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毛球羽毛球的正确握拍姿势的15个细节,你会了吗

羽毛球握拍的常见错误--90%的新手会有的毛病!看看如何改正吧!
羽毛球握拍法常见错误及纠正方法
1.握拍太紧,握拍方法不固定
握拍太紧是指练习者击球时,在准备挥拍和还原的过程中,握拍手掌心与拍柄之间没有留有适当的空隙,当球拍与球接触前已紧握球拍的现象。
(1)在正确的握拍后,用手指将羽毛球不断地进行转动,做突然握紧然后还原放松的动作。
(2)平时多进行一些徒手的挥拍练习,重点体会从松握羽毛球拍到击球瞬间突然握紧球拍的发力方法与手指的灵活性。
2.一把抓的“拳握法”
五指并拢使劲一把抓的“拳握法’,这种握法,导致手臂肌肉僵硬,影响手腕的灵活性。
(1)通过技术示范,进行模仿练习。
(2)让握拍手自由转动拍柄后,按照正确的动作要领,反复练习。
3.“苍蝇握拍法”
虎口对准拍面的‘苍蝇握拍法.,这种握法导致屈腕发生困难,妨碍对拍面角度的灵活控制。
(1)按照正确的动作要领,练习前臂旋外的发力动作。
(2)练习正手、反手握拍的转换,在自己面前横划‘8’。
4.反手击球时,没有转换成反手握拍法。
(1)让握拍手自由转动拍柄,完成正手握拍动作与反手握拍动作的转换。
(2)练习正手、反手握拍的转换,在自己面前横划8’。
羽毛球正确的握拍方法
了解羽毛球拍的手柄
球拍手柄的基本外形:
注意图中标出的A点那条棱为握拍时虎口要对准位置。
有人曾作过这样的比喻:“羽毛球的球拍是选手手臂的延伸。”正确的握拍可使其与人的手有机地融为一体,选手可用这只“延长的手”随心所欲地迎击不同方向、不同速度的来球达到手与球拍之间完美的结合。
羽毛球的握拍分为正手握拍和反手。
但对于一名高水平的选手来说,握拍又不是一成不变的。
在实战中为了更好地控制球的落点,应视具体情况,因时、因地细微地调整握拍,但所有这些调整都是建立在正、反手两种基本握拍技术的基础上的。
一、正手握拍技术
以下介绍的所有基本技术均以右手握拍者为例,左手持拍者则反之。
一切在身体右侧的正手正拍面击球及头顶后场击球都采用正手握拍法,正手握拍技术动作要领是:
1、先用左手握住球拍的中杠,使拍框与地面垂直。
2、张开右手,使虎口对准拍柄斜棱上的第二条棱线,此时眼睛从左至右可同时看见四条棱线,然后用近似握手的方法握住拍柄,拇指和食指贴在拍柄两侧的宽面上,其余的三指自然握住拍柄。
3、拍柄与掌心不要握紧,应留有空隙。握拍的位置可视各人的情况而定,一般情况下,以球拍柄端靠近手掌的小鱼际为益。
4、握拍力度适宜,恰似握着一个鸡蛋,重则破损,轻则滑落。
正手握拍:
握拍不要很紧,要尽量放松握拍手指。
发力时才要握紧。
二、反手握拍技术
一切在身体左侧的反手反拍面击球都采用反手握拍法,反手握拍技术的动作要领是:
1、在正手握拍的基础上,将球拍柄稍向外旋,拇指顶贴在拍柄第一斜棱旁的宽面上,也可将大拇指放在第一、二斜棱之间的小窄面上,食指稍向下靠。
2、击球时,靠食指以后的三指紧握拍柄,同时拇指前顶发力击球。
3、为了便于发力,掌心与拍柄间要留有充分的空隙。
三、初学者常见的握拍错误
1、虎口对在第一、第三或第四条斜棱上或者拍柄宽面上。
2、如同握拳头一样地将拍柄紧紧攥住。
3、食指按在拍柄宽面的上部,而仅用其余四指攥住球拍。
握拍:除了握拍角度不同外,握拍力度和发力方式同上相同。
四、练习步骤
1、让握拍手自由转动拍柄后,按照正确的技术动作要领,用肉眼观察由握拍手独立调整完成呈正手握拍动作或反手握拍动作。
2、通过反复练习,逐渐过渡到不用肉眼观察,全凭手上的感觉便可完成正确握拍。
3、在实战中,视来球的各种不同角度和方向,握拍手可自如地选择正手或反手握拍法击球,握拍力度应适宜。
其它握拍技巧
其它握拍主要手指图解:
处理网前球时,主要靠拇指和食指来控制球拍,其它手指为辅助指。
处理中后场球时,主要靠无名指和小指来握拍,其它手指要虚握,为发力留出空间。
几个关于手腕动作的名词解释
在许多有关羽毛球的文章中,常看见“收、展、曲、伸、内旋、外旋”这些关于手腕的术语化称谓。
如果不了解这些术语的含义,有许多文章会看不懂作者的意思。
在羽毛球微信论坛中也经常看到有人做出对这个问题的提问。
我这里作了一幅图,大家可以很容易了解这些称谓的具体含义,若再遇到一些羽毛球文章涉及到这些术语,便不会不明白作者要表达的意思了。
补充一点:
经常看见有人用“顺时针”、“逆时针”来说明内、外旋,但这不太严格,因为左、右手的情况是不同的。以上的图是右手的情况,左手情况也容易说明,你用镜子看上图,得到的就是左手的情况了。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羽毛球标准握拍图解,对照一下你握对了吗?
我的图书馆
羽毛球标准握拍图解,对照一下你握对了吗?
羽毛球拍握法正确与否,对于掌握和提高羽毛球技术水平,有着重要的影响。羽毛球技术中的握拍和指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基本的握拍法有两种,即正手握拍法和反手握拍法。正手握拍法 虎口对着拍柄窄面的小棱边,拇指和食指贴在拍柄的两个宽面上,食指和中指稍分开,中指丶无名指和小指并拢握住拍柄,掌心不要紧贴,拍柄端与近腕部的小鱼际肌平,拍面基本与地面垂直。正手发球丶右场区各种击球及左场区头顶击球等,一般都采用这种握法(以右手握拍者为例)。反手握拍法 在正手握拍的基础上,拇指和食指将拍柄稍向外转,拇指顶点在拍柄内侧的宽面上或内侧棱上,中指丶无名指和小指并拢握住拍柄,柄端靠近小指根部,使掌心留有空隙。球拍斜侧向身体左侧,拍面稍后仰。一般说来,击身体左侧的来球,大都先转体(背对网),然后用反手握拍法击球。正手网前搓球的握拍:握拍的灵活性根据对方来球的不同角度和为了控制准确的落点,握拍的方法也随时会有些细微的改变。例如:正手网前搓球的握拍:在正手握拍的基础上,拇指丶食指丶中指和无名指稍松开,使拍柄离开掌心,拇指斜贴在拍柄内侧的上小棱边上,食指稍前伸,使第二指带斜贴在拍柄外侧的宽面上反手网前搓球的握拍: 在正手握拍的基础上,拇指丶食指丶中指和无名指稍松开,拍柄离开掌心同时使球拍稍向内转,拇指贴在拍柄内侧的上小棱边上,食指第三关节贴在拍柄外侧的下小棱边上。正手接杀球勾对角网前球的握拍: 在正手握拍的基础上,拍柄稍向外转,拇指斜贴在拍柄内侧的宽面上,食指第二指关节和其他三指的指根贴在拍柄外侧的宽面上,拍柄不贴掌心。反手接杀球勾对角网前球的握拍: 在正手握拍的基础上,拇指丶食指丶中指和无名指稍松开,拍柄离开掌心,同时将拍柄向内转动,拇指第二指关节的内侧贴在拍柄内侧的上小棱边上,食指第二指关节贴在拍柄的下中宽面上,其余三指自然抓在下中宽面和拍柄内侧的宽面上。(图文来源网络)
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大风号出品
正确的握拍方法详解(上)
原标题:正确的握拍方法详解(上)「手法」指的是击球过程中,為了欺敌、增加回球效果,运用手臂、手腕做出难以辨识球路的击球动作。例如:假装要放小球,却在击球瞬间大幅度改变拍面角度,打出勾对角的球路,让对手反应不及。轻松持拍、瞬间发力要想成功运用各种「手法」,最重要的关键是——握拍不能太紧、太实。击球时,為了能够灵活的变化球路,持拍手手掌应该与球拍握柄保持适度的空隙。只有在击球的霎那才抓紧球拍,瞬间发力!就像在搬重物的时候,我们会说「一、二、三!」数到「三」的时候才发力。把握这样的发力方式,一方面比较不会浪费力气,另一方面也让自己在击球时能有更多球路可选择应用。握拍时保持适当空隙,有助於打出多样化的球路简单4步骤,教您轻松自然的持拍1. 想像要握住的是一颗生鸡蛋,把握节制力道的感觉。2. 用小指、无名指和中指持拍。3. 拇指、食指仅仅是轻握住拍柄。4. 避免食指、中指紧靠在一起。可利用生活中的小道具(ex:笔、立可白)练习正确握拍当我们准备接球的时候,持拍手的掌心与球拍握柄之间应留有适当的空隙。本文来源于羽毛球知识教学网。这个空隙让我们能更加灵巧的转动球拍,进而改变击球角度、打出各种不同的球路。许多球友习惯持续不断地紧握着球拍,这不但会减少击球时可变化的球路,一旦养成习惯,将对击球「手法」的进步带来很大的障碍。
本文来自大风号,仅代表大风号自媒体观点。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朋友圈
凤凰争鸣微信号
来点暖心的!扫这里
赛点羽毛球羽毛球握拍15个细节,你会了吗?
拍柄的宽面跟拍面平行,控好宽面就等于控制住了拍面朝向。
食指第二指关节靠在宽面上,食指第一指关节扣住宽面右小斜面,食指根部贴住宽面左小斜面,接触面积大更有利于力量的集中传送。
掌根小鱼际肌在发力击球时起重要支撑作用,此处不可空。
大鱼际肌也不可紧贴拍柄,否则会影响拇指发力。
拇指不可僵直竖顶在小斜面处,应斜靠宽面,位置低于食指高于中指,击球瞬间需屈指发力。
发力击球时,中指、无名指、小指应在拇指同侧扣住宽面,任何手指缺失都会削弱击球力度。
握拍是否灵活,请尝试用拇指和食指控制拍柄转动,如果可以轻易左右转动且精确回位,说明能熟练应用手指,如果转过去转不回来,说明还不能熟练操控手指肌肉。
虎口位置绝对不可紧贴拍柄,对手大的人来说虎口部位可以留空,对于手小的人确保虎口不受力即可。
反手握拍法与正手握拍法相比,手指与宽面位置,以及拍柄跟手掌的角度都会发生变化。通常反手大拇指内侧正面对宽面。
反手握拍时拇指位置略高于食指。
羽毛球靠惯性发力,当球拍与球托相碰时,拍头终速度起决定性作用,这不完全与选手绝对力量相关,如何让拍头加速曲线与球的运动轨迹相吻合需要很高技巧和长期练习。
发力是从脚开始,经腰、肩、上臂、肘、小臂、手腕、手指的一系列顺序传递以及累加过程,类似多级火箭加速,每一级加速后去掉部分质量且在上一级尾速度上继续加速,最终集中到手腕手指并一举Hold住拍柄。中间任何次序错误或停顿都会严重影响加速过程。
对于右手持拍的人来说,右脚经右腿、右髋、右肩、右臂、右肘最终至右手是一条力的作用和传递线,发力过程中,受力点不对或者身体过多晃动会影响这条力的作用线,造成发力不集中和落点不精准。
随势动作,其它球类运动中也有称为随挥动作的,就是击球后拍头还需要往球的飞行方向跟随一段距离,且有明显的送肩动作,对保证扎实发力非常重要。
上手高球技术中最大难点除走位外就是从到位预备动作到挥拍击球之间的衔接过程,这个过程要求身体多个肢体能做到独立运动且协调配合,非下苦功不成也。
如 有 侵 权 请 联 系 删 除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万丈高楼平地起,握拍只能靠自己——万丈高楼要靠牢固的地基支撑,超高羽毛球水平要以熟练的握拍为基础。
在羽毛球球的整个技术动作中,握拍是最基础的技术,同时也是人体感觉与拍最直接接触的部分。握拍控制,直接反馈与大脑,大脑再作用于握拍动作。同时也是最细腻的动作之一,球场上的每个位置,每种方式的握拍击球,都会有稍微不同,这就要求我们在规范握拍动作基础上去体会,去改善动作。
初学者习惯于“苍蝇式握拍法”“一把抓式握拍法”,因为这种方式的握拍更符合人体长期形成的握东西的习惯,更易于学球初期把球打远。但却违背了人体生理学的发力方式及动作规范性。
规范的握拍,技术的提高的基石,对于其他技术动作的学习应用,有着极其重要的关联。
所以不要以为握拍就是抓住拍子而已,里面的变化大不同。
有人接发球前习惯各种转拍(就是在手里各种转动),但总能在击球时把拍子转到合适的位置,这就是达到熟练的掌握的地步。
下面是规范的握拍方法:
羽毛球拍的握拍方法有两种:正手握拍法和反手握拍法。以下技术均以右手握拍为例。
一、正手握拍法
正手握拍法又称“握手”式握拍法。
握拍时先用左手拿住球拍杆,使拍面与地面垂直,再张开右手,使虎口对着球拍拍框的内侧,手掌小鱼际肌靠在球拍柄端,小指、无名指、中指自然并拢,食指和中指稍分开,大拇指的内侧和食指贴在拍柄的两个宽面上将球拍柄握住。握拍时掌心不要贴紧拍柄,要使掌心与拍柄保持一定的空隙。
正手发球、身体右侧的放网前球、击肩下球和肩上球以及头顶击球等一般都采用正手握拍法。
二、反手握拍法
反手握拍法是在正手握拍的基础上,将大拇指伸直用其第一指节内侧顶贴在拍柄内侧的宽面上,食指收回,与拇指同(或略)高,用大拇指和食指将球拍稍向外转,中指、无名指、小指紧握拍柄,拍柄端紧靠小指根部。握拍手心与拍柄之间留有空隙,以便能充分利用手腕力量和大拇指的内侧压力击球。
反手发球、身体左侧的击肩下球和肩上球等身前球一般都采用反手握拍法。
随着羽毛球运动的日益发展,速度加快、打法先进、技术细腻,因此又产生了另一种反手握拍法:将大拇指第一指节内侧自然贴在拍柄的窄棱面上,握拍手心与拍柄保持一定间隙。这种握拍法能充分发挥各手指的力量和灵活性,击球时技术动作小,爆发力强,球速加快,同时能运用手指力量来控制球,使球的落点更佳。
掌握正确的握拍方法,须注意以下几点:
1.握拍要活、松、变
活——握拍时,不宜使劲紧握球拍柄,以免影响手腕、手指动作的灵活性。握拍过紧,击球时难于发力,限制技术的正常发挥。
松——握拍时,几个手指要自然分开放松握住球拍柄,掌心不要紧贴拍柄,手心到虎口之间应留有空间。只有在用力击球瞬间,才紧握球拍柄,以免球拍脱手。
变——在不同的位置、角度或使用不同的技术时,握拍方法也要作相应的细微变化才能打好球(这一点是要细细体验握拍方式的不同,打出的手感不同)。握拍时要善于运用手指的发力加以变化,以达到技术动作的一致性。
发力是指羽毛球运动员在击球时所用的或发出的力量。过去常说,打羽毛球时,手的发力主要是以小臂和手腕的力量为主。然而,随着羽毛球运动的日益发展,技术动作细腻,击球速度快,发力强,单靠小臂和手腕的力量已难于适应,因此必须运用和发挥手指的力量,使手腕、手指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方能符合当今羽毛球技术发展的需要。
手指的发力,主要是运用大拇指、食指和中指的力量,以及手掌左侧大半部位的力量加以配合。
无名指和小指只起协调作用,用以发挥灵活性和击球力量,协作转动球拍,使击球力量更大些。
三、握拍法练习方法与步骤
正确的握拍法一学就会,但是,一打起球来容易走样,回到原来错误的习惯性握法。因此,初学者要注意养成正确握拍的习惯。
按正确的握拍法握拍,转动拍子,领会正手与反手握拍法的区别。
1、用手指将球拍不断地向左右转动,交替做正手和反手握拍的练习,验证正手与反手握拍的灵活性和正确性。
2、用正手、反手握拍法做连续向上击球练习,领会小臂、手腕、手指的发力动作,培养球感和眼睛注视球的习惯。
3、用正手、反手握拍法按发球、挑球、击高球等技术动作要领进行挥拍练习。
4、在掌握了正确的握拍法以后,便可在场上进行发球、击球的练习,体会其中的不同。
微信扫一扫,获取羽毛球计分神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羽毛球正手握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