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传统CAD相比,BIM传统营销的优势和劣势有哪些

UG和3Dmax相比,优势在那?_百度知道
UG和3Dmax相比,优势在那?
做为UG初学者,很想知道它的优点。增加自己的兴趣及信心。。不然觉得3Dmax那么好,我学UG做么得哦!~
我有更好的答案
UG用于模具加工制造模具用,UG倾向于汽车制造业用,3DMAX是渲染外观造型的,搞个装潢设计。或造型模拟图是什么样啊。无法用于制造,因为它的尺寸精度不够
两个就不能比么怎么比用途就不一样。有兴趣和时间的话把两个都学了。
很少更新,也没有什么大的改变。学习UG没什么难的`只要懂基本计算机操作。至于3D,我接触不多。但最基本的一点我肯定。一款普通的平片设计软件是很难跟3D类立体设计软件媲美的`但愿我的回答没有减弱你的兴趣信心。祝你好运。随便找几个UG教程。好好看几遍跟着做几遍`基本上就能掌握。基本操作会了`再接下来就靠你的DIY能力了``可以利用各种功能发挥想像的设计UG用这么久了`其实也没觉得有什么优点。或许最大的优点就是简单易学,处理速度快点吧。同类软件中UG已经渐渐开始衰退。UG从一开始到现在就一直停留在一个阶段上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1条折叠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与传统CAD相比,BIM究竟进步了多少_百度知道
与传统CAD相比,BIM究竟进步了多少
我有更好的答案
.其代表软件是AUTODESK 的AUTOCAD(当然..,里面, 剖面, 以及细节图都应该是有3D模型所‘生成’, BIM可以大大减低在建筑工程由于绘图,文字这些内容所组成传统的CAD无非是用‘电脑‘来代替‘笔‘来绘图,就所绘制的图本身来说....,线,而不需要在自己手动来绘制(当然这是建立在3D模型到底建立得有多精细来决定),或者对于图的理解错误导致的工程损失, 但是它只是重在3D建模 )BIM完全以三维模型作为绘图基准, 然后有完成的三维模型来‘生成’所需要输出的二维平面图,其代表软件是Autodesk的Revit,其实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理论上来说, REVIT中所有的需要输出平面,现在AUTOCAD已经加入了很强的3D功能, 无非还是二维的点
采纳率:73%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与传统CAD相比,BIM究竟进步了多少与传统CAD相比,BIM究竟进步了多少白韵说学百家号来源/筑龙BIM在CAD时代,我们建筑人在满桌子的图纸堆中挑灯敲击着大型CAD建模软件,黑黑的眼圈和邋遢的造型,小编在校期间,也被规划到屌丝男士的队列......BIM技术迅猛发展随着BIM技术的迅猛发展,利用BIM技术坐在办公室可以三维可视化立体查看建筑模型,也可以通过BIM软件对建筑模型的数据进行实时修改,实现设计、施工、管材各方面的协同管理。已经被多方面证明,当有经验的BIM使用者相比传统的建筑业管理人员具有更高的工作效率,目前在建筑业中得到了许多业内企业、从业者的高度关注。多个国家的高校已经开始尝试开发和开设基于BIM理念的课程,并取得了一些宝贵的经验,国内也开始陆续有高校开始类似的教学项目,开始尝试Revit 等基于BIM理念开发的软件教学。然而小编认为,目前国内高校的类似教学改革或课程项目一定程度上还有一些误区,改革目的或者课程开设上都有一些值得商榷之处,所以总结了笔者有限的教学经验和一些相关的教改观点,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1)CAD课程定位有局限目前,大多数的CAD课程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只是对AutoCAD等软件的功能进行学习,学习的目标停留在我国上世纪九十年代“脱离绘图板”的层次,相应的,课程的考核也是对软件功能的知识点复习,学生完成课程学习后,仅仅会使用软件在电脑中“复制”图纸,仍然很难独立“设计”出图纸。(2)三维表达能力有限与建筑学、装饰工程等专业不同,建筑工程专业本科课程在开设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时,一般没有安排三维制图、建模的章节,出图也基本以平面出图形式。主要原因是施工岗位对这类技能需求不大,大部分的土木工程本科毕业生都是面向施工企业就业的。但是我们应该看到,随着BIM理念的逐渐普及,对三维制图及表达能力的要求会延伸到建筑业各个环节。(3)各专业分开建模、效率低下国内建筑的工程设计工作中,建筑、结构、电气、造价等各专业之间衔接有限,重复建模工作量大,成熟的BIM产品和熟练的使用者被证明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在目前的专业教育中,受到各专业分开建模的模式影响,建筑工程专业一般仅开设了天正建筑和PKPM的学习,面临着短期内知识落后的风险。(4)课程设置等不能满足转型需要以小编工作单位为例,目前CAD课程的课时仅为32个课时,其中包括了16个课时的上机练习,课时十分有限,课程内容一般仅能够安排下AutoCAD和天正建筑的初步学习,无法涉及到更多业内常用的专业软件。然而BIM要求的是一个独立课程的教授,并非CAD课程的拓展,不论是课程定位还是课时安排都要比CAD课程要求更高。改革难点(1)缺乏系统教材和项目实例BIM在建筑业的讨论火热,但是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仍然缺乏,特别是对于一些偏远地区的高校,获得类似项目参观学习的机会更是稀少。教材方面虽然种类繁多,但据调查能够让师生满意的BIM课程教材仍然不多。(2)对高校专业师资、教学管理水平要求更高当前社会知识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BIM作为建筑业的新浪潮对高校教师的知识提出了新的挑战,需要广大中青年教师及时跟进发展步伐,做好知识储备和更新。另外因为要进行多专业学生的协同合作,教学管理工作也将面临全新的挑战。(3)BIM课程中实现校企合作的难度更大美国的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奥本大学等在设定BIM课程的教学计划时认为,首先应在保障核心概念清晰的前提下,进行基于BIM的项目运转的动手实践;其次应该学校和行业紧密结合以实例帮助学生了解未来岗位所需的技能(实际上多数企业岗位使用BIM类产品的目的并非设计而是用于提高管理效率),这就对当前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提出了更高要求。(4)BIM课程对软硬件要求较高以著名的Revit为例,集成了建筑、结构等多专业的功能,笔者试用之后直观感受内存4G、CPU需要达到i5的电脑才能比较流畅的运行Revit,这对于一些偏远地区的院校来说无疑是一道鸿沟。总结BIM对于许多国内起步较晚的建筑类高校院系来说是一个宝贵的发展契机,为大家办出具有一定特色的建筑工程专业提供了良好机会;但是我们应该在清醒地认识到BIM带来的挑战和机遇是共存的,只有结合自己院校、地方的实际,清晰定位教学改革方向,才能在教学改革中实现多方共赢。综上所述,BIM在建筑领域能为我们带来相当多的便利条件,相信随着国内BIM软件的进一步发展,传统建筑行业将迎来快速增长期。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白韵说学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为大家分享高中重点知识笔记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建筑信息模型(BIM)与传统CAD的比较分析--《第十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信息科学与工程技术分册)》2013年
建筑信息模型(BIM)与传统CAD的比较分析
【摘要】: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是以建筑工程项目的各项相关信息数据作为模型的基础,进行建筑模型的建立,通过数字信息来模拟建筑物的真实信息。它具有可视化,协调性,模拟性,优化性和可出图性等五大特点。作为建筑行业中一种崭新的理念和技术,BIM已经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国内的各类建筑项目中。建筑信息模型(BIM)提供了一个平台,以完成建筑全寿命周期内的所有信息的连续性和一致性[1]。这不仅仅使建筑设计由平面向3D和4D跨越,更提高了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等各方信息交流的效率。建筑信息模型(BIM)将会成为国内建筑行业发展的主流,但由于国内BIM技术起步较晚,距离完全替代传统CAD还需要一段很长的时间。本文首先叙述了BIM的概念、相关软件及国内外应用现状,然后分析比较其在设计阶段与传统CAD技术的优缺点,得出BIM将是建筑行业主流的结论。
【作者单位】:
【分类号】:TP391.72;TU17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李恒;郭红领;黄霆;陈镜源;陈景进;;[J];工程管理学报;2010年05期
何清华;钱丽丽;段运峰;李永奎;;[J];工程管理学报;2012年01期
曾旭东;赵昂;;[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秦军;;[J];建筑技艺;2011年Z1期
肖伟;胡晓非;胡端;;[J];中国勘察设计;2008年01期
陈建国;周兴;;[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年10期
张赟;;[J];绿色建筑;2012年04期
何关培;;[J];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2010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李艳妮;柳娟花;;[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1年28期
王青薇;张建平;;[J];工业建筑;2011年S1期
印明;;[J];城市道桥与防洪;2012年07期
杜书波;孙胜男;李慧勇;;[J];工业建筑;2012年08期
张昆;李智;;[J];工程质量;2012年10期
肖良丽;方婉蓉;吴子昊;王小涛;;[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3年01期
肖良丽;吴子昊;方婉蓉;王小涛;;[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3年03期
李京阳;吴彬;李绅豪;;[J];动感(生态城市与绿色建筑);2012年04期
刘文波;王继华;严莉;钱江;樊宝锋;;[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3年08期
周滔;王笛;;[J];建筑节能;2013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邱相武;赵志安;邱勇云;;[A];BIM与工程建设信息化——第三届工程建设计算机应用创新论坛论文集[C];2011年
刘曲文;;[A];BIM与工程建设信息化——第三届工程建设计算机应用创新论坛论文集[C];2011年
任江;王啸波;郭娜;;[A];BIM与工程建设信息化——第三届工程建设计算机应用创新论坛论文集[C];2011年
杨剑;;[A];工程设计与计算机技术:第十五届全国工程设计计算机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崔波;陆景贤;张新庄;;[A];第八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王亮;李凯;章美芬;;[A];第三届全国地下、水下工程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3年
马明磊;王桂玲;苗冬梅;李天生;;[A];第三届全国地下、水下工程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3年
曾大林;徐友全;纪凡荣;赵灵敏;;[A];Proceedings of the 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gineering and Business Management[C];2013年
王继华;严莉;钱江;樊宝锋;祁爽;;[A];城市地下空间综合开发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3年
熊志坚;张磊;;[A];信息化推动工程建设工业化——第四届工程建设计算机应用创新论坛论文集[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赵雪锋;[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晏永刚;[D];重庆大学;2011年
王一平;[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顾曦;[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蒋慧杰;[D];天津大学;2012年
李媛;[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明杰;[D];内蒙古工业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相荣;[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许天馨;[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彭鹏;[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唐子易;[D];重庆大学;2011年
秦媛媛;[D];重庆大学;2011年
毋震;[D];西安科技大学;2011年
王凯;[D];南京林业大学;2011年
孙悦;[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王爱娟;[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江小星;[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祝元志;;[J];建筑;2010年03期
丰亮;陆惠民;;[J];建筑管理现代化;2009年04期
张建新;;[J];工程管理学报;2010年04期
李恒;郭红领;黄霆;陈镜源;陈景进;;[J];工程管理学报;2010年05期
许俊青;陆惠民;;[J];工程管理学报;2011年02期
龙文志;;[J];建筑技术;2011年01期
本刊编缉部;[J];建设科技;2004年05期
杨娟;张星;;[J];施工技术;2009年10期
何关培;;[J];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2010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洋;[D];清华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严卫;刘歌青;俞传飞;;[J];新建筑;2008年03期
陈静勇;邹越;朱宁克;丁延辉;;[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年03期
李祥伟;孙剑;;[J];建筑经济;2011年04期
曾旭东;谭洁;;[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6期
龚文博;;[J];上海建材;2007年02期
张泳;付君;王全凤;;[J];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3期
傅筱;;[J];建筑学报;2009年01期
张建平;胡振中;王勇;;[J];施工技术;2009年08期
俞宏;;[J];科技风;2009年16期
王广斌;张洋;姜阵剑;张俊生;;[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09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宣云干;刘永刚;;[A];第十三届全国工程建设计算机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刘永刚;宣云干;;[A];第十届建设行业企业信息化应用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刘永刚;;[A];第十三届全国工程建设计算机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刘永刚;;[A];计算机技术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第十三届全国工程建设计算机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马智亮;娄喆;;[A];工程三维模型与虚拟现实表现——第二届工程建设计算机应用创新论坛论文集[C];2009年
张雷;姜立;于贵有;郑国勤;;[A];BIM与工程建设信息化——第三届工程建设计算机应用创新论坛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兵;[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杨珞;[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张静波;[D];北京邮电大学;2007年
王柯;[D];同济大学;2007年
赵毅立;[D];清华大学;2008年
杨璞;[D];合肥工业大学;2013年
郑聪;[D];中南大学;2012年
何晨琛;[D];武汉理工大学;2013年
方后春;[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与传统CAD相比,BIM究竟进步了多少
在CAD时代,我们建筑人在满桌子的图纸堆中挑灯敲击着大型CAD建模软件,黑黑的眼圈和邋遢的造型,小编在校期间,也被规划到屌丝男士的队列......
BIM技术迅猛发展
随着BIM技术的迅猛发展,利用BIM技术坐在办公室可以三维可视化立体查看建筑模型,也可以通过BIM软件对建筑模型的数据进行实时修改,实现设计、施工、管材各方面的协同管理。
已经被多方面证明,当有经验的BIM使用者相比传统的建筑业管理人员具有更高的工作效率,目前在建筑业中得到了许多业内企业、从业者的高度关注。
多个国家的高校已经开始尝试开发和开设基于BIM理念的课程,并取得了一些宝贵的经验,国内也开始陆续有高校开始类似的教学项目,开始尝试Revit 等基于BIM理念开发的软件教学。
然而小编认为,目前国内高校的类似教学改革或课程项目一定程度上还有一些误区,改革目的或者课程开设上都有一些值得商榷之处,所以总结了笔者有限的教学经验和一些相关的教改观点,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1)CAD课程定位有局限
目前,大多数的CAD课程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只是对AutoCAD等软件的功能进行学习,学习的目标停留在我国上世纪九十年代“脱离绘图板”的层次,相应的,课程的考核也是对软件功能的知识点复习,学生完成课程学习后,仅仅会使用软件在电脑中“复制”图纸,仍然很难独立“设计”出图纸。
(2)三维表达能力有限
与建筑学、装饰工程等专业不同,建筑工程专业本科课程在开设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时,一般没有安排三维制图、建模的章节,出图也基本以平面出图形式。
主要原因是施工岗位对这类技能需求不大,大部分的土木工程本科毕业生都是面向施工企业就业的。但是我们应该看到,随着BIM理念的逐渐普及,对三维制图及表达能力的要求会延伸到建筑业各个环节。
(3)各专业分开建模、效率低下
国内建筑的工程设计工作中,建筑、结构、电气、造价等各专业之间衔接有限,重复建模工作量大,成熟的BIM产品和熟练的使用者被证明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在目前的专业教育中,受到各专业分开建模的模式影响,建筑工程专业一般仅开设了天正建筑和PKPM的学习,面临着短期内知识落后的风险。
(4)课程设置等不能满足转型需要
以小编工作单位为例,目前CAD课程的课时仅为32个课时,其中包括了16个课时的上机练习,课时十分有限,课程内容一般仅能够安排下AutoCAD和天正建筑的初步学习,无法涉及到更多业内常用的专业软件。
然而BIM要求的是一个独立课程的教授,并非CAD课程的拓展,不论是课程定位还是课时安排都要比CAD课程要求更高。
(1)缺乏系统教材和项目实例
BIM在建筑业的讨论火热,但是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仍然缺乏,特别是对于一些偏远地区的高校,获得类似项目参观学习的机会更是稀少。
教材方面虽然种类繁多,但据调查能够让师生满意的BIM课程教材仍然不多。
(2)对高校专业师资、教学管理水平要求更高
当前社会知识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BIM作为建筑业的新浪潮对高校教师的知识提出了新的挑战,需要广大中青年教师及时跟进发展步伐,做好知识储备和更新。
另外因为要进行多专业学生的协同合作,教学管理工作也将面临全新的挑战。
(3)BIM课程中实现校企合作的难度更大
美国的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奥本大学等在设定BIM课程的教学计划时认为,首先应在保障核心概念清晰的前提下,进行基于BIM的项目运转的动手实践;
其次应该学校和行业紧密结合以实例帮助学生了解未来岗位所需的技能(实际上多数企业岗位使用BIM类产品的目的并非设计而是用于提高管理效率),这就对当前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提出了更高要求。
(4)BIM课程对软硬件要求较高
以著名的Revit为例,集成了建筑、结构等多专业的功能,笔者试用之后直观感受内存4G、CPU需要达到i5的电脑才能比较流畅的运行Revit,这对于一些偏远地区的院校来说无疑是一道鸿沟。
BIM对于许多国内起步较晚的建筑类高校院系来说是一个宝贵的发展契机,为大家办出具有一定特色的建筑工程专业提供了良好机会;
但是我们应该在清醒地认识到BIM带来的挑战和机遇是共存的,只有结合自己院校、地方的实际,清晰定位教学改革方向,才能在教学改革中实现多方共赢。
综上所述,BIM在建筑领域能为我们带来相当多的便利条件,相信随着国内BIM软件的进一步发展,传统建筑行业将迎来快速增长期。
凡注明来自筑龙网,转载请注明来源,谢谢配合!
报考咨询,请联系群内管理员老师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传统优势产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