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陈女士,42岁,因左侧henry陈都灵肢体接触活动不利二年余收住入院。病程中患者一般情况尚可,否认“冠心病”、“糖

案一、巨细胞病毒感染(风温变证)袁× ,女,33 岁。 ×初诊:1979 年 12 月 3 日。主诉:发热六天,咽痛,头痛。病史:患者持续高热六天,咽喉疼痛,头痛,四肢酸楚, 恶心,上腹部不适。舌脉:舌根白腻,前半苔黄少润,脉细数。检查:体温 39℃,神志清晰,面赤,巩膜轻度黄染,咽部充血, 扁桃腺Ⅰ° 肿大,口唇干燥。化验:血白细胞 350~800/mm3, 谷丙转氨酶 95 单位,一分钟胆红素 1.80mg%,总胆红素 2.04mg%,新鲜尿找到巨细胞病毒包涵体。辨证:风温时邪,挟湿交阻,有化热转气之象。诊断:巨细胞病毒感染。 风温。治法:先拟清浊泄热。方药:清水豆卷 12g 炒牛蒡子 5g 桑叶 9g 炒杭菊花 9g 炒黄芩 9g 连翘 9g 银花 12g 野荞麦根 30g 瓜蒌皮 9g 广郁金 9g 炒枳壳 9g 益元散 9g(包) 钩藤 9g(后下) 3 帖二诊:12 月 6 日。热势壮盛,起伏不解,汗出不畅,头 痛口干,巩膜色黄,胸闷不畅,右胁下按之疼痛,脉细滑数, 舌苔黄腻满布,舌质边红。邪湿交遏,瘀热在里,少阳气郁, 胆液外溢,拟予清温达邪,化湿泄热。处方: 清水豆卷 12g 茵陈 30g(另煎冲入) 平地木 15g 大 青叶 12g 炒山栀 9g 连翘 9g 银花 30g 瓜蒌皮 9g 白花蛇 舌草 30g 炒黄芩 9g 甘露消毒丹 12g(包) 3帖三诊:12 月 9 日。热势朝衰暮甚,头痛,无汗,巩膜色 黄,胸闷不畅,脉虚弦而带滑数,舌苔黄腻,质红,湿热薰 蒸,气阴受烁,邪盛正虚,拟仿白虎加人参法。 处方:皮尾参 9g(另煎冲入) 生石膏 30g(先煎) 银花藤 30g 杏仁 9g 炒黄芩 9g 炙远志 3g 茵陈 15g(另煎冲 入) 猪殃殃 30g 炒赤芍 15g 左秦艽 9g 广郁金 9g 白花蛇 舌草 30g 连翘 9g 甘露消毒丹 12g(包) 3 帖四诊:12 月 12 日。得汗热势大减,口干较缓,头痛胸闷 亦瘥,惟巩膜仍黄染,脉转濡数,舌苔黄腻渐化,质红已淡。 温邪虽获透达,温热逗留未彻,再守原方,宜慎饮食,以防 反复。五诊:12 月 14 日。身热已退,巩膜黄染渐淡,脉濡数带 滑, 舌根黄腻未化净, 质偏红, 法当清理湿热余邪而和胃气, 竹叶石膏汤加味调治。 处方: 皮尾参 9g(另煎冲入) 生石膏 9g(先煎) 茵陈 15g(另 煎冲入) 广郁金 9g 连翘 9g 银花藤 15g 秦艽 9g 炙远志 3g 猪殃殃 30g 炒桑枝 12g 淮小麦 15g 白杏仁 9g 淡竹叶 15g 白花蛇舌草 30g 益元散 9g(包) 香谷芽 12g 患者住院 2 周, 身热逐减, 乃至退尽, 体检: 巩膜无黄染, 咽部(-),化验:白细胞上升至 4400/立方毫米,肝功能恢复 正常,尿检未找到巨细胞病毒包涵体,痊愈出院。按:温病学家陈平伯称:“风温为病,春月与冬季居多。” 吴坤安亦谓:“凡天时晴暖,温风过暖,感其气者,即是风 温之邪。”由于风温属阳邪燥热,燥热从金,热归阳明,常 先犯肺胃,症见身热,咳嗽、烦渴。然本案初起并无咳嗽, 临床表现高热口干,巩膜黄染,右胁下疼痛,显系少阳、阳 明湿热交遏,客邪再至,内外相引,煽动木火燔灼,胆液泄 溢,致热势鸱张,面赤目黄,乃风温之变证。复以湿邪挟热 内郁,耗伤气阴,故身热逾旬不解,脉见虚弦,实验室检查, 白细胞仅 350~800/mm3,提示邪盛正虚,预后堪虑。证变 则论治亦更,遂仿白虎加人参法,参入化湿泄热之品,三剂 而热衰,六剂而热平而黄退,效如桴鼓。夫医者必须知常达 变,深思果断,毋失时机。若惟务按图索骥,因循贻误,又 安能咎药石之无灵耶! 案二、白血病合并感染(气营两燔) 卢× ,女,43 岁。 × 初诊:1980 年 12 月 11 日。 主诉:身热二周伴皮下瘀点。 病史:患者因白血病入院,发热 2 周,用抗菌素治疗,热 势起伏不解(T38℃~39.5℃),有时伴有寒战,无汗,头痛口 干,神志情晰,近 3 天见皮下出血点。舌脉:舌质红少润,苔腻,脉细数而无神。检查:舌质红少润,苔腻,脉细数而无神。体温 T38℃, 神萎,耳后及腋下淋巴结肿大,两颊及掌部可见皮下瘀点, 两下肢可见散在瘀斑。血培养:绿脓杆菌。辨证:邪热内陷,气营受烁,气血两亏,阴液耗损。诊断:白血病合并感染(西医)发热(气营两燔)中医治法:清气凉营,益气养阴,标本同治 方药:皮尾参 9g(另煎代茶) 川石斛 9g 炒赤芍 15g 粉 丹皮 9g 黑玄参 9g 鹿含草 30g 鸭跖草 30g 青蒿梗 9g 川 黄连 5g 连翘 9g 银花 12g 益元散 9g(包) 5 帖二诊:12 月 15 日。身热已退,腋下淋巴结逐见缩小,皮 下瘀斑色淡,无新的出血倾向,头痛已平,自汗神疲,脉濡 带数,苔薄腻,再拟清泄余热兼以养阴生津。处方:皮尾参 9g(另煎一汁) 制黄精 9g 丹皮 9g 炒赤芍 15g 银花 12g 连翘 9g 炒蒿梗 9g 浮小麦 30g 糯稻根 30g 炒山楂、六曲(各)9g 香谷芽 12g 按:患者白血病合并绿脓杆菌感染,壮热起伏不解,淋巴结肿大,并见皮下瘀 点瘀斑,此乃风热之邪化火成毒,攻窜内外,深入营血,耗 血动血,伤阴劫津之证,首诊急以参、斛养阴生津以顾正, 清气凉营以祛邪,5 剂后热退津回,蕴伏之邪毒浔以透达, 血分之热毒亦获清泄。方中银花、连翘、川黄连清气分之热 而兼透达;丹皮、赤芍清营凉血,行血散血,即叶天士所说 “入血犹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之旨;鹿含草属祛风湿 之属,经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有较强的抑菌作用,故药后感 染控制,身热渐退,出血控制,危重病情始见转机。 案三、糖尿病合并感染性休克(热入心包)陈× ,男,66 岁。 × 初诊:1981 年 2 月 25 日。 主诉:发热三天。 病史: 患者有糖尿病史, 3天前因发热, 感染性休克入院, 神志少清,喉间有痰,口干,入夜烦躁,抗感染治疗病情无 明显好转。 舌脉:舌质红,光干无液,脉右细左虚弦。 检查:T38.8℃,肌肤灼热,神志欠清,有时躁动不安, Bp90/60 毫米汞柱,血白细胞 12000 立方毫米,中性 91%。辨证:高年肺肾阴虚,痰热内蒙心神。诊断:糖尿病合并感染性休克(西医)发热(热入心包)(中医)治法:清心化痰以醒神,养阴生津以扶正。方药:皮尾参 9g(另煎一汁) 川石斛 9g 南沙参、北沙参 (各)9g 天竺黄 5g 陈胆星 5g 炙远志 5g 干菖蒲 5g 广郁 金 9g 水 炙 桑 白 皮 12g 带 心 连 翘 9g 炒 山 楂 、 六 曲 (各)9g 干芦根 15g 3帖二诊:2 月 28 日。身热退未尽 T37.8℃,夜间烦躁稍安, 神志时蒙,口干欲饮,舌边溃疡,脉右细,左部略带弦滑,舌 光干少津,痰热灼津内蒙心神,再拟养阴生津,清心凉营,豁痰 醒脑。处方:皮尾参 9g(另煎一汁) 鲜石斛 30g 南沙参、北沙 参(各)9g 鲜生地 15g 银花 15g 连翘 9g 赤芍 15g 丹皮 9g 天竺黄 5g 陈胆星 5g 炙远志 5g 广郁金 9g 干芦根 15g 香谷芽 12g 5帖随访:患者以上方出入,治疗 2 周,热退神清,复查血白 细胞 6800mm3,血压恢复正常,舌边溃疡愈合,惟口干欲 饮, 头晕神疲, 再以益气养阴, 清泄余邪之方调治数剂而愈。按:感染性休克患者每多见发热同时出现神志意识障碍, 病情凶险,危在旦夕,可从温病“逆传心包”、“热入营血”进 行辨治。本例的治疗,能扭转病情发展,体会有三:一是自 始至终抓住邪热伤阴耗气的一环,以参、地、斛、冬时时顾 其气阴;二是“入营犹可透热转气”,故以生地、丹皮、赤芍 合银花、连翘,清气凉营阻断邪势之蔓延,使邪热转气分而 解;三是化有形之痰热,以醒神明,方中不取安宫、紫雪之 品,而投菖蒲,郁金,竺黄,胆星轻灵清化之属以收奇功。 总之,热病重症,非单一清热解毒能奏全功,从“卫气营血” 辨证着手,祛邪在首,毋忘存阴保津,丝丝入扣,才能邪却 正安。 案四、陈旧性心肌梗塞(胸痹)俞× ,男,67 岁。初诊:1991 年 10 月 16 日。主诉:胸闷心悸多年。病史:有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史已多年,今年 3 月因心肌梗塞住× 医院,9 月份出院,现仍感心悸,胸闷, × 喉间有痰,夜寐少安。舌脉:舌苔黄腻,边有瘀点,脉细弦。辨证:高年心血不足,心气失宣,痰湿中阻。诊断:陈旧性心肌梗塞 (西医) 。胸痹 (中医) 。治法:养心调营而化痰湿 方药: 孩儿参 12g 丹参 15g 炒白术 9g 炒白芍 9g 水炙 甘草 3g 制半夏 9g 炒陈皮 6g 炙远志 3g 生香附 9g 广郁 金 9g 炒枣仁 9g 生蒲黄 9g(包煎) 佛手片 5g 制黄精 9g 象贝母 9g 香谷芽 12g 14 帖二诊:11 月 1 日。心悸胸闷较减,喉间痰少,不耐劳累,夜卧 少安,脉细缓,苔薄腻,上法出入。处方:上方去象贝母,加夜交藤 30g。随访:守法加减服药后胸闷心悸渐平,病情较长时期一直 稳定。按:冠心病属中医真心病,厥心痛,心痹等范畴。“胸痹” 之称,来自《金匮要略》 ,“阳微阴弦”是其特征,阳微者胸 阳不振,阴弦者阴邪偏盛,本虚标实之病。本虚者泛指心气 不足心阳不振,心胸失宣,标实者,内涵痰湿,瘀血,寒邪 水饮等,本案宗其意而广用之。 案五、急性心肌梗塞(真心痛)张× ,男,58 岁。 ×初诊:1981 年 9 月 24 日。主诉:心前区疼痛伴胸闷一周。病史:一周来心前区疼痛,胸闷少畅,痰多,夜寐少安。舌脉:舌苔薄腻,脉弦细滑。检查:EKG 示急性心肌梗塞。辨证:痰湿内阻,心气失宣,营血运行不利。诊断:急性心肌梗塞 (西医) 。真心痛 (中医) 。治法:养血调营,兼化痰湿。 方药:孩儿参 9g丹参 15g 桃仁 9g 全瓜蒌 5g(切) 薤白头 9g 制半夏 5g 炒陈皮 5g 枳壳 9g 竹茹 5g 炙远志 3g 淮小麦 30g 生香附 9g 赤芍、白芍(各)9g 清炙甘草 3g 朱茯神 9g 夜交 30g 香谷芽 12g 5 帖二诊:9 月 29 日。药后心前区疼痛已减,仍感胸闷,痰出较 畅,精神好转,脉细弦滑,苔薄白腻,质红,前法续进。处方:上方去制半夏,炒陈皮。随访:守方服用,症情稳定,胸闷心前区疼痛逐渐好转。按:真心痛出于《黄帝内经》其曰:“真心痛,手足青至 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 《金匮要略?胸痹心痛? 短气病篇》云:“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栝蒌薤白半夏汤 主之。”本案为真心痛之轻者,胸痹之类证,痰瘀交互,心 气不得通达;故以瓜蒌薤白合温胆化痰通达,丹参、桃仁、 赤芍、白芍活血通络为主佐以养心安神治之。 案六、高脂血症(痰饮)陈× ,女,61 岁。 ×初诊:1981 年 7 月 8 日。主诉:胸闷,胁痛伴高血脂二年余。病史:患者于近两年来自感胸闷乏力,喜叹息,右胁胀痛 不适,胃纳一般。查血脂:胆固醇 325mg%,甘油三脂 650mg%, 脂蛋白 1170mg%, β 肝功能: T.T.T.10.9u。 T.F.T.(+), 肾功能:尿素氮:22mg%,EKG 示窦房阻滞、文氏现象。 形体较胖,体重 65kg。舌脉:苔薄腻,舌质略暗,脉细弦滑。诊断:高脂血症,冠心病 (西医) 。痰饮 中医。治法:除湿化痰,理气通络。 方药:党参 9g 丹参 9g 白术 9g 茯苓 9g 水炙甘草 3g 制半夏 6g 炒陈皮 6g 广木香 3g 生香附 9g 炒枳壳 9g 泽泻 15g 芒硝粉 5g(冲) 炒六曲 9g 14 帖二诊:7 月 22 日。药后胸闷见减,右胁胀痛亦轻,胃内二便 正常,脉细滑,苔薄腻,上法再进。处方:上方加荷叶 9g 14 帖随访:坚持服药 4 月余,自觉症状消失,寐食均安。11 月 30 日 普 查 : 胆 固 醇 200mg%, 甘 油 三 酯 189mg%,β 脂 蛋 白 770mg%。肝肾功能已在正常范围。EKG 检查亦有所好转。 体重减轻为 62kg。以后停药观察数月后复查血脂仍较平衡, 未见明显回升。按:高脂血症及肥胖是冠心病等的危险因子。本病内因脾 胃虚弱,气机失调,外因嗜食肥甘,摄过多,互为因果,运 化功能失司,于是痰湿瘀浊内停,脂质沉积乃成。现宗“痰 之化无不在脾”之旨,立足于健脾理气,除湿化痰。脾运得 健,痰浊自蠲。以香砂六君子丸及指迷茯苓丸为主,少佐丹 参活血通滞,在临床上取得较好效果。而且由于从本图治, 改善脂质代谢,因此作用比较稳定。 案七、高血压病(眩晕)虞× ,男,61 岁。 ×初诊:1984 年 12 月 31 日。主诉:眩晕,心悸加重 1 周。病史:素有高血压、冠心病等病史。1 周来头晕,目眩, 心悸,寐差,平素大便略干,偶有衄血。舌脉:苔薄腻,脉细弦。检查:血压 170/100mmHg。辨证:肝阳偏亢,心神少宁。诊断:高血压病,冠心病 (西医) 。眩晕,心悸 (中医) 。治法:平肝潜阳,养心安神 方药:丹参 9g 赤芍、白芍(各)9g 水炙甘草 3g 罗布麻 叶 15g(后下) 炒黄芩 9g 钩藤 9g(后下) 白蒺藜 9g 生石决 明 15g(先煎) 水炙远志 3g 炒滁菊花 9g 淮小麦 30g 生香 附 9g 广郁金 9g 香谷芽 12g 14 帖二诊:1985 年 1 月 14 日。药后头晕,心悸略平,血压 150/90mmHg,近日略有鼻衄,脉细弦,苔薄腻,前法加减。处方:丹参 9g仙鹤草 30g 赤芍、白芍(各)9g 水炙甘草3g 罗布麻叶 15g(后下) 苦参片 9g 钩藤 9g(后下) 生石决 明 15g(先煎) 白蒺藜 9g 水炙远志 3g 炒藕节 15g 炒滁菊 花 9g 淮小麦 30g 广郁金 9g 生香附 9g 香谷芽 12g 白茅 根 15g(去芯) 14 帖随访:药后衄血即止,诸症均平,乃减仙鹤草、 干藕节等继续 服药巩固治疗。病情一直稳定。按:高血压的治疗以中医认识主要应协调其阴阳,阴阳平 衡则升降有度。临床上辨证以肝阳上亢为最多见,故平肝镇 潜是治高血压常法。本例兼有大便干结,衄血,火热上冲之 征明显,故尚应配合黄芩、滁菊、罗布麻叶以清肝降火。则 肝阳平,热气退,衄血安,眩晕宁,血压亦趋向正常。案八、肺心脑病(痰迷心窍)陶× ,女,63 岁。 ×初诊:1981 年 1 月 22 日。主诉:咳嗽气促加剧一周,神志欠清 2 天。病史:有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病各 20 余年,每值冬季, 咳喘反复发作, 近周来咳嗽胸闷气促加剧, 前天因神志不清, 口唇紫绀收住入院,请中医会诊。舌脉:舌体短缩,质紫暗,苔黄干燥,脉细滑带数。检查: 神志朦胧, 面色暗滞, 口唇及指甲略紫, 精神恍惚, 时有谵语,喉间痰声漉漉,咳嗽气粗,左下肺闻及湿罗音。辨证:年逾花甲,心肺素亏,痰湿瘀热交阻,蒙闭包络, 津液受烁。 诊断: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脑病 (西医) 。咳嗽,痰迷心窍 (中医) 。治法:清热护津,豁痰开窍,清心醒脑。方药:南沙参 12g 川石斛 12g 水炙桑白皮 15g 干菖蒲 9g 水炙远志 5g 广郁金 9g 天竺黄 5g 陈胆星 3g 竹叶卷 心 30 针 连翘心 9g 银花 12g 川贝末 3g 冲入。另;万氏牛 黄清心丸 1 粒(化服) 2 剂,浓煎一汁,鼻饲。二诊:1 月 24 日,T38.2℃。前投清心豁痰,开窍醒神之 剂,神志尚清,呼之能应,身热头痛,但精神萎靡,嗜睡, 口渴引饮,咳嗽较减,气促稍平,脉细滑而数,伸舌已能出 关,舌质暗红,少润,痰热内蒙,肺阴受烁,津液耗伤,治 拟上法出入。处方: 鲜生地 30g 鲜石斛 30g 炒赤芍 15g 炒丹皮 9g 干 菖蒲 9g 炙远志 5g 广郁金 9g 天竺黄 5g 陈胆星 3g 水炙 桑白皮 15g 连翘心 9g 竹叶卷心 30 针,另:万氏牛黄清心 丸 1 粒(化服),3 剂,浓煎一汁。 随访:患者服上方 3 剂后,热退神清,神萎、咳嗽气促已缓, 口唇紫绀好转,口渴引饮,头痛偶作,再以原方去牛黄清心丸, 加强清营泄热,豁痰清心,养阴生津,调治 2 旬,病情好转而出 院。按:患者入院时病情危重,证属邪热挟痰,蒙闭心窍。 盖心主 神明,邪热入侵,包络代之受病,而见神昏谵语等症,正如叶天 士在《外感温热篇》中指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在治法上又云:“……包络受病 也,宜犀角鲜生地连翘郁金石菖等,延之数日,或平素心虚有痰, 外热一陷,里络就闭,非菖蒲郁金等所能开,须用牛黄丸、至宝 丹之类以开其闭,恐其昏厥为痉也。”故选用清心凉营,豁痰开 窍之法,急以透达邪热,不使内陷,同时清化痰热,以醒脑开窍, 因里热炽盛,阴液受烁,故须护养津液,乃宗治温病须“刻刻顾 其津液”之训。方中合沙参、石斛、菖蒲、郁金、连翘、竹 叶、万氏牛黄清心丸等于一炉,二诊之后,见效甚速,化险为 夷,为治疗热病重症之范例。 案九、过敏性哮喘(哮喘)汪× ,女,29 岁。 ×初诊:1985 年 1 月 29 日。主诉:咳嗽气急半月余。病史:哮喘宿疾 10 余载,每值冬季易发,近因感受外邪,咳 嗽痰多,夜间喉间痰鸣,不能平卧,甚则气急胸闷,张口抬肩。舌脉:舌质偏红,苔薄黄,脉细。检查:两肺闻及散在哮鸣音。辨证:外邪犯肺,痰热恋肺,肺气肃降无权。诊断:过敏性哮喘 (西医) 。哮喘 (中医) 。治法:泻肺化痰,降气平喘。 方药:水炙麻黄 6g 水炙苏子 6g 葶苈子 6g 甜杏仁 9g 生甘草 3g 赤芍、白芍(各)9g 旋覆花 9g(包) 海浮石 15g 炙防风 9g 大地龙 9g 香谷芽 12g 7帖二诊:2 月 1 日。咳嗽较减,夜间喘息尚平,已能平卧, 痰出已少,精神疲乏,脉细,苔薄黄,痰热较化,肺气得降, 行清肃之令,再拟前法出入,予以巩固。处方:水炙麻黄 6g 甜杏仁 9g 旋覆花 9g(包) 海浮石 15g 生甘草 3g 炙防风 9g 黄芩 9g 大地龙 9g 生白术 9g 香谷芽 12g 14 帖随访:患者坚持服药 1 年余,哮喘基本控制,缓解期方中 加入太子参、 补骨脂、 紫石英等, 第二年冬季哮喘未见发作。按:哮喘须辨虚实, 《景岳全书》 :“盖实喘者有邪,邪气 实也,虚喘者无邪,元气虚也,实喘者,气长而有余,虚喘 者,气短而不续……”,本病较难根治,临床上未发时以扶 正为主,既发时以攻邪为主,对虚实挟杂之证,须掌握轻重 缓急,虚实兼顾。本案患者,哮喘夙疾十余载,本次因感邪 而诱发,故初诊治疗重在祛邪,尤以化痰平喘为要,选用麻 黄、葶苈子、杏仁、苏子、旋覆花、海浮石等泻肺清热,降 气平喘,药后喘平痰少,予以巩固治疗,在缓解期,即以扶 正为主,选方中增入太子参、补骨脂、紫石英、五味子等, 补肾纳气,健脾扶正以标本兼治,而哮喘顽疾渐得控制。 案十、慢性浅表性胃炎(胃脘痛)徐× ,女,26 岁。 ×初诊:1981 年 8 月 31 日。主诉:胃脘胀痛 2 年。病史:胃痛史 2 年余。平素饮食不节,饥饱失常,时感胃脘 隐痛,食后腹胀,嘈杂灼热,嗳气频频, 泛恶口干,形瘦乏力,面色 少华。经查胃镜,并作病理检查。拟诊重度慢性浅表性胃炎。舌脉:苔薄、舌质红、脉细。辨证:郁热伤阴,胃失和降。诊断:慢性浅表性胃炎 (西医) 。胃脘痛 (中医) 。治法:清热养阴,和胃降逆。 。 方药: 南沙参 9g 川石斛 12g 炒赤芍、 白芍 (各) 9g 铁 树叶 30g 平地木 15g 旋覆花 9g(包) 代赭石 15g(先煎) 制 香附 9g 八月札 15g 大腹皮 15g 九香虫 5g 炒山楂、六曲 (各)9g 佛手片 5g 随访:上方随证加减服至一月余,脘痛消失,仅感胀满不适,至四月后诸恙均平,面色转红润,体 重亦增,纳谷较馨,复查胃镜,病理报告炎症明显减轻,转 为中、轻度。改服清胃冲剂,以资恐固。按:慢性胃炎,祖国医学见于“胃脘痛”,“腹胀”等门。因 热致病,历代医家早有论说,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指出: “少阳之胜,热客于胃”。 《张聿青医案》中记载:“木郁土中, 中脘作痛胃脘之间时有烘热之象,脉细关弦,肝经之气火冲 侮胃土。”今观本病多由木郁化火横逆犯胃所致。治疗当以 调气清热和胃为主。病者平素饮食不节,伤及脾胃,土虚木 乘而致胃痛,气郁化火则胃脘灼热,口干欲饮,胃阴受烁故 舌红,治拟清热养阴和胃为主。方中铁树叶、平地木以清泄 胃热,沙参、石斛养阴和胃,参以香附、八月札、旋覆花、 代赭石疏肝解郁,和胃降逆。铁树叶性凉味甘, 《本草纲目 拾遗》谓本品“平肝,统治一切肝气痛”,又谓“治一切心胃 及气痛。”《中药大辞典》以为“攻能散瘀”。平土木,又名 紫金牛。 性味苦平, 能治“心胃气痛”。 二味相配,可平肝理气, 清热和胃,对于脘痛灼热,病理炎症之改善,常获显效。 案十一、慢性萎缩性胃炎(胃脘痛)冯× ,女,59 岁。 ×初诊:1983 年 11 月 30 日。主诉:脘痛反复发作,近日加剧。病史:胃病十余年,胃脘隐痛,缠绵不愈,口苦,嗳气频 作,纳谷呆滞。舌脉:舌质红,苔薄腻。检查:中上腹轻度压痛,1983 年 11 月 17 日曾在× 医院 × 作胃镜检查发现胃窦大弯侧有一黄豆大小息肉,当即电灼。 胃窦粘膜粗糙,呈细颗粒状增生,胃体粘膜较薄,见粘膜下 网状血管和静脉显现。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辨证:肝失条达而气郁,胃失和降而气逆,久病入络而瘀 阻,证属肝胃不和,兼挟瘀热。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 (西医) 。 胃脘痛 (中医) 。治法:调肝和胃,清化瘀热。方药:软柴胡 6g 炒黄芩 9g 生白术 9g 赤芍、白芍 (各 )9g 清 炙 甘草 3g 铁 树 叶 15g 平 土 木 15g 八 月 札 15g 旋覆花 9g(包) 代赭石 15g 香附 9g 佛手片 6g 炒枳 壳 6g 半枝莲 30g 炙乌梅 5g 白花蛇舌草 30g 香谷芽 12g 14 帖二诊: 1984 年 8 月 16 日。 胃脘胀满隐痛已减, 嗳气亦平, 纳谷增进,但食后二小时有嘈杂感,脉细弦,舌苔薄,肝胃 渐调,脾弱气虚,再予疏肝和胃,健脾安中。处方: 软柴胡 6g 炒黄芩 9g 生白术 9g 淮山药 9g 香扁 豆 9g 制香附 9g 赤芍、白芍(各)9g 清炙甘草 3g 铁树叶 15g 平土木 15g 八月札 15g 佛手片 6g 炒枳壳 6g 白花蛇 舌草 30g 香谷芽 12g 14 帖随访:患者坚持服药一年,胃脘胀痛大减,唯饮食不慎时 仍稍有胀痛, 平时食纳已馨, 精神亦振, 1984 年 12 月 6 日× × 医院胃镜复查诊断为浅表性胃窦炎、萎缩性胃体炎。症状缓 解,胃镜及粘膜病理变化均见好转。按: 《杂病源流犀烛》曰:“胃痛,邪干胃脘病也……惟肝 气相乘为尤甚,以木性暴且正 g 也”。从本例临床表现的脘 痛,胀满、口苦、嗳气等症状分析,均属肝胆郁热犯胃,久 痛入络之征,故取四逆散合旋覆代赭石汤疏肝和胃,升降并 调,再增入黄芩、赤芍、平地木、白花蛇舌草清热消肿,活 血化瘀。尝见《本草纲目拾遗》载铁树叶有“平肝,统治一 切肝气痛”的功能,因默志之,并常采用以配芍药,甘草, 治肝气相乘而引起的胃脘疼痛,颇获灵验,赵氏之说,洵不 诬也。 案十二、慢性萎缩性胃炎伴重度肠化(胃痞)周× ,女,38 岁。 ×初诊:1991 年 5 月 21 日。主诉:胃脘胀满伴嗳气,嘈杂。病史:萎缩性胃炎病史 2 年,反复中脘胀满,食后更甚, 嗳气无泛酸,嘈杂便溏,口干引饮。舌脉:舌质红少润,苔少,脉细。检查:胃镜示:浅表性胃炎,病理示:中度萎缩性胃炎, 重度肠化。血抗 HP 抗体阳性,HP 涂片阳性,HP 快速试验 阳性。辨证:肝胃不和,气滞热郁,脾气虚弱,胃阴受烁。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伴重度肠化 (西医) 。胃痞 (中医) 。 治法:调肝和胃,理气清热,益阴健脾。方药: 川石斛 9g 炒山药 9g 香扁豆 9g 炒白术 9g 赤芍、 白芍(各)9g 水炙甘草 3g 连翘 9g 黄芩 9g 八月札 15g 玉 蝴蝶 5g 炒枳壳 9g 徐长卿 15g 白花蛇舌草 30g 白英 15g 香谷芽 12g 30 帖二诊:91 年 7 月 24 日。胃脘胀满较减,嗳气,嘈杂,便 形不实,胃纳较馨,舌红润,台薄黄,脉细,再拟前法加减。处方:川石斛 9g 炒山药 9g 香扁豆 9g 赤芍、白芍 (各)9g 水炙甘草 3g 连翘 9g 炒黄芩 9g 旋覆花 9g(包) 代 赭石 30g 八月札 15g 玉蝴蝶 5g 徐长卿 15g 白花蛇舌草 30g 白英 15g 荷叶炭 9g 香谷芽 12g另:保和片,每日 3 次,每次 3 片。随访:患者服药 3 月余,临床症状消失,体重略增,大便 尚调,于 9 月初胃镜复查:胃窦炎、萎缩性胃炎,病理:轻 度萎缩性胃炎,HP 涂片阴性,HP 快速试验阴性,血 HP 抗 体阴性。疗效显著。继续巩固治疗数月,嘱注意饮食调摄。 按: 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慢性胃炎的发病密切相关, 本 案治疗前 HP 检查均为阳性,经治疗数月后,不仅临床症状 明显改善,复查 HP 涂片,培养及血清 HP 抗体,均已转阴, 说明本方立足于清热理气,疏调肝胃,健脾养阴,不仅使脾 胃功能得到协调恢复,同时具有清除幽门螺杆菌作用,方中 黄芩、甘草、旋覆花经实验证实对 HP 有体外抑菌作用,可 见,清除 HP 是控制胃粘膜炎症活动,使腺体恢复,肠化逆 转的重要环节,也为运用中药清除 HP 的进一步研究,开拓 了思路。 案十三、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合并上消化道出血(便血)戚× ,男,40 岁。 ×初诊:1990 年 3 月 6 日。主诉:黑便二天,中脘隐痛。病史: 有胃痛病史多年, 平时喜食辛辣, 近周来中脘隐痛, 食后则舒,泛吐酸水,昨起大便色黑,如柏油状(二次),口 苦口臭。精神疲乏。舌脉:苔黄腻,舌红,脉弦滑。检查:面色少华,BP 106/70mmHg,大便隐血试验(阳性 ++),胃镜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辨证:胃中积热,络损血溢。诊断: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合并上消化道出血 (西医) 。便血 (中医) 。 治法:清胃泻火,凉营止血,和胃安中。方药: 炒白术 9g 炒黄芩 9g 川黄连 5g 黑山栀 9g 白芨 片 9g 仙鹤草 30g 侧柏叶 9g 槐花炭 15g 白芍 9g 炙甘草 3g 煅瓦楞 15g 炙白螺丝壳 15g 凤凰衣 6g 炒山楂、六曲 (各)9g 香谷芽 12g 3帖另:参三七粉 4g(分吞)嘱:进流汁饮食,如黑便不止,可来院急诊。随访:患者遵医嘱,服药 3 剂,大便呈褐色(糊状),每日 1 次,复查大便隐血(+);续服 3 剂,大便色已转黄,大便隐 血试验转阴。按: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并发上消化道出血,在临床颇为多 见,中医辨证尚属“血证?便血”范畴,虽有远血、近血之分, 关键辨其寒热虚实。本案患者因过食辛辣,热郁日久,灼伤 胃络,络损则血不循经而外溢,血入肠道,随糟粕而下,使 大便色黑。凡见出血之证,止血当为首务,故选仙鹤草、白 芨片、侧柏叶等凉营止血,然而动血之因是由于火热之过, 故清胃泻火以治其本,选用黄连、黄芩、山栀清热泻火,再 辅助瓦楞、螺丝壳止酸以和胃;白芍、甘草敛以缓急;三七 粉祛瘀止血。众药相伍,使热清火降,瘀祛新生,血循经而 行,故止血之功甚速矣。 案十四、肠功能紊乱李× ,男,40 岁。 ×初诊:1991 年 2 月 19 日。主诉:大便溏泄,腹部阵痛。病史:大便溏泄已久,每多腹痛阵作,泻后痛减,偶有粘 冻便,日行 2-3 次,形瘦,纳呆。舌脉:舌苔薄腻,脉弦细。检查:大便常规无异常,大便培养阴性,钡灌肠摄片无异 常。辨证:木旺侮土,胃肠不和,运化失司。诊断:肠功能紊乱 (西医) 。泄泻 (中医) 。 治法:抑肝扶脾,健脾助运以和肠胃。方药: 炒白术 9g 炒白芍 9g 防风炭 9g 炒陈皮 6g 炙甘 草 3g 蚂蚁草 30g 炮姜炭 6g 黄芩炭 9g 炒山药 9g 煨木 香 9g 台乌药 9g 炒山楂、六曲(各)9g 香谷芽 12g随访:患者以上方加减治疗半月余,大便次减,日行 1~ 2 次,便形较结,腹痛基本缓解,注意情志调摄,节制饮食, 治疗 2 个月后,泻止痛缓,胃纳渐增。按:泄泻之因甚多,或虚或实,或寒或热,本案为肝旺脾 虚,木郁乘脾,以致肝脾不协,脾湿不运,腹痛便溏,泄泻 反复不已。据《医方考》曰:“泻责之脾,痛责之肝,肝责 之实,脾责之虚,脾虚肝实,故令痛泻。”故治疗宜抑肝扶 脾之法,痛泻要方加味,方中白术健脾燥湿,白芍敛肝兼能 缓急,陈皮化湿和中,疏理气机,防风味辛性温归肝入脾, 助术、芍以理肝舒脾能散气滞,又取其“风能胜湿”之意,炒 炭成性,益增止泻之功。此外,黄芩配炮姜,寒温并用,白 术伍楂曲,消补相参。药后湿化脾运,气调肝达,痛泻止矣。 案十五、阻塞性黄疸(黄疸)徐× ,男,62 岁。初诊:1981 年 1 月 16 日。主诉:身黄,目黄二月余。病史:患者以往无肝、胆病史,近 2 月来,右上腹略感胀 满,继之面目及全身肌肤黄染,日渐加深,溲赤如红茶,皮 肤搔痒,大便呈绿色,无发热,外科确诊为阻塞性黄疸,常 州来沪就诊。舌脉:舌苔黄腻,质暗红,脉弦。检查:中上腹及右上腹略有压痛,未及肿块,面目及全身 肌肤黄染,小溲黄赤。肝功能检查:SGPT86u、AKP132u、 SB'5.2mg、SB7.2mg。 辨证:肝胆湿热蕴结。诊断:黄疸待查(阻塞性黄疸) (西医) 。黄疸 (中医) 。 治法:清化湿热,利胆退黄。方药: 绵茵陈 30g(后下) 山栀 9g 炒黄芩 9g 柴胡 9g 金 钱草 30g 广郁金 9g 鸡骨草 15g 赤茯苓、猪苓 9g(各) 制 香附 9g 香谷芽 12g 青宁丸 9g(包) 赤芍、白芍(各)9g随访:服 7 剂后,大便日行 2~3 次,黄疸未见加深,右 上腹胀满亦减,舌苔黄腻较化。1 月 30 日复诊时,肌肤及巩 膜黄染明显消退, 皮肤搔痒已止, 小溲色淡, 大便日行 2 次, 色已转黄。复查肝功能:SGPT45u,AKP40u,SB'2mg, SB3.3mg。肝扫描已排除恶性病变,因病情好转,回当地继 续治疗。按:患者面目肌肤黄染,症属“黄疸”, 《景岳全书?黄疸》 : “盖胆伤则胆气败而胆液泄,故为此证”,明确了黄疸的发病 与胆汁外泄相关。此证乃肝胆瘀热挟湿交阻,木郁而不达, 肝胆互为表里,胆依附于肝,胆液不循常道,泛滥于肌肤所 致。治疗以茵陈蒿汤加味,清化湿热,疏利胆胆。茵陈、山 栀合金钱草、鸡骨草倍增利胆退黄之功;青宁丸即大黄炮制 而成,下而不猛,配赤芍泻血分瘀热,伍赤猪苓淡渗利湿, 使湿热从二便分利,肝胆郁热渐清,小溲由黄赤转清长,胆 汁循道不得外泄,则肌肤黄染,皮肤搔痒亦渐消退,本案治 疗半个月,虽黄疸尚未退尽,从病情及实验室检查分析,病 已愈大半。 案十六、胆石症(胁痛)陆× ,女,56 岁。 ×初诊:1985 年 7 月 29 日。主诉:右上腹胀满疼痛。病史:近来右上腹胀满疼痛,牵掣不舒,口苦,曾在外院 检查,诊断为“胆囊炎,胆石症”。舌脉:舌苔根部薄黄腻,脉细。辨证:肝胆湿热壅结。诊断:胆囊炎,胆石症 (西医) 。胁痛 (中医) 。治法:疏泄肝胆,清化湿热。方药: 软柴胡 6g 炒黄芩 9g 广郁金 9g 炙延胡索 9g 川 楝子 9g 八月札 15g 青皮、陈皮 6g(各) 炒枳壳 6g 赤芍、 白芍(各)9g 水炙甘草 3g 制香附 9g 连翘 9g 炙鸡内金 6g 金钱草 30g 海金砂 9g(包) 香谷芽 12g 14 帖随访:服药二周症状消失自行停药。86 年 7 月再次胁痛 发作,仍予上方,药后症状又较快缓解。87 年 5 月又一次症 状加重,再服上药,症状消失后,嘱服用成药金胆片、保和 片巩固治疗。按:胆囊炎,胆石症之治疗目前大同小异。大同者病机认 识一致,治疗原则类同。小异者用药习惯各有所长。现体会 除常用的三金(金钱草、郁金、鸡内金)外,海金砂亦是利胆 排石良药。方中配合应用疗效良好。 案十七、慢性肝炎(胁痛)方× ,男,26 岁。初诊:1979 年 8 月 22 日。主诉:反复肝区隐痛、乏力。病史:二年来曾反复三次慢性迁延性肝炎出现急性活动, 现 SGPT 正常,但感肝区疼痛,神疲乏力,略有衄血,大便 带溏。舌脉:苔白腻,脉濡细。检查:HBsAg(+),T.T.T.9u,Zn.T.T.15u,T.F.T.(+++), SB(-)。辨证:肝脾不调,气机失和。诊断:慢性肝炎 (西医) 。胁痛 (中医) 。 治法:调肝健脾。方药: 丹参 9g 生白术 9g 炒白芍 9g 清炙甘草 3g 生米 仁 12g 广郁金 9g 岗稔根 15g 平地木 15g 青皮、陈皮 5g(各 ) 仙 鹤 草 30g 八 月 札 15g 炙 延 胡 索 9g 川 楝 子 9g 半枝莲 15g 白花蛇舌草 30g 炒山楂、 六曲(各)9g 香谷 芽 12g 逍遥丸 9g(包) 30 帖二诊:9 月 26 日。肝区略感胀痛,大便有时溏薄,鼻衄 已止,脉濡细,苔薄白腻,仍拟调理肝脾。处方:上方去仙鹤草,川楝子,加炒山药 9g。随访:服药二月余,肝区疼痛,便溏明显好转,复查肝功 能:T.T.T.6u,T.F.T.(+),ZnT.T.13u,SGPT.40u 以下。按: 景岳云: “内伤胁痛十尽八、 外感胁痛间或有之。 九, ” 但现在随着疾病谱的变化,认识当不断更新。慢性迁延性肝 炎或慢性活动性肝炎为临床常见病。本病亦常以胁痛为主要 表现,探讨其病因乃由疫毒与湿热交感所致。进一步导致肝 脾失和,气血郁滞。所以治疗时疏肝健脾当兼清湿热,解疫 毒才能取得较好效果。 案十八、肝硬化腹水(臌胀)薛× ,男,24 岁。 ×初诊:1981 年 2 月 9 日。主诉:脘腹胀满,黄疸进行性加深半个月。病史:慢性肝炎,肝硬化病史多年,近半月来出现腹水, 黄疸进行性加深,腹部胀满,进一步出现肝昏迷而入院,经 抢救,现神志虽清,面目身黄,脘腹胀满疼痛,小溲欠利, 腹部膨隆,形体消瘦,口唇干燥。舌脉:舌质红,苔黄,脉弦数。检查:巩膜肌肤黄染,腹部膨满,有移动性浊音。辨证:肝经湿热壅阻,气机失调,疏泄失司。诊断:肝硬化腹水、黄疸、脾亢 (西医) 。臌胀,黄疸 (中医) 。 治法:清肝泄热,理气行水。方药: 茵陈 15g 金钱草 30g 鸡骨草 30g 炒赤芍 15g 炒 丹皮 9g 大腹皮 9g 炒枳壳 9g 赤茯苓、猪苓(各)9g 广郁 金 9g 炙远志 5g 八月札 15g 腹水草 15g 10 帖另:陈葫芦 30g,陈麦柴 30g,冬瓜皮 15g 三味煎汤代水 以煎药。二诊:2 月 19 日。黄疸未见加深,左胁疼痛,面色晦暗, 腹胀溲少,大便泄泻稀水,脉细滑数,苔薄黄腻。肝肾阴虚, 三焦气化失调,仍拟清泄调肝而化水湿。处方: 茵陈 30g 金钱草 30g 海金砂藤 30g 生牡蛎 30g(先 煎) 平地木 15g 大腹皮 9g 广木香 9g 生白术 9g 赤茯苓、 猪苓(各)9g 泽泻 15g 广郁金 9g 八月札 15g 炒山楂、六 曲(各)9g 香谷芽 12g 20 帖另:陈葫芦 30g,陈麦柴 30g,萱草根 30g 三味煎汤代水 以煎药。 三诊:3 月 12 日。神志尚清,鼻衄较少,但黄疸未见减 退,萎靡无力,上肢震颤,腹胀膨满,两胁隐痛,溲便均少, 脉弦滑数,苔黄腻,边红,湿热熏蒸,肝胆络脉瘀滞,三焦 气化不利,正虚邪实,再拟清泄湿热,利水退黄,仍防昏迷 之变。处方: 茵陈 30g 金钱草 30g 八月札 15g 炒赤芍 15g 炒 丹皮 9g 赤茯苓、猪苓(各)9g 葶苈子 9g 大腹皮、大腹子 (各)9g 广木香 9g 广郁金 9g 炒黄芩 9g 水炙远志 3g 泽 泻 15g 干荷叶 9g 生蒲黄 9g(包) 绛巩丸 9g(包) 牛黄清心 丸一粒(吞) 7帖另:陈葫芦 30g,陈麦柴 30g,半枝莲 15g 三味煎汤代水 以煎药。随访: 住院治疗一月余, 病情有所改善, 神志清晰, 黄疸、 腹水有所改善,但尚未稳定,三月下旬自动出院。按: 臌胀属中医内科“风、 痨、 臌、 膈”四大难治痼疾之一。 此时湿、热、毒,气、血、水胶结在一起,而肝、脾、肾俱 损。本虚标实,症情错杂。治疗时宜参照病因,结合症情、 病程以及体质之迥异而分别对待之。本案已是肝脏损害之晚 期,随时有生命之虞。从理气行水化瘀解毒着手,使病情暂 时获得缓解。 尚须修身养性, 注意生活忌宜, 或可带病延年。 案十九、慢性肾炎(水肿)黄× ,男,49 岁。 ×初诊:1982 年 3 月 20 日。主诉:慢性肾炎史 3 年,发现高血压 2 个月。病史:3 年前发现患慢性肾炎,浮肿时退时现,尿常规检 查:蛋白波动在++-+++之间。最近二个月来血压偏高,服药 未曾获效而来诊。刻下面色 huang 白,头晕胀痛,两足踝部 浮肿,精神疲乏,腰脊酸痛,夜寐少安。舌脉:舌苔薄黄腻,质淡红,脉弦滑。检查:血压 170/105mmHg,尿常规:蛋白(++),颗粒管 型少许。辨证:湿热久羁,脾肾气阴亏损,血虚失养,肝木浮阳上 扰。诊断:慢性肾炎,继发性高血压 (西医) 。 眩晕,水肿 (中医) 。治法:健脾化湿,补肾清热,养血柔肝。方药:苍术、白术(各)9g 生黄芪 15g 炒生地 12g 炒当 归身 9g 生白芍 9g 枸杞子 9g 制首乌 9g 炒山药 9g 炒杜 仲 9g 炒滁菊花 9g 生石决明 30g(先煎) 米仁根 30g 石苇 15g 大蓟根 30g 茯苓皮 15g 泽泻 15g随访:调治经年,浮肿消退,血压:150/95mmHg,尿蛋 白微量或(+),症情平稳,间断服药。按:慢性肾小球肾炎高血压型的预后是较差的。容易导致 肾功能衰竭。控制血压是治疗的重要一。现时临床上一般配 合西药降压。而益肾平肝的治疗对症状的改善以及降压的稳 定有较好的作用。 案二十、慢性肾功能衰竭(关格)陈× ,男,62 岁 ×初诊:1980 年 1 月 31 日。主诉:发现尿多四年,一个月来头晕,恶心,浮肿。病史:患者四年来发现尿次尿量较多,未予重视。二年前 发现高血压。78 年底因头晕加重,腰酸,心悸,面色苍白而 检查, 发现肾功能不全。 在外院治疗。 今年初症状再次加重, 头晕,下肢轻度浮肿,恶心呕吐,腰酸痛,心悸,气短乏力 而入院。 入院后病情继续发展, 肾功能继续恶化, 出现昏沉、 嗜睡而请会诊。舌脉:舌苔薄黄少润,质偏淡,脉虚弦。检查: 血压: 200/96mmHg, 血色素 4.5g, 血肌酐 11.2mg%, 血尿素氮 140mg%。辨证:脾肾两亏,气血暗耗,湿浊内停,胃失和降。 诊断:慢性肾炎、慢性肾功能衰竭、肾性贫血、肾性高血 压 (西医) 。肾衰,关格 (中医) 。治法:益气养营,祛湿化浊,清热开窍。方药:炒白术 9g 丹参 9g 黑大豆 30g 赤芍、白芍 (各)9g 川黄连 3g 制半夏 5g 炒陈皮 5g 炒竹茹 5g 炒枳 壳 5g 米仁根 30g 晚蚕砂 9g(包) 六月雪 30g 徐长卿 15g 香谷芽 12g 罗布麻叶 15g(后下) 7帖二诊:2 月 7 日。泛恶已减,口苦,口气秽浊,嗜睡,脉 虚弦,苔薄黄,质偏淡,脾肾气虚,营血不足,湿浊中阻, 清阳少展,仍守前法。处方:上方减赤芍、白芍,加干菖蒲 9g 水炙远志 5g 帖7三诊:2 月 14 日。面浮,口气秽浊,昏沉嗜睡,口干, 略有泛恶,脉虚弦数,舌苔黄腻,质色转红,少润泽,脾肾 气阴亏损,营血不足,痰热中阻,胃浊上泛,拟益气阴,清 湿热,化痰浊,和胃气。处方:皮尾参 9g(另煎) 丹参 9g 生白术 9g 黑大豆 30g 川黄连 3g 干菖蒲 9g 炙远志 5g 制半夏 5g 炒陈皮 5g 炒竹茹 5g 炒枳壳 5g 六月雪 30g 徐长卿 15g 扦扦活 15g 广郁金 9g 香谷芽 12g 14 帖四诊:2 月 28 日。精神较振,泛恶及口气秽浊均减,胃 纳尚可,溲时尿道隐痛,脉虚弦数,苔厚黄腻,质淡红,脾 肾两虚,气血亏损,三焦气化失调,湿浊中阻,仍拟益气血, 化湿浊。处方:上方去郁金,加苍术 5g 甘草梢 3g 泽泻 12g。随访:患者因不愿透析治疗,而以服用中药为主,辅以中 药灌肠(生牡蛎 30g 生大黄 9g 六月雪 30g 皂荚子 9g 徐长 卿 15g),治疗月余症状逐步减轻,神志好转而出院。在门诊 继续治疗。病情稳定,血色素上升,肌酐、尿素氮有所下降。 直至 1981 年底,因饮食不慎而发作,且合并肺炎未能及时 控制,病情变化而死亡。按: 本案病程迁移已久而成关格重症。 此时脏腑亏损已极, 气营不足。痰湿瘀浊互结阴阳乖乱。现痰浊上蒙心神,已成 险症。故急以化痰开窍,祛湿泄浊以达邪,兼以益气和营顾 本。并配合中药灌肠使病情获得改善。实践体会,本病采用 中药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对延缓肾功能不全的恶化有一定 疗效。 案二十一、尿路结石(石淋)沈× ,男,49 岁。 ×初诊:1981 年 2 月 14 日。主诉:左侧腰痛,呈发作性。病史:有左输尿管结石病史,近来经常腰痛乏力,以左侧 为甚。舌脉:苔薄黄,脉细而滑。检查:静脉肾盂造影示:左输尿管下段结石,左肾积水。 尿常规:红细胞(+)。辨证:肝肾两虚,气化失司。诊断:尿路结石(西医) 。腰痛(中医) 。 治法:益肝肾而助气化。方药:炒生地 9g 赤芍、白芍(各)9g 炒川续断 15g 桑寄 生 15g 茯苓皮 15g 泽泻 15g 制狗脊 15g 生白术 9g 制首 乌 9g 香谷芽 12g 滋肾通关丸 9g(包煎) 21 帖二诊:3 月 10 日。左侧腰酸腰痛略减,乏力,脉细弦, 苔薄黄,治守上法。处方:上方加川萆 xie9g,补骨脂 9g,菟丝子 9g。随访:持续服药半年。9 月 10 日肾绞痛发作一次。9 月 18 日左腰部剧痛后排出结石一粒,呈多角形,黄豆大。以后 诸症均平,尿检亦正常。按: 尿结石而从益肝肾着手, 此增水行舟之意。 古人虽云: “淋无补法”。此乃指下焦湿热炽盛,小溲涩赤热痛之时。尿 结石现时虽常与石淋混为一谈。但此案患者并无“淋”的表 现。反以腰部酸痛乏力为主诉,所以临床不能拘泥,采用扶 正益肝肾,调畅助气化之法,果然取得满意疗效。 案二十二、乳糜血尿(尿血)蔡× ,男,32 岁。 ×初诊:1981 年 3 月 18 日。主诉:小溲混浊带血。病史:乳糜尿病史八年,一般病情稳定,近因劳累而发, 小溲混浊色如米泔,并见带血,腰酸乏力。舌脉:舌苔黄腻,脉濡细。检查:尿乙醚试验阳性。尿常规:红细胞满视野,白细胞 (2-4),蛋白(++)。血找血丝虫阴性。辨证:脾肾两虚,下焦湿热逗留,血络受损。诊断:乳糜血尿(西医) 。尿血、膏淋(中医) 。 治法:健脾益肾而清湿热,佐以宁血。方药:生白术 9g 炒山药 9g 当归炭 9g 仙鹤草 30g 白 芨片 9g 炒川续断 15g 赤芍、白芍(各)9g 乌蔹莓 30g 川 萆 xie15g 莲须 3g 芡实 12g 香谷芽 12g 补中益气丸 9g(包) 21 帖二诊:4 月 11 日。尿血,伴有沉淀,脉细缓,苔薄黄, 仍拟补益脾肾而清湿热。处方:上方加生地炭 9g 煅牡蛎 30g(先煎),减炒川续断。三诊:5 月 9 日。小溲混浊色赤,排尿时有血块排出,无 刺痛,腰酸乏力,脉细缓,苔薄黄,再守上法。处方: 生白术 9g 炒山药 9g 当归炭 9g 生地 9g 仙鹤草 30g 瞿麦 12g 石莲肉 9g 川萆 xie15g 赤石脂 9g 菟丝子 9g 芡实 9g 荠菜花 30g 生甘草梢 3g 炒知母、炒黄柏 (各)9g 三七粉 2g(吞) 琥珀粉 1.5g(吞) 补中益气丸 12g(包)随访:再服 14 帖,血尿止,尿色清。尿常规检查:蛋白 (+),红细胞(4-6)。加米仁根巩固治疗,三个月后尿检基本正 常。乙醚试验转阴性。按:乳糜尿而兼血,此下焦络脉被湿热所伤,故当佐安络 止血之品。 但尿中带血, 特别尿中见血块者, 不可见血止血, 或清热止血,或化瘀止血,或统摄止血,辨证化裁才能起到 好的效果。 案二十三、尿潴留(癃闭)竺× ,女,63 岁。 ×初诊:1983 年 3 月日 3。主诉:小溲癃闭月余。病史:糖尿病史 27 年,今年元月初突然发热,不寐多语, 尿频尿急。十余天后小溲不能自行排出,来我院急诊。查血 白细胞 18100/mm3, 尿白细胞(++~+++), 尿糖(+++~++++), 空腹血糖 340 毫 g%, 诊断为“糖尿病Ⅱ型, 伴植物神经病变, 尿潴留,尿路感染”。给予抗菌素及胰岛素治疗,小溲仍点 滴不出。曾请多科会诊,采用抗菌素膀胱冲洗、膀胱区脉冲 电疗、口服吡啶斯的明、按摩、针灸、暗示疗法等都未见效。 应邀会诊。症见口干舌燥,胸闷心悸,神志虽清,但夜间烦 躁多语,少腹胀满,小溲癃闭。舌脉:舌干绛,脉细滑。辨证:素有消渴宿恙,气阴亏虚已久,新感外邪化热,扰 动心神,阳不化阴,气化不及州都。 诊断:糖尿病Ⅱ型,伴植物神经病变,尿潴留,尿路感染 (西医) 。消渴,癃闭(中医) 。治法:先拟养阴生津,兼清里热而宣气化。方药: 皮尾参 9g(另煎代茶) 鲜生地 30g zhu 麦冬 9g 鲜 石斛 30g 南沙参、北沙参(各)9g 炙远志 3g 广郁金 9g 川 萆 xie9g 9g(包) 泽 泻 12 27 帖 琥 珀 屑 1.5g( 冲 ) 滋肾通关丸二诊:4 月 1 日。诸症均平,小溲仍需通导,脉弦,重按 无力,舌有薄苔,略润,质红转淡。阴液渐复,中气尚虚, 治宜养阴之中参以补中益气。处方:生黄芪 15g 软柴胡 6g 炙升麻 3g 南沙参、北沙 参(各)9g 大麦冬 9g 川石斛 9g 水炙甘草 3g 水炙远志 3g 琥珀屑 1.5g(冲) 泽泻 12g 淡竹叶 9g 香谷芽 12g 滋肾 通关丸 12g(包) 21 帖 三诊:4 月 22 日。小便已能自解,随即拨除导尿管。精 神见振,胃纳亦佳。脉弦,右部仍重按无力舌;舌苔薄,质 淡红。再从补中益气,滋肾通关为治,上方续进。随访:中药治疗五旬,癃闭得愈,其他症状亦逐渐消失而 出院。按:经云:“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 矣。”癃闭之证,有因湿热阻滞,下焦气化失司者;有因无 阴而阳无以化者;有因中虚而溲便为之变者。虚实之辨,不 容忽视。 绝不应见闭即利, 重伤气阴, 气化愈衰则癃闭益甚, 必蹈舍本逐末的误害。本案初诊时表现为一派阴虚液涸之 象,自当急予养阴增液,滋肾清化。药后舌润而质红转淡, 脉来虚弦,乃阴液渐复,中气仍虚,遂合补中益气与滋肾通 关两法于一炉,气阴同补,升降并调。上焦得通,津液得下, 小便自然畅利,这方面的病机转归,需经实践,始能有所领 悟。 案二十四、脑溢血(中风)章× ,女,72 岁。 ×初诊:1991 年 6 月 10 日。主诉:突然昏倒,进行性意识减退伴左侧肢体偏瘫。病史:患者于四周前突然昏倒,随即神志转清,但左侧肢 体不能运动。CT 检查示右侧基底节血肿,给予脱水、止血 等治疗。症情无改善,意识渐差,于 5 月 12 日局麻下行钻 孔血肿引流,并多次以尿激酶冲洗。三天后患者神志转清。 CT 查颅内血肿已消失,但左侧肢体仍偏瘫,语言艰涩,喉 痒痰稠,口干,二便尚调。舌脉:舌质红而光,质胖,脉细弦而滑。检查:6 月 4 日 CT 平扫示右基底节血肿引流术后血肿已 消失,残留长条状低密度影,右基底节腔隙灶,脑室系统较 扩大,查左上下肢肌张力减退,肌力 O° ,左 Babinski 征(+)。辨证:高年气阴亏虚,风中经络,经气痹滞。 诊断:脑溢血,右侧基底节血肿(西医) 。中风(中医) 。治法:益气阴而和络脉,兼佐调营化痰。方药:川石斛 9g 孩儿参 9g 赤芍、白芍(各)9g 炒桑枝 15g 路路通 9g 广郁金 9g 干菖蒲 5g 水炙远志 3g 茯苓 9g 山茱萸肉 9g 炒牛膝 9g 炙僵蚕 9g 陈胆星 3g 香谷芽 12g 17 帖二诊:6 月 28 日。左手指稍能活动,痰稠口干,大便干 结,小溲频数,小腹坠胀,脉细弦带滑,舌干质红,前法加 减。处方:川石斛 9g 孩儿参 9g 南沙参 9g 赤芍、白芍 (各)9g 水炙远志 3g 广郁金 9g 炙僵蚕 9g 竹沥半夏 9g 连翘 9g 银花藤 30g 台乌药 9g 蒲公英 30g 白茅根 30g 全瓜蒌 15g 望江南 9g 炒桑枝 15g 香谷芽 12g随访:服药月余,左侧肢体渐渐能活动,二诊时合并尿路 感染。尿常规检查:白血球(+++),服药后亦逐渐好转,乃 出院门诊继续治疗。按:中风一病有中脏腑、中经络之分,其间神志不清与清 是两者区别的分水岭。中脏腑者常伴有中经络,中经络者亦 可转化为中脏腑。本案突出邪中经络,虚实相兼,气阴亏损 为虚,痰瘀交阻为实,高年体弱为本,经络痹阻为标。益气 阴,化痰瘀,乃标本同治,虚实兼顾也。 案二十五、脑血栓形成(中风)洪× ,男,71 岁。 ×初诊:1983 年 2 月 12 日。主诉:语言障碍,左侧肢体活动不利四天。病史: 素有高血压史。2 月 8 日突然口角歪斜, 舌强难言, 喉间痰声漉漉,左侧肢体活动不利,在急诊观察四天,拟诊 “脑血栓形成”收入病房。舌脉:舌质红,苔黄腻。检查:形体丰盛,神志尚清,血压 190/120 毫米汞柱。左 额皱额运动较右侧差,左鼻唇沟变浅,口角歪斜,左侧肢体 肌力减退,约Ⅳ° ,左下肢引出病理反射。辨证:肝阳化风,兼挟痰瘀交阻,东垣所谓“中血脉则歪 口眼,中腑则肢节废”。是也。诊断:脑血栓形成(西医) 。 中风(中医) 。治法:平肝潜阳,化痰清热,和营通络。方药: 羚羊角粉 0.3g(吞) 生石决明 30g(先煎) 钩藤 9g(后 下) 竹沥半夏 9g 陈皮 6g 陈胆星 3g 水炙远志 3g 干菖蒲 6g 广郁金 9g 炙僵蚕 6g 川芎 6g 炒桑枝 12g 指迷茯苓丸 12g(包煎) 鲜竹沥油一支 3帖另:丹参注射液 10 支加入 5%葡萄糖液 500 毫 g 静脉滴 注,日一次。二诊:2 月 16 日。神志清晰,口角歪斜好转,语言蹇涩, 左手足痿不能动。脉弦滑,苔腻较化。血压 170/104 毫米汞 柱。风阳虽熄,痰瘀难蠲,再守原方,毋需易辙。 9帖三诊:2 月 25 日。叠进平肝潜阳,化痰清热,和营通络 之剂,旋动之风阳已得平静,壅阻之痰热亦获清化,语言尚 利,口角渐正,痰涎日见减少,惟左侧肢体偏枯,脉仍弦滑, 舌苔薄黄,质暗红,显系瘀滞经脉,络气未宣,治宜侧重活 血祛瘀,兼佐平肝化痰。 处方:生石决明 30g(先煎) 钩藤 9g(后下) 丹参 15g 赤 芍、白芍(各)9g 川芎 6g 红花 3g 炒桑枝 12g 茺蔚子 12g 炒白术 9g 茯苓 9g 陈皮 6g 水炙远志 3g 炙僵蚕 6g 广地龙 9g 炒山楂、六曲(各)9g 指迷茯苓丸 9g(包煎)随访:患者住院 19 天。出院时体检:神清,语言尚利, 面瘫纠正,血压 160/96 毫米汞柱,左上,下肢肌力Ⅱ° ,未 引出病理反射。 出院后续服中药调治, 随访二年, 血压稳定, 行动复常。按:中风一证,“乃身中阳气之变动”,因此病势急骤,治 不及时,危在旦夕。然风阳升扰,每挟痰火以为之缓,痰火 壅塞,必致络隧瘀凝,于是舌强音蹇,歪僻不遂。初起宜人 参钩藤饮、涤痰汤及指迷茯苓丸等方意,先予平肝潜阳,化 痰清热;俟症稍缓解,则须活血和营,消除经隧之瘀,风阳 熄,痰火平,营血调,络脉通,则枯者荣,废者起,庶免后 遗之患。本案提示:治病重在辨证,但辨证当审主次,论治 宜分先后,如能指挥若定,常可化验为夷。 案二十六、精神分裂症(躁狂)李× ,女,36 岁。 ×初诊:1986 年 5 月 16 日。主诉:心烦不眠。病史:有精神分裂症病史多年,近来因精神因素,情绪不 稳定,旧病复发,症见胡言乱语,白昼两目畏光,夜间烦躁 不眠,爱席地而坐。举止失度。舌脉:舌苔黄腻,舌质紫暗,脉弦紧。检查:形体消瘦,喜怒无常,答非所问,不能配合。辨证:瘀阻血络,神不守舍。诊断:精神分裂症(西医) 。躁狂(中医) 。 治法:活血化瘀,豁痰醒脑。方药: 全当归 10g 大生地 10g 桃仁 0g 红花 3g 炒枳壳 6g 赤芍 10g 柴胡 6g 炙甘草 3g 川芎 6g 桔梗 5g 炒牛膝 10g 干 菖 蒲 10g 14 帖 炙 远 志 6g 香 谷 芽 12g 磁朱丸9g(吞)随访: 患者服药 2 周后, 渐趋好转, 神志渐清, 并能入睡, 续用本方月余,病情稳定,半年后随访,未见复发。按:盖心主神明,瘀热交阻,心脉失养,脑络失充,故见 心神不定,胡言乱语,举止失度,本病从“瘀”论治,宗王清 任血府逐瘀汤加味而收佳效。方中当归、川芎养血活血,桃 仁、红花行血祛瘀,生地、赤芍清热凉营,柴胡、枳壳理气 宽胸,甘草和中缓急,桔梗引诸药上行,牛膝导积瘀下泄, 全方配伍恰当,行气以活血,化瘀不伤正,深得气血同治, 升降并调,寒温相适,虚实兼顾之旨。再合菖蒲,远志宁心 通窍而醒神,磁朱丸镇心定志而安神,故疗效理为显著。 案二十七、系统性红斑狼疮(痹证)张× ,女,27 岁。初诊:1978 年 8 月 9 日。主诉:低热伴关节酸楚年余。病史:患者于 1977 年在黑龙江因低热,关节酸楚,心悸 气急而在当地医院诊治,经检查发现心包积液,拟诊“结核 性心包炎”予抗痨药治疗,但疗效不明显,于是返沪来我院 诊治,经检查找到狼疮细胞,诊断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目 前仍低热起伏,关节酸楚,神疲乏力,略有心悸,大便日行 二、三次。舌脉:苔黄腻,中剥,脉细。检查:血沉 40mm/lh,狼疮细胞阳性,抗核因子阳性, T.37.4-37.8℃,血压:156/100mmHg,胸片示:心包积液, 心脏扩大。辨证:肾阴亏损,湿热不化,络气失宣。 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西医) 。痹证(中医) 。治法:清热化湿,益肾和络。方药:炒生地 9g 赤芍、白芍(各)9g 茅莓根 30g 土茯苓 15g 生米仁 12g 炒桑枝 15g 功劳叶 9g 独活 9g 白蒺藜 9g 炒滁菊花 9g 炒黄芩 9g 水炙银柴胡 6g 秦艽 9g 川石 斛 9g 香谷芽 12g二诊:10 月 20 日。近半月来低热已净,关节仍酸楚,手 指青冷紫绀,脉细,苔薄腻,拟予和营清热。处方:丹参 9g 赤芍、白芍(各)9g 茺蔚子 9g 茅莓根 30g 秦艽 9g 炒牛膝 9g 炒桑枝 15g 虎杖 15g 金雀根 30g 鬼箭羽 9g 野荞麦根 30g 炒白术 9g 香谷芽 12g 白花 蛇舌草 30g 50 帖三诊:1979 年 1 月 10 日。关节酸楚尚平,低热已净,手 指紫绀,遇寒即发,脉细,舌红,苔薄,治守上法。 处方:上方去野荞麦根加生黄芪 15g 当归 9g随访: 连续治疗半年余, 症情获得改善, 查血沉 29mm/lh, 以后继续中西医结合治疗,病情较稳定。按:本案低热伴关节酸楚已年余,见舌苔黄腻,而中间苔 剥,此湿热不化,阴液已亏之象,久病虚实寒热经常错杂, 先以清热化湿,益肾和络,邪正兼顾,退热蠲痹,数月之后 渐见效验。但天气进入冬令,出现手指青紫,遇寒即发逐渐 加重, 故转而加入黄芪, 当归益气养血和络之品。 辨证细微, 方能丝丝入扣。 案二十八、脂膜炎(恶核)杨× ,男,33 岁。 ×初诊:1986 年 2 月 21 日。主诉:全身反复出现红色肿块、结节,伴发热已近 3 年。病史:患者于 1983 年 5 月左眼眶周围出现肿块,局部皮 肤稍红,经抗过敏治疗无效,改用抗生素和激素治疗后,肿 块缩小,但一周后激素减量时肿块又见增大,波及面颊。同 年 9 月肿块病理活检示“脂膜炎”。 又出现持续性高热 2 周(体 温 39~40℃),采用强的松 35-60mg/日,治疗 3 个月后体温 基本恢复正常。继而又反复发热,面部及双下肢出现结节, 伴心悸,气急。1984 年 1 月检查 X 线胸片和心电图示:“胸 腔积液”、“房颤”。继续采用强的松 55-60mg/日,治疗时间 长达 9 个月。1985 年 10 月体检时又发现肝肿大。近两个月 来发热,两下肢浮肿加剧伴局部皮肤红肿热痛,尿常规出现 蛋白,红细胞乃拟诊脂膜炎收入病房。目前患者身热起伏, 热前畏寒,晨起略有咳呛,胸闷心悸,嗳气腹胀,肝区疼痛, 下肢 xin 肿,皮下结节按之略感疼痛。 舌脉: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检查:T.38.4℃,P.92 次/分,BP.18.7/10.7KPa,两颌下可 扪及数个淋巴结,两肺呼吸音清晰,心率 92 次/分,律齐, 肺动脉瓣区可闻及Ⅱ级收缩期杂音。肝肋下 3 指,质软,有 触痛。脾肋下未及。两下肢浮肿明显,面部,四肢和躯干部, 尤以臀部以下大腿处皮下散在结节,红斑,部分融合成片状 团块。辨证:肝主筋膜,脾主肌肉。肝阴不足,无以濡养筋膜, 脾运失健,水湿浸淫肌肉。阴分久虚,湿郁化热,挟痰瘀交 阻。诊断:脂膜炎(西医)恶核(中医)治法:滋补肝阴,清化湿热。方药:炒生地 12g 地骨皮 9g 赤芍、白芍(各)9g 炒丹皮 9g 炒知母、炒黄柏(各)9g 银花藤 30g 连翘 9g 八月札 15g 茯苓皮 15g 炒牛膝 9g 生牡蛎 30g(先煎) 香谷芽 12g 佛手片 6g 白花蛇舌草 30g 水炙甘草 3g7帖二诊:2 月 28 日。身热减而不解,心悸,肝区痛,下肢 xin 肿沉重。脉滑数,舌苔薄黄腻,仍守前法。处方:上方减地骨皮、佛手片、炒牛膝、生牡蛎、水炙甘 草,加赤小豆 30g,水炙远志 3g 7 帖三诊:3 月 7 日。下肢肿胀已减轻,苔脉同前,再予滋阴 清热化湿。处方: 炒生地 12g 赤芍、 白芍(各)9g 炒丹皮 9g 炒知母、 炒黄柏(各)9g 银花藤 30g 连翘 9g 八月札 15g 茯苓皮 15g 赤小豆 30g 生米仁 12g 川萆 xie12g 炒牛膝 9g 水炙 远志 3g 香谷芽 12g 白花蛇舌草 30g 7帖四诊:3 月 14 日。身热已除,下肢肿胀明显消退,苔薄 黄腻,脉滑数,治当再守前法。处方:上方去八月札,加苍术、白术(各)9g7帖随访:上药加减继续治疗,体温正常,两下肢浮肿消退, 皮下结节消失,胃纳尚佳,二便正常,乃出院继续治疗,巩 固疗效。按:脂膜炎又名回归型发热性结节性非化脓性皮下脂炎。 本病以脂肪组织的非化脓性炎症及发热,皮下结节为特征, 病程长,且可累及肝、脾、肾、胸膜、心包等脏器及组织。 以中医论治,与“恶核”,“皮痹”有相似之处。究其病机,多 由正气虚弱,卫外不固,气血失和,外邪痹阻于皮下,脉络 不通,营卫不调,又因脾虚失运,痰湿内生,痰瘀交阻,郁 而化热,乃成结节。本病可从三期论治,急性炎症期,热毒 壅盛,治疗注重清热解毒。巨噬细胞期,痰核阻滞,治疗注 重化痰软坚。 后期纤维化期, 瘀血凝结, 治疗注重活血化瘀。 本案长期发热,阴液耗损,肝失疏泄,腹胀胁痛。故予清热 解毒,凉血和营,利湿化痰同时佐以养阴,疏肝,健运之品, 坚持治疗,终于热退肿消,结节、红斑亦愈,诸症均安,取 得满意效果。 案二十九、白塞氏病(狐惑病)冯× ,男,53 岁。 ×初诊:1982 年 1 月 7 日。主诉:口腔溃疡,下阴溃疡反复发作。病史:有白塞氏征病史,口腔粘膜溃疡,下阴溃疡及目糊 反复发作,口干引饮,乏力。舌脉:舌红,苔薄黄腻,脉濡细。辨证:肝肾不足,虚热内蕴。诊断:白塞氏病(西医)狐惑病(中医)治法:益肾滋水,从阴引阳。方药:生地 9g 墨旱莲草 15g 赤芍、白芍(各)9g 炒知母 9g 炒黄柏 9g 连翘 9g 银花藤 30g 佛手片 6g 干芦根 15g 白 花 蛇 舌 草 30g 14 帖 香 谷 芽 12g 附桂八味丸9g(包)二诊:1 月 21 日。下阴溃疡好转,口腔粘膜仍有碎痛, 目糊口干,腰酸怕冷,脉濡细,苔薄黄,再守上法。处方: 炒生地 9g 川石斛 9g 炒知母 9g 炒黄柏 9g 甘中 黄 3g 连翘 9g 银花藤 30g 炒丹皮 9g 炒赤芍 15g 水炙甘 草 3g 干芦根 30g 白花蛇舌草 30g 炒川续断 15g 香谷芽 12g 附桂八味丸 9g(包)另锡类散 2 支外用。随访:连续服药 3 月余,病情有所好转,程度减轻,下阴 溃疡未再复发。按:白塞氏病与《金匮》所描述的狐惑病临床表现有相似 之处。 《金匮》认为由湿毒所致,且取上下交病,独治其中 之法,用甘草泻心汤以苦、辛、甘合治之。但从现在临床看, 白塞氏病既因湿毒, 又兼热毒, 反复发作者尚表现肝肾亏虚, 故治疗以清热化湿解毒兼以益肾凉营治之。 案三十、病毒性心肌炎(心悸)陈× ,女,37 岁。 ×初诊:1990 年 5 月 18 日。主诉:胸闷,心悸,发现早搏十三年,加剧三月。病史: 患者于 76 年 8 月 25 日突感畏寒, 头痛, 全身酸楚, 咽痛不适,继则发热。T39.7℃,经治疗后热退,但感胸闷, 心悸。查 EKG 示心律不齐,频发室早,当时体检早搏 15 次 /分,后经 Co-A,大仑丁治疗,症情一直反复,直至后来用 慢心律后早搏才稍改善。今年 2 月 5 日疲劳后又出现频繁室 性早搏,用慢心律、心律平至今已近三月,症情仍未控制, 时感胸闷胸痛,心悸,早搏每分钟少则 5~6 次,多则 16~ 17 次,头晕纳差,夜寐少安,乃收治入院。舌脉:苔薄腻,脉细促。检查:LDH:83u%,GOT11u%,CPK25u%。扇超检查 正常,心功能检查正常,抗心肌抗体阴性,B 超示慢性胆囊 炎。 辨证:营血不足,心气失宣。诊断:病毒性心肌炎(西医) 。心悸(中医) 。治法:调营养心而利气机。方药: 丹参 12g 孩儿参 12g 苦参 9g 南沙参 9g 水炙远 志 3g 淮小麦 30g 制黄精 9g 紫石英 15g 炒枣仁 9g 生香 附 9g 广郁金 9g 炙延胡索 9g 赤芍、白芍(各)9g 水炙甘 草 3g 香谷芽 12g 12 帖二诊:6 月 1 日。心悸稍平,仍感胸闷,胃脘胀满少舒, 脉细数促,苔薄腻,拟上法续进。处方:上方加八月札 15g 徐长卿 15g 夜交藤 30g 茶树 根 30g 10 帖三诊:6 月 22 日。心悸已宁,夜寐亦安,胃脘胀满渐平, 苔薄腻,质略红,脉细偶促,拟前方再进。 处方: 丹参 12g 孩儿参 15g 苦参 9g 南沙参 9g 水炙远 志 3g 淮小麦 30g 制黄精 9g 紫石英 15g 生香附 9g 郁金 9g 白芍 9g 白术 9g 炒枳壳 9g 水炙甘草 3g 香谷芽 12g 夜交藤 30g 10 帖随访: 住院一月余, 抗心律紊乱药逐渐撤减而予中药治疗, 心悸胸闷好转。早搏减少乃至消失而出院。在门诊随访数月 早搏一直未出现,以后正常生活,工作。偶而仍有少许早搏 出现,但不明显且很快消失。仍不定期地服用中药。按:病毒性心肌炎的恢复期,慢性期及后遗症期患者,以 心律失常为主要表现。余长期临床实践体会本病的气阴亏 虚,瘀热挟夹为主要病机,进一步可表现营血亏虚或痰凝气 滞。治疗应以养阴清热、益气和络、宁心安神为主要治则。 既协调阴阳, 改善内环境, 调整免疫功能; 又改善心肌代谢, 抗心律紊乱。从几方面综合发挥作用是中医药学治疗本病的 优势。本案病程已长,营亏气滞,故在基本治则,又佐以和 营理气之品,取得较好疗效。 医话 肾病综合征,乃现代医学病名。对患者进行实验室检查可 发现蛋白尿、血清蛋白总量降低、血胆固醇增高,临床辨证 仅见浮肿、乏力,脉常濡细,苔多薄腻、舌质淡微胖。脉证 相参,分析其病机,当属脾肾气虚、湿浊潴留所致。盖脾主 运化,作用于精微的摄取与水液的输布;肾司开阖,作用于 精气的藏蓄与湿浊的排泄。太阴虚则运化无权,难以摄取精 微,又难以输布水液;少阴虚则开阖失常,未能固摄精气, 又未能排泄湿浊。清不升而浊不降,渐致血清白蛋白偏低、 胆固醇反高,尿蛋白大量丧失。此虽结合中医学说推论,然 《素问? 至真要大论》曾谓:“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水热 穴论》亦云:“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也而从其 类也》 ,”《太阴阳明论》更明确指出:“今脾病不能为胃行 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 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因知浮肿乏力等症,确与脾 肾同病,湿浊中困有关。然“无阴则阳无以化,无阳则阴无 以生”,且湿浊易从热化,故治法宜气阴兼顾,湿热两清。 余常用保真汤加减,取得良好疗效。本方出自《证治准绳》 , 由人参、黄芪、白术、甘草、茯苓、五味子、当归、生地、 熟地、天冬、麦冬、白芍、柴胡、黄柏、知母、地骨皮、莲 心、陈皮、姜、枣等药组成。唯五味子嫌涩敛;熟地嫌滋腻; 天冬麦冬嫌润; 知母、 黄柏与地骨皮嫌凉, 恐壅滞水湿浊邪, 均宜去之。人参易孩儿参,莲子易莲须,再增芡实,山药平 补脾肾,米仁根、石苇、大蓟根、泽泻清化湿热,每获桴应。 从实践中体会,中医升清降浊之理,含义良深,值得重视探 讨。谈治胃脘痛的体会对胃脘痛一证,当明辨寒热虚实。新病或暂病,多属寒, 属实.寒者热之;实者,饮食所伤消导之,肝气相乘和调之, 疗效较好。若久痛不已,寒渐化热,实亦转虚,寒热达错, 虚实夹杂,选方遣药,殊费斟酌。盖脾之与胃,以膜相连, 脾性喜燥,宜升则健,胃性喜润,宜降则和。相反而又相成, 其升降之枢机,全赖肝家之疏泄,故脘痛虽责之胃,病机却 不能不涉及肝脾,论治自需从肝、脾、胃着眼。临床体会, 胃脘痛迁延经年,每有蕴热,辛燥之品万难合撤。然痛必气 滞,肆意寒凉,气机更碍,欲除疼痛,不犹缘木求鱼,且肝 失疏泄,脾胃升降乖常,清无所归,浊无所降,是以脘腹胀 满与噫嗳酸苦等症并见。 太仓热扰, 甚至耗阴损络, 或嘈杂、 或燔灼、或便血、虚中夹实,病变蜂起。余于斯证,独宗鞠 通“中焦如衡,非平不安”之说,主张寒温相适,升降并调, 营阴兼顾,虚实同理。适寒温,恒取苏梗之辛香微温,“敛 木气横逆,散肝经郁滞,”配黄芩、连翘之苦寒清热,“入胃 以和胃阳而与脾阴表里”; 调升降, 恒取柴胡之轻举畅达, “引 脾胃清气行于肠道”,配旋覆花、代赭之和胃降逆,“镇其阴 气,宣发胃阳”;顾营阴,恒取丹参之和营活血,配芍药、 甘草之酸甘化阴,缓急止痛,“行营气而泻肝木……和逆气 而补脾土”;理虚实,恒取孩儿参之健脾安中,配香附、枳 壳之理气除满,“气顺则胸膈利”。上列药物,分之似嫌支离 无序,合成汤剂,实为芍药甘草汤、旋覆代赭汤、香苏散、 柴胡疏肝散诸方之复合,温凉通补,堪符衡平之旨,庶几缓 缓图功。 一、铁树叶铁树出自海南闽广,现各地园圃普遍栽培,亦可取幼株移 植盆中,不甚长,供案头观赏。其叶紫黑作细尖瓣,生两旁, 如篦箕,每数年开花不次,色微紫而白,状若瑞香,累月不 凋。据《纲目拾遗》考证,即《群芳谱》载录的凤尾蕉,又 名番蕉。并说:“友人唐振声在东瓯见凤尾蕉,土人皆呼为 铁树,则知今人所用及洋舶带来之叶,皆番蕉叶,而非真正 铁树叶也。 濒湖于隰草部祗列甘蕉蓑荷, 而于虎头凤尾等蕉, 概不及焉。或当时未有知其性者,今隶之以补其缺。”相传 需以铁屑和泥壅之始茁壮茂盛,故称铁树。叶入药。性味或 谓甘酸微温,或谓酸寒,功能“平肝,统治一切肝气痛”。所 结果实则有毒。张氏常用铁树叶配合芍药、 甘草, 医胃脘疼痛, 颇获灵验, 未见任何反应。然《纲目拾遗》云真正的铁树,乃铁连草, 系另一品种,“形如屏风,状如孔雀尾分张,黑色细支,刀 砍不断,斧之乃折,治一切心胃及气痛。煎汤服,立愈。” 果尔, 对胃痛的治疗作用, 当更优于凤尾蕉叶, 拟设法采集, 通过临床,观察疗效。二、野葡萄藤 野葡萄藤即木龙, yin'ao 之茎藤, 为 方书言煎汁饮服能愈 呕宛厥逆,或配合海金沙、麦冬、灯芯草、乌梅、当归、红 枣,疗五淋血淋,滴可去障翳。然医案不见记载,功效犹未 详也。江南民间用治痹痛。余对肝肾阴虚,湿热挟瘀留滞营 分,肢节酸楚,头面、口唇、耳轮、颈项散发盘状红斑,或 手指出现殷赤疹点者,每在养阴凉血剂中,酌加野葡萄藤一 至二两,颇获灵验。盖性味甘凉,专清热毒,且茎藤尤善通 经达络,热毒解则斑疹消而筋脉自利耳。三、鹿衔草鹿衔草,即薇衔,一名麋衔, 《神农本草经》列入上品。 主风湿痹痛, 惊痫痈肿: 《素问?病能论篇》 亦载泽术麋衔散, 愈酒风身解堕,汗出如浴,恶风少气。苏恭曰:“南人谓之 吴风草,一名鹿衔草,言鹿有疾,衔此草,差。”均语不及 补。 《别录》虽曾言久服轻身明目,惟论功用仍重在“暴症逐 水,疗痿 bie。”性味或云苦平,或云苦平微寒,或云苦涩温。 据临床体会,当属苦而微温。盖苦能燥湿清热,温能祛风除 痹。故于肢体疼楚与阴阳毒,面赤斑斑似绵纹,身痛如被杖 诸患,最为适合。至医风病汗出,确有神效,则人鲜知者, 李时珍谓:“麋衔乃素问所用,治风病自汗药,而后世不知 用之,诚缺略也。”《本经逢原》称此草温补冲督精血,“性专助阳,力能走 散阴精。”又述“陕人名为鹿胞草,言鹿食此,即能成胎,其 性温补下元可知。”然尝取以治肾虚腰痛,老人夜间尿频及 阳痿等症,并无验应,想系附会之说,不足信也。四、娑罗子娑罗子为七叶树或天师栗之果实。 七叶树与天师栗虽系同 科植物,惟果实形态稍异,前者呈园珠状,顶端扁平微突, 后者如卵,顶端突起而尖。饮片以七叶树果实居多。 《本草 纲目》正名天师栗。自注“按宋祁益州方物记云,天师栗惟 西蜀青城 you 之,他处无有也。云张天师学道于此所遗,故 名。 似栗而味美, 惟独房若橡为异耳。 今武当山所卖娑罗子, 恐即此物也。”愚意娑罗之称,应是译音。 《通雅》“娑罗, 外国之交让木也。”《留青日札》“娑罗树出西番海中,予在 浔州时,官圃一株甚巨,每枝生叶七片,有花穗甚长,而黄 如栗花,秋后结实如栗,可食,正所谓七叶树说也。”此二 说似较确凿。 《本草纲目拾遗》 谓乃“葛祖遗方, 味甘温无毒, 治心胃寒痛虫痛,性温杀虫。”尝遍检《肘后方》 ,未有采用 娑罗子之条文。仅在“治百病急备丸散膏诸要方第七十二”篇 中载药子一物方云:“婆罗门胡名那疏树子,国人名药子疗 痛,唯须细研,勿令粗,皆取其中人(仁),去皮用之。”内服 可医卒得吐泻,霍乱,蛊毒,脐下绞痛,赤痢,心腹胀满, 宿食不消,妇人产后腹中绞痛等症。外敷疖肿疮疽及虫蛇螫 伤。心窃疑焉。岂赵氏所指葛祖遗方,即药子一物方,而药 子又即娑罗子耶。偶阅周学海《读医随笔》谓“近有以娑罗 果治心胃痛甚效。其形如栗,外有粗皮,故俗或名天师栗, 此物来自西域,古方少用,本草不载,惟近人赵恕《本草纲 目拾遗》载之,亦仅言治胃痛心疾而已。嗣读《肘后方》药 子一物方,所言形象。制法、主治,一一皆与娑罗果合,且 言娑罗门胡名那疏树子,是字音正相近矣。其主治于心腹痛 外,更治宿食不消,痈疽疗肿,毒箭,蛇螫,射工诸毒入腹, 难产及恶露不止,不下,龋齿各证,外敷内服,均无不效。 中国谓之药子,去外粗皮,取中仁,研细末用。 《千金方》 第九卷,治瘟疫,以药子二枚,研末,水服。是皆前人之所 未考也。”学海盖亦留神医药,卓识适相契合。积年悬案, 竟获旁证。快然若释。娑罗子别名开心果,功擅宽胸畅中,治胃痛最验。但煎服 每苦脘腹气分撑动难受。甚至泛呕,宜从《肘后》“细研勿 令粗”之法,磨成粉末,每日一钱,分二次,冲入汤剂。量 即少,力殊不逊,且无不适反应,诚调气之要药也。 张镜人证治经验医药网 & 中医药频道 & 名医风采 & 张 镜人一、伤寒热病大法外邪的感袭“受本难知,发则可辨。”症候的属寒属热,治疗的需温需凉, 各有其宜,不容偏差。所以,叶天士说“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 与伤寒大异也。”实践表明,属于伤寒范畴的热病,不外乎新感外袭和伏气内发二端,新感 虽有寒温之分,惟外邪的侵犯,由表入里,治疗只能表散;伏气因新感引动, 由里出表,治疗必须透达,除了里结阳明的腑证可下夺而外,新感与伏气的出 路同在肌表,故“表”与“透”实为治伤寒热病的大法。新感务求“表透”,勿使内 入,伏气务求“透表”,促其外达。特别应重视的是豆豉一味兼擅“表”与“透” 的功效,乃治新感与伏气的至当不易之品。 但强调治热病以“表”与“透”为前提,推崇豆豉亦表亦透的作用,必须是在 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根据卫气营血的病程传变,不同阶段,采取不同配伍,以 达到“表”或“透”的目的。如邪在卫分者,以葱豉汤加减,因南方多湿而无北地 的寒邪阴凝,故卫分之邪偏寒的,不必赖麻黄、桂枝的辛温,辛温反助邪热, 偏于温的也不宜桑菊饮、银翘散的辛凉,辛凉恐遏邪湿,这与章虚谷“始初解 表用辛,不宜太凉,恐遏其邪,反从内走也”的见解是契合的。此时,葱豉的 微辛微温,恰到好处。邪留气分者,从栀豉汤加减,邪入营分或血分者,从黑 膏方加减, 三方都有豆豉, 由于配伍的关系, 葱豉着重于发汗解表, 犹叶氏“在 卫汗之可也”的原则; 栀豉着重于轻清泄热, 表里双解, 犹叶氏“到气才可清气” 的原则;黑膏方着于育阴达邪,犹叶氏“乍入营分,犹可透热仍转气分而解, 入血犹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的原则。还要指出,邪未传入气分化热,决不能轻予栀子的清泄;邪未传入营分或 血分,劫烁津液,决不能轻予生地、石斛的育阴生津。进一境始转一法,独豆 豉的“表”与“透”则贯彻于整个病程的始终。打破了温热学派对汗法的清规戒 律。很多医家拘泥于朱肱的“风温不可发汗”及王履的“每见世人治温热病,误 攻其里,亦无大害,误发其汗,变不可言”等说法。视汗法为畏途。然治疗上 确有得汗而解的机理。因此,薛生白说:“温病发汗,昔贤有禁,此不微汗之, 病必不除, 盖既有不可汗之大戒, 复有得汗始解之治法, 临证者当知所变通矣。 ” 吴鞠通也说:“伤寒非汗不解,最喜发汗,伤风亦非汗不解,最忌发汗,只宜 解肌,此麻、桂之异其治,即异其法也。温病亦喜汗解,最忌发汗,只许辛凉 解肌,辛温又不可用,妙有导邪外出,俾营卫气血调和,自然得汗,不必强责 其汗也。”应知内伤杂病重在扶正,所谓精气夺则虚。外感时气重在去邪,所谓邪气 盛则实。新感非表不解,伏气非透不愈。救阴尚易,达邪最难,邪去则正安, 热退则津还。与其养痈贻患,无如曲突徙薪。叶霖说:“治热病知补阴,是最 为扼要处,知泻阳之有余,即所以补阴之不足。不仅恃增液诸汤,进乎道矣。” 可算得上经验之谈。汗法的任务,专主去邪,“表”或“透”均隶于汗法范畴。不过“表”有发表, 有解表,有育阴以滋发汗之源等的区别;“透”有清透,有温透,有化湿以开达 邪之路等等的异殊。 为伤寒热病开辟了广阔的治疗途经。 这是就一般情况而言。 至如阳气虚弱,脉细肢冷,或汗出甚多及有其它不可“表”或“透”的见症者,自 当别论。二、暑温与湿温暑温与湿温的证候特征暑温与湿温均属温病范畴,又都是夏令季节的常见病。 《温病条辨》 :“温病 者,有风温、有温热、有温疫、有温毒、有暑温、有湿温、有秋燥、有冬温、 有温疟。”自注:“暑温者,正夏之时,暑病之偏于热者也。湿温者,长夏初秋, 湿中生热,即暑病之偏于湿者也。”从中医外感六淫的病因学说及临床实践体会,吴鞠通的见解是正确的。盖 暑乃夏月主气,一般认为暑温的发病多在小暑与大暑之间。而湿温的发病,亦 多在长夏初秋( 素问?藏气法时论篇》 “脾主长夏”张注聪注: 《 : “长夏, 六月也。 ”) 云小暑与大暑,长夏初秋,实即夏历六月至七月间,已入伏天,正值一年最热 气候。“天之热,地之湿,日之暑,三气交动,其合也,天之热气下,地之湿 气上”(喻嘉言)人处溽暑蒸腾之中,(《礼记》“土润溽暑,溽,湿也”)三气杂受, 伤于炎暑,则罹暑温,而常夹湿;感于溽暑,则患湿温,而易化热,诚如吴鞠 通说:“不得言温而遗暑,言暑而遗湿。”但二者的证候及治法迥不相侔。《温病条辨》 :“暑兼湿热,偏于暑之热者,为暑温,多手太阴证而宜清, 偏于暑之湿者为湿温,多足太阴证而宜温,湿热平等者,两解之,各宜分晓, 不可混也。”由于暑温与湿温,发病同在夏季,又均属温邪致病,其卫气营血的病程传 变未能例外。然而,暑为阳邪,湿为阴邪,一是温与暑合,一是温与湿合,而 暑必挟湿,湿易化燥。因此,临床证治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必须纵横相参, 辨同析异,审因论治,才能获得良效。1.暑温的病因与辨治 暑温的致病因素是夏伤于暑,古代称“伤暑”或“中?”。 《金匮要略?痉湿?病 脉证并治》 :“太阳中热者,?是也。其人汗出恶寒,身热而渴者,白虎加人参 汤主之。”吴鞠通著《温病条辨》始创立暑温的病名。由于“暑乃夏月之炎暑,盛热之气火”(朱丹溪),暑热之邪,传变甚急,且易伤气, 往往从手太阴气分迅即转入阳明气分。 《温病条辨》对此明确指出:“形似伤寒, 但右脉洪大而数,左脉反小于右,口渴甚,面赤,汗大出者,名曰暑温,在手太阴,白 虎汤主之,脉芤甚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凡病温者,始于上焦,虽暑热亦必先犯手太阴,因其热变最速,发病几天,便自卫 袭气,而出现面赤,口渴,汗多,脉洪大等阳明之证。故主以白虎汤,气虚脉芤则加 人参。问题是鞠通未点明手太阴证的治法。但吴氏曾云:“伏暑、暑温、湿温证 本一源,前后互参,不可偏执。”再考《温病条辨》 :“太阴伏暑,舌白、口渴有汗, 或大汗不止者,银翘散去牛蒡子、玄参、荆芥穗。加杏仁、石膏、黄芩主之。 脉洪大,渴甚汗多者,仍用白虎法。脉虚大而芤者,仍用人参白虎法。”次序井然, 于焉领悟,暑温初起,手太阴证尚显著者,同样可宗银翘散加减,白虎的应用 还需更进一层。叶香岩《三时伏气外感篇》说:“夏暑发于阳明”与“卫之后方 言气”的论点自相违悖,不足凭信。此外,夏月乘凉涉水,阳气被表寒阻遏,形成暑邪挟寒湿的证候,临床亦非罕见, 即张景岳所谓的阴暑。 一般地说,暑温临床以高热为特征,初期偏温热者,发热口 渴微汗,宜银翘散去牛蒡子,玄参,荆芥穗,加杏仁,石膏,黄芩方;挟寒湿者,发热恶 寒无汁,宜新加香薷饮。 然而暑温化热必侵阳明气分,则热势壮盛,汗出烦渴,宜白 虎汤,脉芤甚加人参。如耗气伤津,口渴自汗,息高肢怠,脉虚无力,宜王氏清暑益 气汤,方用西洋参,石斛,麦冬,黄连,竹叶,荷梗,知母,甘草,粳米,西瓜翠衣,以清暑 热而益元气。如汗多喘渴欲脱,脉散大,宜生脉散;如暑热不戢,深入营血,热灼心 神,风阳煽动,心烦不寐,神昏谵妄,手足抽搐,宜清营汤合安宫牛黄丸,酌加羚羊 角,钩藤等;如邪热走窜,从肌肤外泄,发斑紫黑,宜化斑汤;如暑温深入厥阴,心主 受遏,脉络凝淤,神迷默默,宜三甲散;如消烁肝肾阴液,筋脉失养,消渴麻痹,宜连 梅汤。2.湿温的病因与辨治湿温的病名最早见于《难经》 ,它的致病因素为湿热合邪, 《类证活人书》 : “其人常伤湿,因而中暑,湿热相搏,则发湿温。”湿热入侵的途径多自口鼻, 每由募原直走中道,如挟风寒亦可伤表,但终归于脾胃,因为湿性粘滞,热性 氤氲,热寓湿中,湿困热外,两邪相合,侵扰膜原,弥温中道,故常淹缠难解, 且湿热之病邪,不无偏性,虚实之体质,总有素禀,如湿重于热,而患者“中 气虚”、“阳气衰”每转属太阴---脾;热重于湿,而患者“中气实”、“阳气旺”每 转属阳明----胃。湿温临床表现以身热不扬,午后转甚,四肢倦怠,胸脘痞闷,口渴不欲饮, 舌白苔腻,脉濡缓为主症。 惟以湿为阴邪,自长夏以来,其性氤氲粘腻,非若寒邪之一汗即解,温热 之一凉即退。湿宜化,温宜清,湿与温合,徒清热则湿不退,徒祛湿则热愈炽, 治疗每多掣肘。必须权衡湿与热的孰轻孰重,采用宣气化湿,清温泄热,兼佐 淡渗分利等法,因势利导,缓缓图治,但无论湿偏重或温偏重,留恋气分,久 必化热侵营入血,传变仍离不开卫气营血的辨证规律。所不同于暑温者,是湿 邪挟热, 弥漫三焦膜原, 既难达表, 亦遽难入里, 故中焦气分的证候比较突出。 从湿温的整个病程来说,这一阶段最长,或出现白 pei,或引起战汗,症情十 分复杂。湿热虽易化燥伤阴,然湿邪属阴,如其人中阳素虚者,亦可不从热化 而从寒化,导致变证。实践体会,湿温临证,关键全在辨明湿热的偏胜,湿重 于热的病机,责之太阴;热重于湿的病,责之阳明。凡湿热郁遏卫气,发热微 恶风寒,头蒙身重,胸闷纳呆,舌白不渴,脉濡缓,宜三仁汤或藿朴夏苓汤加 减。如邪入中焦气分,湿遏热伏,三焦升降失司,脘腹胀满,大便不爽或溏泄, 身痛苔白,宜藿香正气散加减,如湿热两伤,脉缓身痛,渴不多饮,胸闷腹胀, 呕吐溺赤,舌淡黄而腻,宜黄芩滑石汤或甘露消毒丹加减;如湿热郁蒸,胸腹 部发白 pei,宜米仁竹叶散加减;如湿热痰浊蒸薰,清窍受蒙,神识似明若昧, 宜菖蒲郁金汤加减。气分湿热不解,化燥内传,则伤营血,营分的病变在手厥 阴心包络,血分的病变在足厥阴肝经。如心包受邪,肝风内动,神昏谵语,四 肢抽搐,舌红绛,宜清宫汤合牛黄丸或至宝丹。酌加羚羊角、生地、钩藤等。 如热伤阴络,大便下血,色暗黑,宜犀角地黄汤加减;如下血过多,气虚欲脱, 颜面苍白,汗出肢冷,脉象细微,宜先进独参汤,并配合救逆汤,桃花汤或黄 土汤加减;如湿浊凝聚,甚或损人中阳;湿胜阳微,足太阴之气失运,阳气阻 遏,自汗胸痞,肢清不温,脉濡细,舌苔白,宜三仁汤合半苓汤加减。 三、变应性亚败血症的辨证施治变应性亚败血症系一临床综合征。由于本病无特异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 查指标,故早期诊断颇难。目前一般认为其主要表现为长期发热伴一过性、多 形性皮疹及关节酸痛、白细胞增多、血沉增速、血培养阴性等。按中医辨证往 往归之于温病范畴。 现小结我和同事们从 1975 年到 1981 年间对 6 例变应性亚 败血症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情况,并对其辨证规律作出分析讨论如下。中医辨证分型根据我们的临床观察,本病按中医辨证分型基本上可分为二期:第一期:温热之邪挟风、挟湿侵犯卫、气、营分,病邪常逗留在气、营之 间,这一期大致可分成三种情况:1.湿热互阻、气阴失宣:此时证见发热时高时低,缠绵不退,汗出热不解, 且多伴胸闷、纳呆、泛恶、口腻不渴、胃纳不馨等症,有时尚可身发白 pei, 舌苔白腻或黄腻, 脉象细滑而数。 治宜清解湿热, 芳香宣化。 常选用清水豆卷、 陈佩梗、炒蒿梗、炒黄芩、生米仁、炒竹茹、银花、连翘、炒桑枝、香谷芽、 益元散(包)等。 2.邪热内传,气营两燔:证见身热起伏,以日晡为甚,全身肌肤红疹隐现, 烦躁,甚则谵语,舌苔黄,舌质红或绛,或边尖有红刺、脉细数。治宜清营泄 热,透热转气。常选用广犀角粉、鲜生地、丹皮、赤芍、银花、板蓝根、连翘、 炒黄芩、紫草、玄参、天花粉、生甘草等。3.风湿热邪,入络成痹:证见发热,关节酸楚疼痛,舌苔薄黄,脉细滑数。 治宜祛风清热,化湿通络。常选用防风、防己、秦艽、木瓜、威灵仙、忍冬藤、 络石藤、炒桑枝、赤芍、白芍、生米仁、三妙丸(包)等。以上三种证候在临床上又常因病情之进退而参杂兼见,治疗用药必须灵活 掌握,不能拘执。第二期:邪势渐退而气阴亏虚,此时病机的关键是正虚邪恋。证见低热稽 留,或热势已退,颧红,面部有烘热感,头晕,关节酸楚,或口干,饮水不多, 舌红苔薄少润,脉细数。治宜益气养阴,兼清余邪。常选用南沙参、北沙参、 孩儿参、川石斛、水炙银柴胡、香青蒿、lu 豆衣、炒白芍、秦艽、银花藤、 连翘、香谷芽等。疗效分析1 例单纯用中药治疗一周后,体温正常,皮疹消退,病情稳定而出院。 其余 5 例 经中西医结合治疗,临床症状消失,病情控制而出院。我们认为用中药有利于症 状改善,激素减量。5 例中有 1 例曾多次激素减量后病情反复,但配合中药治疗 一阶段后,强的松由 40 毫 g/日顺利减至 10 毫 g/隔日而出院;另外 3 例激素量顺 利减至原来用量的一半,病情乃稳定而出院;仅 1 例激素未减量出院。出院后随 访结果,1 例因继发大叶性肺炎、霉菌感染再次入院治疗无效外,其余能随访到 的 3 例,目前病情尚稳定。 有的仅服用小剂量激素维持,有的激素已停用,偶有低 热,服用中药即能控制病情。四、冠通汤治疗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由冠状动脉壁的粥样斑块引起血管腔的狭窄 或堵塞,血流障碍,心肌缺血缺氧所致。 粥样斑块的形成和扩大,无疑是贯穿于冠 心病发生,发展全过程的基本矛盾。痰湿和痰热是影响脂肪代谢的病变前提,而气滞血瘀则是脂质沉积的病变 结果。因此,气滞血瘀可以定为冠心病病变中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基于气血在生理与病理上的辩证关系。对冠心病的治疗应综合采取宣痹理 气,活血化瘀的方法,以促使气滞血瘀这一矛盾的迅速转化。 其实这一治法,早有 成例。如丹参饮及颠倒木金散等。根据前述治疗原则,拟订了一张基本方,定名 “冠通汤”。临床以冠通汤为基础辨证加减,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冠通汤的药物组成:丹参 9g 炒赤芍 9g 桃仁 4.5g~9g,降香 3g 生香附 9g~15g 广郁金 15g 全瓜蒌 15g 延胡索 9g 远志 3g 清炙甘草 3g。在应用冠通汤的同时,再联系体质及病情适当加减。气虚加党参 9g,兼脉结代者,再加川桂枝 3g。阴虚加生地 12g,兼脉结代者,再加党参 9g 大麦冬 9g 五味子 3g。痰湿加制半夏 6g 炒陈皮 6g。痰热加川贝粉 3g(冲) 炒竹茹 6g。胸膺窒闷较甚加砂仁 3g(后下) 佛手片 6g 或檀香 1.5g 薤白头 9g。心前区疼痛较甚加川楝子 9g 炙乳香、没药(各)4.5g。刺痛或绞痛加红花 1.5g 失笑散(包)4.5g~9g。胸膺窒闷及心前区疼痛者, 还可加服三七粉 1.5g 或冠心苏合香丸每日 2~3 次,每次半至一粒,含化或温开水化服。心悸加炒枣仁 9g 茯苓 12g 茶树根 15g。 血脂高属湿热瘀滞加茵陈 15g 泽泻 15g 或生山楂 9g 麦芽 12g。 属肝肾阴 虚加桑寄生 15g 制首乌 9g 制黄精 9g。血压高加罗布麻叶 30g 决明子 9g 或莲子芯 3g。五、“萎胃安冲剂”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 113 例疗效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简称 CAG),是一种常见病,约占胃镜受检者 13.8%,在 胃癌高发区可达 28.1%, 尤其是伴有肠上皮化生或不典型增生者, 癌变可能性 更大,至今尚缺乏特效药,一般认为腺体萎缩的病理改变很难逆转。为此,我 们在多年探索慢性胃炎的基础上,进而致力于 CAG 的临床研究,遵循中医理 论指导,借助现代科学诊断手段,创立了“调气活血”法。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治疗组共 113 例。其中,男 64 例,女 49 例。病程;1-5 年者 41 例,6-10 年者 43 例,11-15 年者 13 例,16 年以上者 16 例。对照组共 30 例。男 19 例,女 11 例。病程:1-5 年者 10 例,6-10 年者 15 例,11-15 年者 3 例,16 年以上者 2 例。2.病理改变:治疗组胃粘膜腺体轻度萎缩 28 例,中度者 71 例,重度者 14 例。伴轻度肠化 24 例,中度 46 例,重度 20 例。60 例曾作肠化分类,不完全 大肠化 17 例(占 28.33%), 小肠肠化 10 例(占 16.67%); 完全型大肠化 14 例(占 23.33%),小肠肠化 19 例(31.67%)。不典型增生轻度者 17 例,中度者 8 例。 对照组轻度萎缩 12 例,中度萎缩 16 例,重度萎缩 2 例;伴肠化轻度者 8 例, 中度 9 例,重度 2 例;伴不典型增生 3 例。3.辨证:多属脾胃不和、气虚血瘀①主证:胃脘隐痛绵绵或刺痛,嘈杂,得食略减,多纳则胀满,精神疲乏, 肠鸣便溏,脉细,舌苔薄,质淡红或暗红,微胖或边有齿痕,舌下静脉瘀紫或 增粗。②兼证:肝郁、湿阻、里热、阴虚。4.检查方法①纤维胃镜及病理活检:两组病例治疗前后均作纤维胃镜检查对照,并分 别固定取胃窦、大弯、小弯、前壁、后壁及胃体病变处活检。②胃液分析:治疗组中 98 例患者治疗前后均作五肽胃泌素胃液分析检测, 空腹 PH&3.5 者 24 例,&5 例 26 例;BAO&1mEg/h 者 45 例;MAO&6mEg/h 者 37 例;PAO&12mEg/h 者 48 例,壁细胞数&6× 9 占 49 例,分别属低酸或 10 无酸。 ③血清胃泌素:治疗组 98 例患者在治疗前应用 DPC'S 双抗体胃泌素法测 定血清胃泌素, 均值为 63.76± 47.19g/nl(正常值为 90± 6.69g/nl)明显低于正常值。5.治疗方法①治疗组每日服用萎胃安冲剂 2 小包,治六个月为 1 疗程,完成 1 疗程以 上列入统计。兼证重者随证加服成药或小复方 3-5 味中药汤剂,对照组不作辨 证, 单纯服“维酶素片”每日三次, 每次 2 片,6 个月为 1 疗程。 萎胃安冲剂组成: 太子参、柴胡、炒黄芩、丹参、制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寿命作者陈女士照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