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这句话习看出周恩是什么样的孩子

当前位置: >>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第 25 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日积月累 (一)重点字词。(主要依据文中出现的带方括号的多音字、学生易读错的 多音字、文后出现的会写字和会读字、课文中的典型词语以及在词语盘点中出 现的词语) 1.应会读字:崛、铿、锵 2.趣味识字( 联系生活实际) :铿锵 3.易读错字:惩(易读成三声) 4.多音字:处(惩 chǔ) (到 chù) 5.应会写字: (1)写正确: “范、惩”是上下结构 (2)写美观: “嚷”右半部分应写得紧凑一些 ①指导书写的字:巡 ②指导要点:走之旁上面是“撇点” ,不能写成半圆。 6.需要重点积累的词语:风和日丽、疑惑不解、衣衫褴褛、铿锵有力 (二)重点读背内容: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理解运用 (一)共性目标 1.练习概括主要内容 (1)课文主要内容:本文通过周恩来少年时代目睹了中国人在租界里受洋 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感悟到中华不振,从而立志要振兴中华而读书,表 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 (2)概括方法:段意联接法 2.体会整篇文章的表达顺序(事情发展顺序) 3.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1)抓住人物神态、语言描写(2)各层次之间过渡自然,层层推进 4.体会重点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教学难点) 重点词句(1) : ① 句子: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崛起”是兴起的意思。把个人学习与民族振兴大业联系起来,感受周恩 来与众不同的远大理想 ②体会方法:感情朗读、结合时代背景 (二)本课重点问题: (教学重点)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2.学生质疑: 三、情感体验: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准备: 一、教师: (一)设计预习提纲(或学案) (从二年级开始设计) 。 四 年级下册第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提纲 学校: 一、日积月累 (一)朗读课文,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班级: 姓名: 自我评价:家长评价:小组评价:(二)生字:识记、书写本课生字,做到正确美观,并能正确听写。 1.易写错的字: 2.易读错的字(写出并注上拼音) : 3.典型多音字(写出一两个,注音、组词) : 4.趣味识字: (以上内容可以让学生在课本上标记) (二)词语 1.运用查字典、结合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本课生词:耀武扬威 意扬扬 铿锵有力 (你的理解写在文中词语的旁边。 ) 得2.你觉得课文中哪些词语值得积累,请分类写在下面。 (可以在课本上用符 号标记) 二、理解运用 (一)整体感知 1.主要内容: 2.文章的顺序: (二)文本细读 细读课文,想一想,把你的思考和感受写在相关语句的旁边: 1 “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 吗┅┅”体会到周恩来是一个善于观察周边的事情。 2. 谈一谈作为中国人看到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受到这样欺凌是一种什么样的 感受?(体会当时的社会现实:贫穷落后,受到列强的欺凌。深刻理解“中华 不振”的具体含义。) 3.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 4. 想一想当时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他沉思什么呢?写一写当时他沉思什么? 5.自主质疑:课文有哪些难懂的地方?在文中做好标记。 三、迁移运用 1.阅读链接:读一读《大江歌罢掉头东》 , 四、拓展延伸 收集了解有关周恩来的资料。 (二)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三)课前检查预习,收集、分析预习信息,进行二次备课。 二、学生: (一)根据预习提纲认真预习。 (二)其它准备: 1.通过上网,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 2.搜集有关周恩来的故事 教学时间:2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二、预习评价。 (一)展示预习完成全面、书写认真的同学: 1.出示学生名字,榜上有名的每位同学大声喊出自己的名字。 2.展示部分同学的高质量预习提纲(书写认真、完成全面) 。 (二)展示填写预习检查统计表比较认真的小组长: 三、成果展示,精讲点拨。 (一)日积月累。 1.朗读: (1)指名学生读自己最喜欢读的段落。师生正音。 (2)重点朗读: (含易读错字较多的句段,含有本课应会认字、会写字的 句段) 2.识记生字 (1)出示本课生字:交流自己用有趣的方法记住了哪个字? (2)引导趣味识记: ( 联系生活实际) :铿锵 3.书写指导 (1)写正确: “范、惩”是上下结构 (2)写美观: “嚷”右半部分应写得紧凑一些 ①指导书写的字:巡 ②指导要点:走之旁上面是“撇点” ,不能写成半圆。 ③学生练习书写。 4.词语积累 (1)展示某些同学分类积累的词语,齐读。 (2)展示老师分类积累的词语,齐读。强调:分类积累词语,有助于理解、 记忆和运用。 (二)理解运用 1.整体感知 (1)主要内容:展示某同学归纳的主要内容,并简要说明归纳方法。 (2)文章顺序:展示某同学总结的文章顺序,并简要说明寻找的方法。 2.文本细读 (一)学习课文的第一部分。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的第一部分。思考:你从这部分中体会到了什么?你是 从课文的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2. 指名学生朗读这一部分。 尤其要指导学生在朗读伯父与周恩来的对话时, “为 什么”?“那又是为什么呢?”要读出不解和追问的语气。“为什么中国人不 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要读出疑惑 不解的语气。 3.尊重学生自身的体会,不要强求学生所有的体会都一样。教师相机的作出指 导。如:从“为什么”?“那又是为什么呢?”体会到周恩来对这些事情的关 注。“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 地吗┅┅”体会到周恩来是一个善于观察周边的事情。 4.全班朗读这部分,注意要有感情地朗读。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自由读第二部分,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景? 2.学生读完课文后,想象当时的情景,四人小组演习当时情景。给学生提供当 时的情景:当时那位妇女是怎样哭诉的,那个警察又是怎样训斥她的,站在一 旁的洋人会说些什么? 3.学生演完后,谈一谈作为中国人看到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受到这样欺凌是一 种什么样的感受?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当时的社会现实:贫穷落后,受到列强的欺凌。深 刻理解“中华不振”的具体含义。 (三)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1.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思考:“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 2.让学生联系全文,体会周恩来从疑惑到静思到立志的心理变化过程。 3.学生想一想当时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他沉思什么呢?写一写当时他沉思什 么? 4.全班交流写的内容。 5.读这部分,你从周恩来小时候身上体会到了什么? 四、迁移运用 阅读《大江歌罢掉头东》 五、拓展延伸 1.阅读关于写周恩来总理故事的书,从而进一步了解伟人。 2.将你所了解的周恩来总理的故事用讲故事、写文章、编短剧、办手抄本等形 式,展示学习的收获。 六、限时检测。 (限时闭卷) 限时检测题: 1、读句子,根据拼音填写词语。 周恩来进了东关 mó fàn ( 周恩来背着 bó fù( ng wēi( 崛( 屈( 征( )学校读书,一个 fēng h? rì lì( )的星期天, )的租借地。 ), 约了一个要好的同学闯进了 chǎo rǎng( )的 xún jǐng ( )伯( )拍( )闯( ) 帝( ) 啼( ) 振( )。 )范( )犯( )锵( ) ) )这里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的、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 yào wǔ yá 2、火眼金睛,辨字组词 惩()问() 辰()坚()3、课文中用了许多四字词语,请你抄写并选择两个写句子。板书设计: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中华不振立志为中华之振兴中华遭人欺崛起而读书教学课件:四年级上册第26 课《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目标: 一、日积月累 (一)重点字词。(主要依据文中出现的带方括号的多音字、易出错的多音 字、文后出现的会写字和会读字、课文中的典型词语以及在词语盘点中出现的 词语) 1.应会读字:荐、删、词、洽、昏、晖、楷 2.趣味识字(字理识字) : 草籽在下面 (荐)3.易读错字:删 (shān) 、燥(zào) 、洽(qià) 、 4.多音字:糊 (hú糊口、含糊)(hù 糊弄)模(mó 模型) ( mú 模样) 5.应会写字:篇、荐、翻、帘、页、删、词、燥、握、洽、昏、厅、糊 (1)写正确:易写错字, “昏”字的上半部分是“氏” ,不能多加一点。 “荐” 字下半部分是“存” ,不能写成“在” 。 (教学难点) (2)写美观:按规律分类指导,翻、糊、删 ①指导书写的字: “翻”字左右结构,左边稍大,右边的羽字稍小,注意“番” 上面的捺,变成点。 “糊”左中右结构,三部分相同。 “删”左右结构,左宽右 窄。 ②指导要点(按规律分类指导) :燥字与躁、操的区别。洽与恰的区别。 6.需要重点积累的词语(分类积累词语) : 密密麻麻、春风拂面、亲切自然、模模糊糊、意义非凡 (二)重点读背内容: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流畅地 背诵 9、10 段。 (教学重点)二、理解运用: (一)共性目标: 1.学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1)课文主要内容:这篇课文主要是作家肖复兴在 1992 年为了纪念叶圣 陶先生写的回忆文章,回忆了 1963 年叶圣陶先生给“我”批改作文,并请“我” 到他家做客,是“我”受益匪浅的成长经历。 (2)概括方法:段意联接法 2.体会重点段的表达顺序 (1)重点段及表达顺序:3、4、5 自然段是本文的重点部分。 (2)体会方法:自主感悟,提出不懂的问题。 叶老师是怎样修改“我”的作文的? “我”有什么感受? 3. 学习体会重点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 重点词句: (1)使得句子干净了也规范了。 “干净”在这里之句子简洁明白,不隆 “规范”指语言标准。 (2)体会方法:换词对比、联系上下文 重点句子 (2) 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 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 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运用比喻,更形象地表达出自己对叶老的感受,感到非常愉快、舒服。 ②体会方法:去掉比喻进行对比 重点句子: “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 这句话点明了题目。说明了叶圣陶先生帮我修改作文并邀请我去他家做客的事 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我”的文学创作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二)本课重点问题: 1.课后思考题: (1)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如“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 那么绿着。 ” (教学重点) (2) 、课文写了哪两件事?两件事有什么关系? 2.学生质疑提出的问题: 三、情感体验: (1)具体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导向。感受叶圣陶先生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 易真诚,堪称楷模的文品与人品。 (2)体验方法:朗读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一、教师: (一)设计预习提纲(或学案) 四 年级下册第 26 课《那片绿绿的爬山虎》预习提纲(或学案) 学校: 一、日积月累 (一)朗读课文,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自我评价: 家长评价: 小组评价: 班级: 姓名:(二)生字:识记、书写本课生字,做到正确美观,并能正确听写。 1.易写错的字: 2.易读错的字(写出并注上拼音) : 3.典型多音字(写出一两个,注音、组词) : 4.趣味识字: (二)词语 1.运用查字典、结合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本课生词:推荐、删掉、 融洽、余晖、摇曳、堪称、楷模,把你的理解写在词语的旁边。 2.你觉得课文中哪些词语值得积累,请在课文中分类标记。 (三)尝试背诵 7--10 段。 二、文本细读: 1.本文先写什么,然后写什么,最后写了什么?把它们连起来就能概括出 本文的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 2.默读课文,你会想到什么呢? 3.课文中有些句子意思深刻,标画出来。在旁边写写你的理解。 5.你觉得哪些词语或句段写得好?在文中用波浪线标出来,并想一想好在 哪里。 6.课文有哪些难懂的地方?在文中做好标记。 三、拓展延伸: 和大家交流交流写作文和改作文方面的体会。 预习提纲(或学案)设计要严格体现如何解决教学目标的。 (二)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三)课前检查预习,收集、分析预习信息,进行二次备课。 2.学生:根据预习提纲认真预习。 教学时间:2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一、课堂导入。 二、预习评价。 (一)展示预习完成全面、书写认真的同学: 1.出示学生名字,榜上有名的每位同学大声喊出自己的名字。 2.展示部分同学的高质量预习提纲(书写认真、完成全面) 。 (二)展示填写预习检查统计表比较认真的小组长: 三、成果展示,精讲点拨。 (一)日积月累。 1.朗读: (1)指名学生读自己最喜欢读的段落。师生正音。 (2)重点朗读: (含易读错字较多的句段,含有本课应会认字、会写字的 句段) ①第九段: 注意的字音:融洽、余晖、窗棂 摇曳 学生读后,出示某同学预习提纲中关于“洽”字的部分。学生认读、组词、 造句。 理解“摇曳” :可以做动作,体会 2.识记生字 (1)出示本课生字:交流自己用有趣的方法记住了哪个字? (2)引导趣味识记:草籽在下面 (3)多音字 3.书写指导 (荐) (1)写正确: (易写错字指导) :出示全部生字(含学生找出的易写错字) : 昏、荐 ①学生观察,找出易写错的笔画。 ②并交流明确: “昏”字的上半部分是“氏” ,不能多加一点。 “荐”字下半部分是“存” , 不能写成“在” (2)写美观:按规律分类指导书写:翻、糊、删 ①出示生字,观察字形结构规律。 ②交流并明确: “翻”字左右结构,左边稍大,右边的羽字稍小,注意“番”上 面的捺,变成点。 “糊”左中右结构,三部分相同。 “删”左右结构,左宽右窄。 ③学生练习书写。 4.词语积累 (1)展示某些同学分类积累的词语,齐读。 (2)展示老师分类积累的词语,齐读。强调:分类积累词语,有助于理解、 记忆和运用。 (二)理解运用 1.整体感知 (1)主要内容:展示某同学归纳的主要内容,并简要说明归纳方法。 (2)文章结构:展示某同学总结的文章结构,并简要说明寻找的方法。 2.文本细读 (一)默读课文 1-5 自然段,画出描写作者感受的句子。 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子,密密麻麻,几页 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抓住“密密麻麻” 和“到处”可以看出叶老先生批改作文的认真细致。联系 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密密麻麻”的意思。 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 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1、质疑:从叶老先生的批改中为什么能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 2、体会用词的准确,感悟比喻句的妙用。 3、体会叶老的认真,让学生先谈自己的想法,感受到叶老修改的必要性,总 结出修改作文的好方法。 4、学会增添、删改、删去等修改符号的用法。 (三)对比评语,谈感受。 1、学生读读叶老先生写的评语。 2、通过对比,感悟叶老先生的人品和文品。 3、引导学生结合板书说出肖复兴同学成长之路。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二)品读 6―10 自然段,感悟“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等含义深刻句子。 (1)默读课文 6―10 自然段,画出描写作者到叶老先生家做客的句子读一读。 (2)细读品味:“刚进里院,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夏日的燥热仿佛 一下子减去了许多,阳光都变成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 闪烁着迷离的光点。” 等含义深刻的句子,联系上下文感悟作者当时的心情, 让学生初步了解通过描写景物抒发感情的方法,感悟描写爬山虎的意义。 1、画出描写爬山虎的句子。 (1)“刚进里院,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夏日的燥热仿佛 一下子减去了许多,阳光都变成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 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2)“落日的余晖染红窗棂,院里那一墙的爬山虎,绿得沉郁,如 同一片浓浓的湖水,映在客厅的玻璃窗上,不停地摇曳着,显得虎虎 有生气。” 利用想象画面法、走进作者心里的学习方法,指导朗读,渗透通过描写景物 抒发感情的方法,突出爬山虎不畏艰险,不断攀登的特点。 2、再谈爬山虎的“绿”,引导学生感悟“绿”的深刻含义。 3、引发疑问:在作者的心中,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又蕴含着怎样的情感呢? (1)指导学生看课文插图,帮助学生理解描写爬山虎的含义。 (2)读“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质疑:为何爬山虎总是 那么绿着? 三、系统总结,整体感悟,教师引读几处描写爬山虎的句子,再次感悟通过 描写景物抒发感情的方法。 当我看到叶老先生给我批改的作文, 树立了写作的信心, 要见叶老先生时, 心中充满欢快与激动,一进他家的院子,看到──(学生读)“刚进里院,一 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夏日的燥热仿佛一下子减去了许多,阳光都变成 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 我们的交谈很融洽,叶老先生的亲切、认真,叶老先生对我的殷切期望充满 了我幼小的心,将要离开时我看到──(学生读)“落日的余晖染红窗棂,院 里那一墙的爬山虎,绿得沉郁,如同一片浓浓的湖水,映在客厅的玻璃窗上, 不停地摇曳着,显得虎虎有生气。” 爬山虎因阳光照耀而绿,“我”因叶老先生的教导而深受鼓舞,每当想起 叶老先生的教导和期望,就像那片爬山虎一样,总是充满了生机和活力,所以 说──(学生读)“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5、指导学生背诵喜欢的句子。 四、.解答质疑:课文还有哪些难懂的地方?学生提出,师生讨论交流。 五、迁移运用 试修改自己的一篇作文。 六、拓展延伸 (一)阅读课后资料袋中叶圣陶先生给肖复兴同学修改的作文,预习第二课 时的内容──叶老先生修改作文的方法。 (二)推荐阅读叶圣陶和肖复兴的书籍。 七、限时检测。 (限时闭卷)板书设计第 27 课《乌塔》 教学目标: (主要依据单元目标和课后题设计) 一、日积月累 (一)重点字词。(主要依据文中出现的带方括号的多音字、学生易读错的 多音字、文后出现的会写字和会读字、课文中的典型词语以及在词语盘点中出 现的词语) 1.应会读字:“漱、码、驳、逻、辑 惬” 2.趣味识字(字理识字) :腊和蜡用组词的方法进行形近字区分 3.易读错字:漱口的漱是翘舌音,萨是平舌音 4.多音字:塞: (语塞 s?) (塞 sāi 住) (边塞 sài) 2/需要重点积累的词语:筋疲力尽 洗漱 惬意(二)重点读背内容: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理解运用 (一)共性目标 1.练习概括主要内容 (1)课文主要内容:主要讲了一个 14 岁的德国女孩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 的事情. 文章情节明了简洁,按事情发展顺序来写。先写初逢乌塔,是在罗马的旅 馆里,主要写她&睡得正香&和起身后利利索索地收拾好行装,准备按计划继续游览; 接着写晚上回到旅馆后&我&和乌塔的谈话,主要写了乌塔的这次旅游的行程之长, 安排之周,准备之久,以及独立生活的意识;最后写乌塔和&我&道别,继续她未来的 梦想。 (2)概括方法:段意联接法 2.体会整篇文章的表达顺序:事情发展顺序 3.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1)在描写中展现性格特点 (2)在对比中突出人物性格特点 4.体会重点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教学难点) 重点词句: “我也是家里的宝贝,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也很爱我。不过我们 兴趣不同,所以我们有时候一起出去玩,有时候单独出去玩。爱孩子,为什么 就不能让他们单独出门?我不明白。你的话不合逻辑。” (反驳是指说出自己的理由,来否定别人跟自己不同的看法。逻辑是指事 物客观的规律性。 乌塔认为爱孩子和不让孩子单独出门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乌塔先是举出 自己生活的实例,说明在长辈爱孩子的前提下孩子可以单独出门,然后说她不 同意中国家庭管理孩子的做法,认为作者的解释是不合逻辑的。这充分体现出 乌塔在生活上独立的基础是她在思想上和精神上的独立) ②体会方法:小组讨论 感情朗读。 4.迁移运用,仿写段落或句子:写写从乌塔想到的。 (教学难点) (二)本课重点问题: (教学重点) 教学本课时应引导学生着重探讨:年仅 14 岁的乌塔为什么能独自一人游欧洲, 你对此事有何看法和见解?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所在。 2.学生质疑: 三、情感体验:从乌塔的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发,受到了什么启示? 教学重难点:年仅 14 岁的乌塔为什么能独自一人游欧洲,你对此事有何看法和 见解? 教学准备: 一、教师: (一)设计预习提纲(或学案) (从二年级开始设计) 。 四 年级上册第 27 课《乌塔》预习提纲 学校: 一、日积月累 (一)朗读课文,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自我评价: 家长评价: 小组评价: 班级: 姓名:(二)生字:识记、书写本课生字,做到正确美观,并能正确听写。 1.易写错的字: 2.易读错的字(写出并注上拼音) : 3.典型多音字(写出一两个,注音、组词) : 4.趣味识字: (以上内容可以让学生在课本上标记) (二)词语 1.运用查字典、结合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本课生词:语塞 把你的理解写在文中词语的旁边。 惬意, 2.你觉得课文中哪些词语值得积累,请分类写在下面。 (可以在课本上用符 号标记) 二、理解运用 (一)整体感知 1.主要内容: 2.文章的顺序: (二)文本细读 细读课文,想一想,把你的思考和感受写在相关语句的旁边: 1. 你对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有何看法和见解”? 2. 谈一谈你对“光从电视和书本中认识世界总不完美”这句话的理解。 3. 你认为中国的孩子缺少乐趣吗? 4. 结合课文内容谈一谈乌塔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5.自主质疑:课文有哪些难懂的地方?在文中做好标记。 三、迁移运用 我们能像乌塔学习什么? 四、拓展延伸 收集有关自立自强的小故事。 (二)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三)课前检查预习,收集、分析预习信息,进行二次备课。 二、学生: (一)根据预习提纲认真预习。 (二)其它准备: 1.通过上网,收集有关自立自强的小故事。 教学时间:1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二、预习评价。 (一)展示预习完成全面、书写认真的同学: 1.出示学生名字,榜上有名的每位同学大声喊出自己的名字。 2.展示部分同学的高质量预习提纲(书写认真、完成全面) 。 (二)展示填写预习检查统计表比较认真的小组长: 三、成果展示,精讲点拨。 (一)日积月累。 1.朗读: (1)指名学生读自己最喜欢读的段落。师生正音。 (2)重点朗读:乌塔语言描写 2.识记生字 (1)出示本课生字:交流自己用有趣的方法记住了哪个字? (2)引导趣味识记: (字理识字) :腊和蜡用组词的方法进行形近字区分 3.词语积累 (1)展示某些同学分类积累的词语,齐读。 (2)展示老师分类积累的词语,齐读。强调:分类积累词语,有助于理解、 记忆和运用。 (二)理解运用 1.整体感知 (1)主要内容:展示某同学归纳的主要内容,并简要说明归纳方法。 (2)文章顺序:展示某同学总结的文章结构,并简要说明寻找的方法。 2.文本细读 (l)教师引导学生着重研讨“你对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有何看法和见解”? 要让学生畅所欲言,大胆质疑,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如有的同学会认为乌 塔还小,不应该一个人外出旅游,这样太危险;有的同学会认为只要做好充分 准备,乌塔可以一个人外出旅游,这对她今后的成长会有好处?? (2)谈一谈你对“光从电视和书本中认识世界总不完美”这句话的理解。 (3)你认为中国的孩子缺少乐趣吗? (4)结合课文内容谈一谈乌塔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a.自理能力强。如:说话间,它已经穿好了黑 T 恤和牛仔裤、白球鞋,从柜子 里取出一大瓶矿泉水装进背包。 b.生活经验丰富。如:她告诉我“罗马很热,街上小摊卖的冰激淋和水都很贵, 你要到超级市场去卖。” c.热情、活泼。如:她一见我,立即坐起来打招呼,问我玩得怎样,又问我从 哪里来??她一听,高兴得大叫??马上拿糖给我吃 d.生存能力强。如:乌塔说她在家里就设计好了旅行路线和日程。每到一地就 先查警察局的电话号码,以便遇到危险和困难时请求帮助??每个周末去帮餐 馆或超级市场分发广告单,假期还到别人家里陪儿童玩。 e.有责任感。如:然后给家里拨个电话或寄张明信片。??给家里的每一个人 买礼物。 f.做事有条理,有计划。如:她拿出一摞书给我看,全是欧洲各国的旅游指南, 每个国家都是厚厚的一册,介绍得十分详细??为这次旅行他准备了整整 3 年, 读了很多有关这些国家的书籍。?? (5)从乌塔的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发,受到了什么启示?可以选择你感兴趣 的话题来谈。 a.我们应该向乌塔学习她的独立精神,但并不是要我们每一个同学去像乌塔一 样独自一人外出旅游,而是要我们从日常生活、学习各方面克服依赖思想,逐 步提高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 b.一人外出,要有家长同意和充分准备。 c.要像乌塔一样有主见而不盲动,胆大心细,会待人接物。一个人的自立精神、 生活经验、生活能力,只有通过时间才能锻炼出来。 3.解答质疑:课文还有哪些难懂的地方?学生提出,师生讨论交流。 四、迁移运用 学完课文,你一定有许多话要说,可以对你的父母或爷爷、奶奶或姥爷姥姥说, 请你以“由乌塔想到的”为话题写一段话 。 五、拓展延伸 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听听他们的意见。 六、限时检测。 (限时闭卷) 四 年级上册第 27 课《乌塔》限时检测题 学校: 一、 选择正确的读音 漱(sù shù) 惬(qiè xiá) 逻(luó lóu) 辑(jī jì) 码(mǎ má) 驳(bó bò) 二、选字填空 暑 署 班级: 姓名: 1、我在罗马下了车,冒着( )气赶到了青年旅馆。 2、不要忘了在信的末尾( )上姓名呦! 那 哪 3、她一见我,立刻坐起来打招呼,问我从( )里来。 4、她才( )么小,就独自一人游欧洲。 三、根据意思写词语 1、说出自己的理由,来否定别人跟自己不同的看法。( ) 2、事物客观的规律性。( ) 3、很满意、很舒服。( ) 4、不知怎样回答对方的问题。( ) 四、小练笔:由乌塔想到的板书设计: 27、*乌塔 设计好旅行路线、日程 查警察局电话号码 独自一人游欧洲 给家里打电话(寄明信片) 为旅行准备三年 教学课件: 第 28 课《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 》教学目标: (主要依据单元目标和课后题设计) 一、日积月累 (一)重点字词。 1.应会读字:昧、寞、睦、析、患、匪、逾 2.易读错字:t(meì)患 ( huàn) (教学重点) 3 多音字: 得(d?得奖) (de 扫得干净) 处(chǔ 处理 )(chù 到处) 3.需要重点积累的词语(分类积累词语) : 红眼病:在课文里指看到国强取得好成绩非常羡慕而忌妒。 碰钉子:比喻遭到拒绝或受到斥责。 摔跟头:比喻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 二、理解运用: (一)共性目标: 1.学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1)课文主要内容 课文是由两封信组成,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 点,我们不能只看到别人的优点而忽视了自己的优点 (2)概括方法:段意联接法 2.学习书信的格式 3. 学习体会重点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 (1)重点词句: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也作“尺短寸长” 。尺比寸长,但和更长的东西相比就显得短;寸比尺短,但和 更短的东西相比就显得长。 比喻各有长处, 也各有短处, 彼此都有可取之处。 《楚 辞?卜居》云: “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数有所不 逮,神有所不通。 ” (2)体会方法:联系上下文 (二)本课重点问题: 1.课后思考题: 想想信中主要讲什么问题?自己对这些问题有什么看法和体 会?还要注意书信的格式、学习书信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2.学生质疑提出的问题: 三、情感体验: (1)具体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导向。真确看待自己和他人。 (2)体验方法:朗读 教学重难点: (可以结合课文从教学目标中选择标注。如:②易写错字:诞 蒙 (教学难点) ) 教学准备: 一、教师: (一)设计预习提纲(或学案) 四 年级下册第 28 课《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预习提纲 学校: 一、日积月累 (一)朗读课文,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自我评价: (二)生字: 1 易读错的字(写出并注上拼音) : 2.典型多音字(写出一两个,注音、组词) : (二)词语 1.运用查字典、结合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本课生词: 红眼病、碰钉 子、摔跟头,把你的理解写在词语的旁边。 家长评价: 小组评价: 班级: 姓名: 2.你觉得课文中哪些词语值得积累,请在课文中分类标记。 二、文本细读: 主要内容: 2.默读课文,你会想到什么呢? 3.课文中有些句子意思深刻,标画出来。在旁边写写你的理解。 4.你觉得哪些词语或句段写得好?在文中用波浪线标出来,并想一想好在 哪里。 5.课文有哪些难懂的地方?在文中做好标记。 三、拓展延伸: 给你的爸爸妈妈写封信。 预习提纲(或学案)设计要严格体现如何解决教学目标的。 (二)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三)课前检查预习,收集、分析预习信息,进行二次备课。 2.学生: (一)根据预习提纲认真预习。 教学时间:1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要能看出对教学目标的全面落实。 ) 一、课堂导入。 二、预习评价。 (一)展示预习完成全面、书写认真的同学: 1.出示学生名字,榜上有名的每位同学大声喊出自己的名字。 2.展示部分同学的高质量预习提纲(书写认真、完成全面) 。 (二)展示填写预习检查统计表比较认真的小组长: 三、成果展示,精讲点拨。 (一)日积月累。 1.朗读: (1)指名学生读自己最喜欢读的段落。师生正音。 (2)重点朗读: (含易读错字较多的句段,含有本课应会认字、会写字的 句段) 2.应会读字:昧、寞、睦、析、患、匪、逾 3.易读错字:t(meì)患 ( huàn) (教学重点) 4 多音字: 得(d?得奖) (de 扫得干净) 处(chǔ 处理 )(chù 到处) 5.需要重点积累的词语(分类积累词语) : 红眼病:在课文里指看到国强取得好成绩非常羡慕而忌妒。 碰钉子:比喻遭到拒绝或受到斥责。 摔跟头:比喻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 三、成果展示、精讲点拨。 2、 说说这两封信的有什么不同之处。 3、读第一封信,说说张国强同学碰到了什么烦恼的事?他认为引发这个问题的 原因是什么? 3、 读第二封信,说说柯岩的回信中哪几段话对国强帮助最大。 4、 指名朗读 6、7 两段话,说说柯岩是怎样帮国强找到朋友与他疏远的原因 的。划出能帮助国强解决烦恼的句子。 5、 读句子,谈感受。 “班主任曾找我谈过话,给我讲过‘人上有人,天外有天’的故事,也说过‘尺 有所短,寸有所长’的话。 ” “我学着发现人家的长处,一点一滴地改正自己的不足,我拥有了越来越多的 好朋友,彼此知心交心,患难与共。 ” “一个人如果总是用自己的长处去比别人的短处,那么他不但会停止前进,还 会形单影只,十分寂寞;如果他能不断找出自己的短处,不断发现与学习别人 的长处,他就会飞快地进步,越来越奋发乐观。 ” 6、 讨论:当自己取得些荣誉,朋友和你疏远时,该如何处理? 7、 将柯岩的回信中对你有帮助的句子背下来,或写下来做为勉励自己的话。 三、联系实际,明白道理 1、 读了这两封信,从国强的事与柯岩小时候的经历中,你又有什么收获? 2、 出示句子: 《楚辞.卜居》云: “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数有所 不逮,神有所不通。 ” 齐读,谈谈自己的理解。 3、 你还从哪些故事或自己的生活经历中感受到“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吗? 四、了解信的格式,学习写回信。 1、 读课后的泡泡,说说有什么发现。 2、 自己去读信,再去寻找写信在格式上还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做上记号。 3、 全班交流,并归纳出信的一般格式。说说回信在写法上要注意什么? 4、 拓展阅读马老师: 您好!我是一名中学生,有个难题想请教您。 我有个好朋友,我们亲如姐妹。可是,最近我们因为一点小事分手了。我知道 这回闹别扭是我的错,也知道应该向她道歉。可是,我就是没有勇气面对她。 不跟她道歉和好,我们都感到很别扭,特别是我,心里总是很难受,有愧于人 的感觉真不是滋味。几次想对她开口,又欲言又止,怕说得不是时候不是地方, 怕??您说我该怎么办? 敬祝 身体健康 李萍 9 月 10 日 5、尝试着给李萍写回信 五、限时检测。 (限时闭卷) 板书设计: 限时检测题:要能较全面地检测教学目标的落实情况。 四 年级下册第 28 课《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限时检测题 学校: 一、 组词 昧( 味( )寞( )莫( )逾( )遇( ) ) 班级: 姓名:二、 多音字 得 处三、说说书信的格式教学课件: 教学用微视频(选备) :语文园地七教学目标: 1.读、写并积累本单元与战争相关的词句。 2.培养学生的关注新闻的意识。 3.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交际能力。 4.通过看图说话,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感悟力,激发他们痛恨战争,同情战争中的无辜 者的情感,理解人们对和平的呼唤。 5.突出本组训练重点,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体会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 培养学生的关注新闻的意识,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2. 了解比喻句的特点,体会句子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收集与战争相关的资料。 教学时间:6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我的发现 1.学生自由读这些句子。 2.四人小组讨论交流:你发现了什么? 3.全班交流:你发现了什么?这两组句子中带点的部分表达了怎样不同的情感?从课内外阅读材料中找一找类似的句子,谈一谈自己的理解。小结: 同学们,通过刚才对这些词句的学习,我们不仅理解了这些句子,而且还用你那充 满智慧的眼睛去发现,用聪明的大脑去思考,可谓一举多得!语文王国里精彩无限,只要你有 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你会感受到魅力无处不在,希望你在以后的学习中有更出色的表现。 二、日积月累 1.自由读“日积月累”中的成语。注意:读准字音。 2.指名读成语,集体正音。 3.再读成语,边读边思考这些词语的意思,并在小组里讲讲这个成语的故事。 4.学生上台讲成语故事。 5.总结:流传千古的成语中,能看到中国的历史和文化,让我们多积累些成语,把这里 的成语背下来。 三、宽带网 1.自读:看图,读文,说说从中了解的知识。 2.小组交流:介绍自己了解的英雄人物的事迹。 3.拓展知识:可通过课外阅读、看电影电视等活动,了解更多的有关战争给人类造灾难 的事实和英雄人物事迹。 四、学习“口语交际” 1.提问导入 (1)同学们,我们生活在现代社会里,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新闻的存在。你们平时都是 用什么方式来了解新闻的?听广播、看电视、读报纸、上网,这些方便、快捷的途径,让我们随时都 能了解到国内和国外的新闻,让地球变得越来越小。 作为“地球村”的村民,我们应该关注国内外发生的事情。那就让我们召开一次新闻发布会吧! 2.前期准备 (1)要完成一次成功的新闻发布会,你们认为应该做哪些准备工作? 要选一个灵活、机智、知识丰富、口才突出的新闻发布会主持人。 发布的新闻要有意义。 发布的新闻稿要结构完整,简洁明了,能够吸引人。 作为发布人要对自己所发布的东西有比较全面的了解,能够回答别人提出的问题。 新闻发布人要大方自然,声音洪亮,吐字清晰,富有感染力。 3.小结: 刚才我们一起总结的这几点对于开好一个新闻发布会很重要,待会儿我们的小小新闻发 布会就以上述这五点来作为评比标准,看看在今天的新闻发布会中,哪些同学表现最突出, 我们就可以评他为“最佳新闻发布人” ,同时我们还要评出今天的“头条新闻” “热点新闻” “最佳新闻”等。我知道大家都收集了很多的资料,但光会收集资料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 还要会整理资料。现在,我们就请同学们根据以下几大块来自由组合,共同整理一下手头的 资料,争取在今天的发布会上有好的表现。 4.学生根据“时事” “经济” “文化” “教育” “体育” “日常生活” “其他”这几大版块自 由组合,交流、讨论、整理。教师巡视指导。 5.召开小小新闻发布会 (1)新闻发布会主持人宣布相关要求。 (2)每个版块的三个代表分别发言。每人发言后有一分钟的提问时间。 (3)评价新闻发言人的发言,教师参与交流、指导。 (4)总结刚才新闻发言人的优缺点,再次准备。 (5)新闻发言人发言。 (6)选出“最佳新闻发言人” “最佳新闻” “头条新闻” “热点新闻”等。 (7)主持人宣布新闻发布会结束。 6.师生总结 (1)通过今天的小小新闻发布会,你有一些什么样的收获? (2)同学们,作为新世纪的建设者,我们从小就要学会关心国内外大事,同时,我们还 要通过各种渠道锻炼自己的口才,增加自己的胆识。像这样的小小新闻发布会我们以后还会 经常进行,希望更多的人能通过这种活动锻炼自己,提高自己。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五、习作 1.明确习作要求,自主选择习作内容。 (1) (出示书中的那张照片)启发谈话: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是深重的,这张照片是 1937 年 8 月 28 日,日本侵略者轰炸上海火车南站时,被记者拍下来的真实情景。看了刚才 的录像和这张照片,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2)下面,我们就围绕这张照片,展开合理的想象,把看到的和想到的写下来。 2.指导观察和表达 (1)整体感知图中的景和人。说一说:图上讲的是什么? (2)突出图中重点“孤独的孩子” ,引导学生去想象:这个小孩为什么哭?他的父母在哪 里?当时可能发生了什么事?这个孩子今后将会怎样? (3)完整表达,教师鼓励学生调动已学的知识或课外资料帮助表达,力求说清楚、说完 整,说具体。 (4)在说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把看到的和想到的写下来。 3.根据习作提示,自主选择习作内容。 师巡视个别指导。 4.修改习作 (1)自读习作,初步修改 ①请学生大声朗读自己的习作,发现问题,进行修改。 ②读别人习作,帮助同学修改。 5.指名读习作,大家共同修改 (1)选择不同内容习作,指名读,师生评议。 评议要点: ①改通顺,指出错别字及其病句、标点错误等。 ②划出你认为的好词好句或者精彩语段。 ③提建议,提出哪些内容需要具体或补充,哪些可简单或删除。 (2)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六、习作眷写 1.提出本次习作要求 2.学生自改草稿 语句是否通顺,条理。 内容叙述是否合理,完整。 是否有错别字。 3.自己调整所写的内容。 4.学生抄写作文 教师巡视指导。 第四课时 教学过程七、习作讲评 1.回顾本次作文要求: 本次习作的要求是围绕这张照片,展开合理的想象,把看到的和想到的写下来。要内容 具体,语句通顺。 2.总体评价 本次习作大多数学生都能围绕“观察的景物”展开描写,内容较具体,叙述生动清晰, 重点突出,用词准确,但也有个别学生语句欠通顺,条理,用词欠恰当。 3.优秀习作欣赏 (1)指几名学生读自己的习作。 (2)集体评价。 ①哪些地方你认为写得好?为什么? ②你有何收获,感受。 4.修改作文 (1)小组内互读,提出修改建议。 (2)自己进一步修改。 例文: 一张旧照片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一张旧照片。它印证着 1937 年 8 月 28 日,日本侵略者轰 炸上海火车站时的真实情景。 照片上,只见一片本来繁华的景象在一阵狂轰滥炸中化作废墟。只留下断裂的天桥,扭 曲的铁路,残破的房屋,满地的砖瓦碎片??还有一个孤独的小男孩。这个仅有两三岁大的 小男孩儿为什么独自坐在废墟里号啕大哭呢?他的爸爸妈妈呢?一个个问题在我的脑海里浮 现。也许,爸爸妈妈正要带他乘火车外出逃难,正要去寻找一个安全地带。没想到,还没登 上火车,日本侵略者的战机就已经狰狞着投下了罪恶的炸弹。幼小的他从此失去了爸爸妈妈, 只能坐在地上无助地,撕心裂肺地痛哭?? 我想,在那个年代,日本侵略者对我们中国的践踏远远不止一个火车站。一定还有很多 可怜的孩子,他们在日本鬼子无情的炮火中失去了亲人,又得不到帮助。那些孩子很可能还 没长大就死了,因为没人给他饭吃。还有的孩子也许能活下来,但是如果没人管他,他们很 可能会变成小偷。因为没人给他钱,让他生存,更没人告诉他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想到这些, 我真恨日本侵略者。 他们毁了多少个幸福的家?他们让多少孩子没有了父母, 没有了关爱,只能在街头流浪?我看着这幅照片,想着想着,觉得我们的生活比那些孩子幸 福多了。我很同情那些经历战火、硝烟的孩子,我想这世界上要是没有战争,那该多好啊? 那些孩子就可以像我们一样过上幸福的日子了。第七单元检测课题第七单元课型测试教师 教学目标1.了解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掌握情况,让学生检查自己对本 单元的知识的掌握, 找到不足及时弥补, 掌握好本单元知识。 2.培养学生的良好的测试习惯,认真答题独立完成。教学时间4 课时(总 课时)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教师明确考查规则: 1.书写认真规范,不要乱涂乱画。 2.根据自己的理解独立完成,不能看别人的答案。 3.看清题目要求,不能胡编乱造。 4.在规定的地方写上姓名。 5.按时交卷。 三、下发试卷准备考查。 四、下课铃响后,交上试卷方可下课。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同步练习_四年级语文_语文_小学教育_教育专区。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同步练习一、看拼音,写汉字。【4 号必做】 bó fù mó ...第二十五课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_语文_小学教育_教育专区。第二十二课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1 1999 年 9 月 22 日 ,早晨 7 时 30 分 ,阳光洒满了美丽的...25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_四年级语文_语文_小学教育_教育专区。25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1.认识 8 个生字,会写 12 个生字。正确读写“帝国主义、伯父、...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练习题答案 -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姓名 一、 看拼音写词语。(想一想,哪儿该用隔音符号,并加上) dìguózhǔyì 帝国主义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试讲稿 - 25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一、名言导入:这节课老师和同学们分享一句名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引出课题)同学 们知道这句话是谁说...新课标人教版小学语四年级上册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_五年级语文_语文_小学教育_教育专区。精品资料新课标人教版小学语四年级上册 25、 《为中华之崛起...课文25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人教课标教材教案《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一石新路小学 践中运用。 2、通过反复朗读,找出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拼音课文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wéizhōnghuázhījuéqǐérdúshū)_语文_小学教育_教育专区。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拼音课文 人教版四年级语...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教学内容本文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七组的 25 课 二、教学目标 1、认识 8 个生字,会写 12 个生字。正确读写“帝国主义、伯父...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说课稿_四年级语文_语文_小学教育_教育专区。适用于人教版 四年级上册 公开课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说课稿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www.tceic.com
copyright &copyright 。文档资料库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客服。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