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私立学校上学让人湿的不行的文字,想让他转回原学校,可是找校长几次都不同意让孩子转回来,用什么办法才能让孩子

学校倡议学生步行上学 你会让孩子独自上学吗?--浙江在线-浙江新闻
传播学评论
天天房交会
杭州晴到少云 38~28℃
 |  |  |  |  |  |  |  |  |  |  | 
您当前的位置 :&&&&&&&&&&正文
学校倡议学生步行上学 你会让孩子独自上学吗?
  杭州约有44万小学生,其中市区近13万,这么多孩子每天上学、放学,有多少人不用大人陪同?
  杭州保m塔实验学校有个小交警社团,昨天社团向全体学生、家长发出倡议――让学生步行上学。核心内容是这样的:家离学校在1000米左右的(两站路以内),提倡步行上学。家离学校较远的,可以在离学校1000米左右下车,体验一下步行的健康出行方式。学校南北门出口的斑马线每天都有交警、协警指导学生过马路,安全有保证。
  同时要求学生做好准备:一些不必每天带回家的物品可以放在学校抽屉的下层,减轻书包的重量。
  倡议的理由――为了孩子的健康
  昨天下午4点20分起,学生一拨拨排队放学,校门口聚集着家长。副校长关祥荣站在大门口目送着学生,很有感慨,“学校其实非常想发展学生独立自主的能力,有的学生就住在学校边上,完全有能力自己回家,但家长还是不放心啊。如果快报能多从正面宣传这方面内容,我们就可以把这些新闻内容当作教学资料拿到课堂,说给孩子听,甚至传达给家长。”
  学校发出倡议的理由是这样的――
  “众所周知,‘走’是人类活动中最简单、最基础的运动,也是人类保持健康最有效、最容易实现的运动方式。2004年,美国疾病防治中心发起‘国际步行上学周’,启动了‘安全上学路’工程,拨款6.12亿美元进行工程建设,实行严格的交通安全条例、培训孩子过马路的技巧,鼓励他们步行上学。
  “2007年,长沙开展‘中小学生步行上学日’,2010年,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高城小学倡导学生步行往返学校,成为学校一道别致的风景线。今年5月11日,卫生部‘中国健康知识传播激励计划’向全国人民倡议每月11日为‘步行日’。因此为了我们的健康,我们也向各位家长倡议,让你的孩子步行上学或体验健康出行。”
  四五年级小学生
  大约有四成步行上学
  学校一周前对四、五年级700多位学生做了一次摸底――“你认为学校应该提倡离学校多少距离之内选择步行”,49.2%的学生选择了500米,38.3%的学生选择了1000米,12.5%的学生选择1500米。老师说,同学们“步行上学”的积极性很高。在“每天上学主要采用的交通工具”的选项中,学生选择“步行”的比例最高,达到39%。
  昨天我们在学校一至五年级各抽了一个班,看看有多少学生独自步行上学,有多少是家长陪同步行上学。
  年级段(一个班)独自步行上学人数陪同步行上学总人数
  一年级4 13 38
  二年级7 10 45
  三年级10 6 45
  四年级14 2 47
  五年级18 1 43
  学校目前还在征集家长意见,看看倡导步行上学是否可行。同时也在征询家长意见,有没有家长愿意当义工,在孩子上学、放学途中,为孩子们保驾护航。 家长最纠结的问题
  独自,还是陪同? 让孩子步行上学,动一动锻炼下身体,家长都不会有异议。但是如果是让孩子独自步行,家长的心情就会复杂起来。昨天我们随机采访了三位家长――
  让孩子独自步行上学?哎呀,这个问题困扰我四年了,如果算上幼儿园接送,这个问题已经让我头大七年了。现在你们讨论这个话题,我感兴趣的。我就想知道那些让孩子独立上学的家庭,他们是怎么在做的,我想学学方法。
  我和老婆都是温州人,小孩一出生我丈人丈母娘就来杭州帮忙了,一百来平方的房子,原来的书房改卧室,正好住满。我和我老婆一个房间,两位老人一个房间,儿子现在读四年级,个性越来越强,也要给他一个独立空间。
  我们家住在拱墅区,儿子的学校在武林广场一带,我和爱人上班忙,都没办法接送孩子,这个任务就交给我的老丈人。老人家今年70岁了,为了送孩子上学方便点,他主动提出要学骑电动车。上了年纪的人学这种玩意,真是不容易啊,我提来新车手把手教,老人家在小区里来回练,两人都搞得满头大汗。
  儿子长势迅猛,现在有80多斤了,加上十来斤的书包,压到电动车上差不多就有上百斤。每次我在单位,想着老人家驮着胖小子穿梭在杭州这么复杂的交通要道上,心里就一阵阵发紧。
  儿子的接送问题,影响的层面还很多。两位老人本来在老家自由自在,现在完全就被接送的事情扳牢。他们一天主要就两件事,早上送,晚上接,其他就没什么事情可以做。老人家很闷的,一天到晚在家里,你们杭州本土人很难体会的,因为口音问题,我丈母娘买菜都很难跟人讲灵清,更不要说在小区里找人聊天,这方面绍兴人没问题,通的。
  说实话,现在老人受罪,我们两夫妻生活质量也有影响。我是上夜班的,以前老人没挤在一起,我晚回家可以到其他房间睡下,现在没办法了,每次都要把老婆吵醒。
  我也想过锻炼一下儿子,让他自己上学,但是想来想去都觉得危险系数太高。走一步算一步吧。
  我儿子在保小读四年级,我们家住长板巷,离学校还是有点距离的。平时都是他爸爸开车送,一般7:20出门,7:40到校,有时遇到堵车还要迟到。像我们路远的家庭,步行上学不好操作。
  其实我是非常愿意锻炼下孩子的,让他独自走走总有好处的。但是直到现在,让儿子独自上学放学,我们还没敢试过一次。
  有一次经历,我一直记在心里,估计儿子一辈子也不会忘记。有一次他在少年宫培训,我们实在没时间去接送他,事先我跟儿子说,“妈妈给你20块,你今天如果坐不上公交车就自己打车回来”,儿子挡住钱,很神气地说,“2块就够了,我可以自己回来的。”看得出儿子很兴奋,他把这个第一次看得很重要,就像要经历一次探险。
  那天我如约跟朋友碰头,一落座那帮朋友听说孩子要一个人回家,相当惊讶,有人一直说,“这怎么可以?这怎么可以?”结果立刻有个朋友打电话,叫她老公马上出门去接我儿子。
  半小时后,儿子打来电话,说着说着就哭了起来,“妈妈,你怎么可以这样,都说好的,让我自己回来,我可以的。你们说话不算话!”
  其实我们也很矛盾,想放手,又不敢放手。我们计划到六年级让他自己坐公交车上学。
  我们家离学校两站路,从女儿二年级开始,我就锻炼她独自步行上学,走了一个星期就放弃了,太慌了。学校门口有条弄堂,平时弄堂一侧停满了车,一到上学、放学,私家车、电动车、自行车全都涌进来,看看都吓煞人。我有时听小区里家长说,哪个孩子今天走路被电动车车把手刮倒了,哪个小孩差点被私家车撞到,听到这种事就会想到自己女儿,心都会跳出来。
  现在电视报纸隔三岔五又会登一些不好的消息,哪个孩子回家途中遇车祸了,或者谁又被拐了,虽然这种事情几率小,但是发生在一个家庭,那就是百分之百。算了算了,只有大人麻烦点,还能有什么办法呢?
  孩子独自上学的风险评估
  综合一些家长的意见,孩子独自步行上学的风险主要有这些:
  交通是第一隐患。大多数家长说,现在汽车越来越多,一些主干道车流速度快,让孩子独自穿行,实在不放心。第二个风险是碰到坏人。孩子判断能力差,也没有反抗力,在路上遇到心怀不轨的陌生人,有可能被拐或者被骗。
  还有一些风险,比如喜欢在路边小摊买不洁食品;有的孩子会去网吧打游戏,忘记回家时间等。
  老师们也提出一个问题,孩子的书包太重,一般都有10多斤,一路背回家实在累。昨天我们在学校门口随机看了看几位学生的书包,里面除了课本,还有作业本、辅导书,还有水壶。有的学生除了书包,还有美术课用的颜料桶。有家长说,现在书包本身就很结实,单独称一下都有两三斤。所以不少学生干脆用上了拉杆箱式书包,看上去像是空姐下班。
  北山派出所民警朱勤昨天在保小南大门执勤,他说学校南北两个大门都有五六位保安驻守,南门的桃花弄隔五六米就有保安巡逻,金祝和松木场路口也都有巡防队员。紧临学校的南北两条交通主干道天目山路和体育场路人行道上,也有专门的人员指导学生过马路。按说风险不算太大。昨天我们试了一下,在学生放学时间穿越学校南门的体育场路,斑马线上确实有保安指挥。
  学校老师说,除了保安,学校老师也在发挥作用,没有大人接送的孩子,每个班的班主任都很清楚,接送的大人如有变更,老师一般也很清楚。老师说,从上面各种要素分析,学校周边的学生独自步行回家,应该是比较安全的,问题不大。 步行样本
  在对保小学生家长的采访中,我们也了解到很多“成功案例”。
  孩子没大人想的那么弱小
  样本A:五年级的女生曹佳敏,家住松木场一带,到学校约500米,从二年级开始就独自上学。
  曹佳敏妈妈口述:我们家住在松木场一带,孩子15:20放学,一般步行15―20分钟就可到家。我们伢儿读一年级时是大人接送的,到二年级就想放手试试看。当时我是偷偷跟在她背后,不让她发现,看她独自上学、放学行不行。一个星期跟下来,我们发现孩子没大人想的那么弱小。
  我跟女儿有约定的,到家一定要给我电话,就算我出差在外也要告诉我,到家后如果独自一人要把大门反锁。这些孩子基本都能做到。
  不过孩子独自回家,担心的事情也会很多。有一次女儿独自回家后跟我报了平安,后来老公回家,发现大门反锁,怎么敲门都敲不开,急得我们要报警,这时门打开了,女儿说做作业睡着了,我抱着她就哭了起来。
  当然这是意外事件,其他担心的事情也有很多,比如现在夏天雷阵雨多,孩子步行回家,闪电一闪,我就会不停地牵挂孩子会怎样。在孩子身上,家长的担心是没有尽头的,在担心之余我们是不是能教孩子更多的事情,比如我会跟孩子说,不要跟陌生人说话。快到家门口时,看看后面有没有奇怪的人跟着。到小区门口主动跟一切熟悉的大伯大妈打招呼,让他们关注到孩子已经回家。
  不要给孩子过多零钱
  可以降低路上风险
  样本B:五年级女生盛佳妮,家在武林路一带,早上自己走路上学。
  盛佳妮妈妈口述:现在的孩子动得太少,家里条件再好,也要创造机会让孩子锻炼。我们给孩子办了公交卡,坐公交车比较安全的。家到学校1000米左右距离,孩子也会走路上学。在路上行走,我给她定很多规矩,比如尽可能有礼貌回绝路上陌生人的搭话(老人问路要提供帮助)。我给女儿零钱也不多,零花钱少,孩子也不会在路上买这买那,在路上逗留的时间减少,危险系数也会降低。
  美国的“步行校车”
  保小副校长关祥荣是杭州市的人大代表。昨天他在接受采访中建议,学校周边的交通要道能否为学生设立专门的通道,就叫“学生斑马线”,在上学放学的时段专为学生开放。这么一条通道区别于普通的斑马线,能让司机们警醒、注意。
  美国有一种“步行校车”,每天早上由经过事先分工的社区轮流派出一名家长,护送孩子们步行到校,有些“步行校车”已相当完善:有固定的“行车路线”与“行车时刻表”、固定的“车站”、每辆“车”上配备有两位家长――1位负责当“驾驶员”,另1位做“售票员”负责维持“车”内秩序。保小现在在征集家长义工,也有这个打算。
  特别个例
  一年级韩国女生骑自行车独自上学
  曾在保小就读的韩国学生,从城西山水人家骑儿童自行车独自上学。
  老师口述:我们曾有一个韩国女生,才一年级,家长就让她骑小自行车到学校(记者注:规定满12周岁才能骑自行车上路,所以这个我们是不赞成的)。有一次自行车链条掉了,当时天气还不好,小姑娘就一路推车到学校,到校后身上很多泥巴,孩子一点都没抱怨,还乐呵呵地跟同学一起画画,好像什么事情都没发生。之后还是照常骑车上学。
  我们后来了解到,这个韩国学生的父母特别重视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路上的风险大人也早早教过。所以小孩子会比同龄人老练些。
  我们一起为孩子上学
  做点实实在在的事吧
  快报编辑部:让孩子独自步行上学,可以锻炼孩子的自主能力,还能节省家长大量的精力,处理得好是件大好事。但是风险同样无法回避。像美国“步行校车”的做法,就有很强的操作性。希望家长们踊跃来电::30-16:30),说说你有什么好办法,我们一起为孩子上学这件事出力。都市快报 记者 邹滢君 通讯员 翁璇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在后发表评论。
&民生帮帮帮孩子在家上学行不行(图)_网易新闻
孩子在家上学行不行(图)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福建南平校园惨案”虽然已经过去一段时间了,但当人们谈到那个疯狂的55秒时,还是会感到心惊肉跳,特别是有孩子上小学的家庭更是多了份担忧。校园安全已经是各位家长最关心的事情。在它敲醒校园安全警钟的同时,更多的家长提出这样的质疑:孩子在家上学行不行?
  “在家上学”在中国还是新鲜事,虽然每年都会有新闻爆出一些在家上学的例子。比如,《东方今报》曾经报道郑州市南阳路某家属院出现由11个学生组成的“学校”,授课老师有4个。孩子们在这个“教育小作坊”里接受保姆式24小时的教育。当然,中国也有几个家庭教育成功的案例,比如,台球神童丁俊晖,就是一个初一时被父亲从教室里拽出来的辍学少年。
  提到这个话题,会引起居民不少不同的声音:有的家长表示这种做法触犯了《义务教育法》,有的说这是一种新的尝试,是对中国传统教育体制的抵触;也有的家长担心能否参加初中毕业考试和升学考试,还有的担心失去同龄人的课堂,会不会影响到孩子心理的健康呢?
  家长 声音
  灵活多变不拘一格我赞成
  将孩子带回家自己培训,可以有弹性地选择有兴趣的课程加以研读,不需遵照一般学校硬性规定的课程表。在学好各们功课的同时又能专注发展自己的兴趣,拓宽知识面。另外,教学时间更为便利,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和家长可以根据孩子本身的学习心得,更深刻地探索某些科目的课程内容,而不会停留在教育部门的教学进度上,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众多家长之所以支持并考虑打算让自己的宝宝在家里读书,根本原因在于现行教育体制本身存在缺陷。他们认为,中国现在的教育首先时间上太长,一个孩子按规定7岁上一年级,正常程序走下来,直到孩子考上大学,至少需要12年时间。时下,超长班、特长班也是一种流行趋势,在诸多媒体报道中,也不乏13岁,甚至年龄更小的孩子上大学的现象。
  现在考试制度改来改去,一切仍围着考试转。其实质上,学校还是一个以成绩论英雄的地方,为了能够考出家长、老师、同学都满意的成绩,孩子整日穿梭于各种补习班之间。久而久之,孩子感到压力大、厌倦的同时,家长也为了高昂的补习费、为孩子们的“面子问题”日夜奔波。
  其次,在家教育孩子并不复杂,互联网的发展更是为家庭教学提供了客观条件。现在的父母。大部分都是高素质的人才,对于孩子的教育问题可以胜任。即使难以解决的难题,也可以通过网络,或是请专职家教等方式,解决孩子在学习上遇到的难题。
  安全问题也是很多家长选择在家教育的重要原因。尤其是南平事件之后,安全顾虑陡然大增,愤怒、失望的家长对学校的呼声越来越高。除了刀杀事件之外,受同学欺负、帮派等更是普遍。部分家长也表示,有相当多的低年级学生开始成为不断发生在校园内的威吓事件的受害人。即使后来被家长或老师发现进行了调节,也会对孩子身心发展造成很大的影响。由于相互之间开玩笑,发生在孩子间的暴力事件也在逐渐增多,这让很多家长担心孩子在学校安全问题。
  人际关系单一不符国家政策我反对
  家住大兴区某高档社区的王先生告诉记者,女儿小时候由于身体不好,幼儿园期间,妈妈专门辞职在家教女儿。孩子上学后,老师反映,女儿虽然学习成绩很棒,但性格比较孤僻,跟同学们不合群,担心这样下去会对孩子以后的成长造成很大的影响。为此,王先生表示,教育不仅仅是个性化的问题,还有社会化。学校是学生接触社会、与人交往的载体。孩子长期不在群体中生活、体验不到集体的互助互爱,锻炼不了面对各种复杂的人和事的处理能力。一对有能力和教学经验的父母也许可以很好地将知识传授给孩子,甚至可以尽量让孩子学到各种生活经验,但是青少年时期孩子从集体中获得的乐趣是父母无法给予的。另外,到了入学年龄不让孩子上学,也违反了《义务教育法》的相关规定。
  符合多元发展违背国家法规我左右为难
  家住大兴区兴政东里社区的王女士表示,邻居家的女儿没上过幼儿园,小学,跟她家孩子一样都是10岁,邻居家的孩子现在主要是学英语和数学,其他的就随孩子兴趣。现在明显能感觉到两个孩子间的不同,邻居家的宝宝对学习表现出很大的兴趣,英语应经学到了初中阶段,爱好广泛,而且学得也快。相比之下,他们家的宝宝有点厌学情绪,每天回家都要家长督促着才能完成作业。面对问题还有些缩手缩脚的。但是目前的问题是,如果几年后她需要上初中,怎么去参加考试?现在的小学是不给保留学籍的。邻居的孩子是已经明确了不上初中的,但是我们并没有这个勇气,《义务教育法》规定父母有送适龄子女入学接受规定年限义务教育的义务,否则又违反了国家规定。
  为此,王女士认为,家庭教育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模式,它将学校教育的部分职能移植到家庭中进行,追求教育个性化,适应当前社会需求多元化、个性化的趋势。这与教育改革的方向一致,应当允许进行试验。
  《义务教育法》规定父母有送适龄子女入学接受规定年限义务教育的义务,虽然进行家庭教育的父母本意并非不送孩子上学,而是为了让孩子更好、更快地接受教育,但还是违反了国家的相关规定。为此,她感到左右为难。
  教育 者说
  由一场危机事件引发对现有教育体制的思考,让不少家长左右为难,采访中很多家长成为中间派。那么,究竟该不该让孩子在家上学?记者采访到关注超常教育的解淑平。
  竞争意识的缺乏是首先需要考虑的。家庭学校的主要缺点是儿童失去了与其他同学社会交往的机会。虽然现在家庭学校的父母们正想方设法、不遗余力地经常让自己的孩子与其他孩子在一起,包括利用互联网的交流。但是,家庭学校的孩子通常处在一个没有合作与竞争的环境中。
  另外,人生有无限的可能性,高中之前的所有教育,都是打地基阶段,这些基础打得越牢越深广,未来的可能性越多。孩子从小置身于学校这样的大环境中,接触各种各样的人、各种各样的事,其“可能性”与包容性可能大大增强。当然,家庭学校有可能给孩子在某些方面更为充分的发展自己才能的机会,也许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孩子向某一方向发展。“学校教育应该是一个人非常宝贵的人生经历,家庭教育很难给孩子提供全方位的教育体验。”解淑平说。
  对“家庭教育”引发的多种声音,解淑萍表示,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树叶,没有完全相同的人,对人的教育的思考与争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与思考。只能说,目前中国的教育体制跟发达国家相比,有待完善,但不要过于强求。
  (解淑平,关注超常教育,曾与北京八中超常实验班负责人合著《精英之门》,现为某教育报社资深编辑记者)
  心理咨询师说
  对待教育的分歧,曾有10年教学经验的赵玉芬认为,它反映出的是家长对教育的不信任,为什么不信任,这是值得教育界反思的。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们的教育搞应试教育,偏重知识的传授、轻视儿童的体验。所以,一些本来具备一定教育理论知识和素养的家长对学校教育不信任,是有理由的,这应该促进教育界人士的思考,学校教育究竟病在哪里?
  谈起家庭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区别时,她认为,传统书本式的课堂教育,不注重孩子的成长。其实,教育应该蹲下来看孩子,不应该一味的命令孩子做这做那。应真正做到与孩子换位思考,了解孩子,想他们所想。说到传统教育,赵玉芬有一个形象的比喻:传统教育是一辆大卡车,老师、司机和好学生坐在驾驶室,而不好的孩子坐在车厢里。路上坎坷不平,很颠簸,不好的学生随时都可能摔下车去。公平的教育要让每个孩子都学会开车,都能开车上高速。
  但同时,作为常年研究儿童心理方面的咨询师,赵玉芬表示,家长决定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需要谨慎。孩子现在还小,进行的也是低段教育,对她的学习和成长,家长可能觉得可以“包打天下”。但教育毕竟是复杂的,教育的重任单靠家庭很难完成。在家学习,孩子接受更多的是文化知识与文字信息。应该“把人放到人中间去陶冶”。单一的人际,很难让孩子有健康、全面的个性发展。孩子应该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寻找丰富多彩的刺激,形成完整的个性。作为家长必须意识到,孩子最终要为自己的生活、为未来社会的要求而学习。
  (赵玉芬,关注少年儿童心理学,曾有10年教学经验,现为儿童心理主专业咨询师)
  小编总结
  宽容而又谨慎地对待“在家上学”
  家庭学校对孩子实行个性化教育无疑是个福音。但目前,在中国实行家庭教育,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学制的问题、教材的问题,高考的问题等等。因此,大部分家长表示会关注,但不会亲自尝试。在美国,孩子升学不需要文凭。而中国,很多人无奈地表示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就像一场赌博,等孩子到进入初中的时候,首先就得考虑文凭问题,如果不能参加正常的考试,那么需要孩子确实是很优秀,会有学校抛出绣球,要不然家长就得出大价钱。
  再者,家庭教育是一个成本较高的投入,并非每个家庭都能承受得起。家庭学校需要父母中的一方呆在家里,不外出工作,或只做短工,仅这一点,就不是每个家庭所能承担得起的。
  所以说,家庭学校并非适合所有的人,时间的安排,孩子不听话时的情绪控制,自己的期望值是否合理等,要为了孩子作出巨大的承担和付出。如果只注重对孩子知识、学习能力的培养,而忽略孩子的品格培养,将来孩子会面临人际关系上很大的问题。小编建议,应该宽容而又理性的对待家庭教育。
  本版撰文/张敏于勤民
本文来源:法制晚报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大家都在搜:
扫描二维码安装房天下APP
手机浏览器访问房天下
> > 问题详情
孩子上学,学校要房产证原件,没有就是不行,原件在房产局压着拿不回来该怎么办
浏览次数:0
或用担义务教育让孩<
房天下知识为您分享了一条干货
下载房天下APP
提问获取更多回答
ask:2,asku:1,askr:231,askz:44,askd:6,RedisW:0askR:1,askD:0 mz:hit,askU:0,askT:0askA:2
Copyright &
北京拓世宏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Beijing Tuo Shi Hong Ye Science&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Ltd 版权所有
违法信息举报邮箱:13-8-23 5:27
正文 一、杨澜 可以不成功,但不能不成长(1)你一定要有成长的意愿。成长和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不同:你创造它,你活出它。 所以杨澜不觉得做神童有什么好,也不要求孩子哪方面必须要有特别突出的成就,但她衷心希望孩子做一个快乐的人,也能给别人带去快乐。为此,杨澜身体力行,努力培养孩子具有几种习惯和品性:爱好运动、慈悲为怀、善于表达和富有幽默感。 ——杨澜 1、不敷衍、不马虎,认真对待孩子的每件小事 1996年,杨澜在美国生下儿子;日,杨澜在上海又喜得一个六斤多重的小女儿,圆了她想要“美国儿子中国女儿”的妈妈梦。因为工作缘故,杨澜不能时时陪在孩子身边,不过在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杨澜都在他们身边。两个小家伙出生后的前几个月,杨澜坚持用母乳喂养;孩子出生后的几年时间里,杨澜也一直自己带他们,虽然有点辛苦,可杨澜觉得很值。 杨澜至今记得儿子一岁多时的一个场景。那是儿子出生后,杨澜第一次比较长时间地出差,要离开儿子五天。那天回家时,杨澜发现儿子脸上的表情特别有层次,先是把脸转过去,憋了半天之后才委屈得哭出了声,最后把杨澜自己的眼泪也带出来了。 儿子当初这个无比丰富的表情,重重地定格在杨澜的心里,她意识到孩子幼小时期不能离开母亲;三岁前,孩子最需要的是安全感,如果不小心造成了损失,以后会很难弥补。后来,她下定决心扔下所有工作,命令自己在家做了整整一年的“全职妈妈”。 对于当初自己的这个决定,杨澜至今感到分外欣慰,那一年太值了! 可是,矛盾不可能每一次都能调和。女儿吃奶才三个月时,刚好遇上申奥,杨澜必须得在北京和上海之间来回跑,怎么办?心中有百般不愿,也曾想方设法努力挣扎,可最后还是不得不提前给女儿断了奶。说起这件事,杨澜依然一脸无奈。幸亏如今已上小学的女儿能体谅理解,还会开玩笑地说:“我也为申奥做过贡献哦!” 妈妈确实不是万能的,但至少可以做到这一条——面对孩子的每一件小事,都不马虎、不敷衍,这是杨澜给自己定的规矩。现在她每次出差,一定都会在出发前极其详细地告知两个孩子:会去多久,什么时间回家,上午还是下午,吃过晚饭还是深夜…… 杨澜很忙,可谓一个空中飞人,在这样的情况下,还能成为孩子钢琴学校里出勤率最高的家长之一,还能在儿子八岁之前陪着他游历了十五个国家,真让人惊讶。如今的杨澜经常在北京、上海、香港三地飞来飞去,但为了多一点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每次出差,她都会安排儿子到机场接送。回到家中,杨澜即使再累再忙,都会抽出时间和孩子交流,专心致志地和他们说话,认真倾听他们说的每一件事,全身心地投入到他们的世界。孩子们都很聪明,知道妈妈辛苦,是挤出时间来陪他们的。 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时候,杨澜会与他们玩拼图、讲故事,会和他们打闹,也会和他们一起看电影。前段时间看《别惹蚂蚁》,一边看一边和孩子一起大叫,童趣带给杨澜很多的快乐。 2、不紧张、不苛求,让孩子在现实中成长 孩子长大了,该上学了,上什么样的学校呢? 在这些事情的关注上,杨澜和当下大多数父母很不一样。按条件,杨澜可以很方便地找到贵族学校、特色学校,或更有利于学习外语的国际学校。可是,无论在上海还是北京,杨澜都坚持为孩子选择普通的公立学校。TranTextType(0,1,); 正文 一、杨澜 可以不成功,但不能不成长(2)儿子如今已上小学五年级,那么多年过去了,杨澜从来没有给他请过一次家教,也从不做任何校内功课的额外辅导,甚至不要求他的学习成绩一定要在班里拔尖。杨澜清晰地记得,唯一给孩子安排的补习班是学习中国书法。 杨澜有这样一个原则,无论孩子们今后去哪儿,做什么,他们是中国人这点是绝不能变的,所以必须要让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渗透进他们的血液里…… 杨澜还做了权衡和比较,相对来说,中文比英文难学,假如孩子从小没有一个中文写作环境,就难以学好中文。因此,孩子小时候需要重点补充的课程不是奥数,不是英文,恰恰是如今许多父母忽视的中文。 杨澜选择让孩子上公立学校还有一个“私心”,就是想让孩子接触到最真实的生活,也生活在最接近社会现实的环境中,这样的成长环境对孩子才是真实可靠和有益的。 谁都知道,当前,应试教育使学生间的竞争十分激烈,每一位母亲都很担心孩子能否适应。还好,杨澜儿子的学习成绩还不错,能在班上保持前三名。说起儿子,杨澜一点也不掩饰对儿子的赞赏。 当初给儿子起名字时,杨澜夫妇曾开玩笑地说,就叫“吴(无)所谓”好了,不知是否有这个玩笑的缘故,儿子对自己的成绩排名、个人的利害得失,真的有些“无所谓”。班里许多成绩好的同学一般都在课外参加奥数、英语等多项补习,儿子小小年纪居然能坦然面对,能够告诉妈妈:“我可是在参加一场不公平的竞争!” 其实,绝不是对任何事情都“无所谓”,比如,杨澜会鼓励儿子去竞争当班长,用自己的压岁钱为患白血病的同学捐款,积极为班里同学服务做事,这都是杨澜十分看重的事情。儿子要做一个好班长、好干部,他得努力让自己各方面都优秀,自然也包括学习成绩…… 有一次,儿子在学校和班里一个不守规则的同学发生了争执,结果引来了重拳回击。儿子悄悄地把那位同学拉进厕所“私了”:两人先是打了一架,打累了,儿子道歉说自己当初劝告方式不对,但本意是为维护班级的荣誉,因此请同学谅解,最后两人握手言和……当儿子把这件事告诉妈妈时,杨澜大加赞扬了一番,赞扬他能独立解决矛盾而不是动不动就向老师告状。杨澜说,和孩子讨论他们关心的事情,其实是妈妈最应该集中精神认真对待的,因为这往往是教给孩子做人的道理的最佳时机。 一位心理专家说过:“无论你多么小心,你的孩子都会留下一些心灵创伤。”所以杨澜一直告诉自己,做妈妈不要太紧张,也不要对孩子有太多苛求,很多情况下,父母和孩子是一种最自然的关系,重要的是如何把自己变得更好。 杨澜也希望孩子能多一点艺术熏陶,于是从小安排他们学习弹钢琴,没料到,同在一个家里,儿子和女儿的情况大相径庭:儿子学了不到一年就开始不耐烦,打了退堂鼓;尽管有哥哥的“坏榜样”,可女儿打一开始就迷上了钢琴,天天都会要求多弹多练,完全不用别人催促……杨澜意识到,真的不该将成年人的想法强加到孩子身上,许多时候,不必在意孩子的选择是否和自己一致,太刻意的父母可能会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适得其反。 有一次,儿子学校开联欢会,老师事先和杨澜沟通,请她在会上做一个三分钟的发言。连杨澜自己也没料到,经历过无数大场面的她,居然会为这三分钟演讲无比紧张,生怕不能让老师满意,又怕家长们会觉得自己矫情,更害怕给儿子丢脸。儿子看出了妈**担心,同时也看到了妈**认真,在她最终讲完下来后,儿子给予了高度的赞扬。杨澜由此得出结论:“其实孩子也会非常在乎父母做事的态度。”TranTextType(0,1,); 正文 一、杨澜 可以不成功,但不能不成长(3)3、培养孩子好品性,完整人格很重要 如今,有些妈妈把培养“神童”作为宝宝的早教目标,而一些妈妈虽希望让孩子拥有快乐自由的童年,却不懂如何着手。 杨澜不觉得做神童有什么好,也不要求孩子哪方面必须要有特别突出的成就,但她衷心希望孩子做一个快乐的人,也能给别人带去快乐。为此,杨澜身体力行,努力培养孩子具有几种习惯和品性:爱好运动、慈悲为怀、善于表达和富有幽默感。 谁都知道杨澜英语特别好,可她和孩子在一起时,从没正经做过什么英语辅导,杨澜把绝大多数时间花在并不特别擅长的体育运动上,她和孩子一起滑冰,一起去体育场。有一次和女儿滑冰时,杨澜不小心摔坏了尾椎骨,养好了伤还是继续奔向运动场。最近,孩子们喜欢上了动画片《网球王子》,提出要学打网球,杨澜不仅鼓励他们,自己也加入其中。杨澜发现,孩子更喜欢和他们一起运动的妈妈。为此,杨澜和孩子们约定,一星期至少出两次大汗。 孩子们还要有慈善情怀。 儿子小时候,杨澜在给他讲完上帝和所罗门的故事后问:“如果上帝只能给你一件礼物,你要什么?”当然,故事中的所罗门要的是智慧,可儿子回答说,他希望世界上所有的小朋友都健康……杨澜万分惊喜地夸儿子:“你比所罗门还厉害!” 后来,儿子在学校做班长时懂得关心别人,因为他早就和妈妈讨论并达成共识:做班长就是要牺牲自己为大家服务。杨澜的工作有许多种,但只要是和慈善事业有关,她就会回家详细地向两个孩子“汇报”,告诉他们慈善的意义,每次孩子们也会为妈妈做的事情骄傲。 杨澜认为,表达能力的培养太重要了,几乎是一个人能否成功的关键。因此,她特别鼓励孩子们表达自己的意见,说出自己的想法。带他们去朋友家时,她让孩子大大方方地介绍自己。即便是孩子生气时,她也千方百计鼓励他们说出来。 还有幽默感的培养,虽然做起来不太容易,但还是值得去努力。在家时,只要孩子们说了什么好玩幽默的话,杨澜总会不失时机地报以开心的大笑,同时给予回应和赞赏。她后来发现,和孩子一起看卡通书和卡通片是个好办法,能培养和强化幽默感,大家笑作一团时,语言自然而然会变得机敏和幽默。 在杨澜看来,作为一名母亲,最大的任务就是要培养孩子健康的人格和思维方式。语文、数学这些知识老师可以教会,但孩子如何面对挫折、如何面对嫉妒、如何融入一个陌生的环境,这都需要母亲去教他。身心的健康是起码的,也是最关键的。让孩子可以没有障碍地和别人交流,对任何事情都以开朗活泼的态度处理,这种性格的培养对他一生都很重要。 杨澜的儿子喜欢画画,画卡通什么的,课间的时候,小朋友们会排着队请他画画。杨澜跟儿子说:“能不能送妈妈几张?”现在,杨澜办公室里挂着的就是孩子的画,她认为这既是对孩子的一种尊重,更是对孩子创造性思维的鼓励。 一段时间里,杨澜的孩子从上海转学到北京,刚开始儿子很不开心,总抱怨说到了北京就见不到上海的老师和同学了。起初杨澜觉得告诉孩子交一些新朋友适应一下就好了,后来杨澜看了一本教妈妈如何在人生的不同情境里教育孩子的心理学书,其中有个小节讲的是搬家,书里说搬家在大人心目中不是件特别大的事,但是在小孩子小小的头脑中,却是件天大的事,因为他到了一个全新的环境,别的同学都已经相互成了朋友,而他是个陌生人,他要面临很多的选择。书中说,做父母的在这个时候,千万不要用新朋友圈来宽慰孩子,这会让他有一种背叛感、负罪感,他会觉得交了新朋友,就可以忘了老朋友。你一定要帮助他与老朋友保持联系。后来,杨澜就主动帮儿子搜集整理上海同学和老师的联系方式,还建议他隔段时间打电话问候老朋友,回到上海要和他们见面聚会。 杨澜觉得,一个智慧妈妈应该观察孩子的潜在能力和才华,她的任务是为孩子们打好基础,至于将来孩子做什么,妈妈是无法设计的。还有,千万不要做一个抱怨妈妈,有些女人喜欢抱怨,怨社会不公,怨孩子不孝,怨男人不好……即使是爱也化作了无尽的唠叨,要知道这样一个抱怨妈妈,对孩子的杀伤力特别大! 杨澜说,自己心目中的“智慧妈妈”形象,首先要懂得科学地养育孩子,其次是让孩子有一个平衡的心态,要懂得与人沟通,还要自信、独立,给孩子一个充满爱的环境很重要,一个有爱、有关怀的家庭对于孩子的成长极为重要。 TranTextType(0,1,);正文 二、李开复 换个角度,用孩子的视线看成长的需求(1)——看李开复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 1、培养孩子的积极性 我有两个女儿,十六岁的大女儿李德宁擅长文学诗歌,十二岁的小女儿李德亭自信活泼、擅长创作。她们都是我的骄傲。我常对她们说的是,做我的女儿,不必乖,但要积极。我不认为孩子只是乖、听话就是好事。 教养子女有许多需要重视的原则,但如果我只能挑选其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我会说是培养孩子的积极性。有了积极,其他的特质如理智、快乐、自信等等,就可以自然而然随之掌握。 主要的理由是因为今天的世界已经不一样了,那些消极被动,只是听话,或害怕处罚的孩子,他们进入社会往往会觉得非常迷茫,不知所措,会习惯性地需要别人告诉他们怎么做;但当一个孩子有积极性的时候,无论是要读书,要实践学习如何找工作、找兴趣,其他的事他都可以自己安排,当你有了积极性之后,就可以自己设计了。 虽然我们做父母的都想要把子女呵护一辈子,但培养他们积极独立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当然,并不是说当孩子三岁的时候,你就让他要独立。当孩子还分不清楚对与错的时候,父母还是要辅导,但是父母亲要学着慢慢去放手,慢慢地,让孩子自己去决策。 许多父母希望孩子乖,如果乖就是听话,听话就是要你做什么,你就做什么,从这个观点来看,我不希望我的孩子太乖,相反的,我希望他们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做最乖的小孩,绝非我培养小孩的目标。但如果乖是善解人意、懂礼貌,这些我觉得还是不错的。 不听我们的话,是因为他们知道,他们有权利来跟我们讨论一些事情。中国人总是把“听话”当做一个孩子的优点。但是我希望我的孩子不要只做听话的孩子,我要她们成为讲理的孩子。听话的孩子可能只是盲从,而不见得懂道理。讲理的孩子会在你有理时听话,那不就是我们所要的吗? 2、孩子愈大规矩要愈少 虽然我相信启发式教育,但是我也相信孩子需要管教,需要规矩。我对“规矩”的定律有四个: 一、定好规矩,但是首先把规矩的道理讲清楚,不是盲目地服从; 二、在规矩内孩子有完全的自由; 三、违背了规矩孩子将受到讲好的惩罚; 四、规矩越少越好,才能起到启发的作用。 如果你不告诉他原因,孩子不会因为你说的一件事是对的或是错的,就在心里深深记住。设立规矩却又不讲为什么,一方面,小孩子就无法学习自律;另外一方面,孩子会把父母亲定位为独裁者,没有通融的余地。如果你定了一个他无法接受的规矩,他不是认为你不好,就是会叛逆性地想去做什么。 这些规矩,如果你把它定得像是监狱般的死硬,如果孩子违背了,我就要来处罚,孩子听话就会变成一个他律性的,而非自律性的,他律性的规矩恰恰就会让孩子变成消极被动的,只有自律性的才可能变成积极主动。 我觉得孩子愈小的时候,可能愈需要这些所谓的规矩,但随着孩子长大,可能父母要学着信任孩子。违规要惩罚,但规矩要愈少愈好,而且孩子愈大,愈需要愈少愈好。 我们家到底有多少规矩?其实我都想不出太多的规矩,可能不会超过三四件事。比如说,她们出门的话,我们会定一个时间,希望她们能够在那之前回来;计算机上、网络上不能与陌生人聊天;还有重视礼貌,见到长辈尤其要站起来;还有,就是负责任,自己的房间要收拾干净,吃完饭要把碗拿到厨房。这些可能是我们会去要求的。TranTextType(0,1,); 正文 二、李开复 换个角度,用孩子的视线看成长的需求(2)很严重的像是喝酒、吸毒、打人,我觉得不用立规矩了,这是非常清楚不可以做的。她们也理解这是不可以做的,所以我们不用去重复。 但另外,我们也不会因为她们违反了规矩,就马上处罚她们,偶尔忘一次就处罚也太严厉了。所以前提要讲清楚,违背规矩之后先提醒,可能是多次提醒没用之后才会考虑处罚。 其实孩子学父母亲并不是只是听规矩,她们会看你怎么做,而不是听你怎么说。每次孩子做不好的事,你就会跟她大叫,甚至说出不好听的话,她们当然会认为,原来这样子,生气时就应该这么说话。她们慢慢地就会耳濡目染,学会了这些坏习惯。所以做父母的注意自己要以身作则。 3、创造不需要处罚孩子的环境 父母对我们的管教既开明又严格,但我自小就顽皮,因为是幺儿也得到母亲特别的慈爱,从不曾因为我顽皮犯的小错而处罚过我,但却有一次,在我向长辈夸口自己考试总是满分,“连九十九分都没有考过”之后,为了要我戒骄,在我一次考不到满分时,不惜以家法狠打我一顿。这件事让我记得特别深刻。 在我为人父之后,觉得任何的惩罚应该都尽量地不要做。我会宁愿让她没有犯错的机会,而不是让她犯错、被发现……然后受到惩罚。 不过,处罚还是会有的。我大女儿比较小的时候,可能是六七岁的时候,在计算机上与陌生人讲话。我们那时与她约定,如果你在网络上与陌生人讲话,还是上了一些比较不好的网站,被我们发现,就可能……比如说,两天不可以用计算机。这是她们比较小的时候,现在已经不管那么多了(笑)。 每一次孩子违背规矩受到惩罚,其实对她的心灵都是一种打击。孩子违背规矩的话,可能都有理由。也许她是抱着侥幸的心态;也许认为这件事只要不被捉到就可以做;也许她说,你定的规矩,我不同意,我就要叛逆。不管是什么理由,最后孩子违规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被捉到或没被捉到,对她都是负面打击。 所以什么是我们在乎的?宁愿营造一个环境,让她没有机会犯错。比如说,我们会把计算机放在家庭厅里,位置就在厨房、餐厅、客厅中间,每天我跟我太太,总有一个人会在这三个地方走来走去。这并不是监视她,我们也不会走到她跟前,看她正在做什么事,但她知道我们在她旁边。 4、气愤下先叫停,发怒处罚伤害大 不是光立规矩的问题,还有互相体谅的问题。假如说,她脾气不好,对我们大叫之类的,我们也会去考虑是不是因为青春期荷尔蒙,而不会用以暴制暴的方式解决。 如果她做了什么不好的事,一定是要跟她讲的,但是就跟大人吵架也是一样的,你在气头上,讲道理是讲不通的,一个叛逆期的青少年发脾气,你打他一顿,骂他一顿,大概也没有什么用处。还不如叫停,当时你就不要理他,等双方气消之后再来讲道理。 我有些时候也会脾气不好,我也会希望对方可以叫停,两个脾气不好的人在一起辩论,不会有好下场。 教养孩子和与他人相处是一样的,无论我是在公司里面对同事,还是对我太太、兄姐等等,任何时候当一方开始发脾气不理智了,另一方一定要学会叫停,这是我从人生历程慢慢学到的一个比较有用的方法。 对呀,我也承认我打过小孩。大概是在她们十岁以下,各挨过一次打。过去几次,当我比较不理性的时候,对孩子太凶了也好、打她们也好,事后都蛮后悔的。并不是说她们没有做错,不该得到惩罚,而是觉得这样对父女关系,对她们的成长过程,都有负面的影响。TranTextType(0,1,); 正文 二、李开复 换个角度,用孩子的视线看成长的需求(3)身体的疼痛是可以很快复愈的,但如果伤了她的心,你对她这样粗暴,她会想,“你是不是不爱我了?”或者亲子的关系会变得有点隔阂,“你是我的朋友,你怎么可以打我?”让她们觉得无助;或者做父母亲的会觉得,“我怎么是这样的一个人?”这些情况会造成我,或者其他(有相同情况)父母的后悔。这时就应该下一个决心,就是以后不要动手。 5、百分之三的时间想管教,百分之九十七的时间做孩子的朋友 其实,考虑孩子的时候,我最多百分之三的时间在考虑纪律与处罚,百分之九十七的时间,与这些一点关系都没有。我觉得我们做父母主要的工作是去理解孩子,做他们的朋友,然后鼓励他,帮助他,帮他出主意,做他的军师,了解孩子在想什么。如果把管教当做是父母对孩子主要的手段或目的,在做父母的本质上,就注定要失败了。 比如说,我大女儿会喜欢写些爱情小说与诗歌,然后我就会想办法帮她去修改啦、出版啦,鼓励她哪一篇写得好啦,会跟她开玩笑啦,说这篇是不是在讲你自己的故事啦? 小女儿比较顽皮,她喜欢拍一些好笑的照片,我也会跟她录一些好笑的音啦,拍一些Video(影片),写一些自传啦,她年龄小还不会打字,都是我帮她打…… 我小女儿小时常跟我说“我好笨”,其实她一点都不笨,只是恶意的同学中伤,于是我慢慢培养她的自信,我看她的日记写得很好,就夸奖她,鼓励她再多写一点,她写出兴趣之后,居然自己写了一本《自传》,到处给人看,还放到了我的网站上的“个人背景”里。(笑) 以前我大女儿比较害羞,有些问题没有听懂也不发问。我和她制订了一个可衡量的、实际的目标:她每天举一次手,如果坚持一个月就有奖励。然后,我们慢慢增加举手的次数。所以她就订了一个目标,每天上课时一定要发问,把不懂得的问题问懂,每天下课时衡量自己是否做到。后来达到了这个目标,但是除了发问,她上课不参加讨论。在下一个目标,她就订了要自己每天至少一次举手参加讨论。一年后,老师注意到,她对课堂发言有了足够的自信。 6、做孩子朋友的第一步没有被惩罚的威胁 我两个女儿喜欢逛街,我也培养自己去逛街的习惯,她们喜欢台湾年轻的歌手,我也跟着听呀!无论是歌星、青少年偶像、新计算机游戏,我都会花一些时间去了解。如果你要做孩子的朋友,那只有你学习他的语言,他们是不可能会来学你的语言的。如果你不学新知识,你就不能理解现在孩子的所思所想。 把孩子当做朋友,和他谈心。可以告诉他你每天经历的事,也可以问他他一天经历的事。如果他告诉你做了什么“不该做”的事情,不要训话,不要生气,多听少讲。当他认为和你聊天没有“被惩罚的威胁”时,他才会无所不谈。刚开始时,如果他有点不敢讲时,先对他保证不要生他的气。 其实父母亲要做孩子的朋友,定义就是无话不说。你要让他对你无话不说,前提是他要对你有足够的信任,“说了以后你不能骂我,不能批评我,不能认为我很坏,很不好”,最多你是听我倾诉,或帮我开导,而不是一听就要处罚。 我的为人处世很多是学自我的父亲母亲,但是父亲在世时,他没有和我很亲近。在他过世之后,我只能通过我的母亲、兄姐来理解他的想法或为人。我想这是中国常见的父子关系。我感觉到,父亲是很了不起的人,但没有机会更多认识他,因为这份遗憾,我尽量花时间陪我的小孩,而且尽力做一个可以和她们说心里话的父亲。我希望我的孩子长大以后,无论她是否成功、我的教育是否成功,我总希望我的孩子能够把我当做朋友。TranTextType(0,1,); 正文 二、李开复 换个角度,用孩子的视线看成长的需求(4)7、培养自律而非他律的孩子 在中国,父母对孩子的关爱特别地深,生怕孩子受一点伤害。所以他们对孩子更多的是保护,放不开手脚,这样却导致孩子有很大的依赖性。 著名的管理学家彼得?杜拉克(PeterDruker)指出,“未来的历史学家会说,这个世纪最重要的事情不是技术或网络的革新,而是人类生存状况的重大改变。在这个世纪里,人将拥有更多的选择,他们必须积极地管理自己。”进入了社会后,孩子必须自己决定自己的行业、自己的老师、自己的老板、创业还是加入公司、学工还是学商……每一天面临的都是选择。孩子需要独立性、责任心、选择能力、判断力。 一个孩子如果长大了还是只会背诵知识,听话被动,等着别人帮他做决定或做事情,那他进入社会就算不被欺负,也不会被重视。 我小时候记的最清楚的事,是我五岁的时候,告诉父母亲说我不想读幼儿园了,大部分的父母亲可能会说“好呀,好呀,你不该再读了。”或“不,不,不,我认为你应该继续读。”但我的父母就是把这个决定交到我的手上。 他们一方面告诉我说,你去读的话,可能是全班最小的学生,与你同龄的人在一起,有什么不好呢?另一方面也告诉我,当然,你要去读也可以,我认为你可以学得更快,成长得更好,还告诉我如果考试过了就可以读。讲清楚事情的利弊,让我决定。 当Google创办人布尔(SergeyBrin)与佩吉(LarryPage)接受记者访问,到底他们的成功应该归功于曾经就读过的哪个学校时,他们的答案并不是斯坦福大学,而是蒙特梭利小学。因为在那样的环境,他们学会了“自己的事,自己负责,自己解决”。 8、如何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 除了把选择权给孩子,培养孩子的负责心、好奇心,信任他们,别无他法。然后,还有五件不要去做的事: 一、不要用太多规矩限制孩子的自由,要让孩子去做他自己喜欢做的事。如果你有顾虑,用“共同决定”的方法诱导他。例如,孩子喜欢玩计算机,不要说,“不准!”告诉他,如果功课做完了就可以玩,但是一周只能玩两个小时。把每一个“否定”变成“机会”,把自主权从你身上转移到孩子身上。 二、不要惩罚失败。可以惩罚懒惰、依赖、逃避、不负责任等不良行为,但是不要惩罚失败。失败是学习最好的来源,惩罚失败可能会挫伤孩子创造的动力。如果父母只想要孩子避免失败,会有几个不好的后果,第一个就是孩子可能会为了怕失败只去追寻那些很简单的目标,不敢自我挑战,把自我的目标订得太低了;第二呢,他可能认为失败是一种惩罚,是羞愧的事情,甚至失败了不承认,或是无法从中学到教训,这是相当可惜的事情。 三、不要说教:如果孩子相信了你的说教,他可能失去判断力,如果孩子不相信说教,他可能叛逆,或不信任你。 四、不要生活上凡事都包办代替,放手让孩子自己做。 五、不要过多地插手孩子的事务,剥夺孩子自己的选择权,不要觉得自己为孩子安排的路是通向成功最直的路,孩子只有服从。 在管教的方法上,没有一定的对错,因为孩子要因材施教;另外,我觉得父母亲也有自己的个性,不代表只有一种方式才是对的。但对我来说,我个人认为,对一个孩子来说,你用“不允许”,“不准”,“做了违规就要处罚”,这种传统的方法来教导孩子的话,我觉得他会学会的就是:“我不应该做这件事,因为我怕惩罚。” 我觉得更好的方式是鼓励他们,激发他们去做想做的事情,每个人都该有自己想追寻的理想,更鼓励他们正面地往这边走,负面的则用“稍稍地”惩罚把它挡住。 TranTextType(0,1,);正文 三、宋丹丹 顺势而为,畅游在幸福深处(1)如果做父母的给了孩子一个轻松、愉快的家庭氛围,在教育的时候顺势而为,以平等的态度去接触孩子的内心世界,那所有的孩子都会拥有一个明亮、快乐、幽默、不自私自利的充满爱的健康人格。 ——宋丹丹 1、初为人母,首需一颗懂得赏识的心 日早上八点三十分宋丹丹生下儿子。在其后的二十四小时内,她含着眼泪,对每一个来探望的、还没生过孩子的女人用低沉而真诚的声音说:“千万、千万别生孩子,实在是太疼了!” 第三天,她已经可以下地吃饭,盼星星盼月亮般地盼着那辆躺着十几个新生儿的推车。走廊里惊天动地的哭声一起,他们就来了,那是她最幸福的时刻。 宋丹丹开始感受做母亲。她开始发现母亲的心压根儿就是和孩子连在一起的。两个礼拜以后,她的伤口不疼了,就开始问英达“我们是否可以再生一个”。 儿子乳名“巴图”,在满语中是“英雄”、“勇士”的意思。一开始宋丹丹特别不好意思把这名字告诉那些问她“儿子叫什么”的人,她认为他们一定会想起烤羊肉串的。可英达执意起这个名字,并应允她孩子上学以后起个“学名”。 巴图九个月会走路,可两岁多了还不会说话。宋丹丹曾经十分担心,但母亲总安慰她说:“贵人语迟。” 有一天晚上,宋丹丹坐在床上叠衣服,电视里在播放新闻,小阿姨在洗脚,巴图在玩玩具。当播音员字正腔圆地说“新闻节目就播送到这里”时,一个稚嫩的声音接上:“谢谢搜按(收看)。”大家都愣住了。然后,宋丹丹大笑着把儿子抱起来:“再说一遍,再说一遍,巴图!” “谢谢搜按,谢谢搜按。”巴图笑着。能想象吗?一个从不说话的孩子,第一句就说了四个字!身为人母的宋丹丹抱着儿子跑进客厅,对正在看报的爷爷英若诚高声宣布:“我的儿子,天才!” 几乎对于所有的父母来说,让还不懂事的孩子吃药都是一项“巨大”的工程,但宋丹丹却摸索出了一个简单有益的方法。 有一次巴图生病,医生开了中、西两种药。宋丹丹先给他吃了西药,他很乖。宋丹丹就当着巴图的面对小阿姨说:“我发现巴图和别的小孩儿不一样,别的小孩儿吃药都哭,可他从来不哭,他不怕吃药。这一点他和别的小孩儿真的不同。” 然后宋丹丹再把中药端给巴图。自以为“偷听”到妈**话的小巴图捧着碗,烧得红红的小脸一副紧张的表情,却闭着眼睛一口气就把药喝下去了。 在场的人都对巴图赞不绝口。从那次起,多么苦的药巴图都不怕了…… 从诸如此类的生活故事中,宋丹丹总结出这样一条经验:孩子不是骂大的,孩子是夸大的。一定要经常发现孩子的优点,随时表扬,因为表扬比批评重要得多。她是这么想,也是这么做的。当着别人的面她从不吝惜对巴图的夸奖。 有一次巴图到医院去看望爷爷,她就对好几个护士讲他是多么懂事,巴图很注意地听着,然后悄悄走过来,咬着妈**耳朵小声儿说:“妈妈,我知道你多么爱我,因为你总是对人夸奖我。”刹那间,宋丹丹的心柔得能化成一汪清水。 每个人都需要别人的赏识,孩子年幼且无助,又没有能力很好地评判自己,尤其需要父母的赏识和鼓励。在赞美和鼓励中长大的孩子,更自信,更阳光。但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总是会出现一些让家长措手不及的状况,巴图三岁的时候,宋丹丹发现他第一次出现了“品质”问题。TranTextType(0,1,); 正文 三、宋丹丹 顺势而为,畅游在幸福深处(2)2、摒弃“自我中心”,给儿子的人生第一课 那天下午小阿姨和宋丹丹带巴图一起去自由市场买菜,市场上除了蔬菜水果还有许多其他东西:玩具、画书和各类日用品。那时候巴图已经很喜欢让宋丹丹或小阿姨每天给他读画书了,所以在一个卖书的地摊前,他停住,向小阿姨申请买一本。小阿姨对他说:“管妈妈要,妈妈有钱!” “妈妈,我要这个!”他指着一本精装的连环画书。那么肯定、那么理直气壮,仿佛无论他的手指向什么,妈妈都可以随时掏钱。 “不行。”宋丹丹说,“这本书太贵了,妈妈需要考虑,可能你得等到妈妈下个月发工资。”宋丹丹想不能让他感觉想要什么都唾手可得,这应该是母亲教给儿子的人生第一课。 巴图“哇”的一声大哭起来,然后坐在了地上。这是宋丹丹所能想到的最坏的结果,是成年人对孩子最反感的事情之一。宋丹丹觉得,事实上儿子在跟她较量。 “不要理他!”宋丹丹断然对小阿姨说,“我们走。” 宋丹丹和小阿姨走了,并且警告小阿姨不许回头。不到三十米,巴图的哭声逐渐小了下来,然后没了声音。大约走出有五十米了,宋丹丹回过头看见儿子在后面快步跟上来。 “我得跟你谈谈!”宋丹丹的表情非常严肃地跟儿子说,也没再看巴图,更没再跟儿子多说话。 回到家,宋丹丹把巴图叫到小书房,关好房门,好像害怕别人听到。她像对待成年人那样开始给自己的孩子上“第一课”。 “妈妈为什么关门,巴图?妈妈怕别人听见,因为你今天做了一件特别丢脸的事情!”宋丹丹与巴图对面而坐,她看到儿子的神色很紧张。 “大人挣钱很不容易,工作特别紧张,挣来的钱要养家,要做许多事情。你不能想要什么就一定得到,得不到就大哭。街上的人都看着,所有的人都会以为你是个不懂事的令人讨厌的孩子,因为想要什么不给就坐在地上大哭是最令人讨厌的了。而你本来不是这样的孩子,你从来都那么乖,你今天怎么了?”宋丹丹看着巴图的眼睛,“今天你很让我为你伤自尊!” 巴图的眼泪再一次涌到眼眶里,宋丹丹走过去帮他擦掉:“妈妈知道你已经明白自己错了,妈妈知道你以后再不会这样了,妈妈不会告诉爸爸和爷爷。因为妈妈知道你是个好孩子,你会改。” 小小的巴图哭着往前一扑,他们抱在了一起,宋丹丹能感觉得到儿子小小的心脏“嗵嗵”跳着。 “妈妈,我改。”巴图认真地说。 两个星期以后巴图就要上幼儿园了,为了锻炼他的生活能力,宋丹丹和英达决定让他上整托。一个星期六,宋丹丹带巴图去买衣服,她想这是儿子“走向社会”的开始,应该体面一些,应该让他觉得很“正式”。 他们来到国贸地下卖童装的地方,童装和玩具的柜台是挨在一起的。宋丹丹正在挑衣服,听见巴图叫她,手里拿着一只毛茸茸的玩具小狗。 “妈妈,”巴图说,“我怎么这么喜欢这只小狗呀?你说我怎么这么喜欢这只狗?”他看着妈妈,露出乞求的目光。 “放回去,巴图,”宋丹丹轻声说,“这个小狗是挺好的,但是妈妈今天没有那么多钱。今天的钱只够买衣服的。” “但是我太喜欢它了,它怎么这么好呀!”看着他那可笑的样子,宋丹丹使劲控制着马上要笑出来的表情。TranTextType(0,1,); 正文 三、宋丹丹 顺势而为,畅游在幸福深处(3)“巴图,妈妈说过了,你该放回去。” 他慢慢走开,把它放回去了。回家的路上宋丹丹许诺儿子:“如果下个礼拜你在幼儿园表现好,妈妈带你来买。” 当然巴图那个星期表现很好,然后他得到了那只狗。但是有一天姥姥告诉宋丹丹,巴图在电话里对姥姥说:“我的妈妈拓(特)别穷呀,我的妈妈没有钱。” 从那时到现在,巴图已经成长为一个十几岁的青年了,但他再没有因为想要一样东西得不到而哭过。他有非常随和的性格,他几乎从不“自我中心”。这让宋丹丹特别引以为傲,更为自己的教育得当而小小地得意着。 3、心轻者上天堂,给孩子一个装满爱的热气球 常听人说:事业与家庭难以兼得,女人事业心太强,家庭就不会完美。刚开始,宋丹丹不屑于此种说法。她以精湛的演技为千家万户带来了开心的笑声,一度她认为自己的生活也会永远这么处处笑声。但随着知名度的提升,家庭裂痕的加深,她相信了如此说法。不眠的夜里,宋丹丹在痛苦与死亡的边缘上徘徊,但一想到儿子,她就犹豫了,她咬着牙告诉自己:一定要坚强地撑下去。 巴图在六岁之前,生活在和睦温馨的家庭中,爷爷英若诚,父亲英达,母亲宋丹丹都是被媒体关注的公众人物,他经常跟父母一起接受媒体的采访,是个幸福得让人羡慕的孩子。 六岁生日之后,宋丹丹与英达婚姻解体,巴图先随父,后跟母,父亲再娶,母亲又嫁,经历这一系列人生变故后,假如母亲的教养方式不当,他极容易成为那种心里有阴影,性格偏激的孩子。 但是,他没有。在宋丹丹细致的呵护和独特而理性的宽严适度的管教下,巴图在特殊的成长环境中,却学会了爱,学会了宽容,直至成长为一个快乐、幽默、懂事的青年。 宋丹丹和英达分手后,巴图的监护权先是给了英达,宋丹丹到美国调整心态,才发现,离开儿子是自己一生中犯下的最大的错误。受不了对儿子牵肠挂肚的思念,她归国后要回了儿子的“监护权”。 有一次,工作了一天之后,宋丹丹身心俱疲地回到家里,儿子走到她面前说:“妈妈你看,这是我的成绩单。”看着成绩单上优异的分数,宋丹丹欣慰地笑了,认为这是儿子对自己养育之恩的最好回报。直到开家长会,宋丹丹才知道,儿子篡改了成绩单,气得宋丹丹回家就打了儿子一顿。儿子没有求饶,含着眼泪对她说:“妈妈,我不是有心骗你,看你每天这么辛苦地挣钱让我读书,我只是想让你高兴一下。”宋丹丹被儿子的话深深触动了。那件事过后,宋丹丹开始反思,觉得自己不能再一意孤行,父母离婚给未成年的孩子带来的,除了“害怕”就没有别的了。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理解孩子,让孩子信任自己。 此后,宋丹丹开始刻意注意自己的言行,从来不在巴图面前讲他父亲半点“不好”,她不想让儿子在心里困惑父亲的为人。如果说从前英达在巴图心目中是榜样,是权威,是偶像,那么宋丹丹希望他一直相信这一点。 宋丹丹还很形象地比喻说:“我从来不以为孩子越怨恨父亲,便越是会爱我。孩子的爱不是一盆水,倒给了爸爸,妈妈便没有了。它更像一口井,如果你在他幼小的时候教会他如何去爱,在他漫长一生中是受用不尽的,他会爱朋友,爱师长,爱生活,更爱父母。而一个心里被灌输了‘恨’的孩子,属于他的那口井就干涸了,他不爱父亲,同样不会爱母亲,他很自私,只爱自己。” 为了让巴图心中无恨,装满爱。她让巴图帮她决定再婚的对象,条件是要爱她也爱他的。她促成了巴图跟继父之间的亲密感情。难能可贵的是,在她家一个摆放生活照的中式柜子上,她还特意摆上英达和巴图的合影。使巴图明白血缘是不能忘记的。 她这样处心积虑的结果,使得巴图没有背负父母之间的恩怨,成为再婚家庭中的情感大使,始终明亮,快乐,幽默,不但爱妈妈,爱继父,还爱继父的女儿,一个跟他没有血缘关系的小姐姐。 都说后妈难当,但宋丹丹这个后妈却当出了水平当出了境界,竟使没有血缘关系的女儿与她的感情好得不得了,在宋丹丹看来,这是老天注定的母女缘。 女儿乐观又懂事,虽然没有血缘关系,但宋丹丹在对待女儿的态度上却和对待儿子巴图一样,一视同仁。她认为这才是作为一个母亲最基本的心态,如果在情感上总是怕伤着碰着,那本身就已经是把女儿当外人的一种态度了。所以如果女儿有什么无理的要求,要买一个多么贵的东西,宋丹丹一样坚决不给买时,女儿就会嘻嘻哈哈地说:“你瞧,到底不是亲妈。”每当听到这句话,宋丹丹常常一笑置之。她觉得这是最亲近的话语,说明女儿跟自己一点隔阂都没有。 因为女儿常年在国外,所以一家人在一起就格外珍惜,母女俩好得不得了,父子就结成同盟,共同对付她们母女。如果谁受了委屈,同盟就会跳出来说话,会大闹。当然那种闹是祥和的,是皆大欢喜的,使这个重新组成的家庭充满了欢声笑语。 TranTextType(0,1,);正文 四、刘 墉 “中国式强权教育”,让孩子自己去成功(1)“强权”只是手段,孩子不是用规则就可以教得好的,规则总是会被他们忘掉的……但思考与行事的习惯一旦培养成功以后,便用不着借助记忆,很容易地自然地就能在他们的人生中发生作用。父母所要做的,就是用规则的手段,强化孩子良好的思考与行事的习惯。 ——刘墉 ——刘墉对一双儿女的别样教育 1、亦正亦邪,中国强权式教育塑造孩子坚强自信的性格 刘轩五岁的时候,刘墉应邀赴美推展中华文化,经常往返于美国和台湾两地,和妻儿聚少离多。直到两年后,刘墉被聘为纽约圣若望大学的专任驻校艺术家,一家人定居美国,才结束两地分居的日子。刘墉这时发现,被自己冷落的儿子在陌生的环境里显得内向而懦弱,加上语言不通,没有朋友,几乎变得自闭。刘墉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决定用传统的中国强权式教育来改造“儿子”。 首先,刘墉给儿子制订了严格的生活制度:严格作息,不准偷懒;自己的事自己做,不仅要自己洗衣服,如果父母不在家,还要自己做饭。刘轩在母亲身边娇生惯养,突然被父亲强权管制,自然很不习惯,但刘墉并不因儿子的泪水而软化,坚决将强权式教育进行到底。 刘墉又发现刘轩特别惧怕一些小虫子、小蝴蝶,他认为这是对动物不了解造成的,就经常带刘轩到野外玩,利用大自然培养他勇敢、开朗的性格。给他讲解有关动物的常识,告诉他哪些动物是不伤人的,哪些是有害的。为了让儿子摆脱懦弱胆小的性格,刘墉不惜下了一剂猛药,他甚至亲自为儿子捉蝗虫烧着吃。渐渐地,刘轩不再畏惧小昆虫,竟和爸爸一起捉蝗虫烧着吃了。 回家后,刘墉让刘轩把这些经历写进作文里。因为有了亲身体验,刘轩的作文变得妙趣横生,得到老师的好评,渐渐地,刘轩变得自信起来了。 因为依赖性强,也由于语言不通,刚到美国,刘轩很怕和同学打交道,整天郁郁寡欢。刘墉看在眼里,就经常带刘轩去看电影,这也是刘轩最打憷的事。因为在路上,刘墉总爱让刘轩问警察、路人、卖爆米花的“现在几点了?”每当听到爸爸的“吩咐”,刘轩就特别紧张,舌头直打结。他怎么也不明白,“爸爸为什么总是忘带表?是不是故意为难我,折腾我,捉弄我?”刘墉笑笑说:“我是要训练你放得开。如果口都开不了,怎么与人打交道,怎么能成功?”儿子恍然大悟,此后,逐步养成“融入社会”的习惯。 刘轩“讨厌”爸爸的另一件事是,从小时起,刘墉就常常和刘轩玩比丢飞盘、投球、三级跳远等男孩子玩的游戏。每次刘墉都当仁不让,而刘轩则十有###都输。刘轩输了之后,刘墉不许他生气、撒娇、哭喊,不仅如此,还要立正向爸爸敬礼,高声大喊:“您是真功夫!”一开始刘轩不了解爸爸的醉翁之意,后来才明白,爸爸是在教育自己遇到困难时不要气馁,要有永不服输的精神。在刘墉的引导下,刘轩很快就融入学校集体生活中,和同学打成了一片。 刘墉的强权是“专制”的,却并非不讲道理,毫无章法。有一次,刘墉监督儿子弹琴,感觉他弹错了个音,要他改过,不想儿子坚持说自己没错。刘墉一生气,就拍了刘轩的头一下,责骂道:“你小子弹错了,还狡辩,真是错上加错。”刘轩哭了。可第二天,刘墉发现错的原来是儿子的琴谱,他赶紧放下父亲的架子,掏了五元钱赔偿儿子,明确强调这是精神补偿费。刘轩也不记仇,还找了两元给父亲,说:“爸爸,你打得不够痛,应该物有所值。”父子俩一起笑了。刘墉很受感动,并为儿子的真诚和善良感到高兴。TranTextType(0,1,); 正文 四、刘 墉 “中国式强权教育”,让孩子自己去成功(2)2、亦紧亦松,做儿子的风筝线,把握好他起飞的方向 由于刘墉的强权教育,刘轩很小的时候自己的事情就自己做了,衣服脏了,自己动手;父母不在家,饭要自己做。因此,刘轩很早就能够自己做饭,甚至烧得一手好菜,这让很多自诩独立的美国孩子都自愧不如。 不仅如此,刘墉还让刘轩利用假期去外面打工挣钱。有一年暑假,本想在家享受的刘轩,硬在爸爸的严格要求下,找了份擦车的工作。冒着酷暑,穿着宽大的工作服,汗流浃背地清洗车子,一天下来,累得腰酸背疼,才挣了二十五美元。攥着薄薄的几张票子,刘轩真切感觉到,钱是如此来之不易,而在平常,这些钱仅仅够他吃两支冰淇淋。暑期工作不仅让刘轩彻底理解了爸爸的良苦用心,也带给了他深刻的人生体验,使他开始懂得珍惜生活。 渐渐地,刘轩长大了。但是,和以往提倡孩子“自立”不同的是,刘墉又开始强权管制了,对儿子的事“横加干涉”。比如,在朋友的交往上,刘墉会严格监督。一次,一个穿着奇形怪状、举止另类的女孩到家里找刘轩玩。刘墉看着极不顺眼,一番盘问,把那个女孩吓得落荒而逃。然后,刘墉走到儿子面前说,“十八岁之前,你的事情我可都要过问的,比如这个女孩,绝对不可以交往……” 在教育刘轩的过程中,刘墉是个绝对的“中国式父亲”。儿子看电视他要管;儿子打电话他要限制;为了锻炼儿子的胆量,他把儿子送到曼哈顿“毒蛇猛兽出没”的地方上中学,每天路上要花三个小时……因为刘墉的专制,父子关系一度很紧张。青春期的刘轩经常跟刘墉唱反调,考大学报的是心理学系,他对刘墉说:“你知道我为什么报心理学系吗?因为你有病,将来好给你治。” 可是,就是刘墉这样一个绝对的“中国式父亲”,为了陪儿子一起成长,也与时俱进地学会了很多儿子世界里的新事物:上网聊天、滑旱冰、穿破牛仔裤,甚至如何染绿头发。这个现代的“中国式父亲”直到儿子考上哈佛大学,才终于松了一口气,而儿子刘轩也直到进入哈佛大学,独立生活之后,才逐渐明白了父亲强权教育的良苦用心。在远离父亲的哈佛校园里,自由的刘轩开始想念父亲。虽然刚开始刘轩对爸爸的许多说法不太认同,但事实证明爸爸是对的,那个女孩后来因表现不好,被学校开除,成了社会上的“太妹”。他也渐渐明白了:自己就像只风筝,爸爸就是放风筝的人,是爸爸的正确牵引,使自己乘着风势,越飞越高。 从此,刘轩越来越认同爸爸的观点和判断力了。后来刘轩毕业了,以为在选择志愿、就业地点和婚恋情感诸方面,老爸依然会“横加干涉”。没想到,刘墉压根儿不问不管。“你翅膀硬了,可以放飞了。” 刘轩感受着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自由,可他却说:“二十一年来,我讨厌他的严加管束,二十一年后,我感谢他的宽宏大量。我该起飞了,却莫名其妙地有点舍不得。” 3、亦中亦西,教育也讲男女有别 刘墉的女儿刘倚帆比哥哥整整小了十七岁,刘墉对待这个出生于1989年的女儿,有不同于儿子的教育方式。使得在刘墉“强权教育”下“备受煎熬”的儿子不无抱怨地说:“你为什么老是管着我,而对妹妹却那么温柔?” 对于女儿,刘墉采取了中西合璧的方式,多加鼓励,让其充分独立,自己把握生活,又在某些方面严格要求,原则问题坚决不放任自流。刘墉在希望女儿做个淑女的同时,又希望女儿做个女强人,“因为时代愈来愈进步,孔武有力的男生不见得吃香,娇小的女孩子照样可以统治世界”。所以刘墉也用教育儿子的方式教女儿打球,并且延续了自己“霸道”的作风,从来不谦让女儿一点,他就是想让女儿尝尝“输”的味道。 不过在其他方面,刘墉管理女儿的政策却非常宽松,让她自己管自己。有一次,都夜里两三点了,刘倚帆还在洗澡、听音乐,刘墉只提醒了一遍,就不理了。结果第二天,刘倚帆哈欠连天地去上课,一整天也没精打采的,自然就意识到生活规律的重要性。每个孩子的情况不一样,教育方法也不一样。女儿可以趴在地毯上一边看电视一边做功课,“她有本事这样每科照样拿A,我有什么话可说呢?”刘墉说,女儿—边听音乐,一边上网,一边做功课,她能一心多用,不正好适应了这个资讯发达的时代吗? 因为女孩心思细腻,感情相对脆弱,所以,在教育女儿的过程中,刘墉喜欢和夫人一起“唱戏”——一个唱白脸一个唱红脸,一个责怪一个安慰,这样女儿既不会感觉很受伤,也会明白自己所犯的错误,不过刘墉总是那个唱白脸的。 女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还会有一些独特的教育问题,比如穿衣打扮。刘倚帆在十二岁时,迷上了露脐装,刘墉很是看不惯,可他没有直说,只是旁敲侧击地提了一句:“露肚脐的娃娃是可爱,可人不是没有温度的娃娃,这样会不会着凉感冒呢?”女儿愣了一下,第二天,就恋恋不舍地脱下了心爱的露脐装,毕竟感冒比不够美丽更让人挠头。 刘墉给女儿的自由是相对的,在必修课上,他就不允许女儿随意了。最初教导女儿学习汉语时,刘倚帆一点都不在意,读不准就不读了,嘻嘻哈哈地跟父亲笑闹。刘墉就板起脸,责令她一遍遍重读,不读准不许吃饭。这可是刘倚帆没有遇到过的事情,她委屈极了,却也终于明白,学习中文,对于华裔后代是一门不容忽视的必修课。 TranTextType(0,1,);正文 五、白岩松 心态培养,正确对待得失才是离幸福最近的路(1)人类的精神与动物的本能区别在于,我们在繁衍后代的同时,在下一代身上留下自己的美、理想和对于崇高而美好的事物的信念。 ——白岩松 ——中国名嘴白岩松给儿子的人生邮件 1、每天至少挨两次打的淘小子 白岩松的妈妈是一位教师,为了白岩松成长,她付出了很多努力。现在当你坐在电视前看白岩松一脸忧国忧民的严肃样子侃侃而谈时,一定想不到,小时候,白岩松是一个多么淘气的孩子,常惹妈妈生气,被妈妈打。因此,白岩松每天至少要挨两次打,要不然,连他自己都会感到奇怪。 小时候,由于太贪玩,白岩松的学习成绩很不好。但当他扔下书包在大草原上像匹小野马似的疯跑时,妈妈从不会把他抓回来写作业什么的。而是一边干着活,一边看着自己的儿子笑。作为一个母亲,她知道,学习固然很重要,但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对一个孩子来说意味着更多。 一次,白岩松的考试成绩在全班排了倒数第二,他一生气,就偷偷把张贴分数的光荣榜撕掉了。后来这事儿终究还是被老师和家人知道了。当然,白岩松又挨了妈妈一顿打。但妈妈绝不是那种粗暴的只知道打孩子的人,作为一个老师,她能理解一个无法面对自己成绩的小孩子的古怪心理。 蒙族人天性中的豪放无法掩盖一个母亲的细腻情感,打过白岩松后,妈妈开始就为什么挨打这件事和白岩松聊天。在妈妈一句句语重心长的教诲里,白岩松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懂得了掩耳盗铃终究不是个办法,开始认真学习起来。 热爱学习必然就会爱上读书,每到节假日,白岩松就去图书馆看书。为了能读到更多的书,他办了两个图书证。白岩松爱看的书很多,有《一千零一夜》《格林童话》《西游记》等等。书中的精彩的故事,让白岩松觉得那些作家真是了不起。妈妈见儿子这么热爱文学,因势利导,使白岩松有了人生的第一梦想,长大了也当作家。 上了初中后的一个暑假里,在妈**鼓励下,白岩松初次尝试写侦探小说,虽然文笔不是很好,但编的故事却很吸引人。这是因为平时每逢有人讲故事,白岩松总是用本子记录下来。有一天,爸爸给他讲了一个非常好听的故事,听完故事,白岩松立刻跑了出去,爸爸很奇怪,就悄悄地跟在他身后,想要看个究竟。不久,爸爸发现,白岩松来到村西头的大树下,开始给伙伴们讲刚才听来的故事,讲得绘声绘色,非常吸引人。爸爸高兴地想:这孩子真行,挺有两下子! 正因为从故事中提炼了大量的素材,白岩松才写出了侦探小说。这次尝试,进一步锻炼了白岩松的写作能力,为他日后走上主持人的道路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主持了《东方时空》后,即使电视里有编导,但白岩松仍喜欢自己写台词,使著名的“白岩松式语言”风靡一时。 2、送给儿子一封人生邮件 受草原文化的影响,白岩松对儿子的教育也是阳光式的。他曾给孩子寄出了一封“人生邮件”: 我的儿子饱餐一顿后,安静地睡着了,那种照看新生儿的奇妙感受充满我心。我知道,在我们彼此的生命历程中将相互温暖与扶持。做了父亲,我不该两手空空迎接他的到来,但孩子那稚嫩的小手还举不起任何可称为礼物的东西,那就让我将祝愿当成礼物,投入生命的信箱,来一个慢件邮递。当他长大的时候,再好奇地拆封吧。TranTextType(0,1,); 正文 五、白岩松 心态培养,正确对待得失才是离幸福最近的路(2)学会宽容 如果所有的美德可以自选,孩子,你就先把宽容挑出来吧。也许平和与安静会很昂贵,不过,拥有宽容,你就可以奢侈地消费它们。宽容能松弛别人,也能抚慰自己,它会让你把爱放在首位,万不得已才动用恨的武器;宽容会使你随和,让你把一些人很看重的事情看得很轻;宽容还会使你不至于失眠,再大的不快,再激烈的冲突,都不会在宽容的心灵里过夜。于是,每个清晨,你都会在希望中醒来。一旦你拥有宽容的美德,你将一生收获笑容。 不争第一 人生不是竞技,不必把撞线当成最大的光荣。当了第一的人也许是脆弱的,众人之上的滋味尝尽,如再有下落,感受的可能就是悲凉,于是,就将永远向前。可在生命的每个阶段,第一的诱惑总在眼前,于是生命会变成劳役。站在第一位置的人不一定是胜者,每一次第一总是一时的风光,却赌不来一世的顺畅。时代的风向总在转变,那些被吹走的名字,总是站在队列的前面。争第一的人,眼睛总是盯着对手,为了得到第一,也许很多不善良的手段都会派上用场。也许,每一个战役,你都赢了,但夜深人静,一个又一个伤口,会让自己触目惊心。何必把争来的第一当成生命的奖杯!我们每一个人,只不过是和自己赛跑的人,在那条长长的人生路上,追求更好强过追求最好。 爱上音乐 在我们的身边,什么都会背叛,可音乐不会。哪怕全世界所有的人都背过身去,音乐依然会和我窃窃私语。我曾问过一位哲人,为什么今天的人们还是需要一两百年前的音乐抚慰?哲人答,人性进化得很慢很慢。于是我知道,无论你向前走多远,那些久远的音符还是会和你的心灵很近。生命之路并不顺畅,坎坷和不快都会出现在你的眼前,但爱上音乐,我便放心。因为一两百年前,那些独对心灵的音乐编织者,早已为你谱下安慰的乐章。在你成长的时代,信息的高速发展将使人们的头脑中独自冥想的空间越来越小。然而,走进音乐的世界里,你会在和音乐的对话中学会独立,学会用自己的感受去激活生命。每当想到,今日在我脑海里回旋的那些乐章,也会在未来与你相伴,我就喜悦,为一种生命与心灵的接力。 其实还有,比如说,来点幽默、健康,有很多真正的朋友……但我想,生命之路自己走过,再多的祝愿都是耳后的叮咛,该有的终将会有,该失去的也终会失去。然而孩子,在父母的目光里,你的每一步都将是我们生命里最好的回忆。很久很久以后,也许你会为你未来的孩子写下祝愿的话语,只是不知,是否和我今日写下的相似?生命中,最重要的是心路历程,所以它和朝代的更迭无关。孩子,当将来你拆开这封今日寄出的邮件时,我还是希望,你能喜悦并接受。 TranTextType(0,1,);正文 六、池莉 转角遇到惊喜,良好的个性胜于卓越的才智(1)我希望我的女儿,首先能够从真实不虚的生活中懂得生命意义。如果她慢慢懂得了衣食是一种大事,勤俭是一种美德,心静是一种大气,宽容是一种真爱,知晓是一种最好,那天下还有什么功课她拿不到A的呢?  ——池莉 1、模糊敏感神经,锻炼孩子的风度气量与自信 在家庭的磕磕碰碰中,我很快就发现了小亦池的一个性格弱点:她胆小,怕人,隐忍,死活都憋屈自己。一旦家里风吹草动,小亦池就会立刻躲避到角落里去,要么默默流泪,要么神情阴郁死死沉默。她是那么畏惧大人和蛮横者。 有一次,她纠缠着我不停地和她玩“翻叉”,我不耐烦地横了她一眼,她既不吭声也不哭闹,马上离开,飞快地钻进她自己的被窝,眼睛直直望着天花板。我跟过来和她说话,她未曾开口就先淌泪水了。平日只要她父亲脸一挂,她就会大难当头一般。 更有一次经历让我刻骨铭心:我带小亦池出去和一群朋友聚会吃饭。其中有一个朋友也带去了孩子,与亦池年龄相仿。在大人们吃饭的时候,两个小孩子在一边玩起游戏,他们比赛谁能够盘腿打坐得更久。时间过去了很久,亦池还在端坐,那孩子却再也耐不住了。输掉的孩子倒先哭号起来,打滚放赖,大人们只好去抚慰他,纷纷给他好东西吃,把亦池的一罐椰奶也一把拿走,给了那孩子。我幼小的女儿,依然盘腿端坐动也不动,根本没有吭出一声,就那样隐忍和凄楚地任由大人把属于她的饮料送给输家。 当时我目睹这一幕,心如刀绞。原始丛林的规则依然普遍存在,弱肉强食随处可见,会哭的孩子才有奶吃。在那一刻,我想我也许应该训练小亦池的泼辣与强悍,不过只是一闪念而已。我还是更欣赏我孩子表现出来的风度,我的小亦池需要拥有的,只是胆量与自信。 我意识到这一点之后,就那罐被人夺去的椰奶,与亦池谈论了它。我笑谈那孩子的行为如何粗鄙,衷心赞扬小亦池的大度。我看到小亦池用那么专注的眼神注视我,我就试图告诉她更加深奥的道理。我说:“一罐椰奶真没有什么了不起。在许多时候,许多事情上,被人夺走自己的拥有,是很痛苦的。但是,只要我们及时地转过脑筋来,不去钻‘失去’这个牛角尖,而是放开眼量,看看我们的‘失去’究竟是什么?比如这罐椰奶,其实是失去得好啊,因为小孩子喝多了这种饮料会发胖的。也许正因为你‘失去’了那罐椰奶,所以你的身材才苗条呢。” 小亦池做了一个揶揄的表情,她在和我逗笑。不管她是否听懂了我的话,总之她似乎早就放下了那罐“椰奶”。她懂得我对她的殷切希望,她也在尽力锻炼自己的胆量。 2、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孩子拥有高贵的心地 我的孩子,天生的性格就是无法改变。她言语少,嘴巴不甜蜜,需要时机和时间来表现她的美德和教养。外校开学的第一课就是军训,学生们到达军营以后,发现床铺不够,纷纷争抢床铺,亦池却主动睡了地铺。在一周的时间里,冷水洗脸洗浴,大锅吃饭,太阳下土坡上草丛里摸爬滚打,不少学生撑不住了,频频打电话给家长。而身体并不健壮的亦池,却是样样艰难辛苦都乐意尝试和体验。有同学因中暑、腹泻、水土不服出疹子半途而废,亦池身上也出了过敏斑疹,脸上也晒脱了皮,也闹了肚子,但她根本就没有当回事,吃了点我给她带去的藿香正气丸,大量喝凉开水,自己就解决了问题。她乐呵呵地和同学们互相照顾和帮助,晚上睡在地铺上还给同学们讲故事,让同学们开心得哇哇大叫。TranTextType(0,1,); 正文 六、池莉 转角遇到惊喜,良好的个性胜于卓越的才智(2)军训结束,亦池胜利凯旋。我去学校接她,她身穿晒得发白的迷彩服,臭烘烘一身汗酸味,脸庞胳膊皆黑红粗放,完全是个英姿飒爽的小女兵,好酷!她的身边,已经团结了一群铁“哥们儿”,她依旧淡然、安静,甚至有一丝冷峻。这就是我的孩子,她并不在课本知识的学习方面有特别的聪明,她需要的是首先战胜环境,需要饱满的精神状态,需要在新环境中获得自尊自信和友爱。只要拥有这种积极健康的精神状态,课本知识的学习几乎没有难倒她的。 每个周末,学校大门口是靓车如云来接孩子回家,我的亦池,自己背个大书包去乘公共汽车。她大摇大摆穿越小车队伍,大方坦然地与钻进小车的同学摇手再见。我曾与她开玩笑问:“我们家没有小车接你,你感到自卑吗?”亦池笑嘻嘻地反问:“为什么自卑?”亦池在她的好友中大肆宣传和夸张乘坐公共汽车的好处。据她总结:一是熟悉了行车路线和城市街道;二是在车上可以看到各色人等饱览美丑十分有趣;三是可以听到社会各种声音,笑话俚语方言,特别增长社会知识;四是沿路发现好玩处可随时下车:去室内体育场打球、逛公园、逛书店、逛音像店,或者去麦当劳吃个冰淇淋……在亦池绘声绘色的诱惑之下,居然经常有同学不要父母小车来接,宁愿伙同亦池乘坐公共汽车。 亦池在初中的学习成绩一直缓缓进步,比成绩更令我高兴的,是亦池的品德,在十二岁至十五岁之间,在一个人青春发育过程中最兴奋最迷惘最青涩最莽撞最脆弱的阶段,她健康地走向成熟,一如既往地如她儿时那样,温良、清纯、厚道、安稳,少言寡语,绝不显摆招摇,对他人充满善意,富有合作精神。我知道这才是她将来理想有望实现、事业有望成功和生活得幸福的最根本条件。 比如亦池是这样处理一件麻烦事的:那是初三时一次课间休息,学生们在操场上运动玩耍。一个男同学打篮球热了,脱下棉袄,要亦池帮忙照看。亦池就将男生的棉袄接过来,挂在旁边的树杈上,自己一旁看守。忽然上课铃声响了,男生大叫:“我的棉袄。”亦池急忙拉下棉袄,扔给男生。可是,树枝挂破了棉衣的下摆,撕开了一道约莫两寸长的口子。男生立刻气势汹汹,不依不饶地索赔,因为这是一件新买的正宗德国名牌阿迪达斯,价值好几百元呢。亦池安静地回答他两个字:“好的。”周末,她把男生的棉袄带回了家,吩咐我说:“你缝一缝自己穿吧,买件新的我赔给他。”亦池居然还很幽默说,“妈妈,没有想到一个小男生的棉袄你穿着还很神气呢,算我给你一个机会穿穿德国名牌吧。” 这就是我的孩子!其实连我们大人都认为这男生太不懂事了,这么小的口子又在下摆,细针密线缝好根本就看不出来,我替他缝补好再赔一些钱就是了,怎么就一定要赔全新的呢?再说亦池还是替他照看呢,做好事还做出麻烦来了?但亦池绝不与人争论,就像大人对小孩子说话那样,不瘟不火给我们一句话:“算了,人家要赔就赔吧。” 当然最后的结局是峰回路转,男生的家长得知情况后过意不去,向我们道歉并批评了他们儿子的不懂事。亦池把我缝补好的衣服带回学校还给了男生,此后再无一句闲话。TranTextType(0,1,); 正文 六、池莉 转角遇到惊喜,良好的个性胜于卓越的才智(3)在抚育这个孩子的过程中,多少次,趁她酣睡,我都会忍不住深深凝视她,心里冉冉升起一种骄傲。随着她渐渐长大,这一种骄傲从来没有减弱:那就是这孩子的高贵心地与端方品质,是她浑然大度的忍与让。这就是我作为一个母亲最大的收获、最大的宽慰和最大的幸福。这也是我作为一个母亲,能够给予孩子的最金贵的东西,也是足以流传子孙万代的唯一财产。 3、刻意隐瞒的误读,重新认识孩子被轻视了的承受力 我的孩子在健康成长,但家庭却发生了严重的问题。2003年年初,是孩子初二的时候,我和孩子父亲的婚姻,再也无法维持表面的平和了。 分手只是两个字,但被婚姻牵涉到的孩子,那就是千个字,万个字,也难以排解的矛盾和艰难了。 第一次决心离婚的是我,那还是在孩子吃奶的时节。结果事到临头,也就是因为怀中有个吃奶的婴儿,我无法坚持自己的决心,还是跟着孩子的父亲回了家。我想既然我舍不得我幼小的孩子失去父亲,既然舍不得哺育孩子的小窝就此破裂,那么我就全力以赴地为孩子投入和守候一辈子吧。 2000年春天的亦池,已经过了十一周岁。根据她的性格与一贯行为方式,在尊重个人选择方面,这孩子早就表现出了深明大义通情达理的胸怀。而我的婚姻此时已彻底破碎。我担心的是孩子,孩子怎么办呢?她明年就要考初中了,这可不是一个儿戏和玩笑,在一场激烈的竞赛中,谁在冲刺的时刻经得起惊扰? 然而,婚姻是玻璃做的,一旦破碎就是一地碎片,再也无法拼凑。但是为了孩子,这个家庭的形式感,一点一滴的细节,又一定是要存在的!至少要让孩子在这个家庭里安谧而快乐地度过初中三年,直到中考结束再说。 这是怎样的挣扎啊!一个又一个失眠的夜,我只能一再告诉自己:你是母亲!你是这个女孩子的母亲!母亲的职责就是重大到没有道理可讲!你得让你的孩子在你守护的家庭空间里,拥有夜夜的好睡! 我没有坚持让孩子的父亲离开家门。我们采取了折中方式:先签订离婚协议,同室分居。然后用一种轻描淡写漫不经心的闲话方式告诉孩子,说妈妈需要写作,每天夜里都写得太晚,影响两个人的睡眠,所以还是分开睡觉有利于健康。 可惜,世上许多事物,它就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孩子的初中需要三年。三年的维和期对于一个已经破碎的婚姻也许实在过于漫长和严峻。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在离婚之后,被理直气壮地释放出来,在一个屋檐之下冰炭不能同炉。母爱对孩子的力量是无限的,对破碎的婚姻却极其有限。一年熬过去了,二年熬过去了,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老公身体不行 让儿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