韧带撕裂走路可以吗重建后多久可以运动

膝盖前后交叉韧带重建后多久可以走路,手术后有哪些恢复运动??
膝盖前后交叉韧带重建后多久可以走路,手术后有哪些恢复运动??
父亲57了,膝盖前后交叉韧带重建,用的自己其他部位的韧带,就想问问,多久可以下床做恢复运动,有哪些恢复性的运动比较有效???
由于膝关节功能主要体现在关节活动度及股四头肌、腘绳肌肌力,所以康复的主要内容是ROM锻炼及股四头肌、腘绳肌肌力增强锻炼。此外,为配合行走及恢复体力,可附带进行体力恢复锻炼。
1、 ROM锻炼及股四头肌、腘绳肌肌力增强锻炼的一般问题
(1) 运动量:运动量以运动强度×时间来表示。决定运动量时,必须考虑多种因素。首先,初次量限制在最小限度,与其过量,不如小量渐增;其次,根据运动后及次日的反应(全身状态、疲劳、局部肿胀、疼痛等)予以增减运动量。与其让病人十分疲劳,影响次日的锻炼及康复信心,不如逐渐增量,还能让病人看到每日锻炼后的功能进步,有助于增强康复信心,最好锻炼后不发生局部疼痛、肿胀等,如发生也宜在几小时内缓解,不允许持续到第二日。再次,均匀分布运动量,给病人短时间休息。另外,与隔日长时间运动相比,每日短时间的运动更有效。最后,根据不同康复时期的需要及功能恢复的情况,调节运动强度、时间及方式。
(2) 康复前、后的处理:康复锻炼通常事先不必做准备,但如有可能,在轻微的全身体力恢复锻炼后,再正式开始为好。另外在膝关节局部肿胀、疼痛时进行红外线、超短波、热敷等温疗法,或应用寒冷疗法,使局部由于疼痛引起的肌肉痉挛得到缓解,推拿、按摩等亦有类似疗效。对膝关节屈曲挛缩或屈曲受限进行伸展时,为缓解疼痛、软化组织、松弛肌肉,可进行水疗法中的温热疗法。疼痛严重或对疼痛比较敏感的病人,锻炼时可加小量镇痛药,如***、***、非甾体类解热镇痛药等
。对术后2周,膝关节ROM仍达不到90°(或术后9°~10°天,屈膝达不到75°~90°,伸膝达不到-5°~-10°),应在硬膜外麻醉或全麻下被动活动膝关节。
(3) 康复锻炼的场所:锻炼本身的场所没有特别的要求,几乎所有的地方均可锻炼,但为便于病人集中注意力,场所宜安静,锻炼最好在监督下进行,尤其是对康复意愿不强烈者。
(4) 康复锻炼前准备:服装宜宽松,但不要影响活动,穿底面不滑的鞋,以免摔倒。锻炼前特别是老年人,必须排尿排便,避免醒后30~60MIN内或起床后马上锻炼。
(5) 听觉刺激:在锻炼中,用声音给病人以刺激,可以给病人以鼓励,使病人最大限度地发力,特别是对肌力低下和活动度受限者,锻炼时家属或医护人员说“坚持一下”、“在来一次”、“再加把劲”等是非常有效的,尤其是在出现疲劳时。经验证明,这种方法有时可以使运动能力倍增。
(6) 不同锻炼形式的配合;膝关节疼痛会引起关节活动度受限,严重时导致肌力下降,相反,锻炼时ROM及肌力应同时锻炼,不可偏废。事实证明,即使被动的膝关节ROM已达到要求,如果患者肌力低下,那么已获得的ROM也会部分丧失。
(7) 维持性康复锻炼;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经一段时间康复锻炼,患者的肌力及ROM几达正常水平,此时必须长时间甚至终生维持康复锻炼,否则已获得的功能可能减退,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尤其如此。因为通过运动可能使失用性肌萎缩得以改善,但肌炎引起的肌萎缩仍然存在,必须持续地锻炼才能保持或增进已获得的功能。
(8) 对患者的讲解:锻炼前要向患者及家属说明锻炼的目的和方法,共同配合努力锻炼。常常是让患者了解到锻炼的结果,增加其康复信心。
(9) 相关关节功能的锻炼;膝关节只是负重行走关节中的一个,其他关节及肌群的锻炼也十分重要。尤其髋关节ROM及肌力锻炼。
(10) 术后锻炼时伤口的保护:术后锻炼过程中,如伤口尚未确切愈合,必须特别注意避免污染伤口,一旦伤口暴露,应马上消毒,更换敷料。
2.ROM锻炼
术后通过ROM锻炼,牵拉挛缩软组织,避免粘连,使周围组织能保持适当应力刺激,避免退变,促进下肢血液循环,防止深静脉血栓形成和栓塞。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前ROM锻炼亦十分有益,ROM锻炼在术后2周内尤为重要。
根据Kettelkamp报道,在日常活动中膝关节所需的屈伸范围是:不行约需67度,上台阶需83度,下台阶需90度,从椅中站起则约需93度.上下台阶时膝关节所需范围还与身高和台阶高度有关.
(1) 方法
1) 持续被动活动器练习(contionuous passive motion,CPM):一般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膝关节于伸直位2~3天后开始使用CPM。2~3天的固定可以使术中松解的软组织得到牵拉,这对术前屈膝挛缩严重者尤其重要。另外2~3天的制动可以减少术后出血。术后使用CPM可使关节活动比较容易,防止纤维挛缩和避免粘连,缩短恢复时间,增强康复信心。但是,CPM可能引起膝关节伸展滞缺和屈曲受限, 这一问题可以通过调整患者大腿和小腿与CPM各臂的长度及固定牢固而加以避免。此外,术后6~12个月时,即使不用CPM,通过主动活动,仍可获得满意的ROM。
2) 主动膝关节屈伸活动:用于股四头肌及过腘绳肌肌力得到一定程度恢复,且术后疼痛较轻时,在使用CPM锻炼的同时进行。应要求患者尽可能地在CPM活动允许的范围内同时锻炼ROM及肌力。具体方法包括辅助主动膝关节屈伸活动、随意主动膝关节屈伸活动和抗阻力主动膝关节屈伸活动。辅助主动膝关节伸直锻炼股四头肌肌力,辅助主动膝关节屈伸锻炼胭绳肌肌力,抗阻力主动膝关节屈曲需要胭绳肌收缩,抗阻力主动膝关节伸直需要股四头肌收缩。
3) 伸展滞缺及屈曲受限时的ROM锻炼:用于术后2周膝不能完全伸直或屈膝不能达90。目的在于剥离较新的粘连,伸长挛缩的软组织,增加ROM。为使效果更好,一般手术后9~10天时患膝伸展滞缺超过5°~10°,屈曲小于75°~90°时,即开始以手法矫正,否则时间越长,效果越差。在病室麻醉、监护条件下,手法使膝关节被动伸直,并且屈曲达90°以上。麻醉作用消失后,口服非甾体抗炎药,继续原锻炼。
(2) ROM锻炼注意事项:
1) 根据不同情况采用患者舒适的松弛体位,消除患者的精神紧张。
2) 手法矫正时慎重考虑固定支持点和受力点,防止损伤。
3) 不要急噪和使用暴力,要缓慢、均匀、分次进行。
4) 锻炼后最好能用固定装置维持一段时间,以保持疗效,一般长期屈曲挛缩的膝关节即使在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也会因腘绳肌的挛缩发生轻度膝屈曲畸形,而且正常人在休息位时膝关节也倾向于轻度屈曲,所以在睡觉时,伸膝位固定有助于维持ROM,一般术后须持续6~8周,以防止出现伸展滞缺。
5) ROM锻炼与假体有关,由于人工膝关节假体很多,每一种假体均有其屈曲限值,这是在假体设计时就确定了的数值,如全髁型假体为100°~120°,PCA型为105°, YS型假体为140°,因此术后ROM锻炼时,屈膝不能超过此限度,否则会改变假体膝关节的生物力学,或引起组织损伤,此外胫骨平台应后倾3°~7°,如果呈水平位或前倾,势必会影响屈膝,因此ROM锻炼前必须通过X线片了解胫骨平面假体的倾斜度。
6) 相关关节功能亦影响膝关节ROM锻炼,尤其是同侧髋关节功能。由于股直肌及缝匠肌分别起于髂前下棘和髂前上棘,止于胫骨结节和胫骨内上方,它们跨越髋、膝两关节,收缩时既可屈髋,又可伸膝,所以屈髋位屈膝和伸髋位伸膝比较容易。故膝关节ROM锻炼时,髋关节应置于相应的体位。另外,髋、膝同为负重关节,其中一个的病废势必将影响另一个的功能,所以在锻炼膝关节ROM的同时,应同时锻炼髋关节ROM及肌力。对于髋、膝同时有关节置换指征的病人,为便于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锻炼,目前多主张先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
7) 膝关节ROM锻炼时应注意到手术情况及并发症等。如果用倒“U”字形入路,术后锻炼ROM时必须注意避免过度牵拉股四头肌,以免发生髌腱从其止点处撕脱。如果术前或术中证实有严重骨质疏松,锻炼时应注意避免发生骨折,特别是在手法矫正伸展滞缺和屈曲受限时。严重屈膝畸形时,胫骨旋转比较大,术中难以准确安放假体,术后锻炼时应注意在整个膝关节ROM中保持关节面对合良好。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术中ROM是在麻醉下软组织松弛状态时的ROM,术后如发现腓总神经牵拉伤,术后锻炼伸展膝时应注意尽可能避免进一步牵拉腓总神经,以免影响今后的康复。如术后发生感染,不管是否二次手术,均应暂时制动膝关节,停止ROM锻炼,直至感染控制后。
3.肌力增强训练
患者由于患膝长时间病废,活动减少,股四头肌及胭绳肌肌力均有不同程度减退,在术前、术后均有必要进行肌力增强训练。一般O~5级肌力,采用不同的训练方法。
(1) 肌肉功能再训练:用于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合并腓总神经麻痹时胫前肌群的肌力增强训练,此时胫前肌群完全不能收缩(O级)或有肌肉收缩,但不能使踝关节背屈。这种方法类似被动ROM锻炼,但强调下意识地传到中枢里的肌肉运动的感觉。
方法如下:医生用手指触摸侧胫前肌群,并对患者说:从现在起锻炼胫前肌群,它的作用是使脚面上抬。这样把患者的注意力集中在胫前肌群上,接着被动使踝关节背屈,让病人体会肌肉运动的感觉,可让患者在健侧做踝关节背屈,让患者体会肌肉收缩和踝背屈的感觉,要求病人精神集中在胫前肌群上,无论肌肉有无收缩能力都要努力用劲,医生通过言语鼓励“往上抬脚面,再抬一次”,同时用手替病人背屈踝关节,让病人努力实现此动作。训练时医生用手固定踝关节,每次做1~2组,每组由数节组成,每节之间休息1~2分钟。开始出现肌肉收缩时,即肌力达1级,应尽量多做被动的踝背屈运动,以保持运动记忆。
(2) 辅助主动运动:股四头肌及胭绳肌力达Ⅱ级时,即应设法减轻肢体自身重量造成的阻力,进行辅助运动。从肌力低下,始终需要辅助运动,一直到能克服轻微阻力全关节屈伸活动,这个恢复过程要随肌力恢复程度不断改变辅助方法。侧卧位在滑面上主动屈伸膝关节,不能达到的部分用手力协助,肌力增强后逐渐增加运动面倾斜度。浴池中侧卧位利用浮力协助主动屈伸膝关节,因浴池可兼有温热疗法的作用,故特别适合于伴有疼痛的患者,而且水的浮力既可作阻力,亦可作助力,如果配用水中运动阻力板,能适合各种肌力水平患者作肌力增强训练。肌力弱时在水平面运动。肌力稍能克服阻力后将挂钩后移,使运动面倾斜,在斜面上运动,或用手加阻力。股四头肌稍强可在垂直面上运动,达不到的部分由手协助;仰卧位主要锻炼股直肌,坐位主要训练股中间肌及内、外侧肌。
(3) 主动运动:肌力恢复到Ⅲ级能克服自身重力时即应开始主动运动,包括直腿抬高练习、仰卧起坐练习等。肌力Ⅲ级时(主要是股四头肌),下地负重及行走有助于提高股四头肌及腘绳肌力,改善肌肉协调性,改善身体状况,避免卧床引起的并发症,增强康复信心,但必须避免摔倒、剪切运动等意外的发生。如果膝关节不稳,可带膝关节支架。以患肢单独直立,负担全部体重,通过体重纵向加压,使股四头肌和腘绳肌均等长收缩,借此增进肌力。用骨水泥的病人术后可早期下地,不用骨水泥的病人则应推迟5~6周,以免影响骨组织长入,达不到假体生物固定的目的。由于股四头肌肌力不足,患者的行走姿势可表现为屈髋后摆动骨盆,使髋外旋后,屈膝位将下肢摆向前方,同时弯腰向前探身,臂部后翘。这样的姿势起不到肌力增强的效果,是一种假性代偿运动。正确的姿势是抬头挺胸收腹,站立位伸膝屈髋,通出第一步,站稳后身体略前倾,再迈出另一条腿。
(4) 抗阻力主动运动:这种肌力增强训练适合肌力已达Ⅳ~Ⅴ级,能克服外加阻力的病人。具体做法与辅助主动运动和主动运动相似。利用徒手、滑车和重锤、摩擦力、浮力流体阻力等进行锻炼。比如,屈膝90°坐位抬直腿锻炼,能够抬50次以后,可在踝部加重物,从1kg开始,每次增加lkg,直至4.5kg;伸髋站立位屈膝能连续50次以后,可在踝部加重物,从o.5kg开始,直至2.25kg。此外,还有屈膝坐位起立、下蹲位起立、上下楼梯、静态自行车等锻炼方式。
等长运动适合于肌力Ⅱ~Ⅴ级。股四头肌等长运动方法是尽力背屈踝关节,尽量伸膝,股四头肌收缩,使膑骨向近端牵拉,然后数5下,放松,即为一次。每小时可做50次,亦可手法加阻力以阻止膝关节主动屈伸而不出现关节活动,以此来使股四头肌或胭绳肌等长收缩。此外,患肢伸膝位单腿站立亦为等长运动,可同时使股四头肌及胭绳肌等长收缩。
等动运动用于肌力达Ⅲ~Ⅴ级者。在等动装置上,病人在一选定的速度下做功,而等动仪将任何超过此速度的运动力量转化为一种对抗运动的阻力,即超速越大,产生的阻力越大。这种阻力称为适应性阻力,是在整个运动范围内任何一点上随病人发挥的力量的大小自动调节,此项锻炼要求病人尽力而为。
(5) 肌力增强锻炼的注意事项:包括以下几条。
1) 方法选择:为了选择最适宜于病人的训练方法,要考虑多种因素。例如训练目的(是维持原有肌力还是增进肌力,瞬时爆发力还是肌肉耐久力)、姿势与体位、全身状态、体力、地点、现有肌力、康复时期(术前、术后早期、中期、晚期)等。从肌电学立场考虑,下肢及躯干肌的主要功能是长时间保持肌紧张,故等长运动在锻炼肌力的同时亦使ROM得到锻炼。所以,选择锻炼方法时要综合应用。此外,由于锻炼方法众多,应根据已有条件选用或加以修改。
2) 阻力调整:根据患者现有肌力及ROM,必须适当增减阻力,并对姿势、体位适当调整。
3) 固定:对股四头肌及腘绳肌锻炼时,应固定大腿,如固定不稳,肌肉难以用上力量。
4) 运动姿势与体位;姿势体位要便于运动,还要防止假性代偿运动,以免过度疲劳或达不到锻炼目的。股四头肌的代偿肌包括内外旋肌(代偿运动表现为髋内外旋同时伸膝)、臀大肌、腓肠肌(代偿运动表现为站立位踝关节运动应该是“矢状面上伸膝”)。腘绳肌的代偿肌包括腓肠肌、展髋肌群、缝匠肌(代偿运动表现为不支持体重情况下,屈髋后出现屈膝动作,同时髋关节外旋),因此正确的腘绳肌力增强运动应该是“矢状面上屈膝”。
4.体力恢复训练
为配合膝关节功能锻炼,使患者的行走负重功能得到增进,必须进行体力恢复训练,尤其是长期卧床者、有激素使用史者、合并其他全身并发症者。这些病人体质弱,肌力差。这种训练并不是针对肌力低下或关节活动度受限这一类损害,而是为了训练全身所有肌肉、关节及心、肺功能等,是提高全身体力的训练。此外,为适应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使用习步架及拐杖,必须锻炼上肢及背、腹部的肌肉。
体力恢复训练有一系列的训练体操,可参阅其他康复书籍。针对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简化为“二、三、四、背、腹”锻炼,即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股四头肌、背肌、腹肌。简单的方法有引体向上、支撑起坐、飞燕点水、五点支撑、仰卧起坐等。亦可根据肌力增强训练的原则选择相应的方法。
术后康复除上述内容以外,还包括作业疗法、ADL训练、综合基本动作训练,物理治疗等等,因这些方法对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并非主要,故不赘述,可参考有关书籍。
上海开元骨科医院全体医务人员祝早日康复
最新热门问答
精彩健康专题本站已经通过实名认证,所有内容由华英汇大夫本人发表
当前位置:
&前交叉韧带重建后可以重返运动吗?
前交叉韧带重建后可以重返运动吗?
前交叉韧带撕裂是临床常见的损伤。很多患者在接受手术前会问:韧带重建后可以恢复运动吗?这个问题很难回答,临床上的不确定因素很多,很难一概而论。根据我自身的经验和文献中来自世界各地医生的经验,我认为,如果注意了以下的问题,大多数患者可以在术后1年左右重返运动:&1. 接受手术的时间很重要!一般来说,建议首次受伤后,如果确诊前交叉韧带撕裂,应及早手术。有文献认为在首次受伤后2周时是最好的时间,过早手术可能增加术后粘连的可能,但这个时间点并没有得到一致认可。多数文献的意见认为在膝关节活动度能达到屈膝90度后,即可进行手术,术后粘连的风险较小。然而,由于患者受伤后不重视、国内就诊及MRI检查需要预约等各种原因,经常在临床上,更多见的是超过受伤3周以上的膝关节亚急性或陈旧性ACL断裂,甚至于在多次扭伤后才就诊的病例。根据首次受伤至就诊明确诊断的时间,这些患者可以分为2大类:1)首次受伤半年以内的病例:这些病例不一定出现继发性的半月板或软骨损伤,术后功能相对恢复较好,重返运动的可能性更大;2)首次受伤半年以后的病例:该类病例由于前交叉韧带断裂后继续行走或运动,关节磨损逐渐加重,大多已经出现继发性的半月板损伤或软骨损伤,大腿肌肉开始萎缩,ACL韧带残端已经吸收,术后需要更长时间的康复才能重返运动。总的来说,前交叉韧带撕裂时间越长,合并损伤越严重,术后恢复运动的几率越低。如果某些重要的结构,如外侧半月板撕裂,在手术中因为磨损严重而不得不进行全切时,术后基本不可能重返运动,而且还会出现关节的早期退变,影响以后的生活质量。因此,确诊前交叉韧带撕裂后,越早手术,恢复运动的可能性越大!2.手术本身很重要!毫无疑问,韧带重建手术本身是决定手术后能否重返运动的关键因素。手术方式、韧带移植物选择、固定方式、手术医生的经验等等都是很重要的因素。每年有数以百计的学术论文围绕前交叉韧带重建这个话题开展各种研究,但是,至今为止并没有公认的最好的手术方式,不同的医生有自己熟悉和擅长的手术方式,以及偏好的移植物和固定方式选择。根据我自己10余年来重建前交叉韧带的经验及目前学术上主流的观点,我推荐采用自体腘绳肌腱解剖位单束重建前交叉韧带,在股骨和胫骨侧均采用Introfix挤压螺钉,可以获得有效的牢靠固定,术后近期或远期疗效良好,并且术后身体内不残留金属异物,也不需要二次手术取出内固定。 当然,根据患者某些客观因素,如年龄、自身意愿、经济条件等,有时需要适当做些调整。3. 手术后自我护理很重要!在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完成后,一般会有几个关键的问题影响手术疗效,例如手术后伤口愈合程度、肌肉萎缩程度、移植韧带愈合程度等,这些都需要患者自我护理,自我保养,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 合理饮食:避免烟酒和引起过敏的食物,很多研究均证实术后抽烟可以引起伤口愈合不良,移植韧带和骨道愈合延迟等不良反应;2) 定期换药:一般3天左右在正规医院进行换药,如有异常渗出,需要及时在手术医师处复诊;3) 作息规律,避免疲劳: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本身的创伤反应会引起人体免疫力下降,而在此基础上的不规律的生活(如熬夜等)和过度疲劳容易导致感冒咽痛等细菌或病毒感染,并沿血流进入手术的关节内,并导致关节感染。这种关节感染很多时候需要1-2月的时间才能逐步恢复,因此影响了康复进程。4) 遵从医嘱进行康复:详见第4条。4. 手术后康复很重要!手术成功后,其实恢复之路只走了50%。我们有时会说:三分靠手术,七分靠康复。尽管有些过了,但毫无疑问,康复过程是非常重要的。然而,很遗憾,由于国内康复及物理治疗体系并不完善,很多时候需要患者自己在家进行康复训练,导致很多患者过于激进或过于保守,不能达到预期的恢复运动的目的。我科作为卫生部重点专科,国内运动医学的领头单位,在科内设置康复医生及专职物理治疗师,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的患者,进行定期康复指导,除此之外,我们根据手术的情况,制定完善的康复计划(http://www.haodf.com/zhuanjiaguandian/huayinghui_.htm)并告知患者,利于患者在家自行进行康复训练,尽可能避免了康复过度或康复不足的情况。本文系华英汇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与医生电话交流
网上免费问医生
发表于: 20:50
华英汇大夫的信息
华英汇大夫电话咨询
华英汇大夫已经开通电话咨询服务直接与大夫本人通话,方便!快捷!
网上咨询华英汇大夫
在此简单描述病情,向华英汇大夫提问
华英汇的咨询范围:
{年龄:10岁以上}康复方向的问题仅回复老患者。新患者接诊运动损伤,踝、肩、膝、肘、髋关节疾病及运动损伤相关问题。
华英汇主治疾病知识介绍
骨科-运动医学科好评科室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何时可以重返体育运动?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我什么时候可以重返体育运动?
相信这是所有叉友们最最关心的,也是运动医学科手术医生被问到最多的问题。在我从事康复治疗师这一职业后,每天都遇到不少打算手术或者术后的朋友咨询。而我亲爱的表弟也在两年前做了ACL重建术,所以我特用心的去跟外科医生沟通,去跟各大医院的运动康复师交流,更查阅了大量的资料以求寻找到满意的答案。
Clare L Ardern等人在查阅了69篇文献,及做了7556名叉友的调研后在BMJ杂志发表了《Fifty-five per cent return to competitive sport following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econstruction surgery: an updated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including aspects of physical functioning and contextual factors》的文章,结论是:80%前叉重建术后的患者可以返回某些运动,65%的患者可以恢复到受伤前的运动水平,而只有55%的人可以在前叉重建术后1到2年的时间里回到竞技运动的水平。
也许这个答案会让很多人吐槽或者垂头丧气。而作为一名资深的医务工作者我很确定他们希望我说些什么:所有事情都会好起来的,你将会有个完美的康复过程,而且9个月内你就可以回到运动场上。但是这样的答案我无法说出口。
影响叉友重返体育运动的因素很多,包括年龄、性别、受伤前运动水平、手术、康复治疗、情绪等。因此针对重返体育运动的建议时间也不尽相同。但是这个问题必须经过您的手术医生认可及运动康复师专业评估后方可进行,切勿盲目决策,关于术后ACL再次断裂的案例层出不穷。
对于非专业运动员的前叉患者来说,何时可重返体育运动目前是没有预测性。最主要原因:康复是一个漫长而且更需要耐心的过程。在国内能提供ACL重建术的医院很多,但是能给予患者完善康复治疗的机构却很少,很多人出院后获得的也仅是简单的几个锻炼动作。那么是否有一些标准去衡量能否重返运动呢?推荐以下的标准,仅供大家参考。
在康复后期,没有膝关节疼痛或关节渗液
完全、主动的膝关节活动度
股四头肌肌力达到对侧肌力85%-95%,或最高力矩/身体质量男性达40%及60%,女性达30%及50%(分别在300°/秒及180°/秒下测量)
腘绳肌肌力大对侧肌力100%
腘绳肌/股四头肌比值>70%
没有术后膝关节不稳/垮掉(giving way)的病史
阴性的轴移实验(pivot shift test)
以关节测量仪测膝关节稳定度:重建侧与健侧相差<3mm
本体感觉测试:100%
功能性测试(一系列单腿跳、双腿跳/或下蹲测试):达正常值或大于健侧的85%或90%
在像是国际膝部文件委员会主观膝部评估表(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gtation Committee Subjective Knee Form)的完整、量化测量工具中,可接受的病人报告分数
(以上标准摘自Therapeutic Exercise Foundations and Tec)
对于专业的运动员来说,重返赛场则是有一点点可预测性的,并且你会发现,有很大一部分专业运动员可以在8-12个月内回归到训练和竞技活动中去。这其中有很多的原因,主要原因是他们有一支强大的医疗队伍来帮助他们,有来自很多不同利益相关者想要其尽快重返赛场的外界压力,而且他们往往是比普通人群更健壮和强大。
(Derrick Rose按摩他重建的ACL)
最近研究表明,决定重返赛场应该是基于满足关键性能标准,而不是在单单满足于时间限制后就让运动员重返赛场,也不是在外科医生做了一系列静态临床试验没有问题后就可以重返赛场的。
Grindem等人2016年的研究《Simple decision rules can reduce reinjury risk by 84% after ACL reconstruction: the Delaware-Oslo ACL cohort study.》
他们找到了106位最近做个前叉重建术后的竞技运动员,并且他们都有5个关键性能标准,他们希望运动员在确定重返赛场之前实现以下几点:
股四头肌力量双侧差异不超过10%
单腿跳跃4次试验,两侧差异不超过10%
结果:有38%重返赛场的运动员没有通过重返赛场标准,并再次损伤的了自己的ACL;满足全部5条重返赛场标准的,只有5%的运动员再次损伤了自己的ACL;再次损伤前叉的运动员里,有39%的在9个月之前就重返赛场了,而有19%的则是等待了9个月之后才重返赛场;另外有4个前叉重建术后没有听从医生建议,5个月就重返赛场的运动员,都在重返赛场的2个月内又再一次损伤了他们的ACL。
Krytsis等人在2016年的研究《Likelihood of ACL graft rupture: not meeting six clinical discharge criteria before return to sport is associated with a four times greater risk of rupture.》
这些作者研究了158名曾采用上述同一重返赛场关键性能标准,以及附加了另一个敏捷训练(T测试)
结果:这个组的全体158名运动员,都平均在术后229天,大约8个月内恢复到了以前的体育竞技水平。其中有26名运动员(16.5%)不同程度地再次损伤了他们重建的ACL,有17人(占65%)在重返赛场的6个月内再次损伤了前叉。此外,剩下的11人损伤到了另一侧的前叉。有33%的人选择了不管有没有满足所有6条关键性能标准都重返赛场,随后他们就再次损伤了前叉;只有10%的运动员满足了所有6条标准,而且通过了RTS,但是后来还是再次损伤了前叉。
综上两个研究,运动员重返赛场所需要的平均时间仅仅只需要8个月,然而鉴于第一次试验建议,重返赛场应该延迟至少9个月。有趣的是,在第二次试验中,假如运动员有多一个月,至少来继续进一步的力量协调和神经肌肉再训练,第二次试验中再损伤的概率会比较低。
很多学者提出在前叉重建9个月以后的任何时间里,叉友们恢复训练和重返赛场时再次损伤前叉的概率会比较低。然而,在他们考虑参加竞技比赛之前,他们应该由外科医生解决了临床上的问题,并且他们在恢复训练和重返赛场之前应该满足所有的重返赛场关键性能标准:
股四头肌力量双侧差异不超过10%
单腿跳跃4次试验,两侧肢体差异不超过10%
T测试敏捷性训练应在11秒内进行
注:最后研究还提到,在测试过程中,异常的腘绳肌股四头肌比会影响到将来ACL的损伤。在重返赛场前,运动员常规来说,股四头肌腘绳肌之比应该小于1.5比1。
运动员也应该在训练结束时的疲劳状态测试,因为疲劳已经被广泛证明是损伤ACL的因素之一。
希望大家在阅读完本文后分享给更多需要的人,也非常欢迎大家留言/评论指正,让我们共同探讨前叉术后康复,共同进步。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参考资料:《Return to sport following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econstruction surgery: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the state of play》、《a hindrance for returning to sports after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econstruction.》...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韧带撕裂走路可以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