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语文教学中怎样发挥学生主体意识形态工作主体责任

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参与,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
我的图书馆
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参与,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
研究心得或反思:
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参与,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
子课题组&&& 语文组
主体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因而,教育的过程必须强化对学生进行主体性意识的培养——培养起学生的独立性、主体性和创造性。脱离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全面发展是不可能的,主体教育必须贯穿教育的全过程。&&& &体性是属于人本的东西,是人内在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是属于人内在的本质特征。而主体意识就是人能够能动的认识到自我的价值、自我发展和目标的意识。然而这一特点,不是靠先天的自然遗传资质基础就能够形成的。人生活在社会上会受到各种社会意识或文化思潮的影响,因而人的主体性的形成必然要在原本的自然基础上通过社会化影响和后天的教育才能最终形成。&&& &&教育就是要在学生成长过程里创设各种有利于人的主体性积极因素形成并和谐发展的环境,使所有外化的积极因素最终内化为人的内在的积极因素,形成自己独特的内在的心智结构、个人能力,并使之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没有这种内化学生心智的教育实践,促成学生的全面发展是不行的。&&& &要进行好主体教育,使学生的内在能动性形成并使其自身能在实践中不断的加以完善更新,就必须要从有目的的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做起。没有学生自我完善的需要就不能使学生对学习和教育产生一种由被动的“我来”到能动的“我需”“我求”的飞跃,主体性的发挥和人的全面发展是不可能的。&&& &&学生来上学,知道自己长大了该来上学,可是他们并没有明确自己就是学习主人的意识,不可能一下子树立起自己是学习主体的理念。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里有意识培养他们树立起主体意识。怎样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我认为作为一位语文教师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堂上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
(一)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创建“参与”环境。 &&& &&学生学习本来就应当是个能动的过程,可是很长时间以来,旧的观念传统看法以及某些客观存在的现实问题都使得学生学习很被动。教师应该为学生创造条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顺利的获取新知识。一位教育学家曾经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有效途径是自己去发现。的确,自己发现的东西印象最深刻,也最易弄懂其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那种生怕学生少学了点什么,生怕忽视了某一点而不厌其烦地讲或重复的办法绝对是难以培养出创造性人才的。 &&& &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就应该改变以往的那种“一种脸、一张嘴、一个调、一支笔”的旧的呆板教学模式。要精心的备课,钻研教材,分析学生情况,考虑教法练法;教师由过去的“讲演者”变为“表演者”,学生由以前的“听众”转为“发言人”,教师成了学生的组织者、监督者和帮手。学生在这种轻松、愉快、参与意识极浓的氛围中情绪高涨,自己吸收消化知识,运用自如,不是能很有效的增强记忆力吗?师生双方不是都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吗?我们作老师的又何苦唾沫飞溅、苦口哑嗓的一堂课“填鸭”呢?为什么不做个可爱的导演去组织引导学生自己活动呢?
(二)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保证从容参与。 &&& &&在课堂40分钟内,要交给学生充足的时间,那么就要切切实实的把教师的活动时间压下来,最大限度的安排学生参与的时间,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谈、思、议、说、写。不能只流于形式,要注重效果。一般的说,一堂课上每个学生课堂参与的时间应当占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二,保证学生能从容参与。
(三)营造和谐的氛围,促使主动参与。 &&& &&融洽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能够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 &&& &&1.激发学习兴趣,创设乐学的课堂氛围。 &&&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引人入胜的启发导入,扣人心弦的悬念设置,发人深思的巧妙提问,短小精悍的故事趣谈及形式多样的生动形象的直观教学,都能激发出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创设出乐学的课堂氛围,促使学生乐于参与。 &&& &&2.运用激励机制,创设自信的课堂氛围。 &&& &&正确的激励机制是培养学生产生“主体意识”的重要环节。激励是升华学生情绪的一种驱动力,学生在参与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教师要鼓励学生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激励学生积极思维,形成强烈的学习初因,创造自信的课堂教学氛围,促使学生奋发参与。 &&& &&3.加强情感交流,创设融洽的课堂氛围。 &&&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情感极大的影响着教学的过程,师生之间良好的情感基础是教学成功的前提。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就是这个道理。教师走进课堂时面带微笑,用和蔼有神的目光看着学生,学生就都能从目光中感受到教师的亲切,学习的欢乐,从而以良好的心境参与到学习中去。
(四)照顾全体学生,重视人人参与。
在课堂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面对全体学生,做到人人都参与。在学生自己主动学习的基础上,安排小组学习,让所有的学生在小组内自由的发表意见,和同学交流感情。同时,小组学习要“宁少勿滥,宁短勿长”,决不能追求表面形式的热闹而盲目的进行,在这其中,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精心点拨,并特别关注学习有困难和上课没有机会发言的学生,调动全体学生以不同方式参与学习成果的巩固和深化。如角色朗读、表演、辩论、演讲等等,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获得成功的满足感,从而增强学习语文的兴趣和信心。 &&& &总之,在课堂上,我们最大限度地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真正自主地学习。同时这方面的课外延伸也是至关重要的。学生在课堂内通过自主地学习获得了知识,在课外还应通过实践加以巩固和发展。加强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对此,我们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多渠道、多方面地加强学生自主的进行语文实践活动。
二、课外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
(一)读 &&&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博览群书,对增长学生知识无疑是很重要的,所以我在班上放置图书柜,要求同学们定期交换阅读课外读物。学生的信心积极性很高,乐于多读书,从书中汲取知识,锻炼阅读能力。同时要求学生要有目的地读书,将其中优秀的词、句、段摘记。
(二)写 &&& &&学生把所学知识体现出来的根本途径是写。学生在练写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加以改进,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则增强学生的信心,在不断学习写的过程中,学生的语文知识综合牢记于心。在这方面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我主要采取以下几种途径: &&& &&1.三本。即“优秀词、句、段摘抄”,“读书笔记”和“优秀文章剪贴”。其中“优秀词、句、段摘抄”是要求学生把丛书中学到或看到的好的词语、句子或一段文字摘抄下来,学生在读书时间便可完成。“读书笔记”即“读后感”,要求学生把读过文章后心中的感想写出来,既锻炼理解能力,又练习写作能力。“优秀文章剪贴”则是指导学生把好的文章从报刊或杂志上剪下来,贴在一起,从而凑成一本优秀文章小册子。这三种方法各有所长,使学生得到全面的锻炼。 &&& &&2.日记。把一天中感触最深的事情或自己心中的想法写下来便是日记。我们把最广阔的空间交给学生,在日记里自由发挥。日记不需要华丽的词藻,动听的语句,但一定要是发自内心的感受。学生在日记里可以倾谈心里话,这最能体现学生的心理状况,利于师生的沟通,也是最能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 &&此外我们的黑板报、手抄报也是对学生的一种锻炼。
在“说”这一方面,我们的主要途径是演讲,小广播和诗文素养。
1.演讲。演讲为学生创造了一个最全面展示自己的机会,学生在课堂内外所学的各种知识,都可以在演讲中得以体现。这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而且还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因此学生在演讲中各尽其能充分发挥才能。
2.小广播。每天课间是“学生广播站”的播出时间,学生对此反应强烈。自开 播以来,投稿者积极踊跃,内容丰富多彩,同时广播员也认真对待,并且很多学生积极争当小广播员,学生的这种态度,确实是广播发挥了作用,提高了写作能力。 通过一段时间的探索钻研与实际操作,我们切实感受到了自主学习的优越性,学生的积极性有了很大提高,写作能力有了突出进步,我校学生的作文成绩得到了肯定与好评,自主学习给我们带来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将一如既往,再加琢磨,在学习中进步,在改革中完善。
以上从个方面粗略的谈了谈语文教师该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问题。而实际上,真的要很好的培养学生形成他们的主体意识仅靠学校的工作是不可能很好的完成的,教育是个系统工程,它必须是社会、家庭和学校共同协调才可能完成的。没有三方面的密切配合和联系,只把责任放在某个学校或教师的身上是很难解决根本问题的。学生的各种不同的生活环境和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都会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影响,有些消极因素会严重的制约着学生主体意识的形成和健康发展。所以,教师必须随时注意到各方面出现的问题,及时加以疏导和纠正,尽可能的在现实的基础上做好自己的工作。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您的位置: &
浅析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性意识的培养
优质期刊推荐您的位置: &
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优质期刊推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意识形态工作主体责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