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跟五二九也行怎么解

1.298元/1年/1个账号2.主从账号方便管理3.集中开发票,方便报销风险评测中我们将持续追踪该企业,并及时自动完成信息更新浏览:8电话:添加邮箱:添加网址:添加地址:天津市塘沽区水线路100号编辑简介:添加更新时间 :我要投诉下载报告关注监控资质证书团队成员完成认证可编辑该模块企业暂无信息添加该模块信息浏览企业的用户会大幅提升立即添加赵俊彦他有1家公司,分布如下天津共1家中国人民解放军五二九九二部队军人服务社等注册资本注册资本:注册资本,又称额面资本,是指公司成立时注册登记的资本总额。注册资本一语,在各国公司法中并不...* 名词解释由天眼查合作伙伴北大法宝提供注册时间注册时间:一般指公司注册日期,即公司是向工商局申请营业执照登记的时间。依法设立的营利法人,由登记机关...* 名词解释由天眼查合作伙伴北大法宝提供公司状态登录查看自身风险0条周边风险0条查看详情
全屏查看暂无相关信息,看看该公司的其他信息暂无相关信息,看看该公司的其他信息暂无相关信息,看看该公司的其他信息暂无相关信息,看看该公司的其他信息暂无相关信息,看看该公司的其他信息同地区同行业公司置顶反馈APP微信天眼查公众账号电&&&&&&&话 : 400-871-6266工作时间 : 周一至周五 9:00-18:30在线客服 :&商务合作 : 官方微信 : 官方QQ群(1) : 官方QQ群(2) : 全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中国裁判文书网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局版权局固定电话:400-871-6266版权所有:北京金堤科技有限公司(C)2015 JINDIDATA 京ICP备净空法师对无量寿经核心思想的重大错解
净空法师对无量寿经的重大错解
净空法师对第十八愿的错解:一心不乱、功夫成片、一向专念、至心信乐
对第十八愿的错解
(一)、对第十八愿中的“至心信乐”(引出一心不乱、功夫成片和一向专念);
净宗正统-康本愿文: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净空法师 会集本《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讲记》这样解释:
“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此地讲的至心,跟弥陀经上讲的一心完全相同】,这个就是能不能往生,那个关键的所在,我们今天听了弥陀名号,实在讲还有二心、三心,无量心啊!一天到晚胡思乱想啊!没有达到一心,【至心就是一心】,从今而后,以我们人来讲,尽形寿,尽我们现前这个一生,真的要做到念兹在兹,【心里面念念都有阿弥陀佛】,这个一句一句不可以间断,间断了就产生两个现象,一个打妄想,起心动念,胡思乱想,一个就是无明,没有妄想,没有妄想就堕到无明,所以众生不是堕在妄想,就是堕在无明,你说这个多可怕,堕在妄想那一边就是贪嗔,堕在无明这一边就是愚痴,搞的是什么,贪嗔痴啊!不念佛号就念贪嗔痴啊!这个事你不知道,这个佛祖提醒我们,我们自己冷静去想一想,一点都不错,佛号断了的时侯,就是贪嗔痴,贪嗔痴是搞的六道三涂,造这种业,这一句佛号是净业,叫我们永脱轮回,往生不退成佛,一生当中就可以把这个事情办的圆圆满满。所以这个至心就是关键的字眼,心,乐是爱好,欢喜爱好,人生当中第一喜欢的,就是这一桩事情,第一喜欢的,其他任何都不能取代的,才叫做至心信乐,我们有没有做到呢?那一句阿弥陀佛是从这样的心生出来的,念出来的,这才叫相应啊!是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这叫相应。【至心信乐,就是净念相继。如果不是净念相继那就不叫至心信乐】,你在这个世间还有其它喜欢的事情,其它还有放不下的事情,你就不是至心信乐。
净空法师:‘至心信乐’这里面就包括了发菩提心,如果是仅就这一愿来讲。我们今天没有发菩提心,换句话说,不是至心信乐,而自以为是至心信乐,这个问题就严重了。(我的评论:观无量寿经从中品上生就不再提发菩提心了,而是往生到净土后才发菩提心,按照净空观点,这些人不是“至心信乐”,不能往生的!)
由此,至心的‘至’这一个字,黄念祖老居士在注解里就注了很多。他说这个‘至’,至是‘真、诚、实’,这三个字说得好。真心,我们今天心不真,我们用的是假心。‘我念佛用真心,待人接物用假心。’你这个心还有二用,你很高明。佛法告诉我们‘一真一切真,一妄一切妄’,处事待人接物用妄心,你就要觉悟,你念佛也是用妄心。诚心,什么叫诚?曾国藩先生说得好:‘【一念不生是谓诚】。’我们一天到晚妄念纷飞,哪来的诚心?实是实实在在、老老实实,我们不老实。这三个字,我们全都没有。不但‘至’没有,‘心’都没有。我们今天不是用心在念佛,用什么?【【用妄想在念佛,用第六意识在念佛,所以‘信’跟‘乐’都成了问题】】。诸位要晓得,妄心、假心,这是轮回心。我们用轮回心来信净土,来修净土,修到最后还是搞六道轮回。(我的评论:“一念不生”才叫诚的话,那只有大菩萨与佛才能往生净土了,我们凡夫既然是用第六意识念佛(即便念到事一心,还是第六意识,除非是理一心),就‘信’跟‘乐’都成了问题,都不能往生了。)
“此地讲的至心,跟弥陀经上讲的一心【完全】相同”,是这样吗?
印光大师说:“念佛至一心不乱”是观经上品上生的境界。【阿弥陀经,所说简略。】然生者工夫功德,各有无量无边之差别。其往生品位,亦有无量无边之不同。言九品者,不过略指大纲耳。【若至一心不乱,则与观经上品上生同。】其未至者,与恶业重而将堕者,固亦当与观经中下品同也。【非此经专接引一心不乱者】,余皆非此经所摄之机也。如是,则三经固是一经。否则,便是【执文悖意,其过非小】。”
只有得一心不乱或念佛三昧,才能往生吗?
印光大师答:净土法门,犹如大海。长江大河亦入,杯水滴水亦入。证齐诸佛者,尚求往生。五逆十恶者,亦预末品。何得以得一心及三昧,而拒其未得者。但取法乎上,仅得其中。自己决志求生,唯当企及于此。【若谓非此决不得生,是又自立科条,不依佛说矣】。(增广文钞卷一三七之五一复永嘉某居士书三)
而净土宗祖师莲池大师虽将一心分为事一心理一心,但说:“千信即千生,万信即万生”、“有愿者,无一不生”、“但念佛者,俱得往生”,此即意显:往生不凭功夫深浅,唯凭佛愿救度。为显往生非凭事理一心之修证,大师又说:
古云愚人求净业者,非唯不指理之一心,【亦复不指事一心】。事一,已非愚人,何况理一?故念佛者,守志不二,【勿因三昧难成而改修余行】,此之谓也。又此一心不乱,亦分五教,今不叙者,以正指顿圆故。佛说此经,本为下凡众生,【但念佛名,径登不退】,直至成佛,正属顿圆。
观此,知所谓【「一心」者,即「守志不二,但念佛名」】也,此意与善导大师说的“毕命为期,一向专念”完全相同。能如是专念,自然「径登不退,直至成佛。」故知其事理一心之倡,只是为巧摄圣道归于净土所开之方便。
&净土宗祖师藕益大师:
宋明以来,多以通途自力修证,诠释「一心不乱」义。蕅益大师亦多顺他意而处处显事理一心,【然论往生正因时,则毅然舍他义而独显自意,判「往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揭示「【一心」者即信愿一心,非禅定一心】,意显往生全凭他力,不在自力修证之深浅。故大师论持名之行时,言:「无藉劬劳修证,但持名号,径登不退」、「不俟断惑,横超三界」,意显「不断烦恼得涅槃」之心要,显彰净土正义。至此,「信愿一心」从「事理一心」中脱颖而出,他力易行之道再度得以大畅。
大师视信愿为净宗眼目,处处释之。对信虽广开为六信,其根本亦在「信他」,即信「弥陀世尊,绝无虚愿」。以誓愿无虚,又心佛不二,故于「信自」中言:「我虽昏迷倒惑,苟一念回心,决定得生。」其言:「信佛力,方能深信名号功德」,即明示净土信仰之归宿。所谓「六信」,理虽圆融,终归于「深信佛力、深信名号功德」中。此乃不可思议境界,全摄佛功德成自功德,不涉施为,唯信乃入。其余事理因果,无非助成此一深深信仰。
由于他宗渗入,使不明净土真实义者,多以事理一心为高妙,并以此为净业指南。虽重持名,却欲以称名为方便,以求一心之功夫境界等。《要解》亦随顺他意诠释事理一心,但大师言持名一法「无藉劬劳修证」,即简别【净土之行非事理一心,非定善散善,唯任口称而已】。他力之旨得以澄清,净土不共宗旨,再度明了。如其《灵峰宗论》言:
吾人果能念念执持阿弥陀佛,即是念念证无量寿,放无量光。古圣既尔,今人亦然;至心既尔,【【散心亦然】】。
观此,知称名一法,绝于机情,任谁称名,功德齐等。《要解》言:信愿持名一行,圆转五浊,不涉施为,唯信乃入,非思议所行境界。
此即揭示持名一法「不凭修证,但称名号」之肝要。所谓「如乘船度海,不劳功力」也。此是大师力脱融混的又一剖心沥血处,故其《灵峰宗论》彰净土修学原则言:【无论千百十,下至一声,但终生不替】,便决定横超。
又言:或昼夜十万、五万、三万,以决定不缺为准,【毕此一生,誓无变改】,若不得生者,三世诸佛,便为诳语。
又言:修此念佛三昧,每日从十万起,以至一百,或唯数声,下至日念一声,不拘数之多寡,但以【终身不间断】为则。
此即大师对修学净业的指南,是对「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的开显,简洁明了,已【完全】舍去了玄妙之理,唯彰相续念佛义。与善导和尚所言“上尽一形,下至一声,乘佛愿力,莫不皆往”、“一向专念,毕命为期”、“一发心以后,誓毕此身,无有退转,唯以净土为期”,【如出一辙】。
善导大师《观经疏》:《弥陀经》中说释迦赞叹极乐种种庄严,又劝一切凡夫,一日七日,【一心专念】弥陀名号,定得往生。次下文云:十方各有恒河沙等诸佛,同赞释迦能于五浊恶时、恶世界、恶众生、恶见、恶烦恼、恶邪、无信盛时,指赞弥陀名号,劝励众生,【称念必得往生】,即其证也。
又,十方佛等,恐畏众生不信释迦一佛所说,即共同心同时,各出舌相,遍覆三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皆应信是释迦所说、所赞、所证:一切凡夫,不问罪福多少,时节久近,但能上尽百年,下至一日七日,【一心专念】弥陀名号,定得往生,必无疑也。」是故,一佛所说,即一切佛同证诚其事也。
观以上众释,知随缘杂善为少善根,称名一行为多善根。【【不杂余行,唯专念佛,即是一心不乱】】。专念佛者,临命终时,佛与圣众,自来迎接,【自得临终正念】。如经云:「慈悲加佑,令心不乱」。故知:因佛现前而住正念,非住正念而佛现前也。光明无碍力,以此得以大彰。
净宗学人都知道一个常识:无量寿经中的摄生三愿即18、19、20愿,其中第18愿侧重谈信愿,“行”只是念(佛),不说六度万行等功德。净宗之所以被称为“三根普被、无机不收”,根本原因就在于这个核心大愿。也就是说,第十八愿摄受的是【所有根机】的众生。而弥陀经的一心不乱,即便从【最狭义的立场】(即“克期取证”--净空法师阿弥陀经讲记也是如此解释的),也只是印光大师说的“观经上品上生的境界”。
这里,净空法师把无量寿经核心第18愿最关键的“至心信乐”,只解释成弥陀经的“一心不乱”,使得本来三根普被的法门,最能体现净土宗特色的第18愿,变成了只摄受“上品上生”的最上根人的法门,无意中极端拔高了往生标准,谁之过与?
弥陀经的一心不乱一般被解释为“克期取证”,连净空法师自己也是如此:
净空法师:佛在《阿弥陀经》上告诉我们,一心称念,念到一心,求生西方净土只要七天,七天就成功了。念佛法门里面,打佛七就是经上讲的“若一日,若二日到若七日”,七天功成是这个意思,克期取证。
净空法师佛说阿弥陀经讲记:经文讲到,若一日至若七日。‘若’是不一定的意思。那么,从一天到七天,这是说克期取证。那么,我们在此地,给诸位作一个简单地说明,这就是一日到七日,若一日至若七日,是克期取证,是定了这个期限,我们要证果;这个证果就是证得一心不乱。
圣严法师《念佛生净土》:我现在也主张必须相信佛经佛语,若依《阿弥陀经》持佛名号,一至七日,一心不乱,临终见佛来迎,当然好,此可用打佛七等【克期修证】的方式。若依《无量寿经》除了五逆之人,欲生彼国众生,至心信乐,乃至十念念佛,也都决定得生。这就【不必担心不得一心不乱便无往生佛国净土的希望了。】
净宗学人都知道,一心不乱分两种:事一心不乱与理一心不乱。前者相当于断除烦恼的阿罗汉,后者相当于破无明证法身的法身大士。这点,净空法师多次提到。那么,认为只有“一心不乱”才能往生的,就是承认,只有阿罗汉及其以上程度的才能往生了。
净土宗当然不是这样,所以老法师在《阿弥陀经要解讲记》里又这样说:
要这一生成就,必须要一心称念,经上讲的“一心不乱”。一心不乱的标准很高,所以用这个标准,有一些人就担忧,我这一生念不到一心不乱,那恐怕就不能往生,他就怀疑了。【玄奘大师译本就不是一心不乱,而是“系念不乱】”。系念不乱,我们可以办得到,一心不乱办不到。【《无量寿经》也没有讲一心不乱,《无量寿经》讲的“一向专念】”,跟一心系念是【差不多】的意思。这个想一想,我们人人都可以做得到。
“一向专念”,大家不太明白,恐怕老法师也没讲太明白(不信大家可以参考)。所以,老法师在《观经四帖疏上品上生章讲记》又说:
弥陀经梵文原本没有‘一心不乱’字样。罗什大师译本是意译,有一心不乱,他并未翻错,如翻错,玄奘大师一定会指出来。应知一心不乱太难了,有些修净土者见到一心不乱害怕,认为这个法门难以作到。其实念到【一切时一切境界中心里只有一句阿弥陀佛,其他妄想杂念都没有,就是‘功夫成片】’,到临终时阿弥陀佛来接,用佛光一照,立刻就使行人达到‘一心不乱’。
最后,净空法师又强调“功夫成片”,在会集本《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讲记中多次提到:往生的最低标准就是“功夫成片”,只有“功夫成片”才能往生!这里列举几个:
& 1、念佛是因,成佛是果。所以这一句佛号,至少要念到【功夫成片】才能往生。
2、我们知道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们修行最低限度要念到功夫成片。也就是说,念到心地清净,烦恼虽然没断,但是一句佛号,确确实实能够【伏住烦恼】。
3、佛法所修学的是定,像我们净土宗,所修学的是什么呢?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如果做不到,本经跟我们讲得很清楚,一向专念,一向专念比一心不乱的功夫浅,实在讲,【一向专念就是我们念佛法门里面常讲的功夫成片】。
& 4、所以往生的最低程度,要功夫成片,没有念到功夫成片,都不能往生。
5、什么叫功夫成片呢?也就是我们常讲功夫得力了,所谓得力是烦恼不起来,烦恼有没有?有!烦恼没有断,虽没有断,他佛号力量强,能够把烦恼压下去,虽有烦恼,烦恼不起作用,不起现行,这个功夫叫成片。如果引用经文上的话来说,就是楞严经所说的【净念相继】。
6、什么叫功夫成片呢?不夹杂、不间断就成片了,功夫打成一片,没有杂念了,二六时中,只有一句佛号,心里面所想的就是一个阿弥陀佛,这叫功夫成片。
7、所谓功夫成片就是你心里面一天到晚,佛法讲二六时中,心中只有一句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什么念头都没有,这才叫功夫成片,这是往生的条件。
8、功夫成片也有三辈九品,大概中、上品的功夫成片就有能力自在往生。功夫成片都能够自在往生,一个人能够自在往生,诸位想想,他还会生病吗?
问:《弥陀要解》中蕅益大师说,只要信愿具足,散念也能往生。是否与“功夫成片是往生的最低要求”说法相矛盾?
  净空法师答:不矛盾。【功夫成片是你可以自在往生】。具足信愿,散念能往生,这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最低的条件。信愿坚定,一丝毫怀疑都没有,能!(怎么解释边地疑城胎胞宫生的呢)祖师讲得很好,能不能往生决定在信愿之有无,往生品位那是念佛功夫的高下。四土三辈九品,那是念佛功夫的上下(怎么解释观经九品往生,没有说九品的都只是念佛功夫!),如果讲往生,真信切愿,这个人决定往生。
“边地疑城第四十”:无得疑悔。自为过咎。生彼边地。七宝城中。于五百岁受诸厄也。净空法师:【也有疑惑的人】,他也念佛,为什么念佛呢?人说得这么好我就念,万一不能往生就算了,能往生那我不是捡到便宜了吗?这样心态去念佛号能不能往生呢?念到心地清净一样往生,但是他往生,有这个心态,不是很健全的,生到边地,什么是边地呢?生到边地也不错啊!边地里面实在讲一切的享受跟天人一样,也是快乐无比,只是五百年中见不到阿弥陀佛,不能听经、不能闻法,苦就这个苦。但是五百年之后,他自己后悔,这个疑断掉了,一断马上就见佛了、就闻法了,只不过是五百年不见佛,不闻法啦!他这个还是有限度的,还是值得去的啊!
看来,净空法师并非只是大多数人认为的那样,提倡“只有”功夫成片才能往生。可是这种提法太少了,我只看到过这一个,基本上是处处提倡“功夫成片”才能往生。
如果“功夫成片”才能往生,那么诸位怎么看待观无量寿经的九品往生呢?九品往生里,又有哪处说到念佛的“功夫成片”,更何况“功夫成片才能往生”的说法了呢?还有“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又怎么解释?
净空法师的恩师李炳南开示:净土行人皆知往生须信愿行三资粮,其中以愿的力量最大,不论任何事,一举一动,都提起往生西方的愿力。遇到事情,心中虽乱,而往生极乐的愿力不断,纵使不断惑、【不伏惑】,也念得不熟,但是到了命终,四大分离之际,八识田中的愿力就能带你往生。
古代的大德说:能否往生,就看这个人有没有信愿;品位高低,就看这个人念佛功夫的深浅。由此看来,不管念佛功夫的深浅,只要有信愿,就能够往生。虽然有品位高低,但一旦往生,即使是下下品,也已经摆脱轮回,远远胜过在二十八天。居士所说的二六不断、念而不念、一心不乱,都是上上品的因,做不到这个程度,只要具足信愿,每天早晚念数百声、数千声,中下品也有份。
问:不能做到一心不乱能够往生吗?答:往生分九品,且有边地,一心者就生上品,其他就按程度分出各种等级。但要往生,就要作最有把握的打算,所以要向【上品】看齐。
&念到一心不乱,即能彻底解脱,不到一心不乱,也能九品往生,所谓‘不用三劫修福慧,只凭六字出乾坤’。
当代大德李炳南老居士,他的道德、学问都相当好,修持也很好,他到九十多岁就说:在这个世界,凡夫想达到一心不乱的工夫是假的,说自己达到很短暂的功夫成片
(或者说清净心),都已经是把自己夸大了,不可能的事!这是他一辈子精进修学,到九十几岁所讲的话。我们想想看,以他那样的根机都做不到,那我们谈什么呢?
净空法师推崇的黄念祖大德的观点:
黄念祖:念不到一心不乱,一样可以往生,但不能一向专念,就不能往生。
因为《阿弥陀经》是打一个突击,【克期取证】,规定一个时期内,专心的修,修到如果能达到“事一心”或者“理一心”的地步,这样最后一定能往生。而这里讲的(无量寿经的“一向专念”)要比《阿弥陀经》讲的要放宽了一点,只要求“一心不乱,专持名号”就可以了。不需要你非达到“事一心”、“理一心”才能往生。
所以《无量寿经》中也是“一向专念”,一惯的念就是专念。也就是说,不管你自己能否达到“一心不乱”,你都可以往生。
所以,对于往生有很多人误解了,以为念不到一心不乱就不能往生。这是理解不深。
你就是念佛念得很好,但是你信愿不具足,那就是不行,所以全凭信愿之有无。所以信愿重要,这是往生的关键。念佛念得多念得少,念得【有妄想没妄想,那不是往生的关键】。关键就在于你有没有深信切愿,所以蕅益大师说:“往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
真正要念到一心不乱,一心就事一心、理一心,这就是地球上的人,能够现生念到事一心和理一心,谈何容易?可以说没有吧!到事一心,见思惑就没有了;到了理一心,就破无明了。【世间的人,哪里能到这个地步?所以如果不到一心不乱便不能往生,那麼净土法门就成了难行道了,不是易行道了】。
就是这个玄奘翻译的,【【最后不乱是佛的力量,佛慈悲加佑,令心不乱】】。因为佛有接引之愿,凡是你念著我,我来接引你。接引,不是把你接一接,而是加持你,以佛的力量加被你,使你的心不乱,不是你要念到不乱的程度。
黄老居士:有很多,在各处,在外国,有些老太婆,各种类型的人得到往生的都很多。所以这裏是佛力「慈悲加佑,令心不乱」,所以我们不要觉得还没有念到一心不乱,是否能往生?这个疑惑不必。
居士敬问:您说小本阿弥陀经裏头的「一心不乱」是「系心不乱」?
  黄老居士:「一心不乱」,我这本书裏头有,是现在流行的阿弥陀经裏头缺了二十一个字,在襄阳出土的古代的刻本裏头多二十一个字,是「一心不乱,称念名号」,这四个字放在一起是八个字,八个字跟玄奘翻译的没有一心,翻译的是系念不乱,这裏「一心不乱,称念名号」和玄奘翻译的「系念不乱」,完全是同样的话,所以不需要达到一心不乱的程度。你只要是念,哪怕念得还有一些妄想……,没有关系,你只要肯念就行。
我工夫浅薄,业力深厚,怎么能往生净土呢?&&&&
印光大师答:亦有愚人,知见狭劣。谓已工夫浅薄,业力深厚,何能即生。不知众生心性,与佛无二。五逆十恶,将堕地狱,遇善知识,教以念佛。或满十声,或止数声,随即命终,尚得往生。观经所说,何可不信。彼尚往生,况吾人虽有罪业,虽少工夫,【校彼五逆十恶,十声数声,当复高超多多矣】。何可自暴自弃,以致失此无上利益也。
念佛自知不得力,欲加课非但无力,且无时间,如长此以往,恐生西少把握,而此志又决计欲生,究用何法,能万分可靠?
答,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何得妄说閒谈,不以古人所说者为指南。
(文钞三编卷四答俞大锡居士问)
大安法师:你翻开净土五经,祖师的著作,有哪个说非得要功夫成片才能往生呐?你能找出圣言量的依据吗?《无量寿经》在告诉我们一个哪怕五逆十恶的罪人临命终时,只要他听到阿弥陀佛的名号,十力、无畏种种功德,他愿意往生他就是地狱境界现前他都可以往生,没有谈定或神通。中品下生是一个世间的善人,从来没有修行过佛法,临命终时听到善知识讲阿弥陀佛的净土他马上相信,屈伸臂顷就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去,也没有提功夫成片问题。乃至于汉吴两译这个两种译本说:有一个念佛人半信半疑念念到哪怕一昼夜的功夫,中间又后悔退转,这样的一个念佛人到临命终时生重病,神识迷茫,一定要下三恶道,这个时候阿弥陀佛还在慈悲的帮助他,还在梦中示现给他看,让他相信有阿弥陀佛有极乐世界。于是带着这种后悔、忏悔的心再继续念佛都能往生。
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门槛是最低的,是无条件的,这个在第十八愿是告诉我们:设我做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既得往生,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毁谤正法。你只要具足信愿,哪怕你念十声,这个十声包括你平时念十声,也包括你临终念十声你一定都能往生。【这一愿没有告诉你,你一定要念到功夫成片】,你一定要念到清净心,乃至于你一定要念到多少佛号,他就最低限度念十声,实际上就是一声。你说,有什么门槛啊?现在你认为门槛很高,这是你搞错了。有哪个法师如果说往生净土门槛很高,这个法师也绝对讲错了。阿弥陀佛那种大慈大悲,大智慧,大平等的心是要拯救一切众生,一个都不漏的要去的。不仅是人道的众生,蜎飞蠕动的众生都能去呀。《净土圣贤录》列了那么多鹦鹉、八哥、猫啊、老鼠都能往生呐,你说对这些八哥、鹦鹉设了什么条件?如果设了条件它能去得了吗?他都能把阿鼻地狱的众生都度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呀,所以没有门槛。
《观经》讲,一个即将下地狱的众生,临命终时遇到善知识开导,以恐惧的心、感恩的心念南无阿弥陀佛十声乃至一声,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四十八愿的第十八愿,“设我得佛,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没有说一定要【功夫成片】。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开示的也非常清楚,“得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你能不能往生,全靠你是否具足信愿。往生品位的高下,才看你持名功夫的浅深。如果你具足信愿,虽然是散乱心念佛,也能往生。如果你不具足信愿,就是到达功夫成片、一心不乱的程度,也不能往生。
那【功夫成片】是什么功夫?就是【伏住烦恼】的功夫。伏住烦恼,凡夫众生谈何容易?
智者大师这样的一个天台宗的祖师号称后释迦,临终的时候说自己修行的品位但登五品,就是他没有断见思惑,但是【伏住了见思惑】。澫益大师临终示位名字即佛,不仅没有断见思惑,甚至【没有伏住见思惑】。得不到一心不乱,但只要具足信愿,照样可以往生;散心念佛,具足信愿,绝对可以往生。
就是说,智者大师才达到了“功夫成片”的程度,澫益大师都没达到。
汉吴两译这个两种译本说:有一个念佛人【半信半疑念】念到哪怕一昼夜的功夫,中间又后悔退转,这样的一个念佛人到临命终时生重病,神识迷茫,一定要下三恶道,这个时候阿弥陀佛还在慈悲的帮助他,还在梦中示现给他看,让他相信有阿弥陀佛有极乐世界。于是带着这种后悔、忏悔的心再继续念佛都能往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门槛是最低的,是无条件的,这个在第十八愿是告诉我们:设我做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既得往生,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毁谤正法。你只要具足信愿,哪怕你念十声,这个十声包括你平时念十声,也包括你临终念十声你一定都能往生。你除非愿里边,你想阿弥陀佛设了什么条件呐!
这一愿没有告诉你,你一定要念到【功夫成片】,你一定要念到清净心,乃至于你一定要念到多少佛号,他就最低限度念十声,实际上就是一声。你说,有什么门槛啊?可以说是没有门槛的。现在你认为门槛很高,这是你搞错了。有哪个法师如果说往生净土门槛很高,这个法师也绝对讲错了。
阿弥陀佛那种大慈大悲,大智慧,大平等的心是要拯救一切众生,一个都不漏的要去的。不仅是人道的众生,蜎飞蠕动的众生都能去呀。《净土圣贤录》列了那么多鹦鹉、八哥、猫啊、老鼠都能往生呐,你说对这些八哥、鹦鹉设了什么条件?如果设了条件它能去得了吗?他都能把阿鼻地狱的众生都度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呀,所以没有门槛。只要你愿去,就是具足信愿,然后你就是念十声,你都能去,这有什么门槛。
我们绝对不敢说一定要【伏烦恼(功夫成片)】才能往生,【‘伏烦恼才能往生’可以很负责的说这个话是不正确的。】伏烦恼是什么水平?伏烦恼是在六即佛,天台六即佛里面那是属于观行即佛的水平了,五品位呀。五品位观行即佛那是智者大师的水平呐。临命终时就有人问智者大师你一生你证到什么水平?智者大师说本来他是想得六根清净位,就是相似即佛位,只是由于领众修行太早,损己利人,但登五品。就是五品位,圆教五品位就是属于观行即佛。观行即佛是什么情况?还没有达到六根清净,就是【没有断见思惑,见思惑没有断但是他伏住了】,伏烦恼。这个伏烦恼观行即佛是属于智者大师的水平。那么藕益大师在一生的修行,也是开悟者“名字位中真佛眼,未知毕竟付何人”然而临命终时弟子问你一生证到的位子是什么,他就讲:“名字位中真佛眼,未知毕竟付何人”就是在六即佛里面,他是属于名字即佛。名字即佛是什么水平?就是凡夫位,但是他开悟了,见解与佛同齐。这个品位的不仅没有断见思惑,【见思惑伏都没有伏住】,是这个水平。
你看看印光大师文钞是给永嘉某居士的好像第五封信里面,专门谈这个问题。你只要看进去了,根本就对这个‘【要伏烦恼才能往生】’根本你就可以置之不理了。
印光大师文钞记(下)——复永嘉某居士书五节录:
智者大师,释迦之化身也。临终有问:未审大师证入何位?答曰:‘我不领众,必净六根(即十信位,获六根清净,如法华经法师功德品所明。):损己利人,但登五品’(五品,部观行位。圆【伏五住烦恼】,而见惑尚未断除。)。
蕅益大师,临终有偈云:名字位中真佛眼,未知毕竟付何人!(名字位人,圆悟藏性,与佛同俦,而见思尚【未能伏】,何况乎断?
一定要【伏烦恼】才能往生吗?智者大师的《净土十疑论》揭示出了这样一个事实:往生到极乐净土的众生,听到水鸟树林风声乐响,就会生念佛发菩提心【【伏灭烦恼】】。看来也有往生到极乐世界后,才能【伏灭烦恼】!原文:智者大师净土十疑论--第七个疑问:
问:弥勒菩萨,一生补处,即得成佛。上品十善,得生彼处。见弥勒菩萨,随从下生。三会之中,自然而得圣果。何须求生西方净土耶?
答:求生兜率,亦曰闻道见佛,势欲相似。若细比较,大有优劣。且论二种:一者纵持十善恐不得生,何以得知?《弥勒上生经》云:“行众三昧,深入正定,方始得生。”更无方便接引之义。不如阿弥陀佛本愿力、光明力,但有念佛众生,摄取不舍。又释迦佛说九品教门,方便接引,殷勤发遣,生彼净土。但众生能念弥陀佛者,机感相应必得生也。如世间慕人,能受慕者机会相投,必成其事。
二者兜率天宫是欲界,退位者多。无有水鸟树林风声乐响,众生闻者,悉念佛发菩提心伏灭烦恼,又有女人,皆长诸天爱著五欲之心。又天女微妙诸天耽玩不能自勉,【不如弥陀净土水鸟树林风声乐响,众生闻者,皆生念佛发菩提心(伏灭烦恼)。】又无女人二乘之心,纯一大乘清净良伴。为此烦恼恶业毕竟不起,遂至无生之位。如此比较,优劣显然,何须致疑也。
我很惊讶的是,很多净宗学人、佛弟子不看佛经,只听大德说法,全然忘却了“依法不依人”!
我的看法是:对于初机的,以劝其“信愿”为主,不可能刚开始就劝其念佛,甚至说成片才能往生的话,要知道念佛本为难信之法;对于信愿较强的,就劝其“行”,多多念佛,劝其功夫成片等等。法本无别,因机而异。
在净土法门的信愿行三者中,我相信大家知道不少念佛多年的老修,都很难肯定自己能否往生,心怀疑虑有之,惶恐不安有之。。这些老修,念佛【功夫】不可谓不深,但“信愿”呢?
所以,根据目前净宗现状,在信愿行三者关系中,我们更应该强调的是“信愿”!这点,印光大师也说过多次。
为什么?因为净空法师也说,万修二三去的原因就在于没有功夫没有“成片”(下文有原话)!且不说这个结论正确与否,既然功夫成片如此难,那我们是否应该在“信愿”上下功夫呢?请看印光大师的开示:
为什么念佛人多往生人少?
  唯念佛法门,仗佛慈力。若有【真信切愿】,至诚念佛,无一不住生者。【然念佛人多,往生人少者】。以愚痴无知,只求来生人天福报,或不生惭愧,常行不孝不慈,不忠不义等事,心与佛背所致。过在自己,非佛不慈悲也。若其人未发心念佛前,曾作诸恶,今既念佛生大惭愧,痛改前非,则亦可决定住生。佛视众生犹如亲生儿女,儿女不依父母之教,父母无可奈何。众生若肯改过迁善念佛,佛决定于彼临终亲垂接引也。(文钞三编卷二复郑琴樵居士书)
  顾何以世间念佛人多,真能了生死者少。祗以念佛之人,【无深信切愿】,但求福报,希图来世富贵。不知希图来世富贵,譬如仰天射箭,力尽则还,非但无益,且有损也。即如今世念佛,感人天福报,有福报而无正智。以有福报故,则有势位富贵。以无正智故,则愚痴而不信因果。夫以不信因果之人,处势位富贵之地,如虎附翼,益增其恶。故福报愈大,造孽愈多。既造恶业,应受恶报。此所谓三世怨也。【故念佛者,断不可存福报之心,当以猛利直前,往生西方,为了脱生死之妙法。】(文钞三编卷四净土法门说要)
由于他宗思想渗入净宗,影响深远,故多将净宗横超法作竖出用,以自力心,行他力法,执于事理一心,并以此为往生准绳。虽习净土,却不知「信愿必生」之旨;虽常称名,却不明称名必蒙摄取之益。多以称名为方便,压制妄想,希求一心。此是诸宗融混所遗留下来的流弊,大师在一回信中,揭示此义言:
念佛一法,乃仗佛力出三界,生净土耳。今既不发愿,亦岂有信?信愿全无,但念佛名,仍属自力。以无信愿,故不能与弥陀弘誓感应道交。以能仗自力,念至业尽情空、证无生忍者,举世少有一二。【倘人各依此行持,置“信愿”而不从事】,则芸芸众生,永居苦海,无由出离,皆此一言为之作俑也。而其人犹【洋洋得意,以为吾言甚高】,而不知其为断佛慧命,疑误众生之狂言也。哀哉!(世间善业,不出轮回。若对信愿具足之往生净业,则彼善业,仍属恶业。)
净土一法,须另具只眼,不得以常途教义相例。使如来不开此法,则末世众生之了生死者,不可得而见之矣。
而净空法师在《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讲记》是这样说的:
我们知道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们修行最低限度要念到功夫成片,也就是说,念到心地清净,烦恼虽然没断,但是一句佛号,确确实实能够伏住烦恼,,这一点非常非常地重要,千万不能够疏忽。
所以真正念佛人,这是我们大家都知道的,【一万个念佛的人能有几个往生的】?两三个就不得了啦!那个比例是万分之一二啊!为什么那么多念佛人不能往生?他这句佛号压不住妄想、执着。那么,这个样子只可以说跟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结个法缘,结个缘,这一生是去不了的。
所以念佛要想功夫得力,要想念到功夫成片,什么叫功夫成片呢?不夹杂、不间断就成片了,功夫打成一片,没有杂念了,二六时中,只有一句佛号,心里面所想的就是一个阿弥陀佛,这叫功夫成片。
通过两者对比,我们不难看出,之所以“万修二三去”,原因并非净空法师说的那样,而是印光大师屡屡强调的信愿!
所以,蕅益祖师说:欲决定往生极乐世界,莫如以信为前导,愿为后鞭。信得决,愿得切,虽【散心念佛】,亦必往生,信不真,愿不猛,虽一心不乱,亦不得生。
印光大师说:往生净土,全仗信愿。有信愿,即未得三昧,未得一心不乱,亦可往生。
修净业人,以【真信切愿为本】。能念到一心不乱,则甚好。切不可存未得一心不乱,便不能生之心。若常存此想,得则可。不得,则由常存不得生之心,便与佛不相应矣。
净土之法门,以信愿为导。有真信切愿,虽未得一心,亦可往生。无真信切愿,纵已得一心,亦难往生。(宗门人念佛,多不讲信愿,则仍属自力难蒙佛力。以其彼既不感,佛难垂应,此一著要紧之极,故为道破。)
最要紧的是印光大师这句话:【【信愿门中尤宜致力】】,庶可决定深得念佛之实益。若效他宗,【【专以功夫为事】】,弃信愿而不讲,则便成仗自力之法门,其失大矣。
凡夫若无信愿感佛,纵修其余一切胜行,并持名胜行,亦不能往生。是以【信愿最为要紧】。
倘人各依此行持,置【信愿】而不从事。则芸芸众生,永居苦海,无由出离,皆此一言为之作俑也。而其人犹洋洋得意,以为吾言甚高。而不知其为断佛慧命,疑误众生之狂言也。哀哉。
当代大德李炳南老居士,他的道德、学问都相当好,修持也很好,他到九十多岁就说:在这个世界,凡夫想达到一心不乱的工夫是假的,说自己达到很短暂的功夫成片
(或者说清净心),都已经是把自己夸大了,不可能的事!这是他一辈子精进修学,到九十几岁所讲的话。我们想想看,以他那样的根机都做不到,那我们谈什么呢?
信愿行中,哪个最重要?相信印光大师的没错。在下并非“反对”功夫,因为我念佛时也尽量是“净念相继”,但弘法时却不能如此偏执,误了众生法身慧命!
再回到开头,我们看善导大师如何解释阿弥陀佛第十八愿的“至心信乐”的。
「至心信乐」,有的人解释得很复杂、很艰难。善导大师在这里解释得很简单,有两点:
   一、一心信乐。
   二、称我名号。
「至心」就是「至诚心」,也就是「诚心诚意」,善导大师解释为「一心」;所以,善导大师讲「一心」,并不难,就是一心一意,诚心诚意,并不是那种要怎样禅定的一心。
   为什么把「至心信乐」解释为「称我名号」?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至心信乐」本来是讲信心,可是善导大师把它解释为「称名」——「称我名号」,而且不是在一处,在《观经疏》、《观念法门》、《往生礼赞》好几个地方都这样解释,这就有点不好理解了。「至心信乐」是讲「信」,「称我名号」是讲「行」啊,怎么把「信」说成「行」呢?善导大师为什么这么解释呢? 
因为所谓的信心,是信【他所信的】;离开了所信,谈不上信心不信心。所谓「至心信乐」,就是相信【称我名号,必得往生】,并不是信别的。所以,善导大师就直接依「称名」这一边来说明信心,这叫“就行立信”。 
打个比喻说:你现在饥饿,饿得快要死了,人家拿米饭给你吃,让你解除饥饿。哎!你心中就有活下去的信心,对不对?你有活下去的信心,实际上来讲,是因为你有米饭吃。如果没有米饭吃,你就没有活下去的信心。有米饭吃才是信心,对不对?没有米饭吃,就没有信心。你不用讲「我有信心活下来」,你只要说「我有米饭吃」就可以了,更实在,更准确。  
我们「至心信乐」,信什么?信有「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可以称念、称念此名号必得往生,所以就直接说「称我名号」,这是本质。 
善导大师的思想是一致性、贯穿性的,信和行不分开。《观经疏》里面说「就行立信」——根据称名之行,建立往生之信。这里直接以「称我名号」四个字来说明信心的内容。
依善导大师的解释,清楚明了,人人听得懂、做得到,而不会让我们在那里猜测、揣度:「信什么?怎么信?信好了没有?我的信心够吗?」想来想去,觉得有所畏难。依善导大师的解释:信,就落实在老老实实地称名念佛,你能老老实实念佛,就是信。你如果不老老实实「称我名号」,你说你再至心信乐、再感动,感动得都掉出眼泪来了,感动得怎样怎样,那也都是凡夫生灭不实的心。 
依善导大师的解释,人不会走偏激,不会落在凡夫的体验哪、感受啊、欢喜啊、激动啊……通通不会落入这些死胡同,而是扎扎实实地落实在「称我名号」当中。  
信心,以他所信的对象为本质内容;抽开所信的对象,所谓的信心只是一种空洞的主观意识,一种自以为是的观念。  
凡夫的体验、心情,不是信心;称念弥陀名号,才是信心。这是很重要的地方!
参考:善导大师解释十八愿
2.《观经疏》「本愿释」之文(《善导大师全集》第五一页):
  若我得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愿生我国,下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3.《观念法门》「本愿释」之文(《善导大师全集》第三五四页):
  若我成佛,十方众生,愿生我国,称我名字,下至十声;乘我愿力,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4.《往生礼赞》「本愿释」之文(《善导大师全集》第五三九页):
  若我成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下至十声,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彼佛今现,在世成佛,当知本誓,重愿不虚,众生称念,必得往生。
  5.《大经》「本愿偈」(《大经》第六四页):
  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
  6.《观经》「本愿称名」之文(《净土三经读本》第一六七页):
  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
  7.《观经》「付嘱称名」之文(《净土三经读本》第一七○页):
  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
  8.《小经》「本愿称名」之文(《净土三经读本》第一七八页):
  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
9.龙树菩萨《易行品》「本愿称名」之文(《易行品要义》第一三页):
  阿弥陀佛本愿如是:若人念我称名自归,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常应忆念。
  10.天亲菩萨《往生论》「本愿偈」(《往生论注要义》第七页):
  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
  11.《观经疏》「本愿称名」之文(《善导大师全集》第三一七页):
  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
  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12.《往生礼赞》「本愿称名」之偈(《善导大师全集》第五二九页):
  唯有念佛蒙光摄,当知本愿最为强;
  六方如来舒舌证,专称名号至西方。
  13.《往生礼赞》「本愿称名」之文(《善导大师全集》第五三八页):
  得闻弥陀本愿名号,一心称念,求愿往生。
  14.法照大师《五会赞》「本愿称名」之偈:
  弥陀本愿特超殊,慈悲方便引凡愚;
  一切众生皆度脱,称名即得罪消除。
再看善导大师是怎么解释弥陀经的“一心不乱”的。
净宗法师《阿弥陀经大意》:我们领纳名号于心中,而执持名号,这种心理状态是一辈子都不会消失的。因此《阿弥陀经》就说:若一日、若二日、若三、四、五、六、七日,后面应该是若一年、若七年、若七十年,尽一辈子,这一种心不会再动乱、再改变了,所以叫「一心不乱」。
领纳阿弥陀佛的慈悲在心中,即使人家说「这个法门好,那个法门高妙,当下有某种灵验」,你不会稀奇了,因为你体会到阿弥陀佛的慈悲,宇宙当中诸佛虽多,法门虽不少,唯有阿弥陀佛这一法,才是真正能救度自己的,是自己的生命,是自己所最需要的。你不会因为人家外面说什么,你就乱了、有二心了,就想去学了。所以,【一心不乱就是信心不动乱的意思。】
再看什么又是“一向专念”?
净宗法师 :一向专念即是一心不乱(此处指广义上的概念)
&“一心不乱”是《阿弥陀经》的经文。事一心不乱是阿罗汉(断烦恼)的境界,理一心不乱是登地菩萨的境界。
善导大师就解释为“专复专”——专修念佛就是一心不乱。“一心”就是专心,专一不杂之心。“不乱”就是不杂乱,不杂行杂修就叫“不乱”。如果东修西修,东扯西扯,三心二意,那就是杂乱了。
所以,善导大师解释一心不乱,不是按照禅宗教理解释为事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禅定一心不乱。那样就是自力修行的解释了。
为什么出现这两种不同的解释呢?那是因为立场、观念不一样。
  按圣道门的观念,“如果不能够降伏烦恼,进而断除烦恼,要出离生死轮回是不可能的”,以这样的观点,对“一心不乱”的解释,必然会说“一心不乱就是禅定清净,降伏烦恼”等等。如果这样的话,净土法门就不是“易行道”,也就不能叫做“特别法门”,跟一般法门就没有区别了。印光大师说:这是以通途的教理、一般的自力修行、以戒定慧的修行方法来衡量净土法门,这个叫“以横超法做竖出之用”,净土法门本来是以佛的愿力横超三界,结果变成自力修行,一步一步地往上爬,像圣道法门修行一样,这个就大错特错了,这是受一般自力修行法门观念的影响。
  来到净土法门之内,应该放下原来修行的观念,按照净土门的规矩,【按照净土宗祖师】的传承来解释、来理解才正确。
阿弥陀佛说:“只要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就可以往生!”释迦牟尼佛怎么可能在中间拦腰切一刀,说:“这不行!阿弥陀佛讲的话,在我娑婆世界,天高皇帝远。阿弥陀佛虽然讲‘乃至十念’很简单,但是我释迦牟尼佛给你加几个字,要禅定一心不乱!”——会这样吗?不会!
那么,“一心不乱”四个字,一定要纳入第十八愿才有意义。如果【对“一心不乱”四个字的解释,违背了阿弥陀佛发的第十八愿】,那么这个解释肯定不是释迦牟尼佛的本意。
而善导大师的解释,就跟阿弥陀佛的誓愿一致,他说“一心不乱”就是“专心不杂”。“专心”就是信愿;“不杂”就是“乃至十念”,就是“一向专称”。
第十八愿说众生只要“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必得往生。
  释迦牟尼佛在《阿弥陀经》里说持名要“一心不乱”,阿弥陀佛在第十八愿说称名要“至心、信乐、欲生”。两个一对比,就知道“一心”就是“至心、信乐、欲生”的心,是【信愿之心】,并不是要怎样禅定的心,所以善导大师有时说“一心信乐”,有时说:“一心愿生”。也就是说,你一心一意信顺阿弥陀佛的救度,愿生西方极乐世界,不怀疑,不退转,这样就是“一心不乱”。
善导大师《观经疏》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闻说阿弥陀佛,即应执持名号,
   一日乃至七日,一心愿生;
   命欲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迎接往生。
  这一段善导大师的解释,很明显地看出来,【“一心不乱”就是“一心愿生”】,你一心一意愿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就是“一心不乱”。
  善导大师《往生礼赞》
   若有众生,闻说阿弥陀佛,
   即应执持名号,
   若一日,若二日,乃至七日,
   一心称佛不乱;
   命欲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
   此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彼国。
  善导大师在经文“一心不乱”中间,加了两个字——“称佛”,“一心称佛不乱”,这样就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意义非常明显。一心做什么?一心称佛。称佛怎么样?称佛不乱。就是:一心一意称念佛的名号,不杂乱。这不是非常清楚,非常明了吗?哪里有那么艰深复杂呢!
   一个字——专
  我们看上面善导大师对“一心不乱”的解释,都非常简单,毫不复杂,任何人都看得懂,做得到,没有一处说到要怎样的禅定息心、不起妄念,处处都说的很恳切:“你要一心专念,专啊!专啊!”总之,善导大师解释“一心不乱”就是突出一个“专”字。“专”就是“一心”,“专”就是“不乱”,这个就符合释迦牟尼佛在《无量寿经》里所说的“一向专念”。
西方净土不嫌乱
  不仅如此,善导大师还特别说明,释迦牟尼佛之所以在《阿弥陀经》里特别指示西方极乐世界,劝我们往生,就是因为极乐世界不嫌“凡夫乱想”,在《法事赞》(《善导大师全集》420页)里说:
   一切佛土皆严净
   凡夫乱想恐难生
   如来别指西方国
   从是超过十万亿
  一切诸佛国土都非常庄严清净,但凡夫乱想纷飞,不能往生。要想往生诸佛国土,必须澄心凝虑,悟入圣者之境,这对于末法五浊恶世凡夫来说,不可能做到。所以释迦牟尼佛才特别指示十万亿国土之外的西方极乐世界,劝我们往生,正是因为极乐世界不嫌凡夫乱想,不要求息心除妄,只要专称弥陀名号就可以了。
  善导大师不愧是阿弥陀佛的化身,他的解释,我们能安心!其他的,千解万释,越说越复杂,越说越玄妙高深,既不符合弥陀本愿,也不符合我们的根机,搞到最后,往生无份。
三经宗旨一致
  根据善导大师的解释,《阿弥陀经》和《无量寿经》和《观无量寿经》所说的念佛完全一致,都是持名,都很容易,都是以阿弥陀佛的第十八“念佛往生愿”作为核心。
  不然的话,我们会觉得:“哎?《无量寿经》里边讲往生很容易,《观经》里边讲得就很难,要观想,而《阿弥陀经》讲得也难,要达到禅定息妄……”这样,就不一致了。
  善导大师解释这三部经的思想,完全一致。“一心不乱”也就是《无量寿经》里边所说的“一向专念”。
莲花不染污泥喻
  下面几句话尤其让我们觉得安慰、感动:“从妄念中,所出念佛,犹如莲花,不染污泥。”我们虽然有妄念,但是我们在妄念当中所发出的念佛声,“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我们的心虽然是妄念,像污泥一样的染污,但是,所称出来的这一句名号,它却是像清净的莲花一样不染污泥,微妙香洁。
  这一点大家有感受吗?我们的心是肮脏的,是染污的,是妄念的,可是,这句名号不被我们的妄念所染污,所以,净土宗就叫“莲宗”,莲花的特点就是“出污泥而不染”,从哪个地方出污泥呢?从我们的心哪!我们的心像污泥一样肮脏,有贪嗔痴的烦恼——谁没有贪嗔痴的烦恼呢?没有的,就是阿罗汉了。
  我们这样贪嗔痴烦恼的心,反而成为念佛的动力。我们为什么念佛?因为有罪业,我们要求解脱,所以要仰靠弥陀的誓愿、称念弥陀的名号。就好像莲花池中的污泥,它反而成为莲花的养分,这样,一支清新的莲花就从污泥当中独立出来,飘散著微妙的香味。我们的心虽然是染污的,可是我们念的名号是清净的。六字名号的功德、香味,可以说遍满法界。所以说“从妄念中,所出念佛,犹如莲花,不染污泥”。
   不要被自己的心骗了
  这朵不染污泥的莲花,这句六字名号,它能救度我们,所以,我们念佛是念佛!我们的眼睛要看著莲花,我们的鼻子要闻著莲花的香味。大家来到莲花池边,不要把我们的鼻子扎到泥土当中,那样闻出来的就全是臭味,对不对?我们的鼻子要闻莲花的香味。
  这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念佛,想到说:“虽然我的心染污、有罪业、不清净,但是我所念出来的这句名号,它却像莲花一样的香,是名号让我往生的。”
  我们干嘛要考虑自己的心呢?这个心是我们要抛弃的东西,这是我们要扔掉的东西呀!我们不是靠这个生灭虚妄心去往生的,我们不是把这个心拿出来擦干净了再来往生,我们是依靠不生不灭、真实不虚的名号。
  有的人,他的方向、观念错误,他老是把自己妄想的心在那里修饰雕琢,就好像不是关注这朵莲花,而是把他的心放在污泥里,然后把这个污泥在那里洗啊淘啊,在那里做成一个莲花的样子——你就是把污泥做成了一朵莲花,它也没有香味。
  心有两种,一个是真,一个是妄,妄心用事,驴年马月也不得解脱。凡夫虽然都有真心佛性,但不到大彻大悟,大悟等佛,真心佛性不能现前,日常用事的都是妄心,这一颗妄心,你怎样地压制它,你怎样地凝定它,它仍然不是解脱之因,除非你已经是大彻大悟,消除了一切烦恼,粉碎了真妄差别,彻证妄本来是真,那才是解脱了。不然的话,仅仅是禅定的功夫,或者是一种比较清净的轻安的状况,那个,差得太远了,与解脱根本毫无关系,不是解脱的因,反而是轮回的业。
   能解脱我们的,能让我们出离生死的,就是我们所念的这句南无阿弥陀佛。
  所以是两件事情。污泥里面出的莲花,莲花能救我们;妄想心中出的佛号,佛号能救我们。佛号就是来救这个妄想心的。
  因此,大家不用担心,不用害怕。我们口称南无阿弥陀佛,就是在口口声声地吐出莲花来,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多么自在啊!你何必管自己那个心呢?
  所以,在《无量寿经》里边,释迦牟尼佛就用四个字告诉我们念佛的秘诀:
   一向专念。
“一向”,就是唯一向著佛的方向,不向著自己的方向。我们不要顾及我们的心是妄想还是清净,如果那样想的话,我们的眼光就不是看著佛了,就又回到我们凡夫这一边,念我们的心了。
  大家能够体会吗?如果我们不是在念佛,而是在念我们的心,那个怎么能往生呢?我们的心不管是清净还是染污,我们都不要被它骗了。
  各位,我们之所以这么长的时间都在轮回,就是因为被这个心骗了,我们会觉得说,“你看,现在它比较安定啦!这是一个好心,我要你……现在很烦恼了!动荡啦!这是一个坏心,我不要你!”你这就被它骗了。
  我们不管它是动荡、妄想、杂念,还是比较安定,这个都是妄念,这个都是烦恼心,都是要抛弃的东西,我们唯一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以全副的身心来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如果一定要解释为如何禅定一心不起妄念,而且又坚持认为不这样就不能往生的话,那过失就太多了。
  第一,那等于是说释迦牟尼佛自己说的净土三经,相互矛盾。为什么?因为《无量寿经》是释迦牟尼佛说的,说“上中下三种根机的人,只要一向专念,通通往生”;《观经》是释迦牟尼佛说的,说“下下品的人临终苦逼,精神惶恐,十声念佛,即得往生”;这两部经,往生都很容易,而同样是释迦牟尼佛说《阿弥陀经》,却说要如何的禅定一心,说的很难,那不是相互矛盾吗?
  第二,等于说释迦牟尼佛不仅自相矛盾,而且与阿弥陀佛的本愿相矛盾。为什么?因为阿弥陀佛的念佛往生本愿说的很容易,众生只要“乃至十念”念佛,但释迦牟尼佛却说的很难,说要达到息心凝想,这不是矛盾吗?等于说释迦牟尼佛背开阿弥陀佛,自己另开往生极乐的条件,加高了门槛。这怎么可能呢?
  第三,又等于说释迦牟尼佛说法不能对机。为什么?因为《阿弥陀经》是释迦牟尼佛对五浊恶世凡夫所说的经典,结果说的那么高超,我们没有人能做到,那不等于是法不对机吗?
  第四,等于说龙树菩萨判释净土法门是错误的。为什么?因为龙树菩萨说净土法门,阿弥陀佛的本愿是适宜下劣根性众生的“易行道”、“安乐门”,而现在要达到事一心、理一心等等,那就不是易行道了,那等于是说龙树菩萨判错了。
  第五,也和古今见闻记载的事实相矛盾。为什么?因为我们看到从古到今,许许多多的往生人,并没有到达怎样的禅定凝心,他就是老实念佛,一向专念,不怀疑,都往生了,而且往生的都很殊胜。
   第六,最大的过失,我们自己不能往生。
  如果依善导大师的解释,上符弥陀本愿,下契众生根机,净土三经宗旨完全一致,释迦佛语诚谛不虚,人人安心念佛,个个都能往生。
对于‘一向专念’,净空法师在《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讲记》里又说:
‘念佛乃修行之径路,持名又为四种念佛之径路,称为径中之径。又本经不倡“一心不乱”直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为宗’。但能发心专念,皆可往生,故更为明确简要’。
  那在净土经里中,此地说到了:本经不倡‘一心不乱’。实在说,【【弥陀经里面,也没有提倡一心不乱】】。一心不乱是鸠摩罗什大师提倡的。诸位要晓得,【【释迦牟尼佛讲阿弥陀经里面没有一心不乱这个意思】】,没有这个文字,我们看玄奘大师所翻的弥陀经就看得出来,他的原文要翻成中国意思,是【一心系念】,不是一心不乱,这不乱两个字,是鸠摩罗什大师他的意思。
  那么,黄老居士在这里写这一段,他的用意也非常之好,有一些人读弥陀经,看到一心不乱的这个标准,自己觉得这一生当中做不到。所以对这个法门虽然古大德赞叹备至,他自己想想,我不是这个根器,一心不乱我做不到,这个法门就不敢修学了,这是非常可惜的事情。所以在此地特别提出来,无量寿经是大本阿弥陀经,是详细的阿弥陀经,这个经里教给我们,发菩提心,一向专念。玄奘大师的本子是【【一心系念,跟此地讲的一向专念是完全相同】】。
那么这个人人都可以作得到的。这个‘专’这一句里面,重要的一个字眼,就是‘专’,怎么样才做得专呢?【【对于这部经,对于这个法门,决定不怀疑、不间断、不夹杂,这就叫一向专念。】】
看来,老法师也有与净宗法师解释相同的时候!
“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所以信、愿、行,非常重要,缺一个不可,有信、有愿决定往生。所以十念都能往生,十念是平时工作非常忙碌的人,没有时间念佛,那怎么办呢?持名很重要,不能少,可以少念几句,没有时间多念,少念,早晚课的时间用十念法,十念法是尽一口气叫一念,这一口气不拘多少,每个人气长短不一样,如果家里面有佛像,就在佛像面前合掌念佛,尽一口气念四个字、六个字都可以,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这一口气叫一念,念十口气,早晚都一样,一次不缺,这就符合【一向专念】。
‘【一向专念】’意思就是专恒依止,‘专’是专一,‘恒’是永恒,我们这一生就修这一个法门,不要更改也不要掺杂,这就叫做‘一向专念’,专门依止持名念佛法门,那么,换句话说就是专念这一句阿弥陀佛的佛号,这个法门实在简单到了极处,八万四千法门没有一个法门像这么简单、这么容易,谁都会念这句阿弥陀佛,那个人不会念?问题是专念,一生专念不太容易,那么凡是往生的人都是一生专念,那要问了,专念这一句就行了吗?不必再要加楞严咒、大悲咒、金刚经,不须要加这些吗?确确实实不须要加,这才叫一向专念,加了那些东西,那就不叫一向专念,那叫一向杂念,掺杂了很多东西,杂念嘛!不叫专念。杂念不一定能往生,专念是决定能往生,为什么呢?因为四十八愿第十八愿,【第十八愿是四十八愿的核心,是阿弥陀佛因地当中所发大愿,最重要的一愿】。这一愿呢?就是十念必生,他发过这个愿,将来我们到经文里面还会跟诸位细说,因为这一愿非常非常地重要,这个一向专念就是从这一愿而来的,决定不错啊!
“一向专念者,古云:‘上尽形寿,下至十念’”。
  古德给我们解释的:“上尽形寿,指从发心念佛之日,终身念佛,直至命终之最后一念也”。
那么这个也有上中下三品,【上品人】一向专念,他是尽形寿,‘形’是身体,身体还在一天,‘寿’是指寿命换一句话说,活一天就念一天佛,只要有这个身体还在,这句佛号就不间断,这是上等功夫,【二六时中佛号不间断】,这是专念,【一生当中没有一个妄念】,只有一句阿弥陀佛,除了一句阿弥陀佛之外,他什么都没有。
(笔者评论,既然老法师说的功夫成片指上品人,那您明白示下,别普遍化啊。)
“下者,未能及此,或因障重,或以事繁,未暇多念,则于每日行十念法,亦符于‘一向专念’”。
  这个事情多累赘,也是业障,外缘多啊!扰乱使你没法子一心一意去念佛,未暇多念啊!那怎么办呢?则于每日行十念法,亦符于一向专念,这个也行,与一向专念也不违背,这是事情多,特别是在这个社会工作繁忙,没有时间去念佛,那怎么办呢?修十念法,十念法用的时间最少了,十念是尽一口气叫一念,一口气每个人体质不一样,有的人这个肺活量很大,他的气很长;有的人气很短,一口气不管念多少声?这个不拘,只是尽一口气叫一念。念六个字也行,念四个字也行,都可以。十口气的时间很短啊!大概三分钟这个课就做完了,要紧的呢?是一次不能缺。每一天早晨晚上也是从今天初发心到临命终时,一天都不缺,这也符合一向专念,这都是教我们平常修学的方法。那么,上者那不必说,他的功夫绵密,跟大势至菩萨的法门无二无别,那的确是上上乘。我们修十念法呢?如果到将来退休时间多了,可以增加,当然增加的时间愈长愈好,愈是有利益。
“更下,则如观经所说恶逆之人,临欲命终,得聆圣教,至心悔改,十念称名,亦得往生,故云十念必生也”。
  那么,这是最下等,最下确确实实是没错的,观无量寿经下品下生章里头所讲的,这是说明一个五逆十恶之人,在生的时候坏事做尽了,甚至于谤佛、谤法、谤僧,做的五逆十恶,这个罪业就是要堕地狱的,他在临命终的时候,遇到善知识劝他念佛,他就接受了,他就回心转意,一心求生净土。这个十念是念十声,不是我们平常的十念法,这是一念十念一句佛号,乃至十句佛号都能往生,这个经上有,确实有。
最低限度,你要早晚修十念法,十口气的十念法,你才有指望,末后这个你们大家都没希望了。这个要知道的。
看来,老法师还不算太偏执,只是您的标准换来换去,为什么都没有佛经依据呢?
再看净空法师很推崇的黄念祖(也是弘扬会集本)的说法。
黄念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
  至于持念而云专念,更云【一向专念】者,如《观念法门》所云:佛说一切众生,根性不同,有上中下。随其根性,佛皆劝专念无量寿佛名。
问:五种因缘(指五念门),皆是净业。何特于念佛行,专置一向之言耶?
答,此有三义:一、谓诸行为【废】而说,念佛为立而说。二、为助念佛之正业,而说诸行之助业。三、以念佛而为正,以诸行而为傍。故云一向也。
一向专念,有下三义:一者,【废舍】余行,专立念佛。单提一句佛号,一门深入,不杂他法。【诸行俱废】,唯立念佛名号一法。是名一向专念。(此法适应最上根、最下愚者)
&&&&&&&&&&&&&&&&&&&&&&
二者,唯以念佛为正业。为助此正业,而修诸行。【【念佛为主,余行为助。】】主摄诸助,助随于主。主助圆融,同入弥陀一乘愿海。【故亦名一向专念也。】
&&&&&&&&&&&&&&&&&&&&&&
三者,以念佛为正,余行为傍。正傍有别,主次分明。【【一向念佛为主,虽不舍余修,仍可名为一向专念也。】】
  依据上说,则念佛之人,或兼持往生、大悲、准提等咒,或兼持诵《心经》或《金刚经》等等,只须【主助分明,念佛绵密,亦皆不违于一向专念也。】
《无量寿起信论》更彰此旨。论曰:【行者既发菩提心,当修菩萨行。于世出世间,所有一毫之善,乃至无边功德,悉以深心至诚心,回向极乐。亦得名为一向专念。不必弃舍百为,乃名专念。】以佛性遍一切处。有弃有舍,不名念佛故。
此论甚契时机,当前世人,世事繁多,颇难摒除净尽,终日念佛。【【【但能深信切愿,求生净土。事来便做,事去即念。世法本无碍于佛法,何况更以世出世间,一切善行,以至诚心,回向极乐。故亦名一向专念。】】】
据《起信论》,【兼行世善,尚得名为一向专念,更何况兼修余出世法。】例如:蕅益大师《梵室偶谈》云:【又禅者欲生西方,不必改为念佛。但具信愿,则参禅即净土行也。】又大师曾掩关结坛,持往生咒,求生净土,并作长偈为誓。偈云:‘我以至诚心,深心回向心,然臂香三柱,结一七净坛,专持往生咒,唯除食睡时。以此功德力,求决生安养。足证【但具往生信愿,则参禅持咒皆净土行也。】又著《弥陀圆中钞》之幽溪大师,一生修《法华》、《大悲》、《光明》、《弥陀》、《楞严》等忏无虚日。临终预知时至,手书《妙法莲华经》五字,复高唱经题者再,泊然而寂。如是则修忏持经均是净土行也。由是可知发菩提心,持佛名号,【虽兼修余法,亦得名为一向专念】,亦得往生。
黄念祖:一向专念者,【从初发心直至命终均在持名。】
【【【一向专念,本于弥陀本愿第十八、十念必生之大愿。】】】
((我的看法:第18大愿抛开自力修行不说,只谈深信切愿,一向专念,一则是强调念佛法门的特殊性,二则是正因弥陀有此本愿,此法门才能普被【中下根众生】,真正无机不收。所以,对于【中下根众生】而言,既无体悟佛教第一义谛的根机因缘,就只能随其根性,按照18大愿弥陀度生本愿,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了。))
【又一向专念者,古云:上尽形寿,下至十念。上尽形寿者,指从发心念佛之日,终身念佛,直至命终之最后一念也。此乃其上者也。【【其下者,未能及此,或因障重,或以事繁,未暇多念,则于【每日行十念法】,亦符于一向专念。】】更下则如《观经》所说恶逆之人,临欲命终,得聆圣教,至心悔改,十念称名,亦得往生,故云十念必生也。行者应知,【一向专念指从初发心念佛,直至最后一念也。】而其关键实在最后。如上说恶逆之人,十声念佛,第一声是初念,第十声则命终,亦是【从初发心直至命终均在持名】,故合一向专念之旨。反之,如有人念佛数十年,或于最后阶段,轻视持名而改行他法,或于临终不欣极乐而恋世间,未能念佛,是则不名一向专念也。
大家看明白了吧?连老法师推崇的黄念祖都是根据善导大师的解释。按照善导大师的解释,一向专念根本不只是净空法师说的“二六时中,心中只有一句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什么念头都没有,这才叫功夫成片(一向专念就是我们念佛法门里面常讲的功夫成片)”!更不是他说的“什么都不能执着,有一点执着就不能往生了”。。因为这种念法是“此法适应最上根、最下愚者”!而净空法师却处处强调,把最上根或最下愚的教法普遍化,使得人心惶惶,无意中又拔高了往生标准,谁之过与?
净空法师:一般人这个【信愿】,假的,不是真的,为什么?对于这个世间有贪恋,这是假的。世缘没有放下,争名夺利,他怎么能往生?真信切愿的人是什么?对于世间名闻利养不关心,【【全放下。】】身体在这个世间的时候,总是随缘,什么都好,决定没有丝毫计较,没有丝毫执着,这个决定往生。
问:念念在净土才能往生吗?
印光大师答:念念在净土,方可往生,乃上品往生者之身分。若执定此义,以自求上品,何善如之。【若执定此义,以教中下根人,则阻人胜进不浅】。何以故。以彼必以为此法太高,遂以卑劣自居,不肯修持耳。(增广文钞卷一复濮大凡居士书)
问:广钦老和尚说:“对这个世间还有一念放不下,就会再回来轮回。”(净空法师也是如此说)
净土深义(台湾法藏法师):如果说一念放不下就会再回来轮回,这是就【通途道修行】说的。金壁丰禅师修行修得很好,但是他很喜爱他那个钵。小鬼要抓他去轮回,他入了无想定,小鬼找不到他,可是无想定不是解脱,后来小鬼一敲他的钵,他就跑出来了。这是一念放不下,对通途道是这样。但是当你仰承弥陀愿力,把佛的愿力放进来,那就不同了,佛的愿力能够笼罩你的业力。假如你不能仰信弥陀愿力,可以想一下我刚才讲的你们在这儿听经,就受到了悟光尼师的愿力笼罩,何况是弥陀佛的愿力,他的愿力当然是千万亿倍的不可思议。你能这样去想弥陀愿力,这就是最重要的善根,对大乘了义的信心在这里,弥陀的愿力的原理也在这里。
就通途道说,广钦老和尚说的有道理。但是就往生来说,如果你仰承愿力,则【愿力的威力最大】。你在弥陀愿力的摄受下,就无法再起第二个心了。何以故,因为我们是凡夫,当然有贪婪之心。可是我们已经听闻佛法,尤其是已经好乐净土法门,所以当我临终时感受弥陀愿力之时,我的愿求往生的心强烈生起,如果把这叫做“贪欲”之心,那么这叫“法欲”(即求法的欲望)之贪。“法欲”是诸佛承认应该有的。我执着的是极乐世界,执着的是念佛往生,这没有错,你这一执着,就为弥陀愿力所摄。所以临终的人念念思维求往生,你不能说这样就是开悟了,没有杂想了,而只不过是他临终时愿力正念不失,要往生的心不颠倒而已!
大家知道,净土宗的特异方便(最下能摄受五逆十恶的人)就在于第18愿,也只有此愿能解释观经上的下品下生者(五逆十恶)的往生。要是“至心”是净空法师说的“一心不乱或功夫成片”的话,那么以此解释下品下生者的心理状态(善导大师解释说此人已经“失念”),显然不通。
因为按照善导大师观经疏的解释,下品下生者,“彼人苦逼,不遑念佛”:“不遑”是无暇、没时间、来不及、不可能之意。这个即将临终的五逆十恶的罪人,身心被种种苦所逼迫,慌乱恐怖至极,根本不能稳定、专注,无法在心中思维、忆念阿弥陀佛是怎样慈悲,有怎样的功德,又是怎样的救度,这些他都思维不来,甚至也不能稳定、专注地在心中忆念佛名。
中国佛协会长释传印《净土决疑论讲记》中也是这样讲的:经文“汝若不能念彼佛者”,此中“念”字,是“观念”之念,而非“称念”之念。观念,是【观想】的意思。此人垂临命终,诸苦交逼,已经【不可能静下心】来观想西方净土依正庄严的境相了。所以,赶快教他称念佛名。
善导大师在《观经疏·散善义》中解释说:罪人死苦来逼,无由得念佛名。“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无量寿佛”:善知识看到这种情形,就换另一个方法,说:“你如果心中不能思维、忆念阿弥陀佛的名号,就以口直接称他的名号,喊他的名号;与其喊爹喊娘、喊‘哎呀!可怕!救命啊!’不如喊‘南无阿弥陀佛’。”所以说“应称无量寿佛”。善导大师在《观经疏·散善义》中解释说:善友知苦【【失念】】,转教口称弥陀名号。“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善知识另外教的这种方法,这个人就能做到了。他就以【至诚恳切】的心,嘴巴发出的声音能够相续不断地“具足十念”,口称:“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念了十声——“十”是代表圆满的数字,并非一定要念满十声,多一声多余,少一声不足,不是的。这段经文是显示临终才知道念佛求生,只要念佛相续,弥陀便应声来迎,所以每一念每一念,念念都在消除生死轮回之罪,念念都有灭生死罪的功能。
下品下生经文所讲的“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的“至心”是什么意思呢?可以说很容易了解,就是“【至诚恳切】”的意思,没有其他玄妙、高深的含义。至诚恳切的心我们能够流露出来。如果“至心”还有其他什么玄妙、高深含义的话,那我们就理解不来了;&理解不来,就生不起那样的心。何况这个临命终的人,他心识茫茫,六神无主,当下心中只有恐惧和慌乱,善知识对他讲的,他几乎理解不来,只是一心希望被救,所以,当善知识对他说“你只要喊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就可以了”,他就跟着善知识“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所以,他在喊佛、念佛当中,每一声每一声都充满了至诚恳切,这就是“如是至心”的“至心”。我们可以想象,如同一个沉浮在大海中的人,体力已经耗尽了,没有力气游泳了,当下在沉溺,在喝水,眼看就要沉入海底了。这时候,他是什么样的心境?就是“望救”,希望当下能够被救。只要感觉有所依靠,他就会去抓。一根木棍也好,甚至一根稻草,他都想抓,都想依靠,看看能不能依靠这个浮到岸上。他的心中只有慌乱、恐惧,所以,这里的“至心”并不是说静静地沉下心来好好地思维,息心静虑,或者行气运心——都不可能了。所以,善知识告诉他说,你只要发出“南无阿弥陀佛”的声音就可以了,当下就能被救。他便全身心地投靠这句名号——刚好,这句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功德的“南无阿弥陀佛”能够解救他,离开六道,到达涅槃的彼岸。所以,这里的“至心”就是“恳切”的意思。
由这里的“至心”来看第十八愿“至心信乐,欲生我国”的“至心”,【也一样是至诚恳切的意思】。为什么要这么强调呢?因为有的人解释第十八愿解释错了,偏离了净土宗的教义,把“至心”解释得很玄,很妙,很高深,很复杂,使得一般念佛的人无法掌握要领,所以就开始恐慌、彷徨了,一边念佛,一边却想着“我虽然念佛了,可是我没有至心啊!怎么办?怎么办?”这岂不是把易行道的净土法门变成了难行道?所以这里的至心,道理很简单,就是至诚恳切之心。
(二)、对第十八愿中的“乃至十念”;
净空法师《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讲记》:‘乃至十念’。十念这是最少的啊!【临命终时】,十念一念都能往生。
大安法师无量寿经讲记:
所以我们可不要说【乃至十念】,我们一天就念十声,这个乃至尤其是通临命终时,临命终时一生没有遇到佛法,忽然遇到善知识,讲说净土法门,这时候面对地狱境界现前的时候那种至诚的去念,乃至十声就能往生,那么这样我们就看到念佛法门,它在念佛功夫上是把他放到很低的条件。在这里特别提出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信愿感通才能往生。【所以蕅益大师说得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他的理论根据就在这个地方。】祖师大德建立十念法的理论根据也是在这个地方。你平时就念十念,慈云忏主就提出十念法也是依据四十八愿来建立的,因为这十念通临终【【也通平时】】。
再看善导大师如何解释“乃至十念”:
「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向专称弥陀佛名」「一发心以后,誓毕此生,永不退转,唯以净土为期」就是专修念佛,念念不舍。
「乃至十念」的解释:
   一、加了「上尽一形」。
   二、「乃至十念」解释为「下收十念」。
   三、「乃至」解释为「下至」。
   四、「十念」解释为「十声」。
   五、加「乘我愿力」等四字。
 善导大师解释「乃至十念」,都是一辈子的念佛:只要你寿命还存在,就尽形寿称念「南无阿弥陀佛」,所以叫「上尽一形」。
「上尽一形」和「下收十念」相对。向上多到一辈子的念佛,向下少到临终十念。「下」是最少,「收」是包含、收进来,跑不出去,「下收十念」就是【最少临终十念念佛】,都包含在内,收入在弥陀的救度之中。连临终十念的人都收摄在愿网当中,那何况一辈子念佛的人?那就更容易往生。所以「上尽一形,下收十念」是显示:不管什么人,只要他愿生净土,坚持念佛,直到临终,都可以往生。也就显示这个法门容易、易行。你直到临终才遇到这个法门,十念、一念都能往生,没有比这个更容易的了,也没有一个众生会遗漏掉。
 「乃至」解释为「下至」。「下」与「上」是互相对应的,既然说「下至十声」,那必然地也就是「上尽一形」。不过,「下至十声」是侧重针对临终才遇到这个法门的人,他念十句佛,甚至念一句佛,也往生。因为这个是「对文增减」的,所以,善导大师直接把「十念」解释为「十声」。「十」字就不再做别的解释,「十」还对「十」。在别的地方,有时候解释为「下至一声、一念等」。
所以,以善导大师来说,是以闻到念佛法门开始,一直到临命终时,一生念佛,称为「乃至十念」,也就是「一向专称弥陀佛号」。
 还有,「十念」说为「十声」,「念」即是「声」,这也是非常重要的解释,成为古今奉行的标准。这在后面我们还会再说明。
黄念祖:第18愿中的“乃至十念”指的是1、其下者,未能及此,或因障重,或以事繁,未暇多念,则于【每日行十念法】,亦符于一向专念。2、更下则如《观经》所说恶逆之人,临欲命终,得聆圣教,至心悔改,十念称名,亦得往生,故云十念必生也。
最后的疑问:如果按照净空法师的说法,三恶道中更惨的地狱、饿鬼先不提,就说畜生能往生吗?
但是如果按照前文---善导大师如何解释阿弥陀佛第18大愿的“至心信乐”的话,就可以用大师的“就行(念佛)立信(至心信乐)”观点来解释畜生之所以能往生的原因了。因为大师把「至心信乐」解释为「称我名号」,直接依「称名」这一边来说明信心——根据称名之行,建立往生之信。
依善导大师的解释,清楚明了,人人听得懂、做得到,而不会让我们在那里猜测、揣度:「信什么?怎么信?信好了没有?我的信心够吗?」想来想去,觉得有所畏难。依善导大师的解释:信,就落实在老老实实地称名念佛,你能老老实实念佛,就是信。你如果不老老实实「称我名号」,你说你再至心信乐、再感动,感动得都掉出眼泪来了,感动得怎样怎样,那也都是凡夫生灭不实的心。 
依善导大师的解释,人不会走偏激,不会落在凡夫的体验哪、感受啊、欢喜啊、激动啊……通通不会落入这些死胡同,而是扎扎实实地落实在「称我名号」当中。  
信心,以他所信的对象为本质内容;抽开所信的对象,所谓的信心只是一种空洞的主观意识,一种自以为是的观念。  
凡夫的体验、心情,不是信心;称念弥陀名号,才是信心。这是很重要的地方!
称名念佛,即使是鹦鹉也会念,它会跟着人的声音而念佛,念习惯了,死的时候也能够往生极乐世界。那如果要这只鹦鹉去思维阿弥陀佛的名号或者功德,它能吗?不能。再者,一个牙牙学语的孩童,我们教他念阿弥陀佛,他也会跟念。世事无常,如果这个小孩在某种因缘下即将去世,我们为他念阿弥陀佛,他也跟着我们念阿弥陀佛,或者耳朵听阿弥陀佛,当下这个小孩也能够往生。如果要这个小孩用心去思维这句名号,或者观想佛的境界,那这个小孩做得到吗?做不到啊!
小孩做不到,大人应该做得到吧?也可能做不到。就像有的老人家,没有文化、不识字,脑筋也钝了,让这个根机很低下、很钝的人用心去思维阿弥陀佛的威神功德,思维阿弥陀佛的相好庄严,或者用心去思维阿弥陀佛的名号,他做得来吗?他做不来啊,可是如果跟他说“你只要张开嘴巴念南无阿弥陀佛,这样就是念佛了”,这样他就做得到。
就像鹦鹉,它也不知道这句名号的功德、功能,也无所谓信、愿,所以是意业无功;&它也不像我们,能够礼佛拜佛,或者合掌,所以是身业无功;&而这个行,也只是靠着嘴巴毫无意识地、惯性地学着人家依样画葫芦地念佛而已,对它来讲,也不是什么功夫。可是这样也能够消它的生死之罪,让它往生极乐世界。这是靠什么力量?完全是靠这句名号的力量。如果这只鹦鹉只是念“你好”,或者是“早安”“谢谢”“对不起”,它能往生吗?不能,可见它的往生完全是因为这句佛号本身就有这个绝对的力量。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