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学,政府政府补助税收政策策对供求的影响,我想求以下几个问题? (1)社会净损失(2)政府征税额

假定某种商品的需求曲线为Qd=150-50P,供给函数为Qs=60+40P,假定政府对厂商每单位产品征收0.5元税收._百度知道
假定某种商品的需求曲线为Qd=150-50P,供给函数为Qs=60+40P,假定政府对厂商每单位产品征收0.5元税收.
假定某种商品的需求曲线为Qd=150-50P,供给函数为Qs=60+40P,假定政府对厂商每单位产品征收0.5元税收。(1) 求征税后的产量Q与价格P;(2) 政府税收收益是多少? (3) 福利净损失是多少?需要过程,还有解释一下第三问的福利净损失是什么
我有更好的答案
你根据原来的函数把图画出来,然后把供给曲线向上移动0.5个单位,新的交点就是新的均衡,记得P是纵坐标,Q是横坐标,第三问就是算新的交点向下做垂线与需求曲线相交围成的三角形面积具体来说就是:由Qs=60+40P可知,把供给曲线向上移动0.5个单位后(注意y轴是p),可得Qs=40+40P令Qs=Qd,可得(1) 求征税后的产量Q与价格P: Q=800/9
P=11/9 政府对厂商每单位产品征收0.5元税收,所以(2) 政府税收收益是多少?
0.5*(800/9)= 400/9 (3) 福利净损失是多少?
25/9原来的均衡价格是150-50p=60+40p,p=1,Q=100;新的交点向下做垂线与需求曲线交点是13/18;计算三角形面积=(11/9-13/18)*(100-800/9)*0.5=25/9
采纳率:93%
来自团队: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供给函数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案例分析报告-政府如何影响市场供求(一组)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案例分析报告-政府如何影响市场供求(一组)
阅读已结束,下载本文需要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同时保存到云知识,更方便管理
加入VIP
还剩10页未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好书一起读(53):最好的经济学入门书(《微观经济学》笔记)第1章:经济学十大原理1.关于个人做出决策的基本结论是:人们面临不同目标之间的权衡取舍;任何一种行为的成本可以用其所放弃的机会来衡量;理性人通过比较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做出决策;人们根据他们所面临的激励改变自己的行为。2.关于人们之间相互影响的基本结论是:贸易和相互依赖性可以是互利的;市场通常是协调人们之间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通过纠正市场失灵或者提高经济中的平等程度,政府可能改善市场结果。3.关于整体经济的基本结论是:生产率是生活水平的最终根源;货币量的增长是通货膨胀的最终根源;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第2章: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1.经济学家们努力以科学家的客观态度来研究他们的学科。像所有科学家一样,他们做出了适当地假设并建立了简化的模型,以便理解我们周围的世界。两个简单的经济模型是循环流量图和生产可能性边界。2.经济学可划分为两个分领域: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家研究家庭和企业做出的决策以及家庭和企业在市场上的相互交易。宏观经济学家研究影响整体经济的力量和趋势。3.实证表述是关于世界是什么的论断。规范表述是关于世界应该是什么的论断。当经济学家做出规范表述时,他们的行为更像是政策顾问而不是科学家。4.经济学家们向决策者提出的建议之所以有时会相互矛盾,不是因为科学判断的差别,就是因为价值观的差别。在另一些时候,经济学家提供的建议是一致的,但由于政治过程施加的力量和约束,决策者可能选择不理会这些提议。第3章:相互依存性与贸易的好处1.每个人都消费本国和世界各国许多其他人生产的物品与服务。相互依存和贸易之所以合意,是因为它可以使每个人都可以享有更多数量和品种的物品与服务。2.有两种方法可以用来比较两个人在生产一种物品时的能力。一个可以用较少投入生产该物品的人被称为在生产该物品上有绝对优势。生产该物品的机会成本较小的人被称为有比较优势。贸易的好处是基于比较优势,而不是绝对优势。3.贸易可以使每个人的状况都变得更好,因为它使人们可以专门从事自己有比较优势的活动。4.比较优势原理不仅适用于个人,还适用于国家。经济学家用比较优势原理支持各国间的自由贸易。第4章:供给与需求的市场力量1.经济学家用供求模型来分析竞争市场。在竞争市场上,有许多买者和卖者,他们每个人对市场价格影响很小,甚至没有影响。2.需求曲线表示价格如何决定一种物品的需求量。根据需求定理,随着一种物品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因此,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3.除了价格之外,决定消费者想购买多少物品的其他因素包括收入、替代品和互补品的价格、爱好、预期和买者的数量。如果这些因素中的一种改变了,需求曲线就会移动。4.供给曲线表示价格如何决定一种物品的供给量。根据供给定理,随着一种物品价格上升,供给量增加。因此,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5.除了价格之外,决定生产者想出售多少物品的其他因素包括投入品价格、技术、预期和卖者的数量。如果这些因素中的一种改变了,供给曲线就会移动。6.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的交点决定了市场均衡。当价格为均衡价格时,需求量等于供给量。7.买者与卖者的行为会自然而然地使市场趋向于均衡。当市场价格高于均衡价格时,存在物品的过剩,引起市场价格下降。当市场价格低于均衡价格时,存在物品的短缺,引起市场价格上升。8.为了分析某个事件如何影响一个市场,我们用供求图来考察该事件对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影响。我们遵循三个步骤进行:第一,确定该事件是使供给曲线移动,还是使需求曲线移动(还是使两者都移动)。第二,确定曲线移动的方向。第三,比较新均衡与原来的均衡。9.在市场经济中,价格是引导经济决策从而配置稀缺资源的信号。对于经济中的每一种物品来说,价格确保供给与需求达到平衡。均衡价格决定了买者选择购买多少这种物品,以及卖者选择生产多少这种物品。第5章:弹性以及应用1.需求价格弹性衡量的是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如果某种物品可以得到相近的替代品、是奢侈品而不是必需品、市场边界狭窄,或者买者有相当长的时间对价格变动做出反应,那么,这种物品就倾向于更富有弹性。2.可以用需求量变动百分比除以价格变动百分比来计算需求价格弹性。如果需求量变动比例小于价格变动比例,那么弹性小于1,就可以说需求缺乏弹性。如果需求量变动比例大于价格变动比例,那么弹性大于1,就可以说需求富有弹性。3.总收益,即对一种物品的总支付量,等于该物品的价格乘以销售量。对于缺乏弹性的需求曲线,其总收益与价格变动方向相同;对于富有弹性的需求曲线,其总收益与价格变动方向相反。4.需求收入弹性衡量的是需求量对消费者收入变动的反应程度。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衡量一种物品需求量对另一种物品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5.供给价格弹性衡量的是供给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这种弹性往往取决于所考虑的时间长短。在大多数市场上,供给在长期中比在短期中更富有弹性。6.可以用供给量变动百分比除以价格变动百分比来计算供给价格弹性。如果供给量变动比例小于价格变动比例,那么弹性小于1,就可以说供给缺乏弹性。如果供给量变动比例大于价格变动比例,那么弹性大于1,就可以说供给富有弹性。7.供求工具可以被运用于许多不同类型的市场。本章运用它们分析了小麦市场、石油市场和毒品市场。第6章:供给、需求与政府政策1.价格上限是某种物品与服务的法定最高价格。租金控制是一个例子。如果价格上限低于均衡价格,则价格上限是限制性的,需求量大于供给量。由于所引起的短缺,卖者必须以某种方式在买者中配给物品或服务。2.价格下限是某种物品或服务的法定最低价格。最低工资是一个例子。如果价格下限高于均衡价格,则价格下限是限制性的,供给量大于需求量。由于所引起的过剩,必然要以某种方式在卖者中配给买者的物品或服务需求。3.当政府对一种物品征收税收时,该物品的均衡数量减少。也就是说,对某一市场征税缩小了该市场的规模。4.对一种物品的征税是在买者支付的价格和卖者得到的价格之间打入的一个楔子。当市场向新均衡变动时,买者为该物品支付的价格高了,而卖者从该物品得到的价格低了。从这种意义上说,买者与卖者分摊了税收负担。税收归宿(也就是说,税收负担的分摊)并不取决于是向买者征税,还是向卖者征税。5.税收归宿取决于供给和需求的价格弹性。税收负担更多地落在缺乏弹性的市场一方,因为市场的这一方较难通过改变购买量或销售量来对税收做出反应。第7章:消费者、生产者与市场效率1.消费者剩余等于买者对一种物品的支付意愿减去其实际为此所支付的量,它衡量买者从参与市场中得到的利益。可以通过找出需求曲线以下和价格以上的面积,来计算消费者剩余。2.生产者剩余等于卖者出售其物品得到的量减去其生产成本,它衡量卖者从参与市场中得到的利益。可以通过找出价格以下和供给曲线以上的面积,来计算生产者剩余。3.使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的总和最大化的资源配置被称为是有效率的。决策者通常关心经济结果的效率及平等。4.供给与需求的均衡使消费者剩余与生产者剩余的总和达到最大化。这就是说,市场中看不见的手指引着买者与卖者有效地配置资源。5.在存在市场势力或外部性等市场失灵的情况下,市场不能有效地配置资源。第8章:应用:赋税的代价1.一种物品的税收使该物品买者与卖者的福利减少了,而且,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的减少常常超过了政府筹集到的收入。总剩余——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和税收收入之和——的减少被称为税收的无谓损失。2.税收带来无谓损失是因为它使买者少消费,使卖者少生产,而且,这种行为变动使市场规模缩小到使总剩余最大化的水平之下。由于供给弹性和需求弹性衡量市场参与者对市场状况变动的反应程度,所以,弹性越大意味着无谓损失越大。3.税收增加越多,它对激励的扭曲越大,无谓损失也就越大。但由于税收减少了市场规模,税收收入不会一直增加。税收收入起初随着税收规模的扩大而增加,但如果税收规模达到足够大,税收收入就会开始下降。第9章:应用:国际贸易1.通过比较没有国际贸易时的国内价格和世界价格,可以确定自由贸易的影响。国内价格低表明,该国在生产这种物品上有比较优势,而且将成为出口者。国内价格高表明,世界其他国家在生产这种物品上有比较优势,而且该国将成为进口者。2.当一国允许贸易并成为一种物品的出口者时,该物品生产者的状况变好了,而该物品消费者的状况变坏了。当一国允许贸易并成为一种物品的进口者时,该物品消费者的状况变好了,而该物品生产者的状况变坏了。在这两种情况下,贸易的好处都大于损失。3.关税——对进口物品征收的一种税——使市场向没有贸易时的均衡移动,因此,减少了贸易的好处。虽然国内生产者的状况变好了,而且政府筹集了收入,但消费者的损失大于这些好处。4.有各种限制贸易的观点:保护工作岗位、保卫国家安全、帮助幼稚产业、防止不公平竞争以及对外国的贸易限制做出反应。尽管这些观点在某些情况下有些道理,但经济学家相信,自由贸易通常是一种更好的政策。第10章:外部性1.当买者和卖者之间的交易间接影响第三方时,这种影响称为外部性。如果一项活动产生了负外部性,例如污染,市场的社会最优量将小于均衡量。如果一项活动产生了正外部性,例如技术溢出效应,社会最优量将大于均衡量。2.政府用各种政策来解决外部性引起的无效率。有时政府通过管制来防止从社会来看无效率的活动。有时政府通过矫正税来使外部性内部化。还有一种公共政策是发放许可证。例如,政府可以通过发放数量有限的污染许可量来保护环境。这种政策的结果与对污染者征收矫正税的结果大致相同。3.受外部性影响的人有时可以用私人方法解决问题。例如,当一个企业给另一个企业带来了外部性时,两个企业可以通过合并把外部性内在化。此外,利益各方也可通过签订合约来解决问题。根据科斯定理,如果人们能够无成本地谈判,那么,他们总可以达成一个资源有效配置的协议。但在许多情况下,在许多利益各方间达成协议是很困难的,从而科斯定理并不适用。第11章:公共物品和公共资源1.物品在是否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上存在差别。如果阻止某个人使用某种物品是可能的,这种物品就具有排他性。如果一个人对某种物品的使用减少了其他人对同一物品的使用,这种物品就具有竞争性。市场运行最适用于既有排他性又有竞争性的私人物品。市场运行不适用于其他类型的物品。2.公共物品既无竞争性又无排他性。公共物品的例子包括烟火表演、国防和基础知识的创造。由于不能对使用公共物品的人收费,人们存在搭便车的激励,使私人不能提供这种物品。因此,政府提供公共物品,并以成本-收益分析为基础做出关于每种物品供给量的决策。3.公共资源在消费中有竞争性但无排他性。例子包括公有的草地、清洁的空气和拥挤的道路。由于不能向使用公共资源的人收费,他们往往会过度地使用公共资源。因此,政府努力用各种方法限制公共资源的使用。第12章:税制的设计1.美国政府用各种税收筹集收入。联邦政府最重要的税是个人所得税和用于社会保险的工薪税。州与地方政府最重要的税是销售税和财产税。2.税制的效率是指它向纳税人带来的成本。除了资源从纳税人向政府的转移,税收还有两种成本:第一种是由于税收改变了激励、扭曲了资源配置而带来的无谓损失;第二种是遵从税法的管理负担。3.税制的平等涉及税收负担是否公平地在个人之间进行分配。根据受益原则,人们根据他们从政府得到的收益来纳税是公平的。根据支付能力原则,人们根据他们承受财务负担的能力来纳税是公平的。当评价税制的平等性时,记住从税收归宿研究中得出的一条结论是很重要的:税收负担的分配与税单的分配并不相同。4.当考虑税法的变动时,决策者经常面临效率与平等之间的权衡取舍。大多数关于税收政策争论的产生是因为人们对这两个目标的侧重不同。第13章 生产成本1.企业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利润等于总收益减总成本。2.分析企业的行为时,重要的是要包括生产的所有机会成本。一些机会成本是显性的,例如,企业支付给工人的工资。另一些则是隐性的,例如,企业所有者在其企业工作而不去找其他工作所放弃的工资。经济利润既考虑显性成本也考虑隐性成本,而会计利润只考虑显性成本。3.企业的成本反映其生产过程。随着投入量的增加,典型企业的生产函数变得更加平坦,这表现了边际产量递减的性质。因此,随着产量的增加,企业的总成本曲线变得更加陡峭。4.企业的总成本可以分为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固定成本是在企业改变产量时不变的成本。可变成本是在企业改变产量时改变的成本。5.企业的总成本可以派生出成本的两种相关的衡量指标。平均总成本是总成本除以产量。边际成本是产量增加一单位时总成本的增加量。6.在分析企业行为时,画出平均总成本和边际成本的图形往往是有帮助的。对一个典型企业来说,边际成本随着产量增加而增加。平均总成本随着产量增加先下降,然后随着产量进一步增加而上升。边际成本曲线总是与平均总成本曲线相交于平均总成本的最低点。7.一个企业的成本往往取决于所考虑的时间范围。特别是,许多成本在短期中是固定的,但在长期中是可变的。结果,当企业改变其产量水平时,短期中的平均总成本可以比长期中增加得更快。第14章:竞争市场上的企业1.由于竞争企业是价格接受者,所以它的收益与产量是成比例的。物品的价格等于企业的平均收益和边际收益。2.为了使利润最大化,企业选择使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产量。由于竞争企业的边际收益等于市场价格,所以企业选择使价格等于边际成本的产量。因此,企业的边际成本曲线又是它的供给曲线。3.在短期中,当企业不能收回其固定成本时,如果物品价格小于平均可变成本,企业将选择暂时停止营业。在长期中,当企业能收回其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时,如果价格小于平均总成本,企业将选择退出市场。4.在可以自由进入与退出的市场上,长期中利润为零。在长期均衡时,所有企业都在有效规模上生产,价格等于最低平均总成本,而且,企业数量会自发调整,以满足在这种价格时的需求量。5.需求变动在不同时间范围之内有不同影响。在短期中,需求增加引起价格上升,并带来利润,而需求增加引起价格上升,并带来亏损。但如果企业可以自由进入和退出市场,那么,在长期中企业数量将自发调整,使市场回到零利润均衡。第15章:垄断1.垄断者是其在市场上作为唯一卖者的企业。当一个企业拥有一种关键资源,当政府给一个企业排他性地生产一种物品的权利,或者当一个企业可以比许多同行企业以较低成本供给整个市场时,垄断就产生了。2.由于垄断者是其市场上唯一的生产者,所以它面临向右下方倾斜的产品需求曲线。当垄断者增加一单位产量时,就引起它的产品价格下降,这就减少了所有单位的产量赚到的收益量。因此,垄断者的边际收益总是低于其物品的价格。3.和竞争企业一样,垄断企业也通过生产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产量来实现利润最大化。这时垄断者根据需求量确定价格。与竞争企业不同,垄断企业的价格高于它的边际收益,因此它的价格高于边际成本。4.垄断者利润最大化的产量水平低于使消费者剩余与生产者剩余之和最大化的产量水平。这就是说,当垄断者收取高于边际成本的价格时,一些对物品评价大于其生产成本的消费者不再购买这种物品。因此,垄断会引起无谓损失(与税收的无谓损失相似)。5.垄断者通常可以通过根据买者的支付意愿对同一种物品收取不同的价格来增加利润。这种价格歧视的做法可以通过使一些本来不想购买的消费者购买物品从而增加经济福利。在完全价格歧视的极端情况下,垄断的无谓损失完全消除了,而且,市场上所有剩余都归垄断生产者。在更一般的情况下,当价格歧视不完全时,与单一垄断价格相比,它会增加或减少福利。6.决策者可以用四种方式对垄断行为的无效率做出反应:用反托拉斯法使行业更具竞争性;管制垄断者收取的价格;把垄断者变为政府经营的企业;或者,如果与政策不可避免的不完善性相比,市场失灵的程度相对要小,政府可以选择不作为。第16章:垄断竞争1.垄断竞争市场有三个特点:许多企业、有差别的产品和自由进入。2.垄断竞争市场的长期均衡在两个相关的方面不同于完全竞争市场。第一,垄断竞争市场上的每个企业有过剩生产能力。也就是说,它在平均总成本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部分运营。第二,每个企业都收取高于边际成本的价格。3.垄断竞争没有完全竞争的所有合意的特点,存在由高于边际成本的价格加成引起的垄断的标准无谓损失。此外,企业的数量(以及产品的种类)可能过多或过少。实际中,决策者纠正这些无效率的能力是有限的。4.垄断竞争中固有的产品差别使企业使用广告与品牌。广告与品牌的批评者认为,企业用广告操纵了消费者的爱好,并减少了竞争;广告与品牌的辩护者则认为,企业用广告和品牌向消费者提供信息,并使价格和产品质量上的竞争更为激烈。第17章:寡头1.寡头通过形成一个卡特尔并像垄断者一样行事以使自己的总利润最大化。但如果寡头独立地做出产量决策,结果是产量大于垄断产量,价格低于垄断价格。在寡头市场上企业数量越多,产量和价格越接近于完全竞争状态下的水平。2.囚徒困境表明,利己使人们即使在合作符合他们共同利益时也无法维持合作。囚徒困境的逻辑适用于许多情况,包括军备竞赛、公共资源问题和寡头。3.决策者用反托拉斯法来防止寡头从事减少竞争的行为。这些法律的适用性是有争议的,因为有些看来可能减少竞争的行为实际上可能有合理的经营目的。第18章:生产要素市场1.经济的收入是在生产要素市场上分配的。三种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是劳动、土地和资本。2.要素需求,例如劳动需求,是一种派生需求,它产生于用这些要素生产物品与服务的企业。竞争的、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在某要素的边际产量值等于其价格这一点上使用该要素。3.劳动的供给产生于个人在工作和闲暇间的权衡取舍。向右上方倾斜的劳动供给曲线意味着人们对工资上升的反应是做更多工作和少享受闲暇。4.支付给每种要素的价格的调整使该要素的供求趋于平衡。由于要素需求反映了该要素的边际产量值,在均衡时每种要素根据其对物品和服务生产的边际贡献得到报酬。5.由于生产要素是同时使用的,因此,任何一种要素的边际产量都取决于可以得到的所有要素量。因此,一种要素供给的变动会改变所有要素的均衡收入。第19章:收入与歧视1.工人由于许多原因而赚到不同的工资。在某种程度上,工资差别是对工人工作特性的补偿。在其他条件相等时,从事艰苦、乏味工作的工人得到的工资高于从事轻松、有趣工作的工人。2.人力资本多的工人得到的工资高于人力资本少的工人。累积的人力资本的收益是很高的,而且在过去几十年来一直在增加。3.虽然受教育年限、经验和工作特性都像理论所预期的那样影响收入,但仍有许多收入差别不能用经济学家可以衡量的东西来解释。收入中无法解释的变动主要归因于天生的能力、努力和机遇。4.一些经济学家提出,受教育更多的人得到更高工资并不是因为教育提高了其生产率,而是因为有更高天赋的工人能把教育作为一种向雇主显示他们高能力的信号。如果这种信号理论正确的话,那么,提高所有工人的受教育程度就不会提高整个工资水平。5.有时工资会高于使供求平衡的水平。高于均衡水平的工资产生的三个原因是最低工资法、工会和效率工资。6.收入中的一些差别是基于种族、性别或其他因素的歧视。但是,歧视的衡量是很困难的,因为必须根据人力资本和工作特性的差别进行矫正。7.竞争市场倾向于限制歧视对工资的影响。如果一个工人群体的工资由于与边际生产率物管的原因而低于另一个工人群体,那么,非歧视企业将比歧视企业盈利更多。因此,利润最大化行为可以减少歧视性工资差别。如果顾客愿意向歧视企业支付更多,或如果政府通过要求企业歧视的法律,竞争市场上的歧视就会持续下去。第20章:收入不平等与贫困1.收入分配数据表明了美国社会中存在的巨大不平等。最富有的1/5家庭的收入是最穷的1/5家庭的收入的12倍还多。2.由于实物转移支付、经济生命周期、暂时收入和经济流动性对于理解收入变动如此重要,以至于要用某一年的收入分配数据来判断我们社会中的不平等程度是很困难的。当考虑到这些其他因素时,它们总倾向于表明经济福利的分配比年收入的分配更平等。3.政治哲学家关于政府在改变收入分配中的作用的观点并不相同。功利主义者(例如,约翰.斯图亚特.穆勒)选择使社会中每个人效用之和最大化的收入分配。自由主义者(例如,约翰.罗尔斯)在决定收入分配时,我们仿佛被置于不了解自己的生活状况“无知面纱”之下。自由至上主义者(例如,罗伯特.诺奇克)要求政府保护个人权利以保证一个公正的过程,但不用关注其所引起的收入分配结果的不平等。4.有许多旨在帮助穷人的不同政策——最低工资法、福利、负所得税以及实物转移支付。虽然这些政策都帮助了一些家庭脱贫,但它们也有意料之外的副作用。由于经济援助随着收入增加而减少,因此,穷人往往面临很高的有效边际税率。这种高有效税率不鼓励贫困家庭依靠自己的力量脱贫。第21章:消费者选择理论1.消费者预算约束线表示在其收入与物品价格为既定时,他可以购买的不同物品的可能组合。预算约束线的斜率等于这些物品的相对价格。2.消费者的无差异曲线代表其偏好。无差异曲线表示能使消费者同样满足的各种物品组合。消费者对较高无差异曲线上各点的偏好大于对较低无差异曲线上的各点。无差异曲线上任何一点的斜率是消费者的边际替代率——消费者愿意用一种物品交换另一种物品的比率。3.消费者通过选择既在预算约束线上又在最高无差异曲线上的一点来实现最优化。在这一点上,无差异曲线的斜率(物品之间的边际替代率)等于预算约束线的斜率(物品的相对价格),而且,消费者对两种物品的评价(由边际替代产衡量)等于市场的评价(由相对价格衡量)。4.当一种物品价格下降时,对消费者选择的影响可以分解为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收入效应是由于价格降低使消费者状况变好而引起的消费变动。替代效应是由于价格变动鼓励更多地消费变得相对便宜的物品而引起的消费变动。收入效应反映在从较低无差异曲线向较高无差异曲线的移动上,而替代效应表现为沿着一条无差异曲线向有不同斜率的点的变动上。5.消费者选择理论适用于许多情况。它可以解释为什么需求曲线有可能向右上方倾斜,为什么工资提高既可能增加也可能减少劳动供给量,以及为什么高利率既可能增加也可能减少储蓄。第22章:微观经济学前沿1.在许多经济交易中,信息是不对称的。当存在隐蔽性行为时,委托人会关注因代理人道德风险问题引起的损失。当存在隐蔽性特征时,买者会关注卖者中的逆向选择问题。私人市场有时用发信号和筛选来应对不对称信息。2.虽然政府政策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但政府本身也是不完善的制度。康多塞悖论说明,多数原则并没有产生可传递的社会偏好;而阿罗不可能性定理说明,没有一种投票制度是完美的。在许多情况下,民主制度将产生中值选民想要的结果,而无论其他选民的偏好是什么。此外,那些决定政府政策的人会受到利己而不是国家利益的驱动。3.心理学和经济学的研究表明,人的决策比传统经济理论所假设的要复杂。人们并不总是理性的,他们关心经济结果的公正性(即使对他们自己有不利影响),而且,他们可能具有前后不一致性。写在后面:曼昆的两册《经济学原理》是我大学时期的教材。我大学时的风格是上课不专心听讲,靠考前突击来通过考试,和我一样做法的人很多。毕业几年之后想想,非常后悔。因为《好书一起读》的书友中有高中生,我有义务把“事后诸葛亮”的切肤之痛的大实话说给你听:大学期间,谈恋爱,打游戏,读书旅行,兴趣爱好,社团活动,这些都是很好的事情,“乱花渐欲迷人眼”,就容易忽略了最根本的最重要的东西——学业。认真听课,做作业,参加考试,这些任务不像高中时期那样有老师和家长监督,容易松懈,而考试远没有高考那样沉重的压力,考前好好复习多半可以通过,这让人更容易忽视平时的学习。考前突击,通过就好,“六十分万岁”。悔之不迭!悔之晚矣!才知道学习不是学给学校的,不是学给老师的,是学给自己的。当时不明白有什么意义的课程,在后来明白了它的意义,才懊恼当时的荒废。那是人生中最轻松最没有压力,有大把大把的时间可以用来专注地提升内功的年纪,那时的体力脑力和记忆力也是最好的,学东西,学得又快,记得又牢,实在应该好好加以利用。拿开手机和电脑,远离网络的喧嚣,拿一本书——也许是教材,也许只是喜欢的书——到一个安静的地方进行深度的阅读吧。你这段时间里学到的每样东西,都将是你以后人生中宝贵的财富。除了读书之外,学外语也好,锻炼身体也好,培养兴趣也好,开阔眼界也好,随你高兴去选哪样,这些都会提升你的品位和价值,在之后的岁月里,受用无穷。说教多了,话题回到《经济学原理》,尽管我当时算半个学渣,计算机类的课程学得稍微上心一点,其他课程基本都靠突击复习,但《经济学原理》即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这两门课程,是我相对于其他非计算机类课程外,学得非常舒服的两门课了。说学得舒服,并不是上课时比别的经管类课程听得认真,我指的是考前突击读教材的时候,比读别的课程的教材愉悦多了。这正是曼昆这两本书的优秀之处。这时我并不觉得是在考试压力下必须完成的艰苦任务,而既像是放松消遣,又像是用功充电,像是在享受美食,既美味,又营养。这哪是什么“啃书”的苦差事?分明是难得的用大块时间阅读一本好书的畅快享受。等书读完了,我还沉浸在轻松幽默的文笔和深入浅出的论述中。舒舒服服地读了几天书,既学到了东西,考试也能通过了。在我大学“应付考试”的历史上,这是绝无仅有的爽快经历。因为曼昆的这两册《经济学原理》原本就是写给门外汉做科普读物的,没有阅读门槛,文笔轻松,举例生动,被公认为最好的经济学入门读物,最适合像我这样的票友阅读(也许也适合并不是经济学专业,但想了解点儿经济学的你)。而且经济学的优点在,它说的是道理,需要读者的理解力而不是记忆力,只要你跟着它所讲的去想去思考,自然就能够从中有所收获,而不像别的某些学科那样需要死记硬背。正因如此,我才能在跟着作者的叙述,一步步理解、思考之后(归功于作者良好的组织和叙述能力,这个理解和思考的过程非常平滑),就发现卷子上的题都会做了,考试也能轻松通过了,不仅如此,读了这书之后(本期主要说《微观经济学》分册),读者会拥有一些经济学的思维方法。机会成本、边际收益、囚徒困境、公有地悲剧、沉没成本等概念,后来在我思考问题时经常被使用,并多次在需要判断和决策的时候起了重要作用。一、在学了比较优势的概念后,我明白了专业化的优势,在职业技能选择上不贪多,专精一门,获得在该领域的高效工作能力,并与拥有在其他领域高效工作能力的人互通有无,这样,整个社会的收益更大,分配之后即每个人的收益也更大。这个道理如此浅显,但大多数人还是贪图多种技能,结果在任何领域都没能成为专家,这也许是因为贪婪,也许是因为虚荣,也许是因为从众,也许只是为了在饭桌上聚会上多点谈资。从这也可以看出,人类不理性的一面是广泛存在的。学经济学多少会改善人类这方面的弱点。二、在学了供求模型后,我学会了用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来判断价格和数量的变化方向,供求曲线的图是我最喜爱的图了,曲线的移动,平衡点的移动,曲线和坐标中围成的封闭面积表示的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无谓损失,非常直观又非常优雅,在赋税的代价章节、国际贸易章节这两章,你会惊叹于想象中很复杂的问题,在图形中用几条曲线和几块阴影面积就可以容易地计算出得失。三、在公共部门经济学一大篇,搭便车者和公有地悲剧的段落,我会常常想起身边的一些人和事。书中这些概念用来解释这些事是多么契合和完美。也更明白,经济学适用的领域并不仅限于计算市场上的价格和数量,很多生活中的事务,即使不能用金钱来量化,也可以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用数学的方式进行计算和推演。一切的感情和人性,都可以被抽象成类似于但并不是金钱的指标,纳入到公式和模型里来进行分析。极度冰冷,极度理性。这时实际已经突破了理性人的假设,理性人假设是假设人人都是经济人,即完全看重且只看重金钱这唯一指标,这个假设过于暴力以至于常常让人感到不切实际。但当把金钱这唯一的指标扩大为若干指标的综合,曾经基于理性人假设建立的一切模型都依然成立,这极大地扩大了这些模型的适用范围。一切新的行为动机都可以通过建立一个新指标来引入模型。这让人看世界的眼光更清冷,更透彻,更达观也更坦然。不再那么容易感动,也不再那么容易愤怒。这是悲悯,还是冷漠?四、企业行为与产业组织一大篇,最不能忽视的是机会成本的概念。我们常忽略了自己的时间有多么值钱,在饭馆吃一顿饭20元,自己准备原材料来烹饪也许只需要5元原材料,所以就应该自己做吗?这要看你如果把烹饪的时间用在别的上面,例如工作和学习,能给你带来多大收益。如果你处于时间应该争分夺秒使用、每一小时的努力都会有可观回报的时期,就不该在意饭馆里一顿饭比原材料价格高的问题。对很多人来说,时间是极为高昂的成本,但他们不懂得这个道理。当然,这里也可以用有限理性来解释,时间已使用得足够有效,那拿出点时间来进行其他活动——例如烹饪——能带来从事兴趣爱好的快乐感(这快乐感就是上面一条里说的金钱之外的其他指标)。这种取舍也有其道理。但更多的人并不是在进行取舍,只是在糊涂中凭直觉行动,“自己做只需要花5元,比20元便宜”,却没想过这些时间用来做别的事情的收益。机会成本对应“十大假设”中的第二条,而沉没成本则是“十大假设”中的第三条的延伸。理性人考虑边际量,即只考虑此时此地的不同行为会造成的不同影响,而昔时昔地的事务,既然已经发生,而且无法挽回,悲叹于事无补,不如坦然接受。覆水难收。以前发生的一切事务,不论好的坏的,都共同构成了你今时今地的情景,你唯一能做的,就是在今时今地的情景之下,分析能做的,选择该做的,坚定地去做。这虽然不能改变昨时昨地的行为,不能改变今时今地的情景,但这种办法,能最大程度地将明时明地的你引向相对最优的方向。这一大篇里还谈及了博弈论。“引向相对最优”正是博弈论的核心思想。事已至此,无法挽回,两害相权取其轻,弃车保帅,或者两利相权取其重,舍鱼取掌,只能如此!不要悲哀“车”和“鱼”的损失,它们只是“帅”和“掌”的机会成本。“‘车’多好呀,真舍不得它!”“‘鱼’多好吃呀,丢了真可惜!”说这样话的人,都是不懂经济学,不懂博弈论的。“车”和“鱼”好,这谁都知道,但有比它们更有价值的东西,如果无法并存,那就只能忍痛割爱。经济学和博弈论,最重要的功能就是指导决策,决策一定包含取舍,如果能不舍全取,那还决策个啥?统统拿来就是。正是因为不能全取,才需要英明、果断、决断地舍。你舍什么,就意味着取什么,什么都无法失去,就什么都无法获得。这是学一点儿经济学之后一定要懂得的道理,而不要盲目地、乐观或者说浅薄地,这也要,那也要,那结果多半很糟。博弈论中的囚徒困境,让我郁闷了很长时间,每个人出于利己的动机的行为,最终导致了每个人都获得了糟糕的结果,直到后来才在某本书上看到,多次重复博弈下的最优策略与单次博弈完全不同,这破解了囚徒困境,至此我才松了一口气。善良、诚实、宽容、正直、守信的古老的道德,是多少辈祖先经过多少惨烈的博弈后留下的游戏规则,这才是最优解,而不是某些精明人眼中的傻。这些精明人应该去玩单次博弈,在多次重复博弈中,他们会因为行为的恶劣,而很快出局,失去一切。这种“恶有恶报”的结果真是让人欣慰。五、在最后一章“微观经济学前沿”中,不对称信息、政治经济学、行为经济学三节,共同指出了现实中的行为与理论上的考察偏离的情况。这也是经济学模型、博弈论在使用中应当根据现实条件进行调节的部分。显然,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如果其他条件相同,信息占优的一方将占有巨大的优势,这也是我在《权谋术与厚黑学》一篇里把“信息”作为“三大要素”(信息、实力、主动)之首的原因。如果客体不是简单极端的理性人,而是普通、复杂、难以预测的普通人,其对事情的反应和选择就难以预料,一些现象就会与建立在“经济人假设”基础上推导出的现象大相径庭。而阿罗不可能定理,则指出了投票的困境。至此,在前面章节建立的“学了经济学就能做出最优决策”的信心,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瓦解。像是作者在提醒你,别学了点经济学就到处乱用,出了意外可别怪我没提醒!事实正是如此,很多建立在理性人假设上的分析和推测,都因“假设用力过猛”的先天缺陷而落地艰难,只能停留在理论的考察里,或者适用在苛刻的条件下。它绝不是百试百灵的药,千万不要在看到了这样一本新鲜的、清丽优美的好书之后,因为爱不释手和振聋发聩,而受到它过大的影响,过大地改变了思考和行为的方式。而只该把它作为你的辅佐,让“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成为你的能力,立足现实,考察方案,选择其一,坚定执行,读了这本书之后,如果具备了这“十六字诀”的能力,就对得起买书花的这几十块钱了。相比起几十块钱能起到的别的作用的“机会成本”,这“十六字诀”的价值绝对远远超过之。重要的是,这不是口号,而应该是你以后行动的指南。从重买《经济学原理》两册到写这篇推荐,居然长达一个月时间,一方面是有些繁忙的原因,另一方面是无从下手。大学时第一次读,在安静的自习室里,虽然有考试的压力,但也还算悠闲(毕竟考前突击总能过,经验丰富有信心。再次强调:这样不好别学我),翻开这样一本优质的科普书,惬意得难以言表,看里面的原理,图表,甚至书旁边的名词解释,样样爱不释手:太有趣了,太易懂了,太新鲜了,又太清晰了。看了几天书之后去参加考试,简直行云流水,知识不是背下来的,而是记住的,看懂了,理解了,自然而然就记住了。但毕竟过了好多年,之前记住了,后来也模糊了,这次买了重读,固然有老友重逢的欣喜,一方面也觉得有些索然,没有了“人生若只如初见”的惊艳,其中的行文技巧对我也不再有魅力,因为我这次读的目的是找回曾经学到的东西,然后我发现,厚厚的一本书,看似废话很多,但想亲自提炼出来写一篇,又感觉棘手,照抄每章后面的“内容提要”,虽然我自己能看懂,但没有讲解和分析,读者看着也不懂(更新:后来发现光内容提要比想象中容易理解,所以就摘出来了)。如果加上讲解和分析,我能做的无非是对原书的蹩脚的缩写,水平连曼昆的百分之一都达不到,还是别献丑了。《好书一起读》之前有些期,实际是对一些好书的个人的提炼,希望能让读者读更少的字就收获书中精华,而且读得更舒服。但曼昆的书,我完全没有信心能写出一些文字,能比原著读着更舒服,也完全没有信心能用更俭省的文字写出全书的精华,毕竟书中内容很庞大驳杂。所以,最后只写了一点个人的收获。我这篇实际想做的,就是尽全力喊两声:去读原著!去读原著!完全没有门槛,而且非常好看,既能放松享受,又能学到东西!这样近乎做广告的吆喝不知道能起到多大效果,我只能保证没有收任何人的钱,这篇里任何一句对书的赞美,都发自肺腑,天地可鉴。最后,我真正能给你的贡献,只有上面写过的我总结的十六字诀,重复一遍吧,希望能帮到也许不想去买原著的你,做事更理性一点点,像个经济学家:立足现实,考察方案,选择其一,坚定执行。36添加评论分享收藏文章被以下专栏收录《好书一起读》系列,微信公众号“安静的书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微观经济学供求理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