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勒认为有社会兴趣的健康人格观认为,人人都有自卑感,而这正是人格发展的最初动力,从为摆脱自卑而奋斗到为实现优越

阿德勒的个人心理学人格理论_图文_百度文库
您的浏览器Javascript被禁用,需开启后体验完整功能,
赠送免券下载特权
10W篇文档免费专享
部分付费文档8折起
每天抽奖多种福利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阿德勒的个人心理学人格理论
阅读已结束,下载本文需要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同时保存到云知识,更方便管理
加入VIP
还剩11页未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人的一生就是为了摆脱自卑和追求优越而奋斗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 ,生于日,逝于日),奥地利精神病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曾追随弗洛伊德探讨神经症问题,但也是精神分析学派内部第一个反对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体系的心理学家。著有《自卑与超越》、《人性的研究》、《个体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自卑与生活》等,他在进一步接受了叔本华的生活意志论和尼采的权力意志论之后,对弗洛伊德学说进行了改造,将精神分析由生物学定向的本我转向社会文化定向的自我心理学,对后来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阿德勒的理论强调人的积极品质和社会动机在个人行为中的重要作用。阿德勒认为,人格是在战胜自卑和追求优越过程中形成发展的。人天生自卑,因为其生下来是弱小、无力的,完全依赖成人,由此产生自卑。但是,正是自卑促使人们去努力克服自卑,追求成功,成为人格发展的动力。但是,若被自卑所压倒,则产生自卑情绪,导致神经症人格,抑郁、悲观、消沉。人类还有追求优越与完美的倾向,每个人都有相同的追求优越的最终目标,追求优越也是双重性的,适度追求,促进个人发展,对社会有益。过分追求,走极端,则产生优越情绪,自我中心、自负、忽视别人和社会习俗、缺乏社会兴趣。个体如何追求优越,取决于自己独特的环境,不同的生活方式,由此会发展出不同的行为特征和习惯,即所谓的生活风格,生活风格的发展和自卑感有密切关系。
如果一个儿童有某种生理缺陷或主观上的自卑感,那他的生活风格将倾向于补偿或过度补偿那种缺陷或自卑感。例如,身体瘦弱的儿童可能会有强烈的愿望去增强体质,因而锻练身体、跑步、举重,这些愿望和行为便成为他生活风格的一部分。生活风格决定了我们对生活的态度,形成了我们的行为模式。人要成为完善健康的人,需要自身的努力和教育的干预达到补偿。
1、为摆脱自卑而奋斗
自卑并非懦弱,人天生有一种自卑感。正因为自卑,让个体明白自己的不足和欠缺, 促使个体努力奋斗, 朝向未来前进。 自卑是普遍的,阿德勒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 因为我们都发现我们自己所处的地位是希望加以改进的。没有人能够长期地忍受自卑感, 它一定会使他采取某种行动, 来解除自己的紧张状态。”自卑感是隐藏在个体背后的推动力, 是人的行为的原始的决定力量或向上意志的基本动力。在阿德勒看来, 一个人不管处在怎样有利的情况下, 总会有追求更完美、更理想的欲望。这种欲望动力不是弗洛伊德的性,是现实与理想的差距使自卑感成为人类心理上的负荷。
由于某种残缺、忽视、纵容等导致的儿童生活过于艰难或过于一帆风顺,儿童的柔弱被强化, 儿童易对社会现实扭曲而软弱、卑微、无助、依赖等,最终可能发展为早期童年自卑感。
尽管阿德勒认为孩子与大人比较都是极其软弱的, 会感到无能、自卑。但他也指出自卑本身不是问题, 自卑是人类地位之所以增进的原因, 并甚至认为我们人类发现自己的弱点与不足而努力改变环境, 从而降低“紧张状态”和自卑,这一过程在心理学上称为“补偿 ”,人类的全部文化都是以自卑为基础的。
补偿分成功的补偿和失败的补偿。成功的补偿建立在生活意义上正确理解的基础上, 失败的补偿建立在对生活意义的错误理解之上。失败者赋予生活的意义常是一种个人的意义, 其兴趣也只停留在自身,所作的努力与补偿因之生活意义的偏差而被导向无意义甚至完全谬误的方向。这类补偿者幻想不经过努力奋斗来超越自卑感。眼泪、抱怨、夸口等都改变不了自身的处境, “自卑情绪”也逐渐形成。补偿在教育意义上应积极引导, 使之朝向成功补偿迈进。失败补偿会出现极端诸如欺骗、暴力、谋杀等不正常的过度补偿行为, 此种自卑情结致使的自卑属于病态的, 是非正常的个体对优越的人性追求。
2、为追求优越而奋斗
适度的自卑感是种普遍的正常现象, 是个体追求优越感和完美的动力。人们采取各种形式试图超越自卑感, 以追求更大的成就, 获取优越性。实际上, 追求优越比为摆脱自卑而做的努力更体现出人的社会理性。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类的通性,真正能够应付并主宰生活问题的人却只有在奋斗过程中利己又利人的倾向的人。
影响因自卑感而激发的为优越感而奋斗的朝向的是社会兴趣。有较多社会兴趣的人在追求与社会利益相一致的目标实现其追求优越感, 是一种真实的优越感, 是成功补偿产生的结果。社会兴趣缺乏的人对优越感的追求是纯私人的目标, 是一种虚假的优越感, 是失败补偿产生的结果。阿德勒通过对大量犯罪现象的研究, 得出如下结论:罪犯的目标总是在追求属于他私人的优越感。他们追求的是自己幻想出来的、虚假而不切实际的优越目标, 是没有正视事实的目标。我们在童年时期无意识地发展了一种关于生活的信念, 即是阿德勒的虚构目的论。这个虚构的目的论即是为追求人生的意义、追求优越感。这种与追求其私人的优越感又有不同。 它与社会联系在一起,通过与他人合作, 克服困难, 使自我获得了补偿和发展, 社会得到了利益, 自我达到了创造性的实现而非失败。
阿德勒认为人是社会性的动物, 人格是社会决定的, 人的行为动力来源于自卑感的驱使与鞭策。教育者必须确保受教育对象对优越感的追求能为他们带来精神的健康与幸福。总之, 为了完善的、优越的目标而超越自卑, 人们永远在追求不断地发展, 不断地超越。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阿德勒的自卑及其补偿_百度文库
您的浏览器Javascript被禁用,需开启后体验完整功能,
赠送免券下载特权
10W篇文档免费专享
部分付费文档8折起
每天抽奖多种福利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阿德勒的自卑及其补偿
阅读已结束,下载本文需要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同时保存到云知识,更方便管理
加入VIP
还剩2页未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健全人格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你做到了吗?
阿德勒提出过“个体心理学”理论,这个理论的核心是对自卑感的探讨,所以,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家庭教育理论。阿德勒认为,自卑感是最初的决定人类行为的力量,它存在于所有个体当中。
人们在生命之初常常喜欢与周围的成人进行比较,往往觉得自己是非常弱小与无力的。这样的一种自卑和无力的感觉会深深地刺激着儿童,反而会激发出他们迫切想要汲取力量来克服自卑的强烈愿望。
阿德勒曾说过,“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我们都发现,我们自己所处的地位是希望加以改变的。没有人能长期忍受自卑之感,它一定会使他采取某种行动,来解除自己的紧张状态。”
为此,自卑便在成为推动个体不断前行的过程中成为最主要的动力。同时,阿德勒认为,努力学习合作之道是个体追求优越的主要方式。
一、培养儿童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只有个体能与他人进行良好的合作时,才能使他的社会兴趣不断发展,以应付其生活、生存问题。
现代社会,个体最重要的一项素质就是有能力进行合作,而现在的大多数人并不懂得如何与他人合作,或是合作的水平参差不齐。因此,今天的教育必须强调重视的一项内容就是如何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生命的一个基本意义就是要具备对他人的兴趣以及与人合作的能力。在学习中,儿童学着与他人进行合作,家庭关系、伙伴相处等同样是合作的表现形式。
我们要让儿童明白,他是社会中重要的一员,但他又不能摆脱他人而独立地生活、发展。这种认知是必要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教会儿童主动与他人进行合作、帮助他人,或者在遇到困难时懂得主动寻求他人的帮助。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充斥着与人合作,所以教育必须承担起培养儿童这项能力的重任。
要想形成儿童良好的社会兴趣和健康的生活风格,关键就在于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的培养,所以,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一定要对儿童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进行认真培养。
在阿德勒的家庭教育理论中,父母在培养儿童合作能力过程中扮演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阿德勒认为,从角色重要性来看,母亲毫无疑问在儿童早期的家庭教育中是位列第一的。
母亲自身与孩子的合作技巧,以及母亲教会孩子与他人进行合作的技巧,都会在孩子以后的生活发展中深刻地影响到与他人的合作。
母亲在培养孩子的合作能力时,要特别注意给孩子营造一个值得依赖的可靠形象,同时,又要努力引导孩子把这份信任同时给予父亲及其他人。
如果母亲一味只关注自己与孩子的联系,而忽略孩子与他人建立良好的联系,必然会使孩子与他人的良好合作关系受损,甚至包括与父亲的关系。
此外,阿德勒还指出,在今后的家庭生活中,父亲同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还超越了母亲的影响。
在培养孩子的合作能力时,父母双方一定要注意言传身教,父亲首先要向妻儿证明自己对他们和对社会是承担责任的,与此同时,还要在孩子面前展示出对友谊、爱情、职业等良好的应对能力。
二、培养儿童的社会兴趣
在阿德勒的理论里,社会兴趣是指个体拥有的一种先天性需求,是可以与他人和谐共处、共建美好社会的一种需求。其中包含团结合作的精神、乐于助人的品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友好共处的愿望等,内涵较为丰富。
人是社会的产物,因此天生具备社会兴趣。社会兴趣是人类和谐生活,友善共处,希望建设一个更美好社会的需求。社会兴趣不光是一种情感,更体现了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用他人眼光去看待事物的能力。
社会兴趣含盖的范围非常大,它不仅包括个体之间互相联系感情,或反映人的性情特点的情感,而且还包涵了人们评价生活的态度,甚至对宇宙的感情。
阿德勒强调认同感和同理心的重要性,在他看来,每个人都具备从他人角度来看待自己和周围一切的能力,心理是否健康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看个体与他人分享的程度以及对他人的关怀程度。
法的关系、伦理和美学的评价,这些都是以社会兴趣为基础,因为从理论和实践上来看,生活中的任何问题都具有社会价值。
个体心理学的使命就是去帮助人认识这些价值,并以适当的方式去适应生活情境。以这种方式,把“社会兴趣”和“追求优越”带到了同一条轨道。
在阿德勒看来,社会兴趣和追求优越被同时赋予了个体缺陷的补偿机制。在他看来,对于先天的缺陷,最重要和必要的补偿就是社会兴趣。
在阿德勒的观点里,恰恰因为社会兴趣的存在,才使得个体能够顺应各不相同的生活环境,在社会层面和心理层面上,这种适应性都是可以实现的。
因此,不难发现,社会兴趣和追求优越其实归属于同一个自然序列,两者都是基于个体的缺陷和无能,它们是最安全的刺激。
虽然社会兴趣通常是依靠遗传得来的,但它的发展必须建立在认识上,并且,只有当儿童在社会中生活它才能得以发展。如果这个潜能被忽视了,社会兴趣就无法得到合适的发展,这将带来最不幸的人生。
在阿德勒的观点里,像精神病患者、酗酒者、问题少年、罪犯、自杀者等所有的失败者,他们失败的原因就在于从属感和社会兴趣的缺失。
阿德勒认为,在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面临需要解决的三大问题:职业任务、社会工作、爱情和婚姻,要解决三个问题必须依靠社会兴趣的全面发展。在他看来,生活被赋予的意义应该是奉献、对他人产生兴趣和互相合作。
个体无法离开社会而独立存在,因此,在个体成长的过程中,他们必须学着相互协作,相互团结,来解决每个个体在生活中遇到的难题。只有通过个体间的团结互助,分工合作,这些问题才能得到很好地解决。
三、培养儿童良好的生活风格
阿德勒认为,生活风格的形成是在儿童时代初期。
儿童的家庭环境以及幼年时期的经验决定了他们今后形成的各异的生活风格,而这种早期形成的生活风格会牢牢地保存下来,并且难以改变,这就为应付今后出现的问题提供了规则。
生活风格并不完全受遗传的影响,它主要由儿童所在的家庭环境,如家庭的社会地位、经验状况、家庭结构、儿童在家庭中的处境。
穷人家的孩子,也许外形能力都并不差,却往往有一个谦卑的态度。被宠溺的孩子有较强的占有欲,被忽视冷落的孩子较为怯懦。老大的处事风格比较保守,老二则显得好胜许多。
因此,生活态度和对生活的企图常常都是从这种特有的环境中锻炼出来的。除了家庭因素之外,邻居的特性和各种社会的压力也决定着儿童形成什么样的生活风格。
心理学范畴的生活风格,是指儿童在面对童年挫折时,采取的一种应对方法。每个人都采取自己特有的方式来对付生活中的困境,人们概括归纳自己的方法,并把它保持下来,这就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具有持续性的生活风格。
不难看出,阿德勒同弗洛伊德一样,也强调了早期生活对人格形成的重要性。
在生命开始的前四五年里,个体已经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心理构建上,他把从遗传中获取的材料以及环境中形成的印象加以整合,来配合对优越的追求。
在第五年底,孩子的人格已经基本形成,他给生活赋予的意义、所追求的目标、达到目标的方式、情感倾向等,他们都是固定的,即是说,生活方式已初具规模。
生活风格的一个特征是独特性,人人都不尽相同。阿德勒认为,生活风格可以被分成健康和病态的两类,而两者的区别在于超越自卑、追求补偿时,是否考虑了社会利益等因素。
病态的生活风格体现为统治支配型、索取型和回避型三类,是一种消极的应对方式和策略。选择这类生活风格的人,通常都喜欢回避或逃避问题。因此,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不会取得良好的发展。
因此,阿德勒认为,帮助孩子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即“社会利益”的生活方式,每一个家长都应该努力做到。 具备“社会利益型”生活风格的人,能积极地面对生活中存在的问题,用积极的方式去正面化解这些问题。
四、促进儿童人格的健全发展
阿德勒的人格理论强调了在人格形成过程中环境和遗传起到的重要作用,他提出的生活风格理论、个体发展、人格动力理论、社会兴趣理论都对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儿童具有重要意义。
由阿德勒提出的自卑与追求优越这两个概念,可以用来解释人格发展的驱动力。
在阿德勒当医生时,他观察到,存在器官缺陷的患者倾向于通过严苛的训练来弥补自身的缺陷,直到他能超越他人,所以器官缺陷可以引起自卑。
之后,阿德勒又对自卑这一概念进行了更深的扩展:他认为,在生命伊始,人类都存在心理和社会的自卑感。当个人有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并且他明确表示确实不具备解决的能力时,这就是自卑感。
人们会因为自卑去追求补偿,这会成为人们前行的动力。自卑感有积极作用的一面,也有消极作用的一面。明白生活中人们拥有的不同程度的自卑情绪,可以帮助我们互相合作协助来解决问题。
阿德勒提到的生活风格,最开始被称为生活计划或指导意象,是指人们独特的追求目标的生活方式。比如:学者通过阅读思考等获得优越;演员通过学习表演追求完美。
在阿德勒看来,幼年时期经历的三种状态很容易导致错误生活风格的产生。
第一种是器官缺陷。它很容易让儿童感觉到自卑,从而萌生不健康的自卑情绪。
第二种是溺爱和娇纵。如果儿童在事事以他为中心,无条件满足他一切条件的家庭中成长,那么在他长大成人后很容易变成自私自利、缺乏社会兴趣的人。
最后一种是被忽视或被遗弃。如果儿童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他会认为自己没有存在价值,从而对他人和社会极其冷漠、仇视,不愿相信任何人。
阿德勒认为,环境和遗传给人的心理发展带来了客观条件和无限可能。人并不是消极地受遗传和环境的影响,而是有自主选择权,可以创造性地选择适宜自身心理发展的活动形式。
阿德勒认为,社会兴趣是一种自然的需要,其目的是要实现全人类的和谐生活,并希望建立一个更美好的社会。
它不仅是一种情感,而是一种对生活的态度。社会兴趣的主要内容包括职业选择、参与社会活动、爱情婚姻等。
阿德勒认为,家庭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就在于要使儿童的人格得到健全发展。
因此,从教育上看,儿童健全人格的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阿德勒人格教育具备以下目的: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会情感,塑造学生的整体人格,彰显个体的生活意义,提升个体的精神境界。
(版权说明:文章来源网络,网络素材无从查证作者,原创作者可联系我们予以公示!)
zhonggongge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第二章 精神分析学派的健康人格观.ppt 89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第二章 精神分析学派的健康人格观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思考题 1.为什么说自卑是一把“双刃剑”? 2 .你是否是一个具有社会兴趣的人?社会兴趣和心理健康具有怎样的关系? 3 . 阿德勒作为一个心理治疗家为什么会如此关注社会感问题?
弗洛姆的健康人格模型
——生产性的人 积极主动的生存意味着去表现自己的愿望,自己的才能和丰富的天赋,这些天赋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具备。这就是说,要自我更新,要成长,要包满涌流,要爱,超越孤立的自我的束缚,有兴趣,去倾听和去贡献。
——弗洛姆 一、弗洛姆的生平 弗洛姆(Erich Fromn,)出生于德国,犹太人,后入籍美国。他的父亲是商人,祖父是犹太拉比。宗教对他有很大影响。 1922年,弗洛姆获德国海德堡大学博士学位。1933年为逃避纳粹,他从德国移居美国。着重对人类非理性行为的研究。 他从哲学、社会学、心理学角度研究人比,并提出了健康人格模型。 学识渊博,著述涉及面极广。集心理学家、哲学家和社会学家于一身。 二、弗洛姆的健康人格观 (一)弗洛姆的健康人格观的理论背景
(二)弗洛姆早期的健康人格观
(三)弗洛姆晚期的健康人格观
(一)弗洛姆的健康人格观的理论背景
弗洛姆更强调社会在个体心理疾病上的决定作用。 弗洛姆认为,现代人所遇到的最大问题是——人的异化——它使人类因此而陷入困境。 弗洛姆认为人们在逃避不安全的过程中发展几种病态的防御机制: 第一类,完全服从权威型。 第二类,破坏防御型。通过破坏或者摧毁他人以使世界不再具有威胁并获取力量感。 第三类,自动遵从型。个人完全放弃自我,成为一个自动遵从的机器。 因此,弗洛姆提倡以健康的民主社会取代集权社会,以健康人格取代病态人格。
弗洛姆有关心理健康的定义 “可以从两种不同的角度给正常或健康下定义。1 从社会功能的角度看,假如一个人能完成社会赋予他的职能,那就可以称为正常或健康的人。更确切地说,所谓正常或健康的人是指这样的人:他能够符合社会的需要、参与社会再生产、承担起养家的责任。2 从个人角度看,所谓正常或健康的人是指处于一种幸福或成长的状态之中。(埃里希.弗洛姆,1941) (二)弗洛姆早期的健康人格观
1 人格构成观以及非生产性取向性格 弗洛姆认为,健康的人格是具有生产性的人格。 人格构成:弗洛姆认为,人格是先天与后天的全部心理特征的总和。其中的先天特征指的是“气质”,后天特征指的是“性格”,性格关乎伦理问题,性格差异体现了个体在生活艺术方面成功的程度。 弗洛姆把人的性格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其中前四种属于病态的,他称之为非生产性取向性格,包括:接受取向、剥削取向、囤积取向、市场取向。 第五种是生产性取向性格。在弗洛姆的观点中,这就是健康人格。 2 生产性取向性格
2 生产性取向性格
生产性取向性格(the productive orientation,又译为创造性人)指个体创造性地运用了自身的力量,实现了自身的潜能。“人的生产性能创造出物质财富、艺术作品和思想体系,但生产性所创造的最重要的对象是人自己。”(埃里希.弗洛姆,1947) 弗洛姆具有人本主义观,在他看来,生产性是每个人都能具有的一种态度。 显而易见,在弗洛姆的体系中,具有生产性取向的人即是具有健康人格的人。生产性取向的人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2 生产性取向性格
(1)具有生产性的爱 关心、责任、尊重、了解。 (2)生产性思维 (3)幸福感 (4)人道主义良知 (三)弗洛姆晚期的健康人格观
弗洛姆晚期的人格观将人格分成两大类:一类是重占有的,一类是重存在(也有译作“重生存”)的。而在他看来,“重存在”的人就是健康的人。 “重占有和重生存是人对生活的两种根本不同形式的体验,其强弱程度决定着个人性格的不同和两类社会性格的不同。” 重存在指的是:在这种存在方式中,人不占有什么,也不希求去占有什么,他心中充满欢乐和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能力以及世界融为一体。弗洛姆此处所举的“重存在”的人格特点,与他早年的“生产性人格”划分的特点基本一致,指的是那些致力于与他人合作、共享以创造性方式生活着的人。 《占有还是生存》中的“新人”。 新人
新社会的功能是促进新人的形成,新人的性格结构有以下特征: 1、为了全面的生存,愿意放弃一切形式的占有。 2、具有安全感、对自我个性的认同感和自信心,而且这三者都是以对现存自我的信念、要求与周围世界紧密联系,对这个世界的兴趣、爱和与其团结在一起这样一些需要为基础,而不是建立在占有、据为己有和控制世界的欲望(以至于成为自己财产的奴隶)之上。 3、承认这样一个事实,即除了我们自己,任何人、任何物都不能赋予生活某种意义。而这种彻底的独立性,又是以奉献和分享为己任地充分发挥那种积极性的先决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阿德勒认为并非每个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