗漏了非常重要的一点:他认为只有人类个体才有生本能和死本能,其实人类的群体同样有生本能和死本能。或者我们可以说得更直白一点,人类群体也有“毁灭本能”和“延续本能”。证据呢?首先,弗洛伊德在《超越唯乐原则》中研究发现:爱的关系(或者说情感联系),构成了群体心理的本质。其次,198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卡内提在《群众与权力》中明确指出:群体的第一特性是,人数要永远增长。这两个观点,可以证明群体具备天生的“生本能”,即“延续本能”。13、法国社会学家勒庞在《乌合之众》里对群体的剖析可谓一针见血。他对群体的批判,我们可以挑出其中三句话作为代表:
群体的力量具有纯粹的破坏性;
群体的作用就像是加速死尸解题的细菌。
群体的规律是永远回到野蛮阶段;
再者,卡内提在《群众与权力》中也提到:群众最爱破坏房子和物品,而群众之所以如此,是出于对一切界限的攻击。还有,英国社会学家麦孤独在他1906年的著作《社会心理学导论》中,直接开骂道:群体的行为就像未开化的野蛮人。以上三条论断,足以证明群体具备强烈的“死本能”,即“毁灭本能”。14、当我们了解了群体的性格之后,就会对“功成身退”的观点有所体悟。因为一个“功成不退”的个体,在群体的眼里,是需要毁灭的人。
个体成功的本质:
是摆脱平庸,摆脱千篇一律。
但是,这是群体决不允许的。
因为群体的本质恰恰相反:
是抹平棱角,抹平独树一帜。
那么群体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我们都知道,通常所谓的成功人士有两种:
一种是对群体有利的人,利大于弊,俗称好人。
一种是对群体有害的人,弊大于利,俗称坏人。
但是这两种人脸上,并非像超市里的商品一样贴着“好”与“坏”的标签。即使有标签,
坏人的脸上也大多贴着一个高清版的微笑。
好人的脸上反而经常贴着一些马赛克式的关心。
所以,好还是坏,区分起来绝非易事。于是群体为了方便起见,秉承着一个原则: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总而言之,人类个体集合而成的群体。就像是一种新生的单细胞生物,完全是靠本能行事。佛洛依德认为群体的精神意向是:最原始,最古老,最粗糙的。法国社会学家莫斯也认为群体的精神状态是:单一的情感,单一的思想,单一的躯体,单一的灵魂。管理学大师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中甚至指出:一个团体中,每个人的智商都在一百二十以上,但是组成的集体智商只有六十二。那么群体的心理为什么会是如此呢?实不相瞒,我在群体的这个心理迷宫里饶了很多年。终于在通往生物学的一条羊肠小道中,看到了隐隐的曙光。15、一个75公斤的成年人,大约有60万亿个细胞。而每一个细胞从出生到死亡,最多分裂50次然后死亡。
所以,人体每天都会有数十亿的新细胞诞生,也会有数十亿的旧细胞死亡。
这个过程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新陈代谢”。
那么旧细胞是怎么死的呢?你可能都意想不到,其实它们都是自杀的。旧细胞的身上,有一种武士道精神,它们会根据基因的命令集体“剖腹自尽”。这个过程,生物学上称为“程序性细胞死亡”。但是,偶尔也会有一些旧细胞心有不甘,拒绝执行基因的命令。并且宣布独立,自主进行分裂和繁殖。最重要的是,它们不受分裂次数限制,可以无限繁殖。这些细胞,我们给它起了一个生物学名称叫:癌细胞。16、一个成年人每天大约分裂出3000——6000个癌细胞,不过无须担心。我们的免疫系统里有一种超级杀手叫NK细胞,会把这些“反叛者”们全部灭口。除此之外,还有一种细胞。基因不仅不会让它们自杀,还会命令它们无限繁殖。我们也为这种细胞起了一个名字叫:生殖细胞。德国生物学家奥古斯特·魏斯曼在1881年提出了一个广为人知的理论:所有的细胞都为了保证生殖细胞的延续。也就是说,所有的细胞只能分裂50次,然后自然消灭。只有癌细胞和生殖细胞可以无限分裂,永生不死。所以从本质上说,两者都是细胞群体中的变异体。区别只在于:癌细胞会使人体趋向毁灭,生殖细胞则使人体得以延续。其实这两种细胞,就相当于我们人类社会上的两种人。
一种是有益于社会的好人。
一种是有害于社会的坏人。
17、只是人体的免疫系统已经经过几十亿年的进化,可以凭本能轻易地分别出癌细胞和生殖细胞。而人类群体社会的的发展才不过几十万年,对社会上的一些“变异体”根本无法轻易判别其有益还是有害。所以:
一个成功的个体对于群体来说,就相当于一个变异的细胞。
而群体无法轻易判断出你是一个“癌细胞”还是“生殖细胞”。
也就是说,在群体眼里,你就像相当于是薛定谔的猫。群体同样会陷入一种“不确定”的心理状态,陷入未知的恐惧。那么一个成功的个体,如何才能证明自己不是一个坏人,或者不是一个伪装的坏人呢?只有两种办法:最好的办法是功成身死,其次是功成身退。我们也可以发现,社会对这两种人相对来说,十分宽容。而有些富二代、官二代的炫富行为之所以遭人唾骂,就是因为他们像癌细胞一样,不创造价值,却无限地消耗社会能量。18、一般来说,成功人士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不择手段式的,第二类是圣徒式的。再讲两个曾国藩在自己的日记里记载过的黑事迹:第一个黑事迹:天国崛起初期,湖南有一位名将叫王錱(zhēn)(1825 ~ 1857)。他能征善战,惯常以少胜多。当时太平军中流传着一句警语:"出队莫逢王老虎"。所谓王老虎,说的就是王錱。
他是最早的湘军团练专家,当时曾国藩奉皇命初来乍到时,还是一名实习小白。
可以说是他一手将曾国藩带出来的,后来曾国藩翅膀硬了以后。
为了树立自己的权威,发展个人的势力,于是处处打压王錱。
以至于两人在战场上互不支援,势不两立。
内耗了几年后,三十三岁的王錱病死。
后来王錱老湘营全部追随了左宗棠,专门与曾国藩对抗。
19、第二个黑事迹:
黄胜林,是曾国藩账下的一个千总。
当初的湘军经常拖欠军饷,有一次黄胜林带头讨饷,声势浩大。
曾国藩一看众怒难犯,只好拆东墙补西墙,发还了军饷。
后来有一天,他突然通知正在前线带兵的黄胜林回来领赏受封。
黄胜林不知是计,回来就被五花大绑、斩首示众。
黄胜林的那些部下,虽然史书没有记载,
但是哪一个人的心里,不会对曾国藩有所记恨呢?
20、为什么要讲这两个故事?其实,我们不难想象。那些所谓的成功人士,企业家,政治家等等。
他们当中有几个人不是曾国藩二号,曾国藩三号呢?
有几个人的双手像白纸一样干净呢?
又有几个人敢拍着胸脯说自己没有踩过别人的肩膀甚至是尸体呢?
曾国藩在剿灭了天平天国之后:
第一件事就是解除了弟弟曾国荃的职务,
第二件事就是裁减了十分之九的湘军。
他时刻都牢记着自己曾经干过的这些龌蹉事迹,就像埋下的不定时炸弹。只要放松警惕,那些仇人随时都可能会将自己的人生毁灭。所以他不敢不功成身退,也不得不功成身退。只是,自古以来不择手段的人多于牛毛,但是有功成身退的觉悟者却少于麟角。于是,曾国藩就悄然变成了官场偶像,登上了历史舞台。21、再来说第二种成功:圣徒式的成功,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敌人会更少。其实不然,好人做好事,虽然帮助了一些人。但同时会损害另一些人的利益,得罪另一个群体。而我们应该知道一条铁律:主宰这个世界命运的并不是真理,而是利益。每个人都为自己利益而获,每个阶层都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斗。所谓圣徒,一定是代表了多数人的利益,而无形中损害了少数者的利益。22、
达摩祖师来中国传法时,抢了许多中国僧人的饭碗。
在嵩山少林寺曾被六次下毒,最终毒发身亡。
其实类似的情节有很多:
比如穆罕默德被下毒一病不起,耶稣被陷害致死、甘地被枪杀、马丁o路德金被枪杀等等这个名单可以开得很长。
从某种程度上说,他们之所以遭受报复,说得刻薄一点。都是因为没有及时功成身死或者功成身退。当然,他们都是具备者圣徒情怀,对自己的遭遇也都有所觉悟。所以他们心中对仇人并没有怨恨,而是安然接受命运的不公。22、人类社会本来就是一个金字塔结构,越是高层你的同类越少,你的群体越小,你也就越容易被孤立。所以凡是成功人士都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你之所以还安然无恙地生活着,唯一的依靠就是法律。如果没有法律的保障,最先遭殃的人就是那些“三有人士”。
什么是“三有人士”?
有权有钱有名,用胡适的话说,都是“有势力”的人。
这一点无论是法国大革命,还是“文革”。或者是各种动乱的社会中,我们都可以找到相应的证据。这就是群体的“毁灭本能”,会将一切有序的状态推向无序。为什么我们只听说过要维护世界和平,从来没听说过要维护世界毁灭?因为世界的本质是走向毁灭,根本不需要维护。套用马克思的一句话:世界自诞生之日起,就大踏步地向着坟墓迈进。23、而从本质上说,越是成功的人士越有序,越是失败的人士越无序。如果想避免被“无序”毁灭,就必须顺应天道,这个天道,就是老子所说的:功成身退。那些功成不退的人们,你们做好被毁灭的准备了吗?第九章【完】喜欢我的文章吗?其实我的文章也喜欢你!那还等什么?赶快关注表白吧。
这是一本很酷的书,这是一条90后借老子的拐杖寻找自己的路。
这里没有学科,只有学问;
没有权威,只有权衡;
没有僵死的理,只有鲜活的事;
没有抽象的术语,只有形象的文字;
没有不劳而获的答案,只有不请自来的问题。
总之,这里没有一锤定音的盲从和迷信,只有一往无前的推敲和质疑。
所以,老子并不是本书的主角,他只是一个注脚。
东汉永平二年(公元59年),年仅26岁的原重庆市江洲县县委书记张陵,正式向朝廷提出辞职申请。 这件事对于朝廷来说,是件小事。但对于中国历史来说,却是件影响深远的大事。 张陵,字辅汉,祖籍江苏省丰县,汉光武帝建武十年生,相传为西汉贤相张良的八世孙。从这一点看得出,他的基因是很...
记叙文写作指导 1、记叙文的文体特点及其分类 记叙文是通过记述人物、事件来表明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文体。一般说来,记叙文分简单记叙文和复杂记叙文两种。前者只记一人一事,篇幅比较短小; 后者所记的人物或事件不限于一个或一件,写作方法也比较复杂。记叙文是包含面很广的文体,童话、故...
题引: “欲”,仿佛是一只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老子西升经》毫不客气地宣称: “欲者,凶害之根。” 不只是中国,意大利大诗人但丁在《神曲》里为人世间的七宗罪排序时,第一宗罪也同样是: 色欲。 看来,“欲”不仅仅是过街老鼠那么简单,还是国际上的头号红色通缉犯。 《第六章》:...
表格填写: 感受书写: 1、使用积极主动对我当下来说的意义:在面临当下的一些困难和消极的事情时,能自我提醒“如果积极主动,应该怎么做”,并首先从言语方面做改进。 2、更新了过往的认识:在言语上,遵循积极主动的原则,重塑小我,让小我更积极、更正能量。 3、未来要如何更好地做到...
本章节未由我翻译,所以只记录原文和译文链接,请点击查看。 原文链接译文链接全部章节请关注此文集C4教程翻译 本文由 SwiftGG 翻译组翻译,已经获得作者翻译授权。
Jetty, a lightly and easy web server. Maven POM.xml Java sample code Add a servlet? Do like this:
老话云:“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句话是想告诉人们,在一个有限的时间里应该做某一类事情是有价值的,是值得的。但是随着时间和价值定义的变化,或许在现在来看,就应当是:“五年树木,十年树人”,百年树什么?我想百年只能树文物了,或者树收藏,哈哈,开个玩笑。为什么我会这么想呢?因为...
“那个找你的男人走了?”正在聚精汇神做饭的王立红吓了一跳,是那个男人又站在了她的身后,他其实在他老婆和李佳良说话时,一直在悄悄的偷听,他听出这个男人的声音,决不是上次来的那个王立红自称老公的那个人。 他心里暗想,这个女人果然有魅力,只有几天的时间,就有二个男人来找她。 他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最早的绢帛中国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