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陆到台湾明星讲大陆被吓到上学是种怎样的体验

我只是纯属”好奇”!!为什麼有一些大陆学生不在大陆上大学,而想去台湾上学呢??有什麼地方被吸引呢??_百度知道
我只是纯属”好奇”!!为什麼有一些大陆学生不在大陆上大学,而想去台湾上学呢??有什麼地方被吸引呢??
还是有什麼理由让你特别想去台湾??如果去了发现跟你想像的不一样要怎麼办呢??
我有更好的答案
如果是交流生的话 那应该是希望能去体验另一种大学生活模式吧这妹什么好奇怪的 台湾的魅力一直都很大两岸的教育上也有很大的不同特别是在高等教育方面~多出去走走看看没什么不好的
采纳率:23%
很多,比如说教育模式!经济实力等。
外国的和尚好念经。“性价比高”。
为 思想自由
除了风景好 环境好 气候宜人 夜市、小吃比较出名 最重要的就是和大陆的文化差异与名人效应让大陆的人很好奇台湾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都想要去看 比如我。。。
而且台湾的旅游观光形象大使可是亚洲第一男子天团 飞轮海 哦~~!!! 他们四个连任好几年了 好多人去台湾都是为了去看他们 真的为台湾的旅游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其他3条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去台湾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我的位置:
台湾青年李政轩:希望大家对大陆的认识更公正更全面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何建峰
摘要:李政轩虽然年纪不大,但他的大陆经验相对很多台湾青年来说还是丰富不少。他说,回到岛内以后,将采取不一样的方式向两种不同的人群分享他的大陆经验。
“这一次,我看到更多的是她温暖亲情的一面。”“洪主席离开的时候给了我一个很温暖的拥抱,问我在北京生活好不好,适不适应。”
当中国国民党主席洪秀柱知道他还只在读大三的时候,就表现出长者疼爱怜惜的慈态,送给他一个“小宝贝”的昵称。
他,是来自台湾的“95后”年轻人,被中国国民党主席洪秀柱唤作“小宝贝”;
他,在台湾大学政治系读大三,来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交换学习了半年;
他,是台湾的“大陆第三代”,祖籍湖北;
他,在交换学习的同时,还在北京创业公社台湾专区实习;
他,曾在凌晨3点赶往天安门广场等待升旗仪式……
他是台湾青年李政轩,希望将自己在大陆的体验带回台湾,分享给更多的青年朋友,让大家对大陆有一个更公平、更全面的认识。
尽管有过多次的大陆经验,但因为“大陆太大,变化发展太快”,李政轩还是非常珍惜每一个机会,特别是来大陆交换学习的半年,让自己与大陆来一次深入的亲密接触。(中国台湾网 何建峰 摄)
交换学习:因为要挖掘宝藏,每天很晚才睡觉
因为父亲曾在广州工作的缘故,尚在襁褓之中的李政轩就来过大陆,至今他还保存着在广州海洋馆的照片。初中的时候,他到过上海世博园。两年前,读大一的他来北京大学交换学习了两个礼拜。尽管有多次的大陆体验,但他认为,大陆太大,变化发展太快,每个地方的生活步调和给人的感觉都不一样,只要有机会就会抓住再来一次深入的亲密接触。
拿在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政治学系的交换学习来说,李政轩认为,台湾大学比较偏重西方一整套的政治学思想,但清华大学在研究西方政治制度时,还会做更多的中西政治制度比较研究,判定哪些地方不足,哪些地方可以改进。“比较研究”和“实用价值”给了他非常深刻的印象。此外,他感觉到,大陆同学更愿意展示自己,而台湾同学则会感到害羞一些。
李政轩说,清华大学校园给他的第一印象就是“大”,不论是校园面积、学校给学生的支持力度,还是思想碰撞的程度,都很大。交换学习的半年,李政轩总觉得时间过得太快,以至于他每天晚上都要跟室友们“卧谈”到很晚才会入睡,“因为我觉得有太多的宝藏可以挖掘”。
他也认为,清华大学和台湾大学共同之处是“更为宏观的全人教育”,不急于将学生培养成一个工作的人,而是希望学生们对自己人生多一些想象。
虽然专业是政治学,但李政轩的阅读范围十分广泛。(中国台湾网 何建峰 摄)
初冬,李政轩凌晨三点出发,为了能够看到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他也是拼了!(图片来源:李政轩个人社交网页)
北京生活:观看天安门升旗,感受爱国意识
在北京的半年时间,李政轩去过很多地方,“我蛮喜欢北京这座城市,不管你是平民百姓,还是多大的官员,都一样要挤地铁,一样要吃来自各地的食物”。他觉得,北京是一座很有魅力的城市,融合了最现代和最古典的元素,比如中关村、创业街和故宫、长城。
李政轩之前以为台北的人流量超大,但来北京后才发现“它们根本不在一个数量级上”,尤其是上下班的高峰。“看到这么多人的时候,才会感叹或者理解为什么说世界各国的治理经验未必适用于大陆,如此庞大的人流,来自五湖四海,背景各异。它的治理绝对是新的文明的开创。”
大一来北京大学交换学习的两个礼拜,李政轩对北京并没有太好的印象,“北京人好像不太礼貌,讲话很大声,他们的口气让人生厌”。
但这次不一样,时间比较久一些,而且还有实习工作。一位老大哥跟他说,北京人讲话音量大就是一种习惯,其实他们还是很礼貌的,比如在讲话前会说“劳驾您”,称呼长者为“大爷”、“大妈”。“如果我没有了解这些文化背景的话,我可能就不会理解为什么我少讲了这些客套话就会遭遇完全不一样的待遇。”现在,李政轩反而觉得北京散发出一种浓浓的人情味儿。
初冬时节,李政轩凌晨三点起床跑到天安门广场等待升旗仪式,对此他解释说:“我之所以想去天安门看升旗,缘于初中时候看到大陆的一些网络小说,其中一个桥段提到当人们看到五星红旗升起时满腔热血,爱国情绪爆棚。”他是来感受大陆同胞的爱国意识的。
其实,除了在北京,只要有机会,李政轩就一定会去其他地方看一看的。图为李政轩在哈尔滨索菲亚教堂前。(图片来源:李政轩个人社交网页)
李政轩重回祖籍地武汉,与大伯、堂兄等亲人相聚。(图片来源:李政轩个人社交网页)
“大陆三代”:爷爷希望死后葬回大陆老家
李政轩说,爷爷、外公外婆当年跟着国民党去台湾,自己也就有了“外省籍”的身份。“虽然台湾在政治上还会时不时挑起省籍的纷争,但在生活上一般不会有冲突”,他认为台湾社会还是蛮包容的。
由于这样的家族背景,李政轩对大陆的情感可能与其他台湾年轻人不太一样。“爷爷现在90多岁了,恋恋不忘想要回来,但他自己也知道年岁已高再难行动,所以常常因为死后能不能葬在大陆家乡的事儿跟家人生气。这是很让人为之动容的!不管两岸的政治形势如何,爷爷对家乡的情怀是没有办法磨灭的。”
外公的故事则更具历史戏剧性。“外公大概刚小学毕业还没读初中的年纪,在田边玩耍,就被路过的国民党军队带走当了兵”,李政轩说,外公80多岁,一生的经历让他对国民党又爱又恨,如今回顾过往,对历史会有一些更为复杂的理解,两岸之间的政治分歧终究只是一时的,但“家”却是永恒存在的。
2015年清明节和2016年的秋天,李政轩两次回到祖籍地湖北探亲,这两次返乡的经历给了他很深的印象。“我最强烈的感受是,台湾有一些人可能认为大陆比较陌生、或者说害怕,不希望特别去亲近,但大陆的亲戚朋友却真的把我们当作家人,这种姓氏、血缘和亲情的羁绊,是撇开了‘统独’纷争的,是政治挑拨无法离间的。”
“因为大陆的亲戚朋友了解到有一些台湾同胞对大陆有一定的敌意,所以他们在跟我说话的时候都很小心、很呵护”,这让李政轩感觉到非常惭愧!“台湾对大陆常常抱持先入为主的恶意,但大陆却对我们非常友善。”
资讯的开放让两岸交流日益频繁,大陆对台湾的了解也越来越深入,但台湾青年对大陆却没有那样的认识。不过让李政轩感到高兴的是,大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会逐渐成为台湾青年接触大陆、了解大陆的诱因,“我很多朋友都在跟我聊,有哪些机会可以来大陆交流或实习,这是很好的现象,是多年来两岸交流的成果”。
三十年前台湾开放开放大陆探亲,当时李政轩还没有出生,对于未来,小小年纪的他也有自己的看法。“未来三十年,不管怎样发展,两岸之间的联系都会越来越紧密”,他说,“我在(创业公社)实习的岗位上,非常意外地发现很多来大陆寻求发展机会的台湾青年,他们未来不仅仅是要在大陆的舞台施展才华实现抱负,也在为大陆发展贡献心力,同时也会因为众多个体的努力,最终编织成一个牢不可破的两岸之间的网络。”
“我相信,三十年后两岸当前存在的一些很浅薄的偏见或恶意的怒骂会消失,取而代之的会面临更大的挑战是:我们如何去共同迈向更好的明天,不仅是政治经济的,还有文化的、环境保护的,这不仅是大陆自己的事,更是我们共同的事。”
李政轩重回祖籍地武汉的“红色之旅”。(图片来源:李政轩个人社交网页)
李政轩在北京创业公社台湾专区实习,担任专区负责人特别助理。图为李政轩为前来参访交流的首都师范大学师生介绍情况。(中国台湾网 何建峰 摄)
实习工作:满载而归
因为在一次两岸青年交流活动中偶然认识了北京创业公社台湾专区的负责人,李政轩得以在交换学习期间获得了实习工作的机会。
“我所在的创业公社,是一个非常有规模的创业孵化器。原本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孵化器’,我跟台湾的同学聊起在大陆一家‘孵化器’实习,他们还很讶异地问我怎么一个学政治学专业的跑去搞农业!”在台湾,“孵化器”一般被称作“育成中心”。
但是,台湾在创新创业方面的数量级和深度,跟大陆是没办法做比较的。李政轩说,他所在的创业公社,不仅仅为创业者提供办公用的桌椅板凳,还会提供住宿,更重要的是会提供资讯对接、财务扶持等服务,“这是在台湾很想想象的一个体系,它是以创新来获取经济成长动力的”。
而且,孵化器的意义,不仅仅是在其中孵化的创业项目的一是成败,更重要的是大陆这一整代年轻人,将会获得很宝贵的新产业面临的一些经验,同时也会编织出广泛的人脉网络。
谈到自己具体的工作,李政轩说,“我是我老板的助理,我老板是什么事情都要负责去做的,我也就什么事情都会碰一点。比如新北市副市长叶惠青来参访创业公社时,那天的创业公社微信公众号的文章就是我写的,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写微信公众号呢。”“又在比如今天,刚刚接待了首都师范大学六十多人的参访团。”“还有很多,譬如我老板跟创业团队、投资人对接的时候,我也在旁边,一方面我打打下手,更重要的是从中看到不同的眼界,还有一些待人接物的技巧。”
最令他难忘的是中国国民党主席洪秀柱参访创业公社,看望在北京奋斗打拼的台湾青年的经历。“洪主席真是一个非常亲切的人,之前她在台湾大学的一次演讲,我就坐在第一排,她外形矮小柔弱,但却超级有爆发力,‘小辣椒’的称号绝非得来虚名。”
“这一次,我看到更多的是她温暖亲情的一面。”当洪秀柱主席知道李政轩还只在读大三的时候,就表现出长者疼爱怜惜的慈态,送了他一个“小宝贝”的昵称。“洪主席离开的时候还给了我一个很温暖的拥抱,问我在北京生活好不好,适不适应。”
其实不只是李政轩,现在越来越多的台湾年轻人来大陆寻求发展机会,有一些也确实不错,做出了很好的成绩。相对而言,台湾并没有这么浓厚的创业思潮和行动,李政轩特别希望洪秀柱回到台湾后多多散布这方面的资讯,帮助更多有志于创新创业的台湾青年来大陆施展才华实现抱负。
对于半年的实习工作,李政轩拍着胸脯说:“满载而归!”
中国国民党主席洪秀柱(中)一行参访中关村创业公社两岸青年创业基地,与李政轩(前排右一)等在大陆打拼的台湾青年合影留恋。(中国台湾网 何建峰 摄)
李政轩认为,希望通过他的经验分享,更多的台湾青年能够对大陆形成更加公平和全面的认识。(中国台湾网 何建峰 摄)
寄语:希望台湾青年对大陆的认识更公平、更全面
李政轩虽然年纪不大,但他的大陆经验相对很多台湾青年来说还是丰富不少。他说,回到岛内以后,将采取不一样的方式向两种不同的人群分享他的大陆经验。
他认为,台湾还是有很多年轻人对大陆持积极的看法,希望能够在大陆找到合适发展的机会。针对这些对大陆有好感的年轻人,“我要给他们提个醒,因为大陆很大,每一个地方的情况可能都不一样,希望他们在来大陆之前做好提升自身能力和资讯搜集整理的准备”,这样会有更好的体验和获得成功的更大可能,免得到时候怨天尤人。
针对那些对大陆不甚了解甚至抱持一些敌意的台湾年轻人,李政轩说,“我会毫无保留地跟他们分享我在大陆的任何经历,会告诉他们我每一天发生的鲜活故事,试图对他们的既有成见造成一个小小的刺激”。实际上,这些事情,李政轩现在已经在做了。通过社交网站,他向岛内的朋友分享在大陆求学、生活、实习以及在一些两岸青年交流活动特定场合的经历。
“大陆大到超出一些台湾年轻人的想象,她取得了许许多多的进步,不可讳言也有一些不足,她的建设需要漫长的时间,这需要更多的耐心和包容。我只希望,台湾的年轻人对大陆要有一个更公平、更全面的建设性认识。”
(本文转载自中国台湾网。 编辑邮箱:)题图来源:中国台湾网 图片编辑:朱瓅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第三届绿色账户微电影大赛
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整合推广平台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客户端下载
Copyright (C) 上观(沪ICP备号-31 国新网许可证编号:)站长统计
沪公网安备 61号
解放日报新媒体研发中心技术支持《好看》依托百度技术,精准推荐优质短视频内容,懂你所好,量身打造最适合你的短视频客户端!大陆女生嫁到台湾是一种什么体验?听听她们怎么说的吧大陆女生嫁到台湾是一种什么体验?听听她们怎么说的吧今日出土百家号我以前有朋友嫁给台湾或者香港人。我想说,她们如果过去台湾香港,不一定有在内地过的好!第一,有很多台湾人在内地工作薪酬还可以,但是回去有台南台中等地区区别,很多地区条件并不高!第二,哪里人都排斥外地媳妇,如果你家庭条件非常好就不说了,但是你家庭条件一般,学历一般,会很受人轻视的!当然不能一概而论,也许有过的很好的。但作为过来人还是想说,嫁给家附近的人更好!我来说一个。有个发小大概11年的时候嫁到台湾去了。重庆人。结婚的时候我俩关系还挺好,给她封了红包。当时工资也低,几百块钱表个心意吧。当时觉得她老公还不错,因为我俩关系好还特意在家给我做的饭吃。后来嫁到台湾不到一年,我看她的空间看她的状态,全是大陆怎样怎样撇,人的素质怎样怎样低,台湾人的素质都好高自己已经不愿意回来之类。然后期间她老公因为代理问题又返回大陆工作,她跟随。然而几乎每次都会在空间里骂,她做鞋店店员嘛,她吐槽说那些大妈大娘些,不买东西就进店蹭坐,明明不买还要试来试去,熊孩子跟随进来到处乱跑,说她想骂人的很~还说坐扶梯这些人都不靠右,大陆人素质太差,然后进电梯也是火气大,来个大妈听她说台湾腔觉得她是外地人就非要挤着她,走在路上后面的电瓶车嗖嗖往她身边过喇叭都不按一下。。。等等等等之类的…反正每天都吐槽这些。然而我觉得她以前完全不是这个样子……自从嫁去台湾回来以后对待周围的人总是一副,我嫁了台湾人我就是台湾人了的赶脚,那种莫名的优越感…太恐怖。我心想就算内地某些素质低,难道说不能包容一下吗?发展总是需要时间的啊,天天火气辣么大。。后来她怀孕了,就跟她老公又回台湾了,回去之后还怪我不联系她,天哪,我跟她一样我是大陆生养,我祖祖辈辈都是大陆人,她火气辣么大,动不动就你们大陆怎样怎样,我听的心发慌,还敢联系她?总之是太恐怖…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今日出土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所有的美好都在出土的瞬间。。。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大陆脚,走台湾︱在台湾查档案是种怎样的体验?
澎湃新闻陈红民
[摘要]我去“国史馆”主要是看蒋介石档案。馆内的大部分档案是可以复印的,但蒋档一直不能复印,只能带电脑去录入。最早开放的是原件,查阅者必须戴馆里提供的橡胶手套与口罩,以保护档案。大陆近代史学者去台湾,很大的动力是那里的档案利用起来较为方便(现在写此文章,可能要改为“一度较为方便”)。我去台湾,有时是专程去查档案的,有时是利用开会与讲学之便,抽空去查档案。杨奎松以前写过一篇《在台北看档案》,有许多地方谈到两岸档案机构的对比,至今在网上流传。我只谈在台湾查档案的感受。台湾典藏中国近现代史资料的档案机构有些分散,杨奎松列了六个:“国史馆”、国民党党史馆、近代史所档案馆、史政局、“外交部”、“调查局”。其实还有不少,如台湾文献馆等。我常去的是“国史馆”、国民党党史馆、近代史所档案馆这3家。“国史馆”里的“小金库”:蒋介石特藏“国史馆”是典藏“政府机关”档案较集中的地方,尤其是历任“总统”、“副总统”的档案均藏于此。1990年代,蒋介石的个人档案移交给“国史馆”,并很快开放,更使得“国史馆”在学界声名大振。我去“国史馆”次数很多,主要看蒋介石档案,也看过中国与意大利关系的档案。“国史馆”是在大陆原有的机构,在台湾恢复时,建在了台北郊区的山里,一个叫碧潭的地方。交通很是不便,需要转几次车才能到达。为照顾工作人员上下班,馆里有车在新店接送。与工作人员熟悉后,我们也蹭班车。在新店山上的“国史馆”我去“国史馆”主要是看蒋介石档案。馆内的大部分档案是可以复印的,但蒋档一直不能复印,只能带电脑去录入。最早开放的是原件,查阅者必须戴馆里提供的橡胶手套与口罩,以保护档案。档案馆负责阅览的几位女士,对大陆学者很友好,查档中的任何问题,她们都乐于帮助。那时大陆的机关普遍有“门难进,脸难看”的现象,所以我对“国史馆”工作人员的印象极深、极佳。因为去一趟确实不方便,通常是要整天在那里看档案。“国史馆”最初是有工作人员小食堂的,查档者也可以蹭午饭。后来食堂取消,改由饮食公司送午餐便当,工作人员与查档者自行选定。大家每天进馆第一件事,就是先选订午餐便当,工作人员也会为我们提供菜品与口味方面的建议,很是热闹。因为特殊的机缘,我是很少能进入蒋介石档案库房的史学工作者,大陆学者中应该是唯一的。2007年我在政大客座教书,有门课是“民国史史料研读”,其中有介绍到档案。于是经由政大校方联系,我以带学生到“国史馆”参观,了解档案的收集、典藏保管与利用的全过程。馆方十分热情,由一位处长出面接待、介绍。最后是参观设在库房8楼的B802室“蒋中正总统文物特藏室”,特藏室内就是原先十分神秘的“大溪档案”。上电梯时,处长要刷卡才能启动,到达楼层后,我作为带队教师要登记签名。处长介绍,特藏室是“国史馆”最核心的部分,库房除了恒温恒湿等基本条件外,墙体与门也经过特殊处理,与银行金库标准完全相同。库房的锁需要两人分持的钥匙同时启用才能打开。进入特藏室,里面有张图简要地说明蒋介石档案从大陆运台湾的基本线路。处长介绍说,蒋介石十分注意个人档案的保管,1949年春下令由南京运到上海,再由运送黄金的船运到台北,先存放在台湾银行的金库里,之后才移到大溪,成为著名的“大溪档案”。蒋介石1949年抢运到台湾最重要的东西是三种:黄金、故宫文物、他的档案。黄金与故宫文物人所共知,但档案的事很少有人提及。蒋介石档案最后是从“阳明书屋”连同书橱一起移交给“国史馆”的,所有文件都装在原先的书橱中。蒋介石档案特藏室内处长特意介绍了一个特殊的书柜,里面有个架子。蒋介石在世时,即使是获准看其档案文件的人,也不能接触文件本身,必须由保管人员翻好,放在架子上,关上玻璃门,查阅者只能隔着玻璃看,看完一页后,再请保管人员帮助翻页。2010年左右,“国史馆”的阅览室搬到台北闹市区的长沙街,蒋档也完成了数字化扫描,阅览起来方便多了。吕芳上2011年就任“国史馆”馆长后,大力推进民国史研究与资料出版,加强与大陆的学术交流,多次主办学术会议,编辑出版了12卷的《蒋中正先生年谱长编》等。日,在台北举行的“互动与新局:30年来两岸近代史学交流的回顾与展望讨论会””开幕式上,吕芳上馆长突然宣布,从次日起,“国史馆”取消对“蒋介石档案”的复印限制,按普通档案处理,每位查档者可按规定,每年复印“国史馆”的档案500页。我立即将消息通过微信发布,赢得一片喝彩。次日下午,我专程逃会到“国史馆”阅览室,准备做第一个复制蒋介石档案的人。结果柜台工作人员说,馆里的电脑系统对每份档案能否复印是有设定的,开放蒋档的复印还需要很多天的后台作业才能实行。我空欢喜一场。现在,“国史馆”宣布不对大陆、香港与澳门的学者开放,完全是倒行逆施。多位台湾的“中研院院士”对此提出批评,近代史所研究员朱浤源指出,“国史馆”是以行政理由作政治对抗,背后应该与蔡英文有关。台湾学者与学生发起了“捍卫学术自由,反对阅览新制”的全球联署活动,抗议“国史馆”歧视大陆香港澳门学者的做法。大陆学者也通过不同的方式发声,严正要求“国史馆”能改弦易辙。党史馆:从“位高权重”到“亲民路线”党史馆原名是中国国民党中央党委员会,曾经是个位高权重的“部级单位”,罗家伦、秦孝仪等任过主任。2000年国民党选举失败后,机构大幅度改组,“一切为了拼选举”,“党史会”降为文化传播委员会下属的“党史馆”,目前专任人员只有主任1人,日常阅览等工作要聘请工读生来维持。因为这样的变化,学者有时会为称其“党史会”还是“党史馆”犯愁。有台湾学者认为,国民党对抗民进党最大的资本就是国民党是个有光荣历史的百年政党,马英九没有眼光,压缩党史会,等于是“自宫”。我在党史馆主要是查国民党史、胡汉民、张群的相关资料。2000年,我得到中正文教基金会的资助,到台北访问,直接目标是去查国民党元老胡汉民女儿胡木兰捐给党史会(到时已更名为“党史馆”)的资料。胡木兰将其父的资料绝大部分捐给了哈佛燕京图书馆,我已整理完毕。在台北一个月,每天去坐落在中央党部大楼七楼的抄录与整理,最后得以提前完成,还抽空看到不少国民党五全大会的档案资料。查档案期间,党史馆的邵铭煌主任、刘维开先生与杨丽美小姐均对我十分照顾。还记得一个挺有意思的细节,当时国民党刚选败,采取了一些“亲民”措施,将设在大楼地下室的党部工作人员餐厅对一般民众开放,价格十分便宜。每天中午有许多中学生来吃饭,十分热闹。从后来选举的结果看,这一措施也未拉到多少选票。2005年去台湾参加党史馆主办的会议,同时见到了党史会的前后3位主任:曾任蒋介石秘书、人称“孝公”的秦孝仪与李云汉、陈鹏仁,留下了珍贵的合影。与前后三任的国民党党史会主任合影“中研院”近史所档案馆:陈诚日记到底能不能看?“中研院”近代史所档案馆是台湾最正规的一家档案馆,管理水平很高,开放规则也最明确。我在近代史所档案馆查阅的,主要是朱家骅档案、外交部档案、陈诚日记、陈之迈日记等。朱家骅是浙江人,担任过教育部长,与浙江大学老校长竺可桢关系密切。我在他的档案中找到抗战时期与竺可桢的往来信件,便向档案馆提出高精度彩色复制,经请示主管所长后,获得允许。这批信件,成为浙大档案馆的校史展品。在近代史所查档有段有趣的经历。2012年9月,我在台北参加会议,报告的是篇关于蒋介石与陈诚的论文。评论人陈三井教授指出,论文资料上有缺陷,为什么用了蒋介石的日记,而不用陈诚日记?我已查阅过“国史馆”档案的全部目录,显示没有陈诚日记,便在回应的环节中据实以告,说陈诚应该没有日记。晚餐时,陈永发教授告诉我说,陈诚有日记,没在“国史馆”,他的亲属捐给近代史所档案馆了。我大喜过望,立即决定改签机票,推迟一天返回,去近代史所档案馆看。次日,我赶到时,档案馆还未开门。工作人员告诉我,陈诚日记刚刚扫描结束,查阅需要档案馆馆长批准,不巧的是,馆长当天请假,要主管所长批准。我只好到办公楼室碰运气,近史所研究人员是不坐班的,这么早通常无人。但居然幸运地遇到了主管的所长,他听说我是改签机票,只有当天时间,就给档案馆打电话允许我阅览。我荣幸地成了第一个阅读到陈诚日记的学者。当天,我一直坐在档案馆阅读、打字录入。中午,有位近代史所的朋友专程来约吃饭,被我婉言拒绝。从早上进馆直至到下班关门时,我只出门喝了两次水,共录入了6千余字。我将抄录的陈诚日记内容加到一篇已二校的论文中,很快发表出来,近代史所有陈诚日记的消息就在学界传开。有位大陆的学者也到档案馆要求查阅,被馆长婉拒,理由是与陈的亲家属有协议,只先扫描,暂不开放。学者便质问:“陈红民不是已经看过了吗,还发表了论文?”馆长才发现,是主管所长不了解协议细节,允许我阅读是个“错误”(对我,当然是个美丽的错误)。之后,那位学者几次在不同场合批评近代史所档案的开放尺度不一。好在,2015年夏天,陈诚日记公开出版,大家都能便利运用了。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相关阅读:
相关搜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每日微信 | 如果爱打牌的胡适也有朋友圈
新文化运动领袖胡适一度痴迷打牌你信么?不信就一起围观胡适的“朋友圈”吧。
←扫我订阅腾讯文化,每天至少一篇品味文章,让你的生活更充实
[责任编辑:pingtingxu]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1998 - 2018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台湾籍小孩在大陆上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