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机械是好,但是机械代替人工导致马云让很多人失业业,政府有没有考虑基层员工就业问题????

人工智能将造成就业危机?争论背后需理性看待
人工智能将造成就业危机?争论背后需理性看待
[导读]近年来,人工智能领域的爆发与机器人应用的日益普及,使得关于这两者和人类关系的争论就一直愈演愈烈。其中最大的一个争议就在于,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是否将取代人类的工作岗位,造成失业危机?
  随着发展不断提速,产品应用领域持续拓展,关于人类就业机会是否会遭受巨大威胁的争议就不绝于耳。实际上,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的加速应用虽然的确会影响人类工作机会,但是从目前来看,短期内的影响远没有那么夸张。而且,人类也会在失去工作的同时得到新的就业机会。
  近年来,人工智能领域的爆发与机器人应用的日益普及,使得关于这两者和人类关系的争论就一直愈演愈烈。其中最大的一个争议就在于,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是否将取代人类的工作岗位,造成失业危机。
  主流声音: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正造成就业危机
  在各种机器人涌入制造业、服务业等诸多行业的形势下,再加上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迎来大爆发,人类似乎正面临着科技时代以来最大的就业危机。此前,普华永道发布了一份新的独立报告,报告指出:人们可能必须得练习和学习新技能了,否则自动化机器接手某些工作后,这些人将面临失业的风险。
  这份名为《未来的劳动力》的报告,对来自中国、印度、德国、英国和美国的1万人进行了调查,以便我们&更好地了解工作的未来&。在这些人中,近37%的人认为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会让他们面临失业的风险;2014年,有33%的人也有类似的担忧。
  普华永道的负责人、美国人民和组织的联合领袖JeffHesse在接受CNBC采访时表示,自动化已经在迫使一些人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尽管各个行业的情况都不一致。截至2017年3月,普华永道报告称,到本世纪30年代初,美国约38%的就业岗位会受到的自动化影响,德国紧随其后,为35%;英国为30%;日本为21%。
  此外,我国电商巨头阿里巴巴的创始人、董事局主席马云在今年6月份谈起人工智能时也表示,未来30年人们每天只需工作4个小时,并且会有大量岗位被人工智能抢走。
  反驳观点: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大幅取代人类工作还不现实
  人类的就业危机真的来临了吗?大规模失业潮将不可避免?对于当前悲观性的主流观点,近日有了最新的反驳声音。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实验室,以及RethinkRobotics与iRobot创始人RodneyBrooks撰文称,&他认为很多人说20年内人工智能机器人取代半数人类工作,是非常可笑的事&。
  Brooks引用硅谷未来研究所共同创办人之一RoyAmara的名言来举例,&人类总是高估短期内科技的影响,低估长期的影响。&Brooks认为,过去30年来许多技术都是循类似模式发展,从巨大愿景出发,历经失望,然后慢慢建立信心,最后超过期望。人工智能也是一样,从年代就一直被夸大,现在只是再次夸大而已。
  现在人工智能系统性能突飞猛进,是因为深度学习的成功,许多人期待人工智能会以同样速度进步下去,但是深度学习其实已经发展了30年才有今天的成果,且这只是单一事件,许多技术发展结果都是后继无力。总而言之,科技不会一下子颠覆整个世界,而是随着人类不断适应与调整而循序渐进发展,AI要大幅取代人类工作还言之过早。
  理性看待:影响就业是现实但是不要只看表面
  虽然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的发展在人类就业这个问题上引发了无休止的争论,双方各执一词,也各有道理。其实,从理性层面来看,争论双方的观点其实是可以有机结合的,也就是: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的加速应用的确会影响人类就业,但是目前的影响,以及短期内的影响远没有那么夸张。
  德国在这方面的研究结果表明,机器人的使用确实会冲击制造业就业,但也会增加服务业就业;而且机器人很少替代现有员工的岗位,但在未来会使得年轻人就业机会有所减少;此外,虽然现有员工能保住工作饭碗,但薪酬有可能会下降,中等技术水平的机械操作人员的工资会有显著下降。
  麦肯锡在报告中分析,职业的工作岗位由具体的工作内容组成,人工智能不是直接替代职业岗位,而是替代工作内容,预计全球50%的工作内容可以通过改进现有技术实现智能化。受技术成熟度、应用经济性、社会接受度等因素影响,人工智能对就业结构的重塑需要一个过程。
  因此,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带来的自动化的影响虽然令人担忧,但是比预期来的更慢一些,而且人类在失去一些工作机会的同时,也会得到新的就业岗位。当然,人们最好为了未来做好准备,未雨绸缪,先提高自己知识技能水平,这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选择。
千家智客微信公众号
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千家智客微信公众号(qianjiacom),随时随地知晓智能行业天下事!
编辑:邱婷丽
100/100字符
全部评论(0)
千家智客APP
千家智客客户端
在这里,读懂智能行业!摘要:这一热潮,毋宁说是一种恐慌。许多媒体更是大呼小叫地引用牛津大学的一项预测——未来 20 年内,美国约 47% 的工作岗位有被机器人取代的风险。
本文来自:百度知道日报自物种产生之日起,人类始终有着万种恐惧,今天又多了一种:机器人。2016 年,谷歌人工智能“阿尔法狗”引发的人工智能热潮,冲击了人们的想象力:机器人来抢人类的饭碗怎么办?这一热潮,毋宁说是一种恐慌。许多媒体更是大呼小叫地引用牛津大学的一项预测——未来 20 年内,美国约 47% 的工作岗位有被机器人取代的风险。而“世界工厂”中国的情况更糟,面临自动化“高度风险”的工作岗位比例为 77%。77% 工作将被机器人替代?是不是意味着中国将迎失业狂潮?没那么简单。首先这一热潮并非空穴来风,因为目前来看,机器人真的在迅速占领多类工作岗位。下面来看一组数据。机器人已经进军各行各业在过去的十年间,中国机器人产业无论是数量还是技术上,都获得了飞速发展。俄罗斯机器人协会提供的数据显示, 年,中国工业机器人供应量的增速已经达到了 17%。机器人使用密度在中国也已经达到每万人 49 个。而产业研究机构高工产研数据显示,2015 年国产机器人产值规模达到 16.4 亿元,2015 年需求量为 6.5 万台,市场占比提高至 15%,产值增速达 55%。据 2016 年初工信部调查显示,中国涉及机器人生产及集成应用的企业达到 800 余家。中国机器人也出现了不少自主品牌。2014 至 2015 年,各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了近 80 项机器人产业发展相关政策,全国范围内已建或拟建的机器人相关产业园多达 42 个。此后的 2016 和 2017 年,我国机器人企业更是遍地开花。据统计,截至16 年底,我国机器人企业数量增至 4,325 家,增幅为 12.58 %。机器人甚至已经进军中国的军工企业!据一位资深科学家说,机器人可以使中国的炸弹和炮弹生产能力在不到十年的时间内提高两倍。中国的“高端武器系统智能制造”项目首席科学家徐志刚在接受采访时说到,中国大约四分之一的弹药厂已经用“智能机器”取代工人。这些有着人造的“手和眼”的机器人可以组装不同类型的致命爆炸物,其中包括炮弹、炸弹和火箭。他们还可以生产更尖端的弹药,例如制导炸弹,这些炸弹配有电脑芯片和传感器,可以进行精确打击。这些机器人的生产能力是普通工人的五倍,一旦中国所有的弹药厂在未来十年经过升级改造后,整体的生产力提高幅度“至少”可以达到 100-200%。徐志刚说:“这并非是说我国正准备打仗,所以要快马加鞭地生产武器,启用机器人是为了解决安全和劳动力供应问题”。过去一条炸弹装配线需要 100 多个工人,现在经过升级改造后只需要三个工人。工人只需在防弹掩体后面工作,一个工人通过控制台监控着生产过程,另外两个负责对于机器人来说太难的工作,例如连接炸弹内部细小的金属丝。这些制造炸弹的机器人在许多方面与传统的工业机器人不同。例如,它们的机械手臂可以从压缩空气而不是电动机中获得能源,以避免产生静电。但是使用机器人存在一个很大的风险:一个火花就会导致一场大爆炸,让整个工厂变成一个大弹坑。用机器人代替人工,除了能减少伤亡风险,机器人还有其他优势。例如,它们可以给爆炸混合物精确地称重,然后将粉末以刚刚好的压力装进弹头中,以达到产生最大可能的爆炸效果所需的最佳密度。一个普通工人可能需要几年时间才能掌握这些技巧,而且机器人永远不会累,它们能马不停蹄地连续工作几个月。其实,近年来,因为从事弹药生产工作危险系数太高,所以即使是劳动力密集的沿海地区弹药厂工人也处于短缺状态,而弹药厂的劳动力短缺可能会对国家安全构成威胁。所以,在炸弹制造过程中,机器人可以把工人从危险的重复性劳动中解放出来。人呢,不是说被机器人取代了,而是有了更高的使命。他们要干控制优化、硬件维护和技术升级这些更高级的活。工人不想干了,机器人才有机会世界车间的模板——富士康近两年引入 6 万机器人替代工人,而且表示要加大对机器人的投资。但这不是机器人挤走了人,而是因为招不来工。一位产业网络评论者说,“因为现在的就业市场已经开始出现人荒了,尤其是一些苦重的行业,招人很难,能够留住人的机会也不大。这时候引入机器人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所以,富士康不断引进机器人,加大这方面的研发和投入,或许也是一种无奈之举。富士康目前还有 120 万员工。富士康用实际行动表明,机器人不比传统的廉价劳动力便宜。新一代工人忍受不了肮脏、危险和无聊岗位,才给机器人带来了机会。即使将来有大批工作被机器人替代,那也是因为人找到了更有意思的活儿干。机器人大国就业率反而最高机器人二战以后就发明了。但现在机器人普及率只有 10%。因为在绝大多数工厂里,如果人全撤掉,让机器人挑大梁,工作效率并不高。工厂引入机器人和人工智能,只是为了优化工艺流程,补人之疏忽。和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类似,中国工业机器人的三大种类为焊接、搬运、喷涂。汽车工业是用机器人的大头。别的行业用得不多。美、德、日、韩四个汽车制造国,是工业机器人大国的榜首,而它们的就业情况在发达国家中是最好的。2015 年,全球制造业机器人平均密度为 69,韩国高达 531;日本与德国则仅次于韩国分别为 305 和 301。中国的工业机器人密度只有日本的七分之一左右。由此来看,提高就业率和提高机器人普及率是并行不悖的。中国的经验也证明这一点:2005 年至 2014 年间,中国工业机器人的销售量年增速保持在 25%,同期中国对工人的需求一直很紧迫。几乎所有的工业机器人专家都认为,中国的机器人缺口还极大,对机器人的旺盛需求会保持十年以上。短期看来,二者还是合作关系工业机器人专家,德国库卡公司 CTO 埃伯哈德·克罗斯博士近期表示:“工业机器人的发展,不是取代工人的劳动,而是与工人分工合作”。德国工业 4.0 模式中,机器人与工人是分工合作的关系。有的活儿是以工人为主,有的活儿是以机器人为主。德国维尔兹堡大学机器人专家克劳斯·席林教授说:“使用机器人,是为了人和机器人合作。机器人可以搬重物,可以准确移动,但人有更好的计划和感知环境的能力,比机器人更为灵活,所以我们需要人和机器人互动,发挥各自所长。现在全球人口老龄化,想保持现在的生产规模,就必须使用机器人”。美国公司 Rethink 推出的协作机器人近年很受市场欢迎,它能跟人配合操控机器、测试电路板以及干其他高精度的事儿。Rethink 亚太区总经理李英豪认为,机器人不可能替代人。机器人来配合人干活更合适。工业机器人之所以几十年来发展空间有限,是因为投入非常大,而且周期长。机器人是在解放人类天赋因为阿尔法狗和其他人工智能项目的出色表现,很多人开始认真考虑机器人全面替代白领工作的可能性。比如说简单编辑,案卷检索之类的事儿没必要找秘书干了。自动化会消灭工作吗?200 多年前,蒸汽机和纺织机刚发明的英国就有很多人这么认为。大批工人抱怨机器挤占了生路,于是加入卢德运动去捣毁机器。后来这样的想法叫“卢德谬误”:在生产中应用节省人力的技术会导致失业。之所以叫做谬误,是因为如果此观念为真,那么现在的世界应该遍地失业,而不是百业繁荣。与卢德谬误正相反,福特汽车公司一方面用流水线生产出更多汽车,一方面付给工人高工资以购买汽车(高工资换取的是高标准的劳动)。这也是典型的现代经济:自动化技术应用导致价格下降,需求上涨和就业增加。当然,200 年来的经验未必能套用 21 世纪的人工智能运动。但我们仍然可以期望机器人在提高工作效率和产品质量、改善劳动安全时,也可以创造出更多高智力和高标准的工作岗位。传统岗位的确被大量替代,但新岗位之多,补充上来绰绰有余。何况不是每个岗位都需要机器人来提高效率。互联网著名评论人凯文·凯利说:未来那些对效率敏感的工作岗位将会被机器人替代;对效率要求不高和有创造力挑战的工作依然由人来做。至少能够肯定一点:机器人包揽简单工作的同时,也同时减弱了社会对简单工业品和低级服务的需求。机器人实际上是不断解放着人类,让我们把天赋智力在更自由的层面更加富于效率地发挥。当流水线上的家具很容易就买得起时,付给木匠的钱比以前却多多了。如果你能提供些并非千篇一律的高级玩意儿,未来你仍然可以愉快地上班。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百家号作者平台APP
扫码下载安卓客户端
便捷管理文章信息
随时查看文章收益人工智能可能会让你失业,但是不会让人类失业_网易新闻
人工智能可能会让你失业,但是不会让人类失业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霍金、比尔·盖茨、埃隆·马斯克……许多科技大佬都认为人工智能将导致人类大规模失业,有些人甚至认为人工智能将带来人类终结。但其实,他们都是错的。
去年“阿尔法狗”战胜李世石后,人工智能导致人失业、人工智能产生意识等议论又沉渣泛起。这些陈年胡话像大姨妈一样隔段时间就会被人谈起,最近在北京举办的全球互联网大会上,著名物理学家霍金再次警告人工智能的崛起会带来人类文明的终结……很可惜,这只是杞人忧天。两百多年前英国工人就砸过机器了象征工业革命开端的珍妮机发明于1764年,它实际是一台手摇纺纱机。1768年,英国人阿克莱特发明水力纺纱机,随后瓦特革命性地改进了蒸汽机,英国工业开始快速发展。特别是在纺织业,机器得到大规模应用,越来越多地代替人力,而阿克莱特本人就开办了多家纺织工厂。阿克莱特发明的水力纺纱机复制品。/Wikimedia结果传统纺纱工人不乐意了。1779年,英国纺纱业的工人以机器导致他们失业为由,爆发捣毁机器运动,阿克莱特也未能幸免,他最大的一家工厂就被烧毁了。传说带头的工人叫卢德,这种运动被称为卢德运动。此后卢德运动时有发生,跟中国人隔段时间就找个国家抵制一样。然而,机器导致失业的效果并不佳。1787年,根据议会一项调查,英国有32万工人从事棉纺织业,而珍妮机还没发明的1760年,这个数字是几千人。要知道1979年,阿克莱特那家被烧毁的工厂就有六百名雇工,对比1760年全英国才几千人,阿克莱特一个人创造的就业机会就颇为惊人。卢德运动。/Wikimedia也正是因为机器从来不会导致系统性失业,反而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卢德运动也只能像月经一样间歇性发作,释放着传统工人面对暂时失业的愤怒。不过在经济下滑期间,机器更容易成为靶子。上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以实施“新政”著称的罗斯福总统在1935年发表演说称,(以当时的)经济情况可能永远无法重新让那些被机器替代的工人再就业。1962年,当经济衰退,肯尼迪总统表示“要结束对有意愿且有能力工作的劳动力的浪费,但仅指那些因机器替代、工厂搬家或矿山倒闭而闲置的劳动力。”两年后,约翰逊总统成立了技术、自动化与经济进程委员会,评估自动化对就业的影响。但等1966年评估报告公布时,美国经济复苏,机器取代工人的舆论褪去,委员会也随之解散。无独有偶,1980年《时代周刊》刊登了一篇名为《机械革命》的文章,向公众展示了一个机器人正在用双手扼杀人类劳动力的景象。而最新的预言的代表是,2016年美国莱斯大学计算机工程教授摩西·瓦迪宣称:2045年人类失业率将超过50%。日出刊的《时代周刊》封面。/Time人们不坐马车了,马车夫去哪了当我们谈论技术进步是否会让人类系统性失业时,最经典的例子就是马车。19世纪末的伦敦是当时世界上最大最繁华,人口最密集的城市,出租马车是城市的主要公共交通工具,出门打“马的”是城市一景。一匹马每天要产生数十榜的粪便,数以万计的马匹穿行在城市中,带来不小的环境问题。1894年,可能是半开玩笑地,《泰晤士报》预测50年后伦敦将被9英尺的马粪淹没。这一幕显然没有发生,汽车迅速取代了马车的位置。在军事领域,马也被全面取代,欧洲辉煌了十几个世纪的骑兵,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作了告别演出,如今骑兵主要担任仪仗队的角色。日,英国骑兵成为游客抢手的拍照对象。/视觉中国没错,新技术的应用,可能会逐步导致旧产业的人失业,这种事一直在发生,从没中断过。上世纪90年代寻呼机(俗称BP机)风靡一时,1998年中国寻呼机用户达到6000多万,发展到鼎盛的寻呼机市场也衰落得极快,手机迅速取代了寻呼机的地位,到2003年就基本没人用寻呼机了。柯达公司发明的数码相机则终结了自己的交卷帝国,鼎盛时期柯达有十几万员工,却在2013年宣布破产。日,游客在上海城隍庙一柯达影像店前走过。/视觉中国此类例子不胜枚举,按照各路专家的预测思路,很容易算出以这种替代速度,多少年后50%的人将失业。但这永远不会发生,因为新技术消灭旧工作的同时,也带来新岗位,寻呼台的接线小姐失业了,可以找到手机客服的工作。新技术能创造多少新工作呢,会比消灭的多吗?简单列几个数字,就能一目了然。今天全世界70亿人口,大部分成年人就业,包括广大女性。而200多年前,全世界人口10多亿,不仅人口基数少得多,而且在同一就业意义上,就业的人口比例也低得多。今天我们生活离不开的互联网、IT、移动通讯等很多产业是几十年前没有的,100年前没有的产业更多,200年前,则几乎只有农业。比如1862年,美国90%的劳动力是农民,如今不到2%。日,美国加州,世界上最大的农用机械展开幕。/视觉中国如果告诉200年前的预言家,全世界人口将有70亿,要给其中大部分成年人找到工作,他肯定觉得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首先就没有足够粮食养活这么多人。各式各样的预言家,思维方式有一个相同的特征,以静态的思维考虑问题。伦敦将堆满马粪是这种静态思维的典型。在预测就业问题上,这种思维假设社会的需求是不变的,预言家掐指一算,机器将解决了其中50%需求,因此50%人要失业。而实际上人的需求是无止境的,温饱是最低层次的需求,比如在英国,农民越来越少的同时,教育、医疗、金融等专业服务领域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年之间英国护理相关的就业人数增长909%,教育助理也增长了580%。社会一直在发展变化,机器不断替代简单重复劳动过程中,新岗位也会不断涌现,首先机器就需要有人制造和维护,汽车带来的工作岗位,比消灭的马车夫要多得多。美国湾区委员会经济研究院的一项研究发现,高科技领域每产生一个工作岗位,就能使当地其他商品服务业等产生4.3个就业岗位,包括律师、牙医、教师等,对就业的带动作用远胜过传统制造业,后者只能产生1.4个岗位的带动效应。美国硅谷。/Flickr而预言家看不到社会在变化,事实上,我们大部分人都对未来社会缺乏想象,我们都是平凡人。但看不到,与意识到自己看不到是两回事,预言家意识不到自己想象力的贫乏。这次会不一样吗人类不停息地制造和改进机器,大大改善人类自己的生活,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机器从来没有导致系统性失业。有人说这次不一样,这次是人工智能,与以前的机器有质的不同。这种说法可以媲美打不赢现代格斗的太极不是真太极,真太极已经失传。说句正确的废话,每次工业革命,没有哪次是一样的。人工智能有多不一样,很难说,但有一点是一样的,它不是免费的。我们都有超音速飞机的技术了,为什么还要每天挤公交地铁上班?因为你买不起飞机啊!认为人工智能不一样,具有革命性颠覆性,所以会大规模取代人力工作,跟认为有了雷达制导导弹,蚊香就可以淘汰了一样。这是缺乏对经济活动的理解,我们需要的从来不是技术最先进的工具,而是最适合的工具。光是搞人工智能的码农工资就不便宜,那么人工智能会不会智能到完全不用人管,能自我制造还能自我教育?那样的话,人倒是真的会失业。但这不正是人所希望的吗,工作全给机器人干了,我们什么都不用干——当我们想不干时,因为工作本身有时也是一种需求——就能活得很好,这简直是个白日梦,这个梦恐怕成真不了。日,广东广州,顺丰速递的包裹全自动分拣中心。/视觉中国人工智能有一点可能确实与此前不一样,在不严谨的意义上,人工智能创造的岗位可能需要更复杂的知识技才能胜任,手摇纺纱机的工人可能不需要花很多时间就能操作蒸汽功力的机器,但让一个生产线上的操作工去学编程,转行做算法工程师,显然是很困难的。但之所以说是不严谨的意义上,因为暂时失业的人不是一定就要补充在相应创造出来的岗位上。发表在《美国经济评论》的一项研究显示,年间,中等收入工作(包括固定厂房的设备操作人员,机械操作人员,办公室文员和客服等)的岗位数量减少了9.27%,而低等收入工作和高收入工作数量分别增加了3.65%和5.62%。一些中等收入者失业后,从事了需要大量体力劳动的低收入行业,比如保安。日,美国宾夕法尼亚州,一家塑料成型厂里的机器人。/视觉中国不过不管怎么说,具体到个人时,失业换工作无疑是有代价的。那么对暂时失业的人我们可以做什么?这里可以适当讨论下,简单地说,允许保险市场化,由员工自由购买失业保险是比较好的方式。在保险公司盈利目的驱使下,失业风险大的工作, 保险价格会比较高。这似乎不公平,工作快不保的人还要花更多的钱买保险。但市场的妙处就在这里,价格是市场信号的最佳体现,保险价格走高,意味着这个行业不行了,早做打算是明智之举。人生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我们权衡利弊,而错误的、不可持续的政府政策会影响我们的判断。强行维持一个行业的收入水平,和大学专业设置不考虑市场行情,培养出来大量找不到工作或对口工作的大学生一样,结果就是越来越多人进入没有前途需要靠政府救济的行业。一线城市打压网约车,拯救了将死的出租车行业。/视觉中国当然失业的人,除了物质上的损失,心里的落差也不容忽视,不过这已经超出本文的讨论范围。现代化让生活更美好工业革命以来两百年,人类生活发生了深刻的改变,伴随这种改变的,是像大姨妈一样挥之不去对新技术、对现代化的质疑之声。马克思代表的老一代左翼知识分子批判资本主义工厂对工人的剥削(虽然此前农民的生活不见得比工人好多少),更讽刺的是,卢德分子也是打着反剥削的旗号反对机器取代他们。马尔库塞代表的新左翼则将这种批判上升到了新高度,异化这个概念师承马克思,马尔库塞将这个概念发扬光大,工人生活水平提高是显著的事实,于是不提剥削,马尔库塞转而论述工人在物欲横流的消费社会中丧失了自由意志。如果你还是不清楚异化,可以看看英剧《黑镜》。与《黑镜》的主题一样,当代知识分子时不时要严肃讨论下人对手机的依赖,一桌人吃饭,每个人低头看手机,是他们常引用的画面。好像我们用微信就不是在加深与人的感情,只有在饭桌上才能产生真感情一样。日,广东茂名,正在排队购买电影票的年轻人。/视觉中国机器导致人失业是这类质疑现代化思潮中的一种,英国物理学家霍金不止一次质疑人工智能,除了警告人工智能会导致中产阶级大规模失业,还担忧人工智能会不受人类控制。科技大佬中也不乏这类声音,埃隆·马斯克、比尔·盖茨都频频质疑人工智能。为此,2016年,美国信息科技和创新协会(ITIF)把年度“卢德奖”授予了马斯克、比尔·盖茨和霍金。科学家谈论失业问题,跟好莱坞明星一本正经为希拉里站台一样可笑。不客气地讲,没有技术进步,全身瘫痪只有眼球能动的霍金甚至难以发出他的警告。他能与人交流,全赖英特尔公司为其研发的合声电脑和软件,而英特尔公司已经将软件免费向所有残障人士开放使用。日,英国伦敦,霍金悲观预测人工智能的未来。/视觉中国
科技大大方便了霍金和我们的生活,我们不用忍受弥漫在城市中的马粪气味,取而代之的是被夸大危害的汽车尾气,只有当我们想调剂一下,体验一下想象中的田园牧歌,才会开着汽车去草原骑骑马。只是住在草原时,会很关心民宿旅店有没有wifi,以及一定会用手机拍下蓝天白云发朋友圈。
本文来源:浪潮工作室
作者:芜花
责任编辑:黄童超_NX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如果未来机器最终取代人工劳动,仰仗人力资源的中国经济会不会崩溃? - 知乎340被浏览<strong class="NumberBoard-itemValue" title="2分享邀请回答814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23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工智能带来的失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