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帮取一个有趣的微信界面怎么设置皮肤群名吗?带“戏精”二字,群里六人,都是好友。

微信群里有个戏精是种怎样的体验?
有想我么?
我再向大家介绍一位
无线积分VIP中的朋友
在我们群里
可以说是戏精本精了
@喜之郎:今天两个跟妆挺好看的
嗯...可以说很自恋了
她还这样给自己加戏
她还会发一些奇奇怪怪的图片
有一段时间
为了吸引大家的注意
她一度把自己的头像换成
真是辣眼睛...
而在我们的留言区里
我们要挑选走心留言
此条留言为最不要脸留言
她的朋友圈
是这样的画风
大概是集赞不够
还在我们群里@万老湿
让我们的万老湿帮她点赞
万老湿回了句:
嗯...很尴...
你不爱这样的戏精
我们真的很感谢她
帮我们活跃起了粉丝群的气氛
还给每天的推文里加了不少笑料
我们给了她一个奖项
最会搞事奖
还有现金奖励呢!
是不是很羡慕VIP?
那怎样加入VIP呢?
查看更多VIP奖项
以及更多积分玩法
茶几:星冰乐,多发现群里戏精~Vip的故事发掘了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微信家长群变戏精群,老师有必要建群吗?部分家长都不敢再吭声~微信家长群变戏精群,老师有必要建群吗?部分家长都不敢再吭声~小时刻儿童成长教育百家号王女士最近一直被困扰,如鲠在喉,王女士是一事业单位职工,忙里偷闲是会开微信看看家长群,了解孩子学校的一些动态,每次打开家长群都有超过4、500条未读消息,其中只有1条通知,剩下499条都是“好的,老师我收到了”“老师辛苦了,百忙之中给我们发消息”“非常感谢您”,每天动辄几百上千条信息…!被刷屏后,往往看不到老师说的重要通知~耽误事!大家都是变着花样“礼貌”。我相信除了极少数本性就这样的家长外,大多数家长都是跟风身不由己。别人“表示”了,你若不赶紧“表示”一下,怕老师注意到你,进而对你的孩子有想法。说也不是,不说也不是,让王女士深深的犯难了~王女士一度想给老师提意见,建议老师治理群规,在群里约法三章,不许说和学生无关的话,应该很快就刹住这股歪风。可王女士又怕枪打出头鸟,老师万一多心,自己孩子可就惨了。所以纠结并受煎熬中。况且,一个4人女生寝室都会建出8个群,更何况是100多人的家长群,会是怎么个情况~王女士快人快语,她说:“我只是想让孩子有个”干净“的地方安心学习,我也想有个”清净“的地方配合老师工作,坚决抵制不正之风!关于家长群类似问题,你怎么看呢?赞同王女士的观点么?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小时刻儿童成长教育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分享亲子教育,育儿经验,儿童成长心得体会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想做好一个优秀的社群运营,这些社群技能和知识能帮到你 - 91运营网
想做好一个优秀的社群运营,这些社群技能和知识能帮到你
2017年以来,社群被推至了风口浪尖,一大批人才从社群运营里面脱颖而出,因为能更快的触达到用户,大批企业抢占了社群的红利期,给企业积累了一大批用户,直接拉升了企业的销售量。
流量越来越贵,企业都想把流量占位己有,社群作为一个沉淀流量的载体,逐渐开始被企业重视起来,而社群运营也就开始进入了它的巅峰期。
因此,社群的这个流量渠道被企业看的越来越重要。也由此,诞生了一些早期借助微信工具做社群裂变和微信引流的的“个人渠道”。
(所谓“个人渠道”,这里我给大家稍微作下介绍。也就是一些有着流量思维的运营人,他们在社群风口浪尖的时候,看到了这个里面的潜在商业机会,在社群火爆的时候,借助微信群工具和一些运营手段开始疯狂的加群引流,特别是一些垂直行业的社群,通过十几乃至几十个微信小号加群,从我本人朋友圈里面的数据来看,他们一般都有几千甚至几万个垂直行业的社群资源,覆盖全国,通过在社群里面给广告主推广产品来实现他们的变现。他们一般都会称自己为“流量增长官”。)
那么如何打造一个高活跃高质量社群以及一个社群运营人该如何去运营好一个社群,下面是我的几个观点和想法:
我认为一个高活跃高质量社群总的来说概括如下四点:群成员的属性,群主的魅力,社群的价值,社群运营的手段。
1.群成员的属性
这里指的属性呢,我想说的是指群成员他们的一些特点和性格。 比如说一个运营交流讨论群往往会比一个以商业为目的建立的社群要活跃高很多。即使你有时根本不去运营这个社群,它也会很活跃。 因为群成员的属性不同,一个运营讨论群里的成员肯定都是大家为了更好的交流或者又是迫于公司的KPI去寻找一些社群找资源或者寻求帮助,迫于KPI的压力,领导的不理解,他们往往心中都会感觉有一堆苦要诉说,这个时候,线上的微信群成为了他们最好的寄托场景。因为群里大家都是同行,互相能够理解,即使他们之前根本不熟悉,因为引起了群里成员的共鸣,他们能很快的融入到一起,话题便制造了起来。
而一个以商业为目的的社群则不然,2017年下半年至2018年以来,在线教育和知识付费兴起,成为热门行业top3,很多公司看中了这个商机,大批企业高管开始做讲师讲课来给企业带来销售。其中几个刷屏的案例我相信大家都还记忆犹新,如网易戏精、新世相的营销课、知识星球的首次公开课等。也由此出现了很多以公开课为名建立的课程学习群,但是这种群的寿命一般往往不会很长。我从我微信上的这类社群来看,一般这种社群只在课程开始之前和开始之后一段时间内它会活跃一阵子,一但时间久了,这个社群他就会被沉寂遗忘掉,因为它无法再提供价值给群成员了。 这里我也想说一点,很多企业在建完群之后,不去注重后续的服务和运营,直接导致社群走向了死亡。大家可以去观察下身边的社群,看是不是都是这样的。
2.群主的魅力
一般一个社群,除开那些裂变出来的社群,基本都会超过一半的人都是和群主认识的。 一个社群前期想要运营好,群主占了很重要的位置,因为要照顾到群里每个人的感受。稍有不甚,便会冷落了某个群成员,导致他后面在群里不活跃。
这个时候就要群主的魅力和人缘关系了,如果群主本身就有一定的知名度或者人缘关系极好,跟群里每个人都能维持好关系,那么这种群IP势能将能覆盖所有的一切。
这样,我们来打一个假定:如果你加入的是一个在行业有一定知名度的人的社群,你会不会相对起来要比在其他社群更关注这个社群呢?又或者当一个社群邀请了一个大咖级别的人入驻,会不会提起你的兴趣再次在社群活跃呢?
3.社群的价值
社群的价值这点很重要,它将决定着你的社群生命周期有多长。即你这个社群创建的初衷在哪里,是否又能为你的这些群成员提供这方面的价值。
一般一个人进入加入一个社群都是抱有目的性和需求的,如果当他在这个社群里面没有及时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就会选择屏蔽掉。而社群的价值一般可以在这些地方体现出来,比如说,案例共享、资源对接、内容输出、专业分享、干货资料分享等。
没有价值的社群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群成员的增加,越来越多的灌水广告,或者没有意义的聊天,导致很多有价值的成员选择退群又或者直接屏蔽群消息。
有价值的社群才能长久发展,没有价值的社群从根本上来看,它没有存在意义。存在也是只是一个单单的微信群而已。
4.社群运营的手段
前面所说的基本都是社群本身的特点和属性,下面想和大家来说说一个社群运营人可以借助哪些方法让社群提高活跃,拉长生命周期。
社群运营的手段其实有很多,我跟大家简单说几个:
1.)借助群工具
如果是学习类社群,我们可以借助一些打卡的工具来提高群成员的参与度,拉升整体的活跃,比如订个目标或者一本书籍一堂课来做目标,每日打卡学习一部分。这里跟大家分享两个关于打卡的小程序:知识圈和鲸打卡。
2.)自我介绍
新群建立和新成员刚加入之时,可以让成员先做个自我介绍,这样能方便大家更好的了解对方,在清楚对方是做什么的和展示了自己的优势和项目之后,其它群成员看到了自己感兴趣的就会在群里开始对接活跃了,这样也间接的为社群成员之间打通相互了解的桥梁。
3.)制造话题
我们可以借助一些行业内比较火热的话题,扔在群里面,然后找几个托来呼吁下气氛和抛砖引玉,这样也能提起群内成员的兴趣,提高参与度。
4.)扶持群kol
社群是所有群成员要相互连接的,这样才能防止某一个连接点的退群而导致整个社群的沉寂。作为社群运营人我们要帮助群成员疏通关系,消除陌生感,建立连接,形成网状框架。所以我们可以让群里一些比较高活跃的用户在群里定时分享一些工作上的经验和内容,这样在提高社群活跃度的时候也能培养出一批群内的意见领袖。
5.)线下活动
线上聊的再多再深,毕竟也还是“网友”。所以在合适的时候可以在群里提议举办线下活动,如果都是在一个城市的那最好,邀请群内成员一起参加。增加社群成员之间的感情聚合,使成员们更深度的建立连接,增加社群的黏性,这样能更好的保证社群的活跃和生命周期。
6.)奖励机制
以物质措施激励成员踊跃发表话题参与讨论,我们可以给社群定个机制,比如说每个月社群活跃度前三名我们将送出一些礼品什么的。礼品可以自己选,可以是书也可以其他,这样也能提高社群活跃度,这里注重一个细节,在月底颁奖的时候一定要在群公开艾特出来获奖的成员,这样能激起没有获奖的成员的斗志。姑婆的星球曾就用过这个手段,每个月挑选出来前三名活跃的用户在群里公开颁奖邮寄书籍。作者本人曾经也用这种方法在社群里面实践过,以发红包激励成员,个人觉得也还不错。
当然还有其他很多种方法,作为一个社群运营人,这些都是社群的软技能,在环境允许的情况下,我认为都可以去尝试一下。
当下社群越来越泛滥,每一个用户平均加入的社群都至少几十个左右,社群即是产品,如果你的社群还不能吸引到用户,让他愿意把时间消耗在你的社群里面,那么我觉得你该好好沉思下你的社群是不是还有存在下去的意义。社群在精不在多,在建立你的社群之前,我觉得你应该先想好你的社群规划和变现的路径,否则就算建好也是无意义的。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涌入社群运营这个行业,也出现了一些社群运营派系,大家都在琢磨如何去创新,如何去把社群与自己企业更好的捆绑。在做社群这条道路上,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去思考。
以上,是我对社群的一些看法和分享,欢迎大家在评论区一起交流探讨。
来源:LZX学习笔记
勾搭小编微信号yujielin912,加入91运营官方社群,会运营的人都在这里了家长群,裹挟的不止是戏精
日04时11分来源:
作者卢小波
这是大家之选的第110篇文章
今日出品方:夏夜留声机
本文作者:
这几天的一个刷屏事件,叫“我爸爸是严书记”。风暴起于成都一所幼儿园的家长群。最新消息是,四川省纪委监委介入调查。
老师、家长和园方,都低估了家长群。50个人的“美妈群”,一个小小池塘,通向了广阔的江湖。以家长群为中心,搅动起滔天大浪,远不止这一起事件。
“我爸爸是严书记”截图
家长群,把很多父母憋出了内伤
家长群是充满“焦虑与质疑”的地方。不过,以往情绪多是暗流,把很多父母憋出了内伤。
我圈里有个朋友,被公认是杠头里的巨头,见谁不爽就要怼一下,以至大家都学会了他的口头禅:“偏不!”只是,这个杠级达到九段的人,一提到家长群就熄火。
某日,他晒了一张截图:七八小男孩站成一排。下面有一行字:“这些同学今天没带跳绳。”这是班主任发在家长群的。他嘟囔,没带跳绳就示众啊?大家逗他:“你这么牛,上去批评一下老师!”他尴尬回答:“偏不。”
没人不理解。他儿子才读小学二年级,作为家长群成员,他两面人的生涯,才刚开始呢。
连续剧《小别离》剧照
“我爸爸是严书记”的微信截图,一个来源是“金苹果爱弥儿幼儿园C班的美妈”,群成员显示50人。另一来源,是“团结一心”群的截图,成员37人,也是这个班的爹妈群。从语境上看,“严夫人”不在此群。大家果然是团结一心,先是同情老师,再批判“严夫人”,最后决定同找园长反映意见。
从50人的群,到37人的群,逐步紧缩细分,还会有更加结实的小群。从幼儿园到高中家长群,都是这种圈层结构。
我有个上海朋友说,他的家长群,有500人的年级群,有45人的班级群。再下来,是23个成员的家长群。23个孩子是从民办初中考入重点高中的,虽非同班,但家长们惺惺相惜。更紧密的,分别是12人、8人的家长饭局群。最可交心的群叫“四人帮”,妈妈们经常结伴旅游。
从幼儿园至高中,家长群不断分化。到了初中高中,家长群的分层,就基本以孩子成绩为标准。谁的孩子是学霸,家长就会自然麇集在周围。学霸与学渣的爹妈,难得同在一个群。当然,文化、财富、地域等因素,早早就是分群标签。
有个朋友说:“几个老板动不动发上千红包,我从来就不抢。为什么?班级群里,有人就是要假装不存在,比如我。”
一位广东妈妈吐槽:“在这座外来人口众多、生源五湖四海的城市,最喜欢跟在老师屁股后面说老师好老师棒老师辛苦了,什么事都抢着帮老师干,每天在家长群里演戏精,一有集体活动就裹挟全班的那些家长,还真的很少有广东人。越往北这种家长几率越高。万一有个鲁南人苏北人(我就地图炮怎么了),整个班都不得安宁。”
不管你鄙视与否,每个父母的人格与教育方式,都可能被家长群重塑。
家长群,背离了校方建群的初衷
家长群,表面看是学校与家长间的联结工具,但暗中形成的小群,却成了与校方博弈的工具。
有个高中孩子妈妈,给我讲了罢免老师的一场风波。
高二上学期,语文老师生病,扛了小半学期,只好请别班老师代课。捱到下学期,调来一个返聘老教师,40年教龄,深孚名望。
老教师上岗不到半个学期,班级家长群里炸开了锅。班级语文成绩年级垫底!也不完全是因为分数,还为了课堂内容的分歧。
老师60来岁,青少年时期正值“文革”。上课喜欢讲历史事件,来做观点解读。孩子们离那个年代太远,自然很无感,上课总分神。
这个妈妈,是家委会成员。于是,另一妈妈与她私信对话:
“喂,这个老师,上课不好好上,老讲那十年破事。你说,这对孩子有什么用?”
“知道历史事件,也不全是坏事吧?拓宽孩子视野也不是不好。”
“但他总讲这些,能提高分数吗?距离高考就一年啦!”
“哎,这个历史事件,也是人文教育的一种吧。”
看来指望家委会成员,是不行了。另一妈妈拉了十几个家长,再建新群。大家交流孩子情况后,决定举旗为号:把语文老师换走!他们还研究具体步骤,由谁在班级群提出,话术怎么设计,大家怎么呼应等等。
家委妈妈也被拉进群。看爹妈们群情激奋,表达极端,就退了出来。临走还说,不参与、不反对,也不向学校反映。结果她刚退群,某妈电话直接call过来,软硬兼施。她嗯嗯啊啊,说自己在外地出差太忙。
次日早上,一个家长在班级群提出,把语文老师换掉吧。后面十几个人都原句拷贝,最多再加支持二字。
家长群是一种象征,它不是“你”,而是那个“真我”。安静时,是任牛马践踏的芳草地;有事时,是丝丝作响的活火山。
班主任静默,到了晚上说:家长们不要急,学校已经考量现状,基本明确情况,下学期语文课,调某某老师来任教。大家一起努力,把语文提高上去。
家长的回复是,每人发一个泪目表情。
家长群里的潜文化,完全背离了校方建群的初衷。学校忌惮家长联合发力。
我听说,浙江有的学校,选用的联络工具是“钉钉”。校长私下解释说,为什么我们用钉钉建群,因为它就不是个人社交工具,是个工作群,不容易搞串连。
可是,潮水的方向没法改变。家长联结的力量,依然能拍起轰天大浪。
家长群,看父母与孩子一起成长
一二线城市家长群,饭聚多是AA制,主题五花八门。有个广州孩子家长,跟我讲过一种饭局,叫“长大了”。
这件事,是在一个妈妈群发生的。孩子们的发育,早早就成为妈妈们的交流话题。跟上一代母亲不同,她们大大方方地讨论,男孩首次遗精,女孩的初潮,诸如此类的应对……共识是,要叮嘱孩子:“你如果‘长大了’,一定要告诉妈妈哦。”
于是,经常会有某妈妈欣喜若狂,昭告天下:“我家孩子今天‘长大’啦,明晚我请客!”隔三差五,就看到妈妈们欢聚,孩子会问,为什么又吃饭呀?回答常常是,你的某某同学,昨天长大了呀!孩子的反应倒也开明:“咦——你们这些大人,好变态,好奇葩啊。”
从前,如果孩子碰到问题,作为单独的家长,可能心里没底。现在,五六个人的家长小群,提供了参考尺度和坐标。获得了心理支撑,就不再那么无助。
《Young Sheldon》剧照
有个初中男孩,喜欢上一个女生,半夜会给她也打电话。妈妈苦恼极了,在小群里一说,大家才发现,好几个男生也陷入情网。
女生成绩不佳,在男孩妈妈眼里,是个“坏女孩”。妈妈说,这就是个小狐狸精,“很会化妆,出校门前会偷溜到卫生间,换上自己的衣服。人嘛长得一般,打扮得妖里妖气。”
两个家长说,儿子也提起过这女孩,她特别自信,善良,肯帮助人,不是书呆子。她另类,有吸引力啊。
有家长问这个妈妈:“你小时候也有早恋吧,也暗恋过学霸,但人家为什么喜欢你,是因为学习好吗?”她回答,没人喜欢过我,我学习也不好啊。有人又说:“如果学习不怎么样,个人魅力也不出众,没有什么特点,怎会有人喜欢你呢?总归要有一样要胜过别人吧。”
没有什么比情感的本质,更能让人思考生活。劝解别人,也是劝解自己,讨论深入到原生家庭与婚恋观。
有家长说,他小学时候,父母关系不好,天天吵嘴打架。某次半夜被吵醒,看到爸爸揪着妈妈脑袋,往门上砰地一下撞上去。他当时就想,将来绝不能成为这样一个男人。这是家暴啊。可是才过了一天,爸妈又和好啦。现在自己是成人,大可以理解这种事。火气过去啦,男人忏悔啊,性也是润滑剂啦,巴拉巴拉。前提是,两人都要有爱。
所以,他教育孩子,要始终尊重女性。他对儿子说:“你不喜欢她,可以不跟她交流,不接触,但你不能成为让女人害怕的人。男子汉要对自己有约束力。”
家长群,那一抹隐隐的桃色
在家长群里,妈妈发起的聚会占四分之三。群里男性比例偏少,可一旦入群活动,对孩子的那份细腻,很打动人。中年男子,在人脉上的游刃有余,也只有妈妈们能心领神会。
晨爸是个企业家,长相有七分梁朝伟。在群里四年,一路越来越佛系,品茶、习字、抄经、辟谷、禅修。唯一没能免俗的是,跟小玉妈妈“你侬我侬”。
电影《她》剧照
小玉妈在羽毛球场上引人注目。她球艺高超,长相出众。家长群的伪运动者,无法持之以恒,最终留下就四五人。小玉妈渐渐成了晨爸的固定球友。
终究是有疏忽的时候。洗澡的当口,小玉妈发来暧昧短信,晨妈一眼瞥到,心脏狂跳,立即私信刘爸:“你有小玉妈的电话吗?”
刘爸隐约觉得,小玉妈和晨爸不对头,反应也快:“我们只是打球,平时也不私聊。要不你问问其他家长?”
晨妈又找去琴琴妈。琴妈是经历过情感大波澜的,也没给她号码,劝谏说:“不能闹,一闹啊,心就随着浪头走了,还指望他回头?”
听从劝告,晨妈没有四处去找号码了。但一有触动,就追问晨爸:“她有什么好,爱她哪点?”
“不爱,就是打球配合得好。”
“不承认是吗?那我上学校去问问她女儿,为什么她妈妈去勾引人家爸爸?”
晨爸吓住了,每天跟着妻子,接送上下班,寸步不离。悔过之心似有,更怕她去学校找孩子闹。两个孩子都在青春期,他冒不起这个险啊。
小玉妈也伤心,原本真情实意,但终究不是正途。
然后,不知怎么回事,又跟离婚还单身的葛爸好上了。看演唱会之前聚餐,小玉妈把发票顺手给了葛爸,愚昧群众都没看出来。葛爸身为大公司副总,情商绝佳。
家长群饭局,由十一二人的群,收缩成六七人。葛爸从事住宅房产。小玉妈妈做工业地产,共同语言很多。诸如消防、审计之类事项,葛爸举重若轻,小玉妈搞不定就找他。
某日葛爸在小群里问:“有谁跟我去厦门吃海鲜?”小伙伴们很开心,哇,什么时候?“赶日不如撞日,今天啊。”
可是今天上班,怎么去?小玉妈说:“哼哼,我倒是可以。要么你接我?”
“接就接!要过夜的哦。”
“过夜怕啥?还怕你咯?”
其实没那么简单,是葛爸公司活动,地产大咖聚会。大家都带着女伴,葛爸不愿孤家寡人太出格。小玉妈身高172,谈吐不俗,举止有度。这样的女伴,是加分项。
厦门一夜如何不得而知,但是回来后,小玉妈与葛爸愈加亲密。葛爸饭局本来很有土豪气,但风格转向文艺路线。群众还是愚昧,虽然也奇怪晨爸不见踪影,可从前那个嗨皮的小玉妈又回来了。
日本连续剧《昼颜》剧照
几个月后,小玉妈失恋。葛爸找了个小17岁的女友,饭馆服务员。
小玉妈借酒浇愁,琴妈还是最好的倾听者。小玉妈哭诉,自己从小到大都受男人瞩目,无论是恋爱,还是暧昧,都是她甩别人。没想到,这回是别人甩她。而且那个臭男人,是把姑娘的照片给她看:“他就拿这么低端的女人,来跟我比……”
琴妈劝解,哎,你该打球打球,该旅游就旅游。那葛爸有什么好?钱是很多,但做人太挫,三观迂腐,审美停留在皮相上,要不怎么偏找个服务员?
小玉妈不难过了,还去打球。晨爸对她还有真心,旧情复燃。至于晨妈,应该还不知道吧?
家长群外,你永远不懂我们的暖
西方家庭成员关系,实质是配偶中心制,家庭运转以夫妻为中心。而东方特别是中国,是子女中心制,子女的地位,超过夫妻在对方心中的位置。所以,在家长群里,因孩子而勾连的人际关系,特别牢靠。
莫超爸爸的胃不舒服很久了。莫妈想到,儿子同学杨聪的爸爸是医生,她跟杨妈在群里关系也好,就请她帮助预约胃镜检查,不然排队要三周。检查结果,莫爸胃窦有一条状隆起,是息肉,要微创手术。
杨妈是医生世家,父亲是医学影像专家,哥哥是内科主任。杨妈当晚就将胃镜照片传给爸爸看,老专家立即给出意见:要尽快切除,而且要切深一点,必须当场做活检。
“尽快切除,当场活检”之说,让莫妈不安,觉得要跟婆家通报一下。丈夫兄弟三个,一向是小叔拿主意。
小叔说:“那要找中山医院,这事儿我来。”小叔关系颇广,当晚就托朋友给医院打招呼。
去大医院再做内镜超声波。片子仍发给杨妈的老父亲看。一个小时后,杨妈转达回话:不必再看活检报告,从片子上看,不是很乐观,已经浸润进胃壁了。
浸润?莫妈脑袋里“轰”了一下。
杨妈很贴心:“爸爸说了,目前市里消化外科最好的,是中山医院与鼓楼医院。亲如果想去鼓楼,我家可以帮忙,我哥还带着博士生呢。别的医院也行,都能搞定,反正不能拖。”
莫妈心里七上八下,想到孩子高三,是个小伙子了。涉及家庭成员的重大问题,应该让孩子知情。孩子静静听妈妈说完,然后问:“杨聪外公和舅舅都是专家对不对?”
“鼓楼排名前三对不对?”妈妈点头。“嗯,那就去鼓楼医院吧,”孩子说。莫超爸是个糯性子,说行行,你们说哪就去哪。
莫妈一夜无眠。次日一早,小叔打来电话说:“我已经托人找了院长啦。什么?莫超同学的爸妈?嗨,小毛孩的关系,有个什么用?!”
莫妈一再说服,基本翻脸。婆家的男人还是说,小朋友的关系,怎么顶得上院长?他们从不关心家长群,哪能明白这个群的意义。
电影《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剧照
这边话才说完,莫超的另一同学爸爸,也来电关心。他是外科主任,两个孩子暑期社会实践,就在他医院搞定的。
莫妈长叹一声:“谢谢,我婆家那一大帮傻瓜,不肯听我的,也不相信莫超同学的家长群爸妈。唉,由他们折腾吧。”
又到毕业季了,一个又一个家长群,聚聚散散。
去年,上海一朋友的家长群,18个孩子,考上的全是名校。朋友炫耀说,家长群抢红包抢到手软。他儿子喜欢入川,说是那里美人遍地。只是大学浴室脏破,一帮家长看了都生气,又建了新群,共斥学校管理太差,还议论要众筹给建浴室。眨眼间一年过去,得问问他,孩子学校的浴室改建得如何?
哎,在这个人人都有“群”的时代,谁能真正置身事外?谁能不被群体裹挟着,跌跌撞撞往前走?朋友啊,祝您在群里一切安好。
(文中人物均已化名,情节如有巧合,请勿对号入座)
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
本篇头条文章由夏夜留声机出品于温凉处守望,记下人的声誉音
团队成员:宋金波、粲然、卢小波、谌毅
点击底部阅读原文,回顾往期精彩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微信界面背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