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字梁东西明37暗50南北明24暗37东西梁的跨度怎么算5.8米南北梁的跨度怎么算10.5米能承受多大压力

序:永恒的冲突  一觉醒来,打开电视才得知:欧美几大强国的战机和导弹已经在几个小时之前攻击了北非国家利比亚。顷刻之间,世界哗然,地中海,又不平静了。  翻阅地中海世界的地图,一股历史的潮涌从古至今扑面而来。它冲击着地缘政治的海湾、悬崖,涤荡着精神世界的萌芽、果实。不禁令人思绪翻腾。  这个夹在三大洲之间,巨大“盆地”的周边,似乎从来就没有平静过!只不过这次,手段更加立体而精准,这一幕幕战争的硝烟,两千年来,时常燃起。  纷争由来已久,只不过两千年前,这些轰炸机飞行员的祖先法兰克人,是裹着兽皮,挥舞着大棒和盾牌嘶吼着翻越阿尔卑斯山,去拥抱这片温暖的土地和海洋。又过了一千年,法兰克的骑士们身着锁子甲,手执铁剑,驾驶着帆船横跨地中海,为了虔诚的信仰,去征服,收复他们心中的圣地。  此刻的利比亚难民可以从的黎波里向西100多公里进入突尼斯避难,这里由一个近乎直角型的海岸线一路向北便是两千多年前被称为迦太基的地方。而这一曾统治地中海的商业帝国早已在两千多年前就被古罗马军团所摧毁,并被撒上了盐,成为一片不毛之地。而占据东部重镇班加西的反政府武装,也可以在一旦大势已去之时,向东穿越沿海沙漠,几天的功夫便可到达已矗立4000多年之久的埃及金字塔脚下。他们必将途经托卜鲁克,阿拉曼这些我们所熟悉的,70年前隆美尔与蒙哥马利的北非鏖战之地。  强硬的卡扎菲不得不在内心里向隐形战机和精确制导武器屈服,历史不厌其烦的在重复着这个主题,战争难以避免。  序:文明的背景  征伐的理由肯定有很多,为了赖以生存的土地、泉水、羊群、草场……,去毁灭其它部落的村庄和人口。为了发展壮大的商路、港口、岛屿,甚至是贝都因游牧部落之子,如果遥想起1300年前他的先祖手执圆月弯刀,身跨阿拉伯骏马,沿着地中海南岸一路西进,并横跨直布罗陀海峡,征服日耳曼人的西哥特王国之时,他该做如何感叹呢?为了内心的信仰,去征服千里之遥的陌生民族,历史总有相似。如今,一切似乎为了石油,从地中海南岸到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的这一条黑色液体沉积带上,竖立的油井决定着这个世界的物质运转速度,和财富的累积。  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历史,因地域风土、气候环境、物产矿藏的差异而衍生出不同的文明。因沟通交流,争端冲突而使一些民族和文明消失或灭亡,抑或产生出更加新鲜而先进的文明。随着近几百年来的工业化浪潮与全球化的步伐,世界变小了,小到从帆船时代的历时三年环球航行探险,到如今可以在军事领域里实现两小时全球打击。世界在变小,但是文明的多样性依然在持续,物质财富和技术进步领域里呈几何倍数的增长。但在人类的精神世界里,却在很大程度上依然在继续着孔子、柏拉图、释迦摩尼们不变的思考。  这个世界如何产生?如何终结?这样的命题是远古先哲和现代学者都很难作答的。一个是“从无到有”,一个是“从有到无”,虽然我们现在已经接受了生物进化理论,并而耳闻宇宙大爆炸理论,但是这个命题,深入的思考下去,似乎仍是一个无解。何况我们的先祖们,在对各种诡异的自然现象无法理解,无法释怀,无法回避的窘迫下,是一种怎样的无奈与畏惧呢?  于是,原始的神鬼观念和灵魂不灭的意识萌生了,并伴随着人类走过童年时代的漫长时光。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在其著作《历史研究》中提出,高级宗教的产生是一个文明成熟的主要标志。人类早期的原始迷信,图腾崇拜、尊神意识会随着社会进步,逐渐向着一种具有明确意义,和思考行为规范职能的集体信仰转变。人类历史上的几个重要的宗教-伦理体系,均对不同的文明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如作为西方文明基石的基督教,影响阿拉伯世界的伊斯兰教,和我们东方的儒家思想。  1991年前苏联解体后,美国学者亨廷顿曾撰文指出:冷战之后,新的世界政治对抗将是文明的冲突。基督教的西方,伊斯兰教的中东和儒家伦理的远东,彼此之间的文明特征和思维方式的差异是如此的明显,在理论上都存在着激烈冲突的可能。尤其是因为石油这一当今最为重要的经济资源,使西方与阿拉伯世界难以心平气和的交往。再加上过往的历史中,这两大文明版块不可避免的地缘政治摩擦,以及在争夺土地、人口、商路等资源而进行的无数次残酷战争:从十字军东征到拜占庭的陷落,从光复伊比利亚到保卫维也纳,从大英帝国的西亚殖民到阿拉伯国家的民族独立。耶稣与穆罕默德的跟随者们之间的历史积怨似乎还远没到可以谈及化解的地步。  因为意识到这种文明冲突已经无法避免,史学界里的一些人士也希望在历史中寻找更多的根源证据。2001年初,英国学者汤姆.霍兰出版了以希波战争为背景的著作《波斯战火》,将东西方的文明冲突的揭幕一役延伸至2500年前的奴隶时代。几个月后,“历史在眼前爆炸了!”19名阿拉伯狂热青年劫持民航客机撞击了西方世界的地标建筑,一种的新的恐怖袭击模式,也在演示着全新的冲突方式。其实仔细想想,这些大多来自伊斯兰国家中产阶级的青年,与1000年前那些来自西欧庄园主,仗剑东征的骑士们,多少有些相似之处。同样是无比坚定而虔诚的信仰,同样是以圣战的理由,同样甘愿献出生命以殉道,也同样对不同信仰者冷酷无情。1000年前的西欧较之当时的伊斯兰文明的差异,与现在的阿拉伯世界在科技,经济上的落后于西方,几乎毫无二致,只是位置颠倒而已。  文明的冲突有文明本身的特征属性原因,也有历史发展的累积因素。虽然是来讲述基督教的形成与发展,但是这本书是属于历史方面的一本通俗读物,对于宗教原理,不做过多涉及,我也无此能力去进入到深奥的哲学思考中去。因为基督教在西方社会的历史发展中始终起到一种无法忽视的作用,因此本书只是以基督教为一条串联的主线,介绍西方的历史和其中的各种文明冲突。我们会发现,人类的信仰,是一个可以左右历史发展方向和规模的重要因素,同时,历史的渐进对信仰亦产生反作用力。  当人类困惑于“从无到有”和“从有到无”思维迷局时,高级宗教在终极思维层面上,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假设的答案。基督教的上帝创世、末日审判、天堂地狱思想在2000年前,就是一个必然产生的假设答案。基督教的产生综合了西亚地区历史发展中的很多思想累积,是一个多面的糅合体。并在最终的传教过程中继续不断的吸收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思想精神,成为一种具有政治含义的统治工具。因此英国哲学家罗素认为:“天主教会有三个来源,它的圣教历史是犹太的;它的神学是希腊的;它的政府和教会法则,至少间接是罗马的。”从罗马帝国解体到18世纪的启蒙运动,1000多年的岁月里,欧洲历史中几乎是三句话不离信仰,五句话里必有基督。理清西方世界的历史脉络,少不了基督教这一线索。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更多
  序:本书提纲  假设的答案从一个近乎假设的人物开始。  耶稣在史实中是否真正确有其人,这个问题也同样接近于无解,他只存在于使徒的《福音书》中。但是不管怎样,在2000年历史的大部分时间里,笃信基督的人们确信耶稣的真实存在,并视他为上帝之子,被赋予了一层牺牲和拯救的神圣光环。从耶稣的人间之父约瑟的血缘系统里,上帝之子也是犹太大卫王的后裔,历经苦难的犹太民族下层民众在苦闷彷徨中,孕育出基督降临,拯救世人的思想。耶稣所传达的仁爱慈悲,爱人如己的精神关怀,对社会底层民众,具有极强的抚慰意义,人类的信仰终于走出蛮荒,进入到普世的境界。于是乎,一幕悲壮的自我牺牲和拯救,感化了动荡的时代和彷徨的人类。  使徒保罗突破犹太信仰的狭隘,将这个很有可能在100年内便将自生自灭的犹太小教派向罗马帝国全境发展,向所有非犹太族群传播,并成功的侵入到帝国的机体内。这是一个波澜壮阔,前仆后继的使徒传教时代。  因与地中海世界的多神教严重的不调和,早期基督徒成为罗马上层阶级无法理解,并对其无情迫害的一个集体。更多的无限虔诚和义无反顾的殉道,逐渐感化每个基督徒身边的罗马公民。  缺乏精神抚慰的罗马帝国百姓对这种普世宗教的逐渐认同使基督徒的阵容不断壮大,终于导致4世纪的君士坦丁出于政治考虑认可了这种信仰,并最终成为古罗马帝国的国教。徒手的耶稣终于凭借思想战胜了持剑的凯
r>  在日耳曼民族大迁徙的滚滚红尘中,古典时代的终结遗留下一个几乎重返蛮荒的欧洲。仍处在原始生产阶段和精神素养的日耳曼各个部落,对于如何接手一个高度物质化的帝国遗产,显得手足无措。在这个别扭的交接过程中,基督教起到了无法替代的作用,并迅速成为日耳曼欧洲的精神根基。  按照古罗马行政体系建立的教会机构,逐渐完成了关于信仰的体系建设,基督教的神学原理雏形得以构建。不利于教会发展大业的思想杂质,统统被扫除出这个体系,异端和迫害也随之应运而生。  当几百年的大迁徙,大动荡沉寂下来,日耳曼人开始过上定居生活,他们发现或期盼,基督教会已经羽翼丰满,成为引导人们思想意识的神圣机构。刚刚放弃原始图腾崇拜的日耳曼人开始忙不迭的跟随教会诵经祷告,企盼天堂和上帝的垂青。  教皇出现了,渴望重现昔日帝国雄风的政客,也成长起来,还无法掌握实权的罗马教会,只得不断的依附于世俗王权,法兰克人甚至赠予教皇一个国度。所以,一顶皇冠出其不意的扣在查理曼的头上,而奥托祖孙三代,为此冠冕不惜频频策马南下。在这互相依赖和较量的过程中,罗马教会已成为欧洲一股独立的政治力量,它一度不受任何牵制而处处左右身边的王权。究竟谁是君权神授的受益者,教会与国家,神圣与世俗,无法协调一致。一方孔武有力,而另一方则绵里藏针,胜负之间取决于太多的因素,也顷刻间即神人转换。这是一段东方人不大能理解的历史,而在西欧,这种僵持延续了几百年。  因为地域文化根源、语言和教条上的差异,以及对于权力和正统地位的当仁不让,还有个体和偶然的因素,基督教在11世纪不可避免的分裂了。地中海被人为的割裂成两大文化区域,天主教和东正教至今难以弥合。  罗马天主教会规范人们的世俗行为,设计现世的人生路径,并可以在神学意义上决定每个人的灵魂归宿。因此教皇掌握了皇权神授的权柄,并作为上帝的一级代理,对各个日耳曼国王颐指气使,教权与王权的博弈使欧洲的版图支离破碎,尤其是德意志民族始终处于分崩离析的状态。  罗马教皇的旌旗一展,“解放我主的圣地!”西欧的虔诚者们:君王、骑士、农夫、甚至儿童蜂拥而上,踏上十字军东征的漫漫长路。上帝与真主的信仰本无质的区别,但严苛的排斥和仇视,使十字架与新月殊死砥砺,铸就了两个世界持续至今的文明冲突。  绵延200之久的十字军东征时代,西欧处于可怕的停滞和无休止的纠缠中,教皇和帝王,在争夺霸权的不归路上,耗尽人生繁华。这是信仰时代的高峰,涌现出众多形态各异,锋芒毕露的强人,暴戾的巴巴罗萨、英武的狮心理查、诡秘的菲利普二世、顽劣的约翰、虔诚的圣路易和几乎不信神的腓特烈二世,还有在教皇宝座上空前绝后的英诺森三世。所以我将以7个章节为您介绍200年中这些令人过目难忘的人物。  十字军后,圣殿骑士团的虔诚、忠勇以及他们的神秘财富和灾难结局,成为作为历史暗流的阴谋论思想的起源。为了教化野蛮的异教徒,条顿骑士团向东欧的沼泽进军,最终促使普鲁士军国主义的崛起,成为德意志统一的力量源泉。  耶稣所倡导的平等博爱的思想,在中世纪却演变成为一种残酷无情的宗教迫害,不同信仰者被宗教法庭审判、驱逐和肉体毁灭。甚至是同样称颂耶稣的基督徒,只要你没有按照罗马的教条,将通过祝圣的面饼和葡萄酒作为耶稣的身体和鲜血存在,那么等待你的只能是残忍的火刑,血与火的人间地狱景象加剧了中世纪的黑暗,人类觉醒的黎明前,一片漆黑。  罗马教皇手无寸兵,但却可以神意纵横捭阖,搅动西欧君主们刀兵相向,在此种游戏规则下,德意志衰败,法兰西崛起。而罗马将为此付出惨痛代价,博尼法斯八世成为菲利普四世的囚徒,以至于罗马教廷也沦为“阿维农之囚”。  接下来,是英法之间的百战鏖战,在法国行将毁灭之际,一个自称聆听到“神的话语”的农村姑娘,以血肉之躯拯救了祖国。法国赢得战争的同一年,拜占庭帝国却在穆斯林的新一波攻势下覆灭,欧洲的一角坍塌,东正教的余脉向北方广阔的寒冷地带延伸。  西欧最后一批信仰坚定者,以天主教为旗帜,光复了伊比利亚半岛。随即,犹太人和摩尔人被驱逐,大航海时代也于此刻启航,基督徒们开始相信,比信仰更宽广的,是这个世界。  随着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的觉醒,人们有理由要打破教会的独尊和霸权,天主教会的昏暗腐朽触发了虔诚教士的觉醒,教廷的盘剥压榨引爆了马丁.路德的愤怒和德国农民的反抗。宗教改革所引发的革命使天主教在西欧的大一统局面被无情的打碎了。  《圣经》权威与教皇霸权的倒置,在文艺复兴、地理大发现的时代,在新的经济区域正在形成的时期,使更多的人们摆脱了教条的束缚。尤其是在新教思想影响下成长起来的资产阶级,更以现世的奋斗精神和天职观念作为上帝考验的标准,这也是一个发现“人”的时代。  宗教改革,只能以革命的面孔呈现,因为有更多的人头落地,更惨烈的烈焰焚烧。在这个混乱的时代里,法国贵族们在信仰纷争中抢夺王位,而英国国王则在屡遭破坏的婚姻中,完成了信仰的重塑。还有罗耀拉这样无比坚强之人,几乎凭一己之力,为传统信仰注入活力,挽回天主教会的半壁江山。  另一位坚定之人加尔文,以一种类似犹太人的信仰,使新兴商人们找到了精神依托。其法国的追随者们为此喋血巴黎,荷兰的“乞丐们”反抗西班牙国王,英格兰的清教徒要造反,还要砍下国王的脑袋。他们还带着新思想和开拓精神远渡重洋,开发北美大陆,奠定了300年“美国梦”的基础。加尔文的精神,塑造了世界的一半。  随着历史进入16世纪全球化开端的阶段,罗马教会的权利架构在波澜壮阔的民族国家自觉中逐渐瓦解。而基督教在千年之前所提出的那个假设的答案,也在被逐渐的否定和剥离。哥白尼的“日心说”,伽利略、牛顿的的自然科学发现,为人类提供了上帝种种神迹的另一种合理解释。而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则直接撼动了“上帝造人”这个宗教信仰的最后底限。  科学不断的在征服各种领域,包括人类的思想。宗教信仰的时代结束了。
  序:作者的话  本人从阅读丹.布朗的《达.芬奇密码》之后开始对基督教的历史萌生兴趣,通过几年来的积累,逐渐透过基督教的外壳,发现了一段人类文明历史发展的精彩演变。于是打算动笔描述一番这段主题通史,与广大喜欢历史的朋友们分享和交流。由于所涉及的历史跨度从上古时代直至20世纪,需要把握运用大量的史实资料、轶闻典故和学术思想,因此难免有疏漏偏颇之处,还请各位喜欢历史的朋友们能够体谅,我将虚心接受指正和批评。  读史使人明智豁达,中国传统观念也很推崇“以史为鉴”,“读史明智”的教导。我也认为,历史是政治的源泉,是人生定义的度量衡,在浩大的历史面前,我们都是卑微的,只有充满敬意。因此我不想戏说历史,只是希望在前人的发现、研究和整理的基础上阐述我的史观和感悟。我也十分推崇中国文人的那种悲天悯人的怀古情结,沉浸于“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的幽远情思与旷古意境。因此,在写这本书的思路和笔触上,会或多或少的抒发一下时空流转,物是人非的情怀。  本人基本上属于一个无神论者,以科学为思想归宿,本书重在述史,绝不涉及信仰的评判问题。基督教的道德规范与力量,也是为我所折服的,因此尊重每个人的宗教信仰。
  please go on
  初来咋到,很多规矩还不是很清楚,望多海涵,陆续更新,谢谢朋友们支持
  1 上帝传说  (1)我们是谁?  我们从哪里来? 我们是谁? 我们往哪里去?  ——保罗.高更  1897年2月,法国印象派画家高更,在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大溪地)创作了一幅充满异域风格与梦幻色彩的油画,名字就叫做《我们从哪里来? 我们是谁? 我们往哪里去? 》。画作的名字可能比作品本身更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用高更的话说“在我临终以前,我已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人这幅画中了。”皮肤黝黑的波利尼西亚人成为作者画中的主角,展现了一幅由出生到死亡的生命过程。这个几千年来生活方式几乎没有实质变化的民族,依然难以避免的去面对生老病死的生物学规律和困惑。在高更眼里,这是塔希提人和自己,以及全人类共同的疑问和困惑。五年之后,无比惆怅的高更离开了人世。  这个世界上不同角落上的任何一个人类文明群体,甚至是某些个人,都在不同的文明发展阶段,同样严肃的提出过这个命题:“我们从哪里来? 我们是谁? 我们往哪里去?” 每个人可能会有不同的答案,或者,没有答案。现代唯物论者会说“我们只是生物进化的结果,是一种具有学习和思考能力的灵长类哺乳动物,最终我们将重新被分解成自然界中的各种元素”。而传统基督教徒会说“我们由上帝创造,每个个体的生命也是拜上帝所赐,现世的生命是赎罪之旅,死后的灵魂归宿是天堂,或地狱。”  无论是哪种回答,都是人类文明发展不同阶段的某种世界观之体现,基督教的上帝观念营造了一个自然界和思想界的全能主宰,与之相比,渺小的人类只能卑微的服从。作为西方文明基石的基督教文明,在人类历史中曾占据重要地位,即使是今天,它依然在灵魂思考的层面上左右着相当一部分人的思维。  我们要阐述上帝这个概念的产生,首先要回顾一下早期人类文明的产生和发展。  西亚,人类文明起源最重要的摇篮,因为地处亚、非、欧三大洲的交界处,并且被地中海、黑海、里海、波斯湾、红海所间隔环绕,也被称作“五海三洲之地”。如果排除人为的地理界限,范围适当外延的话,这一广阔的文明区域还将包括尼罗河两岸、爱琴海周边和黑海北岸等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与合适的纬度,为这一面积上与中国类似的广大区域,提供了滋生不同人类文明类型的各种土壤。  这里有流淌的大河,经由早期人类对其进行疏导和灌溉,形成最早的人类农业种植村落:古埃及,美索不达米亚;  这里有优良的海湾,并逐渐发展成为重要的港口,形成人类最早的商业定居模式:古希腊,腓尼基;  这里有矿藏丰富的高原和山脉,原始人类逐渐掌握冶炼矿石,最早获得了掌握金属的技术突破:赫梯;  这里有野生物种丰富的温带草原,并由人类在广泛的物种接触中最早驯服了天赐良驹——马:黑海北岸。  人类童年时代的那些灿烂文明,苏美尔、埃及、巴比伦、赫梯、亚述、腓尼基、希伯来、古希腊、波斯……。无不是在这片区域内滋生,发展。  我们继续将这个文明搜索范围缩小,以便于去寻找产生上帝观念的那一种文明体系。以两河流域南部为东端起点,向北延伸至现伊拉克北部,然后向西至地中海东岸,再拐向南方,直至现今巴勒斯坦、以色列一代,这一弧形地带因型似一弯新月而被成为“新月沃地”。这个称谓不是表明这里的土地有多肥沃,而是经过历史证明,这里是早期文明萌生的一块沃地。现代的研究表明,这一本身处于绝佳的地理纬度,又具有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这样得天独厚的灌溉之源的地区。在当地的人类筚路蓝缕的刚刚迈进新石器时代之后不久,便惊奇的发现,在他们的居住地周围,长满了一种颗粒已经很饱满的野生麦种。而这一独特优势是地球同纬度其他任何地区所不具备的。同时,这一地区的山坡上,丛林里,也奔跑着适合为人类所驯化的野生山羊、牛和驴。人类童年时期漫长而无序的野生动植物驯化改良过程大大的缩短,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新月沃地”的人们在距今1万年前便有幸率先进入农耕文明!  农耕社会的产生导致了文明的早熟,人类在放弃野外采集而进行农业生产之后,才终于产生出闲暇的时间和个体,并开始以思维为中心,产生更为复杂和抽象的思维。当然对于现在的人们来说,这是一个极其漫长而缓慢的过程。在现代人的切身记忆里,我们生活中的各种容器,从铁制发展到塑料,仅仅经过了一百年时间。但是原始农业时期的人们,从磨制石斧到用泥土烧制陶器,要经过了几千年的时间演化,这令现代人很难理解。更不可思议的是,我们更早的祖先,看似简单的将石头工具由打制发展到磨制,居然要耗时近250万年之久!所以说,农业的出现,使人类发展第一次步入一条快车道。
  (2)文明缘起  “文明起源于苏美尔”,这是19世纪的考古学家们在伊拉克实地发掘后所得出的结论。在两河的冲积平原之上,经过了几千年沧海桑田,气候陡转的历史演变,一座座堆积着层层文明地层的土丘中,刻有五千多年前楔形文字的一块块泥板得以重见天日。1857年,通过对楔形文字的成功解读,一个可以与“埃及学”比肩的考古学科——“亚述学”诞生了。然而这只是古代美索不达米亚的一个文明代表类型,还远远不是全部。随着挖掘的进程过渡到两河下游流域,所发现的文明更加久远,甚至是此前所有人类文字记载之外的历史,考古学家们有了一种“发现过去”的兴奋与激动,这一文明类型被称为“苏美尔”。它的发展起始年代是距今5500年前,这一时间节点大体上与中国传说中的“三皇五氏”时代并列,早于黄帝时代。  通过大量考古遗存和楔形文字的记述,我们得知苏美尔人已经创造了发达的灌溉农业,并开始思考自身的存在价值与意义。远古时代的人类,面对大自然的变幻莫测,既无法理解也无力抗拒,缓慢进化出抽象思维的生物不禁要疑问:日月星辰为何会东升西坠?风雨雷电背后是否有某种神灵在操纵?泛滥的河水和遮天的蝗虫是有意对人类的惩罚吗?人死之后,灵魂会飘向何处?困扰无数代人们的集体思索,最终促成了宗教的产生。以一座座尊神的神庙为中心,在两河下游形成了人类最早的城市。祭祀阶层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批脱离体力劳动的群体,他们所从事的是服务于人们精神架构的工作。祭祀活动的复杂化要求,最终使各种早期符号演变成楔形文字,并开始通过文字系统记述经济活动和编撰历史传说。《吉尔伽美什》是已知的人类最早的文明史诗,人类童年时期的幻梦与憧憬,通过文字记载,被抽象且具象的保存下来。  不过,令学者们倍感困惑的是,在这么多文明信息面前,却难以判断苏美尔人的种族来源。因为他们的外表实在是与美索不达米亚的其他原始部落有很大的不同,就好比现在东亚人与西亚人的区别。随着人类在农耕文明这条快车道上快速发展,两河流域各个民族,群体和部落开始你方唱罢我登场,轮流登上历史舞台。在争夺土地、水源、人口、权利的过程中,战争和掠夺成为一种常态。乌尔、拉迦什、乌玛、阿卡德、库提、埃兰、直至古巴比伦,这些我们可能熟悉也可能陌生的名字相继在这块土地上存在过,生息过,也消逝过。  随着时间的流逝,在大约距今3800多年之前,假设我们在这个时候站在两河下游的岸边,欣赏着长河落日,黄沙莽莽的风景,此刻可能会迎面遇到这样一群人,一群创造了“上帝”这个概念的人。此时,他们的部落还默默无闻,以至于不知道该如何称呼他们。而奇怪的是,与周围其它部落不同,此刻他们的行进路线是准备离开两河之地,他们的首领名叫亚伯拉罕,会这样对你解释他们为何离开:  “我们的上帝耶和华告诉我们,去迁徙到那‘流着奶与蜜的地方’,我们是上帝的‘特选子民’,应服从于上帝的安排”。  接着,整个部落的男女老幼和他们的羊群义无反顾的向着西边走去了。不久以后他们将被称作希伯来人,几百年后又开始自称为以色列人,又过了差不多1000年,这个民族最终形成,并被称作犹太人。接下来的主要篇幅,我们就从这个笃信上帝的民族说起,看看在亚伯拉罕之前以及之后,都发生了哪些故事。
  (3) 《圣经》  古代民族的诞生,几乎都处于文字产生前的洪荒年代,某种社会结构向民族的进化是一个缓慢的过程。祖先通过口耳相传,一代代沿袭下来的的远古记忆,最终在文字产生后,形成了各个民族的神话故事。这就需要后代的学者们在神话和历史之间画一道艰难而不确定的界线。犹太民族编撰了应该是人类第一步“民族通史”—— 《圣经》,并经后世基督教的推崇,这部奇书在西方文明史中显得无尚神圣。  《圣经》里记载的,是历史真实吗?  这个问题,在《圣经》产生后的绝大部分时间里,答案都是肯定的。而实际上,《圣经》是神话与史实的集合,记载了犹太民族和古代地中海地区其他民族的历史发展和变迁,并且含有犹太民族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圣经》以一种假设的方式回答了犹太人“我们从哪里来? 我们是谁? 我们往哪里去?”这个永恒命题。后世的学们们经过研究,大致推断,《圣经》编著于公元前8世纪—前2世纪,也就是同时代的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由一个庞大而不知名的编撰团体历时几百年,时断时续完成的。  公元前8世纪—前2世纪是人类文明历史中一个异常重要的阶段。德国学者雅斯贝斯在20世纪中叶总结出一个重要的理论:公元前6世纪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轴心期”。在这段时期内,人类对自身价值的思索,对“我们从哪里来? 我们是谁? 我们往哪里去?”这个命题的回答,在时间节点上似乎是预定好的如约而至。旧大陆早期几个主要的文明区域里,产生了影响至今的关键人物和价值理念。中国春秋时期的孔子和老子以及由他们开创的儒家和道家思想;印度的释迦摩尼和佛教;波斯的琐罗亚斯德和拜火教;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极其弟子柏拉图,亚里斯多德的古典哲学理论;以及刚刚提到的编撰《圣经》的犹太先知们。  这些思想价值观念最终形成深奥的理论体系,虽然还需要各自长短不等的时间磨合,但是无论后世的人类文明历史怎样发展与融合,这些思想依然影响至今,并形成了当今世界不同的地域文明。这么多千古奇人,伟大思想,在一块相隔万里,彼此不相识的大陆的各个角落里,不约而同的集体喷涌而出,这是历史的必然,还是巧合呢?还是雅斯贝斯的慧眼独具?  这些伟大的思想中,只有《圣经》的光芒覆盖了它的作者,我们有必要简略的翻阅一下,其开篇是这样说的:  原始太初,上帝创造了天地。地面一片空虚混沌,只有上帝的灵运行在水面上。上帝说:“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上帝把光和暗分开,把光变成白昼,把暗变成黑夜。夜晚过去后,清晨接着来临,这是第一天。  上帝又在接下来的五天里分别创造了天空海洋、日月星辰、山川河岳、植物动物以及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第七天,上帝歇息了,并要求后世的人们跟他一样要周末休息。这就是《圣经》的开篇《创世纪》,是一种流传最久远的关于宇宙、世界和人类起源的假设。在达尔文的物种起源思想和20世纪的宇宙大爆炸理论为我们所广泛接受之前,这种假设就是西方世界不可动摇的真理。更有甚者,在1799年的时候,伦敦一位叫做辛迪加的书商出版了一本《世界通史》,居然推断出上帝造人的时间是公元前日秋分时节,地点就在幼发拉底河畔的伊甸园。更不可思议的是,在当天的上午10时,亚当在上帝手中“降生!”按这么说,出自上帝之手的人类,在降生之后仅仅几百年,苏美尔人就可以手握芦苇杆,在泥板上写字了啊。  创世纪这一幕,我们听起来并不陌生,盘古开天辟地的传说与之异曲同工。只不过,盘古具有牺牲精神,鸿蒙初辟后,“其死也,头为五岳,目为日月,脂膏为江海,毛发为草木,泣为江河,气为风,声为雷,瞳为电,喜为晴,怒为阴”。而《圣经》中,上帝的工作不仅仅是创世纪,他无所不能,无所不在。接下来,《圣经》中的故事开始以人类为主角,讲述他们的繁衍过程和与上帝的关系。  亚当熟睡之际,上帝在其身上取出一根肋骨造出了夏娃,并为了他们建造了伊甸园,林泉果蔬应有尽有,可以在里面完全享受不劳而获的自在生活。可是夏娃受到蛇的引诱,与丈夫偷吃了上帝明令禁止的伊甸园中智慧之树的果子,从此人类的眼睛变得明亮,可以像上帝一样分辨是非。发现自己赤身裸体之后,人类产生了羞耻感,便用无花果树叶来遮羞。既然整个园子都是上帝为人类所造,偷食禁果估计也在上帝预料之中,结果上帝很生气,后果很严重,惩罚在所难免。有史以来最早的宣判出自上帝:  蛇,只能用肚子行走,终生吃土(西亚多沙漠,可能人们看到蛇的机会不是很多,误以为蛇以食土为生)。因年引诱夏娃,所以你的后代与女人彼此为敌(人类历史中有很多关于美女与蛇的故事,例如埃及艳后就是死于毒蛇的咬噬)!  女人,我将大大增加你怀孕和分娩的痛苦,并将依恋丈夫,受其管辖(人类为某些无法理解的事情找到了一个解释,并为社会结构的一些特征找到了一个借口)。  男人,你将终生劳苦,才能从土地里获得食物,死后入土埋葬(又是一个对于人类早期艰苦生活的一个解释)。  为了避免他们继续偷吃禁果,获得永生,上帝将亚当和夏娃逐出了伊甸园。从此他们为了生存开始刀耕火种,披荆斩棘,历尽艰辛。他们生了两个儿子,该隐和亚伯,他们长大后分别作了农夫和牧民,结果农夫该隐却杀死了牧民亚伯(可能人类对于开始农耕生活的祖先故事有一定的记忆,并认为农耕部落一定将淘汰游牧部落)。上帝得知兄弟相残后,继续施行判罚:该隐将流离失所,四处漂泊(早期人类的迁徙开始了)。
  (4)希伯来人  接下来,人类的群体开始逐渐扩大,亚当夏娃活了900多岁,子女无数。又过了很多代,诺亚出世了,并在五百岁的时候生了三个儿子:闪、含、雅弗。这个时候,人类已经遍布大地,按照上帝的指令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饱尝艰辛并且互相争斗,世风日下。上帝愤怒,要将所造之物,人类、走兽、飞鸟和昆虫都从土地上消失。但是他选择了淳朴的诺亚一家,希望其生命可以延续。诺亚按照上帝的吩咐,造好了方舟,并带全家以及各种飞禽走兽进入方舟。7天后,上帝的毁灭开始了,山崩地裂,浊浪滔天,一片汪洋。100多天后,诺亚打开方舟,放飞一只鸽子,傍晚时分,鸽子衔着橄榄枝飞了回来,洪水退了。诺亚筑起一座祭坛,感激上帝的垂怜,上帝得知后心里作想,以后再也不因人的缘故去诅咒大地和毁灭生灵了。  关于大洪水的传说,见诸于人类早期的各个神话传说中,例如中国传说中的黄河泛滥,大禹治水。已知最早的大洪水记录即出现在我们前文所提到的苏美尔人史诗《吉尔伽美什》中。曾经在两河流域下游生活过的早期希伯来人,也就是《圣经》编撰者们的祖先,肯定是将这个记忆一直在族群中流传了下来。  而关于按照上帝的设计所建造的诺亚方舟,多年来,人们一直在沿着《圣经》按图索骥,寻找它的遗迹。在现在土耳其安纳托利亚高原东部,海拔5165米高的大阿勒山附近,已经有很多人在不同时代宣称发现或找到了诺亚方舟的遗迹。而此刻仍有来自不同国家和组织的探险队在那块人迹罕至的崇山峻岭里继续寻找。现代的学者经过对远古气候的研究,也普遍认为,在远古人类即将步入新石器时代之际,地球第四季冰川期的结束,导致大量冰山融化,海平面上升,早期人类的生息繁衍之地,相当一部分位于现在的海平面以下。在水进人退的时代,侥幸逃此一劫的人们,以口耳相传的方式将这一远古事件记忆下来,并在文字发明之后,以神话故事的形式存档保存,在各个早期文明结构中流传至今。  《圣经》中,诺亚又活了几百年,直到九百五十岁才去世。他的三个儿子的后裔向四处蔓延,后来建邦立国,形成西亚和欧洲早期人类的三大支系。“闪”成为西亚闪米特人的始祖,即现在的阿拉伯人和犹太人;“含”成为非洲含米特人的始祖,主要指北非的白种人;“雅弗”成为北方民族的始祖,大体相当于欧洲人。这基本上体现了《圣经》的作者们对远古人类的大致分类,因为当时他们只能接触到“五海三洲”之地范围内的各个人种和民族。如果当时他们知道万里之遥的亚欧大陆东部还有黄种人的存在,可能诺亚的儿子里应该还有我们的祖先吧。  诺亚的后代繁衍生息,子孙众多,他们说着同样的语言,决定要建设一座通天的高塔,作为一种识别的标志。人们齐心协力,阶梯式的通天塔很快就高耸入云了。上帝看到后,意识到人类照此发展下去,可能将无法无天,于是变乱了人类的语言,使他们无法再进行交流,通天塔的建设只得停工。“变乱”一词在希伯来语中读作“巴别”,从此以后,半途而废的通天塔也被称作巴别塔。  2006年,一位墨西哥导演拍摄了一部获得金棕榈奖,并由布拉德.皮特主演的电影《巴别塔》,影片内容与建塔毫无关联,但是却传递出与圣经巴别塔具有袭承关系的思想。一对感情破裂的美国夫妻,一对隔阂很深的日本父女,以及摩洛哥一个偏僻荒凉的村庄,还有墨西哥的一个贫穷家庭,彼此都远隔万里,语言不通,但是却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围绕着他们之间的故事,电影向人们诠释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不仅仅在于语言的统一,更在于内心的思维和相互理解。举这个例子,只是表明《圣经》故事对后世影响的一个最新例证,这样的例子在《圣经》后的人类历史中,不胜枚举。  巴别塔之后,又过了几代人,在两河流域下游生活的闪的后裔中,出现了一个叫做亚伯兰的人。后来做了他所在部落的族长,也就是我们在前面的假设中在河边遇到的那个部落领袖。因为他自觉的与上帝立约,甘心做其仆人,被上帝赐名亚伯拉罕。上帝对他说:“你的部落将作为我的子民,如果按照我所制定的规则行事,我将使你的部落强大并永远存在!”上帝又要求亚伯拉罕带领他的族人离开现在的地方,向西迁徙到那“留着奶与蜜”的地方。于是这个当时还没有明确称谓的部落沿两河北上,一路沿着“新月沃地”的边缘,行程1000多公里,最后迁徙到迦南,也就是现在的巴勒斯坦这个地方,迦南人称他们为“希伯来人”意即“从大河那边过来的人”。
  (5)以色列人  从亚伯拉罕开始,犹太人历史的神话时代结束,开始了“半信使”时代。从这个时间节点开始,犹太人以及地中海地区相关民族的历史记录,介于神话与史实之间。《圣经》从这一刻开始专注于记录犹太人祖先的足迹和经历,以及他们与上帝的誓约。犹太人的上帝将迦南这块土地赐予了亚伯拉罕和他的子孙,这份远古的契约影响着之后几千年的历史,20世纪的“犹太复国主义运动”以及现在的“巴以冲突”,均能在这份契约中找到根源。  亚伯拉罕生育众多,包括其老婆的侍女夏甲,也为其生下了一个长子——以实马利。但是这对可怜的母子被亚伯拉罕的老婆赶出家门,男孩日后成长为一位技艺超群的弓箭手。后来的阿拉伯人将以实马利尊奉为他们的始祖,亚伯拉罕在阿拉伯语中被译作易卜拉欣。他们还相信夏甲母子葬在伊斯兰教最神圣的圣物——麦加的卡巴黑陨石下,这些都记载在《古兰经》中。既然上帝是在以实马利出生之前将迦南赐给了亚伯拉罕及其子孙,那么按照这个逻辑,以实马利的后代阿拉伯人应该也同样具有这份继承权。所以无论是从现世的厉害冲突,还是远古时代的血缘与传说中的誓约关系来看,目前的巴以冲突,任何一方都难以具有独占这块土地的权利根源。  上帝经常会在亚伯拉罕面前显形,不时的叮嘱他要谨记自己的命令,做上帝忠实的“选民”。上帝要求犹太人必须要在男孩出生后的第八天,为其施行割礼,以在肉体上作为一个独特的标记。这可能是远古犹太人出于部落繁衍的需要,而借助上帝口谕的方式,使这一习俗可以强制性的执行。割礼的传统被犹太人一直坚决的贯彻下来,直到现在。令人痛心的是,由于这一习俗明显的犹太色彩,以至于在二战期间,德国纳粹多了一个甄别没有佩戴黄星标志的犹太隐藏者的手段。  《圣经》中,上帝为了考验一下亚伯拉罕对其是否忠诚,竟然提出了一个令人难以接受的要求,让亚伯拉罕将其当时身边唯一的儿子以撒,作为祭品献给上帝。亚伯拉罕愁肠百结,最终决定要手刃亲生骨肉。当刀子已经架在以撒的脖子上时,上帝得到了想要的,于是告知亚伯拉罕,以一只羊代替你的儿子吧,这就是“替罪羊”的典故。又过了很多年,亚伯拉罕的孙子雅各梦到了自己与一位天神摔跤,并被赐名“以色列”,即“与神角力”的意思。雅各与他的几个老婆共生育了十二个儿子,分别是:流便、西缅、利未、犹大、西布伦、以萨迦、但、迦得、亚设、拿弗他利、约瑟、便雅悯,他们的后裔发展成为以色列的十二个支派。  《圣经》继续讲述他们的故事,雅各的儿子约瑟因为受宠而遭其兄长们嫉妒,合伙将其卖给过路的商人,并一路漂泊到了埃及。凭借其天资聪颖,一路飞黄腾达,最后居然坐在了埃及宰相的宝座上。他最终抛弃前嫌,将其家族举家迁往埃及过上了富足的农耕生活。后世的学者们根据《圣经》传说,更倾向于下面的观点,以色列人因为迦南地区旱情严重,不得不在公元前1600年左右将部落迁往尼罗河下游。而这一在当时不会引起任何历史波澜的部落迁徙,是在来自叙利亚的喜克索斯人入侵埃及的背景下进行的。经过了几百年的外族统治后,上埃及的统治者雅赫摩斯一世赶走喜克索斯人,统一了埃及全境,并逐渐将以色列人从自由农民变成了奴隶。  经过了几百年的苦难之后,埃及的统治者为了根绝以色列人,要将所有刚出生的男婴全部杀死。这个时候,利未家族一个男孩不幸降生了,父母被逼无奈,将其放在蒲草箱里,藏于芦苇荡里。不幸中的万幸,埃及的一位公主收养了他,取名“摩西”(水中挽救的生命)。就是这个命如天造的男孩,日后将成长为以色列人的精神领袖,并极大的影响了后世的耶稣和默罕默德,甚至连耶稣出生时的遭遇,都与摩西极其相似。
  2 犹太人的苦难与一神教  (1)摩西  我们曾在巴比伦的河边坐下,一追想锡安就哭了。  我们把琴挂在那里的柳树上,掳掠我们的人要我们歌唱……  我们怎么能在外邦唱耶和华的歌呢?  耶路撒冷啊,我若忘记你,情愿我的右手忘记技巧……  ——《圣经.诗篇》  传说时代,犹太人受上帝指引,在族长亚伯拉罕的率领下从美索不达米亚迁徙到迦南。半信使时代,犹太人受天荒所遣,由约瑟和雅各指引,从迦南逃荒到埃及。如今,犹太人即将因反抗压迫而由上帝命令摩西带领他们“出埃及”。  亚伯拉罕、雅各与约瑟是否为真实的历史人物,已经无从考证,或许只是某些历史领袖人物的一个个代号而已。不过历史中应该确有摩西这个人,犹太人“出埃及”不仅被记载在他们自己编著的《圣经》中,在埃及的编年历中,也是作为一个事件被凿刻在法老的碑文里。只不过在《圣经》中,摩西因使命非凡,而被上帝赋予了神一样的品质和才能。  摩西号召族人砸碎奴隶的枷锁,离开埃及,回到“流着奶与蜜”的上帝“应许之地”。为了逼迫埃及法老允许以色列人放下工具,拖家带口的离开,摩西施展了众多神迹,凭借上帝的力量降下“十大灾难”将埃及弄得乌烟瘴气,瘟疫横行,可是法老依然拒绝让犹太人离开埃及。最后犹太人的上帝决定要亲自出马,惩治法老。在一天夜里夺走了所有埃及男孩的生命,包括法老的王子,因犹太人遵从上帝指令,在自家门前涂上羊血,使“上帝子民”逃此一劫。这一可怕的典故日后演变成为犹太人的重要节日——逾越节。  最终,处在丧子之痛中的法老无奈允许希伯来人踏上回乡路。摩西杖击红海,水退路出,犹太人老老小小可以顺利走过天堑,并水淹法老的追兵。在途径西奈山时,上帝在燃烧的灌木丛中向犹太人领袖显形,随后摩西孤身一人在山顶历时40个日夜,聆听耶和华传达的讯息。上帝要求犹太人与其立约,誓死遵守“十诫”:  1.除了上帝以外,不可有别的神;   2.不可雕刻和崇拜偶像,我耶和华—你的神是忌邪的神。恨我的,我必追讨他的罪,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爱我、守我诫命的,我必向他们发慈爱,直到千代;  3.不可妄称耶和华的名;  4.当纪念安息日,守为圣日。一周工作六日,第七日休息,以示对耶和华的崇敬;   5.当孝敬父母;  6.不可杀人;   7.不可奸淫;  8.不可偷盗;   9.不可作假见证陷害人;   10.不可贪恋人的房屋;也不可贪恋别人的妻子、仆婢、牛驴等一切财物。  “十诫”被刻在石板上,并特地为其制作一个约柜,时刻不离以色列人左右,成为以后这个部落最重要的圣物。上帝显形未必真实,不过约柜和刻着“十诫”的石板,应该确有其物。不过这一与《汉谟拉比法典》齐名,见证人类道德成长的珍贵文物,却在后来的历史硝烟中不见了踪影。有人认为它依然隐藏在埃塞俄比亚的阿克苏姆遗址中,可能某一天也会象刻着《汉谟拉比法典》的石碑一样重见天日,或许将如《印第安纳.琼斯》里的精彩情节一样,处处笼罩着神秘的光环。  “十诫”也被称作《摩西律法》,较之目前已知的世界最早的成文法律——差不多与亚伯拉罕同时代的《汉谟拉比法典》,《摩西律法》更加规范了人类的思想意识,使法律成为一种约束和自觉。比“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原始法律更加进步了一层,也成为人类历史上真正意义上的一神教——犹太教创立的标志。如果亚伯拉罕是犹太人遗产学意义上的始祖,那么摩西则是这个民族精神领域里的绝对导师。  犹太人跟随摩西,继续在沙漠里漂泊,从尼罗河边到迦南,如果沿着西奈半岛的北端沿海地带径直穿越,直线距离只有400多公里,但在《圣经》里,上帝使以色列人辗转流浪了整整40年之久。摩西继续凭借上帝所赐予的神奇力量帮助族人度过一个又一个难关,使这个民族得以度过饥饿和死亡的威胁。因为漂泊中的犹太人对上帝的忠诚信仰经常摇摆不定,所以摩西如父亲一般引导人们坚定对于上帝耶和华的信仰。但是对于拒不承认上帝的人,摩西毫不留情,在利未部族的帮助下将2000名信仰不坚定者不分老幼,全部杀死,从这以后,利未部族在摩西的授权下垄断了以色列人的祭司阶层。这应该是最早的灭绝异端的事件了,遗憾的是,两千多年后,无数被称作异端的人们仍然难以逃脱被正统思想剿灭的命运,而杀戮的借口之一,就是遵照摩西的意志。  即使这样,上帝也因犹太人的不忠而对摩西施行惩罚,令其在完成使命后,不得进入“应许之地”。《圣经》中描述道,即将进入迦南的时刻到了,可是摩西必须要遵从上帝的意志,风烛残年的他步履蹒跚的登上一座高山,遥望祖先的故土,老泪纵横,山巅的晴空之下,摩西闭上了眼睛。
  (2)所罗门  在摩西亲选的继任者约书亚的率领和整编之下,以色列人成功的由一个几百年的种地牧羊部落发展成为一支颇具战斗力的军事部落。约书亚成为一名神奇的军事统帅,在与敌人酣战过程中,他祈求上帝命太阳驻止在空中,以便彻底消灭对手。这个被写进《圣经》的典故,成为2000年后,教会反击哥白尼“日心说”的直接证据。  此时的“应许之地”已经生活着各个不同的部族,要想寻觅一块立足之地,只有通过血与火的战争。《圣经》中记载了大量了犹太人早期军事将领的征服行动,屠戮敌对的城池,争夺差不多不到两个北京市这么大的面积里的土地与水源。犹太人因虔诚的信仰而得到上帝耶和华的相助,也因信仰的游离而得到过可怕的惩罚,在这一点上,上帝没有丝毫的客气与怜悯。这一以色列建立国家之前的时期,被称作“士师时代”,“士师”即为军事领袖,也是宗教领袖,但是他们的地位和权力不能传给自己的儿子。雅各的十二个犹太人支派,逐渐被分解成两大部分,即北部的以色列和南部的犹大。持续近两百年之久的部落混战,正值中国的商周交替时期,也是人类历史记忆走出原始传说的迷雾,逐渐开阔清晰的时代。此时《圣经》里的故事虽然还掺杂着大量神迹,但是其所述事件,已部分为后世的考古实物所证实。有明确纪年可考的“信使时代”即将来临。  公元前1010年,大卫王在扫罗的基础上统一了希伯来各部,并定都耶路撒冷,犹太人历史的第一个君主专制王国诞生了。随后的所罗门王在位期间(公元前960—前930),以色列-犹大国达到全盛,这时犹太人历史上的黄金时期,也是所有犹太人对其历史最引以为荣的辉煌记忆。  我们在仔细审视一下“应许之地”的地理位置,不得不叹服上帝眼光的独到。这里位于地中海的东岸南端,亚洲大陆的西陲,既是埃及和北非与西亚各个文明交流的必经之地,也是古希腊的曙光—克里特文明与亚洲文化贸易交往的重要停泊点。这里并非如上帝所言“流着奶与蜜”,干旱的气候使有限的泉水仅可以灌溉微不足道的农业和牧场。但是五海三洲之地的地域特点,造成了西亚和环地中海各个区域的资源配比都不全面。于是我们看到,埃及大量产粮却缺少森林;克里特岛出产橄榄却缺乏谷物;小亚半岛地区主要出产金属;美索不达米亚那些好大喜功的帝王们,又更多的需要来自不同地区的珠石玉器等奢侈品。在这种商业流通的客观前提下,位于亚、非、欧三洲“十字路口”的以色列-犹大国在所罗门治下,发展成为当时最为富足的商业国家。  所罗门大兴土木,耗时15年时间,在耶路撒冷的锡安山上建造了一座辉煌的圣殿,以表达对上帝耶和华的敬仰,摩西的约柜和具有神意的“十诫”石板,就安置在圣殿的至尊之位中,从此锡安山成为后世犹太人无限崇敬的精神圣地。几百年后,圣殿被毁,约柜和那些数量庞大的金银珠宝全部消失匿迹,从此,“所罗门的宝藏”成为后世无数探险家苦苦追寻的目标。圣殿遗址被后世历代的统治者和居民掘地三尺,也未见宝藏的一丝分毫。渐渐的,人们传言所罗门的商业船队将宝藏运往一个神秘的海外岛屿,在2000多年后欧洲人寻找黄金的航海时代里,探险家扬帆出海,在世界的各个角落去寻找这个消失已久的宝藏。  1568年,一位西班牙船长在万里之遥的西南太平洋一群海岛上发现了许多佩戴金饰的土著居民,认为自己找到了所罗门船队的目的地,于是将这里命名为所罗门群岛。可惜梦想黄金的探险家在这片热带雨林中搜寻多年,依然没有发现任何宝藏的迹象。纵然所罗门船队有通天的本事,也断难在3000年前完成环球的航行,所罗门群岛只能是一个臆想中的幻影。这里没有宝藏,但却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二战中,美国海军为了保障与澳洲的交通线,与日本海军在所罗门群岛的主岛进行了残酷的瓜岛争夺战。
  (3)小国寡民  我们再回到那位神奇君王所罗门的时代,好景不长,完全一副帝王风范的所罗门自然也喜欢奢靡浮华的生活,据说他有700个妃子,300个妻妾,在其命终寿尽之时,整个国家的财富也被挥霍殆尽。各个支派之间的矛盾没有得到任何有效的缓解,北方十个支派马上脱离南方领袖们的控制,国家再度分裂了。北方以色列国定都撒玛利亚,南方犹大国则继续盘踞在耶路撒冷,两国之间相互攻伐不止。南方人不齿于北方人受外族人影响,对上帝不忠,拜祭各方神明,大搞偶像崇拜,诅咒他们必遭天谴。不料一语成谶,不到两百年的光景,以色列国终被外族所灭。  当金字塔下的古埃及已经开始显现衰落之际,当迈锡尼远征特洛伊的荣光早已褪去,正沉浸在荷马史诗的吟咏哀叹时。凭借铁器的普及,在美索不达米亚北部崛起了一个令人恐惧的强大军事帝国——亚述。在剿灭了盘踞在这里的赫梯等古老文明之后,这个可怕而嗜血的战争怪兽迅速踏上了征服的轨道。犹如一把锋利的镰刀,锋芒闪过之后,地中海东岸的村落,城郭不会留下一间房屋,一片砖瓦。如果遇到抵抗,将一条生命也不会留下。亚述的野蛮征服,在考古学家们多年后挖掘出那些记载着他们赫赫战功的泥板文书上,依然感到凛凛杀气扑面而来。  北部的以色列国首当其冲,虽然以称臣和纳贡的方式在强大对手身旁维持了一段短暂和平,但是撒玛利亚破城的时刻终究难以避免。公元前721年,亚述王萨尔贡二世征服以色列国,随后以人口迁移的手段达到消灭这个民族实体的目的,将以色列国王及臣民3万余人被赶往亚述,并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里很快被同化的无影无踪。“消失的十个支派”开启了犹太民族两千多年任人奴役的历史。南部的犹大国对其北部同胞此前的恶评其实不无道理,虽然北部的土地相对更加富饶,但是以色列国支派众多,政局混乱,灭亡前的半个世纪里竟有五个王朝轮番主政。并且在精神凝聚力方面,北方民众的宗教信仰迷离模糊,一神教这种犹太人自身认同体系没有得到坚决的贯彻,所以被同化消失也就在所难免了。“消失的十个支派”如幽灵般时而浮现在在后世的历史中,在印度和埃塞俄比亚都流传着这些亚伯拉罕子孙的故事,甚至有人声称,他们辗转来到中国。  所谓唇亡齿寒,南部的犹大国凭借数以吨计的黄金为代价,换来了亚述军队的退兵。北方宗族的灭亡,使犹大王国的臣民深陷在前所未有的危机意识中,于是他们之中逐渐产生了一些具有深刻的忧患意识和道义责任的思想家,他们被称为“先知”。由于他们的出现,犹太人的民族意识和一神教思想得以不断强化,《圣经》中记载了先知们的大量事迹和预言。与北方相比,犹大国(只有犹太和便雅悯两个支派)始终袭承着大卫王朝的统治,一神教的宗教信仰也被贯彻的比较坚决而彻底。因此,这一群体得以持续两千多年,始终保持着自身的民族特征。至此,“希伯来”和“以色列”两个词语作为民族的称谓已经作古了,从这一刻起,“犹太人”成为继承摩西意志的唯一民族。  硕果仅存的两个以色列支派,在列强环伺的这块弹丸之地上小心翼翼的苟活了100余年。美索不达米亚继续上演着帝王将相的不老传奇,穷兵黩武的战争帝国亚述终于天数已尽,迦勒底人联合米底民族,将其推翻。迦勒底人的新巴比伦帝国与1000多年前汉谟拉比时代的古巴比伦只是定都位置相同而已,其实没有任何亲缘联系。它与亚述同样短命,虽没有亚述那般好战,但是却更加骄奢淫逸。公元前597年、586年,新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二世两度攻陷耶路撒冷,摧毁所罗门圣殿,灭亡了犹大王国。国王被刺瞎双眼,王子们被全部杀掉,犹大国中所有的贵族、祭司、工匠一律作为俘虏,被押解到巴比伦城,囚禁达半个世纪之久,这一时期被犹太人称为“巴比伦之囚”。
  (4)巴比伦之囚  巴比伦,位于现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以南80公里处,是两河古文明的最重要坐标之一。但在犹太人的集体记忆中,却是一座世外的囚牢和罪恶的渊薮。甚至后世的基督徒心目中,也是充满罪恶和沉沦的代名词。好比一个人在少年时代的经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一生的价值观一样,巴比伦的遭遇就是犹太人思想中无法抹去的深刻经历。面对国破家亡,流落异乡的无奈现实,犹太人的内心无法平静,虽然两河流域对他们来说并不陌生,先祖亚伯拉罕1000多年前在这里得到耶和华的启示,率领族人踏上了民族觉醒的道路。不过此刻的河边,弥漫着这个民族的痛苦与迷茫。他们吟唱着哀婉的诗歌,呼唤着上帝的垂怜,在《圣经》的诗篇中,犹太人这样无助的唱到:  我们曾在巴比伦的河边坐下,一追想锡安就哭了。  我们把琴挂在那里的柳树上,掳掠我们的人要我们歌唱……  我们怎么能在外邦唱耶和华的歌呢?  耶路撒冷啊,我若忘记你,情愿我的右手忘记技巧……  “巴比伦之囚”是犹太民族最危殆的时期,如果尼布甲尼撒二世再残暴一些,可能这个民族在2000多年前就已经彻底绝迹了。  幼发拉底河边仅存的这些种子,在苦难中孕育了鉴定的信仰,“巴比伦之囚”也是犹太人思想成长过程中自摩西之后的一个重要时期,苦难加剧了这个民族对上帝的绝对信仰和自身凝聚力的巩固。犹太人开始发自内心的意识到,自己是一个多么与众不同的群体啊,苦难是来自耶和华的考验。同时,在囚禁期间,犹太人不可避免的会接触到古波斯的宗教体系。拜火教因其创始人的名字也被称作“琐罗亚斯德教”,此时已经发展成为一种比较成熟的信仰,拥有一套完整的宗教体系,对正在形成中的犹太教产生很大影响。这段时期也是《圣经》编撰思想形成的一个重要时期,后世的学者认为,“天堂、地狱、救世主”的概念可能就源于这段苦难时期。这个渊源最后影响了几百年后耶稣的传道和基督教的产生。  《圣经.约伯记》中描述了一个关于信仰的故事:笃信上帝,家境殷实的约伯,被上帝认为是最为忠诚的子民。但是魔鬼撒旦却不这么认为,“如果他失去了一切,还会如此虔诚吗?”撒旦在上帝的允许下,降下各种灾难,来考验约伯。很快,这位富裕健康的族长变得一无所有,妻离子散,浑身恶疾。但是约伯没有丧失对于上帝的虔诚,而是逐渐意识到,义人遭遇磨难,乃是上帝的考验。他说:“一个人从出生开始,就始终面临无穷无尽的烦恼,但所有的苦难都是为了拯救有罪的灵魂。”最后上帝看到约伯已经领悟,就加倍偿还了他所遭受的苦难,约伯在家财万贯、儿孙满堂和健康快乐中安度晚年。约伯的故事,就像是犹太人命运的鲜明写照,当很多人在苦难中感到迷茫彷徨之际,这个民族的少数思想精英给族人作出了一个约伯式的解答,以坚定犹太人的上帝信仰,并保持坚贞与忍耐。  “巴比伦之囚”差不多经历了两代人的时间,不到半个世纪,解放的时刻到了。居鲁士率领波斯武士们从伊朗高原翻越扎格罗斯山脉,一路俯冲下来,“罪恶的巴比伦”沦陷了。这一幕,在2000多年后的1945年,仍将重演,盟军解救纳粹集中营里形如枯槁的幸存者,与波斯战士面对这些衣衫褴褛的囚徒,看起来是那样的相似,同样相似的还有犹太人的命运。居鲁士也和辛德勒一样,是犹太人心目中的义人,将得到永世的敬仰。当然居鲁士解放犹太人,并允许他们重返迦南,也有其出于政治的考虑,在这个重要的交通要道上扶植一个亲己的政权,对于波斯宏伟的征服计划大有裨益。公元前538年,犹太人回到了“应许之地”,用时20年重建了锡安山圣殿,并继续开始虔诚的拜祭他们的主人——上帝耶和华。在庞大的波斯帝国的庇护下,犹太人获得了难得的一段休养生息的日子。
  3 耶稣是谁?  (1) 帝国一隅  愿天国早日降临,愿你的旨意在人间行使如同在天上。  上帝之国就在你们的心里。  凯撒的归凯撒,上帝的归上帝。  ——《福音书》  古罗马共和国经历了凯撒、庞培、克拉苏和屋大维、安东尼、雷比达前后两度的“三巨头”同盟时期。经过了互相的口诛笔伐和鏖兵暗杀之后,屋大维于公元前28年成为罗马的真正独裁者——奥古斯都。此时的环地中海地区,西起不列颠,冬至叙利亚沙漠,北临莱茵河,南接上埃及,已知世界的绝大部分和无以计数的民族和人口成为罗马帝国的囊中之物。北非农田里的粮食,小亚高原的矿藏,西亚历代帝国遗存下来的珠宝黄金,以及来自东方赛里斯(汉朝中国)的名贵丝绸,是罗马皇帝和公民们趋之若鹜的的物质财富。天下一统的局面令屋大维踌躇满志,幻想着罗马帝国的万代荣光。  统治这么庞大的帝国和人口,还有各个种族、信仰、习俗的千差万别,的确是需要在政治谋略上好好下一番功夫。自从犹太地区被囊括在罗马版图之后,罗马的将领和元老院出于政治稳定的考虑,保留的犹太王国的自治地位,扶植亲罗马的犹太统治者,采取“以犹治犹”的政策。于是,因对罗马统治者的亲疏远近差异造成了犹太人内部的社会分裂,主要分为四个派别:  撒都该派,主要是贵族、富商和犹太上层统治者,在政治上向罗马靠近,握有实权;  法利赛派,主要为文士、教师和祭司,统领主体犹太人的信仰,抵触罗马的异族统治,但是政治手段保守;  艾塞尼派,被称为“虔诚者”,组织严密、共同生活、财产公有、奉行禁欲主义。寄希望于救世主降临,对罗马帝国和犹太上层采取消极不合作的态度;  狂热派,《圣经》中被称作“奋锐党”,由下层好战分子构成,坚持暴力革命,推翻罗马的统治。  犹太人内部的分裂以及异族统治者的强大,造成了犹太人被压迫的局面积重难返,根本看不到任何解放的希望。在这样的困苦环境中,部分犹太人的信仰发生了一些变异,他们在思想上四处突破,撞击,为了寻找一条心灵上的解救之路。基督教的雏形基本可以认定是在反抗罗马统治,拯救民众脱离苦海的犹太宗教运动中产生的。这种信仰以耶稣特殊的身份、传道、受难和升天为主要核心,上帝之子降临人间,传播上帝的仁慈,教导人们积善行德,以期望获得上帝的垂青,进入天堂获得永生。神子耶稣以自我牺牲救赎人类的罪恶,成为受万众敬仰的神圣象征,但是耶稣的主要事迹只是被记载在使徒的四本《福音书》中,因此我们还是先从神学和宗教的角度来认识一下《福音书》里的耶稣基督吧。
  (2)神子降生  《福音书》中说:在以色列北部一个偏僻的村庄,犹太人过着勉强果腹的辛苦生活,少女玛莉亚待字闺中。一天,玛利亚遇到一位浑身白衣,散发着天使灵光的男人,这个人对玛利亚说:“你将怀有上帝的骨肉,孩子降生后,要为其取名“耶稣”,他将解救你们的苦难。”说完,白衣人不可思议的消失了,他是天使加百利,上帝降圣灵于玛莉亚的身体内。虔诚的玛莉亚一直笃信上帝,因此她相信,上帝已经将一个光荣使命传递给自己,她要为上帝孕育这个圣子。  可是玛莉亚已经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并也已经有了婚约,要嫁给一个叫做约瑟的木匠。没过多久,玛利亚开始显怀了,按照犹太传统,未婚先孕的女子是犯了伤风败俗,大逆不道之罪,将由族人用石头将其砸死。老实厚道的约瑟虽然也对玛莉亚肚子里的生命心存不满,但是可怜玛莉亚豆蔻年华,即将会因此而丧命,心存不忍。于是,他决定暂不把此事向村民们张扬出去。当夜,上帝在约瑟的梦中向其显形,告知玛莉亚怀有身孕之事的来龙去脉,“大卫的子孙约瑟、不要怕、只管迎娶你的妻子马利亚.因他所怀的孕、是从圣灵来的。”并要求其照顾好圣母子,约瑟唯恐触犯上帝,满口答应,醒来后将玛丽亚娶了过来,并好生的照顾怀孕的妻子…….  玛莉亚的一个表姐,伊丽莎白,婚后多年一直没有生育,也是在圣灵的蒙恩下,比玛利亚早半年怀上了孩子,就是未来的“施洗者约翰”。眼看着玛莉亚那神圣的肚子一天天隆起,老实巴交的约瑟,心情也显得很复杂。一天,罗马皇帝屋大维准备对犹大国进行人口普查,以确定应该缴税的犹太人数量,要求所有人都必须回到出生地,以备接受普查。约瑟牵着毛驴,驮着临产的玛莉亚,开始朝家乡伯利恒走去。圣父母跋山涉水、一路艰辛,尤其是玛莉亚还怀孕在身,可是伯利恒的客栈已经全部住满了回乡登记的人,他们只好在一间马厩里过夜。这天夜里,玛莉亚生下了一个男孩,她将孩子用布包起来,放在马槽里。马槽成为了耶稣基督的摇篮。   在伯利恒的野外,一队天使向几个牧羊人说:“在大卫的城里,今晚为你们生了救世主,就是主基督。你们要看见一个婴孩,包着布,卧在马槽里,那就是记号了。”他们急忙往城里去,找到马利亚和约瑟,看见了如天使所言的婴孩躺在马槽里,然后,就把天使的话传开了。同时,有三个从东方来的术士,一路查观天象,也跟随到伯利恒的马厩,看见婴孩和玛莉亚,他们俯伏跪拜那婴孩,并拿出黄金、乳香、没药为礼物献给他,东方术士的出现为耶稣的诞生又平添了一层神秘的色彩。而此时,除了马厩里耶稣、约瑟、玛莉亚、术士、牧羊人这些很大程度上为虚构的人物之外,一个历史真实人物出现了,他就是当时的犹太国国王希律。  希律本身不是血统纯正的犹太人,从血缘角度向亚伯拉罕方向上溯,他的祖先为雅各的哥哥,亚伯拉罕的孙子以扫。雅各的后代发展成为以色列的十二个支派,因此希律的家族跟以色列人只是亲戚,跟犹太人就更扯不上什么关系了,勉强称得上“八百年前是一家”。只是凭借对罗马帝国的惟命是从和对屋大维的阿谀奉承,希律坐上了这个蕞尔小国君主的位置上,其实犹太人打心眼里不愿意接受这个人。所以希律对自己的统治谨小慎微,敏感而又无情。先知的预言,以及此刻上帝之子的降生,令希律坐立不安,马上派人前往伯利恒抓捕约瑟一家。这一切当然难以避开上帝的全知全能,于是天使向约瑟梦中显现:“起来!带着小孩子同他母亲逃往埃及,住在那里,等我吩咐你。因为希律必要杀害你们。”旋即一家三口连夜逃往了埃及,隐姓埋名。找不到约瑟,希律差人将伯利恒城里所有的男孩,凡两岁以里的,全部杀掉。不久,希律驾崩,约瑟一家才回到了故乡,犹太国的北方,加利利的拿撒勒。  耶稣在圣家族中逐渐长大了,关于他的童年经历,《福音书》中几乎没有留下任何印记。只是提到在他12岁时,玛莉亚带其到耶路撒冷圣殿祈祷后,耶稣流连在圣殿之中。玛莉亚焦急的找寻了大半天,才发现自己的儿子在同一群祭司探讨深奥的宗教问题。转瞬之间,已近而立之年的耶稣凭借一副仪表堂堂的外表,显得与众不同。
  (3)传道者  一天,耶稣在约旦河边遇到了自己的表哥,就是那个同样是奉神之意降生的“施洗者约翰”。此时的约翰穿着马毛制的衣服,以蝗虫和蜂蜜为食,看似疯疯癫癫,到处宣讲“天国近了”的末世思想,他站在约旦河边,呼吁人们悔改罪过,通过洗礼获得重生。耶稣被约翰的宣讲所吸引,也想接受其施洗,不过约翰似乎感受到了某种神秘的启示,他对耶稣说:“我没有为你施洗的资格,应该是你为我施洗才是。”不过耶稣执意要约翰为其施洗,接受了神意。  不久,耶稣被一种神奇的力量指引到旷野中,摆脱了魔鬼撒旦的诱惑之后,终于成功悟道。为耶稣洗礼后,施洗者约翰似乎已经完成了使命,因得罪犹太统治者而被捕遇害,约翰先去上帝那报道去了。真所谓兄终弟及,耶稣开始在加利利地区传教,他通过比喻教导众人,宣扬天国的信息,驱魔和行医。耶稣从跟随者中挑选了十二个人成为他的门徒,跟随他一同传道。此时的犹太国在社会结构上已是四分五裂,这也正中罗马统治者的下怀,犹太人的内斗为统治者营造了一幅升平景象。犹太人的传统意识形态历经千年的不断强化已经很明确,那就是对上帝充满畏惧,唯“十诫”马首是瞻。社会下层民众对现实虽然不满,但是外族统治者的强大的和民族内部的分裂,使他们无力去改变什么。  耶稣传道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处处受到质疑和否定,不过耶稣依然坚持自己的信仰和天国思想。他登上山顶,向他的追随者宣讲仁慈、忍耐,告诫人们积善行德,以获得上帝之父的垂青,并最终进入天国。耶稣蔑视权贵,认为拥有财富便是一种罪恶,“富人进天堂,比骆驼穿过针眼还难。”“在天堂里的穷人不会允许给地狱中的富人一滴水喝。”耶稣还鼓励犹太人抵制罗马统治者的税收政策,说出了掷地有声的一句名言:“凯撒的归凯撒,上帝的归上帝。”  耶稣身体力行,带领他们的使徒风餐露宿,披星戴月,走遍以色列北部的加利利地区,传播他的思想。在基督徒的心目中,耶稣平易近人,关注社会底层弱势群体的疾苦。他帮助患病的人们摆脱疾苦,《圣经》新约里记载了上帝之子——耶稣的大量神迹:使麻风病人痊愈;使盲人复明,死人复生;瘫痪的人因耶稣的抚摸而站立行走;他用五张饼,两条鱼使几千人吃饱;宴席上的酒不够了,耶稣将水变成美酒……。  耶稣无私的救助病患,慈爱众生,人们渐渐接受了他的思想,很多人开始相信,上帝之子正在人间传道,跟随他定能得到解救。不过,在基督教的信仰里,耶稣是带着使命来到人间,而他的使命就是他在人世间的结局,以个人的牺牲为整个人类赎罪。  源于摩西时代的犹太逾越节传统,要求每个犹太教徒在逾越节前夕前往耶路撒冷圣殿朝拜,以感激上帝的垂怜。耶稣虽然宣扬有悖于犹太教传统价值体系的观念,但他依然是一个犹太人,也需要遵照逾越节的传统要求。于是,耶稣骑着一头驴子,带领着门徒,来到犹太教信仰的核心堡垒——耶路撒冷圣殿。  此时的犹太信仰,更多的体现在法利赛祭祀阶层,异族强权的压迫,社会下层犹太人仅仅是食不果腹的维持生存,哪里还有坚定的信仰可言呢?逾越节的朝拜人群摩肩接踵的在圣殿周围漫无目的的闲逛,小商小贩就地摆摊,出售各种商品,圣殿周边俨然成为了一个喧闹纷扰的农贸市场。耶稣看到堕落的人们如此亵渎上帝之父的神圣之地,不禁羞怒难当,他发疯似的推倒商贩的货摊,把各种商品撒的满地都是,将商贩们赶出圣殿山。人们为这个一身白衣,超凡脱俗之人的粗暴举动吓呆了,纷纷打听他是何许人也,使徒们宣称:这是上帝之子耶稣。消息很快就传到法利赛祭司的耳朵里,“何人敢如此自命不凡,身居上帝一人之下,我们万人之上。”于是下令抓捕他,耶稣和使徒们赶紧躲避了起来。  这个时候,人类历史中最著名的叛徒出场了。犹大,耶稣的门徒之一,悄悄的来到犹太大祭司该亚法住处,许诺将帮助抓捕耶稣,并因此获得了30枚银币的报酬。上帝之子对此了如指掌,他召集起众使徒,一起分享晚餐,“我能跟你们在一起的时间已经不多了,以后你们要互相爱护,不要让心中充满忧愁。相信上帝也相信我,在我父的家中,还有许多住处……我先行一步,为你们准备地方。”门徒们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随后耶稣将饼掰开,分给大家:“谨记这是我的身体。”然后又将葡萄酒分给他们:“谨记这是我的血,你们当中一个人背叛了我,以后你们要按此仪式纪念我。”  这就是耶稣和使徒们最后的晚餐,其仪式成为日后基督教徒追思耶稣的重要礼仪——圣餐礼。圣餐中的饼和酒代表着耶稣的圣体和宝血,但遗憾的是,后世的基督徒对圣餐仪式的的理解分歧,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基督教的分裂和天主教的再次分裂。
  (4)受难  耶稣本可以选择逃亡,而且成功的几率足够高,但是耶稣似乎听到了父亲的召唤:克服凡人的困惑和胆怯,勇敢的完成使命。很快,犹太贵族的抓捕队伍来到了耶稣面前,犹大按照事先约定好的计划,上前亲吻了被使徒们簇拥着的耶稣,基督被捕了。  法利赛祭司们完全可以用私刑处死耶稣,因为犹太教一直保持着这个传统,对不虔诚的犹太人,族人可以用乱石将其打死。但是当时的犹太自治国,罗马任命的总督是最高行政长官,而耶稣又是一个具有一定影响的传道者,私刑处死可能会引起一些民众的非议和反抗。于是,大祭司该亚法率领众多法利赛人士,将耶稣带到罗马总督府,请求总督彼拉多审判耶稣,罪名是“妄图做犹太人的王”。  老谋深算的彼拉多犹豫了,面前这位仪表不俗,思绪沉静的犹太人,一向讲求法制的罗马统治者实在是难以找出致其于死地的理由来。但是彼拉多又不得不考虑犹太人各个阶层的关系平衡,这也是这位总督大人从罗马皇帝那里领受的最主要工作。  “你想要成为犹太人的王吗?”彼拉多问道,  “我为此而生……来到世间为真理作证。”这是耶稣的回答。  总督考虑之后,感觉应该给该亚法一个说法,于是令军士对耶稣执行鞭打,看看是否能满足法利赛阶层。耶稣的双手被捆绑在木桩上,由一组军士用各种皮鞭轮番对他进行鞭打,耶稣没有反抗,也没有求饶,默默的承受着残酷的鞭刑,很快,他的后背上布满了一道道血痕。彼拉多在血光四溅中一直注视着该亚法的反应,这位大祭司一脸的鄙视和不屑,恨不得某一鞭子下去,直接要了耶稣的小命,他才会甘心。该亚法的表情让彼拉多无法喊停,鞭刑只能继续,甚至动用了带有倒刺的皮鞭,一鞭下去,都将撕扯下一块皮肉。耶稣身体周围的地上已经溅满了鲜血,他已力不能持,皮开肉绽的背部被一种难以名状的痛苦与麻木压迫着,耶稣匍匐在地,依然沉默的忍受着钻心的疼痛。一句求饶,是彼拉多所等待的,也可能是该亚法所想要的,但是耶稣始终没有吐一个字出来。  直到最后,施刑的军士们打不动了,耶稣趴在地上瑟瑟发抖,几乎成了一个血人。粗暴的军士们缓过乏来,将一个荆棘编织的王冠戴在耶稣的头上,荆刺扎入皮肤,鲜血顺着耶稣的额头流淌下来。彼拉多将耶稣带到总督大殿前,因为今天是逾越节,罗马统治者为了安抚犹太民众,每年的这个日子,将要当众释放一名犹太囚犯。从大牢里提出了一名十恶不赦的抢劫犯站在耶稣身边,彼拉多征求在场的犹太人,释放哪一位囚犯?该亚法唆使犹太人齐呼释放抢劫犯,而要求释放耶稣的声音被淹没了。彼拉多无奈的摇摇头,看来耶稣只有一死才能维持犹太人的平衡了。《福音书》中记载了此刻彼拉多与犹太人的两句对话:  “流这义人的血,罪不在我,你们承担吧!”  “他的血归到我们和我们的子孙身上。”法利赛人回答道。  不料一语成谶,2000年来,犹太人背负着杀害基督的罪名,屡遭迫害。  十字架是古罗马一种残酷的死刑方式,将人的手掌和脚踝钉在十字木桩上,身体也摆出一个十字的姿态,任其在长时间的巨痛、失血和饥渴中死亡,最长者将忍受三天三夜的痛苦煎熬才断气。历史上最恐怖的十字架行刑是将斯巴达克思的六千名被俘角斗士,钉满了从卡普亚至罗马的大路两旁,绵延近200公里,这是耶稣出生前73年的史实。  浑身上下体无完肤的耶稣,头戴着荆冠,背起沉重的十字架,朝山顶走去。道路两旁,苦难的犹太人在围观,包括母亲玛莉亚,一些妇女甚至嚎啕大哭。仅剩一丝气力的耶稣,数次跌倒在地,期间一个陌生人帮助搀扶了他。至今,耶路撒冷还保存在耶稣的这段“苦路”,共分十四站,不同时代里,都有基督徒来到这里祈祷和缅怀。  两名强盗与耶稣一同受刑,这个过程,我们不叙述了,耶稣平静的承受生命中最后的磨难,直到他看着母亲玛莉亚,大声喊出了生命中的最后一句话:“我的十字架使命完成了,父啊!我将我的灵魂交在你手里!”刹那间,天地失色,风云激荡,飞沙走石漫天飞舞……似乎上帝真的感应到了。  一名患有眼疾的罗马士兵用铁矛戳入耶稣的肋下,一股血水溅出,淋在他的眼睛上,不久后就痊愈了,从此这根铁矛被称为“圣矛”。这是人之子耶稣死后的第一个神迹。有人用耶稣最后晚餐中用过的酒杯接下了他的血,从此这个杯子被称为“圣杯”,这是神子耶稣永恒的神圣所在。“圣矛”与“圣杯”,在之后的两千年中,始终下落不明,关于他们的传说故事,铺天盖地。  耶稣被使徒们安葬,但是在三天后,他复活了,并在众使徒面前显现,40天后,人神转换,升天而去。  耶稣被钉上十字架的一幕,成为人类历史中最为重要的时刻之一,它是基督教救世信仰的最关键核心——即上帝之子以自己的人世生命为代价,为人类赎罪。耶稣也因此成为了被万众敬仰、膜拜的基督,他以神子的高贵姿态来到世间,以救世主的朴素形象在人间行善,以犹太王的罪名遭受残酷的鞭笞和死亡。他短短的30几年人生之旅没有留下一丝劣迹,而却以常人所无法忍受的痛苦,无畏的接受死亡的命运,或者说,是勇敢而高尚的完成了他的使命。  耶稣实现了他的诺言,向苦难的民众传达了上帝的慈爱与关怀,与犹太人心目中那个严厉的上帝耶和华形成强烈的对比。耶和华在名义上视犹太人为自己的子民,任何违规的行为都将受到毫不留情的处罚。因此《圣经》里随处可见充满血腥的段落:为考验亚伯拉罕的忠诚,令其以亲生儿子献祭,虽只是一个试探,可见心地之狠;因人们的堕落,而降下天火,不分老幼的毁灭所多玛、娥摩拉两座城市;因部分以色列人不接受他的“十诫”,命摩西杀戮同胞。与这个严厉的耶和华相比,基督教的上帝为了表示宽恕人间罪恶的诚意,竟以自己儿子生命的代价替人类赎罪。  2005年,好莱坞影星兼导演,也是一个虔诚天主教徒的梅尔?吉布森,执导了一部电影《耶稣的蒙难》,全景再现了耶稣人生最后12个小时的经历。因为电影风格过于写实,以至于化妆师耗时10个小时以达到耶稣被鞭挞后体无完肤的惨状,结果电影血腥逼人,导致观众中出现心脏病突发而导致死亡的事件。同时,本片也饱受争议,犹太人更是因片中对耶稣之死的责任问题而直接表达不满。在影片完成之后,参与的很多演员和剧组人员都改信了天主教。2006年揭晓的《娱乐周刊》“25部最具争议影片”榜单中,《耶稣的蒙难》高居榜首。
  (5)多面的基督  以上是我们通过使徒们四部《福音书》的记载,还原的一个神子耶稣传奇的一生。这些关于耶稣的故事,2000年来历代基督徒耳熟能详,深刻影响着西方世界的精神成长。不过耶稣并非只有这一副面孔,四部《福音书》的描述其实也有很多不同之处,更何况其他宗教派别里对耶稣的记载了。  伊斯兰教的创立者穆罕默德在耶稣受难600年后,在创教之前曾跟随商队来到过耶路撒冷,一定是接触过犹太教和基督教,并受到很大的影响。《古兰经》中认为耶稣是童贞女玛莉亚之子,而且没有约瑟的血统。但伊斯兰教否认耶稣被钉十字架及其神性,认为耶稣被捕时,真主令耶稣和叛徒犹大互相变了脸,结果叛徒犹大阴错阳差的被钉死在十字架上,耶稣没死,是肉身升上天堂的。伊斯兰教承认耶稣是先知,但并不认为其是救世主。  本身就是犹太人身份的耶稣,在犹太教的记载中,又是什么样子呢?根据犹太人律法汇编《塔木德》记载:耶稣是他母亲玛莉亚和情人潘得拉的非婚生子,耶稣在埃及学会了魔法,成为了靠欺骗使犹太人迷失的魔法师,并因此被逐出教会。他称他自己即是神也是人,并说他会升天堂,他说天国近了,还吸引了门徒。逾越节前夜,他被判吊死,最后被排除在天国之外。  如果历史中的确存在耶稣这个人,他的人间一生其实就是发生2000年前犹太自治国的一个故事,除了总督彼拉多,所有角色都是土生土长的犹太人。耶稣所宣讲的思想和信仰,有悖于犹太传统而被犹太上层所排斥,并在古罗马的法律框架内将其处死。在犹太人的宗教体系中,耶稣仅仅算是一个小人物,而且还是叛教者。“耶稣死于犹太人之手”,再加上未必是真实的犹太人答复彼拉多的话语被有意的写进了《圣经》新约,这成为后世的基督徒仇视犹太人的最主要的宗教根源,使犹太人在两千年之久的流散历史中,处处受到排挤、驱逐和迫害,甚至种族灭绝。但是犹太《圣经》中的圣人和先知,在基督教中依然得到尊奉。看来不是因为耶稣,是不会有这么大的仇恨产生的。  历史上真的存在过一个叫做耶稣的人吗?这早已不是一个多么新鲜的问题,一些人很早以前就提出过这个疑问,包括拿破仑。学界的分析结论是,耶稣应该确有其人,只不过《福音书》将其神化了。使徒编撰的四本《福音书》里,大量记载了耶稣的话语和神迹,但是这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记录,其真实性并不高。而且《福音书》的真正作者和确切产生年代,也是很多未明之处。在同时代的其它较为可靠的历史记载中,耶稣仅仅出现过两次,并且也都是只言片语。  公元一世纪的犹太人将领兼作家约瑟福斯在《犹太古事记》,第18卷第3节中第一次提到了耶稣,他是这样说的:“耶稣就大约生活在这个时代,如果非要称之为人的话,那他也是一个充满智慧的人。因为他是许多奇异事物的制造者,一位乐于接受真理的大师。他就是基督,彼拉多指控这位人民领袖,判定他在十字架上受难,然而那些此前爱着他的人仍旧忠诚于他。因为在他被钉死后的第三天,他又活着现身于他们面前。恰如上帝派来的先知所预言的其他千千万万奇异的事物一样。时至今日,那些追随他而自称基督徒的人依然没有绝迹。”约瑟福斯出生在耶稣受难之后,写作《犹太古事记》时,正值耶稣使徒们开始传播基督信仰,因此,他的以上记载很可能是从使徒的口中听到的故事,并引入了自己的分析。同时代的古罗马史学家塔西陀的《编年史》中也是简单的记述到:“‘基督徒’一词源于基督,其已被罗马总督彼拉多处死”。从来没有去过犹太国的塔西陀,看来也只是听说过耶稣这个人而已。耶稣是否真正确有其人,没有明确的证据。
  前排占座。。。楼主继续
  (6)死海古卷  1947年春,在被称为“地球之脐”的死海附近,一项发现震惊世界。死海西北边缘的库姆兰,一个牧羊的少年为了寻找走失的山羊,发现了隐藏在神秘山洞里一排排瓦罐。从中出土了2000年前的一批手抄体的古经卷,经学者多年的研究发现,这批古卷具有十分重要的考古学价值,并被称为“死海古卷”。  这些古老的卷本得以保存有赖于死海周边地区干燥的气候,和这里不适合人类居住的荒凉。公元1世纪的圣经抄本,使后世的学者们可以领略到犹太《圣经》从最初编著完成到基督教信仰确立,这段时期内的这一古文献全貌。而且也得知在1世纪的死海岸边,生活着一个特殊的宗教派别,也就是史书中记载的罗马统治时期的四个犹太宗教政治派别之一——艾塞尼派。通过对古卷的解读,可以更加直观的认识到这个隐修派别的宗教信仰、政治诉求以及社团的生活规范。他们不承认私有财产,除了衣服、床和在食堂里领取食物的饭碗,艾塞尼派没有任何属于个人的物品。他们躲进旷野,与世隔绝,除了每天进行必不可少的耕作之外,大部分时间被用来阅读、抄写《圣经》和其它先知们的著作。  “死海古卷”中依然没有提到耶稣,甚至连12个门徒也没有涉及,但是“施洗者约翰”却出现在其只的许多章节中,“约翰在谴责犹太王的罪恶和与敌人和睦相处的祭司们,在荒野中为我们的主铺平道路,在沙漠里为我们的上帝开辟笔直的道路。”这些表述无疑在暗示,耶稣应该是确有其人的,而且有学者认为,耶稣有可能就是出自于艾塞尼这个派别,只不过在当时,他还不大闻名。  “耶稣”是希腊语的音译词,在希伯来语中,“耶稣”的正确译法应该是“约书亚”。这是一个犹太人中很常见的名字,摩西的继任者即叫做“约书亚”。或许的确存在过一个叫做耶稣的传道人,跟施洗约翰没有太大的区别,在其还没有取得多大的影响时,三十几岁就被处死了。他的徒弟们在宣扬其思想的过程中,编撰了大量的虚构故事,以至于耶稣的真实面目反倒是越来越模糊了。  耶稣受难升天300年之后,基督教得到罗马帝国的认可,教会决定以耶稣的出生年份为公历纪年的元年。但是耶稣究竟何年降生在伯利恒的马厩中,在《福音书》中也很难确定。于是,一位教士根据“耶稣蒙难时30来岁”的记载,就在耶稣被处死的那一年,减去30,确定了元年。但可惜这个沿用至今的纪年方式,从一开始就是不准确的。史学界根据耶稣降生时的特殊天象、希律王的驾崩时间、以及那次折腾约瑟和玛莉亚返回伯利恒的人口普查,等诸多线索的分析,也没有得到一致认可的耶稣出生的确切年份,从公元前6年到公元后7年之间,均存在可能,但绝不可能是公元元年。可能有人会疑问,连耶稣出生于哪年都无定论,为何现在的人们还在大张旗鼓的过圣诞节呢?其实这又是一个历史给我们开的一个玩笑,基督教被古罗马接受之后,将一些此前属于多神教信仰的节日基督教化,如祭祀太阳神诞生的冬至,逐渐演化成缅怀耶稣的圣诞节,并延续至今。  人类历史发展,在不同的地域总会有一些相似之处,精神境界不断完善的时空页码中,总会有一些独立于时代的伟大人物,振臂高呼,忘我传道,这是人类自身价值认识提高的一种必然结果。佛陀、孔子、耶稣,在不同时代,不同地点,都开始关注社会普通个体的命运疾苦。人类经历了原始的野蛮和暴戾之后,终于认识到,只有慈悲、仁爱的精神才能感化人间,并为这样的行为方式营造一个美好的未来图景。普世的宗教信仰无一不强调这种人类之间仁爱的关怀,并一视同仁的将有关爱的思想向四处传递,以建立一个充满爱的人间天国。  公元元年前后,已经暮年的屋大维,还看不到罗马帝国衰落的迹象,莱茵河那边不安分的日耳曼部落,是让他感到一丝麻烦的地方。他当然不知道在遥远的帝国东部,一个在马厩里降生的男孩,将来会以一种他无法想象的方式取代罗马帝国。因为这种结局,现在还只是“风起于萍踪之末”,未有任何可以觉察的迹象。耶稣的受难激励着追随者们前赴后继们,还需要三百年的光阴和无数人的受难与殉道,才能使一种信仰,成为一种巨大而无形的力量。  追随基督的人,艰巨使命并不比耶稣的轻。
  @余香肉丝范
12:23:46  前排占座。。。楼主继续   -----------------------------  多谢支持!请多提宝贵意见。
  4 使徒的故事  (1) 孤独的追随者  一个惧怕十字架之死的人,是不会传诵十字架的尊贵和荣耀的。  ——使徒 安德烈  即使耶稣这个人是真实存在的,他在十字架上的受难,在当时也仅仅是一个影响半径不会超过耶路撒冷的小事件。公元30年之际,对于偌大的罗马帝国而言,耶稣之死不会在地中海引起任何涟漪。基督的使命已经完成,不过基督教这种日后统治欧洲的信仰,此时却连名字都还没有,因为耶稣临死之前被称为“拿撒勒人耶稣”,所以他的跟随者也被称为拿撒勒派。它的影响力还实在有限,只有犹太人中的一小部分知道关于“上帝之子”的一些事迹。因此,接下来我们要介绍的这些人物,将完成传扬基督耶稣的美名和品德,并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  耶稣第一代使徒的事迹,主要还是被记载于《福音书》中,因为这些著作部分可能出自使徒之手。所以,在《福音书》中,使徒的传道经历,更多的是一种有目的的编撰,肯定不可能保持完全的真实。因为在耶稣第一代使徒全部殉道之际,基督教的影响依然有限,所以他们的事迹难于出现在同时期的其它历史记录中。自耶稣受难到公元四世纪初叶,地中海沿岸无数人先后跟随基督和使徒的思想,遭受难以计数的迫害和毁灭,最终将这种信仰发扬光大,成为人类精神成长历程中一种重要的宗教。  应该说明的是,犹太人的《圣经》自此之后被称作“旧约”,而记载耶稣和使徒事迹的《福音书》被称作“新约”,包括《马太福音》、《马可福音》、《路加福音》和《约翰福音》。基督教将这“旧约”和“新约”都奉为经典,而传统的犹太教是不承认耶稣和“新约”的。  耶稣在传道过程中,遴选了12个弟子,跟随他传播天国思想,他们是:彼得、安德烈、大雅各、约翰、腓力、巴托罗买、多马、马太、小雅各、达太、西门和犹大。因犹大卖主求荣而被剥夺了使徒资格,并在其它跟随者中补选了马提亚作为了替补,史称基督教“十二使徒”。  大弟子原名西门,本是一个渔夫,耶稣赐名“彼得”。在希腊语中,“彼得”的意思是“磐石”,耶稣说:“你是彼得,我要把我的教会建立在这磐石之上。”并将天国的钥匙也赐予了彼得。《福音书》中记载,耶稣受难后,彼得召集众人,立誓继续完成基督的遗愿,建立教会,继续传播天国思想。他们在耶路撒冷圣殿周围向人们宣扬基督的美名和品德,告诫人们通过悔罪和接受洗礼,获得重生和超脱的机会。他们还变卖家产,鼓励一切财富公有,救济穷人和病患。还虔诚的号召信徒集体分食饼和酒,追慕耶稣的仁爱精神,纪念上帝之子为人类赎罪。  渐渐的,拿撒勒派的信徒达到了数千人,可是他还是一个犹太人群体中的一个很普通的小派别而已。耶稣的传道思想逐渐在犹太人底层民众中获得了认可和接受,因为这种信仰开始关注普通民众的生活疾苦和灵魂归宿,在那个困难的时代里,是具有很强的感染力的,所以拿撒勒派难免会遭到犹太社会统治阶层的打压和迫害。传统犹太信仰自摩西起,已经延续了千年之久,在犹太人思想中早已经根深蒂固。在犹太的祭司们眼中,拿撒勒派就是等同于摩西在出埃及过程中杀死的那些不信耶和华的异类,对他们的信仰自觉当然不能客气。据说,彼得们发展起来的教徒,几年内从120猛增到8000人,引起了犹太祭司们的担心。彼得和其他使徒都曾被捕过,不过被鞭挞一顿后就释放了。  第二代使徒司提反(或译作史蒂芬)是此时教会组织里的核心成员,因被控“对摩西和上帝有不敬之语”,被犹太上层逮捕,司提反大义凛然,没有丝毫畏惧,最后被判处石刑,即乱石砸死。这种可怕的刑罚在当今个别伊斯兰教地区依然存在。临死之际,司提反祷告上天:“我主耶稣,请接受我的灵魂吧!请赦免这些无罪的人。”司提反成为基督教历史中的第一位殉道者,他的遗言也成为日后众多殉道者在火刑柱上的呼唤。
  (2) 神选使徒:保罗  如果早期的使徒们始终将这种信仰自困于在犹太人群体中传播,那么将无疑要面对巨大的阻力和危险,甚至不出几代人,这种信仰可能就彻底湮灭的无影无形了。有没有可能把耶稣的思想向其他非犹太人传播呢?这个问题,渔民出身的彼得和他的师弟们,可能连想都没有想过。毕竟他们自己都属于出生后第八天即接受了割礼的犹太人,依然深受“上帝选民”思想的自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梁计算跨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