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当时边境冲突世界苏联入侵下载爆发,中国挡得住苏联的钢铁洪流吗?

【图片】如果1969中苏战争爆发,中国能挡的住苏联的钢铁洪流吗?【历史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2,075,572贴子:
如果1969中苏战争爆发,中国能挡的住苏联的钢铁洪流吗?
随着战斗打响,中苏关系降到冰点,苏联在中国边境陈兵百万,并制定一套闪击中国的计划,中苏战争一触即发
吧里有人发过了,但我再加上一些其它的资料完善下
进攻中国的三个线路一、 蒙古一线直接威胁北京后贝加尔军区3个集团军,共10个摩步师,3个坦克师;军区5个摩步师,驻蒙苏军3个摩步师,2个坦克师。一旦开战,最先消耗的是一线的边防团,内蒙古守备师、独立师,以及要抗住苏军攻击第一个浪头的第65军,第69军,第28军,第24军这些部队,二线部署的全军唯一的2个摩托化军第38军和第27军,主要担负机动作战掩护撤退的任务和反击预备队(这时要加入的预备队第54军,第等)。第和第66军也是二线掩护作用,山西的地形不适合苏军的机械化集群,第63军守备山西,防止苏军由晋入陕进入关中,威胁四川和跟苏军的集群在宝鸡会师。第66军负责防备苏军从海上登陆,突破和的守备防线,直逼大沽或者在河北其他海岸登陆威胁北京的东翼。在华北方面苏军肯定会以在蒙古驻扎的齐装满员的第39合成机械化集团(2个坦克师、3个摩托化师,基本都是A类,有的是B类)为主,投入1个坦克集团军,2—3个合成机械化集团军以及其他支援力量,组成蒙古方面军突击北京。以苏军宽正面、大纵深、高速度的进攻战术和先进合理的武器人员配备,3—4天前锋兵临北京城下,不是不可能的。北京军区有全军最比较强的陆军,还有北京卫戍区,其中警卫第3师(原第24军第70师)是全军数得着的装备最好,最全面,训练有素,战斗力最强的师,曾经是被命名为机械化师,还有警卫第4师(原第第189师)也不差。这才是真正的,担负战时拼死杀出条血路,掩护中央及其家属冲出北京城延退往河南湖北,在建立临时中枢,如果河北保不住,就在武汉建立全国领导中枢,或者退往关中西安(如果苏军的集群还没有横扫新疆打到的情况下),因为东南沿海一直保全,所以退往四川在建立中枢的可能性不大。从京津浦铁路退往山东(这条线路好像不一定使用,意义不很大)。媒体经常提及的所谓8341和警卫第1师只是领导的近身保镖而已,没有野战能力,警卫第2师只是负责北京城的内卫,也不具备野战能力。不过,中国也很清楚,北京城根本就守不住。机关和人民撤出北京城,利用杀伤苏军的有生力量,迟滞苏军的进攻浪头,用空间换时间,掩护国家转入战时体制,等待华中华南西南华东的新编部队来增援。
二、远东一线攻占东北中苏边境东部,远东军区3个集团军和1个步兵军,共18个摩步师,1个坦克师和2个空降突击旅(计1个师);苏军如果进攻中国不会仅仅从蒙古一路进攻的,在东北苏军肯定会使用当年消灭关东军的战术,围歼中国东北重兵集团,占领整个东北,从蒙古派一个次要集群,利用机械化集团军的高速强突击力沿着内蒙古草原快速进攻直插赤峰,中国无险可守,苏军占领赤峰、锦州,切断关内关外的联络,为苏军远东集团和蒙古集团进行的满洲战役和北京战役做好准备。沈阳军区兵力约83万。对于运输能力脆弱漫长的远东地区,面对具有较大战略纵深和具有庞大常备军及后备兵力的大国,苏联的上策是速决战,合围消灭中国的重兵集团沈阳军区,快速夺取东北的粮仓和油田,迫使中国求和。苏军要在中苏边境的东部发起进攻至少需要120-150万陆军兵力,以三个方面军对沈阳军区进行向心突击,以1个方面军对北京军区进行牵制攻击,这需要向后贝加尔和远东军区调集2个方面军和14个集团军指挥系统及其直属部队,67个陆军师,以达到4个方面军20个集团军100个师的规模。以苏联的运力,全部兵力到位起码需要80天,这就太慢丧失突然性会被发现,容易被中方先发制人攻击,持久战苏军在远东的库存和运力不足以支撑。苏军重兵囤积的实际用意在于“让中国人坐到谈判桌前”,苏联的重点还是在欧洲。
三、中亚一线进取新疆兰州中苏边境西部,中亚军区8个摩步师,1个坦克师,土耳其斯坦军区5个摩步师,1个坦克师和1个空降师。就当时而言。西北方向我军的对策是诱敌深入、口袋设伏、边境游击,并于兰州一线作最终阻挡;东北方向是利用山林地层层阻击,阵地战、运动战、游击战并用,底线在山海关一带;最危险的还是在北京与蒙古一线,直线距离太短,苏军的驻蒙部队其实就是一个坦克集团军的架子,它的战时任务就是直插北京。总之,当时苏军对我之威胁确实非常巨大!。
四、核打击中国珍宝岛冲突数月后,日,苏联驻美大使多勃雷宁奉命在华盛顿紧急约见了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博士,通报了苏联准备对中国实施核打击的意图,并征求美方的意见,让美国至少保持中立。经过磋商,美国认为:西方国家的最大威胁来自苏联,中国的存在符合西方的战略利益。“我们能够毁灭世界,可是他们却敢于毁灭世界”。并因此判断,只要美国反对,苏联就不敢轻易动用核武器;应设法将苏联意图尽早通知中国。但做到这一点很难,美中30年来积怨甚深,直接告诉中国,他们非但不会相信,反而会以为我们在玩弄什么花招。最后决定“让一家不太显眼的报纸把这个消息捅出去,美国无秘密是人所共知的事实,勃列日涅夫看到了也无法怪罪我们”。8月28日,《华盛顿明星报》在醒目位置刊登了一则消息,题目是“苏联欲对中国做外科手术式核打击”。美国将前苏联要对中国实施核打击的消息公布后,中国很快进入了临战态势,日和29日,中国先后进行了当量为2万~2.5万吨当量的地下原子弹裂变爆炸和轰炸机空投的当量约300万吨的氢弹爆炸。同时,美国认为如果中国遭到核打击,是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开始,将首先参战。前苏联军方一看不妙只好作罢,只好放弃对中国实施核打击的计划。
当时苏军的驻防情况:远东军区(总部哈巴罗夫斯克)、后贝加尔军区(总部赤塔)、西伯利亚军区(总部新西伯利亚)、中亚军区(总部阿拉木图)、土耳其斯坦军区(总部塔什干)、驻蒙古军(总部乌兰巴托)、太平洋舰队(总部海参崴)。上述军区的总部全部靠前迫近中国边境,进攻布置非常明显。 驻亚洲军力的总部、院校人数约4.5万人。苏军驻亚洲地区总兵力140万,坦克14300辆,飞机4200架。苏军驻亚洲地区陆军共计59个师,其中45个靠近中苏边境,共计67.5万人。摩步师44个、坦克师8个、空降师2个,中型坦克14300辆,人数约63万人;其中远东军区辖摩步师18个、坦克师1个、空降师1个;后贝加尔军区辖摩步师7个、坦克师3个;驻蒙军辖摩步师1个、坦克师2个;西伯利亚军区辖摩步师5个;中亚军区辖摩步师8个、坦克师1个;土耳其斯坦军区辖摩步师5个、坦克师1个、空降师1个。上述前苏军兵力就是中国当时要面对的绝对主要威胁。空军拥有各型飞机约2500架、其中作战机约2000架、人数约10.2万人;(第1独立远东空军集团军、第23空军集团军、新西伯利亚空军集团军、阿拉木图空军集团军、第6空军集团军、第8独立重型轰炸航空兵军、2个运输航空兵师)。防空军拥有作战机1100架、防空导弹发射架2500部、雷达1100部、人数约14.9万人;(第11独立防空集团军、第14独立防空集团军、塔什干独立防空集团军)。海军拥有各型舰艇610艘、排水量122万吨,其中主要作战舰艇172艘(63万)、潜射弹道导弹342枚、海军飞机406架,海军人数约13万人;战略火箭军拥有洲际导弹492枚、中程导弹165枚,上述导弹由洲际导弹基地14个、中程导弹基地21个组成,人数约12万人;(远东区基地13个、后贝区基地7个、中亚区基地6个、西伯利亚区基地9个)。
中国方面:当时中国在整个三北地区常备兵力在200万以上,其中沈阳军区兵力约83万。据台湾80年代资料显示,当时中国大陆121个步兵师中约80个驻扎在中苏、中蒙边境,共编成16个野战军。此外在福州军区有两个野战军,在成都军区有五个野战军(驻防在中印、中缅边境)。当时全国军力350万人,坦克辆,火炮15000门(材料称与苏军相当),空军4600架飞机。分析战争首先要看硬件再看软件,宏观上,从上文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到:1.苏联在亚洲拥有优势的兵力兵器。我军除火炮、飞机在数量上可以勉强与敌人抗衡外,其他方面都处于劣势。2.我军拥有比较均衡的兵力部署。我军除三北以外有七个野战军分布在祖国南方边境,按当时全国37个野战军计算,应该还有14个野战军可以动用,分散在兰州、济南、武汉等几个军区。讲完宏观再讲微观,我军每个野战军配备有1个坦克师和1个炮兵师,纵深配合部署有7个独立坦克师。每个炮兵师都装备有122、130、152毫米火炮,质量上与苏军相同。坦克一半以上为旧式苏制T-34型(我国在1955年已经拥有3000辆),其余为59式(相当于T-55水平)。苏军当时装备的事T-55、54与T-62坦克,珍宝岛事件证明已装备远东军区。显然在坦克质量上要高于我军。空军方面(由于空军是全国性兵种,所以在这里以全国为依据),我军拥有4600架飞机,战斗机多为歼5、歼6型飞机,歼7刚刚投产只有50余架;对地攻击机种只有强五100余架;轰炸机轰5型400架、轰6型65架。苏军则几 乎实现了导弹化,主力装备为米格21、米格23战斗机,著名的米格25也于1968投入使用,拥有各种型号的中远程轰炸机750余架,歼击机、攻击机、强击机5100余架。看起来在空军实力上苏军占有优势,但本人认为双方处于均势地位,为什么这样说后面将会详细说明。
假定与中国开战不会影响苏联以欧洲为重点的全球战略,苏军对中国开战会动用的兵力就是上文所说的120余万人,我军在人数上明显占优2:1以上的优势,可是在技术兵器上我军明显处于下风。这里我们还没有算陆军航空并和装甲输送兵力,当时我军拥有辆装甲车仅为苏联的十分之一,直升机800架(400架为陆军航空兵使用)为苏联的五分之一。经过上述分析不难看出,在苏联的强项陆军方面我军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都处于劣势,空战实力接近。客观的说在战前军队硬件实力上我军处于劣势。
中国在军力方面处于劣势地位,可战争不是只靠优势的兵力兵器就可以取胜的。除军力因素外,这里想讲一下两个重要因素人员和地形。先说地形,中苏、中蒙边境地形总体而言东部对我军不利,西部相对有利。新疆境内与中亚接壤处为海拔千米以上的高山;甘肃与内蒙古西部为戈壁和巴丹吉林沙漠;包头以东的内蒙古边境以草原为主;东北境内与敌人交界处为黑龙江与乌苏里江等河流,在兴凯湖以南为陆地。纵深多为森林与平原且交通运输特别是铁路运输实力强,适合机械化部队行进。明显的就苏军这种机械化大军而言,新疆投入兵力必然较少。因为新疆工业基础差、人口少,对于逼和中国政府作用不如东北和华北。在北疆阿拉山口一线不利于机械化部队展开和机动,以步兵为主的中国军队则可以利用山地进行机动,打击苏军的侧背和后方;在南疆虽然当时我交通不便、支援不便,战时易被苏军侵入乃至占领。不过没有铁路的大沙漠对苏军威胁更大,天山阻止了苏军向北疆的机动,南疆各少数民族的骑兵游击队也必然比阿富汗游击队更能给苏军以打击。综上,苏军在新疆应不会投入较大兵力。同上,甘肃和内蒙西部地形崎岖、沙漠戈壁纵横的无人区苏军也不会投入太多兵力。谁会愿意在沙漠里行军1000公里,在疲惫不堪、损坏了大量装备后与中国军队作战呢?苏军唯一可选的主攻方向为东部地区,具体选择方向会和二战出兵东北时相近,具体见下图:
历史,亚马逊网上书城,好书不间断!全场自营图书满59元免运费,自在购书,不用凑单哦!买历史,就上Z.CN!正版图书,天天低价特惠,让您挚爱阅读!
图上可见,内蒙边境苏军借草原地形之利长驱直入,尤其是其西路集群(二连浩特附近)对北京构成直接威胁并对山海关、锦州一线形成突击之势,威胁我东北80多万精锐部队的退路,站时应特别注意应对。途中还可以看出,兴凯湖以南的陆域边境将是苏军东路集群重点突击方向,而东北各条江河方向苏军投入兵力数量不大,这也说明东北的边境河流在迟滞 敌军进攻方面确有作用。
当时的将领说可以挡48小时,然而当时中国的氢弹已经可以实战了。
中国与苏联人员素质对比究竟如何,相信有点常识的人都清楚。在1969年中国正处在文革时期,全国大中院校普遍停课,更不用说解放军了。与苏联人相比我们军队的文化素质非常低,这直接影响部队对高技术装备的使用能力。比如战斗机飞行员,如果爆发大规模战争,飞行员大量损耗需要补充时,人员素质低的问题就会很突出了。总不能让家用电器都没见过的“高大全”去开歼7战机吧。至于军事素质,我军也弱于苏军。经过文化大革命的破坏,我军已有3年没进行系统训练了。不要小瞧这三年,那是文革动乱最严重的三年。看看俄罗斯1994年进攻车臣时战斗力下降的情况就可以想见训练是一下都不可耽搁的。那是不是说我们在人员素质上就完全处于劣势了呢?当然不是。
比日军侵华还惨
很多网友记住了毛主席说过:“人是决定战争的第一要素。”就此认定中国军队即使在装备上与敌人相当,由于人员综合素质上的差距而使战斗力大打折扣。可他们没有记住另一句话:“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我军的优势在数量,苏军的优势在质量。这种情况下只能坚持我军的特色打法,即近战、夜战;以神枪手、刺刀大王和敌人进行白刃战,消耗苏军有限的亚洲兵力达到逐渐扭转战局的方法。许多人可能会怀疑,在机械化战争面前人海战术还能起作用吗?抗美援朝时期我军就吃过技术装备的苦头,到60年代苏联的夜视装备已取得初步发展,如T-62坦克装备有红外线夜视仪,就在第四次中东战争中大显神威。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人就认为我军夜战优势已丧失。我想说的是,60年代末无论美军还是苏军夜战能力虽有所发展但还没有强到海湾战争的水平,昼夜作战能力差距依然很大,直到80年代初美国F-15战机还不具备夜间对地空袭能力就很说明问题。至于单兵夜视装置69年的苏军更是没有装备。这一切都说明在1969年苏 联对中国发动战争威胁本身就是个错误,我军与苏军在作战方式上的差距还没有达到质量级的程度。我军常年训练的以拼刺刀、手榴弹投掷、神枪手射击训练为主要内容的大练兵、大比武活动正是为了适应我军特殊作战样式的需要。而且在1969年我军单兵反装甲武器也已相当成熟,反坦克手榴弹、反坦克地雷已经在全军普及;40式火箭筒、枪榴弹、反坦克也已投入使用多年,战时可大量生产。我们的战士不用再以身体捆着炸药包对抗敌人坦克了。在这里没有评论双发精神力,因为无法具体评定。苏联和中国都是社会主义大国,都有不败的战史和不要命的精神;都是为了实现解放人类的理想(苏联士兵是这么想的)。打起来必然是一场场血战,双方都不会被对方的气势压倒,在以血换血的打法下,谁能活下来只能真正打起来才能知道了。
实战模拟苏军的进军路线大致分析过了,主要以东北、内蒙为主。主要战略意图不外乎两点:1.合围并歼灭东北地区的80万解放军。2.威胁京津地区取得政治胜利,逼中国政府签订城下之盟。为实现上述目的,苏军将集中兵力与东北突出部两翼,即兴凯湖以南和内蒙古北部边境,在黑龙江一线也会投入少而精的的突击集团。苏军的作战样式仍以大纵深作战为主,即以强大的首轮打击摧毁我军防御工事、消耗我军兵力,然后以优势的兵力、兵器撞开我军一线阵地,最后投入快速突击兵团由突破口涌入向纵深扩大战果。同时苏军也将以强大的电子战压制我军电子兵器,并以战略空降威胁我后防交通要点。针对苏军的策略,我军的方阵应为:在东北依靠城市组建环形防御筑垒,按反坦克阵地的一般原则合理分配反坦克炮火和步兵火力,尤其是反坦克导弹的使用可给苏军坦克集群以重创。在兵力分布上主力应绝对避免距边境40公里以内地区,以防被苏联首次火力打击摧毁。在苏军入侵占领40公里火力覆盖区之后,我军要适时对敌军侧翼与后方的发动反突击,因为这时敌后方牵引式火炮还未前移完毕;固定式防空导弹也无法为敌军地面部队提供保护。反突击的规模视敌人后方兵力而定,反击兵力应包括航空兵与装甲快速兵团,如“强五”在设计时就设定为对敌坦克集群进行大面积毁伤。在边境和所有前后方对苏军来说真正可怕的是我军的基干民兵,人民战争是我们的法 宝,在60年代末我军民兵已装备自动化武器和半自动化武器,实力远强于10年后的阿富汗游击队,加之以庞大的数量和无谓的精神,相信苏军在中国境内会尝到地狱的滋味。由此可见,东北取胜的关键是要在边境与大城市之间的中度纵深给与敌人决定性杀伤,使双方力量对比发生有利于我军的转变。当敌人在野战中被我军民消耗疲惫之后,我军即全力反击将敌人赶出国境,并将战火烧向苏联边境地区,同时在外蒙占领一拥有较大战略纵深区域以利日后谈判。
地面战方面我要强调一点,就是东北地区(大东北)西部为内蒙草原。城市少纵深大,无天然屏障使得该地区成为苏军主要突击方向,苏军从这里将直接威胁我哈尔滨、长春等城市。所以在这个方向我军一定要放弃事先构筑野战工事的想法,因为区域太宽、无法集中兵力,所以易被敌人撕裂防线与合围。在这个方向应多依靠建设兵团和牧民民兵袭扰敌后方补给线与雷达站、导弹基地等目标,待敌人攻势被遏止后再反击。切不可在无边的草原上主动攻击优势敌人,苏军即设反坦克导弹会摧毁我军珍贵的坦克。所以我军应收缩防线收缩兵力于白城、齐齐哈尔、通辽以西建立阵地,具体防御方法与上文一致。 战略转机将出现在西部地区,即苏军西路张家口集群方向。由于苏军兵力限制暂时还不能集中兵力突击我包头方向,因此我军在包头、呼和浩特一线就形成了对敌军侧翼的威胁,这一地区为我军重要的钢铁、机械工业基地和交通枢纽,兵力比较雄厚,只要运用得当就可以对苏军侧翼造成重大杀伤,创造斯大林格勒式的扭转战局的奇迹。
除非美帝强力输血,可以保住半壁江山,北方肯定玩
最后想说下空军,在前面我就讲到中国空军虽装备差但依然可以与苏军抗衡。其实道理很简单,苏军第二代战斗机注重高空高速性能,中低空性能和格斗能力较差。加之60年代电子战水平并不强,第一代战机对电子设备的依赖性不高等因素,我军只要主动出击,调动敌机到我军擅长的中低空作战就会取得优势。同时期的第三次印巴战争中巴军的歼六就打败了印度苏-7、苏-9、米格-21的组合,己方损失远小于印度。但敌军的地空导弹对我威胁很大,所以我军战机应以防御为主,除以小股强击机对敌空军基地进行偷袭外,尽量不要让战机进入第防空火力网。除非我地面部队已将地防空导弹基地摧毁(如第四次中东战争),我军才可以将空军有限的轰炸机、强击机投入敌境作战。
苏军会陷入人民战争的泥潭中
79年打阿富汗打了十年
真的打起来以毛和周的革命经验解放军早有进口“豹”和法制“小羚羊”反坦克直升机了日援建的宝山钢铁也会提前到位的因为它设计就是为了产新型装甲和新式炮管的
一袋洽洽香瓜子,我一个人磕完了,一共1854颗,26颗是空的,混进来9颗带虫的,有6颗没炒开,是连在一起的,还有4个是苦的。中间喝了7杯水。没错,这就是孤独。----刚刚这段话一共67个字,11个标点符号,其中8个逗号,3个句号,一共有587划,其中横78划,竖137划,撇65划,捺57划,其它139划。。
挡不住,不过结果就是中国倒推N年并用很多年才能缓过气来。毛子自己也损失惨重最后灰溜溜的撤军
我们在沙漠上的原子弹爆炸成功,吓跑了苏联
真开开战了,老美会在东欧给它一个教训。武器会从日本源源不绝的补给中国
战线太长,纵深大,没法打!苏联过来,基本可以肯定,解放军是打不过他们的,但是能不能拖住,苏联能不能在短期内大量杀伤这边的有生力量,这个对苏联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决定因素。如果一旦拖住,那么苏联后期会比较惨。因为世界上不是只有中苏两个国家,当时中国虽然也是得罪的满山人,但是苏联对西欧的压力太大了,西欧那边不会放弃这个机会的,如果西欧那边眼看着一年两年的苏联搞定中国之后再去搞他们,那西欧就都是傻子!事实上欧洲不是傻子,美国也不是,苏联也不是,中国也不是。大家都不是傻子,那么接下来就好办了。
人民战争?还记得三光吗,我们会很惨
有红宝书在苏修算什么?要用我们的红脑壳撞碎敌人的乌龟壳
贴吧热议榜
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89式自行反坦克炮的光辉历程
四不像的大家伙
1999年国庆大阅兵中,很多新装备亮相,极大地鼓舞了人心
89式自行反坦克炮首次露面是在1999年国庆大阅兵上。当时被很多不明真相的群众误认为是坦克。但炮塔很高,又不太像坦克。面对这样一个四不像的大家伙,终于有内行解释说这叫“自行反坦克炮”。那么群众的好奇心又提出了下一个问题:“这个家伙和坦克有什么区别?”坦克与自行反坦克炮的最大区别是用途不一样。坦克的主要用途是地面突击和反突击,要跑起来打;自行火炮的主要用途是反突击,基本采取以逸待劳的战术,等敌军装甲部队靠近时发起攻击,装底盘的目的不是跑起来打,而是方便行走且能够快速投入战斗。
中国89式120毫米自行反坦克炮
从外形乍一看,89式自行反坦克炮与坦克很像,但炮塔好像很高,这是因为要考虑方便人员出入和炮弹搬运,战斗室的位置被移到了车尾,而且在车辆底盘尾部有一个类似装甲车的舱门,尺寸为600×800毫米。由于战斗室占用了尾舱部分,发动机就被挪到了车首部位,于是就有了发动机前置,驾驶员在左、动力舱在右的总体布局。所以通俗地讲,89式自行反坦克炮就是一辆扛着反坦克加农炮的履带式装甲车。
反坦克炮与坦克总体设计不同,发动机前置
与自行反坦克炮不同的是,我国坦克一律采用驾驶室在车首中部、动力舱在车体尾部的总体布局,中间空出来的部分就是战斗室,这样的设计虽然不方便进出,但驾驶员能够获得更好的视野,而且车辆快速机动时的整体平衡性好、质心居中,尤其在行进间射击时,火炮的后座力会被车体与地面形成的杠杆原理抵消掉,所以坦克的战斗室甚至还在车体中间稍微靠前的位置。与当时服役的一代和二代坦克相比,自行反坦克火炮另一个比较明显的特点是车首下装甲板上装有简易土铲,可别小看这个技术含量不高的设备,它可在30分钟内为自身挖好掩体,如果没有这个设备,则需要4名乘员耗时半天时间慢慢挖,浪费体力不说,还容易贻误战机。值得一提的是这项技术含量不高的创新后来被沿用到了三代坦克上。
中国陆军自行火弹炮进入战位
从内部来看,89式自行反坦克炮的成员也比坦克多一人,这就是装填手。采用4人组的原因并不是技术落后,而是来源于不同的作战需求。坦克追求的是高射速、强火力,所以大多采用了自动装弹机;而且坦克在行进过程中颠簸较大,人工装填不仅速度慢,而且容易误碰炮弹引信,造成车毁人亡。自行反坦克炮一般为静止射击,不存在车辆颠簸时误碰炮弹引信的情况,而且在射击时,需要频繁地更换弹药品种,89式自行反坦克炮的弹药基数是:22发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8发尾翼稳定榴弹(“榴弹打坦克”理论的杰作),8枚40毫米火箭;从该车的弹药品种和数量上看,的确是辆专门为打坦克而生的;这些特点使得它更适合采用人工装填方式,但是为了提高人工装弹效率,还是在炮塔尾舱安装了一部半自动供弹机。
89式120毫米自行反坦克炮开火
89式自行反坦克炮的成员布置和内部结构也和主战坦克大不一样,除了驾驶员位于车体前部左侧外,炮长位于炮塔左前部,车长位于左后部,装填手位于炮塔右部。在火控系统位于炮塔左侧内壁、右侧内壁上装有通讯设备,由l部带保密机的CWT一167D型坦克电台和l套FTZ86—200型自行火炮单炮通话器组成;炮塔顶部内壁用来安装炮控系统自动灭火抑爆系统。车体的左后角是油箱,右后角是炮弹架。
89式自行反坦克炮的底盘结构与当时的履带式装甲车十分相近,而且由于使用了一些当时的新技术,所以驾驶感受明显优于第一代坦克,基本与二代坦克相似。车辆动力系统采用了一部520马力12缸水冷柴油机,单位功率接近17马力/吨,比当今的丰田霸道越野车还要好。由于发动机与车体采用橡胶缓冲装置连接,大大降低了工作时的噪声和刚性冲击,再加上发动机和传动箱、主离合器和变速箱、变速箱和转向机之间采用最当时新研制的叠片式膜片弹性联轴器连接,静音效果和驾驶舒适度与59式坦克相比有了明显提升,而且驾驶员还有一部倾斜计,能够让驾驶员把车辆开到比较平坦的地面上,这对炮长选择射击阵地的帮助很大。美中不足的是操纵装置采用液压助力操纵杆,变速箱又是6速手动档,与随后不久服役的轮式装甲车和之后研制的三代坦克相比驾驶起来还是太麻烦。
履带式装甲车也是多采用发动机前置方案,主要是为了给车尾部多留空间
从总体设计来看,89式自行反坦克炮虽然和坦克长得很像,但并不具备坦克应有的功能。这样一个坦克不是坦克、火炮不是火炮的大家伙又是如何而来的,还要从中国军队对于反坦克武器的迫切需求说起。
从实战需要出发
89式自行反坦克诞生在那个缺乏坦克,却又要打坦克的特殊年代。随着1969年珍宝岛冲突爆发以后,中国和欧洲一样,都陷入了随时遭受苏联机械化步兵发起突然袭击的阴影当中,从70年代开始,原有的很多反坦克武器逐渐落后,我国坦克工业又十分薄弱,各大军工科研单位都在积极探索防御坦克装甲车辆的办法。被大家所熟知的三代坦克总设计师祝榆生当时还在军工院校担任领导工作,在他的支持下,诞生了专门为T-62坦克“量身定制”的“营82”无后坐力炮;祝榆生要求该炮火力能够在1000米距击穿T-62坦克正面装甲、射速能够在T-62坦克接近我军阵地前开炮两次。有了这款从实战中来、到实战中去的反坦克武器,再加上其它反坦克武器不断成熟,中国军队开始逐渐掌握抵抗苏联钢铁洪流的办法。然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随着T-72坦克的列装,刚刚形成的战略平衡又被打破。中国军队急需一种全新的反坦克武器。
海湾战争中被击毁的伊军T-72坦克
70年代中期开始,使用部门与国内各军工科研单位之间存在着小范围的讨论,当时的主流观点认为:1、坦克是反坦克的最佳武器、应大力加强坦克部队的建设;2、应该研制一款口径更大、威力更强的加农炮;3、反坦克武器应适应实战需要,努力实现机械化。1977年,五机部组织了一次“两炮”论证,由常规兵器领域的24位顶尖专家参与讨论,主要是议题是确定新型反坦克火炮的口径。据与会者回忆,当时装甲兵和炮兵关于新型反坦克火炮的口径存在两种不同意见,炮兵希望能够得到威力更大的武器,主张研发130毫米火炮,而装甲兵则以我国缴获的T-62坦克采用的115毫米口径火炮为参考,提出研发120毫米口径火炮的建议。最终的结果是炮兵和装甲兵的意见得到了统一,决心研发一款120毫米口径的高膛压炮。随后,五机部召集主管部门和使用单位的同志召开了一次总体论证会,终于将研发120毫米反坦克炮的意见正式形成决议。
五机部所在地——三里河四部一会大楼
1978年4月,当时受到大家普遍接受的三个观点随着一次会议的召开,成为了中国反坦克武器的发展方向。会议结束后,全国常规兵器系统集中力量开始攻关,积极开展了研制工作,军方很多领导多次亲临120毫米反坦克炮的试验现场,体现出军方对研制工作十分关心。1978年劳动节前夕,五级部向军方提交了关于新型反坦克火炮研发的论证方案,决定同时研制l20毫米滑膛反坦克炮和120毫米自行反坦克炮,并且两种火炮采用同一种药室和弹药,两个项目同时进行、相互借鉴。这一方案得到了军方的认可。不久,120毫米反坦克炮和配套的弹药研制工作进展顺利,而自行反坦克炮项目却由于技术缺乏和经费不足而进展缓慢。
89式120毫米自行反坦克炮内部结构示意图
直到1999年,89式自行反坦克炮与它当年同属“8910工程”的另外6个兄弟终于在世人面前亮相,然而此时,89式自行反坦克炮作为坦克缺乏时代的反坦克武器,在它与三代坦克一起通过天安门广场的那一刻,未来的命运似乎就已经注定了。
让位于三代坦克
随着三代坦克的诞生,89式自行反坦克炮的一些技术逐渐显得落后。在第一轮样车的研制当中,直接加装了与69一Ⅱ式坦克相同的火控系统,而在二轮样车采用了激光测距与瞄准合一、双向机械装表式简易火控系统。这样的火控只能达到1500米距离静对静射击首发命中率70%以上,当目标距离达到2000米时,首发命中率只能达到50%;虽然在后期型号当中加装了测瞄合一炮长瞄准镜、炮长微光瞄准镜、车长昼夜观察镜、驾驶员微光夜视仪等设备,但综合技术指标实在难以抵挡三代坦克组成的突击集团。不仅火力和火控技术落后,防护能力与反坦克武器的差距也进一步拉大。
99式坦克正式交付部队的那一天,也是不再需要89反坦克炮的那一天
从装备使用角度来看,89式自行反坦克炮的退役,是中国军队建设的一个里程碑。89式自行反坦克炮是在缺乏坦克时为了打坦克而诞生的一款救急型装备,从装备的配套使用上看并不能作为长久依靠;所以,89式自行反坦克炮从它诞生的那天起就注定将在中国主战坦克技术成熟的那一天解甲归田,时隔26年,这一天终于来到了;我们还来不及留恋89式自行反坦克炮的离去,新的重担就已经落在了年轻一辈兵工人的肩上;摆在中国坦克工业面前新的征程不再是如何应付和追赶国际先进水平,而是去引领世界主站坦克的发展潮流;这是中国兵工人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更是中国兵器工业光辉而美好的未来。
文章转载自网络,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需处理请联系客服
刘晓峰其它文章
作为一位最早居住工作在此、亲眼目睹郑州郑东新区“成长”全过程的经济观察人士,还是有发言权的。在2010年底,美国一家名为“商业内幕”的网站公布了若干幅郑东新区的卫星图片,称其可能是中国最大的“鬼城”时,笔者就在各类媒体包括自媒体上予以驳斥。原因是,郑东新
T34坦克从20世纪40年代到50年代 苏联一共生产了84070辆。T34坦克具有出色的防弹外形强大的火力和良好的机动能力 特别是拥有相对较可靠 利于大量生产的特点 所以说T34坦克很适合苏联大规模的生产。(当然这里所说的t3次的所有战技术性能和日本坦克比起来是具有很大的优势
俄制T-80坦克炮塔后部携带了一根自救圆木无论苏联坦克还是现在的俄罗斯坦克其重量上都要比同型的西方坦克要轻,大概在10吨-20吨之间。重量轻,意味着一旦在一些复杂地形上,坦克如果被陷住就可以使用这种“自救圆木”,来提高坦克的牵引力,或利用自身的动力或是坦克救
“虎王”坦克采用了不少“虎”1式坦克和“黑豹”坦克的部件,但是,它也体现了许多新的技术特征。除了采用长身管88mm火炮及加厚首上装甲,还有一个显著的技术特征,即换装了新型炮塔。装波尔舍公司炮塔(韦格曼公司制造)的“虎王”坦克,战斗全重为68.5t;装亨舍尔公司炮塔(克虏
俄罗斯不是当年的苏联,它拥有长达61000km漫长的边防线,却无力对边防实施原苏联式的严密控制,这就成为克林姆林宫战略上可怕的心病。俄罗斯边境的安全主要靠俄罗斯边防部队负责。“绿盔”部队的编制人员达21万人,但实际兵员很可能不过18万~19万人,负责近900个永久性边防哨
M198式155mm榴弹炮由炮身、反后坐装置、瞄准装置和炮架四大部分组成。炮身 该炮身的自紧身管用高屈服强度钢材制成。为了提高寿命,身管内壁镀有一层0.178mm厚的铬。根据磨损因素而测定的身管寿命是:发射M203式最大号装药时为1750发;发射M119式8号装药时为5250发;发射M3A1
坦克兵是技术兵种,优待有加,坦克就是宝贝疙瘩,逐渐形成了一套有用的坦克和装甲车保养规范,平时的要求也是很严格。坦克、装甲车辆经过保养后,里面不见油、外面不掉漆。我们检查时,是戴着雪白的手套在坦克边边角角摸一下,如果手套有灰或有油渍,就是保养不到位,是
M1坦克和T-80一样使用燃气轮机,因此可以使用航空煤油,然而它也可以使用其他燃料。航空煤油燃点不低于38摄氏度。喷气燃料(航空煤油)分为1号、2号、3号、4号。目前3号喷气燃料使用广泛。其规格中没有燃点,其闪点(可燃性液体的蒸汽同空气的混合物在接近火焰时,能发生
M1A2主战坦克(英文:M1A2 Abrams Main Battle Tank),是美国陆军装备的主要的主战坦克。该坦克车辆配备了先进的车际信息系统和战场管理系统,装有全新的防护装甲和电子设备。M1A2坦克是M1A1主战坦克的第二阶段改进产品,首辆于1992年出厂,1993年开始装备部队。配备车
美国政府监察长办公室在2月2日宣布,确认原本提供给伊拉克政府军的9辆坦克,跑到伊拉克什叶派民兵组织“民众运动力量”的手中。这个“民众运动力量"是伊朗支持的伊拉克反对派,拥有大量武装分子,他所有的武器来源均来自伊朗。这批坦克,到这些反政府武装分子手里,就等
现如今美国的主战坦克,它的设计平台十分的优秀,二战结束以后,各个国家对自己再二战时期的坦克战的优胜得失作出了相应总结经验的改革,得出的结果就是将坦克压扁,压平,以减少坦克正面的,带着面积,但是这样造成的结果就是整个坦克他的体内空间不停的被压缩。这个时
当年看见这两张泰国军队将69坦克扔海里的照片,很是“心疼”他们边上的越南T34还在用、连这些69坦克的生产国的老59坦克,还在“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他们居然这么败家!
美国也好、泰国也好,为什么不把退役的坦克拉到炼钢厂回炉重新冶炼、轧制成钢板?这
美国坦克选用燃气轮机,与当时对于坦克技术要求的发展有很密切的关系。在M1坦克进行预研的时期,正值美国坦克动力系统发展到第三代的历史阶段。与前两代坦克动力系统相比,按照当时计划的新型坦克总体重量达到55吨的目标计算,坦克发动机本身重量将控制在总体重量的5%左
坦克的牵引特性也称坦克的动力特性。利用动力特性可以确定坦克的最高速度,以及在各档行驶时的上坡能力和加速能力,同时可评比车辆的动力性。下面分三部分来介绍坦克变速箱的排档划分。排档划分是指排档的数目和中间排档大小(传动比)的合理确定。根据车辆行驶的最大 速
无图无真相,先来看地图!因为没有找到合适的苏联时期世界地图,所以先拿了现代地图来用一下,划红线的部分为苏联领土与他国领土的分界处。从图中可以看出苏联的北部是大海,东部也是大海,南部是社会主义阵营的中国,所以苏联唯一需要关心的就是西部与西南部。西部北欧
日,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携带意大利及其匈牙利等四个仆从国实施“巴巴罗萨”的计划。德国出动190个师550万人、3700辆坦克、4900架飞机、47000门大炮、190艘战舰,分别从北、中、南三个方向对苏联发起雷霆般的打击。起初苏联被打的晕头转向,但很快
上世纪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苏联的勃烈日涅夫时期,是苏联处于历史上最鼎盛时期!当时苏联的强大是让美国夜不能寐的。这一时期正是冷战最为紧张的时刻,苏联由于军事力量不断强大,野心也不断膨胀。当时的苏联领导人甚至高调的宣称,“地球上没有一个角落不在苏联的考虑
苏联海军航空母舰的发展之路可谓坎坷多难,遇过不少艰难险阻,但通过不懈努力,最终还是发展成为了世界上第二大的航母拥有国。在整个冷战期间,苏联海军一共发展了四代航空母舰,其中进入苏联海军服役的一共六艘。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之后,苏联认识到了一支以航空母舰为
现在俄罗斯的挖土党仍然可以挖出大量的武器装备甚至还有坦克等重型装备。第一、正确的描述应该是这样的。苏联在二战时期并不是说所有的战场都没有打扫,而是有些战场来不及打扫。来不及打扫的战场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首先呢,二战时期的苏联和德国都已经
尽管防地雷反伏击首是在伊拉克战争中成名的,但 是如果要弟溯它的起源,则是在二战的硝烟刚刚落下不久,当时的法国正忙于阿尔及利亚的战事,由于双方军事力量的差距过大,阿尔及利亚力面多次采用了设伏战术一一埋伏在道路的两旁,等法军车队通过的时候再用地雷和炸弹进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冲突世界之苏联进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