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容李氏来源源

湖南宁氏家谱
当前位置: >>
>> 浏览文章
宁氏续修族谱: 十四卷首四卷:[湖南安化]
时间:信息来源:本站综合发布:新闻编辑部
题名宁氏续修族谱: 十四卷首四卷:[湖南安化]作者宁永才等主修版本清咸丰九年(1859), 木活字本居地湖南, 安化堂号齐国堂先祖/名人始迁祖:[明]宁祥摘要始迁祖祥公,字发商号长村,明洪武初由江西迁湖南安化,卷首谱序、谱引、源流序、家规、家戒、家训、凡例、实录、传、讚、述略、坟山图、契约、跋等。卷一至卷十四世系。索取号
上一篇:无
评论也很精彩!
值班经理:杨经理
值班经理:殷经理
值班电话:6
办公地址:郑州市经七路与丰产路交叉口信达大厦后院我的图书馆
来自:网文
容姓,拼音:róng xìng 。在《》中排名第336位。在2007年全国姓氏人口排名第300位以外。
相传黄帝有个史官名容成,他是历法的最初制定者。相传他还会修炼论道,懂得采阴补阳之术,后道家尊称容成真人。而容氏就是他的后人纪念他而定的。
相传,黄帝有另一位臣子容援作钟,他的后人就以容为姓氏。
而在帝舜明高阳氏时,舜的儿子中有一位名为仲容,是为不可多得的贤才,他的后代中有以容为姓的。
一、姓氏源流
第一个渊源:源于姜姓,出自远古帝王容成氏世系后裔,属于以国名为氏。
  据史籍《通志·氏族略》记载,黄帝执政时期,属下有一个史臣名叫大容,字成,因此又称”容成”,是太岳的后代。
  相传,容成创制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历法,使得人们能够知晓时节,按时而作,功莫大焉。在容成的后裔子孙仲,即有以其名字为姓氏者,称大容氏,亦称容成氏。
  在殷商甲骨文中,“岳”即“羊”,太岳则是最大最古的“羊头山”(今山西高平),是炎帝一族的原始故居之所。“太岳之野”乃原始姜姓族人栖息的大本营。显然“太岳”就是炎帝的嫡系后裔,为姜姓一族。
  在史籍《姓氏词典》中引《新纂氏族笺释》的注释记载道:“容姓出自大容氏。”
  大容氏部落后派生出容成氏族,即传说中的大容氏“生”容氏。在典籍《庄子·胠箧》中记载:“昔者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畜氏、轩辕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伏羲氏、神农氏,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
  “结绳记事”,是远古渔猎经济时代先民的记事方法,说明容成氏约处在伏羲氏前后。在史籍《春秋元命苞》中记载:“庸成氏八世。”在典籍《庄子·胠箧》中又记载:容成至神农氏时期,先民“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而不相往来。此十二氏皆古帝王。”容成氏世代以此为号,出任氏族或部落首领。
  在女娲氏去世后,容成氏(何代待考)还曾为“王”,成为当时天下各氏族部落联盟的“盟主”。容成氏部落当时居住和活动的区域在容地(今河北容城),传至炎帝末末期,容成氏族部落适居于空桐(今甘肃平凉)。
  古代人不辨传说人物的世代为“同一个号”,便说他们是神仙,长生不老。明朝学者陈士元在《姓觿》中就说:“&路史&云:庸,‘古帝容成氏之后。’&韩非子&有容成子。&列子&云:‘黄帝与容成子居空桐之上。’&庄子&云:‘老子师容成’。”在史籍《列仙传》中也记载:“容成公者自称黄帝师,见于周穆王,能善补导之事。”
  黄帝率领部落联盟东迁至涿鹿(今河北巨鹿)之后,容成氏为臣属,部落复迁回容地。而关于大容氏,其真实的历史踪迹已无法考据,但容成氏传至黄帝之臣的时代之后,则事迹较明。
  清朝学者张澍所补注的《世本》中记载:“容成作调历,宋衷注:‘容成,黄帝之臣。’按容成因五量,治五气,起消息,察发敛,作调历,岁纪甲寅,日纪甲子而时节定”。另外还记载:“&史记·索隐&曰:&世本&及&律历&云:黄帝使‘容成综斯六术而著调历。’&后汉书&注引&博物志&云:‘容成氏作历,黄帝史官’。”
  在史籍《汉书·艺文志》中记载有《容成子》十四篇、《容成阴道》二十六卷。当代学者何光岳对此解释:“虽然这两部古籍都系春秋战国时人所假托之作,却也说明容成氏是一个源远流长的著名氏族部落。而且他们在上古时代,文化很发达,已经够造历法。舜时的八恺之一仲容氏,也是容成氏的支系。据此看来,容成氏属于黄帝系部族集团的成员。”
  在容成氏时期,人类还没有族属。这在史籍《穆天子传》中记载有“容氏国”,容氏国在今河北省的容城县。汉朝学者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黄帝曾和炎帝榆罔联合,与蚩大战于阪泉(今河北怀来)、涿鹿(今河北巨鹿)之野。”容成子既为黄帝之臣,那么就必然跟随,其氏族部落自然是早已迁居于汉朝时期所置的容城县(今河北怀来、涿鹿之南)。那么“容氏国”的建立约于夏王朝时期。直到夏末商初,容氏国才迁至今河南省的修武县一带。
  容、庸古音近通用,而庸是出自容,比容成氏要晚,商王朝时期的甲骨文中已有“庸”字,系商汤灭容氏国后,强将余民作修筑城的奴隶之义(同墉或鄘)。甲骨文和金文考证专家于省吾在《甲骨文字释林·释庸》中记载:“西周铜器&韵簋&的‘先虎臣后庸’,以庸为奴隶。&尔雅·释诂&训庸为劳。&史记·陈胜吴广世家&的‘尝与人傭耕’,&索隐&引&广雅&训傭(佣)为役,傭即庸的后起字。&楚辞·怀沙&的‘固庸态也’,王(逸)注训为‘厮贱之人’。庸训为劳为役为厮贱之人,均是被奴役之义。”
  这在典籍《诗·大雅·崧高》中也记载:“以作尔庸。庸,城也。”在史籍《路史·前纪五》中则记载:“庸成氏,庸成者,垣墉城郭也。”
  近代学者朱起凤在《辞通·庸》中解释:“容、庸同声同用。&庄子·胠箧篇&:‘容成氏’。&六韬·大明篇&作‘庸成氏’,是其例也。”古文字学家顾实在《结绳而治时代之文书》中也述说:“容成氏即庸成氏,&穆天子传&称:‘群玉之山,庸成氏之所守,先王之策府’。”
  显然,容成氏的后裔族人成为了商王修城的奴隶后,始称为“庸”,后因参与修筑殷都(今河南安阳)有功,复被商王封为庸国(鄘国)。宋朝学者王应麟在《通鉴地理通释》中描述:“鄘城,即鄘国,本庸姓之国”。
  清朝光绪年间撰著的《彭县志·沿革志》中记述:“庸城县在今怀庆府修武县。”怀庆府修武县即今河南修武。庸国善于铸造大钟,常向王室献宝,得到信任,被封为诸侯国,便加“邑”偏旁而称“鄘”。“因为大钟的响声‘庸庸’,与大鼓的响声‘彭彭’一样,象征雄伟,这个庸的图腾便成为国号。后人于庸字加金旁成为镛字。对于容成、容城、庸成、庸城、墉、鄘、滽、傭、镛的考证和解释,就是庸国取名的来源和发展。”
  庸国日益强盛,又位于殷都西南,自然引起了商王室的不安,遂强行将其迁于秦岭东部余脉熊耳山一带(今河南卢氏)。在史籍《水经注·河水》中有记载:“河水又东合庸庸之水,水出河东垣县宜苏山,俗谓之长泉水。”卢氏县此水(写作滽)之名,就以庸国迁此而得名。没有多久,庸国君为避商王征伐,又带领国人翻越秦岭,迁居于梁州东,仍称庸国(今陕西山阳、安康之间)。战国时期,秦国曾在庸国故也(今陕西山阳)置上庸县。商王封贵族于故庸国地,称鄘诸侯国。
  因此,后世史家所明确记载的容成氏,当以大禹为主要代表,是源出姒姓的一支族人,世代相传,经久不衰,名人辈出,其后裔子孙分衍多多,姓氏繁复,但最早形成的容氏、成氏、庸氏等姓氏,当出同一族源,因此,容氏、成氏、庸氏为同宗同源。
  在典籍《庄子》中记载:从容成氏历十二氏至神农氏,全为氏。
  在史籍《金镂子》中记载:从容成氏历十六代而至无怀氏,全是氏。
  在今上海市博物馆中所收藏的诸多出土文物楚简中,有《容成氏》一篇,这是非常重要的史册,不可不阅。
  在《容成氏简》中,全篇共存完、残竹简五十三枚,两千余字,记叙了从上古容成氏至周文王、周武王等古代帝王的事迹,经过著名学者李零的整理、陈剑的重新缀连,已基本上可以通读。该文献中包含有大量战国时期古史传说的重要讯息,是近年来所出战国楚简中性质较为特殊的一篇。
  《容成氏简》是记载中国古代帝王事迹和战国时代的实物数据。在这五十三枚竹简当中,记载内容最丰富的就是关于大禹的事迹了。关于大禹治水,只见于《尚书·尧典》、《尚书·禹贡》、《史记·夏本纪》、《汉书·地理志》,唯在秦火之余,都属断简残篇,微不足道。但是在《容成氏简》当中,却记载了大禹对国家、社会的许多重大贡献,治水只是他毕生功绩的一小部分而已。
  《容成氏简》在第十七~三十四简中,都是在表彰大禹的政绩。首先,谈到大禹听政三年,天下太平,没有战争。例如:
  简文中记载:“不制兵革,不厉兵器,不磨箭头。”因为如此,所以人民个个安居乐业,生活无虞。
  简文中记载:“田无杂草,室无空闲,关市免税。”这是关于是内政方面。
  在外交方面,简文中记载:“大禹就山形地势、高山平原,所有可供封邑的地方,分封出去,由近而远,去苛政,行简治,就民所欲,聚集天地的大利。”然后造成诱因,使国内人民悦治,远地的外国人不请自来,无论海内海外都请求入贡。此其一。其次,为了掌握这些部族或诸侯,大禹为他们建立号旗,用来辨别不同,避免彼此迷惑,办法是这样的:东方的人民以太阳为旗章,西方的人民用月亮为号帜,南方的人民以莽蛇为表徽,中央的人民以大熊为旌识,北方的人民以鹏鸟为图志。这是中华民族有旗帜,有图腾的开始。
  另外,大禹自奉俭约,生活纯仆,没有排场,不摆官架。简文中记载:“不穿鲜衣,不吃兼味,上班没有轿车,吃粗糙米饭,肉不剔骨,冬用薄裘。”以身教代替言教,节衣缩食,勤政爱民,为人民表率。
  大禹实行撞鼓申讼的法律制度,简文中记载:“大禹于是在朝廷建立了大鼓,供有讼告案件的人民敲打。一听到撞鼓声,大禹连忙跑出来接受案件。即使是严冬也不敢推辞,即使是酷暑也不敢推辞。”勤政爱民,替人解纷,作到如此地步了。
  今人最熟悉的事,莫过于大禹治水了。在简文中用倒叙法,回溯至舜执政期间任命大禹担任“司空”一职,主要任务是在治水。据地球科学家研究结果,地球史在一万三千~一万零五百年之间为洪水期。到了大禹时代尚有许多洪涝残存在黄河、长江两流域,他一方面治水,一方面划分行政区域,而有了九州岛的行政区域的出现。他屏障了明都大泽,开决了九条大河的阻塞,然后使得兖州、徐州可供人居住;接着疏通了淮河和沂水,使它们流入大海,使青州、莒州可供人居住;又疏通了呕夷与易水,使它们流入大海,使并州可供人居住;又疏通了三江五湖,东注大海,使荆州、扬州可供人居住;又疏通了伊、洛二水,合并了瀍、涧二流,往东注入大黄河,使豫洲可供人居住;又疏通了泾、渭二水,使之北注入黄河,使雍州可供人居住。此外,大禹又从汉水以南命名了五百座山谷,再从汉水以北命名了五百座山谷,结果使天下的人民可以定居下来。以上为大禹治水的记录。
  大禹又分官设职,使他们各司所职,任命了后稷、皐陶、夔三个主要官员,从事三种要职:他任命后稷从事农政,改革农业,增加产值。简文中记载:“于是立后稷为盈官,他接受了任命,吃住都在野外,废寝忘食,复育谷种,替换土壤,改善产能,经过一番努力,到了第五年才使五谷丰穰。”这是关于立后稷为盈官的事。
  简文中记载:“由于民有余粮,生活富裕,骄态始作,于是立皐陶为理官,他既已受命,就分辨阴阳之气,听人民讼狱,三年之后,天下之人已是没有诉讼坐牢的人。”这是关于立皐陶为理官的事。
  简文中记载:“于是立夔为乐正,他既已受命,就创作了六律六吕,然后谱成三调,寻求声律的准式:东方有三调,西方有三调,南方有三调,北方有三调,以践溪谷之音,以济广川之美。”这是关于立夔为乐正的事。
  如此国政分明,造成了简文中记载的“高山登,蓁林入,安以行政”的优质政治文化,形成了简文中记载的“治爵行禄”、“辑让自来”的太平盛世。
  大禹自己育有王子,但并不打算立其长子启为后。简文记载:他发现了皐陶的贤能才干,就准备让他继承王位。结果皐陶非但五度让贤,而且常常称疾不肯出任,终于过世了。
  综观这些方面,充分说明大禹不只能治水患而已,他还是一个极富有政治理想的政治家。
  今人只知大禹治水而矣,却忽略了他在多方面的巨大成就,《容成氏》一篇战国简牍,让人们真正了解到大禹的杰出政治本色。尤其要请博友们注意的是,《容成氏简》明确告诉人们:大禹是隶属于容成氏世家的成员。
  在一些古籍中所称的“容国”,实际上就是古容成国,其地在西周时期成为燕国之地,改称为“临易”,一度的燕桓侯执政时期成为燕国国都。因此,在本书中不再出现“以容国故国名为氏”这样一节。
  对大禹一族感兴志之读者,完全可以从此入手,重新翻剥夏王朝的缔造者大禹的身世背景,树立一个全新的上古大帝夏禹的历史、文学形象。
  第二个渊源:源于虞姓,出自远古舜帝的后代,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在史籍《左传·文公十八年》中记载:“舜臣尧,举八恺,使主后土,以揆百事,莫不时序,地平天成。”在史籍《旧唐书·韦凑传》中也说:“八元八凯、五臣,良佐也”。就是说在远古舜帝执政时期,属下大臣尧先是向舜帝举荐了“八恺”,后又举荐了“八元”,皆协助舜帝治理天下,使得天下大治。
  “八恺”,是指有才德的八个人,分别是:苍舒、隤敳、梼戭、大临、尨降、庭坚、仲容、叔达,即垂、益、禹、皋陶之伦,庭坚则皋陶之字,这八个人齐圣广渊,明允笃诚,天下之民谓之八恺。
  “八元”,是指有才能的八个人,分别是:伯奋、仲堪、叔献、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狸。这八个人忠肃共懿,宣慈惠和,天下之民谓之八元。
  “五臣”,是指当时在朝的五个大臣,分别是:尧、朱、罴、雒陶、瞽叟。其中的尧后来接替了舜的帝位。
  这些人都是当时的治世能臣,他们辅佐处理国家大事,政绩很好,万载流芳。
  不过在史书记载中还是有所不同的,有的记载:“此十六族世济其美,不陨其名。颛顼帝举八恺使主后土,以揆百事,无不时序,地平天成;又举八元使布五教于四方,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内平外成。此谓之八元、八恺,齐聚华夏之庭。至是臣下民众皆服。”
  那么,举荐使用“八恺、八元”的是高阳氏颛顼帝,且是辅佐高辛氏帝喾,而不是有虞氏舜帝。
  但在史籍《世本·帝系篇》中又记载,“颛顼娶邹屠氏之女生苍舒、陨鼓、祷戴、大林、龙降、廷坚、仲容、叔达等八子,后又娶胜奔氏之女生子称,称生卷章,卷章又名老童。”那么,仲容又是高阳氏的儿子,而不是有虞氏的儿子。
  按史书的记载,仲容聪颖智慧,骁勇善战,擅长指挥军事活动,当年共工氏率属下九部与颛顼(高阳氏)争夺帝位,在争战中,被颛顼帝属下的军师苍舒和大将仲容以诱敌深入的战略,将共工氏九部联盟的精锐部队引诱至今河南省嵩县北部黄河附近的一个狭小地带,使得能征善战的共工氏军队根本就无法施展开来,之后集中强大兵力将之一举击败,完全消灭了共工氏的主力,使得共工氏再无能力与高阳氏争天下,仲容因此建立了巨大功勋。彻底失败后的共工氏羞怒难当,一头触倒了不周山(今昆仑山),自己也怀恨身亡。
  在典籍《集韵》中,认为远古的容成氏就是高阳氏“八恺”之一的“仲容之后”,这在史籍《山海经·大荒东经》中明确记载为“仲容之国”。可见,在春秋战国时期,容成氏的传说已相当广泛了。
  无论说法上有何差异,但仲容为“八恺”之一是完全能肯定的。
  在仲容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容氏、仲氏、恺氏、凯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在先秦时期,容氏族人即已普遍出现于南方的吴地。
  容氏族人大多尊奉仲容为得姓始祖。
  第三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官吏容人,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容人,是西周时期设置的礼乐之官,职掌重大典礼乐法的司职。
  在容人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的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容人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容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四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鲁国孔子弟子南宫适的后裔,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万姓统谱》记载,春秋时期,有一个叫南宫适的人,又名南宫韬,字子容,是孔子的学生之一。
  在典籍《论语·公冶长篇》中记载:“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南宫适在史籍《史记》中又称作“南宫括”,这实际上没有什么区别,因为在古代“括、适”是同一读音。
  史称南宫适“以智自将,世清不废,世浊不污。”孔子曾赞叹道:“这人真是君子啊,高尚得很呐!”于是把哥哥的女儿嫁给了他。
  南宫适对《诗·大雅·柳》非常有兴致,常常反复地朗诵其中的诗句:“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违也。”白圭,就是白玉;玷,就是斑点。这四句诗的大意是:白玉上的斑点,还可以磨去;说出的话中有污点,就很难去掉了。
  孔子是非常重视修辞的。他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这里,孔子提出“正名”,就是提出纠正用词不当的现象。如果不正名,就会造成“事不成”的后果,可见修辞多么重要。因此,孔子对南宫适重视语言的纯洁和健康十分欣赏,并曾仔细观察南宫适的交际语言,发现他在讲话中处处符合经典,时时注意措辞,完全是一丝不苟。所以,孔子就特别喜欢南宫适。
  后来,南宫适的孙子便以祖父之字作为姓氏,称容氏,世代相传至今。
  南宫适在唐玄宗李隆基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被唐玄宗追封为“郑伯”,在北宋真宗赵恒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被宋真宗加封为“龚丘侯”,到北宋徽宗赵佶政和六年(公元1116年)又被宋徽宗改称为“汝阳侯”,到了明世宗朱厚熜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被明世宗改称为“先贤南宫子”。
&  第五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鲁国孔子弟子奚容箴的后裔,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奚容箴,在史籍《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记载:“字子哲,周鲁人。”
  奚容箴是春秋末期卫国人,奚氏,名容箴,字子皙,与为了一根瓜苗差点把儿子打死的曾点同字,都是子皙。他是孔子的弟子之一,但在史书中没有过多的记载。
  不过,在奚容箴的后裔子孙中,有奚氏、奚容氏、后又分衍有容氏、箴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六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西汉王朝时期的官吏容华,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容华,是汉朝时期女官之一,专门职掌内宫诸女之容表,上至皇后,下至女婢,皆在其掌管之列,同时兼管皇帝出行之仪容,多由皇帝九嫔之一担当,或由皇帝的大姐或长妹即长公主承担,官秩高达二千石。
  容华之官职,一直沿用到宋朝末期才被废除。
  在容华的后裔子孙以及族人中,有以先祖母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容华氏,后省文简改为单姓容氏、华氏,世代相传至今。
&  第七个渊源:源于鲜卑族,出自东晋十六国时期鲜卑慕容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传说,在远古时期,黄帝有个后代叫“封”,他后来迁徙到东北方去建立了鲜卑国,所居地区在今内蒙自治区西拉木伦河与洮儿河之间一带地区,取姓为“慕容”,意在远离中原之地也要发扬光大传统文化,即“慕二仪(天地)之德,继三光(日月星)之容”之义。其后,该支慕容氏族人历史稀考。
  汉朝时期,鲜卑慕容氏族人被匈奴民族所统治,一直到汉武帝击灭匈奴,南匈奴归附汉王朝,北匈奴残部远徙西北后,鲜卑慕容部始摆脱匈奴的控制,之间发展壮大起来。
  西汉王朝第七位皇帝汉宣帝刘询执政时期(刘病已,公元前74~前49年在位),鲜卑慕容部主要分布在大汉帝国的东部地区。
  西晋时期,鲜卑慕容部大酋长慕容·廆被封为鲜卑都督,当是晋国北方的一个军官,他率本部人马居辽东境地,与段氏鲜卑和宇文氏鲜卑为邻。慕容·廆与段氏鲜卑结为婚姻,其后大破宇文鲜卑,声势日益壮大。乘晋王朝的八王之乱,慕容·廆自称大单于,拥兵自立。他的长子慕容·翰勇力绝伦,是著名的虎将,趁辽东大乱,辽东晋军不能控制局面,慕容·翰率兵击破叛乱的鲜卑部落,将叛乱部落劫去的晋民夺回,送归晋朝。
  由于中原大乱,很多晋朝官民纷纷投奔慕容部。慕容·廆借此机会设立郡县,开办学校,使世子慕容·皝等入学读书,一时之间,辽东竟成为乱世中保存汉文化的一块净土。
  晋室南渡后,在辽东方面对慕容部颇为重视,但晋朝留在辽东的官员却十分嫉妒慕容部,他们挑动段氏鲜卑、宇文氏鲜卑和高句丽国围攻慕容部的根据地昌黎郡棘城(今辽宁义县西北)。宇文部酋长宇文·悉独官派重兵猛攻镇守辽西郡徒河城(今辽宁锦州)的慕容·翰。勇将慕容·翰设伏兵,大破宇文部。慕容·翰则趁势与慕容·皝前后夹击围攻棘城的宇文部,大破宇文·悉独官主力。三部因此吓破了胆,纷纷向慕容部求和,晋朝官吏吓得逃走,辽东全归慕容。接着慕容·廆派使到建康(今江苏南京)报捷,晋元帝大喜,封之为平州刺史,辽东郡公。
  随后,慕容·廆写信与晋朝大将陶侃联络,准备率军北伐,消灭匈奴人的石赵国,但不久陶侃和慕容·廆先后去世,世子慕容·皝接掌大权,是为第二代领导人。慕容·皝的庶长兄慕容·翰是位虎将,而慕容·皝平时就对这位虎将大哥最为嫉妒,所以他一上台,慕容·翰就知道不好,立即逃往段氏鲜卑。慕容·皝的两位同胞兄弟慕容·仁、慕容·昭,也是智勇双全的英雄好汉,都想干掉慕容·皝,自己当老大,结果还是慕容·皝棋高一招,将二弟杀死。随后慕容·皝再攻段氏鲜卑,段部大败,慕容·翰再逃往宇文部。慕容·皝假意劝他回来,后终于找借口命他自杀,一代豪杰最终死在自己兄弟手里。
  东晋成帝司马衍咸康三年(前燕太祖文明帝慕容·皝文明元年,后赵太祖武帝石虎建武三年,公元337年),慕容·皝自称燕王,建立燕国,改名慕容·璜,史称前燕太祖文明帝,建元“文明”。后赵国国主石虎见前燕国崛起,遂发大兵来攻,被燕军奋力击退。
  东晋穆帝司马聃永和四年(前燕文明十二年,公元348年),五十二岁的慕容·皝去世,去世前对他的世子慕容·儁说:“你兄弟慕容·恪可以做你的好帮手。”慕容·恪是慕容·皝的四儿子,智勇双全,但慕容·儁最为嫉恨的是他的五弟慕容·霸,后来燕国复兴,慕容·霸在历史舞台上称雄一时。
  这时石赵国已灭,前燕国成为北方大国,经常与东晋王朝交战,并且势头压过前秦国。燕军南侵,连连获胜。
  东晋升平四年(前燕幽帝慕容·暐建熙元年,公元360年),慕容·儁去世,年四十二岁,十一岁的世子慕容·暐即位,慕容·儁临死前将他托付给慕容·恪。慕容·恪为太宰,慕容·霸为河南大都督,荆州刺史,这哥俩皆前燕名将,龙兄虎弟,于东晋哀帝司马丕兴宁二年(公元364年)发兵南侵,一举攻占洛阳。慕容·霸被封为吴王。
  东晋废帝司马奕太和二年(公元367年),慕容·恪去世,临死前对少主说:“吴王才能胜我十倍,推举他做大司马,号令全国军队,我国必能统一天下。”少主慕容·暐的兄弟慕容·冲做了大司马,鲜卑贵族们不服,要谋害慕容·霸,慕容·霸在老家站脚不住,只好带着儿子慕容·保和慕容·令投奔前秦国。在慕容·霸逃跑之前还最后为慕容世家建立了功勋:东晋太和四年(前燕幽帝慕容·暐建熙十年,公元369年),当东晋大将桓温率五万晋军北伐时,慕容·霸领兵迎战,派少弟慕容·德劫断晋军粮道,晋军被迫退兵,慕容·霸率军凶狠追击,斩杀晋军三万。
  就在前燕国自毁长城之际,北方另一政权前秦国则度过危机,苻坚大帝上台,得王猛相助,国势蒸蒸日上。东晋太和五年(前燕建熙十一年,前秦世祖宣昭帝苻坚建元五年,公元370年),苻坚派王猛率大兵伐前燕国,燕军三十万迎敌。但没了慕容·霸,燕军不是王猛的对手,潞川之战,王猛指挥秦军杀燕军五万,俘虏十余万。之后前秦兵包围燕都邺城,城破,前秦兵将慕容·暐追捕擒获,前燕国就此灭亡。苻坚随后再灭前凉国,一统北中国。
  慕容家族全部落入前秦国手中,苻坚对这些鲜卑贵族一个不杀,全部优待,先期投奔的慕容·霸还得到重用。亡国之君慕容·暐也没事,好端端地,前燕国统兵大司马慕容·冲还出任平阳太守。虽然亡了国,但慕容家族毕竟是英雄家族,不要说慕容·霸,连亡国之君慕荣·暐都暗藏着变天帐,做梦都想有翻身的那一天。在著名的“肥水之战”中前秦国大败,慕容家族终于等到了机会。
  慕容·霸随苻坚南征,肥水兵败,他的部队是前秦军中唯一完整的部队,慕容·霸把这支部队交给苻坚,自己来到河南另起炉灶。东晋孝武帝司马曜太元九年(后燕太祖慕容·霸燕兴元年,前秦世祖宣昭帝苻坚建元二十年,公元384年),慕容·霸在荥阳称燕王,建立后燕国,称雍州牧,建元“燕兴”,招兵买马,一下子部队发展到二十万。是年农历3月,慕容·暐的另一个兄弟慕容·泓起兵华阴,慕容·冲起兵平阳后与慕容·泓合兵,与前秦国在关中展开血战。慕容·泓待下严苛,被部下所杀,将士们拥立慕容·冲建立了西燕国,与前秦国展开血战。慕容·冲连破前秦军,率兵一路杀到长安城下,苻坚气得半死。城里的慕容·暐以儿子结婚为名,请苻坚赴宴,准备在席间将他干掉。太过疏阔的苻坚还就真的要去,幸亏天降大雨没有去成。后来慕容·暐计谋暴露,气伤了心的苻坚遂将城中鲜卑族人全部杀掉。
  东晋太元十年(后燕世祖成武帝慕容·垂燕兴二年,前秦哀平帝苻丕太安元年,公元385年),慕容·冲猛攻长安,苻坚身中数箭,前秦国眼看敌不过西燕国。苻坚留太子苻宏守长安,自己率部逃往五将山(今陕西岐山一带),结果被后秦国姚苌所杀。苻宏守不住长安,也弃城而逃,最后向东晋投降。西燕皇帝慕容·冲杀进长安,一声令下,西燕军立刻在长安城里展开一场大屠杀,长安城又遭到一场浩劫。
  慕容·冲占了长安之后,打算以此为都城,把关中作为西燕国的地盘,不料他手下的鲜卑族人都想回河北去,因此对慕容·冲怨声载道。而慕容·冲自己只顾花天酒地,在东晋太元十一年(公元386年)农历2月爆发兵变,慕容·冲被杀,西燕国全体四十万军民大举东归。先是慕容·冲的儿子慕容·遥被立为皇帝,后又被杀,西燕军民又立慕容·泓的儿子慕容·忠为皇帝,后也被杀。西燕军民东归途中,得知慕容·霸已建立后燕国,不敢再往东走,乃拥立慕容·永,慕容·永击败前秦国在山西的余部,西燕国就占据了今山西一带。
  慕容·霸的后燕国是当时北中国最强大的国家,东晋太元十八年(公元393年),慕容·霸以势不两立之态对西燕国发动进攻,次年攻破西燕都城长子,杀慕容·永,西燕国灭亡。这时,北国雄鹰拓跋·珪已经崛起,他派兵来救西燕国,已来不及了,从此与后燕国结下了深仇巨梁。
  东晋太元二十年(后燕世祖成武帝慕容·垂燕元十二年,北魏道武帝拓跋·珪登国十年,公元395年),后燕国太子慕容·保为元帅,率大兵攻北魏。北魏道武帝以佯败诱敌深入,农历11月,北魏兵于参合坡偷袭燕军,燕军大败,数万人被俘,慕容·保仅以身免,而被俘的后燕军将士全部被魏兵活埋。
  东晋太元二十一年(后燕烈宗惠愍帝慕容·宝永康元年,北魏道武帝拓跋·珪皇始元年,公元396年)农历3月,已是七十一岁的老英雄慕容·霸亲率重兵前来复仇,力斩魏国勇将拓跋·虔,掳其部落三万余户,北魏道武帝大惧,率兵败逃。燕兵过参合坡,见去年燕兵尸骨累累,全军哭声震天,老英雄慕容·霸气恨难当,吐血而亡。后燕世祖成武帝一死,北魏道武帝再也无所顾忌,起兵攻燕夺取晋阳。农历10月,后燕烈宗惠愍帝率步骑十六万偷袭北魏道武帝,北魏道武帝大败,死里逃生后立即组织反攻,将后燕国重镇中山和邺城包围。后燕烈宗惠愍帝离开中山打算逃回辽东龙城据守祖宗故地。中山城内剩余的燕兵坚持了大半年,最终被北魏大军攻克。坚守邺城的是慕容·霸的兄弟墓容·德,在失去了中山后,带了四万余户出逃向山东青州地区。
  慕容·宝在逃回辽东的途中,他的长子慕容·会又和他父子相残。慕容·会也是一员勇将,甚得祖父慕容·霸的喜爱,但慕容·宝却立小儿子慕容·策为太子,于是慕容·会向老子发起进攻,兵败被杀。而慕容·宝也被他的亲家杀死,他的另一个儿子慕容·盛杀死岳父,报了杀父之仇,自立为后燕国主,在位三年,也被手下杀死。慕容·宝的幼弟慕容·熙即位。慕容·熙是位花花公子,干了不少荒唐事,东晋安帝司马德宗义熙三年(公元407年),被他迫害的燕将冯跋潜入龙城攻杀慕容·熙,建立北燕国,后燕国灭亡。
  当年慕容·德率部逃出邺城后,辗转夺取了青州(今山东青州),建立了南燕国。在慕容·德死后,其侄慕容·超即位。东晋义熙五年(公元409年),东晋大将刘裕起兵北伐南燕国,大破南燕军。慕容·超逃回都城广固,刘裕指挥晋兵将城围得水泄不通。当时慕容·超曾向后秦国求援,但后秦国当时正被刘勃勃(赫连勃勃)的胡夏国打得焦头烂额,自顾不暇,根本无暇顾及南燕国。东晋义熙六年(公元410年),被围困大半年的南燕军民实在坚持不下去了,遂开城迎接晋军,而慕容·超在突围时被擒,南燕国灭亡。从此,山东半岛重新归于东晋王朝。
  自公元337~410年止,鲜卑慕容部的四个燕国先后崛起,纵横北中国,叱咤风云七十三年,最终四个慕容燕国全部在内讧中了结,“国之亡,皆亡于自毁”,真乃千古至理名言!
  其后,即有鲜卑慕容部族人多有以故国名称为汉化姓氏,称容氏、慕容氏、慕氏、燕氏等,归并入北魏王朝,最后主体融入汉族,余部分别融入蒙古族、女真族、鄂温克族、锡伯族、赫哲族等少数民族之中,世代相传至今。
&  第八个渊源:源于回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回族容氏,是当今回族中人数不少的一个姓氏群体,但其姓氏来源,还有待于本书笔者进一步进行考证,而后再予以刊载。
得姓始祖:大容(容成)、大禹、仲容、南宫适(南宫韬)、奚容箴、慕容世家。
容氏家族的历史十分悠久,是容成公或虞舜时“八恺”之一仲容的后裔。舜有八个孩子,个个精明贤慧,他们都有姓氏传下来姓氏传下来。像商均,被禹帝封于虞,建立了虞国,他的后人便以国名虞为姓了。他的儿子仲容,是容姓的始祖。此外,在吴、孔、王、陶、甄、濮、敬、文、申、屠等许多姓氏中的某些支系,也都有源于舜帝之后的。容姓经过长期的繁衍生息,先帮时期,他们已出现于南方的吴地,并一天天兴盛起来。故容姓的得姓始祖是仲容。
&&&& 二、迁徙分布
容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但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台湾省也名列第三百三十四位,在宋版《百家姓》中则排序为第三百三十六位门阀,族人多以敦煌、辽东为郡望。
  今山东省的德州市,河南省的安阳市,湖南省的邵阳市邵东市、郴州市,广东省的吴川市兰石镇、谭巴镇、博罗市、惠州市、江门市荷塘镇、佛山市,贵州省的遵义市,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桂林市、贵港市桂平市、钦州市浦北县、河池市,北京市,上海市,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省的台北市,马来西亚等地,均有容氏族人分布。
三、郡望堂号
敦煌郡:西汉朝元鼎六年(庚午,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刘彻将敦煌郡从酒泉郡分出来置郡,治所在今甘肃省敦煌,其时下辖敦煌县、龙勒县、效谷县、广至县、渊泉县、冥安县等六个县,是为敦煌设治之始。敦煌郡据有阳关、玉门关,与酒泉郡、武威郡、张掖郡并称河西四郡。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通了连结东西方的“丝绸之路”,敦煌成为商旅必经的丝路重镇和通往西方的三条线路的交汇点,并以此奠定了敦煌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地位。&
  辽西郡:即以今辽宁省朝阳市为中心向西北延伸的一带地区。战国时期燕国初设辽西郡,秦朝时期将治所设在阳乐(今辽宁义县),其时辖域在今河北迁西、乐亭,辽宁松岭山以东、长城以南、大凌河以西地区。西汉时期属幽州辽西郡,辖境渐小。东汉时期属幽州辽西郡柳城县。魏、晋两朝属昌黎郡。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前燕国、前秦国、后燕国时期属昌黎郡,治所皆在龙城(今辽宁朝阳)前燕国曾移治于令支(今河北迁安);北燕国时期属昌黎尹龙城,曾移治于肥如(今河北卢龙)北齐时期废入北平郡,其后治所逐渐北迁,最后仍以龙城为中心。北魏时期属营州昌黎郡龙城(和龙城)。东魏、北齐时期属营州。隋朝时期属柳城郡柳城县,即今辽宁朝阳、义县一带。朝阳地区古代文化源远流长,其境内的“鸽子洞”古人类遗址,证明早在十多万年前朝阳大地已有人类祖先繁衍生息,其境内的“牛河梁遗址”更是证明早在五千五百年以前就存在一个具有国家雏型的原始文明社会,这一重大历史发现,把中华民族的文明史提前了一千三百余年,从此中华文明史即称“上下六千三百年”,不再称“上下五千年”。
  辽东郡:在中国历史上,“辽东”这个称谓有四重意思:①郡、国名,战国时期燕国置郡,洽所在襄平(今辽宁辽阳),其时辖地在今辽宁省大凌河以东一带地区;西晋时期曾改称辽东国;十六国时期的后燕国末期,其地归入东海郡;北燕时期又复置辽东郡于今辽宁省西部一带地区;北齐时期废黜;到东汉安帝时分辽东、辽西两郡地置辽东属国都尉,治所在昌黎(今义县),其时辖地在今辽宁省西部大凌河中下游一带;三国时期的曹魏改为昌黎郡。②都司名,明朝洪武四年(辛亥,公元1371年)置定辽都卫,明朝洪武八年(乙卯,公元1375年)改为辽东都司,治所在定辽中卫(今辽宁辽阳),其时辖地为今辽宁省大部地区;自明正统后期因兀良哈诸族南移,渐失辽河套(今辽河中游两岸地);从明朝天启元年~崇祯十五年(公元1621~1642年)期间,全境为后金(清)所并。③军镇名,明朝“九边”之一,相当于辽东都司的辖境,主要是镇守总兵官驻广宁(今辽宁北镇)明朝隆庆元年(丁卯,公元1567年)后冬季则移驻辽阳(今辽宁辽阳);明朝末期废黜。④地区名,泛指辽河以东地区。
  2、堂号:
  敦煌堂:以望立堂,亦称燉煌堂、西交堂。&
  辽西堂:以望立堂,亦称龙城堂、和龙堂、令支堂。
  辽东堂:以望立堂,亦称扶余堂、襄平堂、辽阳堂、凌东堂。
  律历堂:相传上古的时候,黄帝的手下有一个叫容成的史臣,他创制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历法和第一部法律,因而得此堂号。
  卞世堂:资料有待补充。
四、家谱文献:
容氏族谱岭头支谱,(明)容到轩修,明成化中期岭头支东良木刻活字印本。公开出版。
  广东中山容氏六修谱牒十六卷,(民国)容联芳等修,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卞世堂铅印本十六册。现被收藏在广东省珠海市南屏乡、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有两部)。
  广东东莞容氏家乘,(民国)容庚辑录,民国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稿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山大学图书馆(有两部)。
  广东新会容氏族谱,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广东省中山图书馆。
五、宗族特征(资料有待补充)
六、字辈排行
广东台山容氏字辈:“维民世受业一德永传家道学安贤式恭忠振祖酋”。
七、【容姓宗祠通用对联】
四言通用联:
  宗开容国;秀毓敦煌:全联典指容氏的源流和郡望。
  廉官得助;孝行流芳:上联典指明朝时期的安庆人容若玉,字昆石,明万历年间进士,为官清廉多善政,在江西岭北道,一身兼数职,积劳而死。家无长物,靠同事资助,才得以被送回乡安葬。下联典指明朝时期的香山人容悌舆,字行白,博学而为人厚道,明永乐年间任本县教谕。母亲患风瘫病,他在床前侍奉汤药,十三年如一日,乡邻称他为“孝行先生”。著有《云岚集》。
  名臣造律;孝行流芳:上联典指上古黄帝之臣容成,始造律历。下联典指明朝时期的容悌舆事母至孝。
五言通用联:
  岭北留德政;新会播孝名:上联典指明朝万历年间进士容若玉,字崑石,历官多善政,累迁酒杯岭北道,境有寇乱,势甚张。会抚蕃俱迁去,若玉一人兼摄诸务,劳疾卒官,家无长物,同僚周济归葬。下联典指明朝时期的孝子容蹣,新会人。性仁孝,早失父,奉遗物辄泣,岁贡至京,陈情养母,明嘉靖中诏旌其门。
六言通用联:
  乃祖八恺裕后;容成一历居先:上联典指舜有八子,皆精明贤慧,号称“八恺”、其中有容氏始祖仲容。下联典指相传黄帝史臣容成,创制了中国第一部历法。
八言以上通用联:
  惟孝惟忠,盛时贤士;作钟作乐,上古名臣:上联典指明朝永乐年间香山教谕容悌与,字行白,香山人。性醇厚,学博行修。母病疯瘫,悌与躬侍汤药,十三年无懈,乡人称为孝行先生,著有《云岚》集。下联典指上古黄帝名臣容作中、容成事典。
& 八、历史名人
容 萱:(生卒年待考),著名金朝官吏。
  朝廷任他当知府官,他夫人很能干,名叫适姑,发生战事时,容萱死后,朝廷就让适姑承继他的军权,统帅军队。
&  容悌舆:(生卒年待考),字行白;香山人(今广东中山)。著名明朝文士。
  个性敦厚,学问渊博,孝敬父母。
  明永乐年间,他在家乡香山担任教谕,母亲得了风瘫,卧床十三年,都不能起来活动,他于是日夜侍侯,从来没有厌倦。于是乡人称赞他为“孝行先生”。
  著作有《云岚集》。
&  容若玉:(生卒年待考),字昆石;安徽安庆人。著名明朝官吏。
  明万历年间进士,举为官吏,朝廷派他去江西。
  容若玉治理地方,为百姓着想,办了许多好事。
  他为人正直,为官清廉,死后,家贫没有财物,他的同僚朋友周济拿银子将他灵棺运回老家安葬。
&  容 闳:(公元1828~1912年待考),字达明,号纯甫;安徽安庆人。著名清朝维新派,中国留学第一人。
  容闳是中国近代早期改良主义者,中国留学生事业的先驱,清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11月17日出生,随家迁居广东香山(今珠海市香洲区南屏镇),少入澳门马礼逊学堂。
  清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年),容闳赴美留学。后考入耶鲁大学。
  清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容闳以优异成绩毕业,成为毕业于美国大学的第一个中国留学生,后旋入美国籍。
  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回国。曾在广州美国公使馆、香港高等审判厅、上海海关等处任职,后为上海宝顺洋行经营丝茶生意。在洋行任职后,自营商业,旋投入师夷自强的洋务运动。
  出于对太平天国的同情,清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容闳至太平天国首都天京(今江苏南京),向洪仁玕提出组织良好军队、设立武备学校及海军学校、建立有效能的政府、颁定教育制度等建议七条,但“未敢信其必成”,对太平天国任事坚辞未受。同年容闳随美国两传教士到金陵游历,和太平天国运动有了一次正面的接触,在他的自传《西学东渐记》中进行了详尽的描述。
  清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容闳受曾国藩委派,为筹建江南制造局赴美采购机器。回国后以同知候补江苏。
  清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容闳赴太平天国首都天京(今江苏南京)。
  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容闳向清政府提出以选派幼童出洋留学为重点的四项条陈。
  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容闳被命为“幼童出洋肄业局”副委员,任留学事务所副监督。
  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容闳奉命率学生三十人赴美留学,任学生监督,兼任驻美副使,长期驻美。史称“中国幼童留美运动”(公元1872~1881年)。
  清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容闳任出使美国、西班牙、秘鲁三国副大臣,直至清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清政府撤回留学生为止。
  按照容闳的本意,是让留美生一年一年地派下去,至少坚持百年,就能为实现中国的现代化造就一批高级人材。为此,他恳请清政府批准,斥资四万三千美元,在哈特福特建造了一座三层楼房,作为选派和管理留学生的办公用房。
  清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楼房竣工后,容闳等人就搬入此楼办公,同时还有一些专供住宿的宿舍和学习汉语的教室,幼童们可以定时来这里上中文课。这大大便利了留学生的培养。但万万没有想到,由于政见不同,这座楼成了领导留学生的这些清廷官僚经常吵架的场所。由于清廷对容闳的信任程度有限,所以只让他担任留美生副监督,遇到好多重大问题还是由监督说了算。
  清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吴子登出任留美幼童监督,容闳的日子就更难过了。吴支持洋务事业,还有一定的英语水平,但思想开放度不高,行为古怪,官僚习气严重,对派留学生常持异议。他一上任,就将幼童们召来,严加训斥,引起多数留美生的不满。他尤其对一些幼童信奉基督教不满,下令开除了两名信教者,并勒令二人回国。这两名幼童知道回国后没有好果子吃,就在美国友人的帮助下,转往异地上学,后来却成了美国很有成就的名人。吴子登还增加幼童们的中文课程,突出进行封建道德礼仪教育,对剪掉辫子者严惩不怠,甚至杖责。一时间搞得留美幼童人心惶惶,怨声载道,最后在幼童们的心里反而激起了一种逆反心理,对吴子登的话就是不听,只服从容闳一个人的。这更使吴子登怒不可遏,视容闳为仇敌。
  容闳、吴子登二人常常吵翻,很少平心静气地去讨论问题。令人不安的是,吴子登频频向清廷写奏折,经常给李鸿章写信,讲留美幼童如何“美国化”,如何不听管教;讲容闳如何放纵幼童,如何目空一切,如何失职。而容闳毕竟不大懂中国政治,从来没想到向清政府写奏折,或给李鸿章写信讲明情况。这样时间一长,清廷即对吴子登的话信以为真。连曾纪泽这样开明的官员都认为留美幼童难以成材。所以当清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吴子登请求清廷将幼童们全部撤回的时候,迅速得以批准。于是,吴子登下令,所有幼童从8月21日起,分三批启程回国。
  幼童被撤回的消息,无论对容闳,还是这些幼童,乃至教育幼童的美国老师和朋友,都似晴天霹雳。因为,再过四五年,有一些幼童就要大学毕业,其他的一部分也会陆续升入大学,真是眼见成熟的果子被硬给剥掉了!耶鲁大学的朴德校长联合一批美国友人致信清廷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有理有据地指明了撤回留学生的错误,并要求改正。但清政府从政治着眼,还是将幼童撤回来了。除了病故和设法留美不归者外,九十四名幼童平安抵达上海,像犯人一样被关在了一所学堂里,连中秋节都不许外出。幼童们讲:“只有睡觉,似乎让死亡结束一切痛苦和折磨”。经过数天的“关押”,终于等来了长官的训话,并随意将他们分配了工作。例如学工程的詹天佑却派往广州教英语。然而,这批人毕竟学到了一些先进技术,高人一筹,经过他们个人的努力,到二十世纪初年,都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就。
  据初步统计,这批留美生中从事工矿、铁路、电报者三十人,其中工矿负责人九人,工程师六人,铁路局长三人;从事教育事业者五人,其中清华大学校长一人、北洋大学校长一人;从事外交行政者二十四人,其中领事、代办以上者十二人,外交部部长一人、副部长一人,驻外大使一人,国务院总理一人;从事商业者七人;进入海军者二十人,其中十四人为海军将领。总之,除早亡、留美不归和埋没故里者外,大都在不同的岗位上为中国的现代化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由于对洋务派失望,清光绪八~二十年(公元1882~1894年)容闳再次侨居美国。
  清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时,容闳介绍孙中山向李鸿章上书。并向张之洞提出筹款购舰以长期对日作战的计划。戊戌变法时期,在北京与维新派密切往还,变法失败后避居上海租界二十四年参加变法维新活动,旋逃出北京。
  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唐才常的自立会在上海改称“中国国会”, 容闳被推为会长,并负责起草英文对外宣言。自立军起义被镇压时,遭清政府通缉,辗转流亡美国。后仍与国内各派改革力量联系,渐趋支持孙中山所进行的革命活动。
  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1月,容闳致函祝贺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三个月后的4月12日,容闳病逝于美国康涅狄格州哈特福德城。
  容闳著有回忆录《西学东渐记》(My Life in China and America)。
  容 庚:(公元1894~1983年),字希白,号颂斋;广东东莞人。著名现代教育家、古文字学家、金文专家。
  因古代“容”、“颂”相通而取斋名为“颂斋”。
  在书宦之家良好的家庭环境熏陶下,容庚幼年时即熟读《说文解字》和吴大澄的《说文古籀补》。
  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容庚经著名考据家罗振玉的介绍,入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读研究生,毕业后历任燕京大学襄教授、《燕京学报》主编兼北平古物陈列所鉴定委员、岭南大学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岭南学报》主编、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等。
  容庚的成名作为《金文编》,这是继吴大澄的《说文古籀补》之后的第一部金文大字典,是古文字研究者必备的工具书之一。
  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容庚又集秦汉金文而撰成《金文续编》。1959年出版的增订本《金文编》,据历代出土的青铜器三千多件的铭文,共收字一万八千多。商周秦汉铜器铭文中已识与未识者,从中可尽览无遗。这是一部相当完备的金文字典。
  《商周彝器通考》是容庚的另外一部重要著作。这是一部关于商周青铜器的综合性专著。分上下两编。上编是通论,详述青铜器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分十五章。下编是分论,将青铜器按用途分为四大类。全书共三十多万字,附图五百幅,征引详博,考据详备审核,堪称材料宏富、图文并茂。这是一部对青铜器进行系统的理论阐释并加以科学分类的著作,是研究青铜器的重要参考书。在这方面他还著有《殷周青铜器通论》。
  容庚精于鉴定青铜器,经多年积累,他编印了不少青铜器图录,如《宝蕴楼彝器图录》、《秦汉金文录》、《颂斋吉金图录》、《武英殿彝器图录》、《海外吉金图录》、《善斋彝器图录》、《秦公钟簋之年代》、《兰亭集刊十种》等。其中《武英殿彝器图录》开创了印铜器花纹的先例,为花纹形式的研究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参考资料。《善斋彝器图录》所编的是刘体智收藏的青铜器。《海外吉金图录》所编为日本所藏铜器。这为国内学者提供了流失海外的铜器资料,很有意义。
  在书画碑帖研究方面,容庚著有《伏庐书画录》、《汉梁武祠画像录》等多部著作,为中国文学史上添了光辉的一笔。
九、名人名篇: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李氏来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