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要旧书不,主要是篮球鞋杂志杂志,前几年的,给

已解决问题
什么地方有 旧书卖?
提问时间: 14:58:11
浏览次数:55
不知道你那里附近有高校么?大四的离校前都要处理书,特便宜。我们这里有的才一折多。zyx86_cn
。如果楼主嫌收废品的价格太低的话可以去一些图书相关信息批销市场特别是一些旧书批销市场在北航附近,北四环展春桥旁的顺新市场二楼的南侧就是一个旧书市场那里每个摊位都收书报杂志不过那里六七月份就要拆迁了另外在海淀图书城的部分店铺也收旧书和杂志但是不是很集中其实即使是专门收书报杂志的摊位开出的价位也并不比收废品的贵多少如果楼主想多卖几个银子的话我个人倒是觉得可以去淘宝、易趣等类似的网站在这些地方经常有人卖旧杂志价格应该算是可以接受的不过这样做的话相对也会更加费时和费神一些。
答案创立者
以企业身份回答&
快速解决你的电商难题
店铺优化排查提升2倍流量
擅长&nbsp 店铺优化
您可能有同感的问题纠纷处理 (9:00-18:00)
图书审核 (9:00-18:00)
成功加入购物车
中華文化復興書店
艺术品藏品
出版时间:&
出版时间:&
八五品品相描述
请选择所在地
仅1件在售,欲购从速
卖家超过10天未登录
商品分类:
品相描述:八五品
第一本封面缺一大块,前面8页被撕掉。封面微皱,有几本封面有签名或几个字。图片中的第三本
艺术品收藏3D打印,属于快速成形技术的一种,它是一种数字模型文件为基础,运用粉末状金属或塑料等可粘合材料,通过逐层堆叠累积的方式来构造物体的技术。3D打印技术出现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实际上是利用光固化和纸层叠等技术的快速成型装置。它与普通打印机工作原理基本相同,打印机内装有液体或粉末等“打印材料”,与电脑连接后,通过电脑控制把“打印材料”一层层叠加起来,最终把计算机上的蓝图变成实物。基于3D打印技术生产的器件,精度高、生产速度快,完全可以满足应急使用要求,为装备应急保障能力提供了可靠支撑。打印机通过读取文件中的横截面信息,用液体状、粉状或片状的材料将这些截面逐层地打印出来,再将各层截面以各种方式粘合起来从而制造出一个实体。这种技术的特点在于其几乎可以造出任何形状的物品。在传统的战斗机制造流程当中,飞机的3D模型设计好后,需要进行长期的投入来制造水压成型设备,而使用3D打印这种增材制造技术后,零件的成型速度、应用速度得以大幅度提高。
文章转载自网络,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需处理请联系客服
玖伍海绵宝宝其它文章
鹿晗为什么不敢坐飞机,他是否能够克服恐惧
玖伍海绵宝宝
2008年,鹿晗赴韩国留学,留学期间在明洞逛街时被...
世界上吃小麦的人多还是吃大米的人多
玖伍海绵宝宝
小麦是新石器时代的人类对其野生祖先进行驯化的产物,栽培历...
红薯为什么不能主粮化
玖伍海绵宝宝
红薯属管状花目,旋花科一年生草本植物,长2米以上,平卧地面斜上,叶片通...
你怎么看现在的富士康产的夏普电视机
玖伍海绵宝宝
富士康科技集团是以台湾知名企业家郭台铭[1]所创办的鸿海...
为什么所有智能手机不能同时使用两张电信卡
玖伍海绵宝宝
信卡就是中国电信发行的卡,电信有很多卡,充值缴费卡...
他的年薪你绝对想不到,我认为是值得拿的,因为他够努力
玖伍海绵宝宝
作为全球电脑市场的领导企业,联想从事开...
打满48分钟!詹姆斯连续八年闯入总决赛,东部还是你的天下
玖伍海绵宝宝
连续八年又一次杀进总决赛。不论对手...
任正非回应华为清理部分老员工,缘由令人没有办法狡辩,你怎么看
玖伍海绵宝宝
2011年12月,任正非在华为...
韩国建国不足70年,为什么这么发达
玖伍海绵宝宝
韩国位于东北亚朝鲜半岛南部,三面环海,西濒临黄海,与胶东...
职场高端人士为什么很少用苹果手机
玖伍海绵宝宝
乔布斯在当年MacWorld大会上向外界“炫耀”了苹果的成...
玖伍海绵宝宝(11)(13)(9)(9)(12)(20)(3)
日&襄阳日报》&龚明俊
张哲在整理旧书。 记者 朱维平 摄
点击图像浏览高清图
  通讯员 龚明俊
  襄阳的张哲,朋友都喊他阿哲,是本土值得一提的人物。他办有自己的实体书店襄阳旧书城,有自己的网络书店阿哲书屋,创办了一家中国旧书网,还以出资人的身份办过《民间书声》杂志。在以旧书为业的队伍中,这样的人物是少有的。
  我看到张哲,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那时,我常跑几个废品收购站,每次扫荡总有收获,兴致由此不断增加。就这样,常与张哲相遇,不过,彼此不知名,互不打招呼,面熟而已。我无意办旧书店,但我判断张哲是以此为业的人。他要的书很杂,乃至几张旧纸片、小烟盒,似乎都是他的宝贝。
  后来才知道,在我见到张哲之前,其经历相当复杂。他大学毕业后就外出闯荡,给人打过工,自己办过服装厂。无疑,这些似乎都
与旧书店老板“阿哲”聊人生
&& 见习记者 朱孔舒
在襄阳小北门古城墙下,有一家普通的书店,卖的都是旧书和过期的杂志。几年前北街专门的旧书店不少,如今只有这一家硕果仅存
。这家书店的老板叫张哲,大家都亲切地称他“阿哲”。
2月3日(正月十二),记者来到这家书店。店里的光线有些昏暗,拥挤的书架间只容两人侧身通过,花花绿绿的书籍多少都有些毛边
,十来个读书人倚靠着书架,勉强留出供他人通过的空间。店主阿哲正在小柜台后和一个老人说着什么。我与阿哲有过一面之交,说明来
意后,他热情地搬着凳子来到店门口,我们一同坐下。
我照例拿出采访本,按部就班地向他提问。但阿哲很快就转移了话题的方向,和我聊起了写作与生活的阅历。我一时有些慌张,不知
该记录些什么。他说:“写文章是很难的啊,很累,要用心。但如果要写就要认真写出好的作品。”这样的话他说了不少,我觉得话里有
弦外之音,只是我无法把握。他说:“你去看我的博客吧,那里有对我的介绍。”我虽觉这采访很不成功,但也只好笑着告辞。
回家后,我一口气读完了他提供的博客中所有关于阿哲的文章,实在让我震动。之前我对阿哲的了解仅限于一个出
《襄阳晚报》数字报 & 日 & 25版-情感话廊 & 正文
  ●一场车祸,让事业处于巅峰状态的他跌入人生的谷底——几近丧命,因病致贫,为偿还债务被迫卖房……
  ●万念俱灰之时,离婚多年的前妻回到了他身边,照料他的生活,帮他打理生意,和其他朋友一起助他重树生活信心……
  采访时间:日
  采访地点:襄城北街阿哲书城
  采访人物:张哲,男,38岁,阿哲书城主人
  □牛牛
  天寒地冻,书城里没有取暖设备。坐在张哲栖身的书城阁楼里,穿着羽绒服的我和他,都冻得瑟瑟发抖……张哲和他的阿哲书城一直都是北街的一景,书城里的那些文学作品,因物美价廉吸引着来来往往的游客和众多淘书者,而书城主人阿哲的跌宕人生,却比小说更像小说……
  那一场车祸
  那天是日,平安夜。
  事业顺利,快意恩仇。平安夜是狂欢夜,那晚,我与几位好友约好去K歌。我万万没想到,那天竟成了我人生的转折点……
  那晚9点多,当我走在襄城胜利街的一处人行道时,一股
人生不测如风雨,如果没有经历2009年那个平安之夜,我永远都不会想到,这天之后,我的生命从此残缺不全,我的生命永远刻上了“残疾人”的烙印……
那天晚上,我与几位要好的朋友一起唱歌,当然走在襄城胜利街的人行道的时候,一股巨大的力量从身后袭来,我在空中翻滚落到20多米的地方,就在那个瞬间,我仿佛看到了五彩缤纷的梦幻天堂,人世间的一切都离我竟然是那么的遥远……在我醒过来的时候,已是14天后的一个早上。但我后来才知道,在将近半年时间里,在妻子和姐姐的照料下,我只是本能的吃喝拉撒,大脑却是一片空白,我甚至不认识身边的任何人,二个月后,医生无奈的告诉家人,说我大脑严重受损,恢复的可能性很小,二个月内没有恢复,可能就永远这样了。
残酷的现实摆面前,要么我就成为一个只有呼吸的废人,要么,只有等待奇迹的出现。这个时候,几年前已经和我离婚的前妻并没有放弃,正是她的不懈让奇迹降临到我的身上。在接受治疗半年之后,我终于渐渐恢复了意识,甚至可以在某个瞬间回忆起平安夜惨剧发生的破碎片段……在妻子和亲人们的精心照料下,一年之间,我的大脑才渐渐恢复了记忆功能,但由于全身12处严
记中国“最年轻”红色收藏家,网站武汉营运中心总经理姜小平先生
 本期人物
  姜小平,荣县金花乡人,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他自1997年收集《人民画报》开始,持之以恒地醉心于红色藏品的收藏。经过10多年的艰辛努力,他收集到了《人民画报》杂志1000余本、《人民文学》杂志大全套,以及各种创刊号报刊千余份。他还收集了民国时期出版的《毛泽东自传》、《少年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等其他红色藏品近千册……30岁出头的他,被收藏界誉为“最年轻的红色收藏家”。去年,他应邀参加新中国建国60周年全国新闻史料大巡展。他先后捐献珍贵资料给天津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自贡市档案馆。他的最终目标是建一座红色文献馆。
  去年8月,姜小平把自己精心收藏的刊发有自贡解放消息的《松江日报》、《九江日报》、《豫南人民日报》和留有冯玉祥笔迹及印章的《川西南记游》捐赠给自贡市档案馆。了解到这一消息后,记者希望采访姜小平,无奈他来去匆匆。近日,在古色古香的张爷庙里,记者终于采访到了回到家乡的姜小平,了解到他的红色收藏历程和成果。
  情有独钟搞收藏
  上世纪70年代末,姜小平出生于荣县金花乡马湖坝村,父亲是村干部
祝张哲先生早日战胜车祸创伤,再创事业高峰
一起飞来横祸再次将他推至人生的谷底
  一个农村青年,努力打拼成为我市颇有名气的书商、全国第二大旧书交易网站的创始人。然而,一起飞来横祸,再次将他推至人生的谷底——
& && && && &&
&& && && && &&
&& && && && &&
&&&阿哲的遭遇
  □襄樊晚报&&记者徐勇
  在襄樊,很多喜欢读书、买书的市民都知道襄城北街有个襄阳旧书城,老板叫张哲,所以过去这家书店叫阿哲书屋。在旧书交易圈,中国旧书网被誉为国内第二大旧书门户网站,张哲也是这个网站的创始人。
  阿哲来自农村,大学毕业后摆过地摊、打过工,最后在北街创业,能一步步走到今天,颇为不易。
  最近听闻阿哲突遭变故、境遇不佳。6月13日,记者探访了这位曾经的采访对象。
  远远地就看见阿哲一个人站在店门口,望着街对
在收藏中见证共和国的历史——“红色收藏家”姜小平和他的故事
  本期人物
  姜小平,荣县金花乡人,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他自1997年收集《人民画报》开始,持之以恒地醉心于红色藏品的收藏。经过10多年的艰辛努力,他收集到了《人民画报》杂志1000余本、《人民文学》杂志大全套,以及各种创刊号报刊千余份。他还收集了民国时期出版的《毛泽东自传》、《少年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等其他红色藏品近千册……30岁出头的他,被收藏界誉为“最年轻的红色收藏家”。去年,他应邀参加新中国建国60周年全国新闻史料大巡展。他先后捐献珍贵资料给天津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自贡市档案馆。他的最终目标是建一座红色文献馆。
  去年8月,姜小平把自己精心收藏的刊发有自贡解放消息的《松江日报》、《九江日报》、《豫南人民日报》和留有冯玉祥笔迹及印章的《川西南记游》捐赠给自贡市档案馆。了解到这一消息后,记者希望采访姜小平,无奈他来去匆匆。近日,在古色古香的张爷庙里,记者终于采访到了回到家乡的姜小平,了解到他的红色收藏历程和成果。
  情有独钟搞收藏
  上世纪70年代末,姜
最年轻红色收藏家在武汉现身
 年仅30岁,10余年倾心红色收藏,家藏红色典籍5000余册,其藏品被邀参展建国60周年全国大展。近日,姜小平被国内藏界誉为“最年轻的红色收藏家”。
  昨日,姜小平向记者展示了他的珍藏——1950年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历书》,这是新中国第一部历书,时隔近60年,历经浩劫,存世不多,弥足珍贵。
  姜小平上世纪70年代末出生于四川农村。父亲是村干部,家中免不了有各种报刊杂志。从小他就喜欢关注红色题材连环画,并开始慢慢收集。读大学时,他开始省吃俭用攒钱买书,关注领域由连环画扩大到名人字迹、解放区文学、根据地文献等。
  2001年,姜小平来到武汉工作,业余时间,他常去崇仁路收藏品市场逛逛,他说自己红色收藏真正起步是从这里开始的。
  10年间,他花了10多万元追逐红色典籍,平均每年超过1万元。这对月工资只有2000多元的姜小平来说,是相当不易的事情。
  姜小平最爱的是画报,《人民画报》首当其冲。收藏10余年,手头也有数百期。遗憾的是,群龙无首,其创刊号独缺。2007年,在湖北省一次民间藏品交流会上,《人民画报
一起飞来横祸再次将他推至人生的谷底
  一个农村青年,努力打拼成为我市颇有名气的书商、全国第二大旧书交易网站的创始人。然而,一起飞来横祸,再次将他推至人生的谷底——
&&&阿哲的遭遇
  □襄樊晚报&&记者徐勇
  在襄樊,很多喜欢读书、买书的市民都知道襄城北街有个襄阳旧书城,老板叫张哲,所以过去这家书店叫阿哲书屋。在旧书交易圈,中国旧书网被誉为国内第二大旧书门户网站,张哲也是这个网站的创始人。
  阿哲来自农村,大学毕业后摆过地摊、打过工,最后在北街创
张哲:哪怕穷的没有裤子穿,旧书不能丢
  (湖北襄樊)龚明俊
  在旧书网站里,除孔夫子网外,我看好的就是中国旧书网。中国旧书网的域名jiushu.cn,倒过来刚好是“中国”“旧书”,这算是一种难得的网络资源了。当然,我更看中这个网站的内容建设,不但有常规的旧书交易,特别重视网站的资讯建设,走进中国旧书网,就像走进了一个资源库,你可以坐定细细读来,不管是书籍爱好者,还是有相当道行的读书家,肯定能够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说起网站的创始人张哲,有一段坎坷经历。他出生于湖北山区南漳县里的一个乡镇,如今30多岁,大学毕业就开始,打过工,办过服装厂,摆过地摊,可对书的那份痴迷,并不曾改变。在上海打工,经常逛旧书摊,偶尔沙里淘金,欣喜异常。从那时起,就盘算开一家旧书店,帮助那些和自己一样爱看书的人找到如意的书。1996年回到襄樊,在亲友的冷眼中,开了一家旧书店,曾一度资金特别紧张,一姓贾的离休干部无偿拿出1000元帮他购书。还有朋友将家中的藏书赠送给他,这些给了张哲很大的精神慰籍。像所有以旧书为业的人一样,他经常跑废品收购站,为刚刚送到废品站的一袋书与人争抢;曾经骑着三轮车,古旧书业_百度百科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就是古书业及旧书业,合称古旧书业。古书即一般人们所说的古籍,有着较明确的定义。国家标准《古籍著录规则》对古籍下有明确定义,主要是指1912年以前在中国书写或印刷,具有中国古典装订形式的书籍。衡量标准主要是装订形式并辅之以图书内容。例如,民国期间甚至现代刻印抄写的线装书及一些经折装图书,只要其内容是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我们也视其为古籍。由于现存古籍大部分是线装形式,所以人们也常用“线装书”一词来指称古籍。
古旧书业旧书
而“旧书”一词,无论是书面还是口语,虽则出现频度很高,但准确的定义却一直是含糊不清的。旧书当然是相对于新书而言的,但多长时间内的书才算是新书,过去多久的书方可称旧书呐?何况新旧的概念从来都是相对的,且随着时间的演变,新旧的范畴和外延也是变化不定的。比如当今信息化时代,知识更新周期很快,而古代由于交通及通讯的不发达,一本刻印多年的书,对许多人来说仍然是新鲜的。
台湾旧书业研究者李志铭对新与旧的辩证关系如此描述:“‘新’与‘旧’是‘时间’语汇,也是‘空间’语汇,彼此之间相互定义。从资讯吸收的观点来说,‘新’与‘旧’并非专指‘时间价值’,同时也意味著每个人对于不同事务的‘熟悉程度’。一本绝版书出版年代久远,只要是你未曾听闻过,其实都算是‘新书’。相反地,一本在传媒广告上频频出现的当月出版书籍,却有可能使得这本书早已成为顾客印象中熟悉已久的‘旧书’”
对于许多爱书人和藏书者来讲,旧书更以其知识的含量和个人情感色彩而定。似乎“旧书”不仅在于时间的过去及图书表面的破旧,而在于“相比之下,旧书便比新书多了点什么”。江苏作家、藏书家薛冰先生曾经以人作喻,深刻地探究过古旧书的底蕴:“旧书都是从新书而来的。正如每一位老人都曾年轻过,每一本旧书也都曾有过簇新时的挺括与帅气……苛刻地说,一本书,如果已经到了韶华褪尽、蔫头蔫脑,甚至创伤累累、肢残体缺的程度,还能引起人们强烈的阅读兴趣,它才可以被称为旧书。相比之下,旧书便比新书多了点什么。”接下来薛冰先生用人之寿命来做更具体的譬喻,“一本书能‘活’到几十岁、几百岁、上千岁,成为名副其实的旧书以至于古书,甚至化身千万,不断再生,自然不会没有原因……古旧书,该是经受住了历史与时间检验的书。”
薛冰先生无疑是把经过时间大河洗涤冲荡,仍能活跃在读者心头的少数读物,作为真正的旧书。台湾旧书业研究者李志铭与此有相同的见解,认为“新书是被文化工业所‘生产’,而‘旧书’则是使用流通过程中被消化。旧书之‘旧’字表明一本书久经岁月后所承载的文化价值。诸如某位名人写下的眉批、作者赠书的题词、甚至是某种形式遗留的痕迹等,让原本单纯的物品增添了生命主体所叠加的文化价值。‘旧书’因而进入社会文化的意义系统,甚至具备了某种‘手工艺品特质’”。
薛冰及刘志铭先生对旧书的见解很易为读书界所认同,但这显系读书人对旧书情有独钟,带有极大感情色彩的发挥,如果把此定义用到出版科学上,那么出版界旧书业界是很难完全认同的,在实践上也是很难操作的。
正因“旧书”的范畴很难准确的统一界定,故连《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中国出版百科全书》等众多辞书,对人们耳熟能详的“旧书”,也没有解释的辞条。唯在早期《图书馆学辞典》(商务印书馆1958年9月初版)中有“旧书”辞条,其定义为:原系与较新出版的书籍比较而言,唯并无绝对时限。凡已经他人过手阅读的书刊,一般均称之为“旧书”,但亦有出版入馆后,并无人阅读,搁置经久,习惯上亦称之为“旧书”。此条对于“旧书”的定义简洁明了,主要有两方面的意义,即二手书和出版社或图书馆搁置较久的图书。 著名藏书家黄裳先生对于“旧书”的概念,则较为宽泛,在其1980年逛琉璃厂时即曾说到:“旧书的来源是日渐稀少了,旧书的定义也一直在不停地变化,在王渔洋、李南涧的时代,宋元本是旧书……不过今天也还是有今天的旧书的,只要是新华书店不予经营或无力经营的就都是,看来那天地也实在广阔得很“
而那时经营新书的主要是新华书店,私营书店尚不发达,故黄裳的意思实在很明白,即新书店不予经营或无力经营的,都应是“旧书”的范畴。
南京大学古旧书业研究专家徐雁教授,在其《中国文献资源与知识传播纲要》一文中对古旧书业定义为:“古旧书业是指向藏书者和读者回收其售出的古书和旧书,以便再次投放市场销售的图书发行业。”
在《中国古旧书业:源远流长与存亡绝续》的论文中再次明确指出:“古旧书业是指从书籍的持有者手中,回收其售出的古书和旧书,并再次将之投向市场向读者销售的一个行业。一般说来,它与新书出版发行业一起,共同组成一个国家乃至一个地区的完整的图书市场。”
徐雁先生曾多次著文谈到旧书,而其主要的观点即:经过流通再回收的书方可称之曰“旧书”。
在台湾,据旧书业研究者李志铭介绍,“90年代以后,出版业与书店日渐商业化、连锁化。书籍文化工业大量生产的结果,使得许多新书在上架过后没有多久,旋即退回出版社,成为所谓‘回头书’、‘风渍书’。这类根本没卖出去过的‘新的旧书’,不但对新书市场造成冲击,也直接影响了传统旧书业。于是旧书标准到此又经历了一个巨变,界定更为广泛。如今,凡是只要排除在新书店架上以外的书,几乎都可算作‘旧书’的一份子。”
国外对图书惯用的界定,则一般用珍本书(antiquarian)或稀见书(rare boook)、二手书(used book)。等来界定,没有“旧书”这种模糊不清的概念。
古旧书业旧书店
至于对于“旧书店”的界定,《图书馆学辞典》(商务印书馆1958年9月初版)定义为:“贩卖旧书的书店,在我国北京琉璃厂及上海河南路一带最为有名。以北京旧书业历史最为悠久,从业人往往熟知各种版本,不仅努力于古典文化遗产的搜集与整理,即对于革命文献、近代史料,亦因各地读者及图书馆之需要,曾进行调查研究,对以往著名期刊如《新青年》、《向导》、《东方杂志》、《小说月报》等出版时代、卷期、流传情况能如数家珍;对古典旧书尤多熟习。”
由此看来,此处的“旧书店”即现今常说的“古旧书店”。但因为《图书馆学辞典》发行量甚少,影响面不大,对“旧书”的界定仍较模糊,没有一个具体的衡量年限,故对于许多文化行政管理者来说,连什么叫“旧书店”,似乎也不是一个容易解决的问题。
古旧书业古旧书业
古旧书业,在解放前及解放初很长一段时间,统称之曰“旧书业”,如民国日本学者岛田瀚之《古文旧书考》,谢兴尧于四十年代之《书林逸话》,其所称“旧书”即主要指“古书”。到了1956年,因公私合营改造的需要,方统称之曰“古旧书业”。日,北京市“私改”办公室向国务院副总理陈云汇报北京私营图书发行业社会主义改造工作。陈云对古旧书业的改造很重视,他指出:对古旧书业的改造要慎重些,不要看得简单化,不要希望一下子把问题彻底解决,要很好使用那些懂行的专家,不要轻易大变,丧失他们应有的积极性。资本主义大户可以合营,小户还是让他们搞一个时期看看。陈云指示,对于当时全国古旧书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具有重大的积极作用和指导意义。扭转了许多省市对古旧书业粗暴的做法。此后的2月21日,国务院向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发出了《对私营古旧书业改造必须慎重进行》的电示通知。此可谓“古旧书业”一词在中国官方文件中最早的出处。
随后,在文化部出版事业管理局的《关于私营出版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一些情况和问题》中,就开始使用“古旧书店”、“古旧书业”等词,如其中讲到此时期全国古旧书业公私合营情况时说到:“对古旧书业,大部分城市都和新书业一同实行了全行业公私合营,个别采取了直接过渡为国营的办法。对私营古旧书业批准合营之后,有的已清产估价,沈阳、南京等城市则还调整了古旧书的销售点。”
当然,当时所提之“古旧书业”还主要是“古书业”,如日,《人民日报》头版发表《安排和改造古书业》的社论,及《光明日报》10月25日社论《古旧图书不应再任令损毁》,均以“古书业”为主要对象。
1958年,时任文化部副部长的郑振铎先生,在《古旧书籍发行工作的意义、方针、任务、政策》一文中,针对当年我国为实行对私图书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现实必要,而将被“改造”的古书店和旧书店混称为“古旧书店”。以利于政府有关部门对之进行行业管理。因此,“古旧书业”这一说法自1956年以来流行开来并沿用至今。
2000年第11届全国书市期间,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古旧书工作委员会召开年会,在题为《把握形势变化,积极调整古旧书业的发展方向》的报告中指出,古旧书的经营规模和网点布局很不平衡;线装古书保有量呈下降趋势,以往那种复本少而品种繁多的旧书经营模式难以见到;经营方式和服务形式同普通书店相比特色模糊,甚至在软性服务方面还落后于其他书店。由于各地古旧书店、古籍书店以及相关部门在对古旧书业务进行范围界定时,采取的标准掌握情况不一,导致在实际工作之中出现一些困难。为此,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古旧书工作委员会古委会对古旧图书的界定范围作了以下规定:1. 凡是在1911年以前出版的中外书刊、资料、图片、碑帖、书画等文字、图形的载体均为古书;2. 凡是在日以前中外书刊、资料、图片、碑帖、书画等文字、图形的载体均为解放前旧书;3. 1949年以后出版的中外书刊、资料、图片、碑帖、书画等文字、图形的载体经过流通并回收再发行的书刊资料、影印古籍、古籍整理校勘的文化学术图书也为古旧书范围。
综上所述,古旧书业是以微不足道的经济面目出现,以古旧图书为主要经营对象的文化事业。虽然它和图书发行业及信息业有着天然的联系,具有图书馆和档案馆的部分功能,但其既非纯功利性的图书档案事业,也不是纯粹的图书发行业,更非纯粹以赢利为主要目的商品经营。古旧书业可说是一个文化中介的混合体。
国内研究古旧书业的学者主要有:
一、南京大学著名教授徐雁,著有《中国旧书业百年》,科学出版社2005年5月第一版,一百余万字,印量3000册。
二、郑州大学图书馆研究馆员赵长海,著有《新中国古旧书业()》,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年8月第一版,字数55万字,印量1000册。
李志铭.《半世纪旧书回味-从牯岭街到光华商场》.台湾:台湾群学出版社,2005年4月:第13页
薛冰.《旧书笔谭》.浙江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1997年9月:《旧书与新书》自序
.《逛琉璃厂》,见《黄裳文集》(第一卷:锦帆卷).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4月:第471页
《中国古旧书业:源远流长与存亡绝续》,见《故纸犹香》,书海出版社2004年11月版,第173页。
徐雁 《中国古旧书业:源远流长与存亡绝续》,见《东方文化》,2003年第6期。
《关于私营出版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一些情况和问题》,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版史料:1956》,中国书籍出版社2001年10月版,第89页。
郑振铎 《古旧书籍发行工作的意义、方针、任务、政策》,见《郑振铎文博文集》,文物出版社1998年12月版,第390-395页。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篮球杂志有哪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