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国现有中国输血行业发展报告病毒检查方法不能避免中国输血行业发展报告风险

如何规避输血染上艾滋病的风险
就备受关注的“5岁女童疑输血感染艾滋病病毒”事件,福建省卫计委10日通报了调查结果,称受害女童“极有可能”因输血感染艾滋病病毒。在对医院的输血治疗,以及福建省血液中心的采血、检测、制备过程的调查中,均未发现违规行为,因此认定患儿极有
  新闻背景:  就备受关注的&5岁女童疑输血感染艾滋病病毒&事件,福建省卫计委10日通报了调查结果,称受害女童&极有可能&因输血感染艾滋病病毒。在对医院的输血治疗,以及福建省中心的采血、检测、制备过程的调查中,均未发现违规行为,因此认定患儿极有可能遇上了&窗口期&血液感染这样的小概率事件。  点评:  虽然是小概率事件,但是患者遭遇这样的无妄之灾,对个人,对家庭来说,都是一个沉重的打击。我们的政府,我们的医院,是否可以设定相关的制度来避免这样的悲剧再次发生呢?  艾滋病&窗口期&  从艾滋病病毒进入人体到血液中产生足够量的、能用检测方法查出艾滋病病毒抗体之间的这段时期,称为&窗口期&。在&窗口期&虽测不到艾滋病病毒抗体,但体内已有艾滋病病毒,可以通过HIV核酸检测查到,因此处于&窗口期&的感染者同样具有传染性。目前随着艾滋病检测技术的不断发展,就目前广泛采用的第三、四代双原夹心法和酶联法以及化学发光法等检测手段而言艾滋病的&窗口期&可以缩短到14~21天。对此,世界卫生组织WHO明确表示艾滋病窗口期(WindowPeriod)为14~21天。  &窗口期&事件并非不能避免  经&窗口期&血液途径感染艾滋病属于临床小概率事件,相关数据显示感染概率大约为五十万分之一。但&窗口期&的血液制品进入医院真的不能避免吗?恐怕不见得。至少,用一个最笨的办法就可以完全解决这一问题,那就是重复。网上有文章介绍,在德国,献血后的血液是保存起来的,必须在三个月之后献血者再次体检合格,上次保留的血液才能够投入生产,没有体检的和体检不合格的血液一律销毁。这篇文章的真实性笔者难以查证,但至少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个思路,就是只要采用重复检查的办法,&窗口期&就可以避免。
提示:键盘也能翻页,试试“← →”键
关键词:&&&&&&&&&&&&开展血液白细胞去除和血浆病毒灭活技术在保证输血安全中的应用 2006年第4卷第2期 | 39康复网 | 医源世界
当前位置:&&&&&&&&&&&&&&&开展血液白细胞去除和血浆病毒灭活技术在保证输血安全中的应用
开展血液白细胞去除和血浆病毒灭活技术在保证输血安全中的应用
来源: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作者:赵守光,林艳华
336*280 ads
摘要: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医疗保障水平的不断提高,输血及安全性问题,越来越受到公众的重视和关注,虽然对献血员都进行了筛选,但是由于病毒感染存在一定的不安全因素,使用滤除白细胞的血液及病毒灭活血浆,可有效控制经血传播疾病的传播,是保证临床输血安全的又一重要举措。1 输血相关病毒感染的风险由于当前科技水......
专题推荐:
&&& &&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医疗保障水平的不断提高,输血及安全性问题,越来越受到公众的重视和关注,虽然对员都进行了筛选,但是由于病毒感染存在一定的不安全因素,使用滤除白细胞的血液及病毒灭活血浆,可有效控制经血传播疾病的传播,是保证输血安全的又一重要举措。
  1& 输血相关病毒感染的风险
  由于当前科技水平的限制,检测方法较为局限,存在病毒标记物检测技术的局限性:窗口期、试剂敏感性;检测病毒种类的局限性:检测的有HIV、HBV、HCV,未检测的有HTLV、CMV、EBV、B19及新病毒的不断发现等。我国的输血病毒检查现在一直采用标志物即抗原体检测方法。利用免疫方法检测病毒蛋白质的表面抗原抗体,也就是说,病毒的蛋白质未合成、表面抗原抗体未形成之前,现有的抗原抗体检测试剂是不能识别并检测病毒的,但这种“窗口期病毒”输入人体后,经过一段时间,病毒的蛋白质合成以后,病毒就有了感染性,这时人就会感染此种病毒,有文献报道献血者中的15%的HCV可能处于窗口期而不易被发现[1],一些低水平的肝炎、HIV携带者或抗体效价低于检测阀值的献血者的血液,使早期传染病难以检出,因此输血有引起传染病的危险。
  2& 保证输血安全的措施
  2.1& 现行对策
  2.1.1& 加强血源&
  推行无偿献血,从低危人群中发展无偿献血者和吸引健康无偿献血者再次献血。
  2.1.2& 实行采供血及筛选检测的全面质量管理&
  把好试剂质量关,严格筛选检测血液。我站于2004年通过ISO 标准化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同年10月将中心血库全部并转为烟台市中心血站采血点,实施了样本集中检测,实现了联网,完善了采供血机构的管理。
  2.1.3& 大力推行成分输血&
  提倡科学合理用血,由于病毒在血液的各种成分中不是均匀分布的,因此各种成分的病毒危险性并不一样,就血液有形成分及血浆而言,白细胞最危险,血浆次之,红细胞和血小板较安全,由于全血成分复杂,目前尚不能对全血做病毒灭活处理而同时保持其中各种有效成分的功能,但对某些成分制品则完全有可能进行病毒灭活处理。
  2.2& 根本对策
  2.2.1& 血液白细胞滤除&
  据调查输血中有90%以上是由白细胞引起,白细胞导致的输血反应有非溶血性发热反应、HLA同种免疫引起的血小板输注无效、免疫抑制、白细胞相关病毒感染、TA-GVHD等,由于血液在采集后2℃~6℃冷藏保存24h后,部分白细胞已失去活性裂解和死亡,如果24h后再行滤除,那么白细胞的基质和传播疾病的病毒已无法滤除,难以避免传播疾病和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血站供应到医院的血液已是库存血,已不能保证滤除效果和质量。所以白细胞滤除的最佳时机是采血后、保存前,滤除率要>99.9%,临床输注去除白细胞的血液可以预防非溶血性输血反应,HLT同种异体免疫反应,预防输血后移植物抗宿主病及某些输血相关病毒的传播。因此,为了保证输血安全,我站于2005年8月开展了血液白细胞滤除技术。
  2.2.2& 血浆病毒灭活&
  血浆病毒灭活机制采用的是亚甲蓝+可见光照射(MB-P),破坏病毒核酸及病毒包膜。即在血浆中加入亚甲蓝终浓度为1μmol/L,采用2Lux荧光照射30~35min,可以灭活血浆中>6log TCID50的VSV和Sindbis病毒。MB光化学灭活法的优点是适用于袋状血浆病毒灭活、病毒灭活机制明确、效果可靠、对人体安全。进行了病毒灭活后的血浆总蛋白回收率平均90%,各项凝血因子活性保有率均>70%,其中凝血因子Ⅷ平均保有率>70%。MB光化学灭活法既能灭活“窗口期”病毒,又适合于我国的国情,能有效减少或消除受血者感染病毒的机会,我站也于2005年8月同时开展了这个技术项目,其病毒灭活效果已得到充分证明,血液和血液成分的安全将更有保障。
  总之,我站的成分血分离率目前已达99%以上,从年我站共采血30万人次,为临床提供血液50万u,无一例输血传染病。为实现安全输血,我站不懈努力、勇于开拓,开展血液滤除白细胞和血浆病毒灭活技术,是保证安全输血的又一重要举措。它的临床推广应用将大大减少病毒感染的几率,将为我国的输血及临床事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蓝海丽.重视临床危险因素确保输血安全.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1,11(增刊):24.
  作者单位: 264003 山东烟台,烟台市中心血站
  (编辑:江枫)
【】【】【】【】【】
热文点击榜
Copyright & 2008
All rights reserved. 医源世界 版权所有
医源世界所刊载之内容一般仅用于教育目的。您从医源世界获取的信息不得直接用于诊断、治疗疾病或应对您的健康问题。如果您怀疑自己有健康问题,请直接咨询您的保健医生。医源世界、作者、编辑都将不负任何责任和义务。
本站内容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为传播信息促进医药行业发展,如果我们的行为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联系Email:您当前的位置:
“万能血”真的“万能”吗?----输血风险知多少。
众所周知,输血可以治病救人,但同时输血也有风险,关于输血你知道多少?过去有一种说法:O型血被称为万能血,谁都可以输。但是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这一说法被认为是错误的,那么为什么是错误的呢?我们就有必要了解一下输血的“风险”。输血是临床治疗多种疾病的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在抢救和防治一些重大出血疾病的时候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在医学上任何一种治疗病症的措施都是有风险的,临床输血也不例外。输血风险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是产生了输血不良反应;第二是容量性输血风险;第三是输血可能传播相关的疾病。什么是输血不良反应呢?我们知道血型不合是不能输血的,那么血型相同就能输吗?答案是“不一定”。因为在输血的过程中可能发生很多输血不良反应。其实通俗点讲:输入体内的血液和自身体内的血液发生了不能“融合”的情况,使患者体内出现了一些严重的疾病。科学的概念是:输血不良反应指在输血的过程中或者输血结束后,受血者发生的用其原有疾病不能解释的、新的症状和体征。输血不良反应按发生的时间分为即发反应和迟发反应:前者指输血当时或输血后24小时内发生的反应;后者指在输血24小时后、几天,甚至十几天发生的输血不良反应。输血不良反应按发生的原因可分为免疫性反应和非免疫性反应。由免疫介导的急性输血反应有:急性溶血反应(AHTR)、过敏性反应、非溶血性发热反应(FNHTR)、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TRALI)、荨麻疹等;由免疫介导的迟发性输血反应有:迟发性溶血反应(DHTR)、输血相关移植抗宿主病(TA-GVHD)、输血后紫癜(PTP)等。非免疫介导的急性输血反应有:细菌污染所致的发热反、应大量输血所致的高钾、柠檬酸中毒所致的低血钙症、体温降低、气栓等;非免疫介导的迟发性输血反应有:长期输血所致的含铁血黄素沉着症和血栓性静脉炎等。除了不良反应,输血的风险之二就是传播疾病。目前已知的经输血可以传播的病毒包括:乙型肝炎病毒, 丙型肝炎病毒 , D型肝炎病毒 , G型肝炎病毒/GB-C病毒,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可引起艾滋病), 人类T淋巴细胞病毒I和II型, 巨细胞病毒(CMV), Epstein-Barr 病毒, TT 病毒, 人类疱疹病毒 6型和人细小病毒。经输血传播的细菌有:梅毒螺旋体, 葡萄球菌,耶尔森菌,链球菌等。一些寄生虫,如疟原虫、克氏锥虫和田鼠巴贝虫也可经输血传播。另外新近出现的E型肝炎病毒, 人疱疹病毒8型, Lyme's螺旋体,Creutzfeldt-Jakob 病和变异 CJD 病原体以及西尼罗河病毒和猴痘病毒包括新发生的SARS病毒等都有经输血传播的危险。在已知通过血液传播的疾病中,最严重的、也是危害最大的是艾滋病和肝炎。由此可以看出,血型问题、细菌污染问题以及病毒感染问题是输血风险性的重点。世界卫生组织资料显示,全世界每年增加的560万名艾滋病带菌者中有5~10%的艾滋病感染是因为输注含有HIV病毒的血液和血液制品引起的。美国因输血引起的AIDS病例数占总病例数的1.7%。有资料显示,约90%的丙肝是由输血引起的,并且大部分的输血后肝炎与丙型肝炎有关。调查发现在我国献血者人群中抗-HCV流行率为1%左右。然而输血后丙型肝炎的慢性化率高达80%,这也是我国高发的重要原因之一。世界卫生组织的另一项研究显示,乙型肝炎在一些发展中国家普遍流行,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携带者超过10%。目前,我国每年临床用血量约为1000多万单位。经输血传播疾病的风险可见一斑。容量超负荷性反应是输血风险的第三: 对于心脏功能减退的病人、老年人、幼儿或慢性严重贫血病人(红细胞减少而血容量增多者),输血过快或过量可引起急性心力衰竭和肺水肿。可表现为心率加快、呼吸困难、发绀、咳血性泡沫痰,颈静脉怒张、肺部湿啰音、静脉压升高、胸部摄片显示肺水肿征象,严重者可致死。一旦出现上述症状应立即停止输血,半坐位、吸氧、强心和利尿。无效者,四肢轮扎止血带,以减少回心血量。对于这样的病人 严格控制输血速度。然而目前在临床上,医生和患者都太过分看重输血,而低估了输血的风险:有些人形成了稍大些的手术就得输血的观念,一遇上手术就输血,以求保险;更有甚者,把血液当作“补品”,强烈要求医生输血,以补充营养;此外,还有“人情血”、“安慰血”等等。  这些不科学、不合理的输血观念和行为,不仅浪费了有限的血液资源,更重要的是带来输血风险。  在临床上如何降低这些风险呢?我们的输血相关的科研人员、医护人员们也在不断的改进技术提高输血的安全性。如采用自体输血技术、成分输血(就是缺什么输什么)、辐照血、滤白细胞血等,这些输血技术的应用就大大的降低了输血反应的发生。目前不会出现“万能血”什么血型都可以输的情况了,临床会选择性的、有针对性的输血,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在防止输血传播的相关疾病中,输血人员会提高相应病原体的检测敏感性、缩短检测的“窗口期”。什么是“窗口期”:当病毒进入人体后,需要经过一段时间血液才会产生病毒抗体,在此期间抗体检测呈阴性,但体内已有该病毒,具有传染性,医学上把传染病毒到可以检测出来的最短时间称为“窗口期”。如果献血者感染上述病毒后献血,该血液在检测时正巧遇上“窗口期”未能检测出来,临床使用就会导致受血者感染上述病毒。目前血液中病毒检测“窗口期”仍是世界难题,其带来的输血风险只能降低,还不能消除。还有就是加强各级临床人员的输血风险意识,不断的提高服务水平,不能出现差错,这也是提高我们输血安全的重要一环。总之,输血是把双刃剑,既能治病救人,又会因输血风险害人。可以说,任何输血都存在风险,目前我们能做到的就是把风险降低到最低程度而已。&&&&&&&&&&&&&&&&&&&&&&&&&&&&&&&&&&&&&&& &&&&&&&&&&&&&&&&&&&&&&&&&&&&&&&&&&&&& 输血科-侯玲俐医院输血感染艾滋病,你还敢输血吗?
& & & & 很多年老体弱的患者经常希望到医院去输血增强抵抗能力,但是你知道输血的风险吗?
& & & &&近日有新闻报道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毛毛在正规医院做手术输血后,被感染艾滋病的事情,引起了大家的持续关注。
事件真相还原
& & & &&2010年,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毛毛到福建省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以下简称福建协和医院)住院医治,手术成功,恢复不错。然而,2014年9月,毛毛再次入院检查,被查出感染艾滋病毒。经检查,她的父母都没有感染艾滋。福建协和医院医患纠纷调解中心一名姓梁的工作人员表示,医院用血是福建省血液中心提供的,用血检测标准是符合国家要求的。
& & & &&卫计委调查组通过追踪8位毛毛所输血液的献血者的关情况,经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测排查,最终确认原HIV抗体检测阴性的陈姓献血者,本次检测HIV抗体为阳性。该陈姓献血者曾于日参加无偿献血,当时血液检测结果合格。此后该陈姓献血者未再有过献血,在本次调查前并不知晓自身已感染了HIV,被检测出艾滋病的陈姓献血者,当时献血的血液除输注给毛毛外,还输注给其他2个人。
国家卫生计生委新闻宣传司司长、新闻发言人毛群安12日回应称,关于最近媒体报道的福建小女孩,可能因为手术过程输血造成感染艾滋病。这件事对这个小孩儿和家庭来说是灾难性的事件。
毛群安指出,对于此事福建还在进行积极的调查处理。这件事情有几点提示:
一、临床用血有风险。我们要求在临床上应该科学合理的使用血液。同时要求血液的管理机构和医疗机构在临床用血的过程中应该严格按照规范操作,避免由于输血带来的感染疾病的风险。
二、根据现在福建调查的情况来看,她是在窗口期感染的可能性比较大。这就提出来一个问题,就是窗口期怎样降低感染的风险?应该说输血窗口期感染还确实是一个难题。国内国际都非常关注,虽然说它发生的几率很低,但是这个风险又的的确确的存在,国内外都有这方面的报道。
看到这里大家可能都明白了:
& & & &&1、福建小女孩的确是因为在医院输血感染的艾滋病。
& & & &&2、医院用血是福建省血液中心提供的,用血检测标准是符合国家要求的。
& & & &&3、输给小女孩的血液之所以没被查出问题的原因可能是由于供血者存在艾滋病毒感染窗口期。
& & & &&那么问题来了,卫计委如何能保证老百姓以后的输血安全?我们还敢在医院输血吗?我们自己以后需要输血怎么办?有必要给大家科普下献血的基本常识。
一、病毒感染窗口期是什么?
& & & &&在回答能不能输血之前需要先科普下病毒感染窗口期的知识。窗口期指的是从艾滋病病毒进入人体到血液中产生足够量的、能用检测方法查出艾滋病病毒抗体之间的这段时期。当献血者感染病毒而尚未发病、处于潜伏期时,血液中已有病毒血症但无症状和抗体产生,在输血检查中便难以发现,但处于窗口期的感染者同样具有传染性。世界卫生组织明确表示艾滋病窗口期为14至21天。除了艾滋病毒,输血有可能传染的其他已知疾病如乙肝、丙肝、梅毒同样存在这个问题。窗口期是世界难题,检测不出来,但是会感染的。
二、如何应对窗口期问题
& & & &&采用新技术缩短窗口期的时间:目前我国血站系统检测的方法是只对艾滋病毒进行病毒抗体和抗原/抗体检测,没有开展病毒核酸检测。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艾滋病研究所所长尚红表示,该研究所人员曾经针对98例新发艾滋病毒急性感染人员的检测中发现,有20名感染者进行抗体和抗原/抗体检测,结果显示为阴性,而进行核酸检测呈阳性。这类处于艾滋病毒感染&窗口期&的人员一旦参与无偿献血,由于现行检测技术无法查出,就极可能造成使用其血液制品的人感染艾滋病毒。
& & & &&国家卫生计生委新闻宣传司司长、新闻发言人毛群安在昨天的新闻发布会上指出,我国在2015年要基本实现血站核酸检测全覆盖,使艾滋病窗口期缩短,降低因输血感染疾病的风险。中国科研人员一直在致力于研究如何减少窗口期感染风险,研发了通过核酸检测的方法来缩短窗口期,降低包括艾滋病、肝炎等通过输血感染疾病的风险,近年来一直在进行试点推广。根据全国卫生计生工作会议的安排,今年内要基本实现全国血站核酸检测全覆盖。这意味着,按照过去传统的方法可能20天内检测不到的艾滋病病毒,在采用核酸检测办法后,可能10天之后就能够检测到,从而降低感染的风险。
三、从源头献血者抓起
& & & &&更为严谨、透明的献血制度,必然会随着社会的进步而完善,但作为普通民众能做的是什么呢?那就是要增强献血安全意识。安全血液来源应该是以利他主义为动机,且具有健康生活方式的献血者。不要为了检测而献血,有高危性行为者主动放弃献血,这既是对病人负责,对社会负责,更是对自己的良心和道德负责。
& & & &&1998年,法国通过法规,进一步强化输血安全问题。法案规定,法国血液中心为保证良好的输血条件,负责推广献血安全宣传,普及输血科技知识,促进研究工作,掌握稀有血型的献血者和受血者的资料安全。同时,必须保证无偿献血者的血液卫生安全,防止献血者在体检中隐瞒病史。全国18个血液分中心进行严格的管理和技术监督,确保血液质量和输血安全。血液中心的医生对每一个献血者认真进行咨询。医生有单间,为了保护献血者的隐私。一对一的交谈、咨询,了解献血者的生活方式和习惯,疾病史等,可排除大多数的高危献血者如同性恋者、吸毒者、多性伴侣者、潜在疾病者等献血,献血者的资料一概保密。然后进行体检。通过层层把关,最大可能的保证血源源头的安全系数。法国普通人对血液制品的疾病传播了解也很深入,能充分认识献血安全的重要性,所以,身体携带病毒和患有血液疾病者会避免献血,避免造成资源浪费和遗患他人。
四、增加检测次数,越过窗口期
& & & &&为了公共安全,我们是否增加献血体检次数,在献血者可能的窗口期后再查一次病毒抗体?小编几年前参加过无偿献血,在进行过一次例行抽血体检合格后顺利献血成功。出于医生的职业习惯,当时心里曾经嘀咕:要是我这时候再检查发现问题怎么办?据说在德国,他们献血的人员是固定的,有每个人的档案体系,每个人献血后,这次的血液是保存起来的,必须在三个月之后献血者再次体检合格,上次保留的血液才能够投入生产,没有体检的和体检不合格的血液一律销毁。不管网传的德国献血机制是否属实,但建立献血人员档案和献血后三个月再次体检还是比较靠谱的事情。
五、建立自体备血储备。
& & & &&目前献血前只需要检测甲肝、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几个病毒抗体,理论上讲可能还有我们不知道的也能通过血液传播的病毒疾病存在,虽然这个概率非常非常低。要想保证最大化的输血安全,可以自己备血储备。人备血储备完全是人性合理的设计,对于长期献血的公民和一些对于自己安全保障要求高的市民,提供给他们个人建立自我储备,就是作为献血者,你献的鲜血,血库单独进行处理保存,以1000ml为限,为你本人保存。以备你的需要,半年后再交血液制品工厂处理,每个人可以保证自己有安全的血液制品保障。
六、输血还是相对安全的
& & & &&看了这么多其实大家也不要恐慌,其实输血还是相对安全的。日我国《献血法》生效,建立了无偿献血制度,血液的采集、检测、制备过程已能够最大限度地保证用血安全。因此,不必放大&输血染艾滋&的医疗风险。全国每年输血的患者不计其数,但是真正由于通过正规途径输血感染的是凤毛麟角,就好像是马航失事一样,是低概率事件,也不能因噎废食。但是要严格掌握输血指证,需要输血时才输血。今天在这里的目的只是给大家普及下献血常识,同时希望以后能进一步改善献血的安全性,最大化保证患者用血安全。
声明:本平台所发布咨询,如非特别注明,均来源于互联网的公开信息,版权归属于著作权人。本平台所发布的咨询均用于免费的交流与学习,非商业用途。我们尊重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如著作权人对本平台发布的内容有异议或涉及权利纠纷,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谢谢。
欢迎登录使用会员帐号登录
联系我们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三环中路37号&&&&邮编:100088电话:010-&&&&传真:010-邮箱:
官方公众号
中国输血协会 版权所有 。
ICP备案:Copyright (C) 2017, Chinese Society of Blood Transfusion .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深圳雪莲花网络有限公司关乎于生命的输血安全事项,你应该熟记在心!
输血的安全性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话题,据WHO统计,全国HIV感染者中约5%~10%为经血液传播而感染。专家认为90%以上输血后病毒感染是由“窗口期”漏检造成的。
随着我国公民法律意识的逐渐增强,近年来因输血而引发的官司不断见诸于各个媒体,如何杜绝以上问题?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基本的输血安全事项。
1、什么情况下需要输血?
当人体失血400ml以下,可以依靠人体的自身供血功能补充,没有什么危险,称为“安全失血量”。当失血量在600-800ml时被称为“危险失血量”,当失血量在1200ml时被称为“死亡失血量”,随时都可能引起死亡。
所以在失血量在600ml左右时就应该及时输血,尽快摆脱因失血引起的不良症状,不让自己的生命受到威胁。
2、输血前需要准备什么?
输血前必须查乙肝五项、丙肝抗体、梅毒、艾滋病,但是每个医院医保规定不一样,有的医院住院期间不管输多少次血只需要化验一次输血四项,但是如果有一段时间没输血,或者在某一个医院第一次输血肯定要化验的。
很多传染病都是通过血液传播的,如果输血前不检测,万一输血后得了这些病,就无法说清楚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3、怎样配合医生进行输血?
①输血前应由医生根据病情决定输哪种成分血或血制品、输血量;
②患者应该如实告诉医生自己的病史,如以前是否输过血,有什么反应,知道自己是什么血型,Rh阴性还是阳性;
③有生育史的妇女,如孩子在出生一周内是否发生严重黄疸、贫血,母亲在输血前要做ABO血型以外抗体的检查,以确保母亲安全;
④切勿想要补身体而要求输血。禁止输“安慰血”、“人情血”。
4、输血为什么有风险?
由于输血后有一定比例的受血者会发生输血不良反应。不良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或输血后,受血者发生的用原先疾病不能解释的、新的症状或体征。它可分类为免疫性反应、非免疫性反应和输血传染病。
近年来对输血传染病已加强控制,但由于当前科技水平的限制,早期传染病存在病毒感染“窗口期”而难以检出,有极少数受血者会因输血而面临得传染病的危险.
所以医务人员、受血者和家属要有风险意识,可不输血的尽量不输血。输血前,经治医生应详尽告诉病人输血的风险,并请病人家属签订《输血治疗同意书》。
5、输血尽量不输新鲜血
因为新鲜的血液没有经过处理的时候,可能会含有各种病菌、病毒等。所以,无论国际还是国内都要求血液制品必须进行乙肝、丙肝、转氨酶、艾滋病抗体等血清学检测。
在美国,5天以内的血不会向临床提供。而为了尽可能降低TV-GVHD的发生率,除了避免亲属间输血意外,非亲属的血液制品也要在血站接受电离辐射照射,以达到灭活淋巴细胞的作用,从而进一步降低此疾病的发生率。
6、成分输血能提高输血安全性
成份输血就是根据病情需要,有选择地提取血液中的某种成分输给病人。
输成分血有以下好处:
①制品浓度与纯度高,疗效好;
②一血多用,节省血源;
③可最大限度地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及疾病的传播。
7、亲属间输血并不安全
由于亲属之间抗原的相似性较高,当受血者即宿主的免疫出现严重缺陷或受到抑制时,对外来的直系血亲的相似淋巴细胞缺乏识别,“当成自己的”,此时,外来淋巴细胞却可能“反客为主”,攻击宿主自身的组织,引起致命性的并发症。
医院原则上不支持直系亲属间互相输血,如果边远山区或紧急情况必须要输,可用放射源照射血液,减少活性淋巴细胞之后方可使用。
8、可输可不输的血坚决不输
受血者应有自我保护意识,可输可不输的血坚决不输。如需输注,在身体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提倡用自身输血。自身输血就是把自己的血液贮存或收集起来,留在手术或需要时再输入体内。自身输血是最安全的输血。
其实,只要不是急诊手术,许多病人都可在术前的两三周内“提前”为自己“贮”上一份血,待开刀时再回输给自己。
9、哪些疾病与输血有关?
输血或血液制品都有传播疾病的危险。常见的有: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艾滋病、巨细胞病毒感染、梅毒、疟疾;EB病毒感染、黑热病、回归热、丝虫病和弓形体病等也可通过输血传播。另外,还有因血液被细菌污染的败血症。
10、常见的输血不良反应有哪些?
溶血性输血反应、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过敏反应、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TRALI)、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循环超负荷、枸橼酸盐中毒、钾中毒等。
11、O型血是“万能血”?
把O型血称为“万能血”这是错误的。在小量异型输血时,如给A型血的人输入一单位O型全血,其O型血浆中的抗A、抗B,因被受血者的血浆稀释,所引起的免疫反应较轻,故不易被及时察觉。
随着异型输血量的增加,这种输血禁忌现象逐渐加重,严重时由于受血者的红细胞遭到破坏而导致溶血性输血反应。因此,现代医疗不主张异型输血,而强调同型血相输。
12、何为窗口期?
窗口期,指的是人体感染艾滋病毒从而使人体产生艾滋病毒抗体一直到抗体浓度能够被检测出来之间的这段时间。 目前最先进的核酸定量检测法(病毒载量),窗口期可以缩短到9-11天。
考虑到成本、普及性、应用需求等综合因素,中国绝大多数的疾控中心和医院采用的都是酶联检测法和快速试纸检测法,而用这两种方法做艾滋抗体检测,窗口期一般为4周到6周。
也就是说人体感染了艾滋病毒之后,要过了4周-6周的时间,人体内的艾滋病毒抗体浓度才能够被酶联检测法或者快速试纸检测法检测出来。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输血杂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