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医学生使命的责任与担当

王振宇:责任担当诠释新时代的大医精诚
扫一扫 手机阅读
王振宇:勤修苦读数十载 悬壶济世桃李兴。剪辑:杨茜
  这样的手术,王振宇每天要做三四台。本人供图
  一身白大褂映着天蓝色条纹衬衫,眼神犀利明亮,腰背挺拔,一米八多的身材给人莫名的威严感,但并不压迫。初见王振宇教授,很难相信他已年过花甲。
  王振宇,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外科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国内最著名的脊髓脊柱外科疾病诊治专家,现任北医三院神经外科主任、北京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神经外科学会脊髓脊柱专业组组长。1986年获硕士学位,1992年获博士学位,从事神经外科专业35年,在国内外医学期刊发表医学论文60余篇,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0余项。
  对上面这段介绍,王振宇教授似乎并不&感冒&。他给自己的定位只有三个词:医生、学者、老师。
  求学:对知识学问从不满足
  &我对知识、学问从来都不满足,如饥似渴&,回忆起20几年的求学路,王振宇称:&没想太多,就想往前奔。&
  王振宇出身医学世家,父亲是中原名医、河南中医学院的王庚贤教授。今年3月份,郑州有关单位组织了王庚贤教授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到场近千人。王振宇说,父亲从药铺的坐堂郎中做起,年纪轻轻就名满中原,新中国成立后河南组建中医学院时被作为地方名医被第一批征召。在王振宇的记忆里,小时候家里总挤满了人,家外总停着一大片自行车、架子车,有时候还有小轿车。
  &我从小就觉得,做医生最有出息,因为这是救人的大事业啊&。 王振宇说,自幼受父亲言传身教,家里兄弟姊妹共五人,全部从医。
  王振宇几岁就开始背汤头歌诀,小学就帮父亲&抄方子&,初中已经熟读了不少中医典籍。高中赶上&文革&,学校停课了,但他没有停止学习,而是在家研读医书,跟父亲学习经络、针灸,在县中医院药房学习炮制和抓药。
  &我从小记忆力好。&王振宇还清晰记得小学四年级时,教育局在各校抽调学生背毛主席的&老三篇&,他被选为全校唯一代表参赛。
  高考一恢复,王振宇顺利考入河南医科大学。&我从小学中医,但读大学选了西医。我不觉得有什么区别,觉得能进去这个大门,能治病救人就行。&王振宇称,因为兴趣加志向,自己学习特别刻苦。毕业时省卫生厅组织统一考试,全国的军队医院也下来招人,王振宇记不清自己考了第三还是第几,只记得有天下着雨,卫生厅的工作人员来到家里,告诉他由于成绩好,有优先选择权。&招人的都在驻地,一过去大家都知道我,他们就想要成绩好的。&王振宇最后选择了郑州空军医院。这一年,他27岁。
  工作一年后,国家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我不满足,一心想考研究生。&英语底子薄,他就报了广播电视大学专修英语,还买了台老式收音机,每天定时定点听节目,练口语。1983年,王振宇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而此时的他,已与爱人结婚。读研究生第一年时,孩子出生,而他只回去了三天。
  &有天下着大雨,我爱人从郑州来西安找我。那时孩子刚会走路,她牵着孩子站在雨里,我在实验室不知道,同学过来喊&你老婆来啦!&&讲这话时,他眼里满是疼惜。
  &那时为了学习牺牲了家庭,但光牺牲不行,还得奋进啊。&西安的夏天尤其折磨人,狭小闷热的实验室里是各种动物尸体的臭味。最多的日子里,王振宇白天跟老师查房、学习,晚上赶紧跑去实验室,一呆就是半夜。
  1992年,刚刚完成博士学生论文答辩(右四为王振宇)。本人供图
  努力不会白费。王振宇的硕士毕业论文获首届全国中青年肿瘤学术会议二等奖,中央领导亲自颁奖。他还因此受邀去澳大利亚做访问学者。这年他32岁。
  硕士毕业后,王振宇回到郑州空军医院,一年后得到去北京天坛医院进修的机会。学习开阔了眼界,1989年,王振宇考取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北京301医院)博士研究生。这一年,他35岁。
  从1983考取硕士研究生开始,为了求学,王振宇辗转西安、郑州、北京,与爱人聚少离多。等到1992年博士毕业,孩子都已经9岁了。
  救人:从未拒收一个病人
  &我现在回头看,自己最幸运的,是没有浪费宝贵的光阴,没有停下探索的脚步,哪怕文革期间学校停课,我也每天都在学习。恢复高考、改革开放、医卫事业进步,大时代给予的所有机遇,我都抓住了。&
  从1992年博士毕业到2000年,王振宇在空军总医院工作。在这八年里,他拿过部队最高奖项,职称也到了正高,任科室副主任、主任医师。2000年, 王振宇调任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任神经外科主任。
  在国外参加学术会议。本人供图
  当时北医三院神经外科远没有今天这样的地位。王振宇来的第一年,床位只有十几张,全年手术不到100台,且大多是外伤处理。现如今,科室床位规模扩大三倍多,全年手术700台,形成了复杂、疑难脊髓疾病诊治的专业特色,尤其擅长诊治椎管内脊髓肿瘤、脑肿瘤、垂体腺瘤、脊髓空洞、脊髓栓系、骶管囊肿等。不管在学术界还是患者口碑,北医三院神经外科早已名声大噪。
  &我从来没有体会过朝九晚五的工作状态&。尽管已经63岁,但王振宇仍保持着每天3到4台手术的工作量。他撸开裤管,是快到膝盖的长袜&&长年站手术台,一站就是几个小时十几个小时,小腿静脉曲张越发严重。手术间隙,他吃的最多的是放冷的盒饭,日积月累形成慢性胃炎,上个周末他刚刚做了胃镜检查。
  和自己父亲当年每到周末在家看病看到半夜一样, 王振宇也是个不会拒绝的人。&患者抱着一丝希望,拖家带口,几千里从外地跑到北京来找我做手术,我没法说不啊!&王振宇说。
  他似乎又是个很会拒绝的人。采访中他接了个电话,说了30秒左右便挂断。是个出版社要给他出书,&我哪有那个时间,手术都做不过来&。
  在医疗学术界,王振宇是首个提出&瘫前手术&的专家。神经外科历来讲究&瘫后手术&,这样医生承担的风险最小。而&瘫前手术&,则是把医生的压力和风险放到最大,考验的是医者的仁心和医术。
  采访中,副主任医师陈晓东&抱怨&道:&主任总给我们出难题,别的医院不收的病人,主任统统接收,没见他拒收任何一个。&
  瘫前手术最考验医者的仁心和医术。本人供图
  王振宇打开手机,给记者看一段小视频,背景是蓝天白云的青藏高原,一个身穿藏袍的小伙在自家屋前行走。王振宇说,去年此时,这个小伙已完全瘫痪,此前在各大医院均被告知无计可施。由于只会说藏语,也给交流带来很大障碍。还有,藏族群众出于个人信仰,手术过程拒绝输血,这让本就复杂的病情难上加难。王振宇力排众议接收了这名病人,带着团队争分夺秒做预案,从各个环节控制病人失血量,整场手术做了7个多小时。经过20天左右的治疗,藏族小伙成功&横着进来,立着出去。&
  授业:看病救人还要治学育人
  王振宇的办公室有两张小沙发。进门处一个稍大些,前面一张茶几,原是待客用。办公桌旁还有张更小的,上面铺了90年代家家户户都曾用过的蓝白相间格子布料,作沙发罩。如今,两张沙发上面堆满了书。书的背后,是一张办公桌。门诊、手术和查房的间隙,王振宇总是在这张办公桌上看学生们的论文。
  王振宇说,事业要做强,必须有人才。这些年医疗界的舆论环境不好,很多人不愿意学医,有些学了医但不愿意当医生,那今后谁来救人? 
  看病救人、治学育人,是王振宇两条并行的轨道,他都很看重。作为博士生导师,王振宇坦言,他对学生的要求非常严格,因为医学、医术关乎人命,马虎就是草菅人命!他曾多次在会上把学生说哭,查房时看到哪个学生分管的病人哪里存在疏漏,他一定会&加小灶&补课。
  看到学生成长成才,也是王振宇最开心的时刻。本人供图
  副主任医师陈晓东给他的评价是:军营气息较重,雷厉风行,脾气大,但是就事论事,绝不记仇。&我们关系特别好,但也经常针对某个案例争得面红耳赤,第二天就像没发生过似的。&
  王振宇带的第一个研究生于涛,已在北医三院工作12年,现为神经外科主治医师。在于涛的印象里,王教授严,但有担当,也会适时安抚。刚参加工作时,他跟着王振宇做个腰椎手术,需要剥离肌肉。&当时经验少,一刀下去切深了,水一直往外流,眼看病人下面一根神经还抽搐了下,我吓得手一直抖。&王振宇查看后,一面安抚他&没事没事&,一面接过手术刀及时补救,手术顺利完成。
  王振宇培养学生,也重视学生工作意向。硕士毕业,他帮学生联系导师;博士毕业,他帮学生物色适合的医院。
  这些年,王振宇已经记不清自己究竟做过多少台手术,挽救过多少人命,让多少家庭的顶梁柱重新挺起脊梁,让多少家庭的希望重新站起来。让他欣慰的,除了这些,还有自己的学生们。他说,自己60岁生日时,尽管百般推辞,但他的历届学生从全国各地赶来为他庆生。他们当中,有大医院的主任,有地方医院的院长,也有学界翘楚。
  &凡为医道,必先正己&,王振宇称,医者有三样品质最重要:责任心、同情心和勇于担当的气魄。所谓&至重唯人命,最难确是医&,求学时,他是朝乾夕惕的学子;行医时,他是妙手回春的白大褂;为师时,他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工程师。三地求学,四海行医,八方桃李,王振宇用责任担当诠释新时代下的大医精诚,彰显着甘为春泥的奉献精神,镌刻下自强不息的人生华章。(中国青年网记者 邹畅)
编辑:田宏
责任编辑:刘亮
扫一扫,用手机继续阅读!
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移动看!
下载到桌面,观看更方便!
24小时点击排行站内检索:
您的位置:
燕成英:一位医生的职责和担当
发布时间:
  日,对于59岁患者王先生来说是一个在鬼门关绕了几圈又重获新生的日子。对于燕成英大夫来说也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抢救&&
  王先生今年2月10日晚11点因胸痛被家人送到西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正准备休息的燕成英大夫接到科室的电话后,立即赶到医院。当时,病人剧烈胸痛、血压下降,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心源性休克,患者的脸庞已被病痛折磨后而扭曲,呻吟声一阵紧似一阵,病人那双求生的眼神紧紧揪着燕大夫的心。
  为了赢得时间,燕大夫临危不乱,组织全科人员立即抢救,决定安装临时起搏器,实施冠脉介入手术&&无影灯下,急救工作有条不紊进行着。时间一秒一秒地过去了,午夜两点,冠脉介入手术结束了,病人暂时脱离了危险;可是不久,患者出现了上消化道出血,大口大口呕血,血色素快速下降,病人吐出的鲜血就像喷吐在燕大夫的心上,身心疲惫的她一次又一次进行了紧急抢救,输血、止血、再输血、不停调节药物剂量,就这样,患者在冠脉血栓与出血之间挣扎一夜,燕大夫也整整守候了一夜,直到第二天早上,病人血压稳住了,出血也止住了,燕成英也终于缓了一口气。
  燕成英,西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科主任、主任医师。从当时的青海医学院毕业后,她怀着对医生这个职业的向往和对临床医学的执著追求,在临床岗位上一干就是23年。漫长的从医路,带给她的是艰辛与泪水,也带给她成功与喜悦。笔者和燕成英大夫交谈时,谈到病人时她总有说不完的话题,眼神里总是闪烁着坚毅的目光,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当无数次看到病人转危为安时,我心里感到很欣慰、很有成就感。是医生这个职业造就了我,我必须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
  2016年5月的一天,一位60岁的男性患者因扩张性心肌病被抬进病房后,突然出现了心脏骤停,燕大夫立即组织抢救,胸外按压、电除颤、气管插管&&在全体医护人员的全力配合下,患者终于恢复了心跳,转危为安,可燕成英大夫早已是汗流浃背,疲惫不堪。患者的儿子面对燕大夫泣不成声,又突然跪倒在地上不停地磕头,感谢燕大夫的救命之恩!
  &懂得奉献的价值和快乐,就懂得了一个医生的职责和担当。&这是燕成英常讲的一句话。
  从医二十多年,燕成英救治过无数个病人,但她从未自满过。为了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更好地服务于患者。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她先后前往解放军总医院、北京协和医院、广州医科大第一附属医院进修学习心内科和内科危重症最新的诊疗技术,潜心钻研心血管内科危重病的诊治。2013年,她主持开展了&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术& &冠脉造影术和冠脉支架术&&心脏射频消融术&&右心导管检查术&&心脏同步化治疗&等业务,填补了市级医院多项医疗技术上的空白,同年她又在科室建立了规范、标准的心血管内科重症监护室(ICU),极大地提高了心血管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各项业务开始突飞猛进。
  如今,燕成英不仅是西宁市卫计委学科带头人,也是中华医学会青海省心血管分会委员;青海省心脏起搏及心电生理分会委员。先后被西宁市卫计委、西宁市医学会评为&最美医生&和&百姓心中的好医生&称号,成为患者心中德艺双馨的好医生。
相关新闻↓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主办&&&&&&版权所有:青海新闻网
未经青海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E-mail: 新闻登载许可国新办[2001]55号 青ICP备号 青公网安备 99号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医生要对病人的生命负责
  癌症,由于其高死亡率的特征,长期以来,人们总是谈癌色变,惟恐避之不及。然而,注定有一部分人,他们每天都要面对癌症,他们要向癌症挑战,努力把每一个癌症病人从死神的手中夺回。他们就是医院肿瘤科的医生们。正是有了这些可敬的医生,人们才逐渐把萦绕在心头对癌症的恐惧驱散开来。 中国论文网 /6/view-2482726.htm  即使是在医院内部,肿瘤科的医生面对死亡的概率也要比其他科室高得多。对他们来说,一幕又一幕的人生悲剧在自己的面前上演,他们又是怎样的一种心境呢?近日,记者来到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采访了腹部肿瘤科主任医师陈国际。   “癌症并不都是绝症,随着医学的发展及科学诊疗手段的出现,很多癌症病人的症状已经是可以由手术切除、化学药物治疗、放射线等治疗手段来控制的,癌症病人的生活质量也是可以得到提高的。另外,很多癌症只要早期发现、处理得当,还是可以治愈的。”陈国际医生说。      因为能救命而从医      1961年,陈国际出生在山东省的一个普通家庭,小时候的陈国际非常喜欢化学,他的化学成绩也非常突出。因此,在高考填报志愿时陈国际的第一志愿是兰州大学化学系,但是当陈国际意外地接到山东医科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时,他才明白,父母悄悄地改了他的志愿表,他们希望儿子能够实现他们的医学梦想。孝顺的陈国际并没有违背父母的意愿。医学之门虽由父母代他打开,但医学的博大精深,医生的崇高人格令他不由得心驰神往并义无反顾地走入了医学的殿堂。谈到最终为什么会选择肿瘤外科时,陈国际说:“其实当时想的是只要是干外科,什么都可以!因为外科更能发挥我的优势,更适合我!”经过5年在医学院校的熏陶与刻苦学习,1984年陈国际从山东医科大学毕业后如愿被分配到了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从事腹部肿瘤外科工作,从此他便与肿瘤外科结下了不解之缘。      “用爱心来做事情”      “起初,在那个谈癌色变的年代,可以说是没有几个人愿意从事肿瘤医学的工作,肿瘤外科的工作更是又脏又累,有的恶性肿瘤病灶破溃流脓时发出的难闻气味更是没有几个人可以忍受的,但当时凭着对病人的一种朴素的同情心,也凭着自己对外科事业的热爱,我留下来了,并且一干就是二十几年。”陈国际说。   “作为一名医生,当看到原本卧床不起的患者可以下床活动,当看到通过自己的治疗可以为肿瘤患者延长生命,让他去完成还未完成的心愿;当看到因为自己的努力可以使原本奄奄一息的病人获得重生的时候,我就觉得自己再累都值得。”陈医生说。这也许就是他置身肿瘤外科二十几年,越干越起劲,乐此不疲的动力吧。   陈医生20年来一直保持着一种良好的职业习惯:每天早晨他总是提前一个小时到病床前仔细询问病情,为病人查体,修改医嘱。每次手术前一晚他一定会到病房去看病人,为病人及家属耐心讲解病情、疏导情绪,帮助病人树立信心。   “术前的准备是很重要的,不仅是各项常规术前检查,对肿瘤病人来说,更重要的是消除病人的恐惧心理,树立信心,同时也要安抚家属的焦躁心理,这些才是最难做到的。”对待手术,他坚信“手术无小事,每一个细节都可能决定手术的成败,在肿瘤手术中,这是事关生死的。”手术中的每一步他都要求做到精益求精,直至最后一针的缝合。“成功的手术一定包括术后严密的观察与监测,我每次都尽量亲自为病人换药,这不是抢护士的饭碗,而是因为通过换药的过程可以与病人更多地沟通,第一时间发现患者术后恢复情况以及心理的变化!”陈医生说。   谈到自己诊治过的病人,陈医生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一位27岁的女孩。她不幸患上了乳腺癌,当时她还没有结婚。这个突如其来的灾难,令她的父母几乎崩溃,整日以泪洗面。“这个女孩很坚强,不断地安慰她的父母。她的眼神告诉我,她一定要活下去!否则她的父母将无法承受这样的打击。而她活下去的希望全都寄托在我的身上!当时我唯一念头就是‘一定要治好她!’”陈国际说。当时陈国际一方面认真地为病人制订治疗及手术方案,另一方面积极地为家属讲解病情,详细解释治疗计划,通过讲述其他治疗成功病例让家长树立信心,认识到乳腺癌并不可怕,只要病人积极配合治疗,乳腺癌术后的效果是非常好的。“手术最终很成功!病人术后恢复得很好,那女孩的坚强和乐观令我印象深刻,所以说心理很重要,只要有活下去的信心,手术就会事半功倍,这也是为什么我每次都很重视和病人沟通的原因。只有多沟通,病人才会相信医生,才会对手术有信心!”说到这里,陈医生不无遗憾地感慨道:“如今很多年轻的医生只重视手术本身,却忽视了与病人的沟通,这也许就是当前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之一吧。”   陈国际医生多年来除了潜心研究自己的专业,用精湛的医术来治疗病人外,他更用心地去照顾病人各个方面的难处。当遇到家庭困难的患者时,他总是尽量地减轻他们的家庭负担,“癌症本身已经是很沉重的打击,我不希望再给病人以及他的家庭增加更多的经济负担。”记者了解到,对那些家庭条件不好的病人,陈医生的专家号经常是按普通号收费,他还经常买些营养品默默地送给病人。此外,他和他的同事们还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就是如果看到那些医保的患者有没有用完的药的时候,他们就会征得患者同意后,把药送给那些没钱买药的患者使用。   在2003年“非典”肆虐的时候,陈国际医生所在的肿瘤医院也接到了支援的通知,当时作为肿瘤医院报名参加支援队年龄最大的医生,陈国际义无反顾地参加了这场抗击“非典”的战斗。当时他的任务是从救护车搀扶病人进病房,病人转院时一路护送病人到医院,这是与病人接触最密切感染机会最大的工作。“当时我们组有女大夫、有未婚的年轻大夫,我不能看着他们去做这些危险的工作,毕竟他们还有大好的前途,我来做这些工作就可以了。”陈医生朴实地说。   “我只是怀着一种朴素的感情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每一个人,我真心地希望我的病人早日康复。”陈医生说。      为肩上的责任学而不止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是亚洲最大的肿瘤防治研究中心,是世界卫生组织癌症研究合作中心之一,也是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   “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所处的环境,”陈国际说,“正是因为有了在肿瘤医院这二十几年的历练,也正是因为有了肿瘤医院的这种良好的学术氛围,才有了我个人的成长。”   陈国际医生从1999年开始分到乳腺专业组,2003年肿瘤医院成立了乳腺癌诊断治疗中心,这是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成立最早的肿瘤诊断治疗中心。“任何癌症治疗都要进行综合治疗,没有综合治疗效果肯定是不好的。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的优势恰恰是综合治疗比较好。病人来了以后,先进行综合分析,规范化治疗,第一步治疗以后,病例还要拿出来进行讨论。手术刀不能切掉最后一个癌细胞,癌症是一个全身性的疾病,手术刀的作用越来越小。外科治疗不是唯一的治疗,综合治疗更重要。”   目前,陈国际还承担或参与了一些卫生部、中美合作、中英合作、“十一五”等重大攻关课题的研究。“与国外的医疗技术相比,我们的技术和欧美可以说是同步的,我们中国大陆病人多,治疗经验多,这是中国医生最大的优势。从手术到放疗、化疗,我们的综合治疗是很好的。我们肿瘤医院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就有四位。三位搞基础研究,一位搞化疗的。哪家医院也没有我们这么多院士。技术力量优势很明显。放疗的设备是全国最好的。肿瘤治疗讲究综合治疗,我们医院研究所和医院是一体的,综合治疗是很好的。”陈国际自豪地说。   在学术领域里,陈国际注重新技术、新方法的临床应用,特别对各种乳腺癌的综合治疗及保留乳房手术和术后乳房再造、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探测活检、临床不能触及肿物的乳腺癌早期诊断及治疗有着独到的见解,他曾完成各种复杂的乳腺癌手术过万例,将手术并发症及死亡率降低到了国内最低水平。      对病人的生命负责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作为临床教学医院,陈国际也承担着培养肿瘤医学接班人的重任。除了每天下班回家后陈国际要为研究生一个字一个字认真地修改论文外,在临床的教学中他还以身作则,迎难而上,亲力亲为地教育学生。   “现在的年轻人和我们那个年代的年轻人不一样了,他们很聪明,但是却缺乏我们那代人所拥有的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对此,为了加强学生‘为医先为人’的思想,我就以身作则来教育他们。肝癌病人常常伴有肝炎,有些学生怕传染不敢去上手术,我作为他们的老师就带头去做,以实际行动教育学生。”   “其实我认为,既然选择了做医生,选择了每天与患者打交道,就要担当起一名医者的责任,时刻牢记你的手里攥着的是病人的生命。作为医生最基本的一点就是要对生命负责。”陈国际说。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军医谈手术幕后英雄:麻醉医生的辛苦与担当 - 中国军网
军医谈手术幕后英雄:麻醉医生的辛苦与担当
作者简介:梁晓庆,解放军第306医院麻醉科。
麻醉医生是一个少为人知的突出群体。随着越来越多的关于麻醉医生的事迹在网迹漂流,人们对麻醉医生的认识逐渐丰满起来。以前,大多数人认为麻醉医生的工作就是“打一针”让手术病人“睡上一觉”。其实不然,外科医生是给病人做手术治疗疾病的,而麻醉医生是则是时刻看护患者生命的。无论什么情况,无论多大的压力,无论愿意与否,无论自己有多么大的痛苦,只要有患者在面前,麻醉医生将一心一意地为您护航,甘当手术室的幕后英雄。
一位八旬老人,心肺都有“小”问题,糖尿病足,部分肢体坏疽,需要局部坏疽组织切除,手术不大,故可称之为人们口中常说的“小手术”;而对于麻醉医生来说,如临大敌!高龄!心肺都有“问题”!长期慢性病!高血压!糖尿病!肥胖!......患者看上去还“可以”,但认真地评估后就不会乐观了(如果还是保持乐观的话,那也是为了不给患者带来压力和紧张气氛!)!麻醉方式可以选择局部麻醉或全身麻醉。先说说全身麻醉,需要跨跃麻醉诱导、气管插管建立气道、保持血流动力学平稳、平静复苏、完善的术后镇痛等诸多关隘,任何一个障碍前出现问题,都可能对患者的病体产生巨大的打击,从而给患者带来不敢想象的危险!可以想象,完成这样的一例麻醉需要非常有经验的麻醉医生全身心地投入才可。而局部麻醉呢?将手术区域的感觉神经利用局部麻醉药完全阻滞,从而患者不会感觉到包括疼痛在内的任何感觉(悄悄地说一句,这包括椎管内麻醉哟!),麻醉医生的前期主要任务就是实施好这个“阻滞”操作,才能让患者“无痛”。但有时因为患者体内的某内因素(如组织液的酸碱度、离子浓度、穿刺的精准度等因素)而影响“局部麻醉”达到最好的效果,此时的病人则有可能感觉到一点(包括痛觉)。为了最大地保障手术的顺利进行,保证患者的“舒适度”,麻醉医生则需要根据病人的情况为病人注射一些静脉用麻醉药物,后者必然会对接受手术的患者的生命体征产生不同中的影响,这之后的麻醉医生的主要任务则是全程地观察掌握生命体征,密切患者有没有发生呼吸道阻塞、血压是否合适、是否还会有痛觉、心电图是否正常等等,这些内容与全身麻醉时全无二致。如果患者的任何一项出现了紧急的变化,麻醉医生必需给予处理;如果此时是一位责任心不强的麻醉医生,请问,您的感觉是什么?所以,麻醉医生必需有百分之一千的责任心!所以,无论手术大小如何,麻醉医生的工作都会紧紧围绕病人的生命安全展开!
“安全、有效、舒适”,这是当前麻醉医生的三部曲,随着高龄患者的增加,对麻醉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麻醉医生不仅要具备丰富的麻醉专业的知识,同时还要精通病理、生理、药理、解剖、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相关知识,是一名名副其实的“通科”医生。麻醉医生还需要时刻牢记“只有小手术,没有小麻醉”,以人为本,注重人性化服务。您给评个理,麻醉医生容易吗?
祝您遇到一个责任心、事业心都很强的麻醉医生!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
Copyright (C).cn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医学生实现中国梦要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