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种鼓励方法最利于鼓励孩子成长唯美句子

家庭教育,没有比鼓励更好的方式了!哪种鼓励方法最利于成长?_突袭网
当前位置&:&&&&家庭教育,没有比鼓励更好的方式了!哪种鼓励方法最利于成长?
热门标签:&
家庭教育,没有比鼓励更好的方式了!哪种鼓励方法最利于成长?
编辑:李利平
在教育孩子这件事情上,我不知道除了鼓励,还有什么其他的方法!――教育孩子,信任、理解、鼓励永远优于打骂和批评,家庭教育方面更是如此!这是教育专家和大多数家长的共识。但是,鼓励孩子就是一句空洞的夸奖“你真棒”吗?真正有效的鼓励方式有哪些?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来说,更适宜用“物质奖励”还是“精神奖励”?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奖励”孩子的“学问”。“物质刺激”还是“精神鼓励”,你会怎么选?鼓励分为两种:一种是话语上、精神上的鼓励、赞扬、期许……另外一种就是物质上的“直接”奖励。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两种奖励方式应是相互配合的。虽然有些家长并不赞成物质奖励,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是会有意无意地使用物质奖励的方法。例如:孩子假期里写作业很磨蹭,有的家长就会说:你好好写,完成了咱就去超市买东西。孩子很快就能完成作业。实际上,这就是物质奖励。物质刺激的优势是“见效快”!例如:提前完成作业就奖励玩具车一辆、考试90分以上去游乐场一次、考试前十名奖励假期旅游……这些奖励方式直观具体,让孩子获得很明显的成就感,往往能立竿见影改变孩子的行为习惯。但物质刺激的弊端也很明显:效果不能持久,还容易形成依赖。一开始,物质刺激的效果会很明显。但长此以往效果就会消退,而且还有可能造成“欲望膨胀”,要求的奖励层层加码等副作用。尤其是在遇到棘手的问题时,习惯于物质奖励的孩子会出现缺乏毅力,不能坚持等情况。从年龄角度来考虑,幼龄儿童更适宜采用“物质奖励”,孩子的感受更直观,改变行为习惯的效果也更明显。而12岁以上的孩子们,已经具备了很强的自主意识,要注重发挥孩子的主观能动性,精神奖励的作用明显优于物质奖励。当然精神奖励不仅仅是语言上的鼓励、夸奖,父母对孩子的信任、支持、期许也是重要的精神鼓励。鼓励孩子不仅仅是 “你真棒”,夸孩子要具体!很多家长经常鼓励孩子,但说来说去就是“你真棒!”“你能行!”这几句话,孩子都听烦了,起不到效果。鼓励越具体越好!不仅要肯定孩子做得好,还要指出好在什么地方。让孩子及时知晓自己的优长,并且在家长的鼓励下不断坚持,把偶然的行为内化为习惯。这里分享一个小技巧:多夸“努力”,少夸“聪明”。美国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让两组孩子完成不同难度的拼图,一组孩子不断得到“你很聪明”的称赞;另一组则得到“你很努力”的称赞。结果证明:“努力”组比“聪明”组更敢于挑战困难的任务,在面对困难的时候,“聪明”组会紧张、沮丧;“努力”组却毅力顽强,成功率明显提高。原因就是:常夸孩子“努力”会引导孩子把成就归结于自己的辛勤付出,让孩子更有毅力;而夸孩子“聪明”则是把孩子的成就归结于“天资聪慧”“天赋异禀”等先天因素,让孩子为了保持“聪明”而变得保守,害怕失败。鼓励孩子还要注重时机鼓励孩子还要注重时机,不仅是“锦上添花”,还需“雪中送炭”。例如,在孩子取得好成绩,春风得意的时候,需要家长的肯定;在孩子成绩不理想,学习困难的时候,更需要家长“雪中送炭”,变批评打骂为理解沟通,用鼓励的方式带孩子突破阴霾,走出困境。鼓励幼龄儿童,要注意呵护他的成就感,不做“越俎代庖”的事情。例如,有一个很有趣的小故事:说孩子连续用几个月的时间来搜集一种卡片,为了得到一整套,竟然到了废寝忘食的程度。但是当孩子快要成功的时候,妈妈可怜他如此辛苦,便去超市买了一整套送给他。当孩子看到这个“特殊的礼物”时,嚎啕大哭……我们的家长切记不要干这样的事情。优秀公众号推荐黄土地:Huangtudi555更多精彩 >>>哪种学制,更有利于孩子成长(教育视界)(组图)_网易新闻
哪种学制,更有利于孩子成长(教育视界)(组图)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安徽省的两名学生在第二课堂上展示剪纸作品。
  刘勤利摄(人民图片)
  在广西南宁市一所学校,几名学生举手准备回答老师提问。
  陆波岸摄(人民图片)  在人们习惯了小学六年、初中三年的“六三”制后,一种小学五年、初中四年的“五四”制近年来也在部分学校里推行或试点。不久前,北京市丰台区公布“十二五”时期教育事业发展规划,规划明确提出,未来5年该区将尝试“小学五年、初中四年”的学制改革。一石又起千层浪,关于义务教育学制改革的问题又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引发了新一轮讨论。这一改革是利是弊?
  到2010年底,我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达到100%,小学五年巩固率达到99%,初中毛入学率达到100%。在基本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目标的前提下,如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如何让学生更全面、更健康地发展,学制改革无疑是其中重要的一项内容。
  “六三”制是我国的主导学制,部分学校实行“五四”制
  多年来,学术界对义务教育阶段学制改革展开了多种讨论;在实践中,以北京景山学校为代表的很多中小学校也一直不断地对学制改革进行着有益的探索。
  北京景山学校创办于1960年,它是一所专门进行城市中小学教育改革试验的学校。从建校起,学制改革就是本校教育改革试验中重要的一项内容。1982年学校把“六三”制改为“五四”制,并提出小学、初中九年一贯无淘汰制。另外,北京景山学校小学语文、数学都是使用本校自编教材,其中九年一贯小学语文及数学实验教材已经被教育部批准为实验教材,在全国很多学校里推广使用。
  2004年,上海市义务教育阶段全面实行“五四”制,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当时就曾引发了一轮关于义务教育学制的讨论。综合全国各地的反映,大致分为三种态度:一是实行两种学制并存的自由选择,以北京为代表;二是对“五四”制暂不推行,以广州为代表;三是由“五四”制向“六三”制过渡,以湖北为代表。
  北京市丰台区的《丰台区“十二五”时期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是今年5月公布的。纲要提出,未来5年该区将通过资源共享、特色衔接等方式,重点推进东高地单位型和方庄地区型集群学校建设,并尝试“小学5年、初中4年”的学制改革。据北京市丰台区教育委员会主任冯晓光介绍,该区东西狭长,学校分布较散,不利于资源整合和共享。教育集群建立后,同一地区的学校可以资源共享,这不仅包括硬件设施,还包括师资。冯晓光举例说:“比如,一个学校缺某学科的老师,另一学校却有这一学科的富余老师,这些富余老师就可以跨校兼课。现在小学阶段的学习压力不大,而中学阶段学习压力比较集中,如果能够改变一下学制,可以使这种状况得到缓解。”
  广州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将“五三”制改成了现在的“六三”制。“近几年学生上学年龄已经提前了1岁,由7岁变为6岁,学生读到六年级时也只不过11岁左右,年龄还比较小,还是读小学比较恰当。”北大附中广州实验学校的钟婉明老师说:“虽然现在孩子成熟较早,青春期也来得较早,但是学习能力和自理能力还比较差。”
  安徽省合肥市一些教育界的领导及专家,早在10多年前就提出学制改革问题,并且在部分学校进行了“五四”制的试验。于是,先后有合肥市长江路三小、合肥市南门小学、合肥蚌埠路二小、合肥市第三十八中学等学校进行了“五四”制试验。后来因种种原因,部分学校中途停止了试验,一直坚持的学校在艰难的探索中目标越来越明确,同时也取得了一定成效。
  教育改革忌跟风,“五四”“六三”优劣见仁见智
  一些“五四”和“六三”制学生的家长一起探讨后认为,个别小学读5年的同学,数学基础不如小学读6年的同学扎实,比如小数运算,课余和假期需要去补习。若读6年,就有大量时间可以不断练习,基础自然很扎实,不用去补习班。但是初中读4年确实比初中读3年的同学学习时间长、负担轻、质量高。
  “小学5年完全可以完成教学阶段的任务,初中阶段4年有利于减轻过重的课业负担。”进行了20多年学制改革的试验,北京景山学校校长范禄燕认为,“五四”制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一种比较好的学制。
  而许多学校的老师都支持“六三”制,其中一个原因是现有教材编制较难、较深,按照5年的小学授课时间老师根本讲不完内容,因此学校出现了不停地加课的情况,学生吃不消,老师也直喊累。
  合肥市第四十二中学的方立平老师一直提倡“五四”制。他用龟兔赛跑的故事做了一个假设:如果能使兔子振奋起来,肯定会用较少的时间跑在乌龟前头。可是长期以来,我们总有这样一个思维定势:寄希望于兔子睡大觉,而想办法使乌龟锲而不舍,去夺取最终胜利。
  有不少教育专家认为,“六三”制已是我国的主导学制,不宜轻易变动。新中国成立前“六三”制曾稳定了近30年,行之有效。新中国成立后的反复中也屡次施行“六三”制,积累了不少经验。何况,它在我国现行学制中已占主导,也是当今世界学制最通行的一种,没有必须舍弃、另起炉灶之理。而且,已有小学六年级校舍、师资等“搬”不到初中去,徒增初中办学条件的紧张,浪费本已十分短缺的教育资源。
  杭州市安吉路实验学校在经过多年的“五四”制后,校长骆玲芳的看法异曲同工:“教育不能跟风。我们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办教育。要想改变学制,一定要做好师资、经费、设备等方面办学条件的准备工作。随意改变学制是违背教育规律的,毕竟孩子的认知水平是随年龄增长而增长的,提前学习,只会让学习困难生增加。”
  “从‘五四’制试验的选点来看,大部分是经济文化中等程度以上的地区。在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还有相当数量的没有受过正规培训的民办教师和代课教师,在这样的师资条件下,小学5年不一定能合格地学完原来6年的内容。另外,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学校为双语教学,用6年时间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已经很困难,再缩短一年必然会导致教育质量的下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部长李家永分析,选择“六三”制不必增加校舍、师资等即可实现,同时也不会导致过多的家庭教育支出,可以防止辍学流失率上升。
  以促进学生整体发展为前提,义务教育学制分段可多样性
  《上海教育》杂志副主编、上海教育新闻中心主任沈祖芸认为,判断一个学制是否合理,是否具有生命力,最主要的还得看它是否有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否有利于学校办学质量的提高,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
  学制改革需要认真研究学校教育的性质、方针、目标、任务、入学年龄、修业年限等一系列问题。义务教育作为普及教育,应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方针和如何做人的培养目标及相应的教育任务,在此基础上才能确定义务教育的弹性入学年龄和修业年限,并进行与其学制配套的相关改革,从而达到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和学生整体素质的目的。
  对于学制问题,广州康乐小学的一位老师提出了新的看法,即最好不要将九年义务教育分成小学和中学两个阶段,应该推行九年一贯制。他说,无论是小学还是初中,都是义务教育,如果这个阶段的孩子都在同一个大的教学环境下学习,更便于交流和成长。而且学生在心理上也不会觉得六年级到七年级是一个坎,在同一个环境中就可以很自然地升上去。这就需要对现有义务教育资源进行大的整合,并加强有效的管理。
  著名教育学者黄济、王策三主编的《现代教育论》中提出,义务教育学制分段应多样化。我国义务教育规定为9年,把发展义务教育的责任交给了地方,即规定了义务教育管理上的地方分权性质。
  因此,我国义务教育学制的改革,应走出一味着眼于学段划分的模式,在实行素质教育和弹性学制的总原则下,明确义务教育的性质,提出小学、初中的具体教育方针,确立义务教育阶段合理的培养目标、任务以及入学年龄和修业年限;进行其课程体系与内容、教学方法及评价体系的配套改革,从而达到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和学生整体素质的目的。
本文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鼓励是孩子成长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