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戏剧学院上海虹桥到外滩怎么走走

群星艺考 | 上海校区外滩快闪(学生作业)不zuo不青春,无悔无人生,zuo起来
I wish I was in your wish.
群星艺考上海校区
更青春 更活力
为了梦想我们铿锵发声
“群星艺考”上海校区地处上海市黄金地段,紧邻“东方明珠”交通便利,周边配套设施完善。
上海分校汇集了江南高等学府顶级教师团队。上海戏剧学院、上海音乐学院、东华大学、上海视觉学院(原复旦大学视觉学院)、上海电影学院、上海电影艺术学院、浙江传媒大学等十几所高校教师直接授课资源.
教师队伍中还涵盖了国外一流专业团队为特色教学模块。
开设由美国芝加哥即兴表演创始人之一的Curt亲临教学。让学员与高校及明星导师面对面,让艺考梦想与现实完美对接。
用艺术温润南北,用梦想谱写青春。
群星艺考,等你来。
群星艺考上海校区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上海静安上海戏剧学院-
&&&&&&&&&&&&&&&&&&&&&&&&&&&&&&&&&&&&&&&&&&&&
上海静安上海戏剧学院-
上海戏剧学院(Shanghai Theatre
Academy)是中国培养戏剧艺术专门人才的高等艺术院校。与中央戏剧学院一南一北,是中国戏剧艺术的最高学府。学院始创于日,前身是著名教育家顾毓琇与著名戏剧家李健吾、顾仲彝、黄佐临等创立的上海市市立实验戏剧学校。著名戏剧家熊佛西先生为首任院长,他也是在任时间最长的校长。校园内立有熊老的半身铜像,“佛西楼”和图书馆的“佛西书屋”以纪念他为中国艺术教育事业做出的杰出贡献。校址几经更迭,最终定址于上海静安区华山路630号至今。&
上海戏剧学院是中国培养戏剧专门人才的高等艺术院校,前身是上海市市立实验戏剧学校,日由著名教育家顾毓?与著名戏剧家李健吾、顾仲彝、黄佐临等创立,熊佛西先生为首任院长。1949年10月,上海市立实验戏剧学校改名为上海市立戏剧专科学校。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实行院系调整,山东大学艺术系戏剧科、上海行知艺术学校戏剧组并入后正式建院,更名为中央戏剧学院华东分院。1956年正式命名为上海戏剧学院,系文化部直属高等艺术院校。2000年4划转为由上海市与文化部共建,2002年6月,原上海师范大学表演艺术学院、上海市戏曲学校、上海市舞蹈学校并入上海戏剧学院。
建校以来,学院培养了近万名文艺专门人才,其中戏剧表演方面的代表人物有:祝希娟、焦晃、赵有亮、潘虹、奚美娟、王洛勇、李媛媛、陈红、尹铸胜、陆毅、李冰冰、佟大为、娄艺潇、李金铭、赵霁、陈赫、孙艺洲、金世佳、王传君﹑任重、万茜等;编导方面的代表人物有:余秋雨、沙叶新、胡伟民、韦正等;舞美设计方面的代表人物:周本义、胡妙胜、金长烈、韩生、伊天夫等;在美术方面有旅美艺术家:吕振环、蔡国强等;电视主持方面的新秀有:和晶、陈蓉、董卿等;戏曲演员代表有:蔡正仁、梁谷音、岳美缇、张洵澎、计镇华、杨春霞、张静娴、史敏、王佩瑜等;舞蹈演员代表有:凌桂明、石钟琴、茅惠芳、汪齐凤、杨新华、辛丽丽、黄豆豆、谭元元、范晓枫、孙慎逸、方仲静、姚伟等。他们当中相当一部分成为了影响中国乃至世界戏剧、电影、美术界的著名艺术家,同时学院还培养了西藏、内蒙等少数民族的第一代戏剧家,为推动中国的文化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学院共有三个校区:本部位于华山路,电视艺术学院、舞蹈学院、戏曲学院及附属戏曲学校位于莲花路,附属舞蹈学校位于虹桥路。
位于华山路上的学院本部教学设施完善,实验剧院、黑匣子戏剧实验室、新实验空间与小剧场分别适合教学实习演出、实验戏剧排演。图书馆收藏的戏剧类图书丰富齐全,学生公寓、餐厅、健身房给学生提供了良好的生活条件。
莲花路校区目前是戏曲舞蹈分院与附属戏曲学校的所在地,拥有高规格的专业练功房和演出观摩厅,校园布局合理,设施配套齐全。
虹桥路上的附属舞蹈学校是在老一辈领导的关心支持下确立为现校址,校园内树木郁郁葱葱,环境幽静怡人,教学设施完备,教室宽敞明亮。
学院建立了广泛的国际联系,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十余所学校、国际机构团体建立了校际交流和合作关系。经常聘请国际专家来院讲学、排戏,学院的专业教师也经常受聘到国外讲学访问,共有五十多国家地区学生来我院留学、研修。学院的演出团、教学小组也先后赴新加坡、日本、英国、意大利、德国、美国、韩国、比利时、罗马尼亚以及我国港澳台地区演出,交流教学实践。学院先后主办多次国际学术研讨会、国际莎士比亚戏剧节、国际小剧场戏剧节。
为实现上海戏剧学院新一轮跨越式发展,在《上海戏剧学院发展战略规划》中明确提出“把学院建成一所‘国内第一、国际知名’的,以戏剧戏曲学学科为依托,以舞台艺术实践教育为重点,以本科教育为主,多学科、多门类协调发展,具有一定科技含量的综合性高等艺术学校”的办学目标。上海戏剧学院将锐意进取,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充分发挥多年来形成的学科和学术优势,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充实整合,在办学模式、人才培养、目标管理、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等方面不断创新,增强办学实力,达到一流的学科、一流的师资队伍、一流的毕业生、一流的创作、一流的学校,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2 院系设置  
2.1 戏曲学院
上海戏剧学院
戏曲学院以培养高学历、高层次、高素质戏曲艺术人才为主要任务,努力探索戏曲教学高等教育体系,取得突出成果。2009年,学院荣获上海市教育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戏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项目获得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
戏曲学院现有表演(京昆表演)、表演(京剧器乐、民族器乐)、表演(戏曲音乐剧)、表演(木偶表演、木偶表演与造型)、导演(戏曲导演)、公共事业管理(群众文化管理)、公共事业管理(艺术展示——听觉艺术)、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京昆唱腔设计)等10个本科专业方向,本科在校生五百余人,MFA研究生9名。在校生最多的二级单位。2006年,为培养京昆艺术青年拔尖人才,戏曲学院承建了
“上海青年京昆剧团”,该团是上海戏剧学院成立的第一个青年演出团体。成立三年来,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方面的体制创新,出人出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
学院成立以来,根据培养拔尖后备人才的要求,从学生的实际条件出发,从全国聘请最优秀、最适合的著名艺术家、著名教师授课,戏曲学院客席教师、专家与本院的专职教师相结合,构成了全国一流的师资队伍。学生在全国各类比赛中摘金夺银,屡获全国青年京剧演员评比展演一等奖,白玉兰戏剧奖主角奖、新人主角奖,中国戏曲红梅金花奖,CCTV全国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奖赛金、银、铜奖,首届京胡北京邀请赛青年组金、银奖,“金狮奖”全国木偶皮影中青年技艺大赛金、银、铜奖等众多奖项。
在新的形势下,戏曲学院依据学院“国内顶尖、国际著名”的定位与要求,进一步创新戏曲人才培养模式,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争取早日为全国一流的戏曲表演人才的培养基地,为中国戏曲事业的传承与发展作出新的贡献。代表人物有:蔡正仁、梁谷音、岳美缇、张洵澎、计镇华、杨春霞、张静娴、史依弘、王佩瑜等
2.2 舞蹈学院
上海戏剧学院舞蹈学院在办学的十二年中,经历了三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形成了三个标志:1999年上海师范大学表演艺术学院成立,设立舞蹈表演专业,标志着上海高等教育中舞蹈表演艺术人才培养空白的结束。2002年,根据上海市委市政府决定,我院并入上海戏剧学院,更名为上海戏剧学院戏曲舞蹈分院,同时招收第一届舞蹈本科生,标志着上海舞蹈教育又上了一个更高的层次。2005年6月挂牌筹建的上海戏剧学院舞蹈学院标志着上海从此有了一所培养专门的舞蹈表演人才的二级学院。
舞蹈学院的建立,是上海戏剧学院党委为贯彻上海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优秀艺术人才培养的措施之一,是进一步深化内部教育教学改革,主动适应社会、融入社会、服务社会的举措。因此,舞蹈学院的建立,是上戏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整个上海文化艺术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部分。从它建立之日起,就担负着繁荣上海舞蹈文化事业,培养上海乃至全国的优秀舞蹈表演人才的重任。为此受到上海市委、市教委、市文广局等领导部门的高度重视,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代表人物有:凌桂明、石钟琴、茅惠芳、汪齐凤、杨新华、辛丽丽、黄豆豆、谭元元、范晓枫、孙慎逸、方仲静、姚伟等
2.3 创意学院
创意学院成立于2004年,是为应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趋势而创办的全国高校内第一家创意学院。创意学院现设有公共事业管理(艺术管理方向,实行一本招生)、数字媒体艺术、网络与新媒体、视觉传达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等本科专业,并招收艺术管理、数码艺术方向研究生。
创意学院是上海市创意产业协会的主要发起单位之一,2011年被联合国贸发会议任命为UNCTAD创意经济学术网络中国联络总部,现为“两岸文化创意产业研究联盟”成员单位,曾举办联合国全球创意产业研讨会、全球创意教育论坛、世界城市(上海)文化论坛、新媒体演艺创新国际专家研讨会等大型高端国际活动。上海市多媒体演艺虚拟空间合成重点实验室、大都市文化观测研究中心、约翰·霍金斯创意产业研究中心等直属机构,极大提升了创意学院学术研究、实践创新和人才培养能力。
近年来创意学院出版了《创意产业导论》、《中国创意经济比较研究》、《创意学概论》、《名家谈创意》、《全球创意产业的盛会——联合国创意产业研讨会(上海)纪实》、《创意产业知识产权管理》、《创意上海》等专著;承担了“创意经济及其中国发展战略研究”(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攻关课题,2006)、“推动上海创意产业发展的思考”、“关于抓住世博重大机遇加快上海‘创意城市’建设的若干建议”、“后世博上海文化产业发展”等课题。
创意学院现有教师18人,同时聘请了厉无畏、约翰·霍金斯、胡项城等一批国内外知名学者及文化创意产业界精英担任客座教授。
目前,创意学院正在加快推进国际化进程,与英国伦敦城市大学、德国柏林自由大学、意大利米兰布雷拉美术学院、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韩国釜山设计中心等机构进行合作,实行2+2联合办学,搭建学生海外实践平台。 
3 学校历史
熊佛西先生上海戏剧学院的前身是上海市市立实验戏剧学校,日由著名教育家顾毓琇与著名戏剧家李健吾、顾仲彝、黄佐临等创立,熊佛西先生为首任院长。
1946年全校师生反“裁撤”,组织学生参加反饥饿、反迫害、反内战斗争。[2]
1947年剧校建立中共地下党支部,团结广大师生合力奋战,迎接上海解放。[2]
1949年10月,上海市立实验戏剧学校改名为上海市立戏剧专科学校。
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实行院系调整,山东大学艺术系戏剧科、上海行知艺术学校戏剧组并入后正式建院,更名为中央戏剧学院华东分院。
1956年正式命名为上海戏剧学院,系文化部直属高等艺术院校。
2000年4月划转为由上海市与文化部共建,以上海市管理为主。
2002年6月,原上海师范大学表演艺术学院、上海市戏曲学校、上海市舞蹈学校并入上海戏剧学院。
2006年学校在全国本科教学评估中得分为全A。
2007年,戏剧戏曲学成为国家级重点学科。
4 学科建设
上海戏剧学院
戏剧戏曲学是该院的主要学科,1999年起被列入上海市重点学科,2007年期被列入国家重点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及博士、硕士研究生教育层次以戏剧戏曲学为二级学科,共有十余个研究方向。
学院设表演系、导演系、舞台美术系、戏剧文学系、电影电视学院、创意学院、戏曲学院、舞蹈学院、研究生部、公共教学部和继续教育学院;本科专业教育层次有戏剧影视表演、音乐剧表演、戏剧影视导演、戏剧影视文学、广播电视编导、戏剧影视美术设计、艺术设计、播音与主持艺术、舞蹈编导、戏曲音乐与作曲、游戏动漫设计、文化事业管理、媒体创意等专业,涵盖戏剧、广播、电影、电视、舞蹈、美术、音乐等专业门类。
中专层次的专业有芭蕾舞、中国舞、京剧表演,
京剧音乐、昆剧音乐、越剧表演、沪剧表演、沪剧音乐、话剧影视表演、影视模特表演、舞台美术、木偶表演与制作等。
5 师资力量
院系杰出教师
张应湘、龙俊杰、王学明、刘宁、王苏、何雁、刘婉玲、王洋、谷亦安、范益松、卢若萍、贾幻真、崔瑞英、魏淑娴、陈加林、徐卫宏、金晔、佟瑞欣、丁根南、聂雅亮、李莉&
卢昂、张仲年、李建平、韩雪松、周可、张金娣、张佳蕾、卓鉴清、宋捷、潘雨、石俊、王雅男、蒋维国、熊源伟、王佳健、苏乐慈&
王邦雄、刘永华、陈子平、韩生、胡妙胜、徐家华、潘建华、柳德安、徐明德、胡佐、全金、姜明慧、王履伟、王千桂、范丛博、丁加生、金长烈、朱光武、陆均德&
电影电视学院&&
杨剑明、吴保和、孙祖平、方方、詹新、宋怀强、王云、吴洪林、王琦、赵武、陈贝贝、于田(于东田)、张薇、张大鹏、廖媌婧&
叶长海、丁罗男、宫宝荣、金登才、孙福良、汪义群、刘明厚、周豹娣、吴小均、姚扣根、高城、沈亮、班会文、汤逸佩、宋光祖、全小斌、郭晨子、厉震林、李宁&
6 专业设置  
6.1 表演系
自一九五二年建院以来,表演系就是学院的主要系科,五十多年来培养了众多的优秀表演艺术家和大批的戏剧、影视表演人才以及艺术教育工作者和管理人才,成为新中国建国以来戏剧、影视表演方面的一支重要力量,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多年来本系形成了一支高水平的、在国内的戏剧界颇有影响的师资队伍。经过多年教学实践的积累与总结,目前以形成了一整套丰富、完整、科学、规范的专业培养模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现有教师32人,包括表演、台词、形体、声乐等专业方向,其中副高以上职称9人,具备博士生导师和硕士生导师资格教师5人。在继承表演教学优秀传统的基础上,教师们通过加强自身专业理论学习,出国交流访问、参加国际学术讨论、演出展示等多种途径不断拓展表演教学思路,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表演教学经验,使表演教学工作更加扎实、有效。
“明星的摇篮”,“表演艺术家成长的地方”,这是社会舆论对表演系的赞誉。五十多年来,一批批来自全国各地的莘莘学子跨进学院的大门,踏入表演的门槛,在教师严格指导下经过四年的刻苦训练,努力学习,系统地掌握话剧及电视剧、电影表演艺术的创作规律、基本理论和较熟练的专业技能,具备了较高的文化艺术休养和观察、概括生活的能力,能够运用表演艺术的内外部技巧独立创造舞台银幕形象。多年来,在新中国的戏剧舞台、电视银幕及电视剧屏幕上,表演系的历届毕业生占据了重要的位置。他们塑造的众多舞台、银幕形象成了广大观众熟悉和喜爱的人物,他们本人也以自身的魅力赢得了广大观众熟悉和喜爱的人物,他们本人也以自身的魅力赢得了广大群众的爱戴。
建院以来,表演系培养出了大批优秀表演艺术人才,有的已成为享誉国内外的表演艺术家,还有一大批活跃在舞台、银幕和荧屏上,被广大观众所喜爱的演员,如:陈赫,胡歌、蒋劲夫、祝延平、周野芒、姜瑞佳、刘小锋、王珂、徐刚、徐洪浩、袁弘、万茜、何建泽、韩雪、孙飞虎、李志舆、祝希娟、钱枫、焦晃、赵有亮、潘虹、奚美娟、李幼斌、朱泳腾、刘晓虎、尹铸胜、陆毅、鲍蕾、田海蓉,于和伟、周杰、傅冲、任泉、李冰冰、廖凡、李钰、聂远、佟大为、冯绍峰、喻恩泰、涂黎曼、任重、孙晨耀、小宋佳、姚芊羽、沈傲君、马伊琍、程俊博、郝蕾、施大生、徐峥、钱芳、郑恺、王亚楠、任程伟、保剑锋、肖涵、等
6.2 导演系
导演系始建于1962年,第一任系主任为吴仞之。历任系主任为胡导、张仲年、苏乐慈、李建平。现任系主任卢昂、书记眭慕蛟。
导演系专门为戏剧艺术培养导演专门人才。自建系以来,为国家、部队和各省市专业剧团培养了大批话剧、歌剧、戏曲和电影电视导演人才。改革开放后,导演系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教学力量和教学规模不断扩大,教学科研不断深入,培养的学生绝大多数成为表演艺术团体的骨干和领导,其中相当数量的学生已成为具有全国影响的著名导演。
导演系的教学任务由一批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实践经验的老、中、青教师担任,现有教师11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4人、教授3人、副教授3人、讲师3人、助教3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1人,硕士学位的6人,攻读博士学位的2人,攻读硕士学位的1人,教师队伍有着较高的教学和理论研究水平。
自2009年起,我系开始举办系列“国际导演大师班”,每年聘请五位国际一流的导演大师来我院进行大师班教学,已于2009年和2010年成功举办了美国和英国两届,2011年俄罗斯导演大师班也已筹备完成。近年来,我系聘请了多位国际著名戏剧导演担任客座教授,他们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安·博格、耶鲁大学导演系主任利兹·戴蒙德教授和英国皇家艺术学院院长尼古拉斯·巴特尔、台湾著名导演赖声川……
导演系专业课程《导演元素练习》被评为2006年度上海高校市级精品课程,《导演片段教学》2006年被评为学院重点课程。
导演系主要课程包括:导演基础理论、表演基础训练、导演构思、导演片段教学、多幕剧创作、影视导演基础等。
本系教师曾获“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国家级人选”;教育部“霍英东教育基金奖”;上海市教委“曙光奖”;上海市“宝钢优秀教师奖”、“育才奖”以及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在导演艺术创作上囊括了所有国家级舞台艺术奖项,包括: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精品剧目奖、文华大奖、文华奖;“新世纪杰出导演”;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中国话剧金狮导演奖;中国戏剧节“优秀导演奖”及“国家有突出贡献的话剧艺术家”、“文化部有突出贡献的话剧艺术家”等。
我校毕业的优秀导演有:谷亦安、苏乐慈、卢昂、韩雪松、熊源伟、蒋维国、卓鉴清、陈明正、胡伟民、徐企平、李建平、郭小男、陈加林、王延松、周小倩、郑大圣、周可等
6.3 戏剧文学系
上海戏剧学院校园
戏剧影视文学系是上海戏剧学院创建最早的系科之一。1946年举办的编导研究班是戏剧影视文学系的前身;1959年正式建立戏剧文学系,设编剧专业;1990年改为戏剧影视文学系;1990年代以后增设广播电视文艺编导、艺术管理、艺术教育三个新专业;现有戏剧影视编剧、艺术教育、戏剧学三个专业,培养包括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以及各类进修生在内的各层次学生,其中戏剧影视文学专业被列为“国家级特色专业”。
戏剧影视文学系师资力量齐整。现有教师25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5人,拥有博士学位10人;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荣誉称号2人,被授予“文化部优秀专家”荣誉称号1人;被授予“上海市高校教学名师”荣誉称号2人;担任全国级学会会长1人,副会长1人;担任市级学会会长2人,副会长2人。
戏剧影视文学系教学成果卓著。60余年来,为国家培养了众多的戏剧影视编剧与文艺人才。历届校友创作的许多戏剧作品,如《年青的一代》、《陈毅市长》、《原罪》、《中国梦》、《挂在墙上的老B》等,在当代戏剧史上产生影响。叶长海、丁罗男、孙惠柱、宫宝荣等是戏剧文化界享有盛誉的著名学者。
戏剧影视文学系课程与教材建设硕果累累。主要课程包括:《编剧理论与写作》,《中国戏曲史》,《中国话剧史》,《外国戏剧史》,《编剧概论》,《中外戏剧名著选读》,《理论写作》,《艺术概论》,《演艺基础》,《教育戏剧理论与实践》等。其中《中国戏曲史》被列为国家级精品课程,《中国话剧史》、《编剧理论与技巧》、《编剧概论》、《电影名片分析》等被列为上海市级重点课程。教材《编剧理论与技法》、《插图本中国戏剧史》分别获2007年上海普通高校优秀教材一、二等奖。
戏剧影视文学系科研力量雄厚。戏曲研究为一大优势。老一辈的陈古虞、陈多等教授对此都有开疆辟土的贡献,现在叶长海、宋光祖、金登才、张福海、刘庆等老师的研究成果与教学成果令人瞩目。《王骥德曲律研究》、《中国戏剧学史稿》、《戏曲美学》、《中国曲学大词典》、《中国京剧》等著述荣获国家级奖项。中国话剧史论教学和研究拥有实力,老一辈的魏照风、赵铭彝、柏彬等教授有开创之功,现在丁罗男、曹树钧、汤逸佩等教授在教学和科研方面成果卓著。学术著作如《二十世纪中国戏剧整体观》、《曹禺剧作演出史》、《叙事者的舞台》等广获好评。外国戏剧研究方面的专家孙惠柱、宫宝荣、刘明厚等教授研究视野开阔,学术著作中《法国戏剧百年》等荣获全国性的科研奖项。在剧作学、艺术学研究领域,孙祖平、陆军、朱国庆等教授学术成果丰硕。
代表人物有:余秋雨、沙叶新、荣广润、李小林、孙惠柱、赵耀明、罗怀臻、谢柏梁、丁罗男、班会文、陆军、于东田、李婴宁、曹路生、张献、李胜英、喻荣军等
6.4 舞台美术系
上海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现设戏剧影视美术设计和剧场技术管理两个专业,其中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专业含舞台设计、灯光设计和服装与化妆设计三个专业方向。
上海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在专业学术、教学、科研、设计创作等方面处于全国领先地位,教师曾多次获得文化部“文华舞台美术奖”、“宝钢艺术奖”、“宝钢教育奖”、“宝钢优秀教师奖”和“教育部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上海市高等教育成果一等奖”。先后有三名教师获得“曙光学者”称号。自2008年起,“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专业连续三年获上海市教委下拨特色专业专项经费支持。2008年全系有多位教师参与了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开闭幕式的形象设计和舞台场景设计工作,并担任核心岗位,获“优秀个人”奖。服化教研室获上海市教委颁发的“优秀教学团队”荣誉称号。
在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那具有时空震慑力的29个巨大烟火脚印,那璀璨绚丽的灯光效果,那极富民族特色、又紧随时代潮流的人物造型,还有那一系列场面恢弘、气势磅礴的大制作和大手笔,均出自一批被称为“上戏团队”的杰出设计师和专家之手。而这支“上戏团队”的核心人物就是我系的校友和师生们!由他(她)们担任艺术总监、焰火灯光、布景以及人物造型总设计所构成的核心团队圆满地完成了这场举世瞩目的演出任务。
六十多年来,上海戏剧学院舞美系在教学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并以时代发展为依据,不时更新、改革教学内容与方法。我们的教学注重实践、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注重满足社会需求,配备的师资堪称国内一流。这批师资在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之余,均能凭借自己的社会影响力和声誉承接国内外一系列重要的演出与设计任务。更加难能可贵的是,他们不但会将演出经验带进课堂而且还能使自己的学生获得参与精彩演出的难得机会。例如,2008年奥运会的开、闭幕式人物造型设计工作就是由服化教研室老师带领毕业班同学完成的。经历过如此大型活动的考验,同学们获得的经验知识和受到的锻炼远非书本加上课堂之和所能比。
六十多年来,我系的毕业生和校友桃李满天下。其中不乏国内外当代著名艺术家、画家和设计大师,还有国家级、省部级艺术院校的院长与学科带头人,还有舞台设计、灯光设计和服装化妆设计领域内的专家,甚至还有艺术领域内功成名就、成绩斐然的企、事业家。
代表人物有:周本义、胡妙胜、韩生、韩立勋、王千桂、金长烈、伊天夫、李建群等
7 现任领导
楼巍 上海戏剧学院党委书记
楼巍,男,汉族,1963年7月出生,浙江宁波人。硕士研究生学历,中共党员,副教授。1985年7月毕业于上海工业大学自动化系,曾赴日参加中日教育研修。先后担任上海工业大学自动化系助教、讲师,通信系党总支副书记,电控学院党委副书记,上海大学自动化学院党委副书记,校学生工作办公室副主任、主任,校学生工作委员会秘书长,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党委书记等职。2003年2月任上海大学副秘书长、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党委书记。2003年12月任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党委副书记,2004年2月任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副书记、副院长。2008年5月任上海戏剧学院党委副书记,2008年11月任上海戏剧学院党委书记、纪委书记,2012年4月起任上海戏剧学院党委书记。
楼巍同志还担任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亚洲区预选赛秘书长,亚洲仿真会议组织委员会主席,上海市高校学生工作研究会理事。1999年获上海市育才奖荣誉称号。主要论文、著作有:《人工心脏瓣膜离体计算机测试系统》、《Simulation
of Human Arterial Blood Pressure
Regulation》、《步入大学》、《流动中的核心群体》、《高校学生工作者手册》等。
韩生 上海戏剧学院院长
韩生,男,汉族,1960年12月出生,河北石家庄人。硕士研究生学历,中共党员,教授。1988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舞美系研究生,历任上海戏剧学院舞美系副主任、主任。2004年12月任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2006年4月任主持行政工作的副院长,2009年9月起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
长期从事舞台美术创作与教学工作。主要设计作品有:话剧《大桥》,越剧《家》、《蝴蝶梦》,赣剧《牡丹亭》,电影《兰陵王》美术设计,超大型景观歌剧《阿依达》舞美总设计,1988年应邀赴加拿大多伦多设计话剧《耶稣孔子列侬》,1999年应邀赴新加坡设计话剧《灵戏》,2001年中国APEC会议文艺演出美术总设计,2008年参加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设计创作工作等。撰写《舞台设计的创意和表现》《数字艺术与演出创作》等专著。曾获文化部第二届、第四届“文华舞台美术奖”,中国话剧舞台美术“金狮奖”,第二届中国舞台美术展览会“设计大奖”,“宝钢艺术奖”,“宝钢优秀教师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和“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2008北京奥运会“工作荣誉奖”。先后被评为“文化部优秀专家”、“曙光学者”、“上海市领军人才”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任中国舞台美术学会副会长、中国话剧研究会副会长、上海舞台美术学会会长、上海市创意设计工作者协会副主席、上海市创意产业协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上海戏剧家协会常务理事、上海电视艺术家协会理事。
胡敏 上海戏剧学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胡敏,女,1967年10月出生,研究生毕业,历史学硕士,讲师,高级政工师,1987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9年10月参加工作2000年10月-2002年5月,任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党办主任;2002年5月-2005年7月,任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党办副主任、主任;2005年7月-2008年7月,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党办主任;2008年7月-2012年4月任上海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2012年4月起任上海戏剧学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黄昌勇 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 
黄昌勇,男,1966年12月生,河南潢川人。现任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创意学院院长、大都市文化观测研究中心(MCAC)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艺术学理论:文化创意与艺术管理研究),兼任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学:文化产业研究)。1995年1月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同年起,历任同济大学讲师、副教授、教授,先后或同时担任传播与艺术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校党委宣传部部长、新闻中心主任、人文学院党委书记、中国文学中心常务副主任、文化产业研究所所长等职务。2010年2月,经过公开选拔,任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从事文学、文化理论、文化创意产业、都市文化等研究。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上海市人民政府等国家省部级课题多项,主要有:《上海文艺创作资源研究》;《长江三角洲地区工业遗产与文化产业发展关系研究》;《2009:上海文化产业发展报告》;《构建杨浦文化发展大格局》、《上海嘉定区新一轮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上海市嘉定区“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上海后世博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上海文化资源整合研究》、《上海文广影视产业数据统计研究报告》等,参与国内多个区域文化产业、创意产业发展规划和项目咨询。主要著作有:《左联五烈士评传》(合著,重庆出版社,1995年)、《王实味传》(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砖瓦的碎影》(增订本)(同济大学出版社,2008年)。在《文学评论》、《文艺争鸣》等报刊发表学术论文等百余篇,学术论文和作品被人大复印资料、《新华文摘》、《作家文摘》等多次转载,获第四届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第八届上海市决策咨询研究成果奖等。
宫宝荣 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 
宫宝荣,男,汉族,1959年12月出生,江苏扬中人,1976年4月参加工作,2002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教授。1982年2月毕业于复旦大学外文系法语专业,获学士学位;1982年2月考取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代培硕士研究生,1983年6月获法国艾克斯-马赛第一大学文学系硕士学位;1987年10月获法国巴黎第三大学戏剧系博士学位;1996年10月获法国巴黎第九大学管理系硕士学位。1987
年10月起任教上海戏剧学院戏文系;2002年任上海戏剧学院图书馆副馆长(主持工作);2004年4月任上海戏剧学院戏文系副主任(主持工作);2007年5月任上海戏剧学院研究生部主任。2010年5月,经过公开选拔,任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
主要从事外国戏剧、文学等研究工作,承担过教育部、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办公室、上海市教委以及上海戏剧学院等单位的科研项目,还曾被聘请为国家话剧院剧目顾问、中央戏剧学院校外专家、中国大百科全书戏剧分支主编、《辞海》条目撰稿人、上海辞书出版社《外国戏剧鉴赏辞典》主编等职,著作包括《法国戏剧百年》、《梨园香飘塞纳河-20世纪法国戏剧流派研究》等。
张伟令 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
张伟令,男,汉族,1964年12月出生,江苏盐城人。硕士研究生学历,中共党员,副教授。1987年8月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社会科学及工程系,同年参加工作。曾任上海交通大学团委副书记,应用化学系党总支副书记,学生工作指导委员会副秘书长,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其间:1997年9月—1998年1月在上海市委党校中青班学习),党办、校办副主任兼闵行校区办公室主任,校办主任(其间:2002年10月—2003年6月在上海市教委挂职副秘书长)等职。2003年6月起,先后任上海市教委办公室主任、教委副秘书长等职,其中2008年6月至2010年9月期间担任上海市对口支援都江堰市灾后重建工作指挥部社会工作组组长,参加灾后重建工作。2011年5月,任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
郭宇 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
郭宇,男,汉族,1958年12出生,北京市人。硕士研究生学历,中共党员,一级导演,1997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研究生。1992年任上海戏剧学院团委书记、导演系教师。1999年任上海电视台文艺节目中心党支部书记兼副主任,2001年任上海东方电视台戏剧频道总监,2005年任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综艺部副总监。2007年任上海京昆艺术中心党委副书记、副总裁、上海昆剧团团长,兼任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总编室副主任。2011年任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学院院长、附属戏曲学校校长、青年京昆剧团团长。2012年7月起任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
先后导演过《红茶坊》(电视情景剧)、《2001APEC文艺演出》、《第四届中国京剧艺术节开幕式》、《“越女争锋”越剧青年演员电视挑战赛》、《评弹金榜—江浙沪评弹演员大赛》等电视节目。执导过《大马戏团》(话剧)、《紫钗记》、《拜月亭》(昆剧)等舞台剧。发表论著有:《俞振飞书信集》(专著主编)、《长生殿——演出论文集》(与人合作、专著主编);论文有:
“电视戏曲节目的特性”、“荧屏的戏剧表现方式探讨”、
“探寻现代都市中昆曲的传播形式”等。获“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现任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戏曲表演学会副会长、中国戏曲导演学会理事、上海戏剧家协会理事、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奖评委。
8 校训校歌
培养人才的目标,我以为,首先应该注重人格的陶铸,使每个戏剧青年都有健全的人格,是一个堂堂正正的“人”——爱民族,爱国家,辨是非,有情操的人。然后,他才有可能成为一个伟大的艺术家,所以本校的训练的体系,不仅是授予学生戏剧的专门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还是训练他们如何做人。
——熊佛西
田汉(1947年作词)歌词(2010年修订)
上海戏剧学院校歌大地重光,江海浩荡,
在东方巨港,
矗立着一座戏剧教育的巍峨殿堂。
人生的戏剧,
戏剧的人生,
人类的精神象那灿烂的明珠在这里闪光。
我们是中华民族的善良儿女,
我们是人类灵魂的青年工匠。
脚踏实地,
沉着坚强,
团结合作,
奋发向上。
接受先辈的遗产,
学习国际的优良,
倾听大地的呼声,
投身社会的课堂。
人生的戏剧,
戏剧的人生,
人类的精神,
在这里闪光,闪光!
明珠在这里闪光,闪光!
9 招生情况
2012年招生情况
2012级上戏入学594人,其中本科生446人,硕士生133人,博士生15人,分别来自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以及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韩国、乌克兰等国家,分布在24个专业,包括表演(含戏剧影视、戏曲、舞蹈、京昆器乐等方向)、导演、戏剧影视文学、戏剧影视美术设计、艺术设计、播音与主持、广播电视编导、舞蹈编导、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艺术教育、剧场管理等专业(方向)。
 本科表演(戏剧影视)专业内蒙古定向培养生录取原则
根据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艺术院校招生的相关规定,我校可自行划定文化考试录取控制分数线,凡我校专业考试合格,表演(戏剧影视)专业在自定文化考试录取控制分数线以上的考生按专业课成绩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
根据学校和内蒙古党委宣传部的定向委培协议精神,取得录取资格的考生,必须与内蒙古党委宣传部签订《定向就业招生协议书》后,才能发放定向生录取通知书。
10 专业介绍
广播电视编导
播音与主持艺术
戏剧影视美术设计
公共事业管理
11 收费标准
收费标准 学费标准 艺术类每生每学年1000元(沪价行(号)、(沪教财(2000)27号)
住宿费标准 每生每学年1500元(沪价费(2003)56号)、(沪教财(2003)93号[1])!!
通讯地址: 上海市华山路630号&& 邮政编码:
联系电话: (021) && 电子邮箱:
学校网址:
本博主有关上海寺庙、园林及古建筑的相关文章如下:
&&&&&&& ;
&&&&&& ;&
上海博物馆:
&&& ;&&&&&&
上海优秀历史建筑系列:
本博主有关各地旅游景点相关文章随时更新;详见:。
本博主有关上海公共居住建筑相关文章如下:&
高层公共建筑
&&&&&&&&&&&&
&&&&&&&&&&&&&&
&&&&&&&&&&
&&&&&&&&&&&
&&&&&&&&&&
&&&&&&&&&&&
&&&&&&&&&&
低多层公共建筑
&&&&&&&&&&&
高层居住建筑
&&&&&&&&&&&&
&&&&&&&&&&
&&&&&&&&&&&
&&&&&&&&&&
低多层居住建筑&&&&&&&&
&&&&&&&&&&&
综合体建筑
&&&;&&&&&&&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上海虹桥到外滩怎么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