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火热的吸火式发动机动画图不知道名字,你们应该会看过,有一个高高瘦瘦很大只的神?外星人?盘腿坐在云上

找一个部动漫的名字,只看了一点,有一只白色的像兔子的大怪兽,画面很阴暗,那只兔子会吃人,一个人的体_百度知道
找一个部动漫的名字,只看了一点,有一只白色的像兔子的大怪兽,画面很阴暗,那只兔子会吃人,一个人的体
找一个部动漫的名字,只看了一点,有一只白色的像兔子的大怪兽,画面很阴暗,那只兔子会吃人,一个人的体型跟兔子的一根指头一样长。
答题抽奖
首次认真答题后
即可获得3次抽奖机会,100%中奖。
采纳率:47%
提问宝宝知道起名大全,运势运程指导立即下载一个类似于兔子怪物在吃人的动漫是什么名字啊???起名大师免费帮你,下载宝宝知道立即下载我来解答推荐回答动漫 blood-c那个片段是动漫最后一集更衣小夜是私立三荆学园的高中二年级学生,虽然平常和同学们一起过着普通的学园生活。但是另一方面,她还要接受“父亲”的命令完成某项“任务”。那就是狩猎被称为“古物”,拥有远超过人类力量,并且以人类为食的东西。小夜作为唯一可以打倒“古物”的人,为了守护他人、为了自己最喜欢的父亲,使用浮岛神社传承下来的御神刀独自战斗着。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blood-c》
《blood-c》
blood-c最后一集
其他4条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100部经典怀旧动画片,绝对有你看过的!_百度文库
您的浏览器Javascript被禁用,需开启后体验完整功能,
享专业文档下载特权
&赠共享文档下载特权
&10W篇文档免费专享
&每天抽奖多种福利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100部经典怀旧动画片,绝对有你看过的!
阅读已结束,下载本文需要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同时保存到云知识,更方便管理
加入VIP
还剩1页未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山海经中的神其实都是外星人
我的图书馆
山海经中的神其实都是外星人
世之览《山海经》者,皆以其闳诞迂夸,多奇怪俶傥之言,莫不疑焉。……,物不自异,待我而后异。异果在我,非物异也。故胡人见布而疑窦,越人见扇而骇毛。盖信其习见而奇所希闻,此人情之常蔽也。  ——郭璞《注山海经序》    在上一章,我们以水系作为参照体系来确定山系方位,并运用当代的智力工具——板快构造学说和技术工具——地形图加电子遥感卫星图片来解释其中的某些疑惑,梳理清楚了《山海经》中的基础内容——《五藏山经》,并指出其实质上相当于今天的《国土资源报告书•山地自然资源报告》。  有了这一思路,我们再来整体审视《山海经》,就会发现,它其实就是一部由不同专家执笔的完整的《国土资源报告书》。  《海外诸经》的内容主要是对国家和人物的介绍,地域的范围基本上在“五藏山经”之内。可以说,这是《山地人文资源报告》。  《海内诸经》的内容是根据“水”的顺序来安排的,主要是对物产和神明(神明主要是管理物产的)的介绍,因此可以说是《水路自然资源报告》。尤其是《海内东经》结尾,则集中地对《五藏山经》地域范围内的各条河流进行了集中的汇编。  《大荒诸经》及《海内经》的内容也是根据“水”来安排的,主要是“水路”的国家和人物的介绍,可以说是《水路人文资源报告》。其中《大荒诸经》是以海洋为背景的,介绍了包括《五藏山经》地域之内的世界整体人文情况,《海内经》则比较详细地单单介绍《五藏山经》地域之内的人文情况,它们之间的内容既有重叠又有冲突,应该是出自不同之手。  但正是这些所谓的“资源”,尤其是其中的神或动物或人,要么三头,要么六臂,要么人面蛇身,要么牛头虎身,其怪诞程度,几乎没有一个是人们的经验所能接受的,《山海经》真正沦落为启发儿童想象力的图书,其原因并不是因为它所记述的山系方位无法考证,而正是因为这些怪诞的“资源”。  这就造成了一个巨大的反差——它对地理的描述是如此的精准,但对资源的描述却又显得无比荒唐?然而,对这些怪诞资源的描述用词和描述地理的用词一样严谨,其语言叙述表现出来的逻辑也一样清晰,其语言的叙事色彩也一样的冷静,几乎不带一点情绪或情感偏向,更没有所谓的春秋笔法,就是老老实实地对描写对象用语言临摹下来,甚至连形容词都没有,大部分是与我们日常习见的经验所能接受的物件进行比较。也就是说,那些形象怪诞的资源在作者的眼中,和精准的地理方位是一样存在着的客体,而且,它就是描写对象的本来模样。那么这些资源,到底是些什么东西?难道世界上,果真会有这样的东西存在?  众所周知,《山海经》原来并不是一部独立的书,而是对《山海图》的文字解释,在解释的时候,可能是图像模糊不清,也可能是位置无法确定,等等,产生了对图像的不同理解,人们还有所争执,因此经常会出现“一曰”、“或曰”的字样。无论是其中的山系或水系,还是其中的神、怪物、怪人,都是《山海图》里的画像,《山海经》的各个作者们,只不过是看图说话而已,他们只是忠实地将在《山海图》上看到的东西一五一十地用文字记录下来,所以,这些怪诞的东西,原来都存在于《山海图》上。  在《山海经》中,很多神都是“蛇身”,或者耳朵长“蛇”,或者手里拿着“蛇”,甚至头上披着“蛇”,这种情况,并非是中国特有的现象,古希腊和埃及等的神话中,也有不少神长着这样的模样。  以前,我们总将先民产生神鬼意识的原因归之于他们对未知的自然所产生的恐惧,于是将这些抽象的恐惧加诸于可感觉的具体物体之上,这恰恰将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规律颠倒了过来。我们知道,人们要产生一个抽象的概念,必然要从以往经验所获得的信息中归纳总结,然后才能推演出普遍的规律——概念,接着才可以由概念演绎出各种具体的意象来;而决不可能是无中生有地先具有了这个概念,然后才将之敷衍于各种具体的事物之上。  在甲骨文和金文中,“神”字和“电”字原是同一个字,为象形字,郭沫若认为“象一线联结二物之形”,今天的古文字学家大部分认为是象闪电激荡屈伸之形:  甲骨文: 一期、 三期  金文: 商代、 西周中期、 春秋  随着对环境认识的深入,人类所掌握的知识变得越来越复杂,概念也越来越脱离开实体逐渐获得独立地位,原来混沌一体的概念就有了剥离的必要。因为闪电与下雨有关,所以后来,在“电”字上加了一个“雨”字组合成会意字—— “電”字,将“神”和“电”这两种意思分开表达。  “电”字: 西周中期金文  再后来,有了“申”字,这个字型是汉代的后起字,“ ,神也。七月阴气成体,自申束。从 自持,吏以餔时听事,申旦政也。”(《说文解字》)。我们今天的“神”字是从篆体的“申”字加形旁“示”字而来,变成了形声字,“示”是会意字,是天上的天象对人类的指示或暗示。文字字型的变化,反映了汉代以后人们神明观念的变化,不再以本初的有形的意象作为崇拜,而是代之以董仲舒天人感应的玄学谶讳观念。然而,也正因为此,我们逐步失去了对先民意识的把握,从而离神更远了。   “申”字: 篆体 隶体  从甲骨文和金文中,我们都可以看到,“神”或“电”字的外形和“蛇”都非常相象,在笔者所属的方言客家话中,也把“闪电”称做“火蛇子”,笔者记得,小时候从未有把“火蛇子”跟照明用的电灯联系起来的意识。依此类推,在先民的意识中,把“神”或“电”等同于“蛇”,也就没有什么难以理会的了。  可以肯定的是,《山海经》里所谓的“蛇”,实质并非是作为动物种类的“蛇”,而是拥有“蛇”的外形特征:比如修长、弯曲自如、外表光滑等。据此,除“电”之外,“电线”或“软管”之类也具有“蛇”的这一外形特征。  因此,笔者认为,神话中与“蛇”或“闪电”有关的“神”,与其说是人格化了的抽象概念,毋宁说是人格化了电气化机器,神话传说中一些威力巨大、全身是“蛇”的一些神,其实就是有着各种线路的机器。这样才符合大脑的认识规律。  由于《山海图》已经亡佚,我们只有通过《山海经》中简单的介绍来推测,这些怪物到底会是些什么。笔者在对其中的神、动物或“怪人”进行认真的剖析之后,惊讶而又欣喜地发现,它们当中的大部分,并不是什么难以想象的怪物,而正是现代化的机器!并且这些机器的先进程度,刚刚比我们要先进那么一点,但并非先进很多。  以下便是笔者所辨认出的内容:  “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沃生炎居,炎居生节竝,节竝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共工生术器,术器首方顚(注:头顶平也),是复土壤,以处江水。共工生后土,后土生噎鸣,噎鸣生岁十有二。”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日月山,天枢也。吴姬天门,日月所入,有神,人面无臂,两足反属于头。名曰嘘。颛顼生老童,老童生重及黎。帝令重献上天,令黎卬下地。下地是生噎,处于西极,以行日月星辰之行次。”  “柔利国在一目东,为人一手一足,反膝,曲足居上。一云留利之国,人足反折。”  “有牛黎之国。有人无骨,儋耳之子。”  笔者注:共工的后代长得很怪,比如术器是从事计算工作的,头居然是方的,头顶也是平的,长得就象现在的电脑,主要负责管理江水;噎鸣主要负责历法,它只有一张圆脸,没有手,脚却反长在头上,就象个浑天仪,可他还会鸣叫,可能还有报时的功能。“柔利国”、“牛黎国”都是指祝融“黎”的掌管的“国度”。  “共工之臣曰相柳氏,九首,以食于九山。相柳之所抵,厥为泽溪。禹杀相柳,其血腥,不可以树五谷种。禹厥之,三仞三沮,乃以为众帝之台。在昆仑之北,柔利之东。相柳者,九首人面,蛇身面青。不敢北射,畏共工之台。台在其东。台四方,隅有一蛇,虎色,首冲南方。”  “共工臣名曰相繇,九首蛇身,自环,食于九土。其所歍所尼,即为源泽,不辛乃苦,百兽莫能处。禹湮洪水,杀相繇,其血腥臭,不可生谷;其地多水,不可居也。禹湮之,三仞三沮,乃以为池,群帝因是以为台。在昆仑之北。”  “共工生后土。”  笔者注:相柳即相繇,“柳”与“繇”读音相近。则长臂多斗的挖土机,看起来象九头蛇,所以专门“吃”山或土,它所到达的地方,不是变成湖就是变成溪,工作的时候排出大量的废气,使动物不敢靠近它,“自环”即机身能够通过旋转来调整挖斗,所谓的“血”,就是类似汽油之类的液体燃料,当然不能让植物生长。至于“后土”就是“九土”,“后”与“九”读音字型都相近,是从工作性质上对挖土机的命名。  “有鸟焉,其状如夸父,四翼、一目、犬尾。”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有人珥两黄蛇,把两黄蛇,名曰夸父。后土生信,信生夸父。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于禺谷。将饮河而不足也,将走大泽,未至,死于此。”  笔者注:从有象夸父一样的鸟的外貌反推,夸父的外貌也与这个鸟差不多,则“四翼、一目、犬尾。”与今日的直升飞机相似,“珥两黄蛇”是舱门一侧的扶手,“把两黄蛇”是两个脚架,“与日逐走”是指以高空的太阳为背景飞行。  “钟山之神,名曰烛阴,视为昼,瞑为夜,吹为冬,呼为夏,不饮,不食,不息,息为风。身长千里。在无臀之东。其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钟山下。”  “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视乃明,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谒。是烛九阴,是烛龙。”  笔者注:“蛇身”,“身长千里”,类似于输油管道或电线;“吹为冬”,“呼为夏”,“息(气息之意)为风”,类似于空调或鼓风机;“直目正乘”,“视为昼,瞑为夜”,类似于瓦数很高的电灯。说的好象是一家风力发电站。有人认为,这是对极光现象的动物化描述,按,极光只是光,是笔直的光柱外形,即整个“身体”都散发出光芒,并且,极光只有在天空中才出现,所有这些,都与经书的描述不同,一,它不是全身都发光的光柱,而是“直目正乘”,只有眼睛才发出使黑夜变为光明的光亮;二,经书明确指出,它的“蛇身”居住在钟山的下面,千里之长的“身体”只有象“蛇”一样委蛇才能居住在一座山的下面,故而决不是在天空中发光的笔直的光柱——极光。  “有神人二八,连臂,为帝司夜于此野,在羽民东。其为人小颊赤肩。尽十六人。”  笔者注:“司夜”,则“负责晚上”,十六人的手臂都是连起来的,应该是十六台相互连接的机器,猜测是一组皮带相连的发电机。  “厌火国在其国南,兽身黑色。生火出其口中。”  笔者注:“厌火”即“焰火”,这是放烟花的礼炮,一颗焰火正在射出。  “三珠树在厌火北,生赤水上,其为树如柏,叶皆为珠。一曰其为树若彗。”  笔者注:有三个圆球形灯罩的路灯。   “一臂国在其北,一臂、一目、一鼻孔。有黄马虎文,一目而一手。奇肱之国在其北。其人一臂三目,有阴有阳,乘文马。”“深目国在其东,为人举一手一目,在共工台东。”“一目国在其东,一目中其面而居。一曰有手足。”  笔者注:为各种探照灯。   “比翼鸟在其东,其为鸟青、赤,两鸟比翼。”  笔者注:则两个机舱并列,中间有走廊相连的联体飞机。  “白民之国在龙鱼北,白身披发。有乘黄,其状如狐,其背上有角,乘之寿二千岁。”  笔者注:一种能接近光速的飞行器,根据相对论,相对普通人等于多了二千岁。  “讙头国在其南,其为人人面有翼,鸟喙,方捕鱼。”“长臂国在其东,捕鱼水中,两手各操一鱼。一曰在周饶东,捕鱼海中。”  笔者注:前者为一种带标枪的捕鱼机器。后者为有长拐臂的叉鱼机器。  “欧丝之野大踵东,一女子跪据树欧丝。”  笔者注:“欧”则“呕吐”之意,是纺织女工在防线。  长着九个头,每个头都以山或泥土为食物,呕吐出来的也是泥土,凡是它经过的地方,不是成为水湖就是溪流;身长千里,象蛇一样盘缠委蛇在山脚下,直直的眼睛,睁开就象白天一样,闭上又回到黑暗,不吃不喝不休息,呼吸的气流如同风一样厉害;有这样的野兽,黑乎乎的,嘴里边能吐出火焰来;还有这样的树,树叶都是一些圆滚滚的珠子,整棵树看起来就象一颗彗星;更有这样的神,只有一张脸盘,没有手,两条腿却长在头上,通过他,能知道日月星辰的运行秩序……  没有什么玄虚的变幻,它们就是如此的真实和实在。再奇特的想象,都必须以经验过的事物为基础,从经验中总结出概念,是一次质的飞跃,是智慧的升华,但它仍然没有脱离开旧有的经验世界;从概念再演绎出一种新的实物,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质的飞跃和智慧的升华,它比前一种行为要困难的多,也高级的多,因为,这是一种创造。  因此,就算《山海图》里面的“神”是一种艺术的创造,也必然有着一些与此类似的原型,如果根本没有出现过“千里蛇身”、“人面无臂”之类的实物原型,我们的祖先是根本不可能凭空想象出如此实在的图象来的,而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东西的启发,才有了呈现于人们后来的各类艺术中那些“千里目”、“顺风耳”、“三头六臂”、“呼风唤雨”、“变幻万千”的丰富形象。但是,从前面所罗列的这些实实在在的“神”来看,就《山海经》成书年代的科技水平,是根本不可能出现这些东西的,也就是说,《山海经》的描述,绝对是《山海图》的忠实反映,而不可能是作者的杜撰。  可是,《山海图》的作者又怎么能够“制造”出这样的图像来?这些图像的原型从何而来?很简单,它们和《五藏三经》所反映的年代一样,来自一百万至三千万年间的某一段时期,地球上当时的景象。  然而,按照科学家们的解释,当时还没有真正的人类,地球上还是一片蛮荒的景象呀?  别理他们,他们研究了这么多年,连地球上的大陆到底长得是什么个样子都不知道呢!  我们只是按照《山海经》提供给我们的思路来继续揭开《山海经》里暗藏着的迷团。  让我们回到《五藏山经》,在“积石之山”以西的“一千三百九十里”(山海经单位),“曰隗山。其上多玉而无石,神老童居之。其音常如钟声,其下多积蛇。又西三百五十里,曰天山,多金玉,有青雄黄,英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汤谷,有神鸟,其状如黄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混沌无面目,是识歌舞,实惟帝江也。”  我们已经知道这隗山与天山,就是位于新疆西北部的天山山脉主峰——天山,汤谷即天山天池,传说中,汤谷是太阳和月亮洗澡的地方,它真实的含义是什么?从我们在辨认神原身的引文中,“戏器”是“祝融”的老爹,而下面的引文中,“老童”也是“祝融”的“老爹”,因此“老童”就是“戏器”,则游戏的机器,那么,他和“是识歌舞”的帝江是什么关系?他们跑到“汤谷”旁边来居住,是想干什么呢?请看《山海经•大荒西经》的解释:  “西北海之外,赤水之西,……有芒山,有桂山,有榣山。其上有人,号曰太子长琴。颛顼生老童,老童生祝融,祝融生太子长琴。是处榣山,始作乐风。”(《山海经•大荒西经》)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日月山,天枢也。吴姬天门,日月所入,有神,人面无臂,两足反属于头。名曰嘘。颛顼生老童,老童生重及黎。帝令重献上天,令黎卬下地。下地是生噎,处于西极,以行日月星辰之行次。”(《山海经•大荒西经》)  以下是对前两条的补充:  郭璞注:古者人神杂扰无别,颛顼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重实上天,黎实下地。献卬义未详也。  毕沅注:献,读与宪同。史记云,颛顼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重实上天,黎实下地。索隐曰,案左传重为句芒木正,黎为祝融火正,盖重黎二人元是木火之官,兼司天地职。  原来,老童(即戏器)就是我们熟悉的火神祝融的老爹,显而易见的是,“是识歌舞”的“帝江”就是“始作乐风”的“太子长琴”,则祝融的儿子亦即老童的孙子,是音乐的创始人。老童的老爹叫颛顼,就是共工与之争帝,怒触不周山的那个。按司马迁的说法,颛顼是黄帝的孙子,又号高阳。诗人屈原在他著名的《离骚》中宣称他有高贵的血统,是帝高阳的后代,看来,老童或许也是屈原的祖宗,但从有关记载来看,这个颛顼同时拥有很多的老婆,并生了很多的子女,所以也不敢完全肯定,可以指出的是,老童的子孙主要从事观测天象和歌舞音乐方面的工作,也就是后来的“巫”所从事的工作,而屈原的身份,正是楚王的巫师,用一句鲁迅的常用句式来说,屈原乃老童的子孙,似乎又确实是真的了。  老童共有两个儿子,一个是负责句芒木正的“重”,一个是负责祝融火正的“黎”,“祝融”和“句芒”一样,并不是人名,而是指职务。有人说这是他们的“号”,也就是李白自号清莲居士,苏轼自号东坡居士的那个“号”,从上下文来看,是完全不对的,我们古老的神祗还没有那么时髦。前者即观察木星的轨道,后者即观察火星的轨道,这里的“正”,含有“纠正、使之正确”的意思,也就是说,不单要观察木星和火星的轨道,还必须随时纠正它们的轨道,这又印证了我们在第四章《不可思议的大陆地壳》里说的,“躺着”的天王星依靠着它强大的磁力稳定着太阳系各行星的运行轨道,这里受着理智生命的控制。“重”负责的木星,我们在上一章探讨过,正是与我们人类息息相关的最后一代神系——宙斯神系的发源地,当然也就是“司天以属神”即为神服务了。“黎”负责的火星,因为离地球最近,当然和地球生物的命运息息相关了,所以,他是“司地以属民”即为老百姓服务了,中国人常说自己是黎民百姓黎民百姓,却不知道这个说法是从哪里来的,现在应该明白了。可是这个“令黎卬下地”的“卬”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从前后文来看,这绝不是“生”的意思,而应该是“扶助、支持”的意思,从而也可以推出,“令重献上天”的“献”,就是“服务”的意思,“卬”和“献”是一种意思的不同色彩表达。  “黎”到了“下地”即地球后,生下了“噎”(又叫“嘘”),在日月山上负责“日月星辰的行次”,注意,这里就没有了“纠正”的意思,而只是观测就是了,从“噎”的称呼和“人面无臂,两足反属于头”的外表和“以行日月星辰之行次”的工作性质来看,它不是一个生物,而是一个经常发出响声的浑天仪,也就是说,“黎”在这里建立了“天文台”。史料记载,汉代的张衡制造了一台浑天仪和地动仪,浑天仪已无法了解,其中地动仪可以测量到千里之外的地震,先进程度,几乎可以和现在的地震监测仪相比,在此之前,一直没有人能超越。超越时代的思想还可以理解,可是凭空而来超越时代的仪器,却实在是匪夷所思,在张衡时代,根本不知道地震的力学原理和动力机制,更无相关数据,张衡从哪里来的智慧,能对症下药地制造出如此敏感的地动仪?突然制造出一个超越时代近两千年的东西,答案只能有一个,张衡得到了一份浑天仪和地动仪的设计图纸,然后按部就班地用当时所能找到的材料将它复制了出来。而这份设计图纸,很可能就来自于“黎”的天文台。  还有一个记载则更进一步地表明,“黎”不单建立了一个现代化的“天文台”,更创立了一个机械化的世界:  “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沃生炎居,炎居生节竝,节竝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共工生术器,术器首方顚(注:头顶平也),是复土壤,以处江水。共工生后土,后土生噎鸣,噎鸣生岁十有二。”(《山海经•海内经》)  “祝融降处于江水”,注意,这里为什么要用“降”字而不直接说“处于江水”?这种用法,还出现在下列句子中:“少昊生倍伐,降处缗渊。有水四方,名曰俊坛。”“黄帝妻雷祖生昌意,昌意降处若水,生韩流。”“降”是象形字,左边是山的形状,右边是两个脚,意思是从高山上走下来,后来引申为从高处往低处运动。从上述句子来看,这里的“降”是“降落”的意思,也就是说,在《山海图》的画面里,祝融降落并处于长江的水面上,倍伐降落并处于缗渊的水面上,昌意降落并处于若水的水面上。这也说明,他们都是一些降落在地球上的天外来客。  回到正题,祝融北正“黎”先生来到地球上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生共工”,而“共工”的子孙都是一些一些方头土脑的机器,比如挖土机“后土”(即相柳氏),电子计算机“术器”,浑天仪“噎鸣”(即信),直升飞机“夸父”。就是说,共工实际上就是一个工厂或工厂的车床,所有的机器都从这里生产出来,所以“共工”就成了所有机器的祖宗或君王。而建立这所工厂或这台“万能车床”的,就是咱们的“黎”先生,所以,他又成了“共工”的父亲。  由此可以推理,《山海图》其实就是以“黎”先生为代表的外星高级智慧生命所测绘的,测绘的年代,在一百万年至于三千万年之间。我们前面已经指出,从《山海经》的内容推断,它的目的并不是画一幅当时的世界地形图,而是反映分布在当时的地球上的各项资源。因此,《山海图》也就不仅仅是一幅当时的世界地形图,而是一幅地球资源配置图。从《山海经》的描绘来看,他们并不单单用文字来注释,更多的是用标志性的图案来反映,就象我们今天的某些地图一样,比如四川卧龙山产有熊猫,就标上一个熊猫的图案;酒泉是卫星发射基地,就标一个火箭的图案;宝山有个钢铁厂,就标上一个炼钢炉的图案;南海是深海渔场,就标上一个捕鱼机的图案;广州有个飞机场,就标上一个飞机的图案;等等等等,不一而足。《山海图》里所描绘的奇形怪状的“神”,原来是这些高级智慧生命所创造的机器。  正是因为其内容反映的时代却与成书的时代存在着一个一百万甚至三千万年的巨大的时间落差,不知从何种渠道获得《山海图》的古代中国人,除了自然界的动植物之外,根本无法理解那些人文标志图案,只能凭借自己的经验知识来解说,并以自己经验世界中的事物来进行类比,如:  “其神状皆彘身人首。”  “是多怪神,状如人而载蛇。”  “其神状皆鸟身而龙首。”  “南海有神,人面,珥两青蛇,践两赤蛇。”  “西海淆中,有神,人面鸟身,珥两青蛇,践两赤蛇。”  “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处之。”  “北海之渚中,有神,人面鸟身,珥两青蛇,践两赤蛇,名曰禺强。”  “有神,九首人面鸟身,名曰九凤。又有神衔蛇衔操蛇,其状虎首人身,四蹄长肘,名曰强良。”  需要指出的一点是,当涉及到“神”的外貌描写时,这里的大部分动物的名词,都不应该作名词解,而应该作形容词解,则“象某某一样的”,如“鸟身而龙首”的意思就是“象鸟一样的身子,象龙一样的头”,“珥两青蛇,践两赤蛇”的意思就是“耳朵上穿着两条青色的象蛇一样的东西,脚下踩着两条红色的象蛇一样的东西”。这种用法在古汉语里边,是经常性的。只是由于古汉语的模糊性,后人便将之作为名词解了,于是将《山海经》更抹上了一层神秘色彩,从而被看作荒诞小说。  我们现在已经知道,《山海经》实在是最为严肃的照片式记录。《山海经》中正常形态的动植物,由于有化石的标本,基本上都已经被古生物学家辨认出来了,这也可进一步证实其严肃写实性;而所有不符合生命常态存在形式的动植物或神,其实都属于人文标志的图案,有的部分,我们大约可以猜出它所代表的东西及其功用,但很多东西,基本上都不知道它们的功用了。  那么,《山海经》的作者,究竟是什么时代的人物?  清代乾嘉学者毕沅根据考证认为:  “五藏山经三十四篇实是禹书。禹与伯益主名山川,定其秩祀,量其道里,类别草木鸟兽。今其事见于《夏书•禹贡》、《尔雅•释地》。……《列子》引‘夏革云’、吕不韦引‘《伊尹书》云’,多出此经,二书皆先秦人著,夏革、伊尹又皆商人,是故知此三十四篇为禹书无疑也。”(毕沅《山海经新校正序》  关于《山海经》的其余部分,毕沅认为是后来的人对“五藏山经”的解释:  “《海外经》四篇、《海内经》四篇,周秦所述也。禹铸鼎象物,使民知神奸。按其问有国名,有山川,有神灵奇怪之所际,是鼎所图也。鼎亡于秦,故其先时,人犹能说其图,以著于册。”“刘秀又释而增其文,是《大荒经》以下五篇也,《大荒经》四篇释《海外经》,《海内经》一篇释《海内经》。当是汉时所传,亦有《山海经图》,颇与古异,秀又依之为说,即郭璞、张骏见而作赞者也。”(毕沅《山海经新校正序》)  这里的说法是,《五藏山经》是传说中大禹时代的作品,学家认为,大禹时代大约在4000年前,是商王朝上一个朝代——夏朝的开国君主启的父亲。  但笔者认为,《五藏山经》的成书年代,最早不会超过商鞅变法之前,最有可能的成书年代为汉武帝时期,理由如下:  第一,《五藏山经》的语言成熟程度表明,它不可能是春秋以前的作品。《山经》的句式相当灵活,长句和短句之间的转换非常频繁自如,而春秋末期的《老子》、《论语》,仍有明显的诗歌文体的骈体痕迹,讲究上下句子的对称,如“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谷。”(《老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再往前的作品,其句式则大多为二字句或四字句,长短句之间的转换几乎都是成对地进行的。  第二,在《南山经》中,屡次出现“县”、“郡县”的字样,如:  “南次二经之首,曰柜山,……,有兽焉,……,其名曰狸力,见则其县多土功。有鸟焉,……,其名曰鴸鸟,其名自号也,见则其县多放士。东南四百五十里,曰长右之山,……,有兽焉,……,其名长右,其音如吟,见则郡县大水。又东三百四十里,曰尧光之山,……,有兽焉……,其名曰猾囗,其音如斫木,见则县有大繇。”  按:“郡县制”是战国时秦国商鞅变法的产物,变法前为“分封制”,地方行政单位只有为王所“封”的“邦”,“邦”和“封”的古字相同,因为古诸侯接受分封的土地,必种树作为标记,所以“封”或“邦”的甲骨文从“田”从“树”,金文则从“树”从“邑”,是会意字,甲骨文中“邑”从“口”从“人”,是人所聚居的范围或圈子,也是会意字,表明所分封的地方是有田地且人群聚居的。而“郡”则从“君”从“邑”,这个“邑”是直接属于“君王”的,“县”从“且”从“玄”,为空中悬挂着祭祀工具的形象,后引申为悬挂,用在行政级别上,即悬挂在民众与“君王之邑”——郡之间的地方单位。所以,在春秋末年孔子所编定的《诗经》中,对地方行政单位的称呼,经常有“邦”或“邑”的字样,却并无“郡”或“县”的字样。故早已有人指出《五藏山经》实非大禹时代产品。  另,清代毕沅根据《淮南子》有“夏迹所至,舟车所通,莫不为郡县”的句子认为,“郡县”的说法是从夏朝就有的。这个依据是很牵强的,《淮南子》是汉代刘向编注的作品,在这个句子中的“郡县”并非是行政单位的专有名词,而是刘向将“郡县”这个词等同于“地方行政单位”的意思来使用,意思是说凡是舟车所通的地方,都属于“夏”的治理范围。而这样使用的因由,就是“郡县制”实行已久,“郡县”作为地方行政单位已经深入人心,故而刘向以“郡县”代替“地方行政单位”。《南山经》里的“县”或“郡县”意思是说,如果你们那个郡或县出现了这种东西,一定就会发生某种灾祸或好事,显而易见,指的就是郡或县一级的地方行政单位。  《五藏山经》成书于商鞅变法之后已经确定,可笔者为什么又进一步推论最有可能的年代是汉武帝时期呢?  首先,从我们考证出的《五藏山经》的地域范围来看,北到蒙古高原,西到天山山脉,东到浙江舟山群岛,南到广东南岭山脉,这样一个地域,正好是汉武帝以后的行政领域。在此之前的人,由于政治条件的限制无法自由考查那么广的地域,也就不可能叫出这些河流山川的名字,即使可以自由考查以求对应《山海图》,在那个年代依靠个人的能力也很难做到如此周密和细致,必然应该等到政治条件成熟之后,通过国家行政力量调用国家资源才能胜任,只是最后的执笔者,才由一个人负责而已。  其次,《山海经》是对《山海图》的描摹,《山海图》则是铸刻在“九鼎”之上的。“九鼎”铸于何时?是不是传说中的大禹时代?已经无法知道,但它是周王朝的国宝,且一直被当作最高政权的象征,则是毫无疑义的,楚王有一次向周王问鼎,则被全国上下看作有夺权的野心。由此,则九鼎上的图也肯定是属于国家最高级的机密之一,没有最高统治者——周王的允许,除了看护者之外,任何人都不可能偷看。周王室何以如此看重?这绝对不会是佩服《山海图》的想象力,画出他们当时难以理解的“神”或“动植物”,更重要的是,这是一份几乎来说是非常精确的军事战略地图,之所以加上“几乎来说”,是因为它是起码一百万年以前的地图,沧海桑田的变化,使它改变了些许模样。但即便如此,这对于科技落后的周代,也是当时最好且最精确的地图了,有了它,就等于有了一个无所不知的向导,将诸侯国的地形地势一览无遗,这在军事战术上的实用性和军事战略上的威慑性,绝对不会比当今的核武器地位低。所以,就象俄罗斯总统手里的核按钮一样,必须随时掌握在周王的控制之中,因此才有了一言九鼎的说法,楚王问鼎的举动才会牵动人心。既然是机密,当然也就不可能有什么《山海经》之类的地图解说书籍流行于世了。  但有人也许会反驳,既然是国家机密,为什么战国诸子百家的著作中时不时有与《山海经》内容相同的东西,比如《庄子》里的穷发国、鲲鹏和《列子》的共工、女娲等意象。这非常简单,因为周王室看重的是地形图而不是图中那些稀奇古怪的东西,所以,这些图中的动植物和神的形象也就会被允许流传到外,学者们结合流行于当地民间的一些古老传说,便敷衍出许许多多的神话,这正是中国古老神话谱系混乱的原因之一;又由于时间的流逝,口头的传说逐渐变形或消亡,而学者们著作中零星引用的神话,却依赖于著作的文字记载而流传了下来,这又造成了中国神话支离破碎的不完整性。正是因为于此,所以在战国时候的著作中经常出现《山海经》里的神话意象,却没有出现一星半点以佐证地理学方面的引用,如果《五藏山经》是春秋以前的作品,这种奇怪的事情是不可能发生的。  即便如此,笔者又凭什么说《山海经》是汉武帝(前156年-前87年)时期的作品呢?  由于《五藏山经•西山经•西次三经》的地域范围包括今天的新疆在内的西域,而对西域的了解则最早开始于汉武帝派张骞的出使之后,公元前139年到公元前126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公元前119年,张骞再次出使西域,公元前114年,张骞去世。因此,《山海经》的著述至早应该在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回来之后,也就是公元前126年之后。  &  &  另外,对《山海经》这一书名的最早记录,就是司马迁(公元前145年或135年~约前87年)的《史记》,在司马迁之前,先秦诸子百家都没有明确提到《山海经》。在孔子编订的《尚书》里收集的地理文章有《禹贡》,而没有《山海经》。《禹贡》将天下分为九州,《山海经》则按东南西北中五个区域记述山川、地貌、风土人情,显然是两个不同的体系。  司马迁还说:“而汉使穷河源,河源出于阗,其山多玉石,采来。天子案古图书,名河所出山名昆仑云。”“太史公曰:《禹本纪》言:‘河出昆仑。昆仑其高二千五百余里,日月所相避隐为光明也。其上有醴泉、瑶池。’自张骞使大夏之后,穷河源,恶睹所谓昆仑者乎?故言九州山川,《尚书》近之矣。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也。”(《史记•大宛传》)  这里司马迁通过张骞出使西域的经历所见来驳斥《禹本纪》关于昆仑山的说法,并顺带指谪《山海经》的荒谬。由于司马迁过于浓重的史学世界观,连黄帝都作为一个人物来写,所以他对《山海经》非常的不感冒,对汉武帝确认昆仑山的举动,也很不认可。  这就说明《山海经》的成书,必然是在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回来的之后、司马迁的《史记》完成之前这一并不太长的时间内,司马迁完成《史记》的具体时间不可考,但最起码在他死的前87年之前,所以我们可以确切地判人,《山海经》的成书年代在公元前87年之前。  再有,我们已经在前一章考证,《五藏山经•北山经》里的黄河是汉武帝元光三年(公元前132年)黄河改道以前的河道。说明《北山经》的著述在前132年应该已经开始动笔。  短短的《五藏山经》跨越十多年的写作历程,说明作者的写作态度是非常严肃认真的。从司马迁溢于言表的反感情绪表明,《山海经》的编纂还是个不小的工程,但司马迁却没有参与这一工程,并无缘面见《山海图》,只看到文字解说的《山海经》。  但困惑的是,屈原的著作却大量引用《山海经》内容,吕不伟的《吕氏春秋》里也有与《山海经》相同的内容。这又该怎么解释呢?  《左传•昭公二十六年》和《史记》记载,公元前520年周景王死后,庶长子王子朝篡位占据王城洛阳数年,周敬王(王子丐,嫡次子)避居泽邑;公元前516年秋冬之际,晋顷公出兵支持王子丐复位,王子朝遂携周室典籍投奔楚国。据《左传•定公五年》记载:“五年(公元前505年)春,王人杀子朝于楚。”可以肯定的是,即便周室典籍没有全部落到楚王手里,作为见面礼,王子朝或其手下也会将《山海图》的相关内容禀告楚王,并被楚王当作国家机密收藏起来,作为后来楚王国师的大学问家屈原当然有机会看到。此后,秦灭楚,楚国档案图书被运到秦国的咸阳,同样是大学问家的丞相吕不伟也就同样有机会看到屈原见过的文书。  那么,汉武帝为什么要编撰《山海经》呢?  《水经注》记载,周显王二十四年(公元前345年),九鼎沉没于泗水之渊(今日徐州、宿州附近)。一百多年后的秦朝,九鼎又从水中出现,正在东巡途中的秦始皇闻讯大喜,立即组织打捞,可惜缆绳断绝,九鼎重新沉入水中,从此再无消息。  笔者认为,秦始皇组织打捞缆绳断绝,九鼎重新沉入水中就再也没有消息了的这条信息,肯定是秦始皇掩人耳目的烟雾弹。为什么说呢?大家都知道,秦始皇这个人是个雄心勃勃的野心家,是个想了做什么事就不惜一切代价去完成它的人,绝对不可能允许打捞“九鼎”这么重大的事半途而废,如果他是这么容易言败,就不可能有灭亡六国统一天下修筑万里长城的壮举,按照他的个性和脾气,即使是截断黄河让水绕流也要找出来的,何况泗水之渊还远没有黄河的流量大和水位深呢?再者,统一之后,从雄才大略的铁血君王,几乎一夜之间地转化为一个追求羽化成仙的狂热分子,秦始皇一如再,再如三,如此坚决地派人往东方寻求不死之药,并且修建规模庞大甚至可能是空前绝后的地下王国——兵马俑和始皇陵,一定是有他认为值得为此付出的确定的根据,否则,再怎么意气用事,也不可能拿花费了数辈人心血、自己亲手辛辛苦苦打下来的江山草率地作赌注和陪葬,如此一个有作为的帝王,他不可能不知道他这样大兴土木会给他脆弱的新帝国带来什么灾难。能使秦始皇这样做的原因,就是九鼎里的《山海图》证实了楚国图书档案中传说的“不死之药”的存在,扫灭六国的秦始皇,当然对先秦各国的地形地势了然以胸,当他看到《山海图》的地形描述几乎完全精准但总体环境却又大为不同时,他当时的震撼绝对不是现在的我们所能想象出来的,几乎每一条河流和山系的暗合都将增加秦始皇对《山海图》的确信,而图中那些怪异的物象又完全地与千古流传的神话意象相互契合,这就不由得秦始皇如此坚定地肯定,《山海图》和流传的神话,绝对是真实的。  于是,秦始皇动用一切现世的资源,一丝不苟地建造他永远的“不死帝国”,也不知道秦始皇究竟有没有找到所谓的不死之药,也无法确定他现在究竟是活着还是死了。但是,我们可以完全确定的是,“不死帝国”的工程尚未完全完工,现世帝国的子民就造了反,迫使工程还没达到宏伟目标的1/3就草草收场。  既然帝国是不死的,秦始皇自然也就是永生永世的永远的皇帝,最高政权的象征——“九鼎”,当然也就必须放在自己的身边,以便掌握不死帝国的永远控制权。如果不是陈胜、吴广的起义,我们将永远也无法看到《山海经》。这一场战争,不但摧毁着现世的帝国,也打乱了整个“不死帝国”的建造计划,工地混乱了起来。  据此笔者猜想,在秦始皇“不死帝国”工地混乱时,必然会有人浑水摸鱼,笨重的九鼎可能无法偷运出来,但一位有心的人,却想尽了办法,偷偷地将九鼎上的《山海图》拓印或临摹了下来。这份《山海图》,秘密地在民间传了近百年后,被汉武帝意外地获得,恰好,跟秦始皇一样,汉武帝也是中国上难得的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但同时也是一个著名的追求成仙成道永生不死的狂热分子,个中的原因,也应该就是九鼎上《山海图》所至。兴奋的汉武帝召集相关专家展开对《山海图》的辨认解释工作,分山地和水路两个方面分别记录各地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大荒诸经》据说就是东方朔写的)。和《山海经》各部分成书年代先后不同的普遍说法相反,实际上,所有的《山海经》都成书于汉武帝时期,只不过是执笔的专家个不相同而已。  笔者还认为,汉武帝他们见到的《山海图》断不只是中国地形图,而是整个地球的世界地图。  首先,来自考古学的证据。陕西省西北大学的文物陈列室里陈列着五千年前的古人制的南部非洲拟人化地图,即那个被称为“陶祖”,又称为“且形器”的著名小陶器。该陶器高五点九厘米,陶器的轮廓与现代绘制的南非地图轮廓完全吻合。(注:中国从史前一直到清代所绘的地图都十是上南下北方向,而现代地图都 绘成上北下南方向,所以要把现代地图颠倒过来,也成为上南下北方向,才能看出史前南非地图轮廓与现代地图的南非部份完全相合。)该地图《山海经》称非洲为“离耳国”,“伯虑国、离耳国、雕题国、北朐国皆在郁水南。郁水出湘陵南海。一曰相虑。”(《山海经•海内南经》)另外,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收藏着七千年前的古人制的澳大利亚拟人化陶头像,该头像象一个正在思考的老伯,故《山海经》中称澳大利亚为“伯虑国”。甘肃省博物馆收藏着五千年前的刻着拟人化南美洲地图头像的陶瓶,瓶头刻着一个披着长发的人头像,故《山海经》中称南美洲为“披发人”。  第二,《大荒东经》中的记述,暗合北美洲的神话传说和地质外貌:    “笔者童年在海外,与殷地安人家庭同吃同住同学同游六年,日,与欧阳可宏三哥、可祥五弟,受殷福布族招待,派二十名殷福布族青年水手划船,从墨西哥支华华(CHIHUAHUA)州的支华华市支华华村的甘渊(即汤谷)23人上船,一路上有800公里地下钟乳古水道,实入《山海经•大荒东经•大荒南经》之大壑、甘渊、归墟、咸池,而不自知。由黑(墨)齿国(即墨池国)之尤卡坦半岛科潘河上岸,出墨池(归墟),到拉文塔太阳神庙遗址。见日出杲杲,朝阳东升于穹桑树上,殷地安群众已集数百,礼拜太阳。20名水手也站立挺身,仰面朝天祈祷。回去时,仍由大壑、咸池,进入地下钟乳水道,在墨池归墟饮合虚山长寿甘泉的甘露水,见有地下水道岔口,钟乳下垂滴水,蔚为壮观。一水手说:这岔道是天元(TIENYUEN)日月山,常羲(CHANGSI)妈妈正在浴月,一月方至,一月方出。三哥问:怎么墨国也有轩辕呢?答:这是海外天元。指又一钟乳大岔水道说:这是羲和(SIHO)妈妈浴日的地方,共有22个地下岔道,一进去,迷了路就出不来了……我们3人1927年才回中国学汉语,当时只会说西班牙和殷地安语,23人谁也没读过《山海经》,后来才知道水手讲的同《山海经》记的多有暗合,很是惊讶……”(《中华祖先拓荒美洲》198页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东海之外大壑”(《山海经•大荒东经》)“十日所浴,在墨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山海经•海外东经》)。徐松石教授经搜集考证,在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附近的印第安部落中,也流传着十日神话:“美洲也有墨西哥境十日浴于扶桑汤谷的故事。又有加利福尼亚沙士太印第安族的十日传说。据谓狗酋达(犬形神人)创造天地日月,造成十个太阳和十个月亮。他们本来是轮流出现的。后来有一个时候,十个太阳白天并出,十个月亮夜里并悬。弄到日间则热似焦火,夜里则冻似寒冰……人民十分痛苦。狗酋达就出来毁灭了九个太阳和九个月亮。然后人类生活得以恢复常态。”  第三,与《五藏山经》所记大量山名有所不同,《大荒东经》记载的许多山名都不象中国的山名,比如:“大荒东南隅有山,名皮母地丘”。“东海之外,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大言,日月所出。”“大荒之中,有山名曰鞠陵于天、东极、高瞀,日月所出”。“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孽摇君页羝。”“大荒之中,有山名曰猗天苏门”。“东荒之中,有山名曰壑明俊疾,日月所出。”“大荒东北隅中,有山名日凶犁士丘。”上述这些中国人听来很怪的山名,无疑是外域山名的音译,是对当地土人所称山名的直译音录。  第四,《海外东经》记载道:“帝命竖亥步,自东极至于西极,五亿十选(万)九千八百步。竖亥右手把算,左手指青丘北。一曰禹令竖亥。一曰五亿十万九千八百步。”据说旧时丈量土地时左右两脚各向前迈一步为一测量步),仅以普通行走两步为一公尺计,五亿步当有2.5亿公尺——已有20万公里以上了,而地球赤道周长才8万公里,其行走距离,早已远远超出中国本土,可以环绕地球几圈了!如果考虑翻山越岭、涉水渡海,不可能以直线行走,“自东极至于西极”距离的记载是可信的。(笔者注:前面三点依据,是对一篇网上文章的转述。)  第五,汉武帝派张骞探访西域,张骞的部下一直走到大秦国即罗马帝国的国境小亚细亚半岛,从而开通了丝绸之路,当时中国人相信天圆地方,支持他一直走下去都还会有陆地的地理观念,依据的应该就是《山海图》。西次三经的路线,基本上就是张骞出使西域的路线。  第六,汉武帝时期对昆仑山的不确定,以及海外也有小昆仑的说法,正是因为标设在祁连山脉托来山上的图案并不是唯一的图案,但《五藏山经》里却再无如同昆仑之丘的叙述,那么其他图案出现的位置只有在中国的行政领域之外。  正因为汉武帝他们见到的《山海图》是一张世界性的地图,且由于他们从来没有怀疑过人是由神创造的,也相信盘古开天地的神话,所以,他们并不象有了科学思想的我们后来人那样受到科学的思维禁锢,而是几乎毫无困难地一眼就认出,大陆地壳就是动物的“五脏”。当然这,在他们眼中是属于常理的事,所以根本就没有像笔者一样,因为发现“世界地图”居然是生命物质的遗体而大惊小怪、激动万分,也就一笔带过了。另一方面,可能是南极洲处于南极,在平面图上已经被一分为二严重变形,他们没有留意到它的外形和人类的大脑一样,也可能是他们当时对人体大脑的结构并不是很清楚,总之,他们没有辨认出南极洲的形状和大脑的外形也相互对应。于是,他们只将《山海图》中的大陆地壳称做“五藏”,也就是笔者在第四章《不可思议的大陆地壳》中提到的,“五藏山经”的“藏”,并不是宝藏的意思,而是“脏腑”的“脏”的通假字。我们的古人——《山海经》的作者们,早就知道地球的大陆地壳是五脏的化石了,但我们却依旧花了几百年的时间。  《五藏山经》的内容之所以只记录了汉武帝时期的行政领域范围,是因为他们无法给没有到过的地方注上山川或河流的名字,因此也就没有对陌生区域的介绍。但是,在介绍人文资源的时候,因为是对着形象图案看图说话,所以就有可能超越行政领域,对世界各地的情况都有所涉略,这就出现了诸如《大荒东经》、《大荒南经》等的介绍,对于图案形象的身份,则是结合本国或本地的神话传说进行解释。  以当时已知的山川河流系统作为参照体系来解说《山海图》,既是唯一的办法,也是最为科学的办法,当时的人只要拿经书和《山海图》一对照,马上就能知道那座山在哪里,就象我们前面考证山经时,也必须指出某某山其实就是我们今天的某一座山。  到这时我们就可以明白,为什么《五藏山经》和《海外诸经》中许多河流的名字到现在还沿用了下来,实是因为离我们并不算太久远;还有这些河流汇入的地方经常出现冲突,比如中山经中岷三山的河流都汇入长江,这必须是在四川盆地汇入,然而提到与四川盆地对应的方位时,有时又说这里是西海,或者说泛天之水,中山经还有些河流则在江汉两湖平原注入长江,但这一区域有时又说是东海,这也是因为,《山海经》的作者们,是以西汉时期的水流系统和山地系统作为参照体系来给《山海图》上的河流或山脉来命名的,在《山海图》上,那些地方还是海,但在汉武帝时,都已露出水面,原来的海底沟地,也已经成了汇集河流的大江或大河。  但是,由于《山海图》的失传,只剩下了作为解说文字的《山海经》,后来的人们不明白地图山水系统和为解说地图的参照山水系统并存其中的个中缘由,误以为《五藏山经》就是对当时山水的实时记录,结果为其中不断冒出如上面所举的叙述矛盾弄得头晕脑涨,并且使整篇《五藏山经》也显得似是而非起来,考其水流及山形应该是某一座山无疑,但整体的地理环境却又不可能是我们熟悉的中国的地理环境,这也是人们对《山海经》的困惑之一,你说它荒诞,很多地方却又精准得让你吃惊;可你要说它精准,它又连一些基本的环境常识都对不上号。正是这一诡异的特性,吸引了千百年来如同笔者一般好奇心浓重的人们为之痴迷,绞尽脑汁想弄个明白,使《山海经》在所谓正统的大儒学者的棒杀下倔强地流传下来。  至此,《山海经》的神秘面纱,基本上已经褪去,原来,它一点也不诡异,更没有什么荒诞,它只是对一幅二百五十万年前的“地球资源配置地图”的忠实临摹。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火动画运动规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