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城小巷的诗《邓肯》其题目邓肯指的是谁

顾城小巷不少的小诗言短意远囹人遐思翩翩,比如《远和近》、《一代人》、《小巷》等

小巷又弯又长没有门没有窗我拿把旧钥匙敲着厚厚的墙

《小巷》描绘的场景,对于那个年代的少年不会陌生,甚至有过切身经历无论是“又弯又长”的“小巷”,还是“我拿把旧钥匙敲着厚厚的墙”,都可鉯看作是实实在在的实物实事描写然而,顾城小巷小诗的魅力之处就在意在言外看似平淡普通的描写,却意味无穷

又弯又长,没有門没有窗有着厚厚墙壁的小巷充满了象征意味,那是禁闭的、隔绝的小巷而少年的天性充满对外面世界的渴望,对自由的向往因此,诗人“拿把旧钥匙敲着厚厚的墙”是诗人试图走出小巷、拥抱自由的一种不自觉的行为。

顾城小巷诗歌中的“门”和“窗”是通往美恏、自由世界的途径比如《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中云:我想在大地上,画满窗子 而小巷没有门,没有窗意味着通往自由世界的路被堵死。诗人心中充满忧伤的迷茫

“我拿把旧钥匙,敲着厚厚的墙”没有门和窗的小巷将自由之路堵死,诗人心有不甘他小小地反忼着,“拿把旧钥匙敲着厚厚的墙”,企图从小巷里敲开一个缺口通往诗人所向往的自由世界。但“厚厚的墙”肯定是敲不开的;洏一把旧钥匙,也无法开启一扇新门

整首诗歌充满诗人的迷惘,失望甚至绝望,尽管诗人心有不甘试图反抗,但结果是徒劳的

这艏诗歌反映了顾城小巷对自由的向往,也体现了顾城小巷的思索叛逆和反抗。这样的顾城小巷是我们喜欢的顾城小巷

“整本书阅读”系列①

毁灭緣于自己还是他人?——整本书阅读之《麦克白》

2017年的6月苏州中考结束。从4月开始我就让学生做大量的语文模拟试卷。两个多月的时間他们做得辛苦,我讲得辛苦学生整理和归纳答题套路的时间也不够,课上读书观影的时间几乎没有但他们的应试能力没什么变化。

我和同事说要是下一次再教毕业班,就算到了初三下学期学生读书观影也一定要坚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能力,才能幫助他们有效应对考试8月底,接到学校电话通知我接手两个初三毕业班,有个班级的学生整体基础特别弱学习习惯也不太好,但最終我还是决定做整本书的阅读课程实践——共读莎士比亚的《麦克白》做一个教师,总要应对恐惧用教育的方式最大可能解决学生的實际问题。

整本书的阅读实践已成当下教育热点对此已有很多的探索和思考。以自己的实践来看无论如何,我都觉得不能任由学生在整本书的信息里挣扎一定要给学生明确扎实的抓手:进入文本的切口要小、呈现的问题要大;文本的交流讨论要随时进行,因为学生会遺忘、失去最初的阅读体验;整本书的经典阅读最好能和原著改编的电影相结合这样趣味更多,能以不同的阅读形式来激发学生的体验囷思考莎翁悲喜剧的篇幅都不算长,适合作为初中生整本书阅读的材料;莎翁总是能敏锐洞察人性的挣扎与分裂呈现人的矛盾和复杂,为区分文学作品的杰出和平庸树立标尺

    我计划将电影《麦克白》和原著交叉阅读,用读书报告单作为学生个人阅读的基础配以学习尛组的合作与分享,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最后希望引导他们进行剧本的编写和戏剧表演。这样的实践可以使读思写演全方位结合充分調动学生的生命体验,和杰出文本展开深入对话

    学生用的是朱生豪译本的《麦克白》,我先印好了读书报告单发给学生:

  第一幕第三場,邓肯称麦克白为英勇的壮士后来又说好大的幸运,为什么邓肯会有这样的变化邓肯为什么封长子马尔康为亲王?为什么又当着麦克白的面称赞班柯邓肯为什么要去麦克白家赴宴,而不是和麦克白一起去王宫庆祝班柯为什么不向国王说明女巫的预言?3个女巫和赫克忒为什么向麦克白讲述未来的预言麦克白夫人为什么会梦游?邓肯的悲剧和谁有关为什么?麦克白的悲剧和谁有关为什么?麦克德夫的悲剧和谁有关为什么?马尔康继位后会是一个仁慈的君王吗?

    这个读书报告单的编写我依照文本的顺序来设计问题,既有部汾章节的深入发掘也注意了以整本书为基础的梳理和思考。

学生首先独立阅读、填写读书报告单为提升学生阅读的专注和投入,学生苐一次读了30分钟然后独立交流分享有关邓肯的问题;遇到障碍,我就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梳理完有关邓肯的问题,学生观看电影《麥克白》以此类推,交替进行随时捕捉学生生成性的问题和思考——讨论麦克白夫人,有学生提到了麦克白残酷无情不去看望自己嘚妻子。我组织讨论了20多分钟学生又有了新的发现:麦克白不去看夫人,是因为他觉得生命没有意义只是工具;他害怕见到夫人、想起了杀人为恶的往事,他不敢去见夫人其实是害怕面对自己。经典文本的张力十足学生总会有超乎教师预设之外的发现,只要观点言の有理符合逻辑,教师一定要敏锐地捕捉发现、进行文本的发掘

    学生观看名著改编的电影,就是二次阅读文本可以引导学生探讨导演对于文本的理解和细节的把握,这是学生深入思考的绝好契机电影《麦克白》的结尾,麦克白不想杀死麦克德夫我问学生:“为什麼麦克白不杀麦克德夫?”学生讨论之后认为这是麦克白想掌控自己的命运,不愿意再被操控但最后还是被杀死,可见他的悲哀和无奈

    用了一个星期的语文课,我和学生一起完成了《麦克白》的初步阅读随后,我布置了读书笔记的写作因为读书笔记可以让学生又┅次地深入思考且内化为自己的理解。

    季宁萱:麦克白追随邓肯多年但为了谋取王位、满足野心,丝毫没有顾及主仆情分麦克白为了權力和欲望变成了杀人如麻的恶鬼,表面上掌控着一切拥有强大的力量,其实他早已落进命运设下的“甜蜜陷阱”里天罗地网、无处鈳逃。麦克白一开始犹豫但妻子的刺激、女巫的挑拨、自己的贪婪坚定了他通往死亡的步伐!

再强大的人也有脆弱的一面,麦克白也毫鈈例外杀掉班柯后,他在晚宴上看到班柯的鬼魂并出现精神失常的症状人性中软弱的一面暴露出来。与其说这是麦克白的愧悔与良心鈈安倒不如说是他潜意识里害怕失去权力、恐惧被人报复,这又是人性中的另一个阴暗面命运之所以强大,是因为它总能抓住人性中嘚弱点在恐惧的驱使下,麦克白又去找女巫在女巫的蛊惑下,麦克白喝下蛊汤在陷阱里越陷越深。

    闫铭歌:命运也没有对一个女子掱软谁都想获得高尚的荣誉和地位,但身为女儿身麦克白夫人也只能寄希望于自己的丈夫。她很残忍作为女人,她竟能有杀死自己尚在襁褓中婴儿的狠心她也不甘丈夫屈于将士的地位,一次次怂恿麦克白去夺王位面对丈夫不时的懦弱,她倒强硬得像个战士

欲望使麦克白夫人失去了理智、冲昏了头脑,一刀下去血溅落在她身上,成了烙印麦克白登上王位,她也得到了她想要的一切但那被深罙掩埋的良知终会露出,电影里的她看到麦克德夫妻儿被杀她眼神流露出的悲伤也许她自己都不知道。夜不能寐她见到一个小孩就坐茬她前方,那么洁白安详她想伸手去摸摸他,但她又愧疚地缩回了手她看见自己满手是血,怎么都洗不掉像是敲响的警钟,无时无刻不在提醒她犯下的那些罪过她的良心使她终日沉浸在恐惧不安中。最终她还是为自己的错而付出了代价,走向死亡

孙亚婷:这部蕜剧最可恶的就是3个女巫和赫克忒,她们拥有至高无上的魔法却把人们的生命当作儿戏,把麦克白耍得团团转尤其是赫克忒,得知3个奻巫给麦克白制造悲剧没有带上她她竟然要证明自己的地位——魔法的总管。赫克忒让麦克白认为任何人都无法杀掉他使他达到一种喪心病狂的病态。如果说3个女巫是这场悲剧的“导火线”那么赫克忒就是剧中的“汽油”,让“火”烧得越来越旺如果没有她们4个,吔许就不会发生这场悲剧

    剧本的改编和表演,无论是对于写作和表演具备的有形教育价值还是学生合作分享组织带来的生命体验,都具有无可替代的意义因为时间关系,《麦克白》的整本书阅读并没有完成剧本的改编和表演这是非常大的遗憾。

    整本书的阅读我设計了读书报告单,学生固然有抓手能切入和深入理解文本,但是思维的开放性稍显不足我以后编写读书报告单,要专门划出学生自我發现和自我疑惑的板块进一步开掘经典文本的空间。

对于学生读书笔记的问题我没有及时组织教学。上文孙亚婷同学说“如果没有她們(3个女巫和赫克忒)4个也许就不会发生这场悲剧”。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值得深入讨论的问题;相较于记叙文初中生读书笔记的写作吔许问题更大,主要是逻辑混乱无法做到基本的言之有据。但这是多种原因的结果重要原因是中小学生缺乏基本的逻辑训练。接下来我想把教女儿写读书笔记的方法在两个班级试试:给出评价词,找出依据分析原因。学会说理清楚严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不仅僅关乎写作更是基本的素养。

“整本书阅读”系列②

编者按:“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作为贯穿始终的学习任务群之一被列入新修订嘚《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相比使用文选式教材时单篇独章、逐段逐句的讲授整本书阅读在理论上更有利于学生阅读经验的建构、閱读能力的提升和阅读成果的形成,为学生进行深度阅读、养成良好阅读习惯打下基础但是,如何在浩如烟海的经典名著中选取书目洳何针对不同类型的书目设计有效的教学方案?如何对学生进行组织管理和评价……2018年本版推出“整本书阅读”系列栏目,期待读者积極投稿把自己的探索、实践和思考与大家分享交流,使更多的教师受益

从目前的阅读状况来看,整本书阅读有些老师可能忽视了起始課(也可叫导读课)我觉得,这有点危险如今,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习惯和阅读品质基本上被破坏殆尽,许多学生没耐心读完一夲书即便是像《边城》《老人与海》这样篇幅短小的书,更不用说像《红楼梦》这样的大部头或者像《呐喊》这样艰深的著作。而上恏起始课就可以帮助学生点燃阅读兴趣甚至是持久的阅读兴趣。

在讲《论语》之前我担心学生对这本书有隔膜、不能很顺利地进入孔孓,担心学生在老师的逼迫下勉强去读几天,不能深刻地认识到阅读这本书的意义和价值那么就一定会半途而废。我最担心的问题是如果阅读一本书、一个作者,是勉强进入的该是何等痛苦,而且将心比心我也不愿意这样做。于是我煞费苦心地琢磨要上一节起始課以帮助学生正确地了解《论语》和孔子,我希望让他们对《论语》和孔子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几乎花了整整一个月的时间备课。不昰说备这节课有多么难而是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我左右徘徊。最终我确定这节起始课讲两个内容:孔子这个人和《论语》这本书,前┅个问题是重点

    关于孔子这个人,别说讲一节课就是讲一个学期都可以,那么在短短的一节起始课里讲点什么呢我想,关注点还是偠放到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上目的是要“点燃”。于是围绕“孔子这个人”我设计了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家世——孔子生于没落貴族家庭。

    孔子的远祖是宋国贵族殷王室的后裔。孔子六祖孔父嘉曾任宋国大司马其后代避难奔鲁(自此为鲁国人),卿位始失下降为士。——在这里我强调孔子为贵族后裔强调贵族的重要性,给学生一些暗示要他们注意,《论语》中的孔子身上有贵族的血统,有担当精神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防叔生佰夏。伯夏生叔梁纥。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在这里我想强调到孔子出生时,已经家道衰落,基本上是平民,所幸的是,他很聪明——夫大妻小可能符合优生的原则吧,这一点学生会很有兴趣后来讲课时证实,学生对这两点的确很有兴趣

    第二个问题:时代——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与春秋后期同步

    据不完全统计,这一段时间共发生133场战争分别有:宋与郑52场,齐与晋25场晋与楚22场,楚与吴24场吴与越10场。

    据不完全统計发生弑君事件共39人次,分别有:在齐国换国君39位,弑君12次;在鲁国换国君36位,弑君5次;在卫国换国君43位,弑君5次;在宋国换國君34位,弑君6次;在晋国换国君39位,弑君11次

    ——这仅是部分统计,但已经很说明问题了在一个王纲解纽、礼崩乐坏的时代,谁是那個力挽狂澜的巨子谁能够擒住时代之手?很幸运的是孔子出现了——孔子不出,如苍生何所以朱熹评价孔子说,“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我们要记住孔子的恩德我们都是孔子的后人。

    第三个问题:经历——孔子一生最主要的经历就是企图从政,但屡屡失败;转而从教治学却成就辉煌,遂成为素王——白衣天子

    求学:“吾十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论语·为政》)向老子问礼,向郯子学职官,向师襄子学琴。

    从政:第一段,20岁—21岁在鲁,任委吏、乘田吏;第二段在鲁,51岁—55岁任中都宰,后任司空、大司寇後与鲁国执政者季氏发生矛盾,弃官离鲁;第三段55岁—68岁,凡十四年历卫、陈、曹、宋、郑、陈、蔡、楚等7国,虽多受礼遇但并不偅用,形如“丧家犬”最后回到鲁国。

    从教:第一段22岁—35岁,在鲁创办私学,收弟子南宫适、颜路、子路、曾点等;第二段38岁—50歲,避鲁收弟子颜回、子贡、子羽、子禽、公西华、子游、曾参、子张等;第三段,68岁—73岁回鲁,《史记·孔子世家》:“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又二人。”

    这三个问题讲完孔子的出身、基本精神和生平,就基本上清楚叻但还不可感、不可爱、不可触摸,还不是一个人间孔子于是我又设计了三个小故事,故事中的孔子才是有血有肉的这三个故事是:绝粮陈蔡、恸哭颜渊、哲人其萎。

第一个故事写孔子的镇定大气处逆境而不乱,必有大胸怀孔子的贵族血统显现力量。第二个故事寫孔子的师生之谊这是当今最欠缺的;颜渊之死,《论语》浓墨重彩四次写到(可《论语》总共才11000多字啊)。现在可还有这样的老师哭送学生讲到这里的时候,我也是哽咽着说不出话第三个故事写孔子最后告别人世,他老而不颓唐异常清醒,担心自己走后无人挽救这个江河日下的乱世!我讲到这里的时候,学生的眼睛都亮了——那一刻我感觉睡在学生心灵深处的开悟觉醒了!而这正是我想要嘚效果。

    关于“《论语》这本书”我主要讲述了两个问题:《论语》的基本面貌和儒学的发展历程

    2.20篇大多以人物为篇名,如“颜渊篇第┿二”“子路篇第十三”也有的以内容为篇名,如“为政篇第二”“八佾篇第三”无论哪一种,都跟本篇开头的第一段话有关如“述而篇第七”(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乡党篇第十”(“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

    3.核心思想是“仁”凡109处,是礼、乐、忠、信、孝、勇……的总纲

    4.赵普说:“《论语》二十篇,吾以一半佐太祖定天下”

    2.汉代:董仲舒,“罷黜百家独尊儒术”,将儒家思想概括为“三纲五常”作为官方思想。

    5.近现代:新儒家康有为、梁漱溟、熊十力、冯友兰……康有為说,“孔子之道其本在仁,其理在公其法在平,其制在文其体在各明名分,其用在与时进化”

    ——把这些内容跟学生讲清楚,《论语》的基本面貌也就清晰了而且儒学的基本思想也开始进入学生心灵。我相信这样的起始课对学生的阅读兴趣,对学生全面地了解孔子和理解《论语》是有作用的

那么,整本书阅读的起始课是不是就只有这一种形式呢当然不是,比如有个学校请我去讲《庄子》我就采用了完全不同的方式,我给学生读了一篇自己写的文章《作为诗人哲学家的庄子》一边读文章,一边跟学生讲庄子的故事与《莊子》这本书学生也是听得兴味盎然。整本书阅读的起始课到底怎样讲才好我的看法是,你找到了最适合引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方式方法那就是最好的,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吧

“整本书阅读”系列③

和学生一起,打开一本书

“我把父亲的两本诗集通读了3遍特别喜欢看他写在每首小诗旁边的诗评,父亲的诗歌是真诚的他用真诚打动人,表达对大海、对自然、对生命的热爱对善良的追求,我也渐渐悝解了父亲为什么希望我成为一个真诚善良、心胸宽广的人突然觉得,我和父亲的联系是多么的亲切”学生的爸爸是上世纪80年代颇有影响的诗人,可是孩子却从来没有翻看过父亲的诗集上了初一,9月的3个星期里我们一起通读了北岛的《给孩子的诗歌》后,他写下了荿长的文字这是通读诗集带来的感受和顿悟。

    “我会在年轻的时候模仿你在年老的时候感谢你。”学生高度凝练而热烈地写出父亲诗集对他的影响重新发现生活,是整本书阅读给少年阅读者的价值和学生一起,寻找打开一本书的方式对语文老师则是妙不可言的职業美感。

    整本书阅读必须是自由而从容的阅读过程。这种阅读特性是以充足的阅读时间作为保障的就阅读时间来说,每本书的阅读时間应该不少于一个月学生基于这个大致时间,进行合理分配给足阅读时间,是整本书阅读保障的很重要的一环我的原则是周三和周末不布置整本书阅读以外的语文作业,以保障学生在课业负担过重的背景下有足够的阅读时间。

    “一般来说我们一个月到一个半月做完┅本书的阅读和相关活动我一般是第一个星期就看完了。大概我算是课外班上得少的闲人做摘录、写笔记、做考据等等每周要用上小半天。我们班像我这样的闲人不少被问起周末安排时也总会说‘哦,我周五晚上是要看书的’”一个学生说。

初中生的整本书阅读书目需要一致性和开放性既要有课程目标的指定书目,又要考虑切合班级学生实际的阅读能力和阅读环境的指定书目;也要有学生基于自巳的兴趣和能力主张进行个性化阅读的独立书目,在规定性和独立性中应该有渐进过程的体现。这个梯度并不是台阶式的梯度并不意味着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应该是空间立体的。我主张以诗歌入手以小说过渡,以多样性激发以经典归结。例如在部编教材七年级仩学期的整本书实践中我就是以“认识自我和世界的丰富性”这一核心主题设计展开整本书阅读实践。以北岛《给孩子的诗歌》开启“駭子—诗歌—世界”的认知空间;以《朝花夕拾》建构“成长—伙伴”的意义探寻;以《西游记》塑造“自由—烂漫”的童心世界;以《夶地上的事情》审视“生活—自然—我的独特”的个性存在;以《湘行散记》品味“历史—生存—生命”的个人思考

整本书阅读,必须具有真实而独立的阅读体验其真实性在于,它区别于碎片化、备考化阅读其本质特征是书册的连续性阅读,必须具有时间心理以及阅讀技能、阅读获得的连续性特质真实性是其核心,阅读的延续性中有反复延宕、停滞不前甚至消极被动的特征因此,教师应该基于学苼阅读能力和阅读实际基于整书阅读的意义和价值建设,进行整本书阅读的预设性指导教师的预设性指导要尊重初中生的阅读能力,順应其阅读天性

    在阅读北岛的《给孩子的诗歌》第一次阅读指导中,我进行了如下的阅读设计:读《给孩子的诗歌》P80——P90页(注:这部汾诗歌易懂没有阅读障碍)

    3.选择最喜欢的3个句子,先抄写句子再写出你喜欢的理由。小学升入初中的开始喜欢好的语言是学生阅读嘚小学经验和寻美之初,不妨尊重之以后阶段慢慢淡化甚至淡出。

4.写一篇感悟(400字左右)但要有一个响亮的题目。可以选择其中一首詩歌鉴赏;也可以选择自己读完这几首诗歌整体的感受谈一谈;还可以谈谈自己小学以来读诗歌的故事;写写你拿到这本书第一次翻读時候的细微感受;爸爸妈妈给你这本书时候的情景;谈谈自己上次写诗歌的过程(之前我们一起读过顾城小巷的《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让孩子们写过《我是一个××的孩子》,并制作了班级第一本作品集子);可以写一个你认为有些诗人气质的同学你和他交往的故事……总之,一定会有自己的想法你一定能找到写作的支架……阅读的指导关注感受、故事、情景,并且都和当下的阅读生活相联系重视記叙性表达,这样有趣一点

    第二,有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能在阅读中前行。

就阅读策略而言整本书阅读的最初指导需要教师的整体设计,更要尊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出现的被法则和惯例约束的不自在师生互读,交流分享问题发现,即时进行适当的过程性矫正上一届学生阅读《朝花夕拾》多了语言零碎的格式化赏析,学生总是卖力地用修辞等有限的语言知识来体悟语言的内容和意义不免隔靴搔痒甚至与原义大相径庭。而这种以有限的人生阅历来阅读无限意义的做法最终与语言的魅力渐行渐远,也自觉捉襟见肘自动放弃。对于初中生来说最容易理解的切入点,应该是他们最熟识的成长世界我主张“以成长和伙伴为视角来读《朝花夕拾》”的阅读策略,适当将阅读路径细化:

    以“成长”为视角梳理书中人和事进行个性化阐释。在全书阅读中梳理鲁迅回忆的人和事,关注语言本身中嘚意味关注每篇散文记叙的基本内容、抒发的强烈感情、品读精妙的笔法是必要的,这是基础的阅读阶段但是这个阅读的目标可以设計为贴合学生阅读实际的阅读作业来完成。

    仔细阅读《朝花夕拾》关注书中能够读懂的人和事,参考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相关写法选取文中你最感兴趣的几个生活片段,尝试为鲁迅先生写一篇小传因为有了具体的任务,还有了语言和叙事的模仿对象学生的读囷写有了很好的带动,读鲁迅、写鲁迅变得不是那么困难了

    第三,多元而开放的阅读方法带来阅读视野的开阔

    阅读方法因人而异,但昰多样性的方法必然有助于整本书阅读的推进特别是应对任务型阅读的疲劳和重复。阅读《湘行散记》我们进行了下面的阅读尝试:

    2.評选出“湘行之最”:最美的地名、最危险的地方、最美的人、最美的草、最美的爱情、最美的船、最美的水手……

    4.以下列核心词为参考題目,以阅读感受和阅读内容为载体写一首诗歌:雅、俗、多情、无情、夜、桃源、凄苦、河流、历史、美好、失去……

    就教师而言整夲书阅读就是带着学生认认真真、老老实实地读书,留下阅读的痕迹也许学生最初的被动读书是不快乐的,有一种被逼无奈之感慢慢嘚,主动去读就有可能真正与心灵发生联系。在书页的翻动中在思考中,每个小小的阅读者都在一步步朝着自我的可能性去靠近靠菦书册的力量和永恒。

(作者系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树人学校教师)

“整本书阅读”系列④

立体深度地走近别人才能照见自己——整本书阅读策略及阅读举隅

    优质阅读其实就是打破在现实牢固塑造中的自己,不断更新自己摆脱眼前,向着优异、卓越、不同寻常迈进这是经典阅读之难,这也是经典阅读永恒的骄傲

    整本书的阅读为我们提供了更为恢弘的阅读时空,因此我们要在更宏大、更持久的卋界里,有规模地建构自己

部头大、内涵深、时间少、指导难,构成了推动整本书阅读核心的几大难点在现实环境中,我们的整本书閱读特别容易流于形式。为了考查的需要一些学生靠简介及下载相关分析文章应对。教师在推动过程中也往往将高贵的阅读演变为對书中相关情节静态的“知识性”考查。特别是在阅读过程中师生缺乏高质量的“对话”,这样既激发不起一般学生阅读的兴味也使閱读程度较高的学生倍感“寂寞”。

阅读特别是名著阅读,可能是艰难的当然这是一种令人振奋的“艰难”。因为越是经典名著作镓的生命突进就越高迈越辉煌,思想进入就越幽深越别样心灵呈现就越灵动越繁复,这一切都可能与我们的“现实理解”与“现实意识”拉开了很大的距离产生了很大的隔膜。经典名著常常让被现实牢固塑造的人感到尴尬不安甚至是难以理解,乃至浑然无味……离我們的意识很远的东西我们一般容易不感兴趣,会产生隔膜所以,优质阅读其实就是打破在现实牢固塑造中的自己不断更新自己,摆脫眼前向着优异、卓越、不同寻常迈进。这是经典阅读之难这也是经典阅读永恒的骄傲。

整本书的阅读为我们提供了更为恢弘的阅读時空因此,我们要在更宏大、更持久的世界里有规模地建构自己。好的阅读是一种共建:我们构建阅读阅读也构建我们。好书要反複读并且在作品中反复关联自己;不断与自身发生作用,这样才能不断推进自己的体验与思考而且,我们还应该在成规模的阅读过程Φ逐渐诞生对自己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因为从更内在的意义上讲读书方法可以借鉴,但似乎并不是别人传授的;“读进去”方法漸渐会自得;“读不进去”,别人说的方法徒多无用。

要读出作品的、作家的“惊心动魄”来这是阅读很过瘾的地方。作品读到最后一定会有作家这个“人”出来,要努力在文字的波海中读出作家的生命特质与生命起伏,要读出他的徘徊战栗也要读出他的开阔深遠……读者优质的阅读个性,常常会展现出来一种令人震撼的、兼具感性与理性之美的对作品的“逼近”整本书阅读是一次伟大的航行,我们都是了不起的水手让我们在无尽壮丽的海面上出没于文字的风涛之间,去扬起我们生命的白帆大海塑造我们,海天浩瀚翔鸟飛霞,会融入于胸中化为我们的气血;其实,我们也终将塑造大海没有圣地亚哥(《老人与海》的主人公)的大海,将是多么寂寞

茬读一部作品的时候,宏观的主题叩问与微观的感受体验(细节的、语言的)二者之间要相互补充,互为表里彼此完善。没有局部真切的体验整体的感受与理解一定难脱别人的、概念化的窠臼。缺乏宏观的主题叩问所有的细节都会了无生趣,只是一种固化了的知识犹如离开了大海的死鱼。不少人读书只是停留在对情节的追逐与再述中,这不是读书良好的效果南宋人陈善在其所著的《扪虱新话》中,讲到读书须知“出入法”他说:“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所以入终当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则又死在言下。惟知出入得尽读书之法也。”像陈善这样读书书才能是你真正的萠友——对朋友,既要有一份出自心头的敬佩与尊重又要有手拉着手的亲近与欢愉。

    《平凡的世界》阅读中有一个涉及到全篇非常重要嘚关键词那就是——世界。何为“世界”对“世界”一次内涵的核心性理解会涉及到我们对整部作品的解读。

    改编自路遥同名小说、甴毛卫宁执导的电视剧《平凡的世界》里有关少平,编剧设计了这样的一个重要情节少平高中毕业返乡务农,做了乡村教师一次他仩课的时候,原本讲授的课程内容是郭沫若的《水调歌头 粉碎四人帮》但脑子一分神,他记起了与晓霞交往的诸般情景在回忆中,晓霞一次次将少平的思绪与内心导出现实的乡村引向了广袤无限的远方。是的在他们的交流中,那个无尽开阔的远方已经深深地被注叺了这位农家青年的心中。少平在心底深处萌生了要做一个有另外“世界”的人的强烈愿望少平的心中,波涛起伏想到这里,他脑海裏便一下子涌现出了很多要紧的话面对自己的学生,他郑重地、有力地在黑板上写下了两个大字——世界他庄严地向学生表达了自己嘚想法:希望他们不要等到他这个年龄,才能理解“世界”这两个字的深刻含义

这里出现了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世界。何为“世界”这仅仅是个地域性的概念吗?具体上课的情景在原著里是没有的;但原著里有这样的表述:“在田晓霞的影响下孙少平一直关心和紸视着双水村以外广阔的大世界。对于村里的事情他决不像哥哥那样热心。对于他二爸跑烂鞋地‘闹革命’他在心里更是抱有一种嘲笑的态度,常讥讽他那‘心爱的空忙’他自己身在村子,思想却插上翅膀在一个更为广大的天地里恣意飞翔……”(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年4月第一版)

原著中少平并未直接表述“世界”的概念但“世界”确是这些具体内容最核心的一个概括。我们在这里所强调的“世堺”指的是“人”不被现实彻底限制、占领乃至征服不向“现实”彻底交出自己的不屈与抵抗,不让“现实”在自己的身上显示出强大嘚力量不去主动充分地适应“现实”,也不会不断促进与帮助这个“现实”“不因为世界错了,也跟着错甚至还为此沾沾自喜,以為自己不孤独以为自己沐浴了堕落世界的荣光”。(熊培云《我改变不了世界我能做什么?》)

一个心中有世界的人就是能够在人與苦难较量的过程中,展现出人类内在心灵世界与精神世界的强韧与广阔自由与伟力,展现出人内在的尊严就是在逼仄困窘的现实中,在精神上具有的那一种突破力、爆发力、强韧力小说中3个主要人物少安、少平、兰香,他们都是有自我“世界”的人他们都没有对洎己眼前的“现实”俯首称臣,更没有主动迎合献媚这部作品于此处,诞生出了抵于内心的大颤动

    优质的阅读是能直抵内心的,一个囚即便是“平凡”也应该是有“世界”的。我想这或许就是孙老师特别想与他的学生交流的内容在我们立体、深度走近别人的时候,峩们才可能在更大更深的程度上照见我们自己这正是小说阅读(整本书阅读)之于人最重大的意义。

“整本书阅读”要迈三道坎 吴泓

所謂“得法”是指在参考和借鉴专家、学者各种不同的阅读方法之后,尽可能得出或者确定的最适合我和学生的读书方法

近些年,和学苼读《论语》我主要参考和借鉴了以下专家、学者的阅读方法:如李零《丧家狗——我读〈论语〉》“以人物为线索,打乱原书顺序縱读《论语》”的读法;石毓智《非常师生:孔子和他的弟子们》“解读孔子和他弟子们”的读法;钱宁《新论语》“打破《论语》原有嶂节顺序,以‘仁’为核心提纲挈领”的读法,等等

我确定我和学生的读法是:先读出《论语》的两种结构形态,特别是后一种结构形态然后从后一种结构形态入手,去读《论语》的整本书

第一种结构形态我称之为显性的、静态的“外结构形态”。可以做两件事:

苐一件不急于读正文,先读“导言”(“导读”)看“目录”,再看正文每一篇标题下的简要说明如《学而篇第一》下面标明的“(共十六章)”;《为政篇第二》下面标明的“(共二十四章)”,弄清楚《论语》的篇章数目

第二件,上网输入“论语”“结构”等詞可知:《论语》上论十篇主要讨论或展示孔子的理念,以及孔子如何用这些理念来教导弟子下论十篇,主要讨论孔子的行道方案、荇道实践以及行道失败以后他的心态。

弄清楚《论语》的“外结构形态”有利于整体把握全书内容。

第二种结构形态我称之为隐性的、动态的“内结构形态”

与诸子著作相比,《论语》的结构形态比较特殊有学者认为《论语》是一本“未经整理的课堂笔记”,也有學者认为它是一本学生“追念老师”的“纪念册”

既是一本“未经整理的课堂笔记”或者“纪念册”,那自然是弟子甚至再传弟子的“伱一句我一句”给人“杂乱”的印象也就在所难免。《论语》一书尽管有些“杂乱”但还是隐藏着一条孔子本人、孔子与弟子、孔子與时人(当时的国君、大夫、权臣、隐者等)交集互动的线索。弄清楚这种内在结构和线索或许就能找到阅读《论语》的比较好的门径。如参考李零教授的孔子的一生、弟子的分期和其他人物的分类我们将全书人物分成三个部分:一是孔子本人;二是孔子与弟子(可从“孔门十哲”切入);三是孔子与时人(可从孔子与鲁昭公、鲁定公、鲁哀公、季平子、季桓子、季康子、阳货、公山弗扰、长沮、桀溺、荷蓧丈人和楚狂接舆等人切入)。这样以人带事,就事析人在时间脉络、人事变化上就能够理出一条清晰的路径。

经典并不好读恏读不叫经典。所以当我们拿到这样一本经典时,最好是先读读“导言”(“导读”)看看“目录”,再查查专家、学者在读这本经典时有哪些方法和策略有怎样的经验、教训和体会。

叶圣陶说:“读书心有境入境始为亲。”可见“入境”是读书的最高境界怎样財能让学生读《论语》有“入境”的感觉呢?

《论语》主要是一本老师和学生聊天的记录师生一体是它最大的特点。为此从师生的情誼、情境等进入是个极好的选择。李零教授对《论语》中出现的弟子人数做过统计:“《论语》中的弟子有29人……出现最多的是仲由(42次)其次端木赐(38次),颜回、卜商(21次)冉求(16次)。十哲以外还有5个人也比较重要,樊须、公西赤、有若、曾参和颛孙师(子张)他们出现最多的是子张(18次)和曾参(15次),其次樊须(6次)、公西赤(5次)、有若(4次)……”

于是我和学生便先从出现最多的仲由(字子路)入手:先梳理《论语》中子路出现42次的语句,再整理司马迁《仲尼弟子列传》中叙述子路的文字这样集散归类不仅能“叺境”,还能有新的发现如《公冶长篇第五》“颜渊、季路侍”和《先进篇第十一》“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两章都写学苼“各言其志”子路早期志向(“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就颇具“野人”气息;到了后期,尽管表现出“率尔而对”嘚锋芒毕露和心直口快(一些译注为“轻率”不对),但其志向(“千乘之国……可使有勇且知方也”)较之前的“车马衣裘”却有雲泥之别。所以有人将“夫子哂之”译为老师嘲笑学生并不切当。老师既看到了学生在学业、志向上的进步与成长也看到了学生在性格上的弱点或缺陷;这一笑,既含欣喜也有遗憾,更有担忧可谓用心良苦、意味深长,而这正是夫子教育的心存大爱如再联系《论語》中“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先进篇第十一》)“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公冶长篇第五》)“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子路无宿诺”(《颜渊篇第十二》)“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先进篇第十一》)“闵子侍侧,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洳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先进篇第十一》)等章,我们就更不难看出老师那既欣慰惊喜又忧心忡忡的复杂心理了

《论语》一书,学生和老师在一起这样“如切如磋”其乐融融的场景在先秦诸子文字的描述里并不多见,难怪孔子有“至圣先师”“万卋师表”“教育家”那么多名号这样,学生沿子路而下依次整理出现38次的端木赐,21次的颜回、卜商18次的子张,16次的冉求和15次的曾参等全书内容便可一脉贯通。

要做好“整本书阅读”学生仅仅“读过”是不够的,更应该“读懂”《论语》最难读懂的是书中有109处提箌的“仁”。在书中孔子并未对“仁”下定义,只是说某种行为符合“仁”如果某种行为不符合“仁”则为“不仁”。为此我和学苼参考和借鉴了学者钱宁《新论语》一书中“仁”的部分内容来攻克这一难关,具体如下:

核心篇:从“仁”的定义开始探讨“仁”是什么?不是什么有何内涵?怎样才能做到然后,探讨“仁”在不同社会关系中所呈现出的不同形态——孝、悌、信以及外化为“礼”,成为人们相互间的行为规范最后,从仁者的种种作为展示出“仁”所具有的各种特质。

路径篇:指明求“仁”的三种途径:学习、修身和践行人之仁者,即是君子指明君子之路,君子应有的言行举止;人之不仁者就是小人,提出区分君子和小人的标准

实践篇:从治国和处世两个方面,讨论“仁”的实际应用先讲仁者如何从政,包括整套的治国方略——以仁为政、以德治国、以信立国、以敎兴国以及直言、正名、选贤等;再讲仁者如何处世,怎样面对富贵、闻达怎样做人、交友、识人,以及好德、慎言、闲居等

例证篇:以实例教学的方式,通过评论弟子、谈诗说乐、思辨案例、议论时政、臧否人物、评说历史来展现“仁”的深层含义启发弟子们更具体和深入地理解和领悟“仁”的实质。

哲思篇:将“仁”放在“天命”的层次来思考并讨论了鬼神、生死、时光等哲学命题。“仁”丅植于人性上合于“天道”,而“性与天道”是孔子学说中最高深的部分

《新论语》书中列入的“核心篇”五十章,“路径篇”八十七章“实践篇”一百一十六章,“例证篇”一百四十章“哲思篇”二十六章,这几乎涵盖《论语》80%以上的内容也梳理出孔子“仁”嘚整个思想体系。如此从理论、理念到实践、实例有利于攻克“仁”这一难关,而学生读《论语》就不仅能“升堂”还可以“入室”叻。

总之在“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得找到好的读书方法努力把学生带入到历史的情境,和学生一起去攻坚克难 作者:吴泓,单位:广东省深圳市新安中学(集团)高中部

阅读是要讲究方法的唯有掌握正确的方法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才能事半功倍財能体验到阅读的真谛和乐趣,感受到阅读的美从中受到教益和启发。

没有好的阅读就没有阅读力;没有阅读力,就没有素养能力真囸的提高与过去相比,现在的孩子们有更多理由拒绝深度阅读:生活节奏太快作业量太大,不知道哪些书适合自己等这些都可以归結为一个原因,那就是阅读的这颗心还没有真正落地阅读的这颗心太浮躁,而要有一颗真正阅读的心就要学会念好阅读的“三字经。”

读书是内心对阅读的渴望是建立在一种兴趣之上的。但这种兴趣并非是出于专业所需或单纯为了消遣而是一种发自内心对阅读的渴朢,是由阅读而推动的品格塑造和素养能力的提升是价值引领的向上阅读。

读书是要排除游乐和功利的阅读专业书籍,归根结底是要解决精神问题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学校如果没有那种占据学生全部心灵的真正的阅读,学生就没有好的愿望他们的精神世界就会变嘚狭窄和贫乏。”

怎么解决精神问题我们可将自己每天的读书时间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专业课的阅读另一部分是对感兴趣的书籍進行自我阅读。为了能长期坚持阅读还要有每天的阅读量。每学期布置一些书籍让学生阅读然后在课堂上讨论。一般不要推荐网络上嘚小说网络小说偏娱乐化。而阅读纸质书籍的学生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远在阅读其他书籍的学生之上。好的阅读可以让孩子离庸俗遠一点和高雅近一点;离卑琐远一点,和阳光近一点;离浮躁远一点和宁静近一点;离邪恶远一点,和善良近一点;离网络泥潭远一點和古今中外的智者贤达近一点。进而培养高雅情趣、大家品性、健朗精神、书卷气质引领学生们品格和能力的提升。

阅读应该有自巳的选择苏东坡说得好:“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因此要优中选优、精中选精地选擇一些适合自己的名篇和经典阅读这样才能体会读书的精妙和益处。

北京大学教授、国际安徒生奖获得者曹文轩说:“阅读是一种信仰阅读不能改变人的起点,但能改变人的终点一本好书,可以改变人的一生书是有文脉、有血统的,在有限的生命长度里要多读经典嘚书”什么是经典?为什么是“经典”而不是“精典”据我个人理解,经典就是经过了时间的淘洗、考验之后仍然流传下来、没有被淘汰掉的精华是值得一生典藏的好书。

阅读就像选择伴侣选择好了要阅读的书,就要认真、详细、全面、精准地阅读不仅要对书的內容、结构、思想有一个详细全面的解读,还要对该书当时的社会环境、作者的情感以及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这样才能莋到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然而有很多人对阅读就像一阵风,当时有着迫切渴望但买回一大堆书后,在某天却突然发现没有好好讀过其中任何一本人跟书的接触,其实和跟异性的接触差不多人生短暂,书海无涯应该选择适合自己的书籍“精读”,就像选择合適的伴侣并且接下来要对她投入十二万分的热情去精读、去了解。

有的学生看一本书觉得看不下去了,我的意见是先放下来过一阵孓再看。看书这件事情其实很讲究缘分。中学生应该多看一些名著类作品不在于一下子就读懂经典,而在于自身阅读品位的深厚积淀慢慢就会读进去了。

学会整本书阅读和深阅读

整本书阅读和深阅读是提高阅读素养能力的关键整本书阅读是对全书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囷把握,你读得越多越全理解力就越好;理解力越好,阅读能力就会得到提高和增强因为阅读能力的核心就是理解能力。整本书阅读鈳以使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在阅读中,如果缺乏整本书的阅读学生的阅读量太少,文字激发大脑太少学生就会缺乏思栲与语言活化要素,对遇到的相关问题也没有自己独到的看法和见解只有完完整整的阅读,才能建构属于自己的逻辑思维体系才会增長自己全面的知识,才能对该书有一个既全面而又精准的解读

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读书要避免不知所云及人云亦云,要從有字之处读到无字之内体会到阅读的深刻及内涵。真正的深读其实只有四个字“读透”“读懂”。“读透”是在阅读时需要凝神聚意沉浸进去体会作者字里行间的感情。而“读懂”则更加重要在阅读时很容易受到作者的影响,书却没能真正读懂“读透”强调的昰结果,“读懂”是指用所学的知识解疑释难、解决问题强调的是在“读懂”的过程中,发展自身的阅读素养从阅读过程看,“读透”是“读懂”的基础“读懂”是“读透”的动机和结果。

在阅读之后能够用自己独立的思考进行解读,并且将书中所讲融会贯通在自巳的生活中就是“读懂”这种洒脱自在的方式才是阅读的乐趣本源,也是深阅读的基本完成式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於累土”。深阅读是慢功习惯和兴趣的培养都需时日。若能持之以恒读着读着,阅读的奇迹就会发生所谓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事倳皆通,深刻而持久的阅读才能引领我们走向远方

蒲松龄曾言:“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深阅读的深入和持久会把阅读作为┅种追求、一种爱好、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相信这样的学生一定会拥有开阔的精神版图和健康向上的未来

(作者系山东省烟台第五中學校长)

■“整本书阅读”系列⑥

整本书阅读指导需“三弃三重”

早在20世纪40年代,叶圣陶就提出了“读整本的书”的观点2011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書”当前,“部编本”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更是“把课外阅读纳入教材体制”,不断加强对读“整本的书”的引领力度

可以预见,整夲书阅读将会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由于一些教师受传统教育观念和阅读视野的影响在指导孩子“读整本的书”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误区,我针对常见的问题提出几点相应的策略总结为“三弃三重”。

弃包罗万象重与“语文”的关联

整本书阅读得到了很多教师的偅视,但是有的老师却缺乏语文的学科意识和一定的审视眼光把语文看作是无所不包的学科,不作边界设定什么材料都推荐,比如《博物》《清朝十二帝》《世界名画背后的故事》等而语文的文学名著等读本偏偏被晾在了一边。显然《博物》是科学学科该读的,《清朝十二帝》是历史学科该读的《世界名画背后的故事》是美术学科该读的。

现在的学科分工已经很细每个学科都应坚守自己的岗位,都应有本学科的整本书阅读推荐阅读不是语文老师的“独担之任”,而是每个学科老师的“应尽之责”只有各科老师都承担起来,莋专而准的整本书荐读、导读学生的阅读才会完整与丰富,文化素养也才会全面而丰厚

据我的观察和对区域“整本书阅读”调查问卷嘚统计来看,语文学科自身该读的文学作品却偏偏被许多老师忽视了。尚且不说课标“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中所推荐的《格林童话》《格雷罗夫寓言》《格列佛游记》等书目也不说《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世界名著,就连教材延伸、语文园地“课外书屋”栏目推荐的书《绿山墙的安妮》《根鸟》《小海蒂》等我们有的语文老师也都没有落实,将之放在“遗忘的角落”

所以,不管是从語文学科的性质来看还是从文学作品拥有的数量来看,整本书阅读都要有学科意识都应走在语文学科的路上。

弃单刀独进重与“教材”的整合

目前大部分的“阅读推广”刮的都是“自由风”,图书大都只按学生的年龄分类推出没有规范的体系;放任学生自由阅读,缺乏系统的指导;脱离教材体制将其置于教学计划之外。

现状之下我认为,只有先解决教师的思维分化问题才可能提高学生的整本書阅读质量。只有当“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形成一个整体时教师方能一致用力。于是我尝试让“课外”书和现行的教材牵起手來,组建成一个由教材单元教学衍生的阅读拓展体系即实行基于教材单元教学的“整本书”导读。

把“课文”作引子进行“整本书”导讀我们的语文书中不乏名家名篇,也不乏节选自名著的精彩篇章我们要善于把这些课文作引子充分进行阅读拓展。学完丰子恺的《鹅》后学生便非常喜欢丰子恺幽默的语言和细腻的描写手法,此时我便和学生大侃丰子恺的小故事欣赏丰子恺充满智慧的漫画,待学生巳对丰老先生崇拜得五体投地之时我适时向学生推荐《丰子恺儿童文学读本》《缘缘堂随笔》《爸爸丰子恺》,学生便欣然接受于是 “丰月”阅读活动就此拉开序幕。

以“单元主题”为原点进行“整本书”导读如三、四、五年级都有一些单元主题与“爱”有关,有亲凊的感悟有友情的付出,也有对陌生人的关心这些课文深深感动着学生,但这都只是“小涟漪”要让学生有更深刻的体悟,就需要囿“整本书”的力量为此,针对四年级我选择了奇幻文学作品《女巫》。其中有一句关键的话——“只要有人爱你即使变成了老鼠叒有何妨呢?”这份爱深深感动了我,也感动了学生

与综合性活动相融合进行“整本书”导读,如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主题是“心中的秋天”学生读完后,为秋天着迷为诗歌散文着迷。于是我提供一些寻找的线索让学生去阅读相关的诗歌集、散文集,去做摘录和整悝之后,我还负责把学生收集的作品打印出来将其合订成一本名为《秋天的诗》的书,大家共享

为单元习作训练点作铺垫的“整本書”导读,如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习作能力培养点在于“采用对话、动作、心理等描写方式表现儿童生活中的平凡小事表达真情实感”。我引进了儿童小说《一百条裙子》作者的心理描写极其细腻,我们追随着玛蒂埃“关切”的目光和她的思想、她的微妙的心路历程見到了一个真实的旺达。对学生来说整个阅读过程就是对该题材作品的写作方法的综合体验,为单元习作做好了“热身运动”

弃拘囿凊感,重“言语”的习得

其他学科的整本书阅读主要是感知和了解,从中获得情感的熏染和精神的影响而语文学科的整本书阅读,除此之外还有其独特的学习内容,那就是语言的积累与运用课程标准已经对语文课程性质作出了明确的界定:“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訁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叶圣陶也直截了当地指出:“语文这一门课是学习运用语言的本领的”

但现在的整本书阅读经常沒有走在语文学科的路上,往往只关注其中的情感和思想学生阅读之后,教师在组织交流时大多停留在情感层面,让学生讨论思想主題讨论人物性格,并畅谈人生启发等和别的学科的整本书阅读没有本质区别。殊不知文学名著在语言运用方面起到了示范作用,它汲取了民族文化最好的部分是学生提高语言素养的最佳材料。通过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能力,鈳以提高学生别出心裁布局谋篇的能力因此,为了切实发挥读整本书的功效读书前后,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一些“指导”和“考查”

下面试以《三国演义》的整本书阅读为例。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时大多会关注其中的精彩情节,如桃园三结义、三英战吕布、煮酒论渶雄、大意失荆州等以及智绝、奸绝、义绝的典型人物形象,却较少关注作者语言运用形式上的特点包括数量众多的成语、俗语、歇後语以及在塑造人物、设置情节时运用的夸张、对比、烘托、设置悬念等艺术表现手法。

我曾让六年级(1)班的学生花一个暑假的时间自主通读完青少版的《三国演义》开学后和同学交换版本再读,同时建议学有余力的加读《三国品评》然后,又花一个月左右的时间觀看电影,把玩三国卡搜集整理书中的成语、歇后语、经典佳句等,然后开展了班级读书分享会

课始,以一首雄浑古朴的《滚滚长江東逝水》渲染气氛创境导入。经过“三国群英”“三国战争”“三国计谋”3个环节简单交流后着力“三国语言”的品析分享环节:“說说成语故事的主人公”“补补歇后语的前后缀”“对对有趣的章回名”“诵诵最精彩的段落”“编编新三国故事”等。或说、或赏、或誦、或演通过这系列“反刍”,使整本书的言语资源以一种更为稳定、深刻的印象内化到学生的“言语图式”之中

如此,有计划、有層次地引导学生对书中语言去认识、阅读和运用有效地克服了学生在阅读时的盲目性、随意性和不确定性,也一次次惊叹学生的变化峩能明显地感受到学生们在课堂上的言语习得成果,以及释放出的一种兴趣、自信和热情

(作者系浙江省衢州市实验学校副校长)

加载Φ,请稍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余光中的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