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其中、心在其境境外自然人是什么意思思

学道之人的五种心-菩提树下
当前位置: >原文
学道之人的五种心
&& 菩提树下&&
憨山大师在《示马居士》法语中,以学道之人的五种心来开示马居士。憨山大师所讲的学道人的五种心主要为以下五种:第一要为生死心切;第二要知身是苦本,心是妄想造业之本;第三要真真看破,世间功名富贵,声色货利,都是虚华不实;第四要怕今生造下恶业,将来一堕地狱,受种种苦,无人救护;第五要知现在命根,只此一息之间。若此息一断,则再求今日参禅学道作福之事,永不可求,况受用富贵乎?
憨山大师所讲的修道之人的五种心,是学道之人应当铭记在心的箴言,学道之人若具备此五种心,则对于目前一切虚华境界,自然冷淡,心地自然清净,向道之心也日久弥坚。现对这五种心作简略论述,希望能对同修有所启示。
第一种心是要为生死心切。
学道的目的是为了断烦恼、了生死。人活在世上,要经历诸多磨难和痛苦,如果再不珍惜人生,作恶多端,以后还会在六道之中轮回,求出无期,苦不可言。一个学道者从入道之初就应当认识到生死轮回的苦楚,从而真为生死发菩提心。
只有坚定了为生死的心切,学道者才会心无旁骛,专注修学。在修学的过程中,学道者才能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尘世的污浊和人世的矛盾痛苦,从而能够发起出离之心。
第二种心是要知身是苦本,心是妄想造业之本。
佛教讲人生是苦,许多哲学家也认为人之所以有痛苦是因为我们有身体的存在。从佛教的观点来看,人若要脱离人间的各种痛苦,就应当了却生死轮回,由生死的此岸到达涅槃的彼岸。人一旦能够修行成就,就可往生极乐净土,永不再受人间之苦。
憨山大师为了促使修道者认真修道,特提醒学道者要时时想到身是苦本,想到自己在五浊恶世中所受到的各种苦难,更加增长自己的道念,从而积极向上,早日成就。
与此同时,憨山大师认为不仅身是痛苦的根源,而且,人心也是产生妄想和造作恶业的根本。佛教讲一切唯心所造,凡夫之心妄念纷飞,现代社会的各种声色货利都在诱惑着修道之人,如果修行者没有一颗坚定向道的决心,便很容易被外界的各种诱惑所俘虏,从而见异思迁。修行者若不能在修行过程中心如止水,就会被妄想所束缚。若是所产生的妄念是邪恶之念,就会成为造业的根源,有时还会在恶念的驱使下造作种种恶业,学道不成,反而堕落。因此,放生偈语说: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忘。心忘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所以,学道之人只有熄灭妄念之心,才能够真正专注道业。
第三种心是要真真看破,世间功名富贵,声色货利,都是虚华不实。
功名富贵,声色货利,都是人之所爱,很少有人能够看破。我们常说名缰利锁,意思是说名和利就像缰绳和枷锁一样束缚着人的自由,使人得不到解脱。如果我们能看淡一些这些名利,我们将会过得轻松而充满乐趣。
然而,在这个充满欲望和追求享受的时代,人的欲望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也许是受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功名利禄成了人们奋斗的目标和人生的目的。历史上有多少英杰,有多少文人墨客,因追名逐利而落得郁郁寡欢,无奈和悲愤。无论是官场、生意场,还是其他社会圈子,成功者、青云直上者毕竟是少数,于是生活中演出多少为名利所困、所击败的悲剧。
名利确实可以给人带来许多好处。恰当的对功名利禄的追求往往容易催人奋起,服务社会。然而,人生在世要想活得有滋有味,不妨在名利的砝码上减轻几分,看开名利,看淡名利,才能活出生命的本色,不为浮名微利而斤斤计较,也不因得到名利而飘飘然,要知道这一切都是虚幻不实的。
作为一名学道之人,在面对功名富贵之时,首先应当想到,一个人纵使有再多的财富,再高的知名度,最终也是要离我而去的,没有一个真实的存在,到人身死命终之时,只有自己一生所造的善恶之业跟随自己,所谓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当学道之人看破名利之时,他才能够不受名利的诱惑,进而能够安心修行。
第四种心是要怕今生造下恶业,将来一堕地狱,受种种苦,无人救护。
学道之人应当明因识果。在修学佛法的过程中,始终要将因果放在心中,时刻铭记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道理。时常畏惧恶报之苦,在日常修行生活中,时刻要想想如果人造作种种恶业,将会遭受境遇不同的苦报,或来世或生生世世在地狱之中受各种各样的苦难。
修学之人若能时常念及地狱众生所受的各种苦难,想到假使自己投生地狱后无人救拔出离苦趣,那种对世间五欲六尘的贪恋之念就会减少许多,造作恶业的念头也会当下熄灭。与此同时,他们的善念善行也随之增加,为自己的将来种下了善根,将来也会远离苦趣。
第五种心是要知现在命根,只此一息之间。
若此息一断,则再求今日参禅学道作福之事,永不可求,况受用富贵乎?佛陀在世时曾问弟子:生命在几间?许多弟子都作了不同的回答,佛陀都不满意,其中只有一个弟子说:生命在呼吸间。佛点头赞许。人的生命其实很脆弱,一息不来,一期生命也就终结了。
俗话说,黄泉路上无老少,孤坟多是少年人,看看我们周围的人,少年夭折者有之,英年早逝者有之,能够活到耄耋之年的人,已经是很不容易了。人的生命是如此的脆弱,天灾人祸、贫穷疾病随时都有可能夺去人的生命,一个人也许刚才还有说有笑,一息不来,顷刻之间就阴阳两隔。
对于生命如此短暂和脆弱,憨山大师要求我们要珍惜生命,善用人生来精进修道,不要将修行的事都拖到明天去做,要知道,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一旦学道者失去人生,再想用功修行,已经没有这样的机会,更谈不上享受荣华富贵的生活了。
以上是憨山大师向马居士所开示的学道之人应当怀有的五种心。这五种心不仅是对马居士的勉励,就是对当今的修行者也是一种警策。愿现世的学道之人,在身心放逸之时,多想想憨山大师的这五种心,你就一定能够悬崖勒马,心系道业。该篇文章地址(ftsx.net):
点击展开阅读全文
昵 称 必填
◎已有 0 人评论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仅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邮箱:结庐在人境什么意思_百度知道
结庐在人境什么意思
在告诉我踩菊东篱下什么意思好吗
饮酒 结庐在人境①,而无车马喧②。   问君何能尔③?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④。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⑤。   此中有真意⑥,欲辨已忘言。[1]译文
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繁华道,可从没有烦神应酬车马喧闹。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 东墙下采撷清菊心情徜徉,猛然抬头喜见南山胜景绝妙。 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翔远山的怀抱。 南山仰止啊,这有人生的真义,我该怎样表达那种深奥
采纳率:62%
来自团队:
【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陶渊明结庐在人境①,而无车马喧②。问君何能尔③,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④。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⑤。此中有真意⑥,欲辨已忘言。译文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的繁华道,可从没有烦神应酬车马喧闹。要问我怎能如此之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东墙下采撷清菊时心情徜徉,猛然抬头喜见南山胜景绝妙。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翔远山的怀抱。这之中隐含的人生的真理,想要说出却忘记了如何表达。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繁华道,可从没有烦神应酬车马喧闹。 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 东墙下采撷清菊心情徜徉,猛然抬头喜见南山胜景绝妙。 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翔远山的怀抱。 南山仰止啊,这有人生的真义,我该怎样表达内中深奥! 饮酒·其五 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首饮酒诗是陶渊明仅存的116首五言诗中最能代表其个人思想的一首,饮酒这个题目下一共有20首诗,传唱得脍炙人口的也是这一首最胜。其实,这首诗在陶渊明生活的时代并不出名,也不为人所共赏,因为在那个诗歌只能被运用在歌功颂德和表达志向的年代,这是一首“划时代”的诗。 所谓“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人境的生活是“车马喧”的,是无奈的;二是,作者的“在人境”与旁人的“在人境”不同,是没有车马喧嚣的。接下来作者将视角放到第三人称的角度,反问:“为什麽别人避开‘车马喧’,而你就能做到这样呢?(问君何能尔)”回答是:“处在远离喧嚣的心念之中,当然就少有车马的烦劳了,进而似乎连原来就在‘人境’中的居所也变得偏僻起来。(心远地自偏)” 再来就是描述了在这样的心境中,生活也是恬静而悠然的,这是全诗最为人称道之处,用了两个地点,两个动作,把一种神仙般脱俗而又不失生趣的意境点画得令人不尽向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山中气象,无论是早上还是黄昏,都是让人舒爽的。夕阳之下,在如此让人舒爽的气象之中,飞鸟结伴归林,再承接上文中描述的悠然地采菊、眺望南山的生活,作者觉得似乎这裏就包含著人生的至理,但再去细细追寻,却又无迹可辨了。 这首诗很美,美就美在全诗没有一处是生硬的,这是完完全全纯自然地、无意识地在描述著作者的人生追求的一幅画面,但更妙的是连作者也忘记了自己的存在。这是一种无我,也是一种对“天人合一”的最佳诠释。
在东边的篱笆墙外踩菊花
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繁华道东墙下采撷清菊心情徜徉
结庐在人境:在人间盖了房子。采菊东篱下:在东边的篱笆下采菊花。
其他6条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结庐在人境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9分)明代大...”习题详情
0位同学学习过此题,做题成功率0%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9分)明代大儒王阳名,名“守仁”,字“伯安”,号“阳名”。据说他的名字是爷爷取的,出自《论语卫灵公》:“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意思是说 “如果一个人有足够的智慧,他的智慧足以使他达到某种境界的,,但如果他不能以仁德保持它,即使得到那种境界,也一定会丧失那种境界。”1.古人的名字在寓意上往往是有联系的,请结合王阳名的名字说说长辈给他取这个名字所寄寓的希望(4分)答:①“仁” 是“仁爱之心”,“守仁”就是“守住仁爱之心”。“安”是“安全、安稳、安适”的意思,名与字之间是条件关系。长辈给他取这个名字,借此希望他守住仁爱之心,进而守住天赋智慧足以使他达到的某种境界,从而安己安人,成就自己,造福他人和社会。2.请另举一人,并分析其名与字所寄寓的含义。(5分)答:唐代大儒韩昌黎,名“愈”字“退之” ,“愈”是超出、胜出的意思,“退”是约束、退守的意思,两者之间是相对关系。名与字的结合,寄寓了人生要懂得进退之道的哲理。南宋著名抗金名将岳飞,名“飞”字“鹏举”。 “飞” 是“凌空而起”之意,“鹏举”是 “大鹏展翅高飞” 之意,两者之间是相同关系。名与字的结合,寄寓了父母希望他以后能象大鸟一样展翅高飞的美好祝愿。&
本题难度:一般
题型:解答题&|&来源:2011-湖南省长沙市高三第九次月考语文试卷
分析与解答
习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9分)明代大儒王阳名,名“守仁”,字“伯安”,号“阳名”。据说他的名字是爷爷取的,出自《论语卫灵公》:“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意思是说 “如果一个人...”的分析与解答如下所示:
找到答案了,赞一个
如发现试题中存在任何错误,请及时纠错告诉我们,谢谢你的支持!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9分)明代大儒王阳名,名“守仁”,字“伯安”,号“阳名”。据说他的名字是爷爷取的,出自《论语卫灵公》:“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意思是说 “...
错误类型:
习题内容残缺不全
习题有文字标点错误
习题内容结构混乱
习题对应知识点不正确
分析解答残缺不全
分析解答有文字标点错误
分析解答结构混乱
习题类型错误
错误详情:
我的名号(最多30个字):
看完解答,记得给个难度评级哦!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9分)明代大...”的最新评论
欢迎来到乐乐题库,查看习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9分)明代大儒王阳名,名“守仁”,字“伯安”,号“阳名”。据说他的名字是爷爷取的,出自《论语卫灵公》:“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意思是说 “如果一个人有足够的智慧,他的智慧足以使他达到某种境界的,,但如果他不能以仁德保持它,即使得到那种境界,也一定会丧失那种境界。”1.古人的名字在寓意上往往是有联系的,请结合王阳名的名字说说长辈给他取这个名字所寄寓的希望(4分)答:①“仁” 是“仁爱之心”,“守仁”就是“守住仁爱之心”。“安”是“安全、安稳、安适”的意思,名与字之间是条件关系。长辈给他取这个名字,借此希望他守住仁爱之心,进而守住天赋智慧足以使他达到的某种境界,从而安己安人,成就自己,造福他人和社会。2.请另举一人,并分析其名与字所寄寓的含义。(5分)答:唐代大儒韩昌黎,名“愈”字“退之” ,“愈”是超出、胜出的意思,“退”是约束、退守的意思,两者之间是相对关系。名与字的结合,寄寓了人生要懂得进退之道的哲理。南宋著名抗金名将岳飞,名“飞”字“鹏举”。 “飞” 是“凌空而起”之意,“鹏举”是 “大鹏展翅高飞” 之意,两者之间是相同关系。名与字的结合,寄寓了父母希望他以后能象大鸟一样展翅高飞的美好祝愿。”的答案、考点梳理,并查找与习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9分)明代大儒王阳名,名“守仁”,字“伯安”,号“阳名”。据说他的名字是爷爷取的,出自《论语卫灵公》:“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意思是说 “如果一个人有足够的智慧,他的智慧足以使他达到某种境界的,,但如果他不能以仁德保持它,即使得到那种境界,也一定会丧失那种境界。”1.古人的名字在寓意上往往是有联系的,请结合王阳名的名字说说长辈给他取这个名字所寄寓的希望(4分)答:①“仁” 是“仁爱之心”,“守仁”就是“守住仁爱之心”。“安”是“安全、安稳、安适”的意思,名与字之间是条件关系。长辈给他取这个名字,借此希望他守住仁爱之心,进而守住天赋智慧足以使他达到的某种境界,从而安己安人,成就自己,造福他人和社会。2.请另举一人,并分析其名与字所寄寓的含义。(5分)答:唐代大儒韩昌黎,名“愈”字“退之” ,“愈”是超出、胜出的意思,“退”是约束、退守的意思,两者之间是相对关系。名与字的结合,寄寓了人生要懂得进退之道的哲理。南宋著名抗金名将岳飞,名“飞”字“鹏举”。 “飞” 是“凌空而起”之意,“鹏举”是 “大鹏展翅高飞” 之意,两者之间是相同关系。名与字的结合,寄寓了父母希望他以后能象大鸟一样展翅高飞的美好祝愿。”相似的习题。“发心”是什么意思?人生真正的意义在发心!“发心”是什么意思?人生真正的意义在发心!素佛堂百家号发心我们经常听到,发心是什么意思? 发心,又作“初发意。、“新发意”、“新发心”、“初心”、“发意。”发心是指发无上菩提之心,为发菩提心的略称。我们破我执、破法执,开启补特伽罗无我和法无我的智慧,就是生命境界的转染成净。转染成净的修证方法是什么呢?可以归纳为两个字——发心。修行人忘失菩提心,轻则懈怠废弛,重则道心全退,大乘学人不能片刻离开菩提心。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发心。由于我们每个人在动机里所存储的意念不一样,发心也可以分很多种,包括虚荣心的发心、颠倒发心、自私的发心和为利益大众之发心。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发心。由于我们每个人在动机里所存储的意念不一样,发心也可以分很多种,包括虚荣心的发心、颠倒发心、自私的发心和为利益大众之发心。发心就是你发展什么心理,就代表了对生命目标的选择。正向的发心就是发出离心、发菩提心。如果行持善业的动机是为了升官发财、名声荣誉、消灾除病、世间的荣华富贵的话,那就是虚荣心的发心,也就是世间发心。我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你发多大的心、立多大的愿,就能成就多大的功德。人生真正的意义就在于发心。人生成就的高低,纯粹是看你的发心,靠你的发心。发心决定造业的方向,决定造业的大小。发心是最基本的因素,也是最根本的因素。我们要每时每刻都在发心,一辈子都在发心,这才是真功夫。我们做不到,说明功夫不够、不深。怎样才能得到真功夫?这就需要不断在佛法上熏习、培养,日积月累,发心的功夫就会越来越好。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素佛堂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文化传播智慧,智慧引领人生!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查看: 5265|回复: 35
唐密正宗传人,成观法师讲解四种清净明晦之,断淫心清净明诲
在线时间349 小时
该用户从未签到帖子积分精华
第一节& && & 断淫心清净明诲【“阿难,云何“摄心”我名为戒?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注释】“云何摄心我名为戒”:据一般通教而言,皆谓“摄心名定”;那么,佛在此为何却说“摄心名‘戒’”?其理在于:“摄心”,在此意义为不乱、不缘、不染、不动,而并非只是一般所说的“不乱”而已。“戒”,同诫,即是如来之教诫。此句之深义即:菩萨之“摄心”须令心不乱,而且不起心攀缘内外诸法,不受诸法染着,且不为一切诸法之所动摇,如此方名为佛之“摄心”。反之,若于一切内外境界无法达到不为所乱,不起心攀缘、不受染着、不为所动,就没达到佛所言之“摄心”的境界,也就是已经犯了佛戒——是故,这个“戒”不但是菩萨的“心地戒”,而且是“佛戒”(佛所自行之戒),菩萨由于持“佛戒”,故得修习“佛定”(佛所自行之定)。又,“摄心”依一般通教而言,已是“定”的境界,然而依首楞严法门,则摄心只是“戒”的层次,是修“佛定”的前方便。换言之,必须“持佛戒”,才有资格“修佛定”——又,一般所谓佛戒者,是指佛教授众生持的戒,而此之谓“佛戒”者,非谓为凡夫戒、二乘戒、抑或菩萨戒而已,如前所说,乃诸佛如来自行之戒,故谓之“佛戒”。“其心不淫”:非但身不淫,连心亦不淫,亦即是断淫心。“则不随其生死相续”:“其”,淫心。若心不淫,则不随淫心而生死相续。《圆觉经》云:一切众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当知轮回,爱为根本,由有诸欲助发爱性,是故能令生死相续。”【义贯】“阿难,云何”(为何)“摄心”不乱、不缘、不染、不动,“我名”之“为戒”?“若诸世界”中之“六道众生,其” 内“心”中“不”贪“淫”欲,“则不”会“随其”淫心现时堕“生死相续” 流转。【“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淫,必落魔道: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彼等诸魔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注释】“汝修三昧,本出尘劳”:“尘劳”,心缘取六尘而劳动本心,亦即是烦恼义。此谓,你修返闻自性之三昧,其本意是为了出离尘劳烦恼。“淫心不除,尘不可出”:若淫欲之心不断除,则烦恼不能断,以淫欲是恼动心性之最巨者。“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多智”,是指世智辨聪。“禅定现前”,此禅定指相似定,而非真定,更非无漏定。此言,即使好像颇有世智辨聪,甚至相似禅定现前。“如不断淫,必落魔道”:即若带淫习禅,即非如法修学佛道,故必定落于魔道。以习禅若得定,即能出离欲界,而生于色界。以色界之初禅三天即是梵天,而“梵”者,净行、离欲之义。若习禅而不离淫,虽得禅定,亦不能生于色界梵天,因其欲心与魔境界相应,故必落于魔道。“上品魔王”:“上品”,指上品禅。此言,带淫习禅若成就上品禅定者,则成为魔王。因为其禅定力反增进其淫心,使其淫欲更炽;故其禅定愈高,则其淫欲愈烈。“中品魔民、下品魔女”:带淫习禅得中品禅定者,则成为魔之子民;而得下品禅定者,则成为魔女。至于带淫行禅,而未得禅定者,此生报尽,即直堕地狱。“彼等诸魔亦有徒众”:这些行于魔行之人,常常也会吸引很多徒众,有时其势力甚至凌驾于正法信众之上;所以并非只要信受的人多的,就是好的——有时正好相反。“各各自谓成无上道”:这些魔师,常常都自称已经成就了无上道,而自称为“佛”,或“无上师(其意为他比佛还高),或“法王”等等。【义贯】“汝修”返闻自性“三昧”,其目的“本”为了“出”离三界“尘劳”烦恼,然而如果“淫心不除”,则“尘”劳烦恼“不可出;纵” 使现“有多”世“智”辨聪,善说诸法,甚至得相似“禅定现前”,但“如不断”除“淫”欲,而带淫修禅,“必”定“落”于“魔道”:若带淫习禅,而成就“上品”禅定者则为“魔王”,成就“中品”禅定者则为“魔民”,成就“下品”禅定者则为“魔女,彼等诸魔,亦有” 甚多“徒众,各各” 皆“自谓”已 “成无上道。”【诠论】末法之世,众生对于种种邪说之师,往往趋之若鹜。其因有三:一、“法应众生心而生”,以众生心邪故法邪,这是众生共业所感,这是指整体的大趋势而言。二、末法时期,众生“愚痴坚固”,故无力分辨法之正邪,若不幸遇上邪师、邪众,极易受其诳惑,不能自识、自拔。这一类人,多半是不定性众生,若遇善知识即善,遇恶知识即恶,端视其入世所修因缘,福报而定。三、有些众生,由于自心贪着,或贪灵异、或贪速成,好走捷径,于是便容易受恶人欺诳、炫惑,或听信种种光怪陆离之事,或谓“即刻开悟”、或“一世成佛”、“一世成罗汉”等不一而足。【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魔民,炽盛世间,广行贪淫为善知识,令诸众生落爱见坑,失菩提路。】【注释】“我灭度后”:“灭度”,即涅槃。“末法之中”:谓正法及像法都已过去,入于末法。经云:佛之正法住世千年,像法千年,末法万年。如今末法已进入五百多年(今年是佛历2550年,西元2006年。)“多此魔民,炽盛世间”:末法时期,魔强法弱,魔之徒众众多,其势强大,其恶法昌盛,有如猛火燃烧世间。“广行贪淫为善知识”:此有二义:一、学者以“广行贪淫之师”为善知识,从之受学淫禅之法,这是指自学而言。二、邪人以“广行贪淫之法”而充为众生之善知识,(或自命为众生之善知识),而教人淫禅之法,这是以教他而言。此等魔民自学、或魔王教他人淫禅之法,如本经最后“五十重阴魔”之想阴魔章中云:“赞叹行淫,不毁粗行,将诸猥媟(xiè污秽、淫秽),以为正法”。此辈中人,如受阴魔章云:“命终之后,必为魔民。”又,想阴魔章云:“如是邪精,魅其心腑,近则九生,多逾百世,令真修行,总成魔眷”(此经义明白指出:既受邪法魅惑其心,摄受淫禅之行,其影响所及,即最少九世,多乃至一百世,都令他其馀所修的真修行化为乌有,而堕为魔之眷属)“落爱见坑”:“爱见”、这本来是声闻乘的专有名词(名相),与见、思二惑义同。“爱”即思惑,“见”即见惑。而在此则为:贪爱及邪见之义。以淫欲而为真修行法,及用以教授他人,则令自他落入贪爱、邪见之深坑。【义贯】“我灭度后”, 经历了正法、像法,到了“末法”时期“之中”,甚“多此”种“魔民,炽盛” 于“世间”,以“广行贪淫” 之邪法而充“为”众生之“善知识”,自修教他行淫以为佛事,“令诸众生落” 入贪“爱”及邪“见”之深“坑”,无法自拔,而丧“失菩提”之正 “路”。
喇嘛教原本就不是佛教。
在线时间349 小时
该用户从未签到帖子积分精华
关于以淫欲而为佛事,有个教派,传授所谓的“双身法”,亦即男女双修,但他们给它好些个很漂亮、庄严、望之俨然的名称,或称之“无上□□”,或称之“大△△”或称“大○○”。不过他们这套修法,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学得到的,因此他们说:这是成佛法门,是大菩萨修的;大菩萨修到后来,为了疾速成佛,便必修此法,“在刀口上修”,所以是久修、内行的人,才能得窥其奥,并不是刚进去的人、或稍微修一阵子的人,能有这个“福报”修此法门。并且,如果外人问起他们是否有修双身法,他们多半是否认,因为那是“甚深的秘密法门”,不与外人道。
笔者在家时,曾在美国达拉斯某佛学社待过,那时该社社长常请一位H居士从加州来,此居士即对此教派十分推崇、热衷,他曾私下对我们三个社中干部说:“看哪一天,我带你们到拉斯维加斯去看秀——在刀口上修。”且表示:必须通过这一关,才能成佛。
我出家前曾闭关三年三个月。那时,有一位很有名的S居士来探我,后并寄给我一位在加州的C居士对他弟子开示的手抄稿,题为:“佛法修行者,何时可修禅定”,其中论到修行最后的阶段,亦即他所谓的“证量的阶段”时,他说:“不但要插进去,而且插进去之后还要有乐,并且要把这个乐空掉,这才算成就。”我当时看了那篇文字,就立即写了一封长信去给S先生,驳斥此说,并举《楞严经》及《圆觉经》等经文说:这根本不是佛法,而且是违于佛法的;佛正法中,不论显教或密教,其“理”与“事”皆无此说;既无此理,亦无此事——释尊在初发心,未出家仍在宫廷中为太子时,即厌患五欲,见诸采女犹如死尸。后于成正觉前,降伏四魔,魔军魔女来扰,欲以淫事相钩,然菩萨身心不动,并予喝斥:“汝臭秽之身,吾不用,汝速去!”魔女羞愧而退。因此,并未见释迦菩萨与魔女交合(阴阳融合)之后,而成正觉!
在美国科罗拉多州有某教派之一分支,其教主本来住在英国,后被驱逐出境,才到美国。他在英国时曾娶了一个英国女人为妻(此派教主为世袭,为免断种,教主可娶一妻一妾)。在美国时,此教主不但与女众行淫,且与众多男众行淫,因而其道场中有很多人都得爱滋病,连这位教主本人也得了爱滋病,最后且死于爱滋病!这件事情美国政府当局曾插手调查,闹得掀然大波。
某教授有一本书《涅槃道大△△□□法要》其中说:“汝今当观&&三界中一切所有&&皆为两性&&结合而成&&其力用方面&&等同佛父之阳性体&&则其聪慧方面&&等同佛母之阴性体&&两者结合&&成为不可分离(悲智交融)之双身合一体&&达此双身合体&&即获究竟道&&即大△△也”。此处所谓“佛父之阳性体”,指男根;“佛母之阴性体”指女根。又,什么叫“佛父”、“佛母”呢?
笔者有一位高中同学,他很早就学佛,但他后来却学这一教派。有一次他带我去一个佛教文物流通处,此流通处之老板娘也是修学这教派法的,她称我这个同学为大师兄,他们彼此很熟。她向他抱怨其中派中之某×师,言下十分愤恨。从她的抱怨中,我才知:原来那位×师是他们修双身法的“佛父”,而她则是其“佛母”;然而一个“佛父”并不限只能有一位“佛母”。本来她的“佛父”只有她一个“佛母”,后来他竟然又增加了两个“佛母”;她抗议,但他也不睬她;她一气之下,她说:“我就拿了两支菜刀去追杀那两个,一直杀到门外……。”我这才晓得原来他们的“佛父”、“佛母”是这么回事——还是来“真的”!向来只知道我佛如来正法中所谓的“佛母”,是指般若波罗蜜多,因为“般若波罗蜜多”之无上智能出生三世诸佛,并不是把一个女人跟×师行淫,而得称她为“佛母”。真可谓歪理十八条。又,于佛正法中,也没有所谓“佛父”一词;若说有,那就是指释迦牟尼佛之父净饭王。& && && && && && &&&
笔者在台湾有一在家女弟子,她到我这里归依之前,曾在台北某道场学了三、四年左右,共花了三十几万台币。有一天,她听了我讲《楞严经》这一段经文后,泪流满面地告诉我,她说:幸亏听我讲了关于淫禅之事,因为她以前去的那个道场,也是属于某教派的,她师母曾教她“大○○”法,但因她是未婚单身女子,所以先修观想;过一阵子再“实修”,“便能成就”。当时她也不知道最后是真的要做那事,“今天幸亏听师父开示,否则,……。”唉!若是已婚之人也还罢了,教一个未婚年轻女子令其“以淫欲而证佛道”,实在太过分了!又,此女子若从此沉迷,而频频为人之“佛母”,乃至为众人之“佛母”,岂不沦为妓女一般?!
两年前,有两个道场的女众法师跟我说:有一阵子她们常在夜里(有时在白天)接到一个自称修某教双修法的男众的电话,那人表示他的同修“道侣“出国半年多了,他快“受不了”了,请她们大发慈悲,与他“共修”。此人常这样来电话纠缠;但如果接电话的人是男众,他就不吭一声即挂上电话。如此历时约两三个月之久。
由于“行淫证道”这问题,在佛法中是很重大的事,且于末法时期越来越严重、普遍,为欲护持正法,并救护众生出于邪说、邪法、邪行,免堕大苦,应该让此事“曝光”,不应让它再暗地里、半遮半掩地以冠冕堂皇的合理化藉口害人、并破坏正法。故兹再引《佛光大辞典》中一条,令大众皆得明了,不再受骗、受苦:
“荼吉尼”:梵语,意译空行母。据《大日经疏》卷十载,荼吉尼系大黑神之之眷属、夜叉鬼之一。(按:大黑神系冢间神,即坟墓之神,故荼吉尼即冢间的小鬼神)……荼吉尼后来成为印度左道密教“瑜伽行派”所崇信之神祗、该派行“五摩字瑜伽行”,五摩字为:肉、鱼、酒、印、交合,即食肉、食鱼、食酒、结手印、杂交以得至乐。(因此五字在梵文中字首都是ma,故称五摩字)。其后,该教派传入T地,信徒奉其神为智荼吉尼……。(按:“杂交以得至乐”之“至乐”,又称“空乐”。)——《佛光大辞典·荼吉尼条》
【“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先断心淫。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一决定清净明诲。
“修三摩地,先断心淫”:想要修三摩地之人,须先断心淫,连心都不能有淫意了,更何况“身淫”!起心动念都不能去想淫欲之事,更何况还实际去做它呢?
“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一决定清净明诲”:“如来”,指现在佛,这不只是指释尊而已,而是泛指现在一切诸佛。“先佛世尊”,指过去一切诸佛。“第一”以此“明诲”乃居于菩萨四重禁之首,故称第一,也是首要之义。“决定”,是确定、不可改易之义。“清净”,无染之义。“明”,光明,相对于无明、黑暗。“诲”,训诲,教敕。整句言:这是现在一切诸佛及过去一切诸佛所共说的,第一决定、不可改易的、清净无染、光明之教诲。
“汝教”导“世人”时须说:凡欲“修三摩地” 者,必须“先断心”中之意“淫”,更不可身淫。“是名”为现在十方诸佛“如来”及过去一切“先佛世尊” 所共说的修三摩地的“第一”项“决定”不可变易、“清净”无染、光“明”之训 “诲”。
这“第一决定清净明诲”,要紧在这“决定”二字上,这表示此法决定、确定、不可改易,没有暧昧、没有藉口,是就是是、非就是非,做了就是做了,没做就是没做:淫就是淫,不淫就是不淫,没有讨价还价、没有灰色地带、没有似是而非的言说戏论,只有如实、确实的依教实践,否则即是破戒毁犯;破戒毁犯之后更不可拿“淫怒痴即戒定慧”、“烦恼即菩提”、“地狱即天堂”、或“我不分别”等不是自己境界的无上理来搪塞、来当藉口——退一步说:你既已修证那么高了,既已达到“淫怒痴即戒定慧”了,为什么“不淫”你却做不到?为什么你不能“转淫欲的烦恼为菩提”?为什么你不能灭贪嗔痴,而坚住于戒定慧?为什么你还贪取世间愚夫之淫欲、淫行?既然心中仍然污秽贪淫,为何还要遮掩、诳骗,假称清净?而且还以淫秽为清净,如此颠倒是非,究竟是何居心?
又,此段经文中说“先断心淫”,有智之人即知:“心淫”即断,“身淫”更加不会有。但是此恶浊世,偏偏就有这种愚痴或心邪之人,作是颠倒戏论,说:“心不淫就好,身淫无妨!”本人初学佛时,有人问一老居士,关于吃素之事,你可知他怎么回答?他竟答说:“你心素就好。”意思就是说:心素就好,口吃不吃素无所谓。听来“蛮有道理的”、“很高”!那问的人当时就因这样而“不再执著一定要吃素”,你看!“善知识”的一句话,就把一个人的修行给耽误了,这还不打紧,连知见也给扭曲了!
又,末法众生愚痴颠倒,还认为:所谓“心素”比“口素”高,并且说:“既已心素,口不素亦无妨。”如果真的心素比口素“高”,且心素、口就不用素,那么,如来一切戒法当坏!因为,既然“心素比口素高,心素、口不素无妨”,那么“心不淫就好,身淫无妨”也便可成立。同样的道理:“心不杀就好”、“心不盗就好”,“心不妄语就好,嘴上妄语无妨”,乃至“心不饮酒就好,口中饮酒无妨”——这些说法实是自欺欺人!再说,既然你已经那么“高”了,能达到“心素”的境界,且又说心素高于口素,连高的都做到了,为何低的反而做不到?他会说:“我不是做不到,只是不做而已。”再问:“你为何不做?难道那是错的?”可见其说词若不是邪见,就是企图以巧言来文过饰非,及遮掩内心的贪爱,以及修行上的“无力感”之藉口而已。
又,与“心素就好”,无独有偶的,最近还有人倡言所谓烧“心香”者。有人问某大德:“念经的时候,要不要烧香”,此大德答:“你烧心香就好,烧心香更高”!于是一时传偏,蔚为时尚!你看:这“烧心香就好”与“心素就好”,岂不是在异曲同工之妙?作此说者,若不是邪见,就是愚痴;要不然就是悭吝,舍不得买香;或者贪爱,怕把他家的墙壁、家俱熏黑;或者懈怠,懒得烧香;却来作如是冠冕堂皇的藉口,且自以为高。总而言之,末世众生许多愚言愚行、邪见邪行、不如法行,率皆如是:不能如法修行(所谓“法随法行”),而破法、毁法、坏法,却自以为高,以此自傲,这在法相上称为“邪慢”。
【“是故阿难,若不断淫修禅定者,如蒸砂石欲其成饭,经百千劫,只名热沙;何以故?此非饭本,沙石成故。汝以淫身,求佛妙果,纵得妙悟,皆是淫根,根本成淫,轮转三途,必不能出;如来涅槃何路修证?”
在线时间349 小时
该用户从未签到帖子积分精华
“若不断淫修禅定者”:若有人天天很用功打坐修定,,但心中常在想念淫欲之事,或淫欲之乐,试想:这样象话吗?
“如蒸砂石欲其成饭,经百千劫,只名热沙“:“蒸”,比喻以禅定薰修。“沙石”,比喻淫心,相对于不生灭清净本心。“成饭”,比喻成佛道。谓以禅定薰修淫心,想要令此淫心而证成佛道,即犹如蒸沙,想要把这沙蒸成饭,不论你用多少火、蒸多久,那沙都不可能变成饭;同理,若以淫心修禅,不管你多用功,多有毅力、恒心,精进勤修百千劫,也不会成佛道。又,我佛如来于经中之比喻,在在处处皆是精当奥妙无比。笔者在家时本习文学,予观古今中外一切文学、哲学作品之中,比喻之妙,莫过于佛经,无有出其右者,好文学者,读到佛经中的譬喻,每每可眉批而赞叹曰:“妙喻!妙喻!”或“神来之笔!”无怪乎连不信佛、且屡谤佛法的胡适之,都不禁要赞叹《华严经》等佛经,实是第一之文学作品,此是馀话,表过不提。
“此非饭本,沙石成故“:“本”,材料之义。沙石是不能用来当为作饭的材料的。比喻淫心不能拿来作为成佛的材料。材料不对,作品怎能对?唯有如来藏清净本心才是成佛的材料。
“汝以淫身,求佛妙果,纵得妙悟,皆是淫根”:“淫身”,行淫之身,贪淫之身。“从得妙悟”,纵使让你瞎打误撞,侥幸获得少许一时的妙悟。“皆是淫根”。皆是带着淫念为根本而发之悟,犹如以发霉的面粉作馒头。
“根本成淫”:“根本”,指种子因。因为那是以淫心为根本(为种子),故所成就者(所结的果)是淫业,而不是道业。
“轮转三途”:“三途”三恶道。承上句,因为所成就的是淫业,且又造了重罪,所以便轮转于三恶道,连三善道都无分,更何况是菩提道或解脱道。
“如来涅槃何路修证”:“涅槃”,涅槃道。“路”,方法、法门。承上,如是,以淫心修禅,连人身尚不可得,更何况是如来的无上大涅槃,凭什么能修证到呢?意即,实如椽木求鱼,邈不可得。
“是故阿难。若不断淫” 心及淫行,而“修禅定者”,犹“如蒸沙石”,而“欲其成饭”,纵使历“经百千劫” 努力地蒸个不停,也不能称为是在煮饭,“只”能“名”为“热砂;何以故?” 以“此”沙石作材料“非”是成“饭”之“本”,以其为“砂石”所“成故”。同理,“汝”若“以”贪欲行“淫”之“身”,欲“求佛”之菩提“妙果,纵” 使令你侥幸忽“得”少许“妙悟”,那点妙悟也“皆是”以“淫”心为“根”本而发之悟,因为是以淫念为“根本”,故其所“成”就者,实为“淫”业,(而不是道业),因此感得“轮转三涂”(三恶道),“必”定“不能出”脱。如是,带淫修禅,其果报连人身尚不可得,更何况是“如来”的无上大“涅槃”道,“何路”而可“修证”之?
想要正式修禅定的人须知,经上开示修习禅定之道时,在在处处皆说:“离欲得初禅”,这是修定的最基本原理、原则。因为我们所在处为欲界,而禅定是属于色界的境界,是故必须离于欲界的粗重身心,方能与色界的禅定境界相应,接着才能得禅定。因为欲界的诸欲属于杂染,会扰乱身心,令身心急剧动乱不安,故以欲界的杂染心无法得定。因此,若要得定,先决条件,即须先发心离欲,不但要离“欲行”、“欲境”,且要离“欲心”、“欲念”。亦即,在正式开始修定之前,心中就不可再对诸欲境界有所留恋、贪爱、回味、忆念,更不能想望、期待诸欲,或于诸欲境作有乐想;相反地,于诸欲境当作苦想,以诸欲境是生死本故。如是观察了知、发心、决定离欲,或身或心,皆悉远离诸欲,不近、不想、不念、不缘、不爱、不乐,若如是者,方具备修定的最根本资格,才可开始正式修定,否则即落魔障。
再者,所谓“离欲得初禅”,这“欲”不只是淫欲,而是指五欲:财、色、名、食、睡。只因为五欲中的淫欲一项,对于修定,害处最大,干扰最盛,所以特别着重。因此也须知,正式修定的人,不但要离淫欲,连名、利、财、食,睡等欲也都须远离,才能安心修定。不但要离五欲,还必须“弃五盖”、“行五行”,这些都是修禅定的前行(前方便),或准备工作,敬不如是,根本无法正式修定。关于“弃五盖”、“行五行”,及修定的种种前方便及正行,可参考龙树菩萨的《大智度论》中有关禅定的部分,及智者大师的《天台六妙法门》、《静坐数息法要》,以及《阿含经》之禅定部分。(亦可参考拙著《禅之甘露》)
在此有个大问题:既然修禅定须先离欲(尤其是淫欲),否则会落魔道,那么在家人怎么办呢?在家人若有配偶,如何能修禅定?
首先,此处所说的“修定”,是指“正修”,或正式修定,那多半指有如闭关,专修禅定,整天修行,以静坐为主。至于一般人,每天打坐半个小时、几十分钟,乃至一小时左右,都不能称为“修定”,只能说是“静坐”;因为在短短的几十分钟内,心都还没有完全安静下来;即使坐到一小时左右,其心也才开始渐渐进入状况。所以,那都还不能称作“修定”,因此也只属于玩票性质,而非“专业”修定(专修禅定),故一般而言,那样的打坐,即使不先离欲,亦不甚妨事,除非是特别贪淫或淫荡、花天酒地之人、或宿业极重之人,否则应该不会有什么严重的状况(魔障)出现——因为你那样玩票式地坐一坐,根本不太可能得定,诸魔不用多此一举来阻扰你。(意即:你还不够资格令天魔来扰你;你若不如法,或许偶而附近或过境的小神小鬼来捉弄你一下,如是而已;真正的魔障则还谈不上。)顺便提到,常听到有在家人,平常只稍微坐个几十分钟,或个把钟头,他开口闭口便说“我入定的时候。”请注意,“入定”这一词,千万别乱说,只坐几十分钟,是绝对绝对不可能入定的;若乱说,即有犯“大妄语”之虞——未证说证。须知:“得初禅”又可说是“证初禅”,这是一种“证境”。又须知:已证初禅之人,他现身的身份地位,已经超出了欲界,已达色界初禅天(梵辅天)的境界,已是色界天王(大梵天)的眷属,其在三界六道众生中的地位已超过了六欲天,连帝释天都还在他下面,至于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也一样都在他下面;至于四天王天的四大天王,则更不用说了;至若欲界诸神祗,如关公、哪吒、地神、天龙八部等等都一样,皆远在已证色界初禅的佛法行人之下。所以不要小看色界初禅,简言之,那是已超出欲界的一切人、天等的境界与地位。因此,绝勿乱说你已经“得定”、“入定”,乃至于得“轻安”等,以免胡里胡涂犯了大妄语而不自
问:“那么,在家人如果有心正修禅定,但又有眷属,怎么办?”
答:那你只有效法维摩诘居士:“示有妻子,常修梵行。”梵行就是不行淫欲,连与配偶的“正淫”都不作,与出家人一样。不过关于行梵行,须非常注意,须知:在家而能行梵行,须有很大福报,因为你自己不乐行淫,而且配偶也正与你同心、同行,这样才可以修离欲行(行梵行)。因为敦伦是两人间的事,故在家人修梵行,也必须两人同心配合才好,千万不可勉强,必须你的配偶与你同心,欢喜行之才行:若稍有一点勉强、或不欢喜,乃至抱怨,都可能引发家庭的风波,乃至婚姻生变——学佛本为解决生老病死的大问题,结果学了佛,这些问题没有能解决,又造成家庭大问题,令很多人受害、受苦,如是则更不是学佛的本旨;因此,于行梵行,千万不可一头热、一意孤行,致成大错,造成人生的一大遗憾,又令不信佛之人得到毁谤佛法的把柄,非常不适宜。因此学佛须知:“有多少因缘,便修多少行”,不可太过勉强,弄巧成拙。
【“必使淫机身心俱断,断性亦无,于佛菩提斯可希冀。如我此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必使淫机身心俱断”:“机”,动机。必须要令淫欲之动机,亦即淫念,于身心中皆悉断除,都不存在。
“断性亦无”:“断性”,能断之性。也要令能断之性亦无,也就是说,所断皆尽,断无可断,故能断亦寂。亦即《圆觉经》所说之“两木相因,灰飞烟灭”。
“斯可希冀”:“斯”,此,方。“希冀”,希望,期望。这才可以希望得证菩提。
“波旬”:梵名,音译为波卑夜,波旬系讹译。义为杀者、恶者,为释迦如来在世时的魔王之名,《太子瑞应本起经》中说:波旬即欲界第六天之天主;《大智度论》上说:魔王名为“自在天主”。以其常断人之生命与善根慧命,扰乱修行,违逆于佛,其罪甚大,故波旬又名“极恶”。附及,如前注中说,亦有他经言魔天为介于色界梵天与欲界他化自在天之间的一天。
修佛道者,“必”须“使”其“淫”行之动“机”于“身”与“心”之中“俱”皆“断”除,乃至断无可断,连能“断”之“性亦无”,如此,“于佛”无上“菩提斯可希冀” 成就。
“如我此说” 者,方“名为佛说”;若“不如此说,即” 是魔王“波旬说”。
此段最后这句话:“如我此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这实在是有如斩钉截铁一般地确定,更无异说。又,佛在诸经中之措辞,很少有这么严峻的;因为这事攸关重大,故如来特意以此极决断、苦切之语诲敕众生。故知,若有违于如来说者,不仅是远于圣教,甚且是与魔相应、为魔所趁或为魔所用,成魔伴党,成就魔说,其罪甚重。是故于此断断莫违于佛之教诫。
最后,如此淫禅之邪说,为何有人会喜欢?盖以其心邪,故闻如是邪说,便想:既可成佛,又可“快乐”,何乐不为?
南无楞严会上佛菩萨!
在线时间349 小时
该用户从未签到帖子积分精华
第一种清净明诲,发表完毕。随喜各位闻法
在线时间1698 小时
该用户从未签到帖子积分精华
正宗传人?印光法师已经说密宗早就灭了。
在线时间349 小时
该用户从未签到帖子积分精华
水管工 发表于
正宗传人?印光法师已经说密宗早就灭了。
你好,你可能是误解了印光大师的意思。
密宗并没有灭。
在线时间349 小时
该用户从未签到帖子积分精华
以下内容也是成观法师在《大佛首顶楞严经义贯》中的开示,关于断淫的:
【义贯】(222句——227句)
一切外道贼所作之明咒,我今禁之!我今断之!一切荼吉尼(空行母,飞行母夜叉)所作之明咒,我今禁之!我今断之!
关于荼吉尼(空行母),据《佛光大辞典》言:荼吉尼后来成为印度左道密教‘瑜伽行派’所崇信之神祗,该派行‘五摩字瑜伽行’(panca ma-kara)。此五摩字为:肉(Mamsa)、鱼(Matsya)、酒(Madya)、印(Mudra)、交合(Maithuna),即是食肉、食鱼、饮酒、结印、杂交以得至乐。其后,该教派传入西藏,信徒奉其神为‘智荼吉尼’(见《佛光大辞典》下册4781——4782)。
按,所谓之“××瑜伽”,其所行与印度左道之“瑜伽行派”完全一样,盖 “瑜伽行派”即“××瑜伽”之滥觞,是故连名字都类近。此实愚痴贪着之秽行,而外道却以此为“修行”,乃至于“××瑜伽”中声称以此可证佛道,且言:欲证“无上佛道”,舍此不能,故称为 “××瑜伽”。而此辈人于今末法时期,十分昌盛,许多愚痴贪着之人,趋之若鹜。这情形,佛在本经“四种清净明诲”时,早就预言:“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魔民,炽盛世间,广行贪淫为善知识,令诸众生落爱见坑,失菩提路。”而且佛很明白地一再教敕、警诫行人:带淫行禅“必落魔道”。佛言:“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淫,必落魔道: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佛又记言:“彼等诸魔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如自谓为佛、法王、无上师、金刚等,或自称是那尊佛的化身,或那尊菩萨的化身,如是于邪淫外,又加大妄语。
佛又说:“是故阿难!若不断淫修禅定者,如蒸沙石欲其成饭,经百千劫只名热沙;何以故?此非饭本,沙石成故。汝以淫身,求佛妙果,纵得纱悟,皆是淫根,根本成淫,轮转三途,必不能出。”也就是说:带淫修禅定者,即使让你修出一点境界,还是一定要堕三恶道!佛讲得那么明白,怎么学佛的人却没看到?或虽看到也不信受,而宁愿信受外道邪秽之法?真是可怪!
又,佛最后说:“如我此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所以,不如此说,即是“魔说”、魔王所说。这句经文再明白不过了,为什么佛弟子还迷于外道呢?真叫人不解,也教人痛心!
又,所谓“××瑜伽”是其总名,其下有好几个分枝,于各派行之,且各皆赋与非常好听、而且吓人的名称,然其内容大同小异,无非欲以淫欲而成“大乐金刚”,以证佛道,真是愚迷颠倒!佛说是为“可怜愍者”!
在线时间1092 小时
TA的每日心情慵懒 21:11签到天数: 3 天连续签到: 1 天[LV.2]偶尔看看I帖子积分精华
并蒂莲 发表于
断淫心需要证果
断淫事则方便多多
故此对于难断淫欲之辈(这个最最最污染菩提圣道了《四十二章经》有云, ...
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是一个进一步修行的好去处,但并不是脱出轮回!佛说阿弥陀经里明确写明了极乐世界无三恶道,即地狱饿鬼畜生(也许人天在那里是存在的?),可只有轮回之中才有资格谈及恶道善道,出轮回则根本无道可谈,不须说是否有善恶道的.
在线时间1092 小时
TA的每日心情慵懒 21:11签到天数: 3 天连续签到: 1 天[LV.2]偶尔看看I帖子积分精华
此乃流传甚广的误解而已. 净土经中明说阿弥陀佛土众生将为一生补处,就是说在西方净土死後将在某个世界成佛,所以你明白了罢. 去阿弥陀净土只是说最终会出轮回,与“在净土这段期间就已经出轮回”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而且对於下品往生之人,净土期恐怕会很长很长的.
注意,对於以脱轮回的大士,比如示寂之後的释尊、进入涅槃的阿罗汉等,是不能用众生之类的字眼形容的. 佛土种种有别,在六道世间的也有佛土,比如我们娑婆世界长久之後将是文殊菩萨成佛的佛土的一部分,佛土不一定就是不在轮回中,但觉悟後入涅盘则一定可以不在轮回中.
在线时间3867 小时
该用户从未签到帖子积分精华
“荼吉尼”:梵语,意译空行母。据《大日经疏》卷十载,荼吉尼系大黑神之之眷属、夜叉鬼之一。(按:大黑神系冢间神,即坟墓之神,故荼吉尼即冢间的小鬼神)……荼吉尼后来成为印度左道密教“瑜伽行派”所崇信之神祗、该派行“五摩字瑜伽行”,五摩字为:肉、鱼、酒、印、交合,即食肉、食鱼、食酒、结手印、杂交以得至乐。(因此五字在梵文中字首都是ma,故称五摩字)。其后,该教派传入T地,信徒奉其神为智荼吉尼……。(按:“杂交以得至乐”之“至乐”,又称“空乐”。)——《佛光大辞典·荼吉尼条》
-----------------喇嘛教有很多“空行传承”----就是鬼神夜叉传授的见不得人的“密法”
在线时间7427 小时
TA的每日心情开心 13:52签到天数: 230 天连续签到: 20 天[LV.7]常住居民III帖子积分精华
极乐世界 上品上生
喇嘛教企图以上师鬼神邪淫杀度食肉饮酒破戒神通之法取代佛法, 更危险的是全世界数以千万计的人民趋之若鹜, 网际网路大部分佛教网站都充斥喇嘛教不如法的文章而广为宣传, 所以佛教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了。
在线时间15963 小时
TA的每日心情开心 13:58签到天数: 233 天连续签到: 29 天[LV.7]常住居民III帖子积分精华
心生滅者,依如來藏,故有生滅心。
将上师视为比佛高超圆满,甚至说上师是十方三世诸佛总集的喇嘛教原本就叫喇嘛教 不是佛教。
在线时间1885 小时
该用户从未签到帖子积分精华
希望唐密这一纯正密宗法脉能够发扬光大,为密宗正名!南无阿弥陀佛。
在线时间373 小时
该用户从未签到帖子积分精华
本师释迦牟尼佛还传过唐密?唐密是什么密啊?
在线时间7427 小时
TA的每日心情开心 13:52签到天数: 230 天连续签到: 20 天[LV.7]常住居民III帖子积分精华
极乐世界 上品上生
既然每天都皈依礼拜金刚上师, 四皈依把上师都摆在佛前面了,就应该称为上师教也就是喇嘛教以正視聽,拜托别再自称是藏传佛教了。
在线时间7427 小时
TA的每日心情开心 13:52签到天数: 230 天连续签到: 20 天[LV.7]常住居民III帖子积分精华
极乐世界 上品上生
喇嘛教四皈依, 男女双身法乐空双运, 无上瑜伽金刚乘, 宝瓶气, 大手印, 杀度法, 迁识法, 甘露丸, 拙火气脉明点,&&政教合一等等都不是佛法, 都不是佛教。&&
在线时间1111 小时
TA的每日心情开心 13:55签到天数: 211 天连续签到: 60 天[LV.7]常住居民III帖子积分精华
在线时间352 小时
该用户从未签到帖子积分精华
諸惡莫作 眾善奉行護持正法 普度眾生
西藏本来没有佛教,有的是一种土著的、由巫师指挥的血花四溅的残忍宗教,叫本教。 1400 年前,佛教传入西藏,发生纠缠,最后产生孽种,就是佛教其外本教其中的藏传佛教,是挖农奴眼睛的地方、是抢食活佛大便的地方、是人类残存神权统治肆虐的地方。要信佛吗?还是选个慈眉善目的去信吧!
原貼地址:
在线时间7427 小时
TA的每日心情开心 13:52签到天数: 230 天连续签到: 20 天[LV.7]常住居民III帖子积分精华
极乐世界 上品上生
喇嘛教在一开头就错了, 既然四皈依把上师都摆在 佛前面, 上师也自称修证得比 佛高, 对一个喇嘛弟子来讲,上师比 佛还重要, 所以喇嘛弟子们學上师就好了, 還學 佛做啥?
在线时间15963 小时
TA的每日心情开心 13:58签到天数: 233 天连续签到: 29 天[LV.7]常住居民III帖子积分精华
心生滅者,依如來藏,故有生滅心。
達賴說以性交做为强大意识专注力和在性高潮时因为明光出现的经验较持久 的喇嘛教, 原本就叫喇嘛教 不是佛教。
Powered b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二十初度人境庐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