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岁小孩摔腰椎断了两根要紧吗手指,相隔10多天才发现有什么事吗。以后会有什么手指不灵活之类的,有人懂这个吗

【好孩子产品介绍】_好孩子原创文章_gb晒单_什么值得买
当前位置:
01-14 13:30
01-12 20:31
01-11 17:48
01-10 19:49
用户名/邮箱
两周内免登录忘记密码?拒绝访问 | m.tom61.com | 百度云加速
请打开cookies.
此网站 (m.tom61.com) 的管理员禁止了您的访问。原因是您的访问包含了非浏览器特征(3f4ef-ua98).
重新安装浏览器,或使用别的浏览器30天精通儿童心理学_起点中文网_小说下载
扫描下载起点读书客户端
蓉蓉三个月了,这天爸爸想逗她玩儿,就挠她的脚底,可是她不但没有笑,反而将她那可爱的小脚趾张开成扇形,这是为什么呢??婧婧七个多月了,总想让大人抱着玩,要是没人哄着她就不高兴,就会哭闹个不停。妈妈不明白,怎么这么大点的孩子就这么“黏人”呢??飞飞已经两岁多了,跟爷爷感情特别好。后来爷爷回乡下住了半年,回来后飞飞竟然不认爷爷了,爷爷一抱他他就哭。飞飞为什么不认爷爷了??小李是幼儿园的老师,她发现幼儿园的小朋友特别喜欢告状,芝麻小的事情都要告诉老师,小李跟朋友抱怨,这群孩子怎么这么难教啊??洋洋六岁了,他特别喜欢听妈妈讲故事,这天妈妈给他讲了一个打碎盘子的故事:小红想帮妈妈刷碗,结果不小心打碎了一叠盘子;小明趁妈妈不在,想偷吃巧克力,但是他在拿巧克力的时候打碎了一只盘子。这时,妈妈问洋洋:“小红和小明他们两个谁更坏?”洋洋的回答却是“小红更坏”。为什么洋洋不会区分好坏呢???类似的情形在生活中还有很多,也给人们带来了困惑。其实,如果你懂儿童心理学,就不会有那样的困惑了。?儿童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儿童心理发生和发展规律,以及儿童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的科学。它以个体从出生到青年初期(14~15岁) 的心理发生和发展为研究对象。描述儿童心理发展的普遍模式、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解释和测量个体差异、探究不同环境对发展的影响、提出帮助和指导儿童发展的具体方法等这些都是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儿童心理发展是个体心理发展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意思是从一个人小时候的表现可以预知他将来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就人类个体心理的发展来看,从出生到成熟的这一阶段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这一阶段是个体生长发育最旺盛、变化最快、也是可塑性最强的时期,是接受教育最好的时期。“孩子身上无小事”,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导致终身的遗憾。??
宾宾是一个七岁的小男孩,但是老师发现宾宾上课的时候总是心不在焉,注意力不集中,发言时经常口吃,而且动作也极不协调,明明东西在左边,他却用右手去拿。为此,爸爸专门请教了专家,专家告诉爸爸,宾宾患的是感觉统合失调症。原来,宾宾刚会爬的时候妈妈担心会摔着,就把宾宾用被子、枕头给圈起来,不让他到处乱爬,于是导致了宾宾感觉统合失调。??生活中,由于父母的疏忽导致孩子发展障碍的例子比比皆是,但是一旦错过了儿童成长发育的关键期,以后再怎么训练也为时已晚,难以达到正常的水平。如果我们掌握了儿童各个年龄阶段应具备的心理特征,我们就能掌握促进儿童心理发展的主动权,为更快、更好地培养和教育儿童服务。基于此,我们编写了《30天精通儿童心理学》这本书。翻开本书,你之前的疑惑会在书中一一找到答案。?本书全面阐释了儿童心理的发生和发展。书中不仅有儿童心理发展方面的研究成果,而且有大量的教育学、生理学、生物学和社会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全书共有十章,第一至第八章分别从生理发展、认知发展、言语发展、智力发展、情绪发展、个性发展、社会性发展、道德发展等方面介绍了儿童在不同发展时期的心理发展情况,第九章介绍了儿童发展中的障碍与问题,第十章介绍了儿童心理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本书融专业性、知识性、可读性和趣味性于一体。书中援引了大量典型的故事和案例,贴近广大读者的现实生活,能够让读者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理解儿童心理学的理论。本书深入浅出,通俗易懂,适用于普通大众。?希望这本书能够为家长、教师以及心理科学研究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
  第一章 儿童生理机能的发展第一章1 生命是怎么开始的?
一天,妈妈带着2岁多的璐璐散步,璐璐看到一个大腹便便的阿姨,问道:“妈妈,这个阿姨怎么这么胖呀?”?妈妈告诉她,这个阿姨的肚子里有宝宝。?璐璐问妈妈:“妈妈,我是从哪里来的呀?”?妈妈告诉璐璐她是从妈妈的肚子里生出来的。?? 一个人的生命是从受精卵开始的。卵子和精子的结合标志着一个新的、独一无二的个体的到来。同时,母亲和父亲也将特定的基因传递给这个生命,这些基因将伴随新个体的一生,它也将奠定这个个体人格发展的基础。?基因是细胞核内染色体上具有遗传功能的节段,人体中的一部分基因会保证我们作为人类所具有的共同特征。例如,它们保证这个种群中的每一个体都发育出双手双腿,都具有同一种神经系统,都在一定的年限内性发育成熟。它们还保证生长发育按一定的顺序进行,比如婴儿的运动能力的发展就是按一定次序出现的,诸如头部控制、坐起、爬行、站立、行走等能力的出现都是有一定次序的。这个序列的可预测性就是由所有正常发育的人类个体都具有的基因程序所决定的。?而人体的另一部分基因则将我们区分为独一无二的个体,例如我们的生理外观和心理特性,以及我们个体能力的差异性(比如,尽管通常婴儿都能学会行走,但他们达到这个阶段所需时间是不同的)。这种独一无二的特质是由父亲的23个染色体和母亲的23个染色体,以及它们分别携带的基因的组合所具有的极富差异性的特征所带来的。至于它们如何组合纯属随机,也就是所谓的“基因彩票”,而我们都是它的产物。? 育儿启示:“我从哪里来?”?很多孩子都会问父母这样一个问题:“我从哪里来的?”面对这样的提问,许多父母感到很为难,不知道该如何回答,一些父母不是正确地告诉孩子,而是采用敷衍、欺骗等方法。那么,如何回答孩子类似的提问呢?下面的回答或许会给你一些启示:?回答一:“爸爸给了妈妈一个种子,它会和妈妈肚子里的另外一个小种子结合在一起,那就是你。最早的时候,你还是小得看不见的细胞,然后,在妈妈的肚子里慢慢长大,慢慢能听到声音,感觉到光线。等到你快有小熊玩具那么大了,这时候,你就会觉得妈妈身体里太黑太小了,开始又踢腿又晃脑袋,想要出来。当大脑袋的你长得足够大时,妈妈就会到医院里,请医生阿姨帮忙让你出来。”?回答二:“爸爸给了妈妈很多叫精子的小生命,他们拼命向前冲,想到达妈妈身体里面一个叫子宫的地方。最先到那儿的精子就能钻进卵子,它是妈妈肚子里的另一个小生命。然后,一起变成最早的你。之后,你就在妈妈的肚子里成长,十个月之后,你才可以离开妈妈。”
  第一章2 孕妇情绪会影响胎儿的发育吗?
5岁的妮妮从小就性情暴躁,易怒,是个抚养困难的儿童。现在在幼儿园也是个很难接近的孩子,她不爱理别人,极易发怒,情绪喜怒无常。母亲方婷对她也无可奈何,只能暗暗叹气,不知道妮妮为什么是这么古怪的孩子。方婷的好友刘莉也面临同样的难题,她的儿子牛牛也是个坏脾气的孩子,常常会无缘无故地哭闹,让刘莉心烦意乱。??妮妮和牛牛暴躁孤僻的性格是由他们的母亲怀孕时的不良情绪所造成的。原来,方婷和刘莉是同一个工厂的女工,她们一直很要好,连结婚和怀孕的时间都相隔很近。正当两人刚怀孕几个月时,经济滑坡,工厂大批裁员,她们两个人同时下岗。生活拮据以及失去工作的忧虑使她们终日闷闷不乐,总是忧心忡忡。这种心境一直持续了很长时间,导致腹中的胎儿还未出生就受到了坏情绪的影响,以致出生后便表现出暴躁、易怒、孤僻的性格特点。?研究发现,孕妇的不良情绪会导致其体内的血管收缩,对胎儿的供血量也相应减少,长此以往,可造成对胎儿大脑发育的影响,并造成新生儿身体瘦小、体质差等问题,心理上则表现为易神经过敏与偏执。孕妇的情绪波动过于激烈,还有可能导致流产。?孕妇在受到精神的极度刺激或长时间刺激后会作用于大脑,并传递到下丘脑,使孕妇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此外,长期的刺激会使母体释放出一种叫儿茶酚胺的激素,这种激素会通过胎盘进入胎儿的血液,使胎儿体内发生化学变化,并通过植物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使胎儿产生与孕妇类似的情绪反应。?孕妇的情绪对胎儿日后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捷克学者曾进行过一项研究,比较“计划内怀孕”的孩子与“计划外怀孕”的孩子在身心发展方面的异同。研究分别属于父母“计划内生育”和“意外妊娠”而迫不得已生下的孩子。两组孩子在出生时都是健康的,但在研究者九年的追踪研究中,发现“计划外”的孩子更容易生病,缺乏稳定的家庭生活,与同伴的关系不佳,敏感、易激惹。这是因为对于“计划内怀孕”,孕妇一般比较乐观,充满期待;与此相反,对于“意外妊娠”,由于孕妇还没有在物质与心理上做好充分准备,甚至在内心深处对这个不期而至的孩子产生抵触情绪,所以,对孩子出生以后的生理、社会性、情绪与智力等方面的发展造成了长期的不良影响。?此外,有研究发现孕妇放声大笑对胎儿的发育也有不利的影响。?虽然孕妇的情绪与胎儿的情绪并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但孕妇种种激烈的情绪反应,或长时间的消极情绪,会在胎儿身上产生累积效应,从而使孩子一出生就带有不良的心理状态。 因此,孕妇保持平和的情绪状态对胎儿的健康发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育儿启示:孕妇如何摆脱产前消极情绪?作为未来的母亲,孕妇必须保持平稳、乐观、温和的心境,只有这样,才能使胎儿的身心健康发展。但是,妊娠反应的不适,对分娩的恐惧以及工作中的矛盾等因素,常常左右着孕妇的情绪,使其忧虑不安,甚至变得爱发脾气,易冲动。显然,这对于胎儿来说是十分不利的。怎样才能摆脱消极情绪呢?孕妇不妨试试以下几种方法:?转移注意力:有时,消除烦恼的最好办法就是离开那种让人不愉快的情境,孕妇可以通过一项活动,如听音乐、看画册、郊游等,使情绪由焦虑转向欢乐。?写日记或向亲友倾诉:孕妇可以通过写日记或向可靠的朋友叙说自己的处境和感情,使烦恼烟消云散,得到令人满意的“释放”。?广交朋友:闭门索居只会让人郁郁寡欢,因此,广交朋友,将自己置身于乐观向上的人群中,充分享受友情的欢乐,也能使人的情绪得到积极的感染,从中得到满足和快慰。?到户外走走:每天抽出30分钟的时间到住家附近草木茂盛的宁静小路上散散步、做做体操,心情会变得非常舒畅,尤其是美妙的鸟鸣声更能帮助孕妇消除紧张情绪。?
  第一章3 “海豹症”怪胎带来的启示?
孕妇在怀孕期间,往往会出现“妊娠反应”,有的轻些,有的重些,表现为恶心、呕吐、厌食等。为了停止这种折腾人的“妊娠反应”,西德的一家医药公司于20世纪60年代推出了一种具有很好镇静作用的药,由于此药对停止妊娠反应有强有力的作用,有人称其为“反应停”。?这种药对停止妊娠反应的效果很好,许多孕妇都愿意服用,因此该药在国际上顿时风靡起来,从西德传到英国、日本等十几个国家,大为畅销。然而,使人们目瞪口呆的是,这些国家忽然间连连生出许多没有胳膊没有腿的四肢俱缺的畸形胎儿,人称“海豹症”畸形。这种畸形除四肢残缺外,还有骨骼发育不全、缺耳、无眼等多种畸形表现。仅1962年5月到1963年3月这10个月中,西德就出生了5500名这样的畸形儿。有的孕妇服药后出现流产、早产和死胎。据报道,英国发生这种畸形儿8000余例,日本300多例,危害极大。?开始人们不知道罪魁祸首就是这种深受欢迎的“反应停”,两三年后,经过流行病学调查和动物实验才确证,“海豹症”怪胎是“反应停”强大致畸作用的结果(此药于1961年停产)。??人类以惨重的代价认识到了“反应停”的严重危害,使更多的孕妇和胎儿摆脱了它的威胁,并且因此引起了各国科学家对化学药物的致畸作用的重视和研究。科学家发现,药物可以通过母体血流经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有些药物则可能直接导致胎盘功能降低,影响胎儿的正常发育。?在妊娠期内,孕妇如果用药不当,可能会引起流产或使胎儿患有功能性疾病,甚至造成先天性畸形。由药物引起的胎儿损害或畸形,一般都发生在妊娠期的头三个月内,特别是前8个星期内最为突出。因为着床后的受精卵已开始分化,并逐渐形成不同的组织和器官的雏形。在这个重要阶段,如果孕妇用了某些药物,一些组织和器官的细胞就会停止生长发育,从而导致胎儿身体残缺不全,出现畸形。?研究发现,药物作用于胎儿的方式一般有两种,一种是通过胎盘,对胎儿和母亲产生同样的效果;另一种是药物改变了母亲的生理状况,从而也改变了子宫内的环境。因此,怀孕或可能已怀孕的妇女应避免使用任何药物,如果确有服药的必要,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在怀孕的早期,药物对胎儿的不利影响往往最大,一般妊娠7个月后,胎儿发育已较为完善,药物对他们的作用便大大降低。 ? 育儿启示:影响胎儿发育的药物?一是抗生素类药物。这些药物包括氯霉素、四环素、链霉素、卡那霉素,以及抗结核病的药物异烟肼、利福平等。其中尤以四环素最为多见,可导致胎儿手指畸形、骨骼异常、白内障,也可引起死胎。?二是退热止痛药。例如阿司匹林、APC,等等,孕妇服用后很可能造成胎儿畸形,有的导致新生儿溶血引起头部血肿等出血倾向。?三是抗疟疾药。如奎宁、阿的平等,可导致胎儿发生先天性耳聋、血小板减少等病症。?四是维生素类药物。很多人把维生素当成“安全药”、“营养药”给孕妇大量服用,但事实上维生素也能致畸。维生素A可破坏胎儿软骨细胞,而导致骨骼畸形,指趾畸形,腭裂,眼、脑畸形。维生素D可使胎儿血钙增高,易引起胎儿智力发育低下。?此外,能引起胎儿畸形的药物还有抗甲状腺类药物、抗癫痫类药物、抗肿瘤类药物等。一句话,孕妇有病,无论吃什么药,一定要找医生诊治开方,切不可自己随意用药,以免后悔莫及。?新生儿几天内体重减轻正常吗?
乐乐出生的时候有6斤重,但是三天后,却只有5斤多一点了,这下可吓坏了爸爸妈妈。爸爸妈妈以为乐乐生病了,爸爸埋怨妈妈没有照顾好乐乐。可是埋怨归埋怨,爸爸妈妈还是赶快带乐乐去找医生检查。当得知乐乐的情况时,医生告诉爸爸妈妈,乐乐体重减轻是正常的,婴儿在出生后的几天内都有体重减轻的现象,大约一周后便会恢复正常,听了医生的话,爸爸妈妈终于松了一口气。??其实,出生后几天里婴儿体重下降到原来的80%是正常的,没必要担心。也就是说,一个3?2公斤的婴儿过几天以后可能只剩下2?8公斤。母乳喂养的婴儿几天之内体重就会恢复。?刚出生时,足月男婴的体重约为3?3~3?4公斤,女婴的体重约为 3?2~3?3公斤。正常婴儿出生后3~4天内有生理性体重下降现象,10天后回复到出生时水平。在正常情况下,5个月时婴儿的体重会翻一倍,到12月时增加2倍。此后速度开始缓慢,到30个月时体重才达到出生时的4倍,大约13公斤左右。?推算婴儿体重的常用公式为:?1~6个月期间:体重(千克)=出生体重+月龄×0?6?7~12个月期间:体重(千克)=出生体重+月龄×0?5?1岁以后:体重(千克)=8+年龄×2??
小小的爸爸妈妈都是高个子,但是小小出生后身高明显比同龄的孩子要低,爸爸妈妈都很担心,怕小小以后长不高。为此,爸爸妈妈专门跑去咨询了有关专家。专家告诉他们,虽然目前的研究认为,孩子的身高75%以上来自遗传,但孩子刚出生时的身高与他们成年后的身高几乎没有关系。那些小孩出生时比较矮小的父母不必担心,你的孩子还有许多机会比别人长得高。生下来的时候是小不点,长大了说不定是大个儿呢。??刚出生时足月新生儿平均身高约为50厘米左右,男婴要比女婴略高一些。婴儿身高第一年内增长25厘米,第二年内增长10厘米。评估婴儿身高增长的方法有两种:其一,他在某一年龄时身高占成人身高的百分比。如,发育正常的男婴与女婴的身高在2岁时分别为成人的50%和 53%。其二,在某一个年龄段内,相对于出生时身高增长的百分比。如,第一年内婴儿身高增长了50%,到第二年增长了75%。? 相关链接:孩子脑袋大小与智力发展的关系?孩子脑袋的大小与其脑及颅骨的发育有关,一般来说,头大的孩子脑发育比较好,体积较大,因而也比较聪明些。?正常婴儿出生时的平均头围为34厘米,出生后前半年增长很快,大约增加8~10厘米,而后半年则增长较慢,仅增加2~4厘米,到一岁时平均头围为46厘米,2岁时可达48厘米,5岁时为 50厘米,15岁时即接近成人,头围达到54~58厘米。?如果孩子的脑袋比正常标准大,做父母的也不要沾沾自喜,以为自己的孩子聪明。其实造成大头的原因主要有:遗传因素,如果父母亲的头大,孩子的头也就可能大;营养因素,如果1岁以内的婴儿体重超过正常标准,其头围也会超过正常标准;疾病因素,有些疾病(如维生素D缺乏病、营养不良、脑积水等)也可引起大头;也有不明原因而出现头大的情况。如果是后面的几种情况,则要引起父母的重视,因为可能是孩子智力低下的表现。?如果孩子的头围过小,一定要引起重视,因为很多智力低下的小儿,常常合并小头畸形。造成小头的主要原因有:出生时严重窒息造成的脑缺氧;神经系统感染,影响了大脑的发育。这两种情况导致的小头,大都会造成智力低下。还有的是由于颅骨闭合过早而造成小头畸形。?判断婴幼儿头围是否过大或过小的简易方法是:将婴幼儿的头围与胸围(平**绕胸一周的周径)相对比,出生时头围比胸围大1~ 2厘米,1岁时胸围与头围大致相等,1岁后胸围超过头围,相差厘米数大约等于其年龄数。?
  第一章4 宝宝的身体发育有规律可循吗?
田蕾怀孕了,三个月的时候,她在丈夫的陪同下去医院做检查,通过超声波荧屏,她看到肚子里的宝宝头很大,几乎占了整个身体的一半。但是两个月以后,田蕾看到的胎儿脑袋已不再那么大了,似乎小了很多。田蕾很诧异,询问医生是怎么回事。医生告诉田蕾,那是因为胎儿的其他部位开始发育了,所以胎儿脑袋的比例就小了。十个月之后,田蕾顺利地生下了一名健康的男婴,此时,宝宝的身体比例与胎儿时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宝宝身体的各个方面都有了明显的变化。??自婴儿出生之后,他就在不断地生长着。?由胎儿到成人身体发育的比例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身体的比例也在变化。正常的发展遵循两项原则:头尾原则(从头到尾)和近远原则(由近及远)。?身体的发展严格服从头尾原则,即身体各部分的发展必须从头部延伸到身体的下半部,依次是头部→颈部→躯干→下肢。头部发育早于颈部,颈部发育早于胸部,胸部发育早于腰骶,上肢发育早于下肢。胎儿的头、脑和眼睛的发育比躯干和两腿要早,出生以后,这些部分的发育依旧先于身体的下半部,因此整个身体的各部分比例显得不相称,直到其他部分的发育赶上来时,这种不相称的现象才完全消失。个体在胎儿期有一个特大的头颅(占身长的 1/2)、较长的躯干及短小的两腿,经过发育,到成人时变为较小的头颅(占身长的1/8)、较短的躯干及长腿的形态。从出生到成人的发育过程中,头只长了一倍,躯干增长两倍,上肢增长三倍,下肢增长四倍。?另外,根据近远原则,个体发展是从身体的中部开始,然后延伸到边缘部分。头部和躯干比四肢先发育,手臂和腿比手指和脚趾先发育。?了解了儿童身体发展具有波浪形而不是直线上升的这个特点后,我们就应该根据不同年龄时期全身及身体各部的发育速度,安排各年龄儿童的活动和保证营养供应,以促进儿童的正常发育。? 小知识:解读儿童身体发育的密码(3~7岁)?1?脑量继续增加?此期孩子的活动范围增大,接触的刺激增多,脑量在继续增加,到6~7岁时脑量达1280克,达成人脑重的90%。以后的增长渐趋缓慢,到20岁左右基本停止增长。?2?身高与体重?2岁以后儿童的身高平均每年增长4~5厘米,体重增长 1?5~2?5千克,保持一个比较平稳的增长速度。从总体来看,儿童在四五岁以前身高与体重的增长都相对较快。?3?换牙?五六岁时,孩子开始换牙,这是孩子发育过程中一个非常明显的现象。20颗乳牙逐渐松动脱落,最终被32颗恒牙所代替。?4?骨骼?儿童的骨骼骨质比较软,弹性大,与成人骨骼比起来,可塑性较强,比较容易变形。根据这一特点,成人应训练儿童从小就形成正确的坐、立、行、走姿势,防止骨骼弯曲变形,影响以后的身体健康。
  第一章5 宝宝“奇怪”反应的心理学解释?
珍珍满月之后,原来消瘦的脸庞变得白白嫩嫩的,每当她醒的时候,爸爸都要跟珍珍玩上一阵。? “珍珍,爸爸在这儿呢!”只见爸爸手里拿着小手电筒在珍珍身边晃来晃去。珍珍本来正在吃奶,现在却转过头来寻找光柱,等看到了光柱,又转过脸去继续她的“工作”了。?最令爸爸惊奇的是,有一次他想痒小珍珍的脚底,没想到小珍珍不但不笑,而且还张开那可爱的小脚趾,像一张小小的芭蕉扇。他哪里知道,珍珍还不会笑呢!?别看珍珍很小,但手可有力了。如果你把笔放在她的手心,她会紧紧地握住,要从她手中把笔拿出来还得费一定的力气才行。?珍珍还特别贪吃,有时候妈妈用手指在她的小脸颊上轻轻一动,珍珍便会扭过头来吸吮妈妈的手指头,而且吸吮越来越有力、越来越有节奏。?其实,如果你托住珍珍的两腋,让她脚底碰地面,她还会做出迈步的动作,就像大人走路一样;而如果你把她横着托起,珍珍的四肢就会做出类似游泳的动作呢!??心理学家经过对婴幼儿上述动作的长期研究,发现类似珍珍的这些动作几乎每个婴幼儿都存在,而且出现和消失的时间几乎是一致的。他们把这些与生俱来的活动方式称为无条件反射,也就是,婴幼儿不用任何学习,只要刺激条件一成立,他们就会做出这些动作。这些反射是神经系统固有的遗传反射,是人类进化过程中遗留下来的。? 珍珍具有的这些反射活动,有些具有明显的生物学意义,比如小珍珍把眼睛转向光源的定向反射,还有吮吸反射等,它们是婴幼儿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有一些反射就没有实际的生物学意义,出现一段时间后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今后如果需要,就必须重新学习才能掌握。比如痒脚底时,脚趾呈扇形张开(称为巴宾斯基反射),这种反射会在出生后大约8个月到1岁时消失,不信你可以痒自己的脚,看脚趾还会如扇形般张开吗??根据生理和心理学家的统计,这些反射至少有27种之多,包括觅食反射、抓握反射(又称达尔文反射)、围抱反射 (又称莫罗氏反射)、游泳反射、正支持反射(包括行走反射、爬行反射)等。霍罗威茨研究表明,这些反射既是为了儿童早期生存的需要,也是正常神经发展的基本标志。许多证据显示,如果某些反射缺乏,或者不在一定的时间内消失,这可能表明儿童患有某种病症,而且更严重的是,这些病症多是由于大脑受到损伤而导致的。因此,这些反射活动在临床有诊断价值,可用来进行小儿智能发育检查。目前在一些国家,有不少人利用婴幼儿先天的游泳反射和行走反射,训练婴幼儿游泳和提早行走,它有一定成效。 小知识:新生儿的反射运动一览:?觅食反射:用手指或**轻轻地触碰孩子嘴角附近的面颊,孩子就会转头张嘴,并做出吮吸动作。酣睡着的婴幼儿一般没有觅食反射。眨眼反射:轻轻触碰婴幼儿的眼睫毛或对着孩子的眼睛轻轻吹一口气,婴幼儿就会表现出眨眼行为。吮吸反射:用手指或其他物体轻轻触碰新生儿的嘴唇,或者把其他什么东西塞进孩子的嘴里时,婴幼儿就会做出吮吸动作。吮吸反射将延续到若干年以后。有观察者指出,在熟睡中的儿童,甚至成人身上也还能发现这种具有原始生存意义的吮吸反射。强直性颈部反射:当婴幼儿仰躺在床上时,其脸部会转向一侧,摆出击剑似的姿势,伸直一侧的手臂和腿,弯曲另一侧的手臂和腿。有人认为婴幼儿经常喜欢伸出的哪一只手可能就是他的优势手,这种反射在出生3个月后消失。抓握反射:当用手指或小木棒去触碰婴幼儿的手掌时,他就会握起拳头或使劲抓住手指或木棒不放。其抓力足以把孩子的身体悬挂起来。这种反射在出生后2~3个月消失。拥抱反射:手托婴幼儿,脸朝上,然后迅速下降,婴幼儿会伸直双臂,然后缩回紧贴胸前,握紧拳头。出生一个月内这种反射表现最明显,大约在5个月之内消失。行走反射:刚出生的婴幼儿被人托住腋下,让他光脚站在桌上或床上,孩子就会做出看上去很像走路的动作。该反射大约在2个月内消失。游泳反射:把一个不满6个月的婴幼儿俯卧着放在水里,他就会表现出看上去很协调的游泳动作。游泳反射大约在 6个月左右消失。巴宾斯基反射:用手触摸婴幼儿的脚底,他的脚趾会张开成扇形,而且腿也会朝里弯曲。该反射在6个月左右消失。
  第一章6 婴幼儿的动作是怎样发展的?
小洁10个月大了,这些日子她总是喜欢扶着东西站立。如果爸爸妈妈帮助她,她甚至会扳开他们的手,自己扶着东西站立,还睁着眼睛盯着他们,好像在说,看看我厉害吧,都能站了。她一定觉得好玩,反复重复这一动作,累的时候,才会坐下自己玩玩具。慢慢地,她能够站立一段时间,而且站得很稳。有时她还尝试着先跪着,然后再站起来;偶尔自己站起,勇敢地向前挪动两步,略显紧张地看着爸爸妈妈。爸爸妈妈看见后给她拍拍手,小洁自己好像得到巨大的支持,站起来,自己也拍拍手,乐滋滋地扑到爸爸妈妈怀里。??人类的动作事实上在胎儿时期已经开始,大约从怀孕第4个月起,胎儿的活动已经可以为其母亲所体验,这个时期,胎儿就开始吸吮手指、打嗝等。胎儿5个月时,出现了踢蹬动作,母体外部感觉十分明显。经过大约260多天的成长,一个全新的生命诞生了,在众人的关怀和照顾下,婴儿真正作为一个独特的个体开始展示自己的人生舞台。动作的发展,则成为这个时期儿童发展的主旋律。?婴幼儿动作的发展主要表现为运动的发展,包括婴幼儿对自己身体运动的控制和对外界事物的控制两个方面。这些控制都是由不灵活到灵活、不稳定到稳定的发展过程。?新生儿的颈部肌肉不足以支撑头部的重量,所以如果你抱着新生儿时,别忘了也把头抱着,否则你就会发现小孩是多么的没精打采,脑袋东倒西歪的。大约在出生后4周,婴儿能抬起下巴;2个月之后,婴儿才可以微微抬头;两个半月之后,头才可以转动自如。到第12周时,婴儿可以使自己的头和肩部离开地面而支持住。6个月之后,他可以抬起上腹部以上的身体,并且能以俯卧的姿势翻身。7个月时,又能以仰卧姿势翻身。9个月时,能从卧位坐起,而且大约可以支持 10分钟左右。?一般而言,儿童动作发展顺序是:?(1)从整体动作到局部动作。例如婴儿抓握东西,首先是整只手试图去抓,接着出现拇指的分化,然后才出现其他另外四指的分化。小孩早期的哭也会从他身上的其他部分感觉到身体在“哭”。?(2)从分化到整合。当上述局部动作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小的动作单元又会重新整合成大的协调的动作系列,形成新的动作。?(3)头尾及近远序列。婴幼儿的发展最初是头部,而后才向脚趾的方向发展,遵循头尾序列原则。另外,身体的发展是首先从身体中心逐渐向四肢扩展,即初生婴儿活动主要集中在躯体的中心部分——躯干。而后向手臂、手、手指,再向腿、脚方向发展。我们常看见小孩手的活动最初是由躯干带动的,而后才由手臂带动,最后是手指的分工活动。?
  第一章7 提前训练对孩子是好还是坏?
涛涛学走路似乎比别的孩子迟一些,同龄的孩子已经走得稳稳当当了,他才刚刚开始学步。因为他身体平衡能力发展得慢一些,他的妈妈怕他摔倒,就有意减少他学步的时间,认为反正人长大早晚都会走路,多练少练没关系,孩子走路是“船到桥头自然直”,到了年龄自然会,练不练本身意义不大。而爸爸却不这么认为,爸爸认为应该抓紧时间让他学习走路,否则就会落后于其他孩子。为此夫妻俩起了冲突。??那么,到底要不要涛涛练习呢??其实,人类有许多与生俱来的能力,一个人成长到特定的年龄阶段就会掌握那个技能,走路也是一样。?从能力发展的过程来看,不必让孩子提前“预习”什么,顺其自然是最好的法则之一。但是,正如心理学家吉布森所说,渐进的训练对未来的学习体验具有积极的效果,我们不可能让婴儿学习他无法体验的东西,却可以渐进地训练和积累,培养他学会怎样去学习。?哈佛大学学前教育研究项目主任伯顿?怀特指出:如果到婴儿2岁时父母亲才注意婴儿的教育,那就太晚了。因为研究表明,1岁半左右的婴儿就开始显示出其今后的发展方向。这个时期的一些动作操作的成绩,将逐渐代表婴儿以后包括学业在内的各种成绩可能达到的水平。尤其如果在最初的6个月里,没有给婴儿的动作训练以足够的关注,那么对今后婴儿学习的兴趣、好奇心以至于信任感都会有所影响。?同时要指出的是,动作训练不仅依赖于后天的学习,也依赖于先天的成熟条件。如果忽视先天的成熟条件而进行动作训练,也许会导致不良的后果。? 美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格塞尔认为,支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有两个:一个是成熟,另一个是学习。在两者之中,他更着重于成熟。格塞尔认为:不成熟就无从产生学习,学习只是对成熟起一种促进作用。??
格塞尔做了一个很著名的实验——双生子爬梯。在这个实验中,其中一个双生子从48周起每天进行10分钟爬梯训练,连续6周。到第52周时,他才能熟练地爬上5级楼梯。在此期间,另一个双生子不进行爬梯训练,而是从53周才开始进行爬梯训练。结果发现两周以后,第二个双生子不用成人帮助就可以爬到楼梯顶端。??格塞尔的这个实验表明,儿童的心理主要是一个自然成熟的过程,儿童的成长是受生理和心理成熟机制制约的,教育不能改变发展的主要时间进程,只有在儿童心理成熟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教育才能使发展有所加快。人为地任意提前训练,可能会在一定时间内占有一定的优势,但由于这种优势并非自然形成,不一定能长时期地保持下去,并且还可能影响儿童对学习的兴趣。?因此,对儿童来说,一切学习都要建立在生理成熟的基础上,否则只能适得其反。? 育儿启示:过早的训练不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格塞尔的实验表明,儿童的成长会受到生理和心理成熟机制的制约,对孩子的训练和教育要建立在其生理和心理机能成熟的基础之上,人为地提前训练不一定会产生好的效果。?生活中有许多类似双生子爬楼梯的例子,比如排便训练,我们中国特别重视早期的排便训练,而西方多数父母则到1岁之后才开始,有的甚至2岁之后才开始。心理学家研究表明,过早训练排便不仅收不到更好的训练效果,而且会造成更多的排便心理障碍,为许多心理疾病种下祸根。因此,我们建议,1岁前的小孩,有条件使用纸尿布的,就不必过多地强调这项训练。
  第二章 儿童认知的发展第二章1 婴幼儿眼中的世界是什么样子?
辉辉的小床上方挂着音乐响铃,当辉辉醒着的时候,妈妈就给他打开音乐响铃,响铃随即奏出甜美的音乐。每当此时,辉辉都会高兴得手舞足蹈。音乐演奏完毕,妈妈还要让辉辉看看彩色的气球和颜色鲜艳的小玩具,并用温柔的声音告诉辉辉气球的颜色、小玩具的名称等。妈妈还常常把音乐响铃调换位置,让辉辉观看和听。奶奶看了不以为然,认为刚出生的宝宝什么都不懂,没必要在他床上挂那么多小玩具,也没必要跟他又说又唱的,真是白费工夫,有时间还不如让宝宝多休息一会儿。妈妈尽管说不出什么道理来,但是看到辉辉高兴的样子,就坚信这样做是对宝宝有益的。?那么,新生儿能否感知这个世界呢?在他们眼里,世界究竟是个什么样子的??? 在人们的印象中,刚出生的婴儿似乎整天吃饱了就睡,睡醒了就吃,一天一天不断地长胖长大。大多数人认为新生儿对周围的世界是一无所知的。20世纪初,医生们也普遍认为刚生下来的孩子既盲又聋,他们要过很多星期后才能注视物体。可在实际生活中,成人用带声响或颜色鲜艳的玩具去逗引他们时,却发现婴儿的视线注视并跟随着玩具,这是否说明婴儿一出生就有了视觉活动呢?? 为了测查新生儿是否具有视觉能力,格林曼做了如下实验:在新生儿头的上方出示一个4英寸的红环,由头的一边向另一边作水平方向的弧形移动,然后作垂直方向的移动。结果发现,刚出生的婴儿中有26%能立即用眼睛追随红环,出生后12~48小时的婴儿中有 76%能做出同样的反应;婴儿追随水平方向移动的刺激比追随垂直方向移动的刺激容易。?最近几年的研究发现,4~5个月的胎儿可能已经产生个体视觉。? 有研究者通过对新生儿瞳孔反射的观察发现,新生儿出生后便能立即察觉眼前的亮光,还能区分不同明度的光,只是敏感性远低于成人。此外,新生儿还能察觉移动的灯光。?出生后,婴儿的视敏度得到了迅速发展。视敏度是指眼睛区分对象形状和大小微小细节的能力。婴儿的视力改善极其迅速。婴儿生命的头半年是视敏度迅速发展的关键期。6个月至1岁左右婴儿视力已达到成人正常水平。?新生儿是看不见色彩的。在他们的眼里,是黑、白、灰的世界。绝大部分儿童都能辨别颜色,只有3%~4%的人是色盲。男孩的色盲多于女孩。有的是全色盲,一切颜色都被看成是灰色的,有的是局部色盲,看不出红和绿,或看不出黄和蓝。色盲是视网膜内锥状细胞丧失机能的缘故。?儿童从3、4个月起就能分辨彩色与非彩色。红颜色特别能引起儿童的兴奋。4~8个月的婴儿最喜欢波长较长的温暖色,如红、橙、黄色,不喜欢波长较短的冷色,如蓝紫色,喜欢明亮的颜色,不喜欢暗淡的颜色。? 育儿启示:给宝宝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科学研究表明,90%以上的新生儿具有追视移动东西的能力。满月后,宝宝对不同色彩就有了不同的反应。?父母可给宝宝布置一个丰富多彩的生活环境,在睡床的周围及整个房间里都刷上鲜艳的色彩,使他有机会看到一些鲜艳的颜色,如红、黄、蓝、绿等;还可在宝宝睡床的上方悬挂一些彩色玩具,如吹气塑料玩具、彩色气球或用彩纸折叠成的小玩具,等等。这些玩具悬挂在宝宝胸部上方70厘米之处,还应经常变换位置,以免宝宝睡偏了头或造成斜视。每换一次位置,宝宝都有一种新鲜感,宝宝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同一个特色。悬挂的物品也要经常更换,使宝宝能够感受到不同的色彩和形体。?
  第二章2 新生儿能听到周围的声音吗?
婴儿满怀着好奇和探究的心理来到这个世界。他们睁开眼睛就要寻觅鲜艳、明快的色彩;他们竖起耳朵就要倾听母亲的声音和环境中丰富多变的音响。如果说美丽、鲜艳的色彩与图案可以满足儿童视觉的需要,那么优美动听、欢快活泼的音乐便是满足他们听觉需要的最好刺激。?在医院的特设产房中,几十个新生的婴儿躺在各自的小床上,当婴儿哭闹时,护士就播放高频率的音乐,其中时而伴有尖尖的哨声。这招很管用,在听到音乐后,婴儿往往会停止哭泣,竖起耳朵倾听,渐渐平静下来。这是否说明新生儿已经有了听力呢???一百多年前,儿童心理学家W?普莱尔提出了“一切幼儿刚刚生下时都耳聋”的看法,之后,关于新生儿何时开始有听觉的问题至今尚有争论。但是,新生儿已有良好的听觉能力已为许多实验研究所证实。?我国的研究已经证实,出生第一天的新生儿已有听觉反应。?新生儿不仅能够听见声音,而且还能区分声音的音高、音响和声音的持续时间。连续不断的声音对婴儿可以起到抚慰或镇静的作用。出生58小时的新生儿能够区分200至1000赫兹的声音。音高低的声音比音高高的声音更易引出明确而又一致的反应。?有研究表明,新生儿对人的说话声音反应敏感。有研究者发现新生儿对一个妇女的说话声要比对铃声做出更多、更有力的反应。?儿童的听觉能力在12、13岁以前一直在增长,成年后听觉能力逐渐降低,主要是高频部分听力丧失。 小测验:你的宝宝听力是否有问题??如果怀疑6个月内的婴儿有听力问题,可采用下面两种方法进行检查:?1?哺乳条件反射法?每次喂奶前开响闹钟,持续约30秒,3~4周后,即能建立听觉与哺乳的条件反射。测试时,开响闹钟而不喂奶,孩子若产生吮吸动作,表示听觉存在;如无吮吸动作,则怀疑有耳聋。?2?眼睑反射法?此法可用各种声源,如笛、哨、小喇叭声等。当这些声音突然以高强度刺激婴儿后,婴儿立即出现不自觉的眨眼动作,表示听力正常。反之,则可能有听力障碍。聋儿一定无此反射。?除了这两种测听法外,父母特别是母亲可用哺乳及各种日常生活动作如换尿垫、洗澡、喂饭等,发出各种声响,说一些话,来观察孩子的反应。此外,可随时利用环境周围的各种自然声音,如居室的说话声、走动声、开关门声音、钟声、雷雨声、家用电器声、车辆声等,来观察孩子听觉的反应。一旦发觉婴儿或更大一点的孩子对各种声响反应迟钝,或根本无反应,就应该请耳科医生进一步检查。现代医学可使用条件定向反射测听或客观测听等多种手段,准确客观地测试婴幼儿的听觉水平。
  第二章3 婴儿有嗅觉吗?
宁宁出生只有两个月,这天,姨妈带着五岁的小表哥皓皓来看望宁宁,皓皓看着宁宁粉嘟嘟的小脸很讨人喜爱,他趁大人不注意,把刚从街上买的臭豆腐串放到了宁宁的嘴边,没想到宁宁却把小脸偏到了一边,小嘴撇了撇,似乎要哭。见妹妹要哭了,皓皓又把刚买的蛋糕掰了一小块放到宁宁的嘴边,这次,宁宁没有哭,小嘴还动了起来。不远处的妈妈将这一切都看在了眼里,让她很困惑的是,难道两个月的宁宁已经能分辨气味了吗???人的嗅觉感受器位于鼻腔顶端一个很小的部位。不少实验研究证明,新生儿已能区分好几种气味。还有一些研究告诉我们,新生儿对气味的空间定位也相当敏感,他们回避令人不愉快的气味的次数要多于朝向这种气味的次数。?研究表明,出生才1周的婴儿已能辨别母亲的气味和其他人的气味。实验者把两个喂奶母亲用过的胸垫分开放在婴儿头的上方,结果发现婴儿转过头来注视亲生母亲用过的胸垫的次数多于注视陌生母亲用过的胸垫。?科学家还观察到,当孩子被送到母亲的怀抱中时,在看到或碰到**之前,就已经把小脸转向了**。研究人员把一小块纱布垫子放进婴儿母亲的乳罩里,然后把这块带有母亲**气味的垫子放在孩子头的一侧,靠着他的脸颊,同时又把另外一块干净的垫子放在另一侧脸颊旁边,进行录像;接着再把这两块垫子交换位置,继续录像。结果显示,不管放在左边还是右边,那些5天大的孩子更多地转向带有母亲**气味的垫子,而不是干净的垫子。实验继续进行,结果发现2天大的孩子对这二者没有区分能力,6天大的孩子就已经会更多地朝向母亲的而不是另一个妇女的乳垫。换句话说,婴儿已经能够区分母亲和其他妇女的**气味了,这一现象对10天大的孩子更是明显。?这就是说,在出生后短短的几天内,婴儿已会认识自己母亲的气味。?灵敏的嗅觉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它可以保护婴儿免受有害物质的伤害,发达的嗅觉还可以指导婴幼儿了解周围的人和东西。婴幼儿嗅觉的发展相当稳定。研究认为,一个人在6岁~94岁之间嗅觉保持了相当高的一致性。? 亲子互动:嗅觉游戏?目的:发展孩子嗅觉的灵敏性。?道具:醋、茉莉花茶水、橙汁各一杯,眼罩一个。?要点:分别取醋、茉莉花茶水、橙汁各一杯,放在桌子上,让孩子去闻,并告诉孩子名称。让孩子戴上眼罩逐一闻杯中的液体。根据闻到的味道说出液体的名称。?提示:根据孩子的认知能力增加品种。?
  第二章4 婴幼儿的深浅知觉是怎么来的?
1960年的春天,心理学家埃莉诺?吉布森带着未满周岁的孩子来到科罗拉多大峡谷,让繁忙工作带来的紧张心情得以放松。在欣赏了峡谷那奇妙无比、变幻莫测的景色后,在峡谷边的平地上野餐时,吉布森无意间回头眺望,身后是犹如刀削的陡峭山崖和深不可测的峡谷,她顿时紧张得心跳猛然加快,浑身的血液似乎凝住了。走到安全地带后,她低下头看着怀里沉睡的孩子,突然想到一个奇怪的问题:婴儿是否也会有这样的深度和高度知觉,并对此有所反应?她决定进行研究,找出答案。?? 尽管我们的视网膜是二维平面的,但我们却感知到一个三维世界。那么,早期的婴儿是否也具有这种三维知觉能力呢?这涉及婴儿的深度知觉研究。?吉布森和沃克选择了几十个从6个半月到14个月的婴儿进行实验,结果表明,当婴儿刚会爬行时,就表现出对视崖边界的认识,说明此时的婴儿已经具有一定的深度知觉。?但是,由于实验所选择的婴儿测试前都至少有6个半大,因此,这项研究无法告诉我们深度知觉在多大程度上是与生俱来的,即人类是否先天具有知深浅的本领。?于是,吉布森和沃克采用了更为科学和灵敏的技术来研究婴儿的深度知觉。他们把实验的对象缩小到2~3个月甚至更小的婴儿,测定婴儿在“浅滩”和“悬崖”两边时的心跳,发现婴儿放在浅滩一边时,心跳没有发生什么变化,而放在“悬崖”一边时,心跳速率就会减慢。研究者认为,这很有可能是由于婴儿把“悬崖”当做一种好奇的刺激来辨认,而并不是认识到“深度”所产生的恐惧表现。但是,把9个月的婴儿放在“悬崖”一边,他的心跳不是减慢而是加快了。研究者认为,这是从环境中获得的经验使他们出现了害怕的情绪,尤其是有些婴儿曾有过摔落的经验,当再次面临相似的情境,害怕就难免了。所以,由此研究可以推理,婴儿的深度知觉不是天生的,它与后天的爬行过程和摔落经验有关。? 延伸阅读:恢复光明后的问题?
有一个人出生时就是一个盲人,在他生命的前52年中,一直都看不到外部世界。那些年里,他生活得非常好,人们经常看到他骑着自行车绕着村庄行走,并且把手搭在一个朋友的肩膀上。他也会使用自己工作场所中的工具来制造东西,但是他十分渴望能拥有光明,他花费了生命的大部分时间努力去寻找看到这个世界的方法。?在他52岁的时候,他做了一次成功的角膜移植手术。他平生第一次能够看到这个世界,他很快就熟悉了他周围的一切事物。但是他却无法获得远景、深度或者速度的感觉。他认为能够很容易地把自己从医院的窗户上降到地面上,即使他当时在4楼。在过大街的时候,当看到来来往往的车辆时,他变得十分恐惧,尽管当他是盲人时一直都从这条大街上走,并且十分熟悉。在做手术大约两个月之后,他变得十分忧郁,越来越多的时间他选择坐在家中,待在黑暗里。??怎么解释他恢复光明后面临的问题呢??其实,看过前面的介绍我们就会明白,人的深度知觉不是天生的,是后天习得的,但是他由于缺乏后天的经验,因而就出现了适应困难。
  第二章5 儿童的记忆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京京已经一岁多了,每天晚上睡觉前妈妈都要给她讲故事。这天,又到了妈妈给京京讲故事的时间了,京京拿着书坐在妈妈的腿上,可巧妈妈心情不太好,虽然努力克制着自己的情绪,但是心情却始终不能平静。?妈妈想敷衍过去,讲故事时的速度比较快,也比平常讲得简单。妈妈打开书讲道:“这是小兔子。”说完就准备翻到书的下一页。可是,京京就是不翻书,她一手拿着书,一手指着书上的小兔子,“哒哒哒”地叫个不停。意思是说:“你还没讲完呢,怎么就让我翻?”她让妈妈接着讲。?别看小家伙不会说话,但心里却非常明白。后来妈妈平静下来,又像平时那样讲道:“这是可爱的小兔子,它们爱吃青草和胡萝卜……”然后,又唱了一首小兔子的歌曲:“小兔子白又白……”京京这才翻开下一页。事后,妈妈向爸爸提起这件事,爸爸说:“这说明咱们的京京很聪明啊,这么小就能记得妈妈讲过的故事了。”但妈妈却不这么认为,妈妈觉得京京才一岁多一点儿,那么小的孩子会有记忆吗???其实,1岁多的儿童,记忆力已经有了初步的发展。他们开始对一些事情有了一些记忆,如同京京一样,她虽然无法用语言准确地表达出内心的想法,但她的内心却已经非常明白了,这说明她的记忆力有了发展。?关于儿童什么时候开始有了记忆,是一个仍有争论的课题。20世纪50年代,苏联学者卡萨特金研究认为,最早的记忆是在出生后第2周出现的哺乳姿势的条件反射。?近几年来西方的一些研究表明,儿童在更早些时候就有了记忆的表现。麦克法兰的研究表明,出生才一周的婴儿已能辨别母亲的气味和其他人的气味。?艾马斯的研究则指出:新生儿出生后两三天就能在30分钟内学会对一种声音(如“沙沙”声)连续两次向左转头45度,以得到糖水,对另一种声音(如“嗡嗡”声)连续两次向右转头45度,以得到其他饮料。半小时以后把要求改为对“沙沙”声向右转头两次,对“嗡嗡”声向左转头两次,这种逆转学习也只需要30分钟左右的时间。像这样对不同声音的顺序反应,已经表明新生儿有一定的记忆能力。?按照记忆的内容,可以把记忆分为运动性记忆、情绪性记忆、形象记忆和言语记忆四种类型,在个体的发展过程中,这四种记忆是依一定的时间顺序出现的。据苏联心理学家布隆斯基的研究认为,运动性记忆出现最早,约在出生后第一个月内便可观察到。其次是情绪记忆,它表现为一种情绪反应,在引起它的刺激物直接出现发生作用之前就会显现出来,它开始于头6个月或更早些。形象记忆出现的时间可能稍早于言语记忆,显著地迟于运动记忆和情绪记忆。言语记忆出现在生命的第二年。?儿童记忆发生后,便随着生理和心理等其他方面的发展,在量和质上不断地发展着。 亲子互动:看谁记得对?让孩子看下图半分钟,然后掩上图问:①爸爸有没有去游泳?②妈妈是不是戴了草帽?③他们带了几个水球?④没有穿泳衣的是男孩还是女孩?⑤水面上有多少人在游泳?⑥海的远处有山吗?⑦全幅图有多少人?⑧有多少人在吃雪糕???
  第二章6 你还记得小时候的事情吗?
法国女作家尚达欠?莎娃芙是在日二战中的一次轰炸中出生的,她来到人间时,轰炸便夺去了她的父亲、母亲和姑母的生命,被一个十分喜爱她的人收养。但是从八岁起,她开始唠叨两件事:一是毫不留情地对养母说:“你不是我母亲,不是。”因为“你有许多地方与她不一致”,这使得她的养母痛苦万分;另一件事,是每两三年她便重复一次这些话:“我从死神那里来,我被杀害过,见过死神。”更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她曾梦见过生母去世前的情景,梦见人们许多年后才告诉她的情景,因此,她十分怀念她的生母。没有人能够理解她对没有见过的生母所拥有的爱。??你记得你小时候的事情吗?一个人能记住几岁时的事情呢?在你的记忆中也许有幼儿时期的某些片段,而且也很清楚,但是你能说出那是什么时候、在哪里、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吗??我国心理学家张耀翔在20世纪20年代曾特地为此做过一个实验,在被试的106人中,无一人能记起一岁以前的事情,能记一岁至两岁时事情的仅一人,而最多的是三四岁,而且大多只是片段,也有人连八岁之前的事情也记不起来。而一些人认为自己能记得儿时的情景,事实上都是由家人转告的,人们一般很容易将这种传达当成自己的记忆,就像在梦里不以为是梦一样。?这就说明,年龄越小,对记忆材料和场景的知识越少,记忆的线索就越少,因而记忆也就不完整。?心理学研究发现,成人通常很少能回忆起3~4岁前发生的事情,一般只能回忆起3~4岁的事情,个别人最早只能回忆到9岁左右的事,有人把这种缺乏回忆幼年期事物的能力称为“幼儿期健忘”。为什么人们对儿时曾经记得很清楚的事,长大后大都忘记了呢?有人从生理机制上对此进行了解释,认为这与儿童大脑的发育有关。大脑的各区域的成熟不是同时完成的,先发育的脑区域在3岁左右承担了记忆的任务,但随着脑的其他区域的发展,晚成熟的脑区域控制了先成熟的脑区域,从而妨碍了原先所学习的东西,使人回忆不起更早发生的事情,从而表现出幼儿期健忘。 相关链接:3岁前记忆的奥秘?
奥秘一:3岁前婴幼儿的记忆富有情绪色彩,特别容易记住那些使他们愉快、悲伤或气愤的事情或情景,以及其他引起情绪反应的事物。??在听故事、儿歌时,孩子往往特别容易记住最有感情的那些句子。比如《小鸭子游泳》这首诗,孩子首先记住的是“小鸭子摇啊摇,扑通一声跳下河”,因为诗句中“摇啊摇”“扑通一声”等语言形象,能引起孩子情绪上的反应。例如第一次高高兴兴去外婆家的情景,孩子也能记得很久很久。这种情绪记忆大约开始于出生后6个月或更早些。??
奥秘二:3岁前孩子的记忆带有很大的随意性,没有目的和意图,凡是他感兴趣的、印象鲜明的事物就容易记住。??例如在生活中,爸爸妈妈可能经常遇到这种情景:某件东西不知放到哪儿去了,你边找边嘀咕着:“××放哪儿去了呢?”这时孩子可能一下子就能帮你找到(当然,前提是你放置东西时孩子在一旁)。你可能会觉得非常奇怪,为孩子非凡的记忆力而喜出望外,其实这些都是随意的无意记忆,而且孩子非常擅长这类记忆。??
奥秘三:3岁前记忆的内容在头脑中保留时间较短,一般不会超过一年。??有研究指出,曾经见过的事物重新出现在眼前时,1岁以内的孩子只能认得几天以前的事物,2岁左右的孩子只能认得几个星期以前的事物,3岁左右的孩子可以认得几个月以前的事物。见过的事物不在眼前时,1岁以内的孩子无法回想起来, 2岁左右的孩子可以回想几天以前的事,3岁左右的孩子可以回想几个星期以前的事。比如爸爸若离家半年以上,再次回到家中,孩子可能就不要爸爸抱了。这时爸爸大可不必伤心,因为孩子的记忆能力有限,他已经忘了爸爸的形象,把爸爸当成了陌生人。
  第二章7 儿童的记忆有哪些特点?
晶晶今年三岁了,她每天晚上都是在妈妈的故事中进入梦乡的。这天晚上妈妈抱着晶晶睡觉的时候,讲了晶晶最喜欢听的《黑猫警长》,听完了《黑猫警长》之后,晶晶还要听其他的故事。妈妈问晶晶:“妈妈再给你讲个乌鸦喝水吧!”妈妈才说了“乌鸦”两个字,晶晶接下去就说:“乌鸦口渴了……”? “那它怎么办呀?”?“到处找水喝……”?“那它找到了吗?”?晶晶点了点头,“找到了一个瓶子,瓶子里面有一点点水。”?妈妈继续问:“那接下去乌鸦怎么办呢?”?“拿石子。”?“拿石子干什么呀?”妈妈故意装作不知道。?“放到瓶子里,乌鸦喝到水了!”?在妈妈的帮助下,晶晶完整地把《乌鸦喝水》的故事又讲了一遍,讲得比第一遍流畅了很多。?? 随着年龄的增加,儿童的记忆力逐渐增强了,在记忆的量和质等方面不断地发展。?在量的方面,主要表现为记忆范围变广、记忆广度扩大、记忆保持时间变长。?在记忆范围方面,随着儿童活动能力的增强,活动方式的日益复杂化和社会交往范围的迅速扩大,他们的记忆范围也迅速扩大,所存储的记忆从动作到情感,然后又扩大到形象和词语。记忆范围的扩大,不仅表现为能记忆更多的对象,而且还包括幼儿逐渐能将得到的知识、经验进行系统化记忆。?在记忆广度方面,随着年龄的增长,在单位时间内记住材料的数量也不断地增加。?在记忆保持时间方面,儿童记忆保持的时间越来越长。2岁儿儿童可以记起几天以前的事,3岁儿童可以记起几个星期以前的事,4岁儿童可以记起几个月以前的事;4岁以后儿童随着语言的发展记忆保持时间更长更确定,他们会很容易地再现各种形象,甚至能用语言再现他们从电影中看到的人物和故事情节;5~7岁的幼儿再现保持可达一年以上。? 儿童记忆在质方面的发展,主要包括记忆态度(有意记忆和无意记忆)、记忆方法(意义识记和机械识记)、记忆内容(形象记忆和语词逻辑记忆)和记忆正确性的发展。?记忆态度是指记忆的有意性和无意性。学前初期儿童的记忆带有很大的无意性,凡是感兴趣的和印象鲜明的事物就容易记忆。儿童的有意记忆一般发生在学前中期,约4~5岁的时候才会观察到。随着年龄的增长,有意记忆和无意记忆都在发展,有意记忆增长的速度比无意记忆增长的速度要快。?记忆方法的发展主要是指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的发展。研究表明,在婴幼儿期,机械识记占主导地位。婴儿机械识记能力比成人要强,而且具有很大的记忆容量。意义识记在婴儿末期才逐步发展起来,而且逐渐表现出优越性。?记忆内容的发展主要是指形象记忆和语词逻辑记忆的发展。儿童形象记忆和语词逻辑记忆都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语词逻辑记忆发展的速度逐渐超过形象记忆发展速度。儿童形象性材料的记忆效果都要优于语词性材料的记忆效果。??
卡尔恩卡做了关于幼儿记忆的实验,实验者让3~7岁的幼儿记住三种材料:第一种是十个幼儿熟悉的具体物体,第二种是十个幼儿熟悉的物体名称的词,第三种是十个幼儿不熟悉的物体名称的词。结果表明,幼儿对熟悉物体的记忆效果优于熟悉的词,而对生疏的词的记忆效果显著低于熟悉的物体和熟悉的词,两种记忆效果都随年龄增长而提高。??记忆正确性的发展,主要指儿童再现的内容与识记对象相符合的程度,即指记忆的精确率的发展。幼儿记忆正确性差与其高级神经系统发展的水平较低有关。幼儿大脑皮质的分化过程尚未完善,对复杂的材料不善于作精细的分析,识记时不求甚解,再现时又不会想方设法,又容易受暗示,容易把现实与想象相混淆,用自己虚构的内容来补充记忆中残缺的部分,因而记忆的正确性差。?研究表明,儿童年龄越小,这一特点越明显,而记忆的正确性随年龄的增长逐年提高。? 天真片段:爸爸不让我喝水?
2岁多的玲玲要拿奶瓶喝水。爸爸说:“你都快3岁了,不要用奶瓶了,还是用杯子喝水吧!”可玲玲非要用奶瓶喝水。这时她看到妈妈走过来,就告状说:“妈妈,爸爸不让我喝水。”妈妈说道:“爸爸不是不让你喝水,只是让你用水杯喝水。”?3岁的欢欢拿着枕头跑到奶奶那里说:“奶奶,我想跟你一起睡。妈妈让我睡在尿里面,爸爸不让我起床。”?奶奶后来问了爸爸和妈妈,他们告诉她,其实是有一次儿子睡觉时尿床了,妈妈没有及时发现;早上6点多,儿子要起床,爸爸只是让他再睡一会儿。??幼儿有时会把想象的事情当做真实的,其实他不是在故意说假话而是无法准确地分辨现实与想象的区别。例如,明明听了孙悟空的故事,会告诉妈妈他跟孙悟空一起玩,并一起打妖怪。其实,孩子不是有意撒谎,而是混淆了现实与想象。
  第二章8 为什么孩子没记住老师的话?
园园今年终于上幼儿园了,她非常喜欢那里,每次回家都显得格外兴奋。星期三的早晨,妈妈又要送她去上学了。园园穿着妈妈给她新买的蓬蓬裙,显得很高兴,像一个骄傲的小公主。但当她们走到教室时,妈妈却发现大部分的小朋友都穿着运动服,于是妈妈就问园园:“你怎么没告诉妈妈今天要穿运动服呢?”“妈妈,我不知道今天要穿运动服呀!”妈妈听了心里不免担心:“难道园园在幼儿园不专心?”??儿童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像园园的这些行为,每个孩子都出现过,只是有的孩子出现得明显些,情况重一点。其实,儿童的注意是逐渐发展的,一般来说,1~2岁的孩子,能维持7分钟的注意时间;2~3岁的孩子,能维持9分钟;3~4岁的孩子,能维持12分钟;4~5岁的孩子,能维持14分钟。? 婴儿一生下来就有注意,但这种注意的实质是先天的定向反射,是无意注意的最初形态。环境中特别的、新异的刺激会引起新生儿相应的自主神经系统活动,并表现出外在的身体活动,这就是定向反射。?随着年龄的增长,婴儿的注意逐渐有了发展。?婴儿期注意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注意选择性的发展上。1~3个月的婴儿已偏好复杂的、不规则的图形,偏好曲线、集中的或对称的刺激物。 3~6个月的婴儿的视觉注意能力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他们的平均注意时间增长,在注意时更偏爱复杂而有意义的对象,看得见的和可操作的物体更能引起他们特别持久的注意和兴趣。6~12个月的婴儿其注意对象和注意选择性在范围和内容上已进一步扩展,其选择性注意越来越受知识和经验的支配与影响,受当前事物 (或人)在其社会认知体系中的地位以及婴儿所知的自己与它们之间的关系的支配或影响。1岁以后,由于言语的出现,婴儿的注意与言语紧密联系起来,成人的言语提示或指导对婴儿的注意有一定的制约和调节作用。 ?在幼儿期,儿童的注意以无意注意为主,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有意注意逐步发展。幼儿的有意注意有一个发展过程。3、4岁时还不稳定,还需要成人有计划地提出他们能够完成的任务的要求,帮助他们组织注意。5、6岁时,幼儿开始能够独立地组织和控制自己的注意,这标志着幼儿的有意注意开始形成。但是,在幼儿期,儿童的有意注意仍具有明显的不稳定性。?除了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儿童注意的稳定性随着年龄的增长也有所发展,实验证明: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下,3岁幼儿能够集中注意3~5分钟,4岁幼儿能够集中注意10分钟左右,5~6岁的幼儿能够集中注意15分钟左右。由于游戏能引起幼儿的兴趣,所以在游戏时幼儿的注意时间比在枯燥的实验室条件下长。?注意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幼儿注意范围较小,但随年龄的增长,注意范围逐渐扩大。如小班的儿童,一般只能注意到事物外部的较鲜明的特征和动作,如火车、轮船的声音。中班儿童能注意到事物的不明显部位及事物之间的简单关系,如火车、轮船的去向和忙碌的旅客,以及他们的表情。大班儿童则能注意到火车、轮船为什么能开动,船为什么在水上不会沉等内部状况或原因。 ? 亲子互动:许特尔图表?许特尔图表是训练孩子注意的速度、范围、稳定性的一种很有效的方法。它的要求是在三张长宽各20厘米的正方形卡片上,画出25个小方格,在每个小方格内填上1~25的任意一个数字,然后让孩子看,边读边按顺序指出1~25的数字(见下图)。?
  第二章9 眼不见,心却在想?
欢欢5个月了,此时她手脚的动作和视线之间的变化比以前更协调了。这天,爸爸跟她在一起玩。爸爸拿着刚买的布娃娃逗她,她会顺着视线伸出小手做出抓取的动作,并伴有急切的“嗯呀”声。但是,当爸爸把布娃娃藏到背后的时候,欢欢就放弃了,不再去搜寻,视线又重新回到了爸爸的脸上。当爸爸把布娃娃从身后拿出来的时候,欢欢“咯咯”地笑了,并伸手去拿。?9个月时,即使爸爸把玩具藏在身后,欢欢也会试着推开爸爸,努力想拿到那个看不见的玩具。此时,欢欢已经意识到“看不见的东西”依然存在。??在生活中,大多数儿童都表现得跟欢欢一样,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她)会开始寻找“看不见的东西”,这就说明,儿童此时已经开始有了“客体永久性”的概念。?客体永久性的概念最初是由皮亚杰提出的,指的是我们关于客体基本性质的内隐的常识信念。例如,我们知道:各个客体都是相互独立的物理实体,共存于同一个空间;不管有无生命,客体的存在独立于我们与它之间的相互作用,也独立于我们与它之间所可能存在的各种心理联系。因此,我们能区分施加于客体的动作 (如看到、听到或触摸到它等)和客体的物理存在,即便失去了与它的行为联系,但我们并不认为它会自动消失。我们也知道,即使从我们的视野中消失,客体仍可能从一个位置移动到另一个位置。客体的存在和行为,独立于我们与它们之间的知觉和运动联系。?按照皮亚杰的理论,最初的婴儿分不清自我与客体,客体对儿童来说只是忽隐忽现的不稳定的知觉图像,儿童不了解客体可以独立于自我而客观地存在。儿童只认为自己看得见的东西才是存在的,而看不见时也就不存在了。当客体在眼前消失,儿童依然认为它是存在的,这就是皮亚杰所称儿童建立了“客体永久性”。客体永久性的建立标志着儿童已把主客体分化开来(年龄约在1周岁),完成了“哥白尼式的革命”,即从以自我为中心变为把自己看成是无数客体中的一个。? 育儿启示:宝宝爬行好处多?婴儿从仰卧到直立行走的过程中,爬是很关键的一步。但目前有些家长在抚养孩子的过程中怕孩子发生意外,很少让孩子爬,剥夺了孩子爬行的机会,这是一种错误的做法,因为爬行对孩子来说好处多多。?爬行本身是婴儿运动发育的一个过程。在爬的过程中,婴儿的躯干和大腿相继离开地面,最后脚掌接触地面来支撑全身重量,完成直立姿势。爬行动作对婴儿身体的全面活动、四肢的协调动作,以及全身各关节的运动都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可以说,爬行活动了全身,锻炼了全身的骨骼、关节、肌肉和内脏各器官。此外,通过爬行,孩子能开扩视野,接触到更多的外界环境,有利于他感知觉的发育。总之,会爬的孩子在这个年龄阶段,他的运动协调能力、对外界事物的反应能力和认知水平,都比不会爬的孩子好得多。?有人曾做过一项研究,发现爬行能促进儿童的客体永久性发展。研究者选取了八个半月的婴儿作为研究对象,并将这些孩子分成三组,分别为不会爬、不会爬但使用学步车、手膝爬行。结果发现,不会爬但使用学步车的婴儿和手膝爬行婴儿的客体永久性发展水平高于不会爬的婴儿,其中尤以爬行经验在9周以上的婴儿表现最佳。?这一研究结果说明,爬行等运动经验与客体永久性水平的关系并不仅仅来自成熟对二者的制约,爬行等运动经验对婴儿客体永久性的发展具有明显促进作用。?因此,家长千万不要因怕脏、怕摔而不给孩子爬的机会。当孩子6~7个月时,父母就应经常教他爬的动作,8~9个月时训练他用手和膝盖爬行,使他愈爬愈好,愈爬愈快,直到他能自行站立和行走为止。?
  第二章10 牛奶一样多吗?
四岁的贝贝看到妈妈在厨房里忙,便走了进去。在厨房的桌子上放着完全相同的两瓶牛奶。她看到妈妈打开其中一瓶,把里面的牛奶倒进一个玻璃杯里。她的眼睛溜溜地转,目光从那只仍装满牛奶的瓶子转回到杯子。这时妈妈突然记起她在一本心理学书上读到的情况,便问:“贝贝,是瓶子里的牛奶多呢,还是杯子里的牛奶多?”贝贝的回答却出人意料,她指着仍装满牛奶的瓶子奶声奶气地说:“这里的牛奶多。”??假如你只有四岁,那你也可能会跟贝贝有一样的答案。因为一般来讲,七岁左右的孩子才能明白同一液体不管倒到什么地方体积都是不变的。贝贝只有四岁,如果她只是一般的小孩,当她看见瓶子里的牛奶比杯子里的牛奶液面高很多,她会认为是瓶子里的牛奶较多。?守恒实验:儿童还没有形成液体的守恒概念皮亚杰曾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向儿童呈现两个一模一样的瓶子,两个瓶子中装有相同数量的液体。在儿童认为两个瓶子装有相同数量的液体后,实验者将一个瓶子中的液体倒入一个比较高但比较狭小的瓶子里,并问:“这个瓶子(较高的一个)里的水与这个瓶子(比较矮的瓶子)的水一样多、较少还是较多?”四、五岁的儿童经常说较高的瓶子里的水比较多,而七、八岁的儿童已认识到液体的数量没有变化,尽管知觉外表发生了变化。?为什么会出现截然相反的答案呢?皮亚杰认为,那是因为四、五岁的孩子只注意到高瓶子里液体的高度超过了矮瓶子,将注意力集中到了事物变化的一个方面或一个维度,不能同时注意事物变化的两个方面或两个维度,因而做出了错误的判断。?下图所示的实验,阐明了物质守恒(物质的数量并不因为其形状或排列的变化而改变)。用五角星进行的实验表明的是数量守恒(认识到所呈现的客体数量并不因为对客体的重新排列而改变)。在典型的数量守恒实验中,先向儿童呈现两排一模一样的五角星,在儿童同意两排五角星的数量是一样的之后,将其中一排摊开。四、五岁的儿童可能会说较长的一排五角星比较多,因为他们专注于一个维度(长度),并且使用的是知觉线索而非逻辑原则,而七、八岁的儿童则能够在心理上逆转运算(移动五角星使其恢复原来的长度)、去中心化(既考虑长度也考虑密度),并且能够使用同一性原则推论出重新排列并不改变一排五角星的数量。?守恒任务举例皮亚杰的守恒实验说明,小孩子的能力是有限的,复杂的推算对于他们是比较困难的。我们不能苛求他们,要尊重他们,要尊重他们的心理发展阶段,不要揠苗助长。? 小测验:宝宝理解守恒了吗??1?数量守恒的小测验?父母先摆上5支铅笔,让宝宝数数。4~5岁的宝宝应该会数到5了,如果宝宝还不会,可以少放几支。宝宝数完后会报告有5支。然后,父母把铅笔放进一个纸盒里,再问宝宝盒子里有多少支铅笔。如果宝宝已经形成了守恒概念,他马上就会说是5支,反之,他就会认真地重新数一遍铅笔。?将5颗白色围棋子摆成比较紧凑的一排,黑色围棋子在下面摆成比较松散的一排,如下图所示。?问宝宝:“黑棋子和白棋子哪个多,还是一样多?”还没有形成守恒概念的宝宝通常会说松散的那排棋子更多。?2?长度守恒的小测验?父母准备好一盒火柴,和宝宝一起数出4根,将它们摆成一条直线;然后再数出4根,摆成“M”形,如下图所示。?问宝宝:“上下两条线,哪条比较长?”宝宝若是已形成了守恒概念,就会给出正确的回答——一样长,否则,他会说上面直的那条线长。?3?容量守恒的小测验?父母在宝宝面前放上两个透明的玻璃杯,一个矮矮胖胖的,一个又高又细的;再准备一盆水和一个舀水用的碗。让宝宝各舀一碗水倒进两个玻璃杯里,问宝宝:“哪个杯子里的水多?还是一样多?” 已形成容量守恒概念的宝宝会说一样多,否则,宝宝很可能会说又高又细的杯子里的水更多。?4?质量守恒的小测验?准备两块同等体积的橡皮泥,然后当着宝宝的面将其中一块分成3份,将另一块分成5份,让宝宝数一数。等他数完后,问宝宝:“刚才两大块橡皮泥,哪块多啊?还是一样多呢?”如果宝宝已形成了守恒概念,他会给出正确的回答,说一样多。
  第二章11 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
鹏鹏是个4岁的小家伙,特别招人喜欢,一天,家里来的一位客人问他:“嘿,鹏鹏,你有兄弟吗?”?“有。”鹏鹏很自豪地说。?“他叫什么名字?”客人问道。?“他叫龙龙。”鹏鹏说。?“那,龙龙有兄弟吗?”客人故意逗小家伙。?这下可把鹏鹏难住了,龙龙有兄弟吗?他很认真地思考了一会,很肯定地说:“没有!”??看到鹏鹏的回答,你一定会觉得很好笑。但是,如果你也只有4岁,那么你的回答很可能会和鹏鹏一样,因为此时的儿童是以自我为中心的。由于2~7岁的儿童的心理表象与直接知觉到的事物的形象联系十分直接,也十分密切,因而形成了这一时期思维另一个特点:自我中心。所谓自我中心就是指儿童往往只注意主观的观点,不能向客观事物集中,只能考虑自己的观点,无法接受别人的观点,也不能将自己的观点与别人的观点协调。?皮亚杰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来测验儿童的自我中心的思维特征:布置一个风景秀丽的假山模型,模型包括三座高低、大小和颜色不同的山,先让儿童从四个方面仔细进行观察,而后交给儿童四张这座山的侧景照片。实验者再让一个布娃娃在山的各处走动,当布娃娃停留在山的某一侧面时,令儿童从四张照片中取出一张布娃娃面对的山的风景照。结果,受试儿童取出的照片并不是娃娃面对的那座山的照片,而是他自己面对的那座山的照片。这个实验说明,幼儿还不会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来观察世界、分析问题,只能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去看问题。?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发现幼儿有自我中心思维的特点。如幼儿知道自己有个哥哥或姐姐,但不知道他的哥哥或姐姐是否有(他)弟弟。又如,儿童很早就能认识自己的左右手,却要隔很长一段时间才能分清别人的左右手。? 育儿启示:帮孩子走出自我中心?自我中心是儿童早期自我意识发展的一个必然阶段。帮助儿童走出自我中心,父母需要采取科学的教养方式。在正确认识儿童自我意识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父母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促进儿童自我意识的健康发展。?1?转移家庭注意的焦点。为了避免孩子的自我中心,父母应有意识地转移家庭注意的焦点,把孩子视为独立的一个人,一个与其他家庭成员平等的人。这样就会使孩子能正确地认识自己,也看到别人。?2?引导孩子设身处地地想到别人。帮孩子走出自我中心,需要父母的引导。作为家长,应通过讲故事、做游戏和比喻等手段引导孩子认识他人、理解他人、同情他人,促进孩子从“自我”走向“他人”,由自己想到别人。?例如,一对父母带着孩子去拜访朋友,朋友家的孩子正在吃苹果,朋友就叫自己的孩子拿一个苹果给来玩的孩子吃,但孩子不肯,朋友就开导他说:“小朋友到我们家来玩,我们应好好地招待人家。如果你去别的小朋友家玩,人家只顾自己吃东西而不给你吃,你会高兴吗?”孩子说:“不高兴”。朋友接着说:“对呀,所以我们要给小朋友吃,他才会高兴呀。”通过一个比较,朋友家的孩子就拿出苹果了。?3?让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过度保护、封闭,会使孩子失去与他人游戏的机会,也会使孩子失去认识他人价值的机会。在集体活动中,能使孩子品尝到成功带来的喜悦,体验到与他人合作的意义,从而走出自我中心。
  第三章 儿童语言的发展第三章1 孩子在“咿咿呀呀”地和你“聊天”
自从牛牛出生,妈妈每天都跟他有说不完的话,说话时也总是用充满母爱的目光注视着他的眼睛。无论做什么事情,妈妈都要用语言告诉牛牛,比如“牛牛尿湿了,没关系的,换块尿布,就舒服了”,“牛牛,饿了吧,来,妈妈抱你吃奶”……牛牛7个月了,一天,牛牛吃完奶,冲着妈妈“哼”了一声,妈妈学着他也“哼”了一声,他又发出一声“哎——”,妈妈又模仿他,继而他又变化了音调发出“啊——”,牛牛看妈妈学他,更加高兴。于是,一会儿大声,一会儿轻声,一会儿短音,一会儿长音地说个不停。?婴幼儿自满月之后就开始越来越多地发出不同的单音节。百天后,开始能够像唱歌似的发出一些连续的单音节,并出现了简单辅音。?婴幼儿在第一和第二个月期间就会用独特的喊叫声来表达他的喜悦之情,慢慢地就会越来越多地用兴奋的发音来替代喊叫。?这一时期的婴幼儿不仅喜欢与别人“聊天”,而且还经常自言自语。例如,清晨醒来时,喝完奶后,他都会躺在小床上,一边玩耍,一边咿咿呀呀地说个不停,自得其乐。?婴幼儿的言语能力是从模仿成人的声音开始发展的。?大约5个月左右的儿童进入了牙牙学语的阶段,所谓牙牙语就是类似于成人语言中所使用的那些音节的重复。这个时期的儿童会发出和语音极为相似的声音,并能将辅音和元音相结合连续发出,如把辅音b、m和元音a相结合连续发出,形成ba—ba—ba,ma—ma—ma,类似于“爸”、“妈”等单音节语音。其实这些声音对婴儿毫无意义,此时婴儿能发出的声音很多,不限于母语的声音,而且不同种族和生长在不同社会文化环境下的所有婴儿发出的声音都很相似。聋儿在此时期也会像正常婴儿一样发出牙牙语,只因他们缺乏听觉反馈,其牙牙语停止得比正常儿童早。?婴儿约自第9个月起,牙牙语的出现率达到高峰,已能重复不同音节的发音,还能发出同一音节的不同音调。这时的婴儿还能调节自己的发音以适合于当时的情景,当婴儿在小床内看一个运动着的物体和坐在妈妈膝上看这个物体时,其牙牙语发音不同;坐在妈妈膝上比坐在爸爸膝上的发音又要高些。虽然婴儿的牙牙语听起来像语音,并常具有升降调,但它们仍然是无意义的,是不能被理解的。?牙牙语的作用并不在于儿童通过牙牙语掌握特殊的感觉运动技能,也不在于能具体地发某个音以便以后使用,而是通过牙牙语,学会调节和控制发音器官的活动。这是以后真正的语言产生和发展所必需的。? 育儿启示:了解宝宝的牙牙学语?了解宝宝的牙牙学语过程对父母很有帮助,它能让父母知道宝宝在干什么,他想干什么,从而做出正确的应答。?1?新生儿?新生儿对语言的反应比其他声响更为敏感。当一个月大的婴儿听到一种陌生的声音,特别是陌生人的说话声时,吮吸奶瓶的速度会加快。?2?2个月大的婴儿?他们大多已能发出响亮的“啊啊”声了,尽管他们还不能用语言跟你交谈,但他们会尝试着和你交流,或对你的微笑和声音做出反应,他们会努力地试图学着以成人的方式和你沟通。例如,听到你的说话声时,孩子就会发出咿咿呀呀声,似乎是想和你说些什么,并期待着你的回答,然后他再做出反应。?3?3个月大的婴儿?他们开始能分辨出不同人的说话声,这正是学习语言过程中的一个最为基础的环节。?4?6个月的孩子?他将继续他的牙牙学语,而且会时不时地故意以喊叫的方式来引起你的注意。当你和别人说话时,要是他也在一旁,尽管他并不一定明白你们在说些什么,但是他仍然会仔细倾听,同时还会观察你们各自的反应。此阶段孩子的牙牙学语已变得非常动听,当你为他哼唱一曲童谣时,他会试图模仿你的歌声。?5?1周岁的孩子?此时,他的牙牙学语明显变得更为频繁、复杂,因为在他的话语之中开始加入了他所知道的音节,并用类似句子的短语把它们拼读出来——你应该知道他就要说话了。在不久的某一天,孩子也许会说出第一句真正的话。在这句话中,他所选择的那几个词语必定是对他十分重要又十分熟悉的人物或东西的名称,如妈妈、爸爸、奶瓶、布娃娃等。?
  第三章2 孩子说出的第一个有意义的单词?
毛毛刚过完1岁生日,近来毛毛的嘴里总是发出“ba—ba”的声音,这可乐坏了爸爸,一回家就让毛毛叫他“爸爸”,也不管毛毛正在玩还是已经困了。有时毛毛看着他,迟迟不肯张口,爸爸就没完没了地招呼毛毛叫“爸爸”。妈妈觉得毛毛只是发出类似“爸爸”的声音,不像爸爸说的是因为认出他才叫的。??从生理发展的角度看,儿童最初开口发音不是有目标、有指向地称呼别人,而是无意识地发出一些简单的音节,常常是容易上口的“ma—ma”、“ba—ba”、“ya—ya”、“yi—yi”,这些“前奏曲”尚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言语。?有人说自己的孩子在9个月之前就能理解成人的某个词语,但贝茨及同事的研究否定了这一说法。实验者问一个6个月大的婴儿“灯在哪儿”时,婴儿能抬头看着天花板来作答,他们还发现,即使天花板上无灯管,婴儿也会抬头去注视,当发现上面没有灯时,也不会表现出困惑。这个实验表明,婴儿并没有真正理解成人的言语,这只是对成人特定言语活动的一种特定的反应,是条件反射作用的结果。?许多研究表明,婴儿从第9个月开始才能真正地理解成人的言语,并按照成人的言语吩咐去做相应的事情,做相应的动作。如跟婴儿说“跟阿姨再见”,他就会摆摆手,但这都是在成人不断重复的吩咐和带领下才会做出的动作,到11个月时婴儿能对成人的吩咐马上做出反应,当听到妈妈说“跟爷爷奶奶说再见吧”的时候,婴儿马上就会伸出小手做“再见”状。到12个月左右,婴儿对词语的理解和表达能力逐步发展,促进了言语的产生。?心理学界一般都以第一批词的产生作为婴儿言语发生的标志。对于“第一批词”的含义,欧美心理学家认为婴儿说出第一个与某一事物有特定指代关系的母语中的词就标志着言语的发生,而我国心理学家则把婴儿最早说出的第一个有概括性意义的词作为第一批词,因此我国通常认为婴儿言语发生的时间基本在10~14个月之间。?儿童在1岁到1岁半左右开始说出有意义的单词,看到父母时能分别叫“爸爸”和“妈妈”。这个时期儿童会用一个单词来表达一个更为丰富的意思,如儿童此时会说“兔兔”,那么他想表达的并不只是“这是兔子”,而且还会有“兔子可爱”、“我要兔子玩具”等。就这样儿童用某个单词来表达某件事或自己的感觉、意愿等。? 育儿启示:促进婴儿言语发展的基本方法?1?3个月以后的婴儿已经开始熟悉人的说话声,因此,当婴儿处在清醒、愉快的状态时,父母或成人应该尽可能多地同他说话。谈话时要考虑到婴儿是否注意,是否感兴趣。谈话的速度要适当,发音要清晰,语调要柔和,态度要自然。?2.据有人研究,4~5个月的婴儿已能通过叫喊的方式去影响别人,因此,父母或成人要注意婴儿愉快的叫喊或“咿呀学语”,并能及时地做出反应,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同他说话。?3?有意识地训练婴儿的发音器官是特别重要的。如教他进行如下的发音训练:妈—妈、爸—爸、拉—拉、打—打、哥—哥、姐—姐等,使婴儿的唇、喉、舌、鼻等发音器官受到训练,增进发音器官的活动能力(7个月以后的婴儿对重复发音已有模仿性,9个月以后模仿的积极性更强)。?
  第三章3 千万别错过孩子语言发展的关键期?
我们都知道印度狼孩卡玛拉的故事,当卡玛拉回到人类社会后,始终不能适应人类的生活,无论怎么训练都难以恢复正常的智力水平。她17岁死去时的智力才达到3岁半儿童的水平,仅知道一些简单的数字概念,学会了50个单词,能讲一些简单的话。??卡玛拉的例子说明,由于她错过了智力和言语发展的关键时期,以致后来的教育也没有起到太大的作用。?正常情况下,婴儿主要是在后天环境中接受语言的不断刺激,通过模仿成人的语言,逐渐学会说话的。一般认为,整个婴儿期是学说话的准备期,2~3岁是学习口语的最佳年龄。这时只要母亲抓住时机多和婴幼儿说话,不论其能否做出反应,利用孩子喜欢“语言游戏”的特点,反复发某个音或某些章节甚至某些词语使他感到兴奋、喜悦。2个月左右的婴儿,当母亲与他说话时,可发现其小嘴一动一动开始做出回答,这就是母婴对话的萌芽。6~7个月的孩子开始认生,这时父母应给他看各种景色、事物,听各种声音,同时用语言告诉其内容,使他留下记忆,为学习口语打下良好基础。当孩子能理解大众说话的意思时,可采用“模仿游戏”、“命名游戏”等方法促进孩子语言的发展,如喂饭时说“饭饭”,离开时说“拜拜”之类。?尽管心理学界对关键期的具体时间仍有分歧,但对语言发展确实有个关键期的看法则是一致的。一般认为口头语言学习的关键期是2~3岁,书面语言学习的关键期是4~5岁,所以人一生中学习语言最好的时期是1~5岁。这时期孩子的语言学习既轻松,又迅速,是任何成年人都无法比拟的。若训练不当,5年光阴,稍纵即逝,父母们千万别错失良机。? 育儿启示:儿童学习语言要把握关键期?心理学家指出,2~5岁是儿童学习语言的最佳年龄,2~3岁是儿童学习口头语言的关键期。作为家长,应当抓住幼儿学习语言的关键期,积极发展儿童的语言能力,以免错过语言发展的关键期,使孩子形成不善交谈、害怕在众人面前讲话的性格。家长在帮助幼儿学习语言时,可以参考以下方法。?1?多给孩子语言交际的机会。例如,经常同孩子谈话,教孩子说歌谣,让孩子讲故事,等等。?2?积极发展儿童的语言能力,在儿童已有的词汇和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扩大和丰富儿童的语言。例如,有意识地让孩子叙述见到的事情,并注意纠正错误用词和多余的话。讲得正确要及时鼓励表扬,使孩子养成正确的语言表达方式。?3?对于儿童语言中的错误和缺点,不要嘲笑,不要故意重复他的错误和缺点,要进行正确示范。儿童的语言特点主要是模仿,而理解、识别的能力较差,周围的人有语言上的错误,孩子能像镜子一样反映出来。家长应鼓励、督促孩子讲普通话,尽量不让孩子同说话粗鲁、口齿不清的人接触,要让孩子向广播、电视里的语言学习。?4?鼓励儿童多说话,如果有条件,还可以让孩子学习一门外语。对孩子学习外语,要求不必过高,可在学习母语的同时,教一些简单的句子和单词。在幼儿期间学习的外语,对孩子进入学校及长大成人后的外语学习,其作用是非常深远的。?
  第三章4 从单词句、电报句到复合句的转变?
婷婷两岁半了,妈妈发现:最近一年来,婷婷的语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年前,她只能说几个简单的词语,而且发音还不清晰,外人很难听懂她在说什么,可现在,她的小嘴里经常“蹦”出一些新词来。一天,妈妈正在做饭,婷婷跟在妈妈的屁股后面,闹着要去肯德基,妈妈被她闹得很烦,就说了她几句,没想到她竟然跑到爸爸那里去告状:“妈妈坏,骂婷婷,不理妈妈了。”爸爸见婷婷一口气说了这么多,很诧异,因为之前婷婷很少一口气说这么多句子,她只会说诸如“妈妈做饭”,“爸爸上班”之类的简单句。??1岁到1岁半的幼儿,是在婴儿后期“初懂人意”(能够听出10~20个词和说出几个词)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对言语的感知阶段。这时,幼儿大约可以理解40~100个词,但是,很少主动使用,表现得很被动。1岁半到2岁的幼儿有了明显变化,学习语言变得主动了,表现为经常向成人发问,让成人教他说出各种事物的名称。这时幼儿言语发展的速度加快了,到2岁末期,大约可掌握近300个词。到3岁末期就可掌握近?1 000?个词,因此,有的心理学家认为,3岁的孩子已掌握了本民族的基本语言。?儿童语句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这个过程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单词句、简单句和复合句三个不同阶段。?1.单词句阶段?儿童在1岁到1岁半左右开始说出有意义的单词,看到父母时能分别叫“爸爸”和“妈妈”。对一些经常接触的人和物已能在不同情况下正确地称呼,表现出一定的分化和概括。但最初这些单词只是作为事物或动作的一般标志,随后不久就出现了单词句。?单词句指儿童用一个单词来表达一个比该词意义更为丰富的想象力意思。如儿童用单词描述某个情境、事件,或表达自己的愿望、感觉状态等,往往是成人需要用一个句子才能表达的内容。我国儿童在学单词和使用单词句时习惯用叠音词,如“球球”、“抱抱”等。当儿童说“球球”时,随着不同的情境可能表达几种不同的意思,如“这是球球”,“我要球球”,或“球球滚开了”等。儿童有时还能用不同语调来表示描述、请求、提问等各种意图。?2.简单句阶段?由于幼儿掌握词量的增加,所以,这时一个句子一般要包括两三个或三四个词。如“爸爸上班”、“妈妈再见”等。这种句子在表达一个意思时虽较单词句明确,但其表现形式是不连续的、简略的、结构不完整的,好像电报式文件,故又称为电报句。1岁半岁到2岁的儿童在说出电报句的同时开始能说出结构完整而无修饰语的简单句。2岁儿童在句子中极少用修饰语,有时即使形式上似有修饰语,如“老伯伯”、“大积木”等,实际上是把整个词组当做一个名词来使用的。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儿童无修饰语的简单句会逐渐减少。?3?复合句阶段?研究发现儿童在2岁时开始说为数极少的简单复句,4至5岁时发展较快。?复合句主要有联合复句和主从复句两大类。联合复句是儿童比较容易掌握的,在联合复句中出现最多的是并列复句。如“爸爸排排坐,颖颖吃饭”;“我没有看过电影,我只看过电视”。其次是连贯复句和补充复句。连贯复句如“吃好饭以后,我在家里找小华玩了一会儿,就看电视了”。补充复句如“我搭东西,我搭桥”。主从复句反映了较复杂的逻辑关系,因此对儿童来说是较难掌握的。在主从复句中出现较多的是因果复句,如“这个汽车坏掉了,不好玩了”;“小朋友看到小佳好玩,就都喜欢她”。在各年龄组间复合句的复杂程度有差异,年龄越大结构越复杂,但在句型分布上并没有明显的差异。?幼儿的复合句中最显著的特点是结构松散,缺少连词,仅由几个单句并列组成。虽然多数汉语的联合复句允许省略连词,但主从复句多半需要连词。儿童在3岁时开始使用极少数连词,以后虽逐年有所增加,但直到6岁,使用连词的句子仍不多,仅占复合句总数的四分之一左右。? 育儿启示:父母应关注儿童发育的敏感期?儿童期是孩子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其体格、智力、心理等方面都在不断地发育,而且都有各自的敏感期。在这些时期采取措施,可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以下年龄段是父母务必记住的。?语言敏感期(0~6岁):当婴儿开始注视大人说话的嘴形,并发出牙牙学语声时,他的语言敏感期就开始了。?秩序敏感期(2~4岁):幼儿的秩序敏感力常表现在对顺序****习惯、所有物的要求上。如果成人没能提供一个有序的环境,孩子便“没有一个基础以建立起对各种关系的知觉”。当孩子从环境里逐步建立起内在秩序时,智能也因而逐步建构。?感官敏感期(0~6岁):孩子从出生起,就会借着听觉、视觉、味觉、触觉等感官来熟悉环境、了解事物。3岁前,孩子透过潜意识的“吸收性心智”吸收周围事物;3~6岁时则更能具体地透过感官分析、判断环境里的事物。?对细微事物感兴趣的敏感期(1?5~4岁):父母由于忙碌,常会忽视周围环境中的微小事物,但是孩子却能捕捉到其中的奥秘。因此,如果孩子对泥土里的小昆虫或衣服上的细小图案产生兴趣,这正是培养孩子具有巨细无遗、综理密微习性的好时机。?动作敏感期(0~6岁):两岁的孩子已经会走路,是最活泼好动的时期,父母应充分让孩子运动,使其肢体动作正确、熟练,以帮助其左、右脑均衡开发。?书写敏感期(3?5~4?5岁),阅读敏感期(4?5~5?5岁):孩子的书写能力与阅读能力虽然发育较迟,但如果孩子在语言、感官、肢体动作等敏感期内得到了充分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两根手指吹口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