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新手,我想通过练习易筋经来强身健体,求教练哪个

练习易筋经版本的选择【汇总】
我的图书馆
练习易筋经版本的选择【汇总】
法无高下,应机则宜;药无贵贱,对症则良
&&&&如此,我们才好有个分辨,对于怎样的人,什么功法是最好的,什么功法对他就没有那么好。没有考虑练功者的状态来谈这个问题,一定会有不足。
&&&&另外还有一点,就是功法无限,一个人不可能所有的功法每天都要练过,一定会有本末主从,所谓的本、主,就是每天一定要练的,他比较像是「空气、水、食物--饭」,至于其它的末、从,有点像山珍海味,膏梁厚味,不适合每天吃的(时间、人力投资太多),可以偶而吃,对身体也很好。但每天吃,生命负荷不了。
&&&&1.关于周述官版本易筋经和呼吸问题。我现在练习过好几种版本的易筋经,比较强调呼吸的是周宝富先生的天门108式易筋经,地门6式易筋经和其它先生所传的周述官版本易筋经(孔德先生所教导的周述官版本易筋经则强调自然呼吸,同样是周述官版本易筋经也有呼吸间强调的差异)。有些人认为练气一定要配合呼吸吐纳才是真正的练气,舍此,易筋经就和一般的体操没啥两样(一般体操也有疏筋活血的作用,也蛮好的,只是不够彻底全面)。对此,我是不太同意的(即使没有注意呼吸,纯粹自然呼吸,易筋经和体操还是差别甚大,因为他是配合十二经筋的)。何以故?并不是只有呼吸才能掌握气的运转的。呼吸还要配合意念观想来掌握气,才有方便性。纯粹动作导引可不可以练气,这是可以的,因为筋的伸展拉拧扭转本身就会带动气血的运转(这是易筋经之所以要叫易筋经的道理,因为筋是其中的关键),这可以很容易实验得证的,例如我们练习周述官版本的献杵起功势,不要特别注意呼吸,只要放松自然呼吸就好,一会后(三或五分锺不等),手等处就会有气感,这我曾经叫学生做过,一般都会有,偶而少数几个没有,原因是身体太差,或者是不够放松等其它因素。十二式易筋经中有时会利用呼吸来掌握气,也是因为呼吸的动作从身体内去带动筋肌的拉展来练气的(例如十二式中的第二式大肠经必须鼻吸口吐,十二式中的第八式肾经必须嘴巴成「一」状,鼻吸口吐),依我练习真善美版本(类似周述官版本)易筋经经验,周述官版本易筋经的确是要注意呼吸,但不是在正身图(或曰正身式)就注意,所以一开始自然呼吸即可,并不太需要将动作配合呼吸,尤其是哪个姿势时要吸,哪个姿势时要呼。一开始就注意如何呼如何吸,徒增练功的困扰(刚开始的呼吸只是用来计时和使身体适应这个姿势用的,如呼吸一口,呼吸三口等。如果时间足够,呼吸七口亦可,但通常是奇数,因为要增加身体的阳气)。何时才开始要注意呼吸?坐身图,尤其是定身图时更要注意呼吸,这是周述官版本的优点,不过也是他的缺点,因为这时他目的要通任督二脉,他要提丹了,(请参考真善美版本易筋经页56的「行功始末」一节,说到:「前九图通关分气,正身图运气还元,惟定身图转运辘轳,搬动河车,采药炼丹,和神养性……」)他要用气去推动提炼,所以这时他要很注意呼吸,看坐身图尤其是定身图下文字的说明即可得知。让意念随着呼吸走,然后使气聚集提铅,来通任督二脉,有他的厉害之处,因为意念来掌握气是个很强而有力的方法(请参考真善美版本易筋经页14-15:「凡练内壮,其则有三」此段其中的「二曰勿他想。人身之中,精神气血不能自主,悉听于意,意行则行,意止则止。」)为何说这是他的优点正在于此。(周述官版本修行的整个过程其实可以参考本部落格的两篇文章,
&&&&但这两篇不是我写的,内容有些也可讨论,我目前还没有准备修正,有这两篇文章在心里,比较知道我们要修什么,怎么修,过程怎么走,练习易筋经我们的心里会比较踏实,在周述官版本中也有,见真善美版本页57-59中的「周身前后通关图式」、「坐身内功正面图式」、「坐身内功背面图式」)。
但我觉得对于古人思想淳朴、意念单纯、嗜欲不深而言,很适合,现代人也不乏古人的这种修养,但比较少,大部分人意念纷飞、心思不定、嗜欲深广、名利心强、我执甚重、自我概念很大、心量不广很不容易接受他人,基本上受教育越高越严重。用呼吸配合意念,药之老嫩,武火采炼,文火沐浴等等非常细致的功夫,就容易出差错。这就是为何说也是他的缺点的原因。这也是孔德前此都强调自然呼吸,甚至在定身图都主张要用自然呼吸的缘故。这个和十二式的设计不同。刚开始的自然呼吸目的其实和周宝富的天门108式目的相同,就是以形带气。因为现代人不自然太久了,所以什么姿势该有怎样的呼吸已经都走样了,所以才用何时呼吸来调整。所谓以行带气很容易理解,例如当我们做扩胸动作时自然会吸气,如果够放松,身体他会有自然的韵律与智慧来因应肢体的导引而自然呼吸的。(关于定身图修练的基础功夫与心灵条件之需求可以参考一般丹经或道学通论著作,如胡孚琛之《丹道法诀十二讲》第三讲「慎转任督」,但我觉得胡先生还讲得很保守客气。不过周述官版本在此后的大周天修练并没有着墨,约仅止于小周天层次。伍柳仙佛合宗曾把这个次第用九个图统摄:漏尽图第一,法轮六候图第二,任督二脉图第三,道胎图第四,出胎图第五,化身图第六,面壁图第七,虚空粉碎图第八。-----有时加上调药练精成金丹图,共九图。前三图和调药练精成金丹图四图,属于小周天层次。后面几图,周述官版则比较没有论述之。这纯粹是对于丹道而言,不是什么缺点,因为看个人对生命的设定如何,以我而言,能练到小周天层次,对于生命的启示、收获、作用就已足够。洗髓经原文对此的论述也是非常的模糊的。一般来说,对于易筋经洗髓经的原文比较没有争议,争议的常常是原文后面的功法部分,周述官先生的版本设计规划也是如此,他先把「翻译易筋经原文」、「翻译洗髓经原文」列出后,开始展开他的「增演」。)
&&&&周述官版本易筋经和十二式易筋经设计不同,周述官版本前面的理论说明虽然也有「筋络」部分(详细说明十二经筋),但是他的功法却不是依照十二经筋顺序来设计的,十二式易筋经的设计是依照十二经筋,十二经筋又相应于十二经脉,如此来通脉,使脉宽气顺。周述官版本易筋经和瑜珈比较类似,都是以部位为主(瑜珈也有以经脉锻炼为主的亢达里尼瑜珈,但主要是中脉为主,一般我们所见的瑜珈都是属于哈达瑜珈,属于体位法的操作),所以里面才会有通上焦、中焦、下焦等姿势,也因此我们可以发现周述官版本易筋经在每一图的前面以献杵开始,几乎每一图后面的练功法都是献杵还原、仰面朝天、拱立归位。为何如此?因为他是以部位为主,所以正身图完毕要接着侧身图,然后接半身图,然后接……等等。每一图和图之间,因为不是经脉顺序的关系,所以一定要还原归位,从肺经开始,然后再回到肺经,仰面朝天的作用就是在让全身的气上下顺畅通气,再回归原位,作一归零的动作,然后才开始下一图的练习(但是正身图有练习上的优先性,这是因为他是站桩的原因,站桩在修行上有身体全面导气的好处。所以崔琳小姐的易筋经影片分成几部分,说到可以分开练习,其实应该是方便推广易筋经的说法,他还是有其先后的关系)
以部位为主的易筋经练法和以经络为主的易筋经练法有何差异?
&&&&周述官版本易筋经前面九图以部位为主的锻炼筋骨皮精气神,第十、十一图主要要通任督二脉以修真导气。第十二图卧身图并不是说要第十一图后才练的,这是他比较没有次序的唯一点。也是他善巧的地方。因为这是他提供睡时的练法,好的功法会提供醒时的练法,和睡时的练法,因为人生几乎有1/4-1/3的时间在床上睡觉,如果这个时候不练功,其实也蛮浪费的,而如果我们知道易筋经主要以肢体的导引姿势为主来练气,那么睡姿也就很重要了。只是他有提醒:小心走丹梦遗。这当然是睡觉修行最重要的可能失误处。(不过关于睡功,书上说得也很少,还是要参考胎息诀等著作)
&&&&前面九图即使以部位为主,也是条理井然,非常有次序,把全身的部位由上到下,由正面到反面整个都全体笼罩住,我们看到这里就可以知道他比瑜珈要厉害很多,瑜珈的动作千百个,以至上万个之多,每个瑜珈师在教导时,常常选取几个体位法来教导,今天教的和昨天教的也不相同,弄得学习者,无所适从,莫衷一是。周述官版本在此很有智慧的用前九个图共157式(每式的动作常也比瑜珈要简单很多)来锻炼,已经很不错了。但是157其实也不少,所以练习周述官版本的,每天真要练习前九图,大约两个小时是少不了的。所知网友中,有立志宏扬周述官版本易筋经者,据其告知每天练习两个半小时以上,这对于有志修练者,是没有问题的,对于一般普罗大众只求身心健康,恐怕不容易付出。
&&&&这是以部位为主来练习通关分气的麻烦之所在,因为是以部位为主,所以上下前后分着来练,就会很多伸展的姿势出来,而每个伸展的导引姿势透过肢体的前后上下开合扭转等动作,导引姿势就会多了起来。
相较起来,十二式因为以十二经筋为主,而十二经筋虽然是相应于十二经脉,却不是单单一条线,常常是一片的,对于讲求撑筋拔骨的易筋经来说,恰有他的好处,好处在以简御繁。例如,在十二式第一式肺经中,属手太阴经筋「起始于手大指的上面﹐沿手大指上行结于手大鱼的后面﹐行于挠动脉显露而搏动处(寸口)的外侧﹐向上沿前臂而结于肘关节中部﹐再向上行于上臂(臑)的内侧进入腋窝的下面﹐然后出于锁骨上窝部﹐结于肩部前面(肩前 )﹐上行结于锁骨上窝部﹐向下进体腔结于胸壁里面﹐散布贯穿膈肌贲门部﹐向下抵达季胁(季肋)部」,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注意这句话「散布贯穿膈肌贲门部」,就是胸前一片的意思,如果设计十二式的人真的是达摩的话,那达摩对于人体生理解剖学一定非常清楚,为何他会利用类似献杵这个动作来伸展肺经呢?我们可以左手握住右手手肘部分,当我们弯曲右手时,右手臂内侧的筋会非常明显的被伸展到,使得我们的左手很明显感到右手肘内处的筋在伸张着。这就是配合经筋的好处。在萧天石主编,自由出版社的《真本易筋经秘本洗髓经》中,许多内容和周述官版本相同,他的许多理论,和周述官版本相类似,可是他配合的图形功法却是十二经筋的韦驮十二式。
&&&&十二式的商榷地方是真能用十二个动作来统摄全身吗?这用中医的理论来说明就很清楚了,中医的辨证论治有几个方法,有伤寒论的六经辨证、或脏腑辨证、或十二经脉辨证,或是八纲辩证等等。其中十二经脉辩证就是从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入手,换言之,可以涵盖全身才可以来作为辩证的依据,所以十二式的十二个动作是真能涵盖全身的。
&&&&但为何有人练没有功效呢(例如练释德虔、释德扬之动态12式连续动作者)?尤其是相较于周述官版本前九图157个动作,练动态12式的效果真的差很多。这就牵涉到时间剂量的问题了。周述官版本易筋经前九图157动作每个动作呼吸三口,十二式易筋经12个动作每个动作呼吸三口,哪一个效果会比较好?由于157个动作远较12个动作多很多,时间上的消耗也比较多,所以157个动作的应当比较好,但他是有时间、次数上的代价的。这是以前我建议网友每天必练12式,然后周休二日星期六日加练周述官易筋经的缘故。如果不练周述官易筋经,只想单练12式易筋经,如何练才能有更好的效果?那就要从时间上着手。这时一定要练定式动作之易筋经,尤其是缘渡所传的生命十二式版本,因为他很重视十二经筋的起点和终点,就是在手指端和脚趾端,然后用力撑开手指,手掌尽量垂直手臂,脚趾尽量用力扣紧地面,这样才能有效伸展十二经筋,然后每式如果能做3分锺,甚至5分锺,这样效果是非常好的。而且每式3分锺,十二式才36分锺,加上前面暖身,后面静坐,下座按摩拍打,时间上还是经济很多。
&&&&以部位为主的易筋经练法,和以经络为主的易筋经练法有何差异?以部位为主的易筋经练法有个最大限制就是面对病痛时的对治考虑。这我们参考瑜珈其实就可以得知了。瑜珈可以治病,这应该是可肯定的(就好像周述官版本易筋经可以治病也是可确定的),如果练瑜珈扭伤,或是本来就有扭伤,还要继续练吗?一般瑜珈师在面对学员扭伤时,通常会建议休息一阵子,不太建议继续练,等好了再练。因为以部位为主的话,若该部位受伤,我们再去伸展该部位,常常会更严重,更给该部位过度刺激,这样会更严重。推拿里面的辩证常常也是如此,该部位疼痛,不一定要推拿该部位,除非我们确定这个痛点是某个病因的对应点,那我们才可以去推拿按摩该点。高明的瑜珈师有经验可以建议学员作哪些动作来缓解,一般瑜珈师就没办法,何以故?因为他可以从经验中学习到。但他学习到什么呢?其实这就是中医的经络观点之重要了。例如,肺经有问题,他的痛点可能会反应在大肠经、胃经、脾经。假设现在反应在大肠经,我们去作十二式中的第二式大肠经,他的确可以缓解大肠经上的问题,但要彻底解决就要练到肺经才可。这是身体病痛上很重要的现象,中医上有所谓的「左病右治、右病左治」或「上病下治、下病上治」都是这个原理。所以如果是依经络为主的十二式就有这方面的便利性。在这方面,整个中医学都可以是易筋经的背景知识。这方面关请参考前些时候大陆很红的周尔普先生的[人体X型平衡法]一书(网络上很多地方可以下载),或是台湾晨星出版社方幸宾先生的[疼痛对应疗法]一书,就可以很清楚了。这是以经络为主的易筋经的优点之所在。以部位为主的易筋经练法,因为经过部位的经络通常不一定只有一条(例如,十二正经中经过心脏的经络有11条,除了大肠经没有经过外,其余11条都有),通常我们没有办法确切的说出他主要处理哪些病痛。所以我们很难看到说明正身图、侧身图……等等图其中对治的病痛为何?以经络为主的十二式却有这个便利。例如,第一式肺经处理的的身心问题为下列这些状况,这样我们处理病痛就有某些的依据。对于我们研究易筋经也有很好的入手处。
心理:代表个人的自我意识、自信心、魄力。
肺气正常---
情绪:慈祥而和蔼、自信、无畏。
行为:思想独立、自由不受拘束、不畏失败、有同情心、能体谅别人、非常慈悲与友善。
肺气阳实---
情绪:心烦、急躁。
行为:过度自信、我行我素、蛮横不讲理、处世欠圆通、什么事都要求马上就要做到。
肺气阴虚---
情绪:忧伤、悲愁、自艾自怜、爱哭。
&&&&行为:畏缩没自信、对一切都抱悲观的态度、喜忧思、爱幻想悲剧、不知自己该做什么。
经筋病:胸胁痛、肩痛、手拇指痛、掌心灼热、前手臂酸痛、腰背酸痛。
脏腑病:脸色苍白、气喘、咳嗽、口渴、心烦、胸满闷、胸郁痛、鼻病、皮肤痒、感冒、汗多、频尿量少、遗尿、中风、吐血。
&&&&关于周述官版本易筋经还有个最大的优点,这是一般版本易筋经所没有的,就是因为他以部位为主,所以他有比其它易筋经版本更注意腿功部分,这就是指他的「行身图」部分,从「左右独步瀛洲」「右左御风着步」到中间「左右插脚乘空」再到最后的拱立归位。「左右独步瀛洲」「右左御风着步」本身就很重要,更重要的是他设计的「左右插脚乘空」急行缓行的交替,这让我想到当时缘渡教易筋经功法时,强调踢腿和三段式跑走的重要,叫学生平常可以多练习。崔琳小姐的周述官版易筋经影片中把「左右插脚乘空」省略,他的用意应该认为「左右插脚乘空」可以用「左右独步瀛洲」「右左御风着步」来取代其功能,但是他忽略了「左右插脚乘空」急行缓行的交替的功用是「左右独步瀛洲」「右左御风着步」无法取代的,因为关键不只是在脚而已,还有「急行缓行」的作用,这个动作对于心肺功能的保健养生是非常重要的。一般运动的刺激心肺其实并不是保健,反而加速老化,看运动员的下场都不是很好就可以知道啦。
&&&&最后的坐身图、定身图不注重呼吸观想的功效如何?每个人对于某些生命的准则设定不同,这里可能没有哪个一定对的道理,例如,到目的地有两条路,一条比较近但危险容易有问题,一条比较远但安全,您会选择哪条路呢?(先在心里问一问自己吧?)
我的个性会选择较远但安全的道路。早到晚到都是到,呵呵。而生命有时蛮漫长的,何必即于一时!(如果您还同意三世的观念:「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的话,那就更不用急了。)而我学一样东西的习惯,就是先问后遗症如何?然后把这后遗症截住,这样学这个东西的方向就一定会往好的方向走。
这些原则看起来跟易筋经的修练没有关系,其实会决定您选择易筋经的练功方法的选择。这就是为何我不主张呼吸配合意念观想导气来修练定身图的原因-----快但容易出差错。而且在洗髓经的原文中,也没有明确说明要如此修法。为何要调整呼吸?因为我们的心情和呼吸是有一定的相对应关系的,心情很宁静时呼吸就慢,心情很紧张时,呼吸就快。修行重点在心情,可是心很难掌握,怎么办呢?于是我们就掌握呼吸吧,用调息来迅速进入心情宁静的状态。这在生命成长初期是有效的,到后来,还是要放掉。「努力」宁静,反而是对宁静的干扰,必不得宁静;就好像努力做了很多动作来解决失眠,反而更难入眠。可不可以,自然呼吸,等他逐渐慢下来呢?就只是看着他观照着他?这也是一个方法。以我经验,学生静坐,不调息,只是观照,约两三个星期,便自然腹式呼吸了。有时,专门去注意调整呼吸,更会使呼吸急促,身体紧张,胸闷等现象。这就是缘渡所传不意念观想导气,也不意念集中丹田的静坐原因。有没有效果?那我们要知道定身图的作用何在?如前所述,定身图的功用在通任督二脉。没有练易筋经,纯粹从洗髓经入手,可不可以通任督二脉?(为何要通任督二脉?这说来很长,我最近没有什么时间,简短说,可参考「心气合一」及密宗的「果位起修」要练气脉明点的理论。因为道密的行者发现,凡是成佛,成真人者,丹田气和泥丸宫的气一定是相通的,这变成修行证果很重要的一个条件,所以必须强调「性命双修」。只是密宗走的是中脉,丹道一般走的是任督二脉,但是丹道也有中脉的修法,很少见就是了,叫「中宫直透法」。)任督二脉是「气之海」,是属于人体阴气阴液的部分。阳能入阴,阴气无法纯自阴气锻炼,必须从阳气转化而来。只有阳气旺盛,阴液部分才能也富厚。所以没有练易筋经纯练洗髓经是无法有功效的。十二式易筋经前面十二式,和周述官版的前九图其实作用目的是相同的,都在增进人体十二经脉阳气部分。等到后面的静坐,才是真正在通任督二脉之气。而十二经脉中,手足三阴经的气都通进任脉,手足三阳经的气都通进督脉。河川要有充分的水,湖泊海洋才会有丰富的水流进来,才能蓄水量大真正有调节干旱或雨季的功能。意思是说,手足三阴经手足三阳经的气流进任督二脉,对我们的健康才有真正增进调节的作用。如果前面的阳气部分锻炼的很好,后面的阴气储存就会不错。其中当然还是有其它的要诀配合。是不是一定要由呼吸来意念存想导气?可不可以阳气自然蓄积,而通任督二脉?不一定要由呼吸来配合意念导气才能够!!但如果要由阳气自然蓄积,再转化为任督二脉之气,有几点必要条件是一定要达成的,这样自然呼吸就可以取代以意导气式的呼吸:
甲.心性要无执无欲,淡泊名利。这很重要,这也是周述官版本上强调要多读金刚经、心经,只是他没有把其中的道理讲述得很明白。在这里,多看道德经,清静经,论语等也是有帮助的。(阳主动,阴主静,任督二脉主要在培养身体之阴液阴气部分,所以要保持心之虚静,才可以达到)
乙.头脑思维作用放下。这可以参考道书,如黄元吉《乐育堂语录》等书,这就是周述官版本定身图中,很难达成的地方,要思虑放下同时观照,很多人是分不清楚的,分不清楚,即使快速就容易出差错,周述官先生也知道如此,不过他功法上只能尽到提醒的责任,例如,他在定身图下说:
&&&&按定身图八势,是涵养性灵,全收前坐、立、行、止、升、降、抑、扬、屈、伸、宛、转、运、定之效。万不可轻易行之。行功至此,须屏绝念虑,洗涤心胸,耳不闻,目不见,心无所思,无一切挂碍。惟知以所运之气,归蓄三焦,旋转黄庭。意之所至,气之所至。采药炼丹,养婴入定,全赖于此。返本还原,成真证果,实基于此。此时不能调息定位、壹志凝神,则心必走着,气难内积,将见前之运功,皆成外壮,岂不惜哉。然亦不可十分着意,贵无忘无助,不粘不脱,亦离亦合,妙极趣极。《心经》所谓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者,即此境也。学道之人,平时细心体之,临时一心向之,过时又回心审之。日久功深,不特易筋换骨,即伐毛洗髓,亦无难矣。
&&&&此段中,心无所思,却要意之所在,气之所至,达到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之境界不易达成且有后遗症,故周先生在前面叮咛「万不可轻易行之」就是如此。
前两者做到,阳气才能转为任督二脉之气,阳才能入阴。
(在此介绍一不起思维而能观照的方便法门----------耳根圆通法门,由耳根入手听静心音乐,这是在自然呼吸下通任督二脉的好方法。请参《大佛顶首楞严经
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尔时观世音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世尊!忆念我昔,无数恒河沙劫,于时有佛,出现于世,名观世音。我于彼佛,发菩提心,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批注说明请见:。
丙.双盘坐姿,舌抵上颚。原因请参我先前所写的静坐文章。
丁.静坐开始时,先吞三口口水,以利气入任督二脉。(3和4是重要口诀,请珍惜,第丁点周述官版本上也有说到,但没有说明为什么,所以容易被行者忽略。)
暂时的结论:
如果您有充分的时间(每天可以有两小时以上的时间练功),您可以练习周述官版本易筋经,效果非常宏大。惟后面定身图练习要谨慎。
如果您没有充分的时间,您可以练习十二式易筋经,自然呼吸,效果也很好,不容易出差错。如果要效果更好,就把每式时间延长到数分锺之久。但这样时间也还是没有很长(一小时左右)。
愿易筋经带给您幸福健康快乐
<FONT style="LINE-HEIGHT: 43 FONT-SIZE: 18px" color=#.周述官版本易筋经的视频版本差异。此视频版本,目前有三:释延王法师、崔琳女士、孔德先生。
&&&&诚如闻捷兄、小凡兄所指出的,释延王法师省略了三才通气十四势,延王法师为何要省略呢?他有两个用意,一个当是为了推广普遍周述官版本易筋经。太繁杂当然不利推广,另一个理由是,这三才通气十四势他应该是以为可以用前面几个导引姿势来包含的,我们看正身图的前几势,「基本上」已经把三才通气十四势(目的在通上焦、中焦、下焦之气)包括了,所以他就把他省略了。也因此,我觉得病重、或刚进入周述官版易筋经、或是生命只预期有基本健康的身心、或是性情喜欢简易者,都很适合练习延王法师的周述官版本易筋经。尤其是延王法师每一导引姿势没有停留很久,不会使人受不了,很容易入手。照着他的视频练习,也很方便。
&&&&如果每天很有时间,可以练练崔琳小姐的视频版本,因为他的姿势最扎实,伸展也是三个中最讲究,每个姿势的练习时间也是最长,所以如果意志力很坚忍的练功者,可以参考看看。可惜的是,如前所述,行身图中,「左右插脚乘空」应加入更好(因为崔琳版本很花时间,再花这段时间也没差啦,呵呵)。
最完整的是孔德版本的影片,几乎没有阙漏(依我的检查),很可以为一般想全面感受周述官版本易筋经的练功者入门的指引。他的动作没有崔琳小姐的那么严格,所以对于一般练功者,也有接引入门的方便。
这三视频版本中,有些动作有所差异,表示其实都是可以的,都是有效的,否则他们就不会提出来还拍摄影片。可是这样对于初学者就会产生疑惑,其实对初学来说,三者都可以的,看机缘吧,三者对于基本生理健康都是有很好的改善提升作用。练了一阵子后,想精益求精,再来探讨导引动作功效上的差异有所不同也是可以的,否则一直练下去,也是不错的,「功贵有恒」是也。例如,「仰面朝天」的动作有的要垫脚尖,有的不需要垫脚尖,那到底要不要垫脚尖?延王法师做仰面朝天时,双手臂是张开的,可是崔琳小姐却说要合起来?延王法师的一般动作时,没有垫脚尖,崔琳小姐几乎都垫脚尖,那到底一般动作时要不要垫脚尖?要讨论这些问题,恐怕要知道这个动作的作用,以及对人体生理结构有所认知会是有帮助的,以「仰面朝天」为例,如果我们知道他的作用是上下全身顺畅通气,那么我们再来讨论要不要垫脚尖?先做个实验,弯腰用手摸着小腿胫骨两侧肌肉,先把重心稍微向后,再把重心往前移动,再把脚尖垫起来,会发现什么?会发现从脚尖到脚踝到小腿侧的肌肉(筋)被「充分」伸展了,而我们知道易筋经基本上运用筋的伸展来推动气血的运转,那么我们就知道,要效果更好就要垫脚尖,否则基本上的功效也已经有了。同样的,双手臂也是应该要张开的效果才更好。
&3.关于周宝富先生天门108式易筋经
<FONT style="LINE-HEIGHT: 43 FONT-SIZE: 18px" color=#.5关于魏子云先生的有氧气功(天门108式的节录)
<FONT style="LINE-HEIGHT: 43 FONT-SIZE: 18px" color=#.关于周宝富先生地门易筋经(很像六字诀气功,但是动作不一样,我以前学的是立姿,周宝富先生的是坐姿,动作差异很大,但六个音是相同的)
<FONT style="LINE-HEIGHT: 43 FONT-SIZE: 18px" color=#.关于周宝富先生人门易筋经(十二大劲易筋经或是22式)
&6.关于宗光耀先生18式易筋经
<FONT style="LINE-HEIGHT: 43 FONT-SIZE: 18px" color=#.关于释德扬(包含释德虔、黄介良中医师,李章智,严蔚冰等)动态12式易筋经
<FONT style="LINE-HEIGHT: 43 FONT-SIZE: 18px" color=#.5静态定式12式易筋经(缘渡生命十二式或大陆体育总局的易筋经定式动作)
待续,愿易筋经带给您幸福健康快乐,无限祝福!!&
周述官版本和十二式的比較&&&&
易筋經版本眾多,我基本上是以緣渡十二式為主(每日練習,也比較專精),其他版本易筋經為輔練習。我有練過周述官版本易筋經,但不算專精,每隔一陣子,會複習,每日練習花太多時間。我的願望是所有的易筋經都能使世人得益幸福,我以後的規劃是成立一易筋經養生會館,不用大,每天都有不同的易筋經版本練習課程,最後以靜态十二式易筋經作結收功,因此我希望各不同版本易筋經能互相欣賞合作。學有所宗主,卻仍能海納百川。無限祝福為何我要兩者放在一起寫呢?動機是前些時候看到某些易筋經網站的某些前輩,在說明易筋經版本的選擇時,講到對于十二式易筋經的最後結論是不建議練習(應當是所練習版本或方法和本文所主有所差異導緻),和我所主要練習的十二式易筋經(緣渡所傳的歸真功法、或曰生命十二式,請參考)的心得、功效差異甚大,我感到,這樣對于一個有益于世人的功法來說,是很可惜的,引起我也想來寫一篇同樣性質文章之念頭。但是我不想直接批評别人練的功法,所以還沒有想到如何動筆,既能說明十二式易筋經的優點,又能尊重其它易筋經版本功法。隻是我必須先說明一點,這是所有功法的前提,我的法執并沒有很重,所以看此文者,當先有此雅量,就是---------法無高下,應機則宜;藥無貴賤,對症則良如此,我們才好有個分辨,對于怎樣的人,什麽功法是最好的,什麽功法對他就沒有那麽好。沒有考慮練功者的狀态來談這個問題,一定會有不足。另外還有一點,就是功法無限,一個人不可能所有的功法每天都要練過,一定會有本末主從,所謂的本、主,就是每天一定要練的,他比較像是「空氣、水、食物--飯」,至于其它的末、從,有點像山珍海味,膏梁厚味,不适合每天吃的(時間、人力投資太多),可以偶而吃,對身體也很好。但每天吃,生命負荷不了。無限祝福1.關于周述官版本易筋經和呼吸問題。我現在練習過好幾種版本的易筋經,比較強調呼吸的是周寶富先生的天門108式易筋經,地門6式易筋經和其他先生所傳的周述官版本易筋經(孔德先生所教導的周述官版本易筋經則強調自然呼吸,同樣是周述官版本易筋經也有呼吸間強調的差異)。有些人認爲練氣一定要配合呼吸吐納才是真正的練氣,舍此,易筋經就和一般的體操沒啥兩樣(一般體操也有疏筋活血的作用,也蠻好的,隻是不夠徹底全面)。對此,我是不太同意的(即使沒有注意呼吸,純粹自然呼吸,易筋經和體操還是差别甚大,因爲他是配合十二經筋的)。何以故?并不是隻有呼吸才能掌握氣的運轉的。呼吸還要配合意念觀想來掌握氣,才有方便性。純粹動作導引可不可以練氣,這是可以的,因爲筋的伸展拉擰扭轉本身就會帶動氣血的運轉(這是易筋經之所以要叫易筋經的道理,因爲筋是其中的關鍵),這可以很容易實驗得證的,例如我們練習周述官版本的獻杵起功勢,不要特别注意呼吸,隻要放松自然呼吸就好,一會後(三或五分鍾不等),手等處就會有氣感,這我曾經叫學生做過,一般都會有,偶而少數幾個沒有,原因是身體太差,或者是不夠放松等其它因素。十二式易筋經中有時會利用呼吸來掌握氣,也是因爲呼吸的動作從身體内去帶動筋肌的拉展來練氣的(例如十二式中的第二式大腸經必須鼻吸口吐,十二式中的第八式腎經必須嘴巴成「一」狀,鼻吸口吐),依我練習真善美版本(類似周述官版本)易筋經經驗,周述官版本易筋經的确是要注意呼吸,但不是在正身圖(或曰正身式)就注意,所以一開始自然呼吸即可,并不太需要将動作配合呼吸,尤其是哪個姿勢時要吸,哪個姿勢時要呼。一開始就注意如何呼如何吸,徒增練功的困擾(剛開始的呼吸隻是用來計時和使身體适應這個姿勢用的,如呼吸一口,呼吸三口等。如果時間足夠,呼吸七口亦可,但通常是奇數,因爲要增加身體的陽氣)。何時才開始要注意呼吸?坐身圖,尤其是定身圖時更要注意呼吸,這是周述官版本的優點,不過也是他的缺點,因爲這時他目的要通任督二脈,他要提丹了,(請參考真善美版本易筋經頁56的「行功始末」一節,說到:「前九圖通關分氣,正身圖運氣還元,惟定身圖轉運辘轳,搬動河車,采藥煉丹,和神養性……」)他要用氣去推動提煉,所以這時他要很注意呼吸,看坐身圖尤其是定身圖下文字的說明即可得知。讓意念随着呼吸走,然後使氣聚集提鉛,來通任督二脈,有他的厲害之處,因爲意念來掌握氣是個很強而有力的方法(請參考真善美版本易筋經頁14-15:「凡練内壯,其則有三」此段其中的「二曰勿他想。人身之中,精神氣血不能自主,悉聽于意,意行則行,意止則止。」)爲何說這是他的優點正在于此。(周述官版本修行的整個過程其實可以内經圖與修真圖,比較知道我們要修什麽,怎麽修,過程怎麽走,練習易筋經我們的心裏會比較踏實,在周述官版本中也有,見真善美版本頁57-59中的「周身前後通關圖式」、「坐身内功正面圖式」、「坐身内功背面圖式」)。但我覺得對于古人思想淳樸、意念單純、嗜欲不深而言,很适合,現代人也不乏古人的這種修養,但比較少,大部分人意念紛飛、心思不定、嗜欲深廣、名利心強、我執甚重、自我概念很大、心量不廣很不容易接受他人,基本上受教育越高越嚴重。用呼吸配合意念,藥之老嫩,武火采煉,文火沐浴等等非常細緻的功夫,就容易出差錯。這就是爲何說也是他的缺點的原因。這也是孔德前此都強調自然呼吸,甚至在定身圖都主張要用自然呼吸的緣故。這個和十二式的設計不同。剛開始的自然呼吸目的其實和周寶富的天門108式目的相同,就是以形帶氣。因爲現代人不自然太久了,所以什麽姿勢該有怎樣的呼吸已經都走樣了,所以才用何時呼吸來調整。所謂以行帶氣很容易理解,例如當我們做擴胸動作時自然會吸氣,如果夠放松,身體他會有自然的韻律與智慧來因應肢體的導引而自然呼吸的。(關于定身圖修練的基礎功夫與心靈條件之需求可以參考一般丹經或道學通論著作,如胡孚琛之《丹道法訣十二講》第三講「慎轉任督」,但我覺得胡先生還講得很保守客氣。不過周述官版本在此後的大周天修練并沒有着墨,約僅止于小周天層次。伍柳仙佛合宗曾把這個次第用九個圖統攝:漏盡圖第一,法輪六候圖第二,任督二脈圖第三,道胎圖第四,出胎圖第五,化身圖第六,面壁圖第七,虛空粉碎圖第八。-----有時加上調藥練精成金丹圖,共九圖。前三圖和調藥練精成金丹圖四圖,屬于小周天層次。後面幾圖,周述官版則比較沒有論述之。這純粹是對于丹道而言,不是什麽缺點,因爲看個人對生命的設定如何,以我而言,能練到小周天層次,對于生命的啓示、收獲、作用就已足夠。洗髓經原文對此的論述也是非常的模糊的。一般來說,對于易筋經洗髓經的原文比較沒有争議,争議的常常是原文後面的功法部分,周述官先生的版本設計規劃也是如此,他先把「翻譯易筋經原文」、「翻譯洗髓經原文」列出後,開始展開他的「增演」。)周述官版本易筋經和十二式易筋經設計不同,周述官版本前面的理論說明雖然也有「筋絡」部分(詳細說明十二經筋),但是他的功法卻不是依照十二經筋順序來設計的,十二式易筋經的設計是依照十二經筋,十二經筋又相應于十二經脈,如此來通脈,使脈寬氣順。周述官版本易筋經和瑜珈比較類似,都是以部位爲主(瑜珈也有以經脈鍛煉爲主的亢達裏尼瑜珈,但主要是中脈爲主,一般我們所見的瑜珈都是屬于哈達瑜珈,屬于體位法的操作),所以裏面才會有通上焦、中焦、下焦等姿勢,也因此我們可以發現周述官版本易筋經在每一圖的前面以獻杵開始,幾乎每一圖後面的練功法都是獻杵還原、仰面朝天、拱立歸位。爲何如此?因爲他是以部位爲主,所以正身圖完畢要接着側身圖,然後接半身圖,然後接……等等。每一圖和圖之間,因爲不是經脈順序的關系,所以一定要還原歸位,從肺經開始,然後再回到肺經,仰面朝天的作用就是在讓全身的氣上下順暢通氣,再回歸原位,作一歸零的動作,然後才開始下一圖的練習(但是正身圖有練習上的優先性,這是因爲他是站樁的原因,站樁在修行上有身體全面導氣的好處。所以崔琳小姐的易筋經影片分成幾部分,說到可以分開練習,其實應該是方便推廣易筋經的說法,他還是有其先後的關系)以部位爲主的易筋經練法和以經絡爲主的易筋經練法有何差異?周述官版本易筋經前面九圖以部位爲主的鍛煉筋骨皮精氣神,第十、十一圖主要要通任督二脈以修真導氣。第十二圖卧身圖并不是說要第十一圖後才練的,這是他比較沒有次序的唯一點。也是他善巧的地方。因爲這是他提供睡時的練法,好的功法會提供醒時的練法,和睡時的練法,因爲人生幾乎有1/4-1/3的時間在床上睡覺,如果這個時候不練功,其實也蠻浪費的,而如果我們知道易筋經主要以肢體的導引姿勢爲主來練氣,那麽睡姿也就很重要了。隻是他有提醒:小心走丹夢遺。這當然是睡覺修行最重要的可能失誤處。(不過關于睡功,書上說得也很少,還是要參考胎息訣等著作)前面九圖即使以部位爲主,也是條理井然,非常有次序,把全身的部位由上到下,由正面到反面整個都全體籠罩住,我們看到這裏就可以知道他比瑜珈要厲害很多,瑜珈的動作千百個,以至上萬個之多,每個瑜珈師在教導時,常常選取幾個體位法來教導,今天教的和昨天教的也不相同,弄得學習者,無所适從,莫衷一是。周述官版本在此很有智慧的用前九個圖共157式(每式的動作常也比瑜珈要簡單很多)來鍛煉,已經很不錯了。但是157其實也不少,所以練習周述官版本的,每天真要練習前九圖,大約兩個小時是少不了的。所知網友中,有立志宏揚周述官版本易筋經者,據其告知每天練習兩個半小時以上,這對于有志修練者,是沒有問題的,對于一般普羅大衆隻求身心健康,恐怕不容易付出。這是以部位爲主來練習通關分氣的麻煩之所在,因爲是以部位爲主,所以上下前後分着來練,就會很多伸展的姿勢出來,而每個伸展的導引姿勢透過肢體的前後上下開合扭轉等動作,導引姿勢就會多了起來。相較起來,十二式因爲以十二經筋爲主,而十二經筋雖然是相應于十二經脈,卻不是單單一條線,常常是一片的,對于講求撐筋拔骨的易筋經來說,恰有他的好處,好處在以簡禦繁。例如,在十二式第一式肺經中,屬手太陰經筋「起始于手大指的上面﹐沿手大指上行結于手大魚的後面﹐行于撓動脈顯露而搏動處(寸口)的外側﹐向上沿前臂而結于肘關節中部﹐再向上行于上臂(臑)的内側進入腋窩的下面﹐然後出于鎖骨上窩部﹐結于肩部前面(肩前 )﹐上行結于鎖骨上窩部﹐向下進體腔結于胸壁裏面﹐散布貫穿膈肌贲門部﹐向下抵達季脅(季肋)部」,這段文字中,我們可以注意這句話「散布貫穿膈肌贲門部」,就是胸前一片的意思,如果設計十二式的人真的是達摩的話,那達摩對于人體生理解剖學一定非常清楚,爲何他會利用類似獻杵這個動作來伸展肺經呢?我們可以左手握住右手手肘部分,當我們彎曲右手時,右手臂内側的筋會非常明顯的被伸展到,使得我們的左手很明顯感到右手肘内處的筋在伸張着。這就是配合經筋的好處。在蕭天石主編,自由出版社的《真本易筋經秘本洗髓經》中,許多内容和周述官版本相同,他的許多理論,和周述官版本相類似,可是他配合的圖形功法卻是十二經筋的韋馱十二式。十二式的商榷地方是真能用十二個動作來統攝全身嗎?這用中醫的理論來說明就很清楚了,中醫的辨證論治有幾個方法,有傷寒論的六經辨證、或髒腑辨證、或十二經脈辨證,或是八綱辯證等等。其中十二經脈辯證就是從十二經脈和任督二脈入手,換言之,可以涵蓋全身才可以來作爲辯證的依據,所以十二式的十二個動作是真能涵蓋全身的。但爲何有人練沒有功效呢(例如練釋德虔、釋德揚之動态12式連續動作者)?尤其是相較于周述官版本前九圖157個動作,練動态12式的效果真的差很多。這就牽涉到時間劑量的問題了。周述官版本易筋經前九圖157動作每個動作呼吸三口,十二式易筋經12個動作每個動作呼吸三口,哪一個效果會比較好?由于157個動作遠較12個動作多很多,時間上的消耗也比較多,所以157個動作的應當比較好,但他是有時間、次數上的代價的。這是以前我建議網友每天必練12式,然後周休二日星期六日加練周述官易筋經的緣故。如果不練周述官易筋經,隻想單練12式易筋經,如何練才能有更好的效果?那就要從時間上着手。這時一定要練定式動作之易筋經,尤其是緣渡所傳的生命十二式版本,因爲他很重視十二經筋的起點和終點,就是在手指端和腳趾端,然後用力撐開手指,手掌盡量垂直手臂,腳趾盡量用力扣緊地面,這樣才能有效伸展十二經筋,然後每式如果能做3分鍾,甚至5分鍾,這樣效果是非常好的。而且每式3分鍾,十二式才36分鍾,加上前面暖身,後面靜坐,下座按摩拍打,時間上還是經濟很多。以部位爲主的易筋經練法,和以經絡爲主的易筋經練法有何差異?以部位爲主的易筋經練法有個最大限制就是面對病痛時的對治考慮。這我們參考瑜珈其實就可以得知了。瑜珈可以治病,這應該是可肯定的(就好像周述官版本易筋經可以治病也是可确定的),如果練瑜珈扭傷,或是本來就有扭傷,還要繼續練嗎?一般瑜珈師在面對學員扭傷時,通常會建議休息一陣子,不太建議繼續練,等好了再練。因爲以部位爲主的話,若該部位受傷,我們再去伸展該部位,常常會更嚴重,更給該部位過度刺激,這樣會更嚴重。推拿裏面的辯證常常也是如此,該部位疼痛,不一定要推拿該部位,除非我們确定這個痛點是某個病因的對應點,那我們才可以去推拿按摩該點。高明的瑜珈師有經驗可以建議學員作哪些動作來緩解,一般瑜珈師就沒辦法,何以故?因爲他可以從經驗中學習到。但他學習到什麽呢?其實這就是中醫的經絡觀點之重要了。例如,肺經有問題,他的痛點可能會反應在大腸經、胃經、脾經。假設現在反應在大腸經,我們去作十二式中的第二式大腸經,他的确可以緩解大腸經上的問題,但要徹底解決就要練到肺經才可。這是身體病痛上很重要的現象,中醫上有所謂的「左病右治、右病左治」或「上病下治、下病上治」都是這個原理。所以如果是依經絡爲主的十二式就有這方面的便利性。在這方面,整個中醫學都可以是易筋經的背景知識。這方面關請參考前些時候大陸很紅的周爾普先生的[人體X型平衡法]一書(網絡上很多地方可以下載),或是台灣晨星出版社方幸賓先生的[疼痛對應療法]一書,就可以很清楚了。這是以經絡爲主的易筋經的優點之所在。以部位爲主的易筋經練法,因爲經過部位的經絡通常不一定隻有一條(例如,十二正經中經過心髒的經絡有11條,除了大腸經沒有經過外,其餘11條都有),通常我們沒有辦法确切的說出他主要處理哪些病痛。所以我們很難看到說明正身圖、側身圖……等等圖其中對治的病痛爲何?以經絡爲主的十二式卻有這個便利。例如,第一式肺經處理的的身心問題爲下列這些狀況,這樣我們處理病痛就有某些的依據。對于我們研究易筋經也有很好的入手處。心理:代表個人的自我意識、自信心、魄力。肺氣正常---情緒:慈祥而和藹、自信、無畏。行爲:思想獨立、自由不受拘束、不畏失敗、有同情心、能體諒别人、非常慈悲與友善。肺氣陽實---情緒:心煩、急躁。行爲:過度自信、我行我素、蠻橫不講理、處世欠圓通、什麽事都要求馬上就要做到。肺氣陰虛---情緒:憂傷、悲愁、自艾自憐、愛哭。& & 行爲:畏縮沒自信、對一切都抱悲觀的态度、喜憂思、愛幻想悲劇、不知自己該做什麽。生理:經筋病:胸脅痛、肩痛、手拇指痛、掌心灼熱、前手臂酸痛、腰背酸痛。髒腑病:臉色蒼白、氣喘、咳嗽、口渴、心煩、胸滿悶、胸郁痛、鼻病、皮膚癢、感冒、汗多、頻尿量少、遺尿、中風、吐血。關于周述官版本易筋經還有個最大的優點,這是一般版本易筋經所沒有的,就是因爲他以部位爲主,所以他有比其它易筋經版本更注意腿功部分,這就是指他的「行身圖」部分,從「左右獨步瀛洲」「右左禦風着步」到中間「左右插腳乘空」再到最後的拱立歸位。「左右獨步瀛洲」「右左禦風着步」本身就很重要,更重要的是他設計的「左右插腳乘空」急行緩行的交替,這讓我想到當時緣渡教易筋經功法時,強調踢腿和三段式跑走的重要,叫學生平常可以多練習。崔琳小姐的周述官版易筋經影片中把「左右插腳乘空」省略,他的用意應該認爲「左右插腳乘空」可以用「左右獨步瀛洲」「右左禦風着步」來取代其功能,但是他忽略了「左右插腳乘空」急行緩行的交替的功用是「左右獨步瀛洲」「右左禦風着步」無法取代的,因爲關鍵不隻是在腳而已,還有「急行緩行」的作用,這個動作對于心肺功能的保健養生是非常重要的。一般運動的刺激心肺其實并不是保健,反而加速老化,看運動員的下場都不是很好就可以知道啦。最後的坐身圖、定身圖不注重呼吸觀想的功效如何?每個人對于某些生命的準則設定不同,這裏可能沒有哪個一定對的道理,例如,到目的地有兩條路,一條比較近但危險容易有問題,一條比較遠但安全,您會選擇哪條路呢?(先在心裏問一問自己吧?)我的個性會選擇較遠但安全的道路。早到晚到都是到,呵呵。而生命有時蠻漫長的,何必即于一時!(如果您還同意三世的觀念:「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的話,那就更不用急了。)而我學一樣東西的習慣,就是先問後遺症如何?然後把這後遺症截住,這樣學這個東西的方向就一定會往好的方向走。這些原則看起來跟易筋經的修練沒有關系,其實會決定您選擇易筋經的練功方法的選擇。這就是爲何我不主張呼吸配合意念觀想導氣來修練定身圖的原因-----快但容易出差錯。而且在洗髓經的原文中,也沒有明确說明要如此修法。爲何要調整呼吸?因爲我們的心情和呼吸是有一定的相對應關系的,心情很甯靜時呼吸就慢,心情很緊張時,呼吸就快。修行重點在心情,可是心很難掌握,怎麽辦呢?于是我們就掌握呼吸吧,用調息來迅速進入心情甯靜的狀态。這在生命成長初期是有效的,到後來,還是要放掉。「努力」甯靜,反而是對甯靜的幹擾,必不得甯靜;就好像努力做了很多動作來解決失眠,反而更難入眠。可不可以,自然呼吸,等他逐漸慢下來呢?就隻是看着他觀照着他?這也是一個方法。以我經驗,學生靜坐,不調息,隻是觀照,約兩三個星期,便自然腹式呼吸了。有時,專門去注意調整呼吸,更會使呼吸急促,身體緊張,胸悶等現象。這就是緣渡所傳不意念觀想導氣,也不意念集中丹田的靜坐原因。有沒有效果?那我們要知道定身圖的作用何在?如前所述,定身圖的功用在通任督二脈。沒有練易筋經,純粹從洗髓經入手,可不可以通任督二脈?(爲何要通任督二脈?這說來很長,我最近沒有什麽時間,簡短說,可參考「心氣合一」及密宗的「果位起修」要練氣脈明點的理論。因爲道密的行者發現,凡是成佛,成真人者,丹田氣和泥丸宮的氣一定是相通的,這變成修行證果很重要的一個條件,所以必須強調「性命雙修」。隻是密宗走的是中脈,丹道一般走的是任督二脈,但是丹道也有中脈的修法,很少見就是了,叫「中宮直透法」。)任督二脈是「氣之海」,是屬于人體陰氣陰液的部分。陽能入陰,陰氣無法純自陰氣鍛煉,必須從陽氣轉化而來。隻有陽氣旺盛,陰液部分才能也富厚。所以沒有練易筋經純練洗髓經是無法有功效的。十二式易筋經前面十二式,和周述官版的前九圖其實作用目的是相同的,都在增進人體十二經脈陽氣部分。等到後面的靜坐,才是真正在通任督二脈之氣。而十二經脈中,手足三陰經的氣都通進任脈,手足三陽經的氣都通進督脈。河川要有充分的水,湖泊海洋才會有豐富的水流進來,才能蓄水量大真正有調節幹旱或雨季的功能。意思是說,手足三陰經手足三陽經的氣流進任督二脈,對我們的健康才有真正增進調節的作用。如果前面的陽氣部分鍛煉的很好,後面的陰氣儲存就會不錯。其中當然還是有其它的要訣配合。是不是一定要由呼吸來意念存想導氣?可不可以陽氣自然蓄積,而通任督二脈?不一定要由呼吸來配合意念導氣才能夠!!但如果要由陽氣自然蓄積,再轉化爲任督二脈之氣,有幾點必要條件是一定要達成的,這樣自然呼吸就可以取代以意導氣式的呼吸:甲.心性要無執無欲,淡泊名利。這很重要,這也是周述官版本上強調要多讀金剛經、心經,隻是他沒有把其中的道理講述得很明白。在這裏,多看道德經,清靜經,論語等也是有幫助的。(陽主動,陰主靜,任督二脈主要在培養身體之陰液陰氣部分,所以要保持心之虛靜,才可以達到)乙.頭腦思維作用放下。這可以參考道書,如黃元吉《樂育堂語錄》等書,這就是周述官版本定身圖中,很難達成的地方,要思慮放下同時觀照,很多人是分不清楚的,分不清楚,即使快速就容易出差錯,周述官先生也知道如此,不過他功法上隻能盡到提醒的責任,例如,他在定身圖下說:按定身圖八勢,是涵養性靈,全收前坐、立、行、止、升、降、抑、揚、屈、伸、宛、轉、運、定之效。萬不可輕易行之。行功至此,須屏絕念慮,洗滌心胸,耳不聞,目不見,心無所思,無一切挂礙。惟知以所運之氣,歸蓄三焦,旋轉黃庭。意之所至,氣之所至。采藥煉丹,養嬰入定,全賴于此。返本還原,成真證果,實基于此。此時不能調息定位、壹志凝神,則心必走着,氣難内積,将見前之運功,皆成外壯,豈不惜哉。然亦不可十分着意,貴無忘無助,不粘不脫,亦離亦合,妙極趣極。《心經》所謂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者,即此境也。學道之人,平時細心體之,臨時一心向之,過時又回心審之。日久功深,不特易筋換骨,即伐毛洗髓,亦無難矣。此段中,心無所思,卻要意之所在,氣之所至,達到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之境界不易達成且有後遺症,故周先生在前面叮咛「萬不可輕易行之」就是如此。前兩者做到,陽氣才能轉爲任督二脈之氣,陽才能入陰。(在此介紹一不起思維而能觀照的方便法門----------耳根圓通法門,由耳根入手聽靜心音樂,這是在自然呼吸下通任督二脈的好方法。請參《大佛頂首楞嚴經─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爾時觀世音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世尊!憶念我昔,無數恒河沙劫,于時有佛,出現于世,名觀世音。我于彼佛,發菩提心,彼佛教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初于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漸增,聞所聞盡;盡聞不住,覺所覺空;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獲二殊勝。一者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衆生,與諸衆生,同一悲仰。」批注說明請見:。丙.雙盤坐姿,舌抵上颚。原因請參我先前所寫的靜坐文章。丁.靜坐開始時,先吞三口口水,以利氣入任督二脈。(3和4是重要口訣,請珍惜,第丁點周述官版本上也有說到,但沒有說明爲什麽,所以容易被行者忽略。)暫時的結論:如果您有充分的時間(每天可以有兩小時以上的時間練功),您可以練習周述官版本易筋經,效果非常宏大。惟後面定身圖練習要謹慎。如果您沒有充分的時間,您可以練習十二式易筋經,自然呼吸,效果也很好,不容易出差錯。如果要效果更好,就把每式時間延長到數分鍾之久。但這樣時間也還是沒有很長(一小時左右)。願易筋經帶給您幸福健康快樂無限祝福2.周述官版本易筋經的視頻版本差異。此視頻版本,目前有三:釋延王法師、崔琳女士、孔德先生。釋延王法師省略了三才通氣十四勢,延王法師爲何要省略呢?他有兩個用意,一個當是爲了推廣普遍周述官版本易筋經。太繁雜當然不利推廣,另一個理由是,這三才通氣十四勢他應該是以爲可以用前面幾個導引姿勢來包含的,我們看正身圖的前幾勢,「基本上」已經把三才通氣十四勢(目的在通上焦、中焦、下焦之氣)包括了,所以他就把他省略了。也因此,我覺得病重、或剛進入周述官版易筋經、或是生命隻預期有基本健康的身心、或是性情喜歡簡易者,都很适合練習延王法師的周述官版本易筋經。尤其是延王法師每一導引姿勢沒有停留很久,不會使人受不了,很容易入手。照着他的視頻練習,也很方便。如果每天很有時間,可以練練崔琳小姐的視頻版本,因爲他的姿勢最紮實,伸展也是三個中最講究,每個姿勢的練習時間也是最長,所以如果意志力很堅忍的練功者,可以參考看看。可惜的是,如前所述,行身圖中,「左右插腳乘空」應加入更好(因爲崔琳版本很花時間,再花這段時間也沒差啦,呵呵)。最完整的是孔德版本的影片,幾乎沒有阙漏(依我的檢查),很可以爲一般想全面感受周述官版本易筋經的練功者入門的指引。他的動作沒有崔琳小姐的那麽嚴格,所以對于一般練功者,也有接引入門的方便。這三視頻版本中,有些動作有所差異,表示其實都是可以的,都是有效的,否則他們就不會提出來還拍攝影片。可是這樣對于初學者就會産生疑惑,其實對初學來說,三者都可以的,看機緣吧,三者對于基本生理健康都是有很好的改善提升作用。練了一陣子後,想精益求精,再來探讨導引動作功效上的差異有所不同也是可以的,否則一直練下去,也是不錯的,「功貴有恒」是也。例如,「仰面朝天」的動作有的要墊腳尖,有的不需要墊腳尖,那到底要不要墊腳尖?延王法師做仰面朝天時,雙手臂是張開的,可是崔琳小姐卻說要合起來?延王法師的一般動作時,沒有墊腳尖,崔琳小姐幾乎都墊腳尖,那到底一般動作時要不要墊腳尖?要讨論這些問題,恐怕要知道這個動作的作用,以及對人體生理結構有所認知會是有幫助的,以「仰面朝天」爲例,如果我們知道他的作用是上下全身順暢通氣,那麽我們再來讨論要不要墊腳尖?先做個實驗,彎腰用手摸着小腿胫骨兩側肌肉,先把重心稍微向後,再把重心往前移動,再把腳尖墊起來,會發現什麽?會發現從腳尖到腳踝到小腿側的肌肉(筋)被「充分」伸展了,而我們知道易筋經基本上運用筋的伸展來推動氣血的運轉,那麽我們就知道,要效果更好就要墊腳尖,否則基本上的功效也已經有了。同樣的,雙手臂也是應該要張開的效果才更好。
洗髓易筋秘功“易筋、洗髓”精解与养骨及经络之关系&[原创]&&&
&&& 易筋和洗髓功夫,是内固精神气魂魄,外强形体的至尊秘法,不但是修行家们的主要经典,同时也是倍受武林人士们推崇的两套武学秘法。世间所流传的《洗髓易筋秘功》和《洗髓经》著述,形成各俱特色理论的专门修习功法,并且是收藏者均将之视作枕中秘宝,从不轻易示之于人。然而,有练了一辈子洗髓易筋秘功者,虽然已完成和收效“易筋洗髓”之功能,但是要他讲解什么是易筋洗髓?以及为什么要易筋洗髓时,或许他自己也弄不明白其详细理论;即使是专门修炼《洗髓易筋秘功》的部分人中,对其理法根系也是人云亦云而已。&  笔者早些年也为其所迷,为探究理,查阅历代武学典籍,洗髓易筋秘功著述,从中医学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洗髓易筋秘功的练法上进行探索试验领悟,集十数年之努力,方将这一理法弄得明白。为正讹传,今将敝人的认识观点作一详述,权供洗髓易筋秘功爱好者参考研习。本文或许有所遗漏及偏颇之处,诚望贤明圣哲加以斧正之。&  所谓易筋功夫的筋,是联结肌肉,骨和关节的一种坚韧刚劲的组织,为大筋、小筋、筋膜的统称。附于骨节者为筋,筋之较粗大者为大筋,较细小者为小筋,包于肌健外者称为筋膜。筋的生理功能是连结骨节和协助运动,筋附于骨而聚于关节,筋连结骨节肌肉,不仅加强了关节的稳固性,而且还有保护和辅助肌肉活动的作用。人体的运动系统是由骨,骨连结和骨骼肌三部分组成的,筋附着于骨节间,起到了骨连结的作用,维持着肢体关节的屈伸转侧,运动自如。肢体关节的运动,除肌肉的舒缩外,筋在肌肉骨节之间的协同作用也很重要的。故曰:“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素问·痿论》),“机关纵缓,筋脉不收,故四肢不用也”(《圣济总录·诸风门》)。&  筋,由于几乎是沿着十二经脉的路线行走,所以被称为”十二经筋”,名称也与十二经脉相同。其接续的部位也与十二经脉大体相似。但是,十二经脉有顺逆之不同,而经筋走向皆起子四肢指爪之间,在踝、胆、膝、臀、腕、肘、腋、髀、颈结聚,终结于头面等处,沿行于体表,不入内脏,而与他经相结。下面我们先来认识和了解十二经筋的循行。&  1、手太阴之筋:手太阴经筋,起始于大拇指之上,沿大指上行,结于鱼际,行寸口外侧,上行沿前臂,结于肘中,向上经过上臂内侧,进腋下,出缺盒部,结于肩髃前方,其上方结于缺盆,自腋下行的从下方结于胸里,散布于膈,与手厥阴之筋在膈下会合,结于季胁处。&  2、阳明之筋:手阳明经筋,起始于第二手指桡侧端,结于腕背部上,向上沿前臂,结于肘外侧,上经上臂外侧,结于肩部。分出支经绕肩胛、夹脊,直行的经筋从肩上走颈,分支走向面颊,结于鼻旁颧部;直上行的走手太阳经筋之前,上左侧额角者,结络于头部,向下至右侧下颔。&  3、足阳明之筋;足阳明经筋,起始于足次趾、中趾及无名趾,结于足背,斜向外行加附于腓骨,上结于胫骨外侧,直上结于髀枢,又向上沿胁部,属于脊。其直行者,上沿胫骨,而结于膝,分支之筋,结于外辅骨部,与足少阳经筋相合。其直行的沿伏兔上行,结于大腿面,而会聚于阴器,再向上分布到腹部,至缺盆处结集,再向上至颈,夹口两旁,合于鼻旁颧部,相继下结于鼻,从鼻旁合于足太阳经筋。太阳经筋散络于目上,为目上纲:阳明经筋散络目下,为目下纲。另一分支之筋,从面颊而结于耳前部。&  4、足太阴之筋;足太阴经筋,起始于大趾内侧端,上行结于内踝,直行向上结于膝内辅骨(胫骨内髁部),向上沿着大腿内侧,结于股前,会聚于阴器部,向上到腹部,结于脐,沿着腹内,结于肋骨,散于胸中,其内的经筋则附着于脊旁。&  5、手少阴之筋:手少阴经筋,起于小指内侧,结于腕后豆骨处,向上结于肘内侧,上入腋内,交手太阴经筋,循行于乳的内侧,而结于胸部,沿膈向下,联系于脐部。&  6、手太阳之筋:手太阳经筋,起始于小指之上,结于腕背,上沿前臂内侧,结于肱骨内上踝后,进入后,结于腋下。其分支走肘后侧,向上绕肩胛部,沿颈旁出走太阳经筋的前方,结于耳后乳突部,分支进入耳中,直行的出于耳上,向下结于颔,上方的连属于眼外角。&  7、足太阳之筋:足太阳经筋,起始于足小趾,上行结于踝,斜上结于膝,下方沿外侧结于足跟,向上沿跟腱结于胭部。其分支结于小腿肚,上向胭内侧,与朋部一支并行上结于臀部,向上挟脊旁,上后颈;分支入结于舌根,直行者,结于枕骨,上向头项,由头的前方下行到颜面,结于鼻部,分支形成“目上纲”,下边结于鼻旁。背部的分支,从腋后外侧,结于肩髃部位,一支进入腋下,向上出缺盆,上方结于耳后乳突(完骨),又有分支从缺盆出来,斜上结于鼻旁部。&  8、足少阴之筋:足少阴经筋,起始于小趾之下,入足心部,同足太阴经筋,斜走内踝下方,结于足跟,与足太阳经筋会合,向上结于胫骨内踝下,同足太阴经筋一起上行,沿大腿内侧,结于阴部,沿膂(脊旁肌肉)里夹脊,上后项结于枕骨,与足太阳经筋会合。&  9、手厥阴之筋:手厥阴经筋,起始于中指,与手太阴经筋并行,结于肘部内侧,上经上臂的内侧,结于腋下,分支进入腋内,散布于胸中,结于膈部。&  10、手少阳之筋:手少阳经筋,起始于无名指端,结于腕背,走向臂外侧,结于肘尖部,向上绕行上臂外侧,上循肩部,走到颈部会合于手太阳经筋。其分支当下颌角部进入,联系舌根,一支上下颌处沿耳前,属目外眦,上达颞部,结于额角。&  11、足少阳之筋:足少阳经筋,起于第四趾,上结外踝,再向上沿胫外侧结于膝外侧,其分支另起于腓骨部,上走大腿外侧,前面结于伏兔(股四头肌部),后面的结于骶部,其直行的,经侧腹季胁,上走腋前方,联系胸侧和口乳部,结于缺盆;其直行的上出腋部,通过缺盆,走向足太阳经筋的前方,沿耳后绕额角,交会于头项,向下走向下颌,上方结于鼻旁,分支结于外眦,为眼的外维。&  12、足厥阴之筋:足厥阴经筋,起始于足大趾的上边,向上结于内踝前方,向上沿胫骨内侧,结于胫骨内踝之下,再向上沿大腿内侧,结于阴器部位而与诸筋相联络。  十二经筋的所行部位,虽与十二经脉大致相同,但作用各异。十二经脉运行气血,循环灌注,出入脏腑肢体;而十二经筋则连缀百骸,维络周身。由于“肝主筋,其华在爪”,“诸筋者皆属于节”,故经筋皆起于四肢指爪之间,而后盛于臂骨辅骨,结于肘腕膝腘,连于肌肉,上至颈项,终于头面。  筋有刚柔,手足向背直行而附着于骨之筋都坚硬而大,胸腹头面之别横行之筋柔软而细。手足三阳行于外侧,其筋多刚;手足三阴行于内侧,其筋多柔。足之三阴及阳明之筋结聚于阴器,故曰“前阴者,宗筋之所聚”。&  十二经筋大部分都结于关节部,相互间有密切的联系,一般规律是:手三阳之筋结于头部,手三阴之筋结于贲(胸)部,足三阴之筋结于阴器,足三阳之筋结于颧部。前阴部是宗筋之所聚,足三阴与足阳明之筋都在该处相结。&  从上面的叙述中,我们已经全面地了解到筋的生理功能作用和具体的循环线路位置,同时,我们要知道的是,人身上的筋骨原是由先天的禀赋所造成。所以,筋络紊乱者,筋络细弱者,筋络屈缩者,筋络强壮者,筋络舒畅者,筋络刚劲者,筋络柔和者等种种不一,都与在娘胎里先天禀赋有关。而在后天生命过程中,筋络松驰则会生病,筋络摇颤则显瘦弱,经络紊乱则生畸型,经络细弱则软弱无力,经络屈缩则随时都有死亡的可能。然而,经络强壮人则刚强,经络舒畅人则发育良好,经络刚劲人则勇猛有力,经络柔和人则健康长寿。如果一个人在先天禀赋较弱以及内心思想不能清虚,处处有阻障,则外在形体不能坚固,每每有疾病缠身,四肢乏力等。&  武术的本身就是让人由弱变强的学问,首先通过易筋的功夫以坚固其身体,强壮内脏以辅助在外的形体。否则,空有般的武术技术而没有强健的身体和劲力,又怎能克敌制胜,以抵制风寒暑湿燥火六淫的侵袭呢?&  为什么说筋要用“易”字而不用“炼”字呢?其实“易”是受到《周易》之说的启发,表示阴阳交合,运变无穷。易者,即所有发生变化的现象都叫作易。易的变化,虽然存在于阴阳变化之中,然而阴阳的变化,人却可以调节把握它的。古代道家可以拨弄体内的日月,可以在双手中调节阴阳。因此可看出,人既是有病在身,也无不可以易去。人们可以看到自然现象中,“易”的作用是多么大,虚的可易为实,实的可易为虚;刚的可易为柔,柔的可易为刚;静的可易为动。动的可易为静,易的作用无非就是过高过低地使用或升或降的方式,过先过后地使用或缓或急的方式,过正过反地使用或往或回的方式;危险的使它易为安全,混乱的使它易为治理,灾祸使它易为幸福,消亡的使它易为存在,气数将尽的可以易为挽回,即是天地,易的作用也可使它反覆,哪一样不是“易”的功劳作用。天地间事物均可“易”之,何况说小小之人身筋骨。&  天地万物之“易”,乃其自然运化之“易”,其“易”而无常。武术中的“易筋”则是挽回调整的方法,帮助筋摇颤的易之为平舒,筋细弱的易之为强壮,筋松驰的易之为柔和,筋屈缩的易之为伸长,筋紊乱的易之为畅壮。即是一个瘫如绵泥之人,能够做好易筋功夫,身体也可以坚如铁石,并且内外均无障碍。
洗髓易筋秘功“易筋、洗髓”精解&
  由于经筋走向皆起于四肢指爪之间,沿行于体表,不入内脏,靠四肢手足之锻炼,即可获得劲大力足的功效,故而有将“易筋”称之为外壮和外功。因为筋与脏腑有着密切关系的仅肝和脾胃,《素问·痿论》曰:“肝主身之筋膜”。筋束骨,系于关节,维持正常的屈伸运动,须赖肝血的濡养,肝血充足则筋力劲强,关节屈伸有力而灵活;肝血虚衰则筋力疲惫,屈伸困难。肝体阴而用阳,故筋的功能与肝血的关系尤为密切。肝血充盛,使肢体的筋和筋膜得到充分的濡养。维持其坚韧刚强之性,肢体关节才能运动灵活,强健有力。若肝的阴血亏损,不能供给筋和筋膜以充足的营养,则筋的活动能力就会减退。当年老体衰,肝血衰少时,筋膜失其所养,故动作迟钝,运动失灵。在病理情况下,许多筋的病变都与肝的功能有关。如肝血不足,血不养筋,则可出现肢体麻木,屈伸不利,筋脉拘急,手足震颤等症状。若热邪炽盛,燔灼肝之阴血,则可发生四肢抽搐,手足震颤,牙关紧闭,角弓反张等肝风内动之症。《素问·经脉别论》中又曰:“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人以谷为本,脾胃为水谷之海,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健旺,化源充足,气血充盈,则肝有所滋,筋有所养。所以,筋与脾胃也有密切关系。若脾被湿困,或脾胃虚弱,化源不足,筋失所养,可致肢体软弱无力,甚则痿废不用。&  筋是靠五脏所养,“易筋”功夫仅能换劲,也即练于四肢手口;内壮行功的洗髓之法方能练于五脏六腑;《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曰:“肾生骨髓,髓生肝”。筋靠肝血所养,而肝又靠髓生成,五脏六腑及气、血、精、津、液、髓均是互生转化的;所以,易筋与洗髓是相辅相存同时并进的,易筋为短期性显效,而洗髓是长期方能入境;通过洗髓后,自然能补充易筋之功效。武林界通常称“易筋容易,洗髓难”,故世人多炼外壮之易筋,而少于练内壮之洗髓!其实,易筋可有时间界限,而洗髓是长期性、永久性的。武林中的诸多拳种门派将此二者硬性地分作两事,确为舍本逐末矣。易筋洗髓均为同时进行的,哪来的先后次第,只不过易筋见效快而易显,洗髓隐藏而已!又因历代的武学著述出于时代之局限,他们是很难将易筋洗髓功夫讲得太具体太细微的,留下的疑问只有靠我们自己去探索研究,寻觅出正确的答案了。&  前面已将易筋之内含基本讲明,下面我们不妨先认识一下髓的生理功能作用,继而便可知道为什么要“洗”,又需怎样去洗髓了,以及洗髓易筋秘功中是如何进行易筋与洗髓并行的。&  髓,是骨腔中一种膏样物质。髓因其在人体的分布部位不同,又有名称之异,髓有骨髓、脊髓和脑髓之分。髓藏于一般骨者为骨髓。藏于脊椎管内者为脊髓,脊髓经项后复骨(指第六颈椎以上的椎骨)下之骨孔,上通于脑。汇藏于脑的髓称为脑髓。故曰:“脑为髓海……乃聚髓处,非生髓之处。究其本源,实由肾中真阴真阳之气,酝酿化合而成……缘督脉上升而贯注于脑”(《医学衷中参西录·脑气筋辨》)。脊髓和脑髓是上下升降,彼此交通的,合称为脑脊髓。&  髓的生理功能是充养脑髓,滋养骨骼,化生血液。髓以先天之精为主要物质基础,赖后天之精的不断充养,分布骨腔之中,由脊髓而上引入脑,成为脑髓。故曰脑为髓海,脑得髓养,脑髓充盈,脑力充沛,则元神之功旺盛,耳聪目明,体健身强。故而在《医经玉屑》中曰:“内肾之命门,由项贯督入脊,旁络全体”。先天不足或后天失养,以至肾精不足,不能生髓充脑,可以导致髓海空虚,出现头晕耳鸣,两目昏花,腰胫酸软,记忆减退等。髓藏骨中,骨赖以充养。精能生髓,髓能养骨,故曰:“髓者,骨之充也”。肾精充足,骨髓生化有源,骨骼得到骨髓的滋养,则生长发育正常,才能保持其坚刚之性。所以说:“盖髓者,肾精所生,精足则髓足;髓在骨内,髓足则骨强,所以能作强而才力过人也”(《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上卷》)。若肾精亏虚,骨髓失养,就会出现骨骼脆弱无力,或发育不良等。又精血可以互生,精生髓,髓亦可化血。《素问》中有“肾生骨髓,髓生肝”,“骨髓坚固,气血皆从”之论。可见,骨髓是造血器官,骨髓可以生血,精髓为化血之源。髓由肾精所化生,肾中精气的盛衰与髓的盈亏有密切的关系。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五谷之精液和合而为膏者,内渗于骨空,外益脑髓”(《灵枢·五瘫津液别论》)。水谷精微化而为血。髓可生血,血亦生髓。故髓的盈亏与脾胃有关。气、血、精、髓可以互生,故髓与五脏皆相关,其中以肾为最。&  知道髓的意义后,即可明白历代的养生家们重视修髓补髓的原因。“洗髓”之功法就是历代的儒、佛、道三家修炼之精华结晶,明确一点的说,是一部“性命双修”的功法,是益智健脑,开发潜能,使人获取大智慧的至尊秘法,是人类生命再造工程达到至善至美的法卷。&  为什么要以“洗髓”来命名呢?因为“洗髓”二字内涵着很深奥而又相当全面的内容,是其它任何词语都无法代替,也不可能代替的。&  “洗”字的用义,其内涵有广义和狭义两面,但其广义狭义又是不可分割的。此“洗”字乃取自于《周易·系辞》之“圣人以道洗心,使后天人心消灭到找不到的地方”。这种“洗”,则为“修炼”和“修养”讲,这是哲学及伦理境界,是广义的“性功”方面的用义。而用在狭义命功方面时,这个“洗”则为充足、补充、保养、修复等之意来讲了。&  “髓”字的第一用义是指人的思维、心性。通常说的思想、意识和意念。因为,脑为髓之海,脑乃思之官也,人体的一切思维都出自于大脑神经。这个“髓”则属“性功”的范畴,“洗髓”二字合起来就可作为“修炼心性”或“修养心神”来解释了。这也就是道家的修真养性,佛家的明心见性,儒家的尽心知性。&  人类为什么要去“修炼心性”呢?&  《三字经》中曰:“性相近,习相远”。人是社会之成员,不可能不接触社会,不产生思虑。维持正常生活工作的思维是必要的,而为了贪求额外之名利而产生机巧之贪欲,七情六欲,酒色财气的冲激污染,则会使思维活动重重激荡,七情六欲纷动不息,从而导致人体场的失调而产生疾病,危及寿命。&  人类大部分疾病的根本原因都无非是由阴阳失调所产生的,也就是人体各部细胞占有“元气”的失调所导致的变态反应。所以,善于修养者,每天都抽一定的时间去清洗清洗自己的心神,使之保持一段时间的虚静中和态,这样整个人体场就得到了一次调整,精神有寄托,达到“心无其心,身无其身”之时,亦是极大的舒适和乐趣,也是对身体、精神最大的补益。身心舒畅,就能排除烦恼,豁达处世,以至老而不衰,能有所为,行动自如,神思清晰,既不病苦,又不累人,活到人类应有的天年。这样不论对社会、对家庭,不增负担,就受尊敬,自然生活美满,身家幸福,最后能无病而终,乐享天年了。&  “髓”字的另一用义则是指实际性的脑和脊髓。此属“命功”范畴,这时的“洗髓”二字则可解释为“充足和保养精髓”。但这仍与前面的“性功”是相依相随而不能截然分割的。&  人体一切器官和组织,都是在大脑中枢神经系统的领导和指挥下发挥其功能,并保持完整性。如果神经中枢机能受到损害或紊乱(缺乏营养),便会造成疾病。因为许多病症主要的发生原因,均归结于神经系统的失调,也就是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间失掉平衡,兴奋与抑制两种作用失去调和,所以疾病就发生了。调整这种神经紊乱现象,只有通过“洗髓”的方式,吐纳运气,锻炼阳精化为真元气体(即内丹)后,沿尾闾逆行于髓管之中,上达于脑,滋资中枢神经(补充足够的营养),调整大脑细胞,恢复脑细胞活力,提高其细胞的工作能力,使兴奋过度现象受到抑制,调节其平衡,恢复各神经的联系,使脊髓中枢神经的反射作用增强,各神经末梢也连带振奋起来。全身各细胞组织得到滋养,使退化衰老的神经细胞焕发青春,而白发返黑,齿落更生,达到返老还童之境;从而超越一般人不能达到的大智慧,以及寿命的极限境界。
要更详细的认识“髓”的生化关系,我们可以从中医学的角度上去了解。《素问·五脏生成论》曰:“诸髓者,皆属于脑。”《医学入门·天地人物气候相应图》中曰:“脑者髓之海,诸髓皆属于脑,故上至脑,下至尾骶,髓则肾主之”。&  脏象学说将脑的生理病理统归于心而分属于五脏,认为心是君主之官,五脏六腑之大主,神明之所出,精神之所舍,把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统归于心,称之曰“心藏神”。但是又把神分为神、魂、魄、意、志五种不同的表现,分别归属于心、肝、肺、脾、肾五脏,所谓“五神脏”。神虽分属于五脏,但与心、肝、肾的关系更为密切,尤以肾为最。因为心主神志,虽然五脏皆藏神,但都是在心的统令下而发挥作用的。肝主疏泄,又主谋虑,调节精神情志。肾藏精,精生髓,髓聚于脑,故脑的生理与肾的关系尤为密切。肾精充盈,髓海得养,脑的发育健全,则精力充沛,耳聪目明,思维敏捷,动作灵巧。若肾精亏少,髓海失养,脑髓不足,可见头晕、健忘、耳鸣,甚则记忆减退,思维迟钝等。&  脑的功能隶属于五脏,五脏功能旺盛,精髓充盈,清阳升发,窍系通畅,才能发挥其生理功能。&  1、心脑相通:“心脑息息相通,其神明自湛然长醒”。心有血肉之心和神明之心,血肉之心即心脏。“神明之心……主宰万事万物,虚灵不昧”(《医学入门·脏腑》),实质为脑。心主神明,脑为元神之腑,心主血,上供于脑,血足则脑髓充盈,故心与脑相通。&  2、脑肺相系:肺主一身之气,朝百脉,助心行血。肺之功能正常,则气充血足,髓海有余,故脑与肺有关密切关系。&  3、脑脾相关: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主升清。脾胃健旺,熏蒸腐熟五谷,化源充足,五脏安和,五窍通利,则清阳出上窍而上达于脑。脾胃虚衰则九窍不通,清阳之气不能上行达脑而脑失所养。所以,从脾胃入手益气升阳是治疗脑病的主要方法之一。李东垣倡“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论”,开升发脾胃清阳之气以治脑病的先河。&  4、肝脑相维:肝主疏泄,调畅气机,又主藏血,气机调畅,气血和调,则脑清神聪。若疏泄失常,或情志失调,或清窍闭塞,或血溢于脑,即“血之与气并走于上而为大厥”;若肝失藏血,脑失所主,或神物为两,或变生他疾。&  5、脑肾相济:脑为髓海,精生髓,肾藏精,“在下为肾,在上为脑,虚则皆虚(《医碥·卷四》),故肾精充盛则脑髓充盈,肾精亏虚则髓海不足而变生诸症。“脑为髓海……髓本精生,下通督脉,命火温养,则髓益之”,“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皆上行至脑,以为生化之源”(《医参》)。&  总之,脏象学说认为,五脏是一系统整体,人的神志活动虽分属于五脏,但以心为主导。脑虽为元神之府,但脑隶属于五脏,脑的生理病理与五脏休戚相关。故脑之为病亦从脏腑论治,其关乎于肾又独责于肾。对于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异常的精神情志病症,决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心藏神的病变,而与其它四脏无关。对于脑的病变,也不能简单地仅仅责之于肾,而与其他四脏无关(《中医学基础理论·脏象》)。&  洗髓功夫正是在调和五脏,修复和补充保养五脏的基础上完成“洗髓”这项工程程序。  洗髓的功夫不但要在日常的炼习中获取,而且在平时生活中都得时时刻刻注意调养。于行、住、立、坐、卧之中都必须保持动态要求;因为“洗髓”这项人类生命再造工程是相当的漫长,相当的艰巨,稍不留意便会炉塌鼎翻,全功尽弃。所以,平时在“行走”中需要保持“行如意无杖,自然依本分,缓步保平安”。于“停住”时要保持“住如临崖马,亦如到岸舟;回光急返照,认取顿足处;分离于当念,存心勿外务;得止宜知止,留神守空谷”。于“站立”时要保持“立定勿倾斜,形端身自固,耳目随心静,止水与明镜;事物任纷纷,见在皆究竟”。于“坐”的时候要保持“坐如印上重,端直肃仪容;闭口深藏舌,出入息与鼻;息息归元海,气足神自裕;浃骨并洽髓,都外别传的”。于“卧”时要保持“卧如箕形曲,左右随其宜,两膝常参差,两足如钩钜,两手常在腹,扪挤摸下体;睾丸时挣制,如龙戏珠势;倦则侧身睡,睡中自不迷;醒来方伸足,仰面亦不拘;梦觉详无异,九载见奇功;超出生死关,究竟如来意”。&  洗髓之法除此之外,为了让习者于平时练养有规可循,现录《洗髓真经》以供参考,此可于洗髓易筋秘功训练之后作辅助性的保养作用。&  
《洗髓真经》&&&&& 总义&&&&如是我闻时,佛告须菩提。易筋功已竟,方可事于此。此名静夜钟,不碍人间事。白日任匆匆,务忙衣与食。三餐食既竟,放风水火讫。抵暮见明星,燃灯照暗室。晚夕功课毕,将息临卧具。大众咸鼾睡,忘却生与死。明者独惊醒,黑夜暗修为。抚体叹今夕,过去少一日。无常来迅速,身同少水鱼。显然如何救,福慧何日足?四恩未能报,四缘未能离,四智未现前,三生未皈一。默视法界中,四生三有备,六根六尘连,五蕴并三途,,天人阿修罗。六道各异趋,二谛未能融,六度未能具。见见非是见,无明未能息。道眼未精明,眉毛未落地。如何知见离,得了涅意?若能见非见,见所不能及。蜗角大千界,焦眼纳须弥。昏昏醉梦间,光阴两俱失。流浪于生死,苦海无边际。如来大慈悲,演此为《洗髓》。须侯《易筋》后,每于夜静时,两目内含光,鼻中运息微,腹中宽空虚,正宜纳清熙。朔望及两弦,二分并二至,子午守静功,卯酉干沐浴。一切惟心造,炼神竟虚静。常惺惺不昧,莫被睡魔拘。夜夜常如此,日日须行持。惟虚能容纳,饱食非所宜。谦和保护身,恶疠宜紧避。假惜可修真,四大须保固。柔弱可持身,暴戾灾害逼。渡河须用筏,到岸方弃诸。造化生成理,从微而至著。一言透天机,渐进细寻思。久久自圆满,未可一蹴企。成功有定限,三年九载余。从容在一纪,决不逾此期。心空身自化,随意任所之。一切无挂碍,圆通观自在。隐显度众生,弹指超无始。待报四重恩,永减三途苫。后人得此经,奉持为宗旨。择人相授受,叮咛莫轻视。&&&&无始钟气篇第一&&&&宇宙有至理,难以耳目契。凡可参悟者,即属于元气。气无理不运,理无气莫著。交并为一致,分之莫可离。流行无间滞,万物依为命。穿金与造①石,水火可与并。并行不相害。理与气即是。生处伏杀机,杀中有生意。理以气为用,气以理为体。即体以显用,就用以求体。非体亦非用,体用两不立。非理亦非气,一言透天机。百尺竿头步,原始更无始。悟得其中意,方可言洗髓。&&&&四大假合篇第二&&&&元气久氤氲,化作水火土,水发昆仑巅,四达坑阱注。静坐生暖气,水中有火具,湿热乃蒸腾,为雨又为露。生人又生物,利益满人世。水久澄为土,火乃气之燠②。人身小天地,万物莫能比。具此幻化质,总是气之余。本来非我有,解散还太虚。生亦未曾生,死亦未曾死。形骸何时留,垂老后天地。假借以合真,超脱离凡类。参透《洗髓经》,长生无尽期。无假不显真,真假浑无际。应作如是观,真与假不二。四大假合形,谁能分别此。&&&&凡圣同归篇第三&&&&凡夫假作真,美衣为体饰,徒务他人观。美食日复日,人人皆如此。碌碌一身事,不暇计生死。总被名利牵,一朝神气散。油尽而灯灭,身尸埋圹野。惊魂一梦摄,万苦与千辛,幻境无休歇。圣人独认真,布衣而蔬食,不贪以持己,岂为身口累。参透天与地,与我本一体。体虽有巨细;灵活原无异。天地有日月,人身两目具。日月有晦明,星与灯相继。纵或星灯灭,见性终不没。纵成瞽目人,伸手摸着鼻。通身俱是眼,触着知物倚。此是心之灵,包罗天与地,能见不以目,能听不以耳。心若能清净,不为嗜欲逼。自知原来处,归向原来去。凡夫与圣人,眼横鼻长直。同来不同归,因彼多外驰。若能收放心,提念生与死。趁此健身驱,精进用心力。洗髓还本原,凡圣同归一。&&&&物我一致篇第四&&&&万物非万物,与我同一体。幻出诸形相,辅助成生意。有人须有物,用作衣与食。药饵及器皿,缺一即不备。飞潜与动植,万类为人使。造化思何鸿,妄杀即暴戾。蜉蝣与蚊蝇,朝生暮死类。龟鹤糜与鹿,食少而服气,竟得多历年,人何不如物,只贪衣与食,忘却生与死。苟能绝嗜欲。物我皆一致。&&&&行住坐卧篇第五&&&&行如盲无杖,内观照性分,举足低且馒,踏实方更进。步步皆如此,时时戒急行。世路忙中错,缓步保平安。住如临崖马,亦如到岸舟。回光急返照,认取顿足处。不离于当念,存心勿外务。得止宜知止,留神守空谷。立定勿倾斜,形端身自固。耳目随心静,止水与明镜。事物任纷纷,现在皆究竟。坐如邱山重,端直肃容仪。闭口深藏舌,出入息与鼻。息息归元海,气足神自裕。浃骨并洽髓,出神先入定。卧如箕形曲,左右随其宜。两膝常参差,两足如钩钜。两手常在腹,扪脐摸下体。睾丸时挣搓,如龙戏珠势。倦则侧身睡,睡中自不迷。醒来方伸脚,仰面亦不拘。梦觉浑不异,九载征实际。超出生死关,究竟如来意。行住坐卧篇,只此是真谛。&&&&洗髓还原篇第六&&&&易筋功已毕,便成金刚体。外感不能侵,饮食不为积。犹恐七情伤,元神不自持。虽具金刚相,犹是血肉驱。须照《洗髓经》,食少多进气。搓摩干沫浴,按眼复按鼻。摸面又旋耳,不必以数拘。闭眼常观鼻,合口任鼻息。度数暗调和,身定神即定。每日五更起,吐浊纳清熙。开眼即抽解,切勿贪酣睡。厚褥趺跏坐,宽解腰中系。右膝包左膝,调息舌抵腭。胁腹运尾闾,摇肩手推肚。分合按且举,握固按双膝。鼻中出入绵,绵绵入海底。有津续咽之,以意送入腹。叩牙鸣天鼓,两手俱掩脐。伸足扳其趾,出入六六息。两手按摩竟,良久方盘膝。直身顿两足,洗髓功已毕,徐徐方站起,行稳步方移。忙中恐有错,缓步为定例。三年并九载,息心并涤虑。浃骨更洽髓,脱壳飞 身去。渐几浑化天,末后究竟地。即说偈曰:口中言少,心头事少,腹里食少,自然睡少,有此四少,长生可了。
&&&&注:①燠(yu郁),暖。&&&&注:②造,《洗髓经》作"透。
洗髓易筋秘功与经络系统
两千多年前,中国的第一部医学巨著《黄帝内经》,在这部典籍中,经络的概念贯穿于全书。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古人发现人体上有一些纵贯全身的路线,称之为经脉;又发现这些大干线上有一些分枝,在分枝上又有更细小的分枝,古人称这些分枝为络脉,“脉”是对这种结构的总括性概念。其中提到“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 ;这是对经络系统生理功能的高度概括。说明了经络系统是人体脏腑器官之间的联络系统,是传递信息、运行气血营养周身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网络系统。。“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有“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的特点。
  《黄帝内经》对经络的认识是从大量的临床观察中逐渐得来的,记载这些临床观察的文献,近年来已在马王堆帛书、张家山竹简和绵阳木人经络模型等出土文物中逐渐找到。例如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阴阳十一脉灸经》和《足臂十一脉灸经》所记载的经脉循行路线、区域、与脏腑的联系以及经脉之间的联系均校粗陋,且缺手厥阴心包经,尚未名明确“阴经属于脏络于腑、阳经属于腑络于脏”的相互关系。由此说明,当时的十二经系统尚不完善;十二经还差一经。这些早期文献主要描述了中国医学中处处可见的经络系统,进而阐述在临床中所起到的指导作用。
经络简述: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通道。包括经脉和络脉两个部分,其中纵行的干线称为经脉,由经脉分出网络全身各个部位的分支称为络脉。《灵枢·经脉》:“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其常见者,足太阴过于外踝之上,无所隐故也。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经络主要包括: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等。其中属于经脉方面的,以十二经脉为主,属于络脉方面的,以十五络脉为主。它们纵横交贯,遍布全身,将人体内外、脏腑、肢节联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 经是主干,犹如网络,它们内络脏腑,外络支节,沟通内外,贯通上下,将内部脏腑及外部各组织器官连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使人体各部分活动保持着相对协调与平衡。在这个网络系统中,有气血和能量运行,以维持人体的各种生理功能和生命活动。
&&& 十二经脉又名十二正经,共有12条,即手、足三阳经和手、足三阴经,合称“十二正经”,是人体内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其命名是根据其阴阳属性,所属脏腑、循行部位综合而定的。它们分别隶属于十二脏腑,各经用其所属脏腑的名称,结合循行于手足、内外、前中后的不同部位,并依据阴阳学说,给予不同的名称。十二经脉的名称为: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奇经有8条,称“奇经八脉”,其中任脉走行于人体前正中线,统管全身各阴脉;督脉走行于人体后正中线,统管全身的阳脉。“十二正经”加上任督两脉合称“十四经脉”。这十四条经脉对人体全身起着重要的调控和主导作用。
&&&& “十二正经”有一定的起点和止点,有一定的循行路线和走向,各经之间通过别络交接,每一条经脉分别属于一个脏或一个腑,与体内的五脏六腑有直接的络属关系。手、足三阴经与手、足三阳经互为表里关系。手经行自上肢;足经行自下肢。阴经走行于四肢内侧,属脏;阳经走行于四肢外侧,属腑。
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流注,是人身气血流动不息,向各处灌注的意思。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而十二经脉则为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气血在十二经脉内流动不息,循环灌注,分布于全身内外上下,构成了十二经脉的气血流注,又名十二经脉的流注。气血通过经脉即可内至脏腑,外达肌表,营运全身。其流注次序是:从手太阴肺经开始,依次传至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再回到手太阴肺经(表1)。其走向和交接规律是:手之三阴经从胸走手,在手指末端交手三阳经;手之三阳经从手走头,在头面部交足三阳经;足之三阳经从头走足,在足趾末端交足三阴经;足之三阴经从足走腹,在胸腹腔交手三阴经。
&&& 人体十二经络经气在体内的循行次序为: 手太阴肺-手阳明大肠-足阳明胃-足太阴脾-手少阴心-手太阳小肠-足太阳膀胱-足少阴肾-手厥阴心包-手少阳三焦-足少阳胆-足厥阴肝.循环往复.
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循行分布规律是:
凡属六脏(心、肝、脾、肺、肾和心包)的阴经分布于四肢的内侧和胸腹部,其中分布于上肢内侧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